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23 17:40:05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1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困惑 对策

新课程把问题解决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但不再设置专门的章节,而是渗透到其地学习领域中。它一改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新颖、新奇的内容也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问题解决”时,几乎所向披靡,没有任何困难,而进入三四年级,很多老师出现困惑,比如:有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相结合,一节课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还是两个都是重点?有的老师说:由于类型多,学生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看不懂。还有的老师反映:“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找不着思路”,“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学生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计算与问题解决相穿插,由于知识点较多,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确实较困难。很多学生计算都是很熟练,对于问题解决就更难以掌握。

其次,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呈现或教学时比较注重“景”,而忽视问题解决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景,让学生选择,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题列式,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一旦遇到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度”的把握提高了难度,因此我们要细化自己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考能力。

一、分析教材,均衡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的比重。

在教学问题解决与计算结合的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如果以计算为重点,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练习,那么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理,如果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进行,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二、突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就立即能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人民电影院楼下有411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75个座位。人民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楼上的座位+楼下的座位=总座位数)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问题解决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我们只要走进商场,就要和“单价”打交道;至于“速度”及与它相关的词,诸如“高速公路”、“超音速”等,小学生也了解颇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到处都需要数量关系,并用它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比如各行业都有自己所需的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式)用于生产、生活、调查、统计等。即使是一场球赛,也要统计如投篮命中率等各种数据,一场歌手比赛的评分也有一定规则。另外,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数学方法,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以及包括数量关系在内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以其简约、概括等特点,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试想,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三、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猜想、实验、分类、对应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展示。但是,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精华。教学中,我国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叙述,找到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林革.打破常规解决问题.今日小学生A版,2002(03).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常常被赋予狭义上的理解,往往是特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根据数学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本文就笔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困惑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简单,不够具体,往往只是注意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事物感知缺乏整体性。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往往会虎头蛇尾,丢三落四,这也影响着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其中一条具体的要求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克服负面因素,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分析,顺利地解决问题呢?

一、多阅读

数学需要阅读,也离不开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出错后,让他自己读一遍,他就会了。认真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读懂、读透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解答。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题目的意思,甚至不明白题中问的是什么?真的很难想象他会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是摸到很少的一部分,就跟着感觉走,做出判断,那只能闹一个笑话而已。如果学生认真、仔细阅读了,就很容易知道某【题1】中问的是“小兔比小熊多跳了多少下?”,是一个相差问题,而不是求和问题。课堂上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要先理解题意,再解答,而理解题意的基础就是阅读,一遍不理解就多读几遍,甚至可以作一些符号,圈圈、画画,帮助理解。某【题2】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到“小红和她的3个好朋友”时,用画线的方法提醒自己,这里引起重视,有4个人呢。某【题3】中,学生读到“一头大象的体重比这头牛的8倍还多162千克。”可以把“8倍”和“还多162千克”圈起来,明显这里要做两步计算,这样引起重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减少产生错误的机率。

二、多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让数学概念更清晰。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元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有关那方面已有的知识、技能。这些旧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只需在这之间巧妙地搭上桥梁,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才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题4】中的“一件上衣”和问题中的“一套”衣服作比较,很明显“一件”只是上衣,“一套”是裤子和上衣合起来,所以算出裤子的价钱后还需要求和。某【题5】中“8角钱”和“4元钱”作比较,单位不一样,先把单位化成角再计算。某【题9】中问“杨树一共多少棵”,那杨树到底多还是少,更加要比较了。在“柳树有35棵,比杨树多17棵。”这句话中,究竟是谁多?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得出是柳树比杨树多17棵,也就是杨树比柳树少17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一层,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三、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是反映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教育学家认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以上几点个人的不完全体会,并不割裂开,而是综合运用,层层递进的。新课程里的“解决问题”,更关注过程与策略,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提炼方法模型,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由此积累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困惑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19-01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最宝贵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对儿时的权威观念持以怀疑的态度,由此,这也造成了他们的情绪易变、缺乏耐性和叛逆的心理特点。高中生对身边重要的人和事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其中尤其是师生关系,即教师的表现,以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学习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这并非全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迟钝造成的,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数学思维遇到了障碍,产生了思维困惑。因此,把握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不仅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会对他们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师如何介入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效消除他们的思维困惑,以期为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而献计献策。

