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10:58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1

【关键词】 手法复位; 耳石症; 眩晕; 药物

中图分类号 R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32-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14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围性眩晕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短暂的与相关的眩晕,呈发作性,持续数秒钟缓解。改变时症状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神内科二病区确诊的9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42例,男女比例18∶24,年龄16~72岁,平均(58.32±15.66)岁;观察组48例,男女比例16∶32,年龄18~80岁,平均(62.13±12.31)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与相关的眩晕,持续时间短暂,不超过1 min,给予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查,分别给予Dix-Hallpike或Roll-test试验诱发眩晕,根据眼震方向为扭转型眼震诊断为后半规管耳石症(P-BPPV);眼震方向为水平方向诊断为水平半规管耳石症(H-BPPV)。其中对照组中右-P-BPPV 20例,左-P-BPPV 8例,右-H-BPPV 10例,

左-H-BPPV 4例,伴耳鸣5例,伴头痛1例,伴外伤1例。观察组中右-P-BPPV 18例,左-P-BPPV 12例,右-H-BPPV 13例,左-H-BPPV 5例,伴耳鸣7例,伴头痛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2)Dix-Hallpike或Roll-test试验阳性;(3)头颅CT或核磁检查排除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

1.3 排除标准

由于智能障碍或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行耳石手法复位者;其他原因所致的剧烈眩晕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脏病、颈椎病及恶性高血压难以控制及严重心功能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次药物过敏的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PC-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法:(1)患者坐在床上,头向患侧转45°,迅速躺下,头部后仰,使患耳朝下;(2)头向健侧转90°;(3)继续将身体和头向同一方向转90°,面向下;(4)坐起后低头(下颌紧贴前胸)。

HC-BPPV患者采用360度翻滚法:(1)坐在床上,迅速躺下,头转向患侧,上抬30°;头向健侧转90°保持上抬30°;头继续向同一方向转90°保持上抬30°;头继续向患侧转90°保持低头(与地面呈30°);继续向患侧侧卧,头位同前。

每种维持30 s~1 min,每次变化诱发眼震出现,待眼震消失后行下一改变。若出现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则停止试验。

1.4.2 观察组 在手法复位基础上给予血管扩张剂类药物(包括舒血宁、前列地尔、眩晕停)治疗2周后改为眩晕停25 mg,3次/d,连续服用1个月。期间患者如症状未改善,可隔日1次予手法复位治疗至症状缓解。

1.5 疗效评定标准

每2周随访1次,评价时限为3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耳石症疗效评估标准提出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1)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2)改善: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3)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耳石症[1]。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在治疗即刻、1周后总有效率为90.48%和95.24%,观察组在治疗即刻、1周后总有效率为91.67%和95.8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复况

两组患者在1、2、3个月时给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分别为0、0、3.25%,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23%、4.62%、15.73%,两组随访3个月时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耳石症是眩晕疾病中最为常见之一,好发年龄为55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单侧发作,双侧受累者少见[2]。近些年来,关于半规管结石学说受到广大学者认同,认为是剧烈运动、外伤、缺血或耳石膜功能老化等原因导致耳石脱落至半规管,游离的耳石在半规管淋巴液中移动刺激前庭产生一系列症状[3]。由于主观症状明显,绝大多数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因此有必要及时有效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手法复位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目的是通过、头位转变使脱落的耳石顺着特定的方向移动,回归到椭圆囊[4]。多数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可由Dix-Hallpike变位实验诊断与Epley手法复位治疗;而水平半规管BPPV由Roll-test诊断和360度翻滚试验治疗。特别注意的是,需要鉴别一部分中枢性病变和不典型BPPV的眼震特点,避免误诊或漏诊[5]。此方法受到检查者各种手法差异的限制,有时由于患者耐受性差,各种姿势不能到位,治疗效果有差异,但是从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4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总有效率均较高。

另外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手法复位联合活血化瘀、扩血管改善循环治疗,并随访3个月,观察有效率和复发率。其中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有效率为91.67%和95.83%,与对照组的90.25%和95.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97.92%,与对照组的85.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2(1):166.

[2] Lloyd-Jones D,Adams R J,Brown T 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0,121(7):206-215.

[3] Get used to the new guidelines.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xpert explains how to follow the 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Occup Health Saf,2007,76(2):64-65.

[4] Kem K B,Valenzuela T D,Clark L L,et al.Alternative approach to advancing Resuscitation science[J].Resuscitation,2012,64(13):261-268.

[5]王超,陈卓,黄辉.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103-104.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2

佟阿姨昨晚睡觉时又犯头晕了,奇怪的是,正着身子十来秒就不晕了。可是,一转头马上又开始犯晕,还全身冒冷汗,吐个不停。这样的发作平时也有,但没有具体的规律。家里人怀疑是脑血管疾病,把她带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都没查出问题。他们又以为是颈椎病,拍了片也都没有问题。也有医生怀疑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打了通血管的针,也不见起效。佟阿姨被这个头晕折磨得茶饭不思,人都瘦了几圈。最后,佟阿姨还是在耳鼻喉科找到了症结。医生详细听了佟阿姨的描述后,认为她的头晕是由“耳石症”引起的。

耳朵里也会长石头

“耳朵里也会长石头?”佟阿姨瞪大了眼睛。几乎所有非学医人士都一脸好奇。医生解释道,耳朵里的确有石头,但是非常细微,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它位于内耳前庭后上部的椭圆囊,如果它不安分,从椭圆囊处脱落出来,游荡到了隔壁的半规管,就很容易引起眩晕。这是因为,半规管是一个负责管理平衡的装置,当人改变时,半规管内淋巴液(俗称耳水)的流动方向也会相应改变,从而传递信息给平衡神经来调节人体平衡。而耳石脱落后,会直接影响淋巴液的流动,给平衡神经提供不正确的刺激信息,平衡神经对这些信息不胜负荷,就可引发眩晕。因此,也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只是简单的叫法。简单地说,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续时间不过数十秒。

