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7:01

河流治理的意义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因此,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涵盖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精神领域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1.1 适应发展需要的精神产物

从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的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迫切需要一种主流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势产生的思想领域领航者,它正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团结”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务实”是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拼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黄河文化精神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发展的需要。二者有着相同的时代精神,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1.2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求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发展和弘扬优秀的黄河文化,是全面深化治黄改革的思想保障,全面深化治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黄河文化的深层底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强大支撑,是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

1.3 提升民族和人民精神的支柱

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领域的引领。

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精神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和成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基础

在宏观上,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黄河精神所提倡的勤劳勇敢、勇于风险、奋勇向前、开拓创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准确的精神实质。在微观上,黄河人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黄河精神,思想上时刻指导自己,行为上时刻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物质形态的黄河文化看,根据治黄发展的要求,依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黄河风景区,黄河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精神形态的黄河文化看,丰富的水利实践推进了治河思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治河思路和民生水利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传统水利行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自古至今,有关“母亲河”的传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大禹的“疏导”治水方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训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三条黄河”、“维持黄河健康新理念”等治河理念。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人文思想构思与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体现出的作用

一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凝聚和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将事业心和责任心相联系,形成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营造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相融合、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工作氛围,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奋斗。二是,体现了黄河文化的规范和支撑作用,黄河文化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对黄河职工行为无形当中有着一种约束力,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提高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增强职工自己的自我规范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为治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黄河文化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起到了良好的协调作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人是自然繁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见证了民族悠久的历史,虽然饱受风霜,历经磨难,但仍绵延不绝。这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作用所在。作为黄河人,我们要不辱使命,发挥好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坚持人和自然和谐,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团结一致,集思广益,不断探索,使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3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黄河职工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的全过程,把大力弘扬“团结、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黄河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黄河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

在确立治黄发展目标、谋划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治黄实践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行政许可等治黄工作中,要符合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3.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中

把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个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诠释黄河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中,在”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治黄实践探索中,不断审视人生目标、明晰发展愿景和锻造意志品格,做弘扬黄河精神的带头人、践行者。

3.3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黄河文化建设上

大力推进黄河文化发展和繁荣,充分挖掘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优秀黄河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不断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建设、管理和保护,多角度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夯实黄河文化理论基础,加快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在黄河文化创作、服务和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2

在义乌的800余位人大代表,深入水库、山塘、河溪,开展“走一遍、看一遍、查一遍、献一计”活动,查找污染源,梳理存在问题,分析症结原因,提出建议意见。促使义乌江沿岸存在严重污染的32家违法制砂场被彻底关停取缔,500多家低、小、散且存在严重污染的低端制造业被关停或限期整改……

8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茅临生在义乌检查工作时,对义乌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800位人大代表一线查找水污染源

烈日炙烤着大地,田间河流边的温度蒸笼一般。8月16日中午时分,义乌市义亭镇航慈溪两侧,当地的十多位市、镇人大代表钻入树丛,砍掉疯长的杂草,他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排放到这条溪的污水到底从哪里来?

与此同时,在义乌稠城、赤岸、上溪等各镇街的近800名人大代表都行动起来了!全市四级人大代表正按照各自联系的片、区、网格,展开查找“水污染源”专项行动。

在北苑、江东等街道,人大工委先后多次组织代表开展这样的“在一线”行动。代表们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保护生态、消除水污染源的重要性,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态,保护水源环境。

在上溪、赤岸等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精心安排“明察暗访”,跑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认真查找每一处水污染源,并将查找情况填写在“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登记表上,考察时间、地点、河流名称、水污染情况等一目了然,提出整治目标、监督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义乌市各级人大代表还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开展的“碧剑一号”行动,对义乌江沿岸存在严重污染的违法制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参与“碧剑二号”暨碧水商城打击偷漏排“零点行动”,以雷霆之势对偷漏排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市人大代表夏学堆说,代表查找水污染源,在一线深切地感受到了水污染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最直接地了解到人民群众盼碧水的心声,更让自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来自义亭镇陇头朱的朱姓镇代表说,看了一些“秘密”排污口,真让人心惊肉跳,一定多提建议意见,督促政府尽快让这些“排污口”消失!

