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0:07

开题报告的概念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1

关键词:党报广告;主题策划;经营智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40-02

党报广告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广告,由于受自身特点的制约,在与市场类报纸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很多省会城市党报及大部分地市级城市党报广告,相比同城的都市报、晚报、晨报或商报,广告收入存在着明显差距。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告主的媒体选择越来越多,因此党报广告经营的环境和形势更加严峻。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会长梁勤俭认为,党报虽然拥有高于其他市场报纸的读者信任度,但党报广告面临着很多经营发展的瓶颈。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广告,需要更多的经营智慧。

湖北《三峡日报》广告经营的“借题发挥”之举,不失为一种新的成功探索。这份地方党委机关报充分发挥党报优势,借势发力,差异竞争,用优秀策划增强广告的“智慧”含量。近年来,《三峡日报》广告经营不断创出新业绩,继全球金融危机之年广告突破3000万元后,2010年广告增幅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省广告经营总额和增幅最大的地市级党报。

一、以活动策划为主题,放大党报品牌效应

用活动带动广告经营,是基于党报的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优势。《三峡日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各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者、知识分子和社会白领阶层,这部分人群具有较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是党报有针对性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的理想平台。只要把握好广告诉求对象与这部分高端读者的有机契合,开展有影响、有效益的社会主题活动策划,就能放大党报的品牌效应,创造更大的广告份额。

把策划社会活动作为一种战略行为,能有效改变党报广告“门前冷落”的局面。策划必须抓住牵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由媒体宣传作引导,用经营的理念和行为“经营活动”,从而让更多的广告主参与活动并投放广告。

因三峡工程而闻名天下的宜昌,近年来区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跻身“千亿GDP俱乐部”。《三峡日报》抓住经济发展的这条主线,从2006年开始成功举办了4界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使之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最具专业品质的品牌活动。2009年,《三峡日报》对这个品牌评选活动再次创新,联合当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商联合会、商务等部门,推出了“责任、奋进”主题,设置“最受尊敬企业家”、“年度经济杰出人物”、“年度经济贡献大奖”等项目,在全市上千家经济实体中通过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评选出12位杰出人物和20家贡献企业,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盛典。2010年3月,在国际妇女节成立100周年之际,《三峡日报》联合市妇联、工商联、女企业家协会举行首届杰出女企业家评选活动,100多位女企业家和创业女性踊跃参评,最终确定的12位杰出女企业家,成为全市女性创业的典范。 《三峡日报》的社会活动策划,注重强化活动的社会行为,淡化纯粹的广告行为。这种“强化”和“淡化”,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层次和影响,而且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6月,他们在对全市107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乡镇经济仍然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因此独家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魅力乡镇”,把全市最具综合实力、最具投资价值、最佳生态环境的乡镇,在报纸上进行全面展示。主要内容有人物访谈、发展模式、荣誉名片、魅力点评等,既有报道深度又有形式创新,两个月内刊发30多个“魅力乡镇”专版,创收近百万元。

二、以会议策划为主题,拓展党报广告空间

当今,会议正在形成一种产业。而以会议策划为主题的广告经营,也成为党报广告的一种新尝试。各级各种行政会议、现场会议、学术会议、行业会议、推广会议等,为党报广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经营机会。笔者认为,会议广告策划实质就是对目标顾客的锁定和开发,是全方位宣传与会议相关的主题内容、企业形象、产品知识、甚至隐性推广销售。对会议主办方而言,宣传推广是会议成功的重要环节。对报纸而言,策划会议广告是抓“会议经济”的最佳平台。

地方“两会”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具有很高的关注度。2010年宜昌“两会”期间,《三峡日报》抓住宜昌在金融危机之年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越”的亮点,精心谋划,组织出版了《超越•跨越》40多版的大型特刊。策划内容与会议主题一脉相承,广告版面与新闻版面交相呼应,显示出党报广告与众不同的政治优势和思想高度。当地著名企业和实业争相利用报纸“向两会报喜”,各种产品和品牌纷纷登报亮相,单日创收100多万元。2010年3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宜昌召开。《三峡日报》广告经营决策者深入分析认为,宜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创新实践,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经过与大会组委会和有关部门联系,《三峡日报》在会议期间组织出版了大型特刊,充分展示全省特别是宜昌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3月29日,重磅推出了42版《聚焦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特刊,当天广告超过100万元,创造了全省地市报单项会议活动广告的最高纪录。针对各种会议进行的广告策划,可谓党报优势的独特运用。地方党委机关报具有党和政府喉舌的属性,是权威信息、正确舆论引导和先进文化传播的核心媒体。党报的公信力和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使其享有很高的威望与信誉。《三峡日报》正是最大化地运用和发挥了这种优势,才有效地拓展了广告经营的空间。近年来,他们还先后成功策划了“全国创建环保模范城现场会”、“中国屈原端午文化节”、“全国合作社产品(湖北)推介洽谈会”、“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会议的广告招商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广告效益。

三、以概念策划为主题,提升党报增值价值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2

项目是在1976年由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

的。在此之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陆续

了CF性质的公告。本文主要对美国的财务会

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着力阐述美国财务会计

概念公告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得出在我国财

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forFinancialAccounting,CF)作为一个专门术

语,最初出现于1976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

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

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但系统地对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始于1961年成立并

开始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会计研究系列

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会计研究部。概念框架

是由若干会计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体系,为

了突出这一体系是属于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突出在诸多基本概念中目标这一概念的重要

地位,CF经常被称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中

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同与它相关联的若干会

计概念共同组成的理论体系。

综观目前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准则制

定机构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的CF

更具代表性。所以,本文以美国财务会计概念

框架为主线,通过比较得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

框架制定中可资借鉴的内容。

一、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美国CF概述。美国于1974年6月首

先发表了一份讨论备忘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

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目录研究小组报告的思

考》,这份文件第一次使用概念框架的术语,在

此后的1978年~2000年间,美国陆续共发表

了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SFAC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

