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0:09

校园安全规划

校园安全规划篇1

一、引言

高校景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最开始部分具有独特校园景观的高校为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宣传目的向公众开放,到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美化校园,向师生提供宜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校园景观质量,传承校园文化,参与国家A级景区评审,从而进入国家A级景区行列。但高校校园景区建设中也存在着为建设而建设、为评A而建设,忽略校园文化传承、影响校园育人功能、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景区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忽略了校园景区建设的特殊性,违背了校园景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生搬硬套,“创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区规划设计没有与自己的专业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也没有与地方文化和特色较好融合,而是为了达到景区创A需要,凭空“创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设一个并非当地特色的园林,或者建一个跟自己校园相去甚远的微缩景观等等。

2.总体定位不准,偏离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园景区建?O不能为建设而建设、为创A而建设,必须在体现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总体定位。校园景区应该建设成为集专业教学实践、修学体验、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体验和景观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针对特定市场群体的宜学、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综合体。

3.功能定位模糊,影响学校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

从校园景区规划中的定位来讲,其总体定位的前提是将校园建成一个以育人为主体的校园,而非以游客游览为主的景区,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围绕育人和教学展开,同时兼顾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从目前不少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来看,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部分影响了学校管理和景区管理的协调性,有时,景区旅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开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强调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校园历史与现状,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立足校园整体氛围打造,建设出既体现校园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又具有时展精神的优美校园文化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又能满足旅游功能的校园景区是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原则

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对大学校园的气候、环境、地理和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园内外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内涵,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坚持景区规划与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学环境。通过景观节点、建筑造型、环境小品等承载要素的设计,传承和强化校园文化气息,同时突出时代特色,满足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2.特色专业融合原则

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与景区建设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优势特色专业,将他们作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打造和建设更能体现高校景区的独特之处和魅力。纯粹的景观建设打造出的高校校园景区将失去校园景区固有的特质和应有的特色。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的规划与景观的打造是把社会、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结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为师生、游客服务的思想,利用空间结构、建筑艺术和生态景观,打造特色鲜明、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优美校园,为师生营造学习、交流、创新、娱乐、生活的静谧美化的空间和良好的校园生活、学习氛围,为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的优美校园景区。

4.生态建设原则

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贯穿生态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过植物语言,如立体绿化、植物小品等来营造校园氛围、凸显主题文化,建设生态校园,是规划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规划设计中要合理布局优化生态环境,融合各个单元,达到校园生态环境整体优化、校园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创造一个高水平、高品质、多层次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体现“人――校园――环境”三者和谐共生。

5.功能分区原则

校园景区首先是校园,是教学场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和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园内多设置桌、椅、凳等,为师生的学习、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园景区也是景区,是满足游客观光休憩、康体健身、修学旅游、教学实践体验等功能的景区。在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应该考虑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园景区规划设计中,应进行适当的功能分区,将教学功能放在首位,通过科学的游线设计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离等方式,将教学区域和旅游区域适度分开却又有机结合,使教学与旅游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即互为补充,又互不影响。

6.安全原则

学校是人员密集之所,景区是人流汇聚之地,安全对高校校园景区来说至关重要,是规划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优先考虑的重要原则。

6.1安全制度健全

规划设计中,必须按照公安、交通、劳动、质量监督、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法规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并落到实处。

6.2救援机制健全

规划设计必须将医务室纳入方案之中,并对专职医务人员的配备做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健全紧急救援机制和完整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6.3人防与技防一体

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防盗、救护的需要,同时注意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危险地段标志明显,并且必须设计安装齐备、有效的防护设施。与此同时,在管理制度设计上,在特殊地段要有专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结论

校园安全规划篇2

校园电网;优化规划;高校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个著名高校都在迅速的膨胀,从学生的数量到学校占地面积,建筑级别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学校人员的增加和供电面积的扩大,学校电力系统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供电区域。如何合理优化学校电力网络规划,提高可靠性就成为高校后勤人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首先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增长,学校已经逐渐从城市边缘进入到城市核心区,比如北京大学就是一个例子,原来周边的农田全部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中关村核心技术区。因此校园电网规划就要参照城市电网规划的情况,尤其是附近区域规划的情况。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城市电网的情况。

校园电网是城市电网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客户网络,在过去由于校园电网比较小,负荷小,供电等级低,基本上可以完全纳入城市电网的配电网络,校园电网的规划优化基本上完全服从城市电网的规划。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11”和“985”计划启动以来,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建筑面积迅速增长,各个院系基本上从集中办公发展成为独自形成教、学、研一体的独体楼群,随着实验面积的增加,各种新型实验设备也广泛的被使用,因此学校用电负荷大幅度增长,原有的变电容量和输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校园电网由于全部用于教学科研,生活负荷较小,因此全天波峰负荷差距较大。因此根据实际供电情况合理规划优化校园电网,对日益扩大的全国高校具有借鉴效用。

校园电网的规划模式在电力系统改革的新形势下,已经开始转变了原有的运营规则,重点在于将学校的切身利益作为总体规划目标,维护校园电网在合理的环境中发展。对于学校的电网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建立具有合理的、规范性的新的电网规划原则以及发展新的规划模型必将成为学校电网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校园电网运行部门要将电网的空余容量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出现电网故障,制定出安全可靠的电网运行原则和标准。总之,校园电网的规划建设需要解决好规划方式和运行方式。

目前,大多数的校园里已经看不到空中架线的现象,各个学校已经开始了整体的校园电网规划,实施校园绿色工程,改造校园电网环境。学校可采取将校园内的电视和高压电缆的线路全部建成地埋式,以改造校园内高空架线用电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变电房,以供师生们的使用,同时安装校园电路自动控制系统来节约能源。

校园电网的规划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调度灵活、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供电网络。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电网的设备投资需求就要加大,使学校的电力系统得到长期的优化发展。此外,为了保证校园电网规划的顺利展开,还要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每周都要对校园电网建设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工程的进度。总之,校园电网的规划工作是一项超出常规的任务,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电网规划知识,更新思维方式,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用电量要比其他企业少,由于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供电线路负荷增长的很快,这就要求学校采用高压来深入负荷中心供电,以降低能耗。学校的电力系统主要耗损是变压器和输电线路导线耗损组成的,变压器的耗损和线路耗损都与电网运行时的电压有关,当电压提高时,总的耗损就会有所下降。在校园电网的实际运行中,可以采取适当提高电网运行电压的方式来降低校园电网的电能损耗。

