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盆底肌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2:19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1

典型病例柳女士,29岁,儿子3岁。柳女士说,和儿子一起踢球、跑步、嬉闹是我初为人母最大的乐趣。我爱他,也想和他一起玩,只是我身不由己。我不能随心所欲,是因为我会小便失禁。小家伙老嘟起小嘴,问:“妈妈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了?妈妈不喜欢宝宝了吗?”我满怀歉意的跟他解释:“妈妈不舒服,宝宝自己玩。”当然没法和他说清楚,直到有相似经历的闺密告诉我说,这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需要修复盆底,我才恍然大悟。想起儿子、老公失望的表情,我决定尽快治疗。

专家发言

一、妊娠和分娩后易患盆底功能障碍

妊娠期间,随着子宫重量的不断增加,来自骨盆腹腔的压力越来越大,并逐渐垂直指向盆底肌肉,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致使盆底肌肉松弛。受妊娠生理变化的影响,盆底韧带也会在妊娠晚期因胶原溶解的增加而变得松弛。

分娩的时候,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对盆底组织的损伤就更直接了,盆底肌肉纤维和筋膜的网状结构被撕裂,盆底神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产后护理不当,在盆底肌肉尚未恢复时就加大腹压,如便秘、干重活或提重物等,就很容易患上盆底功能障碍。

二、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到多个方面

1.盆底功能障碍会导致障碍,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尿频尿急,频繁上厕所却没有多少尿量,来不及上厕所就会尿失禁。

3.盆腔器官脱垂也是盆底功能障碍的常见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体型肥胖,病情会越来越重。

三、产后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好时机

部分患者因不好意思就医而隐忍痛苦,也有的误以为只是暂时反应,使得很多能被治愈或能被控制的病情日益加重。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要系统、科学才会见效,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器具训练,选择不当或方法有误,还会造成器官感染或损伤。

产后干预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最佳时机,正确的护理方式、及时治疗阴道损伤、适时的盆底肌肉训练都能够有效地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还可以采用盆底康复技术――凭借高科技的生物反馈技术,精确客观地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神经,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它的优势在于:

1.安全性:无创、无痛、无需服用任何药物即可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并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

2.趣味性:治疗过程有如游戏般轻松愉快。

3.长效性:经一至两个疗程治疗后,再使用盆底康复器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可长期保持疗效。

四、盆底功能康复术适应证

1.产后妇女盆底恢复性训练,适合于分娩42周后的女性。

2.因阴道松弛或痉挛,阴道收缩力减退等造成性生活不和谐的女性。

3.轻、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膀胱脱垂或脱垂的女性。

4.松弛和下垂的女性。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疗法可以帮助下垂和松弛的女性重塑挺拔的乳型。

5.咳嗽等腹压增加时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女性。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2

【关键词】 盆底肌肉锻炼; 频率; 降低; 障碍; 产后; 孕期; 性生活

1与盆底肌肉

1.1与盆底肌肉

肌肉是人体内唯一的能主动收缩产生力的组织,个体所做出的任何一项身体活动都可以认为是由许多相关的肌肉块(或肌肉群)按照特定的方式产生的收缩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个体会承受不同程度的身体活动负荷,与相关的肌肉群也会按照特定的方式参与收缩。

因为性器官主要集中在盆腔底部,所以与相关的肌肉群主要是指与相关的盆底肌肉。在过程中,尿道、、阴道或、子宫或前列腺等附近的盆底肌肉都参与收缩。因此,与相关的盆底肌肉功能水平和个体的性能力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

1.2性能力与盆底肌肉训练

与相关的盆底肌肉按照特定的方式参与收缩从而使个体具备了进行的动力学基础。较高的盆底肌肉功能水平意味着个体具备较强的性能力发展潜力,科学的训练可以提高相关盆底肌肉功能水平,从而使个体的性能力得到增强。

科学的训练可以增加相关肌肉的体积(横截面积)和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或最大收缩速度。引起骨骼肌体积增大或功能增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机体原有的骨骼肌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增粗;二是激活骨骼肌卫星细胞,并使其生长、发育为新的成熟的肌纤维[1]。

科学的训练刺激可以使骨骼肌因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而发生微细损伤,并由此激活了位于成熟肌细胞或肌纤维肌膜表面的卫星细胞,而且这种微细损伤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卫星细胞从接受刺激开始,到生长、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需要持续约6个月的时间。新生的肌纤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获得张力,从而使相关肌肉的整体功能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骨骼肌再生的生物学机制是个体增强性能力的动力学基础。

运动成绩提高是肌肉功能增强的外在表现,那些可以使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方法都可以用来提高个体的盆底肌肉功能水平,并最终表现为个体的性能力增强。从接受刺激开始到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过程中,卫星细胞获得张力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运动成绩提高和性能力增强也表现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1.3盆底肌肉训练原理与常用训练手段

1.3.1盆底肌肉训练原理

根据运动训练理论,要想获得明显的训练效果,需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1)施加的训练负荷应该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训练实践表明,既能激活卫星细胞又不会造成骨骼肌真正损伤的训练负荷都是有效的。训练负荷太小,骨骼肌将会产生废用性萎缩,致使肌肉功能下降;训练负荷太大,超出了骨骼肌的承受范围,将会产生真正的损伤,骨骼肌功能下降或完全丧失功能。而如果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则施加的训练负荷越多,骨骼肌功能水平提高越大。(2)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方法,施加的训练负荷应该与想要提高的相关肌肉的收缩方式保持一致。想要提高某个体育项目的运动成绩,就必须对与此项目相关的肌肉群施加专项训练负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效果。如果想要增强个体的性能力,就应该对与相关的盆底肌肉施加足够的训练负荷。例如,通过练习俯卧撑来提高一个人的立定跳远成绩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两个项目所使用的肌肉完全不同。(3)应该使上一次训练后所产生的疲劳完全恢复后,才能进行下一次的负荷训练。机体在承受了一次有效的训练负荷以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如果长时间在疲劳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训练,则个体的相关肌肉功能会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研究表明,一次大负荷训练后需经过48~72h的休息,运动员的体能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水平,从而可以达到进行下一次大负荷训练的要求。(4)应该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因为卫星细胞从接受刺激开始,到生长、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需要持续约6个月的时间。如果训练过程不能坚持下去,则已经激活的卫星细胞将停止发育,并逐渐返回至初始状态。从接受刺激开始,卫星细胞在前6周内基本上没有获得张力,在第7周获得的张力有一个大幅度提高,在第8~20周获得的张力逐渐增长,在第21~26周获得的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在第26周卫星细胞已经完全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也就是说,在对相关盆底肌肉进行科学的训练后,在第1~6周,个体的性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在第7周,个体的性能力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增强过程;在第8~20周,个体的性能力继续稳步增强;在第21~26周,个体的性能力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不变[2-4]。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有进行或者平时的频率较低,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在短时间内(如几个小时)进行了多次并获得了多次,也就是说,相关的盆底肌肉承受了一次不习惯的大负荷训练刺激,那么在结束后8~24h将开始出现盆底肌肉酸痛(即盆腔疼痛)的感觉,然后酸痛感觉逐渐加剧,并在48~72h内酸痛感觉达到高峰,随后酸痛感觉逐渐减弱,5~7d后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另外还伴随着大便、小便出现轻微不适的感觉。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骨骼肌在承受不习惯的负荷突然增加的刺激时所表现出的延迟性肌肉酸痛(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5]。

由于不了解骨骼肌的这一性质,部分医生往往会把此种现象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或急性前列腺炎)、盆底肌肉急性损伤等,并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医学手段来治疗。由于盆底肌肉酸痛是在结束后8~24h开始出现,并在48~72h内疼痛感觉才达到高峰的,个体通常只会关注渴望得到满足时的美好感觉,往往会把随后出现的盆腔疼痛、大小便不适等疲劳症状忽略,或者找出一些其它的理由来解释,一般不会把进行和随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联系在一起。

如果针对性能力增强的盆底肌肉训练持续进行下去,那么盆底肌肉酸痛感觉也会表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在训练开始后的第1~3周,盆腔疼痛很剧烈;在第4~6周,疼痛感觉稍有缓解;在第7周疼痛感觉明显减轻,从第8周开始,由于骨骼肌在适应过程中瘢痕组织的收缩和重组作用,盆腔疼痛感觉逐渐增强,并在第9周疼痛感觉达到高峰;在第10周,疼痛感觉大幅度减轻,个体会感到很少的不适感觉,在第10~20周,疼痛感觉继续逐渐减轻;在第21~26周,疼痛感觉基本消失,骨骼肌对新的训练负荷完全适应[2-4]。另外,在此过程中,大便、小便也会出现阶段性的刺激性症状,随着盆底肌肉功能的增强,刺激性症状也随之减轻并最终消失。