1 想学生所想,探索高中生思维困惑的具体成因

思维困惑是一种在学习或解题时茫然失措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遭遇了障碍,难以逾越,如任由学生的思维困惑延伸而不进行辅导,久而久之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产生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从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的信息渗透到记忆表象中,最后经过巩固再次成为旧知识。严格来说,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为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提供了动力,这种动力促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最终形成新知识。而思维困惑是产生于新旧知识交替的整个过程中,当学生对旧知识的表象记忆认知模糊、新知识容量过大超越原有认知结构的范畴、或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新知与旧知之间缺乏连通的“媒介点”,新知识则会被“排斥”在外,此时学生的表现为找不到学习思路,对新知识的概念认识极其模糊,或无从学起。

同时,教师也是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困惑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和实际水平,一味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这种理念和模式会导致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出现断层,表面来看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实际上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已将新知识排斥在外,由此,学生的当堂表现可能会让教师满意,但实际上,对新知识的认识不会长久,课堂过后学生可能就已经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尽数忘记。此外,学生内部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连通的“媒介点”也是教师易于或略的部分,因此,要除上述之外,搭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也是教师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1]。

2 急学生所急,解决高中生思维困惑的有效对策

2.1实时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受心理和生理影响,高中生是情绪易变和学习难以专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心理上的不稳定性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

例如“函数的概念及图像”一课,学习该课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初三数学课程中的二次函数,为了了解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认识和学习水平,笔者在课堂开篇设计了三道例题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

题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和最小值:

(1) y=(x-1)2+1

(2) y=(x+1)2+1

(3) y=(x-4)2+1;

题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题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三道例题的设计理念是检验高中生对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和最小值求法是否正确,对函数的概念认识是否明确。如此,通过这样的了解方式,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2.2搭建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

通过诱导来暴露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消除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搭建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是解决学生思维困惑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使学生暴露内部知识结构的方式有很多,如师生合作解决一个难题和出题测试等等,关键是如何搭建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对此,笔者的做法是,在运用上节所讨论的方法了解学生内在知识结构之后,首先向学生明确课题,让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其次对课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快速提取,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当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那么,这些难点即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同时也是连接学生新旧知识的“媒介点”。最后以学生的“媒介点”为核心,重点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此,则有效搭建了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使新知识能够顺利过渡,被学生吸收、消化,最终被学生所掌握。

3 结语

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全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助学生攻克难题,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和障碍,使学生能够稳健成长,快速成材,从而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4

一、引入概念时的困惑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重要一环,“相似多边形”是新浙教版九上第4.5节《相似多边形》中的重要概念,在引入这个概念时,教材做了如下的安排:

如图1,四边形A′B′C′D′是四边形ABCD经相似变换所得的像,请分别求出这两个四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每小格的边长为1个单位),并分别量出这两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然后与你的同伴议一议:这两个四边形的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也叫做相似比。

上述教材中提到了四边形A′B′C′D′是四边形ABCD经相似变换得到的,何为相似变换呢?早在新浙教版七下第2.5节就有介绍:“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这样的图形变换叫做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由此可以知道,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这还需要量一量边、量一量角吗?对此,学生颇感迷惑。退一步讲,“合作学习”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但量出两个四边形的内角的大小并作为证据使用,却并不严谨。

建议:针对这种循环说明的情况,对于相似多边形概念的推出,本人认为直接展示两个格点四边形(如图1),然后利用ADE∽A′D′E′,可知∠A=∠A′, = ;同理也可求得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对应角相等,其他各对对应边之比也为2:l,从而引出两个多边形相似的相关概念,这样会更加实在、有效。

二、验证定理时的困惑

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其中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均是新浙教版九上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转贴于

而令学生困惑的是,这些内容通过量量、猜猜、合作合作、交流交流就怎么确定这些性质成立了呢?