(1978年11月),介绍了会计目的效用。

S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

年5月),考察了能使会计信息有用的质量特

征。

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

(1980年12月),对诸如资产、负债、收入和费

用之类的财务报表中的项目作了定义。

SFACNo.4:《非盈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

目的》(1980年12月),后为SFACNo.6所代

替。

SFACNo.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

计量》(1984年12月),提出了五个基本的确认

和计量标准,对哪些信息应正式的包括在财务

报表中提出了指导。

SFAC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1985

年12月),它取代了SFACNo.3,并将SFAC

No.4也包括在内。

SFAC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

信息和现值》(2002年2月),它是对前6辑

SFAC中存在的缺陷的弥补。

以上前6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标志着美

国CF体系基本形成。第7份概念公告标志着

会计理论从此真正走上了实现财务会计“价值

计量”之路。从这7份概念公告可以看出:1、企

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投资人、债权人和

其他类似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

信息。2、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

与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与中立性。3、

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

者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

入、费用、利得、损失。4、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是: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盈利

确认的补充指南:①收入:已赚得、已实现或可

实现;②费用:报告期内经济利益的消耗(耗

用)或发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5、计量单位

按名义美元计量属性。在财务报表中表述多种

项目,视项目的性质、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

靠性而采用下列不同属性:①历史成本;②现

行成本;③现行市价;④可实现净值;⑤公允价

值。

(二)美国CF的主要贡献。在美国,通过

CF逐步确立了会计的科学化和会计准则制定

的科学化思想。美国SFAC主要的特点及贡献

在于:

1、以目标为制定CF的起点,并提出了财

务报告的目标。FASB的这一做法,几乎影响世界后来的所有的CF制定者,在所有的CF文

献中,基本假设概念几乎不再出现在正文中;

SFAC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策

有用的信息,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对世界

各国会计目标的建立影响深远。

2、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经济决

策有用的信息,人们简称为“决策有用性”。

3、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完整框架及

其层次联系。FASB把相关性和可靠性列为主

要质量,这一点也为其他国家CF所效仿。

4、给出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定义并影响

了其他CF制定者。仅就适用企业的报表看,

FASB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

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

损失等共10项要素。同时,对比美国和其他国

家以前的文献,FASB在要素的定义上有重要

的突破:对要素下定义的目的很明确,即为了

在记录上和报表中确认各要素提供一项最基

本的标准;要素定义是由要素的若干特点合成

的。

5、在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重要

创新。在确认方面,提出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

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补充了对

盈利构成内容确认的补充指南。在计量方面,

FASB仍主张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但SFAC

No.7则鲜明地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

(三)美国CF的不足之处。美国的概念框

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完整、内在不一致以及

含混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1、概念框架的内容过于详细,犯有与其制

定的财务准则同样的毛病,那就是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且论述重复甚至有明

显的矛盾。

2、在其研究项目中缺少“财务报表的列报

和财务报表其他手段的披露”。

3、FASB七份概念公告中存在不少矛盾和

含糊不清之处。例如,第6号概念公告中第

168段曾强调指出:要使某一项目成为资产,

必须符合含有未来的经济利益、该利益为主体

所获得、交易和事项已经发生共3个基本特

征。同时,它又在第172段强调未来经济利益

是资产的本质。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资产的本

质和作为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有何区别?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国际经验对我国的

启示

(一)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

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

的理论依据。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实务有机

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

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

较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理论

与实践的连结点。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今天,各

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

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

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因此,尽快

构建和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当务

之急。

1、概念框架的构建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

务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

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

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指导

会计实践,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会计准则存在缺陷要求我们尽快构建

概念框架。起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的基本

会计准则是1992年制定的,与16项具体会计

准则所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不协调。因此,

将基本的概念、原则等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

架,保证其相对稳定性,并在制定具体准则时

与之保持一致是更好的选择。

3、概念框架的构建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

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财

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

惯例相协调。

(二)启示

1、在财务会计目标方面,目前具有代表性

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美国采用

的是决策有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

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

国应该遵循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一方面受托责任是两权分离下会计的原始目

标,而且在国内外会计丑闻频发的时代,我们

不得不吸取教训,重视受托责任的履行;另一

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逐渐呈现多元化。为了保证CF的前瞻性,目前

应定位为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的两者的融合。

2、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美国的财务

会计概念框架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虽然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十分严重,当务之

急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不能由此断

言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因为问题的缓急并不等

同于问题的轻重。就我国的会计现状来看,可

靠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决。但绝不能

由此忽视相关性。从根本上说,相关性是比可

靠性更为重要的一项质量特征。

3、在财务报表要素方面,我国目前是6要

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

润。其中,有关收益要素的定义和分类分歧最

大。而我国利润要素的定义值得探讨。首先,既

然资产是企业获利的资源,那么利润也由资产

而生,即依附于资产。因此,其定义应揭示其本

质,采用资产负债观。其次,如果按照我国“收

入-费用=利润”,即收入费用观,实际上没有必

要将利润单独列为一项要素。因为它只反映了

一种数量关系,并未揭示三者交易与事项的内

在联系。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全面收益的定义,

即从权益所有者之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净

资产的增加。这样就不仅仅是收入和费用数量

上的差额了,而通过交易和事项(收入、费用的

产生过程),最终体现为净资产(回归到资产)。

这个定义揭示了其本质,将流量要素与存量要

素联系起来,揭示了资金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

的内在关系。

4、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确

认应该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

如购买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后将其作为固定资

产记入报表的过程;而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和

减值则属于后续确认;固定资产报废从报表上

删除则属于终止确认。而从一个项目的确认阶

段来看,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个问

题.中国农业会计,2006.7:4-5.

