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保障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02 08:37:39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1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市虹口区大力推进电子书包、指南针计划等特色项目的建设,虹口区教育局对下属学校的现代多媒体设备、自动录播系统设备以及音响系统、会议系统、监控系统等专项设备配置越来越齐全,各类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学校设备资产随之越来越庞大。因此,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作为教育局负责学校设备配置与管理的部门单位,应积极开展运维服务,指导学校合理有效地管理已配置的设备,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辅助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一、积极深入调研,把握实际需求

2011年年底, 我们开展对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广播音响系统、监控技防系统等)、厨房设备、空调设备专项调研工作,通过走访学校和座谈以及查询设备资料,将第一期试点开展集中统一设备维护的学校设备进行统计汇总分析(见表1),为了解学校维护设备的基本情况,以及思考如何为学校开展设备运维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表1 虹口教育运维服务设备基本情况统计汇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不重视设备的清洗保养,例如多媒体监控设备因为24小时运行,经常出现无法回放、储备不足、线路老化等现象或者无法覆盖到中心网络,给学校安全造成很大隐患。学校设备的维修也是由学校总务处教师自行在社会上找寻相关人员进行,维修企业的资质、维修人员的能力水平和诚信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领导和总务教师。我们了解到超过95%的学校都愿意加入教育局的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中,统一集中管理。

为此,虹口教育局确定将学校的厨房、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维服务工作作为虹口教育系统后勤管理社会化探索的“试验田”,通过社会公开招标,引进资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团队,将集中清洗维护、日常巡检、故障应急报修、重大活动保障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多媒体、空调、厨房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解决学校设备维护维修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虹口教育局在开展学校设备运维服务过程中,为实现对学校运维服务设备的全面管理,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通过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全区多媒体、厨房、空调运维体系总体情况,包括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留下维护维修的痕迹,提供硬件设备故障分析报告,以及运维团队人员情况和运维服务方式流程等,为优化教育设备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引进专业队伍,构建管理平台

2012年3月,虹口区教育局采用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建立以社会化专业技术团队为主导的学校设备运维服务管理团队,探索以学校后勤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节约化管理的方式来维护保障各学校设备的正常使用。

现今的运维服务管理大多比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内部业务流程的整合,缺乏有效的管理是目前运维服务面临的瓶颈。所以,引入运维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运维服务的精确化,对多媒体系统进行全面、统一集中的管理,将运维服务工作建立在规范化、标准化、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基础上,是硬件设备维护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运维管理的储备库和基石,该平台将各项管理事项条分缕析,形成统一流程,应用于学校信息查询、设备资产管理和服务工单创建与跟踪,包括资料库管理、信息管理、工单管理、设备报修分析管理等维护服务。

1.资料库管理

资料库管理是指通过资料库实现对现有信息―多媒体系统中所有软硬件产品的统一分类管理。在数据资料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阶段维护情况的汇总分析,对设备从安装、使用、维护、转移、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记录的检修信息、试验信息、缺陷信息、变动信息,直到设备报废处理,为设备综合查询建立规范的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学校报修流程,提高维修人员响应和解除设备故障的效率。

2.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设备的使用年限、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定量信息的记录和查询。记录信息可以体现资产报修划分、故障类别统计、工程师处理效率、运维组跟进进度、维修结案率等等。在服务过程中结合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对备件的更换、维修等各种状态进行查询,并在超出时间范围的状态提供预警或通知。对于服务对象,可以直接查询学校在服务范围内的设备。

3.工单管理

工单管理实现对工单的填写、审核、批准、执行、验收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记录运行操作人员对设备、系统所作的操作内容、详细操作步骤及操作结果,实现对设备系统在接入、安装调试、配置、缺陷处理、备份实施等维护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批准后的工单中能与运行日志、相关流程中的申请单等相关记录表单进行关联,实现闭环管理。

4.设备报修分析管理

设备报修率是在故障报修的基础上生成的设备故障直观统计表。设备报修统计体现了报修设备品牌的报修次数和报修比例,并附有该品牌型号的故障明细,如故障学校、故障分类与故障原因。我们要求运维团队通过对设备品牌、型号的判断,以及高发故障类别、高发故障原因,提交设备采购配置的建议,针对品牌型号的缺陷、质保年限及备件使用情况提供分析报告。

资产报修率可以查询该设备的报修频率、是否是同一报修原因,原则上故障超过4次先给学校上备机。结合运维团队提供的案例分析,确定故障是人为还是客观导致,从而给学校提供整修意见,并重点观察该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行状改善后是否性能有所提高,由运维团队提供报告并进行跟踪。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维护与建设,将避免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混乱,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欠缺,随意性大等问题;解决了人员缺乏协作、责任不清等状况;实现了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形成了有效的常规设备故障知识库,遇到相同相近的设备故障问题可以从知识库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范的操作手段。随着基础数据的不断形成积累,数据分析途径不断增多,可以逐步降低设备返修率,提高报废资产的回收率,跟踪报废流向。

为庞大的教育系统提供有序的设备运维服务,是一项浩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工作。通过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运维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集成化,以达到保证多媒体设备安全运行、检修过程规范合理、延长设备生命周期、节约运行成本的目的。同时考察设备功能的优劣、设备性能是否与信息化教育同步,不断地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能源级别,为教育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应有之义。

除建立信息运维管理平台之外,为了给多媒体、厨房、空调设备系统运行维护保驾护航,我们还建立了规范的运维服务机制,加强了管理考核评价,组建了专家咨询团队。我们要求运维服务团队每月制订计划,对设备保养清洗、日常巡检维护、重大活动保障等多维度的服务体系提供季度方案;提高运维服务团队的管理效能,建立了例会、报告、考核与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专家团队的力量指导工作,为运维服务提供有益的建议。