如在验证定理:“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时,新浙教版九上第4.3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2》是这样安排的,如图4,ABC的三个顶点都在方格纸上,请在方格纸内画一个A′B′C′,使ABC与A′B′C′的三边对应成比例。量一量∠A与∠A′的大小,你认为ABC与A′B′C′相似吗?并说明理由。

图4

学生的困惑在于,量一量∠A与∠A′就能说明定理的正确吗?如果这个测量就能说明定理的成立,那何为“经过推理得到的真命题是定理”呢?更何况测量还有误差。

建议:如果是测量,也要明确告之精确度,这样也许会忽略掉那个测量误差;对于定理验证能用严谨推理的则要进行说理。其实在此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去推导,即把小三角形搬到大三角形中就能够进行严谨的说理。

三、应用知识时的困惑

应用知识解决应用题容量的增大是新浙教版教材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新浙教版九上第二章《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应用就占了总授课时数8节中的3节。其中在第49页,新浙教版九上第2.4节《二次函数的应用(3)》中,有这样一个范例,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x2+x-1=0的近似解。教材中是这样求解的:

解:设y=x2+x-1,则方程x2+x-1=O的解就是该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x2+x-1的图象,得到与x轴的交点为A、B,则点A、B的横坐标就是方程x2+x-1=O的解……

学生的困惑在于,在求近似解前要画抛物线,而在画抛物线时(一般采用“五点法”解决),已经求得方程x2+x-1=O的近似解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5

[关键词]: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策略

一、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初中语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将来出国深造等,语文素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共识。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为此,学校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对初一至初三六个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的项目小学语文学习状况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习心理初中语文学习成绩

班级人数优秀一般差浓厚一般没兴趣愉悦冷淡困惑优秀一般差

初一(2)(5)5249.6%38.2%12.2%28.6%50%21.4%20.7%46.6%32.7%15.5%45.6%38.9%

初二(7)(10)5451.7%40%8.3%19.7%47%33.3%16.7%41.6%41.7%10%43.3%46.7%

初三(13)(14)4944.3%43.7%12.0%9%37.7%53.3%9.3%32.3%58.4%8%33.3%58.7%

从调查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男生一般在小学时的语文学习兴趣强烈,且成绩较为优异;进入初中,随着语文感性特征的凸显,男生语文学习兴趣递减,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语文学习中存在普遍的现象是:女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好于男生,随着年级的递增,男生的学习困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深入,语文内容的形象性和感性日益突出,男生原有的以识记为主的学习方法逐渐淡出舞台。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屡试屡败。他们困惑、迷茫、焦急、烦躁,无从排解心中的郁闷,有的严重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自身心理地健康发展。

可见,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从升学要求来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必须进行语文测试,若这一学科成为学习上的严重障碍,则于升学深造不利;语文又是一种素养及文化修养,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公民,以“语文”来体验生活和观察世界,以“语文”来思考问题,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现在超前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培养初中男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改善公民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产生的深层探因

1、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导致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为其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它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工具性是语文的附属特性。

到了初中,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日渐凸现。和小学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内容更是抽象、灵活、感性。语文是一门值得回味的、动态的、情感的审美学科,而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体系。再加之初中语文明线上是关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暗线上是关于思想情感的渗透,学生的着眼点很大程度上只关心“知道了什么”,而不关心“我体验到了什么”。初中男生大多长于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而短于形象思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困惑心理的必然性。

2、青春期生理机制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正处于人生豆蔻年华阶段的初中男生,他们渴望理解,向往美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及身体发育的日渐成熟,他们对异性的态度由封闭、被动转为好奇、主动。开始关注对自我的认识,对青春期的自我认识,对人际交往学习的认识,尤其是与异往和校外人际交往;对未来社会对人要求的认识。因此,上课时注意力极易分散,没有小学时的“正襟危坐”、“聚精会神”。课余时间,他们倾向于与他人交往,注重发型、衣着打扮。这客观上导致兴趣点分散,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同时初中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十分脆弱,有时外界的“一事”、“一言”会导致他们几天精神萎靡,不能自制。如果消极负面情绪得不到劝慰和疏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既而严重影响学业进步。这就与语文学习需要的“执着、坚韧”精神,大相径庭,格格不入。

