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9 11:22:02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 )内。

《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回答1~3题。

1.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表现是( )

①我国已经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②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富裕的历史性跨越

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漫画《补》说明,我们现在已经实现的小康是(

)

A.低水平的小康 B.不全面的小康

C.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D.综合性的小康

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是要坚持( )

A.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建设民主社会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大力发展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 近年来,骗保现象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流失。为此,天津市开发了一套医保实时监控的网络系统,覆盖全市的定点医院、药店、执业医师和参保人员。截至2012年底,天津避免基金直接损失6400万元,医保统筹基金支出增幅同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促进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  )

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继石油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之后,2013年从价计征范围将扩大到煤炭等应税品目。资源税改革有利于( )

①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社会公平

②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③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④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6. 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之所以积极促进科技创新,是因为(

)

①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②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③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④科技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报告进一步指出,要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有哪些?

8.中共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9.(2011,广东,36(2))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答案

一、1.D

2.B【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总体小康的正确认识。漫画表明我国目前的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相比是落后的,这是不全面的体现,本题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正确认识。解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中“根本”一词。要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物质文明,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故选D。

4.B 5. D 6.A

二、7.(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8.(1)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3)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9.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解析】 本题属于措施类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考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做本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等告诉我们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阐述。

 

高一政治必修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及答案

2.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3.高一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4.高中必修1政治《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设计

5.高一政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课堂练习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2

【关键词】 全面小康社会 文明属性 可持续发展

一、物质文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然成果,是社会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六个“更加”中,至少有两个是关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即“经济更加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国家层面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作为国家发展的制度支撑。个体层面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利的消费预期,释放出强大的购买潜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消费需求支持。综上所述,从物质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全面小康社会是在有力消费需求支撑下的国强与民富的统一。

二、精神文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对全面小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文化是人类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称。至于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很好的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据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将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充分发挥劳动者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将文化繁荣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内容;就国家而言,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公民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丰富才能为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贡献出健康的思想大餐。

三、政治文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保证

“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政府职能与政府行为上。对政府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小康社会的实现有赖于企业主体的繁荣,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和市场秩序的稳定,而自由、平等、繁荣的市场只能以政府合理履职为条件。因此,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发展政治民主,规范政府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生态文明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全面小康社会应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人口数量与资源承载能力的匹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是难以长久为继的。我国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生态矛盾。一是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素质不高。二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资源短缺,人均资源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四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以扭转,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脱贫后又返贫。生态文明在经济上的体现为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是在摒弃工业文明陋习上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全面小康不能仅追求人类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暂时满足,应为长期可持续的富裕生活留有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19)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3

论文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阶段 战略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得出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说明正处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明的是具体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的具体分解、落实和细化。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是对发展状况、发展机遇、发展目标的深刻把握。本文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作为一项宏伟奋斗目标的统一的角度进行论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丰膏和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我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会呈现出阶段性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的具体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不同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正是居于对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深入认识,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构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国情观,以此作为制定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依据。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延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是逐渐摆脱不发达状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从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走好“第三步”?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具体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即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又翻一番: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分析新世纪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把江泽民同志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合并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发展水平不高;“不全面”指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衡量标准主要在物质经济生活方面,侧重于物质文明,人们的需求满足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状态,以教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没有很好得到满足:“不平衡”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很多差距,具体表现为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党的十六大在对这一发展阶段、发展状况深入认识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要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斗,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体现了对这一重要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阐述了一系列理论原则、决策思路和发展目标。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重大战略机遇期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把21世纪头二十年确定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12个字来说明其重要性,这是对世界形势的洞察和对我国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得出的结论。

新世纪世界多极化格局曲折发展,中国可以继续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搞建设;经济全球化日趋活跃,全球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国际经济出现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我国已加入WTO更大程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为我国利用世界技术、资金、市场和管理经验来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逐渐商业化,不断开拓世界新兴市场,并激发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国内情况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六位,投资率、经济增长率、积累率得到提高,国民经济已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运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创新了制度性保障,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深入把握了时代特征、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和党情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立足实际、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具体来说是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对这个时间跨度长达50年的前20年的目标分解。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在我党的历史上,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贪多求快、欲速而不达的错误主张和做法,曾经使我们的事业大起大落、大进大退。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立足于杜会主义初级阶段,反对超越阶段的空想论。对长远战略目标进行具体规划分解.变成阶段性任务、目标。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这是我们党的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遵循了这样的战略和策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因为这一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在全国的具体实施,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化。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一个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而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又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将更加突出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梦想,历史上我们曾失去了几次重要的发展机会。新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强盛的有利时机。我国有着迅速成长的国内市场,有着成本低素质较高的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不断增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门类齐全且具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后发优势逐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正在深入人心,只要调控得当。扶持有力,区域、城乡、产业差距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势头,发挥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更重要的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经过扎实的工作,艰苦的努力。可以大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奠基工程的成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且具体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符合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目标,所以目标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制度的完善和定型化。制度因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是全方位的。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结构中,有许多制度安排已经陈旧过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有的甚至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各种社会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证。制度创新、制度转轨与制度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4

