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4 15:26:16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1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恢复

【引言】:湿地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随着我国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资源压力,和部分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国内不小面积的湿地遭到破坏,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转变成耕地或建筑用地等,是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湿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此,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方面。

1、新疆湿地公园概述

新疆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大部分经国家批准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方便进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再加上新疆的气候特点,多沙尘的特性,湿地保护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新疆地区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和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各类湿地总面积将近400万公顷,其中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有400多个,截止2015年,新疆共计试点建设湿地公园42个,占全国5.9%,总面积896214 hm2,湿地面积602726 hm2,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8.0%,28.3%。建成的湿地公园有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温泉博尔塔拉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

2、新疆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1生态效益方面

建设湿地公园能够减缓湿地退化的趋势和速度,将湿地纳入日常保护管理,对容易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扩大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湿地公园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将有效制止湿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的趋势;能够保护和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湿地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能够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湿地有良好的调节气候的功效,大面积的湿地建设能有效改善区域环境,一定程度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水资源,大多数湿地建设在水源附近,能有效保护区域内水资源的水质,维持水量,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经济效益方面

湿地公园的建设同时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湿地知识科普等活动,促进地区的旅游收入;提供就业岗位,湿地公园的建设能够提供大量的旅游业、建筑业、饮食、交通业等方面的就业岗位,缓和地区的就业压力;拉动其他产生发展,湿地的开发能够拉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包括旅游业、交通业、建筑业、饮食业等,构建特色的湿地经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优良的湿地产品,每个湿地公园都有自己的特色物N,比如说藕、鱼、水产、植物等,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人工培育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物种。

2.3 社会效益方面

湿地公园的建设能够提高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尤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教育基础,提高群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意识和认知;为群众生活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湿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气候,减少灰尘和噪音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保护健康成长;另外,还能够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提高区域知名度,推动区域的景观结构变化和建设发展;为湿地方面研究提供场所和平台,为各个湿地之间和地区之间在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监测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条件。

3、新疆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的主要措施

3.1水系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水源的污染和水系破坏是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湿地区域附近的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周围居民生活污染河湿地公园内部污染是威胁湿地环境,影响水质的主要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湿地公园要加强上游及附近地区的污染控制,加强周边地区污染的治理,减少外源污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向湿地范围内倾倒污水、垃圾、或富含N和P等营养物质的东西。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制定环境破坏行为的惩罚措施 ,严禁游客乱扔垃圾、吐痰、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建立密度合理的垃圾箱和公厕等基础设施,及时清理公园内的垃圾,控制内部污染。建立完善的生态过滤系统,采用无污染的水处理工艺,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提高湿地公园本身的水质净化能力。

针对水系破坏问题,公园应加强河道管理,严禁破坏河道的行为;开展水系疏通,积极清理河道中的淤积,优化河道采砂迹地;重点保护现有的水岸,保证其拦截泥沙、消减洪峰、消减污染等的作用,并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积极修复受损的水岸,提高水岸的生态缓冲功能。

3.2生物多样性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是湿地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湿地公园应积极修复退化的植被、草地,程度较轻的区域实行休牧,使土壤逐渐恢复肥力,植被得到休养生息,扩大植被生长,提高种群密度,改善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对植被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禁牧,积极补种适宜生长的植物,并对土壤进行松耙、施肥,以外力干扰促进植被的恢复。严格保护和保育芦苇沼泽,移植一些耐污、生长要求低、根系发达、美观的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不仅为水中鱼虾等提供饵料,为鸟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还能提高沼泽的净化能力。对河道中退化的洲滩湿地进行修复,种植乡土湿地植物,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禁止人类活动,构建良好的生物栖息地。针对各个湿地特有的湿地动物,建设和修复典型的水禽栖息地,根据不同水禽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营造生态鸟岛,投放人工鸟巢,吸引鸟类栖息和觅食,为水禽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结语】

新疆湿地公园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有助于开发和保护湿地资源,改善新疆地区的气候,保护生态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勇,唐梓钧,陆鹏飞,宿明.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6,35(3):29-32.

[2]李伟,崔丽娟,赵欣胜,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4,10(2):13-16.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2

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理论研究

1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过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和北京朝阳公园以及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的案例分析,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的规划改造方面可借鉴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造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场址现状,对于局部地块的保护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保留了对自然的记忆。通过这种手法为使场地重建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且还能够降低规划改造的成本。

(2)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让那些废弃工业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场地内的所有废弃工业设备材料都被改造成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

(3)在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比如:大面积的沙滩草坪、日间的宿营场地、定期举办的音乐节甚至是其代步的游园方式,废弃地改造的同时也满足娱乐需求。

(4)大规模的生态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还整合了场地内部的各种资源,形成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把生态效益发挥到了最大。

(5)实现区域的综合价值,结合周边地块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湿地的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带动了区域的综合发展。

2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

(1)生态修复的概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污染的环境得以修复,同时促进生态系统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在最终能够构建新的平衡。

(2)废弃砖瓦厂的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运用景观规划和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已经被污染和破坏的废弃砖瓦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土壤、植被等)进行修复,从而使其重建正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的景观。

生态修复实际上是希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人工手段,增强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作为生态修复本身的含义是并不一定要把现状场地恢复到被污染和破坏前的初始的样子,生态修复的深层含义在于满足场地现状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再选择或是人工的努力为生态系统构建新的平衡。生态修复强调了人类的能动性,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科学的人为干预尽快地实现被破坏生态系统的优化进程,并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3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的特征

(1)特应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实际现状,对该地区内的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具体需求、利用现状条件;同时要对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砖瓦厂本身的景观特色有所体现和表达。

(2)避免二次污染

生态修复规划实现了生态与景观的融合,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从而避免了景观规划改造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再次污染。