为了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高水平运动员通常会承受极限负荷的身体训练,身体反应和运动成绩的变化非常明显,而且相似的现象和感觉会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因此运动成绩和身体疼痛现象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很容易被关注总结出来,并引起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而对于进行这项特殊的身体活动,目前还没有从盆底肌肉训练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大量的训练实践,更不可能像训练高水平运动员一样将一个人的性能力提高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1.3.2盆底肌肉的训练手段与性文化

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在进行由阴道、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大多数女性体验不到;但是以可接受的方式有效刺激则女性很容易获得。个体在进行并获得时,与相关的盆底肌肉按照特定的方式参与收缩,而且部分盆底肌肉还进行了大强度的节律性收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相关的盆底肌肉进行了一次大负荷训练。研究表明,一次大负荷训练后需经过48~72h的休息,运动员的体能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水平,从而可以达到进行下一次大负荷训练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科学训练的人而言,进行一次并获得的身体活动相当于相关盆底肌肉承受了一次大负荷训练,训练后应至少休息3d(即72h),身体所产生的疲劳才能完全恢复。也就是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最短每隔3d进行一次是安全的,是不会造成盆底肌肉损伤的。如果间隔时间少于3d,那么发生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要想获得好的训练效果,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手段,施加的训练负荷应该与想要提高的相关肌肉的收缩方式保持一致。正如100米跑运动员需要经常练习30~150米范围内的加速跑一样,增强个体性能力的常用训练手段还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只有这样,与相关的盆底肌肉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由于不同个体的肌肉类型和身体素质存在很大差异,根据个体现有的身体条件确定合适的训练负荷就是一件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关于如何系统、科学地增强个体性能力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成果几乎没有,绝大多数个体都只是根据自己对的理解进行重复的、简单的实践尝试。

我们知道,经过系统、科学地训练以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所能承受的训练负荷也相应增大,这时要想继续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适当增加训练负荷,直至达到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水平。那些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普通人往往不可能完成,而且很容易发生肌肉损伤;而适合普通人的训练负荷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又显得太小,小负荷训练将会引起相关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从而使运动能力下降。同理,对普通人而言,进行一次相当于对盆底肌肉实施了一次大负荷训练,而对经过训练的人来说,一次盆底肌肉的大负荷训练也许需要进行两次;一次以后,普通人需要休息至少3d才能进行下一次,而对经过训练的人来说,由于进行一次属于小负荷训练,个体也许只需要休息2d就可以完全恢复了。

由于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巨大潜力,经过科学的训练后,很容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不同个体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差异。例如,极少数人100米跑成绩可以在10sec以内完成,而绝大多数人即使使用了最科学的训练方法,也不可能达到这种运动成绩。然而,我们却不切实际地希望拥有超出自身潜力的性能力,不愿意接受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性能力的差异这一事实。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虽然也是一项身体活动,个体却很难像参加体育比赛一样公开展示自己的性能力。事实上,不管个体之间性能力的差异有多大,当产生渴望并获得性满足后,当事者具有基本一致的身体心理满足状态。如果一个人在某运动项目上具有遗传天赋,但是却因没有受到科学的训练而错过了表现出来的机会,我们也不该对此表示惋惜。因为没有训练就意味着此人不会对此运动项目产生运动需要,即没有产生运动依赖(或肌肉依赖)。而个体接受的身体训练负荷越大,产生运动需要的程度也越强。另外,由于人体内共有600多块骨骼肌,不同的骨骼肌相互组合几乎可以形成无数种身体活动,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骨骼肌的潜力通过训练都表现出来,个体只能从数量众多的身体活动项目中选择出有限的几种进行实践体验,如果我们总是对那些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身体活动项目感到惋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个体还不知道的身体活动,或者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或创造出来的身体活动。然而,在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当面对这种盆底肌肉参与的身体活动时,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对其产生不理智的认识。即使一个人的性能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因为此人从来没有进行过,所以就不会对产生依赖(或需要),而没有产生依赖(或需要)意味着此人在性方面一直处于满足状态。没有产生需要就意味着不需要或一直处于满足状态。因此,不同个体之间性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性能力强的个体比性能力弱的更具有优势,或者有经历的个体比没有经历的个体更有优越感。

1.4盆底肌肉的辅助训练手段

除了进行这种方式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锻炼局部的盆底肌肉来增强一个人的性能力。因为在进行并获得的过程中,尿道、阴道或、附近的盆底肌肉也参与收缩,因此通过单独训练这些部位的相关肌肉也会部分地增强性能力。而且多项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时,根据个体的现有身体条件确定合适的训练负荷非常重要,因为不同个体的有效训练负荷是不同的。施加的训练负荷既能激活与收缩尿道或相关盆底肌肉附近的卫星细胞,又不会造成相关肌肉的真正损伤。施加训练负荷的主要途径就是个体主动地收缩尿道或,通过不断地重复当个体正在进行小便或大便时突然主动中止排便动作的方式,就可以达到训练相关盆底肌肉的目标。收缩速度、重复次数或训练时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因素。总体来说,训练时主动收缩尿道或的速度,应该与个体在获得时的肌肉收缩速度保持一致。当个体对盆底肌肉进行了一次大负荷训练后,应该主动地休息48~72h,等到训练产生的疲劳完全恢复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次的大负荷训练,在持续训练的第7周内,盆底肌肉的功能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随后会继续缓慢提高。另外,对女性而言,还可以通过主动收缩阴道的方式来提高相关盆底肌肉的功能。

在尿道或内放入电极,模拟神经系统发放的动作电位信号对相关盆底肌肉施加电刺激,也可以达到提高相关盆底肌肉功能的效果。但是,由于在过程中与相关的盆底肌肉有许多种,而且其收缩方式与收缩顺序等特征很复杂,目前所掌握的医学技术还达不到可以模拟所有神经系统发放的动作电位信号这种精确度。目前的电刺激技术只局限于提高一些非常具体的盆底肌肉功能,而且相关盆底肌肉功能提高后,一旦停止对其实施电刺激,还存在如何保持已经形成的肌肉功能等问题。也许,个体可以通过继续主动收缩尿道或的方式来保持已经形成的肌肉功能,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治疗干预手段,在某些医学领域,电刺激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主动收缩阴道、尿道或、在阴道或内实施电刺激都可以提高相关盆底肌肉的功能。到目前为止,要想在某个运动项目上取得个人最好成绩,就必须根据个体的身体条件施加接近身体承受极限的、科学的训练负荷,还没有一项世界最好运动成绩是通过对相关部位的肌肉实施电刺激获得的,电刺激只是一种辅助训练手段。然而,部分医学对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被动接受电刺激比主动收缩相关盆底肌有更好的训练效果。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主要是因为施加的训练负荷不科学,达不到激活卫星细胞所需要的训练负荷,或者制定的训练计划有问题,比如没有合理安排训练量、训练强度、疲劳恢复时间、训练持续时间达不到7周及以上等。

2频率与盆底肌肉损伤后的治疗

2.1频率与盆底肌肉损伤

盆底肌肉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施加的训练负荷或者训练负荷的变化幅度等因素超出了其适应范围时,或者当个体长期在上一次结束后相关盆底肌肉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就进行下一次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盆底肌肉的真正损伤——过度使用性损伤或急性损伤,从而盆底肌肉功能会逐渐(或急剧)丧失,直至完全丧失。由于肌肉与肌腱结合部位所能承受的力量负荷相对薄弱,因此发生过度使用性损伤时,在肌肉的起止点常常会出现明显的触痛点。在进行体检时,触痛点可被触及并且按压后可引起局部的牵涉痛。在患有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的患者的腹肌、臀部肌肉和梨状肌等与盆底相关的肌肉中经常可以找到触痛点[6]。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短每隔3d进行一次是安全的,如果间隔时少于3d,那么发生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也就是说当个体的频率过多超出了其相关盆底肌肉的适应范围时,就会发生盆底肌肉损伤。而且,这种由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损伤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当然,频率过多并不是造成盆底肌肉损伤的唯一因素,保持坐姿时间过长或者骑自行车时间过长等因素,也会对相关盆底肌肉施加训练负荷,从而造成盆底肌肉损伤。

盆底肌肉损伤后的典型表现症状就是盆腔疼痛。当个体进行并获得以后,盆腔疼痛程度明显增加,停止7d以后,盆腔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由于在进行并获得的过程中,尿道、、阴道或、子宫或前列腺等附近的盆底肌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收缩,因此,以上几个部位都有发生肌肉损伤的可能性,并在相应部位发生肌肉疼痛或功能障碍等症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尿道和附近的肌肉功能分别与小便和大便密切相关,当出现损伤时,就会表现出小便和大便的不正常,如小便次数明显增多且尿量少(尿频、尿不净、尿道灼热)、大便时间明显延长且次数增多(便秘、便频)等。另外,饮酒和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也会使盆腔疼痛程度明显增加,当这些进入身体的食物被完全消化以后(约2~3d),疼痛程度会明显缓解[7]。这些食物就像放大镜一样放大身体对疼痛信号的感知。在骨骼肌发生损伤时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哪个部位疼痛就说明那个部位的肌肉可能发生了损伤。

