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5 17:31:55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1

1.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1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

很多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人员宣传、促销等传统营销的方式进行宣传,对现代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缺陷,认为网络营销的成本较高而带来的收益却十分有限,这使得很多旅游企业没有实施正确的网络营销行为,进而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这是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方面的通病之一。

1.2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网络营销同样需要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时间较早,各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而使得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采取网络营销的方式进行宣传。因此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是目前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必然选择。

1.3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不同于传统营销,网络营销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不管是在宣传还是支付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我国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其对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的保障作用难以有效提高,很多旅游企业借此进行虚假宣传,扰乱了旅游企业正常的网络营销秩序,而法律法规的完善则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不利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进一步开展。

1.4企业之间缺乏深入合作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是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能够为旅游企业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网络营销机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化解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合作,这使得很多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收效甚微,甚至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2.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对网络营销的认识

提高对网络营销的认识是增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有效性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对网络营销的作用进行宣传,鼓励旅游企业转变营销观念,将主要精力从传统营销转向网络营销上。其次,要对旅游企业内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营销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关于网络营销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最后,要充分学习国外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现金经验,改变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不足之处。

2.2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是网络营销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强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要鼓励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与各大门户网站进行积极的合作,借助其网络平台实施营销行为,减小自我建设网络营销平台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对网络平台的稳健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重点建设,尽快完善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

2.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作为网络营销的重要保障之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使其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网络营销。尤其要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保证消费者在网络营销环境下的权益不受侵害,维护正常的网络营销秩序。旅游企业也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遵守网络营销相关的法律法规。

2.4加强企业间的相互合作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强化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取得更长久的发展,因此,旅游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积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不管是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还是在网络营销平台建设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合作,以此降低网络营销的成本,以便于发挥网络营销的规模效应,最大程度上增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有效性,以此推动我国旅游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总结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提高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间的合作等角度提高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有效性,以此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使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掌握中学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我们对中学的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的发展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仍旧尚存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校园文化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网络使用问卷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通讯交流平台,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尚不能正确辨别是非丑恶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是否同时得到了快速提高呢?网络建设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极大地影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我们也不可以盲目乐观的看待网络发展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在现实中,仍有部分学生还在网络的认识和使用上都有很大不足,所以关注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十分必要。

据我们了解,河源市紫金县镇上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村,给孩子买台电脑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而许多中学生只能是通过去网吧上网,可是‘网络’这个名词对这些尚处于青春期,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学生因为长期沉湎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无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为了掌握中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我们对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来自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调查问卷设计了20个选择题,其中3个多选题,17个单选题。60名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收回60份,有效问卷56份,通过对这56份试卷的分析,得到了真实和详尽的材料,总体看来,中学学生使用情况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但也存在部分问题,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二、网络认识及上网情况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它的好处也有不好之处,究竟青少年对网络认识多少,又是如何认识的,他们的上网情况又是如何?这些值得我们去关注。

将近有一半的学生都是通过自己接触来认识网络的,也有不少同学则是从朋友口中或在书上、杂志上电视上得知网络,总体来看基本正常。可是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学校没有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网络’是什么,又有何作用?由图1知道,38%的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网吧,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据,据了解,有不少学生因为迷恋网络经常逃课上课,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学校以及家长需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分学生,引领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在1至3次,将近一半的学生的上网次数选择了一般,这很好,说明了大部分同学对上网都能够很好的控制住,不让自己沉迷于网络。不足的是,当地网络仍未得到普及,大约1/4的同学没上过网,这点当地学校和政府需要给予支持。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步融入到人们的学习

生活以及工作中,因其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功能,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使用网络的时间过长,会对网络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由于网络的吸引,使他们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经常觉得无聊,所以会不自主的用网络来填补思想空虚,许多学生就是因为迷恋网络无法自拔,最终荒废了学业。那么,他们当初为何会使用网络,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28%的学生使用网络是因为获取信息,拓展自己知识面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网络作为信息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将近四成的学生是因为好奇而接触网络,可但我们询问他们上网主要是做什么时,许多学生都说是玩游戏或聊天交友,而查阅学习资料却只有少部分,这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学校和父母应该多加指导。

不可否认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消遣等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借助网络手段来进行的,但是网络本身也有不足之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学生和家长又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

从以上三个图中可以得知,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上网的确对学习会有影响,但是只要适当的上网,不但可以减少影响,而且还可以放松心情,这也说明了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图8反映出了,超过一半的父母不鼓励孩子上网,他们认为上网会让孩子沉迷,而将近30%的父母则不过问孩子上网情况,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护,父母对网络的认识还存有不足,不能很好的认识网络,指导孩子使用网络,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如今是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给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影响。在肯定互联网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 它的消极作用,如果对教育不够,学生容易沉迷网络之中,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家长的事情,也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学生上网次数过于频繁,网络素质不高,容易沉迷于网络之中而无法自拔,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对于孩子上网,家长的指导十分重要,可是部分家长自身对网络的认识不够,要么对孩子指导不够,要么就不过问,甚至会极力反对孩子上网,这种现象十分不好,对孩子学习生活会有影响。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一天中许多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如果校园文化建设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满足不了精神需求,容易受周围影响而渐渐沉迷于网络之中,为此,学校加快文化建设,当地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对那些已经沉迷网络或即将沉迷网络的学生,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鉴于学校还不能网络设施供学生使用,开设一些网络指导课,将网络知识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落实到位,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告诉他们互联网这个宝库可以做什么,如何才能充分利好这个宝库。同时,也要加强网络使用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网络的整体素质。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1-0072-07

理念引导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和效果。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对于教育理论系统研究和教育实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的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容及其形式探讨得较多,对其价值的探讨甚少,这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涵的界定

要论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价值,首先要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什么,即要把握其内涵。而要厘清W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我们首先得解开“理念”“教育理念”神秘的面纱。

