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7 17:23:32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1

1.1对象

本中心于2010年5月-2012年6月以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服务中心所辖的居委会住户居民进行容量比等距离系统随机抽取住户共计316户,并从每户随机抽取1名年龄大于16岁的居民,共抽取316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居民有167人,女性居民有149人,年龄在19~67岁之间,所有参与调查的居民均意识清楚和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以及目前无重大应激事件等。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课题系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专项)重点支持项目“亚健康社区危险因素”子课题之一,使用自制的亚健康及心理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由课题组进行脱产集中培训,经培训后均达到课题的一致性要求。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入户的方式对316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不能正确理解问卷的居民,由调查人员向居民进行讲解直至其理解为止。统计分析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了解程度,观察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各项知识的了解情况。

1.2.2健康教育方法

运用各种宣传途径如讲座、咨询、义诊等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向居民宣传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具体措施如下:①定期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科普知识进社区的活动,联合居委会举行大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为居民提供亚健康诊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②向社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并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定期更新健康教育内容,为居民及时了解相关知识提供方便,扩大宣传范围;③定期由经课题组训练过护理人员上门或在门诊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让居民对亚健康状态,常见心理疾病的诊疗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让居民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合理调整不良情绪,调配好人际之间的关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1.2.3观察指标

健康教育前后就316名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在健康教育前后就316名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的分布情况进行问卷調查。

1.3统计处理

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Mann-whitney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数据。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前,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的了解率为51.58%,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的了解率为68.67%,同教育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抑郁症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前,居民对抑郁症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了解率为49.68%。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其了解率提升至67.41%,同教育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民普遍对抑郁症有一定了解。

2.3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前就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的了解率较低,仅为50.95%。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居民的了解率出现明显提高,了解率达到68.99%,与教育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的分布情况通过健康教育之后,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居民比例由教育前的71.54%增长至92.09%,认为身体更重要、心理更重要以及都不重要居民比例均明显下降,由教育前的8.23%,16.14%,3.78%分别下降为3.16%,7.28%和0.63%,教育前后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的分布情况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竞争以及情感上的苦乐得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精神障碍等问题十分突出,心理疾患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心理(精神)卫生问题日益严重,且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有研究报道,居民对心理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对亚健康及其心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更低。本课题调查也发现,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其了解率分别为18.35%,22.46%和20.57%,对亚健康以及心理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水平亦较低。因此,加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相应的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十分必要。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而医护人员则是整个健康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医生与相关护理人员深入社区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健康知识讲座,让社区居民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人们主动地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对相关心理疾病有所防范,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社区人员相对匮乏,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成为主力军之一,对临床或保建医生的不足有力补充。精神健康促进(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居民进行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知晓率,(教育)明显提高了居民对此的认识是程度,然而对精神障碍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还很不够,由于精神科医生资源严重不足,这部分任务主要由护理人员来做,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研究项目,以便提高居民知晓率,更有效地就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疾病负担。本中心医护人员深入社区,对东城区体育馆路地区居民进行亚健康以及相关心理知识的健康讲座和知识宣讲,并针对具体情况,由中心课题组培训合格的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经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有了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解率分别为68.67%,67.41%和68.99%,对上述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健康教育之后,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分布情况也发生明显变化。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居民比例由教育前的71.54%增长至92.09%,而认为身体更重要、心理更重要以及都不重要的比例均出现明显下降,由教育前的8.23%,16.14%,3.78%分别下降为1.58%,5.70%和0.63%,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整个健康教育过程充分利用了社区服务功能的优势,于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之前对居民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的具体情况,逐步开始进行适合社区特点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并在健康教育实践中结合理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其相关知识的更新力度和实施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服务质量。此外,社区服务机构也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定期更新宣传橱窗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信任程度,使社区居民能够真正地意识到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之前东城区体育馆路地区居民对亚健康及心理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偏低。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促进,居民对精神(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加强了居民的(亚)健康意识,能够更好地引导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与生活质量。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概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培养高等健康管理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合理利用授课学时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健康管理概论只有6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有限的授课学时被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也可以避免因理论教学在前、实践教学在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上实践课时教师不得不对理论内容进行复习,既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又浪费了有限的授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效率。1.2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内化程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侧重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与岗位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不仅可以解决理论实践分离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影响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直接的组合,而是将健康管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结果。2.1分析健康管理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常规的健康管理概论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内容讲解,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加强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联系,可以根据健康管理职业能力打破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包括6个学习任务:健康管理的认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知识拓展。模块化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健康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了解。2.2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转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和其他健康管理岗位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健康管理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工作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2.3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2.3.1认真分析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如典型健康案例、典型教学视频、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学,以“学生该如何理解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如何正确进行健康管理实施,如何应用健康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健康管理对象”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3.2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课堂教学实施为例,教材的内容编排次序为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意义、任务、流程和方法。认真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发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实际不能很好地对接,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方法、流程及意义。授课过程中以健康案例分析为引领,讲授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概念后,给出案例:患者,男性,18岁,大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一天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六十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说出作为健康管理人员应为该案例中的大学生提供哪些健康服务,从而确定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具体任务。之后请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方法,画出对案例中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工作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突显出来,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健康管理对象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在课堂内的直接内化吸收,强化了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2.4学知识,长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注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手脑并用,提高了专业素养及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典型健康案例和岗位工作任务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作者:王艳霞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闵静.高职病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促进师生交流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59-60.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3

