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0 17:31:13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国际图联大会 图书馆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24-02

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缩写为IFLA)是联合各国图书馆协会、学会共同组成的一个机构,是全球图书馆界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非政府专业性国际组织。国际图联一年一度的世界性大会——世界图书馆和信息大会(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也称为“国际图联大会”(IFLA General Conference)。

2013年8月22日,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在新加坡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未来图书馆:无限可能(Future Libraries:Infinitive Possibilities)”。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名图书馆界和情报界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盛会,共同探讨未来图书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大会期间,国际图联主席英格丽德·帕伦特以“图书馆:改变的力量(Libraries:A Force for Change)”为题在全体大会上作了报告。

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的各分会主题以及各种报告内容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高水平的卫星会议

在大会正式举办前后几天,国际图联的部分下属机构都会在世界各地举办数场卫星会议,会议主题与下属机构当前的研究领域有关,由下属机构主办。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一共举办11场卫星会议:(1)由新闻报刊部于吉隆坡举办的主题为“版权视野下数字化报刊的合作模式、阅览和保护”的卫星会议。(2)公共图书馆部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创造未来的图书馆”的卫星会议。(3)由学校图书馆和资源中心部于吉隆坡举办的主题为“学校图书馆宣传”的卫星会议。(4)由信息素养部以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部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在数字时代信息素养和参考咨询服务的重新定义和改善”的卫星会议。(5)由儿童与青少年图书馆和政治行动委员会于曼谷举办的有关保存并、数字化的卫星会议。(6)由图书馆理论与研究部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使用民族志研究模型对本科生的学习习惯的研究”的卫星会议。(7)由发展中国家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特别兴趣小组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未来之路——发展中国家图书情报教育的未来”的卫星会议。(8)由卫生与生物学组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确立在健康研究领域的图书馆员服务”。(9)由新专业人士特别兴趣小组于新加坡举办的卫星会议。(10)由教育与培训组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信息教育的全球合作模式探索”的卫星会议。(11)由图书馆建筑与设备组于新加坡举办的主题为“平衡收支:低预算下的图书馆优质设计”的卫星会议。

二 精彩纷呈的展览会

第79届大会的展览厅面积达1000平方米,一共有88家出版商、销售商、数据库公司和各国国家图书馆参加展览,此次展览很好地促进了图书馆合作伙伴及商家在新技术和新举措方面的交流。例如:(1)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展示了有关日本东部大地震的馆藏,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提供防灾以及灾后重建的知识。(2)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宣传了移动应用“NLB移动”,该技术可以使读者通过移动终端摄像头扫描条形码借阅书籍。(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实验中心展示了可以运用于图书馆的3-D打印机。

三 建设强大图书馆协会

2010年,国际图联开始实施“建设强大图书馆协会(Building Strong Library Associations,简称BSLA)”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某些机构尚未健全的国家图书馆协会的工作能力并使其可持续发展,活动涉及有关图书馆协会发展的系列培训和案例分析、如何构建伙伴关系、如何开展跨协会活动、构建共享资料的在线平台、项目成果预测,等等。立陶宛、喀麦隆、黎巴嫩、博茨瓦纳、乌克兰和秘鲁是成功实施该计划的首批国家;越南、尼泊尔、阿根廷、马达加斯加、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萨摩亚等国家的新的图书馆协会也陆续实施该计划。

在第78届大会期间,国际图联的“建设强大图书馆协会计划2012影响力报告”(Impact Report 2012:Building Strong Library Associations programme)通报了计划进行情况。在第79届大会期间,负责该计划的图书馆进步发展行动委员会(ALP)再次召开会议,在会上各国代表介绍了实施计划的经验以及成果。首批参与该计划的国家一致认为该计划在战略、教育、实践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将会带动整个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 培养国际领袖

为了使国际图联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能代表全球图书馆界,发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人员,2012年起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利用国际图联大会为平台为现有和潜在的

领导(领袖计划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在第79届大会期间,接受培训的人员参加了全球性影响问题研讨会、专业会议、各类报告、特定的行业会议以及国家和多方利益相关者论坛磋商和战略发展会议,并与国际图联各级领导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 《国际图联趋势报告》引发思考

在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全体会议上,曾经于2008年被《君子》(Esquire)杂志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75人”之一的地缘战略家、混合现实研究所所长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博士以“ 混合现实中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为题作了主旨报告。帕拉格·卡纳认为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工业时代、农耕时代、石器时代的融合——不同的科技正在融合、人类与科技正在融合,无处不在的技术日益智能化、集成化和社会化;图书馆只有参与到更加广泛的知识体系中,才能管理好信息和知识洪流,帮助人们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从图书馆受益。

基于当前与未来这种“混合时代”的现实,本届国际图联大会特地了“国际图联趋势报告”(IFLA Trend Report),对新的信息环境下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大胆预测。该报告没有告诉图书馆应该怎么做,而只是提出问题,旨在提醒全世界的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且满足社区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报告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五大趋势为:(1)趋势一:新兴的科学技术将使一部分人更容易获取信息,同时也使得另外一部人更加难以获取信息(见图1)。(2)趋势二:网络教育日益大众化并冲击全球化教育(见图2)。(3)趋势三:隐私权和数据保护的边界将会被重新定义(见图3)。(4)趋势四:高度关联的社会将采纳更多的新思想并赋予新社会团体更多的力量。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的逐步实施,今后的公共服务将会更具透明度和人本化(见图4)。(5)趋势五:新技术将改造全球信息经济(见图5)。