人大代表亮身份:“我是监督河长”

8月16日,烈日炎炎。省人大代表何德兴头戴草帽,走在由他任“监督河长”的城西街道铜溪沿岸。“除了铜溪,我还是后溪的监督河长,分别监督两条河各400米长区域的水质。”何德兴说。

在义乌这次“碧水商城”行动中,何德兴成了一名“监督河长”。被公布为监督河长的当天,何德兴就接待来访选民3批次,其中有一批次选民反映后溪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针对选民反映的问题,何德兴一一记录在案,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

“河道保洁是政府做的事,怎么还要你们人大代表负责?”有的村民对此有些不解。“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必须为百姓办实事。我担任这‘监督河长’的职务,就是为了发挥代表的监督作用。”何德兴说。

为了掌握实情,他每天与城西街道创建办、建管站的有关负责人一起巡查河道的水环境状况,通过对村、社区、企业进行走访,发现部分企业存在偷漏排的现象,农村卫生死角多,周边群众对此怨声较多。

“从督查情况来看,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污染废水直排,农户未做好雨污分离和截污纳管、农村污染随意排放等。”何德兴说。通过督查,他就如何控制水污染源、清除河道淤泥杂草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义乌在水污染治理中,全面实行河长制,每条河都有一位河长,市领导任“河长”,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执行河长”,而许多人大代表则担当起了“监督河长”的角色。

8月16日,市人大代表施泽涌多了一个身份――城东河的“监督河长”。这一天,北苑街道人大工委召集辖区人大代表举行了隆重的任命仪式,给城东河、城中河、城西河、洪巡溪、杨村溪等“三河两溪”聘请了“监督河长”,并当场给5位人大代表发放了聘书。

城东河途径北苑街道大三里塘、小三里塘、楼店及建设新村后流入稠城街道,全长约1500米。“这监督河长的名称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有特殊的职责:宣传水环境治理政策、查找水污染源、收集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整治方案落实……”说起被任命“监督河长”,施泽涌显得颇为自豪。

市人大代表杨可武是北苑街道洪巡溪的“监督河长”。自担任该溪的“监督河长”后,杨可武通过走访,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洪巡溪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河道内的杂草、淤泥将通过大型机器设备进行清除;对直排污水入河道的生产经营单位,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整治。”杨可武说。

每位担任“监督河长”的人大代表,就像“蚂蝗”一样,紧紧“盯”住每条河流的水污染源不放,紧紧“盯”住水污染的整治工作不放。

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与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根深蒂固的联系。治水行动,人大代表坚持走在一线,查水污染源头、献立竿见影之智、展人大代表为人民风采。

代表示范,带动全市200万市民自觉行动

水!水!!水!!!“关心母亲河溪,查找水污染源,恪尽代表职责”主题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来,义乌全市13个镇街人大通过组织四级人大代表对各辖区的河溪、山塘水库等实地视察,纷纷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稠城街道辖区内有东青溪、洪溪、六都溪等,均为义乌江支流。“东青溪全长10.7公里,流经9个村(社区),该溪原本清澈见底,可如今整条溪流积污严重,溪水漆黑,臭气熏天。特别是苏溪和荷叶塘段成为蚊虫的孳生地。”市人大代表陶光明曾提出整治东青溪水环境污染的建议。

清水为何变成臭水?人大代表们认为,除了工业废水,还有很重要的污染是生活污水。为此,根据河流断面,稠城街道人大工委将36名市人大代表分为4个行动小组,查找污染源,提出整改建议,并安排2名代表负责材料收集整理。

8月16日下午,市人大代表赵荣春在开展对洪溪的水环境检查中发现,施工人员正在实施截污纳管工程,水质也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河道脏、乱、差,一直是农村环保的短板。通过人大代表的监督,洪溪的截污纳管工程已接近尾声,河面的水干净了,积聚的淤泥不见了,困扰多年的臭气没了,老百姓也乐了。”赵荣春说。

“目前,街道已经关停60家印染小作坊,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加快实施农村雨污分流、加大工业企业排污监管、加强专项整治等建议20余条。下一步,我们将对这些问题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实行一对一跟踪督查,促进整改到位。”稠城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陈旭春说。

在义亭镇,代表们花了3天时间,沿镇域的铜溪、缸窑溪、航慈溪的两侧走了一遍,找到20多个“秘密”污水排放口,提出了水污染整治的建议意见30条。对此,镇党委政府随即制定完善了这三条溪的“一溪一策”整治方案。

目前,该镇已先后关停或限期整改溪流两岸的污染小企业30多家,养殖场(点)近百个,溪流的清淤、生态改造等工程近日将陆续启动。

稠江街道辖区有城南河、香溪、杨村溪三条内河。代表们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堆积如山的河道淤泥和泛黑泛臭的河水,当即督促街道建设、创建、农办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快清淤工作。

北苑街道辖区的17名人大代表走访村(居)、社区20个,走访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85家,参与督促关停企业近百家……

代表们对溪流沿岸商户居民耐心宣传生态环境生活理念,引导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义乌江及其小流域水环境整治,从关心身边(家乡)的河溪做起,身体力行,以实际言行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的行动中来。

代表们全面“发力”治水,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和力量。经过义乌全市上下的努力,水污染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3