3、受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性的影响,引发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初中女生对于识记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社会思品等兴趣浓厚。因为它们容易感知,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此相反,初中男生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感情上往往不够丰富细腻,不愿意关注现实生活。初中男生特定时期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对待语文,如同“九天玄女”,“高处不胜寒”。我们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情感的投入,生活的体验,甚至体察细微,身体力行,这就使初中男生不寒而栗,畏惧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的“模式化”思维严重,回答问题总喜欢像数学那样“找框框、寻套路”。然这一招并不灵验,结果愈考愈挫,丧失了学习信心,产生了困惑心理。

三、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如下策略:

(一)“数据分析+三年跟踪”的积累资料库策略

根据抽样调查的表格数据,进行抽取样本对比分析,着眼于三个参变量:“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一定的量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质变,男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应该从语文学科发展的特征、男生生理变化特征、男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诸多因素去考虑,进行三年的跟踪,然后制定合理有序地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消除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其主要数据分析表格设置和操作程序有:

1、初一新生入校后立即发放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他们进入初中后的语文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具体包括《初中语文学习心理调查表》、《初中语文知识重难点掌握程度调查表》、《初中语文学习认知水平调查表》等。

2、初一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的语文成绩的波动状态及语文学习心理动态。具体包括《中小学语文知识衔接点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困惑心理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自信程度调查表》等。

3、初二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其语文成绩变化、本阶段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程度、困惑心理的缓解及消除程度。具体包括《初二语文学习状态调查表》、《初中语文想象思维能力调查表》、《初二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缓解程度调查表》等。

4、初三学生中考结束后,立即进行信息反馈,了解中考语文答题的心理状态及在此方案实施的前提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缓解、消除程度及在中考应试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包括《中考语文成绩统计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意向调查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调查表》、《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消除程度调查表》。

(二)“群体亲近、疏导+个性教育”的心理辅导策略

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一般是不易被察觉到的。究竟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往往是秘而不宣,教师一般只能从分析表象去感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让学生消除心理隔阂,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必须最大可能的赢得学生的认同,让他们首先愿意听语文课;只有愿意听课,才有听懂的可能,也才有学好的可能。平时采取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谈话式、书信式、网络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的困惑,从自身的客观背景,性格特征,学习动机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思考,然后做好分门别类的安抚和疏导。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学习信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瞬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习信心;要把语文学习的落后归因于努力不够,书读的不多,而不要认为是他们能力低,头脑笨。例如某实验班中的小戴,因患小儿麻痹症,性格内向,言语不多,成了班中的学困生。可是一次偶然的表现,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有次上课,从来不抬头的他,竟然抬头看我上课,我心中大喜,于是灵机一动,及时地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同学向他学习-----抬头挺胸,认真听讲。接下来的课中,发现小戴始终抬起头,认真听我上课。课后我顺势而导,进一步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很激动,老师相信你能学好的,老师也会帮助你的!”后来,他变了,渐渐地卸下了自卑的包袱,增强了学习信心,消除了语文学习上的困惑心理,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地改变,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初中男生的性情比较豪放粗犷,但心理比较脆弱,对他们也要多加关心。我们提倡作文、试卷面批面改,多写激励性评语,多与他们交流,使之乐于与老师相处,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这样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根据作文要求,我每次都要特意“照顾”男生,尤其是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是倍加呵护,生怕戳伤他们的自信心。提出每次作文只要满足一个要求,作文就打80分,如果让我在作文中还能发现到其他优点,每处再加一分。这样,他们的作文自然打上高分。我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赢来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学生“爱屋及乌”,从心理上开始接纳作文,渐渐地喜欢上作文,自然更乐意上语文课了。

