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工作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7 10:34:21

低保工作制度

低保工作制度篇1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要求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面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并整合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资源,以更高效地推进反贫困工作。随着核查工作的开展以及低保年保障标准的逐步提高,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两线合一”在执行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客观分析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相应对策和改进路径,对最终实现中央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存在问题

11档案数据尚不完善

贫困人口的识别及分类是进行衔接工作的第一步和关键所在。当前黔西南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低保户和贫困户的识别工作,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暴露了档案数据尚不完善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精准扶贫和低保制度发展时间较短,档案资料不完善的现象在社保覆盖较晚的农村尤为显著。黔西南州2014年开始实行低保户 “一户一档”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制度,规定从申请到审批诸多环节的各类材料包括申请人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申请表、家庭经济收入调查表等装入档案袋;2015年又将低保对象基本情况录入“贵州省低保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而黔西南州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也是始于2015年,所以衔接制度的工作数据来源就是前一年开始的低保对象存档和“建档立卡”。由于到目前为止建档工作仅仅实行两年,数据的真实性未得到充分核实,因此衔接工作的有效性尚需核查工作的检验。另一方面,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的制定存在时间差。贵州省的农村低保标准由省民政厅、省扶贫开发办、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一般上年末制定,下年初开始执行;而扶贫标准则由国家定期,再由地方政府酌情调整,出台时间与低保标准的出台时间不同步,导致黔西南州在开展核查的过程中低保使用今年的标准而扶贫使用去年的标准。时间差则造成了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对象识别上的标准一直存在差异,增加了实现“两线合一”的困难。

12农村扶贫标准增长缓慢

根据《黔西南州推进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州扶领〔2015〕3号)要求,全州精准扶贫对象的评定标准是一致的,都以国家统计调查部门公布的贫困线即上一年度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标准。如2014年全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时,是以农村居民家庭2013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相当于2010年2300元不变)为标准,2015年以2014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84元为贫困线标准,2016年则以2015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68元为贫困线标准①,以此类推。而反观农村低保标准,黔西南州民政局门户网站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黔西南州全州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为1988元;2015年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为:兴义市、义龙试验区 2640元,兴仁县、普安县等县2580元②;2016年全州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3076元/年③,平均增幅达1861%。由此可见,低保线在短短三年内超越了贫困线,且有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考虑到要完成贵州省2020年扶贫标准达到6200元的要求,扶贫标准的增幅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

13人为因素影响衔接工作的有效性

在精准扶贫识别对象工作中,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人为因素的掺杂影响了衔接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按照 “规模控制”的原则,扶贫名额是自上而下层层分配的,因而下级必须依照上级分配的名额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具体到村就是由每个村干部领回精准扶贫的“名额”,当村干部针对名额进行分配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往往不是名额多了,就是名额少了,导致名额的分配成为一项棘手的工作。客观名额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导致认定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另一方面,根据《贵州省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方案》的要求,要通过对低保“减量提标”以最终实现“两线合一”,主观上一些基层政府在扶贫与低保核查工作中为了尽快完成减量提标任务,存在通过下达指标指令性削减农村低保对象人数的情况,特别是大幅度削减低保对象中的一般保障户。这不仅与农村低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退则退”的工作原则背道而驰,还造成应保未保、应保漏保的现象。

14农村基层人力资源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目前在农村地区,由于需要识别和帮扶的农村人口?盗烤薮螅?基层民政部门在人力配备上往往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两个方面。

具体到黔西南州乡镇各级政府,是人力资源的数量匮乏。首先体现在乡镇机构人力资源未得到针对性的加强。近几年民政和扶贫工作业务量增加,而黔西南州乡镇民政机构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被裁撤合并;而工作人员也没有增加,所以现有民政工作人员兼职情况严重,除要承担民政业务外,还要承担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等工作,一心多用。其次是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工作质量。最后是客观上低保和精准扶贫程序多、要求严、工作量大,放大了基层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

15农村基层管理监管工作不当

低保制度和精准扶贫制度在运行的多个环节上都缺乏必要的监管,间接影响衔接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在贫困标准的制定上,几乎没有农民参与的声音;其次,在精准识别等扶贫的具?w程序上没有贫困群体的参与环节和听证、论证环节;最后,在评估和验收阶段,缺乏具体的民意收集及反馈措施。在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指挥部相关文件中,有关民意调查的部分仅仅是笼统地一笔带过,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说明。纵观整个扶贫流程,基本属于政府操作下的非透明状态,这样的模式显然无法实现贫困群体和其他农村居民的监督。

2对策

2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充分的资金支持是实现“两线合一”工作的首要前提,解决资金问题无疑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而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通过相应的机制,将“地主”的钱通过相应制度发放给贫困人口,以促进社会公平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当前黔西南州扶贫标准过低等一系列问题与扶贫资金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为衔接工作夯实财政基础。

22合理规划衔接工作进程

在保障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如何规划好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的衔接工作进程是能否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所在。扶贫标准、低保标准的制定除了参考国家层面的规定以外,还需要地方政府必要的规划和测算才能如期实现两项制度的平稳衔接并避免现实中两项标准差距逐渐增加的情况出现。由于低保是保障贫困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扶贫是致力让贫困群众脱离贫困的工作,因而在标准制定上,扶贫线要高于低保线。近几年的低保线与扶贫线数据显示,黔西南州农村出现扶贫标准低于低保标准且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建议扶贫部门能按年度及时调整标准,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精准扶贫标准同步演进。