当骨骼肌承受的训练负荷超出了其本身的适应范围时,就会发生肌肉损伤,其中训练负荷主要由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把训练量小训练强度过大造成的损伤称为骨骼肌急性损伤,训练强度小而训练量过大造成的损伤称为骨骼肌慢性损伤。在现实生活中,的发生非常普遍,而且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实践好多年,但是我们却几乎从没听说过盆底肌肉慢性损伤的存在,而对颈肌劳损或腰肌劳损等骨骼肌慢性损伤的发生却并不陌生。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出现疼痛或功能障碍的部位集中在某个具体的组织或器官附近,当患者感到身体不适而去医院看病时,常常会选择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肛肠科、皮肤性病科、男科、女科(妇科)、产科(妇产科)等科室就诊。由于上述科室的医生对骨骼肌的性质及其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生物学过程不太了解,而且因为骨骼肌损伤后所产生的炎症属于一种无菌性炎症,因此,各种化验结果常常找不出明确的原因,只是根据发病的部位或现象创造出一种疾病名称,如尿频、便秘、慢性盆腔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等。由于没有办法对症治疗,因此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常常效果不好,而一些用来治疗骨骼肌损伤的医学辅助手段(如物理治疗)常常会使身体不适症状有所缓解。

2.2可能与盆底肌肉慢性损伤相关的几种疾病

以下可能就是由于频率过多、保持坐姿时间过长或骑自行车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的盆底肌肉慢性损伤的临床症状,但是却被医生分别命名为完全不同的几种疾病。这些疾病所产生的疼痛大都具有持续或反复的周期性发作等临床特征,没有发现感染或其它明显的病原学证据。目前还没有发现研究疼痛发作周期与进行周期之间关系的医学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论文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导致慢性盆腔疼痛这种临床症状的原因,并不表示以下几种疾病就是由于盆底肌肉慢性损伤造成的。只是想说明由慢性盆底肌肉损伤造成的慢性盆腔疼痛有可能会被错误地当作以下的某个疾病来治疗。

2.2.1出口梗阻性便秘与盆底松弛综合征

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 OOC) 大致可分为肠源性( 直肠壁异常)和盆源性( 盆底肌异常)两类, 前者常继发与后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非器质性疾病。出口梗阻型便秘多与括约肌功能失调或直肠对排便反射感阈值异常有关,病因主要有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直肠前膨出、盆底下降、直肠内脱垂等。患者常伴随如下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排便时间长,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需要用物协助等),坠胀或疼痛,有阻塞感或排出困难[8-10]。

盆底松弛综合征( 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 RPS) 包括会阴下降综合征( DPS) 和肛提肌功能障碍综合征( LDS)等,表现为患者盆底肌张力下降,收缩无力,在静息状态下盆底位置较低。盆底肌的张力随腹内压的升高而递增,由正常排便而导致的腹压增高不会对盆底肌造成伤害,如果长期慢性腹压增高(如分娩、经常排便过度用力等)超过肛提肌负荷的生理极限时,可导致肛提肌张力下降,萎缩下陷,致使原包被于肛提肌隧道内的肛管大部分暴露在高腹压的打击之下,排便时盆底下降程度超过正常范围以下, 腹压压闭肛管,临床上表现为出口梗阻性便秘[9]。

2.2.2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ils syndrome),又称肛提肌综合征(1evator ani syndrome,LVAS),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在排便时耻骨直肠肌不能松弛而导致的排便困难,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不伴有直肠的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发生在直肠部发作频繁的钝痛。

主要临床症状: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不尽感导致重复排便,便条变细、变形等症状,排便疼痛伴会坠胀,排便时梗阻感;指检肛管紧缩及肛管延长,有时可触及较肥大的耻骨直肠肌,有锐利边缘、常伴有触痛;患者有长期不良坐姿史,疼痛常常被描述成模糊的钝痛或直肠的压榨感,保持坐姿时疼痛加重;此外,典型的疼痛还表现出周期性:夜间消失,早上轻微,下午最严重[11,12]。

2.2.3肠易激综合症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的疾病,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以腹痛、腹胀、腹泻、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及排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症状的发生与正常的排便次数改变有关,并在排便后缓解。其患病率高,治疗困难,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检查无特异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异常[13-15]。

2.2.4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慢性盆腔炎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主要临床症状,其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盆腔纤维化及纤维粘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征性病变,据临床统计,70%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纤维化及纤维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特点包括:①表现形式多样,如痛经、慢性盆腔痛(CPP)、痛和大便痛等;②定位不清,常常放射到腰部、等部位;③可伴有泌尿道和肠道刺激症状,如排尿不适、尿频、尿急、大便次数多、便秘和排便不尽感;④可伴有精神心理问题,如抑郁、烦躁、焦虑、易怒、失眠等[6,16-18]。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是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有反复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痛;疼痛程度在劳累、经期、后加重,白带增多,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不孕或月经异常。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度受限或固定,有压痛或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增厚或饱满,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粗变硬,有压痛,有时似乎触及包块但不具体。慢性盆腔炎病理改变主要为盆腔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浸润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增厚甚至粘连,导致输卵管积水与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6,16,19,20]。

2.2.5Ⅲ型前列腺炎

Ⅲ型前列腺炎,又称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 ostatitis, CNP),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没有可证明的感染来解释其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症状:排尿异常: 可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尽、尿痛、夜尿增多、尿道烧灼或刺痛等;骨盆区域疼痛: 可见于会阴、阴囊、、、部、尿道、耻骨部、腰骶部等部位疼痛;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如疼痛)。前列腺按摩液( EPS) / / 前列腺按摩后尿液( VB3) 的细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7,21,22]。

2.2.6其它

其它的可能与盆底肌肉损伤慢性损伤相关的疾病包括: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CPP)、盆腔疼痛综合症(Pelvic pain syndrome)、膀胱疼痛综合症(Bladder pain syndrome, BPS)、尿道疼痛综合症(Urethral pain syndrome)、疼痛综合症(Penile pain syndrome )、前列腺疼痛综合症(Prostate pain syndrome, PPS)、阴囊疼痛综合症(Scrotal pain syndrome)、疼痛综合症(Testicular pain syndrome)、附睾疼痛综合症(Testicular pain syndrome)、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综合症(Endometriosis-associated pain syndrome)、阴道疼痛综合症(Vaginal pain syndrome)、外阴疼痛综合症(Vulvar pain syndrome)、广义的外阴疼痛综合症(Generalized vulvar pain syndrome)、狭义的外阴疼痛综合症(Localized vulvar pain syndrome)、前庭疼痛综合症(Vestibular pain syndrome)、疼痛综合症(Clitoral pain syndrome)、肛肠疼痛综合症(Anorectal pain syndrome)、疼痛综合症(Pudendal pain syndrome)、肛周疼痛综合症(Perineal pain syndrome)、盆底肌肉疼痛综合症(Pelvic floor muscle pain syndrome)[20]。

2.3盆底肌肉损伤后的康复治疗

由于频率过多、保持坐姿时间过长或骑自行车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的盆底肌肉慢性损伤一般不会达到肌肉撕裂的严重程度,从而也不需要做外科手术进行缝合。骨骼肌损伤后,在损伤处周围会产生一种无菌性炎症,卫星细胞受到损伤处释放的一些特定信号或生长因子的影响被激活,并最终生长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从而使受伤的骨骼肌获得修复。骨骼肌发生微细损伤后的生物学再生过程与骨骼肌发生真正损伤后的生物学修复过程都需要卫星细胞的参与,要想使卫星细胞生长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从而使再生或修复的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必须根据卫星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获得张力的阶段性特征对骨骼肌施加合适的训练负荷。骨骼肌在修复或再生过程中所产生疼痛感觉的阶段性特点也是一样的。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与康复手段,损伤修复后的骨骼肌功能可以恢复至接近或达到受伤前的水平。因此,盆底肌肉损伤后所采取的治疗康复措施,应该与骨骼肌损伤后的治疗措施一样[23]。

在受伤肌肉的安全范围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是现代康复医学的一项重要原则。无论何种程度的损伤,必须在受伤肌肉的安全范围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施加在受伤肌肉上的外在阻力应该进行精确地调控,其大小要始终小于使愈合中的肌肉再次撕裂时的力。当处于愈合过程中的肌肉获得的张力增加时,施加的外在阻力也应该随之增大。由于我们很难精确地调控施加在盆底肌肉上的外在阻力,而且在日常的大便、小便或保持坐姿等行为中也会部分地对相应的盆底肌肉进行康复训练,一般不会产生由于休息或制动时间过长等因素而造成盆底肌肉功能恢复不完全的现象[23]。

