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0:15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1

一、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教学团队定期探讨课程标准、集中备课、教学交流,培训操作动手能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1]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1.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2人。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只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缺乏专业“领头雁”。年龄结构不合理,25~35岁中青年教师有9人,科研能力缺乏, 动手能力不足,“双师型”团队建设困难。

2.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企业锻炼直接进入高校当上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只能照搬普通学历教育方式开展教学。而且,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多,无法将汽修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现代技术接轨,无法将汽车新技术带入到教学中。

3.业务技能培训不到位

近年来,学院每年派教师去参加高职院校培训,但是培训时间很短,教师很难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无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运用到教学中。汽车新技术发展快,大多数汽车企业都与国外技术合作,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出国培训机会少,不能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应用在教学中。

三、打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1.选定合适的教学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教学团队各项事务的组织和实施,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在团队建设中起着学术引领作用。教学团队要负责探索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等。

2.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由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相对比较年轻,独立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的能力还不太强,因此引进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引进汽修行业专家当汽车检修与维修技术专业带头人,给教学团队指引方向,制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计划,开展教学改革,做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

3.加强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学院出台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政策,指出:专业教师必须下企业锻炼,三年内,每位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锻炼时间至少达到半年。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一方面,能够结合实际,参与修车,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维修理念,并能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带到教育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员工理论培训。这样对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团队中,有8位老师,利用暑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教师的读研、社会实践、在职培养、对外引进学术资深的客座教授,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群体优化、学识水平高、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培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团队12人中,有9人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3人参加香港理工大学高职高专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

5.建立起良好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积极探索并建立起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1.构建了基于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深化和完善对岗施教和对证施教,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结合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按职业岗位需要确定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能力和知识分析的结果,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将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与行动领域相对应的适用于教学的学习领域,最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完成课程内容的组织工作,开发教材4部。[2]

2.推进“一体化教学方法”

针对企业提供的岗位能力要求,遵从职业教育的情境性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环境、双师资,注重在实际工作过程的现场教学、训练及考核,推行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专家讲授的制度,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 [3]

3.建设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以《汽车电器设备维修》和《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改革为载体,通过课程研究与推广应用,带领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逐步推行教学方法,培养了教师队伍,使一批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同时,该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强化了学生素质能力。

4.教学团队多次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影响力大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团队合作;竞争

一、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建立特点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方法、有效果的教学将广告专业知识理论、设计方法、创意思维与实践案例设计操作相结合,从而在设计人才培养上做到有模式、无定式。

广告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实践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应该符合五个特点:一是竞争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多方位深入的分析和调研,为培养具有一定商业竞争意识的广告设计人员;二是创意性,给予足够的设计创意思维方法,教授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创意手段;三是应用性,充分了解市场的需要和商业设计的实践需求。四是商业性,广告必须达到一定的效应,从而才能使得学生创作出具有商业效应和具有一定美术价值的广告;五是可持续性,注重教学体系的前沿性和开放性,形成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广告设计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广告公司实际的操作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团队合作,分组教学和案例实践成为教学贴近广告运作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在广告教学的团队合作模式中加入竞争性模式,可以弥补团队合作带来的复杂性的弊端。

二、建立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教学模式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至今团队合作(TeamWork)的理念风靡全球,大部分广告公司的工作模式也受其影响,因此在教学模式中团队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促使学生从一直以来的单一学习模式转变为更加符合未来工作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点交叉”团队合作模式的建立

团队合作模式的建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为了达到工作的协作,合理的团队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团队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学生团队的制定,针对广告设计公司团队工作实际。各团队人数控制在3-5人范围内,运用高级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公式,3人(A、B、c)形成团队可以形成4种学生合作关系(AB、Ac、Bc、ABC),团队人数如果超过6人会形成49种(An、BCD、ABCD、ABCDE……)较复杂的合作--关系,过于繁杂的交错关系会导致团队的凝聚力和学习能力下降。同时在教学团队合作建立中同一团队中男女分配应该合理,保证各团队中兼有男性和女性,发挥性别优势,提高团队工作热情和缓和团队矛盾。

(二)团队合作的复杂性

我们在教学中建立起的团队合作具有复杂性,主要来源于:团队成员思维方式的冲突,团队成员性格的差异,团队成员综合能力的不同,都会导致冲突和争执。团队合作的复杂性具有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体现在争执;恶性体现在冲突。

良性的争执。在上一章中我们谈到团队都具有一定的人员限制,其目的就是防止人员过多造成的混乱局面,而在教学中的争执出现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良性可控制范围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团队成员的思想的碰撞可以形成更加完善和周密的广告创意思路。良性争执会推动去粗取精,消除狭窄的误解,增强严谨性,防止得出错误的广告定位。

