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17 10:34:32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1

【关键词】城乡 计划生育 政策 比较

【中图分类号】R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1-01

前言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城乡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增长上还是居民素质的提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些不同都是建立在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以及控制人口基数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可为我国将来城乡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导向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几个方面进行一番研究。

一 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时代的更替,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了不同于前的发展。从开始的以严惩严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手段到慢慢缓和的计划生育措施,发展到现如今的以惩罚多生超生和奖励晚育少生。这些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随着人们观念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在部分发达城市,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使用了,新时代提倡的晚孕晚育晚生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了,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城市老龄化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解决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问题开始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我国计划生育的重大改变和发展就在不远的将来。

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上来说:首先,在处罚政策上,虽然都有进行金钱上的处罚,但是其金钱的处罚力度却是有所区分的。处罚金的多少和个人的收入多少有关,这也就直接导致城市违反计划生育的居民接受的处罚比农村的重,其次由于城市的居民大多是有单位的,超生也直接影响其发展前途,特别是那些吃公饭的人们,多生可能直接导致其丢掉直接的铁饭碗。其次,由于在许多农村地方的传统,生男孩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不可改变的人生大事,为此,国家在政策上做出了些许的特殊对待,对于农村的人们,在第一胎生的是女儿的情况下,允许其再生第二胎,而这在城市却是不可的。在社会效果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也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文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农村的,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支持度、执行力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其达到的长远社会效果也更好。这给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但是还是有许多违反乱纪的实例。甚至造成了许多没有户口的孩子这样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还体现在文化背景,人口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

三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以及计划生育取得的积极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人口基数虽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量庞大,但是根据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调整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已然势在必行。在控制我国人口基数的基础上,鼓励晚育晚生的政策是几十年不变的基本计划生育政策,其次,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会进入到人口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很有必要进行调整,适当的鼓励政策是十分的必要的。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所需的劳动力,保障社会秩序和安全。而对于农村地区,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基本还处于增长阶段,但是相对于上个世纪来说,计划生育的效果已不言而喻了。因此坚持坚定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当然,更为缓和的计划生育和奖惩并存的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我国的人口基数控制工作带来极大的积极效果。

结语

通过上文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三个方面对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我们对我国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措施以及影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相适应的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将我国的人口数量控制在可调的范围内,为社会的秩序、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莲莲.从罚到奖――试述农村计划生育的“调整”[J].改革开放 2012(8),

[2]王红晓.构建和谐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2),

[3]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M].人口学刊 2012(4),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2

关键词:流动人口 和谐社会 管理

一、和谐社会下流动人口管理的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管理也正处于从“把控人口数量”到“统筹兼顾,解决多方面人口问题”的转型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也要求我们从增强服务观念入手,不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城市化脚步不断推进,城市的流动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这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计划生育工作难,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却也更是重中之重。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这一条例的颁布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的重视和要求,也为和谐社会背景下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条例的指导下,我国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应该本着“服务平等、资源共享、区域合作、统筹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原则,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重点原则,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由此可见,转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统筹提升总体流动人口服务水准,对于和谐社会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和谐社会下流动人口管理的目标

流动人口的管理目标,是必须符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基本目标,将管理和服务平等对待共同发展,为流动人口提供最有效的计划好说呢过于咨询和服务以及管理的职能。

更加明确而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在新背景下应当以“三个转变”作为主线,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介入积极引导,从要求履行计划生育原则为主转变为提供多种服务重点帮扶为主,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到依靠宣传教育为主的方式转变,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应当本着以上三点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和谐社会下流动人口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探讨

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可以从投入和活动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就投入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扩大区域合作,强调信息共享。在新时期社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莫过于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因此,流动人口的信息电子化,不断更新电子信息并且实现跨区域间信息共享,保证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信息畅通,这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至关重要,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鼓励社会共同参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想要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工作组织领导,就要统筹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社会融合,多管齐下”的方针原则。 落实工作保障机制,确保经费、人员、责任落实。尤其对于大型城镇流动人口较大的区域,专门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设立的同时更应当保证有专业的进行体制化的管理和系统化的统筹。与此同时,财务方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费作为本地财政预算之一也应当保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满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经费问题,为其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 加强流动人口计生队伍的建设。和谐社会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队伍是保证正常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服务的策划者又是服务的提供者,承担着直接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沟通的重要使命,也是整个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呈现出多元化、流动速度增大等一系列新特点,因此,更需要流动人口管理的队伍不断与时俱进,强化自身建设,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服务好”的三个基本原则。

和谐社会背景下流动人口创新计生服务不仅体现在投入方面,更加体现在活动方面。活动也就是关于流动人口的生育的日常管理,结合当地服务对象的文化素质和当地社会北京具体情况进行互动。常用的可选择的活动方式如下,

1、给予服务对象更专业的技术支持。通过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提升流动人口避孕的成功率,保证有效性的同时避免意外流产、减少人工流产、保障父女生理健康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的活动。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才会得到最佳的工作成效,贴近人民尤其是流动人口生活的服务,就是良好的服务。

2、将服务的量与和对象逐步扩大化。服务内容从基本的政策宣传扩展延伸到专业化的数据统计分析,电子信息整理等,服务对象从流动人口中已婚妇女逐步扩大到育龄妇女以及广大未婚青年,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服务,而不仅仅停留在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上。

3、尊重流动人口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权。帮助辅导流动人口选择自己合适的避孕方法以及避孕手段,不做一刀切的工作,而是要为妇女简历电子档案从而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此同时也能保证流动人口的生育知情权,基本避孕知识的普及。保障流动人口管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体现了尊重人权的原则。

4、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青年流动人口中的重要意义,流动人口往往具有工作时间比较长、环境比较闭塞等常见问题,因此常见的宣传栏和单页宣传对于他们而言效果不好,应当注重与她们的互动,注意宣传教育的效果,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更新的形式进行多种手段的创新宣传教育。

综合上文的观点,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际,认为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首先要考虑的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尤其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流动人口管理在未来几十年内依旧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此应当严格按照投入+活动的原则进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这对于和谐社会条件下保护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效率,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洁萍. 社会经济地位对人口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52-60.

[2]王桥. 中国户籍改革与人口信息化管理[J]. 当代经济管理,2014,12:57-64.

