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8 11:27:31

对网络的理解

对网络的理解篇1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医学专业 病理解剖学 网络课程

“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虽以形态学为基础,却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理解和记忆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军队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医学学员的专业特点,我们在“病理解剖学”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现代远程教育指的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和途径进行的教育,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1s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其特点体现在教育环境的虚拟性、面向社会的开发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形式的自主性上。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享用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双方可以即时讨论,实时解答,激励学员参与意识,有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网上,教育对象之间还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2-3]。

2 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

网络建设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和症状、体征以及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②网上讨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病理解剖学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讨论。网上答疑则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每天定期回答,学生可以指定教师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④教学文件。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参考内容。通过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通过网上教学日历,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和教学动画可实现下载和播放,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⑤网络资源。把与病理解剖学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3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通信设备、线路及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具有存储空间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效应好、监管力度强、无时空限制等优点。根据网络的运行特点,主要从文字、图片、视频三方面收集、整理与制作[4-5]。

3.1 仪器设备 硬件环境:①赛扬处理器2.5Hz;②256MB内存;③INTEL原装-845GVSR主板;④80GB硬盘;⑤CD-ROM驱动器。软件环境:①windows XP操作系统;②Micorsotf office2000的安装(含Frontpage、Access);③Dreamwaver MX的安装;④Flash MX的安装;⑤photoshop 6.0的安装;⑥Powerdirector Pro.视频处理软件的安装。

3.2 制作过程 ①根据各章节教学大纲、病例讨论、习题集;②采用数码摄像机、计算机扫描仪制作病理教学图库和绘图模版;③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6. 5、Photoshop7. 0软件制作病理教学课件;④利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MX、Cutepage网页编辑器v2. 0,借助校园网并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4 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网络技术制作的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材料。网络课程是由主页、目录、导航、界面和交互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6]。

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所配置的网络学习环境能为校内外一切学习者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来学习。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课程创造了良好的交互协同的学习环境,通过E-mail、BBS等方式建立学习者之间或师生间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的协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加入讨论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课程为远程学习者创造了虚拟的课堂学习气氛和及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条件,可显着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来储存、传输、处理多种学习资源,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从形、声、色中感受信息。网络课程的多媒体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5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网络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学校的网络课程大多处于初建状态,缺乏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内容积累尚少,还需要对相关内容不断进行增补。由于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没有对网络课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网络课程教学还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兄弟院校之间网络课程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补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的课件,加快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才能够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其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综上所述,《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渊.医学网络课件制作模式的探索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134-135

[2] 杨定友.网络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4): 327-329

[3] 李凤慧.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关键问题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6(2): 153-155

[4] 王德盛.外科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学报,2002,24(3):180-183

[5] 庄报春.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策略及其作用分析[J].山东电大学报, 2005, (3): 12-14

对网络的理解篇2

域名的作用是正确标示计算机在互联网上的物理地址,每一个域名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用户在互联网上找到指定地址的网站。由于域名的独一无二性,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发展,域名逐渐具有了区别不同域名持有人及其所提供服务类别的标识功能,因此域名兼有“地址”和“标识”双重作用。

与域名的标识性相伴的现象是相对应的法律制度贫乏,因而屡屡引起域名与商标、商号等法律其他标识类客体之间的权利冲突,网络域名争议纠纷已经成为近年来涉及网络的最突出、适用法律最为模糊的法律纠纷。目前中国法院受理的域名纠纷案件广泛涉及域名与驰名商标、普通注册商标、企业名称、姓名、商号、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之间,以及域名与域名之间的各类纠纷。随着众多著名商标例如“ikea”(宜家)、“safeguard”(舒肤佳)等域名纠纷案件的判决,如何正确制定和使用法律解决域名纠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上述背景下,最高法院近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域名纠纷的具体法律理解和适用制定了具体办法,该解释涉及以下内容:

一、关于受理范围

解释第一条规定,当事人因域名注册、使用与已经注册的商标、企业和其他组织名称等发生冲突而向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对于涉及网络域名的其他民事纠纷案件,即使被告为网络域名的注册登记管理单位,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应当予以受理。

该条规定澄清了以往学界中争论不休的三个问题:一是域名是否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曾有学者援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不将域名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的建议,认为域名毫无权利或权益属性。此次解释对域名明确定位为民事权利的一种,有利于对域名实施更全面的法律保护。二是我国法院对国际域名的撤销、变更是否具有管辖权?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解释第二条关于涉外域名纠纷的内容来看,我国法院可以受理并审查涉及国际域名的纠纷,并针对案件具体情况判决是否撤销和变更域名。三是ICANN(国际互联网名址分配公司)、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能否作为案件当事人接受中国法院的管辖?解释对此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种对国家司法管辖权作扩张解释的做法与国际惯例以及国际私法冲突规范也是相一致的,能够更好地体现国家司法和保护域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受诉法院的确定

解释第二条分别就域名纠纷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地域管辖方面基本与高法前段时间出台的关于网络著作权管辖原则相同,即由侵权行为地、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在难以确定被告住所地和侵权行为地的情况下,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涉外域名纠纷情况,特别规定可以按照民诉法第四编关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来执行,即对涉外域名纠纷可以由代表机构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等连接点所在地的多个法院管辖,甚至只要被告不提出异议并且应诉答辩的,也可视为该法院有管辖权。

