破坏生态的现象范文

时间:2024-01-24 17:42:12

破坏生态的现象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1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尤为重要的,做好绿化建设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市民的生态观念意识的植入,使市民能够在进行绿化工作的同时,发现各种问题的紧迫性,真正把城市绿化活动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 2科学化的生态学习空间 2.1科学引导法 对于绿化宣传者来说,为使市民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态知识,必须先将将这是进行系统,进行科学性的引导,给市民一个进行绿化建设的心理意识。加强对市民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应该把市民清楚目前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好的状况。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多数工厂在进行生产制造时,都会产生出许多废弃物,严重危害着周边的环境,比如工厂排除的废水、废气、废渣,致使大气污染、水污染加剧,不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多,致使很多可用的绿地消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而且城市的建筑建设造成许多污染,其中以噪音污染最盛,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使居民无法正常的生息作业。应充分认识这样的社会现状,使人民群众愿意加入到绿化队伍中来,不断增强生态意识,用自己的行动来制止和打击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 2.2生态知识的输入 市民应该转变观念,使自己的生存的家园更美好,必须先从改造现在的生态环境入手,从小我做起,再联合大众一起进行相应的城市绿化建设。市民应该懂得更多的生态建设的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应明白绿色生态的环境才是长治久安的生活状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加强防患意识,进行有效的环境破坏防治,在源头进行有效的治理,相互监督,真正对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重视起来。 2.3在社会实践中加强生态宣传 在城市建设中,市民应该加强对绿化系统建设的参与,在进行防治和打击环境破坏的行为时,应该督促他们进行有效的改善,改变当前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化更加完美。进行生态宣传和制止生态破坏行为,要进行思想教育,给建筑公司或者工厂企业一个生态概念形成的空间,帮助他们走出破坏环境的怪圈。让破坏环境的人明白他们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也进行了环境破坏,进行科学性的引导,帮助这些人找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理环境破坏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意识的培养,从心理上使他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意义,并且从行为上督促和引导他们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城市的建设向着绿色生态的方向进行不断的迈进。进行城市绿化的宣传,重点还是在于对城市居民的感染度,使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把生态建设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对比,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当前的处境。 3生态观念问题改变措施 3.1从身边环境得到启示 一般市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不远处有大工厂的黑烟在空中飘着,进出是正在建设着的高楼大厦传出的建工噪音,在近处是小区公园绿地的垃圾成堆。这样的景象令人寒心,城市居民应该把这些现象都收集起来,让周围邻居看清社会环境的现状,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而且给城市绿色环境建设造成了危害,我们要从身边做起,督促这些环境污染破坏的行为。年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他们富有朝气,有思想高度和环保知识,如果把环保的重担都交给年长的人士,他们也是在短时间内想不出很好的治理办法,更不会进行很好的环保实践。所以年轻人应该在上班之余应该从身边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启示,使自己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另外,市民应该把身边的绿色环境保护起来,如组织建筑商对身边绿地被破坏后,把绿色的家园进行修复,并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保证我们有长远有效的生态环境供我们使用。打消个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意念,当我们在进行垃圾随意乱丢,或者浪费水资源的前一秒想到这样做的危害性,保障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自己建设起来的新鲜家园,这个家园就是生态环保的,使自己能够为城市绿化建设增瓦添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3.2从大环境中发现端倪 人们应该发现世界环境破坏导致的危害性,各种地方性的破坏不但影响它的周边环境,还会带来沙尘暴或者海平面上升的危害,使整个人类的生活都受到破坏,不利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重视身边的环境破坏现象。从根本上进行环境的治理,应明白社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 3.3加强绿化建设 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参与力度,就是要把城市绿地加大铺设面积,市民应该在居住地附近进行树木的栽培和绿色植物的养殖;利用科学化的防护绿地的方法,对现有绿地进行有效的养护,对原有的绿化地区的养护主要表现在:对其周边垃圾的清理,对绿地的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等;加强对季节性和地方性植物的种植,同时也要对稀有绿色植物进行适时种植,增加城市地的绿化植物多样性。 4结语 进行生态观念的学习和实践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城市绿化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家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转变生存发展思路,使环境保护真正能够得到实施。另外,转变现代人的生态观念尤为重要,大力进行环保宣传,积极打击身边的破坏现象,使大家能够真正为城市绿化做出贡献。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刑法保护;必要性;具体思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资源占有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是据调查了解到,我国有关生态环境的刑法制度相当不健全,除了《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对破坏环境资源的14种行为作了具体的规定以外,其他的环境污染现象以及破坏生态系统行为的有关法规均只做了片面的阐述,具体内容和规范缺失严重。与此同时,我国法律在生态环境刑法的准确性和具体规范上也有待加强,法律的调控范围也不够明确。鉴于以上特点,我国一定要逐步完善刑法规范,健全内部细则,明确保护重点,从而发挥出法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作用。