   学段要求

   (一)小学阶段

   通过基本知识介绍、具体技能训练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引导学生:

   1.了解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知道预防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个人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养成爱护眼睛的习惯,预防近视,定期监测体重,预防超重;养成规律作息与文明卫生的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维护自身健康和公共环境卫生。

   2.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3.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养成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学会与家长、老师沟通;树立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时间管理意识,正确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合理使用电子设备,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4.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能够配合预防接种;能够认识传染病的影响,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管控措施和个人行为要求。

   5.掌握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急救知识,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拨打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树立防拐等社会安全意识,识别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并会求助;能够通过正规网站和权威媒体获得重大事件的准确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二)初中阶段

   注重讲解原理和机制,深化学生认识,强化健康行为养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

   1.学会分析与评估健康影响因素,积极实践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证用眼健康,预防近视,合理规划时间保证睡眠,拒绝吸烟、饮酒、使用毒品等危害健康的行为;系统了解和主动预防儿童青少年常见病,采取实际行动保护自身健康;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保护公共环境卫生。

   2.理解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和影响因素,正确评估生长发育状况;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积极应对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3.学会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学会欣赏和宽容他人;做好进入高中学习或就业的准备;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学会减压放松方法,学会克服焦虑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能够主动求助。

   4.知道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了解疫苗接种和免疫规划的意义,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了解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意识和防护能力。

   5.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学会急救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提高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安全用药基本知识,预防药物误用、滥用;了解实验和劳动实践中安全防范措施,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和能力,防范网络电信诈骗。

   (三)高中阶段

   主要强调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以及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

   1.深入了解烟草、酒精和毒品危害身体健康的机制,营造无烟环境,远离酒精和毒品(含新型毒品);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坚持自觉规律的体育锻炼,科学用眼,健康作息,合理膳食,保持健康体重;关注健康信息,强化公共卫生意识。

   2.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认同体态以健康自然为美;理解性、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了解婚姻和生育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

   3.了解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适应高中生活,学会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做好进入高校学习或就业的准备;正确认识和对待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成长;理解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学会公平竞争和团结合作;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了解传染病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能够识别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提高防范能力,能够分析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了解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和现代口岸核化生有害因子防控;了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相应政策和传染病防治相关主要法律法规,能够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说明中国防疫抗疫的主要过程、关键做法及意义。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4

1.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白内障手术患者1137例。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分入院时和术后两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术前、术后、出院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需求及获得健康知识方式的需求,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分为强烈需要(患者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识)、一般需要(患者希望简单了解的知识)和不需要(患者自觉不感兴趣或从其他渠道已经了解的知识)[3]。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基于问卷向患者进行询问,理解或表达障碍的患者由家属代为回答,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1.2.2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软件收集数据,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的患者1137例,问卷回收有效率100%。其中男性486例,女性651例,年龄14~96岁,平均年龄(6782±1271)岁;患者平均住院16次,本次住院时间人均256d。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受过系统的白内障手术健康教育并自愿接受问卷调查。所有患者的白内障类型和手术方式如表1所示。