[3]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研究,2013,02:17-24.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3

“知校 爱校 荣校”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引言岁月如歌,学府华章。巍巍麓山,浩浩湘江,堂堂学府,源远流长。承接涟衡形胜,汇聚四海英良,仁爱身修,精勤业广,兴我华夏,争做栋梁。吸取科技精华,弘扬人文理想,仁爱身修,精勤业广,兴我华夏,争做栋梁。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日活动策划—天坛之行一、举办单位主办方:基础教育学院0xx402团支部二、活动概要活动主题:促进班级成员和谐交流,感受北京独特氛围举办时间:XX年11月12日举办地点:北京市天坛公园面向对象:xx大学基础教育学院06xx402团支部全体和班主任潘xx目的

高校团总支“三走”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时间:XX年5月31日一、活动背景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并从

学院团日活动评比策划书一、活动名称:xx学院“亚运”主题团日活动评比二、活动背景:南粤大地,向来领风气之先,常有不同凡响的手笔。从XX年7月1日申办成功那天开始,经过了6年多“亚运效应”的持续发酵,广州正经历巨大变化。

“幸福校园”主题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前言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建设幸福广东精神,并热烈庆祝我校建校55周年,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广大团员青年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活跃我院团的工作,院学生分团委决定在近期开展

大学生“三走”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网络和手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学生沉溺网络,宅在宿舍,机不离手,“低头族”越来越多,这样不仅影响学习成长,还影响身心健康。

“创建网络文明”班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由于一些不良网路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上网行为,以此为契机我校团委在全校开展创建网络文明的班团日活动。

户外团日活动策划书:“健康大学生,健康生活”一、活动主题:健康大学生,健康生活 二、活动目的:团支部一直本着诚实守信,公正严明,踏实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在不断探索中寻求创新。团日活动作为本部门特色活动,以开展多年。

“时间都去哪儿了”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前言:《时间都去哪儿了》是歌手王铮亮创作的歌曲,在XX马年春晚上一经演唱便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遗忘了自己的时间,太多的人都只顾自己在名利、金钱上的成就,而忘记了要多一点时间

"复兴梦,青春行—梦想起航"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主题:复兴梦,青春行梦想起航预计及实际活动时间:预计时间4月18日计划及实际参加人数:预计参加人数为11级行管班全体同学及部分其他专业同学活动创意人:13级行政管理班全体同学活动负责人:王萌、张青、胡正祥活动目的:每个人都有

“重温入团誓词,感恩幸福生活”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主办:信息1001、1002团支部 活动主题:重温入团誓词,感恩幸福生活 活动目的:号召同学们时刻铭记烈士们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不畏牺牲的英勇事迹,倡导青年学生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

学习四信精神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背景系列讲话中提出了树信仰、坚信念、强信任、增信赖的四信精神。活动目的目的在于让支部成员之间建立更加信任信赖的关系,有利于整个支部的凝聚力的发展,也为了支部成员自身信念的确定更加明确,并指引着大家一起坚定

“我们的回忆”团组织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我们的回忆,对两年的大学生活进行回忆二、活动背景:这是我们大学生涯中倒数第二次团组织生活,鉴于最后一次有固定的主题。因此这次我们以我们的回忆为背景,对我们的大学生活进行回顾总结。我们营销Q1333是个团结的班级。

“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结合我校养成教育工作

大学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因为青春赋予我们的是生命的巅峰,我们无须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唯有执着。

青春乘“法” 我梦飞扬法制宣传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中国梦•青春梦 支部微讲青春乘法,我梦飞扬主题团日设计大赛二.活动背景XX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

“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前言:为了响应我院身边的榜样,前进的力量的活动,我们各个团支部积极参与,开展了以其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身边的榜样是激励我们前进强有力的力量。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大家好好学习,争取自己也成为榜样。

大学生学习“八字真经”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大学生练好习大大“八字真经”主题团日活动设计书目 录一、活动背景二、活动主题三、活动基本概况1、活动时间2、活动地点3、活动对象4、活动形式四、活动目的五、活动前期准备六、班委工作安排七、活动流程八、活动后期工作九、活动注意事

“加油祖国,祝福母校”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加油祖国,祝福母校二.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关爱空巢老人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青年都外出去到城市打拼。只留下年迈的双亲留守家园。他们家中无劳动力,许多重活都无法做。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全院团员青年,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争当时代先锋,以实际行动焕发中国梦的青春精彩,院团委决定在全院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演绎精彩青

给你我的爱-关爱弱势群体党团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给你我的爱-关爱弱势群体党团活动二、活动背景:尊老爱幼、扶弱助残是我们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人伦道德。社会还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可是人们在急于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中丢弃了最原始的那份精神财富,

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2创建“特色团支部”活动方案白驹过隙,一个学期又过去了,我们也很快就要走完大二这个学年了。回顾过去,我们通过不断努力的工作,使得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了。

“行走的力量”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前言《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中有这么几句话:当你学会开始往前走的时候,你生命中所有的遗失、不能弥补的缺憾,都变得不那么强大。它像云朵之于天空,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样子滑过,从来不曾因为它而改变天空的蔚蓝。

高校团委五月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 关注心理,关爱自己二、组织机构:1、 主办单位:xx科技学院土木学院2、 承办单位:xx科技学院土木学院团委xx科技学院土木学院学生会三、活动背景: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人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亚健康状况的普遍使很多人

互访交流听心声团日活动策划书&活动总结一、 活动主题:互访交流听心声二、 活动时间:5-16 15:00-16:00三、 活动地点:C6-303四、 活动对象:营销1311全体成员、教工党员王勇老师五、 活动背景:通过党建带团建,深入学习实践,建立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感动郑大,畅想未来”团日活动设计方案主题:徜徉历史,展望未来活动时间:6月6日 至 6月9日 搜集资料,图片6月10日至6月11日 走访新、老校区,采集图片信息6月12日 活动总结参与活动人员:09级工力一班团支部全体团员活动步骤:1、 6月6日至6月9日 发动全体团员在课余时间利用

