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7:48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1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重点;亮点;难点;人工挖沙试验;西线南水北调

 

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当今社会是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 总结 和谋划好流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 科学 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各类例会与主任专题会议中提出或探讨的观念、理念作了一些大致总结,试图分析其规划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在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支流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黄河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

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

亮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尤其水沙调控体系与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及限制性条件,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笔者还认为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沙,一直是黄河治理很少使用的五字方针之一。

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1.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

围绕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主线,统筹黄河防洪减淤、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要求,构建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和综合管理的框架体系。

1.1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应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骨干水库和支流泾河东庄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伊洛河陆浑与故县水库等,非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水沙预报系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沙调控调度模型等。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必须保证黄河水沙的多年调节、满足调水调沙对水流动力的要求、能够调节水库泥沙、满足小北干流放淤对水沙条件的要求、确保黄河不断流以及支持流域 经济 社会 发展 等。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河情的要求,通过完善的调控体系协调好水沙关系的思路是对的。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说明,调水调沙可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恢复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但是,单靠小浪底水库既承担冲沙又解决供水很困难,目前利用异重流加大含沙量又受外界条件限制,如果有两个水库互相配合,就可使出库含沙量加大;另外上、下游问题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水库来解决。因此,建设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是必要的。

当前,要加快与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有关骨干工程前期工作步伐,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古贤、大柳树及黄河支流沁河河口村、泾河东庄等水库的前期工作。以便为工程的及时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与相应的管理体制的建设。

1.2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

按照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水规计[2007]320号),明确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条件和控制性指标为其主要内容之一。《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要求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为:结合国家关于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统筹协调资源利用和保护,在防洪区划、水功能区划基础上,依法划定干、支流河段的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定位和目标,提出相应的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任务和控制性指标。

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红线”、“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要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围绕黄河不同河段可能涉及到的包括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岸线利用等主要任务,统筹考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相互影响和制约,本着“概念明晰、相互独立、全面与重点结合、便于操作”等基本原则,筛选出12项可量化控制性指标。控制性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其指标数值一般以上限、下限或一定限制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分析确定现状(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控制性指标的数值,作为制定不同河段规划方案和对此进行综合管理的定量控制指标。

平滩流量:表征河道主槽的行洪输沙能力,指在水流不漫滩时河道主槽可以通过的最大流量。主要针对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是与主槽横断面面积、主槽深度、主槽纵坡降和边壁糙率等有关的一个综合指标。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或约束条件最终反映在规划报告相应的章节中。

1.3 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本次规划增加了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内容。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综合解决矛盾特殊的水事问题,又要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之间的管理关系,以及流域内有关各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此,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健全以《黄河法》为核心的黄河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管理体制要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管理能力加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滩区政策与立法。

2.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难点

2.1 滩区治理模式研究

为了保障黄河下游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排部分资金进行了滩区安全建设。根据以往成功经验和教训,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工程措施包括三种方式,即外迁安置、滩内就地就近安置、临时撤离。滩内的避水工程投资主要靠群众负担,国家适当补助,外迁安置国家也给予部分补助,但总体规模都较小。截至2007年底,黄河下游滩区总人口189.5万人,其中已有1027个村(镇)、88.9万人有了避水设施,还有901个村(镇)、100.6万人没有避水设施。滩区现有避水村台面积8425.08万m2,道路1304.4km。

目前滩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河段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一般高于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最大达4~5m,“二级悬河”发育,河道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威胁滩区安全。二是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投入少,进度缓慢,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安全建设任务非常巨大。三是滩区洪灾风险大,自救能力差,而较大基础设施难以决策建设,发展速度与潜力很小,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低,已形成了沿黄的贫困带。四是淹没补偿政策缺位,滩区群众修筑生产堤以减少淹没损失,而生产堤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条件,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育,是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的根源。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初稿)”提出多个拟定方案比较分析后规划推荐滩区治理采用逐步废除生产堤方案。

齐璞教授在“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最佳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多年的研究,黄河大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部分河道经过双岸整治,形成稳定的窄深河槽,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将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可以控制主槽不抬高。主槽过流能力增大了,漫滩机会减少了,“由窄河发展到窄槽宽滩,即窄槽用于排洪输沙,宽滩用于较大洪水时滞洪削峰”,滩区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滩区和滞洪区特殊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劣,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滩区实行补偿政策、加大对滩区和滞洪区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汲取近年来滩区治理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滩区群众生产发展的途径,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2.2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有高坝与低坝多级开发的不同方案。

1992年水利部上报国务院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报告》和1997年完成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推荐黑山峡河段开发采用大柳树高坝一级开发方案。近年来,甘肃省从尽量减少水库淹没损失、减轻移民安置难度的角度出发,又提出黑山峡河段采用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和大柳树低坝四级径流式开发的方案,并以甘政函[2005]10号文报送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

黑山峡河段的开发任务以反调节、协调水沙关系和防凌(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全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

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距离远,无法满足凌汛多发河段宁蒙河段的防凌与河道冲沙减淤,同时也应考虑未来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蓄水的需要,为将来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再造河套与治理荒漠化提供了可能,所以黑山峡河段开发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公益性利益。

2.3西线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四横三纵”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覆盖黄河全流域及邻近的河西内陆河地区,其作用主要是缓解黄河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局面,为黄河上中游部分地区和相邻石羊河下游的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遏制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趋势。

根据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根据项目建议书成果,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从雅砻江上游甘孜以上地区、雅砻江支流鲜水河的达曲和泥曲、大渡河西源绰斯甲河的色曲和杜柯河、大渡河东源足木足河的玛柯河和阿柯河直接调水到黄河干流。线路全长325.5km,隧洞段长320.9km,调水规模为80亿m3。调入水量与黄河自身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可全面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乃至全国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3.流域综合规划中的亮点