在团队中影响团队合作高效运作的阻碍之一就是冲突,冲突有别于争执是团队合作的负面影响产物,会导致团队的合作能力下降,由于学生的非理性冲动和思维的不成熟性,甚至会转变为个人的关系冲突,这需要对广告设计的流程以及广告设计思维方法,广告设计定位知识的科学阐述,并且通过完整的实例讲解和学生课堂练习,及时的树立和指导学生把握广告设计的科学理念和正确思考方向,另外增强教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突出乐趣性的内容解析。

(三)“内外结合”竞争模式的引入

在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中建立竞争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团队与团队之间竞争和团队成员的竞争。菲斯顿(菲司顿橡皮公司创办人)曾说过:“别以为高额的薪金,就可以聚集人才,只有竞争和挑战,才能发挥他们的工作效能”。

1.团队与团队间的竞争

团队与团队间的竞争是最有效提高团队效率和业绩,取得完整广告作品的强心剂之一,团队与团队的竞争关系的建立需要树立团队的荣誉感和团队的共同目标。团队的荣誉感通过寻找和建立团队的共同性来建立,一是团队的共同名称,通过团队成员为团队命名,鼓励学生选用较为积极和具有风格特征的名称,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建立共同的外环境,团队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区域环境,要求学生分团队划分教室学习和设计区域,加强团队的独立意识;三是建立组织架构,团队成员模拟广告设计实例针对自身特点进行分工,保证每位团队成员都能够在团队中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2.团队成员间的竞争

团队成员的竞争建立是基于团队中出现的消极学习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各自在团队中的积极作用,团队成员的竞争建立是在团队与团队间竞争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的团队目标树立的团队工作内环境。

三、“多点交叉”合作与“内外结合”竞争的教学模式

在团队与团队间竞争和团队成员间竞争的“内外结合”的竞争作用下,结合“多点交叉”团队的合作形成多层次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包含了两个层次(见图1):第一层次是“多方交叉”的团队合作;第二层次是“内外结合”的团队竞争。每个班级的课程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各团队为次中心的格局,各个团队学生可以通过共同学习相互交流,知识和思维交叉互补,相互补充,通过探讨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完善和加强所学知识的理解,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教师掌握各个团队的学习进度解析团队成员经过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解答团队合作中出现的学习问题,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团队之间的竞争关系相互辐射。

参考文献: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3

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流程性、操作性等特点,并且学科的交叉性强,其涵盖了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多门学科。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更需要加强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3]。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促使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将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认知和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物流管理人才教育不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和能力[4]。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学生深入实践、独立调研和查阅参考文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物流经济与管理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企业物流与采购管理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制造企业物流管理领域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应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物流管理课程中提到的众多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也有较大偏差,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通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观制造企业及物流企业、社会调研和使用物流软件,让学生系统化的了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2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三维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特色,构建了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以物流专业的项目方案设计及制造实现的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并对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进行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开展专业类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物流设计大赛及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二年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取得很好的效果。①竞赛型设计维: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模式移入到课程设计(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中。针对反映某企业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案例集,按照竞赛要求与步骤(方案设计内容:针对性、有效性、覆盖面、综合性;方案设计方法:科学性、复杂性;方案表现能力;方案创新与应用性),参照竞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课程内容不同,把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首次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形成一套“知识准备—企业案例集—方案设计—答辩汇报—评价”五个阶段及考核点的指导与评价方式,把课程设计与每年一次的学校物流设计大赛、二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物流大赛进行对接,从中选拔参赛队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探索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赛队连续全国三届(二年一届、一校二队、一队五人)全部进入复赛,二届进入决赛,获全国银奖与优胜奖各一届,五人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②实验型设计维:《生产管理》、《工业工程》、《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借鉴工科的课程设计方式来进行。设计是在经管院实验中心,把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性问题作为解决对象。设计方案是围绕化油器、玩具小汽车等产品的装配工艺路线、装配操作、工序定额、装配流水线组织设计、流水线效率平衡与提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来进行三门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且均需要在实验中心进行验证与实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③课题型设计维:利用课程教学老师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企业横向课题等,以及学生创新计划的项目资源,对项目合理分解、形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方案(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

3物流管理主干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

①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与教研团队:从2007年开始,江苏科技大学建立了指导团队,且定期开展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完成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引入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三维仿真式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建设”等课题,发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文章,初步探索出课程设计三维体系工作方式。充实的教研活动与团队协作为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打下基础。②建立课程设计的项目库:把二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方案设计项目,以设计性实验项目及部分科研课题方案设计项目的为补充。基本建立起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项目库,且进行更新。③构建课程设计指导的网络互动平台:基于2009年建成的《现代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精品课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在课程开始时就在平台上布置课程设计的大纲、任务、进度、模版与范本,推行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互相衔接、部分并进、“细水长流”式指导方式,最后用1-2周集中突破,收到较好的效果。④以教科研课题与活动支撑课程设计:现在的物流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团队,既是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技创新团队,又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团队,承担着学科、教学、专业建设与教科研工作的多重任务,有力地支持了课程设计三维体系构建与实施工作,2011年起是物流管理专业为校级品牌建立专业建设点。

