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24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1

培训是提升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乏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影响其培训效果。教育生态观整体系统性、动态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及对教师内在认知与追求和谐发展的关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据教育生态观从培训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培训计划,使培训效果有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12] 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1-4.

收稿日期: 2013-04-30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2

继续教育学院作为项目管理协调机构,专门成立了“国培计划”项目办公室,依托教师教育学院、后勤集团、教务处、图书馆等部门,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务实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从教学团队、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保障项目的质量。

(二)注重前期调研

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前期调研,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得失、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对策,是提高“国培计划”项目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一直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不断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将前期调研作为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主动了解培训对象现状,充分尊重而又不简单迎合其需求。

我校继去年在昆明“两区”(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红土地中学、红土地镇中心学校、红土地镇大坪子希望小学、红土地镇二坪子小学、凤合中学和转龙镇中学6所中小学开展“国培计划”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至4月间,先后实地深入泸水县六库镇中学、泸水县第一小学、福贡县省定民族完小、福贡一中、昆明市官渡区中对龙中心学校、白汉场中心学校、嵩明县嵩阳镇二小、西山区观音山小学、石林县巴江中学、紫玉小学等学校,同时在我校举办云南省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省级项目、外交部扶贫金平麻栗坡两县乡项目小学数学100人,初中数学100人;2013年“国培计划”云南省幼师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0人,“送培下乡”项目幼儿园教师培训50人,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150人。

一、主要做法

通过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培训方案、推进培训模式创新、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举措,昆明学院负责实施的项目做到了目标明确、按需施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在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匿名评价中,昆明学院获得了学员的较好评价,得分排名位于省内院校前列。

(一)领导重视

“国培计划”不仅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综合素养、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承办高校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昆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亲自对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云南省第44期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班等项目的参训学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培训方式、培训途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选聘、教学监控、培训效果、后勤服务等具体问题,认真听取学校领导、中青年教师对“国培计划”项目及其他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充分了解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对培训工作的意见。

通过认真调研,科学分析调研情况,为“国培计划”的项目确定、方案设计、立项申报、竞争投标、优化课程、提升质量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我们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从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分项目、分类别、分学科更加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内容,更好地落实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项目特点、课程内容和工作要求,结合教师需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从而体现国家要求与我省实际相结合、教育改革发展与参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项目基本要求与培训模式创新相结合,探索适合省情的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的机制,努力提高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优化培训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优秀的培训专家和合适的培训方式是培训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尊重省教育厅项目方案评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反复调整修订培训方案,力求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专家遴选、实施方式等方面更加优化。

在培训目标上力求科学合理,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帮助参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促进专业发展,并强调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与教师长远专业发展的统一。

在课程设计上紧扣3个“标准”,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围绕3个维度:提升专业理念与师德、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和学员实际,在将师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部分选修课程和专题,如《电影中的教师与教育》《微博和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使培训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在培训方式、方法方面,努力促进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培训向现代的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转变,并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大幅度增加名师示范课和学员研究课的比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集中学习与跟班跟岗研修相结合、脱产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观摩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引导培训主讲教师更多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式。在跟踪指导环节设置了研修和实践的硬性任务,以活动和任务驱动来促进教师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我校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教研及培训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整合省内外优质教师培训资源。与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机构建立了教师教育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授课。同时,我校与昆明多所知名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组建了由省内外高校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园长)、本校专家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所选聘的培训专家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省、市、区不同类别的教研机构,有的来自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一线。总体来看,省内外专家基本达到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超过50%。这些专家的共同特点是师德品质优、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培训效果较佳。

(四)创新培训模式

2013年“国培计划”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采取了“送培下乡”的实施模式。我校实施的“送培下乡”子项目共3个:初中数学、小学数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我们在红河州教育局、文山州教育局和昆明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高校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地中小学或幼儿园共同合作的方式,将培训送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现场,通过“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

与其他短期集中培训相比,“送培下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安排和突破,其中实践性培训的比重超过了70%。

