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环境范文

时间:2023-02-25 19:01:52

破坏环境

破坏环境范文第1篇

目前,关乎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4个,即平流臭氧层、温室效应、对流臭氧层和酸雨。据“科学与和平”组织的资料介绍,世界武装力量使用的喷气式飞机每年消耗4200万吨燃料,在造成温室效应的化学气体中,军队排放的占10%。

世界各地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始

终无法根除

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军对峙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上,趁着顺风,德军一声令下开启了大约6000只预先埋伏的压缩氯气钢瓶。一时间,在长约6千米的战线上,黄绿色的云团飘向法军阵地。毫无准备的英法士兵猝不及防,眼看着黄绿色的气体涌来,先是咳嗽,继而喘息,有的拼命挣扎,有的口吐黄液慢慢躺倒。这就是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化学战。从此,化学战作为最邪恶的战争被写入了人类战争的史册。据统计,在一战中交战各国生产了各类毒剂,施放毒剂达到11万吨,造成伤亡人数高达130万人。到二战前后,多种多样威力巨大的化学毒剂相继问世。德国人似乎对化学毒剂情有独钟,1936年12月首先发明了有机磷神经性毒剂“塔崩”和“沙林”。不久,德国的老对手英国又发明了同类毒剂“梭曼”。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毒剂――毕兹(BZ)首先在越南战场上应用,共使用各种植物杀伤剂7.8万吨,布洒面积2.6万平方千米,其中针对农田的约占10%。

据估计,在德国土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的44万吨炸弹中至少有几千吨没爆炸。在原柏林西部,德国人在战后发现并销毁了3万多颗炸弹。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在表土里还残留着100万颗未爆炸的炮弹、22.2万颗炸弹、3万枚地雷。据统计,日军在华遗弃毒气弹达200万发,这些化学武器已造成大约2000人受害,大部分受害者生活不能自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据日本卫生部门公布的统计材料,到1998年底止,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害死的总人数已达29.6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爆炸以后受放射线危害和病菌感染陆续死去的。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受害者挣扎在原子弹后遗症的痛苦中。

越战期间,美军投放了许多带有毒气的炸药,使当地的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如今交战区“怪病”患者成百倍增加,甚至有60%的婴儿一出生就是残疾,还有的经诊断患有一种与战争有关的“隆病”。为了消灭“丛林战士”,当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落叶剂”毁灭森林,大面积的植物在生长期便落叶死亡,破坏了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地面上甚至连杂草也不能生长。越南北方在战争结束时已变成了真正的废墟。在与美国人交战期间,越南土地上的炸弹和爆炸物较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上的都要多。

自核弹问世以来,有核国家装各的海军发生了约200起核潜艇事故,共有27艘核潜艇沉没,约有48枚核弹、11个核反应堆被遗弃在海底。随着战后军事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如在一系列断层地带采用核爆炸方式诱发地震、山崩、海啸等灾难,以破坏敌方的军事基地或战略设施。据透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曾于1970年对古巴实施了代号为“兰色尼罗河”的气象战演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军对古巴“上游”的云层播撒碘化银,使带雨云层在到达古巴之前先把雨降落下来,造成了古巴反常的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古巴境内的农作物生长。

高技术局部战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预计说,由于战争不断以及近年来的疯狂偷盗和抢劫事件造成了伊拉克长期的环境问题,要想解决对空气、水及土壤的破坏问题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及数百万美元的资金。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海湾战争中遭贫化铀炸弹轰炸的地区,白血病患者人数剧增。外国专家经研究确信,贫化铀侵害了波斯湾地区人民的健康,估计至少有2万余名当地人因此身患癌症。

在战争的阴影下,甚至连珠穆朗玛峰这座举世公认的全球环境最清洁地区也难逃劫难。据中国科学院的监测结果表明,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发的油田大火曾对珠穆朗玛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油田的燃烧排放物质随风飘到了珠峰地区。在珠峰南坡发现了黑雪的同时,北坡的当地居民也于1991年发现有黑雪降下。中国科学院1992年的监测分析表明,珠峰大气、水中增加的化学元素正是石油燃烧排放物。