4结束语

基于物流专业培养的定位与特色,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了物流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设计三维(竞赛型、实验型、课题型)体系,提高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质量,推动了学校物流设计大赛活动开展及在全国性物流大赛中的参赛水平,还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在建设物流专业课程设计的支撑体系中,提高了课程设计指导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增加了团队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指导能力。为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水平提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极具推广价值。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机械工程;创新设计;教学改革

在现有国内高职学校的机械专业中,很少有关于机械设计创新的课程,致使很多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尽管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却难以从事创新的设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要想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强国”,职业教育应走在教育的前列。因此在《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机械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才能发挥环境,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大赛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结合教学与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经验,谈谈在《机械工程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一个产品的优劣关键在于设计,而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但是,传统《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学完了课程,仍然对机械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以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对《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新增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的新体系。

按照高职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及历次创新大赛的比赛要求,我们把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机械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内容,讲解创新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向学生提供创新思维方法,通过大量实际机械创新设计的示例分析,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新增机械创新课程的内容包括:①机械创新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结构;②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开发;③创新产品的方案设计;④CAD软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⑤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实现;⑥创新产品的制造。学生通过《机械工程基础》创新设计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这些阶段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其现代设计的基本方法,创新设计的基本思路。因此需要明确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综合创新设计能力方面的任务。如机械原理课程由传统的以机构分析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突出机构设计的思想,加强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强化机电一体化思路,介绍气、液、电驱动的机构和机电一体化的执行机构,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实践操作部分是让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产品开发和制作能力。比如软件知识、电脑仿真技术、动画模拟、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制作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与人沟通和演讲技巧、团结协作精神等。让学生有动手训练机会,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落实到实处,有效弥补了学生在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上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教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对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从头到尾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努力尝试将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向学生讲授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常用创新技法、机械创新设计方法及创新设计典型实例分析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机械领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找出有创意的机械产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新奇独特;激发学生对周围所熟悉的问题或物品进行分析、探索,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出改进的思路。比如,机械设计课程改革了过去仅罗列常用零部件的繁杂内容,建立以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机械零部件的工作性能设计、类比设计、改造设计和创新设计的授课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执行机构和传动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的仿真与方案比较,以及零部件的三维造型设计,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分析计算和方案比较时间,而且直观、形象、准确,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激发了学生创新设计的兴趣。在导学上下工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对典型的有创意的产品进行拆装实验,分析其创新点,总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完成小论文、研究报告、创新作品。学生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因此会积极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创新设计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创新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特点

1.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主动去动脑筋想方案,更要亲自动手,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如为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的能力,我们开设了“机构系统综合实验”。学生可将自己创新设计的执行机构系统的方案,通过搭接组装,使创新设计的方案模型化、实体化,并可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再如,为提高学生对机械系统的总体认识,我们开设了“机械系统方案综合实验”。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和执行机构的简单机械系统的组装,形成一个完整的机械系统的概念。学院数控加工教学中心承担了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大部分作品制作工作,制作中的简单零件,由学生在教学中心的钳工车间依靠有经验的师傅辅助完成,较复杂的零件,自己首先编写好数控加工程序,在具体操作师傅的监督下,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上完成加工。同时,加工师傅协助学生完成加工零件的工序设计、检测方法设计和装配的调整等工作。作品的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艺知识的理解。

2.改进作业内容与考核方式

针对过去侧重典型零部件分析的机械设计作业,我们改为以设计为主的简单机械设计训练。学生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创新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强调要团结协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组成4~5人的团队,小组成员不受班级的限制,男女搭配,但必须是相同的专业,分工协作。各团队在队长的领导下,开展与设计有关的各项工作,如设计方案讨论分析、方案的工艺计算、设计结构的讨论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充分交流。因为每一名学生都不可能很完美,但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只要运用好每个人的长处,精诚团结,饱含创新的热情,拥有那份自信,团员之间相互沟通协作,那么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就是最高的,完成项目过程的可操作性强的概率就大,同时学生能力在团队中得到尽情施展。团队合作的基础之一就是建立信任,要建设一个具有凝聚力并且高效的团队,第一个且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建立信任。团队的精神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团队精神就是团结、协调。只有拥有团队精神,一个团队才能集思广益,凝聚一起,那么作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队长要懂得如何分工协调,他不仅要求自己进步,还要做到整个团队所有成员共同进步。为了这个目标,团队所有成员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讨论的和谐环境,在一次次讨论后同学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案越来越完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鼓励,那么在这个团队面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合理选择。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只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创新培养创新,用创新激发创新,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一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洁营,马慧勇.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李志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8,(51).