级别管辖方面则规定由中级法院管辖。这主要是基于考虑到域名纠纷数量不是太多,但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术知识,规定由中级法院管辖能够更好地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三、域名纠纷的诉因和案由的确定

解释第三条规定,域名纠纷案件的案由,根据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并在其前冠以计算机网络域名;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难以确定的,可以通称为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案件。

以往在司法实践当中,往往会出现侵犯著作权、商标权、名称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两种以上的侵权行为竞合的情况,解释规定诉因可以笼统地成为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这意味着受诉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分别或同时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等法律。解释同时补充规定:对出于恶意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盗用为域名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

四、如何认定不正当竞争或侵权行为?

解释第四条列明了认定域名注册、使用等行为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的四个必备要件:

1、原告请求保护的权利合法有效;

2、被告域名同原告要求保护的权利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3、被告无注册、使用的正当理由;

4、被告具有恶意。

上述规定显然吸取了包括1999年9月的《WIPO保护驰名商标联合建议》等在内的国际立法成果,它的核心要件在于客观要件—相似性和主观要件—恶意两大方面。

其中客观要件是判断侵权是否成立的一般要件,它是外在的,可以经过外表观察确定,即只有当被告域名与原告商标、域名等客观上具有模仿、翻译、音译等现象时才构成足以导致混淆的相似性。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解释将如何判断与驰名商标相近似单独列明,一方面体现了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而且特别强调了驰名商标不需要足以造成混淆误认这一条件。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解释第六条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具体情况,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这种做法不仅来源于商标权属于民事财产权、应当属于司法调整范围的法律理据,根本还体现了司法应当成为社会最后救济手段的基本理念。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如何认定驰名商标除了国家工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这一行政规章外,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认定标准,但目前现状是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不力,驰名商标经常遭到肆意侵权,长此以往必然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高法为了实际需要作出如此规定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毕竟只能解燃眉之急,长远而言仍以补充修改商标法为根本解决之道。

在主观要件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恶意要件仅仅是针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规定。恶意要件是主观的、内在的,不容易掌握,所以解释第五条以列举的方式列明了判定恶意的五种情况以及二种不构成恶意的例外情况,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引导权利人更好地举证,而且使原来难以掌握的主观要件有了客观认定标准,使解释更具操作性。解释突出规定恶意要件体现了司法对网络中民事权利的保护并不等同于传统领域的态度,其本意可能是考虑到域名毕竟与商标、商号等有较大区别,其主要功能仍体现在技术方面,就目前而言域名对商标、商号等传统权利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从鼓励网络业发展的角度,不宜作过多限制。

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

解释第八条规定了以下三种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首先是停止侵权,在具体判决中则体现为判令侵权人停止使用侵权域名或者注销侵权域名。

其次是恢复原状,由于域名本身应当属于请求人所有,因此可以直接判令域名转归请求人所有。但笔者认为,如果是国内域名还好说,找CNNIC办理变更手续就行了,但国际域名注册在国际互联网名址分配公司(简称ICANN),有关判决必须通过国际司法协助执行,实际操作起来将有不少问题。但是解释毕竟从保护权利人根本利益和维护网络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不避艰难而坚决地作出了上述规定,其勇气不禁令人要击节叫好。

其三是赔偿损失,一般而言,被告非商业性质的注册、使用域名等行为一般不会给原告造成损失,只有当被告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该域名时才可能给权利人造成实质性损害,此时侵权人应当根据实际损失的大小赔偿损失。虽然解释没有明确损失的范围,但由于我国传统立法如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已经就损害的计算原则和范围作了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完全可以援引或参考类似规定确定赔偿数额。

对网络的理解篇3

1.1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本规范要点

1)明确管理对象。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对象很多,可以按网络节点设备分类。如果从不同层次角度分类,可分为:用户数字接入复用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目前,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把服务器、防护墙等也归属于网络管理中的设备。只有先分清楚管理对象,才能根据相关管理和维护方法进行实施。

2)整合网络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可以说是安装在硬件设备上的一系列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对网络进行监督和控制。因此,要对这些软件设备进行整体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不仅是软件的研发,更重要的是对软件实施管理和维护,让管理和维护形成一定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比如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按不同类型来具体实施,这些都具有独立性,最后统一整合管理。

3)配置明确网络协议。网络中各个设备都是独立的,要靠网络管理协议来进行信息的交互和统一。通过配置和管理网络协议来整体规范和管理系统。

1.2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度

1)定期检查软件,进行升级管理。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任何硬件和软件都应该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服务器软件,需要定期检查,然后进行更新升级。主要是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打补丁、防止系统漏洞。

2)数据定期备份。数据对整个计算机网络而言十分重要。为了防止数据丢失,保障数据安全,应该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

3)加强网络防范。为了保障网络安全,需要加强网络防范。比如增加防火墙来防止外界入侵,保障网络安全。主要从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上做防范措施。工作人员应该定期参加网络知识培训,了解最新的动态,进行加强网络认识和防范意识。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防止密码等保密信息外泄等。