(3)经济性

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采用经济可行的设计方式或措施并在规划过程中遵循3R原则,对废弃的工业遗迹实行再利用。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与地貌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规划面积900亩。东邻黄河故道,与平原县连接;南和夏津县交界;西、北两面隔卫运河;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州市为邻。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跨越全县大部分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武城成为德州和山东的“西大门”。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位于武城县郊地段,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地势单一,缺乏变化。但该砖瓦厂烧砖挖土均为没有规划的就地取材,这使得原来平坦的土地上形成了许多形状、大小、深浅不一的窑坑。砖厂废弃多年后,原来因肆意取土所形成的窑坑内已经蓄满雨水,其中最大的一个窑坑已经形成了一片面积约为300亩的人工湖面。

2土地利用现状

砖瓦厂在废弃期间,场地西南侧的地块由于地形平整,被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小,因此,恢复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作。其他的区域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场地内东侧遗留有两处废弃的砖窑,一座高达38m的烟囱以及随意堆砌在路边的废旧砖瓦。

3植被现状

园区内植被量少、种类单一,只有当地野生地被和少量灌木,基本上没有大型乔木;在岸边、浅水地段有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园区内未能形成任何稳定的植物群落,整体呈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初级阶段。

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原则

结合马良庄的实际情况,以废弃砖瓦厂的生态恢复和绿化为基础,以综合农业开发和景观营造为提升的规划策略。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开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尊重场地现状,尊崇充分利用、适当改造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人工措施对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构建适合其发展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让规划改造后的景观能够融入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中,尽量减少景观对环境的负干扰;传承历史文化,注入场所精神为园区的规划注入灵魂,在园区内打造科普、文化和环保教育基地;整合生态、景观和休闲旅游资源,形成资源、环境、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废弃砖瓦厂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布局

针对废弃砖瓦厂的现状,规划布局的重点主要在砖瓦生产区,包括废旧砖窑、设施、烟囱等;取土坑区域,由许多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的窑坑组成,且大多总体范围也没有规则可言。但是,正是废弃砖瓦厂这种特殊的地形和肌理,蕴含着特色工业景观的潜力。

在总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上,重新整合废弃砖瓦厂内部结构、组织内外部地块的关系,为场地构建有序的景观格局。具体来说,园区的规划方案是在生态修复、景观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生态修复的重要部分就是构建人工湿地,因此规划的总体布局围绕园区内水体进行,且其中最主要的南北景观轴线就贯穿了园区内的各部分水体,连接入口广场、酒店会所与生态餐厅、光明塔。东西方向的一条景观次轴控制全园纵向景观,平衡整个园区因与城市干道斜交造成的倾斜感。并将生态有机农业、观光休闲与旅游度假相结合,在南北向将园区划分为三区(酒店会所区、娱乐休闲区、农业生产区)、多节点的总体布局模式(图1-4)。

2植物景观规划

2.1配置原则

适地适树,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或是适当引进一些适应性强、耐瘠薄的优良植物品种;自然美观,突出季相变化,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思维空间作用;经济适用,注重植物群落的形成,降低前期投入及后期养护费用。

2.2配置模式

废弃砖瓦厂场地的植被重建工作还考虑土壤的各方面水平,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植被的重建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作用。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期和适应期才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乔灌草模式具体的种植模式要结合景观的空间布局来进行,可以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乔草、灌草模式废弃砖瓦厂中的土壤条件会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土壤肥力较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块,可以先采用乔草、灌草的种植模式来快速恢复植被,改善土壤条件,同时还可体现简约、粗放的植物景观。

2.3植被分区

对场地内的植被进行恢复与重建是对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马良庄废弃砖瓦厂规划设计中将植物景观总体规划分为六个区、两个种植带,即入口种植区、文化广场种植区、湿地景观种植区、认知花圃种植区、农业生产种植区、疏林草地种植区、滨水休闲种植带、防护林带、应用的植物种类。

3生态修复规划的具体措施

3.1构建人工湿地

武城县马良庄是降水充沛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废弃砖瓦厂内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洼地。通过对地形的整理,将其规划成人工湿地,结合不同的水体形式来形成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并利用构建人工湿地的生态工程措施对废弃砖瓦厂场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后的人工湿地的水深控制在2-4m。规划中不对湖底采用防渗措施,保持水位的季相变化。在人工湿地中还规划了一些小岛,意图利用这些人工的小岛来对湿地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可以形成开阔、封闭、半封闭不同的空间效果。结合不同的湿地空间来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主要分为水生植物景观设计、岸边植物景观设计、岛上植物景观设计三个部分。

3.2驳岸的设计

根据现状条件驳岸的改造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原驳岸堤顶高程,同时减缓驳岸坡度。通过竖向设计,适当降低场地内水体岸边的高程,拉近人们与水面的距离,有效改善人们站在岸边时的空间感,形成亲切、自然的局部空间。

(2)减缓驳岸坡度,在局部修建两级驳岸。适当拉长堤顶到岸边的水平距离,构建一个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区域。在这些过渡区域中还可以栽植湿生或水生植物,使其在不同的季节形成变化丰富的季相景观,同时软化驳岸,构建以植物为主的自然护坡。一级驳岸标高控制在21.6-22.5m,第二级驳岸标高控制在21.2-21.9m。

(3)以软质驳岸为主,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在生态型护岸工程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在岸坡上合理引入植被,包括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等。软质驳岸有着保持水土,护岸固坡的生态功能,还能展现自然的植物景观。

(4)增强亲水性,在局部修建硬质驳岸。充分分析大众的行为心理,对水体进行整合性设计,选择行为发生的合理区段,进行水体空间的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水岸线设计,在满足人们亲水愿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不同的水体空间。例如,修建亲水平台为人们进行亲水休闲活动提供适当的场地;结合种植设计及路网设计修建木栈道,形成特色的水上游憩线路等。同时采用以下五种驳岸形式:驳岸形式一:驳岸的纵向坡度较缓,在这段过渡区域上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在恢复场地内植被的同时还能为湖岸营造出自然植物景观空间(图5)。