3、加强个别交流要重视同男生的个别交流,针对男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对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效果及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做好记载。针对意志薄弱的男生,我们采用认知疗法、转移注意力疗法,经常鼓励他们要知难而进,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地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对上进心强的男生,则采用升华的方式,让他们将目标转化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对较自卑的男生,除采用认知疗法外,重在采用过度代偿疗法。当然,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采用某种疗法,更多的是综合疗法。

例如在与张某谈话中,了解到造成张某厌学心理的真正原因,便下定决心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勉励他,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帮他制定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并再三叮嘱,要克服缺点,遵照执行。先从上课,再到作业,由浅入深,提出要求,不断约束松散拖沓行为,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一学年下来,张某进步显著。

4、鼓励自我认同心理学家艾里逊认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同观。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成果已证明:个人的自我认同水平对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要求男生在生活中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因为好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会改变人的心境、气质、态度和自我感觉。要鼓励男生学会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别咨询的时候,尤其强调要宽容善待自己,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拥有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状态。

5、倡导心理咨询男生的心理状态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鼓励男生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向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倾诉,真实反映各种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加以及时疏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参与学习。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生平时有问题可以去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问题等。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发展性辅导的心理课程等。

(三)“四动+八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1、引发多角度互动策略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课难听懂,二是语言品析难理解。初中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要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因此,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一剂良药。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把单一的耳听,化为“手动、口动、脑动、眼动”(四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言魅力,引领学生去遨游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2、充分体现“八化”策略繁琐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正面问题反面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整体问题局部化、运动问题静止化、恒等问题不等化、一般问题特殊化(八化)。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是针对男生擅长于抽象思维,而短于形象思维而提出的,对于言语教学而言,抽象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问题,应引导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从最简单的生活体验入手加以剖析,从而感悟思想内容。又如,陌生问题熟悉化是指在新情境、新的问题背景下,诱导学生如何理解感受,直至深刻体验。很陌生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解决方法思路都是已学过的或十分熟悉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再如,正面问题反面化是对时代久远,学生体验不深的古人作品,正面入手往往较复杂,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一时难以理清头绪。如对文中人物的评价问题,可以直接有效地从反面入手。还有一般问题特殊化,是指“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结论”不易发现,其语文特征,若从极端情形、特殊角度考虑,则豁然开朗。如,对诗歌“意象”的领会,就应采用“特殊化”策略,引导男生领悟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怀。

(四)“激活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长足实效策略

语文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因此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防微杜渐,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重要环节。尤其要做好的是以下几方面:

1、注意衔接,平稳过渡搞好中小学内容的衔接,可以弥补男生在学习内容与思维方法上的落差。小学语文基本上是平面型直观性语文,进入初中转化为立体型情感性语文。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如开学后就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程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偏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学多,学生学习地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2、找准难点,有的放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优劣,并不全取决于记忆和背诵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最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学生,选择教法。在语文学习方面,男生比较理性,学习较随意,喜欢做以识记为主的基础题,而对以感性理解运用为主的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勉为其难了。尽管男生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强,但他们思想松懈、自由散漫,上课不记笔记等缺点,导致他们往往捕捉不到课堂讲解的重点和能力训练点。因此,教师要指导男生“敞开心扉”,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规范语言表述。对探究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先指导他们学会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然后学会用语言来表述自己观点等语文思想。这样有的放矢的将“困惑”转化为若干易于解决的小问题,“困惑”也就不困惑了。

3、循序渐进,春风化雨“分散难点,逐步提高”,也是预防困惑心理产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时适度台阶。一节课只突破一两个难点,一次作文只实现一个小目标,一套试卷只设计两到三个难点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信心倍增。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引导,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男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情感触发,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