北约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不仅使南联盟人民持续生活在死亡的威胁下,而且还给南斯拉夫乃至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在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北约使用了一种放射性的贫化铀炸弹,它能释放出致命的铀尘。战争中,美军轰炸南联盟潘切沃化工厂、石油及煤矿工业等设施,造成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大量油烟和碳氧化物散发到空气中,其中一部分随多瑙河水流入黑海,严重污染邻近国家的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水源污染,导致在很大地域内、相当长的时间里缺乏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战争造成的生态灾难,在今后几十年中都无法彻底消除。

破坏环境范文第2篇

现在科技发达了,地球上的资源也应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现在地球上有两大严重的污染:一是大气污染,其二是水污染。先说说汽车废气污染吧!

由于现在科学发达了,随便在那里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汽车,自然而然空中的汽车废气也在横行霸道了。地面上生长的花草树木由于不被人类珍惜也变得稀少了。汽车废气没被吸收到的,有的会直接危害人类让人类生病甚至死亡;有的还会升上天空,与什么有毒气体混合(这里面学过,所以情原谅。)然后变成有巨大破坏性二氧化硫,之后二氧化硫慢慢地升上臭氧层,把臭氧层变得非常稀薄,强烈的阳光猛烈的直射到地面上,使地球搞得生灵涂炭,鸡飞狗跳,大海干枯,到处都是干旱,到处都是乞讨的人,大的上一片哭爹喊娘的声音。

还有一大污染就是水污染:我们在小河里,江里,大海里。都可以看到垃圾的身影,这些垃圾不是天然的,也不是因为河水变质而形成的,是人类随意丢弃的。也正因为这小小的垃圾才污染了一条河,一条江,甚至大海。虽然人们修了一些污水处理厂,一些地方的污水被制理了,变得山清水秀,环境也涣然一新了。但是这还是治标不治本呀!就算现在污水被全部治理了,但是人类还是会旧戏重演的。

有一句名言是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是我们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呀!那些只顾贪图享乐的人啦!快性过来吧!我们身边的环境需要我们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需要我们共同爱戴!

破坏环境范文第3篇

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有的人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环境污染,却还没有意识到危害的征兆已经降临。

在人类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白色环境污染”相当多。例如:人们上商场、菜市场等购物,都用白色的塑料袋 装着。说是因为白色的塑料袋卫生。但是人们用了以后就扔在地上,哪里顾及这会带来多大的污染。

还有大气污染,许多有钱的大老板开着小汽车东奔西跑。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富有的表现。但是,在懂得这种污染危害之大的人看来,却是不文明的表现。这些人把整个城市搞的乌烟瘴气,却不以为然自己在破坏环境。

在农村里,有花草树木,空气当然好,环境污染也就会相应减少。但是人们不懂得去保护,反而去破坏。例如:人们滥砍滥伐,把一个充满空气和活力的山砍的伤痕累累,毫无生机。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有河水里沼泽遍地。

破坏环境范文第4篇

在人类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白色环境污染”相当多。例如:人们上商场、菜市场等购物,都用白色的塑料袋装着。说是因为白色的塑料袋卫生。但是人们用了以后就扔在地上,哪里顾及这会带来多大的污染。

还有大气污染,许多有钱的大老板开着小汽车东奔西跑。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富有的表现。但是,在懂得这种污染危害之大的人看来,却是不文明的表现。这些人把整个城市搞的乌烟瘴气,却不以为然自己在破坏环境。

在农村里,有花草树木,空气当然好,环境污染也就会相应减少。但是人们不懂得去保护,反而去破坏。例如:人们滥砍滥伐,把一个充满空气和活力的山砍的伤痕累累,毫无生机。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有河水里沼泽遍地。

人类面临着这么多的环境问题,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为了人类不再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我们应该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关爱一草一木,就是关爱人类的生存”的号召。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环境”努力吧!