图1 趋势一

图2 趋势二

图3 趋势三

图4 趋势四

图5 趋势五

参考文献

[1]卢家利.欧美国家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案例述评——有关国际图联的研究之八[J].情报探索,2012(5):44

[2]国际图联网站.Impact Report 2012: Building Strong Library Associations programme[EB/OL].http:// /BSLA/impact. 2013-12-10

[3]国际图联网站. Key Initiative 2: International Leaders Programme[EB/OL].http:///strategic-plan/ key-initiatives/international-leadership. 2013-12-10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2

年末之际,我们整理了艾瑞的2018年网络营销相关报告,特此奉上,希望能为各位2019年的网络营销提供决策参考。

互联网流量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独立设备数突破13亿,流量增速放缓,互联网流量红利日渐殆尽,存量之争势在必行。短视频的迅猛发展对视频服务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赶超通讯聊天并越发强势。该报告基于艾瑞十年以上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积累经验以及艾瑞数据产品监测成果,真实反映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情况。

网络经济

未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稳健期,网络经济规模的增速将逐渐放缓,艾瑞咨询认为,未来三年内,这一指标将逐步趋于20%并较长期地保持在这一水平上。本报告号称“艾瑞网络经济年鉴”,聚焦于网络经济营收规模统计,重新梳理统计口径,覆盖网络媒体、文化娱乐、消费生活、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等八大赛道,并针对不同领域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网络广告

2018,新兴产业广告主类型增加,传统“媒体”的定义被打破,媒体广告创意及效果优能力更加被重视。该报告重点展示中国网络广告总体发展趋势及与总体广告市场对比,不同广告形式发展情况,中国原生广告发展情况,核心网络媒体如视频、资讯、社交等的发展情况及类别分析等。

直播营销

整合营销、创新互动营销、精准营销、“直播+”营销等成为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该报告是艾瑞通过对泛娱乐直播营销市场研究、企业研究、用户行为态度研究基础上,梳理的泛娱乐直播营销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的分析总结。

OTT广告

2016年开始,PC及移动流量增长放缓、价格趋高,网络广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始挖掘新的流量增长点,线下和出海成为其发力的两大方向。OTT广告是其向线下寻找新流量的过程中起步最早,现阶段发展也最为成熟的领域。本报告是唯一非2018年产出的报告,但从OTT广告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产业链结构、发展趋势等角度的分析仍有借鉴意义。

原生视频广告

在技术和内容的双重推动下,原生广告市场高速发展,其中,原生视频广告同时又受到内容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受到产业链各方关注,其形式日益丰富,以信息流视频广告、后植入式视频广告等为代表。本报告从广告主投放原生视频广告行为出发,分析其投放现状和策略,以期为业内原生视频广告投放提供参考。

AI+营销

在AI时代,广告主的需求、媒体的期待、用户的诉求都有了新的变化,而技术和数据的突破,为满足新需求,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人工智能正在深度介入营销市场,让数字营销更高效。本报告,以AI+营销的落地应用为核心落脚点,深入分析了AI+营销市场的发展环境与现状、广告主认知情况、典型应用场景、企业和案例,并探索了AI+营销市场的发展趋势,希望此份报告能够为市场各方对AI+营销市场进行深入认识提供参考。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3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开放融合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年来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加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部分国家或地区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应当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部分国家或地区则认为,在选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时应当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具体情况,主张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而非“直接采用”的策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加转型经济国家,如何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企业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影响重大。本文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此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还不断修改完善,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4位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5月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semen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sement)”②。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2日,我国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 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

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租赁等项目还未最终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协调正在进行中,并且欧盟对最新金融工具等准则也没有明确表态。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最终决策及其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趋同”策略能够确保中国在面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变化时,审时度势,理性决策,灵活把握,以防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不必要的冲击。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4

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创五年新低,整体处于下行期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自去年一季度以来,GDP增速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下降。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广告业,灵敏地反映了基本的经济趋势。根据CTR媒介智讯最新的数据,2012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的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4.4%,不及去年同期增幅的1/3,并创下最近五年来新低。

其实,这次广告市场进入下行始于2011年四季度,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达14%,而四季度增幅则降到11.7%,11月起就降到了个位数。2012年各季度表现均不相同,第一季度广告刊登额同比增幅仅为1.4%,增长近乎停滞;第二季度市场逐步回升,同比增幅提升至6.2%,环比出现了14.6%的显著增长;第三季度变化幅度收窄,同比、环比增幅分别落在5.3%、6.1%。可见,虽整体市场依然谨慎,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走向虽逐步回稳,但没有摆脱低速增长的困境。

从不同媒体来看,各媒体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增幅均不及去年同期。其中,电视广告刊登额同比增长6.3%,高于市场整体涨幅。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也明显放缓;而报纸是唯一出现刊登额下降的传统媒体,降幅达8.2%;杂志广告表现相对坚挺,刊登额同比增长9.0%;电台依旧是增长最快的传统媒体,同比增幅为11.2%,但与去年同期的30.5%比较,也令人感到寒意;传统户外广告(含地铁)广告刊登额继续小幅增长,同比增幅为2.9%。