耳石老化、人体过度疲劳、头部外伤等是造成耳石脱落的是最常见原因。此外,供应椭圆囊的血管阻塞、中耳炎、噪音、药物中毒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耳石脱落。为什么有些患者的头晕时有时没呢?这是因为有的耳石在游荡过程中分散开,形成不了刺激,自然也就不晕了;又或者,一些小的耳石,自己溶解了,病人也不会晕了。所以有些人,不吃药,不打针,在家休息几天,也会自然好转的。

耳石症容易被误诊

但是,耳石症非常容易被误诊,有许多患者辗转了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脑内科等多个科室,尤其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花费巨大也没得到确诊。也有的患者被认为是美尼氏综合症,俗称“耳水不平衡”,其实耳石症和耳水不平衡是两种不同的耳病,耳水不平衡的头晕持续时间要长一点,通常不会以秒计算,并且跟头位的改变也没什么关系,还会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如果出现眩晕症状的病人,在排除了其他需要紧急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等之后,一定要注意是不是耳石症,马上做个改变头位的试验就可以诊断了,当然能配合做眼震图的仪器检查就更为准确了。其实,有经验的医生能根据位置变化诱发的眩晕和患者眼球的旋转性转动确定是否耳石脱落坠入半规管。

耳石症治疗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法复位,即把耳石从半规管中旋转出来,重新掉到椭圆囊中,从而治愈。接受手法复位后,有10%~15%的病人会复发。如果反复发作,或者手法复位无法成功,则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半规管阻塞术、单孔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等。

耳石症的发病率较高,在日常门诊的眩晕病人当中,约有一半最后能被确定为耳石症。如果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很快就会好转。虽然复位手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技术含量,必须由专业医生来执行。此外,治疗后患者须保持侧卧位1周,同时避免剧烈活动。

预防耳石症复发,应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忌饮浓茶、咖啡和酒类等刺激性饮料,还应注意低盐饮食。病人在家发作时,最好的办法还是马上到医院治疗。

链接:头晕三原因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3

【关键词】眩晕;耳石膜;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16-0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发病率约为64/10000,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我院采用耳石复位治疗此类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39例;年龄34~69岁,平均53岁;病程2~60d。其中后半规管BPPV(PC- BPPV)53例,外半规管PC- BPPV(HC-PC- BPPV)11例,前半规管BPPV(SC- BPPV)4例;均为单侧发病,未见有双侧受累者及混合型病变。

1.2临床表现: 病人多无诱因突然起病,于头位改变时(如坐起、躺下、仰卧向一侧翻身或弯腰低头、抬头、转头等)突发眩晕,视物旋转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眩晕持续约10 s~1 min后自然停止,但当患者做相同的诱发动作时又出现类似发作。经详细询问病史和有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3检查方法

1.3.1Dix-Hallpike变位试验:用于诊断PC-BPPV及SC-BPPV的检查。具体操作方法(1)患者坐于检查床上,首先根据患者的主述先判断可疑受累耳,检查者手持患者头部并向可疑患侧转45°。(2)检查者用双手托住患者的头部,迅速悬头仰卧,头仍保持侧转45°,并低于床头水平线下约30°,同时用一手托住患者的后颈部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手指拨开患者的上睑观察眼震情况(由于眼震出现时常合并眼睑痉挛)。如出现(3~6s)眼震短暂潜伏期,患者出现眩晕并伴有旋转向地性眼震,持续时间约4 s~30 s(通常不超过30s),反复此类试验眼震会减弱或消失,具有疲劳性,即可判断Dix-Hallpike试验阳性。(3)当患者再由仰卧悬头位复原至坐位时,再次出现眩晕,有部分患者可观察到反向旋转性眼震,亦有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固视而导致微弱眼震被抑制。(4)患者头向另一侧转45°,重复(1)、(2)、(3)步骤进行对侧半规管试验。

1.3.2仰卧侧头试验:用于HC-BPPV的检查,病人端坐于检查台上,检查者辅助其迅速平卧,随后将头先后向左或右侧转90°,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其后再次从坐位变至仰卧垂头位,并重复上述侧头位试验。以变位后出现眩晕和水平型眼震者为阳性,考虑为HC-BPPV。

分辨侧别:双侧均有向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主观眩晕重、眼震强度大侧为患侧;双侧均有背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眼震强度弱侧为患侧;一侧向地一侧背地者以向地性眼震侧为患侧。

1.4治疗方法:根据眼震特点判断所累及的半规管,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技术进行治疗。①当患者被确诊为后半规管或前半规管BPPV时,即采用Epley手法进行管石复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躺下头悬30°,之后经过中度头伸位,头缓慢向健侧旋转45°,然后旋转呈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45°,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每个保持1~2min或至眩晕消失。重复此过程直至眩晕及眼震完全消失,未完全改善者间隔7d继续进行管石复位治疗。②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患者取坐位,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侧卧于患侧,坐起。上述4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90°翻滚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在48h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头部前倾和后仰动作,并建议高枕睡眠,48h后恢复正常活动,7d内避免患侧卧位。对1次治疗无效者,可以间隔7d重复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2结果

经一次复位治疗痊愈者49例(72.0%),10例经过2次治疗痊愈、4例经过3次治疗后眩晕消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

3讨论

BPPV俗称耳石症,是临床常见的前庭病变,发病率较高占眩晕门诊患者的20%~30%,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但目前大多认为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为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3-4],治疗以半规管耳石复位操作为主,疗效明显。BPPV的诊断主要依据是Dix-Hallpike和仰卧侧头试验实验诱发的典型眼震或眩晕[5]。其眼震的特点有短暂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短暂、转换性和疲劳性。眩晕多由头部的特定部位所诱发,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一般不伴耳部症状。BPPV药物治疗通常无效,而手法耳石复位常有特效。笔者采用Epley和Barbecue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笔者体会到:治疗的关键是确定责任半规管,然后根据不同的责任半规管此选择不同的耳石复位方法进行复位治疗。手法复位的技巧也很关键,每一种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让结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回位,从而有利于消除临床症状。此外,要和患者做好沟通,复位过程中可诱发眩晕、恶心呕吐等,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复位后患者宜高枕睡眠,尽量避免患侧卧位,以减少复发。总之,该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贵阳)[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7):163-164

[2]莫晓冬,马鑫,余力生,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发病因素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536-539.