《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45号)于2012年5月21日,并于2012年6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开展好《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切实加强我县中小河流管理工作,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出台的重要意义

(一)出台《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是加强中小河流管理的迫切需要。地处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江河纵横,境内除长江、清江外,集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64条。中小河流除了在防洪、供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具有砂石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能资源等资源属性,中小河流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县中小河流管理情况看,全县集雨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部分河流不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采砂作业,乱采乱挖、乱堆乱弃甚至非法采砂现象还很突出;建设项目违规占填河道、与河争地、与水争地问题时有发生,河网水系破坏,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部分河道污染淤塞严重,不少已经沦为天然的弃渣场、垃圾场;部分河段因水电无序开发出现断流,影响生态环境。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办法》的出台十分及时,也非常必要。

(二)出台《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对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具有特殊意义。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有利于确保河流防洪安全,有利于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办法》的出台从政策层面,为实现中小河流防汛安全、推动新农村建设、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提供了有力支持。《办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落实中小河流管理责任、水资源保护、河道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出台《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在新形势下,水利部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新的治水思路,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防止和减轻对水生态的破坏,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办法》突出了中小河流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河道整治与管理等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水和谐战略的具体体现,对于减轻自然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护河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准确把握《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中小河流管理的原则及权限划分。《办法》规定中小河流管理实行水系统一、区域分级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水系统一是基础,区域分级是关键,属地管理是核心。

(二)设定了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办法》规定,我市中小河流管理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这是市在中小河流管理体制建设上的一大创新,更有利于加强中小河流管理,促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机制的建立。

(三)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中小河流的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发改、住建、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法定职责负责中小河流管理的有关工作。同时,《办法》细化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和乡镇人民政府及水工程管理单位日常管理的具体职责。

(四)细化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要求。《办法》规定,要坚持积极预防、重点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按照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用水的原则,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办法》细化了《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水功能区划、饮用水源地保护、排污口建设、建设项目利用水资源、防治水资源污染做出了具体规定。

(五)强化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针对当前涉河项目管理混乱的问题,《办法》对涉河活动以及涉河建设项目审查设置了事前批准程序,规定在中小河流管理范围内开展的有关活动和建设项目审批,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办理其他许可手续。这将为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减少非法侵占河道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依法履行职责,全面深入开展《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

(一)广泛宣传学习。各乡镇、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办法》,理解、掌握《办法》的要义宗旨,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借助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各级领导、相关部门、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引导社会各界了解依法加强河流管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办法》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社会环境。学习宣传重点做好“五个一”,即召开一次全县学习宣传活动动员会;印发1000份《办法》单行宣传册子发至各乡镇、村;举办一次《办法》咨询活动;悬挂一批宣传标语,每个乡镇悬挂3-5条大型宣传横幅;组织一批高质量的学习宣传贯彻《办法》的宣传报道。

(二)明确各自职责。市政府与县政府、市水利局与县水利局分别签订了《市中小河流管理工作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了中小河流管理的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小河流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按照《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各自职责。

(三)健全管理机制。建立由县水利局牵头,环保、发改、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参与,各司其职、目标统一、协同作战、高效有力的部门协调联动管理机制,为《办法》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县水利局要全面启动河流定期巡查制度,建立健全中小河流管理义务监督员网络,加强中小河流管理。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4

关键词:河长制,水环境管理,探索,困局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水环境管理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的位置,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环境问题。流域水环境整治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地区、跨部门问题,由于分工细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多龙治水多龙无首”的窘境,大量职能交叉重叠和空白区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权责不清。“河长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07年,无锡市在全国首创“河长制”,无锡市的政党人员分别担任了64条河的“河长”,河流的达标要求落实到个人。很快,江苏、云南、山东、浙江等地开始模仿。2016年12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推行,各地区、各部门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贯彻落实。“河长制”的全面推广,对水环境的管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质疑之声。对“河长制”的优缺点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 河长制的主要概念及特点

1、河长制的概念和职责

“河长制”是指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依法依规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协调

整合各方力量,有力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 河长的主要责任是:“组织编制并领导实施所负责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带动治污深入开展。”

2、河长制的特点

“河长制”是衍生出来的水污染制度的创新探索,它的“前身”的环保问责制和领导督办制。它既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要求,即:地方政府需要对管辖区域的环境质量全权负责,又对流域内的水环境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河长制"的特征一是责任明确。“河长制”由各级政党主要领导负责河流管理,这其实类似于一种“分工包干”制度。由于“河长”机制带来了水环境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明确了相对责任。特征之二是一河一策。在水环境管理过程中,“河长”按照管辖河流的特征,因地制宜地设计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划分直接由部门和乡镇实施。特征之三是刚性问责。“河长制”实行的“一票否决制”,实行财政补助资金直接与考核结果相互挂钩,实行差异化绩效考评,如果在水环境考核上不及格的话,可以直接问责“河长”。