驳岸形式二:结合人工湿地的构建,维持控制水深。在岸边种植湿生、水生植物,充分展现自然的软质驳岸和丰富的季相变化(图6)。驳岸形式三:结合沿湖道路建设护坡护岸,让人们能够时而穿梭在密闭的林下,时而走出树林来到开阔的水面边上,领略不同空间变换所带来的乐趣(图7)。

驳岸形式四:结合亲水平台形成的硬质驳岸,满足了人们进行亲水活动的愿望,结合景观小品、运用乔灌草的种植模式来为这一区域打造极具观赏性的亲水景观(图8)。驳岸形式五:文化广场上中局部的硬质驳岸。此驳岸形式也应用于码头部分,在岸边也不再种植水生植物,而是将驳岸完全硬化方便船只停靠(图9)。

3.3废弃烟囱与砖窑的规划改造

首先对烟囱的基础进行加固,解决其安全问题。规划中保留烟囱最原始的外观,也就是保留了历史对这座场地所留下的印记。而对于烟囱的改造主要围绕其周边的环境来进行,根据测量结果显示烟囱高度为38m。那么对这一空间环境的改造主要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一是在烟囱周围设计一些景观来削弱烟囱的高压感,另外就是加强烟囱的控制力,烘托显现烟囱厚重壮观的景象。在规划中选择了后者,烟囱北侧的文化广场正是用广场开阔的景观视线效果来烘托烟囱的立体感和它的主导性(图10-12)。

通过实地考察,废弃的砖窑已经不再具备使用功能,局部的窑墙和窑顶的已经坍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规划中将其拆除。但在原烟囱的东北侧规划了一处滨水的文化广场,用以向人们展示制砖的历史、工艺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

3.4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在场地内堆放着砖瓦厂停产前留下的,大量的废旧砖瓦。设计中将其作为特殊的施工材料,而对于这些废弃砖瓦的利用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利用这些砖瓦设计出具有特色图案的铺装,应用在入口广场和文化广场上,穿插在道路的节点上;利用砖瓦砌筑的景墙,结合文化展示来体现砖瓦厂的历史痕迹;或是设计一些以这些废弃的砖瓦为主题的景观小品、设施。这在规划设计中,不仅实现了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还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价值,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还能在细节上体验到原砖瓦厂留下的痕迹。下图为利用废旧砖瓦作为施工材料的景观小品,砖瓦作为面层镶嵌在小品的立面,以及利用废弃砖瓦设计的景观小品的立面图和铺装平面图(图13-14)。

4.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协调、循环(良性—、再生”,是生态农业基本原理的运用。

(1)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的塑料大棚增温系统

根据研究表明,该系统具有明显的白天蓄热、夜间放热的效果,并且还具有长期蓄热的潜力,有效地满足农作物在连续阴天时的地温需要。

(2)水体生态养殖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3

巢湖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的建设,扰动土地、破坏植被、渣土堆放、施工噪声扬尘等都必将对其产生不利影响。《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工程建设首先取得主管部门安徽省住建厅关于同意巢湖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的批文,其次在可研和环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禁止施工。对于影响景区其他部分的施工建设活动,通过落实报告提出的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减小对风景名胜区影响。如采取生态型护坡,选用格宾石笼挡土墙和护坡方案;工程防浪林平台初选树种为意杨、杨树、垂柳、水杉等树木,考虑到生物多样化的需要,以及在低于设计水位时的防浪要求,在防浪林平台靠岸侧及靠湖侧设低林带,种植杞柳等耐水的湿生灌木林。对于1、2级堤防的较宽防浪林平台,靠岸侧高程较高,可以种植一些花草,利于美化环境。此外,在水深合适的湖滩,种植芦苇等其他挺水水生植物。穿堤建筑物由于在风景名胜区内,建筑物的色彩、外形、结构、布局应与当地景观协调一致。

2湿地保护

作为国家重要湿地,工程建设首先要遵守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在湿地内禁止从事的活动绝不实施。其次由于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湿地,在开工前需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临时占用的湿地,期限不得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建设单位应当对所占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该工程建设具有环境和生态效益,防浪林台为人造湿地,堤后填塘为加固堤防,水面转置为林地,均可以保护巢湖湿地;工程施工和运行对湿地有扰动作用,其中湖区取土修建防浪林台对湿地影响最大,但是湖区取土是用作加固堤防,不用作其他目的,所取土方只是从湖区移动到堤防两侧,仍在湿地范围内。湖区取土可以起到疏浚底泥的作用,水环境得以改善。因此本工程建设虽然对湿地有不利影响,但是在采取必要避免、减缓、恢复和补偿措施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利大于弊。

3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

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和十八条规定: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从事修建水利工程、疏浚航道、建闸筑坝、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港口建设等工程建设的,或者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外从事可能损害保护区功能的工程建设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参与涉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组织专家审查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根据审查结论向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主管部门出具意见。因此,庐江县段和原巢湖市段工程建设内容涉及翘嘴鲌、银鱼、秀丽白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翘嘴鲌、银鱼、秀丽白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取得渔业主管部门对该报告出具的审查意见。经咨询农业部渔业局的意见,市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参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执行,需征求市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管部门的意见,适当简化专题论证报告。根据工程分析,湖区取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1)对湖底生境的破坏导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是破坏了底栖动物、挺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生境;(2)湖区取土造成局部水坏境变化导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同时,工程施工将会对沿岸水生植物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定居性鱼类的天然产卵环境。因此,在可研和环评报告中要求,工程施工期主要安排在枯水期,减轻对鱼类产卵的影响。相关部门在各个河口设置多处人工鱼巢,减轻河口工程对定居性鱼类产卵场的影响,施工活动结束后做好生态恢复措施。此外,施工机械和人员活动可能会对施工范围内分布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必须采取分段施工方式,减少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影响。

4结语

巢湖治理与保护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综合治理和系统保护,其中堤防加固、崩岸防护既是防洪治理工程重要内容,也是岸线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控制、巢湖水环境改善等生态保护工程重要组成,具有一举多得、综合利用的重要效果。对确保防洪安澜、保护耕地资源、抑制水土流失、减少氮磷富集、营造生态岸线发挥着关键作用。配合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引江入流等措施,有利于促进巢湖休养生息,有利于打造优美的环境。巢湖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管理规章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4