4、精心打造,激活特区初中语文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思想方法、情感体验上,都存在很多难点,这些都是初中男生易产生困惑心理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学生最近发展区,使语文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身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八种智能,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而男生似乎在语言智能上,天生不及女生,教师要充分挖掘男生身上的其他多种智能,并利用其某一高程度智能,唤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悦,来树立其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之信心十足的发展言语智能。例如,利用男生喜欢历史的特点,在上《隆中对》一课时,课前就布置男生去完成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的时代背景。结果发现课堂内男生特别兴奋,极力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显然不错。

春风雨云渡,舟过水无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见效的容易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指导男生做到: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的知识(甚至看似无关的),办一个“零存整取”的语言“存折”(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精彩美妙的语言素材统统存进去,使之“滚雪球”般日渐壮大、丰富、充实。“钱包”鼓了,学生自然就“材”大“气”粗、左右逢“源”了,自然会培育出心灵的绿洲,释放出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

[3]姚金山《个别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6

1. “回抛”“让权”

教师把问题回抛给学生,把理答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作出评价、判断甚至是引起辩论,从而使学生从思维的碰撞中获益。

例如,我在讲解:“妈妈买了几包糖,一共花了18元,你说妈妈可能买了几包糖?” 时,一看题目,有些学生发出感叹“这怎么做呀?才一个条件。”诧异的目光不断向我投来。 “是不是遇到困难了?有困惑?”

学生不断的点头。 “你们有什么困惑?能说说吗?”

生一:“ 我觉得条件不够,只知道一共花了18元,不懂得每包糖几元,求不出买了几包糖,所以我困惑。”其他学生不断地点头,表示也有同样的困惑。

“谁想到了解决这个困惑的办法 ?”

生二:“加上每包糖几元的条件。”

生三:“我认为不要加条件,也不能加条件。”同学们把诧异的目光投向她。

生三:“老师问的是可能买几包,可能就是不一定,可以有好几种卖法,所以可以自己当售货员定糖的价钱。”

很多同学点着头说:“我会了。” “说得有道理,你们听完她的话还困惑吗?还认为要加一个条件吗?”

生“不困惑了,不用加条件了。”“那谁来说可以怎样解这道题?”

生三:“我想等于18的乘法口诀,想出一个算式就有两种卖法,比如 2x9=18就可以说如果每包糖2元,能买9包;如果每包糖9元,能买2包。”

后面的回答是争先恐后,得出买糖方案一共有六种。

此教学片断中教师把理答的权利让给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他们的聪慧,敏锐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巧妙示弱

学生具有向师性,小学生尤其如此。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替代的。他们崇拜老师,敬佩老师,喜欢模仿老师。在学生面前,教师偶尔的主动示弱,正好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信心。

例如:我讲解“在0.7和0.8之间有( )小数 (1)0个 (2)9个 (3) 无数个”时,师:你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

生一:我选无数个,因为0.7和0.8之间可以是0.71 0.72 0.73 0.74 ……还可以是0.711 0.712 0.713 0.714 ……等等,有无数个。

生二:题目里没讲几位小数,所以可以是一位小数,也可以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四位小数……无数位小数,所以答案个数是无限的。师(竖起大拇指):这两个同学说得好极了!他们一个用举例说明告诉了我们原因,一个用总结概括说明了原因,给了我们一个清新的思路。那要是这道题必须选第一个答案,作为老师,该怎样出题呢?老师一时还想不出来,(向他们投去困惑的眼神)请你帮帮老师,告诉我假如你是出卷老师,会怎样出题呢?(用的目光看着孩子们)(许多孩子眼里射出喜悦激动的光芒,身子向前,小手举得高高的,蠢蠢欲动,跃跃欲试,都想过把当出卷老师的瘾。 有的孩子向我投来困惑的眼神,好像在问“怎么我们能出卷?”)