2.2白内障手术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64.5%的白内障手术患者自觉对健康教育不了解,55.2%认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常必要,67.9%认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自己非常必要,所有的患者都认为护士应该掌握相关疾病知识,51.4%认为健康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非常必要。

2.3白内障手术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阶段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情况

1137例入院阶段白内障手术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主要需求为病情现状和入院检查内容。术前的健康教育需求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强烈需求位于前3位的是手术风险、并发症和治疗费用;术后的恢复情况、注意事项和用药原则及方法的需求程度达100%;患者出院时健康需求中,复诊随访和用眼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程度较高。

2.4获得健康知识的方式及其需求程度白内障

手术患者获得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医护人员单独辅导、网络、与病友交流、院内宣传栏及多媒体,需求程度均为100%,达到强烈需求程度最高的获得方式前3位是医护人员单独讲解示范、与相同疾病患者经验交流和院内宣传栏及多媒体。

3讨论

本次结果显示,白内障手术患者普遍认为自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意识到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并有较强的参与意愿。所有患者都认为护士有必要掌握疾病相关知识,表明由于接触机会较多,患者对护士的依赖程度较高,提示护理人员可在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专业知识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帮助人们自觉增强健康理念,从而理解、支持和倡导健康政策、健康环境。

入院健康教育现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程序化的环节之一。本次研究显示,白内障手术患者对入院健康教育内容最想了解的是病情现状和入院检查结果,其次是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和发病原因探索,对医院规章制度和环境等相对关注较弱,说明患者入院时与自己当前病情直接相关的知识需求最为迫切,与高早琼等[5]研究结果一致。围术期术前的健康教育需求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强烈需求位于前3位的是手术风险、并发症和治疗费用。白内障患者以老年居多,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受教育途径少,健康教育时应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事宜,使患者对手术过程有大致了解,能积极配合手术[6]。治疗费用在本次研究中进入关注度较高的位置,提示不能忽视疾病花费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健康教育时应向患者详细告知手术方式适应证和所需费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推荐相对适用和经济的手术方式,尽可能减轻患者的顾虑。术后患者需求意愿强烈的主要是恢复情况和相关注意事项,如植入人工晶体患者避免做蹲式低头动作,以防晶体移位、避免剧烈咳嗽等。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康复进展,及时与患者沟通,指导规范用药和合理的饮食、休息。出院患者对复诊随访和用眼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强化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护能力,以更好地促进疾病康复和功能恢复。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5

关键词:大众传播层面 健康传播 媒介素养 媒介意识

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有着各自的认识和解释。Rogers(1994年)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他提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借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分别是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引导公众健康态度,影响公众健康行为,从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健康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而我国公众对健康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也越来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根据2009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83.5%、报刊书籍53.8%、医生告知39.8%,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为电视76.6%、医生告知49.7%、报刊书籍18.3%。

然而,公众在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健康信息繁多,难于着手。为满足公众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大众传媒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和知识。众多综合媒体、门户网站纷纷设立健康专栏、专版或专刊,如新华网的健康主页主要有健康资讯、健康图库、健康就医、健康人生、健康服务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包括众多子板块。最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一批从事健康科普的专业媒体,如《健康报》、中国健康网等。

渴望健康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多数公众接触媒介获取健康信息的动机多表现为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状态。面对庞大的健康信息洪流,公众虽然满心欢喜,但对于选择哪个媒体来获取健康信息,通过这些不同的媒介可以实现哪些目的并不十分清楚,也不能从纷繁的信息中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健康信息和知识。

健康信息残缺,真假难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总是可以将一些健康信息和知识及其有关的报道推上风口浪尖,使其进入公众的视野。然而有些报道只是引发了公众对某种疾病的关注,却没有充分提供有关该疾病本身准确、有效的信息,或是有利于理解信息的背景知识,造成公众对该健康信息和知识一知半解。有些报道中的健康信息本身未经核实,无法与其相关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有些报道虽然为公众提供了对某一健康事件的基本认知,却没有积极引导公众对该健康事件和相关疾病的正确态度和应对行为。甚至有些报道为了追求新奇特效果,夸张某一健康问题,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恐慌。