关键词:红树林;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05604

1 引言

广东省1984年在深圳福田建立第1个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88 年晋升为部级保护区,1993年加入我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5年与香港米埔红树林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世界上唯一位于城市中心区的红树林湿地[2],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3~4]。福田红树林湿地,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天然物种基因库,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尤其是以水鸟和候鸟为主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是东半球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和“歇脚点”。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可以有效地防风消浪和防汛护堤,还可以净化空气和净化污水,对城市的绿化美化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城市的“天然绿肺”。

近年来,随着红树林周边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受城市建设的影响,外来树种对保护区内乡土树种已构成生物入侵,造成保护区内陆生植被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减弱。为了消除深圳市生态阻隔,改善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植被覆盖状况,拟通过植被修复工程清除大量外来入侵树种、恢复本地乡土树种,丰富植被类型。在尊重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大格局前提下,以“海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为主题,构建红树林――水体(含水生植被)――红树林――半红树――陆生植被――隔离植被带格局。

2 工程概况

深圳福田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工程位于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及缓冲区,见图1。该工程是对保护区内凤塘河干流明渠段的河道护坡、避风塘堤岸进行整治,破除现状河流护岸坚硬光滑的表面,使河流呈现原生态面貌,工程保留原有河道平均潮水位1.0m下的护坡结构,对该高程以上部分予以整治。结合地形以相适应的放坡坡比(1∶3~1∶8)采用竹篾护面和中空防浪块护坡等形式。

红树林修复范围分为陆地生态修复区、红树林修复区,进行乔木、灌木、地被的种植和修复。种植前先对基地进行处理,清除表层建筑垃圾后培土,以鱼塘基围的堤岸、凤塘河干流及支流河道的河堤等为骨架,从内岸到外滩因地制宜的补种陆生植物、红树半红树植物、水生植物等,形成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被的空间布局。工程共分4个标段(图1)。

图1 深圳福田凤塘河口红树林修复工程范围

2.1 工程影响识别

2.1.1 河道护坡及避风塘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识别

施工阶段需要降低凤塘河明渠段护岸标高;护岸标高降低后在河道的硬化断面以上种植植物;对保护区内的基围鱼塘进行改造,构建红树林――水生植被――红树――半红树――陆生植被――隔离植被带的湿地环境。这些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导致凤塘河河口――深圳湾生境的暂时损失。地表植被的清除将产生地标,对保护区自然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项目施工期挖掘机等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的声环境、鸟类产生一定的影响。

2.1.2 植被修复工程环境影响识别

植被修复工程对保护区内原有部分植物进行砍伐和移植,在合适的区域再进行补种和修复,引起保护区内生物量的变化。工程的施工直接改善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生长、栖息和繁殖的环境,有利于促进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完善。运营期景观以“回归自然,再现自然” 的自然生态为主,植被修复人对保护区景观的影响是有利的。

2.2 工程影响区生态现状

福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8.57km2,是由红树林、基围鱼塘洼地、陆地林地和外海滩涂等几部分组成。

2.2.1 植被现状

福田保护区的红树林基本呈带状分布,群落外貌简单,呈绿色,为灌木或小乔木林,林冠较整齐,一般高4m,最高地段达6m。区内共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6科6属7种[5]。本次工程主要覆盖陆生植被及半红树林区。

2.2.2 鸟类分布现状

按照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类型和鸟类的组成,可将该地区鸟类生态类群分为“红树林沿海水面鸟类群”、“红树林沿海滩涂鸟类群”、“基围鱼塘灌丛鸟类群”和“乔灌树林草地农田鸟类群”[6],其特性及分布情况见下表1。

2.2.3 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红树林保护区内本地乡土树种受外来入侵树种的影响,结构和群落较为简单、生物多样性减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滨海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引起鸟类物种和数量减少,随之带来的病虫害导致成片的红树林作物枯死,濒危红树林受到生存威胁。

3 工程对生态影响评价

3.1 施工期生态影响评价

3.1.1 对鸟类的影响

施工工程及人为活动将对在基围鱼塘中觅食的鸟类产生较强的干扰。从对各种鸟类觅食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扰半径一般在35m~100m左右,此范围内鸟类由于躲避干扰将无法正常觅食,减少在受影响区域的觅食时间,使鸟类被迫将其觅食活动转移至其它地区。英国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研究显示,交通工具发出的噪声,已经严重影响了许多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鸟类:有的鸟类鸣叫声变得单调,对于某些鸟类而言,鸣叫声是它们找寻配偶的主要方式,噪声对其影响是灾难性的,直接影响鸟类繁殖。若选择有动力的施工机械,且在鸟类繁殖期进行施工噪声将对繁殖期的鸟类产生直接影响。

大部分鸟类都具有季节性繁殖的特性,光照被认为是鸟类季节性繁殖最重要的同步信号。鸟类或者一年一季繁殖,或者一年两季繁殖,其余时间处于休产状态。对于休产期的鸟类,其一般会选择刺激性光照(即非自然光)少的生境进行栖息,以消除光钝化状态,恢复光敏感性,为下一个季节顺利繁殖做好准备。而栖息于深圳湾周边地区的大部分候鸟,均处于休产期。若选择在夜间施工,其光照可能使鸟类受到过多额外的非自然光照,从而对其繁殖造成影响。

3.1.2 对生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阶段需要降低凤塘河明渠段护岸标高;护岸标高降低后在河道的硬化断面以上种植植物;工程施工临时占地、人员活动等过程中减少了鸟类可利用的觅食场所,工程施工造成凤塘河河口――深圳湾生境的暂时损失将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岸鸟包括减少鸟类可利用的觅食场所;去除鸟类喜爱的被捕食种类(通过生境损失);觅食区域中鸟类密度增加,相互干扰,减少食物摄入量;减少可利用的觅食时间(当发生潮间带地区损失时)。考虑到工程对河口湾地区生境损失有限,因此,在采取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该影响程度是有限的。