“理念”一词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那个时代,理念通常被人们称作“形相”“通型”等,并且得到了哲学家们的青睐,在哲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开来。在西方哲学史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们对理念进行探索,形成了“理念是一种模型”(苏格拉底)、“理念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概念”(康德)、“理念是观念的总体”(黑格尔)等认识。抛弃其中的唯心成分,这些认识给我们当今理解理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理念是人们意识层面的重要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看法、观念。如今,理念在教育领域广泛地使用开来,但是对于“何为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阐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李萍等: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眭依凡等: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理念是对理想教育状态的价值倾向与追求,持这种观点的有陈桂生等。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种属关系来讲,属于教育理念的一种,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根据教育理念的界定,本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界定为:人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体系。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基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属于意识、精神范畴,但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思想观念精髓。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将服务于实践,指导新一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其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这种来源于实践又力求服务于实践的思想精髓,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活动。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核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观念存在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幻想,而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的本质规定和终极追问,是根据现实状态描绘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图式和总体指向:它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而是对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等实践问题进行高度抽象而形成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高度抽象和追问的过程是理性的。它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发展过程呈现何种规律、未来将达到何种理想境界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判断、反复的推理等理性思维加工过程,最后提炼出的是简洁的、指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引领网络社会的人们人格健全、走向幸福美好的思维规定。为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维。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旨趣在于描绘了一种理想愿景。也即,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这种理想的期待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应然的”理想,作为观念层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是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直接反映或机械临摹,而是建立在现实实践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图式,是依从网络社会的客观教育规律作出的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应该更美好”的理想表达:二是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是有适度张力的,它虽然是一种超越了现实状况的理想水平,但是这种理想水平并不是无法触及的,而是经过网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一种教育思想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切身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期待,那么这种教育思想就无法被称为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更不能把它作为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

其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观念体系。观念体系,即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不是单指一个理念,而是由多种认识、多种想法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观念总体,比如对本质的认识、规律的认识、价值原则的认识、思维范式的认识等等。此外,网络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如技术的角度、主体间性的角度等。把握和审视的角度不一样,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状况也会不一样,由此凝练出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一样。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揭示出来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原则、思维范式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状的观念体系。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理性认识共同着力于一点,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化发展,共同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发展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

从这以上几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内容来源具有客观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种蕴含某种理性认识、理想追求的教育思维,属于观念、精神范畴,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但是,这样一种观念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凭空想象得来的,它的内容来源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发展的规律、呈现的趋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过程规律、价值表现、理想愿景的观念总体,是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准则。随着实践的深化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发展和时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二是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理念的形成,往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这种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实践认知的结果,即他们在科学认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实践经验和规律进行高度概括,是其认知超越于具体的、感性经验层面的存在状态。一般而言,对实践认知程度越高,理念的概括性就越高。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智慧思维的审视和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最后以抽象的形式、凝练的语言表达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存在形式具有抽象性。另外,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总是以一种观念、一种思维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个过程,从根本上统摄、支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观念统领性和思维支配性,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具体的操作手段、操作方法相比,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抽象性特征。

三是内容本质具有发展性。如前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个由理想愿景、价值规定、精神指向等内容凝练而成的、带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一种念头的产生到由少数人掌握,再由少数人掌握变成多数人认可的理念,再到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升A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性。另一方面,这种理想期待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内容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理念的内容以及形态也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它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都具有显著的发展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既离不开观念的理性抽象,又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审视,在价值呈现方面也内在地包含了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其中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于理论研究的价值意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生的源头

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一个念头或者“灵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雏形,相应的,一种教育理论的创生往往就是来源于教育者(或研究者)头脑中某一刻闪现的“灵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其基础理论的产生,也与该领域理论研究者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或闪现的“灵感”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社会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育对象呈现的思想问题、行为问题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各种挑战,运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效果不尽人意。由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获得实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载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思考以及头脑中闪现的“念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雏形。随着实践的日益深入,思考日益成熟,人们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与上述思考问题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思路和想法,然后再用系统、严密的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虽然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但并不是玄乎得不可理解,因为外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可以被大家认知的,也可以具化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问题的揭示密切相关,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维规定,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为根本、本质何在、理想愿景的终极追问,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化发展。具体说来,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成教育理论专题来研究,以此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有学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出困境的思考,得出了应该从教育理念着手解决问题的观点,重点研究理念范式的转换,厘清网络社会和传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区别所在,由此迈开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研究者们还可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当做理论创新的知识基础,即在了解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实践发展的状况结合现有的理念推出新的结论,修正或者创新原有的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根据网络社会的环境特点、生存方式、发展趋势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际遇,提出了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树立“智库”理念。此外,还有学者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视域指出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技术性教育理念、主体间性理念、平等互助理念与协商对话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原有理念的一种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前发展,它们又将成为新一轮理念创新的知识基础。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具

有学者指出:“教育知R具有‘助人创造’的功能。”意即,教育知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它能够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或创新;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它能够指引教育实践者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案、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当人们用文字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出来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则外显为教育知识,随之具有“助人创造”的工具价值。首先,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思维航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它为人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引领。比如在思维范式方面,它引导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要观照网络技术环境、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方面的特点,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在价值原则方面,它引领人们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时,时刻观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网络社会人们如何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格进行价值审视:在理想愿景方面,它引导理论研究者们不断分析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为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更完善的认知发展图景,等等。其次,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理论研究的论证工具。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奋斗目标的拟定、方法使用原则的归纳、载体适用条件的阐释等是否符合规定性,理论研究者们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寻找论证依据,因为它是整个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维范式、价值原则、理想愿景等认识凝练成的观念体系,是整个时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指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导着研究者们对现有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反复论证,对符合理念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进行深化研究,落实为实践准则,对不符合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的目标、内容、方法、价值原则等,深入分析原因并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工作的贡献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学习的对象

教育理念最初是教育者头脑中的一种念头、思维认识,但是当人们通过实践把这种认识进行理性升华,形成文字,就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使学习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教育的本原是什么”“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和“为了达到理想状态应该如何实施教育行为”等知识信息,明确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路径、理想原则、现实指向和整体规定。从这一思路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实践工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对象。从事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解读繁缛的理论,但是他们又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答网络交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一需求矛盾关键在于提供一种简洁明了、指向性强的理论,让实践教育工作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收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来源于实践而且具有引领性和发展性,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符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诉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工作者们能够很快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想愿景,以及达到理想愿景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定和精神指向。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可以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更便捷地获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充电”的对象来源,也是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良方”。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活动之前,该信息传播活动的目标、效果都已心中有数,这个“数”就是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把握,它以简明扼要的信息引领着实践工作者们思考方向,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如技术教育理念,引领着教育者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典型区别,也引导着实践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内容表达方式、效果验证的技术方向思考。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的方向