一、生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1.生态建设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_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依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国人大会上确定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的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具体有:人民民主在不断的扩大、文化软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经济在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节约资源型社会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建成的小康社会中,既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稳定,形成了一个政治民生,文化繁荣,经济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公正的局面。

之所以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说的这么全面,是因为不仅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建设,更加重要的是还包括了生态建设。要从根本上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人们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没有环境质量达标的小康社会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至此,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和自然和谐,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些年,对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获得良好进展,但是我国的环境问题仍旧非常严重,被环境污染过的一些地区已到了让人无法承受的程度,这就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重的难题。

(1)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流失十分严重。依据我国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对土壤侵蚀的调查,结果看出,水土流失面积有35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1%,已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环境的污染问题很严重。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在全国的七大水系监测中60%的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流往城市河段的水85%受到了严重污染。除此之外,也在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在我国,每年都会有水,旱,风,雹自然灾害的发生。

(2)资源的制约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的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了影响生态建设的主要原因。资源严重缺乏。我国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却不足,在世界只排第121位,人均森林占世界的14%,耕地占33%。天然气资源,铁矿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比世界的平均水平明显低很多。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很低。拿水来作比例。工业用水的重复率约是65%-70%,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大约在84%以上。

二、生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要在整个社会树立生态环境的理念。当前,在我国即使生态环境有了一点进展,仍有一些公职人员或领导的思想还停在传统的工业时代,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重经济轻环境,把牺牲生态环境成为代价。明显,要不去消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生态环境的建设就很难迈出去。所以,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深入开展、广泛宣传。加强人们对资源环境的认识,把建设生态环境的理念贯穿到生活中来,使得中国人能够自觉爱护生态环境。

三、结语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5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由此看来,小康概念源远流长。那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切合实际可望可及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古为今用,给“小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他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由此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调整。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到了1984年3月25日,他在会见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社会”。他还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由世界排名第十位跃升到第六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步步登高鼓舞人心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4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

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周密部署全面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4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同步小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90-03

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目标事实上内在的隐含着,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包括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等特殊区域。但是,从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来看,民族地区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加明显,而且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制约着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因此,如何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于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康社会内涵的研究

小康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学术界对小康社会内涵的理解大致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也即由温饱向富裕或现代化阶段转换的发展阶段。曾铭(2002)指出,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已经实现了温饱但还不富裕。李君如(2003)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由低水平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涵盖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小康社会是覆盖全面、内容多元化的小康。王梦奎(2003)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广覆盖、多领域两重含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全体人民达到小康水平,而不是部分群体或阶层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全面小康不仅要使全体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要使全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高,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李明贤(2004)指出,十六大强调的六个“更加”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既包含了经济领域的内容,又包含了政治、社会、环境、卫生、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包括了社会全面进步的大多数方面内容。李晓娥(2004)从中国发展阶段进程角度对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界定。从实现程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从低水平小康向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实现的内容来看,是从单方面的经济发展向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发展的过程;从体制改革进程角度来看,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过程;从城乡关系角度来看,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区域均衡角度来看,是从地区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的过程;从发展模式角度来看,是从粗放型发展向节约型发展、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同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李培林、朱庆芳等(2004)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一是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渐缩小,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居民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三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四是全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卫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五是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性不断提高。

二、同步小康研究

(一)同步小康的问题和难点

对于同步小康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陈仁安(2013)通过对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基本情况的深入分析得到,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也不平衡。西部地区面临的挑战在于:一是西部地区贫困程度深,二是城乡发展失衡严重,三是资金和人才短板突出,四是建设美丽西部任重道远。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包括加快“四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强民生建设、更加注重美丽西部建设。课题组(2013)则认为,“同步小康”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此同步小康也将非常漫长,其中“减少农民”是“同步小康”的重要前提。程湛恒、孙金浩(2013)以成都市农村为例分析指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民生活质量问题集中体现为物质生活不够富裕、基础设施不够便利、精神生活不够惬意。他们进一步主张围绕规划、产业、人才三大方面,细化落实农村居民生活“物质富裕、设施便利、精神惬意”的目标任务,树立“高质量规划+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的政策导向,借鉴江苏等先进地区成熟经验,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政策配套、优化区县试点,制定《关于加快成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及配套政策。