合理的选用用电设备的容量,减少电力系统的无功损耗,提高变压器的受载系数和时间。在了解供电系统的电能供应情况和不同的教师用电规律后,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每个老师的用电时间。将个别教师要使用的大容量的用电设备改在低谷时间用电,避免用电负荷的高峰期,均衡用电负荷的高峰和低谷期,从而达到降低电能损耗的目的。

1.校园电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A.高校电网内部环境问题

校园电网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变化巨大并且操作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要维护好人身、电网及电力设备的安全。目前高校在校园电网管理上还在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就提高了校园用电的质量和安全性,又确保了校园电网的正常运转。

校园电网的主要特点是:高校校园电网线路较短、建筑物相对集中并且截面积偏小,校园电网的损耗根源在于校园电网的电能损耗,由于负载用电时间特别是用电高峰的时间较为统一,这就使功率因数降低,负载较多。在高校的电费支出中,电网损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就会影响到办学效益,因此,研究节能措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近几年来,高校校园电网的运行环境开始呈恶化的趋势,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台风、暴雨等,使高校的校园电网屡遭到严重的袭击,这些自然灾害已经明显超过了当时校园电网设计时所能承受的限度。此外,高校的电网被盗及损坏等现象还依然存在着,虽然高校加大了监督管理力度,但这种人为的迫害还在蔓延。从这些情况来看,目前高校校园电网管理的任务还十分紧迫。

特别是学校启动“985”计划以来,校园建设升温,一批重点教学科研楼和教室相继建成,电网负荷增长较快。由于地区10kV电源布点不足,分布不均,10kV电网结构薄弱,高压电网还没有形成环网,大部分片区不能满足N1供电原则,供电可靠性依然较低,安全供电隐患依然存在。面对负荷持续增长,供电压力加大,电网规划不尽合理的局面,为落实电网规划,为教学科研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确保学校教、学、研全面发展,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因此必须对原有电网进行优化规划并加强运行管理。

B.高校电网外部环境问题

高压输电网存在着与电源点联系薄弱,网架结构脆弱、不合理,供电可靠性不高。许多城市在市区还没有形成超高压输电环网,致使主网架的输电能力不足,高压变电所易失去电源;输电、变电设备陈旧,绝缘水平差,威胁着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经济运行。还有不少油断路器和高损耗变压器数量仍在线工作;高压变电所布点不够或不合理,导致下一个电压等级的线路过长,而且线路陈旧,线径偏小,容易发生过负荷。存在供电半径过大、线

损过高和电压质量差现象;变压器数量不足或容载比较低,不能满足“N1”安全要求;配电网呈放射性,环网率低,或由于线路输送容量不足,不能满足完全互供的要求。线路分段不够,容易造成大范围停电。线路电缆化率和绝缘化率低,故障比较频繁。配电网自动化水平低、占有率小等。特别是10kV配电网由于长期缺乏投资,致使网架结构不合理,负荷分配不均,个别路段过负荷严重;

2.校园电网建设的建议

学校电力网是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和改造好学校电网,对于北京大学实现“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方面对电力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随着学校的发展,对用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建楼群越来越多,各个院系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黄金阶段,学校的核磁实验室、风洞实验室、航天实验室等一系列需要大量电力资源的核心实验室正在一步步确立,它们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单位,很多也是国家级或者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可靠、稳定的电能就是校园电网将要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配电网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成为制约供电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校园电网问题,建议进行以下工作:

用负荷预测的主流方法,对学校未来电力负荷进行预测,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对学校未来电网容量的提出合理建议。

针对校园电网优化规划与电网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建议校园电网优化规划应该与电网的运行管理相结合,对解决学校电网未来的规划、建设、管理进行统筹考虑。

比照与学校电网极其相似的城市电网,针对学校电网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学校电网现状应采取的措施——优化规划校园电网。

[1]陈章潮,程浩忠.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张一贞.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校园安全规划篇3

【关键词】合肥高校;空间布局;景观特征

The space layout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Hefei main college campus

Wang Suo Wu Zemin Li Yali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through the pattern analysis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uth Campu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Eastern and the Western Campus), Anhui University (New Campus), and Anhu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outh Campus) in different periods,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landscape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meanwhil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factor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efei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fei University of green coverage rate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35% of Hefei, the average green land coverage, building area of campus growth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green coverage rate. However, the old campus of tree crown cover was 35.9%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is century, newly-built campus for 14.2%.In the planning, the campus functional are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the more rules, symmetrical Soviet-style to modern Western-style evolution of diversity.

【Key words】Hefei University, spatial layout, landscape features

校园绿化是学校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以人为本的今天,重视教育也必然体现在为其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绿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校园环境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校园环境建设很少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逐步开始重视教室以外的校园环境建设[1]。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

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历史背景,早在19世纪末,西方现代文明大量进入中国,西方的综合高等教育也在中国得到建立,并且在国家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批国立大学,它们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雏形。在20世纪初期,中国国立大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高等教育经历了1952年学习苏联体制到经济困难再到,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经历起伏,有重大成果也有沉重教训,这一阶段的结果成为了今天中国历史性校园的重大转折点。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走向全新的局面,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高潮,这一阶段的成果影响了中国历史性校园未来的走势。

我国大学的校园格局形态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开敞式――全盘的苏化――多元化的发展。学校各功能分区之间,各功能建筑物之间要达到完善组合,丰富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其建筑形态、空间组合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有关原理[2]。这就要求校园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把握城市、校园内外环境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校园所处地段的城市区位和校园场地的特点,对校园的内外空间形态作出科学的分析,根据特定的设计对象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本文以安徽合肥高校中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中国科技大学的东校区和西校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工学院南校区五个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景观绿化整体格局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校园的绿化景观,建立高校校园绿地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定量分析其绿地的综合效益,以期为其他绿色生态高校绿地系统的评价、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从而加强绿色生态校园绿地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规范绿地规划行为,全面提高校园环境质量。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7°11′~117°22′E,31°48′~31°58′N),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两千一百多个小时。在气候、植被和土壤等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特点。受城市建设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周边的天然林已逐步被人工林所取代,人工林树种单一,总量少,覆盖率低,成熟林比重低,生态功能脆弱。