这一实践价值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具有指引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表达的是对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达到某种效果的一种理想期待。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了教育信仰。它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按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规定的总体指向和思维原则进行实践,就可以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在极大程度上坚定了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信心,使其不畏艰难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另一方面,它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教育操作思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前提和思维规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表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的同时,也清晰地告诉了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和价值原则。根据它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可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价值原则的方法、优化实践工作方案,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如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间性思维,关注不同主体、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确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技术的表达方式展开:平等互助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育对象交流互动,实现“双赢”的效果:协商对话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协商对话来把握网民网络心理行为特征,控制网络谣言;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信仰还是教育操作路线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向某种“理想期待”努力航行。

(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监控工具

要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符合理想期待,就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时刻与理想期待作对照,必要时还要把理想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任务,融入实践过程的相应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这一过程的监控工具。所谓监控工具,具体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控制的功能。这是理念的工具价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身上的显著体现。首先,教育者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质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通过系列的信息传播活动提升人们网络道德素质、健全人们网络道德人格的过程。由于环境复杂、教育对象层次差异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因素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偏差,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教育者可以及时调控偏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航线的行为,沿着正确的操作思路前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教育者榱舜锏侥勘昴衙獠扇∶つ可境、节点控制教育对象言行的行为。显然,这种高强度的干预方法是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此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对技术教育理念的审视可以发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管理(无论是柔性管理还是硬性管理)也是需要技术的,不仅必要,而且必需。网络教育平台的负面信息需要教育者以技术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删除。其次,教育者可以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调控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由于知识阅历、教育经历、认识水平等的差异,其行为与社会要求的不一致,特别是在信息“内爆炸”的处理方面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者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审视和把握,调整教育对象的网络信息行为。具体来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意义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意义制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意义的诠释,旨在通过积极的意义诠释维持信息受众积极的行为,中断信息受众消极的行为。二是从规范的角度来调控。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行硬性或者软性约束,使教育对象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规范调控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来实现。

(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检验标准

如果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愿景和总体规定,那么在具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践的效果如何、教育者有没有在总体规定内实施教育行为等问题,皆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检验。从这一角度来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行为及其效果的检验提供了参照标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又一重要价值,这一价值贯穿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行为的评价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其教育行为合格与否的检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密切相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教育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能机械地套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更不能把传统方法、内容、载体等简单地迁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该立足于网络社会环境生态,分析教育目标呈现的新要求、教育内容呈现的新特点、教育方法呈现的新境遇,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对教育过程合理地调整,对未来发展合理地预期,才能使教育效果无限接近理想期待。而这种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深层解读。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体系,其本质是一种网络思想教育思维,时刻以观念的形式无形地支配和规约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按照科学的理念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可以提高行为的效率,增强实践活动的效果;相反,违背理念的总体指向和整体规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活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从这一层面来讲,检验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合格与否,可以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角度予以审视,考量他们在教育信息的传送、交换、加工、储存和输出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的总体指向和思维规定。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测评教育者教育行为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体系。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4

一、学生上网动机分析

据统计,学生的上网动机很多,就高中生而言,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外界事物,而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制约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他们想要通过网络为自己打开一道了解外界事物的窗口,这成为许多学生上网的直接动因。再有,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有压力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排解一下,而网络是学生排解压力的最简单的方式,因此,许多学生会通过上网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另外,高中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喜欢寻找刺激,网络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很精彩的,网络游戏是很刺激的,许多学生因此,迷恋网络,寻找刺激,忘了自己,这种网络刺激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家长和学校教师要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远离网络游戏,回归正途,只有通过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健康成长。

二、如何引导高中生正确的上网行为

在信息时代,学生上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和家长要通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使网络能够充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了解学生的上网动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尤其是一些迷恋上网的学生,教师要找准学生上网的心理动因,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才能使之正确面对网络,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从而使学生回归正途,健康发展。

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平等地对待学生,消除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顾虑,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了解学生上网的动因,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正确对待网络。

2.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上网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

许多学生上网,他们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压力,他们大多会在心情郁闷的情况下,上网聊天,面对陌生人,什么都可以说,学生的心里会感到很放松。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开通校园网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并建立网络心理服务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途径与某个不认识的教师或者是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这样,学生可以找到一种正确的途径排解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途径,学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不断成长,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

其实,意识指导行动,只有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了,他们才能真正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克制自己不理智不健康的网络行动,提高学生网络行为的品质。因此,学校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学校和家长要尽量配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辩论赛,围绕网络的利弊,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去。在学生参与活动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形式搜集资源,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不断认识到正确利用网络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教育策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4-03

1 背景概述

现代社会的网络化进程深刻地塑造着传统文化的网络特征,尤其是给青少年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文化形态的开放、动态和虚拟性,将传统的接受式求知扩展为体验式的网络学习,促进了主动参与的认知拓展;也吸引学生远离课堂教学,造成正规学习质量弱化和心理、道德、法律等负向影响。结合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特征[1],该文从“网络文化教育”的视角,将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教育”联系起来,系统考察和剖析青少年面向“网络文化教育”的健康成长引导策略。

2 网络文化观与网络文化教育创新

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和发展繁荣,带给青少年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开拓了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认知视野。处于成长时期的广大在校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辨别力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在青少年中倡导积极的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形成净化网络环境和良好个人心理,从而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下通过探究正确网络观内涵与教育创新机制,为网络文化教育有序发展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方法指南。

2.1 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

网络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参照,又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物理重构。网络文化观是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范畴的作用表述,指人们对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2],包括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体现了特定群体和个体针对网络文化的态度——也即现有网络社会规范下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倾向。青少年由于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差异,网络文化观上必然体现出不同特征。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该是利用网络文化增强知识理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趋同。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应遵从传统文化价值,注重网络参与的氛围和谐、道德规范和法律合规。

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网络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外在行为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导向。要求个体和群体的信仰、理想、精神、道德、心理,在自然状态中体现出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理性遵从——将网络看成现实社会延伸,遵从其技术工具性、资源平台性、知识教育性的本质约束。网络文化观作为一种在网络文化视野下所体现出的认知观,针对青少年则要求“文化先进、主题和谐、科学发展、重点管控”,从而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群体参与和个体介入目标,确立科学的网络文化价值衡量准则,不断规范和引导积极创新的网络文化教育取向。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观可以帮助青少年对齐学习成长的目标期望,依托网络文化教育聚焦知识学习的主航道,促进求知欲提升和价值观养成。