(二)同步小康的影响因素

对于同步小康的影响因素,学术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程湛恒、孙金浩(2013)认为,影响农村同步小康的因素在于:涉农全域规划的“三性”不够强、都市现代农业的联动发展和保障水平不够高、乡镇人才开发的力度不够大。夏玉森、袁爱荣(2013)通过对2011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小康社会综合评价后指出,人均GDP、城镇人口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平均受教育五个指标是影响全面小康进程的主要因素。主张把这五个指标设置为评价小康进程的核心指标进行重点评价,而对其他指标则进行一般评价。

三、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研究

(一)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难点和思路

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难点和发展思路是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大量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朱玉福(2009)认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形态发育落后,思想保守且观念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且人民生活水平低,自然条件恶劣且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教育落后且文化素质低。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重点在于: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教育投入力度。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实现途径在于:一方面全面进行开发,把兴边富民行动落到实处,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攻坚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人口较少民族保护条例,保障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吴敏(2013)认为,贫困山区同步进入小康的难点在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面大且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思路较为单一。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战略思路是:把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作为西部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走出一条工业带动农业、城镇促进乡村的扶贫开发新路,依靠外部力量增强贫困山区自身发展功能,带动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群众增收,迅速提高贫困山区群众的收入水平。韦艳群(2013)通过对玉林市201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测算与对比得出,玉林市同步小康面临的难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单德朋、郑长德(2012)建立了适宜测度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利用相关数据对2005年和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完成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论显示,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完成水平相较于2005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内部差异略有下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绝大多数构成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其中,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差距最大,且这两方面的指标无法在短期由外部因素驱动来解决。

(二)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战略和实现路径

大量研究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区域,提出了多样化的民族地区同步小康战略和实现路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应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湖北省民宗委调研组(2013)认为,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建设应采取差别化的战略取向,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体系,使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方式,而且在制定发展目标过程中要体现包容性和差异性。小康社会建设既然包括物质财富的增长,也包括幸福程度的提升。民族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是生态,应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第二种观点认为扶贫开发是民族地区同步小康的重要战略内容和实现路径。(2011)认为,应以扶贫开发、推动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贫困农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采取综合性全面性的战略。胡鞍钢、王洪川(2013)以新疆为例,通过准确分析目前新疆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区情以及内部的差异性等,从国家发展战略及布局讨论新疆发展定位,提出了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指标。2020年,新疆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繁荣稳定长治久安。谭本基(2013)以南宁市为例,主张通过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战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来同步实现小康。郭华(2013)以青海省为例,主张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区域城乡、民族团结进步等途径来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三)民族地区同步小康中政府绩效考核

政府在民族地区同步小康中的重要作用为许多文献所强调,而在关于政府作用的研究中,如何对政府绩效进行考核是研究的重点。梁春阳(2012)对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府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宁夏现阶段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应重点应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耕地面积指数提高、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提高等方面的政府绩效。地方政府、直接相关的政府机构、间接相关的政府机构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对象。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综合绩效评估体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六大领域23项指标,综合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第二种是专项绩效评估体系。对监测内容的某一方面建立细化的专项绩效测评体系,用来评估直接相关政府机构的绩效;第三种是工作效能评估体系,对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间接相关的政府机构职能进行绩效评估。

总之,从已有研究来看,理论界对于同步小康研究则较为分散,多数为以某一自治区或城市为例进行实现程度、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缺乏对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小康进行整体性的、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较少有研究对符合民族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更缺乏对民族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在于:一是按照差异化的原则,分类进行研究民族地区不同区域的同步小康战略研究;二是完善已有检测指标体系,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更加符合民族地区实际且更具有操作性;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君如.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 王梦奎.建设全民共享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J].生产力研究,2003,(2).

[3]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李君如.小康中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 陈仁安.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6] 广西跨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万美元的对策研究课题组.“同步小康”的前提是“减少农民”[J].广西经济,2013,(6).

[7] 程湛恒,孙金浩.关于推进成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议[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5).

[8] 夏玉森,袁爱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6).

[9] 朱玉福.人口较少民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 吴敏.关于贫困山区群众同步进入小康的思考――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1] 韦艳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的实证分析――以玉林市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2).

[12] 单德朋,郑长德.全面小康:西部民族地区还有多远? [J].软科学,2012,(2).

[13] 湖北省民宗委调研组.民族地区要坚持走绿色小康之路[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2013.

[14] .大力加强党建扶贫工作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J].求是,2011,(23).

[15] 胡鞍钢,王洪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以新疆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16] 谭本基.南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3,(2).

[17] 郭华.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下青海的实现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4):40.

[18] 梁春阳.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府绩效问题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8).