面对失真的健康信息和残缺的健康知识,大多数公众缺乏怀疑和批评的态度,不能科学地判断和理性地分析所获得的健康信息和知识,容易混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也不具备相应组织、归纳和总结各种各样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负面健康信息抵抗能力较弱,特别是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公众人人自危,容易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健康广告肆虐,危害无穷。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或相关产品的厂商看到了新闻报道的“超广告”效应,纷纷跟大众传播媒体合作,推出一些健康科普性质的节目或栏目。

面对层出不穷的健康广告,大多数公众缺乏追询其可信度的能力,不能及时反馈自身对某些健康信息和健康事件的想法和建议,不能有效地利用健康信息指导自身的健康行为,也不清楚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共健康事业,更不能很好地监督和批判传播健康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

公众媒介素养

要解决上述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所存在的问题,除了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进行规范,大众传播媒介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高健康传播质量之外,公众自身也应具备一定识别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公众要具备识别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则必须提高自身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辨别意识,以及准确、有效地分析理解传播内容的能力,即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并为己所用,而不是感到无所适从,或是被负面健康信息所影响。

Hobbs(1996年)认为媒介素养是使用、批判性分析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Potter(2008年)认为媒介素养由个人场所、知识结构和技能三个基础构建模块构成。个人场所指目标和需求,公众对自身的目标越了解就越能驾驭获取信息的过程,对信息的需求越强烈就越能努力地达到目标。公众原有的知识结构越丰富。在理解新的媒体信息时就会越自信,越能了解整个范围的媒体问题。技能则指分解、评价、组织、归纳、演绎、综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应培养公众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些能力处理媒介信息。

笔者认为,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公众应具备认识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科学获取、分析、判断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健康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愉快使用与沟通健康信息和知识的目的,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落脚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方面:培养公众注重积累健康知识的意识,认识和学习理性地辨别健康信息的意识,加强质疑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使其能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

2、技能方面:培养公众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健康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学习有效和高效获取健康信息的方法,加强分析、判断、组织、综合健康信息的能力。

3、评价方面:培养公众正确评价大众传播媒介健康信息的价值和力量,提高对负面健康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与大众传播媒介互动的能力。

4、使用方面:培养公众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帮助与促进自身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指导自身健康行为,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开展批评,实行监督。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途径

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指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众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笔者认为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对公众进行

媒介素养培养。

个人自我提高。Potter(2008年)认为只有公众自身具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的能力。面对大众传播层面的健康传播,第一,公众要明确自身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根据健康信息的特点积极选取适合的媒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驾驭获取有用健康信息的过程,提高获取健康信息的效率。第二,应注重扩展自身的健康知识结构,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多积累一些健康常识,多关注健康医疗方面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利用这些常识帮助自己理解、分析、判断新的媒体健康信息,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对负面健康信息的免疫能力。第三,经常对不同媒介所提供的同一健康信息进行比较,如健康报和中国健康网对“问题奶粉”的报道,分析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健康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第四,要提醒自己在形成对某一健康事件或健康问题的观点之前,是否已经收集到足够的、较为全面的健康信息,而不仅仅是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下定义。第五,公众还可以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是不同意的观点及时反馈给大众传播媒介,既培养了自己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的意识,又承担了对大众传媒实行批评和监督的责任。

学校组织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研究课程以及教师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每年接受教育和参与培训的人数众多。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刚刚起步。2007年4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与复旦小学和同济小学开展合作,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在可预期的将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将全面纳入大中小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培养学生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

政府媒体协助。政府既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又是影响健康信息和知识传播过程的主要力量。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传播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并鼓励各级各类健康机构积极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同时,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管制也应“有张有弛”。一方面,放宽对大众传播媒体处理健康信息方面的管制,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保证健康信息的透明和准确的传播,引导公众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健康事务,开展批评和监督;另一方面,严惩大众传播媒体的“伪健康传播”,从源头切断失实的健康信息和泛滥的假冒医疗器具和药品广告,为公众营造一个良性的健康传播媒体环境。