23完善数据衔接工作

在衔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而实现数据衔接决定了衔接工作的准确性程度。一方面,可以考虑依靠定期核查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将低保对象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种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别开展不同的精准扶贫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中短期低保对象可以通过生产项目帮扶鼓励支持进行生产自救、劳动自救,对长期的低保对象要落实低保兜底,从而实现扶贫对象认定精准;低保对象核查精准;低保对象分类精准。另一方面,通过信息衔接完善识别机制和退出机制。两部门通过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对不在扶贫对象中的低保对象部分,由民政部门进行全面兜底;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纳入扶贫范围进行帮扶;对经过帮扶后脱贫的贫困户,及时完成退保;对今后因病或因灾等原因返贫的且符合认定条件的,可以再次纳入低保范围。

24健全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的有效与否是能否保证反贫困工作公开、透明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坚持内外部监督相统一。一方面,在对贫困户和低保户的公示过程中,不仅要将符合条件者的收入和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公示,还要把收入计算的公式和流程一并公示出来,以保证有据可查;另一方面,也要将各村低保户、贫困户数量及计算公式一并上传到网站,接受社会大众的外部监督,降低工作中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

25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提供培训

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态度是影响衔接工作能否落实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培训对象上来看,不仅要对驻村的扶贫办工作人员提供针对性培训,还要对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施者和辅助工作者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培训内容上看,不仅要涉及衔接工作的概念和性质等理论内容,还要涵盖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实践内容,以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3结论

低保扶贫衔接工作旨在实现两项制度的统筹――通过低保制度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托底性生活保障并通过扶贫开发帮助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两线合一”是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的重大举措。

尽管黔东南州在“两项制度衔接”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尚不完善的识别机制,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农村基层人力资源不足,缺乏贫困群体参与的贫困户监督机制等原因的掣肘,制约了反贫困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要解决出现的问题应该结合不同的工作阶段对症下药,在准备阶段,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资金的充足;而在执行过程中,首先在识别阶段要做好扶贫和低保数据衔接工作,在执行阶段对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提供能力培训,在公示阶段健全监督机制。

反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对低保制度和扶贫制度进行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

实现反贫困效益的最大化,在今后的衔接工作中,黔西南政府要继续克服困难扎实推进衔接工作,让国家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检测报告》.

②黔西南州2015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索引号:52230011/2015-118818 文章来源:黔西南州民政局时间:2015/5/20 http://wwwqxngovcn/View/info147cxzd/118818html.

低保工作制度篇2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是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近年来,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制度健全、资金落实、管理有序、操作规范、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健全完善,有效保障了全区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促进全区科学和谐率先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现状

城乡低保制度,是政府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群众给予差额补助的社会救助制度。我区在1998年10月率先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低保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各50%比例负担;1999年1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资金由区、乡镇、村街三级负担,出资比例为4︰3︰3,20__年1月农村低保资金调整为区、乡镇(街道)两级负担,出资比例调整为5︰5,村级不再负担资金。20__年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将区、乡镇(街道)农村低保金分担比例调整为7︰3,减轻了乡镇(街道)的资金压力。目前,全区城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3259户,8755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2787户,7748人;城镇低保对象472户,1007人。城乡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施,标志着我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网编织成形,较好地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爱,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特征

1、年龄偏大。调查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最多,占55.7%,其次是18-40岁的占25.7%,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8.5%。由此可见,低保对象多属于中老年群体,而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依靠。

2、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是低收入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调查显示,在低保对象中,文盲占10.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4.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从低收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分不看,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可见,低收入家庭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就造成其缺乏就业竞争力,即使就了业,也只局限在一些技能要求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岗位,其收入水平自然较低。

3、从业偏少。在现有的低保家庭中,单一务农的占88.4%,有固定工作的占0.5%,打零工的占1.6%,在家闲居、无业的占9.4%。

三、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健全完善城乡低保管理机制,实现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

1、规范审批程序,实现阳光操作。城乡低保制度政策性强,且涉及贫困群体的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评审程序化、公示规范化、发放社会化、监督多元化、管理动态化、建档标准化”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不错保、不漏保及应保尽保目标的实现。在办理低保过程中严格按照本人申请,村(居)委会把关,乡镇(街道)初审、民政局相关科室审核、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推行了“看、问、算、议、示、查、审”七步工作法,严把审批程序关,保证了城乡低保对象“该纳入的一个不漏,不该纳入的一个不留”。

2、努力构建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低保”动态管理网络。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是确保“应保尽保”、打造“阳光低保”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低保对象定期复审制度,对再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家庭,实行重点监控,坚持按季复核;建立了低保再就业联动机制,多渠道为低保对象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增加低保家庭收入,使之逐步退出低保。通过加强动态管理,做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1、建立低保标准政策增长机制。按照市政府政策规定并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起低保标准随全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价上涨幅度相应提高的增长机制,自1998年至今先后五次提高了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保障标准由1999年的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月200元,城镇居民保障标准由1998年的每人每月185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月400元,切实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权益。

2、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分类救助制度。为促进城乡低保工作更加科学、规范,20__年根据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实行分类救助的通知》要求,全区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救助制度。该制度按照城乡特困人员致贫原因、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困难程度和自救能力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实施分类救助。目前,全区城乡低保家庭中的246名重残人员、222个丧偶单亲且子女在学家庭、79名重病患者及144名三无人员、665名义务教育学生、1637名60周岁以上老人都按不同比例上浮了低保金。

3、建立基本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针对20__年以来全市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的实际情况,为确保低保家庭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区建立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即当价格指数上涨超过3%时,启动联动机制,根据国家统计