“奔跑吧,青春”三走主题系列活动策划书一、活动目的根据学院院团字[XX]4号文件通知,结合会计二系实际,特制定奔跑吧,青春三走主题系列活动,带领广大青年,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关爱老人,关爱健康”敬老院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前言潭东敬老院,有34位爷爷奶奶,住在一座L型的建筑物里(其实是两栋,左边是一栋老建筑,还能看到裸露的红砖,右边是一栋L型的房子,稍显现代化,按照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好像一座小学)。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团日活动策划书一、团日活动背景及目的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和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开展第十五期我的中国梦

“梦想从这里飞扬”团日活动露营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中国共青团已经经历了9*个年头的风风雨雨,俨然成为一个时刻。关注神都大地莘莘学子成长的组织,并为每一个怀有缤纷梦想的学子提供大舞台。

“童年梦·公益心·环保情”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目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我们深知,梦想不应该阶层和贫富差距的界限,中国梦里不应该有弱势群体。

“青春誓言”户外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XX级团日活动二、活动主题青春誓言三、活动目的进入大学之后,我们的生活便不再拘泥于从前的从家到学校的两点一线式生活。

“我的大学”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我的大学团日活动二、活动背景:步入大学,大家会发现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同学们对这个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复兴梦,青春行”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复兴梦,青春行团日活动二、活动目的:免费开展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生活费以及理财的咨询活动,针对不同的大学生月光族现象制定一系列的理财和省钱计划。

“感受人文历史文化”王城之旅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感受人文历史,领略王者风雅。二、活动背景:为感受人文历史,领略王者风雅,激发同学们热爱文物,尊重历史的热情,努力学习和践行两会精神,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年级决定

“诚信”主题征文大赛策划书一、活动背景:文明与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千百年来,正是依靠文明诚信的精神滋养,中华民族才能历尽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医学院“四进四信”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 活动主题:“四进四信”二、 活动背景:四进四信,“四进”即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四信”即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xx同志

“春季养生”摆摊宣传活动策划书一、活动目的及意义1.通过此次养生活动,使大学生知道更多鲜为人知的养生知识,从而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保健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2.可以摆脱大学生活枯燥的困扰,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团支部“三走”阳光篇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团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相继召开,我们了解到学习、贯彻和落实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引导青年团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坚定广大青年团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辨青春,筑梦独秀”主题辩论团日活动策划书爱国心重于行、爱国行重于心一、活动主题:“思辨青春,筑梦独秀”系列辩论之“爱国心重于行/爱国行重于心”辩论赛。二、活动背景:XX级同学刚刚进入大学,摆脱“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窘境,思辨意识不够强烈,对大学自主探

“院士的智慧与情怀”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院士的智慧与情怀主题团日活动二、活动背景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在大学这个人生重要旅程中能遇到一位充满智慧与情怀的人师该是多么的幸运与自豪。

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2篇“心灵之约”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 近年,许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加油祖国,祝福母校”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加油祖国,祝福母校二.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关爱空巢老人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青年都外出去到城市打拼。只留下年迈的双亲留守家园。他们家中无劳动力,许多重活都无法做。

关爱弱势群体献爱心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关爱弱势群体,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二、活动时间:5月7日三、活动地点:沙市孤儿院四、活动参与者: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语系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团日活动执行方案为了全面丰富我校团员青年的组织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以主人翁的精神加强自身团员意识教育,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各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校团委决定将于每学期拟定团日活动的基本主题与主要方向,各院、系(部)

学习习大大讲话 谈谈我的中国梦-团日活动策划书一、 活动背景、活动目的: 1.活动背景:XX年10月23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次被写入最高规格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系列重要讲话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关爱生命旅程 遵守交通法规”团日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前言:近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MH370失事坠毁的悲剧再次引发人们对交通事故的关注。尽管科技不断进步、交通工具日益发达,但交通安全与生命作为人类恒久的主题始终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休戚相关。

“无领导小组讨论”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Discussion)二、主办单位:某某党支部三、活动时间:XX年5月17日四、活动地点:某某教室五、分组讨论首先将参加组织活动的支部成员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人不等,参与者得到相同的信息,但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4

摘 要

>>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体育发展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湖南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鞍山市老年体育组织建设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后老年人体育发展研究及对策 老龄化下的公共体育现状的研究 从“积极老龄化”视域解读老年频率 人口老龄化下的中医发展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株潭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现行老年体育政策的优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 保定市人口老龄化与社区老年体育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 健康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S].2016.8.26.

[3] 国发[1995]14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1995.6.24.

[4] 赵荣莉.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63-64.

[5] 尚书庆.重庆主城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6] 内府发[2016]5号.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S].2016-02-23.

[7] 朱传宝.杭州市城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8]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185.

[9] 王安利.运动忠告[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0-32.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5

作者简介:宋福进(1975-),男,山东海阳人,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 中德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比较:背景、方式与遴选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评估与重构 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探究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分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大学校长的遴选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精神凝练和大学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建设与实践 创新型省份建设背景下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问题与对策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变与不变 从结构到文化--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升学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教材订购与结算探讨 后扩招背景与西部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论略 信息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等教育 我国动画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顿与纾困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的实证考察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生评教工作的研究与推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大学管理考察团.德国、瑞士、瑞典大学管理考察报告[EB/OL]. 信息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载日期不详)[2015-03-18]..

[4]Labi, A. Germany Pursues Excellence Over Egalitarianism[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06-27(A21-A22).

[5]李福华.从单位制到项目制: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战略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4(2):33-40.

[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 信息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载日期不详)[2015-06-22]. .

[7]李福杰.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8):3-5.

[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EB/OL]. 新华资料.新华网.(上载日期不详)[2015-03-18]..

[13]DFG. General Information[EB/OL]. Excellence Initiative. DFG.(2014-12-15) [2015-07-02]. .

[14]DFG. Funding DecisionsFirst Phase[EB/OL]. Excellence Initiative. DFG.(2014-12-15)[2015-03-25]..

[16]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国家计委、教委、财政部关于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的通知(计社会[1995]2081号)[EB/OL]. 法律法规.法律教育网.(上载日期不详)[2015-03-18]..

[18]宋维强,廖媛红.大学竞争的政治学分析:以“985工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25-30.

[19]DFG.Excellence Initiative Grants Committee[EB/OL]. Profile.DFG.(2015-05-29) [2015-06-20]..