2.2 积极创新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驱动的教育传播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延伸。首先,教育作为传播网络文化的重要途径,作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其次,网络文化结构制约着教育方法的选择路径,从不同层面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过程和效果施加影响。当前网络文化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除了先进网络技术引入之外,部分领域还局限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层面。需要通过实施符合学科特点的网络学习模式创新以拓展全方位的网络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环境的虚拟性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差异性,要求网络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自由与社会责任并挖掘网络知识获取的工具优势,以促进个人成长和群体教育成功。以健康向上网络文化观为指导,实现网络文化教育与传统方式融合,必须抓住青少年文化学习和能力养成主线,充分整合现代教育的网络技术、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心理疏导等教育手段,开放宽容地适应网络文化教育挑战。

3 网络文化教育机制及其基本原则

推动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以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为价值取向,协调传统与网络文化教育中的能动要素和发挥教育功能整合的积极优势。

3.1 网络文化教育作用机制

网络文化教育是运用教育和文化传播理念,以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为载体,突出社会核

心价值主导、文化知识传承、主体强势参与、双向互动交互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传递、传播和促进文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传承完善;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必然体现文化的要求。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作用机制参见图1所示的描述:

1) 学习成长是网络文化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的特定群体,其网络生活基调体现为“知识获取为主、其它参与为辅”,正是繁荣网络文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依赖于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知识引领及校园文化主阵地坚守。

2) 网络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方针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网络的虚拟、开放、自主特征,使网络学习动机和知识获取有别于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理性求实态度、内容取精思维、整合创新能力,必须确保网络资源组织和知识内容协调一致。

3) 始终坚持教育功能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长效作用:网络教育技术发展和知识管理革新推进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化可能。从网络学习本体演进到更高层面的表达参与,需强化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导引,以实践网络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遵从统一。

4) 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在网络学习中的主体优势: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不仅要提供内容健康繁荣的知识资源,更要激发青少年及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文化教育协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机融合:网络信息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可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知识源泉和安全网络生活环境,提升网络资源内容建设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健康网络文化素质养成。

3.2 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

3.2.1 教育主导与文化多样性结合

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强调通过计算机网络文化教改,将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人文精神有序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呼唤教育的主导性以坚持正确方向并带动健康发展。知识获取为主的网络文化教育要面向教育主导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挑战,以网络文化繁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2.2 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网络文化教育强调个体参与,更追求学习者协同。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习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前提。融合网络教育时代性和社会文化传统性,网络文化教育要坚持科学素养成与人文精神同步发展。体现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自由兼容人文精神哺育,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环境,促进青少年求知激励、学习成长、情感向上与和谐发展。

3.2.3 网络文化与传统教育的渗透

网络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延伸,其层次、对象、目的、手段上存在互补渗透。网络文化教育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同规范以达成学习自律,采取适当形式加强传统的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健康心理等教育形式的改革,并与网络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有机融合,更能体现出网络文化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综合促进作用。

4 网络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成长的核心在于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化进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扎根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积极向上网络文化观和教育原则,提供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路径[3]。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时的正确认识和理智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结果[4],网络文化教育体现出其“提升认知,控制行为,导引方向”价值。

4.1 绿色文明与阳光和谐网络构建

以控制网络准入和内容繁荣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提供保护青少年成长的时代防火墙。绿色网络是实现网络行为控制的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及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学校教育和社会参与。

保持虚拟网络世界的健康秩序必须繁荣现有教育网络和校园网建设——强化“阳光工程”、“绿色通道”,营造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网络氛围。通过网络监管技术落实网络实名制,有效屏蔽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内容提供,形成覆盖全部教育系统的一体化数字校园,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文化教育需求。

4.2 健康网络文化教育正向导引

青少年参与网络生活时所需要的创新学习意识、正常心理认知、知识整合思维、文明价值观念、开放协作精神,依赖于网络学习聚焦以处于教育导引的受控轨道:

1)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对网络学习的工具职能的积极认识,重点提升青少年的网络信息鉴别和网络规范遵从意识。

2)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学习,兼顾青个体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整合的知识共享,促使不同需求学生以知识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正向心理意识疏导:学习生活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及时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以培养健康向上心理思维。

4)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用健康文化占领教育阵地,增强政治鉴别力,规避错误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向影响。

4.3 网络文化的青少年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是指综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观念的一致性和道德法规的遵从性。网络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素质养成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通过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传统主流文化精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网络,实现网络行为自我调节和辨识能力提升。2)强化网络学习和信息共享的工具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网络文化教育创新促使青少年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教育质量效果。3)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网络文化教育,锻炼青少年正确操作网络信息、介入网络交流、维护网络纯净的运用能力,促进正确认识网络本质和理性地参与。

5 主要结论

针对网络社会青少年健康成长挑战,该文聚焦网络文化教育总体要求,提出了以正确网络文化观指导的教育作用机制、基本原则,归纳网络学习和素质养成的教育策略,强化网络文化教育的内容整合导引,对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共识。推进网络文化教育繁荣,必须重视符合社会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原则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向引领和主导作用。2)促进青少年成长要切实做好以健康网络观为指南的教育导引工作。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引导他们聚焦学习成长,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青少年处于健康成长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青少年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1,7(21).

[2] 潘勇,李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观 [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

[3] 赵丽萍.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教育导引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0).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6

【关键词】企业;网络营销;现状;问题;对策

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网上商业活动。

一、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意识还不够,运用的网络营销的手段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同不够,竞争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一些实体的市场,没有意识到抢占虚拟市场的重要性。艾瑞市场咨询公布2011年三季度中国网络经济规模达到716.1亿元,同比上涨72.7%。2011年对几个地区1 000多家企业主进行的有关网络营销应用状况的调查显示,企业对网络营销拥有较高的信任度,并通过网络营销获得显著的回报。其中,87%的企业主认为自己的网站产生的直接销售或者对线下销售的影响显著,97%的企业接入互联网,89%的企业主认为网络营销对他们的业务促进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二、企业网络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营销意识不强

由于互联网是高科技产物,国内许多企业的经营者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有近一半的已建网站的企业只认为建了网站就算是开展了网络营销了,而没有真正全面开展网络营销活动。企业没有深入地研究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就盲目地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网络建设上,但是网站建好了,也不去管理,结果网站成为企业的摆设,而没有成为营销平台。

(二)网络营销人才匮乏

企业要发展网络营销需要必备的人才,这是发展网络营销的关键,而我国的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时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缺乏网络营销知识,无法了解开展网络营销的程序和处理方法,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营销来改善企业的经营。此外,我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采取家族成员来管理的模式,导致企业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管理方法落后,企业利润平平。