一、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主要原因以及必要性

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纳入刑法制度中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改革开放的顺利实现,使得我国的资源拥有量急剧下降。再加上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经济利益,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手段,造成了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其的刑法保护就成为了必然之举;其次,采用民事制裁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以往,我国对生态环境破坏者采取的制裁方式大多为民事制裁,这样一来,有些企业就把经济损失转嫁给了消费者,环境情况仍旧得不到改善;最后,我国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刑法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只有当行为人的活动直接对他人造成危害时,才予以制裁。

由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推进,仅仅以民法和行政法规的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进行约束还不够完善,采取刑法保护思路对其进行制约就成为了必然之举。第一,刑法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民法与行政规章相比,刑法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够起到更为巨大的规范作用;第二,加强我国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是基于国家国情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巨大,某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惩罚,获取经济利益,不惜在偏远地区对生态环境予以破坏。这样一来,就使得国家一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只有发挥刑法的巨大功效,才能有效制约人们的行为,提高全体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环境之刑法保护的具体思路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刑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制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完善制度规范的必要性。为了更好的发挥刑法制度的功效,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就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完善。

(一)完善生态环境的刑法立法观念,关注环境保护。想要从本质上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健全刑法对其的保护力度,就要首先提升立法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质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成员都了解环境与自身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升环境立法观念。与此同时,还要关注环境生态利益的刑法保护措施,提高其法律价值,完善社会环保水平,并将其纳入刑法制度中来,细化内部规章,加强重视程度。

(二)刑法的保护思路要体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主要问题,采用以往的刑法规范,将环境资源犯罪作为一部分内容纳入到社会管理中,显然是不科学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个人违法行为,而且涉及到国家以及全社会人民的利益,它侵犯了人们获取良好环境氛围的权利。因此,国家在刑法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单独制定,按照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并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将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具体规章进行准确制定。

(三)细化内部法规,加大惩罚力度。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在刑法制度中的制定要尽量细化健全,减少空白罪状出现的可能性。以往的刑法制度中,对非法采伐、破坏珍贵物种等行为都没有做出具体的惩罚规章,导致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制度空白做违法行为。针对这样的现象,国家在刑法的制定中,一定要细化和完善内部有关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对以往规章中缺失的国土安全、环境安全、物种安全等内容进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法律制裁力度,改变以往规章中最高十年的判刑处罚对策,根据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损伤程度给予具体规范。只有加大惩罚力度,对不法分子予以严惩,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破坏力度。

(四)增加惩罚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的犯罪形态。从理论上讲,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包括行为犯、危险犯和结果犯,但是在我国有关生态环境惩罚的刑法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定,在行为犯和危险犯上都存在缺陷,甚至根本没有体现。想要加大生态环境在刑法中的保护力度,真正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不仅要对违法行为和产生严重后果的现象进行严惩,还要对想要实施违法行为的人进行处罚,并出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从而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深入发展,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给人们的良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这样的现象,加大法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将其纳入刑法中来就成为了法律制定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要扩大生态环境的宣传范围,严格规范法律规章,完善惩罚措施,并健全保护思路,从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3

关键词:路基、防治破坏;边坡稳定;稳定性分析;滑面

引言:路基是路面结构的基础,近些年道路工程技术人员在路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路基强度及稳定性:确定以回弹模量作为评价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力学指标,并形成了成套的室内外试验标准方法和仪器。文中就路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工程设计和治理措施提出一些建议。

一、公路边坡现状及防治工程

1、公路边坡问题研究现状

研究分析阶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岩体结构对边坡稳定的控制作用。边坡稳定性的可视化建模和非线性理论评价阶段: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和边坡工程实例的增加,使得可视化建模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中的应用将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光明的应用前景。