通过两年的运维服务工作实践,我们明确了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与专业运维服务团队的各自责任和权限,做到运维服务管办分离,职责明确。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做好监督、检查、考核工作,专业运维服务团队负责做好维护平台的管理、维护方案的实施、维护人员的管理。在运维服务实践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定期思考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得失,逐步建立良好的运维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创新管理理念,拓宽发展领域

我们自2012年引进专业的运维服务公司,构建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学校设备资料库,将各所学校设备家底彻底排摸清楚,实时了解设备维护维修记录,为学校的设备申请配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搭建虹口教育的运维人工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的10小时电话在线服务,报修响应速度快,故障排除效率高;组建专业高效的运维服务团队,做好常规的设备清洗保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及时解决设备故障,避免设备“带病工作”,有效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学校重大活动由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集中调度,给予保障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运维服务外包的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学校的设备管理维护压力,减少学校设备管理维护经费的支出,将总务主任及相关教师从烦琐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避免人员接触维修费用,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经过两年的运维服务探索实践,这种模式得到试点学校的广泛好评。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运维服务管理模式表示赞同的学校达100%,对运维服务技术团队的满意率达到98%,增强了我们开展学校运维服务工作的信心。2014年,虹口教育局扩大了学校运维服务试点范围,有近98%的学校纳入了多媒体、空调、厨房设备、运动场地的运行维护项目中。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尝试扩大设备运维服务的范围,将其他一些设备、设施也逐步纳入运维服务中,如“指南针计划”多媒体专业设备和学校运动场地的清洗保养。我区自实施建设教育部审定的“指南针计划”项目场馆基地以来,除了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和社会各方领导参观指导,更多的是承担起了课外大批学生的实践拓展。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场馆的多媒体专业设备也处于高负荷运行中,设备的软件更新和维修工作是场馆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学校的运动场地也是学生运动的集中场所,使用率高,加上很多室外场地经受风吹雨淋,破损严重,植物的果实掉落在地面造成难以清洗的污垢。场地运维也是学校需求的一个重点,也是保障学生活动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结束语

展望虹口教育运维服务工作,我们将积极探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新模式,创新学校设备运维服务管理理念,提升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引进专业技术能力更强、服务更高效的优秀专业技术团队,更快速、更有效地提供专业技术保障,成为虹口教育特色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坚强后盾。

(蒋荇,本科,中教一级,上海市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200092)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2

关键词:质量管理;规范运维;企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28-03

大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发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即将面临着长期的系统运行维护的问题。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较高水平相比,还普遍存在IT服务管理较弱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方法,这就使信息化的投入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使信息化效果很难控制。因此,如何对企业庞大的技术系统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从而发挥它的最大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是当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1 三套标准在运维体系中的适用性分析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各企业和单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是对整个单位运作、服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的体系,通过质量手册、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等方面为管理对象的实施提供指导,侧重于对宏观运作流程的控制,但不包括各专业业务层面的特定要求。

ITIL作为一种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的IT服务管理指导框架,它摆脱了传统IT管理以技术管理为焦点的弊端,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到服务管理的转化,适用于IT服务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控制。

等级保护管理体系是对信息系统的科学、安全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系,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为信息安全专业层面提供指导,适用于运作流程中各节点的安全控制。其中的保护等级划分,也为信息安全投入和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平衡点。

对于已经实施ISO9000的单位,信息化职能部门在ISO9000贯彻实施时往往与自身信息化业务无法融合,即便进行了融合也常以信息化的一般性运维工作为主,没有考虑规范化安全运维工作在整个单位和组织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将ITIL、等级保护思路与ISO9000融合,即可具体落实ISO9000体系中的流程控制,也可以弥补等级保护在体系要求、文件控制和记录控制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完善ISO9000体系中对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性,最终形成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ITIL流程控制为主线,等级保护管理标准为保障的综合运维保障体系。

2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架构设计与文件体系建设

结合三套标准的特点进行运维管理架构设计时,在体系结构层面要考虑运维体系的建设周期、各标准在运维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每个层次要达到的要求及PDCA方法论等。在服务流程层面要考虑结合企业的现状,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及最佳实践等。在具体操作层面要考虑响应方式、实现工具、安全要求、监控方法等。将三大标准体系体系结构层面设计:在整个运维生命周期中,包括运维体系建设、运维支持管理、运维成效管理及运维持续改进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PDCA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通过建立检查、反馈机制,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新形势、新技术发展要求。

服务流程层面设计:系统运维的服务流程是信息化工作部门和服务供应商向业务部门的服务交付和支持过程,通过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台和规范的流程程序,提高IT部门对事件的响应能力和IT运维工作的规范性,防范手工方式出现对用户请求的遗忘,以及非规范的操作引起的系统风险,同时要帮助信息化工作部门实现运维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提升运维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具体操作层面设计:在系统运行维护中,各项工作(事件、变更等)的处理程序、操作步骤、完成时限及服务要求等,均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在涉及安全管控点时,可通过建立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配置基线,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技术配置标准。

按照上述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文件体系中时,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总体框架,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程序文件为纲领性文件,用于描述整个体系架构运作流程和运维方针策略。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程序,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程序,涵盖信息化建设与运维全过程。二级程序文件按ITIL流程管理为主线,为一级程序提供可操作的流程化文件。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等流程。三级流程涉及具体操作规范,落实二级流程文件中涉及的各方面运维和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沟通管理、授权与审批管理、文件规范性管理、介质管理、资产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等方面。记录表单为实际运维过程的记录。各级文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文件体系是运维体系架构的管理体现,是管理落地的基础,也要运用PDCA管理。

3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ITIL流程设计

要想管理体系得到贯彻执行,就要对规范化运维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因为流程是管理的终端,主要解决的是管理固化问题。而ITIL作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基本与组织性质和业务性质无关,仅明确指出应该“做什么”,但不讲“如何做”。因此流程设计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现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考虑企业对IT服务管理的切身需求,按照最佳实践和企业的实际设计出的合理的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建立自己的方法论。