(三)网络营销方式选择不当

大多数企业进行网络营销会采用建立企业网站,但又缺少科学地管理,许多企业也选择电子邮件的营销方式。虽然电子邮件是网络营销方式中成本较低低的营销工具,但此种营销手段同样也有弊端。企业在采用电子邮件的网络营销方式时会滥用,一旦滥用电子邮件营销,会导致企业的目标用户不明确,同时收件人对垃圾邮件往往非常反感,往往会未查看就直接删除,这样就会对企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四)物流配套服务不完善

企业要实现网络营销,必须要有有充裕的物流水平和物流能力为保证。由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比较晚,至今还没办法达到电子商务柔性化特征的要求,加上本来网络营销客户区域比较分散和不确定,配送环节滞后,货物递送的成本高,使得企业不敢在网络营销上进行大的尝试。滞后发展的物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营销的发展。

三、推动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树立网络营销的理念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带给企业的发展机遇,要制定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认识到抢占网络信息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把它纳入企业总体营销战略中去。同时要加大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自己的域名和网站,构建其自身的网络营销团队,同时协调营销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以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要组织企业员工深入学习网络营销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的基本功能、作用、意义及相关操作,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把网络营销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员工,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

(二)加快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实施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电脑、互联网,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还要懂得如何通过网络完成交易的各个环节。专业的人才是实施网络营销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只有培养好专业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要解决人才问题,就要实行完善的用人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和薪酬体制留住人才。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留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普遍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许多高素质人才难以实现就业,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企业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引进部分计算机和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逐步变成企业的网络营销精英。

(三)采取合理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

相当多的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还不够,一些企业在网站建设完毕之后就不再开展推广活动,这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及其效果。企业要加大网站推广力度,这样才能增加访问量,带来更多有需求的用户。当前,企业网站的推广策略主要有网络广告营销、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博客网络营销等方式进行。企业可以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上播放本企业的网络广告,达到宣传自我形象的效果,增加企业网站的浏览量。企业还可以在访问量大的网站上,通过网络广告宣传,链接到企业的网站,提升本企业网站的点击率。企业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这一全新方式,在某些关键字搜索结果中排在最前面,有更多机会去赢得直接用户的关注和访问。网络搜索引擎所遵循的不点击、不收费原则,也能很好地保证企业的切身利益,让企业更好地开展网络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博客营销开展网络营销,向潜在客户告知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相关信息,吸引潜在客户进行浏览。博客营销所具有的价值还在于可大大降低网站推广带来的费用,博客文章内容也能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发现信息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四)完善网络营销的配套服务

随着网络营销的开展,客户反馈的增加,纯粹地靠人手进行销售跟进和客户服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建立一套网络销售和客户服务系统便成为了必然。适应网络时代的传媒特点,售后服务应及时到位、销售后勤保障有力,利用网络上与顾客直接交流的机会为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同时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评价,以便改进和加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并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企业可以在物流配送方面配置了ERP系统,确保商品出库入库零出错,和第三方物流签订了合同,核定物流服务的具体内容,保障企业和客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吉.基于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之创新-微博营销[J/OL].中国科技投资,2013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7

根据网络联系是否跨越地域边界可将创新网络分为区域内联系和区域外联系,受Dicken空间尺度划分的影响[9],也有的学者将创新网络细分为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创新网络,而且不断分化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曼彻斯特学派,重点关注全球生产网络,代表学者有Jeffrey Henderson、Peter Dicken、Martin Hess、NEil Coe以及Henry Wai-Chung Yeung等;二是北欧创新学派,重点关注区域创新系统,代表学者有Philip Cooke、Kevin Morgan以及Peter Maskell等;三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Glocal Innovation Network)研究,重点关注全球与地方相结合的创新网络。实际上,从经济地理学思想演变来看,创新网络理论可追溯到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基于距离的经济地理学传统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关注地方空间尺度,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基于关系的经济地理学思潮开始成为主流,主要关注全球空间尺度,并逐渐向全球-地方(Glocalization)综合空间尺度转变,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10]。因此,本文重点从全球、地方(包括国家和省/市层面)和全球-地方三种视角探讨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的关系。

由于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个体通过在创新网络中可获得知识流动、外溢效应,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11]。众所周知,知识与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创新能力大小可直接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成败,而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区域内知识流动及区域内主体构成的网络所决定[12]。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空间尺度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关系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厘清当前研究最新进展、存在不足以及有待研究的新方向,从而促进经济地理学者更好地开展创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

1 知识流动研究的兴起

知识流动的概念最早由Teece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技术的国际转移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知识积累,OECD在1997年发表的《国家创新体系》报告中指出知识流动主要指发生在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流动,同时还包括创新人才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13]。由于考察对象的不同,知识流动相关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与知识流动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如知识溢出[14]、技术扩散[15]、知识扩散[16]、知识可达性[17]、联系[18]。刘燕华等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交流与扩散的空间过程是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向[19];曾刚等基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案例研究,主要探讨了技术扩散的过程及影响因子[20];马铭波等则以国内乐器制造业为例,认为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可形成知识网络,知识通道则是知识流动及知识网络的保证[21];李国平等分析了我國省际创新活动,证明了知识溢出的存在性和空间局限性[22]。

知识流动通常被经济地理学者认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且知识流动的实质是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组合[23]。同时也有学者将创新看作知识流动的结果,不同知识的流动和学习整合则是创新的关键[24]。知识流动能有效促进创新,这在学界已有共识,但有关不同类型、不同渠道知识对创新影响的差异尚存争议。知识一般包括隐性、可编码化、科学、技术、文化、美学、表述和符号等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维持了地方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有助于提升经济竞争力[16],其中隐性知识和可编码化知识在学界应用最为广泛,二者间在表达形式、交流方式、转移难易程度、地理空间范围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25](表1)。Bode以西德1990年规划区为例,对不同经济区域的知识溢出的空间形式进行研究,发现外部知识对区域创新的贡献较低[26];曾刚等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欠缺,更加偏重于对外部科技知识的吸收,但仅仅停留在本土企业对国外技术的吸收与模仿上[27];Liu、Buck研究表明本土企业的技术扩散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跨国企业对本土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28]。