2、公路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1)边坡工程设计的特点

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边坡有不同的特点,同类边坡和灾害也会因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稳定状态等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对每个边坡的治理部位和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也是互不相同的。所以,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边坡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风险性设计:a.不稳定边坡都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b.治理工程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c.边坡治理工程技术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应急设计:边坡形成虽然都有一个较长的孕育过程,但其发生灾害却往往具有突发性。为了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边坡灾害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察、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综合防治设计:单一的治理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边坡体和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边坡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次到位,也应在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2)边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仍能保证灾害体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2)在正常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3)应注意与公路、当地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3)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1)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2)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3)防治工程勘察资料:地质体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二、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按破坏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力学分析法和工程地质法。

1力学分析法

1.1数解法。该方法是假定几个不同的滑动面,按力学平衡原理对每个滑动面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从而找出极限滑动面,按此极限滑动面的稳定程度来判断边坡的稳定性。按滑动面的形状可以分成平面破坏(直线破裂面)和非平面平破坏(圆弧破裂面)。1.1.1平面破坏边坡稳定性分析。平面破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分为无张拉裂隙坡体的稳定性分析及有张拉裂隙坡体的稳定性分析。所谓无张拉裂隙平面破坏:是坡体土沿一近似直线的破裂面滑动,从而发生滑移破坏。有张拉裂隙坡体破坏是由于收缩及张拉应力的作用,在边坡坡顶附近或坡面,可能发生裂隙,从而产生的滑移破坏。平面破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适用于砂土和砂性土(两者合成砂类土),土的抗力以内摩擦力为主,粘聚力甚小,边坡破坏时,破裂面近似为一直线。

1.1.2非平面破坏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所谓非平面平破坏:是指边坡在外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坡体沿不规则的破裂面发生滑动,从而产生滑移破坏。其分析方法分为圆弧滑面分析法和非圆弧面分析法。最典型的圆弧滑面的稳定性分析法有:瑞典条分法(W.Fellenius)和毕肖普法(A.W.BshopMethod)。瑞典条分法假定土坡稳定分析是一个平面应变问题,因此其滑面是圆弧形。将圆弧滑动面上的土体划分为若干竖向土条,依次计算每一土条沿滑动面的下滑力和抗滑力,而后叠加计算出整个滑动体的稳定性。由于瑞典条分法略去了土条间的作用,即其对每一土条的力的平衡条件是不满足的,对于土条本身本身的力矩平衡也是不满足,只是满足整个滑动土体的力矩平衡条件。而毕肖普法的则是考虑了条间力的作用,其假设每个分割的土条都与土坡具有相同的安全系数,当土坡的安全系数Fs>1时处于稳定状态,Fs=1时为极限平衡状态,Fs

1.2图解或表解法。该方法是在计算机和图解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成图或表,用查图或查表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此法简单,但不如数解法精确,主要的图解法有以下2种:1.2.1诺模图法:该法就是利用一定的诺模图或关系曲线来表征与边坡稳定有关参数间的关系,并由此求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或根据要求的安全系数及一些参数来反分析其它参数(φ、C、结构面倾角,坡角,坡高等)的方法。1.2.2投影图法:该法就是利用赤平极射投影的原理,通过作图来直观地表示出边坡变形破坏的边界条件,分析不连续面的组合关系,可能失稳岩土体形态及其滑动方向等,进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为力学计算提供信息。常用的有赤平极射投影图法、实体比例投影图法、Markland J J投影图法等。

2工程地质法

该方法是根据不同土类及其所处的状态,经过长期的的生产实践和大量的质料调查,拟定边坡稳定参考数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做比拟,采用类似条件或周边地区的稳定边坡值。主要工程地质法有以下两种:

2.1自然(成因)历史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根据边坡发育的地质环境、边坡发育历史中的各种变形破坏迹象及其基本规律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等的分析,追溯边坡演变的全过程,对边坡稳定性的总体状况、趋势和区域性特征作出评价和预测,对已发生滑坡的边坡,判断其能否复活或转化。它主要用于天然斜坡的稳定性评价。