社区社团宣传。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之间往往具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社区的教育活动、文化活动中,使居民在互帮互助中开展和接受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应充分利用社区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公共设施,开设居民媒介素养课程,定期组织居民使用社区内媒体表达自己对社区事务的意见。其次,可以聘请专业媒介素养教育人员,或是与社区附近的学校合作,开展社区媒介素养讲座,或是媒介素养案例学习。再次,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教育。社区家长交流会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平台,相互交流对子女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心得和经验,或是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认知能力 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质下降、肥胖、近视、休闲异化、网络成瘾、心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且逐步加重,体现出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统筹的失调和自身健康的重视不足。就大学而言,其育人属性是第一职能,也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出发点,不管任何特色的高校,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是育人的最基本要求。学生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整个高等教育的宏观视域,依照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从作为健康主体的学生着手,以清晰具体易于操作的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为起点和基础,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多角度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继而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健身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健康水平。

1充实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

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健康认知能力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认知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教育过程来看,我国学生自幼儿园入学到大学毕业,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对教材的选择与实施上也相对缺乏规范,使学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几乎没有一定的系统可言,重复和疏漏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堂上通常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考试时更侧重于对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卫生保健和相关基本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很低,认知目标定向模糊。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发展的严重滞后,也间接弱化了体育智能的作用,导致他们健康知识不够,应有的运动习惯没能养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缺乏规划,他们眼中学校体育的学术地位和学科形象不断下降。

2强化大学生健康认知观念

大学生健康知识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健康意识的缺失和认知观念的单薄,事实上,由于长期缺乏明确认知要求的学校体育经历,几乎扼杀了他们的认知需求,

淡化了或者从来都没能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健康认知观念,这种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他们健康知识的匮乏,健康认知能力与健康素养的提升也就困难重重,这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健康观念和丰富的健康常识,他们就会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和保健方式,积极学习运动健身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健身和保健习惯。虽然多数学生都会参与运动,但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更具有娱乐和表现功能的项目,尤其是球类等具有游戏性的项目更受欢迎,对运动量、强度以及运动的时间一般只会凭感觉去控制,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很难遵循一定的健身规范,也不求去理解运动健身的生理学原理,这样良好的健身习惯就很难养成,体质与健康的诸多问题也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健康认知观念。

3拓展大学生健康认知范围

大学一般都是在学分制主导下采取开放自主的选课形式,其实这种选课范围非常狭窄,尤其是体育课主要在很多运动单项之间进行选择,学科之间的缺乏联系,具有融合、广域、问题和活动课程等多项特征健康通识课程几乎没条件开展,更不可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能力。这样看似还学生以自由,促进他们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则更容易导致他们在体育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对健康认知的无意识,也很难在各种生理现象、健康知识及人的形体美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高校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安排既要通过书籍、网络、电视节目等先进的教育及传媒形式,弥补学生过去健康知识的不足,又要斧正他们的健康认知观念,拓展认知范围。健康基础知识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健康认知意识、观念的不强,健康认知观念的淡薄又造成学生健康认知范围的狭窄,这些因素无形中制约了学生体育认知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大学应该严肃看待这一问题,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积极弥补学生过去健康认知能力的缺失,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认知技能和认知习惯着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更新修正学生的认知观念,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

4、科学规划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课程建设、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理论构件。大学应采取以“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选课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建设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性地和思想政治教育、三生教育、生命人体科学、医学等学科或内容结合,尝试开展公共体育核心课程等较为先进具有健康通识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进一步传播健康观念和知识,完善学校体育,严格健康标准。结合具体的养生保健案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他们获得愉快的健康认知与实践体验,进而获得系统化的健身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传播基本医学知识和养生文化,尽量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把终身体育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大学体育的生活化发展,尤其是将其和学生的休闲方式结合起来,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健康认知活动中很自然的组成部分,保障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融入。另外,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认知方式的专题化和认知行为的艺术化也将是未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方向。