知识流动是发生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任意两个或者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活动。实际上,作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创新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知识存量的多少,创新主体可从区域内部的知识溢出中获益[8],但他们也需要建立区域外部通道获取自身匮乏的知识[18],知识的流动方式一般有创新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三种[29],而企业主要通过与合作伙伴构建创新网络的形式获取知识,企业的研发人员或发明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人员在知识流动过程中,直接促进了知识流动[30]。根据知识流动先后关系,可将知识流动分为知识搜寻和知识转移两个阶段,知识存量较高的主体与知识匮乏的主体达成知识转移共识,知识匮乏主体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经过多次知识传递、吸收、反馈和调整,知识需求双方的知识存量发生改变,从而完成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31]。

2 全球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對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幅提升。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强化了跨国联系,国家政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影响力下降;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重塑了全球生产格局,出现了地方性产业集群和生产中心,形成了治理范围较大的诸多超国家集团。Dicken[9]和Coe[32]基于这种日益强化的跨国联系,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GPNs)的概念。Yeung、Coe对全球生产网络假说进行了优化,提出全球生产网络2.0版,将最优化成本-能力比、市场需求、金融规则、风险控制等对行为者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以厘清不同产业、制度、区域对全球生产网络组织与运行的影响[33]。Ernst对ICT产业全球转移与技术升级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旗舰企业(Flagship firm)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知识资源,与区外的客户、供应商、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了正式、非正式的创新合作网络关系[34];杜德斌等学者对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RD网络进行了分析研究[35];王琛对珠三角地区企业创新活动进行了系统实地调研和分析后发现,企业所有制及其全球合作计划对全球创新网络具有重要影响[36]。

不论是全球生产网络还是全球创新网络,都是一种跨地域边界形成的跨界网络,而跨国网络则是跨界网络中最为重要的形式。跨国网络结构能有效降低知识流动成本,提高知识流动效率[37]。Gupta根据知识流动程度和流动方向,将跨国网络结构划分为全球和地方创新者、知识整合者和执行者四种角色[38](图1)。Kogut、Zander对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流动进行研究,发现知识的可编码化程度越高,知识向外部的转移则较为容易,反之则只能向内部子公司转移[39]。TEigland等研究指出企业价值观、个人知识以及岗位轮换等可有效促进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流动[40]。Ahuja研究发现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都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结构洞对于后续创新产出既具有积极也具有消极的影响,但在国际协作关系网络中,不断增长的结构洞对创新有负面的影响[41]。另外,Cowan等研究发现小世界网络对产学研知识的流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2]。张云伟以张江与新竹IC产业为例,对跨界产业集群网络的演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43]。

综上所述,全球生产网络、全球创新网络较好地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基于产业链的知识交流,较好地解释了后发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原因。然而,全球生产网络忽视了不同空间尺度作用机理的差异,认为跨国公司对创新的贡献远远高于地方中小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3 地方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关注地方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马歇尔式产业区、创新环境学派、创新发展空间、集群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44-45]。20世纪80年代,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逐渐增强,其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幅上升,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德国巴登-符腾堡地区活跃的创新活动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Cooke[3]和Maskell等[46]率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受到了经济地理学者的长期跟踪研究,且多从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出发。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会影响知识在主体间的流动和吸收,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47]。毋庸置疑,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知识联系强度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且这种网络关系可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以Coleman为代表的强关系学者们认为,网络成员间联系紧密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获取知识[48-49],联系较强的网络可加快知识在创新主体间转移,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50]。而以Granovetter为代表的弱关系学者则认为,强关系网络可能会造成知识和资源的冗余,带来关系嵌入性的问题,而网络关系中的弱关系(远距离且不频繁的联系)可有助于企业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更加有利于网络创新水平的提高[51-52]。对于这一争论,也有学者指出如果创新网络规模较大,强联系和弱联系都能促使企业从网络中获得创新所需的知识和资源[53]。

随着创新网络研究的深入,网络结构被认为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42,54]。近年来,有关知识流动的网络研究多以知识网络研究为主,Beckmann以科学家为单元对学术性知识流动的经济结构模型作了探讨,并首次提出知识网络的概念,认为知识网络是进行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和活动[55]。之后,国内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汪涛、曾刚综述了知识网络的研究进展,认为在知识网络的地理空间尺度、非地理距离的定量计算及知识网络的演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理论难点和技术瓶颈[56];TerWal以德国生物技术知识网络为例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演进,生物技术知识网络内地理邻近的重要性不断下降[57];李丹丹等以生物技术的知识溢出为例,在探讨不同时空尺度上知识溢出网络拓扑和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溢出的影响因子[58]。

综上所述,地方創新网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形式和载体,近年来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也较好地解释了开发发达地区地方科技创新资源、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促进区域发展的现象和途径,但对创新资源禀赋条件短缺地区的现实重视不够,对地方高校、研究机构、区域政策等对区域创新的贡献有所夸大,忽视了国际知识流动、科技合作,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地方创新的推动作用[59]。

4 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区位要素也逐渐向技术创新要素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地理学者强调全球和地方两个空间尺度创新要素互动的重要性,对全球和地方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开展了大量研究[9,60-61]。Hennemann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法评估了中国科学知识生产系统融入全球的情况,研究指出知识网络受到内部和外部动力的共同影响,内部动力为精英高校的主动融合效应,外部动力为全球知识系统的涓滴效应[62];Lorenzen、Mudambi以印度孟买电影娱乐产业集群和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为例,对于集群网络的研究做出了两个重要贡献,即构建了集群内外部联系理论分析框架及运用了社会网络理论[63]。基于中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研究,学者们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如赵建吉、曾刚构建了技术守门员分析框架,以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发现技术守门员是集群实现全球地方联结的重要管道,技术守门员便于集群实现更为迅速的技术流动[64];由于产业集群可看作是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集群创新网络是创新网络的扩展,能够有效地解决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的问题[65]。Bathelt等认为集群与知识距离之间的通道越多,本地集群内公司受益于本地蜂鸣的质量和价值就越高[66]。

20世纪90年代,Robertson首次引入了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并指出全球-地方化可能会替代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地方化(localization)的概念[67],目前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研究尚不多见,Bathelt在提出本地传言-全球通道模型以来,又对本地创新主体与全球创新主体的知识交流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区域发展受益于本地知识与全球知识的交互作用[9,68];Huggins等将本地网络与全球网络结合,首次提出了可以有效测度的网络资本概念,并建构了本地与全球网络共同作用下的区域发展路径理论分析框架[69];苗长虹基于全球-地方联结视角对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了分析[70];司月芳等学者则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全球-地方联结下创新网络的概念,并对其研究理论渊源、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指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是指特定产业、技术领域内,分布在世界各地并具有相关关联的创新主体为追求创新而建立的地方和全球网络合作联系的总和[71]。