[2]苏正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兰州理工

大学,2007.6-9.

[3]葛家澍,叶丰滢,陈秧秧,徐跃.如何评价美

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

2005.4:82-85.

[4]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

基本会计准则.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4:5-11.

[5]袁国红.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具雏

形———兼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比较.会

计之友,2006.10:16-17.

[6]吕红燕,王华明.浅谈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3

【关键词】概念框架;基本准则;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法律地位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展概述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fa或cf),其权威性定义为:“概念结构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互相关联有内在逻辑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 不同国家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有所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称之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spfr)”;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称之为“财务报表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fsc)”;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称之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accounting concepts,sac)”;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称之为“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fppfs)”;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称之为“财务报表的目标与概念”。

2004年10月,iasb和fasb开始联合立项,在两者现行概念框架基础上,结合两框架后会计环境的变化,制定一个通用概念框架。该联合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个完整的、内在一致的通用概念框架。该框架将为制定未来会计准则提供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实现iasb和fasb开发基于原则导向的、内在一致的、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的目标。iasb和fasb正在分阶段实施该项目,并于2006年7月6日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和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初步意见讨论稿)。目前,iasb和fasb已进入第二阶段的工作,讨论了资产、负债及其基本特征的初步定义以及报告实体的构成,该项目已达成一些暂行结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准则的关系

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下半年启动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决定分六个专门的子课题进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这六个子课题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但是,最终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特征和会计规范变迁的历程,我国还是决定采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名称并积极进行修订。2005年4月,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承办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会计准则专题研讨会”。

围绕着基本准则现在能否称为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两者的同质性或异质性等相关问题始终在业界思辨。关于我国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同一论,即将基本准则认同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其进行适当修改,会计准则体系为“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架构;二是并存论,即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会计准则体系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架构;三是替代论,取消基本准则,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准则的身份,实现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架构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架构的转变。

笔者认为,“替代论”的观点遵循了两者转化的客观规律,又是务实性的举措,是制定我国概念框架的必然路径选择。葛家澍教授于2005年提出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先修改、充实现行基本准则;第二步,等到时机成熟,基本准则可以转化为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所以现阶段仍采用“基本准则”的提法,一是基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业已建立的会计规范体系结构的认知;二是一步到位制定概念框架尚缺乏理论研究基础和对会计准则制定与评估的预见力。可喜的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已在会计目标、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要素定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向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迈出了积极一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植于我国的会计环境,并致力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努力,从基本准则向概念框架的顺利转换或自然更迭,从而最终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科学性与效率性的择定选项。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组成的理论系统,但在知识范畴领域,是否与一般的财务会计理论无异呢?目前对于两者的关系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一为等同论,在认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组织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前提下,且认为概念框架覆盖的理论范畴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畴并无差异,是完全相同的;观点二为构成论或从属论,就知识体系的属性而言,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具有同质性,但在知识层面上,概念框架内涵于会计理论体系之中,概念框架的知识范畴从属于会计理论的知识范畴,概念框架是“次级”会计理论。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如下:一是在知识体系形成过程方面,财务会计理论是博采众家之长的知识体系集合体。各国(组织)都支持丰富与完善会计理论,提倡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派、观点的交织与思辨有利于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概念框架为指导与评估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对其所包含的一些基本会计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明确,从而不能采取百家之言的发散性论述,只能基于同一会计逻辑的表述,即对择定会计理论的阐述,是对众多理论思辨后的前后一致的逻辑思维选择的知识体系。二是在价值功能方面,会计理论服务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并预见可能发生的会计现象,从而其价值功能具有普遍性与共享性;概念框架旨在为制定与评估会计准则提供指南,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降低会计准则的择定成本,减少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同学派与个人的偏好,抵制不同集团的各种压力,以确保会计准则的一贯性、缜密性和系统性。可见,概念框架的价值功能具有集聚性与特定性。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研究方法的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和方法是人们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会计研究也不例外。会计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发现蕴藏于会计现象中的内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解释会计现象与预测未来会计事项。为探寻规律性的会计知识,会计研究方法应该运用一定的逻辑推导原则,从已有的会计知识(观点、理论)经过一系列逻辑准则,导出所获取的新的会计知识。逻辑推理准则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规范研究方法论主要体现为演绎逻辑,表现形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演绎法能够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所构造的会计理论体系具备逻辑上的严密性,但导出结论的前提正确与否甚为关键。实证研究方法论兼有归纳和演绎推理,表现形式是根据既有理论导出可检验的假说,之后收集数据及运用统计等方法接受或拒绝假说。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演绎逻辑,首先在选择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基础上逐层递进,进而构建概念框架的各个层次结构体系。逻辑起点是整个框架结构最基本、最普遍、最简单的范畴,其决定了逻辑结构的配置。关于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包括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等。fasb于1978年11月的第一份概念公告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内

容,迄今已发表7份公告,形成了现行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指出的是,概念框架的研究方法并不排除归纳法,尤其是概念结构的日臻完善,越是趋于实务边界,将相关理论与结论建立在对大量会计现象的观察与试验的基础上越是客观必然的选择。

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法律地位模式比较及其选择

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模式,国际上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英美模式,概念框架不纳入法律体系,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二是澳大利亚模式,概念框架受到法律的支持,具有法律效力。sfac其目的是“用于评估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并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从而法律地位较低,不具有约束力,仅仅提供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支持,并不需要被严格执行。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受财政部长的直接领导,已经演变成为半官方组织,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在《公司法》中得到明确体现。目前,国际趋势是向澳大利亚模式渐渐靠拢,不断提高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fasb接受了sec所提出“消除gaap级次的不同层次,使得概念框架更加突出”的建议,从而概念框架的权威性大大增强。