[20]DFG.Review Criteria for Graduate Schools[EB/OL]. Excellence Initiative. DFG. (s.d.) [2015-06-20]. .

[24]WR. Excellence Initiative[EB/OL]. Fields of Activity. WR. (s.d.)[2015-06-22].#c12379.

[25]克尔,C.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 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7.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6

一、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科研管理

(一)协同创新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系统地提出协同理论,他指出协同是在一定外部能量流、物质流的条件下,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序参量”,促使不同要素结合而自信演化,并在宏观尺度上不断发展为更有序的结构。[1]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协同论的三个重要思想:协同效应、支配原理(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2]。“2011计划”倡导的协同创新遵守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跨部门、跨组织的创新行为,属于宏观层次的协同创新,在各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高校、企业、政府等部门和机构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能力,协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其实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与互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进展

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管理的协同创新探索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常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和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的两方面合作,从而形成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系统。产学研模式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在协同创新方面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改善。2007年,李应博的文章《协同创新服务视角下的中国大学创新能力转移》首次把协同创新的概念引入高校基础研究的管理[3]。2008年,赵连根以上海浦东区为例,在《构建浦东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中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基本架构和运作模式[4]。之后两年,陆续有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协同创新的研究文章被发表。到“2011计划”的启动,掀起了学界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协同创新的研究热潮,研究成果涵盖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管理的协同创新的理论和经验介绍、高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有效机制和驱动力、高校科研管理协同创新实践等。虽然与高校科研相关的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操作层面上看,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的运作———这方面相关的研究却非常少。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对于协同创新的支持和推行,其实践经验多沿袭自“产学研”模式,视野多局限在对于学校科学研究单个职能的分析、解构,并以此制定出实现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和一系列方法,这与目前提倡的国家高度的协同创新相去甚远。因此,有必要讨论在目前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工作智能转变和策略调整。

二、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应变策略

“2011计划”倡导协同创新,提出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其对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被放置于更大的范围内,科研管理不仅是对学校内部更承担了对外的管理职能,高校目前的科研管理面临着更多挑战。

(一)科研管理战略创新

目前,我国的高校科研活动普遍受到重视,科研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甚至校内各种资源的分配都在向科研工作倾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申请各种级别的基金项目和课题。这种情况下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于科研的过度追求,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减缩,背离了高校教育为本的初衷;科研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展没有重点,无法形成核心的竞争力,却又浪费大量资源;对于产学研模式的沿袭,使得工程技术类可实现与企业横向合作的科研领域受到更大的关注,而一些基础研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研究受到冷落;对于基金项目和课题数量的功利性追求,导致科研力量在短期内集中于热点课题的研究,而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就“2011计划”提出的四种创新类型来看,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大型骨干企业、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或企业化基地被置于同等的地位,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高校甚至会成为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是实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首先需摆脱产学研的影子,从战略上实现创新。1.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战略。高等学校最初始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工作始终伴随着教学工作并进。就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教学工作领域的受众面学生,不仅仅是创新的孕育土壤,也是文化传承创新成果的最终受益人,教学工作更是培养新生科研力量的最好途径。高校过度追求科研,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很多成果,但如果在教学工作上有所偏废,从长远看会失去科研工作的孕育环境,得不偿失。因此,科研与教学在战略上须被提升到同等的高度,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从资源的分配政策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等保障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战略。2.科研管理的分层定位策略。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其领域、方向、深度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而高校自身在各个领域的科研能力不尽相同,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参与角色也会因自身科研能力的不同处于不同的层次和位置,因此对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可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采取分层定位的策略。面向行业发展方面,首先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学校的培养和引进两种方式来培养核心团队,有计划地迎合区域行业的发展方向。甚至通过科研精英的培养带动行业发展前沿,实现科研与行业发展的相互推动。单人和小部分科研力量的主观进取在小范围内获得一定的成果是可行的,但是无法产生规模效应,更不可能实现2011计划提出的高至国家战略的成果。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可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基于既得的精品科研成果,以点带面发展精品科研团队,不仅为学校培养精品课程和专业,也是实现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面向科学前沿发展的有效途径。3.科研管理政策的系统化和可持续化策略。协同创新背景下,要求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高校与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业等的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其在研究领域的面上和研究深度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政策实现新的创新。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社科研究等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特点,依据与其它科研部门单位合作的深度、广度来制定分层细致的资源分配政策。在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领域,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参与。社科领域的研究与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文化传承的成果也许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来实现的,因此,在社科领域的科研管理上,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需实现可持续化发展,不断培植学术新力量,避免出现断层。难在短期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可通过政策的倾斜拉动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来支持文化科研和产业的发展。

(二)科研管理的组织创新

“2011计划”倡导的协同创新活动,对于项目的经费支持属于教育科目,由高校而不是其他创新主体作为项目申报主体。显然,高校是协同创新政策支持的主要责任主体,其在协同创新的活动内容中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但同时,高校的科研创新应融入具备不同核心竞争力的多个主体,通过参与联盟的模式进行重大创新问题的攻关研究与开发,与其它主体直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满意的协同效应。显然高校科研活动的主体、内容、范围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将必然导致高校科研管理智能、流程的转变,协同创新背景下,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须实现组织上的创新来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1.构建以科研活动为主体的科研管理组织模式创新。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是根据科研项目申请的行政审批流程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其弊端在于视制度和流程为重点,忽视了科研活动本身的需求。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科研管理的工作在层次上又没有细分,没有侧重点。因此,需要重塑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创建以科研活动为主体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科研领域、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建立不同的办事通道,同时弱化与人事、财务等牵扯的事务处理,使得这部分职能归入部门与部门间的交涉,而不是科研活动主体与每个部门去交涉,以此来提高行政效率。2.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流程创新。所谓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流程创新,是指打破原有的基于科研项目申请、审批等行政化流程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创建以协同创新科研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流程。在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这四种领域的科研活动,产生的各种事务性活动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需要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这几个不同领域的科研,组织建立相应的事务处理部门,来承担各种职能:国家科研政策环境的导向和市场需求信息把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之间的事务交涉,对科研资源和资金的分配管理等。