局天津调查总队提供的价格指数,政府向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价格补贴。4、建立医疗、住房、教育、采暖等专项救助制度。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大病救助和城镇医疗救助工作。针对农村低保、五保对象看病难的问题,自20__年起,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对患有心肌梗死、尿毒症、白血病、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23种重病、大病的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每人每年最高给予1万元的救助,有效提高了农村低保、五保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20__年至20__年共救助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188人,累计发放农村大病救助资金119万元。完成了低保、五保对象大病救助工作与新农合制度的衔接,全区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全部参加了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乡镇、街道财政负担。积极实施城镇低保对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按当年发生医疗费个人实际负担部分的30%至40%给予救助,每人每年最高救助3000元,对未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按当年发生医疗费个人实际负担部分的40%至50%给予救助,每人每年最高救助5000元。20__年实施至今共救助19人,发放救助资金7万元。从提高全区农民大病救助水平出发,总结大病救助经验,结合新农合制度,起草了《武清区农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中。

二是稳步实施农村贫困对象安居工程。为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从20__年起全区启动了为期三年,并被列为区级重点工程的农村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了“区里救济点、乡镇(街道)补点、村(街)帮点、个人筹点”的“四个一点”的建房资金筹集方式,其中区财政补助标准为翻建住房每户补助7000元,大修住房每户补助1700元,从而有效保障了安居工程的顺利进行。20__年至20__年,全区共完成450户、1451间危漏住房的大修和翻建工作,发放救助资金253万元。20__年,将落实救助资金30万元,完成50户困难群众危旧住房翻建大修工作。

三是严格落实低保家庭在学子女优惠政策,深入开展慈善助学活动。全区依托区慈善协会、社会捐助站点和“英亚地毯助学”、“育英助学”两个精品慈善品牌,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先后募集资金109万元,资助困难学生1162人次。在抓好慈善助学的同时,共审核“两免一补”中小学生800余人,有效解决了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四是认真落实城镇低保对象取暖补贴工作。自20__年起,区政府对城镇低保家庭中住宅供热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采暖费在1000元以下的按采暖费的50%给予补助。四年来共发放取暖补贴5.7万元,保障了117户低保家庭的冬季生活。

(三)方便群众、服务基层,实现了城乡低保金社会化发放。

为保证全区低保对象及时、方便、足额领取到保障金,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全区建立起城乡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的新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城镇低保金委托农行,农村低保金自20__年3月起委托邮储局,由邮递员直接将现金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保证了低保对象及时足额领取到保障金。

(四)健全完善“政府主管、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低保工作机制,推动城乡低保工作有效开展。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乡低保工作,把低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城乡低保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低保工作中,民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了对全区城乡低保制度的日常管理和对基层业务的指导;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调整支出结构,为全区城乡低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国土等部门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做好了与城乡低保制度的衔接;监察、审计等部门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强了对低保资金的监督;各新闻单位加大了对城乡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政策,反映成果,报道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城乡低保的民主评议工作,确保了城乡低保工作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落实、社会参与有效地促进了全区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乡镇村街低保政策执行有偏差。一是认识不到位。少数村街干部、群众认识有偏差,把低保作为拆迁、征地的承诺条件,有的群众认为只要下岗就可享受低保。二是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低保户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不如实申报,尤其是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要取消其低保待遇时,往往对工作人员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无理取闹。三是居民收入核准难,由于我国就业的多样性,造成家庭收入多元化,而且大多是现金收入,如本人不如实申报很难核实;城市人户分离,造成跟踪调查难;农村居住分散和收入的不确定性,给家庭收入调查核实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对低保“边缘户”和因突发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户还不能完全做到及时有效救助。由于低保政策规定只计算家庭收入,不考虑家庭支出,有少数家庭收入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家庭开支较大,有的甚至收不抵支,造成家庭生活困难;有的碰上天灾人祸等突发性事故,造成家庭临时困难,这些群体对享受社会救助政策的需求日趋强烈,但这些目前还不能纳入低保范围,只能通过临时救助予以解决。

(三)基层工作力量薄弱。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救助业务不断拓展,任务成倍增加,新增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大病救助以及其他配套社会救助工作,再加上传统的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村民自治等相关工作,民政部门工作量大幅增加。政策性强、服务对象多、覆盖范围广的社会救助全面实施后,乡、村两级的社会救助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空前加大,并呈继续加大之势。在此情况下,基层救助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原有力量已不能适应现有工作需要,在乡镇、街道层面,全区29个乡镇、街道共有35名民政助理员,负责低保、五保、优抚、安置、政建、老龄等十多项民政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政策性强,且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每项工作都要干实、干细,加上乡镇、街

道的中心工作,民政助理巨大的工作量与基层民政力量薄弱形成强烈反差。五、保障民生、发展民生,推进城乡低保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几点思考

(一)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城乡低保工作系统化、联动化。进一步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建立低保人员信息库,推进民政、工商、劳动、房管、金融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避免民政部门孤军作战,使不直接参与救助保障工作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也要从减轻政府负担,更好服务社会的角度,积极配合做好城乡社会救助保障工作。

(二)建立再就业联动机制。依托城乡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和启动社区公益岗位,推荐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现再就业,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从根本上帮助低保对象脱贫。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城乡低保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新闻媒体等舆论宣传,让群众了解低保的基本政策、性质和意义,引导困难群众及时申请低保,脱贫后积极走出低保。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培育低保对象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帮助低保对象树立“自立自强光荣、骗保懒惰可耻”的观念,鼓励部分有隐性收入或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主动申请退保。加强技能培训,帮助部分低保对象上岗就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勤劳致富。

(四)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专业化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工作机构建设,整合人力资源,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对各级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确保基层工作人员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相应的爱心和耐心。同时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既通过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行政力量为主导、专业力量为支撑、公众力量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保障人力资源格局。