难道人们就不想有一个天常蓝、水常碧、鸟齐鸣的生态环境吗?如果在这样任意糟蹋下去,几时百年以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变成:空中弥漫着工厂排出的滚滚浓烟;河里到处流淌着工厂排除的污水……后果不堪设想啊!

人们啊!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吧!

破坏环境范文第5篇

环境的破坏有经济、技术、社会、政治等诸多原因,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必须找出问题的结症。笔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问题,我们的制度设计不仅没有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危害环境的行为。正像总理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所说的,“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本文将尝试着从制度的角度来找寻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一、市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一)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栖息之地,在享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制度经济学中公地悲剧的例子表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由此产生负外部性,即生产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产权无法确定,企业过度排放污染物、农民过度施用农药化肥、过度砍伐与放牧,一些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建筑废渣等未经任何处理被拉出市区,随意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将污染的成本转嫁到社会,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恶化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全球气候、水、土壤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二)市场本身对环境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市场经济的动力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对每个经济主体来说,是一种最优资源。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种资源的获得不需要任何成本,是可以任意无限索取的。因此,市场经济主体中的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可以用环境资源作为替代资源时,必然尽可能选择使用环境资源,以减少其生产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和价格,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收益。市场经济主体中的消费者又总是选择价格最低的同类产品,以同样的货币支出获取更大的效用,而不考虑产品的成本构成。更何况即使他们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收益也无法内部化,由此导致保护环境的激励也十分有限。从而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环境的破坏成了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市场机制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客观上为政府实施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问责政府,考察政府制度安排是否将环境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

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位与越位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得在一定国家制度及其体制框架内进行,有什么样的制度与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政府职能的缺位或越位,往往容易在两个“维度”上导致自身的失灵。一个维度是“需要政府干预时的不干预”,另一个维度是“不需要政府干预时的干预”。无论是哪个维度,都集中表现在“政策”和“管理”两个领域之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政府一旦介入环境管理,又会导致污染者、被污染者与环境保护当局之间的博弈。污染者很有可能以较小的寻租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进而把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或他人。相对于“看得见的手”而言,寻租则是一只“看不见的脚”,如果那只“手”被“脚”踩住,那么政府失灵就会成为现实。

(一)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位。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缺位主要体现在立法、管理、监督、宣传、财政支出等方面的缺位。最明显的是现行《环境保护法》没有真正体现预防原则,仅限于污染防治的狭义层次,生态保护内容仅对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做了8条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同时,由于缺少对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者不履行职责制定相应的问责条款,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遇到冲突,往往是环保让位于发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明显例证是:1994年国务院专门召开淮河水污染治理会议,1995年颁发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成为迄今为止我国为单一河流水污染治理制定的唯一法规,显示了中央政府治理淮河的决心。但是历经十余年,中央政府投入了近200亿巨额资金,今天的淮河污染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淮河治理要法有法、要钱有钱,中央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心,却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其根源之一就是治污责任主体的缺位。同时对于流域沿岸的各地方政府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监督,地方只顾及自己的行政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在政绩表现的动力下,对下游造成的污染问题通常就被高高挂起。淮河治污实践证明,对于跨地域的流域治理工程,仅仅由地方城市作为责任主体分而治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由于缺乏对地方政府流域治污的责任认定和奖惩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对治污工作缺乏积极性,常常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增长而对污染企业过度放任,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责任也一推再推。因此,在环境制度不健全、甚至环境制度缺失的条件下,市场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必然会忽视环境保护,从而影响经济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越位。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越位主要体现在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过度保护所属企业,形成“父爱主义”等,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政府一再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却始终转不过来。而要提高增长速度又总是回到老的增长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去,主要的难点在于存在着实现这种转移的体制。正如吴敬琏所说: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配置土地、资金等重要资源的过大权利,同时行政定价制度造成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信贷、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和低估,不能真实反映环境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尤其不能再继续采取已经引致了严重污染后果的增长模式,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根本转变。笔者认为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应当坚决从越位的地方退出来,把那些自己不该管的事交回给市场去管。还有我国税收主要来源于增值税,并且一半以上来自于生产型的增值税,使得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产值的增长,因为政府的收入跟产值增长息息相关。于是,各级政府的官员和企业都向产值和数量扩张方面倾斜,由此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当然,政府改革由于涉及政府官员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免不得有困难和阻力。只有知难而上实行彻底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制度创新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罗纳德・科斯从环境产权配置出发,试图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他认为,之所以出现对环境物品的滥用,就在于公共物品产权的模糊,只要明晰环境物品的产权,不管产权初始配置如何,就“可以在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提出使人豁然开朗,似乎找到了医治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良方。因此,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环境的有效干预,且明晰产权是保护环境制度改革的核心。本人建议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应该做到:一是明晰产权。如在共有地的悲剧中,把土地分给家庭,使土地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公共物品,就可免于过度放牧。二是直接控制,禁止污染,以行政手段强令取消污染单位,迁出污染工厂。三是间接控制,让污染的企业缴纳较高的税赋,逼迫企业加大排污项目的投资,达到排污标准可以免交排污税以使“外部性内在化”。四是建设“污染权市场”,容许企业购买或出售政府颁发的容许一定污染的排污许可证。污染权市场形成以后,企业就可以选择是排污交税还是治理污染;选择治理污染,就可把污染许可证卖给别人。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有政府的有效干预与管理。只有在政府的强有力控制下,才能兼顾经济与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小结