(三)激励机制创新

有些高校为方便管理,对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采用同样的指标评价体系,简单以论文和科研项目数量来衡量科研水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定科研人员的职称,这种简单机械的激励机制导致高层次科研成果都以论文、专利证书的形式停留在纸张上,无法实现科研成果的转换[5]。根据协同论的支配原理,序参量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方向,好的序参量引导系统向系统设计者预计的方向发展,实现系统目标。因此,如何找到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主导参数是研究协同作用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科研管理对于合理激励机制的制定,便是为系统创造条件,加强优势序参量的一个手段。协同创新背景下,不能让高校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论文里、专利证书上,而是要走出去,参与到符合社会与市场环境需求的科研活动中,科研成果要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因此,高校对于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1.科研岗位的设置。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对于科研活动的推崇,绝不是以牺牲教学为前提的,贯彻好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战略,可以从岗位设置上入手。如针对教师工作内容的不同,设置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并重岗,根据不同岗位的设定,制定不同的升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自行选择竞争上岗。这样既保障了学校的基本教育职能,也激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特长。2.激励政策创新。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需根据不同领域的不同科研活动来制定。如面向科学前沿领域,制定激励政策奖励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论文。面向文化传承的创新领域,可纳入第三方评价体系,来制定激励策略。面向行业产业的科研,依据以科研活动为中心的产业效益来衡量科研成果。面向区域发展的科研活动,可借助政府的目标规划和制定来评定科研成果。

(四)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管理创新和人才协调机制创新

传统的封闭的科研管理中信息无法通畅流通,科研管理工作没有重视科研团队的培养、激励跨专业的合作,导致高校的科研无法适应目前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协作,无法参与和完成庞大的科研任务和巨型化的项目。因此需建设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人才协调机制。1.建立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管理体制。目前,高校建立交叉学科的发展首先可从教育工作开始,高校的教育是科研的起点,通过对教育的重视来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和科研工作者。其次,在科研计划的制定上,重视甚至强化对于交叉学科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实现为学校培养该领域的研究力量。2.建立灵活的人才协调机制。“2011计划”提出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需要解决的往往是庞大的科研任务和巨型化的项目,不是某个科研人员或科研小组能独立完成的。高校参与大型科研项目,即使贡献了最核心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但仍然是系统组成的一个子系统,与参与项目的其它子系统能协同运作,才能实现系统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系统目标。构建灵活的人才协调机制,在协同创新的指导下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科研团队的培养[6],使得科研人员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际工作上适应大团队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并成立跨院系、跨领域、跨组织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从而适应目前大环境的需求。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7

对于政策规避现象,学界在不同的概念层次上进行了研究。赵付科、刘碧田、冯兰等研究者从公共政策执行角度,即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行为角度解读了政策规避问题,认为政策规避是对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走样及一切背离政策目标的政策执行行为的理论概括。[1]这些研究者大都将政策规避概括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敷衍(象征式和观潮式执行)、政策附加(增添式政策执行)、政策替换(偷梁换柱式执行)、政策损缺(选择式执行)和政策照搬(机械式执行)等五个方面[2],而具体规避现象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阳奉阴违,拒不执行”,“左顾右盼,等待观望”,“讨价还价,政策攀比”等[3]。对政策规避现象进行深入和细致研究的是王国红学者,他从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角度分析了政策规避现象,他也认为政策规避是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策执行走样以及一切违背、损害、妨碍政策目标实现的政策执行行为的理论统称,认为政策规避要考虑规避主体、规避行为和规避后果,他认为政策规避不仅包括敷衍、损缺、附加、替代、照搬等,还包括政策停滞、政策误用、政策投机、政策违背和政策抵抗等。[4]他还认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规避危害明显,加剧了政策执行风险,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甚至出现政策执行失败;破坏政策秩序,导致政策体系结构性紊乱;破坏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赖关系,引发党和政府的合法性危机。[5]实际上,从当前的公共政策治理中的政策规避现象看,政策规避不仅包括政策执行主体的规避行为,也包括政策执行对象的规避问题,欧阳兰、陈灿和徐全彬等研究者注意到了政策执行对象的规避现象,陈、徐指出,政策规避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和执行对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采取有意偏离、违背政策目标的行为或者通过消极不作为来逃避、妨碍、干扰政策对相关利益的调整和分配,从而使政策目标不能实现的现象和情形。[6]而欧阳兰从政策目标群体不服从的角度指出政策规避是目前群体不服从的一个方面,目标群体不服从包括明确反对现行或即将推行的公共政策,抵制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的规避或不作为以及对公共政策的拖延等。[7](P25)笔者认为,公共政策治理中的政策规避现象不仅包括政策执行主体的歪曲、替代等规避行为,也包括政策执行对象反对、不服从等规避行为,还包括政策执行对象逃离公共政策治理空间和约束范围等规避行为。实际上,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一系列执行变异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该理解为其规避公共政策,而是执行偏离或偏差等。为了从更为准确的意义以及更为具体的层面理解公共政策治理中的政策规避现象,笔者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具体案例,从政策目标群体(政策对象)的角度细致分析公共政策治理中的政策规避现象。

二、公共政策治理中政策规避的表现

(一)逃离公共政策治理空间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手段,其执行常常限定于一定的公共政策空间,如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往往只在本国产生效力,而地方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则只在本地区产生效力。一般来说政策执行者从地域范围、时间界限、群体对象等角度确定政策界限。由于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空间效力范围,由此,离开或暂时离开公共政策治理空间即可逃避公共政策。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逃离公共政策治理空间往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逃向其他国家,在其他国家生育小孩,一旦成功生育小孩,则会选择回国以实现“曲线救国”。当前,选择这种形式的主要包括高学历人士(利用出国留学、访学机会生育)、有钱人士(利用中介奔赴他国生育)、普通民众(利用出国打工创业机会生育),等等。另外一种是逃向国内其他地区,如通过打工、外迁等方式到其他地区产子。由于人户分离,户口所在地鞭长莫及,暂住地又难以掌握其生育真实情况,由此,流动人口的早婚早育、未婚先育及超生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人甲地生完乙地生,到处钻计划生育管理的空子。[8]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双轨制计划生育政策,即在城市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农村可以适当放宽条件允许生育二孩,[9]有些人为了生育二孩,会将户口转到农村,或刻意保留农村户口。