低保工作制度篇3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民生;不规范;措施

一、农村低保发放的不规范性是当前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化制度的制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两个部分。建国之后,农村实行的是家庭与集体相结合,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模式。1996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两个文件,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进入实验阶段,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与发展起来。截至2010年底,全国5214万人得到农村低保,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45.0亿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17.0元。农村低保制度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的贫困现象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我国目前农村低保工作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低保发放的不规范性存在较普遍。这既影响了干群关系,诱发了邻里冲突;又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声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并找出具体有效的对策措施,使这些不规范性得到有效破解,是当前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低保发放不规范的表现及成因

(一)低保对象的确认有难度

农村居民收入界定的模糊性是现阶段确定农村低保对象难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难以货币化。农作物如粮食等转化而来的收入,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占很大比率。而农产品的价格常随着市场波动,这样将农产品向货币转化,并将其界定为农民收入时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此外,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也很难界定。第二,农民收入不稳定。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因素之外,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如何界定也成了难题。第三,有年老父母和子女分离的情况。一些子女企图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而将父母与自己分离,单独为此申请农村低保。低保工作核实家庭人均收入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就加大了计算时的难度。

(二)救助资金短缺、方式单一、救助效果不明显

资金短缺是农村低保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难题,资金的筹集与落实已经成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最核心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低保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数量有限。国家的支持多体现在政策上,直接的财政拨款不多,大多由省级以下的财政承担,这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如今,中央已渐渐加强对农村低保的补贴力度,然而一些地方却存在着资金缺口不断变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基层政府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多少,并没有硬性规定。不少部门大胆的停止了农村低保工作,让这项工作名存实亡,或者将其与传统的社会救济混为一谈。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政府财力雄厚、经济发展好,所以低保的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有些地区甚至因为资金缺乏还没开展农村低保工作。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低保的标准还是偏低的,大部分地区都低于当地贫困线,徘徊在50%~80%之间,这一数据表明低保在贫困农村的作用很低,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远远解决不了农民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基层政府往往根据上级财政补助情况和政府财政状况来确定当地低保的保障标准,并不是按照当地贫困农民的基本物质需求来确定,造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存在主观随意性。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引起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仅被当成是一项德政工程,没有硬性的标准,这不利于低保制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法律法规的缺位,管理体系不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法规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上是地方制定行政文件依此展开工作。目前,只有民政部印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和《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对有条件建立农村低保的地区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此外没有专门针对农村低保工作的全国性文件。由于刚性法律法规的缺失,农村低保管理的不规范、退保困难等都是极易碰到的问题。另外,动态管理的农村低保应该是每季度或每年核查一次,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又是一番景象,往往迫于上级的压力才偶尔形式上的走访一下,给付标准和低保对象一直保持不变,不注重实际情况的了解。此外,低保金的合理使用也是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对低保资金的使用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尚未有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配备

我国目前设立低保科的只有县级以下的少数民政部门,一般由民政部门下属的社会救灾救济科来统一负责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低保。在完成本部门的主要日常性事务之后,很多工作人员还要在紧迫的时间内对低保对象进行调查审核,身兼数职难免力不从心,审核工作无法做到公正、客观。农村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信息化、网络化的办公条件,由于经费缺乏,建设滞后,也使骗保、漏保有了可乘之机。

(五)不完善的退保机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的规定,应该定期审核、动态管理农村低保,当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超过低保的标准,需将其剔除低保行列。刚性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发展特征,农村低保也保留了这一特征,它的范围和水平也是刚性发展的,意味着待遇水平会逐渐提高,覆盖的范围会不断扩大,这使得现阶段受益的群体不愿放弃已享受的待遇。因此,在推行农村低保的实践中,发现有的低保对象经济条件好转了也不愿意退保。

三、解决农村低保发放不规范的措施

(一)保障对象和标准的确定要合理

家计调查作为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重要手段,是预算了家庭收入之后,计算出其与低保线标准的差距,之后进行补助。理论上说,家计调查能区别贫困程度、甄别贫困人口。若能准确测量家庭收入,家计调查对于对于现金形式的救助制度来说是合适的测量办法。如今,很多发达国家都利用家计调查来确定贫困人群,制定救助金额。对于如何精确确定低保对象,笔认为发达国家的家计调查的这个经验可以适当借鉴,但要保证家计调查系统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最低生活保障线是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依据,然而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村家庭都可得到保障救助,贫困的原因还要被考虑到审核之中。对于因疾病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失去劳动能力、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下的孤、老、弱、病、残人都应该纳入保障范围。

(二)引入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搭建公益帮扶平台

目前我国低保筹集资金的形式是各级财政分摊,这种方式体现了我国重视民生的发展策略,但是这种方式过于单一,存在以一定的风险。建立多元化的筹资理念不但可以扩大低保资金筹集的范围,而且可以提高低保资金的补助水平,帮助资金快速到位。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征社会保障税。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征收社会保障税所得资金,统一上交国家财政,并要求主要用于向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央财政专户专用。第二,争取社会捐助。与低保相关的捐助委员会要在社会上广泛建立起来,除了广泛的宣传农村低保制度,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低保用户捐款捐物。第三,实行福利制。在国家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投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发行专项福利有利于聚集分散的群众资金,改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化的现状。总的来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归纳为:社会保障税转移支付资金、地方各级财政拨入资金、中央财政拨入资金、低保福利、社会捐助资金等几种方法。