3.1 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

黄河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亮点,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在2007年7月18日召开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讲: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在研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会议指出设置控制性指标的目的是为人类活动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前提下严格规范人类活动中的涉河事务。要区分清楚规划目标与控制性指标。规划目标范围广、内容多,控制性指标范围相对较窄、内容较少,刚性约束强。控制性指标的设置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性指标,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控制性指标的关键点,一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人类生存安全,二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河流生命安全,三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流域或区域生态安全;第二,控制性指标按照重要和关键程度排列依次为干流控制性指标、支流控制性指标、区域控制性指标;第三,凡是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不要再设立控制性指标,要突出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点。

控制性指标要体现空间、时间、数量三要素。

控制性指标的设置以体现黄河的突出问题为原则。可设置以下六类控制性指标:防洪防凌控制指标,输沙用水控制指标,供水安全控制指标,水质控制指标,生态安全控制指标,用水控制指标。

3.2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有别于其它流域机构独有的,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工作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运行和九次调水调沙伟大实践,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治理重要措施,本次规划重中之重。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其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建设水沙调控体系,并藉此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

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把进入黄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成协调的水沙过程,是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能力的有效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2~2009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和六次生产运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黄河水沙 规律 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孤军奋战是不够的。需要与水沙调控体系中的其它控制性工程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这一使命。近期研究结果,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且距小浪底最近的古贤水利枢纽,可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实现1+1>2的水沙调节效果。

规划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为黄河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4.一些看法与思考

4.1充分认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次规划安排主要包括水沙调控、防洪减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调度、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4.1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模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未来二十年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第一的河流上,要用有限的库容去适应相对无限的来沙,保持水库有效库容永续利用,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因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运行表示高度关切,认真研究其 科学 的调度运行方式,千方百计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 经济 效益。

水沙调控体系关键之一是中常洪水的利用,也即“洪水资源化”的具体实施,黄河长治久安的人类 历史 的宏伟创举。调水调沙抓住并遵循利用 自然 规律与趋势而为之,不仅塑造洪水洪峰,还应抓住机会充分塑造与利用“中常洪水”挟沙。

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沙搭配协调,充分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可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延长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时间,更多的利用小浪底有效库容冲沙与防洪。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依据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要充分认识到古贤水利枢纽与黑山峡河段开发是公益性枢纽工程意义。

4.2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综合治理

在“拦、排、调、放、挖”,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优化水沙搭配。可以增加洪水的造床和输沙作用,只有把泥沙调到洪水期输送才能充分利用下游窄深河道“多来多排”、“多输沙入海”的输沙规律;只有把泥沙调节成含沙量较高时输送才能节省输沙用水。

着力构建治理黄河泥沙的“三道防线”,特别是粗泥沙的治理。第一道防线是黄土高原上的粗泥沙拦沙工程(现粗后细);第二道防线是水库拦沙(拦粗泄细);第三道防线是滩区放淤(淤粗排细)。

笔者还认为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也可在宁夏内蒙古重要防凌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内蒙古河段放淤由于没有洪水流量无法实施,可利用北岸的低洼建立“分凌滞洪区”,利用人工与机械化等挖出淤积河道的泥沙向低洼处堆积可望改良土地。通过内蒙古河段的试验性实践,如果效果较好可在中游潼关以及黄河下游如河口等处开展实施人工机械挖沙扰沙实验性探讨。

4.3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

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黄河又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三分之一用于黄河流域外用水,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贡献于海河与淮河流域,其中包括天津、河北白洋淀。

2015年前南水北调中、东线将建成供水,到那时,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将没有了,正是西线南水北调建设的最佳时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失将依赖于西线南水北调。因此,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不可放松。

4.5滩区要面对现实:洪水漫滩仍不可避免,建立滩区安全带(区)和利用滩区洼地人工放淤

滩区治理方案尽量减少财产的损失,同时也要客观看待滩区的治理难度,无论下游河道“宽河”、“窄河”,以及河口村水库的运用,黄河下游出现1万以上的大流量将可能大幅减少,但是,如果有超过1.2万至1.5万流量的洪水,滩区部分上水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北方河流长期不来中常洪水,一旦特大洪水来时因河道的萎缩将造成更大的洪涝灾害,“大水出好河”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当然滩区治理方案要有完善如滩区安全建设方案、滩区淹没补偿政策和“驼峰”段和“二级悬河”等治理方案。

在滩区内经济较发达的村镇或高滩老滩建立区域安全带(区)减少滩区漫滩的可能。利用滩区洼地临靠大堤的沟道进行人工放淤,标准化堤防的建设使黄河初步形成了“相对地下河”,滩区放淤将有可能部分河段出现的严重的“二级悬河”变为“一级悬河”。

人工放淤也为“泥沙资源化”提供的可能,泥沙淤积使荒滩变良田,建筑材料等。

 

4.6减沙目标的制定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巨量泥沙入黄,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搞好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不仅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而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一直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防治,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思路,水土保持工作在工程布局上实行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连片、规模治理转变;由平均安排向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转变。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2

一、问题与挑战

一是防洪防凌形势依然严峻。黄河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下游举世闻名的“二级悬河”态势加剧,洪水泥沙对黄淮海平原的威胁依然存在。黄河下游滩区群众生活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与滞洪沉沙矛盾突出,已成为黄河下游治理的瓶颈。宁蒙河段防凌防洪形势严峻,上、中游干流河道治理、主要支流及重点城市防洪工程仍不完善。