3.1.3 施工期的时间选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表2 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鸟类迁徙、繁殖集群时间表,可见,若工期选择在10月至次年4月,受工程影响的鸟类主要为冬候鸟等迁徙集群;若工期选择在3~6月,受影响的鸟类主要为鹭科鸟类。植被修复的最佳时间是在3~5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2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鸟类迁徙集群、繁殖集群时间

时间种类

迁徙10月至次年4月野鸭类、鸥类、风头等冬候鸟

繁殖2~3月为集聚筑巢期,首先是夜鹭定位后,白鹭、大白鹭、牛背鹭、池鹭跟随而来,数量逐渐增多;4~5月产卵孵化期,此时巢区比较平静;5~6月为育雏期,亲鸟来往次数频繁,后期巢区鸟类密度明显增高,常发生争斗现象;7~8月为离散期,幼鸟在亲鸟的带领下向巢区外周扩散,在巢区附近(数百米内)形成由许多小鹭鸟群组成的临时扩散区。此时巢区鸟类密度下降。8月下旬鹭鸟繁殖集群,包括巢区和扩散区完全消失。白鹭、夜鹭、大白鹭、牛背鹭和池鹭等

鹭科鸟类繁殖期和数量高峰期为每年3~6月,此时期是决定鹭科鸟类数量和群落兴衰的关键时期

3.2 运营期生态影响评价

3.2.1 生物量变化

生物量是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基础,也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数量指标。工程将在凤塘河口附近构建红树林――水体(含水生植被)――红树林――半红树――陆生植被――隔离植被带大格局,各植被分布区见图3。其中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种植在凤塘河明渠段两侧鱼塘边坡、部分基围鱼塘堤岸上,陆生植物分布于凤塘河口东西两侧的陆地,水生植被种植鱼塘基围内。工程实施后,原有的裸地将被红树半红树植物所覆盖,因此该工程将增加系统的生物量,具体数值见表3所示。

工程施工阶段,种植前场地清杂共66167m2,该部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取灌木与草本地被的平均值,为192.21g/m2。项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见表4。

3.2.2 对生境多样性的影响

运营期对基围鱼塘的管理转变为生态养护,减少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改善基围鱼塘的生境多样性;同时通过对河道护坡和避风塘堤岸的改造,恢复河道自然生境,有利于促进生境多样性的恢复。

3.2.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促进保护区内树种恢复。项目实施后,清除了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程植被修复所选用的树种,基本为本地乡土树种,在保证成活率的情况下,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保护区内树种的丰度和密度,营造植被的不同空间结构,为鸟类提供繁殖栖息提供有利条件。

(2)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根据1997至1998调查周期的资料,福田红树林现有的47种陆鸟中,食虫性(兼食虫)和食鼠的鸟类有41种,占总种数的87.2%。由于该生态系统中其它动物(两栖、爬行、哺乳类)稀少,因此多数陆鸟处在该生态系统营养级的较高层次,对较低营养级位的物种生物量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项目实施后,陆地乔灌林地和基围灌草丛面积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通过植被恢复,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增加了陆地乔灌林地和基围灌草丛单位面积上对鸟类的承载力。

(3)促进生态系统完整性。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模型见图3。

图3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模型

模型中关键的生物组分包括浮游植物、芦苇、红树林、无脊椎动物、鱼类和鸟类。红树林的鸟类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位级,鸟类特别是水鸟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树林保护区内红树林、鸟类、底栖动物、藻类和昆虫等主要生物群物种比较丰富,这些生物共同组成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工程实施后保护区内物种日益丰富,促进自然保护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两栖和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较大地促进了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4 生态防护措施

4.1 红树林造林技术及抚育管理

4.1.1 适时种植

秋茄以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最佳种植时间,木榄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最好的种植时间。至于桐花树、海榄雌等树种,由于是先育苗后种植,时间充足,一般装袋(营养袋)时间以8~9月为宜,11月份苗长至10cm左右再进行种植。

4.1.2 适当密植

多年的种植试验表明,从个体生长大小来看,秋茄和桐花树的种植以1.0m×1.0m或0.5m×0.5m左右1株为宜,但防浪效益差,成活率低,因此开始进行红树植物种植时,密度要适当增大,株行距以0.3m×0.3m或0.2m×0.2m为宜,这种密度种植防浪效益好,成活率高。

4.1.3 抚育管理

造林后必须加强抚育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抚育管理过程中,主要做到:严格控制下海人员和船只进入造林地段,防止人为破坏;定期清捞漂浮杂物,以免覆盖胚芽或粘附叶片,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幼苗生长;定期进行补苗,以利成林,种植后还需要进行1次至2次补苗。

4.2 生态影响的防护

(1)为了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建立及恢复湿地系统,在物种引进中应首先考虑乡土本地种,若确需引入外来物种时,须分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评估,建立严格的科学监管体制及全面的检疫体系。

(2)由于鸟类在夜间对光照敏感,项目禁止在夜间施工。

4.3 生态影响的消减

(1)为消减施工队伍对周围生态的影响,应标明施工活动区,严令禁止到非施工区域活动。

(2)应强调整个生态景观设计,重视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禁止采用影响鸟类迁移的警戒颜色(如红色、紫色和粉红色等)。

(3)尽量分区分期施工,逐步进行。

4.4 施工期的选择

避开候鸟迁徙高峰期、兼顾植被修复期,工期可安排在4月~10月,但必须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施工噪声控制措施,同时结合保护区内鸟类日常监测工作,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施工。

5 结语

红树林修复工程实施后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两栖和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此较大地促进了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性。该工程施工期将对鸟类的觅食、繁殖产生影响,为避开候鸟迁徙高峰期、同时兼顾植被修复期,建议工期安排在4月~10月,且必须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施工噪声控制措施,同时结合保护区内鸟类日常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德昌.广东省红树林现状与恢复发展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05,23 (1):75~78.