初中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红河州教育局职成教科、蒙自市教育局和蒙自市第三中学合作,培训安排在蒙自市第三中学进行;小学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文山州教育局政治处、文山市教育局师训科和文山市第五小学合作,培训安排在文山市第五小学进行;幼儿园骨干教师“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安宁市教育局、安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昆钢幼儿教育中心合作,培训安排在昆钢幼儿教育中心进行。

“送培下乡”不是简单地将培训地点从大学课堂搬到学员所在地,而是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切切实实体现实践性培训要求。“送培下乡”更注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力争做到“四送”,即给学员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学策略、典型的成长案例、精彩的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问题解决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注重学员教育理念与师德感悟的基础上,围绕实践性教学组织培训内容,重点安排了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和课后说课、议课、评课等内容。通过上课、观课、说课、评课、议课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环节,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培训氛围,在为参训学员提供可借鉴的、先进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员在集体研讨中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专题和课例的理解与认识,使学员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专家讲座也与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紧密相连,专家参加观课、说课之后,组织学员议课、评课,然后结合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帮助学员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观课、评课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其他各个项目的实施中,专家们充分关注学员的实际需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丰富的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活动,使每位参训学员在听课、观摩、交流思考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设计了较多学员参与的环节,培训专家和学员共同分享,共同提高。专家们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忘我的服务精神、灵活生动的培训形式,不仅给学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令参与培训管理的同志深受感动和启发。

(五)规范项目管理

对参训学员严格管理,悉心关怀,做好后勤工作,提供相关学习、生活条件,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训机构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加强培训期间的管理与服务,我们根据我校承担培训项目及人数增加的情况和有关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和项目资金监管,完善质量评估机制。

二、培训效果

在省及相关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我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所承担的“国培计划”各个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项目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同行、参训学员、顶岗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

昆明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3)”云南省项目在教育部匿名评估中名列前茅,成绩喜人。从我校自己所做的学员满意度调查中反馈的情况看,各个项目的参训学员对培训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绝大多数学员感到收获很大。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带给了参训学员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而且在学习交流中认识了专家、结交了朋友,获得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对参训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学习习惯和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也对我校相关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承担培训任务的院系,他们把项目实施作为推动自身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手段,在探索和完善“国培计划”的培训模式、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提高了全日制教学及其他教师职后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需要认真反思并在今后努力改进。

一是“送培下乡”项目因学员跨州(市)集中,增加了部分学员参加培训的成本和困难,同时也给培训机构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建议今后安排“送培下乡”项目时,让中小学教师在当地集中培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送培”的本意。

二是后续跟踪指导方面仍存在实效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培训让学员学习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但这些收获如何更好地促进学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去应用,帮助他们形成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让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实质变化,这是培训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但什么样的后续跟踪指导更加有效呢?这个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作为培训承办机构,我们会认真总结“国培计划”经验,努力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项目质量,让每一位前来学习的老师得到更大的收获。

首先,要进一步抓好培训承担机构和相关办学部门的自身建设,根据国家推进现代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培训机构内涵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国培计划”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其次,进一步加强对培训对象现状和需求的调研,真正做到按需施训。在培训前对学员进行摸底和测验,了解学员的情况和需要,提高培训方案的针对性;培训过程中采取适当方式认真听取学员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培训安排进行及时调整和补救;培训结束时对整个培训活动进行匿名评价,全面评估培训工作的绩效。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3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4

为了提高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素质和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省教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川教函[20XX]386号)以及绵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绵阳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绵教发[20XX]14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班主任培训旨在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制度,全面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实施班主任培训计划,对于从整体提高全县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深化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学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实施步骤

20XX年起全面启动班主任培训工作。工作启动后,各学校要将班主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具体负责,政教处或教务处具体实施。同时各校要将班主任逐一统计,摸底造册,并将班主任花名册于20XX年4月底报教育局政工股和教师进修校。每年按1/3的比例,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力争三年内完成此项工作。