4)定期排查网络,及时更改。作为网络管理员应该定期对网络做安全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网络问题应该及时更改。作为一名网络管理员一定要认真负责检查每一处,从而保障网络安全。通过分类和整合,制定一定的管理规范,遇到故障时,合理分析、推断、排除、解决故障,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

2维护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为一名网络管理员必须了解网络系统中的设备,熟悉硬件和软件,了解操作流程,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包括很多方面:①了解网络结构,熟悉设备管理,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②了解配置文件,熟悉路由器和交换机等。③了解网络内部连接,发现故障问题及时检查定位,排查网络,排除安全隐患。④掌握用户资源,做好用户资源安全管理。

2.1日常维护,保证网络正常工作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应该做好日常工作,经常性的查看监控软件,根据监控软件信息,了解整个网络。每天要对核心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用户接入口、出口等实施日志监控和查看,查看流量信息等,从而发现网络中潜在的故障或者攻击。2.2了解网络设备了解网络设备是指管理员一定要熟知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设备,了解设备的型号、性能、配置方法、功能、数据配置等,从而把网络遇到问题及时排查。比如,要了解网络中每1台路由器的配置,是静态路由还是动态路由,熟悉RIP、OSPF等路由配置,掌握BGP等外网路由管理,要熟悉日常维护管理,进而排除故障。

2.3及时备份文件网络偶尔有突发状况发生,比如断电,会给网络造成很大损失,造成数据文件丢失等,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备份数据文件,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定期、定时备份。

2.4有效管理资源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资源多、复杂,有各种设备资源,比如,交换机接口,路由器接口,网管接口等等,还有数据资源,IP地址、硬件资源等,这些都需要有效地分配和管理。只有合理规划各项资源,才能保证网络不会存在差错和冲突,才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比如,IP地址资源,如果网络中是静态IP地址,就要防止IP地址重复分配,造成网络冲突。

2.5内网安全内网是属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管理与使用的并相对独立于外网(互联网)的局域网或广域网。要想保证内网安全,重点是做好内网与外网之间的安全防护,增加安全隔离设备或进行物理隔离,杜绝内外网互联互通,以防止外网入侵。对于有些单位内外网无法完全隔离开来的情况下,内外网间安装防火墙软硬件,配置ACL访问控制列表,通过这些来保证安全。防火墙能阻挡外网的一些入侵,通过ACL来设置那些网段可以进去内容,从而避免恶意入侵。

2.6用户权限管理网络中用户很多,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该了解用户需求及工作性质,为不同用户制定不同权限。管理员应经常查看日志文件,了解用户的网上应用和流量情况,及时调整用户权限,删除或禁用一些不正常的用户权限,保障网络安全。

2.7制定严格有效的上网管理制度建立上网管理制度,加强单位职工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加强上网行为管理,及时通报不良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对于保证网络系统能够长期安全、稳定、有效运行同样必不可少。

3结语

通过本文对网络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和维护管理措施的了解,可见,网络管理特别重要,这些日常工作十分关键。计算机网络管理需要有技术有耐心及负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态度、技术直接关系到网络能否正常运行。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应该认真负责工作,做好日常工作,积累经验,及时了解和更新软件等,才能在遇到故障时,及时定位和解决故障,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对网络的理解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目标导向;网络管理员;程序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选修的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选修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也会逐步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如下。

(1) 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按照网络管理员的国家标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共涉及7个领域[1]: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和网络机房管理。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就是要从七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重点知识讲授给学生,特别是使得学生从实用性的角度掌握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使得学生了解一些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常见故障和应对措施;使得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完成对网络的日常管理。

(2)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素质,首先必须对网络协议,特别是网络管理协议(如CMIP协议,尤其是SNMP协议)做到非常熟悉的程度;其次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体系结构和常用的设计模式。

2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

围绕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两个目标,我们开展了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环节,我们精心挑选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践环节,以两个目标为导向,精心选择了重要的网络管理工具,并组织学生设计开发一个简单的网络管理程序;在考核环节,围绕两个目标选择了重点考核的内容。

2.1教学环节

首先需要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目前,在市面上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参考了四本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教材[2-5],教材[2]从广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但是内容比较空泛,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却不能起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作用;教材[3]从狭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管理协议CMIP和SNMP,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程度地介绍;教材[4]是一本详细介绍了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教材;教材[5]选择了许多网络管理工具,并对这些网络管理工具进行分门别类。可以看到,以上四本教材都不能直接满足课程的两个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以上四本教材:

(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常识性介绍方面,选择了教材[2];

(2) 在网络管理工具的讲授上,选择了教材[5];

(3) 在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方面,采用了教材[3]和教材[4],并自己补充了一些内容,如SNMP4J的分析等。

通过对四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并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计算机网络概述:从实用性角度重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技术、TCP/IP层次结构及其协议族等内容;

(2) 网络管理概述: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网络管理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3)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

(4) IP地址分配以及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和IP链路测试工具:主要内容包括IP地址的分配与域名管理、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以及常见的IP链路测试工具;