(二)收买公共政策治理主体

虽然公共政策有自我的规定和要求,也会形成正式明确的文本,但公共政策本身的非人格化并不能改变公共政策执行的人格化特征。就现实而言,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都需要具体的人来执行,而在执行中,人的因素会显著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方式。由此,一些地方的某些人士为了能够多生育子女从而规避计划生育政策,往往会采取收买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主体。从现实情况看,收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方式包括事前收买和事后收买,前者是指通过各种人情关系以及利用金钱贿赂等方式使得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主体有意忽视某些人士的“超生行为”。乡镇对生育证的管理非常混乱,有的地方生育证该发的不发,不该发的乱发,不符合生育条件的,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反而能顺利领到生育证。[10](P9)后者是指某些人士成功生育小孩后,为推动小孩的合法身份的实现和取得,通过多种方式收买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主体,以使得超生子女获得合法的身份。

(三)获取某种公共政策资格

在公共政策治理中,考虑到民族、学历、户口等诸多因素,以及为了鼓励某种群体,公共政策会刻意留出某些资格性空间,一旦具备某种资格,则可以享受政策优待或政策空间。从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看,200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第一,计划生育政策在考虑民族要素的基础上,对某些少数民族生育子女降低了门槛和限制,因此,为了规避计划生育政策对自我生育子女的限制,某些人士会刻意谋求某种少数民族身份。有资料显示,吉林省从1982年到1988年,汉族改为少数民族成份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改为满族的就有35万人,大多是为多生一个孩子。[11]第二,为了鼓励高学历人士的就业和生育,部分地区在计划生育政策中留出了高学历人士可以生育二胎的新型领域,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士刻意读取更高学位,以便能够多生育子女。第三,某些地区规定了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生育二胎,这一政策影响到部分人士的择偶行为,一些人为了能够多生育,一些独生子女在选择配偶时会刻意挑选那些同是独生子女的人士,从而获取公共政策准许的某种资格。第四,有些地方对城乡户口给予了不同的生育资格,即农村户口有更多的生育机会。而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些地方对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时,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允许已经转为城市户口的人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例如,福建省、山东省规定允许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3-5年内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即有条件的生育二胎。[12]

(四)利用公共政策空白区域

虽然公共政策试图对某些公共问题、现象或主体实施全面的无差别的治理,但由于公共政策是人为制定的,人的理性限度会限制公共政策的理性范围,即在社会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某些人士总能够找到公共政策无法约束和管控的空白领域,从而利用公共政策的不足或漏洞以实现自我对公共政策规避的渴求。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看,某些人士会刻意寻找计划生育政策留下的空间领域。现实社会中,一些生育女孩的有权或有钱人士会盼望能够再生育子女。而再生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就是跟现任妻子离婚,并与其他女子再婚,从而实现再生育。另外一些人士则会选择在不离婚的情况下,与其他女子生育更多的子女,即通过“私生子”的方式实现再生育,一旦获得新生的子女,则会逐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私生子的合法化。此外,还有些人士则通过“过继子女”等方式实现再生育,即将已经生育的子女“过继”给他人尤其是身边的亲人,然后以合法的身份实现再生育。还有的则是隐瞒“黑孩”,将“黑孩”送到亲戚或没有孩子的家庭收养或寄养,对外声称难产、病死等,一旦计划生育政策松动,则接回“黑孩”并逐步合法化。[13](P129)除了找寻公共政策的直接空白领域外,有些人则将国家层面未规定而由省市层面规定的政策作为自我行为的准则,即通过交纳社会抚养费的方式实现超生或多生。当前,部分群众早生、多生、生男孩的愿望强烈,由于处罚标准偏低,富人、企业老板、中层管理人员违法生育案例较多。[14](P31,32)

(五)利用其他的政策规避

在公共政策治理中,政府往往会出台多种类型的公共政策,并且这些公共政策往往会有各种关联,从现实情况看,有些形态的公共政策直接还会存在理念的、价值的、条件的、内容的冲突等。在此过程中,民众会根据公共政策的特点以及损益规律,选择性地执行公共政策,即通过其他公共政策规避某一公共政策不执行带来的损失,从而间接逃避了公共政策治理的影响。从当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看,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其他后续出台的惠农政策的极大冲击,甚至受到未明确的公共政策的冲击。例如,在征地过程中按人头发放补偿的政策使得农民有了应对超生所交纳的社会抚养费,因为不少地方的征地补偿远高于社会抚养费的水平。[15]有些农民在超生之后会获得更多的土地,因为对一个超生者来说,计划生育部门按规定扣了他的土地,而土地部门没有对超生者不分土地的规定,于是就因人口增加批给了土地。[16]另外,其他类型的惠农政策诸如新农保政策、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农村营养餐政策等又消减了农民生育孩子的抚养成本,因为目前推行的新农保、新农合、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无论是资格确认或是享受标准,都以“人头”为计算单位,这意味着家里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补偿,即使是违反计生政策的家庭也照样可以享受政策实惠[17],于是农民在成本收益考虑的基础上选择了规避计划生育政策。

三、公共政策治理中政策规避的成因分析

公共政策规避的发生,既有政策对象渴望规避,从而实现自我的某种收益或诉求,也包括政策对象有规避政策的条件、能力和机会等。

(一)渴望规避

公共政策规避作为一种政策治理中存在的现象,其发生往往具有着文化的、社会的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从计划生育政策的规避动因看,部分公众选择各种方式规避计划生育对自我的限制,往往由于以下一些原因:一是多子多福观念。多子多福观念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形态,在当前也仍然强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多子多福观念促使着农民谋求多生。调查结果显示,有村庄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二孩、三孩、乃至多孩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18](P29)二是子承父业观念。在父权社会文化的主导下,传宗接代、子承父业无疑落在了男性子嗣的身上,这不但是获取某些利益的资格,更是个人身份与家庭地位的象征。对于当前一些成功人士,尤其是有钱的成功人士而言,其实现自我成就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能够有后代继承自我的家业,而选择儿子继承是诸多人的基本认知,在此因素作用下,一些有钱的但只生育了女孩的成功人士渴求能够生育儿子。三是抗拒风险意识。当前,社会风险的普遍化使得更多的家庭认识到只生育一个孩子可能存在着“失独”的风险,而“失独”家庭的悲惨生活使得更多的人士力求减少可能由失子风险带来的影响,而对抗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多生育孩子。在诸多观念的作用下,公众试图规避计划生育政策对自我生育的限制就成为了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