[3] 王小萍.试析团队组织在高职模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9,(4).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业务转型 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8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为了生存或者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进行业务转型。企业业务转型和人的转行一样,难免要脱离自身熟悉的业务,跨入陌生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做好业务转型期的设备管理工作,事关企业转型后的设备运行情况和生产状况,无数个企业实例证明,企业业务转型期的设备管理,如同人生十月怀胎的酝酿期一样,会对企业转型后的生产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点如下。

1 把好脉,定好位,做好企业转型前后的业务状况、生产情况、设备情况、市场需求分析

企业首先要对自身有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全面的分析自身,将企业目前的业务状况、设备状况、生产情况、人员状况、资金实力、核心优势等情况详细列举出来;同时,对即将开展的业务相关情况也

进行深入、广泛、透彻的市场调研,明确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的优劣势,知己知彼,做好企业的定位。比如,企业瞄准的是高端市场,我们相关的调研、论证等就要重点针对高端市场,设备采购针对的也是高端设备。

2 设备前期规划、调研是关键

新设备前期管理中,做好调研规划。企业是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明确市场的供需状况就会比较科学的评判市场未来的需求,这是调研工作的核心,要依靠组建强有力的调研团队来完成。团队的成员要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的范畴要广泛,要包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专家、设备专家、生产人员、市场人员等。采购时要做好招标工作,充分参考同行企业的设备情况,根据自身的定位,充分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总费用情况来做设备选型,在选型时,考虑设备的性能、市场保有量、成熟度、用户体验效果,设备厂家的专业实力和综合实力,备件消耗,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后续升级空间等,优先选择市场成熟度高、厂家信誉好的设备。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设备的先天缺陷或者说隐性缺陷比它的亮点更致命,有时甚至关系到一个项目的成败。

3 新设备到货、安装过程中,维修团队组建很重要

组建好该阶段的维修团队,把合适的人用到适合的位置,选好有相关生产经验和设备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团队,聘请工艺专家和设备专家全程服务,逐渐培养企业自己的业务精英。维修团队成员必须包含相当比例的前期介入人员,这些人员在新设备到货、安装前就要抽出专门时间来培训,有条件时做到去该类设备的应用厂家实地体验,到该设备的生产厂家跟踪监造。必须指出的是,要提前充分消化吸收设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观摩、监造或设备到货时做好提前熟悉设备状况,安装时能抓住重点,还要利用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和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学习提高。

4 新设备调试、验收、试生产过程中,维修团队重点做好跟踪、交流、学习

调试期是生产前的演习期,期间容易暴露许多问题。在这个阶段,企业人员要全程、全方位专人跟踪学习。尤其要分好工,组织专门人员全方位的向设备厂家人员学习,将培训阶段接触的设备知识与现场设备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设备的组织结构、运行原理、工艺条件、维修保养细节等各个方面入手,深入钻研,积极利用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的接触机会进行学习,尽可能深入的掌控设备情况,为日后维修、维护该设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设备验收之前,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将设备从前期调研、采购、到货、安装、调试等阶段的所有要领事宜汇编成册,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员汇总心得体会和相关的技术,汇总之后,和设备资料一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二是将设备试运行期间包括之前现场发现的或者疑似设备厂家未整改的设备相关遗留问题汇总,督促设备厂家在验收之前进行整改,为将来设备的正常运行消除隐患。

5 设备正常生产过程中,维修团队重点做好点检、维护,总结工作

在平时的正常生产过程中,要针对设备整个使用周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有准备的做好维护、保养、维修工作。对照设备说明书的同行企业的设备管理经验记录情况,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设备管理文件,重点是维护、维修要领和备件、易损件、消耗件的科学更换,而后根据现场情况加以补充完善,最终实现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完全掌控的目的。还要指出的是,设备验收后会有质保期,要充分利用该段时间,为设备把好脉,对照设备资料,查看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与资料是否一致,查看设备的各项工艺条件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稳定性和可靠性如何,备件消耗情况如何等,发现异常情况要积极与设备厂家进行反馈沟通,争取设备厂家的解决。

6 建立工作日志和各种档案文件记录,实现信息有效传承和共享

俗话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记录很关键。很多企业出现过人员转岗后工作衔接出现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正常管理。为此,从维修团队组建开始,就要建立一整套详细的文件记录,指派专人监管。比如,工作日志、周月总结、各种纪要等。并且尽量将这些记录文档化、电子化,每周或每月将这些记录统一存到车间档案中去。这样对于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和团队的整体工作都有好处,在设备将来的工作运行过程中容易做到有章可循。需要指出的是,设备档案、设备资料、加油记录、大修记录等对于设备而言很重要,从设备进场第一天起,就做好这些记录,对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维护、维修而言,益处多多。