二、河长制的积极意义及有效探索

1、河长制保证权责清晰,明确职权归属。“水环境治理属于公共物品,确立具有公共性的资源与物品的排他性产权非常困难。”实行“河长制”,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承包制,直接将该区域的某条河流治污权划给政府负责人,河人对应,避免了多头治理的混乱格局,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可以明确职权归属。

2、河长制形成部门合力,提高工作效率。水环境治理涉及环保、水利、农业、交通、城管、经信等多个部门,职能既有空白、又有交叉。地域之间、部门之间由于水环境问题带来许多利益纠纷。“河长制”明确了党政一把手为责任主体,带来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河长可以调配各种资源,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能够在水环境管理中更加高效地推动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相互推诿掣肘的问题,形成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破解了“多龙治水、群龙无首”的状况。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由河长统一协调,快速排查问题、找到源头并对阵下药,突破现有水环境管理体制的桎梏。

3、河长制促进观念转变,减少治理成本。入太河流数量众多,各河之间水文条件、污染程度都不一样,各地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也不一致,不能用一个规定管理所有河流。只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制定地区性的水环境管理方案,解决当地的水污染问题,“一河一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领导干部具有调度和配置资源的优势,他们牵头组织河流治理的同时,并结合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推进方案的实施,实现预期目标,有效落实责任人。

三、河长制的现实困局与天然短板

河长制作为治水制度的一项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水环境治理与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较好的解决了水环境工作中的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难题,但是由于“河长”制度的不完善和推行时间不长,还在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河长制考核制度的软肋

考核标准难以做到精准公平。“河湖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到底由谁来制定,如何确保差异化考核的标准符合实际差距。“第三方监测评估”到底是地方来寻找第三方,还是省级河长统一规定都没有明确的解释;考核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责任主体的下级与上级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为上级评核和问责时有所忌惮,几乎不可能做到“一票否决”;而上级对下级负有连带责任,在考评时候也难保证结果之公证。河长作为调度资源的一把手,却并不是具体措施的实施主体。 “河长具体承担的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其他责任,责任形式有哪些以及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责任该如何确定都没有清晰的解释说明。”

2、河长制过于依赖责任主体

“河长制”这种机制导致权力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运行,这就迫使党政一把手需要集权在自己手里,大大小小权力都由个人紧握和配置,带有鲜明的家长制色彩。这与今天我们的现代科层制社会要求建立的法治管理、理性思维背道而驰。在践中,“河长”必然会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自。这就是“河长”体现出的令人质疑的“人治”或者是“权治”的色彩。由于“河长”具有大量自,“河长”之间的能力水平、专业素养的差距就会导致水环境治理水平的差异化。河长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可能在水环境治理上产生高效行为,也有的地区出现财力投入与治理效果严重不成正比的现象。

3、河L制缺乏多元化治理的思想。

由于“河长制”对行政依赖过度,缺乏生态文明多元治理思维,往往忽视了市场、群众和民间组织参与。在水流域治理过程中,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特征,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管理行为。这样的设计当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行政依赖过度的问题,缺乏生态文明多元利益共生性的理念。“因为行政资源是有限的,行政手段有阶段性、不稳定和权力集中等弱点,对一个行政任务投入过多的行政资源,对其他的行政任务而言是不公正的。而“河长制”的优势正是因为这个制度集中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去完成一个行政任务。” 在一个完整而运行健康的管理体系中,多元化行政目标任务下的行政资源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水环境整治虽然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是每一个参与社会熔炉的企业、个人应该负起的责任,治理手段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何有效利用市场降低水环境治理的成本,如何利用企业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以及与社会NGO组织等建立有效合作都是下一步可以探索的方向。

4、“河长制”的推行导致总体规划性不强

“河长制”要求“一河一策”,本意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本区的治理方式。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流域水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流域的连贯性。许多河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游相贯通,各地自行制定整治方案,带来了一个隐患就是方案的整体规划性不强。比如当上游还未开展某方面的整治,下游却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整治措施,带来的是下游整治成效的不明显。在“河长制”体制下的各地政府各自为营,往往伴随着规划的重复性甚至矛盾性,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再加上各地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各不相同,治理目标的下达具有难统一性。