2.2工程类比法。该方法实质上是利用已有的自然边坡或人工边坡的稳定性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有关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应用到类似的所要研究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中去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些分析,来类比分析和判断研究对象的稳定性状况、发展趋势、加固处理设计等。在工程实践中,既可以进行自然边坡间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人工边坡之间的类比,还可以在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之间进行类比,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三、边坡的变形与破坏分析及治理措施

1、边坡岩体变形现象

(1)跟趾压碎、压裂与跟踵的拉裂相互促进,其最后结果导致整体碎裂崩溃。(2)下部有软弱基座,上部为硬脆性坡体的二元结构边坡类型。下部软弱基座的力学强度低,流变性强,抗风化能力差,且又处于受力最大之处,是整个坡体内的最薄弱部位。(3)在坡体应力、卸荷、风化和水的长期作用下,坡面附近的软弱基座岩体将首先产生伴有侧向粘性流动变形的压缩流变。

2、边坡的变形与破坏分析

(1)内在原因:边坡在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原有的应力状太将发生变化,引起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等效应。为适应这种应力状态的变化,边坡将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变形与破坏。

(2)外部因素:各种自然应力和人类工程活动也可造成边坡外形、内部结构及应力状态的变化,这些应力则是推动边坡演变的外部因素,如降雨,地震,人工加卸载等。

(3)坡变形破坏单元的简单划分:a.拉裂,为拉断破坏;b.蠕滑,为剪切变形破坏.c.弯曲,系指弯曲变形;d.塑流,系指岩土体中软弱层(带)的压缩和向临空或减压方向的塑性流动。

3、可能失稳边坡的判断

(1)边坡本身并无失稳迹象,但边坡附近与边坡土质相同的山体,有坍塌、滑动等地质灾害发生,由此认为边坡存在着失稳的可能性。

(2)边坡上曾有小范围的开裂、少量的坍塌,经过放缓边坡坡度、改善防排水设施等措施后,虽未根治但已经消除了失稳迹象,在边坡加固防护前,坡面上已无严重开裂、坍塌、滑动等边坡失稳情况。

(3)边坡虽无失稳迹象,但地质不良,经工程勘察和稳定性分析,天然边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或在地下水和降雨影响下处于不稳定状态。

(4)满足上述条件的边坡,当地下水条件改变、岩土体风化情况加剧或其他降低边坡稳定性的条件出现时,边坡上的岩土体就可能发生坍塌、滑动、碎落等地质灾害,造成边坡失稳。

4、治理措施

(1)排出边坡下部岩层交界面处的地下水,防止其进一步软化和掏蚀。

(2)设置地面排水系统和封堵地表裂缝,防止雨水继续入渗。

(3)对表层强卸荷岩体适当削坡减载,采用锚固方法对整个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4)边坡加固机理。a.改变边坡几何形态:削减推动滑坡区的物质,对于岩质边坡大多在边坡的中上部放缓边坡,而滑坡体多是消减滑面陡倾区的边坡岩土体;采用反压的方式增强滑坡稳定区的物质;减缓边坡的总体坡度;b.边坡排水:有效的排出边坡的地表水以防止降雨入渗增加坡体的重量和使边坡岩土体弱化,采用的方式是在坡体中和坡体修建排水沟;排出坡体内部的地下水,一般采取水平或垂直的排水钻孔、盲沟等.c.支挡结构:采用的支挡结构物有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现浇混凝土连续墙、加筋土挡墙、岩石坡面防护网;d.边坡内部加强:采用内部加强的主要措施有岩石锚固、土锚钉、预应力锚索、灌浆等.e.边坡的稳定与治理工程。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4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

随着技术变革和人口膨胀,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的秩序也被破坏,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生态”一词随处可见,然而违背生态原则、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却仍时有发生,有的破坏甚至是打着“生态”的旗号。这种现象在园林界也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生态设计应该成为园林设计的核心。

1 生态学体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大到风景区的规划,小到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涉及生态学的相关内容,生态园林也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综合国内外生态园林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建设生态园林的本质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协同自然设计规划和营建园林,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园林在生物多样性保育、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有机融合园林以传统观赏价值为主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从生态学体系来看,园林的生态性应该满足3个不同层面的标准:(1)对宏观尺度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2)对于中观尺度而言,它的环境建构符合生态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3)对于微观尺度而言,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考虑到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2 可供园林规划设计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2.1 自然优先