在具体的规范流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岗位职责。应用服务管理之后,IT部门的组织架构、职能、工作方式都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建立规范的流程,需要确定IT支持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流程角色的设置,而不是单纯依靠组织结构的设置来把角色和职务分开。同时制定配套的人员角色和职责及考核机制,以实现对人员的量化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是确定提供服务的管理流程。在ITIL中已归纳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5个服务管理流程。这些管理流程用于解决“客户需要什么”、“为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如何在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益(达到的服务级别)之间选择恰当的平衡点”等问题,服务提供所包括的这5个核心流程均属于战术层次的服务管理流程,用以确定服务级别协议及满足服务要求所需要的最优资源,也就是说如何做正确的事。

再次是确保用户得到适当的服务支持以保障组织业务功能。服务支持流程体现服务接触和沟通的5个运作层次的流程,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这5个服务管理流程的主要职能是,确保IT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符合服务级别协议(SLA)的要求,即如何正确的做事。ITIL核心流程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最后是引入服务台、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自动化工具,以系统工具来固化流程,再不断完善流程。同时要关注工具之间的联动和信息整合,如果可能,尽早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集成规范要求,以保证投资在未来得到充分保护,不被浪费。

所以,ITIL的应用过程和效果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是企业信息中心部门、咨询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

4 构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为基础的防护体系

保障体系要结合管理体系和ITIL流程,落实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可依据分级、分域、分区、分层的防护原则,对运维的信息系统按级别划分安全区域进行管理,各安全域划分为网络边界、网络环境、主机系统及应用环境四个安全层次,最后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在技术上可通过强化边界访问控制、规范网络访问行为、强制主机管理、构建应用授权和身份认证平台、加强审计监控等措施构建协同防御。每个安全保护部件或设备应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独立完整、调用接口简洁、与安全产品相对应和易于管理等特征,在后期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集成建设中能够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协同防御。在管理上通过建立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监控与管理的系统告警和性能监测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各个资源之间的告警关系,进行集中监控告警模型设计,并可进行工具产品的客户化定制,实现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控制,为运维体系安全运行提供全面的管理保障。

5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实施路线

在实施阶段,要考虑若一次性全部实施所有流程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做到稳步推进,以便取得良好效果。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全面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明确参与运维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权限分离。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并根据等级保护要求制定安全配置基线及相关操作规范。根据等级保护测评结果,按照分级、分域、分区、分层原则制定安全技术基础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在管理与技术上提供安全依据。试运行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检验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梳理清楚管理对象,完善资产配置管理,确定运维管理的范围。

2)全面试运行阶段

全面开展规范化运维工作,在运维平台中体现所有运维工作并力争全员参与,做到运维职责明确,流程处理程序规范,操作标准,过程有痕迹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在日常运维工作中查找不足,提供改进意见,不断完善质量目标文件、流程体系文件和操作手册。充分发挥知识库作用,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上传至知识库,做到知识共享。同时实施完成安全技术基础平台,实现安全管理中心与运维平台互联互通问题,保证安全要求融入运维流程中。

3)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

全面运行完善后的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结合ISO20000相关运维标准,构建信息化运维服务运维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痕迹化运维管理工作。运用PDCA过程,进一步细化调整管理体系,总结体系运行情况,调整不适用和无法落实的部分,使之能高效、有序的运作。同时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已测评的信息系统开展等级保护复评,找出所有系统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和实施计划,督促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

4)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总结前期的规范化运维工作,调整不适用的部分,常态化的管理体系运作。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找出与当前工作的不适用部分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在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寻求更高效安全的方法优化体系,提高体系的效能。

综合上述实施阶段,确定实施路线图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1] 义.基于ITIL的ITSM与IT设施监控[J].计算机安全,2008.1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GIS技术

高速公路的有效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离不开机电设备支持。一般而言,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包括通信、收费、监控、供配电、照明、消防系统等,不仅构成内容复杂,分布比较分散,而且涉及到通信、控制、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增加管理维护难度。为克服这些障碍,提高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维护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1系统总体需求

对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提供最优的交通工程机电技术装备,提高维护管理工作效率,确保机电设备性能良好,为车辆安全顺利通行创造便利。因此,需要开发有效的维护管理系统。(1)维护管理内容。①保证监控、通信、收费、供配电、照明系统正常运行;②对机电系统检查与测试,及时掌握系统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③根据设备故障分析设备损坏程度对系统的影响范围,合理安排大修、中修或抢修工程,对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行的系统进行改建。(2)维护管理原则。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原则。利用先进技术开发系统,并尽量节约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②运营和维护原则。保证系统有效运营,系统维护时尽量不影响高速公路运营;③改造和更新原则。根据设备性能对其进行维修、改造和更新,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营状态;④管理和维修原则。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专项维修和日常维修结合起来,及时处理设备故障。(3)系统总体需求。①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原则,选择性能优良,价格合理的设备,确保机电设备技术、性能优良;②重视机电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并在节约维护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保证设备技术性能满足要求;③重视对现有设备的升级与改造,不断提升设备综合性能,节约成本;④注重从技术、管理、财务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和综合效益,促进整个高速公路安全顺利运营[1]。

2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利用Windows为开发平台,采用基于Web的B/S体系结构模式。由于机电设备地域分布较分散,影响故障上报、维修方案。而利用B/S结构模式便利了操作人员与上级管理机构联系,可立即采取维护管理措施。管理人员还可以随时了解机电设备运行状况,掌握设备性能,系统主要优势为:客户端不需安装专门软件,与系统采用同一的Web浏览器,节约成本,有利于系统维护升级,方便客户端工作人员操作。在满足日常工作要求前提下,可根据需要扩大系统规模,扩展Web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对现有办公网络进行充分利用,避免网络重复建设,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管理中心能掌握不同设备运营情况,便于从整体做出决策,保障系统和机电设备处于良好运营状态[2]。