5、“河长制”体制的天然逻辑错误

“河长制”出现的原因正是部门职能散乱、权责不清,在突如其来的水环境重大污染爆发问题面前,“河长制”是“看起来很美的”权宜之计。各级政府乃至全国上下大刀阔斧地推进“河长制”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行为,但是他的职能设置在逻辑上却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果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出现分工不明,权责交叉的乱象,那么急需做的制度改进是研究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内在机制、难点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完善公共权力的配置和制度改良,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虽然“河长制”的出台带来了权力配置的改善,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融入目前的行政框架之中。“河长治污”并非理,如果需要河长来解决环保问题,那么环保局又该做什么工作,这又置于我国目前的职能分工于何地呢?党政人员代替环保职能,“河长”做环保局局长该做的事,这就意味目前我国的职能分工有着缺陷,以至需要新的人员来填补空白区域,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期待的是完善职能分工和公共权力的再配置,更新现有体制的不足而不是“河长”的大干实干。河长并不是专门的一个职务,而是党政干部兼任的职责。“因事设岗”的“河长制”带来了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如果是原岗位的“职责不清”,那么应该做的是重新规划公共权力的配置,完善现有岗位机制;如果是原岗位设备、人员配备的不足,应该是加大财政投入,做好后勤保障而并非“河长”的出现。如果原岗位并不需要党政人员的参与,那么“河长”的设立造成的是岗位职责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制度设计有所重叠,这与我们最初建立“河长制”的初衷背道而驰。“试想如果将河长制模式搬到其他环境治理甚至公共事务领域” 党政干部不仅要做“河长”还要做“电长”“路长”“山长”…各级党政干部必然会应接不暇。

四、结语

河长制带有天然的“人治”主义色彩,或者更为贴切的说法是“权治”。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人治”(或者说“权治”)就不可取,至少在当下我国水环境治理十分复制的形势下,“河长制”的确起到了不同寻常的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全面推进河长制建设,提出要求两年“河长制”全覆盖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度集权的“河长制”有着天然的短板和缺陷,决策的随意性和后果的不确定性,考核机制的不合理,监督机制的缺位,社会参与度不高、全局规划性不强等都是制约流域水环境治理成效和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因素。流域水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从国外流域治理的经验和我国水环境管理的现状来看,政府需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把握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关系,优化领导资源同河道治理的配置;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追求河长制的法律构建;逐步弱化并消解“河长制”的权力制度特征 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树立“河长制”的全局系统思维。

参考文献

[1]国彦兵. 新制度经济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胡若隐. 从地方分治到参与共治: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王勇.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D]. 南京大学, 2008.

[5]何琴. “河长制”的环境法思考[J]. 行政与法, 2011, 2011(8).

[6]白冰, 何婷英. “河长制”的法律困境及建构研究――以水流域管理机制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5(27).

[7]何方. 民间河长制: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J]. 杭州:我们, 2015(3).

[8]黄爱宝. “河长制”:制度形态与创新趋向[J]. 学海, 2015(4).

[9]朱卫彬. "河长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效用探析[J]. 江苏水利, 2013(10).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5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景观构建

1、生态修复的概述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

河流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化,使复合污染成为其最主要的和最普遍的河流环境污染形式。因此,对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的需要变得极为迫切,对当前复杂的复合污染的修复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河流生态修复与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不同,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河流治理工程中,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运用近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增加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2、河流生态修复的意义

从生态角度,人类对天然河道形态进行的裁弯取直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河岸带生态功能退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全球环保意识普遍提升的今天,在河流治理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河流的生态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防洪角度,某些笔直渠化的人工河道虽然满足了现代航运的需求,却为城市防洪带来了隐患。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河畔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被水泥和钢筋混凝土加固了的河岸阻止了水体的自然交换,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从防治污染角度,人们在治理城市河流污染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河流自身所起的积极作用。天然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因此,改造硬化河床,建设生态河堤,恢复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是城市河流治污的重要环节。

从城市景观角度,现代景观生态学将城市河流看作廊道及生态边缘区,强调河道的自然化及两岸的亲水性。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城市河流的自然状态,营造优美的水边环境,提供丰富自然的亲水空间已被纳入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范围。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河流的开发治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河流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人类前期不合理开发河流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继续利用河流资源的有力保障和借鉴模式。

3、现存问题

河流的整治开发给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a.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河道整治项目引起流量及流量过程的变化和输送泥沙质及量的变化,许多生物生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

b.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河流被裁弯取直,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

c.河床硬化覆盖阻断了城市地下水补给;

d.沿岸美丽自然景色消失。此外,尚存在因流域水资源利用导致的河流生态受损,如用水加剧引发的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洪水风险增加等问题。