如何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框架的制定主体。我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由财政部制定概念框架符合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的效率性。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国情表明,没有一个民间团体具备协调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后果的能力。具体做法上,可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制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界等共同参与研究,最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概念框架,保证其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二是概念框架的法规级次。在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概念框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规范。概念框架居于《会计法》之下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之上,从而可赋予其亚纲的法律地位。另外,概念框架制定后,其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理由之一在于如下逻辑悖论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规章应列于财政部制定的概念框架之上;作为“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的概念框架应该比仅规范财务报告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处于更高的级次。基于这一分析,笔者认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相关规范可分解到概念框架和其他规范之中,从而替代其约束功能。

六、从基本准则迈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我国现行基本准则于本质而言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是现阶段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为提高基本准则向概念框架的转换效率,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基本准则经过修订后呈现众多亮点,尽管上市公司先于2007年初施行,但作为众多非上市公司和广大会计人员,应当尽快融入基本准则的学习、掌握与运用阶段。二是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度”,积极推进会计的国际协调。“特色”应该是先进的,是与我国会计环境相适应的,“差异”并不等同于“特色”,“国际化”与“本土化”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三是积极开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研究。近年来关于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如概念框架国际比较及其适用性分析、国内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等许多问题正形成共识,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应注意到概念框架的择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过程漫长,fasb从1978年至今仅颁布了7份cffa公告),必须循序渐进,避免一蹴而就。另外,鉴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出现的权威性增强引致法律地位上升的趋势,我国研究和制定概念框架应充分关注其恰当的法律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的国际趋同[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

[2] 孙香媛.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08(12).

[3] 徐全华.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认识及其所面临的问题[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8).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4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1996年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5

关键词:SFAC8 财务报表使用者

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为现有的普通股东还是为更为广泛的使用者服务,这一问题在 IASB和 FASB 开发联合概念框架初期就被认为是有待解决的交叉性问题,是不同准则项目中反复出现、复杂棘手的概念性问题。SFAC8明确界定了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继2000年FASBSFAC7 10年之后又一项概念公告,它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产物,对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规定

SFAC8目标段中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很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并不能直接要求报告主体为他们提供信息,他们必须依赖于通用财务报告来获取他们需要的财务信息。因此,他们是通用财务报告直指的对象,是主要用户”。“通用财务报告对其他组织,除了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例如监管机构和普通大众,也是有用的。但是,通用财务报告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的。”

概念框架(1989)中的用户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债权人,供应商和其他贸易债权人”,,还包括其他潜在的用户,如客户,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由于投资者是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财务报表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也将满足其他使用者的绝大多数需要”。因此,概念框架(1989)致力于满足以投资者为代表的广泛群体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并没有详细地区分这些使用者的主次。FASB 第1号概念公告服务于“当前或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以帮助其做出合理投资、债权交易和类似决策”。因此,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同样也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需求者。概念框架(1989))强调风险资本的提供者,在这一点上第1号概念公告有所不同,它倾向于追求安全投资的投资者和那些甘愿冒风险以获取高收益的投资者。然而,同概念框架(1989)相似,第1号概念公告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同样也包括证券分析师和顾问,股票经纪人,律师,监管机构和其他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咨询或致力于满足他们利益的人员机构”。SFAC8则将财务报告信息主要使用者限定在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

SFAC8与概念框架(1989)和第1号概念公告存在区别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为了消除概念框架(1989)和第1号概念公告之间差别;二是为了更为直接关注那些为企业提供资源的做决策的信息使用者。

二、主要使用者

SFAC8明确提出了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群体,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债权人。一些意见征求稿的受访者表示,那些没有也不打算向企业提供资源的其他使用者出于多种原因也会使用财务报告。对此FASB做出的解释是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用户,概念框架将有可能变得十分抽象和模糊。一些受访者认为,指定的主要用户群的范围太过广泛,这将导致在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过多。对此FASB则认为信息过多是一种主观的判断,FASB将会依靠质量特征,有用的财务信息的成本约束,这些原则来避免提供过多的信息。FASB认为主要的用户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理由是:

a.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最迫切需要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而且很多并不能直接要求报告主体为他们提供信息。

b .FASB和IASB的职责是要求把重点放在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上,不仅包括现有投资者,也包括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和潜在的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

c. 满足指定的主要用户需求的信息,同样能够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三、用户层次划分

一些征求意见稿的受访者建议组成主要用户群,还建议FASB应建立一个有层次结构的主要使用者,因为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然而,FASB认为,每个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期望是不同的,还可能与在报告实体中拥有相同利益的其他用户的信息需求是相冲突的。通用财务报告的目的是给用户提供公共信息,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信息需要。FASB将寻求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满足最大数量的用户的信息需求。

四、不属于主要用户群的其他用户

一些成员质疑通用的财务报告和管理层的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FASB则表示,一些定向到主用户的信息可能会满足一些管理层的需要,但不是全部需求。然而,管理层有能力询问额外的财务信息,因此,通用的财务报告不一定要明确地定向到管理层。

另一些成员认为,在资本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应该是财务报告的一个目标。他们表示,财务报告的重点应该放在负责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机构和财政政策决策者的需要上。FASB认为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往往与其监管者的利益相重叠。如果扩大财务报告的目标,FASB目前还没有解决目标与目标之间冲突的办法。

五、结论

FASB第8号概念框架中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规定消除了概念框架(1989)和第1号概念公告之间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界定差别,明确的定义了财务报表主要使用者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使“联合概念框架”避免过分抽象和模糊。

FASB站在准则制定者的高度对通用财务报告主要信息使用者的界定,能够更好地驱动报告实体更加相关的和如实的反映企业财务信息,能够更好的达到决策有用性目标。FASB第8号概念框架中对主要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界定值得肯定与借鉴。