破坏环境范文第6篇

1.引言

硫酸盐侵蚀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钙矾石(3CaO·Al2O3·3CaSO4·32H2O)被认为是混凝土受到硫酸盐侵蚀后造成混凝土结构破坏的主要产物。本文以自制的水泥砂浆试件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因素和材料组成两方面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水泥基材料TSA侵蚀破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研制抗TSA侵蚀的混凝土材料及解决、防治建筑物的TSA侵蚀危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2.试验研究

本试验原材料来源于沈阳本地,通过试验来研究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并通过其在硫酸盐侵蚀条件下外观、强度及矿物成分的变化,提供混凝土抗TSA型硫酸盐腐蚀性能定性鉴定方法的理论数据。

2.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材料为:祁连山牌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粉末为磨细后的石灰岩,其比表面积为400m/kg,砂为本地河砂,细度模数为Mx=2.6,属中砂,表观密度为2650kg/m;侵蚀溶液为采用化学纯的无水硫酸钠配制硫酸钠侵蚀溶液。

2.2试验方案

试验所用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将制备好的砂浆试件1d后脱模,置于水中养护28d后,将水泥砂浆试件A-0,A-1,A-2,A-3,A-4置于5℃、5%的硫酸钠溶液中浸泡,试件B-1,B-2,B-3置于温度为5℃,浓度分别1%,3%,5%的硫酸钠溶液中浸泡,每天对溶液予以补充以保证恒定的溶液浓度,每周更换一次溶液以避免发生碳化反应,定期测定硫酸盐侵蚀后的砂浆试件的抗压、抗折强度,利用XRD等微观手段分析腐蚀矿物成分。试验配合比详见表2-2。

3试验结果与讨论

3.1水灰比的影响

水灰比分别为0.4,0.5,0.6的水泥砂浆试件A-1,A-2,A-3经于5℃、5%的硫酸钠溶液中浸泡后,从表观上看,在开始的120d内,各试件外观均无明显的腐蚀破坏痕迹,表面光滑、致密。到240d时,各试件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迹象,到360d时,水灰比0.4的试件的棱角处没有明显的开裂、剥落,只有部分表面出现小的腐蚀斑点;水灰比0.5的试件部分棱角脱落、开裂,表面出现了较多的腐蚀坑、起皮现象,但没有大面积的表面浆化现象;水灰比0.6的试件整个表面出现开裂、脱落、软化现象,表现出典型的TSA破坏特征。对A-1,A-3试件取样做XRD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试样A-3中的衍射峰表现出了与石膏和碳硫硅钙石极为相似的特征峰(石膏的特征峰为:7.56,4.27,3.06)非常接近,进而可初步判断出试件A-3在经硫酸盐侵蚀后生成了大量的碳硫硅钙石致使试件内部水化硅酸钙解体而出现软化、掉皮等现象,而从XRD图谱物相组成来看,试样A-1则主要为钙矾石和石膏晶体,还有少量的碳硫硅钙石。