总之,现如今的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的主体是设备,尤其对于业务转型期的企业而言,该阶段的设备相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成功与否。为此,要从业务转型前期开始,组建好团队、布好局、奠好基,真正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选择相适宜的设备,并为此扎实的推进后续的各项工作,才能为业务转型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6

以“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为例,从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设计,包括成员规模、身份构成、组织架构;进而从年龄、学历、职称及工作量等方面分析团队运行三年的特征。在提出团队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准备期、开始期、运行期和整修期四个阶段梳理团队各时期的运行特征及任务实施措施。以定量的方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团队运行绩效进行评价,揭示团队在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影响。最后,就团队建设历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 远程教学;课程团队;建设实践;运行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78―04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 and Smith)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由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1]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授教育,具有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特征的教学活 动[2][3][4]。尽管远程教育兼具信息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学习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知识传播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等诸多优势,但在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仍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松散、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与学生需求不适应等诸多不足[5][6][7]。将团队理念引入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领域当中,通过在系统内以某一门课程为核心,组建一个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将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一定的保证。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下简称“中央电大”)2009年组建成立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下简称“团队”)为例,通过定量数据挖掘,多主体、多层面地测算教学团队在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绩效,旨在探索团队这一特殊组织对“教与学”活动影响的价值,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电大系统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相关机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一)研究区域选定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涉及31个省级电大。其中,团队成员信息数据,如年龄、学历、职称、负责课程门数、所在地区教师群体规模等,来源于中央电大“电大人体生理学教师情况调查表”数据(2010年、2011年调查结果);团队成员参与团队活动的各项投入数据,来源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调查问卷。学生实考率和及格率数据,来源于中央电大考试中心(2009-2010年第二学期,2010-2011年第一、二学期);学生学习过程变化评价数据来源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教师调查问卷。全国省、市级行政区域边界图件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

(二)团队特征分析

1. 团队组织架构

团队规模:以教学工作的辐射面和带动性为出发点,团队成员定为35人,由中央电大、普通高校学科专家、省级电大三部分成员组成。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的17所省级电大责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覆盖了开设课程省校总数的二分之一。

团队成员身份构成:“1+X”模式。“1”即一个主体,“人体生理学”课程学科教师;“X”即支持课程实施的管理、技术、研究等远程教育人员。

团队成员架构:1名首席主持、9名核心成员和25名成员。首席主持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团队成员的分布,核心成员分别担任具体任务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首席为核心,任务为导向,分工合作(如图1)。

2. 团队成员年龄、学历及承担课程情况

年龄结构:根据调查数据,团队成员年龄以30-49岁年龄段省校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占团队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还有近五分之一的20-29岁的团队成员,是在建设过程中一些省校参加进来的骨干青年教师,是团队“传、帮、带”的主要对象,也是未来团队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

学历及职称结构:团队成员学历及职称总体水平较高,拥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96.30%。其中,博士学历3.70%,硕士37.04%,本科55.56%,讲师29.63%,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比例超过半数。高学历、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作为团队的主要成员,是团队建设之初的基本要求,对实现课程团队的任务和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团队成员承担课程情况:团队成员在省校承担的课程数从1门到9门不等,且省级之间差别较为明显。包括中央电大在内的18家电大团队成员平均负责5门课,表明电大系统教师业务工作较重的现状。此外,团队成员中多是在本校相应管理岗位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如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

(三)团队的核心目标及主要任务

1. 核心目标包括:① 形成目标一致、联系紧密、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共同发展的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研究集体。② 以团队目标为导向,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教学、探索生理学与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工作重点,合作开展教学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③ 探索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为电大医科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累经验。

2. 主要任务

依据总目标,分解出七个子目标,对应七项工作任务,即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活动、推进课程基于网络的测评、强化实践教学、开发“人体生理学及其临床应用”网络课程、探索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四)团队的成长轨迹及实施措施设计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从组建到运行,具有生命体的成长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 图2):

1. 准备期(2009年6月-2009年10月)

确定团队的目标及任务,遴选团队成员,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2. 开始期(2009年10月-2010年3月)

①统一思想。针对团队成员各自观念、方法、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强化引导,初步达成对团队总体目标及任务的共识。②搭建远程交流平台,协商建立交流制度,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团队运行情况等交流。如建立团队QQ群,制定每周定期交流制度、每学期网上教研活动制度和年度面对面团队工作会议制度等。③任务分工。由核心组成员分别承担相应团队建设任务,组成工作小组,编制任务实施方案。