(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部分是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SNMP基础知识、SNMP v1、SNMP v2以及SNMP v3;在SNMP基础知识中,主要讲解SNMP概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建SNMP的学习环境、抽象标记语言ASN.1、基本编码规则BER以及SNMP4J中ASN.1和BER的实现;在SNMP v1中,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SNMP的基本操作以及SNMP4J对SNMP v1的支持分析;在SNMP v2中,主要讲解SNMP v2概述、SNMP v2 SMI、SNMP v2 MIB、SNMP v2协议以及SNMP4J对SNMP v2的支持分析;在SNMP v3中,主要讲解SNMP v3概述、SNMP v3体系框架、用户安全管理以及SNMP4J对SNMP v3的支持分析;

(6) 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对网络进行管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程序演示和代码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演示、网络管理工具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更加深入地讲解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的知识,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程序员的目标,在讲解SNMP协议的时候,采用了SNMP4J这一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包,配合SNMP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在课堂上深入分析了SNMP4J的源代码,加深了学生对于SNMP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方法。图1为在Eclipse中建立的SNMP4J工程。

为了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不仅讲解了网络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还穿插了大量的网络管理工具的演示。图2为IP地址管理工具IPMaster的界面。

2.2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为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基于SNMP4J设计并实现一个MIB Browser。为了能够顺利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作者实现了MIB Browser的原型系统,如图3所示。

为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利用OpenView进行网络管理的实验。

2.3考核环节

以两个教学目标为导向,在考核的内容上增加了对于实际网络管理知识和网络管理软件设计开发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考教分离的方式;在考核的组成部分加大了实践环节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

3结束语

通过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设置两个教学目标,推行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普遍反映课程目标明确,实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郭锡泉,王伟. 网络管理员的职责与风险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6,(9):56-58.

[2] 杨云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杨家海. 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 李明江.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对网络的理解篇5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为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文化知识、分享不同见解和生成应用网络的智慧,资源建设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从而,在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以在信息与信息的交融中,领悟网络文化的魅力;在多重视角的反思中,辨析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在社会性的互动中,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我发展。

五、结语

对网络的理解篇6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高校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1.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

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迅速,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其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主动性。其二,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机制。其三,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红色品牌”。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使校园一步步信息化,这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但是,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2.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网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网站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高校的网络管理人员以兼职人员居多,网络并未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及网络的管理人员相应的职责与义务。对于网络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具体的管理工作也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2)在经费上,硬件投入相对充足,但软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如今各大高校纷纷加大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对于计算机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硬件设施都已向数字化校园迈进。但是,网络专职人员相对缺乏,对于网络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网络环境需要投入的经费,大多数高校都涉及较少,造成高校网络无人管理,更新困难,最终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步伐。

(3)网络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往往基于传统观念,认为网络思想教育不切实际,不会有任何效果,虽然部分工作者建立了红色网站或者思想教育博客,但是由于其融思想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不够或者内容更新缓慢,导致此类网站不够受欢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特点,其主要应遵循的方针如下:

(1)个体适应性方针。由于个体的思想层次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个体和不同情境的需要,达到个体的最大适应性的要求。

(2)引导与监督相结合的方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引导和监督,如今各种复杂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如何加强网络的有效监督,运用恰当的后端,对网络负面信息进行拦截,抵制各种有害信息的侵害,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需求。

(3)服务型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应将服务贯穿于教育当中,通过学习、就业、心理咨询、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服务,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

(4)线上线下结合方针。除了在网络上对在线的学生进行网络服务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线下也要对学生线上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

4.信息时代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技术基础,只有熟练地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才能较好地掌握学生在网上的相关思想动态。只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其网络动手能力,才能及时地获取、分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从而对其进行引导。

(2)创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

已有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多集中为高校的校内网(勤工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主页等)、校园BBS论坛、腾讯QQ、飞信等,而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系统的教育的平台则比较少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其涵盖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培养、就业服务等。具体方式包括时下流行的网络情景对话(微博在线交流)、网络学习课堂、网络思想案例、网络模拟面试等。

(3)树立正确的学生成才服务理念。

网络思想工作者要从服务入手,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尤其要注意倾听广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事情,确立为他们解答疑惑、排忧解难的服务宗旨,如设立网络信箱,及时了解问题,对正当合理的要求给予重视并尽可能解决;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逐步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坚持原则,做好工作,取得学生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构建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对网络的理解篇7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信息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感兴趣。但当前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同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网络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状况,对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的改进,删除了一些实用性不强、枯燥难懂的理论,增加了对新技术的介绍(如IPV6技术等),但笔者感觉还是不够。例如大部分教材只是在实验部分简单讲解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缺少对相关操作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介绍,对实际操作知识只是介绍怎么做,没有讲解为什么这么做;没有介绍常用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有关网络安全知识没有过多涉及等。