从试验的的强度变化曲线可知在开始浸泡的120d之前,3种砂浆强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增长,说明短期的硫酸盐侵蚀对试件的强度没有产生破坏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砂浆强度开始降低且很明显,到360d时,水灰比为0.4,0.5,0.6砂浆的抗折强度分别损失了3.1%,7.8%和48.2%;抗压强度分别损失了14.5%,22%和77.1%。由此可见,水灰比越高,在低温的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砂浆越有利于发生和发展TSA,且强度变化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这一趋势。

3.2石灰石掺量的影响

砂浆的强度变化曲线中显示,在浸泡到120d以前,各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不但没有降低都有所提高,到了240d时掺有石灰石粉的砂浆A-3与A-4的抗折强度损失率都明显低于A-0,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硫酸盐侵入内部生成的钙矾石和石膏晶体填充了砂浆件表面孔隙,提高了结构的密实度,并侵蚀破坏没有对试件中间没有产生明显的破坏,因此抗折强度没有降低,这与外观破坏程度相吻合,由此可见石灰石粉的加入在短期内可提高砂浆的抗侵蚀性,这也与目前的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度损失率差距明显,到了360d时A-0,A-4,A-3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损失分别为23.2%,26.1%,49%;抗压强度损失分别为58.6%,59.1%,72.9%。由此可见掺入少量的石灰石粉是有可能对抵抗长期硫酸盐侵蚀起到有利作用的,但是掺入的量较多时则会加速TSA的侵蚀破坏,强度损失加剧。

4.结论

(1)降低水灰比可使砂浆的空隙结构细化,提高密实度,强度损失减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TSA侵蚀破坏的过程,使砂浆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提高。

(2)石灰石粉的掺入可改善水泥砂浆的水化产物,优化其空隙结构,因此少量石灰石粉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水泥砂浆初始强度与短期抗TSA侵蚀性能,但掺入的量较多时则会加速其TSA侵蚀破坏的过程。

(3)在同等温湿环境下,随着侵蚀溶液浓度的提高对水泥砂浆的侵蚀作用增强,致使砂浆强度损失加大,加速了TSA侵蚀破坏的发生与发展。

(4)根据材料宏观性能演变过程,将TSA侵蚀分为三个阶段:诱导期,衰减退化期,软化解体期。而在TSA侵蚀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宏观性能通常表现为先增强、后降低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李金玉等.高浓度和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性的研究,重点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破坏环境范文第7篇

一、某个村庄成了名副其实的“癌症村”,罪魁祸首――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该村的研究表明,各项指标均超标,该村庄面粉中镉的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的1.6倍,铅超标2.98倍;芹菜中Hg、Pb、Cr、As全部超标,其中汞超标16倍,铅超标83.5倍,属于特级污染。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水灌溉区域调查统计显示,140万公顷污染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占农田灌溉区面积的64.8%,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粮食达1200万吨,我国有3亿亩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经济越发达,土壤污染越严重,导致生态失衡。

二、中国以往自豪万里长城可从太空看见,但是现在中国也多了一件可以从太空中看见的东西――“雾霾长城”。美国航天局从太空拍摄的照片显示,有一条白色烟雾体从北京延伸到上海,宛如一条1200多公里的“雾霾长城”,中国多达25个省份受到雾霾影响,受灾面之大之广,北京、上海、南京、天津、青岛、武汉等城市都深陷雾霾当中,污染严重时能见度低于50米,甚至不到10米,导致诸多地区交通停摆。中国已经进入雾霾高发期,灾害频发,对人体呼吸系统伤害非常之大。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就会诱发肺癌。雾霾的形成基本全是人为作用的后果,一般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建筑工地扬尘;第二,汽车尾气排放;第三,冬季取暖、用煤发电的火电站排放;第四,近地面湿度比较大,空气中的颗粒物聚集,凝结;第五,工业喷涂排放;第六,部分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排放。