(三)完善法律体系

低保工作能够有效、有序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低保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建立起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农村社会保障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还要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章和细则进行完善,这才能使农村低保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增强其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四)加大低保监督工作的透明度,监督和自律为一体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了达到理想的专业水平,对低保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以保证低保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建立专门的信息披露平台和监督机构来监督低保工作,防止工作中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达到维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平水的目的,这有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群众应能利用监督权、知情权对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进行监察。另外,农村低保工作的工作透明度和宣传力度要不断加强。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媒介都要被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利用起来,宣传农村低保的制度与政策,清晰透彻的解释农村低保政策,争取最大面积的宣传农村低保政策。保障低保对象评定公正、公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低保公示,它让群众相互监督,更直接的参与、了解农村低保工作。此外,在乡、村两级建立公示栏,及时公开动态动态变化情况,举报电话、举报箱等也是及时收到群众监督的好办法。保证监督机制的可操作、高透明度才能使农村低保工作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我国由临时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社会保障转型的重要一步便是建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化有积极的意义。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要保证农村低保制度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农村低保发放不规范这个问题,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中真正保障贫困农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刘玲.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83~87

[2]张牧.我国农村低保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8):54~56

[3]杨英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J].中国市场.2008(31):88~91

[4]李忠林,崔树义.我国农村低保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岳论丛.2009,(8):49~56

[5]符华平,顾海.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01~104

低保工作制度篇4

论文关键词 低保义工制度 起源 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低保义工制度的含义与起源

城市低保义工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是指国家规定处于就业年龄内且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就业的公民,在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同时,应当参加街道或者居委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义务劳动。

低保义工最早出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政府实施了“社区工作项目”、“为救济金工作”的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我国,低保义工制度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不仅直接管理了企业的经营,而且对于由于待业、病休、退休等原因具有劳动能力但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公民提供全方位、普遍的、低水平的社会救助。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往这种社会救助机制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如缺乏激励性,无法调动低保对象劳动积极性,易产生“低保懒汉”;骗保、人情保、关系保等极大浪费了国家的税收资源,阻碍了国家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福利刚性使得待遇支出不断增加,财政不堪重负。1999年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首次将低保义工制度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应对象从事社会公益劳动,并在深圳、重庆、广州等地也都进行了试点工作。2005年,广州市出台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规定》,在全国首先大范围推行该制度,率先建立了地方低保义工制度。此后,湖北、重庆、辽宁、江西、北京等省市也先后建立并推广具有本地特色的低保义工制度,使我国的低保义工制度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我国低保义工制度实施的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低保义工制度已经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的特点并且在不断得到完善。但与此同时,现行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不同区域的低保义工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容易导致不公平、灵活性较差和奖励机制匮乏等,需要进一步地加以修正。

(一)制度运行逐步规范化、专业化、人本化

低保义工制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保障,更体现在各地区具体规定和实施管理的科学和有序。仅以最先实施该制度的广州市为例,其对于低保义工制度的对象年龄做出了明确规定(女18至50周岁,男18至60岁),每周参加劳动的时间制定具体下限(每人每周不少于三个半天,计10.5小时),并列举了如全日制在校生、照顾重病人等免除参加义务劳动的4种情况。除此之外,制度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也体现了制度设计的人性化趋向,即充分考虑低保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特殊情况,体现了社会救助事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公益低保制度主要是在基层以街道和居委会作为基本单位实施执行,街道和居委会对低保义务劳动进行直接管理和登记,组织低保对象参加义务劳动。

(二)部分地区的制度规定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性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低保对象的数量、待遇比如然存在差异,因而地区的低保义工制度的规定也各不相同,这也导致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低保义工制度比较健全,而中小城市的低保义工制度的规定比较粗略模糊,导致中小城市低保对象的正当权利得不到尊重,不仅不利于社会公平,而且也与低保制度以人为本,缓解低收入者贫困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四川省平江县城的低保义工制度设计时,就对低保对象的年龄、低保对象个人、家庭状况(身体健康、上学等因素)缺乏明确规定,容易造成有些中小城市的低保对象在不适宜参加义务劳动也必须参加公益劳动,出现劳动积极性下降、思想波动等问题。这不仅对保障来自低保义工制度不完善地区的低保义工的基本权利是不公平的,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会形成阻碍。

(三)制度执行灵活性欠缺和奖励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低保义工制度都只有一个地方法规或政府文件来进行规定,第一个施行该制度的广州市在2006年公布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规定》之后至今6年并没有根据该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以修订完善,民政部门也没有更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导致出现低保对象劳动积极性不高、制度执行形式化、效力不高、与劳动者寻找工作、就医等时间冲突的问题。此外,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以下建立低保义工的地区,政策的制定就缺乏科学性、周密性和灵活性,忽视了低保对象个人健康权、受教育权的尊重,制度规定不够具体细致导致执行中缺乏灵活性。比如四川省平江规定:“男性未满60岁,女性未满55岁,身体条件允许的低保人员都要参加公益性劳动。”首先,对低保对象的年龄规定缺乏周密性。只有年龄上限没有年龄下限 忽视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主要是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参加劳动或收入未达到低保线的成年人,忽视了低保对象因上学就业、照顾幼儿、病人等的特殊情况无法劳动的情形。其次,参加低保公益劳动对象因上述特殊情况无法就业的,在提供证明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延缓或择日劳动。另外目前低保义工制度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是对低保对象的界定。具体来说,在统计有职业的低保对象的时候不仅仅要将其在正式部门取得的工资收入,而且也要将通过个体经营和非正式部门取得的收入纳入到动态审查的范围中来,从而合理确定参加低保公益劳动的人数。

建立低保义工制度的城市之中大多规定了故意逃脱低保公益劳动的处罚措施,但缺乏对于优秀低保公益劳动人员的奖励措施。例如《广州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规定》第九条,符合参加公益劳动条件的低保人员无正当理由每月两次不参加公益劳动,经批评教育无效的,不参加劳动条件的低保人员的低保条件将会被取消,低保申请将被拒绝。相反,对于低保劳动者应当奖惩并举,侧重于教育和鼓励。对低保公益活动优秀义工进行表彰,不仅有助于实现低保对象接受救济权利与劳动义务相统一,而且对于满足低保劳动者的精神需求,实现其尊重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具有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各地亟需完善低保义工奖励制度,以提高义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我国低保义工制度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城市低保义工制度现阶段的运行特点,我认为未来我国城市的低保义工制度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合理界定公益活动的内容,促进低保义工制度法制化规范化运行