安徽农业大学1954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学校占地210公顷,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南校区占地面积199.399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校园总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安徽大学新校区建设于2003年,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位于全国科教之城、园林之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包河区,校园面积1100余亩,新建的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800余亩,融科技、生态、人文设计于一体,具有江南园林风光特色。

1.2 研究方法:对合肥不同时期所建造的大学校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具体研究大学校园各个因素对校园景观环境形成的影响,为完善与充实校园景观环境创造的理论取得最直接的资料。

利用PHOTOSHOP和CAD等软件对合肥各大高校的航空影像图的分析以及现场调查取景对校园的不同功能分区如科教区、生活区、运动区等空间绿化布置进行绿地结构的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分析、道路交通组织分析以及景观规划风貌的分析,并结合城市地理文化环境物理景观规划艺术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从各个层次上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来认识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特征,同时对提升当代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个人的看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绿地结构分析:本文以安徽合肥高校中的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西校区、安徽大学新校区及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几个不同时期的高校校园作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景观绿化整体布局进行分析(表1)。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早期校园的绿地覆盖率平均为60.1%明显高于本世纪初所建大学城式的高校新校去47%的平均绿地覆盖率,其中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的安徽农业大学的绿地覆盖率最高达到64.9%。在高校校园的建设过程可以看出建筑面积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绿地面积的增长率,然而校园的水体面积的建设上,新校区表现更为明显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的水体面积最高达到24.9%,在上世纪早期所建成的校区如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上世纪中期所建成中国科技大学校园水体面积显著低于本世纪初建立的大学城式高校新校区。

早在上世纪建成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树冠覆盖率平均为35.9%,本世纪初所建立的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和安徽大学新校区的平均树冠覆盖率仅为14.2%。可见,高校校园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方面的比重有所加重,但是树冠的覆盖率并没有随之提高,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相对于建国初期所建高校相比较低。

2.2 校园功能分区与布局分析:

以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为代表的传统高校校园以功能分区为基本构架,校园建筑规划格局较端庄、严谨,多为对称式布局,往往有明确的轴线、对位,形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层次及院落。在校园中心区形成了一个中心核,其核心建筑群由有标志性作用的图书馆或教学主楼等组成。中心建筑群又往往与生态环境、集中绿化景观相结合,构成校园规划结构的中心核[3]。这种模式布局紧凑,有书苑氛围(图1)。

图1 安徽农业大学总平面分析图

此类传统校园通常是由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组成的;由于办学体制封闭,学校与外界联系较少,校园内各项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医院、电影院、幼儿园、小学、银行等散布于各功能区内,等级较低,缺乏统一规划;另外,院系间各自为政,相互缺少联系,这些都促成了传统高校校园功能繁杂,空间混乱的局面(图2)。

图2 合肥工业大学总平面分析图

然而随着高校教学机制的社会化转变,高校重新融入城市,校园的管理制度、内部建设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校园与城市间的联系加强了,校园内的后勤服务设施、住宿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在校园内被弱化,转而与社会接轨,甚至一些新规划的高校校园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图3)、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图4)中没有教师生活区;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交流及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被大大加强;同时校园内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区:高科技园区等。

图3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平面分析图

图4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总平面分析图

在20世纪初新建的高校校园主要以中心绿带或者组团建筑群为校园核心,其规划适度的条型绿地,在绿地两侧,分别安排教学科研区与学生生活区。这种类型既能使校园绿地共享面宽,利用率高,又能让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活动的步行距离较短, 同时有利校园形成生态景观轴。而以组团建筑群为基本构架核心的新校区, 强调空间尺度,充分考虑学生行为需求以及最佳的步行距离等进行规划,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校内各学院建筑为基本单元,组成校园灵活、多样的建筑组团[4],以利于学科、教学的交流。另一种是以教学、生活、运动等不同功能建筑及空间场所,组成若干个组团,再以组团单元围绕校园中心区。

2.3 校园道路交通组织分析:传统老校区如安徽农业大学(图5)的交通具有明显的时间波段和交通流复杂多变的特点。校内交通流量大且集中在上、下课时间段,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另外师生的出行点和目的地各不相同。人流频繁地穿梭于各功能区之间,造成交通流复杂混乱。

图5 安徽农业大学道路分析图

校园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矛盾, 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5]。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 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 交通组织功能单纯;缺少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

随着历史的变迁,新校区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图6)内交通方式为步行、自行车、机动车、校内公交车等多种方式共存。步行交通由于安全、便捷且在行进中便于师生间的相互交谈。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特点。成为校内主要的交通方式。并在设计中得到推崇。

图6 安徽大学新校区道路分析图

现代校园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为此, 各类建筑物的设计, 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 建筑群体也多以成团的方式组合, 尽量减少楼间的距离及交通路线[6]。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 室内外都设有方便的连廊和通道, 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 达到提高和保证交通、交流、传递、沟通之最佳的效率。

2.4 校园景观风貌规划分析:合肥老校区如安徽农业大学本部、合肥工业大学本部通过对整体环境的营建,形成了环境清悠、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景观格调,并且通过理园造景手法的引入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饱含人文意境的校园环境,但是多为中规中举的的校园格局,并且其中融入了较为浓厚的前苏联式的校园风格,尤其表现在某些建筑及环境布局上。

在当前的高校新校区如安徽大学新校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的规划中,较多借鉴中西方的园林理景手法,力图构建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网络,形成园林式教学环境。宏观层次――校园总体园林格局,通过大开合簇群式发展的规划布局手法,构筑校园绿化大背景,形成建筑隐于山水、绿化之间,两者和谐共生的校园大园林基调[7];中观层次一一建筑簇群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主要节点以及校内连接通道的绿化景观设计。依据各功能区的特点,通过对街道、广场尺度的把握,对场地围合面的处理,加入现代景观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园林绿化空间,构筑校园中观景观体系;微观层次――建筑小环境以及校园内各景观节点的绿化景观设计。通过古典园林理景手法的引入,巧于因借,营造丰富的建筑小环境,建造中庭景观与室内景观[8]。在节点的处理上,引入亭、台、廊、榭等造景元素,小品与绿化景观相互穿插,景观视线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尺度宜人,内容丰富。(见图7、8)