3. 运行期(2010年5月-2012年4月)

根据任务实施方案,7个小组同步推进开展工作,陆续形成阶段性成果,包括:①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即电大系统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学习需求现状调查报告、实践教学现状调查报告。②分析报告,形成教学改革方案。即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和考试改革方案等。③良性互动,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周、学期和年度为评价周期,以QQ群活动、工作总结评比为载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把团队工作成效和成员个人工作成绩反馈给团队成员、成员所在单位及团队上级领导。④团队成员共建、共享,形成了用于教师辅导的网络电子教学包。包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实验视频等10项资源。⑤发表了学术论文7篇,4个课件分别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大赛一、二等奖。⑥初步形成团队精神。团队成员形成了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关注、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的良好团队氛围。

4. 总结与改进期(2012年4月-2012年7月)

“人体生理学”课程团队的7个小组陆续完成了预设的团队建设任务,基于各任务小组自身的工作节奏,分批次进行了小组工作总结与改进,整个团队进入再设计、再实施、再发展的新的工作周期。

二、团队运行绩效评价

通过科学的运行方式,团队建设在远程教育活动中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目标一致、共同发展的课程教学研究集体,提升了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促进了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8][9][10]。本文以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维度,以定量分析方法对团队运行效益进行评价。

(一)课程受益与教师成长

课程受益率:是用来表征团队成员在参与团队活动的同时,使其所负责的其他相关课程间接受益的比例。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γ=WA(1W5,1A9)]

式中:[γ]为课程受益率,表示团队成员因参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活动而受益的课程门数与所负责的所有课程门数之比;

W为因参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活动而受益的课程门数。根据调查,W位于1和5之间;

A为团队成员在本单位所负责的课程总门数,根据调查,A位于1和9之间。

三年的团队建设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不仅促进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还使得团队成员所负责的其他58门次课程均得到受益,如借鉴本次教学团队的理念、方法组建本省课程团队,带动分校及教学点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落实教学过程。

科研成果及教师成长:在三年的团队建设实践中,团队成员围绕7项团队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学术、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成长。团队已有7篇在远程教育领域重要学术刊物上;4人晋升为教授,2人晋升为副教授。

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程教学团队有效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青年教师能够较方便地获得资深教师的指导,更加有利于之间自身的成长;资深教师因方便与普通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跟踪课程前沿和新技术更加快捷,促进了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普通高校学科专家因参与了团队建设多方面的工作,更加了解了电大的学生和教学特点,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

(二)学生方面

课程及格率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为进一步揭示课程教学团队运行对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将团队建设期间的考试及格率对应团队建设的三个时段,按照参加团队成员省、非团队成员省进行比较分析(图3)。结果表明:课程及格率随着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而提升,从第一阶段的74.73%提升到第三阶段的80%以上,省校专业课程教师参加团队建设后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非团队成员省考试及格率上升明显,从48.75%上升至78.36%,显示出课程团队的显著成绩:即经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化、课程内容优化和学习支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对课程辅导教师的教学指导,如提供统一的备课教学包等,使学生进一步获益。总之,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的众多省校教与学质量的变化。

三、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突破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价值认知的局限

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电大学生是基于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接受教师实时面授的机会十分有限,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是基于网络实时与非实时进行。中央、省、分校、教学点在各自的层面分级教学,教学思想、指令难以沟通,教学过程难以落实。为推进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而长期以来,还有很多电大管理者甚至教师本身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的价值认知仍然不清楚,认为本学校已有专业教师、教学研究室等教学组织资源,可以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参加团队活动意义不大,从而忽略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所能够提供的成员间知识结构互补、优质教学资源及时共享、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创新型成果的学习借鉴等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地突破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团队价值认知的局限,从管理者的角度要加大宣传,建立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不同层面的团队工作,才能够在电大系统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师自身成长,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团队成员个体差异性特征的显现

在电大教学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讲,享有较为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其教学方法和形式也较少受到强制性约束,逐渐形成了突出教师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各异的教学行为。一方面这样自主性较强的工作思维习惯难免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带入进来,造成或者因成员之间想法难以协调统一而影响团队任务目标设定;另一方面因成员之间迥异的工作特点而造成不必要的团队内耗,降低了工作绩效。因此,团队各层面的管理者应充分深入地了解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尊重其固有工作习惯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勇于打通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壁垒,发挥和整合成员的自身优势,科学地引导团队树立起求同存异、协作共赢的正面工作氛围。