3系统功能结构及模块

结合机电设备种类繁多,分布较分散的特点,采用模块化思想进行系统设计,利用数据集中模式,全部数据集中在高速公路数据库系统。采用上下级数据接口,各模块数据都贮存同一数据库中,不存在上下级模块数据传递交换不便问题。每个模块的构成及功能如下。(1)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为登陆控制、用户权限设置、系统数据安全设置。应用网络加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合理控制系统成员,在保障信息共享的同时,也确保数据信息安全。数据库管理主要内容为数据加密、导入、导出、备份。(2)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内容为管理机构、收费站、仓库、厂商、机电系统建设方案等,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影响设备管理效果,收费站设备比较集中,仓库用于存放机电设备,厂商信息影响机电设备性能和质量,建设方案对设备建设、维护、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因而系统建设时对这些内容要高度重视。(3)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对现役设备、备用设备、仪表设备等统一管理,记录各项设备基本信息,规范出库和入库流程,并具有库存预警、设备跟踪、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机电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还建立设备信息资料档案,为管理、维修提供依据,有效保障机电设备综合性能良好。(4)设备维护信息管理模块。坚持预防维修原则,完善规章制度,对机电设备进行巡视和检查,尽早采取预防维修措施,将质量和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故障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对机电设备进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性能和工作状态。(5)设备故障信息管理模块。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给出维修建议,同时评定维修质量,实现设备故障上报、分析、修理、评定的实时监督管理。(6)系统状态评估模块。掌握和了解设备运营基本情况,根据系统记录的巡检数据、故障记录、修理费用等,分析和评定设备运行状况,预测设备维修费用,制定设备用户计划[3]。(7)统计分析模块。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设备状况、设备故障、易出故障厂商等内容,利用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单台设备年维修费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等,作为设备运行状态的考核指标,从而更为全面地评定设备性能和综合状态,为管理维护提供依据。(8)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在GIS环境下实现对机电设备的查询与分析,掌握设备位置信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应用该系统还能让人机交互界面更为友好,直观反映机电设备配置和运行状态,便利对机电设备性能的了解,也为做出管理维护决策提供参考。(9)维修人员管理模块。为激发工作人员热情,提高维护管理水平,系统对维修人员统一管理。根据设备性能状况和维护管理需要,自动安排维护人员,跟踪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设备运行状况,回访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10)技术论坛模块。在该模块支持下,机电使用和维护人员能相互交流和学习,提供信息平台。有利于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维护管理技能,及时处理机电设备存在的故障,确保机电设备处于良好性能和工作状态。(11)系统的实现。采用Windows为开发平台,利用基于Web的B/S体系结构模式,SQLServer2008为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多层模式开发,分为Model层、服务层等,将各功能代码分开,方便各模块代码嵌入与重组,提高开发效率。系统界面包括登陆界面、用户权限管理、基础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维护管理等,根据要求进行各项操作,实现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

4GIS技术在系统的应用

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地理信息,能从www任意一个节点浏览到WebGIS站点中的地理信息,有利于信息检索和处理,并从技术上为地理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提供可能。GIS系统体系结构分为集中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Web/Internet模式,由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系统较分散,故开发地理信息系统采用Web/Internet模式,GIS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具体应用。高速公路沿线设备标示在路的桩号两侧的位置处,采用图表形式,形象地将机电设备实际位置标示出来,机电设备重要参数也显示在地图上。系统有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在GIS技术支持下,将机电设备空间特征与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在地图上可查看各路段配置的设备及其属性、运行状态。系统具有故障设备预警显示功能,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能以特殊的警示颜色在地图上显示,定位系统显示故障设备及地理位置信息,提醒工作人员处理设备故障。机电设备实现无缝连接,GIS地图上可显示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并生成连接接口信息,从而便利机电设备故障定位,有利于及时查找和处理机电设备故障。系统可以查询和统计特定区域的机电设备,绘制专题图,还可以定位、显示查询结果,更为全面、细致地掌握机电设备信息状况[4]。(2)应用效果。将该系统应用于邢台-衡水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中,做好安装调试工作,以充分发挥每个模块的作用,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对出现的故障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由于GIS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可据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有效地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促进了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提升。具体表现如下。①实现了对故障的及时准确定位。在地理信息系统模块支持下,有效地对故障设备进行准确定位。例如,2015年4月,K35+550段的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根据定位系统提示,工作人员很快找到故障所在地,并对其进行及时修复。②经济效益。采用该系统后,对比2015年1季度和2014年1季度维修数据,一次维修成功率由82%上升至96%。每年可减少行车里程2.1万km,节省燃油费3.2万元,节约人工成本2.4万元,年综合经济效益达5.6万元。③服务效益。该系统能提高机电设备完好率,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正常运营,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驾驶员的一致好评。

5结语

本文基于Internet和GIS技术,结合机电设备维护管理需要,介绍了一种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满足机电设备维护管理需要,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良好,在类似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徐平,张清华.物联网技术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6):39-43.

[2]李书耕.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14.

[3]邹国平,李翠.路网环境下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6):85-88.