图7 安徽大学新校区

图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校区

3. 结论与讨论

(1)在追求校园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在不断增加其建筑面积的同时,不忘增加校园的绿地建设、水体建设等。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工作的地方,校园绿化美化是校园校容校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近期的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虽对高校校园的规划理念、功能分区、构成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规划方法,但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新建校园环境过于商业化,缺乏学术氛围;新校区与老校区关系处理不当,包括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以及城市建设中“求大求洋”的不良风气被引入校园规划中,破坏了校园宜人的空间尺度、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等。为此,在高校校园规划中,我们应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因地制宜,为创建符合当前高校办学宗旨的生态园林式高校校园而努力。

(3)校园环境绿化是在学校建筑群中展开的,这就形成了校园既是整体、又被分割的情形。可以根据高校校园的不同分区,设计出符合各自功能的特色景观,形成一区一景的风格布局。高校校园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教职工、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如少规划一些观赏性的绿地,多布置些亭廊、游园、休闲椅、庭荫凳等。尽量为学生课间学习、交流、休憩创造一种围和、半围和的滞留空间,使校园景观设计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自然美,又具有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利于师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很好的缓解精神压力且在如此优美环境中交流休憩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校园规划布局要合理,功能分区要明确,校园道路系统要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要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元公害材料,校园内部要突出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要做到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冀生.当代高校校园规划要点提示[J].新建筑.2002,(4).(12):2117~2122

[2] 赵世伟.园林景观设计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0:52

[3] 张建敏.高校校园园林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008-9233(2008)02-0053-03

[4] 张同文、楚新正.高校校园景观结构分析及校园规划的初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1008-9659-(2006)-03-0201-05

[5] Adamo~icz W.Perceptions ver8us objective llleasur~s of ertvimnmental quality in combined revealed and stated preference model of envimnmental valu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llomle$and management。1997.32:65~84

[6] 郭晋平、张芸香.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及其应用[J]. 地理科学, 2005, 25 (5) : 584~589

[7]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76~177

[8] 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23

【文章编号】1006-9224(2010)08-0032-06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6)资助。

校园安全规划篇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普及校园安全知识,不断提升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隐患和减少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长知识、强意识、善管理、压事故、保平安。

三、活动内容

(一)构建校园安全物质文化

从优化校区规划与建设入手,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和《汶川地震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规定,科学规划校园建筑设施布局,严格实行校园功能分区,严格进行建筑项目“三同时”审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三达标”、“三落实”。

“三达标”即:校舍建筑安全达标——无地灾隐患,无危房、危墙、危坎,有校门和围墙;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堂和厕所;有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校园警务(门卫)室,按规定配备卫生室。

校园设施设备安全达标——有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且无安全隐患的体育场所和活动器材,有合符规范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消防水带、应急灯等)、防雷设施,有校园报警点等物防设施,有必要的技防设备。校园饮用水源、水质、供水设施达标,校车及驾驶人员合符相关规定。校园内门、窗、讲台、课桌凳、学生床铺等完好整洁、美观。

校园周边安全环境达标——临近公路的校门口有交通警示标志、标线和标牌,周边池塘、渠堰要有安全围栏和标识,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无营业性网吧、歌舞厅和危化物品仓库、经营站,无乱搭、乱建、乱堆现象,无无证经营的小摊点等,环境洁净,绿化美化好。

“三落实”即:校园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学校门卫、学生公寓、学校食堂食店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要落实,要有相应的职能职责要求,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校园安全宣传阵地落实——有固定的校园安全宣传专栏,有季节性校园安全宣传标语,有校园安全隐患警示标志,有班级安全宣传栏,具有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教育教材落实——校校有安全教育教师用书和教学光盘,班班有一套学生用书和挂图。要落实安全教育课时和师资,做到有计划和总结,有教案或讲义、有知识检测和考核。

(二)创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

结合学校实际,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安全台帐、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分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责任网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逐步构建学校安全管理科学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学校安全隐患台帐,要按照隐患程度分门别类建立台帐,跟踪整改,把握动态,定期排患。

2、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安全投入制度、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档案室安全管理制度、会计室安全管理制度、卫生室安全管理制度、临时用工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制度等。【1】

3、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务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各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及各类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考评制度等。

4、建立和落实校舍安全管理、板房安全管理及重建恢复过程中拆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高效高质和平安重建。

5、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新生报到安全管理制度、学生缺课登记核查制度、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锅炉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等。

6、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食物(饮用水)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交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治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要简明、科学、实用,并根据情况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

(三)规范校园安全行为文化

1、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对基层的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广元市教育局2011年下发的8种表册做到安全工作周检查、月报告、季研究制度,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日志;实行校园定期消杀,开展实行校园安全卫生评比考核制度;实行安全隐患整改承诺等。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做好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管理工作。

2、规范安全教育行为。校校有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有安全教育计划、总结、光碟和教材,挂图和宣传标贴,班班有学校安全教育专(兼)职教师,安全教育纳入课表。通过“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征文比赛、安全知识竞赛、文娱汇演、书画展、安全歌谣创作、小手拉大手、安全文明岗、安全宣传队、校园小交警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差生。

3、规范学生安全行为。通过团委会、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在校内设立文明监督岗、课外活动安全岗、安全监督员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规范学生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行为,让学生懂得健康平安应从细节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纪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规范来约束自己,懂得礼貌与忍让,懂得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讲伤害别人的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学会自我保护,自求平安。

四、活动时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从2011年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历时一年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1年3月至4月底,为安全文化的宣传发动阶段。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利用学校灾后重建的契机,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

第二阶段,从2011年4月——2011年4月为全面安全制度文化实施阶段要把安全基础设施纳入灾后重建一并进行,不断完善和规范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安全事故防范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

第三阶段,从2011年5月——6月底,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总结阶段。全面总结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与经验,评比表彰先进学校、先进县区和先进个人。