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属于资源性缺水河流,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的2%,却养育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支撑着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现状供水量已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46.5万平方公里,还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治理,且水土流失强度大,自然条件恶劣,治理难度更大。同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监督的任务十分繁重。

四是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纳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COD排放量。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有48.6%,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由于河流生态用水不足、水污染、河流阻隔等因素,造成湿地萎缩、水生生物生境破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五是水沙调控体系不完善。黄河干流规划的七大骨干工程仅建成4座,北干流河段缺乏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在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高含沙小洪水出现的几率将大幅度增加,下游河道主槽仍会严重淤积,水库拦沙期塑造的中水河槽将难以长期维持。

六是流域综合管理相对薄弱。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执法能力、监督监测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还很薄弱。

同时,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两横三纵”、“七区二十三带”、“两屏三带”的城市、农业、生态战略格局,赋予黄河流域及相关区域重要的战略定位。国家先后作出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决定,出台促进宁夏、甘肃、内蒙古和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批复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特别是党的十确立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都对保障黄河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意义与特点

2007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黄河水利委员会精心组织,会同流域9省区,历时6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工作。2013年3月,《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

《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兴水惠民决策部署,秉持人水和谐和维持河流健康的理念,在充分汲取以往治黄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依法管水、科学治水,提出了破解治黄难题的思路和措施,制定了到2020年、2030年治黄的目标和任务,描绘了新时期治黄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水法》规定,流域综合规划是流域建设水工程和进行涉水涉河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各类专业、专项规划需要遵循的前提。《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性指标和“红线”,明确了不同河段治理开发和保护的功能定位及其目标任务,为加强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河道及水域管理、洪水管理提供了支撑,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

《规划》的主要特点:一是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突出以灌区节水改造为中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建立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纳污总量指标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更加注重治河惠民,提出破解洪水泥沙威胁、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加快滩区综合治理、推进灌区节水改造的思路和措施,着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三是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统筹协调治理、开发、保护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促进流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四是更加注重依法管水,确定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控制性指标,注意规范约束人类自身活动,努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五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加强科技支撑,提升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水平,为治黄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规划的批复和实施,必将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目标与布局

《规划》确立的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长远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谋求黄河长治久安,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黄河水沙调控和防洪减淤体系初步建成,确保下游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万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重要河段和重点城市基本达到防洪标准;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工农业用水保障程度得到提高;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干支流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要求,干流生态环境用水基本保证;水土流失预防监管体系基本健全,人为水土流失初步控制;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到2030年,黄河水沙调控和防洪减淤体系基本建成,洪水和泥沙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接近全国先进水平,水能和水运资源合理利用;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重要水生态保护目标的生态环境用水基本保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的总体布局是: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防洪减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等“六大体系”。其中水沙调控体系是防洪减淤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的核心,也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密切相关,是治黄总体布局的关键。

1.水沙调控体系。统筹考虑洪水管理、协调全河水沙关系、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等要求,以干流的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以海勃湾、万家寨水库为补充,与支流的陆浑、故县、河口村、东庄等水库共同构成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由水沙监测、预报和水库群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水沙调控非工程体系。

2.防洪减淤体系。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的基本思路,以河防工程为基础、水沙调控体系为核心,多沙粗沙区拦沙工程、河道放淤工程、分滞洪工程等相结合,辅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维持为根本,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采取防治结合、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强化治理的思路,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配置各种适宜的治理措施。

4.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按照节流开源并举,节流优先,适度开源,强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用水效率,多渠道开源增加供水能力,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

5.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强化监管的基本思路,水资源保护以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明确和落实各省区考核目标和责任,完善流域水质监测体系,提高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水生态保护以干流为主线,以湿地和鱼类为重点保护对象,以河源区和河口区为重点保护区域,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措施。

6.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法制、提升管理能力为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健全流域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强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推进信息化与治黄融合发展,提高流域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

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防洪(防凌)标准、设防流量、防凌库容、平滩流量、地表水用水量、地表水耗水量、地下水开采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水质目标、COD入河量、氨氮入河量、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和断面下泄水量等14项控制指标。黄河下游平滩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前,黄河流域地表水消耗量控制在332.8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23.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53 立方米以下;利津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控制在187亿立方米以上,头道拐断面多年平均生态环境用水量不少于200亿立方米;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规范,在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基础上,确定各水平年黄河流域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依据。

四、对策与措施

一是完善水沙调控和防洪减淤体系。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现状工程体系联合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优化各项调控指标。研究优化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运用方式,缓解宁蒙河段主河槽淤积萎缩的不利局面。做好已开工的干流海勃湾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的建设工作,及时建成生效。加快古贤水利枢纽、泾河东庄水库的前期工作,争取2020年前后建成生效。做好碛口、禹门口(甘泽坡)水利枢纽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促进立项建设。对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加强科学论证。

近期基本完成黄河下游临黄大堤的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加强河道整治,基本完成河口、沁河下游堤防及险工加高加固以及蓄滞洪区建设,做好滩区安全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宁蒙河段、禹潼河段、潼三河段等上中游干流河段防洪及河道治理、库岸防护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开展小北干流无坝自流放淤,进行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和滩区放淤,开展下游背河低洼地改造,结合淤背等泥沙利用进行挖河疏浚。建立健全气象监测、水文监测预报、通信系统建设等非工程措施。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3

一、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南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摇篮。作为南京地区极为重要的一条天然河道,其源头有二,一支发源于句容的宝华山,叫句容河;另一支发源于溧水的东庐山,称溧水河。两支在江宁方山西南汇成一流,蜿蜒北流至南京城东南隅,又分内、外两支。内秦淮河从通济门东水关入城,穿过城南,流至水西门附近的西水关城;外秦淮河沿南京城的南城墙,作为护城河,向西流至城西南角,再折而北流,于西水关外合内秦淮河为一,向西北方向流至下关三汊河注入长江。在历史上,秦淮河就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线,并见证了南京筑城(越城)、建置(金陵邑)、建都(东吴)的历史。