20XX年1月底之前已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未参加过班主任专题培训的教师,在近三年内完成30学时的专题培训。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和上岗后半年内均需接受30学时的专题培训。

三、培训要求

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提出的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学段的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针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班主任培训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培训内容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集体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专题。

五、培训管理

凡中小学教师参加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经考核合格,其学时记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管理档案,并由培训部门发给合格证书,与晋级评职挂钩。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未取得班主任培训合格证书者,一律不予提拔和晋升高级职务。

六、培训组织

县教体局制订全县班主任培训计划,并委托教师进修校组织实施本县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工作。从20XX年起,每年暑假集中安排一至二期班主任专题培训,力争三年内完成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工作。同时各校要根据县教体局的通知积极选派班主任参加省、市班主任培训,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派教师参加省、市培训。教师进修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管理,建立班主任培训登记档案,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各中小学要制定本校班主任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本校班主任参加各层次的培训活动,组织班主任开展校本研修。

七、培训经费

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转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在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内支出班主任培训费,不得向教师个人收取。县局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各学校要多渠道筹措班主任培训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不得由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费用,确保班主任培训工作正常进行。

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教育决策、计划的执行者;是班级各科教育、教学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学生美的心灵、健康人格的塑造者。所以,拥有一支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又懂得科学育人的班主任队伍,是完成学校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为此,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为指导,结合我校班主任队伍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二、领导机构

组长:李锋箭

副组长:孙智良、杨义华

成员:李建国、王必清、孙宝成、陈廷福、谢菊仙、陈金高、孟凡祥

二层骨干

三、培训目标

1、长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促进班主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爱心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班主任队伍。

2、近期目标:努力创设有利于班主任成长、成才的机制和环境。完善班主任的激励机制,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班主任的评选,在此基础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明星班主任的评选,鼓励班主任争当先进,促使中青年优秀班主任教师脱颖而出。

四、培训对象

班主任培训采取学校指定和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志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在职班主任进行培训。

五、培训途径

采用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月集中听讲座和观看视频共两课时,其余时间采取自学的形式,完成学校布置的培训作业。每学年开展一次班主任工作论坛交流,举行一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六、培训内容:

(一)常规培训内容(专家讲座):

1、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

2、文昌中学学生的规范教育内容应有哪些?途径如何?

3、文昌中学应如何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行为品质、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

4、班级活动设计、组织技巧及深远意义。

5、如何上好班会课。

6、如何发挥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作用。

7、与学生、科任老师、家长沟通技巧。

8、学生工作个案分析与指导。

(二)专题培训的内容(观看视频):

1、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新思路、新内容、新策略。

2、如何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来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3、班级文化建设。

4、以人为本与敢管会管的班级日常管理技巧与策略。

5、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咨询及青春期教育的技能。

6、对学生学习的管理策略及优化学生学习压力的途径。

7、班主任工作中的法律风险规避与班主任权益保护。

七、培训措施:

1、作好集中培训和自学的学习笔记,政教处每月检查一次。

2、每学期要写一份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5

第一章 总则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各分公司,工程处和工程项目部。

第一条培训目的

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第二条培训方法

培训分外出培训和内部培训两种。外出培训包括脱产培训、专业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与经验交流等;内部培训包括公司和部门单位组织的学习、讨论、岗前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

第三条培训基本原则:

(一)岗位培训为主,拓展培训为辅

(二)内培为主、外培为辅

(三)培训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

第四条培训责权

(一)人力资源部

1、举办公司共同性培训课程。

2、拟定、呈报公司年度培训计划。

3、制定及修改员工培训制度。

4、公司在职教育培训实施。

5、撰编与修改培训教材。

6、审议培训计划与具体实施方案。

7、培训实施情况的督导、追踪、考核。

8、外聘讲师和专业技术老师进行教育培训。

9、公司外培人员的审核。

10、其他有关人才发展方案的研拟与执行。

11、拟定各项培训计划费用。

(二)各部门、各分公司

1、全年度培训计划汇总呈报。

2、专业培训规范制度及修改,讲师或助教人选的推荐。

3、内部专业培训课程的举荐及成果汇报。

4、专业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5、督导与跟踪受训人员,以确保训练成果。

第二章 培训管理

第五条培训计划

(一)各部门、各分公司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培训计划,报人力资源部审核,由人力资源部编制成年度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