5结语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外科;护理;体会

健康教育是指对患者针对疾病知识、影响因素、康复因素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进健康知识,自愿遵从健康行为,以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预防能力。[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因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实施医院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优质护理的全过程。[2]我院自实施优质护理以来,外科护士对患者做了系统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将实施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模式

1.1 入院前的健康教育:患者在就诊时,除了抢救病人外,健康教育就可以进行,对患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回答。候诊时,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有关卫生方面的保健知识,发放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卡,还可通过电视(循环播放)了解医院的概况、设备、技术力量、卫生宣教知识等,消除患者的疑虑和烦闷的心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就诊。

1.2 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除了正式的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实施评价、公休座谈会和病人满意度调查外。在日常的护理中、晨晚间护理、查房以及各项操作中,可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作一些非正式的健康教育。院内还设置了各项宣传专栏,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患者和家属在院内散步时可阅览。

1.3 出院时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出院时除了给患者详细的口头讲解和书面资料的出院指导外,出院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等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患者情况定时间),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并作相关指导,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对医院的信誉。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基础健康教育:入院健康教育是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教育内容,包括医院环境、病室情况、作息时间、住院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介绍等。以便患者尽快调整好心态,适应医院的环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3]

2.2 术前教育:对手术患者术前的检查目的,疾病相关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应作详细的讲解,比如患者术前要学会床上大小便、深呼吸,家属要学会翻身拍背,按摩骨突部位等练习。并且作好心理指导,消除他们心中对手术的恐惧和疑虑,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对手术充满信心,让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健康教育:当患者在手术室护士的精心护理和指导下,认真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了手术。回到病房后,未失效前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比如呕吐、烦躁,还有切口的疼痛,引流管的存在等让患者及家属感到紧张与困惑。我们的护士会在床边耐心的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其原因和术后的注意事项,内容主要包括:①心理指导,对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如:切口的疼痛、呕吐等,给予认真解释,告知家属我们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必要的时候会给患者用药,各种引流管的安放是有利于术后的恢复,不必太紧张。②饮食指导:术后需禁食禁饮多久,要根据手术的类型和肠蠕动的恢复情况而定,开始进食时一般先从流质饮食起,清淡的软食,逐步到普食,起初饮食不能太油腻,易消化,有营养,多吃水果蔬菜,逐步过渡即可。③活动指导:一般未失效前,患者平卧位,家属可给患者四肢及骨突部位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6―8小时后,患者可半卧位,协助翻身,适当活动,如阑尾炎要早期活动,疝手术后则不宜过早下床活动。④预防感染的指导:患者术后尿道口,引流管接头处每天消毒,引流袋及时更换,切口及时换药。

2.4 出院健康教育:出院时详细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复查时间,合理膳食,劳动强度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并针对患者具体的疾病给以详细的书面指导,科室和主管医生的具体联系方式,有疑问随时拨打电话咨询。

3 健康教育的形式

3.1 口头讲解与书面文字相结合:就诊和入院后,除了主要详细讲解入院宣教,病区情况,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健康指导以及出院指导外;就诊时、入院后和出院时并结合病种发给文字资料,以便患者和家属详细了解及学习疾病知识和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

3.2 调查与讨论相结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通过入院及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后,鼓励他(她)们提出问题,并做患者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别针对其疑问进行讲解。并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集中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及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对他们所关心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做相应的解答,这样既加强了护患沟通,也拉进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距离。

3.3 示教与指导相结合:患者术前的准备工作中,如指导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大小便;术后如何翻身拍背、咳嗽时轻压切口等的示教练习。

3.4 个别指导: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心理状态、接受知识能力和了解外界的信息程度的不同,进行一一指导,耐心的解释和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以有效的正确指导。个别指导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有针对性,最受患者欢迎的方式。[4]

3.5 电话随访:对出院后的患者定期做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提醒患者及时复查,按时服药,坚持卫生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4 效果与体会

我院外科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地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了有病早治,无病防病的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5%提升到95%以上,同时也增加了护患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对提高医院的信誉也起了不少的作用。护士的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从而体现了护士的价值,激发了护士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各项知识和技能,使她们能高素质、高水准、轻松的完成护理工作!因而,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治疗护理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希望能广泛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海,金红霞.健康宣教路径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117.