1.实施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外秦淮河由过去的城外之河逐步变为城中之河。20世纪80年代初期,外来人口和返乡知青在河道两岸私自建设了大量的违章建筑;各种污染企业也遍布于河道两侧,水体污染严重。沿河环境脏、乱、差,不仅严重影响了南京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的居住环境,而且严重制约了旅游和土地资源效益的发挥。对此,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2002年1月,南京大学王颖院士等11位专家、教授南京市政府,指出秦淮河现状是“藏污纳垢不出流,满河污水祸四周”,建议政府立即实施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水平,改善沿河生态环境。2002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实施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经过广泛调研、精心测算,提出了以沿河周边土地出让收益、污水处理费等来平衡项目建设资金的方案,并成立市场化运作主体——南京市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由其以政策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归还贷款。2002年下半年,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项目正式启动。

2.实施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过程

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共分两期。第一期工程始于2002年,终于2005年。第二期工程始于2006年。2002年,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试验段——石头城遗址公园段正式开工建设,大规模的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序幕。秦淮河一期项目主要包括安居、水利、环保、景观、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至2005年10月“十运会”前,一期项目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拆迁面积38万平方米,拆迁居民4356户,搬迁工企单位97家,改造影响景观的防洪墙约20公里,铺设污水截流管道约25公里,截流城市大小排污口共550个,维修城墙约5公里,新建文化景点10余个,改造、出新沿线房屋110余幢,出新、亮化沿线跨河桥梁13座,共形成绿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直接投资约38亿元。秦淮河一期工程还对秦淮河沿岸城墙、桥梁、防洪墙以及建筑物进行了亮化。在三汊河口新建了极具景观特色的双孔护镜闸。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从2006年起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二期工程,主要包含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秦淮河上游18公里河道整治工程以及南河河道整治工程。

二、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

十年来,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公司累计投入资金约52亿元,有效改善了南京的城市环境,大大提升了南京的城市形象。如今的秦淮河,两岸杨柳依依,成了鸟类栖息的天堂;河中碧波荡漾,鱼儿嬉戏,游船悠悠,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美丽的河。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一是消除了沿岸居民长期遭受的淹水疾苦。历经600多年沧桑的明城墙雄姿再现,秦淮河畔绿柳依依,达到了防洪、截污和景观美化的综合整治效果。二是推动了沿河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破旧的码头被改建成造型新颖的服务设施和游船码头;脏乱的棚户区改造成了漂亮的绿地和公园。优美的环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流,更带动了沿河两岸的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提升了南京城市形象。如今的秦淮河,桨声灯影,沿河两岸以其秀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氛围,不但成为市民日常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而且也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每天前来休闲散步的市民和游客约有6000人次。2005年至今,外秦淮河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逾千万人次,其中包括、、贾庆林、回良玉、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2008年10月,南京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联合国人居署考核组在对秦淮河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时,对秦淮河整治给予了高度赞扬,并认为无论从实践手段还是整治效果看,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值得向全世界推广。

南京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经验值得总结。

1.创新融资模式

秦淮河综合整治项目作为一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且投入巨大,资金需求集中,回收周期长。因此,通过项目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并给予项目一定的财政补贴,方可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为多元化融资和确保债务偿还创造条件。

秦淮河整治的资金除去一部分的政府投资,大部分通过融资方式获得。在项目开展初期,由于大额建设启动资金的需求,项目不得不采取“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其主要的资金平衡政策有三:一是沿岸土地的收益。政府通过土地储备中心,将秦淮河流域可利用土地划出3000亩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及项目公司共同运作,收益专项用于秦淮河整治项目,此项拟解决60亿元资金;二是污水处理费。市政府计划从2003年调增的污水收费中划拨0.15元/立方米,年限20年,即2003年至2023年,预计每年筹资约7500万元,此项拟解决约15亿元资金;三是授权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政府授权项目在其管养的沿河150万平方米绿地范围内,建设5%至8%的经营性设施,并授权经营秦淮河水上旅游、广告经营权及旅游配套设施,以特许经营的收益平衡一部分资金。此项主要用来平衡年度日常管养费用,使项目得以可持续地推进。在资金确实有缺口时,政府财政根据项目需要,安排部分资金用于保障项目建设,并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水利专项资金等,筹集部分建设资金。

十年间,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已累计完成投资52余亿元,其投融资模式的成功运作在更深层面上主要把握了两个关键点:

一是公益项目法人责任制。南京城建集团于2003年7月1日出资2亿元人民币组建了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这是南京第一次以项目法人的形式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的尝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公司是一个运作主体,所有具体项目施工等由项目公司公开招标承建,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从一般事务中解脱出来。这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节约了管理费用,也体现了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相分离的市场经济原则,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并为城建融资、投资、建设、运行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而法人公司在市场化运作中,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特许经营权,搭建起融资平台,并通过项目建设的公开招投标,加强了工程管理,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公益性项目准经营化。项目法人公司将公益性项目整体转化为准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特许经营权和土地补偿,力求在不增加财政压力的情况下,用时间换空间,用增量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如以20年时限从全市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以及部分划拨土地的收益为信用担保,获取银团贷款和个人投资委托贷款。秦淮河法人公司利用政府的政策,积极探索,广开渠道,通过银行贷款、个人委托贷款、个人抵押贷款、亚行贷款等多种方法,筹集建设资金。在政策尚未到位的情况下,筹集的资金基本满足了工程建设的需求。