以刊例价格统计的刊登额变化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媒体广告收入的趋势,由于媒体刊例价格变动,以及媒体采取不同价格折扣政策,还需要从广告资源量变化角度审视广告市场的趋势。资源量是指实际播放刊出广告的时长、版面量。

2012年前三季度,电视广告资源量下降了9.7%,杂志下降了3.1%,电台下降了12.6%,户外下降5.6%,而报纸下降了18%。电视由于“限广令”限制了广告时长,资源变得珍贵,提价成为普遍的趋势。而报纸在困境中却纷纷降价留住客户,因此-18%的资源量下降更接近报纸广告经营的实态。

报纸已进入衰退通道

中国报业自恢复广告经营以来一路高歌猛进,30多年的历史上鲜见负增长,即使个别年份出现下降也是微降。但2012年前三季度的-8.2%降幅却创了“新高”,更为严峻的是这一下降新高恐怕很快就将成为历史。

2012年报纸广告的大幅下降同样始于上年的四季度,下行的迹象在9月就已经显现,8月报纸广告同比增长率还高达23.6%,但9月就突然降到8%,随后增幅继续下滑,到12月已经是-4%的下降了。在这之后一直到2012年9月,除了2月由于春节不对称的因素带来同比增长外,各月都是负增长。特别是报纸广告季节性增长的高峰月4月、9月都是下降幅度最大的月份,降幅均超过二位数。这是否预示着最后一个高峰月12月,也将令我们更加不安呢?

2012年报纸下降是全国性的现象,但经济发达、广告规模大的地区下降更为严重。前三季度各区域报纸广告都继续着全面下降趋势,广告规模最大的华东地区降幅最大达到-13.0%,广告规模次席的中南降幅为-8.0%,广告规模第三的华北降幅也有-4.0%。此外,西南地区降幅也达-11.1%,东北降幅收缩到-0.1%,西北为-0.9%,全国性报纸则下降了-10.9%。华东、西南和全国性报纸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总体-8.2%的降幅。

从上年的增速下滑到负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以上,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次明显的衰退。

报纸关键行业广告几乎全面下降

2012年前三季度,报纸主要行业广告均处在持续下降或持平的趋势中。房地产下降13.1%,汽车下降降幅为8.0%,零售业也下降了13.3%。在其他主要行业中,娱乐及休闲微增0.2%,医疗保健下降4.3%,邮电通讯增长0.6%,金融业增长0.1%。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还有食品-19.0%,家用电器-35.2%,家居用品-22.7%。

前三季度保持了较好增长趋势的只有药品、个人用品(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奢侈品)、酒类和饮料。药品大增了30.6%,个人用品增长14.3%,酒类增长了33.7%,饮料业增长了25.2%。

前三季度房地产广告占报纸广告总量的比重为25.5%,其趋势对报纸广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广告降幅高达17.1%,进入夏季之后降幅有所收缩,8月甚至出现同比环比均增长的现象,使得前三季度降幅收缩到13.1%。

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本来应该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但我们的市场却被复杂化了。国家调控政策、地方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投资性需求、刚性需求甚至媒体利益都交织在一起。如此看来,下一步市场的走势无非是取决于各方利益在博弈中产生的新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最为关键的砝码还在调控政策有何变化,而其他利益关系者对调控政策变化的期待和理解则决定着他们的行动。

一切皆取决于调控政策的变化。而在调控政策变化之前,各方市场利益相关者对政策持续或变化的解读和预期,则决定着短期的市场,并影响着广告投放。只要调控政策不变,房地产广告下滑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零售业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8%左右,前三季度下降13.3%,与上半年的-9.1%相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这预示着零售业广告的基本面不但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有继续恶化的可能。过去零售业一直是报纸广告中最为稳定的广告资源,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也仅下降1%。但是,就是这样稳定的广告资源在今年也出现了显著下降的趋势,整个报业广告的严峻态势可见一斑。

消费市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且相当深刻的,这里包括宏观层面的经济环境,商业周期的变化,内需拉而不起,网购的快速发展分流实体商业的购买、改变商业流通渠道等。从宏观经济和商业周期看,可以断定,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了较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极可能持续下去。由此,零售业广告的低迷恐怕也将持续一定时期。

汽车广告占报纸广告的10%,是第三大广告资源。汽车产业景气与广告投放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这已经被近20年的事实所证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 1-9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4.98%和3.37%。1-9月,汽车产销1413.12万辆和1409.23万辆。 可以预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低增长阶段也是现实。低增长无疑会影响到广告的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汽车广告下降了的时候,其他媒体汽车广告却保持着增长,其中,广播增长12.5%,期刊增长7.9%,电视基本持平。由此看出,在车市增长乏力,广告增速下滑的时候,汽车广告的投向在向其他媒体转移。报纸汽车广告正在面临产业景气和广告转移的双重压力,如果车市景气低迷和广告转移趋势延续下去,报纸汽车广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在增量贡献中,前三季度房地产是负贡献最大的行业,负贡献率达到-43.3%,零售业的负贡献为-30.5%,商业零售业成为房地产之后又一个严重拉低报纸广告的关键行业,使得报纸广告形势更加严峻。汽车负贡献达到-9.8%。前三个支柱行业的负贡献率合计达到-83.6%。