自然与园林规划密不可分,如果为了园林规划设计而破坏自然,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

2.2 整体优化

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具有生物结构的整体,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且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规划秉承整体第一的原则,只有整体达到最佳状态,才是真正的最佳状态。

2.3 生态关系协调性

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与生物、人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间相协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整体把握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使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具整体把握性,持续性更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城市环境逐渐恶化,工业化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美化环境,相关部门提出了美化城市,兴建公园、风景大道、广场等,这就逐渐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节奏,破坏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不注重天然的有机存在,而是机械的添加、破坏,只顾眼前利益,使自然与生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城市规划中的这项失误需要正确的理论来引导,走出误区,需要从人类整体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景观生态学注重生物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是一种可持续的规划。与传统相比,它更注重保护自然和整体把握性以及自然协调性,这些无疑都是景观生态学所具有的优势,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把握性将解决一系列难题。

3.2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有助于园林规划设计更趋于理性化、科学化,传统的规划只注重外表美化,却忽视了内在需求,它们之所以会被忽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体系,以往的景观评价标准旨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强调人对风景的作用。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法从生态角度评价景观,强调视觉意义上的重要性,缺乏理性标准,景观最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生态效应,现在景观生态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景观要素的演化过程。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提供了新的评判景观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化的标准,当前的景观建设中,自然科学的含量较低,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是环境的破坏,引入景观生态学后,景观规划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孙秀月.从生态学园林的灵感探讨城市大园林的建设[J].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5

[关键字]生态;环境;农业;气象

一、前言

生态环境是自然资源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它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地极端性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出现沙漠扩展、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各地每年不同程度的出现干旱、暴雨、洪涝、暴风雪、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情况,人民生命受到威胁,财产损失严重,危害极大。环境与气象、生态与气象、人与气象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二、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造成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就会形成生态失调,造成生态灾难。我们都知道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变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厘米,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厘米,这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人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破坏臭氧层,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增加0.6%。土地蜕变沙漠化,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人为破坏大自然,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而环境污染又引发外来物种等原因。

三、结合我国现状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旦原有的环境被破坏,极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等灾害。改革开放后,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制,保障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的民主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环保工程,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只有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早日现实。

四、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气象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实现了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随着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农业气象已成为各地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一项重要专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品特色服务增加,农业气象与经济信息服务发展较快,已成为农业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面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有限,针对性不强,时效不高,覆盖率不足,不能够完全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农作物生长模拟机理模型尚未建立,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评估起步较晚,灾害评估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系统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完善系统,推进生态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生活。

五、农业气象为保护环境提供决策服务

提高农业气象针对性、精准化的预报预警水平,实现农业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多元化。加强监测分析的精细度,合理对现有生态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代表性、观测内容、观测项目、观测方法进行普查。完善监测分析业务,巩固地下水位、土壤风蚀、沙丘移动等基础监测业务,提高监测产品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巩固发展生态、农业气象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情报业务。巩固发展生态、农业气象情报信息指标库与诊断评价模型和机理性评价模型。加大气象灾害的监测诊断业务,利用气象地面观测和多源卫星遥感监测手段,结合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地面实况调查,发展多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立体化实时监测与诊断分析业务服务。针对干旱、暴雨、洪涝、暴风雪、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开展监测诊断分析业务,为防灾减灾保护环境提供决策服务。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6

关键词:环境;煤炭;多元化;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享誉全球的煤炭大国。煤炭的需求量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相应的,我国的碳排放也随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空气也直接受此原因影响,变的更加浑浊,虽然说我国现在已经在降低对煤炭的使用需求,但是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仍旧成为当前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强环境污染在煤炭经济发展中的重视必要性

煤炭资源一方面成为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中所需求的主要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机遇往往离不开挑战,也就是说,煤炭经济也迎来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既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又为国家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我国人口一直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国家经济也在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这也就成为矿产资源越发紧缺的主要原因,加之开采煤炭资源的方式长期不合理,致使不仅水和大气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被污染,还出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污染环境的地面塌陷、煤矸石和噪音等现象。既从生态平衡上对煤矿周围造成了破坏,还从生存和生活环境方面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严重威胁,进而为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通常这种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破坏都是长期而不易恢复的。因此,倘若不能够从持续、有效和多元化的角度出发针对煤炭经济的污染和安全问题进行改善,那么随时都会由于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煤炭经济三者之间的不协调而制约可持续化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由此也可以看出,围绕安全生产的降低污染为核心对煤炭经济发展制定安全高效的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煤矿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1.土地污染