2.重视规划引领

在项目实施之初,市规划局综合市建委、水利局、市政公用局、房产局、环保局、交通局、园林局以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了《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建议稿)》,要求在整治过程中处理好防洪与景观、开发与保护、交通与行洪等多方面的综合关系,通过防洪工程,消除洪涝隐患;通过治水工程,实现碧水长流;通过环保工程,达到河清岸绿;通过安居工程,实现安居乐业;通过景观工程,展示山水城林。通过实施上述工程,实现功能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003年1月,南京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根据市政府要求,联合组织了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规划方案国际征集,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加投标,经专家评审,最终确定澳大利亚巴硕公司的“情怀·秦淮”方案。高起点和高标准的规划方案,为项目成功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文化彰显相结合

一是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秦淮河整治项目突出强调为市民营造一个宜居、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环境建设上,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改善道路交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二是环境整治与文化彰显相结合。历史文化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而千年流淌的秦淮河传承着南京主流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秦淮河整治对文化的挖掘和植入工作,成为传承南京历史文脉的重要方式。

4.市场化运作管理养护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为保持秦淮河整治项目的成果,在整治之初,就确定了管养资金的来源方案,在管养方式上,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进行公益项目管养的传统,采用市场化管养模式,通过公开招标,保证了管养的质量,同时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减少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在资金方面,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对部分沿岸用地进行商业开发和转让,既提供了旅游配套设施,也为管养工作落实了经费来源。

三、南京外秦淮河环境

综合整治工程的进一步完善

外秦淮河整治项目已实现了秦淮河的“美丽”、“流动”,但离“繁华”还有一段距离。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之前预想的投融资资金很难到位,相关法规、政策、规划落实严重滞后,投入效率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化解矛盾,实现环境美好、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1.解决融资运营困境

原有的运营设想是在建设阶段主要依靠政府赋予的20年时限从全市每年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以及部分划拨土地的收益为信用担保,获取银行贷款和个人投资委托贷款,同时通过沿河旅游、广告经营权及“水木秦淮”休闲街区等经营权的经营运作收益用于养护和管理,在没有增加市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工程投资的资金平衡。但前期开发整治建设中因客观原因,融资方案没有很好执行,污水处理费提取的资金未能完全到位,土地出让未按计划进入实质性操作。2012年,公司总资产54亿元,其中净资产为11亿元,负债4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9%。在管养资金平衡方面,资产和水上经营收入为1839万元,而管养和水上营运支出共计达3300万元,资金缺口高达1461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环境改善类项目具有明显的公益特征,其基本属性决定了项目没有直接的收益来源和回报途径,而自身收益能力又很低下。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如通过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上级政府专项资金的注入补充项目保证金;通过土地增值收益的捆绑、可经营资源的开发,促进项目平衡,从而为多元化融资创造条件。应该说,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虽然在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这一模式在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上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2.提升项目定位

在外秦淮河整治之初,政府主要将项目定位于绿色景观打造、生态功能建设等环境综合整治,而创意产业、旅游项目等产业的开发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因而在项目整治之前忽视了对沿岸土地开发的控制,未能使秦淮河成为引导全市产业开发和功能布局的重要发展轴,河流整治与两岸开发相脱节,影响了后期秦淮河的深度开发。目前,沿岸一些小区大多拔地而起,有的还侵占了宝贵的滨水开放空间,虽然河水正在逐步变清,但是两岸的整体形态却已有些失控,影响了后续的深度整治开发。因此,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加强整体设计,将河流整治与两岸地区的旅游、创意等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做到规划先行,综合开发,提升外秦淮河整治开发的战略地位。

3.强化系统开发

一条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治理一条河流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对待。在主城范围内秦淮河的开发整治过程中只关注秦淮河本身,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具体实施举措。首先,由于外秦淮河现有的景点管理多头、布局分散,管理主体涉及水利、园林、文化(文物)等职能部门,还涉及沿河所在各区区政府以及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在开发利用上形不成合力,未能有效推动秦淮河的开发利用。其次,区域性治水还不协调。由于内外秦淮河文化和生态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功能定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同,全流域的整治开发还没有实现整合。为此,应由市政府统一协调,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整合资源,串点成线,将水景观资源变成推动南京全市发展的动力,使外秦淮河风光带成为加快南京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4.顺畅管理体制

虽然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对外秦淮河的整治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代表政府一方的主体不明确,在管理体制上,公司难以准确定位,难以明确长期发展方向,因而难以保证整个项目持续规范运作。此外,作为城建集团旗下的一家企业,作为承担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项目法人,其管理和协调权力还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秦淮河整体整治开发的需要。外秦淮河沿线有着丰富的河道水域、土地、宗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通过赋予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更大的管理和协调权限,代表政府行使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经营管理以及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内的景区和旅游产品开发、经营权,统筹沿河两岸土地规划及功能结构调整,必将有力克服资源保护不力、开发无序、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防止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或重开发轻保护,或只开发不保护,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基础。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4

【关键词】河流环境综合治理;环境影响;生态建设

如今河流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一些沿河而生的城市发展区域,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尤其是在国家倡导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和河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系,是如今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1]。

1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1.1 河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河流的推动,通常情况下城市都是沿着河流进行分布。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依靠河流居住可以便于人们获取河流水源;二是河流可以为人们提供水上运输的航线,从而方便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在我国的城市分布中,许多城市都依河而建,尤其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以来就是我国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也是我国城市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与此相反的一些水系不发达的西北内流河流域,相对来讲其城市分布较为稀少,并且该区域的经济与沿河的城市对比一般比较落后[2]。