五、活动目标

校园安全规划篇5

【关键词】校园整合;互动共享;教育园

1 基地位置与现状分析

中山市古镇镇教育园区及周边用地位于古镇顺成片,东临规划古镇医院,南为规划居住用地,西侧现状为工业区,北临古镇生态植物园,总用地面积共约33.2公顷。

用地内有丰富的水网资源,水质及环境较好,为创造特色校园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基地由两块用地组成,永安路南侧地块约13公顷,北侧地块约10公顷。

基地整体呈L状,40米宽的永安路从南北两块地之间穿过,而且永安路与顺康路都为城市快速交通干道,极大地阻隔了古镇一中和二中之间的联系,给校园的“生长”和“共享”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设计要求

2.1教育园区的规模

规划建设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每所学校90班,其中小学54班,中学36班。

2.2 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

结合教育园区33.2公顷及周边用地的规划情况,对设计范围进行整体规划,功能分区要科学、布局合理、联系方便,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并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加强学科互动和资源共享。

2.3 道路交通规划

合理组织园区内外交通,充分考虑园区内部交通要求需要,又要满足与城镇交通接驳的需要。满足上下课高峰人流疏散的要求,同时减少对城镇主干道的干扰。

3 问题与对策

教育园建成后预计容纳学生7200人,教师472人,人口规模较大,而建设用地相对紧张。所以教育园区的规划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3.1 校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1.1 规划中的城市快速道路穿越两学校,需处理好教育资源共享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3.1.2 顺成中心河是紧邻基地北侧的一条永久性的生态景观与人文活动(龙舟赛)河道,需处理好校园与河道之间的景观联系;

3.1.3 园区位于古镇中心城北侧边缘,需处理好校园出入口布局与人、车交通组织的关系。

对策:安全、开放、整体:

3.1 以立体交通方式来解决教育园区“生长”的制约

从教学活动上分析,相当数量的教师将频繁地往返于两校区之间。因此,解决两校区之间的交通问题是整体规划的关键。两校区之间的永安路是城市快速交通干道,要通过平面方式解决两校区的交通,对于师生来说极不安全;而采用高架桥的形式来解决,不但解决了两校间的人行交通安全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景观节点的设计,展示了古镇“灯都”的特色,同时也为教育园区增加了独特的魅力。

3.2 采用开放性的轴线生长模式

此模式下的两校区注重了整体性,轴线衔接的手法达到两个校区整体规划结构上的统一,同时,也使校园内部与北侧河道和东侧广场之间取得视线和步行交通流向的有机联系。

人车分流主轴,增强了东西方向的进深感,南北主轴贯通于整个校区,联系着各功能组团,为校区整体规划结构提供了一条有生命的“生长脊”,正是这条“生长脊”的设计,很好的解决了两校区的整体性,使两者有了互动共享的联系。

3.3 校园自身功能之间的关系

需要有独立的出入口对古镇居民实施资源共享例如:游泳馆、篮球场、艺术楼,但设计受限较多;两校区之间需要有联系,也需要资源共享,例如:图书馆、活动交流。

对策:功能复合化,减少师生交通往返

3.3.1 将永安路沿线作为校园形象展示的空间界面来处理。

3.3.2 校园形象入口面向永安路设置,以提升古镇教育园的社会公众形象。南校区北侧集中布置体育、艺术中心,便于对外进行资源共享。

4 总体布局与构思原则

4.1 校园内外空间整体统筹原则

校区的拓展主轴线形成校区的中心轴,成为校园布局的灵魂。在空间布局上,为了体现“欧陆风格、岭南特色”设计要求,在校园环境平面上采用了几何手法来凸显欧陆风格;对东侧原有的绿化系统和交通系统进行精心整合,加入了岭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一些小空间、环境使得在欧陆风中又处处跳跃着岭南特色及元素,在同一空间下东西方两种元素进行强烈对比的,使校园有着更强烈的空间个性及迷人魅力。

4.2 功能集约与开放空间共享原则

校园的功能格局基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和满足未来拓展的原则下展开。南北向中心轴是全校区的教学功能景观轴,串联校区中的各类开放空间,该轴线既是校园的功能轴,也是学生的精神轴。公共教学楼紧紧围绕着公共空间布置,既保证各个功能区块的交通可达性,又实现了步行距离的最小化。

4.3“组群”和“院落”空间形态的穿插组合原则

校园建筑群体的构成模式以“组群”为其特色,形成多个“功能群组”,即根据功能优先的原则,校园各个建筑“组群”依据办学功能和景观变化集中分区,功能相同或相关的建筑成组成团地集中设置,形成隔而不断,自然衔接的功能布局模式。以利于教学、科研、实验和实训等活动的开展和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4.4功能性主干道与生活漫步道并重的原则

校园内强调步行优先,主干道环绕校园形成环路,环路以内步行空间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流与车流的冲突,构筑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体系。同时,更强调学生平常上下课,去食堂用餐,课后体育活动及休闲娱乐步行路线的设计,注重其安全性和多样性。

步行系统主要又分为功能性主步行道和休闲漫步道:功能性主步行道呈多“T”字型串连起各个功能区;休闲漫步道则以人性化的小尺度分散布局于绿化中,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也为师生营造出休闲静谧的交流场所。

4.5 就近原则

校园安全规划篇6

一、工作目的

(一)学校结构调整和新校园建立总体目的

中小学区域结构调整目的:在年全市中小学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上加大校点撤并力度,争夺到岁尾,撤并一切一师一校点个,撤并办学规划小、办学效益差的中小学所。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目的:在年已完成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任务的基本上,进一步加大工程建立力度,从年起至年,加固革新中小学B、C级危房万平方米,撤除重建中小学D级危房万平方米,完全扫除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完成安全校园建立任务。

学校规范化建立目的:从年起,按方案逐渐启动中小学规范化建立,争夺到年完成新征学校用地、校舍建立和图书、核算机、学生课桌椅、学生用床、教育仪器收购等施行工作;还,同步启动需要的学校体育场、围墙、护坎建立基本设备建立,具体完成中小学规范化建立,一切学校执行规范化治理。

(二)阶段性工作目的

年工作目的(年-年):完成中小学区域结构调整;完成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施行工作。

年工作目的(年-年):累计完成万平方米(年已完成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学校准化建立工程,同步完成响应的基本设备建立和教育设备设备收购工作。