参考文献:

[1]FASB·1978. Concepts Statements No·1

[2]FASB·2010. Concepts Statements No·8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 会计

一、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内容体系方面的差异

(一)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内容体系 FASB从成立伊始即从事概念框架的研究,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和相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从1978年开始,FASB陆续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公告的基本内容:

SFAC No.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讨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问题,并指出财务报表只是财务报告中的一部分或中心部分。即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还包括传递信息的其他手段,其内容直接或间接地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有关,尤其是关于企业资源、债务和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

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主要定义和讨论了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后来被SFAC No.6所取代。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也在SFAC No.6中作了修订。

SFAC No.4――《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讨论了非营利组织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问题。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主要讨论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问题。

SFAC No.6――《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用来替代SFAC No.3的,所讨论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也基本上与SFAC No.3相同,但论述范围却有所扩大,将非盈利组织也包括在内。SFAC No.6对计量某一会计实体的成果和现状直接有关、但又互有联系的要素分别做出定义。 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是对原SFAC No.5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但并不形成对SFAC No.5的替代关系。SFAC No.7解决的问题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时,可以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内容体系 财政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可以划分成以下部分。

总则。规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记账方法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在会计假设方面除了保留了原先已有的假设,还新增了权责发生制,这不仅和FASB的观点取得了一致,也适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信用结算方式已经很普遍了,交易和事项的发生经常和现金流动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不仅可以向使用者反映涉及现金收付行为的过去发生的交易,而且还反映了将来支付现金的义务和将来收到现金的权利,这样可以更好的检查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定了我国会计信息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这是我国新《基本准则》的亮点,即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一般原则区别开来单独设立,更加突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与FASB相吻合。

会计要素。主要划分和定义了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同时还对这些要素的特征和确认与计量分别进行了概括。

会计计量。主要规定了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采取的会计计量属性和标准。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种类,会计报表的种类等。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附则。主要规定了会计准则的解释部门和生效日期。

以上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主要内容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现将其基本内容体系进行如下比较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从内容体系看,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内容体系,都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公允价值等内容,只是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说明我国新的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FASB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充分体现了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从表述方式看,由于我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我国具体准则的制定上,更多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中美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及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一)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方面的差别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FASB在SFAC No.1中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划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各种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一般目标是提供对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此一般目标具体化为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对投资:印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提供对评价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三是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及其权利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其中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FASB专门指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提供信息,表明企业的管理当局是怎样利用其受托使用的企业资源,向业主(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从修订前与会计一般原则混排的位置,提升到第一章总则中,置于最高层次,说明我国现在开始强调其作为整个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作用。在新《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由此可见,FASB在论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时,虽然在第三个具体目标中简短地谈到了受托责任的问题,但还是将决策有用观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国则是

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同时纳入目标体系,并着重强调受托责任观,这也是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的。

(二)财务报表要素方面的差别FASB将财务报表的要素划分成: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等。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FASB规定的会计要素针对所有者权益这方面分得很细,包括权益、业主投资、向业主分派等,而我国则只设置“所有者权益”要素,这也是和中美两国会计目标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关,我国的会计目标更强调受托的责任,而美国的会计目标则更强调对决策者的决策的有用性。另一方面FASB规定的会计要素中没有设置“利润”这个要素,认为利润不过是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配比后的结果。而我国现阶段则将“利润”列为单独要素,这是与我国的传统惯例有关。 从我国长期会计实践的历史传统来看,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成果,是投资者、企业管理当局、债权人都非常关注的信息,而且我国已经形成了关于利润的一系列概念体系和指标体系,一旦取消可能会造成混乱。而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却无法由收入与费用两个要素配比得出,因此,新基本准则在利润要素下又引入了国际流行的“利得”和“损失”概念,这样既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无需改变原来的会计要素的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与FASB中的利得和损失是不相同的。FASB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与收入和费用同层次的单独列示的会计要素,内涵要比我国广泛,FASB中的“利得”和“损失”不仅包括我国会计准则中利得和损失,还包括收入和费用。此外,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内涵比较窄小,只是创造性地将“利得”和“损失”作为利润要素的组成部分。其中“利得”指不是经营收入所得,但构成利润的组成部分,如固定资产的处置收益;“损失”是指不是费用但会减少企业利润的项目,如固定资产的盘亏或毁损等。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别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的“桥梁”。FASB在SFAC No.2中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了清晰的层次结构,并认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性的两大重要质量特征,而“相关性”又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则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决策有用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另外,会计信息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约束条件。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阐述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为导向,提出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内容上相对于FASB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国没有明确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靠性、可验证性、中立性等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中也没有涉及成本和效益的约束条件。从层次结构看,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但提出了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需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还对众多的质量特征划分了层次和主次,形成内在联系的多层次、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而我国新《基本准则》虽然提出了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划分层次。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的关系,没有形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这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法规形式表述有关,由于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在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能采用罗列式表述,而不太可能采用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图,其结果是不便于阅读者理解这些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中美财务会计在会计确认标准及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会计确认标准方面的差别 FASB指出一个项目要正式列入特定的财务报表,不仅必须符合某一要素的定义,而且应该符合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表明FASB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为此,FASB在SFAC No.5中规定了确认的标准,主要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FASB认为:一个项目,只要符合上述四项标准,并且符合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就应予以确认。与FASB相比较,我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不是特别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而是更多的强调计量的可靠性。这是和我国财务报告目标更强调受托责任论有关联。

为此,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规定对于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对于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别FASB认为一个项目只要符合确认标准,就应以货币单位做出充分可靠的计量,并将其记录在财务报表之中。不同的项目可能具有不同的计量属性。一个项目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需要根据该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加以确定。FASB在第5号公告中探讨了当时流行的5种计量属性,主张首先使用“历史成本法”,但也允许将“历史成本法”与其他的计量方法结合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逐渐成为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属性的总称或代名词。在2000年,FASB了SFAC No.7,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一种计量属性。