1.增加与实际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

许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对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述得较透彻,但在涉及到操作技能时,对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得不够透彻,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讲述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时,教材只是把跟教材实验有关的操作步骤进行说明,每一步配置命令如何写,如何接线,对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没有叙述,学生只能按照教材的步骤照搬硬套,以后遇到相似问题,又会觉得无从下手,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讲述有关防火墙知识时,也应该增加对防火墙访问控制、阻断策略等原理的讲述,使学生在进行相关实际操作时,能明白每个操作步骤的含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删减了一些计算机网络原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加相关操作的理论知识介绍,学生普遍反映,对他们理解、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帮助。

2.增加有关网络管理软件的介绍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除了要熟悉常用网络设备,会对设备进行安装、配置外,还要求能熟练掌握常用网络管理软件,能解决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软故障。这就要求在教材中要增加相关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介绍。以下是笔者常用的几种网络管理软件:

(1)协议分析软件――sniffer pro

Sniffer软件是一款便携式网管和应用故障诊断分析软件,不管是在有线网络还是在无线网络中,它都能够给予网管管理人员实时的网络监视、数据包捕获以及故障诊断分析。

(2)流量监控工具――MRTG

Multi Router Traffic Grapher是一个可以帮助监控网络的自由工具。在关键时刻,或者在解决一个紧迫的网络问题时,MRTG将允许马上查看许多网络的流量模式,并快速地决定是否存在哪些地方正遇到异常流量负载。

(3)局域网限速软件――SKiller

SKiller是一款可以突破任意ARP防火墙、以限制流量为目标的简单网络管理软件,可为人们检查网关信息和本机信息是否正确,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等。

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并不复杂,笔者在教学中配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利用上述网管软件解决常见的网络问题,学习效果很好。

3.增加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介绍

随着网络病毒、木马日益猖獗,各种网络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介绍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管理层安全,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对中职学生而言,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只要求他们能了解常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就可以了。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许多学校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还依赖讲台、黑板的方式,教师只能通过黑板和语言描述某些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书本和教师的简单描述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就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1.部分章节进行一体化教学

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章节,可借鉴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进行教学。比如,“计算机局域网”一章,传统的教法是将理论部分与操作部分分开教学,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将操作部分划归为实验,在实验室完成。这种做法虽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弊端,主要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因为前面的理论知识没掌握好,造成操作时问题较多,错误较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时,疲于奔命。

采用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尝试把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及TCP/IP协议的理论知识、与双绞线的制作、路由器、交换机的使用等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上课地点搬到网络机房,先讲解双线线、路由器和交换机结构,让学生自己去接触这些设备,观察接线方式,再配以相关课件,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接下来引申讲解OSI模型、TCP/IP协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构建小型局域网,配置路由器、交换机。通过课后的回访,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效果很好。

2.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不感兴趣,主要是觉得学了没用,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得着。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教学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学任务的实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入当前网络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IP地址、域名、DNS这部分内容时,提出一个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电脑提示“系统检测到IP地址xxx.xxx.xxx.xxx和网络硬件地址00 05 3B 0C 12 B7 发生地址冲突,此系统的网络操作可能会突然中断”,然后掉线一分钟左右又恢复网络连接。结合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法。也可以在实验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请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给学生上课,讲述常见的网络故障及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用虚拟机及虚拟软件辅助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硬件的要求很高,组网、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配置实验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础实验。然而要组建专业的网络工程实验室,配置专业的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支持,对于大部分中职学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少的投资。再加上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为了方便管理,都安装了硬盘保护还原卡或者还原软件,给学生做实验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单机上安装虚拟机软件,构建一个与真实网络环境相同的虚拟网络教学、实验平台。通过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安装多个虚拟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这立的、没有网络连接的单机系统上实现,并且可以将这些操作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屏幕上展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常用的虚拟软件是VMware WorkStation,教师可利用VMware Workstation为学生快速创建虚拟机,从而在安全、隔离的虚拟机中提供所需的全部课程、应用程序和工具。每堂课结束后,虚拟机都可以自动还原到一个“干净”状态,以供下一组学生使用。在虚拟机中可以进行局域网组建、Active Directory的安装与配置、DNS的安装与配置、Web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器的配置等内容的实验。

另外,模拟软件Boson NetSim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也比较常用,Boson NetSim是具有强大的性能的优秀网络模拟器,能够自己定义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模拟出需要的各种网络实验环境,可进行静态路由配置、动态路由配置、VLAN划分等内容的实验,仿真的操作界面让人有一种操作真实路由器的感觉。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且通过课堂实践证明了新的教学方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操作技能的有效性,希望能对广大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进,田华.“问题情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08,(08).

[2]刘凤,赵进梅.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0).

[3]王晓喃.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思索与探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22).