低保义工制度最主要的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民政部门等需要认真研究到底哪些劳动属于公益性质劳动,哪些属于私人性质劳动,对在社区企业从事生产性公益劳动创造的价值应如何分配让利于民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真正做到低保资金与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防止低保义工制度变成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在此基础上,要出台专门的法规保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低保义工制度中诸如低保义工的年龄、条件、免除或暂缓劳动的特殊情况等原则性规定的一致性,同时赋予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制度中公益劳动的时间、地点、奖惩的自由裁量权。国家法律因其强制约束力的存在,能够有力保障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还只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这一部规定低保义工制度的法规,强制力不足,还没有专门的《低保公益劳动法》出台,也使得目前我国各地区自愿建立的城市低保义工制度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内蒙等边远地区仍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制度来促进低保对象从事社区公益性劳动。

(二)注重对低保义工的心理疏导和个人信息保护

低保义工的敏感程度比较高,自尊心较强且易受伤害。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低保义工心理咨询疏导制度,对低保义工工作中出现的心理波动进行疏导和安慰。在《生存与发展:城市低保对象的政策诉求》一文中第35页al5案例中有这么一段话:“有时候我忙让娃代我去参加一下社区义务劳动,娃死活也不肯去,说院子里的其他娃都笑他,也不大和他玩了”这生动说明了低保义工心理的脆弱性。由于目前低保义工都是按照居委会为单位在本社区劳动,笔者认为要尽可能减少低保公益劳动对低保义工心理上的负面效应,首先要培养足够的社区低保义工心理咨询师,定期帮助低保义工化解心中的困惑和苦恼。此外,笔者认为可以对低保公益劳动参加对象在其他社区进行公益服务和劳动的可行性与效果进行一定的探索试点,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低保对象的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助于保护低保义工们的隐私权。

(三)加强城市低保义工制度中的奖励和激励设计,提高低保对象劳动的积极性

低保工作制度篇5

一、农村低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__县实施农村低保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20__年,__县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县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截止20__年上半年,全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为2214户、5131人,占农村人口的2.7%。人年均救助标准120元。这一阶段由于救助标准偏低,救助面过窄,致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社会效果不太明显。

(二)过渡阶段。20__年,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构建和谐__,决定在全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__县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将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重新分类评定审批过渡为农村低保,截至20__年上半年,评定审批农村低保对象2392户、5860人,占农村人口的3.1%,月人平保障水平为30元,月户平保障水平为74元。其中:一类对象283户、31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70元;二类对象1041户、2613人,占保障人数的44.5%,月人平保障水平42元;三类对象1068户、2928人,占保障人数的50%,月人平保障水平15元。这一阶段由于保障标准提高,坚持按户保障和分类施保,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保障,引起了基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社会效果逐渐显现。

(三)规范提高阶段。20__年,__县民政局根据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精神,开展年度核查和适当扩面提标工作,加强了农村低保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开公示和资金发放等程序,进一步规范了__县农村低保工作。截至20__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对象累计增加2880人,取消1243人,类别调整565人。实际在册保障人数为3286户、8176人,占农村人口4.3%,月人平保障水平为45元;月户平保障水平为112.6元。其中:一类对象282户、325人,占保障人数的4%,月人平保障水平为80元;二类对象1419户、3462人,占保障人数的42%,月人平保障水平为55元;三类对象1585户、4389人,占保障人数的54%,月人平保障水平为35元。这一阶段由于加大了年度核查和动态管理力度,坚持按户保障和分类施保,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了特殊保障,进行了适度扩面和提标,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农村低保工作取得的成效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给予适当生活救助,它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大改革。从全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看,这项工作所取得成效是十分明显的。

(一)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是政府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传统的社会救助过渡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覆盖面扩大到全部农村困难居民,解决了他们特别是

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__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民政分管的这一块看,主要由救灾救济、临时救济等所组成。社会救济主要是解决资金保障,只有与资金保障结合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确立,解决了资金保障,从社会救济工作内容和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的威信,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因如此,这项制度的实施从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四)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过去,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主要靠救济生活款进行安排,“零打碎敲”,随意性较大,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未得到根本解决。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资金来源、审核审批、管理监督都规范化,使社会救济工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加快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制度有力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__县自20__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这项工作从去年进展明显加快,纳入农村低保的人数和低保资金支出大幅度增加,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经过两次提标以后有明显提高,管理操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农村低保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监督机制和操作程序还不健全。一是民主评议机制不健全,评议依据不足。民主评议的基础是入户核查。从以前组织评议的情况来看,部分乡村没有坚持入户核查,就是将指标一分解,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没有任何调查核算评议依据,完全由评议人员凭印象、凭感觉选择、其评议结果随意性很强,不公平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入户核查机制不健全,轮流坐庄的现象较为严重。低保对象准不准,入户核查是关键。由于有的乡村干部在包村核查工作中对入户核查认识不高,怕得罪人,简单地召开一个评议会,把所分指标一评完就了事,由村干部说了算,造成对象不准确,轮换坐庄的现象无法有效解决,给农村低保工作带来了一定损害。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着“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由于部分乡村干部受利益驱动,放宽低保条件,搞唯指标论,硬是将自己的关系户纳入农村低保,造成了群众的不满情绪,损坏了群众利益,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低保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工作压力大。一是县级低保机构与日益增长的保障对象不相适应。目前,__县民政局低保股编制只有1人,无法行使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二是乡镇民政办没有配备专门的低保工作专干,与日益繁杂的各项民政工作任务不相适应。日前,乡镇只有1名民政员、无法应付县直部门部署的各项工作,而且民政员还要包村,根本就谈不上城乡保障对象的规范化管理。三是村支两委干部素质不高,变动较为频繁,对低保工作不熟悉,加之县乡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偏少,致使城乡低保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导致基层操作不规范,入户核查和民主评议把关不严,造成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保了,伤害群众感情,败坏社会风气,违背低保制度的宗旨。