三、中国宁夏中部地区在20年的时间里土地沙漠化由开始的20%上升到50%~60%。土地沙漠化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就有沙漠。但是,荒凉的沙漠和丰腴的草原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有了水,沙漠上可以长起茂盛的植物,成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而绿地如果没有了水和植物,就可以很快退化为一片沙砾。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不管气候、土地条件如何,随便开荒种地、过度放牧;为了解决燃料问题,不管后果如何,肆意砍树割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本来就缺水多风,现在土地被蹂躏、植被遭破坏,降水量更少,风却更大更多了,大风强劲地侵蚀表土,沙子越来越多,慢慢地沙丘发育,这就使可耕牧的土地变成不宜放牧和耕种的沙漠化土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严峻。根据全国两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对比分析,全国风力侵蚀面积由187.6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0.67万平方公里,净增3.06万平方公里;同时,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9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12万平方公里,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由6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这说明沙漠化在扩展,侵蚀程度在提高,年均扩展3060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严重,黄河的河床一年比一年高就是最有力的证据,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四、一只信天翁的死亡。从它的残骸当中能看出死因:无处觅食的它,选择胡乱吞噬来充饥,吞噬的全是人类的塑料制品,导致胃穿孔或者肠胃堵塞而死。这类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森林遭到人类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导致动物们生存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变得无家可归,很多物种逐步走向灭绝。一株植物枯萎,一只动物死亡,有时并不仅仅意味着单个生命有机体的消失,也许凑巧是整个此类物种的灭绝。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1681年,渡渡鸟便在地球上消失了。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到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中国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白暨、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截至目前,世界上的物种正以每天100种的速度走向最后的灭绝。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乱捕滥猎,使高等动物的灭绝速度也上升到每年一个物种,这种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速率比自然灭绝的速率快十倍以上。

五、一只北极熊的尸体在挪威最北端的斯瓦尔巴特群岛被发现。一般来说,一只野生北极熊的死亡并不足以成为新闻,但它的死状太不寻常,从它的卧姿来看,这只北极熊是饿得倒了下来,最后死在了这里。外部迹象显示它的身体已没有任何脂肪,只剩下一具皮包骨。通常,北极熊的寿命为20岁,而这只北极熊只活了16年。它饿死的原因是由于大海上的浮冰,也就是北极熊捕捉海豹时所需要的平台的减少。它的死亡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有研究报告表明,北极地区在40年后可能将不再会有任何海冰,而按现在的环境破坏速度,这个时间还要提前。全球变暖将导致占世界冰储量91%的南极冰盖逐步消融,消失殆尽的时刻将使海平面急剧上升,海水量增加,更可怕的是,海水上层由于变暖会膨胀加剧,很多海拔低的大陆及城市会在地图上永远消失。

破坏环境范文第8篇

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水污染日趋严重并成为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的情况,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相当普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全世界50%儿童的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全世界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儿童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引发的疾病;全世界因水污染引发的霍乱、痢疾和疟疾等传染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空气污染除了破坏地球的自然平衡,更会导致人类病变。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 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水资源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我们不但为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生产,而且为全球生产。作为世界工厂,我们承受了一个巨大的环境代价,承受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们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受到了压力,加之环境管理机制还存在缺陷,实际上水资源所面临的几个重大矛盾今天依然严峻,比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包括河流生态破坏。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企业的超标排放,除了污染环境,更多的是容易导致社会冲突,企业与所在地社区的紧张关系,也绝对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政府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问题,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我国50年内失去了1000个湖泊,平均每年20个。目前有70%以上的河流湖泊及9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3的城市供水不足,32个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这是我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提到的,当时人们觉得触目惊心,但现实就是这么严峻。之所以让人震惊是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饮用水的清洁实际上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就是为了提升公众对水问题的认知,以及期望能加强公众监督力度而设立的。我们建设的水污染地图、空气污染地图,形成了一个数据库,这里面有一部分叫做“企业环境监管信息”,主要是政府部门披露的企业超标违规记录,我们把它整合起来。