对网络的理解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回应;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3-0087-05

随着互联网及众多网络通信终端成为大众消费品并得到普及,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分享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个真正的信息时代到来。以网络为媒介,自由表达个人思想及利益诉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方式。网络的便捷加速推动了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民情的喷涌考验着政府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政府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决定它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模式。对于政府而言,网络舆情既是公民民主政治实践的体现,又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网络舆情面前政府该做如何回应,关乎国家治理的效果。

尽管近年来关于网络舆情研究的成果不少,但综观最新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当下关于网络舆情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大多从政府单向的角度研究如何控制网络舆情使其朝着政府既定的管理方向探寻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但是,如若从整个网络舆情的管理而言,却存在着一个重大缺陷:即把政府置身于网络舆情之外以超然的身份和态度来管理网络舆情。须知政府本身就是网络舆情产生的要素之一,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政府不仅参与网络舆情的形成,同时,还肩负着管理网络舆情的重要职责。因此,政府如何回应网络舆情是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网络舆情的关键。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当前学界关于网络及网络舆情的研究非常活跃,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及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了解读,对网络的基本特点多有揭示,诸如网络传播的草根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传播信息的海量性、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网络传播的隐匿性、网络传播的多元性;〔1〕传播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言论开放、对象虚拟、操作可控,等等。〔2〕从全面的角度来了解网络舆情,不难得出一个基本认识:网络及网络舆情存在鲜明的两面性。政府管理之回应网络舆情必须基于对网络舆情两面性的准确把握。

1.真实性与虚拟性统一

网络作为现代信息高速传播、相互交流的平台,为网民表达个人诉求、发表时政评论、阐发个人观点、娱乐业余生活提供了现实的途径。网民不仅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还能随时释放个人的思想、情绪,缓解工作压力,调节生活节奏。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迁、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里,网络的这些功能不仅是现实的,而且,作用也是相当明显且巨大的。但是,由于网络交流不同于现实中人的面对面交流,而且,网民在网络上的存在往往以一种不确定的、不明了的网名或匿名方式存在,这就大大降低了网络言论的社会责任。所以,网络上太多的信息又是虚幻的,或许只是编造的故事。尽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但绝大多数的网络信息是难以准确查证的。

2.稳定性与易变性同在

人们的思想是其现实状况的反映,人们的言论是其思想的外在表现,不管我们对信息的来源及其真实性知晓多少,对网络舆情的理解如何,但社会民情在某一时期内总是相对稳定的,网络舆情只是社会民情表达的方式和途径而已。故网络舆情是社会民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相对稳定的社情民意。然而,网络这一特殊的社情民意的表达方式,又会因多种原因产生变化,如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网络大V的宣传鼓动、政府对言路开放度的管控、信息源相关人认识的变化,等等,这些对于网络民情往往能够带来直接的影响,多种因素的综合及比例大小的改变,会让网民意见表达的“颜色”呈现多样化。某些意见的跟帖、围观、转发也会产生放大效应,那些夸大或失实的言论有时也会因此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这一切都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故网络舆情又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3.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

完全控制网络言论不仅不可取,也是难以做到的,除非禁用网络工具。既然网络如此广泛地被运用,且网络舆情又是那么的纷杂、易变,近乎虚拟,网络言论或网络舆情能对政府管理产生什么影响?网络在文化传播、政策执行、社会稳定、国民动员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双重性质,即建设性和破坏性。在事关重大时政问题的处理上更是如此。网络舆情的不同处理很容易使事件发生根本性逆转。十以来,关于反腐败问题的网络舆情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打虎拍蝇”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中,高压反腐会出现什么后果,坊间和学界议论纷纷。一面是网民的拍手叫好,一面是学者的理性谏言,还有各种杂音四起,一时激起了关于反腐败是否该“零容忍”的热烈讨论。有学者提出有条件赦免贪官,对不同腐败分子区别对待;〔3〕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反腐“零容忍”,并提醒政府反腐要提防“大老虎”们联手反扑。〔4〕经过激烈的网络交锋,道理越辩越明,各种迷惑也逐步廓清,这既防止了因信息闭塞或封堵带来的党和政府决策的被动,也让民众逐步地了解了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并感受到反腐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最终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为反腐赢得巨大的民心支持。网络舆情力量极易在短时间内得到急剧放大,若正能量占主导,网络舆情则极具建设性,反之,若负能量占主导,网络舆情将形成强大的破坏力,对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产生负面影响。〔5〕

4.干扰性与可导性互通

在政府社会治理过程中,网络舆情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力。民众的利益诉求也好,民众对政府执政的回应也罢,政府都必须积极倾听民意。但由于网络舆情的易变性、纷杂性,政府舆情信息部门和行政决策部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干扰,对司法的干扰或许更加明显。从法理上讲,司法判决只服从法律,法官断案应遵循法治精神和自由心证的原则,但在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司法无论是从独立精神还是司法实践来看,网络舆情与司法行为之间相互影响还是相当明显的。南京“彭宇案”因为司法枉判带来了网民对司法的极大批评,并对“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药家鑫案”中,判决前的全民热议和辩论让法院的判决顺应了民意;案为了满足网民的知情权少有地采取了公审的方式审理此案。除了司法,各级政府的网络问政,立法部门的开门立法等案例比比皆是。网络舆情与政府行为是不可割裂的,既有相互影响,更有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

相对于网络舆情对政府的影响,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总是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府获得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情报部门对舆情分析的基本态度、主要领导的气度与行事风格等。因此,政府在吸纳民智、听取民意、回应网络舆情的同时,适时疏导民意才能有效引导民意,并最终把网络舆情引向理性、适度的表达范围,以期趋利避害。