当个体因频率过多(其它因素依此类推)而发生盆底肌肉慢性损伤时,只需要完全停止6个月时间,并适当减少保持坐姿或骑自行车等容易造成盆腔疼痛程度增加的活动时间,损伤的盆底肌肉即可完全修复,其功能可以恢复至接近或达到受伤前的水平。对疼痛部位进行冷敷或热敷也可以暂时减轻盆腔疼痛程度。在停止1周后,盆腔疼痛程度明显减轻,6周后盆腔疼痛程度再次明显减轻,在第8周由于瘢痕组织的收缩改建作用,盆腔疼痛程度开始逐渐增加,并在第9周达到高峰,在第10周盆腔疼痛程度快速下降,在11~20周,盆腔疼痛程度只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并逐渐下降,21~26周,盆腔疼痛基本消失。在第7周,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卫星细胞(即未成熟的肌纤维)获得的张力大幅度增加,在第8~20周,获得的张力逐渐增加,从第21周开始,新生的肌纤维已经基本达到成熟的肌纤维所具有的各项功能,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和伸展性基本达到或接近受伤前的水平,直至在第26周后完全发育成熟[23]。另外,尽量减少饮酒,少吃葱、姜、蒜和辣椒等辛辣食物。

当按照某种规律性模式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以后,个体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当产生依赖后,如果个体在下一个周期到来时没有进行,或者当个体在产生高度性唤起时突然中断,个体的身体心理就会产生想要进行的不适症状与想法,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渴望。既然是由于频率过多而造成的盆底肌肉慢性损伤,所以个体必然已经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依赖。这时如果完全停止6个月时间,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个体必然会体验到较强的渴望。如果个体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进行了一次,那么盆底肌肉慢性损伤的恢复时间就应该从个体最后一次进行的时间开始重新往后推迟6个月时间。因为进行意味着损伤的盆底肌肉承受了一次大负荷训练,从而把已经部分修复的肌肉重新撕裂,使骨骼肌损伤后的生物学修复程序重新开始。特别是当个体停止3~4个月后,随着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卫星细胞获得的张力不断增加,盆腔疼痛程度也大幅度减轻,大便、小便的不适症状明显缓解,个体的自信心也逐步提高。这时由于处于修复过程中的盆底肌肉功能还没有恢复到可以承受个体进行并获得的训练负荷水平,如果个体再次冒险尝试,那么盆底肌肉的生物学修复程序将再次重新开始,从而需要另外的6个月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是由于上述现象的存在,所以由频率过多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大便或小便不适等症状才会形成反复发作且很难治愈的认识,使个体的身体心理遭受巨大的压力[23-25]。随着停止时间的逐渐延长,个体对的渴望程度也会分阶段减少,直至完全消失。

当完全停止6个月以后,损伤的盆底肌肉功能也会获得完全恢复,这时个体就可以尝试着进行而不用担心盆底肌肉会再次损伤了。由于在生物学修复过程中,当新生的肌纤维穿越结缔组织时,结缔组织也会把各个肌纤维也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肌肉粘连。因此,在恢复尝试的最初几次(约1~3次),个体会感到肌肉粘连得到松解时的盆腔疼痛,这种疼痛是正常的、暂时的。个体在进行以后所发生的盆腔疼痛现象一般在休息几天后会基本消失,如果此时个体再次进行同样的时不再产生盆腔疼痛现象或者盆腔疼痛程度大幅度减轻,那就说明所出现的盆腔疼痛是由肌肉粘连得到松解时产生的,是正常的。另外,从完全停止以后的第21周开始,由于新生的肌纤维已经基本达到成熟的肌纤维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了,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和伸展性也基本达到或接近受伤前的水平。从理论上来说,个体的盆底肌肉应该已经具备了承受由进行引起的训练负荷而不会再次损伤了,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或实践研究来证明它。或者是否还可以把进行的时间再提前几周(如从第16~20周中的某一天开始尝试)[23-25] 。

3结论

3.1与相关的盆底肌肉功能水平和个体的性能力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较高的盆底肌肉功能水平意味着个体具备较强的性能力发展潜力,科学的训练可以提高相关盆底肌肉功能水平从而使个体的性能力得到增强。运动成绩提高是肌肉功能增强的外在表现,那些可以使运动员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方法都可以用来提高个体的盆底肌肉功能水平,并最终表现为个体的性能力增强。

3.2由于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巨大潜力,经过科学的训练后,很容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不同个体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差异。然而,我们却不切实际地希望拥有超出自身潜力的性能力,不愿意接受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性能力的差异这一事实。不管个体之间性能力的差异有多大,当产生渴望并获得性满足后,当事者具有基本一致的身体心理满足状态;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性能力强的个体比性能力弱的更具有优势,或者有经历的个体比没有经历的个体更有优越感。

3.3盆底肌肉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施加的训练负荷或者训练负荷的变化幅度等因素超出了其适应范围时,或者当个体长期在上一次结束后相关盆底肌肉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就进行下一次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盆底肌肉的真正损伤——过度使用性损伤或急性损伤,从而盆底肌肉功能会逐渐(或急剧)丧失,直至完全丧失。盆底肌肉损伤后的典型表现症状就是盆腔疼痛,由于尿道和附近的肌肉功能分别与小便和大便密切相关,当出现盆底肌肉损伤时,就会表现出小便和大便的不正常,如小便次数明显增多且尿量少(尿频、尿不净、尿道灼热)、大便时间明显延长且次数增多(便秘、便频)等。

3.4当个体因频率过多(其它因素依此类推)而发生盆底肌肉慢性损伤时,只需要完全停止6个月时间,并适当减少保持坐姿或骑自行车等容易造成盆腔疼痛程度增加的活动时间,损伤的盆底肌肉即可完全修复,其功能可以恢复至接近或达到受伤前的水平。从完全停止以后的第21周开始,由于新生的肌纤维已经基本达到成熟的肌纤维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了,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和伸展性也基本达到或接近受伤前的水平,从理论上来说,个体的盆底肌肉应该已经具备了承受由进行引起的训练负荷而不会再次损伤了,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或实践研究来证明它,或者是否还可以把进行的时间再提前几周。

参考文献

[1]王水泓.抗阻训练导致骨骼肌肥大的细胞和分子机理.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4):503-506.

[2]田聚群,王童,王晓飞,等.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5):125-128.

[3]田聚群,王童,李益.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超量恢复理论.运动,2011,(6):32-34.

[4]田聚群,邵伟,王晓飞.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与阶段性特征.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118-121.

[5]张春阳(综述),张婕(审校).运动性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进展.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5):398-400.

[6]孟祥虎,卢灿峰,杨竣,等.2011版欧洲泌尿学会(EAU)慢性盆腔疼痛诊断指南(二).中国男科学杂志,2011,25(8):63-67.

[7]钟伟,买铁军,祝志臻,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诱发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5):685-686.

[8]廖江涛,李娟,范树元,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5-6.

[9]张东铭.盆源型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神经病因学.结直肠外科,2007,13(6):341-343.

[10]卢燕,徐珞.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疗效随访.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23):4541-4543.

[11]薛雅红,丁曙晴,丁义江.肛提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临床外科杂志,2010,18(l):52-54.

[12]陈金萍,刘宝华,罗东林,等.肌电图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诊断价值的评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1):1185-1188.

[13]常媛媛,王邦茂,王玉明,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3):309-313..

[14]郭红,姚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100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4):1524-1528..

[15]张卫星.肠易激综合征临床60 例治疗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32-33.

[16]欧红.妇科慢性疼痛治疗分析.中国医疗前沿,2011,6(8):55-56.

[17]崔竹梅,朱兰.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1):803-805.

[18]欧阳卓,梁元晶,张为远,等.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源性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鉴定.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7):1207-1210.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3

Pna手术和盆底肌折叠术可以改善患儿的排便控制功能。

【关键词】P~na手术

PnasApproach and Levator Ani Imbrication on Pos toperative Fecal Incontinence in Children with Imperforate Anu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al pullthrough(Pna’s operation) and levator ani imbr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 ive fecal incontinence in children with imperforate anus.Methods Incontinent children(n=9, mean age=6.3 ye ars) with high type imperforate anus were reconstructed using Pna’s approach and levator ani imbrication. Operative findings in a ll 9 children revealed that the anorectal canals were not positioned in the cent er of the muscle complex. In 4 patients who were operated on in neonatal period, the rectum was misplaced in the anterio-lateral posit ion. The remaining 5 had the rectum positioned anterior to the muscle complex. The second operation repos itioned the rectum in the center of the muscle complex.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2 years. All 9 children showed some degree of improvement. Post-operatively the functional sc ores improved from 0 to 4-5 in 3 patients, from 1 to 5-6 in 2 patients, from 2 to 5-6 in 3 and from 3 to 6 in one. Anorectal manometry did not demonstrate signi ficant change in resting pressure but the contraction pressure improved from(3 0.8±16.4)mmHg to(52.7±11.1)mmHg post-operatively.Conclusion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failure to positi on the rectum in the center of muscle complex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post-oper ative fecal incontinence in children with imperforate anus. Reconstruction using Pna’s approach and levator ani imbrication may improve the fecal continence.