[4]靳引利,范晓.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3):173-176.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设备维护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中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是保证电力企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就是设备维护力度。从这里可以得出,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效果直接影响到电网安全输能的关键因素。所以实际中为确保电能变电站电能分配与输送的科学合理性,需要强化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力度,加强监控措施,降低运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现状分析

目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措施不是很完善,大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严重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1.1检修制度不是很完善实际中检修次数过于频繁,实际中并不是检修越多越好的。对于那些刚投入使用电力设备与运行状态良好的设备而言,频繁的检修会造成设备出现安全隐患,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实际中盲目的制定检修计划,检修人员按照这些计划进行工作,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1]。1.2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当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时会对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变电运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直接造成变电运行安全事故数量增多。除此之外,部分电力企业单纯的提高经济效益,投入使用一些不符合指标的变电设备,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但却无形中扩大了安全隐患。总而言之,电力企业想要确保变电运行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改造老旧的设备,不断投入使用新的设备,将设备安全隐患降到最低。1.3管理制度不健全电力企业维护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中,需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但目前安全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造成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而且在这种模式下,技术作业人员极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造成作业中出现意外安全事故,直接威胁到电力设备与人身安全。

2促进变电运行设备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2.1全方位监控变电运行监控工作本身就是确保变电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变电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有效措施。整个电力系统中有着具体的变电运行监视流程。实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电力企业事故的高发期就在交接班间隙,在这个阶段的读档期极易发生电力故障[2]。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管工作,结合电力运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安全值班人员。监视人员不能擅自离岗,当确实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离开一段时间时,应该做好相应安排,避免这段空白期出现安全事故。2.2强化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变电系统变电运行设备正常与否直接受到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的影响。因此实际中有必要做好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促进变电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祛除变电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下去。首先需要做好相关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管理人员掌握新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掌握各种先进信息通讯设备与计算机等技术,对发生的电气事故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将事故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还需要招揽各种先进人才,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做好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2.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电力系统安全运营中对安全管理制度非常倚重,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将各种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变电无故障运行。具体到电力企业中,可以在其中推行闭环式管理方式,建立以大服务为中心的常态运行机制。供电企业做好员工服务意识教育工作,让员工明确岗位职责,与上级领导默契配合,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提高服务质量;第二,闭环管理制度的引入。突出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智能,对抄表等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制度;第三,提高服务质量,供电企业可以完善奖惩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做好员工培训,企业想要得到长远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提高变电运行设备维护质量的措施

为确保变电运行设备的质量,作者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希望能有效提高行业维护技术水平的提高。3.1提高维修技术水平通常情况下变电运行设备未投入使用前,在加工或测试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出现故障,为有效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在生产设备的工厂适当设置技术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故障问题,第一时间查明产生故障的原因,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设备故障发生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拖得时间越久对设备的损坏也越厉害,因此可以配备数名技术人员监督,避免故障出现后给设备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设备更新速度变得愈发地块,这就表明设备故障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相关技术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工作,确保始终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对相应设备技术了然于胸[3]。3.2变电运行设备故障诊断技术3.2.1发生故障维修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发生故障后在进行维修的。当变电运行设备发生故障后,需要技术维修人员对故障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故障进行维修。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成本低、利用率低等设备。特别是一些常规的变电运行设备,这种设备型号单一且数量较多,发生故障后在进行维修期间产生的损失可以承受。3.2.2定期维护要对变电运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测,当发现设备有潜在隐患的时候,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种定期维护方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这种维修方式对技术人员及工程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设备的构成及原理,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此种维修方式成本较高,适用于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4]。3.2.3预知维修在设备运行时对其状态进行密切的监测,及时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潜在故障,并找出其所引发的故障原因,尽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突发性故障出现。此种维修方式为主动维修方式,对于工程师的各项专业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该维修方式的适用范围对设备的安全性和时效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变电运行设备安全管理及维护工作不容忽视,相关人员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变电运行设备的监视工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晓锋.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6(3):34.

[2]李庆.变电运行中人为因素隐患及其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12-14.

[3]肖健斌.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J].企业技术开发,2015(15):78.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5

关键词电力;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信号故障诊断系统

在电力行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使电力行业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电力部门需要将电力通信网的管理作为重点,通过管理运行水平以及运行设备的维护等,细化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及调整方案,以更好的保证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的规范性,实现各个设备的高效、稳步运行,增强电力通信设备故障的检查效率。对于电力设备维护人员,在具体的系统管理中,需要认识到影响通信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维管理系统、信号故障诊断的方案优化等,确定具体的诊断方案,以提升电力通信处理的效果,维持行业的稳步发展。

1电力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1系统运行效率低

根据电力信息安全运维系统的管理特点,在电力信息中,传统的运维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第一,传统运维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组及专业间管理方法不同的问题,这种现象会降低通信设备运维管理的难度,而且也增加网络运维的安全性。第二,在不同设备处理以及技术运用中,需要不断进行集成融合,这种现象会导致专业界限模糊,同时降低设备的使用效率,无法增强电力通信运维管理的效果,增加设备运行及维护的难度[1]。

1.2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电力信息运维管理中,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主要以光纤为主,通信传输距离一般需要控制在2km的状态,并通过网络接口以及总线网接口的连接,保证各个网络连接具有契合度,提升电力通信设备的使用效果。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高于220kv的变电站中,存在着节点过多的现象,为了保证各个电力系统支配的有效性,应该对网络信息设备进行系统维护,避免维修方案不合理问题对设备资源造成的浪费,提高设备资源的使用效果[2]。

2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与信号故障诊断系统的通信

2.1电力信息业务功能

根据电力通信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在具体的业务处理中,会受到信号故障问题,为了避免业务处理不及时的现象,需要细化电力通信业务处理方案:第一,在信号故障处理中,通过数据信息的整合、设备状态的调整,可以使运维系统对电力通信的信息故障进行分析,增强设备运维管理的效果。而且,在信号资源调整中,为了增强各个系统故障的处理效果,设备维护人员需要根据信号故障处理状态,对通信信息进行高效处理,以便提升设备故障维护及处理的需求。第二,在设备运维管理中,系统在获取数据之后会对通信系统的故障报警进行处理,并利用通信系统缓存文件,相关的运维人员在历史数据查询中,可以确认故障,并进行故障排查,增强电力信息设备的维护效率,为电力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及维护提供数据支持[3]。