4、河流生态修复景观构建方法

目前,河流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用于对河流地貌和水质的修复,常用的修复方法有:

a.水利工程设施的适当拆除。由于水利工程会对河流生态系统构成胁迫,人们在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时会通过拆坝、拆除混凝土河道等措施降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b.河岸带的修复。河岸带位于水陆交错地带,是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过渡带。因此,河岸带的修复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常采用后撤堤防、建造生态护坡以及修复或建造河岸湿地等方法进行河岸带的修复,可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和防治水土流失。上海浦东机场镇河岸带中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进行修复,10个月后发现土壤剪切力和生物多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c.河道的修复。对河道的修复主要是在纵向上修复河道自然蜿蜒的形态,赵进勇等总结了修复蜿蜒形态的四种方法:复制干扰前的蜿蜒模式法、参考附近未受干扰河段模式法、自然恢复法和通过对受干扰河流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系统分析法。但由于河流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复制法和参考法都具有特殊性,不适合所有河道;自然恢复法的历史较长;系统分析法能够综合多方因素模拟河流的蜿蜒形态,较为适用。河道修复在横向上是修复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同时注意深潭―浅滩的创建。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橡胶坝、小型水堰等方法来改善河道内的局部地貌形态。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改变上游水库的运行方式、修建拦河坝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湿地和回填渠化河道、恢复其自然蜿蜒状态等方式,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

d.控制入河污染物。水质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生境要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结合河岸湿地、生态河道的生态治污等防治污水方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各类入河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以减少水污染,修复河流水质。

结语

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河流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对未受干扰河流的保护和对已受破坏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已刻不容缓。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相对深入,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且在实践中应用较广,经验积累比较丰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城市河流修复工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国内外已有案例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较少从城市河流所处地区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问题,河流的生态数据尚缺乏,生态因子和水动力因子之间的联系尚需进一步掌握,并需要开发适合我国河流的评价指标和生态修复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许士国,高永敏,刘盈斐.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6

[摘要]提出了黄河断代工程这一全新的研究黄河的学术理论,强调通过对黄河生命发展演化过程中自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河流断代界面上下中沉积物记录的某些重要信息的对比研究,可以获得河道发展、演化、河流行水规律(包括黄河下游环境演变)等方面的重要结论、重大启示,以更好地为当代治河服务,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的。 [关键词]黄河黄河断代工程断代界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哺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几千年来,这条桀骜不训的大河既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民治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结束了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悲惨局面,黄河的水利资源得到了有效地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了人类[1]。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黄河流域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向黄河的索取远远大于黄河本身的供给资源,黄河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正如世上万物一样,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如何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 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就是把河流当成生命来善待,它是新时期治理黄河的新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最先进的水利观。既然黄河是有生命的,河流同有生命的万物一样也有其生命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那么研究黄河生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治河实践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3]。 1 黄河断代工程的基本含义 1.1 历史断代工程的含义 中国历史从夏初到西周末长达近1300年[4~5](夏,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771年)。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前的西周、商、夏的纪年,只能根据现存古代文献推测出大概,这一段历史出现了断代现象。“九五”期间国家组织“夏商周断代工程”,聚集专家联合攻关。夏、商、周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发展提供了清楚的脉络,为中国属世界文明古国的论点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依据。通过对传世和出土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中的天文、历法记录进行计算推定了一些事件的年代;通过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分期研究,并做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运用现代测试技术进行测年,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对商代后期盘庾以下各王和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了比较准确的年代,对商代前期和夏代提出了基本年代框架,特别是对武王克商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夏商分界年代和夏代始年的估定具有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迄今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根据夏商周历史断代工程,从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到西周灭亡的公元前771年,夏、商、周三个朝代延续了约1299年的历史。据此,象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夏桀复国、成汤建商、周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等等重大事件都有了较为准确的年代[6~7]。 1.2 黄河断代工程的基本含义 黄河是有生命的,既然如此,那么黄河生命的起始点在哪里?众所周知,黄河下游现代河道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所形成的新河道,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下游新河道由桃花峪以上禹王河河道、桃花峪至东坝头明清河道、东坝头至陶城埠古地面新冲刷出的河道,陶城埠以下大清河至渤海海口等4个不连续的河段构成,这四段河道连在一起构成了黄河现代下游河道。从河流沉积学和河流演变动力学的角度来说,由于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黄河河道边界条件、水流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现代黄河河道自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应该存在一个沉积新接口,那么,这个沉积新接口应该是代表了黄河现代生命的新的起始点,它反映在现代黄河河道剖面上应该在什么部位?对沉积新接口前后的河床物质的研究可以获得哪些治河启示? 在黄河整个生命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重大事件,单就黄河改道来说,黄河历史上下游改道频繁,黄河有史以来,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决口改道,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或北流注入渤海或南迁夺淮入黄海,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关于黄河历史上决口改道的情况,根据已有研究,自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以来,黄河历史上曾决口泛滥达1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7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多什么是自然型河流的建设呢?简单的说就是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保证河流的原生态效用。在治理的时候要保证河流原有的风貌,要确保自然的形成。当然,我们要知道,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也不是说,不去改变河流周边的一切就是保证他的自然性那么简单,我们要在防洪抗旱措施上多下功夫,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治理的过程中使得人类的恶意破坏行为对河流的自净能力的影响力减小到最低,才能保证生态平衡的良好发展。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季节变化的不利影响,使得河流的治理受到阻碍,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河流的治理变得健康,使得河流向着生态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时候会产生片面的认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河流治理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导致河流的自然面貌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有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河流的个性特征逐渐丧失殆尽。所以,要想达到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结合态势,我们就要将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很好的利用起来。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自然和人文结合的效果。我们还要注重河流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多样性,不能拘泥于一个理论或者是实践的方式和方法,要在生态的建设上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生态建设和河流治理有效的结合起来。