露天开采是目前开采煤炭较广泛使用的方式,地表植被在这样的开采方式影响下容易被严重破坏进而对其地质地貌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农业的土地也会由于过量开采煤矿资源而出现下陷、裂缝情况被严重阻碍发展,另外,灰尘噪音是煤矿开采时会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使生态环境变的脆弱。尤其是开采东部平原的煤矿资源时,积水和土地盐渍化的现象更是尤为突出,而在西部,也因受其影响而相继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不合理的开采下已经被影响的格外严重,也严重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水资源污染

由于地底会在不断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而被逐步挖空,从个人导致地下水资源当中可被利用的部分也被破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极其严重,即便是人为的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强制改变也并不会发挥多大作用。除此之外,矿区外也会由于开采煤炭而产生的大量矿井水被排放,极大的破坏了水资源。有报道数据显示,每年有高达22亿吨以上的矿井水向外排放,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另外,大量的矿井水并不能被完全通过净化而实现重复利用,大概只有不超过20%的矿井水能够实现净化重复利用。水资源也在这些没有被净化处理过的矿井水影响下呈现出严重浪费的趋势,还对矿区周边固有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可以说,煤炭开采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当中也包含洗煤水和矸石淋溶水。

3.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财政投入在拥有煤炭资源的城市呈现出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致于对于净化处理污染物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煤炭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匮乏和技术支持不到位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的恶化创造了条件。人均耕地面积由于不断增加的采空塌陷区和矸石山的影响下越来越少,风中漂浮着矸石灰、煤尘等物质,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空气环境,并且地下水系统以及地表都会受其影响而严重的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除此之外,建筑物也会在过度开采煤炭所造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表下沉影响下而出现歪斜甚至倒塌的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阻碍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的脚步。

三、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思考

1.对资源进行整合,将经营联合化

我国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已逐渐养成先破坏再治理的恶习,这种不能够将管理做到提前预防的方式,很难真正的解决环境受开采煤炭资源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所以,需要相关环保机构根据煤矿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构建能够促进其长效发展的管理制度,对多元化发展煤炭经济大力推进,运用管理制度对煤矿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同时通过相应的设施建设来加强其保护力度,进而实现对具体生产开采矿山的情况进行掌控,对于排放出来的各类污染物质进行严格管理。

2.加大对污染管理的治理力度

煤泥是煤炭生产中所大量产生的物质,除了浮选药剂是煤泥中所大量包含的之外,还有聚凝剂也是煤泥中的主要包含物质,而环境就会在这些物质超出规定指标的情况下被严重破坏。有数据显示,三百万立方是煤泥每年在我国的排放量,因此,治理煤泥是治理开采煤炭污染的首要工作。对此可以通过煤泥的价值最大化利用来有效将煤泥污染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说可以通过烘干机对煤泥进行处理,使其可以作为原料加工成为煤泥型煤炭,最终提供给居民生活或者锅炉燃料使用;为了能够从生产成本上对火电进行节约,可以将其作为燃料供电厂使用;水泥的性能也可以通过煤泥的添加而显著提高。

四、结语

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对其监管不到位,必将会为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加之煤炭资源的最大特性就是不可再生利用,并且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对其进行开采、开发应用的同时,要格外注意其多元化发展,由此才能够对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应对,并且能够实现更为健康持续的煤炭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喜珍.环境污染视域下的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思考[J].煤炭技术,2013,19(6):12-13.

[2]李江.关于壮大煤炭产业推动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27(8):24-25.