[2]谢艳清.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的实施与体会[J].健康必读,2013,8(8):402.

[3]时红梅,时丽. 健康教育在产科实施的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9):52.

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篇8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重要。

对于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和特殊教育有关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挑战,不论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工作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对更多的挫折,因此更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如何调适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特教事业。目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调查对象二: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由30道封闭式选择题构成。主要内容涉及学生的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编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随机排列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不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三)调查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后,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积极

调查显示,18.1%的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两者合计,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69.8%。由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高,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较关注。

此外,调查还显示35.1%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两者相加,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95.8%。只有1.9%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2.3%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认可度,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明晰

调查表明,在谈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时,只有5.3%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4.0%的学生选择有点了解,17.4%的学生选择朦胧知道一点,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关于心理素质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和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对于所需心理素质的认知差异较大。数据分析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自我调试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素质六个因素。学生对这六项素质的重要性都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前途及就业问题(64.2%)、学习问题(58.1%)、人际关系问题(49.8%)、环境适应问题(44.2%)、经济问题(39.2%)、感情问题(34.3%)、家庭问题(32.5%)和其他(6.8%)。但在面对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对问题,而往往采取一些无助于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其中包括:转移(娱乐、游戏、看书等)(70.6%)、诉说(向朋友述说等)(58.1%)、发泄(大叫、哭、倾诉、写日记等)(50.2%)、顺其自然、自然调整(41.1%)、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21.9)和其他(2.6%)。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调试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样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阅读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多种方式。学生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认可度都较高,例如94.6%的学生认为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帮助,89.1%的学生认为阅读栏有帮助,86.8%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有帮助,84.5%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帮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盖率较低的问题。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率最广(76.2%的学生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学生通过阅读栏看到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48.7%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6.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心理咨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但是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当问及“你对其他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会表示理解吗?”时,95.8%的同学表示能够理解,以及当问及“朋友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劝对方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吗?”时,70.9%的学生表示会劝对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有一定的认可,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当问及“你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吗?”,77.4%的同学表示不会去寻找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呈现出和前面相反的结果。二是心理咨询缺乏持续性。调查显示,有10.6%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其中参加过1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参加过2-3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6.8%,参加3次以上的学生没有。

三、讨论与对策

如何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转贴于

(一)建立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现,因此,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般概念和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普及与各种异常心理有关的知识,包括各种异常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识别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心理是否异常等等各种知识。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不能忽视对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调查显示,特教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的认识还很欠缺,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引起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推广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掌握了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问题,接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学生对许多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十分感兴趣,包括人际关系技巧(67.9)、情绪管理技巧(60.8%)、学会竞争与合作(55.8%)、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54.7%)、压力与减压(54.3%)、有效学习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1.提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认可度高但覆盖率较低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盖面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认可度最高,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扩大其覆盖率,使其达到100%。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率,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系科,每个班级。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除了一年级新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侧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技能的学习,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内容,但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各种心理调节技巧这两部分内容更多地强调实践练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以让学生切实地培养出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因此,如何调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泛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阅读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心理调节技能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实践练习提供基础。其次,紧扣相关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得理论知识能够切实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调节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上的契合,还需要注重时间上的契合,使理论能够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三)深化心理咨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询的问询率。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但学校的心理咨询问询率却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仍旧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件丢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因此,如何打破学生的偏见是提高心理咨询问询率的关键。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定期在学校组织活动,通过“走出去”扩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愿意选择的咨询方式包括:面谈式心理咨询(39.2%)、网络式心理咨询(35.5%)、电话心理咨询(21.5%)、团体心理咨询(3.8%)。其中网络式心理咨询和电话心理咨询因其匿名性高,获得很多学生的认可。特别是网络式心理咨询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学校除了设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尽可能多地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让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提高心理咨询的持续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缺乏持续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学生总是希望心理咨询能够像特效药一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改善和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往往和学生的预期相反,导致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后感觉不能立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宣传,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上一篇:法律制度建设范文 下一篇:气候变化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