(三)低保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监管工作无法到位。随着__县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保障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人员和设备作保障,很难完成管理监督工作任务。

四、农村低保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年度核查制度。从20__年开始,每年6月底之前,对所有农村低保对象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核查。二是要建立重点对象跟踪管理制度。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家庭,重点是第三类对象。要根据劳动力变化情况、就业情况,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又可适时新增符合条件的对象。三是要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真正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政府低保救助政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四是要建立相关政策衔接机制,要与扶贫开发、合作医疗、临时救助、计划生育、优抚安置、入学救助等有关政策相互衔接,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益,避免“低保养懒汉”的现象发生。

(二)进一步争取加强城乡低保机构建设。一是要加强县民政局低保工作机构。今年__县将按州民政局的统一要求,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下半年成立县社会救助局,编制人员争取5-7人。二是争取乡镇组建城乡低保工作站,聘请低保工作员2-3人。三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给每个乡镇解决1-2个公益服务岗位,用于缓解低保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

低保工作制度篇6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对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民政部研究决定,用一年时间在全国开展以“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为主题的基层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要求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推进低保制度在基层的更好落实为目的,以“健全制度、规范操作、提高素质、改善条件、促进公开”为目标,全面提高基层低保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把基层低保机构建设成民政部门“为民解困”的优秀窗口,使低保制度真正惠及广大困难群众。

二、主要内容

(一)健全制度。

进一步规范完善基层低保工作,制度建设是根本。各地要认真研究近些年来城乡低保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评估已有各项低保制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重点是完善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档案管理、资金运行、信息统计等制度的健全和家庭收入核查、分类施保、与再就业衔接、对边缘人群救助等规章制度。做到内容具体,要求明确,程序清楚,便于实施。

(二)规范操作。

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各地要对基层低保工作中的环节和步骤实行程序化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形成操作手册,使有关工作人员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同时,要针对制度实施中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低保操作人员的行为,重点是强化法制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加强监督检查,推行绩效考核,兑现工作奖惩,严防不正之风,使低保工作中规中矩,取信于民,公平公正。

(三)提高素质。

良好的基层低保工作,要以良好的人员素质作保证。各地要高度重视基层低保队伍的建设,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精湛的业务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中心,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树立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为民”思想教育,强化责任、服务意识,打牢思想基础;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工作交流,组织案例研讨,提高基层低保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增强做好业务工作的能力;三是规范工作行为,端正工作态度,努力为低保对象提供热情周到、文明规范的服务。

(四)改善条件。

必要的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各地要关心基层,加强一线,逐一检查基层在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的落实情况。条件欠缺,影响低保工作正常开展的,要向当地政府郑重反映;不能得到解决的,要报上一级政府督办,并报省级民政部门掌握。原则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有专门的低保受理窗口,社区居委会要有1-2名专职低保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要明确兼职低保人员,要着力建立起按上年度低保金支出总额或服务对象人数的一定比例安排工作经费的机制,确保基层工作经费。同时,各地还要进一步加快低保工作信息化建设,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尽早实现低保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准确上报有关统计数据。

(五)确保资金。

资金是城乡低保工作的基础。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规定,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和挤占。在低保金发放过程中,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委托金融机构发放的力度,力争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5%以上,尽量避免直接的现金发放,确保低保对象快捷、安全、足额地领取到低保金。

(六)推进公开。

政务公开是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各地要以社区和村落为主要阵地,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低保政策,公开低保申请条件、申请审批程序、低保对象的权利和义务、低保申请审批结果、动态管理情况等信息,方便群众参与和监督,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低保工作的认知度和低保机构的公信力。

三、活动安排

(一)动员布置。

各地要按照民政部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要通过适当形式使有关方面和人员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形成基层落实、上下联动的良好态势。

(二)对照检查。

各地要按照“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素质优良、条件具备、信息公开”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基层低保工作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基本标准,并据此对基层低保工作进行认真检查。检查可采取自查、抽查、互查等形式。对检查合格的,由上级民政部门以适当形式予以确认;对检查不合格的,要向同级政府通报。

(三)规范完善。

各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组织规范完善。对共性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教育和培训;对疑难问题,要组织力量攻关;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认真处理。对问题比较多的地方,上级民政部门要重点指导,帮助解决。

(四)总结交流。

本次活动结束前,各地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树立一批基层低保工作“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先进典型。在各地总结的基础上,民政部将召开会议对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进行总结,组织表彰一批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基层低保“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时,对组织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表现突出的单位一并进行表彰。活动结束后,各地要组织低保工作者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学习,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规范基层低保工作,为广大城乡低保对象提供优质服务,是新形势下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体现政府为民服务宗旨,树立民政部门良好形象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基层低保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基层低保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各地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抓好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面上的指导。在工作部署上,各地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今年下半年工作重点是基层城市低保规范化建设,明年下半年工作重点是基层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