(二)人力资源部根据总经理批准的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三)各部门组织培训时,需发生费用的,经人力资源部审核,总经理批准。不需发生费用的,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六条培训类别

(一)岗前培训:所有新员工要进行不少于二个工作日的培训。培训的内容:

1、公司基本情况、组织机构、企业文化、质量方针和目标。

2、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3、岗位职责。

4、注意事项。

(二)换岗培训:

培训的内容:

1、新岗位的岗位职责

2、新岗位的岗位技能

(三)在职培训:

在职员工的培训,是以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工作行为,强化企业管理,构筑和谐企业为目标。

第七条培训形式:

(一)早会:有条件的项目部应实行早会制度,开工前集合10分钟,作一天的工作安排,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进行现场教育。

(二)会议:总部每月一次办公会,各部门、各分公司每周一次周会,要求有记录。

(三)专题讲座:为使培训经常化,公司实行电子媒体培训模式。

(四)岗位培训:员工参加岗位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岗位资格证,逐步实现持证上岗率100%,并要求员工有多个岗位资格。

(五)师带徒:对新招的应届毕业生,指定专门师傅进行传、帮、带。

(六)派外培训:

1、员工参加派外培训,均需填写个人外派培训申请表,经批准后方能参加。发生费用在3000元以上的,需签订培训协议(以完成某项工作或工作多少年限)。

2、派外受训人员返回后,应将受训的书籍、教材及资格证书等有关资料送人力资源部归档保管,其受训成绩亦应记录于受训资历表。

3、派外受训人员应将受训所获知识整理成册,列为讲习教材,并举办讲习会,担任讲师传授有关知识。

(七)业余学习:

1、员工业余参加学历学习,学习结束后,应将毕业证复印后存入员工个人档案,并可获鼓励奖500元。

2、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向各类杂志投稿,凡被采用,公司将按所得稿费相等数量的金额进行奖励。

3、公司鼓励员工报考、报评与岗位相符的职称,通过后报销考务费可评审费(不报销相关培训费)。

第八条培训经费:

(一)员工培训经费是指用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费用,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下列项目:

1、外聘教师授课费

2、公派外培费用

3、购置教学用的一般器具、仪器的费用及修理费

(二)培训费用由人力资源部归口管理

第九条培训纪律:按公司要求须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每缺席一次扣款50元,迟到一次扣款10元。

第十条培训成绩:培训结束,通过考试或提交培训体会报告、问卷答案,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培训档案管理

(一)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培训档案,档案资料有:

1、培训计划

2、员工培训登记表

3、培训教材

4、培训试卷、学习心得

5、培训考试成绩

(二)培训教材长期保存,其它资料保存2-3年。

第三章 附则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6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农村小学英语 远程培训 问题 对策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2]Rivers 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3]程晓堂,刘兆义.小学英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7

1、培训教材 

基地开设的培训专业所选用的教材原则上应使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或普惠制就业短期培训教材,对于国家职业标准中未涉及到的培训专业和特殊专业可以自编讲义,经市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方可使用。 

2、教学计划 

基地开设的各培训专业培训计划均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中规定的初、中、高级教学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及培训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并报市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备案。 

3、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指导性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制定的,是确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大纲的编制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培训专业教学大纲必须经过市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备案。 

4、授课计划 

    各培训专业任课教师要在保证规定课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鞍山市普惠制就业培训考核验收及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每期培训班授课计划,按3:7或4:6的比例合理安排理论培训课时与实训课时。 

5、教案 

任课教师必须备有完整教案,任课教师无所需教案,不准上课。 

(1)教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授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小结等。 

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篇8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盐城农发行全体干部员工。