1.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对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近些年来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然而,由于一些工厂将废水排放到河流当中,从而污染了河流的水源,不仅不利于人们饮用水,还影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由此可见,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对河流周围环境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对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积极治理河流环境有助于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该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3]。

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优势

2.1 国内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们在进行河流环境治理工程之前,对整个河流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可以预防或者减轻因河流治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措施,对于确立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河流体系较为发达的地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影响评价对该区域之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居民的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给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例如,河流的水源枯竭、周围土地的荒漠化现象。因此加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不仅能改善目前的城市发展现状,还能提升河流的防洪能力以及改善沿岸的河流景观,进而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将清水、白云、蓝天再还给人类[4]。

现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当下环境的改善和网络技术的推动,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需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正好符合当下城市的发展战略,并且还能对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进行综合的评估、分析,减少河流治理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从而将环境的污染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进而既能优化河流的环境治理,还能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3 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措施

3.1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

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对改造区域的植被、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好有坏,并且不同的治理因素对于整个环境的改善作用也会千差万别,所以对于河流的治理工程方案应该事前做好具体的分析、调查,并且合理地布置其施工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损害。

3.2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环境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程进行评价,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一个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数据分析表,在后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结合其具体的图表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因此,环境的调查区域相对而言比较广泛,包括周围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植被生长情况[5]。

3.3 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影响环境因子的识别

环境因子的识别是指对已确定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这包括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地区的自然分布状况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立。在此基础之上,对河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评价河流环境治理工程施工中可能对哪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环境因子产生影响,然后根据其影响因子,研究其具体的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河流治理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还能对周围的河流污染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周围河流交通运输行业的正常发展。

3.4 以信息化推动行政机关财务管理规范化

在河流环境综合治理中,环境影响评价除了对现有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外,还需要对潜在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预测,找出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因素的大小进行识别、评估、判断和决策。这样做是为了保障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任何的破坏,将其对周围一些生物物种和人们活动的影响减到最低,从而保证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周围的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也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6]。

4 结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河流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河流是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影响资源,无论对城市的建设还是城市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河流的污染现象却日益加重。究其原因是人类的工业化发展使得一些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排放到河流中,致使河流的水质出现污染现象,因此要想改善河流目前的污染问题,就需要对河流进行治理以及河流周围环境的改善。但是还应该在河流的治理中进行环境影响的具体评价,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减少河流治理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并且尽可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段昱君,张新禧.新城区河流景观改造――安徽省界首市界洪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J].中华民居,2010,(11):246.

[2]林鲁生.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探索与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8):112-114.

[3]陈莉.论西北地区城市河流综合治理工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6):6-9,16.

[4]朱向宏.河流治理的生态环境技术架构[J].中国水利,2011,(22):20-21,26.

[5]姚仕明,刘同宦.河工模型在河流治理开发与保护中的作用[J].人民长江,2010,41(9):73-76.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5

罗讷河位于法国东南部,是法国第二大河,全长812km,其中在法国境内长500km;流域面积9.9万km2,在法国境内为9万km2。其上游主要受高山冰川雪水的补给,中游受大西洋降水影响,下游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罗讷河水量随季节变化大,从上段、中段到下段,呈融雪与降雨混合型变化,但总的来说,罗讷河水量丰富,河床坡陡,在法国境内的落差达330m,水力资源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对于缺煤的法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由于罗讷河流域是法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上交通、农业灌溉、工业发展对法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所以法国国会于1921年通过立法确定了要从水电、航运、农业灌溉三个方面对罗讷河进行综合开发治理。1933年成立了资本为2400万法郎、由国营和私营机构组成的240万股的罗讷河公司。1934年6月5日,公司被授权对罗讷河进行综合治理和经营,在近一、二十年内,又增加了罗讷河的旅游、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工程。经过六十余年的开发治理工作,现在法国境内500多公里的梯级综合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从瑞士到地中海的渠化水道。

在罗讷河治理中,为减少对两岸土地的淹没,除上段第一级电站采取高坝方案外,其余全部采用低坝和人工引水渠方案开发,由于水库小,水位变化不大,在防洪削减洪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罗讷河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其中主要是采用修建小型水库、整修两岸河堤、修建大尺寸泄水闸和分流渠等措施。

罗讷河公司在干流上共修建了18座水电站,总装机306.3万kW,1994年统计发电量为177亿kWh,占法国水电总发电量的22.1%,向法国提供了大量干净、可靠的廉价电力。公司当年取得售电收入13.275亿法郎。

在罗讷河上,修建了18座拦河闸及13座大型船闸,闸体尺寸统一设计为长195m,宽12m,渠化后的河道,可以使4000—5000t的顶推船队克服里昂与地中海间161m的水位差,从地中海经过310km的航程直达里昂。1995年,法国国会又批准由罗讷河公司实施罗讷河支流索恩河通往莱茵河进而沟通北海的罗讷—莱茵229km长、包括24座船闸在内的人工运河综合工程,拟在1995—2010年建成。工程预算170亿法郎,主要由法国电力公司保证资金到位,罗讷河公司和欧洲基金会、政府和地方团体也投入部分资金,其中50%的投资来源于罗讷河公司向法国电力公司售电的收入。工程建成后,至少可使4000t的顶推船通过1600km长的大型现代化航道,从马塞直通荷兰的鹿特丹,比原来的通行里程缩短1800km。

罗讷河采用低坝开发,征用土地从980km2减少至92km2,减少了91%,且改造了罗讷河流域的农业经济,逐步引用175m3/s的流量,使流域内约35万ha的农田获得灌溉。与此同时,修建了320km开放式排水渠和80km地下排水渠,以保持地下水位,保证农业用水及对环境实施保护。从1968年开始,在罗讷河下游试行节水喷灌技术,效果很好,现已普遍采用。