[3]Parnes L S,McClure J A.Free-floating endolymph parti-cles:a new operative finding during posterior semicircularcanal occlusion[J].Laryngoscope,1992,102(9):988-992.

[4]Welling D B,Parnes L S,Brien B.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J].Laryngoscope,1997,107(1):90-94.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4

邵阳市中心医院,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法复位对位置性眩晕(良性)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64例位置性眩晕(良性)患者,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愈68例(82.93%),好转9例(10.98%),无效5例(6.10%),总有效77例(93.90%);对照组,治愈53例(64.63%),好转12例(14.63%),无效17例(20.73%),总有效65例(79.2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位置性眩晕(良性)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佳等优点。应推广于临床。

关键词 手法复位;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078-02

[作者简介] 邹小量(1972.11-),女,湖南邵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1]。BPPV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头位改变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仅持续数秒钟至一分钟)。多数患者在躺下,坐起,后仰,前倾时出现眩晕。可通过体位试验诱发眼震及眩晕。临床上,BPPV常被误诊。且药物治疗BPPV的疗效往往不佳。及时诊断,并采用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临床上有3种较为常见的复位手法,即Semont复位法,Harvey复位法,Epley复位法[3]。为分析手法复位对位置性眩晕(良性)的临床疗效情况。现选取该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4例BPPV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试验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较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64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2例。164例患者均符合相关纳入标准。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48例。年龄17~78岁,平均(55.9±8.2)岁。病程1~6个月,平均(2.8±0.9)个月。病史:高血压(原发性)29例,高血脂16例,颈椎病24例,冠心病8例,头部外伤史5例。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HC-BPPV)9例;中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PC-BPPV)73例。试验组中,男性33例,女性49例。年龄18~78岁,平均(56.1±8.1)岁。病程1 d~7个月,平均(2.9±0.9)个月。病史:高血压(原发性)28例,高血脂17例,颈椎病25例,冠心病7例,头部外伤史5例。HC-BPPV 9例; PC-BPPV 73例。

1.2纳入标准

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4]的相关标准制定相关纳入标准。①头部处在某一特定体位所诱发的眩晕(短暂性,仅持续数秒钟至一分钟)。②诱发试验,可诱发出眩晕及眼震。患者上半规管或者后半规管病变时。Dix-Hallpike 的试验结果呈阳性。患者水平半规管出现病变时,滚转试验结果呈阳性;且潜伏期较短(<0.5 min),眩晕具有疲劳性。

1.3排除标准

根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5]制定相关排除标准。①164例患者经颅脑影像学检测,均未见显著异常;②无慢性中耳炎;③无严重心脏病;④无梅尼埃病;⑤无严重颈椎病变。

1.4检查方法

①Dix-Hallpike试验。检查时,嘱患者坐在床上,头偏向一侧(45°),然后,快速的将其放倒,使患者头部超过床缘并下垂(30°),若患者出现眼震(快相旋转性)及视物旋转症状,即为阳性。②仰卧侧头试验。检查时,嘱患者坐在床上,然后,快速的将其放倒(仰卧位),随后将患者头向一侧旋转(90°),若患者出现眼震(水平性)及眩晕,即为阳性。在上述两种检测中,头转向哪测患者出现眼震,则代表哪测存在病变。该研究中,164例BPPV患者中, HC-BPPV 18例; PC-BPPV 146例。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82例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试验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手法复位治疗,即73例PC-BPPV 病人采用Epley 复位;9例HC-BPPV病人采用Lempert复位。

试验组73例PC-BPPV 病人采用Epley 复位(改良)。①将患者头部转向病灶侧,倾斜45°;然后,快速将患者放倒(使之处于仰卧位),使患者头部超过床缘并下垂(30°),停留30 s。②将患者头部转向健侧(90°),使病变耳朝上,然后,停留30 s。③嘱患者将身体转向健侧,头部随之转动,面向地面,停留30 s。④嘱患者坐起,低头(30°)。试验组9例HC-BPPV病人采用Lempert复位。①患者在治疗床上平躺;②将患者头部转向健侧(90°);③嘱患者随之转动身体,即有仰卧位变成俯卧位;患者头部保持不动;④转动头部,使患者面朝下;⑤继续转动头部,使病耳朝下;⑥嘱患者直立。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转头动作需在短时间内完成。若患者处于某一头位时感觉不适、头晕,则应停止转动,密切观察患者眼震情况,待到眼震消失30 s,重复刚才转动动作,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进行手法复位1次/d,每隔3 d进行1次随访。若患者再次发病,可继续接受治疗,直至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治疗。

1.6疗效评定

3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痊愈:眩晕和处在某一位置触发的眼震,完全消失;好转:与治疗前相比,眩晕和处在某一位置触发的眼震明显改善,但是尚未完全消失;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眩晕和处在某一位置触发的眼震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好转率+痊愈率[6]。