The Survey of Synchronizing Well-off Betwee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 and the Whole Nation

QI Ou-g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Building comparatively well-off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its difficulty and weakness is how to synchronize well-off betwee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 and the whole nation.Much of the literature has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about well-off society,synchronous well-off society in minority.The paper provides a survey of the theme abou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well-off society,its strategy and the path,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It also indicate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how to realize the synchronization of well-off ethnic.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7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诠释

(一)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渝东北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协调发展要求必须统筹区域、城乡、精神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市委四届三次会议强调,“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突出位置”,坚持经济与生态建设两手抓,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连片扶贫工作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任务之一,贫困正成为阻碍渝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该地区集中了全市最多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5%以上,每年各区县都要拨付巨额财政用于扶贫,影响经济建设进程。此外,扶贫中的高山生态搬迁,不仅可以帮助高寒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还可以减少山区人口荷载,从而减轻人为对自然的侵害。因此,脱贫不仅促进经济建设,而且还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渝东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渝东北各区县在谋划发展策略时,不能只注重生态而不发展经济,必须正确认识经济与生态两者关系。黄奇帆市长曾经在渝东北渝东南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重庆目前仍然处于欠发达阶段,渝东北和渝东南这两大片区相当于‘重庆的西部地区’,各区县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因此,渝东北各区县在发展时要特别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但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放慢发展甚至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壮大起来,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渝东北实现人与自热的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渝东北在实践中必须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以渝东北的本身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已消耗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环保产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日常的考核中,各区县党委应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二、全面小康的内涵及渝东北建成全面小康面临的困境

(一)正确认识全面小康的核心内涵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小康社会的标准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和升华,最终发展成全面小康。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覆盖人群的全面。全面小康首先要体现在人群的广泛性上,国家最初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那么现在全面小康就是要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区域,不分地域,而中国还有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庞大的贫困人口,据统计,中国贫困人口在2014年共有7017万,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满足基本的温饱,更谈不上全面小康,显然这离建成全面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于解决贫困人口。

2、涉及领域的全面。全面小康不是简单的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达到了怎么的标准,而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其中经济建设就是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各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能只要环境而不注重发展;社会建设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重点在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有所突破。全面小康领域中的全面核心就是重在统筹经济和生态建设,两者协调发展。

3、覆盖区域的全面。全面小康不是某个区域达到小康,而是指覆盖全国范围的小康,既要包括东部沿海,也要包括中部和广大的西部地区,只有建成包括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全面小康不仅指城市居民的小康,还包括建成广大农村群众在内的小康。因此,只有平衡好东部沿海富裕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建成覆盖全面的小康。

(二)渝东北建成全面小康面临的难题

1、贫困难题。我市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北的秦巴山、猫耳山以及渝东南的武陵山区,这些地区因为是高寒边远山区、深山峡谷和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耕地和水源等资源矛盾突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而渝东北地区的11个区县中,多数区县是位于三峡库区和秦巴山区,典型地集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于一体,并且在这11个区县中,就有8个是属于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涉及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据统计,该地区集中了我市最多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5%以上,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GDP 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 61%,为整个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 66%,仅仅是刚刚越过基本小康水平,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贫困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难题就是要减少甚至逐步消除贫困。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篇8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和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建设“小康社会”和实行“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小康,源出《诗经》,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儒家思想家设想了两种社会形态: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儒家思想家设想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使其成为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概念。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并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小康。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进一步明确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和阐述小康社会,强调20世纪末实现小康,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宏伟目标,同时也是切实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引发和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构想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正式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列为第二步战略目标。正是在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指引下,我国顺利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和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在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和完备,全民族的科学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等一系列科学的视角,阐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第三步的前20年作出全面规划,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为从小康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战略思想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总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已经经历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从21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50年,时间跨度大,任务重,我国还要继续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报告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把前20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不可逾越性,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地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内涵。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初叶的集中体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实质和根本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当中的一点,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旋律,合乎潮流,顺乎民意,反映了我们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因而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了社会主义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全面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点,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人力资源相对贫乏,但面临国际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国内要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的社会主义大国,更要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放在战略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而是更加着眼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一奋斗目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内容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施这一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必将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的统一,体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统一,进一步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步战略目标直接影响和决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党的十六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具体的部署: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三步走”战略是今后5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阶段清楚,表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有利于调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进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既是连续的,也是分阶段的,具体表现为一系列过程、环节和阶段的统一。确定阶段性目标,必须从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国五十年代后期急于求成、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错误主张、做法和倾向,曾经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重视阶段性目标的规划和设计,把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远大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阶段、过程和近期目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对新世纪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分解,把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任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需要,也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遵循的战略策略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要求和愿望,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十六大确定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国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一奋斗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现实追求和现实理想,既是宏伟艰巨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实现这一奋斗目标,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革,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绝大多数人是直接受益者,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看到并享受到自己曾经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现实成果,必将进一步调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必将有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上一篇:手术疤痕修复技术范文 下一篇: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