在主要行业中,娱乐休闲提供了0.8%的贡献率。贡献比较显著的还是个人用品4.6%和药品9.5%。此外,增长较快的酒类和饮料分别贡献了5.7%和3.4%。

由于前三个行业都处在下降状态,使前三季度前三行业集中度从上年同期的56%降到53%,而前六行业的集中度也从71%降到69%。

报纸衰退的根源及趋势探讨

2012年报业广告大幅下降是受经济环境影响的短期周期波动,还是持续下行进入衰退期?在这个问题上大概众说纷纭,我认为如何从结果上回答这个问题并非关键,关键是引起此次衰退的根源是什么,尤其是深层根源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这些深层问题清晰了,报业的未来趋势不说自明。

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无疑是此次报业广告下降根源性原因。广告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当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期时,广告的变化更为敏感,这已多次被事实诠释。经济发展有周期波动性,高度增长后的下行并不违背发展规律,它恰恰是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调节的过程。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转变期中,经济增速下降并未超出预期和控制。可以预计,中国经济将在转型中步入稳定增长期,广告业也会随之进入稳定增长期。

问题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报业广告能否与经济增长和广告业增长同步?今年广告业增速下滑,波动幅度超过了经济增长波动,这是广告业更加敏感所致。但是,新媒体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即使传统媒体也只有报纸广告出现大幅下降。这是由于报纸广告对经济环境更敏感吗?我以为不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报纸广告也出现增速下滑,增幅从上年的18.6%降到9.4%,其增幅仅低于电视而高于其他传统媒体。而这次报纸则成为唯一下降的媒体。

从广告行业资源的变化对比看,前三季度占报纸广告70%的前六个行业与传媒媒体总体的比较数据如下:房地产-9.4%、-13.2%(前数为传统媒体总体,后数为报纸,下同);商业零售业-3.7%,-13.3%;汽车0.1%,-8.0%;娱乐及休闲9.8%,0.2%;医疗保健机构7.6%,-4.3%;邮电通讯3.8%,0.6%。为什么报纸在各个行业都明显劣于传统媒体总体?是因为广告商在转移,报纸在媒介选择中的地位下降,广告流向其他媒体。由此看出,经济环境变化并不是报纸广告下降的唯一原因,当经济恢复稳定增长时,广告转移趋势如不改变,报纸的回升将很难期待。

传媒环境的影响。近几年传媒环境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媒体进入终端时代。2012年上半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普及率达到40%。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3.88亿,占网民的比例达到72.2%。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毫无疑问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形成强烈的冲击。

多年前经常听报人说是报纸养育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因为那时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主要新闻内容都来自于报纸而且是免费的。或许这也成为报纸在那些年还有成长空间,能与网络共存的理由之一。

然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网络媒体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则完全打破了传统报纸靠内容资源与网络共存的幻想。如果说传统网络的传播还局限在传统传播方式之中的话,博客、微博这些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社会化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从传到受的传统模式中,报纸还有巩固的立足之地,而在多对多,人人都传播的终端传播模式中,报纸的根基完全被动摇了。

人口变迁的影响。人口变迁往往被传媒研究者忽视,其实人口周期也是影响商业周期和传播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变迁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人们的心理、价值观,同时也改变着传播和媒体,这些影响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人口周期体现在带群对经济发生的根基性影响,这就是世界性的战后婴儿潮现象。1946-1964年是战后生育高峰期,在美国出生了7800万人口,生育高峰一代人占人口的28.2%,他们曾经是消费市场的主力。但随着年龄增长虽然逐步形成了巨大的老年市场,但需求减少却不可避免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1965-1976年的“生育短缺期”,出生4500万人口,被称作X一代。2010年,这代人的购买力超过了生育高峰一代,但他们基本是上一代市场的延续,并未发生本质变化。

1977-1994年的一代大体是生育高峰一代的孩子,被称作Y一代,有7200万人。这一代人是伴随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脑游戏长大的。随着他们工作和购买力的增加,在市场影响方面将超过生育高峰一代,成为新的市场主力。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是消费主力的更替,对于社会来说,他们虽被称作“叛逆的一代”,实质上却是革命性进步的一代,因为他们创造并代表了新的社会观、价值观,他们的叛逆在改变社会。而对传媒来说,他们成为对传统媒体致命打击的一代。他们从小就接触新媒体,很少接触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报纸的读者资源只减不增了由此而生。

中国也有人口出生高潮和带群差异。50、60后基本属于婴儿潮一代。70后类似X一代,他们生长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代。80、90后类似Y一代,他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对富裕,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是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深度参与者。