第二章培训内容与形式

第五条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

(一)一般技能培训。主要开展适用于全体员工的通用技能培训,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计算机应用、公文处理、商务礼仪、安全保卫等内容。

(二)专业技能培训。主要开展提高员工专业岗位胜任能力培训,包括市场营销、信贷与风险管理、财务会计、业务软件系统、文秘、法律事务等内容。

第六条培训形式分为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员工自我培训。

(一)内部培训主要以行内业务骨干为培训师资,采取短期培训班、培训会、条线工作会议等形式开展培训。

(二)外部培训主要采取邀请外部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参观访问先进单位,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

(三)通过定期举办员工岗位技能比武、业务知识专项竞赛等活动,引导员工开展持续学习、自我培训。

第三章培训管理体系与职责

第七条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由市分行党委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具体组织实施,市分行机关各部门、各县(市)支行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完成。

第八条人力资源管理部作为教育培训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全行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制定;

(二)审定各县(市)支行和机关各部室培训需求,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加强内部培训师资建设;

(四)负责组织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培训任务;

(五)负责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和学分档案,对培训效果实施考核评估。

第九条建立兼职培训管理员队伍。市分行机关各部室和各县(市)支行明确一名兼职培训管理员,负责处理教育培训工作日常事务。

(一)机关部室兼职培训管理员职责

1.统计分析本部门年度培训需求,反馈至人力资源管理部;

2.根据人力资源管理部确定的年度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方案。

3.担任本专业业务培训内部讲师,准备培训资料;

4.负责对下级条线部门培训效果的督促考核,分解落实培训责任;

5.组织员工参加上级行举办的各类培训。

(二)县(市)支行兼职培训管理员职责

1.统计分析本行员工年度培训需求,反馈至市分行人力资源管理部;

2.督促本行员工开展自我培训,分解落实培训责任;

3.负责组织本行员工参加各类培训。

第四章培训需求与计划

第十条确定培训需求。每年11月初,由人力资源管理部向全行员工发放下年度《培训需求调查表》,各兼职培训管理员将本部门、本单位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汇总,于11月底前反馈至市分行人力资源管理部。人力资源管理部根据反馈的培训需求,结合党委发展思路,年度经营目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现状,形成年度培训需求报告,汇报市行党委。

第十一条制定培训计划。人力资源管理部根据经市行党委审核的培训需求,与相关部室协商沟通,设立具体培训项目,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培训计划,提交行务会讨论确定。

第十二条细化培训实施方案。按照经行务会讨论确定的培训计划和培训专业,由市分行相关部室制定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培训项目的负责人、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以及培训经费预算等。

第五章培训实施

第十三条培训实施过程应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如需调整,培训主办部门须提前通报人力资源管理部,报经行领导批准后予以调整。

第十四条每个培训项目原则上都要预留现场测试时间,对每位员工进行现场考试,考察培训目标实现情况,考试成绩作为参训人员计算学分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培训主办部门负责对培训过程进行记录,保存过程资料,如电子文档、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培训结束后及时送交人力资源管理部,建立培训资料档案。

第十六条培训期间,培训主办部门要坚持“谁培训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培训过程管理,详细记录参训人员出勤、课堂纪律、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培训表现,并及时将培训实施情况反馈人力资源管理部,确保培训效果。

第六章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

第十七条实行学分管理。每年为员工建立一张《员工培训学分登记卡》,存入个人档案,记录每位员工参加各类培训情况及所获学分,年底计算员工年度平均学分,并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年度平均学分在60分以下的年度考核不合格、80分以下的年度考核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第十八条建立动态培训考核体系。在每个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中设立具体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心得交流情况、现场测验成绩等内容,并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赋分。根据每位员工在培训中的现实表现对考核指标进行评分,计算个人学分。

第十九条实施双向考核,加强培训项目评估。每个培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组织参训人员填写《培训评估调查表》,对培训课程安排、授课老师进行评估,评价本次培训效果,不断提高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市分行人力资源管理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交通事故个人思想汇报范文 下一篇: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