1.7统计

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试验组,治愈率82.93%,好转率10.98%,无效率6.10%,总有效率93.90%;对照组,治愈率64.63%,好转率14.63%,无效率20.73%,总有效率79.2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试验组不同复位手法的疗效情况分析

试验组9例HC-BPPV患者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88.89%;73例PC-BPPV 患者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94.5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BPPV,它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耳科疾病,它属于前庭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BPP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除,临床上存在以下两组假说。①壶腹嵴顶耳石症[7]学说。该学说认为,患者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粘附于患者PS壶腹嵴,继而引起壶腹嵴比重变化,致使患者重力变化敏感性增强。患者头位改变,壶腹嵴内毛细血管发生异常偏斜,致使患者出现眼震及眩晕。该学说于1960年,由Schuknecht提出。②半规管结石。该学说认为,变性的耳石颗粒,并不是附着于壶腹嵴,而是游离在患者半规管内淋巴中。当患者头位改变(即处于诱发体位),耳石沿重力方向产生位移,继而引发患者内淋巴流动,牵引壶腹嵴,致使患者出现眼震及眩晕。该学说于1979年,由Hall提出。半规管结石假说受到多数专家及学者的认可。半规管结石可很好的解释位置性眩晕的五大症状,即眩晕发作,眩晕具有疲劳性,互换性,短暂性及潜伏期。临床上,药物治疗BPPV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及时诊断,并采用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手法复位疗法就是根据“半规管结石假说”创立的。设想按一定顺序改变患者头位,使患者耳石沿重力方向产生位移,最后回到椭圆囊内,从而达到减轻或者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BPPV多累及患者后半规管,极少数累及患者外半规管及前半规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为:患者处于悬头位或者直立位时,后半规管处于较低位置,结石容易进入。本研究中, HC-BPPV 18例(10.98%); PC-BPPV 146例(89.02%)。因半规管位置不同,所以应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即PC-BPPV 病人采用Epley 复位; HC-BPPV病人采用Lempert复位。在进行手法复位的过程中,每个步骤均应重复多次,并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耳石顺利回到椭圆囊。复位后,患者应保持头部直立;尽量避免弯腰,低头,抬头等动作;休息时,取健侧半卧位;以防耳石再次回到半规管。在采用Lempert复位时,一定要确保翻滚次数足够(应达到270 b)。复位后,嘱患者一段时间内保持健侧卧位(患耳在上),以防止疾病复发。Epley认为,治疗应重复进行,直至患者眼震消失或者眼震明显改善不伴其他症状为止。Smouha则认为,反复治疗十分必要,但一部分患者的疗效是因为适应,并不是颗粒回到了椭圆囊。

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止晕,镇静及改善脑循环等对症疗法。试验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试验组,治愈68例(82.93%),好转9例(10.98%),无效5例(6.10%),总有效77例(93.90%);对照组,治愈53例(64.63%),好转12例(14.63%),无效17例(20.73%),总有效65例(79.27%)。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P<0.01)。由此可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BPPV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佳等优点。应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曾晓利.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120 例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10):243.

[2]刘秋玲,王跃建,周晓娓.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4):427-430.

[3]肖建萍,黄顺贵,钟晓闵.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8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71.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164.

[6]刘玉芝,邱新文,谭跃文.手法复位中的体位限制对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0(9):2370-2371.

[7]温书景. 管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141-142.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5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效果; 汉密顿抑郁量表; 汉密顿焦虑量表

Study on Nursing Strategies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UANG Feng-ying,NING Bing-w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5):104-10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nursing strategy and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Method: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BPPV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13 to Dec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general care.The observation adopted targeted nursing care,including home nursing intervention,discharge follow-up,head care,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Then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and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DRS),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and HDRS and HAMA scores after nursing were better,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ursing effect;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ilton Anxiety Scal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Jiangmen 5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5.026

在神经科疾病当中,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而在眩晕当中,约19%的患者属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此类病症又叫做耳石性眩晕,由于改变,引发短暂的眩晕反应,通常表现出前庭半规管疾病,其中老年人、女性为该病症的对发群体。在当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疾病中,一般是利用手法复位这种治疗手段加以应对[1-2]。而与此同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护理,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患者各方面的状态恢复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确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1月-2014年

12月,患者数量共88例。其中男31例,女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4例,年龄41~73岁,平均(61.2±5.1)岁,病程1~2.5年,平均(1.3±0.5)年;对照组患者44例,年龄43~69岁,平均(59.4±4.3)岁,病程1~3年,平均(1.5±0.7)年。所有患者中,左侧发病48例,右侧发病35例,双侧发病5例;前半规管27例,后半规管31例,水平半规管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2006年(贵阳)制定),包含以下几点:(1)反复发作性眩晕,因头位改变而诱发;(2)眩晕发作潜伏期为3~5 s,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 min;(3)Dix-Hallpike试验结果阳性或滚转试验结果阳性。排除标准:(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颈椎病患者;(3)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等前庭病变患者;(4)不能耐受管石复位术患者;(5)严重高血压病患者;(6)合并有眼科疾病患者;(7)感染、外伤、孕妇等。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疾病的治疗上,两组患者应用的治疗方法相同,都是手法复位。

1.2.1 对照组 利用一般性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其中,急性期采取耳鼻咽喉科Ⅰ级护理,稳定期采取耳鼻咽喉科Ⅱ级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持续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头位护理、出院随访、家庭护理干预等内容。

1.2.2.1 心理护理 (1)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对自身的病患角色进行快速适应,为患者生活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3]。(2)对于患者的心理诉求,应耐心的倾听,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体谅、关怀。(3)通过亲和的态度获取患者的信任,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安慰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心情。(4)患者的心理钐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各自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恐惧、焦虑、不安的患者,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认真倾听。(5)邀请康复期的患者共同与其进行交流,全面体现对患者的精神关怀,同时对自己的治疗感受、治疗经验、配合方法进行分享。(6)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沟通交流当中,对患者给予关注,让患者感受到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从而能够保持安心、放心的良好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4]。