与FASB相比较,我国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过去“历史成本计价”的局面,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多元计量模式。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的,当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发展极快,公允价值更能顺应时代潮流。但相对FASB,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仍然有一定的保留。我国规定只有在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公允价值和现值等计量模式,并且规定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这主要是和目前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有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7

“报告主体”(Reporting Entity)概念和财务报告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以来,会计实务界普遍认可这一概念,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八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中均未包含这一内容。IASB与FASB自2002年10月正式签署“诺沃克协议”(Norwalk Agreement)并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来,双方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将“报告主体”列为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的一部分,这是概念框架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下文将在回顾“报告主体”概念修订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二、IASB与FASB关于“报告主体”概念修订的演进历程

自2005年12月的首次讨论起到2010年3月征求意见稿的,IASB和FASB举行了17次讨论,对财务报告主体的明确定义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研讨。

最早在2006年3月的讨论会上,IASB认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法律主体,并首次给出了“报告主体”的定义:“主体是拥有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易能力的经济个体”。2007年6月,IASB发表了投票前草案(Pre-ballot Draft),向公众征求意见。2007年9月,为期120天的征求意见期结束后,IASB根据收到的各方意见着重修订了关于“个别报告主体”(Individual Reporting Entity)的概念。修订后的版本更清楚地阐明了理事会决定定义“报告主体”的原因。

2008年5月,FASB与IASB形成了关于报告主体的初步意见并讨论稿“关于改进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的初步意见”(Preliminary Views on an Improv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Reporting Entity)(DP),征询公众意见。2009年1月,IASB开会讨论了各方对于初步意见的征求意见稿的回复。

2010年3月11日,IASB与FASB联合关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的征求意见稿(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The Reporting Entity)(ED)。但之后由于有更紧急的谅解备忘录项目(MoU projects)须优先处理,IASB和FASB决定暂缓完成报告主体章节的终稿。2012年9月,IASB出于不希望FASB获得优于世界上其他准则制定组织的特权的原因,决定新项目不再作为IASB和FASB的联合项目,而仅仅由IASB独立完成。

2013年7月,IASB了一个综合性的讨论稿“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总共分为九章以及八个附录,涵盖了对之前概念框架修正和补充的提议。考虑到IASB已经针对“报告主体”部分了一份讨论稿和一份征求意见稿,在本次讨论稿中,IASB仅在附录B中总结了“报告主体”征求意见稿中的提议及其收到的反馈。在对讨论稿征求意见结束后,IASB计划在2014年第三季度征求意见稿,并最终在2015年9月前完成新的概念框架。

三、对2013年征求意见稿中“报告主体”概念的解读

在2013年7月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征求意见稿)中,将“报告主体”定义为“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所关注的经济活动的特定领域,而且这些资源提供者不能直接获得是否需要向主体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是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决策有用的信息”。

由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报告主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主体正在从事、已经从事或者将从事经济活动;(2)这些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主体所在的经济环境客观地区分;(3)有关主体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是资源提供者决定是否需要向主体提供资源和这些资源是否被管理层有效利用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三个特征是界定“报告主体”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根据以上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报告主体”的内涵。

(一)报告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和联系

征求意见稿指出,法律主体不是“报告主体”界定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报告主体”可能包括不止一个法律主体,也可能包括一个法律主体的某一个部分。大多数情况下,法律主体很可能是报告主体,但是,单一的法律主体也可能不是报告主体,例如,一个法律主体与其他法律主体的经济活动混合在一起且不能客观地分离时,该法律主体很可能就不是报告主体。该种情况下,报告主体就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主体。如果主体的一部分经济活动能够与主体剩余部分客观地区分开,且与主体该部分有关的财务信息对于是否应向其提供资源是决策有用的,那么主体的这一部分也可能作为报告主体。我们认为,“报告主体”不应局限于一个法律主体的活动。报告主体的概念首先要反映经济现象和实质,而非企业的法律结构形式。

(二)报告主体与会计主体的区别和联系

当前IASB的概念框架和FASB的概念公告都对“会计主体”进行过明确定义。但要注意报告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主体概念强调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而报告主体概念则着重强调会计的报告,例如需要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财务资料,编制集团报告主体的合并财务报告,因此,如果会计主体不存在,报告主体也难以存在。

(三)控制权构成了集团报告主体的基础

在征求意见稿中,IASB认为当一个主体具有主导另一个主体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利益(或者止损)的权力时,一个主体就控制了另一个主体。如果一个主体控制另一个主体,那么控制主体给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资源提供者带来的现金流量和其他收益显著地取决于从被控制主体取得的现金流量和其他收益,相应地取决于主体的活动和控制主体对于活动的主导。因此,如果主体控制一个或者多个主体,那么该主体就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很可能给最大数量的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控制权构成了集团报告主体的基础。要注意的是,重大影响不等于控制。正如征求意见稿指出,如果一个主体对其他主体有重大影响,表示该主体不控制其他主体。实际上该主体并不具有能够主导其他主体活动的能力,不能构成对其他主体的控制权。

如图1所示,报告主体和其他主体的关系因“控制”判断而泾渭分明。报告主体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是子公司,还是合营安排、联营公司或者投资于权益性工具的金融资产一览无余。

(四)其他类型财务报告

征求意见稿要求,当母公司控制一个或多个主体时必须列报合并财务报表,但同时,IASB承认其他类型财务报表也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我们认为,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虽然能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但这些信息只针对部分信息使用者,因此不符合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与合并财务报表相比,母公司财务报表尽管将母公司的资产、负债和经济活动等都进行了反映,但实质上,已有部分项目被加总和抵消,因此并没有反映潜在的资产和负债,其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我们建议,在合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母公司财务报表,即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各项目之后紧跟母公司本身的主要项目或者以补充信息等其他形式反映,如此可以在合并财务报表反映通用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满足向特殊信息使用者提供该信息的要求。