二、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的关系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任组长;8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可见,网络已成政府与民众之间割不断的纽带,网络舆情成为政府与民众交流的话语背景。

1.民情喷涌与民怨消解的共同场所

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中国这种具体国情下,照搬西方的民主形式是不现实的。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高速发展使我国处于矛盾的高发频发期,这是任何社会经历快速发展与转型必须面对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关键是如何回应、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纵观诸多现实条件,网络是民情、民愿和民“怨”最便捷、高效的表达途径,对于政府而言,不仅可以无障碍听取民意,还能及时对民意民情做出回应,消解民怨。〔6〕舆情民意通过网络表达(与街头政治的直接民主相比)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不会产生直接的社会破坏与对抗,当然,它含有民意扩散并付诸行动的极大可能。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地回应民意,化解民“怨”。网络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平稳的沟通桥梁,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2.传递政策与吸纳民智的有效路径

网络除了给网民提供及时信息回馈、情绪发泄之外,它还具备传统大众媒体所承担的党和政府政策宣传及专家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功能。而且,网络所独具的传播“高速”的特征是其他任何传统媒体所不能企及的,甚至其他媒体大多需要借助网络来扩大其影响速度与广度。在网络时代,政府管理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都不能满足于或停留于沿用传统的发文件、开大会、作报告等形式传达政策了,电子化办公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基本形式。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各职能部门官网的管理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建立起网站与网民之间经常性的互动窗口及问题处理机制,成为了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和形式。目前,仍有部分人对于网络办公、网络传递政策不习惯,甚至依然习惯性地只相信红头文件,且对违规行为常以“没接到通知”为由加以辩护。食药监管总局对“没接到通知”的回应进一步说明了,网络对于政府办公和政策传递已经成为了常态。〔7〕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文山会海、文件长途旅行、政策层层转达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要求,坐等上级发指示,这是懒政的表现。离开了网络,忽略甚至无视网络民情,不及时回应网民需求,这不仅仅阻碍了民意的表达,还会坐视矛盾的积累;政府不好好利用网络,直接影响就是大大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行政成本。良性的网络活动应是双向互动的,这样,政府在贯彻自身政策的同时,还能及时了解民众的诉求,倾听民众的心声,广泛吸纳民智,进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8〕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开门立法就是利用网络广泛吸纳民智的主要表现。

3.政治社会化与民主训练的重要形式

民主发展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内民主问题上总会有这么一组声音一直在艰难地对话中:一部分人高呼民主,而另一部分人总以国民素质低下为由牢牢地把守开放民主的大门。不肯定民主诉求的合理性不符合我国政治制度之国情;如果我们肯定民主,那该怎样实现民主呢?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恰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现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目前,我国网民已达6.32亿人,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9〕网民密切关注时事,及时发表个人见解,提出个人诉求,与政府实现实时互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庞大社会群体。在网络行为中,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释疑,又逐渐地成为一些主流民意、公认价值。如果政府对网民置之不理,政府便会被网络“边缘化”。这样,政府政策律令将难以贯彻,管理成本也会大大提高;如果政府对网民要求多有顺从,那么,政府管理又会缺乏定力,受到纷繁复杂甚至是不当诉求的影响,使政府管理陷入被动混乱。因此,如何实现网民和政府之间的互动是网络时代政府的必修课。

政府把自身的政策主张、执政理念、发展目标力图通过网络获得民众的理解、认可与支持,这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实现了政治管理层要求社会大众服从的单向目标。民众在与政府沟通过程中,了解政府的政策,纾解自己的情绪,适当地满足了合理诉求。如此,民众逐步地获得如何利用网络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学会更好地同政府打交道。这就是民主自我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官民间充分且及时的交流,广大网民间也在进行着多角度、多立场的交流与博弈,避免社会意见的碎片化,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场,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基本认知

互联网这一信息科技,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时间不过20年,可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之高,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想像。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除了家庭网络用户之外,还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用户及网吧用户,大大拓展了网络使用范围,网络应用已成为越来越多国民最基本的生活内容与工作方式。可以说,从政府到公民,从工作到生活,人们都难以离开网络。因此,如何面对网络,尤其是政府如何回应网络舆情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1.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首先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其次是顺应了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民主这一政治价值追求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公民利用网络发表意见所付出的成本很小,而且影响很大,网络舆情不是压制可以解决的。网络舆情对政府而言,无非是有利和不利两种情形。网络舆情对政府不利无非是民众表达对政府行为的批评或不满。这可能有出于民众情绪的发泄,也可能是民众对政府决策不理解,或对政府施政失误提出批评,也有可能是“不明真相”的网民漫不经心跟风看大戏引起舆论潮,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出于偏执对社会不满发起煽动。如此种种,应分类处理。总体讲是宜疏不宜堵。政府及其官员已经习惯于听好话,这是一种错误的固定思维模式在作怪。政府施政出现失误或弊政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及时纠正,不能听任问题的产生、扩大和蔓延,对于网民的意见要经常性地换位思考。至于那些、煽动挑唆社会动荡的言论,要及时做出应对之策,防微杜渐。只要政府不是全能的、完美的,极少部分社会消极力量总会存在,网民在网络上的表现可以让政府和民众了解社会的基本动态。如若因极少部分人的不法行为而简单地封堵网络,绝大多数具有正义感的民众就会成为“不明真相”的人,无形之中就会降低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力度。

