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中的迷惑

时间:2022-04-05 07:00:56

最近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城镇低保,城镇低保中的一些事情、一些做法使我感到迷惑,查阅所有能查到的政策法规也不得其解,今将这些迷惑写下来,和感兴趣的同仁交流。

迷惑一:

为什么同城不同的低保对象低保标准不同

某县政府公告:2009年城镇低保标准非常补对象每人每月260元,常补对象(“三无”特困群体)每人每月300元。

城镇低保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同时又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也就是说城镇低保标准是维持居民最低的衣、食、住所需的费用。在同一城市维持最低生活应该说费用是一样的,但为什么该县低保公布两个标准,让一些人吃好点、穿好点、住好点,而另一些人次之。低保顾名思义是“最低保障”,“最低”只有一个,没有更“最低”之说。带着这个迷惑我询问了低保工作人员,他们的解释是:非常补对象除低保金外,还有其他收入,常补对象(“三无”特困群体)没有其他来源,特别是“三无”人员。这种解释似乎有道理,但低保条例规定: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也就是说非常补对象的收入在计算低保金时已经作了扣除,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常补对象一样,这种解释站不住脚。又有一种解释似乎也有道理:常补对象一般人口少固定支出大,非常补对象往往家庭人口多,人均固定支出小,所以常补对象低保标准要高于非常补对象。但大家知道吗?非常补对象往往有未成年人,最低保障标准还含“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所以我觉得不管怎么说同城不同低保标准肯定说不过去。

迷惑二:

为什么政府要考核人均补差额

某县,2009年12月一次性发放城镇低保人员每人300元低保金,致使该县10%的低保人员全年月享受低保金超过低保标准。经询问经办人员得知:是因为该县年终算账城镇低保人员月人均补差没有达到上级规定的月人均补差不得低于155元,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一城镇居民每月能否领取低保金和领取多少低保金,是由该县城镇低保标准和该家庭月人均收入决定的。简单的算术公式:低保补差额=低保标准-人均家庭收入。低保标准是政府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对外公布的,具有法定性,在某一时段是固定的,家庭收入是事实存在的,经基层三级核定的,也就是说三个因子,其中已知二个,另一个就必然确定。这里肯定有人会说,家庭收入不好核定,实际工作中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是事实,如果通过基层三级核定的家庭收入有水份,上级通过强行规定补差额,倒推的家庭收入水份更大。如果上级考虑的是当前补差额太低,我觉得当务之急应实事求是地制定城镇低保标准,将低保标准提高,达到实际补差额的增加,不能随意下文要求增加补差额。城镇低保的关键应是科学制定低保标准,真正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重视程序的到位。

迷惑三:

为什么有的人群其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也要享受低保

徐某,1956年生,一家三口,原某国有企业职工,2008年企业破产后担任该企业所在地居委会干部,每月薪金500元。据徐某说:其妻没有工作在家做家务,一儿1985年生,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打工。低保档案反映,徐某2人享受低保,每月领取低保金390元。

徐某所在县2009年城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220元。徐某一家每月收入肯定高于660元,如果按这个县拆户实施低保的办法,徐某两夫妻的收入明摆的就是500元,也高于当地城镇低保标准。这个问题提出后负责低保工作的同志并不感到是问题,徐某也觉得享受每月390元低保金理所当然,因为他们企业下岗职工基本上都享受了低保。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某县享受低保的人群中19岁至49岁年龄段的占47%,这些人是否就业,是否有收入来源难以查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我对城镇低保条例不熟悉,还是计算低保户收入有什么诀窍。询问相关专家都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理由。但我想了一个理由不知是否有说服力。我觉得当前城镇低保应有两种功能:一是大家都知道的“济困”,二是“维稳”。徐某一族虽然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城镇低保标准,但他们原是国有企业职工,现砸掉了“铁饭碗”,没有了国家职工身份,有失落感,家庭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份低保金就是对徐某一族的“心灵安慰”。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上一篇:八项“铁律”警戒言行 力堵审计廉政风险 下一篇:电力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专项审计中AO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