罗讷河工程共修建115座分水渠,32座泵站,26座港口及工业开发区,占地1000ha,修筑公路200多公里,还兴建了一大批排污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了40余处度假村、冲浪旅游景点,全部投资总计600亿法郎,固定资产相当于60亿美元,其中有法国政府对航运补助投资、有国内外赠款、有公司售电收费投人,但一大部分是由罗讷河公司直接向银行贷款,目前工程贷款已基本还清。

罗讷河公司具有工程规划、试验研究、设计、组织施工、运行维护、安装调试的能力。1982年,全部梯级电站实现了自动控制,不仅水电站设备,而且坝上设备和其它设备都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遥控,全河电站中央控制室设在夏托纳夫电站,除此电站外,其它水电站都是无人值守。罗讷河各电站工程的监控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通过中心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对水电站进行防洪调度、水量调节和水电站经济运行的自动控制。水电站的梯级调度自动化不但改善了管理工作条件,而且还实现了安全生产,避免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增加了工程的发电效益。电站、水工、船闸的工作人员因此减少到原来人员的五分之一。

二、对“罗讷河整治模式”成功经验的探讨

罗讷河水力资源丰富,19世纪末兴建了第一座圣克来水电站,平均引用流量500m3/s,水头12.2m,装机容量10.7万kW。1899年投入运行,年发电量达4.2亿度。这个电站的综合效益启发了当时的决策者,他们提出用罗讷河水力发电的收入滚动开发罗讷河的集资方案,亦即通过售电或租借港口设施,将收入用于整治工程。这就是一种可行的“罗讷河整治模式”。罗讷河开发方式是集水电、航运、农业灌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在全河修建一系列低坝小库,与渠道引水相结合修建径流式水电站和船闸,并在库边修筑堤防。综合治理的基础是罗讷河的18个梯级电站的电力和港口设施的直接收入。但是能够实现今天的治理效果,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

1921年5月21日,法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批准由罗讷河各公共团体从水电、航运和农业三个方面对罗讷河进行综合治理。从法律上规定了罗讷河治理必须遵从综合利用的方针,并赋予流域开发者全面开发沿河工程的权力。

(二)成立实体公司执法

1933年5月27日,法国电力公司、铁路公司(二个私营公司)、巴黎大区地方团体、罗讷河地区公共机构(二个国有机构)四方成立了资本为2400万法郎,合计240万股的罗讷河公司,每方各占公司股份的25%。1934年6月5日,公司根据国会法案,接受了对罗讷河的经营和治理权以及将来的工程开发权。1948年,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的私人股份被国家购买,罗讷河公司成为罗讷河国家公司,现在有六个股东,他们是巴黎大区地方团体;罗讷河地区公共机构和团体;法国电力公司;法国铁路公司;莱茵、罗讷河有关地区;莱茵、罗讷河公共机构和团体,每方各占60万股,共计360万股。公司不但承担了罗讷河的电力、航运、灌溉治理工程,而且增加了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工程,在法国工业部、交通部、环境部的领导下,与电力公司、航运部门、各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已建的电站、航运渠道、船闸、码头、农业灌溉设施、补水渠等。罗讷河公司这一经济实体,是法律授权实施罗讷河综合治理与运行管理的实体。现在公司有职工800人,公司本部200人,各电站、工程管理部门600人。

(三)罗讷河公司修建工程主要由国家担保向银行贷款

据罗讷河公司统计,1989年以前治理罗讷河花费的工程投资共580亿法郎,89年至94年又投资16.18亿法郎,总投资额近600亿法郎,相当于现在的60亿美元。资金的主要部分是国家对航运的补助及向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由国家担保从售电收人中还贷。目前由于法国电力公司基本以成本加税金的计价原则收购水电电量,所以电价随债务减少成本降低而降低,电站刚投运时的还贷电价达80生丁/kWh,还贷后期的91年全部18座电站的平均电价为11.7生丁/kWh,94年的平均售电价为7.5生丁/kWh,低电价使得罗讷河公司几乎无利可图。罗讷河虽然有建设水电、航运工程等取得资本滚动发展的能力,但是在法国电力公司收购水电限价、电价特别低的特定条件下,罗讷河公司要不断寻找新的开发项目,以工程养公司。因为法律授权该公司经营罗讷河的期限是到2030年。在这期间有工程干,国家就担保向银行贷款,法国电力公司支付给罗讷河公司用于还贷的电费就多;没有工程做,罗讷河公司就没有盈利,所以在水电项目开发完毕之后,该公司还在不停地开发纯公益型的工程。在这种机制下,罗讷河的每一个局部的治理都被列入了开发计划。罗讷河流域已经被治理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美丽、富饶的地区之一。

(四)法治是综合治理罗讷河的保证

法国是法治国家,罗讷河公司按照1921年国会通过的治理罗讷河的立法与授权妥善处理与协调了沿河20个省市行政区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利害关系。罗讷河工程的管理也得益于执行法国现有的民事法典、公共水道和内陆航运法典、公共卫生法典、国家财产法典、刑事法典等法律法令。法国现行水法共15章,包括序言、现行的立法、水的所有制、管理和保护水利工程的立法、保护区和保护地的立法、政府对水的管理和制度、专门和自治的水资源开发机构、水资源财政和经济方面的立法和水法的执行与管理等等,这些法令条款通过大区长官和各省省长、市政委员会和市长的各种命令、法规和行政通报贯彻执行。对不遵守或违反水法条款者,给予惩罚,惩罚包括使受害的部分恢复原状、罚款、关押或上述各种措施并用。