(二)注意沟通协调。

各级民政部门要及时了解当地活动开展的情况,组织好信息交流,及时向民政部反映进展情况。为支持活动的开展,民政部将组织编发《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指导手册》等指导性资料,并通过民政部网站和中国城市反贫困网,整理相关资料,供各地参考。同时,《社会救助工作简报》也将及时刊发各地的经验、做法,并通报有关进展情况。在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中,各地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基层低保工作情况,齐心合力为做好基层低保工作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三)注重活动实效。

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是否健全了制度、规范了操作、提高了素质、改善了条件、促进了公开,是衡量各地活动是否取得了成效的标准。各地在活动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方向,力戒形式主义。

(四)重视活动成果。

低保工作制度篇7

一、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政策的关系

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都是我国政府反贫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采取造血与输血的办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能力。两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不同区别。

一是目的不同。建立低保制度的目的是维持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使社会主体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促進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贫困人口的自立自强精神,使其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并获得尊严、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工作对象不同。低保制度的目标是应保尽保,因此工作对象是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部贫困人口,并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补助。扶贫开发涵盖了所有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而且扶贫开发除了支持贫困家庭以外,还支持贫困村、重点县的发展。

三是工作手段和性质不同。扶贫开发是一种扶持生产的开发形式,其手段是创造生产条件、提供生产发展机会。低保制度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其手段则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贫困人口现金或实物的生活补助。因此,低保是输血式的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而扶贫开发是造血式的扶贫,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权。扶贫开发的工作手段比较丰富,主要是“授人以渔”;低保制度主要是送钱到户,是“授人以鱼”。

四是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虽然扶贫开发的工作对象是全国所有贫困人口,但是扶贫开发的性质和工作重点决定了它只能是扶助“可扶之人”,绝对贫困人口中部分人群无法通过开发式扶贫摆脱贫困。因此,低保制度“应保尽保”的目标,使得低保制度成为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

五是扶贫开发是缓解低保压力的有效手段。当前农村低保人群数量较大,其中部分低保对象的贫困原因是当地人均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就业能力低而致贫的。因此,这部分低保对象可以通过开发式扶贫增加收入,为贫困人群创造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促進其可持续发展。此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亦可以降低低保数量规模,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二、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政策衔接策略

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在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手段、性质、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方式。因此,促進两者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扶贫、民政、财政、人保、金融等部门合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反贫困工作的问题和困难,联合出台工作措施,建立合作机制。

(二)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实行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促進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政策的对接,将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办事程序、帮扶信息、政策法规等资源互相参考和利用,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信息系统、识别机制和动态监测机制。如将目前低保工作中的低保户信息统计、家庭收入核算等信息提供给扶贫部门,可为扶贫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可持续的参考意见。

(三)建立统一协调的农村反贫困体系。在完善低保制度的同时,与扶贫开发、促進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相对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逐步致富。针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分布与结构特点,结合扶贫开发、低保制度、医疗救助、助学和就业等政策,科学制定贫困等级,实行分类救助帮扶,统一协调救助资源,防止救助资源过度集中,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转变农村低保工作新思路,变“输血”为“造血”。低保制度是一项“兜底”的救助,服务的对象往往缺乏劳动技能、或身体残疾、或年龄偏大,或缺乏就业信息,就业、再就业能力较差,社会竞争能力弱。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创造农村公益性岗位,改变低保对象的就业环境。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提升低保对象的生存技能,实现扶贫、济困与就业、创业的有效联动,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简介]

低保工作制度篇8

*镇自*年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民政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我镇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工作,促进我镇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保障了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权益,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将我镇城市低保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年末,全镇总人口391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21人,占总人口的8%。我镇工业基础薄弱,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效率低,是全县城市低保对象最多,工作业务量和资金拨发放数额最多的乡镇之一。自*年实施城市低保制度九年多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及《*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低保制度,认真落实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政策,不断提高城市低保水平。有效地保障了我镇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县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创造了条件,为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9年2月底,全镇已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650户,2455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我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把它作为执政为民,改善民生,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专题会议,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格局。

(二)严格程序,阳光作业。

为健康有序地推进我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我们严把低保对象落实各五环节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坚持个人申请、属地管理原则,以家庭为单位,先由户主本人向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提供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离退休证、结婚证、离婚证(判决书)、残疾证、病情诊断书、家庭收入等进行登记后,由社区初审,再由镇政府和社区共同入户调查。通过筛选,符合低保条件的,召开镇政府办公会议确定后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则向县业务主管部门报批。

(三)加强管理,专款专用。

低保资金是困难群众或弱势群体的救命钱。我们按照上级要求,以设立低保金发放专户的方式封闭运行,保证了低保金的安全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做到专款专用,按月足额将低保金兑现到低保对象手中。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实施九年多来未出现挤占、挪用、编造、假冒低保户骗取低保金的现象,确保了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深受广大低保户的欢迎。

(四)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20*年5—10月,根据景民政字〔20*〕3号文件精神,在县民政局及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在全镇范围对已领取低保补助的人员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经过调查,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100余人报县民政局,建议给予停发(已停发)低保金。进一步实现了公平、公正。既节省了低保金,提高了低保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及时得到救助,同时也加强了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真正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低保工作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及今后打算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居民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我镇城市贫困居民构筑了一道安全网,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低保工作业务量大,工作压力较大。二是由于20*—20*年企业改制,下岗职工领取了一次性经济补助费,原先未列入低保对象,现在要求列为低保对象,低保对象数量大增。三是下岗失业、无业人员、疾病、残疾人员增多,没有新增低保指标,落实低保对象十分棘手。四是相关部门参与低保对象申请户入户调查机制尚未健全,申请户隐形收入、财产等难以核实。五是对象过多,人员较杂,社区没有专人管理,无工作经费,无法掌握低保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开展动态工作难度较大。六是业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办公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上一篇:社区民政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司业绩奖励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