(二)能够规避

虽然渴求规避公共政策的限制能够促动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的出现,但能不能规避公共政策的限制却是考验着人们是否成功规避政策的更为根本的要素。当前,一些特定的阶层,他们具有规避公共政策的资源、机会、能力等,是能够规避公共政策限制的阶层。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看,能够规避计划生育政策的阶层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有钱阶层。当前,金钱是消除公共政策限制的一种可行的方式,上述的逃离公共政策空间多是有钱阶层的作为领域,而是否有钱也是能否收买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一种先决要素。二是有权阶层。权力往往能够成为自我享受优待或规避不利于自我政策的一种力量。当前,一些有权阶层尤其是农村的某些基层有权阶层往往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较为薄弱,愿意且能够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进行政策规避的积极运作。三是有闲的无畏阶层。当前,有些群体因为自我的境遇,包括缺少金钱、缺少权力等境遇,使得其践踏或规避公共政策的成本较为低廉,在此背景下,这些群体往往会成为规避公共政策的重要群体。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农村的无钱无权阶层往往会成为规避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群体,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处罚、害怕丢失工作而去积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四、公共政策治理中政策规避的认知与消解

公共政策治理中的政策规避作为一种不断出现的现象,其存在反映了公共政策本身的问题,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制。

(一)公共政策规避问题的认知

从政策问题层面看,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较少考虑某个文化的、观念的特征,而强制性地执行,公共政策会与社会文化观念产生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执行会遭遇文化观念的冲击并进而形成政策规避。同时,某些公共政策本身对其实施可能带来的风险或危害的较少顾及也会成为人们违背公共政策的因由。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的出现和增加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或弊病。一方面,不断发生的公共政策规避现象会造成政策治理的不公平现象。某些积极执行公共政策的主体在注意到其他主体违背或规避公共政策却不会或较少受到处罚时,部分人士会产生不公平感。另一方面,不断发生的公共政策规避现象也会造成更多的人为了规避公共政策的影响而刻意做出某些违法的隐,并刻意增加这种行为。如在计划生育政策中,为了能够规避公共政策,人们会选择离婚、更改民族身份、逃离他国等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

(二)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的消解

由于公共政策规避现象作为政策执行中的异常现象,并且其存在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或矛盾,因此,各个主体需要致力于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的消解,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多个层面采取相应的举措。从政策制定层面看,第一,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要力求减少公共政策的差异性内容和特殊性规定。对公共政策对象的区别对待不仅会造成公共政策对象的不公平感,也会促使一些政策对象通过各种方式谋取差异化资格或特别性待遇,如计划生育政策对民族成分、身份特征的区分对待。第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着力提升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有效性。一些富有争议的政策规定,或严重违背民众认知、习惯甚至道德追求的政策规定不仅会导致民众怨声载道,也会促使民众的反向对待,即以逆反的心态认知政策并在某些情况下刻意寻找并利用政策漏洞。如在计划生育政策中,应考虑民众的生育意愿和需求。第三,对于某些公共政策,应该加大配套政策的制定力度,如出台配套性的政策挤出公共政策空白领域,使得公共政策“无漏洞可钻”,另外,对于前后出台的可能出现政策冲突的公共政策,应该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政策对接体系,并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政策科学衔接问题。从政策执行层面看,第一,政府应该在政策的无偏差执行方面积极用力。现实中,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释放公共政策松动的消息会使得政策对象误以为政策松动或修正,因此,应通过政策细致、正确的宣传避免政策曲解;另外,应通过建立政策执行的监控体系避免政策歪曲执行或虚假执行,改变当前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不够或不力的问题。第二,对于跨空间、跨时段、跨领域的公共政策规避问题,政府等主体应该通过建立诸如信息共享体系以及联网核查体系等减少跨区域、跨时段、跨群体等的政策规避现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率、无缝隙的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体系。第三,加大对政策执行主体歪曲执行或虚假执行的处罚力度,对于某些政策主体利用政策特权谋取私利或谋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应加大打击力度。另外,对政策对象规避政策的行为也应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对某些公共政策规避主体进行更大力度的处罚,以减少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维护公共政策的公平性、普适性和权威性。从政策评估与修正层面看,有效及时的政策评估和科学的程序化政策修正机制能够减少公共政策规避现象的出现及其造成的损失。一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估体系,特别是公共政策正负绩效的评价机制,以有效掌握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形态的政策规避现象,并剖析其发生根源。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政策规避现象的公共政策,应该启动公共政策再修正机制,如填补可能出现规避的政策漏洞,或者废除某些有助于形成公共政策规避的政策内容或规定。

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篇8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就业

0引言

肺炎疫情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接需求的桥梁。如何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一年多来,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及辅导员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系列会议精神,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法,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顺利完成了就业创业工作任务,摸索出一系列工作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对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及辅导员队伍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针对性探索,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相关研究情况

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如何开展,成了一个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受到了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刘晓杰(2020)在《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中,对肺炎疫情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背景、就业形势及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详细见解。赵天明、黄月明(2020)在《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陈悦(2020)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研究》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特点及网络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崔娜(2020)在《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如何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陈羡、丁闽江(2020)在《肺炎疫情背景下辅导员“54321”工作模式》中就辅导员如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升学帮扶提出了对策思考。付志平(2020)在《抗疫背景下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中就如何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提出了工作策略。总结以上研究结果,以上笔者对2020年肺炎疫情突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角度给学校、政府提出了应急建议,但之至目前,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反复,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持续下去,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及辅导员等一线工作者如何在2021年乃至以后的就业创业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全面总结去年的经验及做法,探索有针对性、持续性和长效性的途径措施。