1.2.2.2 健康教育 (1)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讲,让患者能够对医院环境更快的适应,保持情绪稳定,缓解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5]。

(2)在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可陪同患者共同观看治疗视频,让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的作用和目的等进行了解,同时指导患者在治疗中如何更好的进行配合。(3)在治疗之后,指导患者对强制性头位进行保持,对行为训练进行坚持,实现行为的矫正,让患者的适应性得到提高。(4)护理人员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工作,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及时询问和掌握患者有什么样的需求,让患者能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并做出详细解答,对患者的疾病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提升,这样,患者对于疾病的治愈和康复能够产生更大的信心[6-7]。(5)患者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危险事件,因此,应当对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并于床头等醒目位置张贴防跌倒提醒标识,并将防跌倒、防坠床的相关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落实[8]。

1.2.2.3 头位护理 (1)患者在进行复位之后,采用强制性,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45°,将头部垫高成直立位,持续时间为48 h,期间避免侧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可采用颈托进行固定,在洗漱或进食的时候可以坐起,头部微向前倾,注意避免头部过大幅度的后仰、前倾。(2)在48 h之后,患者可以慢慢恢复正常活动,在7 d内不能采取患侧卧位,应尽量采取健侧半卧位,避免耳石返回半规管[9]。(3)由于强制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的观察,在患者进食、饮水、刷牙、洗脸等过程中,给予患者主动的帮助,如有必要,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10-11]。(4)加强与患者的宣教和沟通,对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舒缓和排解。通过对头位护理的有效执行,可以防止漂浮耳石再次进入到半规管,降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几率。

1.2.2.4 出院随访和家庭护理干预 (1)对住院患者建立随访资料卡,分别录入医院科室档案,并在出院时向患者进行发放。在资料卡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诊断情况、病史情况,医院相关科室的联系方式,患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等,并对每次随访的情况进行记录。(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方式,在出院时、出院3 d、出院1个月后,由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进行随访,对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发展情况、复况、严重程度、应急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解[12-13]。(3)询问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情况及心理情况,并对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及建议。同时指导患者制定正确的作息时间,树立良好的社会心理及生活习惯,并提醒患者,及时到医院检查。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之间,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采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1)痊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完全恢复正常;(2)显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显著改善,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有所缓解,状态轻微缓解;(4)无效:症状并没有任何改善,同时状态无明显好转。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出院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HDRS、HAMA评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HDRS、HA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也叫做耳石症,有时会对患者水平半规管、前后半规管等产生影响。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内耳缺血,造成椭圆囊斑变薄、老化,耳石在其上附着力减弱,因而发生脱落,造成耳石进入壶腹嵴、半规管等位置[14-15]。如患者移动头位到激发位,受到重力的影响,耳石会朝着离壶腹的方向运动,从而产生离壶腹内淋巴流,进而引发嵴顶位移,患者即出现眼震、眩晕等症状。该病症通常后半规管为受累部位,一旦头部产生重力方向位移,患者就会出现天旋地转、眩晕的感觉,在闭目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查体患者会失去平衡,正常的行走、站立、坐立能力受到影响,双眼会产生粗大水平眼震。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之后,在3~5 s症状会有所减轻,但眩晕感仍不能完全消失[16-17]。

在临床治疗当中,通常采用复位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不过在治疗之后,治疗效果较为有限,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如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头晕昏沉等,同时具有一定的复发率[18-19]。对此,在治疗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护理,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头位护理、出院随访、家庭护理干预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和情绪,消除自身存在的不安、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让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20]。通过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对自身病情加深了解,从而在治疗当中体现出更高的配合度、适应性、主^能动性、主动参与性。通过正确的头位护理,能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进一步缓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通过出院随访和家庭护理干预,能够在家庭氛围之下营造医疗护理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咨询服务,在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在护理人员的院外指导与支持下,使患者健康管理向家庭、社区扩展,使患者享受更为良好的医疗及护理服务。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门诊复诊依从性,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21]。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后的HDRS、HAMA评分上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当中,基于常规治疗方法,采用系统性、持续性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能够取得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铁玲,汪常伟.习服疗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8(82):42-43.

[2]卢慧颖,于吉友,李美英.手法复位联合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21):2211-2212.

[3]杨皖菁,周波,崔勇.前庭康复训练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1(11):71-72.

[4]王琪,王曼,郭海燕,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的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6):581-582.

[5]张素霞,李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4):360-361.

[6]康利萍,朱艳,唐晓红.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3(98):271-272.

[7]王纪彪.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2):141-144.

[8]许玉,庄丽萍,柯水燕,等.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8):88-90.

[9]刘怡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3):150-151.

[10]张莉.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7(18):310.

[11]张伟,胡欲晓,刘秀松.优质护理服务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5,33(13):33-35.

[12]蒋素兰.老人眩晕症50例护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4):79-80.

[13]高凤.综合护理对眩晕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7):106-107.

[14]刘姣,王斌全.复发和非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结果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6):177-179.

[15]孙孝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J].临床研究,2016,24(2):176-177.

[16]陈晓露.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眩晕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546-4548.

[17]黄桂梅.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0(31):55-56.

[18]邓明燕,赵应兰,杨爱芝,等.对中医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2014,38(4):459-460.

[19]蔡新霞,何菊林.耳穴贴压合涌泉穴贴敷治疗眩晕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5):102-103.

[20]曹海丽,张琳.预见性护理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75-76.