四、“报告主体”概念的局限性

“报告主体”的概念和财务报告目标紧密相连。而新的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论述,字里行间无不体现面向市场的“决策有用观”。虽然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财务报告信息也应该有助于评估企业经理层的的经管责任(Stewardship)或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不过,“受托责任观”并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它与“决策有用观”不能并驾齐驱。简单地来说,“决策有用观”在新的概念框架中虽不是惟一、但也是最主要的目标。

这恰恰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一结果的产生多少是受到FASB的影响。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企业筹集资本主要通过公开发行权益证券和债券。这些证券的转让,主要借助于在资本市场上转手交易。大量持有各种证券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经常要评估买卖证券的机遇和可能的风险,从而作出投资(买进、抛售或持有)与信贷(贷出或收回)决策。美国的概念框架把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上,是由美国的投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所决定的。

而我们所讨论的新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在确定其用途时,更应该顾及全世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筹资渠道并非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概念框架当然比较先进,但它更多反映的是发达市场经济的特点。IASB是国际性的准则制定机构,它所制定的概念框架应当面向全球。而在全球,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占90%左右,如果IASB未来应用的概念框架过于向美国倾斜,将使其他国家很难与IASB的框架趋同,这反而不利于概念框架的权威性,影响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因此,我们建议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至少加入“评估经营责任”,以兼顾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至于哪一个是第一位的,还是两者并重,最好能在全球范围内征求意见后给出定论。

综上所述,IASB的新财务报告概念框架项目虽取得若干进步,但还是初步的。最后的定稿也许还会有很大的改变。但当前的进展至少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与重要的参考。为此,我们建议,希望全球与之趋同的IASB新概念框架的目标以及“报告主体”等相关概念的定义等,能更多地考虑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会计水平和接受的可能。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2012年9月,IASB决定新概念框架的剩余部分不再与FASB合作,而是由IASB独立完成,理由之一是为了避免概念框架过于向美国倾斜。尽管国际上不少学者都认可,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不是一个纯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政治化的过程。但我们至少开始看到IASB为摆脱政治影响做出的努力。国际报务报告概念框架至少在保证其“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全面一致性”以及充分发挥其“知识渗透力”的魅力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将成为排除政治干扰、降低政治成本的一项有力措施。

五、“报告主体”概念的提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和一项基本准则。但关于“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基本没有涉及。通过以上对“报告主体”概念的分析与评述,我们认为,尽管对是否修订我国基本准则仍然存在争议,并且具体实施也有相当的难度,但无论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还是会计界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应充分认识到“报告主体”这一概念在基本准则(或者概念框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相关概念对于指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准则的制定及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我们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积极向概念框架工作小组反馈和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美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相比,在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的现状下,我们更应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给予合理建议,避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于偏颇,推进会计准则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趋同。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开题报告的概念篇8

一、引言

公允价值是当前财务会计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实现了我国公允价值单一计量准则的国际趋同。公允价值首先是一个会计计量问题,但是它的影响又不仅仅局限在会计计量领域,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引发了人们对财务会计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与此同时,IASB于2011年重启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和修订工作。2013年7月18日,IASB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概念框架讨论稿(Discussion Paper),计划在2014年底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并于2015年完成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本文初步分析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以期为概念框架的持续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反思

公允价值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按照当前概念框架的逻辑,分别从财务报告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与计量、列报与披露五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当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实际上都是“信息观”的产物,即首先认为财务会计是一个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来论述其所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概念框架名为“目标导向”,实际上仍是“本质导向”(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

与“信息观”相对应的是“计量观”,“计量观”认为会计信息可以直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理论上,如果报告主体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财务报表基本上就反映了报告主体的价值。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财务报表内越来越多地确认公允价值信息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信息观”并不必然要求公允价值在表内确认,表外披露公允价值同样能够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更加符合“计量观”的要求(谢诗芬,2004)。

那么,如果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又将如何定位呢?在IASB和FASB联合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一章“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两个准则制定机构依然坚持“信息观”,而不认可“计量观”:“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不是用来反映报告主体的价值,然而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估计报告主体的价值”(SFAC No. 8 OB7)。就目前的应用范围看,公允价值尚不足以动摇“信息观”的主导地位,但如果公允价值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将受到挑战。是继续坚持“信息观”,还是转而采用公允价值所代表的“计量观”,是财务报告目标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质量特征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的是“过去”的信息,从而缺乏与当前和未来决策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被认为反映了“当前”的信息,因此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然而,公允价值所谓“反映当前”的特征,也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最重要质量特征的反思。

什么叫相关性?“相关的财务信息能够让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差异”(SFAC No.8 QC7)。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相关性是通过信息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之后的决策所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使用者没有做出决策,就观察不到所谓的相关性。然而,因为目前的财务报告尚无法做到实时提供,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他看到的无论是会计上的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实际上都是“过去”的信息。比如,假设某企业2015年3月31日披露了2014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不管这张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都是过去的信息。因此,说公允价值能够反映“当前”从而更相关,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论断。正如葛家澍(2009)所说:“如果说,报告日是当前,那么,过了报告日岂不是过去?……过去能够成为一个时间段(即时间的积累)。未来也是一个时间段。……当前则不同。它总是指某一时日,是一个瞬间,一过即逝。公允价值(假定属于一级估计)是当前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不过是其假想(估计)的价值而已!”因此,从相关性角度来说,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没有本质差别。公允价值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能够反映“当前”,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反映了一段期间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增减变化,这才是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优势所在。