【Key words】 Imperforate anus

Fecal incontinence

Pnaso peration

Levator ani imbrication

大便失禁是高中位肛门闭锁患儿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方法有股薄肌移位[1 ,2],臀大肌移位[3],盆底肌折叠及脉冲电刺激器埋植等手术方法[4,5 ],均有成功的疗效报告。Pna[6]手术自1980 年应用于治疗肛门闭锁后,患儿术后的排便控制功能有了显著的提高,此手术有良好显露横纹肌复合体(striated muscle complex)、层次清楚和损伤小等优点。本研究目的是采用Pna手术入路,了解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直肠肛门与横纹肌复合体的关系,探讨重新将直肠肛门固 定于复合体中心后对患儿排便功能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1995年11月至1998年2月,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患儿9例,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6.3岁(8个月至14岁)。其中高位畸形7例,中位畸形2例。4例患儿在新生儿期行肛门成形术,另5例在6个月至2岁期间行肛门成形手术。既往肛门成形术式包括腹会阴肛门成形术5例,骶会阴肛门成形术1例,会阴肛门成形术3例。采用王慧贞与李正[7]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测定本组患儿的排便功能:0分者3例,1分2例,2分3例,3分1例,平均1.2分。本组患儿中,2例于术前行结肠双孔造瘘术;其余7例未行任何粪流转位,但术前一天禁食、清洁洗肠及肠道抗生素准备。

二、手术方法

1. 患儿俯卧位,肛门直肠内洛合碘消毒后,直肠内填塞干纱布。在肛门的粘膜与皮肤交界处用1-0丝线缝合6-8针牵引线,在电刺激仪(50Hz,30~40mA)引导下,正中从骶骨中部至肛门开口后缘切开皮肤,沿肛缘环形切开。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的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纤维前后走行,而横纹肌复合体的纵行纤维起自盆底肌的内面,向下走行逐渐汇合,垂直穿过两侧外括约肌的中心,附着在会阴皮肤形成肛穴。沿中线将横纹肌复合体左右劈开,为了防止偏离,先游离尾骨,可见两侧耻骨尾骨肌附着点之中缝,从中伸入一直角钳尖到达盆底内面,挑起盆底肌沿中缝向下,劈开横纹肌复合体,提起直肠牵引线,以显示直肠与周围组织的界限。用电刀沿此界限切开,游离直肠。本组3例患儿合并直肠尿道瘘,游离直肠后行尿道瘘修补术。

在电刺激的引导下,可显示横纹肌复合体的前界和后界,从上至下对合缝合纵行肌的前界,再将直肠放于两侧纵行肌之间,最后缝合盆底肌及纵行肌的后界。此时直肠外口自然闭合。刺激肌肉,可见直肠位于左右肛门外括约肌收缩中心。本组5例患儿,肛门直肠位于横纹肌复合体的正前方,采用如上术式。另4例患儿,肛门直肠位于复合体的右前或左前侧,而复合体肌肉处于原始状态,游离直肠后即见复合体的侧面,直视下从盆腔侧沿纵行肌纤维探入止血钳,逐渐扩张形成一隧道,将直肠从中穿出。

2. 盆底肌肉折叠术:本组2例S3以下骶骨缺如,术中电刺激显示横纹肌复合体肌肉收缩力弱,肌纤维少,表明此肌肉发育不良,而盆底肌发育较好,行盆底肌折叠术。首先从尾骨松解耻骨尾骨肌的尾骨端,用电刀沿纤维分离约3~4cm,直达直肠两侧水平。先将一侧肌肉包绕直肠后壁与对侧肌肉缝合,再将另一侧肌肉在其上包绕缝到对侧肌肉上。缝合时将食指放入直肠,以肌肉区有紧缩感为恰好。盆底肌肉缺损处缝合两侧筋膜充填。

三、术后护理

2例术前行结肠双孔造瘘者,麻醉清醒后即可进食,其他未造瘘者术后禁食5天,经直肠内留置的细管注入0.5%灭滴灵5ml和庆大霉素4万单位,1天3次。术后15天开始采用球囊扩肛。

结 果

1. 术中显示:本组患儿直肠肛门均偏向横纹肌复合体中心,其中4例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的患儿,直肠肛门偏至侧方,另5例直肠偏向前方。手术均把直肠重新固定于横纹肌复合体的中心。

3例术中游离直肠时肠壁破裂,当即修补。2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1例自然愈合,1例形成肛瘘,术后1年修补愈合。另外6例患儿术后伤口I期愈合。

2. 术后随访半年到2年,采用无肛术后排便控制的临床评分法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价术后的排便功能。本组9例患儿术后排便控制功能均有明显改善,3例术前临床评分为0分者,术后增加到4分1例,5分2例,其中1例第2骶骨以下骶骨缺如;2例术前1分者,术后增加到5分和6分;3例术前2分者,2例术后增加到5分,1例6分;另外1例术前3分,术后增加到6分。

术后半年均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如下:术前肛管最高静息压力平均为(15.5± 12.1)mmHg(7~21mmHg),最大收缩压力平均为(30.8±16.4)mmHg(19~65 mmHg),术后最高静息压力(17.8±9.2)mmHg(9~26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不大(P>0.5)。但是术后最大收缩压力为(52.7±11.1)mmHg(19~76mm Hg),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

讨 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常伴有肛门周围肌肉的形态和发育异常。Stephens等[8]认为耻骨直肠肌对无肛畸形儿术后排便控制最为重要。Pna等[6]扩延了参与排便控制重要结构的范围,提出了横纹肌复合体的概念,即耻骨尾骨肌的部分纤维呈漏斗状向下走行附于会阴皮肤,形成肛穴,而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群前后走行包绕在此纵行纤维的两侧,并强调只有直肠位于两侧纵肌纤维之中,排便控制功能才能形成。横纹肌复合体肌群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即使在睡眠时也不松弛;肌肉内含有大量的排便感受器,可产生排便反射和便意,这些功能是其他肌肉无法替代的[9]。许多临床资料[10]显示,横纹肌复合体的发育好坏与直肠盲端位置的高低关系不大,而与骶骨的发育程度正相关,第2骶骨以下缺如,常伴有复合体肌肉发育不良。本组病例表明,无肛术后大便失禁,与直肠肛门偏离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有关系,9例患儿中有4例是新生儿期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手术,直肠肛门均偏向复合体的侧方,而行会阴肛门成形术4例中,肛门偏向前方。从病理解剖看,对于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由于直肠没有穿过盆底,横纹肌复合体实际为一实心性肌束。当经腹钝性分离时,容易从横纹肌复合体两侧坐骨直肠窝的疏松脂肪组织内穿出,错过了复合体中心。

本组资料显示,直肠肛门错过横纹肌复合体是高中位无肛畸形儿术后大便失禁的原因之一。再次采用Pna手术,将直肠重新固定在肌肉中心,利用盆底肌折叠替代肌肉缺损,排便控制功能显著改善,术后患儿自述有便意,同时见原裂开的肛门口闭合,外翻的粘膜回缩。

术前未行乙状结肠双孔造瘘术者,切口感染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从本组资料看切口感染发生与术中游离直肠有无损伤有关。预防措施:手术切口要大,先正中劈开盆底肌,然后沿直肠后壁由上向下游离,再按此层次游离侧壁和前壁,肛缘处牵引线有助于分辨游离界限。凡直肠偏于一侧复合体完整者,可在直视下通过其中心缓慢扩张成隧道,将已游离的直肠从中穿出,切口部分感染也不会影响排便功能。

大便失禁病因很多,治疗术式也很多,本术式对直肠偏离横纹肌复合体中心者,可改善排便控制功能。如果仍不理想,再行其他手术。前者对后者并无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Pukrell KL, Georgiade N, Maquire C, et al, Gracilis muscle transplant for rectal incontinence. Surgery, 1956, 40:349-363.

2 刘贵麟,高艳华,李浩宇,等.去神经带血管股薄肌移植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治疗儿童肛门失禁.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1,12:1-2.

3 赖炳耀. 用臀大肌修补提肛肌治疗先天性闭肛术后大便失禁的初步探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0, 1:229-231.

4 Puri P, Nixon HH, Levatorplasty: A Secondary operation for fecal incon tinence following primary operation for anorecral agenesis. J Pediatr Surg, 1976 , 11:77-82

5 Dickson AS, Nixon HH. Control by electronic stimulator of i ncontinence after operation for anorectal agenesis. J Pediatr Surg, 1968, 3:696-701.

6 Pna A, DeVries PA. Posterior Sagittal an orectoplasty. J Pediatr Surg, 1982, 17:638-643.

7 王慧贞, 李正. 肛门成形术后肛门功能评定标准的初步意见.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5, 6:116-117.