2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1大学生就业招聘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由于受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出行都受到了影响,原先的大型招聘会变为网络招聘,很多学生从网络平台选择就业单位。虽然2020年春季网络招聘会搞的轰轰烈烈,也卓有成效,弥补了当时线下招聘的缺失。但网络招聘要作为一种长期有效的形式存在下去,学生和用人单位都需要一个接受、适应过程。网络招聘和传统的校园宣讲、现场招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很多学生参与网络招聘,无法实地接触、考察用人单位及办公场所,真正到了签约环节,学生就犹豫不决,影响了签约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的了解也只能通过电子简历和网上交流的方式实现,也存在深入了解不够的弊端。因此,目前的网络招聘只是一个应急之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2.2大学生就业区域受到了影响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受肺炎疫情影响,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变为就近、就地原则,不愿去离家乡较远的地方。原先想去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大城市的热情也有所减弱。在目前疫情仍处于反复的情况下,大学生外出求职意愿仍会减少,很多学生不愿贸然远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选择,将对今年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2.3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保守

受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行业受到冲击,特别是第三产业受影响较大,只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学校等受影响较小。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坚定了许多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事业编的决心。前几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通过学校、社会的持续教育,大学生刚刚树立起来的创新创业理念,受到了动摇,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念。

2.4大学生出国读研深造受到冲击

受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影响,原先有出国深造计划的,出国行程和办理手续受阻;原先在国外就读的,有回国内继续上网课的,上课效果肯定受到影响;也有仍滞留国外的,学生及家人都相互牵挂。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有出国意愿的,暂时放弃了出国打算,短期内很难再现火热的出国读研潮局面。

3肺炎疫情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做法

3.1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指挥导向、服务功能

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校就业主管部门积极做出反应,发出了《致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开展了系列线上就业服务。在学校就业网站设立了就业指导专区,学院开设就业指导专号;积极引入社会优质就业培训资源,开展了空中就业大讲堂活动,涉及求职面试、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等方面的内容;升级学校、学院就业网站,丰富了服务功能和就业信息容量;成功举办了2020年春季毕业生就业网络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在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缓和的6-7月份,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带领二级学院辅导员,奔赴省内毕业生生源集中地,召集毕业生开展座谈会,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及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将学校的服务与关爱传递到毕业生心里,拉近了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距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2二级学院积极推荐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针对肺炎疫情的影响,各二级学院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全院教师共同参与,积极利用各方面资源,为毕业生落实工作出谋献策,挖掘就业信息,形成了全员关注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充分利用实习单位及优秀校友、企业家等资源,面向学生开展“云宣讲”,指导学生突破就业困境;针对毕业生建立“一生一策”档案,开展个性化指导,优化咨询服务,加强就业帮扶工作精准度,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信息。

3.3辅导员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持续关注并帮助学生就业

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学校全体辅导员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全年奋斗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线。辅导员建立工作台账,与每一名毕业生逐一联系,向他们详细讲解党和政府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就业;特别是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状况的反馈与统计工作,持续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辅导员从2020年9月初至12月底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重新统计,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每一名毕业生,做好统计、反馈工作,为下一年度就业指导工作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工作打好了基础。

3.4学生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员队伍

学校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班级,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毕业生党员干部,组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员队伍,及时上传下达学校、学院、辅导员搜集的就业信息,并反馈学生就业情况,形成了另一个能够迅速传播就业信息的交叉网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心理准备

根据目前状况,肺炎疫情仍在反复,何时能彻底有效控制是个未知数,我国经济形势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就业市场也将面临持续严重的局面。我们高校全体师生必须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心理准备。2020年的就业创业工作已告一段落,2021年的就业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必须全面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认真思考,统筹协调,提前谋划今年的工作计划,做好打长期战、持久战的准备。

4.2各高校充分利用教育部、各级政府提供的就业创业资源信息及平台

针对肺炎疫情形势,教育部、人社部开通网上系列服务,保就业、保民生。各高校要将这些资源信息,及时传达给毕业生,教育、督促毕业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如教育部24365就业公益直播课、就业创业直播课等内容,对学生就业创业有很好的指导性;山东省团委和人社厅共同开展的“青鸟计划”云招聘活动等,因其岗位针对性强,特别受到广大山东学子的热烈响应,招聘活动成效显著。

4.3高校二级学院要成为行业性招聘的主体

学校层面组织的大规模招聘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招聘单位主要针对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同时受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大型线下招聘会继续受到严格审批。各二级学院要主动出击,根据疫情形势,适时组织召开小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线上或线下招聘会;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实习单位、校友会等组织的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使二级学院成为行业性招聘主体。

4.4加强网络招聘宣传力度,优化线上服务,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招聘的接受程度

政府、社会、学校及用人单位应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网络招聘宣传力度,优化网络平台,提供更加简洁有效的技术支持,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传播力度,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用人单位都适应并乐于接受这种招聘形式。第一,要鼓励招聘企业优化线上招聘信息,丰富企业相关数据与视频资料,全方位呈现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企业和求职者沟通的效率,提高求职成功率;第二,要提升大学生求职技能,组织大学生学习和使用线上招聘平台,加强线上应聘培训,提高制作简历、线上求职面试的技能;第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推荐功能,精准帮扶学生,提升人岗匹配的准确度。

4.5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

国家、社会、高校应积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珍惜当前的平安幸福生活,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引导,倡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求职;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把个人就业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把自己的理想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鼓励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鼓励他们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招考,鼓励他们到基层、民办企业就业;鼓励他们参军入伍,报效祖国;鼓励有理想、有规划、有本领的同学自主创业,发挥他们的才能,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5结束语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重大挑战。目前,高校就业部门相关人员及广大毕业生,对肺炎疫情防控仍不容有任何松懈心理,都要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思想准备。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全面启动,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和更有力的举措,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放松,为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努力实现更多的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晓杰.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0,(10):90-92.

[2]刘雪薇.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70-71.

[3]陈悦.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研究[J].高等教育,2020,(2):210.

[4]崔娜.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0):89-90.

[5]陈羡,丁闽江.疫情背景下辅导员“54321”工作模式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08):4-7.

[6]叶玲丽.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微创业的实施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59-61.

[7]赵天明,黄月明,刘炜,等.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理论前沿,2020,(22):40-44.

[8]黄龙标,陈盼盼.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48-51.

[9]朱正洲.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J].海峡科学,2020,(03):81-84.

[10]付志平.抗疫背景下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J].理论前沿,2020,(18):39-48.

上一篇:林场林长制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林长制半年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