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者已经意识到不同空间尺度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差异,且关于全球创新网络、地方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在解释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是,虽然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概念描述,缺乏对不同空间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主体的结网过程和机理、知识流动机制的探讨。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全球、地方、全球-地方等不同空间尺度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已成为经济地理学者近来关注的核心领域,同时创新网络也是各创新主体知识转移的重要载体,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从创新网络研究的全球-地方新趋向来看,现有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知识流动能较好地解释创新过程,是近年来创新领域逐渐兴起的研究热点之一。知识流动有助于实现创新,但有关知识流动的研究侧重于知识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缺乏对知识流动的规律性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未来可以基于较为成熟的技术空间扩散规律进行知识空间扩散规律的研究。另外,知识流动与创新绩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纵观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知识流动的讨论多是如何提高流动效率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对创新绩效提升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效应涉及不多。

第二,作为知识流动的载体,近年来关于网络的讨论呈现空前的繁荣,包括知识网络、创新网络等。研究发现经济地理学者们多集中在网络结构及特征,而对于不同阶段的网络演化动力及机制研究尚少,尤其缺乏研究不同网络间行为主体如何通过知识转移来提高网络整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合作结网的本质就是获取区域或企业自身难以获取的知识,通过结网创新主体可以在网络内转移知识,并促使创新主体实现创新,可以判定知识流动是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方式。然而,由于知识类型不同,往往会造成知识转移的方式与效果的不同,已有研究多认为知识可分为编码化与隐性知识,并认为缄默知识在本地范围内较易传播,而编码化知识更加有利于非本地范围内传播,对于隐性知识如何在非本地的网络内流动及机制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第三,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对知识流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新焦点。已有研究充分表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对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结网过程、作用机理以及知识、知识流对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形成有何影响等问题尚不明确。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网络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以往传统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迅速进人网络世界;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发‘}一严重破坏网络经济活动的正常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使我国网络知识产权法律建设面临直接的挑战;腾讯公司与奇虎公司之间爆发网络市场之争(下称“3Q之战”),充分暴露J’我国网络经济话动中存在的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不完善的问题,深人研究网络经济话动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已经势在必行、 一、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概念涵义 网络知识产权是网络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知识产权形式,我国现行法律虽并没有对网络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它与网络经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研究网络知识产权相关问题,首先就要清楚网络经济和知识产权的内涵以及特征 (一)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N。•Iw()1长E、•{)rl〔),、ly)是一种新巧缝的社会’I:产和交换方式,它的形成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网络经济是一种狭义上的部门经济的概念,它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性的经济形式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经济;}不是独认于传统的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虚拟”的经济活动,它具有与传统经济同样的客观实在性,是种tlJ持续发展的现代新型环保经济形式;网络经济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直接性、!吓持续卞}、创新性、智力性等特征 (二)知识产权与网络知识产权 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在不同lf寸期和条件下经历J’一个发展的过程有关知识产权的表述主要有:知识产权包括文学艺术广,二权和!_业产权,文学艺术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和与若作权相关的权益;!几业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吧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所有权等ll];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领域等,从事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产品所享有的权利[21。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对其智力创造的以知识产品形态表现的成果依法应当享有的民事权利13]。无论怎么表述,一般来说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特定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无形财产权,传统知识产权法主要保护的有文学和艺术作品、技术发明、制造工艺、商标、设计和服务标记等等客体。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保护客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的实质其实就是信息。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权利,更准确地表述应是“信息产权”。 在理解网络经济和知识产权的新内涵基础上,笔者认为网络知识产权就是在网络经济活动中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展而引起并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即是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人们就其智力所创造的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信息并依法享有的专有排他独占胜的支配和使用权。 (三)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表现为一种天生的“合法垄断权”。这种合法的垄断权既能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又不至于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知识产权的利用,不受垄断立法的规制,但合理、合情、合法的垄断制度应当建筑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图。由于任何权利都有滥用的可能,保护知识产权并非对知识产权的行使不加以约束,网络知识产权亦是如此。 知识产权滥用(abuseofintelleetu日propertyrights)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的专利法。基于专利制度奉行促进技术进步和公共利益的原则,知识产权人不积极实施其所拥有的专利技术的行为被视为知识产权的滥用,对于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只有经过特别许可,才被法律承认。 在我国,虽然对于知识产权滥用,尤其是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已形成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技术革新、转让、传播,是否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进步及公共利益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拥有者与使用者权利义务的平衡l6]三个方面来考察和界定是否构成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区分广义和狭义的知识产权滥用,广义上的知识产权滥用是指知识产权持有人或者其它相关利害主体不正当使用法律赋予的相关权利进行限制或者扰乱竞争,损害其它经营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知识产权申请制度的滥用、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和知识产权诉权的滥用;狭义知识产权滥用仅仅只知识产权持有人对已经取得的知识产权的不正当使用lv]o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滥用相对于知识产权正当使用而言,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超越法律所允许的权利范围,或者不合理地限制了市场正当竞争、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益、不正当地利用权利的行为。而在此认识基础上,网络知识产权滥用作为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在网络环境条件下,网络知识产权的权利人超越法律所允许的权利范围或者限制市场、特别是网络经济市场的正当竞争,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益,不正当地利用其权利的行为。 二、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 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可以概括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垄断联合两种基本形式。 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在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网络市场上拥有决定或者控制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能力的网络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或者企业联合体,在网络经济活动中限制竞争,排挤对手,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益的行为,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般来说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主要表现为: (l)拒绝服务 网络经济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所以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拒绝服务。