8 Stephens FD, Smith ED, Ano-rectal malformation in children, Chicago I L. Yearbook, 1971, 212-235.

9 李龙, 李正, 王慧贞. 胎儿及新生儿盆底及肛周组织中感觉神经末梢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1990, 70:35-37.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4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锻炼;盆底肌张力;康复

【中图分类号】R7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27-01

为了尽早的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的康复,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期间对在我院分娩的孕妇进行了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效果令人满意,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择2010年8月~2011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定期产检,分娩单胎活婴的健康初产妇97例,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28.67±2.39岁;顺产39例,剖宫产58例。所有产妇产入选标准:①足月分娩;②无妊娠合并症;③认知功能正常;④无泌尿系统疾病。随机分为锻炼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孕产妇均定期进行常规的产前教育,了解分娩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锻炼组孕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有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讲授盆底肌锻炼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讲解女性盆底肌群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女性盆底肌张力减退的相关因素以及对女性相关器官造成的影响,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促使孕产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具体措施。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具体措施为:取孕妇平卧位,双腿弯曲略分开,吸气时缓慢收缩3~5s,呼气自然放松,重复进行。详细讲解锻炼过程中孕妇产生的疑惑,依据孕妇个人的耐受情况,可分别制定锻炼的目标,通常锻炼2~3次/d,15~20min/次。采用阴道压力测量治疗仪(广州衫山医疗医械有限公司生产)对两组孕产妇的盆底肌张力进行评估。

1.3评价指标:依据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认证局(ANAES)关于修改会阴肌肉测试标准(GRRUG)[1],将阴道肌肉张力评估分为Ⅰ~Ⅴ级。级别越高说明阴道肌肉张力越好,并能侧面反映出盆底肌张力。比较分析两组孕产妇分娩前盆底肌张力以及分娩后盆底肌张力的康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孕妇分娩前盆底肌张力的比较:对照组孕妇分娩前28例肌张力≤Ⅰ,占58.33%(28/48);19例Ⅰ<肌张力≤Ⅱ,占39.58%(19/48);1例Ⅱ<肌张力≤Ⅲ,占2.08%(1/48)。锻炼组孕妇分娩前13例肌张力≤Ⅰ,占26.53%(13/49);33例Ⅰ<肌张力≤Ⅱ,占67.35%(33/49);3例Ⅱ<肌张力≤Ⅲ,占6.12%(3/49)。与对照组相比,锻炼组孕妇产前肌张力≤Ⅰ的比例明显降低,而Ⅰ<肌张力≤Ⅱ比例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张力康复情况的比较:产后1个月,对照组产妇24例肌张力≤Ⅰ,占50.00%(24/48);18例Ⅰ<肌张力≤Ⅱ,占37.50%(18/48);6例Ⅱ<肌张力≤Ⅲ,占12.50%(6/48)。锻炼组产妇11例肌张力≤Ⅰ,占22.45%(11/49);30例Ⅰ<肌张力≤Ⅱ,占61.22%(30/49);8例Ⅱ<肌张力≤Ⅲ,占16.33%(8/49)。产后6个月,对照组产妇12例肌张力≤Ⅰ,占25.00%(24/48);29例Ⅰ<肌张力≤Ⅱ,占60.42%(29/48);7例Ⅱ<肌张力≤Ⅲ,占14.58%(7/48)。锻炼组产妇5例肌张力≤Ⅰ,占10.20%(5/49);28例Ⅰ<肌张力≤Ⅱ,占57.14%(30/49);16例Ⅱ<肌张力≤Ⅲ,占32.65%(16/49)。与对照组相比,锻炼组产妇产后1个月肌张力≤Ⅰ的比例明显降低,而Ⅰ<肌张力≤Ⅱ比例明显提高,且产后6个月,肌张力≤Ⅰ的比例明显降低,而Ⅱ<肌张力≤Ⅲ比例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底肌主要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其对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均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保持各脏器的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2]。对于女性而言,由于妊娠和分娩而导致的盆底肌弹性减弱,则会引起相关功能的障碍,如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等,对广大产妇的健康造成了危害[3]。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锻炼组孕妇产前肌张力≤Ⅰ的比例明显降低,而Ⅰ<肌张力≤Ⅱ比例明显提高;产妇产后1个月肌张力≤Ⅰ的比例明显降低,而Ⅰ<肌张力≤Ⅱ比例明显提高,且产后6个月,肌张力≤Ⅰ的比例明显降低,而Ⅱ<肌张力≤Ⅲ比例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能够明显增强产前盆地肌肉的韧性,从而促进产后盆底肌张力的康复,适宜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英,滕淑萍,曾小娥,等.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8(8):970,1016

[2]覃媛,黄丽梅,陈淑瑜,等.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女性障碍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98-99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5

【关键词】 电刺激;生物反馈;盆底肌肌力;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解剖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到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1]。子宫脱垂患者症状轻者一般无不适主诉,往往有自觉症状时脱垂程度已为重症;其虽不是严重急症,却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研究使用电刺激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子宫脱垂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的并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子宫脱垂患者53例,年龄为25-84岁,平均46.52±4.36岁;全部为经产妇,生育1-4胎。其中Ⅰ度子宫脱垂者48例,Ⅱ度子宫脱垂4例,Ⅲ度子宫脱垂1例。治疗时间为3-6个月。

1.2 诊断标准 以处女膜缘为指示点,将子宫脱垂分为III度。I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

1.3 治疗方法 采用法国生产(法国Electronic Concept Lignon Innonation公司)的型号为PHENIX USB4的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由康复师治疗前给患者进行手检:了解子宫脱垂程度,盆腹协调情况及其肌肉收缩力度等,并教会其正确地掌握阴道收缩。评估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提高其依从性。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不同频率、强度的低电刺激,时间为10-15min,具体治疗操作程序如下:①治疗前嘱患者排空膀胱,若子宫颈口已脱出阴道外,即将其还纳入阴道内于解剖位置水平。如患者为已绝经妇女,排除用药禁忌症后将雌三醇软膏涂于专用治疗头并轻置于患者阴道内,顶端置于阴道内水平于子宫颈外口。②指导患者正确会阴收缩,避免使用腹肌收缩,掌握I类肌纤维收缩。③Ⅰ类肌纤维肌力提高到3-4级时,即进行Ⅱ类肌纤维肌肉的训练。④Ⅱ类肌纤维肌力提高到2-3级时,进行整体训练;根据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加强其盆腔肌力的锻炼,不断提高I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盆底肌纤维数量、质量。⑤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及接受能力给予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模块,让患者模拟在各种场景跟着模块进行训练。目的:让患者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不同的场景时,盆底肌肉也能自然地处于收缩状态而不导致脱垂现象。每周治疗2次,20-30min/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在治疗期间,配合阴道哑铃(康复球)辅以家庭康复训练,以达到锻炼、巩固和提高盆底肌力。①正确将康复球放置阴道中部,尽量采取站立状态,避免因阴道松弛而导致康复球横置于其中。②阴道收缩频率:收缩5s,放松15s,持续时间为20-30min。阴道收缩锻炼后,可持续置球于阴道,时间不超过2h,期间可偶尔收缩阴道。③取出康复球前分别做3-5个下蹲、跳绳及爬楼梯等动作。④连续3-5d锻炼康复球均未滑脱,换大一号球锻炼。从1号至5号康复球,依次类推,可重复锻炼。疗程结束后,指导患者持续3个月的家庭盆底康复训练,以巩固治疗效。

1.4 疗效监测指标 ①治愈:解剖位置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自觉症状消失。②好转:子宫脱垂程度减轻,如从III度脱垂变为II度重脱垂,从II度脱垂变为I度重脱垂等;自觉症状减轻。③无效:解剖位置或自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2]。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项临床及电诊断指标资料的差异,P

2 结 果

53例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盆底康复治疗一个疗程后,治愈13例,治愈率24.53%;好转28例,好转率52.83%;无效12例,无效率22.64%。除2例Ⅱ度脱垂患者因自身原因疗程结束后采取了手术治疗外,其他患者能配合治疗,坚持三个月的家庭康复器锻炼,对疗效满意。

治疗一个疗程后综合肌电位值、盆底肌肌力、疲劳度等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见表1所示。经统计学分析,除了I类肌纤维疲劳度治疗前后改变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4项指标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

3 讨 论

子宫脱垂是盆腔器官脱垂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而沈文洁等经过研究认为盆腔器官脱垂的高危因素有分娩损伤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受损;长期腹内压增加、医源性因素和遗传;而衰老、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支持组织萎缩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3]。临床上子宫脱垂的治疗方式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主要是切除子宫或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等,由于未能改变塌陷的盆底结构,治疗效果不理想,易复发[4]。早在2007年Hagen教授也对世界范围内的非手术疗法的报道进行荟萃分析发现,非手术疗法可以达到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加重及减轻症状,增加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和支持力,避免或延缓手术干预时间的目的,并认为非手术疗法对PO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尽管十多年来随着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盆底重建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子宫脱垂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材料价格昂贵、术后网片外露、术后盆腔疼痛等风险及副作用使得医务工作者关注非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年轻未育以及II度以下子宫脱垂患者。我们的研究治愈率24.53%;好转28例,好转率52.83%;无效12例,无效率22.64%。这与国内彭惠芳[2]的报道相一致。

本研究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神经、盆腔神经的反射性刺激或神经肌肉的直接刺激,唤醒本体感受器,加强盆底肌力,提高I类、II类肌纤维肌力,降低II类肌纤维的疲劳度,综合肌电位值上升,使脱垂的子宫及膨出的阴道因强有力的肌群、筋膜和韧带的支托而回缩。在客观指标上,治疗一个疗程后综合肌电位值、盆底肌肌力、疲劳度等各项指标的改变(P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388.