[2] 何奋琳.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4):81~83.

[3] 徐友根,李 崧.城市建设对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的破坏及保护对策[J].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2002(3):32~35.

[4] 张乔民,隋淑珍.中国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28~36.

[5] 陈桂珠,缪绅裕,章金鸿.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294~300.

[6] 王伯荪,廖宝文,王勇军,等.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Futian Mangrove Restoration Project

in Shenzhen Fengtang Estuary

Zhuang Yixuan1,2,Liang Mei2

(1.Chongqi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gneering Design,Co.

Ltd,Chongqing 40000,China; 2.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Of Shenzhen-Hong Kong Institution,Shenzhen Guangdong 518057,China)

Abstract:The Futian mangrove restoration project in Shenzhen Fengtang Estuary is an ecological protective project.Its ecological effect and the ecological influence degree which might ari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the key to decide whether the project is feasible or not.This paper,respectively from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evaluates the impact on the changes of biomass,biodiversity,birds migrate and breeding and also on the whole wetland in the Futian mangrove nature reserve.Meanwhile,it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itigation.

Keywords:Mangrove;restoration;wetland ecosystem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5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wetland is enormous, and wetl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purification, regul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oil and gas pipeline will cross through the wetlands inevitably, which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wetland environment. 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how we can reduce the environment impact to minimum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In this article, we has taken the Nya River Wetland in Africa for example, and taken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befor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ontrol during pipeline crossing, and continuous evaluation tracking after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湿地;管道穿越;Nya河;环境保护

Key words: wetland;pipeline crossing;Nya river;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25-03

0 引言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水区,是地球上三类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1]。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人类摇篮”,尽管其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为地球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在稳定水源供给,改变洪涝和干旱状况,净化水质,保护水土和调节地下水水位等方面,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输油气管线相续投入建设,不可避免的要穿越湿地,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管道穿越湿地工程中,如何有效的保护湿地环境,将管道穿越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关于管道穿越湿地的环境保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郭俊[2]通过对西北油气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当地湿地的特点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油气管网穿越湿地时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付宽[3]以国内青海地区草原湿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油气管道穿越草原湿地的保护措施。

综合上述观点,学者对油气管道穿越高原、草原、湖泊、河流以及水网地带的湿地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分析了管道穿越对湿地的影响,提出了管道穿越Nya河湿地的环境保护措施。

1 管道穿越对湿地的影响

管道穿越对湿地水质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设备漏油、施工场区地表径流水;对湿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是管道穿越破坏了植被和天然土体的稳定性,可能导致湿地抗灾减灾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并且水土流失向湿地输入了大量泥沙和氮、磷等物质,造成泥沙淤积和水体污染。管道穿越造成的大气污染对湿地植物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期扬尘和施工设备尾气等。管道在穿越湿地时,会扰乱据湿地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使其不能取食,幼体不能发育,切断水源造成水生动物种类减少。此外,噪声对鸟类和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产生影响。

2 Nya河湿地简介

Nya河湿地位于非洲乍得人民共和国Doba市境内,Nya河自西向东穿过整个湿地。湿地穿越场地地势较平坦,两侧为热带稀树草原。Nya河湿地是当地的重要水源,在灌溉两岸农田,为当地居民和其他动植物提供水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外界影响。

Nya河湿地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候划分为雨季(6月~10月)和旱季(11月~来年5月)。Nya河湿地在雨季时,平均水深为1m;在旱季时,湿地北部为草原,南部为10-40cm的沼泽地。根据当地文献记载和有关调查,湿地区域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各种动植物200种。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Nya河湿地在保持当地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管道穿越Nya河时必须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3 管道工程穿越Nya河湿地保护措施

3.1 施工前的保护措施

3.1.1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为实现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在管道穿越湿地时推行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制度尤为重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区域规划、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估,指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是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管道穿越活动对湿地除了自然环境的污染外,还会对的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所以管道在穿越湿地时重点考虑非污染环境评价,也就是说,从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入手,预测其环境功能的变化,并寻求保障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

为此,管道在穿越Nya河湿地前,业主、EPC和PMC委托中石油华东设计院对管道穿越Nya河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了当地政府的审批,评价的结果为Ⅴ级,影响程度较低。

3.1.2 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制定应急预案 运用PMP中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头脑风暴法对管道穿越Nya河的环境影响进行风险分析,包括水质风险、土质风险、生态风险、社会经济风险等,并根据风险影响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公式R=■a■b■,(i=1,2,3,4)得出工程的环境风险评价。

3.2 施工中的保护措施

3.2.1 水源的保护

①Nya河流为当地的重要水源,管道穿越时为旱季,Nya处于枯水季节,为了保证河流不断流,同时保证管道穿越正常进行,采取开挖导流渠围堰施工法。导流渠入口与穿越段河岸的内夹角选择180°,导流渠长468m,见示意图1。

②湿地内存有约10-40cm的积水,施工前在作业带两侧开挖集水沟,将作业带内水排出,通过排水导流沟将作业带隔离,并且有利于排净作业带内明水保持作业带范围内干燥,干燥的作业带有利于降低施工作业对湿地环境的破坏。

③每天施工前对所有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杜绝设备在施工现场漏油的现象。如不可避免设备在现场进行维修、加油,作业面铺好吸油棉,水面上布置好拦油绳。主河道水泵在抽水时需要在运转的情况下加注柴油,容易导致柴油飞溅污染水体。为此,施工人员参照2012年LOGONE河穿越时防止柴油飞溅的方式,能够严格控制柴油污染水体,又能够保证水泵能够连续作业。所有防腐类的化学品,全部进行回收送到项目驻地,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2.2 水土保护措施

①主河道水土保护。穿越区Nya主河道水深1.5-2.2m,河道下淤泥丰富,用挖掘机将陈年淤泥从河道倒运到河岸上,并将淤泥分层在河岸上进行晾晒,并利用挖掘机对板结成块的淤泥进行碾压粉碎平整。待管道焊接、下沟后,分层进行回填。