[21]张璇,张新江.心理护理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误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20(31):123-124.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6

问:

我是中年妇女,患尿路感染多年,每年要发作3~4次,不知是什么原因?

上海 潘世英

答:

尿路感染难治愈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易感因素,如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先天性尿路异常、肿瘤、前列腺肥大、输尿管及尿道狭窄等)使排尿不畅造成尿液潴留;机体免疫功能损害,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射治疗,或患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妇科病等。二是抗生素选用不当或药物剂量、疗程不足。

要避免尿路感染反复发作,首先要去除导致反复发作的易感因素。根据中段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选用抗生素,且疗程剂量要符合治疗要求。治疗过程中切忌擅自换药、停药,在药菌培养阴性后仍需用一段时间药,以保证治疗彻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饮水。

摘自《家庭用药》

哪种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

问:

我56岁,刚退休就得了糖尿病,医生让多运动。请问选择什么运动比较适合?

广西 简明

答:

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宜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每次锻炼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要做过度曲伸、跳跃等运动,以免诱发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和眼底出血等。最好选择有节奏的全身性运动,使全身各处都能得到锻炼,如做操、打拳、慢跑、较长时间的快走、打羽毛球等,运动量适宜,不乏味,有利于长期坚持。

摘自《大众医学》

选哪种抗病毒药物治乙肝

问:

乙肝抗病毒是用干扰素好还是用拉米夫定好?

宁夏 张佑

答:

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这些药物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疗程相对固定,BH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其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明显,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后者的优点是口服给药,抑制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其缺点是疗程相对不固定,BH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患者应根据病情、经济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原则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摘自《求医问药》

饭后运动会得阑尾炎吗

问:

我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有人说是饭后运动食物掉进阑尾引起的,这种说法对吗?

浙江 王冬

答: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常需要4~6小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一般为3~8小时,再到大肠。盲肠是大肠起始部,阑尾的近端开口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可见饭后运动时食物根本未能达到盲肠,饭后运动引起阑尾炎说法自然不能成立。一般认为,阑尾炎的病因与其解剖特点有关,阑尾是一弯曲盲管,管腔小,一旦有粪石、寄生虫等进入,引起管腔梗阻,使管壁缺血,就易引起感染。还有,胃肠功能紊乱、阑尾壁肌痉挛、排空障碍等,也易引起炎症。

摘自《家庭医学》

头皮神经痛用什么药

问:

我是一名大学生,这一年多来经常头痛,医生说是头皮神经痛,但用药后效果不好。请问治疗头皮神经痛用什么药比较好?

河北 小王

答: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宗成认为,从您说的情况分析,是不是头皮神经痛尚有疑问。头皮神经痛疼痛部位表浅、固定,疼痛性质为锐痛,与受凉、受风、感冒等有关。不知您是否是这种情况。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西药是卡马西平,中成药可选用天麻头风灵或天舒胶囊。另外,血压高、鼻窦炎、学习紧张等情况也可引起头痛。

摘自《祝您健康》

牙龈为何反复红肿

问:

我今年28岁,不知什么原因我经常牙龈肿痛,导致颌下淋巴结也经常肿大。请问牙龈为何经常红肿发炎?应该用什么药?如何预防发作?

北京 陈女士

答:

牙龈红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牙龈炎或牙周炎,是由口腔卫生不良,牙面堆积大量的牙菌斑、牙石等因素引起或加重。治疗首先是彻底清除牙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临床上采用超声波洗牙,根据炎症的程度局部上药。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机械清除牙石的辅助治疗,不能取代除石治疗。对于过于松动、确定已无保留价值的牙齿应尽早拔除。成人牙周炎一般为慢性炎症,不需使用全身抗菌素。但若出现急性炎症,除清除牙石、牙周冲洗外,可配合使用全身抗菌素。大多数牙周炎在经过恰当治疗后,可使炎症消退,病情得到控制。但预防牙周炎症及复发有赖于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合理使用牙线、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以及定期复查和必要的治疗(6个月左右),是牙周炎疗效能长期保持的关键步骤之一。第二、牙根发炎时可波及到牙龈组织引起牙龈红肿,应及时治疗牙根,即根管治疗。第三、患全身疾病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时或女性怀孕期间可加重原有的牙龈炎症。治疗上一方面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牙石、菌斑)、认真做维护治疗(牙线、牙刷),另一方面前者应咨询内科医生换服其他药物,后者在生育后牙龈炎症可减轻,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摘自《当代健康报》

治耳鸣有多少种方法

问:

我今年61岁,不知是患了什么耳病,最近听声音比较模糊而且常伴有耳鸣,请问这种病该如何治疗?

四川 刘芳梅

答:

您患的是神经性耳聋,这种病与您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老年人到一定的年龄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听力减退。但是,像您这种出现耳鸣的情况就应该引起注意,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国内外治疗耳鸣的方法有很多,但对某一位患者来说不一定有显著效果。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另外减轻焦虑、心情放松、注意休息对缓解耳鸣有一定的好处。耳鸣的治疗包括:1.严重耳鸣的病人应做耳及全身的详细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2.可以采用针灸、激光、微波等物理疗法。3.耳部按摩:如传统的按摩方法――鸣天鼓:双手掌按住耳部,拇指置于脑后,四指敲打后脑勺。4.药物治疗:耳鸣的药物治疗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伴发耳鸣的基本疾病的治疗,第二类是对症治疗。一般治疗耳鸣的药物,包括金纳多、培他啶、丹参片或丹参滴丸、愈风宁心片、舒耳丹、敏使朗、都可喜等。5.掩蔽疗法:可使用不同频率的耳鸣掩蔽器,即用声音掩蔽耳鸣。6.生物反馈疗法。该方法需要很长时间,多数病人不愿接受。7.强调心理学治疗,帮助病人树立对耳鸣的正确认知,减少耳鸣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7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征;短期疗效;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 R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6-13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atients with poor short-term efficacy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Methods 50 cases of BPPV patient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fter 2 weeks, more than 3 times, the reduction was still not effecti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were expored. Results Among the BPPV patients, there were 36 cases of more than 60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70.2%,19 cases of pure tone audiometry normal ears, and31 cas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hearing loss. Among the cold and hot test abnormal patients, there were 19 cases with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o the other 12 cases. Among the High stimulation rate ABR abnormal patients, there were 22 cases with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o the other 17 cases. There were10 cases of unilateral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 11 cases of unilateral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 11 cases of unilateral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 8 cases of the upper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ment, and 12 cases ofmixed BPPV. There were 23 cases of 2 weeks to 1 months to cure, 31 cases of after the 1 month, 35 cases of after the 2 month, 39 cases of f after the 3 month, 9 cases of 1 years of manual reset completely ineffective. In 41 cases effective,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effective in 25 cases, accounting for 61% of the cases in the last 1 years. Conclusion Short term efficacy of poor BPPV patients most are the elder people more than 60 years of age. Calculus of the top of the roof, multiple involvement may b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oor reset effect. Such patients with a manual reduction are difficult to succeed, most need to combine a variety of reduction methods. It needs to combine with postural training and drug assisted treatment.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Clinical features; Short-term efficacy; Manual reductio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1],俗称耳石症,发病年龄不限,表现为与头动有关的短暂眩晕、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一般由头位变动诱发,具有自限性,在所有眩晕患者中BPPV 约占17%~20%[2]。临床上治疗BPPV常给予手法复位,大部分典型的单半规管型的BPPV 患者经过复位后生活质量能得到明显改善,而多个半规管受累的BPPV患者不但诊断较困难,且治疗后常有复发,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过反复多次手法复位但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长期效果,进行随访跟踪记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耳鼻喉科确诊的BPPV患者50例,诊断标准依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3]。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5~82岁,平均(62.0±12.4)岁,60岁以上的36例,占70.2%。所有患者均为在本科首诊,并且在2周内进行≥3次手法复位仍效果不佳,初次就诊时的病程为6d~19年。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常规进行耳科局部检查、纯音测听、冷热试验、高刺激速率ABR、颅脑MRI。另行Dix-Hallpike和Rolltest检查,红外线视频眼震仪(vide-onystagmography, Micromedical,美国)对患者的变位性眼震进行记录,从而确定患者受损半规管位置。

对所有患者继续进行手法复位治疗,上半规管BPPV采用Yacovino法予以复位[4],水平半规管BPPV和水平嵴顶BPPV联合采用Barbecue+Gufoni[5-6]或Casani[7]法予以复位,必要时辅助健侧强迫卧位法,后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嵴顶BPPV采用Epley+Semont法联合复位[8-9],混合型BPPV对受累半规管逐一采用相应的复位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记录眩晕程度和眼震变化,复查次数为2周内隔天,2周后隔周,1个月后每个月均应复查一次。

手法复位疗效评估标准[10]:痊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完全消失;有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无变化、加剧或转为他型。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愈者至少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的远期疗效。

2 结果

2.1 BPPV手法复位效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次手法复位,从首次治疗开始隔天复查,2周~1个月内痊愈23例,1个月后31例,2个月后35例,3个月后39例;1年内有9例多次手法复位完全无效,在有效的41例患者中,1年内复发25例,占61.0%。见表1。

2.2 听力学检测与影像学结果

所有BPPV患者纯音测听中,双耳正常19例,其余31例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耳聋症状。冷热试验中,对侧异常患者12例,同侧异常患者19例;高刺激速率ABR中,对侧异常患者17例,同侧异常患者22例。MRI检查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异常。

2.3 受累类型及其眼震特点

所有短期复位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中,单侧后半规管受累10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受累11例,行Dix-Hallpike诱发的眼震中,后半规管嵴帽受累型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后半规管型。11例单侧水平半规管受累患者中,诱发眼震水平扭转向上6例,强弱左右不等,但不容易辨别;5例眼震反复转换。上半规管受累者8例,均可诱发下跳性眼震,双侧5例,单侧3例。混合半规管12例,单侧水平半规管+单侧后半规管4例,双侧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一侧诱发出扭转上跳性眼震;双侧后半规管8例,诱发眼震为向地型。

3 讨论

BPPV是由变化而诱发的前庭半规管疾病,绝大多数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BPPV,文献报道比例占50%~97%[11]。随着近年来对BPPV的重视和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法复位缓解症状,但随访结果发现,不少患者手法复位效果不尽人意,生活质量无法保证。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平均年龄(62.0±12.4)岁,60岁以上36例,占70.2%,考虑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日益下降,在进行多次复位时不能配合相应的治疗措施[12],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致使多次手法复位疗效不佳。

冷热试验中,对侧异常患者12例,同侧异常患者19例,说明内耳的病变并非半规管一处,耳石器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病变的累积会使患者在多次手法复位后仍旧表现眩晕、沉昏等一系列疗效不佳的症状[13];高刺激速率ABR中,对侧异常患者17例,同侧异常患者22例,这是BPPV患者前庭器官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征兆。

BPPV患者中,单侧后半规管受累10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受累11例,可能与患者不同程度的耳石滞留有关,致使膜性半规管狭窄,行Epley复位坐起或Semont复位时耳石不能回到椭圆囊;而嵴帽结石相对于管结石更难复位成功,这就给多次临床手法复位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水平半规管受损的患者中,诱发眼震与眩晕程度左右强弱相近,这使临床医生在判断患者受损前庭位置Ю春艽蟮哪讯取6病变位置不确定导致耳石发生位置变化有关,尤其是疗效不佳患者,耳石多在前臂和后臂之间来回转化,难以成功返回椭圆囊。其中5例单侧水平半规管前臂受损患者中,Dix-Hallpike可诱发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眼震,呈水平向地性。考虑其耳石初始位置与水平半规管夹角有关[14]。对于变位性试验Rolltest 检查双侧均可诱发双向向地性眼震患者,可能与中枢矫正机制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症状难以缓解的患者来说,有研究发现Brandt-Daroff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10]。