中国人口的带群对经济、对市场、对营销、对传播同样发生着根基性的影响。根据CTR的CNRSL连续调查数据,2005年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为36.4岁,而2012年已增加到42.4岁,平均每年增长0.8岁,以此推算,5年后读者平均年龄将超过46岁,报纸将成为典型的老年报。而人口收入和消费趋势的研究表明,在中国收入最高和消费力最强的人群年龄带在30~40岁,现在80后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消费群体。而广告商在营销中重点照顾的就是这个年龄的群体。所以,尽管报纸读者依然保有较大的规模,但年轻读者源断流,对广告的引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上述三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告诉我们,报业的困难将是长期的,2012年的衰退将有可能延续到明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报业的未来

未来是一个时间,是由今天的欲望构成的,是尚未到来的事实的投影。

在困境中报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也不甘心退出。从手机报、电子报、报社网站,到二维码、魔码、云阅读……报业努力地应用一切可以应用的新技术,积极进入全媒体时代。我们相信报业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在持续的创新中报业的未来形态将逐渐显现。

但是,在报业的这些创新中总使人感到不那么踏实。是什么呢?这里有几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是报业目前的创新似乎都建立在一个相同的基础上,即以报纸的优势为出发点。当创新以传统为出发点时,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吗?如果改变的只是传播的速度、效率、品质,把所谓报纸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融入大媒体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吗?笔者认为,以报纸优势为出发点的创新只能是维持性创新,它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和品质,但并没有从根基上改变从传到受的传播方式。未来的传播方式将是适应终端的、N对N的全方位传播方式。适应了新的传播方式,报业才能真正长存。

二是终端时代是传媒变化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移动终端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大媒体业的融合时,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等都已经在终端融为一体。这种传播环境下,报纸的创新是改变终端,还是适应终端?在终端时代如何发挥报业的优势已成为新的课题。

三是报业走向全媒体是方向吗?一旦报业集团都实现了全媒体将会是什么样的竞争环境?我们知道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有不同于报纸的传播规律,当报纸都“全”的时候,市场会容纳这么多相似的全媒体吗?

由此不妨重新思考报纸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再去思考报业的未来。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 国际化趋同 策略研究

在世界市场中,会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会计国际化发展有了显著的成就,一些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化会计趋势中。现如今,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要对会计趋同,进行仔细研究,以为我国发展奠定基础。

一、会计准则国家趋同形式

(一)趋同模式

趋同模式,在国际颁布的财务报告中,并非是将其直接的收录为会计准则中。每一个国家若是选择趋同模式,在已有的专责制定中,进行保留,通过趋同模式,将财务报告,重新制定规划,创新,使原有的会计准则内容,更为具体,严格。这样一来,与国家发展相适用,与国家准则相符合。

(二)认可模式

所谓的“认可模式”,其实是指:把国家财务报告,深入研究,对其内容进行选定,作为国家内的会计准则发展的过程。当认可模式有效时,其国家相关部门,拥有对国家报告,进行修订的权利。目前,欧盟和澳大利亚是国家认可模式的代表。

(三)趋同认可模式

趋同认可,国家要能够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国家发展相呼应。另一方面,趋同认可模式,可以对该国的会计准则,实行保留,但具有局限性,笔者所说的局限性,指的是:国家要根据自身发展状态,进行仔细研究后,才可以。

(四)直接应用模式

当国家决定选择直接应用模式时,就要根据国家形势发展,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内容。其现有的权利,不应进行保留。另一方面,直接应用模式,当国家进行财务报告过程中,无需审核,可以直接采用,凸显便捷条件。

但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情况和选择情况看,趋同和认可模式,是国家常用模式。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家趋同策略

(一)选择对商品市场有推动性的趋同准则

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深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市场发展进步举世瞩目。但当下,其发展时期,处于停滞时期,令人担忧,所以,在进行选择上,我国要选择能够推动商品市场发展的准则。另一方面,在选择时,要对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实行全面分析、研究,学习对我国有帮助的方法,在对国家会计准则进行规划时,要全方位,多样化的进行。当规划后,并生效,与别国进行对照,从中分析我国的发展形势,找出其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同时,想要打破停滞环境,我国的市场,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而迈向更高的层次。

(二)选择与我国法律相适应的准则

在我,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等内容,因此,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制度,是统一的。国务院财政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公布,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会计制度。在趋同策略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改变,那么,国家的会计法,则得不到法律的赞同,因而,我国的会计法则没有任何实效性,以致统一的会计制度,没有任何效应。所以,在国际化趋同准则中,要选择与我国法律相适应的准则,以帮助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但在统计会计内容中,记录、计量制度要和国家内容相符合。

(三)选择与母语相符合的趋同准则

汉字文化,在世界语言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是中国的语言代表。但在会计国家趋同中,一些法律格式和我国的语言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国家趋同策略与我国相关语言相冲突。比如:国际规则中规定,当国外税法研究后,创建在相关基础之上,列出了一些所得税的案例。可是,在我国,税法的规定与其存在不同,所以,如果我国采用直接策略,就会出现于语言、习惯障碍的问题,不符合我国的税法规定,就会使会计员在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要选择与母语相符合的趋同准则。

(四)选择符合财务报告的趋同准则

财务报告,较为繁琐、多变。在国际财务报告内容上,要对其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其中包括:保险、合同、资金收支、租赁等准则。并且国际财务报告,与美国的相关准则较为适应。另一方面,欧盟在金融准则中,没有对其进行认同,所以,现阶段,国家财务报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稳定,而我国在选择符合财务报告准则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国家准则的大环境,选择符合财务报告的趋同准则,以推动我国发展。以使未来当国际按报告出现转变时,我国市场也依然能够顺应形势变化而调整,防止因出现问题,对我国发展造成阻碍。