有人担心一些负面消息报道过多会让民众对社会的判断产生错觉,会扩大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其实,这里存在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社会问题是个事实存在,问题压而不理必定堆积,问题堆积只会愈发难解决,如此往复便会形成恶性循环。既如此,不如及早疏通,让民众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某些学者把网络舆情分为四个警报级别,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10〕这不免让人视舆情如洪水猛兽的感觉。其实,这种恐慌即是网络舆情长期缺乏疏导的后果。

2.技术控制基于法治精神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但并不是要让网络成为一个没有约束的舆论场。合理的舆论引导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网络言论怎么控制疏导呢?网络世界看似虚拟,但其背后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由于剔除了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各种礼节和利益考量,更多地体现为自我意识。网络管理却是一个现实问题。各网站管理员完全可以控制网络言论的去留,也就是说,对于网站管理而言,网络管理员完全可以控制网站的“动态”;政府的社会主导地位使之完全可以利用网管技术控制所有国内网络的“态势”。网络舆情似乎成为了网络管理员和政府部门操控的结果。当然,这就不再是社会舆情的真实反映。为充分利用好网络舆情,听取民意,汲取民智,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必需要将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价值规范,即网络技术究竟是为谁服务的?网络管理应该管到什么程度?政府怎样规范网络运营商的行为?怎样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化解民怨?如此等等,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对网络行为,尤其是网络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坚决防范网络运营商和不法网站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和网络平台便利,如拿钱删帖、曝光要挟之类,对危害社会稳定、侵蚀社会基本道德、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对什么内容报、什么内容不报的问题,对报道的政治立场问题,等等,这些必须要用法律来明确规范。如关于“张昕竹事件”就存在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为代表中国政府反垄断机构的权威专家,拿外资的酬劳替外资辩护,这本身就是政治立场的错误,不再单单是法律层面的公平问题。网络报道中必须要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政府对舆论的引导绝不能含糊,更不能迟疑。因为舆论和新闻都有很强的时效性,时效性便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3.严守底线逐步敞开言路

政治民主化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11〕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公民对言论自由、对政府决策的知情权等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网络这个舆论场实现公民、网络运营商和政府之间权利与责任、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必需把握的原则问题。

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言论并非没有边界。只要言论对他人产生影响,言论就应该加以限制,因为没有任何人拥有对他人不受约束的言论自由。那么,在言论自由和言论限制之间的边界在哪里?简单地讲,言论自由的底线是什么?只有找到了底线,才好谈论逐步敞开言路。无端污蔑、恶毒攻击,造谣滋事,致使国家、社会和他人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皆属突破底线。任何依事实说理,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基本道德、社会公平原则、个人基本合法权益的,就算对某些人产生了“不利”影响,只要是能公开展开论说的批评等都属于正常许可范围。在网络言论方面,经常会陷入两种极端:一是以侵害个人合法利益为由一味地限制网络言论;二是以言论自由为借口不受限制、不负责任地造谣滋事、污蔑陷害。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允许展开申辩。一切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信息披露,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件,只有通过相关人发出质疑、权利申诉、获知真相,才会让人们去遵循公共规则,而不会成为“不明真相的人”,到处信谣传谣,或造谣生事。

四、结语

网络已经逐步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兼备真实与虚拟双重特性,因此,网络舆论只有合理引导和利用才会达到趋利避害之功效。网络作为网民和政府之间的重要媒介,合理的使用它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不恰当的封堵或滥用只会让网络之弊端成倍放大,最终危害整个社会。在几乎全民都有话筒、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被动应付网络舆情,政府必将累死于最后一根稻草。长期的消极应对,也很容易导致“烽火戏诸侯”的结局。所以,正确认识因网络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合理分析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网络时挥网络积极作用,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政治民主发展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崔伟.网络舆情与引导机制研究〔J〕.沈阳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毛欣娟等.国外网络舆情规制经验及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

〔3〕孙乾.可有条件赦免贪官 避免腐败呆账越来越多〔EB/OL〕..第三次与网民在线交流 不避社会热点〔EB/OL〕.新华网,http:///gn/2011/02-27/2870652.shtml.2011-02-27.

〔7〕食药监管总局回应“没接到通知论”:网上发通知就等于告知〔EB/OL〕.新华网,http:///2013-05/24/c_124759171.htm.

〔8〕中国政府网开通总理“留言板”开创网络问政新渠道〔EB/OL〕.新华网,http:///politics/2014-08/30/c_1112294316.htm.

〔9〕我国网民目前数量已达6.32亿人〔N〕.报,2014-09-15.

〔10〕袁川,胡小红,方亚伟.政府网络舆情有效应对机制研究〔J〕.求实,2014,(3).

〔11〕: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9-21.http:///politics/2014-09/21/c_1112564804.htm.

上一篇:古典文化常识范文 下一篇: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