多个半规管损伤或累及双侧、同侧会导致BPPV患者疗效下降也在本研究中得到明显体现,这是因为多处前庭受累会对患者眼震产生一定的叠加作用[15-16],不但使患者眩晕和眼震性质发生改变,症状也因此加重。

综上所述,在BPPV患者首诊时,临床医生要重视病史,完善各项听力学检测,根据各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的特点与变化,明确诊断,而一旦诊断有误,就会人为的造成治疗效果欠佳。对于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除了重视其眼震变化和临床表现外,还要综合分析产生此类症状的相关病因,对基础性疾病应及时、针对治疗。另外,由于疗效不佳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可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适当予以药物辅助治疗或康复训练,采取个体化护理,使患者早日解脱病痛,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Katsarkas A.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idiopathic versus post-traumatic[J]. Acta Otolaryngol, 1999, 119(7):745-749.

[2] 鲁杰, 谢珂, 孙民.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3):291-293.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 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42(7):163-164.

[4] Yacovino DA, Hain TC, Gualtieri F. New therapeutic maneuver for an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J Neurology, 2009, 256(11):1851-1855.

[5] Lempert T, Tiel-Wilck K. A positional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canal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J]. Laryngoscope, 1996, 106(4):476-485.

[6] Ciniglio AG, Catania G, Gagliardi M, et al. Repositioning maneuver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pogeotropic variant of 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ogy & Neurotology, 2005, 26(2):257-260.

[7] Casani AP, Vannucci G, Fattori B, et al. The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canal positional vertigo: our experience in 66 cases[J]. Laryngoscope, 2010, 112(1):172-178.

[8] Semont A, Freyss G, Vitte E. Curing the BPPV with a liberatory maneuver[J]. Adv Otorhinolaryngol, 1988, 42(42):290-293.

[9] Epley JM. 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2, 107(3):399-404.

[10] 曹效平, 顾东胜, 袁洵易,等. 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2):293-296.

[11] Lee NH, Ban JH, Lee KC, et 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secondary to inner ear disease[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0,143(3):413-417.

[12] 张永斌, 孙停彭新,等.老年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位治疗及其疗效的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2):282-287.

[13] 蒋子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2):106-108.

[14] 赵菲, 庄建华, 谢雪微,等. 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阳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治[J].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10):764-767.

[15] Balatsouras DG, Koukoutsis G, Ganelis P, et al. Diagnosis of single-or multiple-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nystagmus[J]. Int J Otolaryngol, 2011, 2011:483965.

[16] 李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13(10):47-49.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篇8

【关键词】石膏 耳廓 假性囊肿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外伤有关,也可能是耳廓受到某些机械刺激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组织无菌性浆液性渗出而发病[1]。观察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用石膏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4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病人48例,男45例 女3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14天到6个月不等,40例为初次就诊,8例为复发再就诊,48例病人均为单耳发病,囊肿分别位于耳甲腔,三角窝,舟状窝,耳甲艇等部位,48例病人无明显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为耳廓外侧面出现局部隆起,触之有弹性感,皮肤色泽及温度正常,伴有胀感,无痛,有痒感烧灼感。

2 治疗方法

患者耳廓局部用碘伏消毒后,用5ml注射空针于囊肿最低处穿刺,抽出淡黄色清亮囊性或带血囊液,将囊液全部抽干净后,用酒精棉球压紧穿刺点,然后用无菌纱布将耳廓前后面包裹住,最后将调制好的带有少量碎纱块性湿性石膏涂于纱布表面,即囊肿所在位置前后侧面,再用手将石膏加压使之与耳廓两壁紧密相贴,待冷却后,石膏固定于耳廓表面,耳屏及耳道口处,以免影响听力,同时可以观察耳廓部血液循环情况,以免压迫过紧,引起缺血坏死。患者口服抗生素7天,10-12天后去掉石膏,注意石膏脱落,如感耳痛不适明显,及时来我科复诊。

3 结果 48例患者10-12天后拆除石膏后,耳廓局部无隆起,皮肤颜色正常,穿刺针眼愈合好,随诊6个月至1年时间无复发,耳廓无感染,形状正常。

4 讨论

耳廓假性囊肿是指耳廓软骨夹层的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表现为耳廓外侧面囊肿样隆起。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一种软骨内的无菌性浆液性渗出性炎症。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局部受到某些机械性刺激,如无意触摸、挤压等,而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间出现反应性渗出液积聚有关[2]。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生化检查为丰富的蛋白质,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患者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之间,多发生于单耳侧耳廓,治疗方法较多,早期常有冷敷,超短波,紫外线照射,如囊液明显增多采用穿刺抽液,注入硬化剂,高渗盐水,或高渗葡萄糖,也可手术治疗。但上述方法常有反复发作者,手术切除囊肿存在术后耳廓感染至耳廓软骨膜炎等并发症,并且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耳廓假性囊肿治疗上主要是使囊肿的前后两壁能够重新粘合,以防止液体再生,石膏的特点是冷却后有可塑性和粘着性,有较好的加压效果,可按照耳廓的形状进行塑形,石膏具有经济,便宜,操作简单等特点,多数病人均可选择门诊即可治疗,也为病人节省大量费用。总之,石膏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孔维住.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2

上一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范文 下一篇:海外企业并购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