在进行国国际趋同分析时,中国社会要根据自身发展国情,综合性的选择趋同方法,使会计准则更为标准化、合理化,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三、国际趋同策略计划

根据国外的国际趋同经验,综合分析,站在客观的角度而言,我国的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采用国际趋同策略,将国际财务报告作为依据,多数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少部分坚持我国原有的会计制度、准则中的诠释和引导,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想要实现趋同策略,就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其计划要包含:我国的会计怎样与国际化接轨?加快国家进度的动力是什么?怎样将中国的国情需要凸显出来?如何在国际准则中,占有一定的权利,创造经济价值?

会计准则,是与社会会计相呼应的,若是会计国际化能够象征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聚集,那么,就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并不能担当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合作预期,只是我国所反映的特殊状况,以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处理工作。在多数状态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要以美国、欧盟为象征,规划国际准则。会计准则的变化,是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财务会计标准构起的,我国的制度变化成本,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较低,但在改革过程中,与国外市场的要求,更为符合。若是在制度变化的过程中,未能缩减我国的市场交易成本,足以说明我国企业未能参照国家制度的变化,进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当前形势下,一些部门未能完全适应国家会计准则,所以,要通过实际国情,对其进行引导。对这些部门进行培训、引导,以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国际准则的内容,比如:权益易、控制、公允价值等。然后,对国家化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对比与中国发展情况,所出现的问题,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进行沟通,这样一来,使之能够充分掌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和会计处理内容,进而实现相关理念,同时增强会计准则的应用能力,提高报告质量。

会计准则作为公共性质的产品,若是优秀的会计准则,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推动资本流通,促进投资商跨境投资等,所以,一些专家认为:一些挂国家进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是想利用其互联网效应。会计准则的权利取得,不仅要依靠社会部门,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因为,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成本的变化,所以,也要呼吁企业为了自身的效益,提高参与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准则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进行自主选择的同时,代表着企业要公开披露选择。本文主要对趋同策略进了分析,中国的企业特点是:对统一的会计准则较为适应,因此,提高人员能力,倡导对问题大胆提出,提高与监管部门的参与性,与市场发展要求相符合,这样才能更利于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和形成。

参考文献:

[1]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商业会计,2011

[3]罗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风起云涌――以美国、日本、印度为例[J].商业会计,2011

[4]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

[5]盖地,罗斌元.会计确认的再认识及应用――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认知论释义[J].会计研究,2011

[6]李梦,方巧玲.高质量会计准则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规范管理;梅毒;疫情影响

近年来我国梅毒患病率日益增长,引起各地疾控中心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将襄阳市2009~2013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规范疫情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疫情数据来源于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襄阳市统计局。

1.2方法 将襄阳市2009~2012年梅毒疫情数据导人Excel系统,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流行强度、地区和年龄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tata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问差异性比较采用分析,P

2结果

2.1流行趋势 2009~2013年襄阳市累计报告梅毒3400例,年均发病率为12.36/10万。其中发病数最多的是隐形梅毒占总发病数的52.82%,其次是I期梅毒和Ⅱ期梅毒,3者占发病总数的93.91%。2009~2013年之间除隐性梅毒呈上升趋势外,I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见表 1。

2.2病例分类 2009年临床诊断病例73例,占7.57%,下降到2013年的0。实验室诊断病例由2009年92.32%上升到2013年的98.88%,见表2。

2.3时间分布 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964例,年发病率为17.64/10万,2010年报告病例数为1081例,年发病率为19.72/10万,有所上升。2011年报告病例数为741例,年发病率为13.47/10万开始下降,2012年报告病例数为346例,年发病率为6.26/10万,2013年报告病例数为268例,年发病率为4.83/10万,见表3。