2.2完善电力通信信息的安全监视系统

在电力系统的故障处理中,为了提升设备运维管理及信号故障诊断的效果,通过电力通信安全监视系统的构建,维护人员可以在多角度分析界面图像,而且也可以保证系统评估的准确性,避免运维管理系统设备故障及隐患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应该做到,首先,在运维管理系统的安全监视系统设计中,需要及时发现运维系统中的安全隐患,通过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构建,构建安全坚实及防护策略,以增强运维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其次,在监管平台设定中,通过运维管理界面的直观分析,可以提高IT资源的实际运用效率,保证各项数据获取的精准性,展现电力通信信息自动化运维管理的价值[4]。

2.3建设规范化的呼叫中心

根据规范化的呼叫中心运维管理系统,通过呼叫系统以及建设方案的构建,可以提高运维管理的整体效率,增强电力信息系统的处理价值,并为了电力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提供支持。而且,在规范化的呼叫中心中,系统可以直接与用户就进行联系,通过呼叫中心的信息处理,提升各项数据的反馈处理效率,相关的电力通信人员通过对规范化呼叫中心调整内容的学习,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强化电力通信设备故障处理效果,满足电力信息的数据处理需求,并为电力通信系统的规范运维及处理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维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构建中,项目整合人员通过服务标准的预先设计,会按照规定的程序及内容处理存在问题,以提升系统管理的规范性,为规范化的呼叫中心建设提供参考[5]。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通信信息系统处理中,为了增强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与信号故障诊断系统的使用效率,在具体的设备协调以及参数整合中,需要将信息资源的管理作为核心,并根据电力通信设备的使用特点,进行各项参数的协调及维护,以增强电力通信设备维护及管理的效率,避免信号故障问题的出现。而且,在电力通信设备协调中,也需要通过专家电力系统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综合运用,提升各项设备的维护效果,以满足设备运维管理系统与信号故障诊断系统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小虎,李博,钟敏富.非侵入式车载ATC设备在线检测运维系统方案设計[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20,28(1):91-94,110.

[2] 李建路,徐立坤,陈海平,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力通信传输设备在线监测[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9(12):101-107.

[3] 侯佳,芒戈,朱雪田.面向应急通信的一体化5G边缘融合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20(2):9-13.

[4] 杜巍.浅谈民用航空KU波段卫星通信设备的调测与运维[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4):1763.

[5] 张小军,朱厚望,方俊.基于MQTT协议的分布式泵站物联网系统设计[J].自动化仪表,2020,41(4):73-77.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6

1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对于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更加关注,高速公路建设范围不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机电设备应用更加广泛,在高速公路中机电设备所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相应提升,近年来高速公路的发展带动了对于机电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机电设备自身发展的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当中,因此如何对机电设备系统进行更好的维护和管理具有着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高速公路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对机电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能够避免发生故障导致高速公路无法运行的情况,同时及时地发现故障进行维护能够减少后期设备检修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对设备使用寿命也能够有所延长。

2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系统总体需求

对高速公路运营过程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基础和准备,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证设备运行过程优化,为车辆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对维护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和探索是首要内容。

2.1.1维护管理内容

机电系统当中包含非常多内容,通信系统以及供配电系统和照明系统都需要保证其正常运行,对于机电设备中的各项运行模式要进行实时的检查和检验,对运行情况及时掌握,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根据故障类型和损坏程度确定之后的检修方式,如果损坏严重可以对系统进行改造。

2.1.2维护管理原则

首先保证技术的先进性,通过科学的系统对设备进行支撑,其次遵循经济性原则,对系统开发中所形成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进行节约和控制,最后就是要保证运营和维护原则,只有有效地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才能够保证高速公路正常的运行。

2.1.3系统总体需求

根据上文中所介绍的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原则出发,选择质量优秀,成本较低的设备,运用技术要保证先进性,对机电设备及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高速公路系统维持正常的运行秩序,在保证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前提下,让各项技术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对于机电设备进行改造中,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从各个方向和角度去考虑综合提升技术水平和效益,促进整个高速公路安全顺利运营。

2.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如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于各种浏览器以及服务器应用范围不断加大,因此这种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网络架构,通过在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储存的方式,在服务器上进行业务上的查询,而客户端应用中通过浏览器安装就可以进行查询功能,对于整个流程进行简单化,其计算机环境更优优化,应用的这种客户端结构,在对其进行后期的维护工作中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想要升级也方便操作,同时所形成的成本也很低,只需要对服务器端进行开发,如果想要进行后期维护中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进行,这种系统结构属于模块化管理方式,后期功能想要进行拓展也更加方便。

2.3系统功能模块功能设计

2.3.1故障维修

故障上报:上报程序当中主要是包含对于设备发生故障了进行报修的单位、日期、工作人员姓名、地址等情况进行描述,同时对于故障所存在的等级进行明确,故障检修完成之后功能是否恢复,恢复的情况和时间要进行明确。故障处理登记:登记中对于维修的日期、故障系统情况、修复内容、相关工作人员的姓名和报修时间等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故障处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取决于相关人员对于维修时期相关工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其工作态度以及处理故障是否及时和故障处理科学性提出相关意见。

2.3.2维护管理

业务输入:主要是对于整个设备故障进行维护的计划制定相关内容,对于维护的部门以及日期和设备地址,进行维护的时间和类型进行详细的描述。(2)维护登记:登记设备进行维护的时间以及设备状态的进行记录,通过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表来对各项工作安排进行明确。

2.4数据库设计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运行的整体效率与数据库有着直接的联系,数据库属于系统中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环节,对于数据库进行规划和设计中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分析,首先对于数据库进行设计中,数据要尽量避免出现复杂情况,同时保证数据库中的各项数据正确,同时储存要满足技术要求,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访问和需要,因此对于数据库要避免出现需要维护的情况,保证数据能够实时查询,最后要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保障系统后期进行维护和扩展时顺利进行,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2.5系统的实现