拒绝服务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指作为网络知识产权人的网络经营者以各种形式拒绝向其竞争对手或者消费者提供与其受保护的知识产权相关的服务,借此维持和强化自己在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垄断地位的行为。拒绝服务行为既可表现为:拒绝向与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在相同或者相关的产品服务市场内的网络市场竞争对手提供必要的服务许可,以实现限制竞争对手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目的,维持其网络经济活动的垄断地位;也可表现为拒绝向网络消费者提供某项产品服务,威胁和限制网络消费者在与该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相关市场内的自主消费行为,以实现其网络垄断利益。#p#分页标题#e# (2)价格壁垒 价格壁垒是网络知识产权人利用其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服务恶意通过价格手段排斥公平竞争、遏制竞争对手、扰乱网络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包括低价倾销、差别定价、垄断高价等形式。低价倾销是指作装和运行某种软件来获得软件公司提供的网络信息服务。在网络经济活动中,软件服务提供者销售某种软件时,在消费者不自愿、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他软件产品以绑定或者外挂等非正当形式强制搭售给消费者的行为构成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强制搭售行为、强制搭售行为对于网络经济的危害不仅仅是单纯的网络商品或者服务的捆绑或者外挂销售而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是这种捆绑或者外挂行为所具有的强制性质。消费者或者相关市场竞争者在网络经济过程中不同意接受搭售,则可能被拒绝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或者要通过其他非必要途径付出更高的代价得到产品或服务。 为网络知识产权人的网络经营者在依法降价处理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以外,通过采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享有网络知识产权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手段,以达到排挤竞争、独占市场目的的行为;差别定价是指网络经营者在提供、接受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时,有目的性地强制搭售行为的发生不但限制了消费者在网络经济活动中的自由选择权利,而且捆绑或外挂该软件公司相关产品或服务具有排斥其他竞争者的性质,强制搭售是现在网络经济活动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3)市场侵占 市场扩张是企针对不同客户实行与其成本无必然关系的差别价格待遇,以到达使特定交易者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的行为;垄断高价是指作为网络知识产权人的网络经营者凭借其知识产权的“合法垄断权”,并以其具有的网络市场支配地位为前提以远高于其成本的价格提供网络产品或服务获得高额利润的行为。价格壁垒利用知识产权保护,采取价格手段,使竞争对手或者消费者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扰乱正常的网络经营秩序,严重损害他人或者公共利益。 (4)强制搭售 网络产品多以软件形式存在,消费者通过下载、安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恶意扩张的市场侵占行为则是严重破坏正常经济活动的行为。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中的市场侵占是指权利人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需求,通过利用受保护的知识产权之便,将其优势地位扩张至与之相关联的市场,从而阻碍关联市场的公平竞争,巩固并扩大其知识产权的影响范围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的行为。市场侵占鲸吞蚕食的市场扩张极大地限制了竞争对手的正常发展空间,势必造成严重的网络市场垄断。 2、垄断联合 网络垄断联合是受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权益人以排挤对手、限制竞争为目的,通过缔结协议、行业默契或者其他的联合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或者垄断联盟,破坏网络经济活动的正常竞争秩序、维护其垄断利益的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网络知识产权的独占性是权益人在网络经济竞争中占有先天的优势,如果通过网络垄断联合,则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其市场支配力。 垄断联合包括横向垄断联合、纵向垄断联合两种形式。横向垄断联合是指生产或者销售同一类型网络产品或服务的作为网络知识产权权益人的企业通过联合而增强市场支配力、排斥和限制其他竞争对手的垄断联合行为;纵向垄断联合指在同一类型网络产品或服务行业不同阶段并有交易关系的企业通过联合垄断整个产业生产、销售等整个经济过程而垄断市场、排斥和限制竞争的垄断联合行为;当然,在复杂的网络经济活动领域中,也可能出现同时包括了横向和纵向垄断联合的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总之,网络垄断联合不仅排斥竞争抑制市场竞争机制的效用,扰乱正常的网络经济秩序,而且严重阻碍网络技术创新和发展,导致市场竞争意识丧失,破坏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中的网络垄断联合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大。 三、网络知识产权滥用与‘,3Q之战” “3Q之战”是中国互联网的两大客户端软件公司一一腾讯公司和奇虎公司之间为争夺市场而爆发的一场网络战役,也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影响人数最多的一次热点事件。虽然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腾讯公司诉,’360隐私保护器”不正当竞争案已经做出判决。但是从网络知识产权的视角考察,“3Q之战”也是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首先,拒绝服务。在“3Q之战”中,腾讯公司“作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通过拒绝向其消费者提供相关服务的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以此维持和强化其特殊地位的行为构成了网络知识产权滥用中的拒绝服务行为。腾讯公司拒绝服务的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不仅限制了竞争对手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也威胁和限制了网络消费者的自主消费行为。 其次,市场侵占。腾讯公司基于“QQ”即时通讯工具主打网络通讯服务市场,并以此为依托不断扩展业务市场,向网络游戏、输人法、播放器、浏览器、门户、企业实时通信产品、无线增值、安全软件等领域扩展,从而获得了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合理的市场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恶意扩张的市场侵占行为则严重破坏正常经济活动,腾讯公司依靠其网络产品或服务所享有的特殊优势而在网络市场的不断蚕食鲸吞势必将其优势地位扩张至与之相关联的市场,威胁相关领域中的网络经营者的生存,甚至造成网络市场垄断的严重后果。 最后,网络垄断联合。“3Q之战”中,金山等五家网络经营厂商联合声明,宣布如果奇虎公司坚持欺骗和绑架用户,他们将不兼容“360安全卫士”系列软件。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和管理下,这种宣言更多的是一种舆论攻势,最终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但这种联合行为已经构成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网络垄断联合行为。 #p#分页标题#e# 总之,在“3Q之战”的整个过程中腾讯公司与奇虎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网络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3Q之战”孰对孰错的争议已经没有意义,这次网络战役中所暴露出的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对消费者和整个网络经济的影响以及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问题应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如果法律不能够与时俱进,在虚拟的世界里清晰地划定权利边界,规范权利人的行为,类似“3Q之战”的网络乱战还会继续上演。 四、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目前,我国现行的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法律法规只是对商业性标记、商业秘密上的不正当竞争作出了规范l8],而对网络知识产权及其滥用的规制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制裁措施。我国现行涉及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法规适用度较低,缺乏专门规制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法规。网络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不仅关系到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依法规制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应深人研究WTO协议、TRIPS协议及其相关内容,遵循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原则,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与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完整的反垄断法以及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体系;其次,从本质上讲网络知识产权滥用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我国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独立立法,对于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尚达不到《反垄断法》规制的程度时,应当以完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加以规制;同时,要增加可操作性的限制网络知识产权滥用的相关条款,这样既切实加大反垄断法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又能够限制网络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发生并减少滥用带来的损失,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合法利益。做到制度与规则层面上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网络知识产权在提高我国网络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网络技术创新发展。总之,对网络知识产权滥用完善有效的法律规制对于规范和引导网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网络立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上一篇:现代医学体系范文 下一篇:安全行动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