生三:把题目改成“在0.7和0.8之间的一位小数有( )小数”,答案就是0个,因为0.7和0.8之间没有其他一位小数了。(她带着得意的笑容坐下,大伙频频点头,眼里隐隐透出几分羡慕。好多同学挥动着小手也想一展风采,甘若岩激动得没等我发话就自己开始说了)老师我知道把题目改成“在0.7和0.8之间的两位小数有( )小数,答案就是9个。因为0.7和0.8之间的两位小数有0.71、0.72、0.73、0.74、……0.79一共九个。”师带头鼓起掌:真了不起!比老师还厉害。(孩子们满意的昂着头,使劲地鼓掌,脸上荡漾着开心的笑容。是老师的赞赏让孩子们眼里透出喜悦的光……)

在此,我向学生巧妙示弱,甩出问题提出挑战,提升要求,教师的示弱,无疑为学生注入了强心剂。学生充满了自信,智慧的火花由此点燃。

3. 善用评价

当学生回答正确或很精彩时,老师毫不吝啬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扬,既是对学生的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如“你的思维方式很特别,我非常喜欢也很赞同”。 当学生的回答比较零散的,或是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当学生的回答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定能表达出来,愿意再试一试吗?”

4. 非言语性理答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拍学生的肩膀,不仅传达了一份关爱,更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理答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有时它的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5. 归纳小结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的制约,主要以发散思维为主,回答是零散的。课堂上虽然看起来百花齐放,热闹非凡,但是没有条理,思路不够明确。这时,教师的归纳小结让学生对解题策略的感受会更有厚度。归纳小结也称“再组织”,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者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7

关键词:函数教学;困惑;教学策略

一、函数学习的重要性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初中数学中的其他章节有着密切关系,在整个数学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学好函数可以说是学习其他代数内容的基础,也可以为解决其他代数问题提供便利和工具。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函数考题的数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而且函数题目的难度也是跨越了各种级别,在填空题、选择题中重点考察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解答题主要考察基本知识和性质的灵活运用,综合题主要考察运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好函数对于取得中考数学高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函数作为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函数的困惑及成因

通过对学生平时作业的出错情况以及考试的反馈情况看出,学生在学习函数的时候存在着一些困惑,如对于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理解,不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用函数图像以及函数的定义域,怎样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等等。其实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困惑也是由于对函数的根本理论不是非常的清晰,只是一味的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去解决考试中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对函数的基础知识不清晰。这是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根本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往往犯一些低级错误。其次,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不足。初中函数课程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输出过程,函数的学习也不是单一、孤立的,它也需要和方程、图像等解题手法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掌握,所以,函数教学成果的好坏也适合其他数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相结合的。最后,对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能力不足。数据运算不是简单的数字运算,而是一种能够将复杂的方程或者数学逻辑关系理清的能力。这是一种基本功,在考试或者平常学习的时候,数据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好的节省答题时间并且迅速找出其中解题的关键点。

三、教师教授函数的困惑及成因

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成为了学生最好的依靠,特别是函数和几何课程,学生很难只是通过课本上的案例和理论知识就完全弄懂函数题目解答的核心和精髓。因为,书本中常常省略了一些最关键的答题思路和解答步骤,这就需要教师点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授函数的过程中,教师最大的困惑主要是来自于教学方法上的,教师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怎样的表述方式和联系方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函数的精华,并且举一反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函数的时候,也许老师讲解过的题目他们可以很好的掌握,但是一旦出现了新的情况,或者添加了新的步骤,他们就是方寸大乱,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学方法上的困惑也存在着几点原因:

首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握不够。对于学生在学习函数时面临的困难和困惑不清楚,不知道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其次,过分追求考试的高分。初中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备战中考,因此,很多数学老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是注重解题的过程,如何取得高分,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数学思想和理念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短期内是可以去的很的效果,而且学生也会掌握的比较快,但是不利于长期的学习习惯培养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最后,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初中数学的教学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主要就是能够顺利的解决每一道题目就够了,但是实际上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可以采取多元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的题目讲解,也可以考虑使用案例分析等形式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函数的学习不再产生排斥。

四、初中函数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认识到无论是什么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过分强调去攻克高难度的题目,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奥赛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函数以及其他内容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因为概念具有稳定性,也是数学学习和运用的基础。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不要歧视那些反应慢的学生,而应该以能够让这类学生都学好函数为目标和教学设计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信心