[3]苗盼.我国大型煤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2,21(6):15-16.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7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这是本罪区别于其他过失犯罪的显着特征。过失损坏交通设施,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不仅使交通设施本身价值遭受损失甚至报废,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的安全运行,造成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的倾覆、毁坏,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理应运用刑法武器惩治此种犯罪行为。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犯罪对象是法律规定的特定对象,即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等交通设施。而且,这些交通设施必须是处于正在使用中。因为只有过失损坏正在使用中的交通设施,才可能危害交通运输安全,造成严重后果。也就是说,如果行为过失损坏的交通设施不是正在使用中,而是正在生产或正在修理而未交付使用,或者废弃不用的交通设施,则不成立本罪。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损坏上述交通设备,危害公共安全,致使火车等交通工具倾覆或毁坏,造成严重后果的过失行为。这是本罪同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区别所在。

    (1)行为人必须实施破坏交通设备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行为人缺乏谨慎所致。如火车通过铁路道口不慎将路旁放置的废钢挂带在路轨上,造成列车颠覆。如果直接管理交通设备的人员,在操作中违反规章制度,以致过失破坏交通设备,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引起严重后果的,应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论处。

    (2)破坏交通设备的过失行为必须造成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严重后果,即造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倾覆或毁坏,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如果未成后果或者后果不严重,不构成本罪。

    (3)破坏交通设备的行为同严重后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如果严重后果不是由于行为人过失行为所引起,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己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严重后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以致发生这种严重结果。

    二、认定过失损坏交通设施与破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侵害的客体和对象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对犯罪结果要求不同。前者破坏交通设备的过失行为必须造成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严重后果才构成犯罪;后者只要实施破坏交通设备的行为,并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均成立犯罪,而且构成犯罪既遂。(2)主观罪过不同。前者是过失犯罪,后者是故意犯罪。从行为人认识方面看,前者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已经预见,或者应当预见而未预见;后者对其行为会造成的危害结果是明知的。从行为人态度看,前者对严重后果持否定态度,由于轻信能够避免或者出于疏忽大意,才发生了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严重后果;后者对交通工具倾覆、毁坏的严重后果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破坏生态的现象篇8

关键词: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震害控制

1.连续梁结构震害的损伤因素分析

根据桥梁结构震害的调查文献研究,以及结合实际的工程施工经验和规范标准,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因素,具体情况如:

(1)上部结构震害。其中包括移位震害和碰撞震害两种,前者是桥梁伸缩缝和支座在地震的破坏作用力下,梁板出现纵向移动、横向错位和平面转动等;后者则结构梁板之间、边跨和搭板之间、边跨和桥台之间在地震的破坏作用力下,出现互相碰撞的破坏现象。(2)支座震害。连续梁的支座连接部位,是抵抗地震作用相对薄弱的位置,在破坏性的地震作用力下,如果支座存在缺陷,或者所采用的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则容易出现位移、与上下部结构脱离、丧失承载力等破坏现象。(3)下部结构震害。其中包括桥墩弯曲破坏、墩柱剪切破坏、框架墩破坏、桥台破坏四种,桥墩弯曲破坏属于塑性的破坏,表现出墩柱体开裂、混凝土块剥落、内部钢筋外露等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搭接或者焊接不牢固的纵向钢筋,或者配筋不合理的箍筋,降低了墩柱的延性能力;墩柱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容易造成墩柱和墩柱上部结构的坍塌,属于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框架墩破坏是因为本身剪切强度不足,地震破坏作用力下,盖梁、墩柱和节点等出现破坏;桥台破坏,是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桥台的地基失去承载力,从而出现滑移、碰撞、倾斜等震害现象。(4)基础震害。表现为基础土体滑动和软化,主要是因为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地基的承载力下降,出现扩大基础和重力式基础,另外还会产生沙土液化现象,降低了沙土的摩擦力,同时在上部结构的惯性作用下,形成各种形式的桩基础损伤破坏。

2.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控制方法

鉴于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客观存在的损伤因素,我们需要在评估分析连续梁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掌握桥梁震害风险的决策控制方法,最后针对损伤的连续梁,提出具体的控制方法。