(三)完善团队评价机制缺陷

团队建设和运行需要团队管理者和成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十分有限,则需要更大量的网络交互沟通来完成工作的协同。对团队工作成果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年度完成的资源建设、研究论文等硬件指标上,忽略了对团队作为一个滚动向前的可持续发展有机体,各阶段内部组织管理质量、未来发展的潜力空间等重要方面的衡量。就团队成员评价而言,更是集中于教师个人完成的实际任务,缺失了成员在为团队工作当中,领导、参与团队建设及协同其他成员取得的成果,而不能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团队应在有序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逐渐从重视个人业绩的考核向重视团队整体长期价值考核转变,既要重视过程管理更要重视目标管理,从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从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数量、质量等转变。

(四)不断挖掘团队可持续发展驱动力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课程团队对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的正向作用毋庸置疑,但如何能够将这样的效益可持续发展下去是教学团队相关问题研究的永恒课题。团队应在自愿参与的基本原则下搭建、指定或推选出出色的团队领袖,有目的地设计差异性互补的团队成员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团队分阶段分层次的工作任务,在规范的制度约束和充足的资源保障下,通过成员间协同来实现团队目标。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

“创新驱动、创业促进”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议题,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化部署[1]以来,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实践相分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专创融合将成为双创教育改革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专创融合的概念界定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现实问题出发,由真实流程驱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解构,最终通过师生共创实现价值产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侧重在不开设新课程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专业真实性项目研发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双向耦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向师生共创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情景体验和行动导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深度思考、合作共创[3]。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4],推进专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围绕专创融合主题,利用访谈法、观察法、互动法等方法,对产业格局和趋势、社会热点事件、产业企业奋斗史、专业难题突破史、风云人物励志故事、行业和用户痛点、创新创业机会识别、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实践场景、创新创业校友资源、技术与工艺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教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一)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森林、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十大健康旅游专项为主,以“心理、环境、运动、营养”等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辅。该专业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十大健康旅游资源的禀赋,掌握专项健康旅游服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项健康旅游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相关健康旅游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日益广泛多元化,全龄人口积极投身大健康旅游的趋势正在形成,健康旅游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5]。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健康旅游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实践不足,缺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其对有关健康旅游项目的服务技能、规划设计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基本集中在线下教材和线上课程资源上,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度不高,同时单项知识“灌输”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如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企业行业优势等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旅游市场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与健康旅游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和与市场的对接。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一)递进式循环的教学目标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兼顾健康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以健康旅游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寻找市场机会及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6]。基于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进行了一个从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到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四级递进式目标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健康旅游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理解健康因子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项健康旅游项目的操作流程与服务技能,最终能够识别市场痛点,对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而这也是创新创业思维的集中体现。以四级递进式目标为基础,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健康旅游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特别是情感方面,主要从专业认同和思政教育两个角度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使其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良好修养与品德。当然,这一能力循环模型不仅适用于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内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同样也可拓展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既能实现课程内的目标能力循环,也能实现课程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主辅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健康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以项目式驱动为主,以案例式、访谈法、小组合作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辅,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结合,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项目式驱动是指以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为依托,学生择其一,以组建团队的形式进行健康旅游项目实践,并在项目实践中寻找市场痛点,进行项目和产品的规划设计,模拟项目运营和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流程,从而体验真实的健康旅游项目运作过程,推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进程,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7]。对于其他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享,也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访谈法让学生与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交谈,并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健康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对应训练

在进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以能够进行项目任务型、应用型、成果型教学操作的内容模块为主,贴近行业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场景的构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什么是健康旅游”“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以“森林浴、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为内容的资源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以及以“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为内容的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8]。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行业的研判、市场分析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资源型和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项目式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学生组建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某一种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的设计,培养其发现市场痛点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思维。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旅游创新研究、项目设计、产品开发,使其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可增强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及可视化呈现

专创融合的课程考核应摆脱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化、结果导向的倾向,坚持弱化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本文对健康旅游概论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体系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性评价,从团队组建、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精益创业画布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作品考核主要以学生团队的健康旅游项目规划文本为依托,考查其市场研判、项目创意与产品开发的能力及团队意识,这既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考查[9]。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设计,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四大课程目标为一级指标进行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在课程教授前和课程教授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并通过Before-After的对比,进行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

(五)多方共享的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源优势,可提供教材、案例库、规划文本、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和访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10]。

四、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际的运用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三阶九步走”的教学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图3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三阶九步走”教学操作流程整个教学操作流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团队组建与理论探究。课程开始时,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团队组建。在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各团队通过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赚取课堂积分,然后以课堂积分多少从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中竞拍中意的健康旅游项目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第二阶段:健康旅游专项学习。这一阶段将对十大健康旅游项目进行逐一学习,从理论、行业大咖分享、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师生课堂互动,学生团队要基于项目参与整个课堂内容的学习,寻找市场痛点,提出科学的项目方案,最终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精益创业画布的制作和展示。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与考评。各学生团队基于健康旅游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对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进行访谈,加强课后实践,从中了解行业状况、发现市场痛点,进而提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设计方案,最终形成健康旅游项目的规划文本,并进行路演评比。总之,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从多个方面着手,打造了健康旅游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应训练模式,并且通过实际的课堂操作和实践,形成了“三阶九步走”的操作流程,这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运维团队建设方案篇8