年工作目的(年至年):加速学校规范化建立工程施行工作,具体完成一切长期保存学校的硬、软件设备建立,完成学校装备规范化。

二、施行步调

新校园建立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从年开端加速学校区域结构调整措施,到年具体完成中小学区域结构调整;第二步,在施行学校结构调整的还,加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从年开端到年,具体完成校安工程建立任务,建立安全校园;第三步,从年开端,具体启动学校规范化建立,到年具体完成各项建立任务。

(一)中小学区域结构调整(-年)

结构调整的准则

全体规划,分步施行。中小学结构调整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规划。规划综合思索城镇化发展、人口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地区特点、教育发展程度实践,与县(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正在施行的乡村初中校舍革新工程、寄宿制学校建立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项目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相结合,尤其要与当前全市正在推进的乡村危旧房革新规划相结合,充分发扬教育的引领效果和堆积效益,促进乡村危旧房革新的顺利施行,保证调整工作“一盘棋”,充分表现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务实性。在调整工作中,不搞“一刀切”,对前提相对成熟的先撤并,前提还未成熟的待前提成熟后再撤并。

合理结构,高效应用。依照小学就近入学,恰当集中,中学相对集中、便利学生就学的要求,撤并办学规划小、质量低、效益差、达不到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校舍面积比例高的学校。依照小学集中到乡(镇)或行政村、初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高中集中到市或县城的要求,做好结构调整的施行工作。各县(区)依据实践需求,综合思索乡镇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明技能学校等结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装备,综合高效应用,统一治理。

脚踏实地,因地制宜。严密结合本地实践,以集中办学为偏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撤建并举,综合思索调整的需要性、可行性,合理确定学校的结构、数目和规划。

先建后撤,保证教育。撤并工作坚持在并入学校校舍建立好后施行,保证不因调整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育次序。对不具有撤并前提的学校,不强行撤并。

结构调整规划的施行

小学和初中结构调整规划:经过年努力,逐渐并最终撤并悉数“一师一校”教育点,到岁尾,撤并一师一校点个,撤并中小学所,每个乡镇集中办妥一所初级中学、一所寄宿制中间完小和若干村完小,逐渐完成小学校均规划到达人以上、初中校均规划在人以上,逐渐提高办学集中度和办学规划。

高中阶段结构调整规划: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到年,改扩建所,搬家重建所,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所;到年建成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个县级职业教育集团,年,坚持一个高级职业学院。通俗高中结构基本不变,逐渐整合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展在校生规划,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撤并高中所。

到年,全市中小学在校生约万人,个中高中阶段约万人,基本到达普及高中教育的目的;初中在校生约万人,高质量稳固“普九”效果,小学在校生约万人。

(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年-年)

规划范围

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的范围包括:全市城市和乡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统的一切中小学(含非凡教育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现有存量校舍的抗震加固、综合防灾建立。依据具体排查判定后果,对辖区内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重建、迁徙避险。

规划准则

远近结合、分步施行的准则。结合结构调整,整合伙源,统筹安排,分类别、分步调、分年度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完成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辖区内教育资源平衡和优化装备。

突出重点、发扬效益的准则。依据教育发展的要要求财务的接受力,相对集中运用好资金,突出重点,把地动重点看管防护区、七度以上地动高烈度区、地质灾祸易发地域的各级各类中小学作为工程建立的重点,优先革新任务教育阶段学校,重点安排危房数目多、师生规划大、安全隐患突出的中小学校。

抗震为主、综合防灾的准则。在重点思索抗震加固的还,增强相关学校综合防灾才能建立,优先思索将中小学建成应急避险场合。

限日撤除、保证安全的准则。在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具体排查的基本上,对被具有响应天资单位判定为D级Ⅰ类危房的校舍予以悉数撤除,保证人身财富安全。

建立目的

依据我市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判定后果,依照当前撤并(—年内)、短期保存(—年)、中期保存(—年)、长期保存(年以上)的分阶段的目的任务要求,全市校安工程建立总体规划的目的任务是:在年已完成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任务的基本上,加固革新校舍万平方米,重建万平方米,完成项目学校的隶属设备建立,完成安全校园建立。

在工程建立中,统筹安排各项防灾避险办法,提高中小学校舍的综合防灾才能,对中长期保存学校进行地质灾祸评价,对受地动及其他灾祸要挟的学校进行迁徙避险,使校安工程悉数到达综合防灾避险峻要求抗震设防要求。还坚持全市中小学校舍信息治理系统,及时监控校舍安全情况,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安全治理供应服务。

资金需求

测算规范:D级危房撤除重建按每平方米元造价测算;B、C级危房加固革新按每平方米元造价测算。

测算根据:参照《市危房革新造价测算表》中的相关目标进行测算。依照表中的规范施行工程建立,B级危房加固后的运用年限为年,C级危房加固后的运用年限为年,重建校舍的运用年限为年。依据国家、省关于工程的施行必需到达“两个要求”的硬性规则,我市以构造类型为“框架”的目标进行工程建立资金测算。

资金需求:规划资金万元,个中加固革新资金万元,重建资金万元。

资金筹措:争夺请中心、省级津贴和市、县(区)自筹等方法处理。

分年度施行方案

年:在具体完成省校安办提出的“在年内消除年代底锁定的D级危房”建立任务的基本上,年内力争完成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撤除重建任务。

年:加固革新B、C级危房万平方米,撤除重建D级危房.万平方米;

年,加固革新B、C级危房万平方米,撤除重建D级危房.万平方米;

年,加固革新B、C级危房万平方米,撤除重建D级危房.万平方米。

(三)学校规范化建立(-年)

规划范围

在结构调整规划中,规划长期保存(到年今后)的全市城市和乡村一切中小学(含高中阶段学校和非凡教育学校)。

规划准则

合理结构准则。充分结合学校的地舆情况前提。做到教育楼、体育场等首要教育设备的安插区域分隔、功用分明。

科学规范准则。项目建立各个分部的设计技能目标、首要建材用量、建筑层数、分散通道、采光通风、电气照明、给排水、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目标到达国家规范要求。

