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时间:2022-09-27 02:08:38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耳石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耳石复位治疗的68例BPPV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首先确定责任半规管,然后行耳石复位。后及前半规管BPPV采用Epley复位法,外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结果:经首次耳石复位治疗后性眩晕消失病人49例(72.0%),10例经过2次治疗、4例经过3次治疗后性眩晕消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6%。结论:BPPV治疗的关键是确定责任半规管,然后根据不同的责任半规管此选择不同的耳石复位方法进行复位治疗。耳石复位治疗安全可靠,应为BPPV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眩晕;耳石膜;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16-0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发病率约为64/10000,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我院采用耳石复位治疗此类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39例;年龄34~69岁,平均53岁;病程2~60d。其中后半规管BPPV(PC- BPPV)53例,外半规管PC- BPPV(HC-PC- BPPV)11例,前半规管BPPV(SC- BPPV)4例;均为单侧发病,未见有双侧受累者及混合型病变。

1.2临床表现: 病人多无诱因突然起病,于头位改变时(如坐起、躺下、仰卧向一侧翻身或弯腰低头、抬头、转头等)突发眩晕,视物旋转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无耳鸣、耳聋。眩晕持续约10 s~1 min后自然停止,但当患者做相同的诱发动作时又出现类似发作。经详细询问病史和有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3检查方法

1.3.1Dix-Hallpike变位试验:用于诊断PC-BPPV及SC-BPPV的检查。具体操作方法(1)患者坐于检查床上,首先根据患者的主述先判断可疑受累耳,检查者手持患者头部并向可疑患侧转45°。(2)检查者用双手托住患者的头部,迅速悬头仰卧,头仍保持侧转45°,并低于床头水平线下约30°,同时用一手托住患者的后颈部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手指拨开患者的上睑观察眼震情况(由于眼震出现时常合并眼睑痉挛)。如出现(3~6s)眼震短暂潜伏期,患者出现眩晕并伴有旋转向地性眼震,持续时间约4 s~30 s(通常不超过30s),反复此类试验眼震会减弱或消失,具有疲劳性,即可判断Dix-Hallpike试验阳性。(3)当患者再由仰卧悬头位复原至坐位时,再次出现眩晕,有部分患者可观察到反向旋转性眼震,亦有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固视而导致微弱眼震被抑制。(4)患者头向另一侧转45°,重复(1)、(2)、(3)步骤进行对侧半规管试验。

1.3.2仰卧侧头试验:用于HC-BPPV的检查,病人端坐于检查台上,检查者辅助其迅速平卧,随后将头先后向左或右侧转90°,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其后再次从坐位变至仰卧垂头位,并重复上述侧头位试验。以变位后出现眩晕和水平型眼震者为阳性,考虑为HC-BPPV。

分辨侧别:双侧均有向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主观眩晕重、眼震强度大侧为患侧;双侧均有背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眼震强度弱侧为患侧;一侧向地一侧背地者以向地性眼震侧为患侧。

1.4治疗方法:根据眼震特点判断所累及的半规管,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技术进行治疗。①当患者被确诊为后半规管或前半规管BPPV时,即采用Epley手法进行管石复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躺下头悬30°,之后经过中度头伸位,头缓慢向健侧旋转45°,然后旋转呈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45°,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每个保持1~2min或至眩晕消失。重复此过程直至眩晕及眼震完全消失,未完全改善者间隔7d继续进行管石复位治疗。②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患者取坐位,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侧卧于患侧,坐起。上述4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90°翻滚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在48h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避免头部前倾和后仰动作,并建议高枕睡眠,48h后恢复正常活动,7d内避免患侧卧位。对1次治疗无效者,可以间隔7d重复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2结果

经一次复位治疗痊愈者49例(72.0%),10例经过2次治疗痊愈、4例经过3次治疗后眩晕消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

3讨论

BPPV俗称耳石症,是临床常见的前庭病变,发病率较高占眩晕门诊患者的20%~30%,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但目前大多认为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为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3-4],治疗以半规管耳石复位操作为主,疗效明显。BPPV的诊断主要依据是Dix-Hallpike和仰卧侧头试验实验诱发的典型眼震或眩晕[5]。其眼震的特点有短暂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短暂、转换性和疲劳性。眩晕多由头部的特定部位所诱发,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一般不伴耳部症状。BPPV药物治疗通常无效,而手法耳石复位常有特效。笔者采用Epley和Barbecue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笔者体会到:治疗的关键是确定责任半规管,然后根据不同的责任半规管此选择不同的耳石复位方法进行复位治疗。手法复位的技巧也很关键,每一种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让结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回位,从而有利于消除临床症状。此外,要和患者做好沟通,复位过程中可诱发眩晕、恶心呕吐等,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复位后患者宜高枕睡眠,尽量避免患侧卧位,以减少复发。总之,该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贵阳)[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7):163-164

[2]莫晓冬,马鑫,余力生,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发病因素研究进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536-539.

[3]Parnes L S,McClure J A.Free-floating endolymph parti-cles:a new operative finding during posterior semicircularcanal occlusion[J].Laryngoscope,1992,102(9):988-992.

[4]Welling D B,Parnes L S,Brien B.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J].Laryngoscope,1997,107(1):90-94.

[5]AmorDorado JC, lorcal J, Costa-Ribas C, et a.l Giant cell arteri-tis:a new association with benign paror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Laryngoscope,2004,114(8): 1420-1425

上一篇:小儿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 下一篇: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护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