3讨论

2009~2013年之间梅毒总体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除隐性梅毒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外,I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年发病率为2009年的17.64/10万,下降到2013年的4.83/10万。2009年临床诊断病例73例,占7.57%,下降到2013年的0。实验室诊断病例由2009年92.32%上升到2013年的98.88%。2009~2010年梅毒疫情有所上升,可能与当时卫生部严格的传染病漏报制度有关,导致梅毒报告病例数大于实际数[1]。梅毒病例报告质量不高,医生对梅毒分期诊断掌握不够,存在错诊、错报的问题,尤其是将住院患者、术前患者和孕产妇梅毒血清筛查阳性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梅毒错误诊断为I期或Ⅱ期梅毒,产生错分偏倚。此外,由于《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培训不足,部分医疗机构医生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梅毒分期分类选项时,错误地将隐性梅毒填写为一期梅毒,导致I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多于Ⅱ期梅毒[2]。医疗机构各科室均常规开展住院和术前患者、孕产妇的梅毒筛查,而很多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未进行会诊或转诊到皮肤性病科就诊,就直接报告为隐性梅毒,这是导致隐性梅毒的过度诊断与过度报告的主要原因。非皮肤性病科的医生一般未接受过梅毒诊断标准与报告要求的培训,多数医生对梅毒分期与分类不清,这种分期诊断错误导致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不足。这些医生在接到实验室梅毒阳性报告后担心漏报,不考虑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就诊史,就直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使梅毒报告病例数大于实际数,导致梅毒疫情上升。医疗机构的梅毒实验室检测质量直接影响梅毒疫情报告的准确性,基于实验室诊断的病例报告是最准确的[3]。但仍有不少医疗机构的梅毒实验室存在较多问题,如梅毒检测方法与实验室操作的问题、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问题、质量控制的问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皮肤性病防治所难以对医疗机构的梅毒实验室检测进行有效管理与质量控制,从而直接影响梅毒疫情的准确性。有些医疗机构仪器设备不符合要求,如开展 RPR/TRUST,但没有水平旋转仪,使用振荡仪或手工摇晃。有些专科医院仅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而不开展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疫情管理人员对梅毒诊断标准和上报要求不熟,疫情管理人员缺乏与临床医生的沟通,见到医生的报卡就上报,不复核、不管正确与否进行上报[4]。2011年后国家逐渐开始重视梅毒上报的准确性,加大了梅毒上报病例的现场核查,减少了梅毒的错报、多报、重复报。梅毒发病率下降到2013年的4.83/10万,疫情管理质量影响梅毒疫情,实验室检测质量、医生诊断水平、病例报告质量是影响梅毒疫情管理的重要因素。

结果提示应继续加强对医疗机构梅毒实验室检测的认证机制、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医疗机构医生、检验人员、疫情管理人员的梅毒诊断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梅毒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卡和网络录入的审核。加大对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执法检查力度,提高检查的覆盖率,通过法制的手段,规范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小毅,马平.南通市2009~2012年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J].交通医学,1006-2440(2013)02-0157-03.

[2]Yang Z, Su J, Peng X, et al. A Decline in HIV and Syphilis Epidemics in Chinese Female Sex Workers (2000-2011):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13, 8(12): e82451.

[3]RONG G, YANG F, HUANG Y, et al. Epidemic situation of syphilis, gonorrhea, AIDS/HIV in Longsheng county, Guangxi in 2004-2010[J]. Modern Medical Journal, 2012, 2: 011.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7

6月16日,2016年美国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峰会在上海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房地产及土地使用领域的专业人士共论城市建设和发展。

有80年历史的美国土地组织

怎么看中国

城市土地学会分属在美国国家房地产基金名下,成立于1936年12月14日,是一家独立、非营利性质的教育研究机构。现任全球主席是兰德尔(Randall K. Rowe)。该学会致力于提倡负责任的土地使用及促进全球活力社区的建立和持续发展,以会员为核心进行研究与教育,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38000名会员,其中包括亚太区的逾2000名会员。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峰会至今已举办五届。此次峰会的主题是“把握新常态”。以“在由人口和经济转变、环境问题及科技进步引发的迅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发展及重建城市”为焦点,探讨“亚洲资本流动和投资趋势”“共享经济及房地产商业模式”等话题。

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John Fitzgerald表示:“经过时间洗礼,城市土地学会这一信息共享的传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我们将持续探讨如何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更能适应后代的需求。”

中国依旧是外流资本的最大贡献者―占亚洲商业地产海外资本的25%

在此次峰会上,城市土地学会(ULI)和普华永道(PwC)联合推出最新版《亚太区房地产市场新兴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新兴趋势报告》),提供了有关整个亚太地区房地产市场投资和开发趋势、房地产金融和资本市场、物业管理领域、大都市区以及其他房地产问题的展望。

《新兴趋势报告》指出,目前的亚洲房地产市场是近8年来全球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物。全球机构投资者在亚洲房地产市场中分配更多的资金,其结果是更多的资金追逐更少的资产,抬高了大多数市场的资产价格。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新兴趋势报告》,今年从亚洲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的资金量甚至超过去年的破纪录的高位,而且这种资本外流没有放缓的迹象。

据了解,今年的资本区域流动的大趋势是从亚洲市场流向世界各地的房地产资产,因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希望分散投资并追求更高利润。投资者似乎更乐于在美国和欧洲购入新物业。根据《新兴趋势报告》统计,外流资本的最大贡献者依旧是中国,目前占所有亚洲商业房地产海外资本的25%左右。

据地产经纪公司世邦魏理仕统计,2015 年上半年从中国流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达 37 亿美元,几乎比2014 年同期高了4倍。据了解,美国受到资本垂青的部分原因是对其货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是因为欧洲不良资产投资机会基本上不复存在。

在亚洲,中国的机构、企业和私人资本主要涌入澳大利亚和日本购买资产。

一位分析师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已经在澳大利亚完成了投资部署,现在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亚洲其他地方,特别是日本。”

同时,《新兴趋势报告》认为,如今中国的开发商热衷于和国外资产合作,主要是由于不断变化的行业格局要求他们改变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著名的外方合作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可信度,有利于他们在外国市场的运作,因为中国的品牌在外国还不是很有名。而对外方来说,在中国这样复杂的市场上能够找到公司层面的合作伙伴明显也会获得很多利益。首先,外方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高品质交易,如果不和中国伙伴合作,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其次,这会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高房价是上海城市规划的最大问题