河流治理的意义篇8

    黄河的生存权作为黄河生命存在的本质特征,完整性、连续性是黄河实现其本体属性和所有功能的根本前提,但黄河的完整性、连续性通常要通过水域,并通过动态的水流来显示其生命的活力。因此,黄河生存的最重要保障是维持黄河的基本水量,只有水量才是显示黄河这条河流存在的基本要素,虽然不同的河流对水量的要求有差别,但通常会有一个基本的水量,这既是河流区别于溪流的特征又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因此,完整性、连续性和维持这些特性的基本水量是黄河生存的保证。维持黄河的生存权要求人们在利用黄河资源时,充分考虑不夺取黄河生存的基本水量,不人为分割水域,一切行动均需按照黄河的生态规律,并在观念中把尊重和维护黄河的生存权利放在重要位置。黄河的健康权黄河的健康权是在黄河生存权基础上的更高权利要求,而这一要求对黄河的存在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必须的。所谓黄河健康生命通常是指黄河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未受到损害,系统处于正常的和基准的状态。黄河健康状况的评价可以由黄河河道过流能力、水质、河口湿地健康程度、生物多样性和对两岸供水的满足程度等指标来确定。人类认识领域中的黄河健康生命通常是指黄河生态功能与服务于人的经济功能都能处在正常状态,但两者既紧密联系又常常发生矛盾。一方面人类要尽力强化黄河的经济功能,但另一方面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又损害黄河生态系统健康,也使得黄河的经济功能被弱化。黄河健康生命的观念需要人们认识到生态功能是经济功能的支撑力量,要求重视黄河的生态功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权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既不会有只有权利而无义务的主体,也不会有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主体,任何权利都是与义务对称的。河流承载着对人的义务,必然就拥有自身的权利。作为权利的所有者,它有权维护自己的生存利益,对侵犯它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当人类损害它的生存利益时,它有权做出反应。赋予黄河基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也就规定了对黄河的责任与义务,这意味着黄河不再仅仅只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像尊重其他生命一样,给予黄河必要的尊重。因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意味着:(1)必须优先满足黄河的生态需水量,经济活动只能按照黄河生态规律进行,不能让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2)经济活动中的大量污染物不能直接排入黄河,导致河水质量持续下降,使各种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流域环境不断趋于恶化。在黄河这个自然生态系统和开放生态系统中,不能只强调人的需求,还要从黄河本身的需求出发,协调人与大河之间的矛盾等。总之,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权不仅要求基本水量维护黄河的自我维持能力,还要求有清洁的水质,稳定的河道,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等。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系统论哲学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某方面需要的属性,人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和参照系。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离开了人以及人的评价,任何事物是没有价值的。从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看,系统论哲学价值论在哲学原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象为哲学的价值导向功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使命,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基础和功能,强化了哲学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提升了哲学的时代感和现实力量,丰富了哲学的基本内涵。关于黄河的价值,目前通常区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黄河具有的外在工具性价值,如黄河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等,无疑会得到一致的承认。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对黄河内在价值的确认,是关系到黄河能否拥有自身的权利问题。因此,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系统论哲学价值论对黄河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科学治理开发和管理黄河的实践,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