一、油田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油田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绩效评价处于传统的人事评价阶段,绩效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在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绩效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人事考核方式阶段

侧重于固定周期的对单个部门或组织的评价,组织或部门之间的联动评价少。评价主体单一,其他部门或评价主体参与少。评价维度单一,对项目团队或组织的评价还仅仅停留在对经济效益评价的模式上,对较为容易量化的经济效益指标的考察上,最终使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2.评价指标与油田战略目标严重脱节

在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方法上,往往从实际任务出发,预先设定组织或部门的生产任务目标,固定周期进行工效考核。基层工作人员的评价是没有通过工作分析技术对岗位的任务要求和行为要求做出详细描述,而是注重员工行为考核,不同岗位员工的考核指标趋于相同,出现与职位工作相关性不强,非职位任职者能直接控制的指标占据考评指标的重要部分。因此,最终的绩效评价满意度和效度均不高,造成企业战略目标不能通过对层层组织的绩效管理传递到员工头上。

3.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缺乏绩效管理思想和绩效管理技术支持

在绩效管理理念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是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几乎都是由领导直接指向下属,让员工参与、与员工沟通的情况几乎没有,也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和鞭策上,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评价体系监督和控制作用大于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油田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的改进

针对油田勘探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油田绩效评价体系中,应补充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产出评价

项目的产出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评价和团队成员劳动生产率评价。勘探项目效益评价是项目团队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投资、成本和效益等指标直接判断项目实施后是否获得预期效果。对于勘探研究项目团队来说,团队成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衡量团队成员劳动效率及团队整体协作效率的指标之一。经统计和对当前勘探形势的技术分析,按年增四千万吨储量,勘探研究人员一千人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应约为200吨油气当量/日/人,确定为标准满分水平。

2.技术与方案评价

技术与方案评价主要包括勘探方案合理性评价和技术应用与创新程度评价。勘探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是在分析勘探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单项工程的工作量和精度设计是否与地质要求相匹配,是否做到了尽量节省工作量。勘探过程中,技术应用是否配套影响着勘探项目的质量和项目进展顺利程度。勘探技术评价主要是评价勘探研究过程中整体技术应用是否配套,能否与勘探项目所处阶段和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相适应,技术选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设计或采用了本领域前所未用的技术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及新采用的技术对今后同类研究项目是否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3.项目成本控制评价

在油田勘探项目中,勘探项目团队成本包括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结束期间发生的可以由从事科研的项目团队控制的各项费用,如试验费、设备维修费、工农补偿费、办公费、差旅费、职工误餐费等。由于科研人力资源相对丰富,项目运作期间工资性成本指出相对固定且不可控,根据SMART原则结合油田实际,不将人工成本及仪器设备折旧费纳入项目成本预算与评价。项目费用控制体现了项目经理的管理运作水平及项目团队成员的处理周边关系的能力和工作效果。同时,在不确定性因素占主导的勘探项目中有不能仅考虑研究过程的成本节约与否,更重要的是要衡量投入产出比,高投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带来高回报,所以评价成本节约情况的同时需将单位研究成本产出情况一并评价。

4.运行过程与质量评价

运行过程与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工作程序规范性与进度控制评价和技术档案质量评价。工作程序规范性与进度控制评价主要考虑了项目进度控制技术、工程施工次序的合理性及跟踪地质研究的配套性三个要素。技术资料的采集与收存是反映项目运行质量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项目研究成果产出与团队工作效率。其中技术资料的完备性指从项目立项到结束期间与勘探研究有关的各项技术资料采集、保存、整理情况,技术汇报材料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结题报告的内容是否周全、主次分明,技术思路是否明确。

5.项目团队建设评价

团队建设作为绩效输出的一项内容,是促进项目团队强化内部绩效管理,实现高质量循环的基础。项目团队建设情况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1)项目经理素质:项目经理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方面的才能,以及建设学习型团队、提高团队协作程度方面的能力与表现,项目经理素质是影响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

(2)团队成员协作程度:指团队成员之间的通过强化沟通、交往与知识共享达到提高团队整体研究能力,是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的重要保证。

(3)团队愿景建设:指项目运作期间,团队通过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在提高团队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改善服务态度方面取得的效果。

(4)团队学习力与执行力:指项目运作期间,团队通过建设学习型组织,强化团队成员基础理论知识,改善工作态度,提高课题研究能力方面取得的效果。

三、结束语

上一篇:统计学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企业如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