合用够用准则。规范化建立严厉依照国家颁布的《通俗乡村中小学校建立规范》(建标〔〕号)和《城市通俗中小学校舍建立规范》(建标〔〕号)进行测算,详细建立规划以规划目标进行测算,最小不得低于基本目标。规划设计规划依据学校的实践状况,恰当统筹学校发展,结合需求与能够,准确处置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关系,做到安全、合用、够用,严禁铺张糜费。

因地制宜准则。合理应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结合学校所在区域民族习俗特点、城乡规划要求,充分表现当地文明特征,发明美好的校园情况和人文景象。

建立目的

从年开端,具体启动学校规范化建立。到年,在规划长期保存的学校中,按规划具体完成各级各类学校新征用地、新建校舍和其他隶属设备建立;还,分步做好图书、核算机、课桌凳、学生用床和教育仪器等收购工作,具体完成新校园建立的悉数施行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学校均到达规范化装备,每所学校基本完成规划化、规范化办学。

三、保证办法

(一)增强指导,明确责任。为保证新校园建立行动顺利施行,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担教育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直相关部分首要负责人成员的市中小学新校园建立指导小组,负责各项工程的组织施行。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相关工作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其他各工作机构设在相关本能机能局,响应的负责人由各局首要指导兼任,做到各尽其责,全体联动,合力攻坚。

(二)多方融资,加大投入。为处理资金问题,保证新校园建立工作顺利施行,各部分要努力争夺中心和省对我市中小学教育基本设备建立项目资金支持,以减轻市、县(区)财务压力。还,采取以下办法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缓解资金压力。一是调整支出构造,加大市、县两级财务对新校园建立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应用县政府信誉平台,积极争夺银行借款支持。三是创新工程建立投资方法,积极探究代建制。要勇敢创新建立投资形式,以县为单位积极探究校安工程代建制,把行将启动施行的校安工程打包,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公开投标,确定代建单位和建立规划。在公开选择代建单位前,要依照节省本钱的准则,对工程本钱进行认真测算,有用降低校安工程建立本钱。市发改、财务、建立、审计、教育等部分在履行代建制进程中,各自的本能机能职责不变,要全力支持共同各县(区)做好项目审批、资金筹措、本钱核算、工程监管、工程审计等相关工作。特殊是临翔区,要依照市委第次常委大会的要求,领先示范,开展好校安工程代建制试点工作,为其他县供应学习借鉴的经历,为创新校安工程建立投资方法创始先河。还,多渠道融资,积极争夺社会资金支持,切实加大建立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我市新校园建立顺利施行。

(三)减免规费,降低本钱。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分关于进一步做好乡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工程施行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号)有关减免行政事业性和运营服务性收费等优惠政策,依照《省人民县政府办公厅关于减免基本教育工程建立项目规费的通知》(云政办发〔〕号)的要求,本着安全、经济、适用的准则组织施行,采取有力办法,增强部分间的协调,最大限制地减免规费,降低本钱,按时完成各项建立任务。

(四)严厉治理,规范运作。一是增强工程质量治理。依照先勘探、后设计、再施工的准则,工程档案归档等顺序组织项目施行。要严厉工程招招标治理制和教育设备设备县政府收购制、工程质量与资金治理责任追查制、合同治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二是严厉项目资金治理。依照国家基本建立财政治理规章准则,设置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保证项目资金安全。三是增强工程进度治理。严厉执行进度报送准则,保证各类项目建立稳步推进。四是严厉县政府收购准则,保证各类教育设备设备收购正当合规。五是增强监督。要具体承受社会监督,技能规范、施行方案、工程发展和施行后果等向社会,一切项目公开招招标、建立、验收等各个环节承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还,将新校园建立施行状况作为对县(区)首要指导业绩审核的首要内容之一。六是一切工程必需设立完工标记牌。标记牌的内容在省校安办要求的基本上,必需有甲乙两边法定代表人、设计人、施工负责人、监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甲方现场施工治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名单。

(五)增强信息收集建立,严厉档案治理。依托国家、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档案治理的有关要求,制定新校园建立档案治理方法,增强档案治理。还,按“校舍GIS治理系统”的要求,坚持健全校舍档案信息库,完成对校舍单体建筑的定量治理。

校园安全规划篇7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安全工作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面治理”的指导方针,切实落实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责任,不断提升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水平,确保2021年校园安全稳定。

二、工作目标及任务

1.继续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投入力度。一是加大人防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健全规范的安保队伍;二是完善物防建设。完善更新安保器械、消防器械及校园围墙的标准化建设;三是突出技防建设。加大技防投入,使各学校高清摄像头达到100%;四是加大消防安全投入力度,确保校园用电安全。2020年教育局已在县第二实验小学校和第八中学校进行了智慧消防系统试点工作,力争在2021年所有有食堂的学校,全部进行安装,解决学校安全用电的隐患,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2.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新方法。一是实施演练联合体工作。为加强和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的综合演练能力和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险能力,2021年继续开展实施大学区疏散演练计划,使各学区、各学校能通过观摩学习互补长短。二是大学区安全交叉互检工作。教育局下发安全检查标准,及时组织各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进行学习,通过交叉检查,达到自身提高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3.依法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制度,健全并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事故责任追究。持续深入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重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力争把全县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三、检查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作为法律依据。

四、检查范围

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人员密集的特点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开展隐患排查。重点部位严查,一般部位普查,总体加大排查整治力度。主要以学生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微机室、生化室、学生活动区域和值班室为重点。

五、检查内容

重点排查学校用火、用电,大力加强消防安全整治;严查学生食品卫生安全,防止学生食物中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规范学生乘车行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隐患排查整改,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按照本计划工作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在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和危及安全的突出问题上,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六、检查形式

日常检查:各校对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微机室、实验室等重点防范部位要做到每天至少两次现场巡检,包括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防踩踏、防校车事故等检查,做到记录详实,认真。日常检查记录表见附件。

季节性检查:重点为春秋两季防风防火、夏季防雷电、冬季防冻等工作的检查。此项工作要求各学校每季度检查一次,要有详实的检查记录。

专项检查:针对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车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等进行专项检查。专项检查要求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定期检查,要有详实的检查记录。