    对黄河健康生命危机的哲学反思

    每一条河流对于自然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河流生命的负荷只有在其承载力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黄河健康生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对外界行为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和规范性。因此,一旦黄河健康生命发生危机,以黄河为依托的其他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塔里木河流域罗布泊、楼兰古城的历史悲剧,就是触目惊心的例证。黄河健康生命危机的主要表现近20年,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承载压力日益增大,以下游断流为标志,黄河健康生命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下游河床显着萎缩,过洪能力急剧下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与河争地”“与河争水”(超量引水、大量挤占河流生态用水),不遵循黄河自身发展的规律,下游河道长期持续小流量,导致下游河道主槽淤积严重,河道不断萎缩,横比降在加大,“二级悬河”形势不断加剧,大大降低河道排洪能力。二是上中游河床萎缩日益扩展,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以往只有下游河道才有的“地上悬河”在上中游已经出现。上中游河床持续萎缩的现实,已经凸显出黄河生命的脆弱。三是黄河水资源入不敷出,可持续支撑能力正面临极其严峻的危机。目前,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占全国总数12%的人口和15%耕地的发展。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高达70%,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四是黄土高原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对黄河健康生命危机的哲学认识与反思人类自从在地球上生存之日起就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通过获取自然界的物质资料来维持生存需要和建构社会物质文明。在很长时间内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有限的,自然所受到的干扰处在可以恢复的限度内。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用水需求的极大增加,人类开始盲目地开发利用河流、改造河流,与河流长期处于不协调的状态。由于长期以来忽视黄河本体生命的健康,人们对黄河的开发和索取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致使黄河1972年首次断流,此后26年间有21年断流,其中1997年全年断流长达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km,城乡、工农业用水全线告急。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和河流危机迫使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生态危机和河流危机的认识局限于技术和经济的层面。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从西方社会文化的深层寻找环境危机的原因已形成一种强大的趋势。有些学者看到了在技术和经济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造成了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和河流危机。更多的哲学家开始呼吁放弃人类统治自然的哲学,建立尊重自然的生态哲学;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方向。对生态危机的反思走向哲学层次是对生态危机的认识的深化,它打破了那种认为生态危机仅仅是经济和技术实施的不当而造成的观念,是局部的、偶然的肤浅认识,转而要求建立一种全面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生态自然观和价值观。正是在这股的反思潮流中,人们对河流危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反思。黄河健康生命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人与黄河的关系被破坏,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工业文明的价值实质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核心,那么,河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工业文明对河流的征服和控制导致了全球性的河流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人类只有把对河流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日益严重的河流危机的方法。这不仅需要调整人类的政治经济制度,还需要调整人类的价值观,树立尊重河流的基本态度。

    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建议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要受制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同自然的和谐要以人与人的和谐为前提。当代的社会生态学也强调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在社会关系中考察,强调社会改革对于建立健康的生态的优先性。从现实看,人和人之间的不和谐造成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和谐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人们破坏自然环境和河流健康生命时的一个借口是发展经济。殊不知,很多时候缺的不是发展,而是均衡的、和谐的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河流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流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河流的命运直接映射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兴衰。为此,针对当前黄河科学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实践要求,结合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系统论哲学思辨,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出以下建议。重新认识黄河要重新认识黄河,就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不用老观念、老思路看新形势,加深认识黄河的特殊性,认识黄河在全国水利上的地位和重要性。黄河自古以来水沙关系就不平衡,民国之前的不平衡是被到处漫溢的危害遮盖了。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安澜,岁岁平安,但安澜中潜伏着危机,现在黄河下游河道比1950年长高了2~4m,大约100亿t的泥沙淤积在河道内。这主要是水沙关系不平衡造成的,认识到这种特点,结合黄河的实际去开展工作,就要学习借鉴前人的治河经验,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治河实践,坚定不移地去推进调水调沙,实现黄河的水沙平衡,以此为基础才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深入研究黄河认识黄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河的问题,解决黄河的问题需要靠科学的手段。黄河上现在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2004.8”洪水,当时小浪底下泄流量大约是2500m3/s,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加水不多,但洪水演进到花园口断面的流量却达4000m3/s,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驼峰现象”呢?是不是由于高浓度细沙的水流在演进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变化,30年来多次出现类似这样问题,其机理究竟是什么?与河床变化有何关系?与泥沙的颗粒级配有何关系?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揭示其变化的规律。诸如此类的问题依然很多。深入研究黄河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研究;必须将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新要求与黄河存在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去研究;必须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实践,针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去研究;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必须与时俱进地去研究。只有掌握黄河的规律,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生产运行体系,才能更好指导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实践。更加尊重黄河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就是从尊重黄河的角度出发的。20世纪之前,治河以控制为手段,但是,一味地控制洪水出现了很多其他问题。1958年,花园口出现22000m3/s的大洪水时,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的过流能力是8000m3/s;1982年,花园口出现15300m3/s的洪水时,下游河道主河槽的过流能力是6000m3/s;1996年花园口出现7600m3/s的洪水时,下游河道主河槽的过流能力是3000m3/s;进入21世纪,黄河没有发生一场超过4000m3/s的大洪水,2001年,黄河花园口下游主河槽的过流能力是1800m3/s。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治理,塑造黄河的主河槽,加上游荡性以及“二级悬河”发育,一旦发生大洪水将直接冲击大堤,有决口改道的危险。尊重黄河就要正确认识黄河的所有问题,要辩证看待这些问题

上一篇:垃圾处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