工程河岸保护采用水泥土进行堤岸保护,设计规定的河岸保护的工程量为128立方米。水泥土具体施工方法为水泥和土均与搅拌和铺撒,其中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占总量的30%,纯土占总量的70%,粒径大于2厘米的土的比例不应超过20%,并分层回填夯实。

边坡位置的基础处理,管沟底部边坡点向河道前延伸2米位置,进行基槽开挖,开挖完成后利用水泥土对基槽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基槽回填应从管沟基础开始进行水泥土分层回填,并利用打夯机进行夯实,分层施工,并回填至设计规定的河道标高。

堤坡保护,施工范围是从边坡点到堤坡原始地表。首先利用素土进行回填,回填应从管沟底部开始,然后进行分层夯实。回填到距离地表0.4米的位置,利用水泥土进行回填,回填至地表位置,堤坡恢复的边坡比为1:1。

河槽及河堤恢复完毕后进行围堰拆除,围堰拆除采用挖掘机和装载机作业。围堰拆除要彻底、干净,使拆除围堰后的河床平坦,无杂物。先拆除下游围堰,并将围堰用土方推到河岸边缘,最后拆除上游围堰,上游围堰宜用挖掘机采用后退方法进行拆除。将围堰土回填河岸,并恢复原有地表高度及河床原貌。

导流渠开挖时已将表土进行剥离,剥离完成后,进行开挖,开挖土应与表土回填分开放置。回填及恢复时,按照施工反顺序,将开挖土分层回填,最后将开挖的表层土分散至导流施工区域并恢复原地貌。

②湿地水土保护。北岸汇水区域,地质条件好,承载力较好,施工时已经将作业带范围内的地面植被和表土进行剥离。开挖作业时,已将开挖区域的开挖土与表土分开放置,回填时按照开挖施工作业反顺序将开挖土分层回填,回填到地面高度后,根据设计要求,在管沟范围上方修筑300mm高的管堤。最后将开挖的表层植被土分散至施工作业区域。

南岸作业带里程189.322km~190.382km区间1.06km有10cm-40cm的水,该区间为湿地。开挖时使用挖掘机进行表土剥离作业,挖掘机表土剥离作业完成后再进行后续开挖作业,后续开挖土与表层土分开放置。进行回填作业时,按照管沟开挖作业施工反顺序,将开挖土依次分层回填,回填至地面标高时,将回填土平整,最后将均匀表土分散到施工作业区域。最后利用挖掘机将设备移动区域的表面进行松动和平整。

3.2.3 大气污染的防止 在进行管道穿越湿地时,施工便道和乡村土路经常洒水修护,保持路面湿润平整,车辆驶过不扬尘。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加遮盖物,允许时可适当将材料加湿。穿越中水泥运输使用遮盖物,加强密封保护,确保不扬尘。在搅拌水泥土时,尽量选择在无风时段进行,避免粉尘随风扩散至周围湿地,对于未使用完的水泥及时覆盖。施工设备产生的尾气是大气污染因素,故在机械选用上应尽量使用那些高效率低能耗低排量的设备。

3.2.4 动植物的保护 对于湿地两侧的树木严禁砍伐,对于作业带内的树木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在管道焊接时,湿地中间预留20m的断点,便于其他野生动物通过。在傍晚时,尽量停止作业,防止噪音影响鸟类栖息。在进行Nya河主河道施工时,用铁筛将河流中鱼类隔离,开挖导流渠,保持河水的流动性,鱼类通过导流渠能够顺利到下游产卵、发育。

3.3 施工后保护措施

3.3.1 建立环境保护档案 管道穿越Nya河湿地完毕后,项目部建立Nya河湿地环境保护档案,详细记录了管道穿越过程中的技术方案、施工方法和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记录了穿越过程中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等进行跟踪监测,实时观测湿地恢复的状态和过程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照湿地恢复目标和系统健康标准,对湿地恢复效果进行评价。

3.3.2 环境保护后评价 湿地恢复实施后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恢复效果后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检验管道穿越的湿地是否已经恢复到或接近于退化前的自然状态。《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检测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标准参考书,当穿越工程项目完成时,要对该项目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进行评价,对实际产生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评析,主要涉及对项目决策中涵盖环境指标的,诸如对决策、规定、规范、参数的可靠性和实际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4 结束语

湿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极易受到外界影响。Nya河湿地穿越工程在施工前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价,在施工中采取剥离表层、逐步回填方式,施工后进在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式,使整个湿地的扰动最小,环境影响程度最低,同时保证了施工的顺利完成,营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Erwin KL.Wetland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role of wetland restor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17(1):71-84.

[2]郭俊.油气管道穿越西北干旱区湿地的环境保护[[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2):45-48.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6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存环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

二、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

三、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要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3S”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及时跟踪和掌握湿地变化动态,开展湿地分布和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水旱灾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攻关的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1.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

2.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城市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城市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城市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7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是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提出的,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生命起源于水中,水又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组分。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水分交换,环境中水的质(盐度)和量是决定生物分布、种的组成和数量,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水生态修复的提出更有前瞻意思和研究价值。

2.水生态修复的方法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根据现在的实际状况和上海地区的实践经验,对修复水生态系统,创造水边和水中生物多样性环境,提出10条操作性措施。

1、两岸造树林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则栽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其作用之一,可以增强生态功能,大树扎在土壤时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其作用之二,可以发挥景观作用,岸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河坡植草坪(或灌木)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二是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三是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

3、墙上攀绿藤城市化地区的部分河道,由于整个地区水面积的严重不足,为了确保水安全,提高河道汛期的蓄水量,不得已加高加固了防汛墙。弥补的办法是,在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有条件的地区,在防汛墙的两面墙上,可依墙分层而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4、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5、水流多样化新的河道治理理念,要求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其作用有两条:一是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二是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本身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水中建湿地河流、湖泊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手段,也可以称土壤生物工程,国内外有些中、小城市甚至用来处理城市的生活污水。河道与湖泊的治理中,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一切都要因地制宜。另外,湿地也是水景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一笔,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