当各界人士可以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对一些企业来讲就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就是公众监督的作用,为了鼓励这些企业切实改进,我们制订了一个审核的标准,在通用的审核标准的基础上作出了审核要求,一些有能力的机构可以对企业进行审核,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审核以证明他们是不是真正解决了当时所存在的那些问题,有没有适当的管理体系,污染处理的设施是否足够,最终确定他们是不是能够稳定持续达标排放。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开展了二十多次这样的工作,这些企业中间有十八家企业的记录已经消除,因为他们能够证明他们确实能够改正好,其他的企业或者没有通过,或者还在整改的过程当中。这个审核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审核,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即审核的过程需要有环保组织的监督。我们和当地的环保组织不会干预专业机构做出专业的判断,但是我们需要确保这是一个正常的流程。这些要求被20多家企业所接受,包括第一家前来沟通的企业。

破坏环境范文第9篇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按照职权范围,有责任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准确地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四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可分为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弃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破坏事故等。

第五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据据程度分为: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不含万元)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六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应当立即赴现场调查,并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作出恰当的认定。

凡属一般或较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均由县级(含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确认;凡属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均由地、市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确认。

对本办法第五条中未作出具体规定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地、市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重大或特大事故的确认。

第七条凡属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地、市级环境保护部门除应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外,还应同时报告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凡属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地、市环境保护部门除应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外,还应同时报告国家环境保护局。

第八条重大或特大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速报从发现事故后起,48小时以内上报;确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立即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

速报可通过电话、电报,必要时应派人直接报告。确报可通过电话或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报告应采取适当的方式,避免在当地群众中造成影响。

第九条速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数额、人员受害情况、捕杀与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等初步情况。

确报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确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第十条报告单位应当保证报告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当发现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报告单位应立即将纠正情况如实上报。

破坏环境范文第10篇

随着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遏制违法排污、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时不我待。越是这种时候,人们对环境污染事件就越关注。但近年来,“镉大米”“红豆水”“牛奶河”“打井排污”“沙漠排污”等风波不断,不时传来的有关环境污染破坏的坏消息,让公众感到触目惊心,也让不少人开始呼吁中央出重拳治理破坏环境的种种乱象。

排污破坏环境人所共知,违法排污早就成为“过街老鼠”,可相关企业为何还敢肆无忌惮?相关制度不够科学,使得破坏环境的违法成本过低,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执法者尸位素餐,未能有效履行职责,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媒体调查指出,有的地方甚至对排污企业实行“放水养鱼”,对经常违法的企业不是严厉查处或实施关停,而是借此来收取企业的排污费,形成当地的“执法经济”。

职能部门本来肩负着公众赋予的“守夜人”职责,应该替人民群众实施监管责任,避免企业违法违规排污破坏环境和土壤,但如今一些执法者却对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违法排污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此猫鼠一窝的做派,分明是在纵容违法。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受到侵蚀,人民赋予的权力沦为相关部门和执法者谋取私利的工具,实在令人遗憾。

对此,只有建立健全责任机制,让当地相关部门相关领导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才能避免他们当甩手掌柜。试想,如果在任期内自己辖区的生态环境没有好转,甚至发生土壤严重污染等恶性事件,相关部门、相关领导就应该担负起主体责任,就要因为自己的失职失察受到责任追究,并对失职、渎职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些年来,污染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部门以及一些人对环境污染损害的后果认识不清,没有算好环境保护的那笔账。企业排污的损害,不只是污染相关区域的环境,因为土壤的自我恢复能力很弱,如果农业用地受到污染,要整治到能够再次生产的程度,所需花费的成本,将比前期治污的成本高成千上万倍。企业为了节省在自己厂区内治污的那点成本,违法排污,却要全社会来支付成千上万倍的整治成本,算不清这笔账,暴露出多少人的短视与无知!

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好的环境,我们的生存怎么可能宜居而诗意?受过污染的土地,又如何种得出让我们放心的粮食?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重视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土地不被污染,就是保护我们安身立命的根。

上一篇:环境工程范文 下一篇:环境破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