[2] 彭惠芳.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子宫脱垂[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4):1766-1767.

[3] 沈文洁,鲁永鲜.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6,33(3):188.

[4] 乐杰,谢幸,林仲秋,等.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

[5] 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6

(39.58±1.59)cm H2O]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训练;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94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training on women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6 women in postpartum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ngle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group, with 5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ingle group received pelvic floor train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received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pelvic floor training. Comparison was made on pelvic floor pressure grading, vaginal muscle force level, grade Ⅰ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grade Ⅱ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pelvic floor resting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elvic floor pressure grading, vaginal muscle force level, grade Ⅰ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and grade Ⅱ muscle fiber fatigue index than the singl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better pelvic floor resting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had better improvement in pelvic floor resting pressure and systolic pressure [(57.51±

2.59)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61.24±3.71) cm H2O] than the single group [(43.93±2.34) cm H2O, (39.58±1.59) cm H2O].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Biofeedback electric stimulation; Pelvic floor training; Women;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fluence

分娩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 功能发生改变, 容易引起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等并发症[1-5]。如果盆底肌肉因妊娠与分娩受损伤不能及时恢复,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生理功能的下降, 相应并发症会越来越严重, 而最后只能用外科手术治疗, 不但医疗费用增加, 而且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需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与治疗。常用的盆底康复技术有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膀胱训练、功能康复器训练等, 训练的要点在于学会和识别并有意识对盆底肌肉进行控制, 掌握正确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针对性训练, 并持之以恒、适时适量[6-10]。本研究对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10月来本院进行产后康复治疗的妇女116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综合组与单一组, 每组58例。综合组妇女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8.34±2.35)岁。单一组妇女年龄21~34岁, 平均年龄(28.19±2.7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单一组行单纯盆底训练, 采用Kegel训练。做缩紧阴道动作, 每次收紧≥3 s, 之后放松, 连续做10~15 min, 后每天进行2~3次, 6~8周为1个疗程。

综合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其中, 盆底训练方法同单一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给予频率8~32 Hz脉宽为320~740 μs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以促进Ⅰ类肌纤维收缩、腹部和会阴收缩。给予频率30 Hz脉宽为500 μs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以促进Ⅰ类肌纤维肌力的增强。给予频率20~80 Hz脉宽为20~320 μs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以促进Ⅱ类肌纤维收缩和肌纤维肌力的增强。操作过程先将A1通道连接在盆底肌肉治疗头, 涂上导电膏之后放入阴道内, 并将A2通道连接电极片贴在腹部, 骨头电极片贴在骨头上, 后选择所需要的生物反馈方案, 打开开关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0~30 min, 2次/周, 共治疗6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妇女治疗后盆底压力分级情况、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 以及治疗前后妇女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的差异。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妇女治疗后盆底压力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后, 综合组妇女盆底压力分级情况优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妇女治疗前后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综合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57.51±

2.59)cm H2O、(61.24±3.71)cm H2O]^单一组[(43.93±2.34)cm H2O、(39.58±1.59)cm H2O]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妇女治疗后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比较 治疗后, 综合组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优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Kegel训练是有意识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收缩训练, 以促进盆底肌肉力量和控尿能力增强的训练方式, 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 促进括约肌和尿道功能的改善, 无并发症和副作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原理在于对盆腔神经和神经进行反射性刺激, 或直接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强度的增肌, 有助于唤醒本体感受器, 被动锻炼肌肉, 对膀胱逼尿肌收缩进行抑制, 发挥镇痛作用, 改善血液循环[11, 12]。

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的特点在于:具有无创性、无痛性, 无需服药, 安全可靠;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可确保康复治疗效果;有趣味性, 训练过程较为轻松愉快, 患者接受度高[13, 14]。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的优势在于:对促进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效果确切;有主语促进阴道紧缩度的提高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有效预防尿失禁的发生;对膀胱和子宫、直肠脱垂也有一定治疗效果[15, 16]。

本研究中, 单一组行单纯盆底训练, 综合组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结果显示, 治疗后, 综合组妇女盆底压力分级情况、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均明显优于单一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综合组盆底静息和收缩压力水平[(57.51±2.59)cm H2O、(61.24±3.71)cm H2O]较单一组[(43.93±2.34)cm H2O、(39.58±1.59)cm H2O]改善更明显,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晋, 李辉, 白枫, 等. 产后盆底肌肉生物反馈训练加电刺激治疗临床观察.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 23(11):773.

[2] 李一冰. 盆底超声分析妊娠与分娩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 郑州大学, 2013.

[3] 李晓燕, 郭欢, 李兆艾, 等. 盆底康复技术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6):793-795.

[4] 幸吉娟, 熊晓明, 刘秀芬.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34):5727-5729.

[5] 王淑静, 邓晓岚, 陈德新, 等. 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20):82-87.

[6] 李明群, 董金菊, 王华,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训练在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意义.浙江临床医学, 2015, 17(12):2086-2088.

[7] 许晓英, 任红红.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及康复锻炼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30):4785-4786.

[8] 李晓霞, 夏泳, 郑琳. 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6):442-444.

[9] 柯茹, 汪杨, 夏俊霞.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 当代医学, 2013(2):7-8.

[10] 朱锦容, 杨炎.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237-238.

[11] 玉清, 裴慧慧, 陈蓓, 等.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3):234-237, 257.

[12] 黄润强, 赵亚娟, 崔明华, 等.综合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 11(2): 177-178.

[13] 姜海燕, 叶丽华, 居红芳, 等.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及阴道圆锥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30):4815-4816.

[14] 李环, 吴瑞芳, 光晓燕, 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31):3699-3704.

[15] 杨素勉, 赵桂英, 赵秀娟,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练对产后盆底器官康复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10): 1419-1421.

[16] 王晓阳, 杨丽霞.孕期联合产后盆底锻炼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6):495-498.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7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补片;全盆重建术【中图分类号】R7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71-01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 prolapse POP)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盆腔支持结构薄弱而造成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盆腔脏器脱垂已成为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群生活质量。目前,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已有了突破性进展。全盆底重建术是基于盆底解剖的整体理论,应用人工合成补片,兼顾前,中,后盆腔及“三水平”解剖缺陷的修复及盆腔结构的重建手术,因其术后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而受到好评。我科室于2008年至2010年8月采用Prolift盆底修复系统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患者12例,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我院入院确诊为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共12例。患者为年龄38~80岁女性,伴内科合并症9例,病程6月~21年,其中POP-Q法分期Ⅲ期11例,Ⅳ期1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3例。

1.2方法

1.2.1材料: 采用聚丙烯人工合成网片Prolift盆底修复系统(美国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包括固定制式是前后两片聚丙烯补片植入物、穿刺器、穿刺套管及套管芯。

1.2.2术前准备:高龄阴道黏膜萎缩患者术前一周起阴道涂抹雌激素软膏,所有患者术前三天起碘伏阴道冲洗一日一次。

1.2.3 麻醉及手术:均采用腰麻,患者术中取膀胱截石位。

1.2.4手术方法:前盆腔重建:生理盐水注入阴道膀胱间隙并充分分离,向深部分离达坐骨棘水平,上推膀胱。穿刺点定位:第一穿刺点位于双侧尿道口水平线与耻骨下支的外侧0.5cm交界处;第二穿刺点位于第一穿刺点外1cm下2cm处。前部穿刺路径自第一穿刺点至耻骨联合后方1cm绕过白线前部穿出,前路后部穿刺路径自第二穿刺点至坐骨棘前1cm外绕过白线后路穿出,使补片放置于膀胱阴道间隙。固定及调整补片,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前壁切口。后片的放置:分离阴道直肠间隙,向盆腔深部分离达双侧坐骨棘水平,并可清楚触及双侧的骶棘韧带。穿刺点定位:水平口外3cm后3cm交点处为后穿刺点,经肛提肌板,在坐骨棘上约1cm,距坐骨棘内2-2.5cm处自后而前地穿过同侧骶棘韧带[1]。使补片放置于阴道直肠间隙,调整并固定补片,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后壁。调整补片松紧度,紧贴皮肤剪除多余网带,阴道填塞碘伏纱条。