2.1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

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控制,其前提是做好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工作,以便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其中常见的评估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种:首先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评估分析。具体原理是连续梁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结构处于极限状态,损伤结构在经过维修之后,整体结构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此时的评估分析对象主要是结构的损伤程度。其次是破坏控制极限状态评估分析。这种极限状态的评估分析,前提条件是结构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能够将地震的反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且一旦超出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外,就会出现后期加固维修技术困难和成本叠加。再次是结构倒塌极限状态评估分析。这种极限状态,表明结构在地震破坏作用力下,已经出现严重的结构破坏,即便进行维修,也没有任何再次利用的价值,但仍然需要保证在没有任何外部附加荷载力的情况下,整体结构不会倒塌,以免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加剧损失。以上三种连续梁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分析方法,适用于桥梁不同震害因素损失分析,但同时需要借助反映普法、非线性经理分析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方有可能全面掌握结构震害损伤的破坏情况,为连续梁的结构加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2结构震害风险的评估分析

作为连续梁结构震害损伤的控制决策前提,桥梁震害风险的评估分析,是建立在全面了解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基础之上的,属于控制决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应用的层面,将其提升到方法理论体系的高度,在对震害风险评估基本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结合相关的数字分析模型,建立震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在此,我们一方面需要掌握震害风险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是从震害风险损失模型中,得出结构震害风险事态,藉此让研究人员与决策人员在同一项目层面上展开充分交流。关于连续梁结构震害风险的评估流程,是在连续连使用期间遇到地震损害风险,针对具体的结构震害损伤,展开震害风险的评估分析,如果分析结果表示桥梁状况良好,则依据规范进行常规的养护维修;如果分析结果表示桥梁损伤状况严重,则需要分析和筛选风险源,并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划分风险等级,然后做出合理的科学控制措施决策。至于桥梁震害风险的决策方法,主要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基于满意准则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秉着有效控制桥梁震害风险的基本原则,结合相关的决策效用函数,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估测损失的大小,然后决策基本风险事态的控制;另外一种是基于最优原则的决策方法,旨在有效组合各种风险,然后利用贝叶斯等概率精算方式,预估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伤程度,以及利用随机的优势,进行震害风险控制的决策。

2.3震害结构加固决策的总体构思

连续桥梁震害的结构加固决策,需要根据桥梁结构具体的震害损伤程度,制定具体的控制方案。在对于所有遭受地震破坏的连续梁结构,加固控制需要满足四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提高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确保可以满足正常使用状态的承载要求;二是改善截面腹板受力情况,控制裂缝损伤的扩大;三是改善截面翼缘部分的受力情况,防止桥梁上部结构混凝土受到挤压破坏;四是提高整体结构外形的完整性,满足行车的基本要求。为此,桥梁的加固控制,首先需要处理震害结构裂缝,采用压浆法修补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1m的裂缝;对于宽度小于0.1m的裂缝,采用封闭法进行修补;对于梁间位移产生的裂缝,要采用布筋修补法进行修补。其次是修补掉块或者剥落的混凝土,主要针对受力过大时,局部构件混凝土剥落或者松动掉块的问题,需要将这些混凝土剔凿,然后在清洗干净后,利用环氧砂浆进行修补。再次是增强腹板,将钢板固定在腹板位置,或者粘贴碳纤维,以增强腹板的截面刚度,提高桥梁下部结构的抗拉力和承载力。最后是加固改造翼缘,可以置换混凝土或者增设钢筋的方法,提高桥梁上部结构截面的抗压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结构震害损伤的具体情况,动载试验和静载试验损伤结构,合理安排加固施工的顺序,避免加固过程中造成损伤结构的二次损伤,一般的加固施工顺序为:清洗上部结构混凝土畸形表面―复位错位梁体结构―修补梁体结构裂缝―将铆钉打入腹板―将构造钢筋和钢筋网片植入翼缘破损位置―将混凝土灌注到翼缘破损位置―将防腐剂涂抹于加固钢板上。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连续梁结构震害的损伤,常见的有上部结构震害、支座震害、下部结构震害、基础震害几种,这些震害损伤因素,严重威胁桥梁使用的安全性。为此,我们在评估分析连续梁结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反映普法、非线性经理分析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全面掌握结构震害损伤的破坏情况和掌握桥梁震害风险的决策控制方法,最后针对损伤的连续梁,提出合适的加固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立,霍立飞,周锡元.桥梁结构地震损伤评估简化分析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10):1408-1052.

[2]邵长江,吴永红,钱永久.混凝土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演化[J].中国公路学报,2006,(5):41-45.

[3]陈洁.简述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与设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3,(10):109-110.

上一篇:保护生物学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财产保险业务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