7、水面养萍草水面上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根在水里的浮水植物,它们是水葫芦、水葫狸等;另一种是根在河、湖底泥里的浮叶植物,它们是荷花、水鳖等。

8、水下种水草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很好,而且与众不同的是清澈见底。人工种植水草,也是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9、曝氧放细菌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等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无时不刻地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它们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应尽量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曝氧,通过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方法来促使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以达到增强和加快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10、管理经常化修复水生态系统,就是要通过人的努力,连接河道、湖泊中产生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

3.水生态修复的近况

近年来,水利科技工作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把改善和修复生态作为水利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保护河流的健康生命,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技术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积极探索水利工程有利于生态的调度和使用模式等。

在受污染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选择了水库、城市河湖、山峡河段、行洪河道等典型水体,开展建设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浮床、生物廊道、橡胶坝、生物隔栅等,种植水生植物,采用生物膜处理、生物操纵等技术措施修复受污染水体,对于净化水体、提高自净能力、恢复水域失衡的生态系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态水工学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主要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及技术方法。阐明了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内涵、理论框架和工程设计原则。

在河道整治生态水工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方面,研究开发了一些生态型护岸技术和产品,如生态混凝土,鱼巢砖,净水石笼、植物纤维垫,土工植草固土网垫,土工网复合技术,土工格栅等。很多产品已经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良好。

4.总结

在未来的发展中,水生态修复应用前景广阔,有很大的提高,并可以在未来发挥良好的作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可以取得可观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兴茹.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J]. 水生态学杂志. 2011(05)

修复湿地生态的措施篇8

关键词:城市湿地;可持续;保护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而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城市中湿地保护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1城市湿地的定义和作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合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出产资源方面有着多重价值,特别是湿地由于具有强的物质转化功能,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目前对于城市湿地还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随着城市的演化和发展,城市湿地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人文景观。实际上,城市湿地是自然湿地在城区的延伸或分布。不仅于此,城市湿地还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湿地的多功能性与人文价值。进而,由于湿地深刻地融于现代城市,使城市湿地的内涵体现了其特殊性。

2城市湿地的类型及特点

由于这种湿地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决定了它要受到城市的影响。城市湿地大多是分布不均匀的、面积不大、成斑块状,并且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差,从而增加了城市湿地内部的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从功能角度分析,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具有景观、生产、休闲、娱乐、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由于湿地介于陆地与开阔水域之间,所以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兼有其他生态类群的特征。城市湿地一般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另一类是人工湿地。

1)半人工与自然湿地的复合体,诸如河流、湖泊与水库。这类湿地常常是在原有水系、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程度的人工改造,因此,它们通常体现较多的自然成分,生态功能强,动、植物以当地物种占优势等。

2)城市中人工湿地,诸如城区中低洼地带、池塘、沟壑为基础,基本上是通过人工措施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这类湿地在每座城市都有,由于大多数是为了城市的景观、生产、污水处理等需要而建设,因此这类湿地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弱。

3城市湿地存在的问题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人们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城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制约了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如下:

(1)城市湿地遭到人为侵占破坏

人类活动对水系影响显著。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视城区的支流和湖泊、泡塘为害,大量填埋建楼、修路。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建设,河道被填埋、水域被侵占,河道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导致湿地的水文、地貌、生态和自然条件等发生巨大改变,同时也造成城市水面面积大幅降低,调蓄能力减小,对城市生态调节功能不断弱化,内涝频繁。

(2)城市湿地联通性差,各湿地斑块孤立存在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大片湿地面积减小,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而不断丧失。城市的大幅度开发,大量的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分段截断河流,河道遭到破坏,形成孤立斑块。

(3)城市湿地丧失了调蓄洪水的功能

在现有河道中,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条件限制,人为束窄行洪断面或设障,自身无法达到相应防洪标准;部分水库、湖泊年久失修,淤积严重,不能实现原有设计功能。

(4)城市湿地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体沿岸垃圾随意堆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加上河岸硬质化现象等原因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中污染物积累严重。

(5)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建设忽视生态功能价值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完全忽略了湿地的自然属性。例如,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取代自然水际丰富多样的生态栖息地,不仅破坏了生态迁徙廊道,而且使水体丧失了自净能力,城市水系中水生植物、鱼类、微生物等大多消亡,这样的措施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往往超出洪水所造成的损坏。

因此,如何保护和修复城市湿地,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国内外一些经验和笔者的一些初步设想作一些介绍。

4城市湿地保护的方法、措施

1) 强化对城市湿地资源的管理力度,有计划地加快城市湿地的恢复及保护

改革落后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体系。目前城市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归不同的部门管理,各个部门各行其道,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和综合利用,不能适应新时期“循环水务”理念的管理要求。为此,应建立一个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于一体的部门,能够更好地协调和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在体制上保证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完善城市湿地管理政策和法制体系。城市湿地管理法制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城市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分工,规定管理程序、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借助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严格和强化执法力度,制裁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水系湿地资源的行为,打击破坏城市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2)依托水资源治理,为城市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源泉和动力

对于湿地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仅凭认为建设、改造和干预,只能治标,水系治理才是恢复和保护湿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治本良策。对城市湿地进行专项规划,可依托城市防洪规划及城区规划等,划分湿地保护红线,其他工程不得随意占用。将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与城市环境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协调一致起来,对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

3)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积极开展城市湿地科学研究

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会,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决策者、管理者和基层人员的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成功的湿地保护和修复案例,总结工程技术和方法,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采取低成本的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适当补水,保持湿地的正常水环境,特别是在结冰期和枯水期。

城市湿地科学研究要针对城市湿地特点,对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中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规律、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城市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为城市湿地规划、管理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为城市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数据。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在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作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管理决策者和公众对于湿地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功能和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公众对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让全社会都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保护湿地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调动起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开发湿地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湿地。积极引导湿地周边群众参与湿地管理。只有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湿地环境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范文 下一篇:税务培训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