另一个争论是“如实反映”,以前的概念框架将其称为“可靠性”。很多研究指出,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更可靠。然而,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谁更“如实反映”(或者说“可靠”),取决于“实”到底是什么。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在做出当前的决策时,总是要了解过去。历史成本反映的是既成事实,当然符合“如实反映”的要求。但是对后续计量来说,历史成本保持不变或者只反映减值而不反映增值,对于价值变动这一“事实”来说,显然没有做到“如实反映”。而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如实反映”(任世驰和李继阳,2010)。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相关,历史成本比公允价值更可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仔细思考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或可靠性)的内涵,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透过公允价值来进一步反思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概念框架的理解。

(三)财务报表要素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我国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的这一定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一致的。这一定义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格”或称“退出价格”。陈美华(2014)指出,退出价格与初始计量中大量使用的进入价格相矛盾,与估值技术中成本法相矛盾,与非金融资产最佳用途判断相矛盾。既然退出价格带来了这么多矛盾,为什么准则还坚持如此界定公允价值呢?答案在于退出价格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在概念框架的逻辑中,需先确定财务报表的要素,然后才是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作为下游概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逻辑上应当与作为上游概念的财务报表要素保持一致。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是资产(其他要素可以从资产推导出来),当前资产的定义仍然是:“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最重要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能够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应当是“出售该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从而体现了计量属性与要素的概念一致性。

然而,即便公允价值定义与要素定义保持了一致,仍然不能说它们都是完善的。完全有可能是当前资产等要素的定义存在缺陷,进而导致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够科学。IASB在2013年7月的概念框架讨论稿中,建议把资产定义修改为“过去事项导致的,由主体控制的现实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指“一项权利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其具有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IASB后来又考虑将“或其他有价值的资源”删掉,仅保留“权利”的界定)。如果资产等要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应该随之变化,那么将公允价值界定为退出价格所带来的矛盾也可能会随之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于2014年1月26日《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之后于2014年7月23日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修改为与具体准则保持一致。这种做法颠倒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不利于体现基本准则在准则体系中的统驭地位。

(四)确认与计量

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一定要同可用货币定量的属性相结合。……计量虽很重要,但某一属性的计量,不应等同于某一种属性的会计。只有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同确认结合起来,这时我们才称它为历史成本会计或公允价值会计”(葛家澍,2009)。简单地说,计量仅指某一项目的金额是多少,而不论这一金额是体现在财务报表内还是表外;而确认则意味着要在财务报表内列示这一项目及其金额。当前IASB概念框架中的确认标准有三条:一是符合要素的定义,二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三是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FASB提出的确认标准有四条,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公允价值对确认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上。历史成本会计通常不确认未实现收益,但会确认未实现损失(如资产减值)。而公允价值会计则同时确认未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损失。这一变化给如何利用会计数据评价企业业绩这一重要问题带来了挑战。比如:未实现损益算不算企业及其管理者的业绩?在确定管理者薪酬时,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的作用有什么差别?这些问题迫使概念框架发展出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什么项目确认为净利润,什么项目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之间的转换问题,是当前概念框架研究中的难点。

公允价值对确认的另一个潜在影响是它可能会拓展确认的范围。当前很多项目无法确认的主要原因是难以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则大量使用估值技术,甚至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就是估值。如果认可运用估值技术获取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那么估值的对象可能就不限于当前财务报表确认的项目。比如,曾经被广泛研究的人力资源,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是否可以被恰当估值并加以确认?当然,公允价值最被质疑的也是它广泛运用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问题。但是,如果估值技术取得突破和认可,它所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而是整个财务会计的边界问题。

(五)列报与披露

列报(presentation)是指在财务报表内的披露,实际上就是确认的结果。而披露(disclosure)的含义要广泛得多,表内和表外的信息提供都可以称为披露。自从1978年FASB的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s)拓展为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之后,列报和披露的区分就成为一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FASB当时的这种拓展也反映了财务会计的无奈:财务报表已经不足以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表外披露可以补充财务报表的不足,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为了维护财务会计的地位,FASB又特意强调“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这种说法看上去是在强调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实际上恰恰强调了表外披露信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已经意识到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通过表外披露弥补表内列报的不足,是准则制定机构已经掌握的技术手段。

然而,与上述描述相反,IASB和FASB煞费苦心制定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其意图并不仅限于提供一个计量的金额,而是希望在表内确认这一金额。这一点从公允价值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得到体现。如果仅满足于表外披露,至少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没有必要的。在市场上既没有相同资产或负债又没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情况下,此时只要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帮助使用者决策即可,为什么还要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去估计一个可靠性风险极高的公允价值金额呢?显然,确认和表内列报才是准则制定机构的真实意图。这种做法一方面违背了当初将财务报表拓展为财务报告的初衷,而且与财务报告目标的论述相悖。前文已经分析,当前财务报告的目标仍然定位于“信息观”,而“信息观”并不要求表内列报公允价值金额。对表内确认和列报公允价值的追求反倒体现的是“计量观”的要求。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当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

(六)会计假设

目前IASB和FASB的概念框架都没有单独对会计假设的论述,会计假设体现在概念框架的行文当中。我国会计理论界通常认可四大会计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里主要讨论公允价值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引发本文对这一问题思考的是现实案例:国内某银行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按北京时间还是按纽约时间计量,其结果相差70亿元人民币,占利润的1%。这个问题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可能也会存在,但出现的概率较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类似的问题就很可能发生。这使我们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一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一规定也需要推敲。法律中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是指北京时间,还是上市地时间,还是购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发行地的时间?如果任由企业自行判断的话,中国企业的会计分期将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态调整特征,使得原本相对固定的会计分期也变得多元化起来。传统的会计假设面临着公允价值下的重新思考。

三、结论

上一篇:交通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安全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