根据《新兴趋势报告》,2016年上海在中国各城市中最具房地产投资及开发前景,并在报告所覆盖的所有亚太市场中排名第九位。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费约翰(John Fotzgerald)称:“上海自建市以来一直处于更新建设中,最新一轮的规划有三个维度: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魅力,目标是建成开放、绿色、幸福的新型城市。”

乔治城大学城市与地区规划研究生项目执行主任乌韦・布兰德斯(Uwe S.Brandes)认为,目前上海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高房价。布兰德斯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造成上海高房价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更多的土地。当上海把能拆的房子都拆了,供给就停止了,但还是会有更多的人涌入上海,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就会导致房价越来越高。所以上海现在如果想让房价降下来的话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控制进入上海的人口,另一个是计算好到底盖多高的楼才能满足需求。当然这些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城市规划合理就可以创造房地产市场。”

同时,布兰德斯认为由于上海政府对土地拥有掌控权,因此可以借鉴波士顿的40B法规:如果房地产商愿意在有限盈利的条件下建经济适用房,他们可以申请到特别的地皮,在相对小的地面密集建房,房地产商的盈利受到限制,房价得到平抑。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详细规划处处长张帆表示,当前上海正进入“有机更新”,即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修补短板、治理问题,既强调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传承,也强调城市品质和功能创造,这期间还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各方共建共治。

开题报告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作者简介] 路媛媛,河南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119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10-03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化的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1979年至1997年)、与国际惯例协调阶段(1997年至2005年)和与国际惯例趋同阶段(2005年至今)。

在借鉴阶段,我国经济制度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颁布了分行业会计制度。在协调阶段,我国会计制度从分行业会计制度向统一的会计制度靠拢,但是过分强调了会计制度的制定而忽略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情况,与世界各国纷纷由会计制度转向会计准则并向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趋势表现出巨大反差。2003年我国设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进入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5年中国财政部制定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同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E)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目前已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几年实践证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平稳有效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完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5月,IASB派专家对中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有效实施的结论。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改进会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并可供其他国家仿效”。

2007年12月6日,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两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欧盟从2005年开始在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评估后,于2008年12月12日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规则,确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欧盟所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资本市场时直接采用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

以上表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现了趋同,并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范围内平稳有效实施,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必要性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过世界各国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全球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世界经济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围绕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及相关会计准则之间关系的激烈争论,并对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加快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达成了一致共识。虽然,我国已于2005年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2007年起逐步在上市公司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得到了持续平稳而有效的实施,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仍是十分必要的。

1.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仍存在差异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5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在某些具体准则中仍存在差异,例如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国际准则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计人当期损益。中国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还有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公允价值的应用、企业合并和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等方面存在处理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既立足于本国国情,又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因素,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持续趋同。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修订和完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IASB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相关会计问题,在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包括:(1)成立金融危机咨询组,提出了改进财务报告应对金融危机的系统化建议;(2)制定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套统一的指南;(3)推进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的综合项目,简化金融工具分类、计量、减值和套期等会计准则;(4)全面修订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明确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特殊目的主体会计处理问题;(5)加快保险合同等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步伐。由此可见,国际财务报告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因此,持续趋同就应该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同方向、同步骤、同过程,认真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和响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变化,向IASB提供有关准则立项及工作轻重缓急等建议,不断提高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3.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日本、加拿大、印度、韩国、美国等纷纷发表声明,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在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再次向国际国内社会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原则立场和明确态度。

三、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的相关措施

1.继续保持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道路上,我国非常注重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沟通和联系,目前主要做的工作有:(1)派出专家进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治理的各个层面,并在工作层面直接参与国际准则制定与修改;(2)正在与欧盟建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机制,双方不断加强沟通和交流;(3)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成立亚洲一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并积极与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成员协调立场;(4)与美国签署合作备忘录,

建立了有效的定期沟通机制;(5)与日本、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定期会议机制,交流各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协调会计国际趋同的立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还要在保持原有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增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组织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做好国际会计准则的跟踪研究与意见反馈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订与修改。

2.坚持在互动中寻求趋同的原则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坚持“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主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不仅仅是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还需推动IASB在修订完善国际会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在互动中求趋同。IASB也认同该原则,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具体涉及到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2009年11月4日,IASB了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基本消除了与中国关联方准则的差异。2010年,IASB通过年度改进项目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l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改,允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并进行追溯调整。此举有效解决了中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可以为IASB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有用的帮助。

3.规范企业行为,加大监管力度

虽然我国在2005年已经逐步从制度上实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现代会计制度起步及建立较晚,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所以,在持续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从微观层面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从各方面规范企业行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以便使中国的企业可以更好的融合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为确保会计准则持续实质趋同练好内功。

4.加强我国会计队伍建设

实现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离不开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要积极培养能够忠实代表我国利益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高级人才。一方面要让广大会计师掌握现念,并贯彻到会计实务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中去;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会计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不断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从而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因此,我国应当有计划地培养会计人才,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优化组合我国驻IASB的专家组成员,加强对他们的管理、监督、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他们政治和经济待遇,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上一篇: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范文 下一篇:食堂安全管理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