1.2.5 其他联合手术: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同时行TVT-O术3例,同时行会阴体修补术5例。

1.2.6术后处理: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24小时后取出阴道填塞碘伏纱条,48小时撤尿管,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出院前测定残余尿量,小于100毫升认为正常。出院后1,3,6,12月嘱患者复查,3月内避免拎提重物、长时间蹲踞等增加腹压的活动。

2结果

12例手术完成率100%,未出现脏器损伤及切口感染。平均手术时间(102±46)分钟,术中出血(134±62)毫升。术后尿管留置时间(6.0±3.5)日,术后住院时间(12±4)日。行全盆修复术者8例,行前盆修复术者2例,行后盆修复术者1例,其中行全盆修复术同时实施TVT-O术者1例。3例患者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净感,围手术期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滁留,重新留置尿管一周,同时给予中医穴位针灸,促进膀胱功能恢复,1月后复查症状缓解。1例出现后壁补片外露,经前后2次阴道修剪外露补片后痊愈。1例患者主诉臀部后穿刺点坐位时疼痛,3月后复查缓解。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病例。

3讨论

3.1prolift盆底修复网片治疗的理论基础:人口老龄化使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案多为切除脱垂器官,同时应用自身组织加固的办法进行修补,但因其高复发率及需切除子宫的术式而难以被患者所接受。随着对盆底解剖研究的深入,手术方式,修补材料不断被改进。盆底整体理论提出,支持盆腔器官的韧带、肌肉、筋膜是一个力学的整体系统,这就解释了为何传统的切除加固的修补方案会有高达30%的复发率。而Prolift全盆悬吊术从三个腔室及层面修补缺陷,重建盆底结构,借助网片恢复盆底的正常解剖,从而恢复或改善盆底功能。

3.2prolift盆底修复手术优点:该术式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子宫阴道的完整性,同时恢复阴道的深度和宽度,体现了对组织的维护和对盆底支持力的修复,从而恢复解剖结构及阴道、降低复发率。

3prolift盆底修复手术并发症分析

本研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补片外露,经修剪后痊愈。补片的侵蚀与排异是合成补片修复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这可能继发于局部组织的感染、组织的血管形成和整合欠佳等情况。此外,老年妇女阴道萎缩也是补片排出的原因之一,可于术前术后局部涂抹雌激素软膏,或口服小剂量雌激素以增加黏膜血供与厚度。补片侵蚀在随访短期过程中未发现,尚需进一步长期随访。3例患者主诉排尿困难,尿不净感,1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滁留,给予留置尿管一周,同时中医穴位针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1月后复查症状缓解。以上考虑与患者年龄较大,膀胱平滑肌相对无力、术后水肿疼痛导致排尿困难有关。1例患者主诉局部疼痛,可能与补片局部张力过大有关,尤其对于年长女性,补片松弛度的掌控尺度可适度放宽。

prolift盆底修复手术最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为血管、神经和膀胱的损伤,在前片的穿刺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分离膀胱,使其远离闭孔;其次,穿刺路线既要远离闭孔外侧缘,以免损伤闭孔神经、闭孔动静脉,又要避免紧贴闭孔内侧缘,以免损伤闭孔动静脉分支[2]。本研究中无一例发生术中副损伤就是由于充分借鉴了这一点。

总之,prolift盆底修复手术能够在保留子宫基础上恢复盆底解剖结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参考文献

[1]Berrocal JCH, Cosson M, Debodinance P, et al. Conceptu-al advances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genital prolapse. The TVM technique emergence. 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2004, 33: 577-587.

修复盆底肌的方法篇8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尿潴留

Pelvic floor exercises for prevention urinary retention post partum

AI Hong-wei,ZUO Wei-hong,LI Li-qin,et al.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Henan,Weihui 45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exercises for prevention urinary retention.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mormal diliv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al group.Each group were100 patien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elvic floor exercises in order to prevent urinary retention post partum.Results No pati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urinary retention post partum.Conclusion Pelvic floor esercises could prevent urinary retention post partum and it deserved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Post partum;Pelvic floor;Urinary retention

尿潴留是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多年来临床上用听流水声、热敷会、冲洗会阴及尿道口[1]、热敷骶尾部法[2]、热滚动按摩疗法[3-4],文献[5-6]报道在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开塞露灌肠通便排尿法[7-8]和生理盐水灌肠通便排尿法[9-10],均增加了产妇的心理负担,加重患者的痛苦。检索文献[11]产褥期产妇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周围的肌肉,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恢复。经常盆底肌锻炼使膀胱颈部和近端尿道在小骨盆内提升,与腹压一同作用于膀胱颈部到近端尿道,从而压迫尿道内腔,维持控尿功能[12]。耻尾骨、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对膀胱、尿道、阴道、直肠起支持作用,在维持控尿方面起重要作用[13]。盆底肌功能锻炼(盆肌保健操)于40年代由法国凯格尔(Kegel)医生提出,初始用于治疗张力性尿失禁,以后发展为防治盆肌松弛[14]。妊娠、分娩对盆底肌有不同程度损伤,笔者沿用盆底肌功能锻炼,预防产后尿潴留发生,指导100例产妇于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收效甚好,无一例发生尿潴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在我科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200例,年龄19~26(26.±3)岁。产妇会阴无损伤114例,会阴Ⅰ度裂伤18例,Ⅱ度裂伤2例,行会阴侧切6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两组均为足月分娩,产妇年龄,产式,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锻炼方法 对照组行产后常规会阴护理,不作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有经验丰富的助产士负责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介绍其目的、方法、锻炼时注意问题。训练产妇时取舒适位,吸气时收缩3~5 s,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于产后30 min开始试行,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延长收缩持续时间达每次8~10 s,10~15 min/次,训练的同时记录排尿量。

1.2.2 评价方法 训练瞬间产生尿意并自动排尿,于产后4~6 h排尿顺利。

2 发生尿潴留的原因

2.1 在分娩过程中,产程长,胎先露对膀胱颈部较长时间的压迫,使膀胱黏膜水肿,充血,逼尿肌无力,充盈感减弱而无尿意,造成尿潴留。

2.2 分娩后由于腹直肌分离,腹壁松弛,腹压下降,逼尿肌收缩乏力,敏感性降低而无力排尿。

2.3 为防止会阴撕裂,行会阴侧切,侧切缝合后,排尿用力伤口疼痛,反射性地控制排尿动作,另一方面产妇惧怕会阴伤口感染、裂开而不敢排尿,极易形成尿潴留。

2.4 分娩引起的疲劳,环境的改变,或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也影响排尿。

2.5 情绪因素 缺乏分娩知识,由于宫缩疼痛,对分娩过分焦虑、恐惧,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引起产后不能自解。

3 讨论

3.1 缩短第二产程就预防了尿潴留的发生[15]。

3.2 首先给予产妇足够的身心支持,使之感受到关怀,消除紧张心理。鼓励产妇多饮用红糖水,进流食或清淡半流食,利于4~6 h排尿。不愿在产后较短时间里排尿,需讲明产后及时排尿的重要性及产后尿潴留的危害,以取得产妇积极配合。

3.3 通过一对一的指导与训练、讲解,有意识、节律性收缩盆底肌,促进产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增强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使衰弱、松弛的盆底肌恢复控尿能力,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周围的肌肉,增加会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促使膀胱和尿道消肿,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以促进排尿。

4 结果

对照组100例,有4例发生产后尿潴留。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尿潴留,有显著差异性,可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都丽萍,邹希风,毕波,等.开塞露在产后尿潴留应用中的观察.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51.

[2] 沈国凤.热敷尾骶部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48.

[3] 钟素英.热滚动按摩疗法在解除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2):944.

[4] 刘源美,周晓鹏,彭立茜,等.热按摩腹部膀胱区预防产后尿潴留.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16.

[5] 徐刘凤,吴群.三阴交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妇产科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36.

[6] 钟妍.浅析产后尿潴留的发生与预防的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2):346.

[7] 杨喜平,孟全国.开塞露灌肠治疗产后尿潴留180例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3,9(6):23.

[8] 都丽萍,邹希凤,毕波,等.开塞露在产后尿潴留应用中的观察.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49.

[9] 孙桂华.灌肠对会阴侧切并尿潴留的疗效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31.

[10] 孙桂华.灌肠法解除产后顽固性尿潴留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6.

[11] 廖碧珍,周勤,徐晓阳,等.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会阴切口及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5,20(12):30-31.

[12] 张利.腹压性尿失禁的排尿训练.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41.

[13] 何晓宇,宋岩峰,林丽莎.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尿失禁.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71.

[14] 李丛业,冯容庄,王子芳,等.实用产科护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37.

上一篇: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下一篇:高情商沟通的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