通过将Windows平台引入其中,对于体系结构所应用模式主要是建立在Web的B/S基础上,通过后台进行SQLServer2008运行,系统通过Model层、服务层等,对模块进行嵌入式发展和组合,提升整个效率。系统运行中对于操作界面的实现要求主要是从登陆以及设置的用户权限以及设备维护基础数据等内容上去操作,应用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机电系统实时进行监督和维护。

3结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是否能够正常的运行与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联系和影响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将管理落实到每个运行环节当中,保证高速公路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性。

作者:杨帆 贾大鑫 单位:西安金路交通工程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梅涛.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靳引利,范晓,雷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9):173-176.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7

关键词:维修器材;供应链;装备

中图分类号:E246 文献标识码:A

装备维修器材是海警部队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装备保障费用和效能的重要因素。作为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资源,维修器材不仅直接影响到故障装备的及时修复,也是保障工作中经费投入最大的方面。据资料统计,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维修所需要的器材保障费用约占整个维修费用的一半以上。因此,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效果直接影响车辆装备保障的军事、经济效益。

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由进行原材料获取,加工原材料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从供应链管理的构成来看,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实体主要是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最终用户等。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与协调问题。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在给地方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军事物流的发展,特别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模式的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假设:依托社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国家经济力量,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可以降低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成本,实现海警部队“保障有力”。

2 可行性分析

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可行,主要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军事目标的可达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所采用的“即时后勤补给”战略来看,其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海警装备维修器材多侧重于平时保障,同时要做好战时储备。其目标是将各级装备维修器材机关部门、基层单位等和地方器材供应商链接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可发挥最大整体效益的集成系统,从而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为海警部队各级别单位的正常运输勤务提供恰当数量的正确器材。优化的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致的。即:紧密结合用户需求,以系统和整体观念进行供应管理。

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如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运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海警部队已基本具备了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和信息系统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优化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许多相关部门从切身利益出发也非常配合工作;第二,海警部队具备一批懂物流、精管理、会保障的专业人才,为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储备了人力资源;第三,随着地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近年来海警部队逐步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海警部队能实施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和“保障有力”。

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与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公路和铁路建设投资成数倍增长;另外,从优化项目经费的费效比分析,海警装备类型和使用情况,以及对装备维修器材需求的种类和频次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为供应链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的联合供应和协同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经济效益。

通过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可行的。

3 供应链设计

3.1 供应链设计目标

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主要是通过设计供应链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系统集成。通过供应链设计,把装备维修器材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或部门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供应链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优化。

(2)技术先进。通过供应链设计,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的运作采用更加智能的物流设备、更加先进的物流技术,在物联网环境下实施装备维修器材管理。

(3)需求拉动。通过供应链设计,实现基层部队“需求”拉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保障模式,即根据需求拉动确定供应。

(4)协同合作。通过供应链设计,协同合作意识将贯穿整个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围绕基层部队的需求共同解决问题、业务上不再有重复性工作、信息能实时准确获得等方面。

3.2 供应链类型选择

供应链类型的合理选择借鉴不同的军事供应链和企业供应链。军事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军事需求,企业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效益需求。军事供应链一般分为平时的军事供应链和战时的军事供应链[1]。平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训练和战备建设的需要,强调压缩后勤规模,强调充分利用可支配的后勤资源,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质量;战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作战任务的需求,强调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速度、柔性和质量。传统的供应链类型主要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推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出发,经由半成品、产成品、市场,直至最终用户的物流主导过程。拉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客户需求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或服务,再根据设计组织材料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以需求信息流为主导的供应链。

供应链类型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发事件、通用性不同、器材需求量差异等。综合考虑海警装备维修器材需求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发生波动或需求不确定需要将“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综合起来。配送中心可以灵活地根据保障任务的突变做出快速响应,将其作为“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的分界点比较合适,如图1所示。

3.3 节点设计分析

根据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的特点,设计的供应链节点包括装备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部队用户。

(1)器材供应商节点。器材供应商节点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供应商的规模;二是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供应商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能为部队提供的服务水平,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否处在海警部队最佳的供应保障范围内。

(2)配送中心节点。配送中心是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中连接上游器材供应商和下游部队用户的核心环节,在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配送中心节点要使器材供应适应部队需求变化;配送中心节点要经济高效地组织储运;配送中心节点要提供优质的保管、配送和信息服务。

(3)部队用户节点。海警部队保障有四级单位,从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的实践出发,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部队用户节点的粒度。依据海警部队财务制度,综合分析,三、四级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结算权限,经费开支需经过二级单位统一预算。另外,二级单位有保障经费预算权限,在制度上也符合保障要求。因此,选择一、二级单位作为供应链中的部队用户节点最为合适。即:由配送中心或供应商将器材直接配送到一、二级单位,其他单位由二级单位另行组织。

3.4 保障模式设计

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模式设计遵循了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反应性的原则,并考虑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动态性。保障模式大致可以设计为两种: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直达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订单一次配送到位,过程简单;减少配送中心运营成本;系统内总物流成本低。不足是及时响应时间长、供应速度慢;收货响应时间长;增加了各使用单位重复备货成本;企业仓库库存金额增加。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实现配送运输规模化,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配送中心的建立分摊了器材供应商库存成本;缺点是增加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和运输成本及器材中转次数。

论文认为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供应链设计,应兼具以上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的优点,即: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枢纽,部队的需求信息在这里汇总;配送中心可以保障通用性较低的维修器材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波动的器材需求。器材供应商仓库,以就近原则保障部队用户需求,避免器材的重复运输,也减少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运输工作。

假定A省有i个器材供应商,B直辖市有j个器材供应商,C省有k个器材供应商。图2表示了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由配送中心配送部队用户的器材流动方向,虚线表示部分由供应商直接配送部队用户器材流动方向。