节日的例行检查:针对节假日期间学校的防火、防电、防盗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明确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职责,要做好节假日的日常排查工作。同时教育局安全管理办公室将不定期对各学校、幼儿园的领导带班和值班人员的值日值宿情况进行检查。

综合性检查: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科室共同参与的全面检查,同时进行隐患排查。此项工作由教育局安全管理办公室组织,各相关科室共同参与,每学期检查一次。

七、具体工作要求

各学校、幼儿园是此次专项行动的责任主体,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本学校整治实施方案,同时明确各级岗位人员的具体责任,做到全员发动、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彻底整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落实整治责任。

校园安全规划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 智慧校园 校园信息化

中等职业学校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要求和规划引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职业宣传的重要信息化平台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智慧校园设想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室场地等)、资源(如图书、信息资料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智能管理和工作效率,扩展传统的校园管理功能,最终实现管理和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进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就是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智能化的用户终端,以及智能应用的有机结合。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信息逐渐积累和智能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依赖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化手段的大力提高,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即在校园内,凡有现金、凭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应用均采用统一的应用卡来实现。卡本身也是一种身份识别的标志,并随着应用的发展有感应卡和射频卡等多种应用模式。校园一卡通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消费管理模式,为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高效、快捷、方便与安全。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具有校园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功能。

二、智慧校园基础

随着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让大多数中职学校感到前所未有压力,甚至对信息化建设感觉到迷茫。

要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基础系统的建设是基础,需要对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完成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网络化建设自然成为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和载体,而且网络化建设设计的标准、规范、合理程度直接关系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另一方面,结合中职学校校园正在进行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MIS和应用系统等建设,大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积累阶段,数据结构和信息标准可能很难统一,甚至无法被再利用。这些都要求信息化建设需要重新思考部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充分应用现在系统完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但这些系统建设的前提都应该围绕统一身份认证的实现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能够顺利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新的信息孤岛出现。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三、智慧校园规划与规范

智慧校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一般都遵从“统一规划、分布实施,自上而下的设计、自下而上的建设”原则,并重视技术与实现的综合评价。具体地讲,一般主要从如下方面规范进行分析和处理:

1.适应性与可行性

一方面,系统建设要考虑成本的适应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针对学校的现有规模和适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和各功能环节都预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建设之初设计总容量不足或环节瓶颈作用限制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在系统建设不断增加的同时,保持原系统的可用、适应性,避免系统建设的重复投入和整合风险。

2.经济性与实用性

无论在系统规划方面,还是在技术规范方面,数字校园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信息及时、数据准确、方便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各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产品选型上选择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在功能方面体现出实用的综合性及实用性,适合多种用途,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力争以最小的投资及最低的运行维护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成熟性与先进性

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成熟的应用和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的综合集成,充分考虑各种智能化成熟技术发展的趋势,不但要保证正在建设的系统是成熟、先进的,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技术的进度和发展要求。在系统设计方面既采用先进的理念、设计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注重系统综合的性能评价。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不但要反映当今的先进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发展潜力,并能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代技术,避免技术进度造成的重复建设。

4.开放性与标准性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建设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以及信息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系统建设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与标准性。开放系统的极大好处,在于有更多的供应商可供选择,尽量减少对某个厂家技术和服务的依赖,尤其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降低了维修和管理费用,系统重新配置和技术升级换代,变的更加容易。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标准性使系统的建设可以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同时由于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添加应用系统和应用设备就变得十分容易,许多并不急需的非关键管理系统和应用设备可以暂缓购买,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使系统的先进性得以长期保持;从而更有利于系统的智能升级和应用扩展。

5.稳定性与可靠性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建设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我们还要从其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厂商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面考虑,从而保证各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靠性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没有可靠性就失去了信息应有的价值;稳定性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没有稳定性信息系统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6.安全性与保密性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多指管理系统的稳定和运行安全,系统面对不同应用和不同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同时,系统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自动发现系统的故障并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与最小范围。另一方面,与安全性同时需要密切关注的是信息的保密性,要能防止信息网络的信息被泄露或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破坏,防止删除、篡改以及系统的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7.兼容性和易维护性

中职校园信息化建设,跟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相比,整体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但都对信息化管理的及时、准确、高效、方便、快捷有着同样的追求。同时,由于各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初期,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规范程度较低,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新系统建设时充分考虑其兼容性和易维护性。兼容性实现了前期系统建设的顺利过度,而易维护性则对节约系统建设实现后的运行成本带来极大的方便,充分体现了资金利用的效率。

诚然,我们很难在任何一次系统建设中都兼顾到这些规划和规范,但充分利用现有稳定和成熟技术、选用成熟系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而且在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全面综合地把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最大化地为信息化管理服务。

四、建设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中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政策的指引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迅速。由于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许多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投入中职学校使用,数据信息大都存储在建设方按规定的位置,中职学校本身很难方便地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已经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

面对过去曾经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努力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初,我们是否应该理性思考:

1.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对于多数中职学校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限制,学校自身投入已经十分有限,往往局限于常规资金周转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一般只限于必要的基础管理要求,甚至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进行设计规范,常常因为对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投资和收益不成比例,甚至影响部分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选择新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时,我们要充分分析现有信息系统对校园教学和运行管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尽可能缩小对新系统建设的盲目性认同,比照现在市场成熟的系统产品,分析其对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效率的各个方面,全面认识新系统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性和合理性,最终综合评价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2.建设规划的合理性

任何信息化系统在投入建设之前,通常都会对规划建设的必要性事先进行充分全面地分析和认证,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合理性分析。

数字校园建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其合理性分析也必然会影响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合理性通常需要考虑的方面有如下几个:

1)系统的成熟性。对一个成熟的系统,通常是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和经验积累,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的结果,系统建设成功的可能性有保障。

2)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求通常是我们对新系统建设的原动力,校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更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新系统的建设就必然要适应学校管理的基本需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全员信息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资金使用的高效性。面对有限的资金投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一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尽可能避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的重复投入。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利用效率是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力求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最高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是智慧校园永远的追求。

诚然,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手段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过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始终坚信,中职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最终会得以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宗平、朱洪波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数字校园运行维护技术体系建设浅析,张毅、高东怀等《中国教育信息化》

[3]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蒋东兴、宓、郭清顺《中国教育信息化》

上一篇:机电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城市治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