2.创新教学设计。对于初中函数的教学而言,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学习的地点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学习的途径也不一定是老师的讲课,也可以把题目或者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同上网搜索以及和同学讨论的形式完成,让学习变得轻松一些。至于课堂上对题目的讲解部分,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先自行讨论出一个解决的办法,然后让各小组选择一名成员上台展示解题过程,最后老师再根据各小组的思路和解题步骤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面对一道题目多角度的考虑解答方式。当然对于数学学习而言,题海战术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只不过可以直接拿历年的中考真题进行训练,那些没有来源根据的题目就没有必要做了,课程结束后一定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看看面对一道题目怎样寻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

五、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篇8

一、“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许多一线的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感到茫然,尤其是在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比,不仅学生难以适应,教师也难以适应。笔者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教学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困惑之一:情境创设的“度”如何把握?新课改中一个很明显的要求是要加大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诚然,“情境创设”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中。然而,情境创设也易占用大量时间,有时,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甚至需要花费一半多的时间,这无疑在时间上会与正常的教学计划产生冲突。比如,情境创设有时会使得教学的重、难点无法得到保证。到底怎样的情境创设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呢?

2.困惑之二:传统的“数量关系”教学是否需要?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可谓是一大法宝,许多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可以通过套用某种特定的“数量关系式”就能迎刃而解。然而,在新教材中,对“数”与“量”的关系问题却忽略了,作为一线教师到底应继续传授数量关系,还是放弃对这个问题的讲解呢?许多教师感到迷茫。比如,有关行程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等;我们举一例作说明:“大毛和小毛两人同时从相距1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大毛每分钟走120米,小毛每分钟走80米。如果一只狗与大毛同时同地出发,每分钟走500米,在两人之间不停的往返行走,直到两人相遇时才停止。这时狗共行多少米?”当学生面对该题目时不懂数量关系往往无所适从。若通晓了数量关系,便可驾轻就熟,解决问题。

3.困惑之三:例题与习题的大差异性如何协调?原则上而言,例题的讲解目的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某种解题的思想与方法,而后的习题练习则是一种巩固与复习,或是在例题基础上的适当提升。然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例题所反映的解题思想与习题所体现的解题思想差异很大。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把握与协调两者之间的大差异性?比如,例题中所讲的有关列方程解的内容,而在习题中,则无法运用例题中所讲解的列方程思想来作解答,而只能用算术解的方法进行解答。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怎样协调好这个矛盾又是一大因惑。

4.因惑之四: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培养?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师感觉到,经过“解决问题”模块的教学,学生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很多学生在面对“解决问题”的题目时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比如,有关路程的问题,“A、B两地相距36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与乙车速度比是7:5,求乙车的速度。”当学生看到此题时,很多学生不知该怎样寻找解决的方法、思路与策略,而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则可以在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中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破解“解决问题”模块教学困惑的思路

“解决问题”的思想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与重点。如何化解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尽快适应教学内容,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为破解“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困惑,特提出以下几条思路,以抛砖引玉。

1.情境创设与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并举。情境创设是符合教育心理规律的,它能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思考,因而不可忽略。然而情境的创设必须适时、适量,保证教学的重、难点能够顺利完成。鉴于此,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好课,并且要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可以就学生、班级、课堂发生或存在的事情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易于理解情境内容,同时也可省下不少时间。另外,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也不可完全偏废数量关系。教师在对基本数量关系教学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使学生既不拘泥于数量关系,又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恰当地运用数量关系。

2.加大“解决问题”习题的讲解题量。由于“解决问题”模块中,存在例题与习题之间差异性较大的特征,学生会因此而出现所谓的“思维障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增加“解决问题”习题的讲解的题量,比如,对于某些习题与例题差异较大时,可以把习题当例题来讲解。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增加文字型的“解决问题”练习题。传统文字式的题型虽然容易出现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弊端,但也具有综合理解数量关系,有举一反三功用。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文字式的习题量。

上一篇:土地征收地补偿标准范文 下一篇:公路养护行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