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具有动态性特点。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部队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保障任务的变化和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同而改变。

基于上述供应链框架的器材保障流程描述:以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根据器材的通用程度和供应商的地点,选择不同的库存策略和配送方式。这里的库存策略有配送中心是否零库存两种,配送方式分为供应商配送和配送中心配送。通用性的高低影响器材库存策略,通用性高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零库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配送中心的库存成本,而当器材供应中断时,部队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所需的器材,不会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对于通用性低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安全库存,这样既满足了部队用户的需求,提高了部队用户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影响配送方式的选择,距离较近时采取供应商直达配送模式,距离较远时则由各个供应商将器材运送到配送中心统一分拣,然后再分别配送到部队用户。以就近配送原则决定是否由供应商直接供应,不仅降低了器材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

4 结 论

论文结合现行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分析,论证了装备维修器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明确了车辆通用器材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类型。最后,对供应链框架结构中的核心——配送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说明了供应链节点和供应保障模式,给出的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结构对现行的供应保障模式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宪刚. 中美军队后勤管理比较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宋方,蒋长兵. 现代物流案例教学与实例[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 杜家兴,李庆全,徐宗昌.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器材保障研究[J]. 物流科技,2004,27(1):58-59.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8

关键词:变电运行;故障处理;维修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54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电力系统发展迅速,无论是电网规模还是覆盖率,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变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其运行和管理工作,对于维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意义重大。但在系统实际运行工作中,由于工作环境复杂,变电运行故障时有发生,不但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常见变电运行故障,强化故障维修处理技术,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

1 常见变电运行故障分析

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的运行与日常管理尤为重要,其对电力系统的可持续性稳定运营有促进作用,也是电网整体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经验可知,导致变电运行出现的故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绝缘层损坏、系统运行环境因素影响等,所以全面分析引起故障的因素及强化系统常规检查,对于提高变电运行中可靠性非常关键。通常情况下,变电运行故障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1 接地故障

在变电运行中,接地故障属于常见故障之一。为使变电设备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得到保证,电力单位通常以负载的形式将危险性较高的电流向地下导入,如果负载接地内部与变电设备出现相同的短路情况,则会出现强大电流,进而造成绕组变形。通常情况下,供电系统为35kv级电压及以下时,可通过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进行接地等手段,避免出现接地故障。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如果电路出现单相接地故障,电网系统可继续运行的时间约为两小时左右,而后供电系统整体电压降增加,造成变电运行故障。

1.2 断路故障

拒绝分合闸属于变电运行中出现的最常见断路故障。通常情况下,断路故障的处理需要一定时间,并且存在故障范围扩大的问题。首先需分析封闭直流回路,一旦发现故障为一点接地,则不会影响电压差,回路可继续运行,如果发现故障为两点接地,则会出现断路故障,接地两点为同极会出现保护误动,诱发断路故障;接地两点为异极则会直接形成回路,在断路作用下,继电器无法继续运行,进而造成保护拒动情况。

1.3 拉合故障

在变电设备工作过程中,因常规工作的经常性拉合,则会在运行中出现变电器故障,所以为尽量减少此类故障的出现,提升相关电路的检测水平和力度尤为重要,另外,经常出现的跳闸问题也会对变电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变电设备,对于经常性出现的故障做好预防,并增强故障排查力度。变电设备的定期清理也是重要工作之一,及时清理变电设备中的积累的灰尘等,可有效降低变电故障概率。另外,在日常变电管理工作中,作业人员的工作疏忽也是引起变电故障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很多原件连接为母线,增加了操作量,在倒闸整体系统中,母线倒闸作为重要环节,电压互感器与开关端口电容的串联谐振也是常见故障之一。

2 处理维护变电运行故障技术分析

电气维修人员应充分了解变电运行常见故障类型,并充分认识到故障维修的重要意义,结合相关维修标准,制定科学、有效的变电运行故障预防方案以及故障维修方案,从而保障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在变电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常见的故障维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2.1 装设接地装置

电气工作人员在变电系统中合理装设接地线,可有效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降低变电系统运行触电事故的发生概率。系统中残余的电荷可通过接地装置导入地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员触电问题,提高线路安全性。在装设接地装置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重点注意一下几点内容:一,至少需要两个或以上的施工人员共同进行接地装置的安设工作,如仅有两名施工人员,其中一名主要负责装置的安设,另一名负责控制隔离开关;二,接地装置安设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照相关按照规范,穿戴相应的保护装备,如绝缘手套等,以保障施工安全;三,在安设接地装置时,应优先安装于故障来电一侧,以保障接地装置可以有效动作,从而保障相关电气工作人员安全。

2.2 验电维护技术

电气维修人员在正式维修前,针对故障设备进行验电处理,即可准确判断设备带电情况,从而有效避免因设备带电引发的各项故障问题。经过验电处理验证设备不带电后,维修人员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接地处理,以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操作人员在验电操作前应穿戴相应的绝缘保护装备,针对设备进出线进行分别验电,以保障验电准确性、全面性。

2.3 操作电源维护

操作电源相关维护和管理亦是变电维护的重要工作内容。就一般情况而言,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点内容:一,操作电源作为变电运行的基本运行保障,相关工作人员需保障电源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二,在系统实际运行工作中,通常配置有两块电源,其中一块为备用电源,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三,相关人员应结合变电设备实际运行需求和状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加强对交流稳压变电源的保护,从而降低低变电故障的发生概率,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变电系统实际运行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易出现各种变电运行故障,影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变电运行常见故障,相关人员需加强变电系统管理,不断完善、规范故障维修技术,提高故障维修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敬.维护技术在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8).

[2]王敏.浅谈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维护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4(24).

[3]雷发美.维护技术在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的应用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3(13).

[4]姜楠.刍议变电运行故障处理中维护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13).

上一篇:无形资产的盘点范文 下一篇:交通银行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