(五)罗讷河公司与沿河地方政府和人民关系和谐

罗讷河公司把河流所经过的地方的官员吸收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根据法律与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地方政府商量罗讷河的综合治理工程方案、移民、淹没、损坏设施的赔偿以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修建补水渠以补充由于工程开挖加深而降低的地下水位等等。公司兴建工程使当地受到的损失都以造地、开辟旅游饭店、码头、冲浪设施、旅游景点等给予补偿,以增加地方的收入。为了管好电站与河流,罗讷河公司沿河种树、种草,修建污水处理工程,疏浚河道,整治港口,修建防洪排沙工程,带动和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发展,使沿河群众富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罗讷河治理过程中,公司做的类似“福利”工程达40处以上。

罗讷河公司在治理500km长的罗讷河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电力基本上全部售给了法国电力公司及用于沿河市镇的股东,开通的航运设施,支持了交通公司的股东,各股东从工程中大大受益,事业发展了,股东的股份扩大了,公司由于妥善处理了与有关的20个省市地方政府、两岸群众的利益关系,与两岸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相处十分和谐。

(六)采用新技术加快建设速度,减少投资,提高效益

在罗讷河电站建设中,除早期开发的热尼西亚电站利用水头70多米、采用混流式机组外,其余均为低水头引水式电站。50-60年代初期开发的5座水电站全部采用卡普兰立轴转浆式水轮机组,随着技术进步,1960年在下罗讷河的贝尼特电站首次试用卧轴的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组以后,后期的各电站建设也广泛采用。罗讷河采用贯流机组的突出优点是:

1.效率高,单位过流量大,单位出力较高。

2.比传统的立式轴流机组占地少,可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工程,节约设备投资15%,厂房土建投资节省20%,若采用不调节机组,机组效益降低不到2%,但投资会进一步降低。

3.工期短,收效快。罗讷河在1952-1980年共建13座电站(其中8座为灯泡式机组),装机218.6万kW,平均不到3年可建成一座电站。

三、体会和建议

通过对法国罗讷河公司的访问及对罗讷河梯级工程的考察,我们深感罗讷河梯级工程开发治理非常成功,值得很好学习和借鉴。

1.依法治水依法治河

河流、流域的开发治理工作要由国家统一管理,具体由水利部门为主实施。由于工期长,涉及面广,各方面利益复杂,要促进大的流域河流在国家立法,中小流域河流在地方立法,把治理开发的原则、做法和具体要求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并授予实施治理工程的实体(如公司)以河流治理工作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一条河流或一个流域的治理,最好以法定一个实体为主,从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到建好后运行管理,全面负责,把法定责任实体的名誉、命运与治理工程的效果联系起来,以保证流域开发治理的质量。

2.总体规划、综合开发、循序渐进

对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治理,应该具有全局性,从水利、农业、交通、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综合治理,研究、规划和设计都要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处理好公司与沿岸群众利益,不能搞短期行为,造成资源破坏和许多后遗症。各地、各河流情况不一样,有许多并不适用“低坝小库”而更适于高坝大库,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论证决策,不能照搬。目前中国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水利部提出的由水利部门组建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对一些水力资源集中、效益好、见效快的中小河流实行“流域、梯级、综合、滚动”开发,是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3.在国家宏观引导下实行承包经营

法国为治理罗讷河,支持成立由私人与国家组成的罗讷河公司,赋予其对一条河流的经营开发权,根据工程需要提供借贷的优惠。实行公司借钱做工程,国家给予担保。在中国这种模式很难行得通。但是集资办公司,国家给予支持,争取国内、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争取财团入股,争取合理的还贷电价,在工程获利后滚动发展是可行的。目前解决好成立河流流域开发公司(实体)、解决好电价偏低问题、争取给电站建设使用低息、长期贷款,是目前梯级电站滚动开发治理的关键。

4.采用新技术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6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新晨: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2、宁波市小流域治理对策措施,[R],宁波市水利学会,2008.7。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7

Abstracts:Freshwater river embankment by means of establish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control of natural or artificial excavation of the river. Freshwater river not only bear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aquaculture, water transportation, cleaning, drainage pollutant release of sewage and other functions,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but also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taste of the city and promote the regional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At present, freshwater river drainage as the city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cytoskeletal network,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nature of city, land use layou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City Nanhai District town of Dali Xie side Chung stream quoted at home and abroad water system management mode and success as an example, to determine the corresponding river wat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关键字:内河涌综合治理模式

Key words:Freshwater rive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 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内河涌水系综合治理背景

河流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与人类文明、文化和历史戚戚相关。河流的健康状况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演替,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在对河流的改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河流为人类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同时却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使得河流自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治理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随意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入河流,引起河流污染也是人类对河流不当利用的主要负面后果之一。近年来由于内河涌污染、淤积、堵塞、萎缩等问题突出,内河涌反过来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国内外治理模式

水系综合治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生态河提、给河流以空间、控制河流污染、建设滨水景观已成为国际上城市河流治理发展的总趋势。归结起来城市河流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设生态河堤是现代城市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

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

河流以空间,是现代防洪规划的新理念

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措施,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问,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设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20 世纪 60年代,欧美广泛开展以充实改善水空问功能为目的的滨水区建设,拉开了大规模城市水空间规划建设的序幕。以日本东京、横滨滨水区建设和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建设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滨水区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空间的形象,重新恢复了它作为城市空间的活力。华盛顿波多马克河绿带规划及日本各地的亲水公园建设,使城市河流再次展现了河水清清、绿树成荫的良好自然风貌。

三、谢边涌水系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概况。

谢边水系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腹内,是南海区的主要内河涌之一,水系流域涉及佛山市南海区的大沥、罗村及禅城区,地势西北高东低,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十分发达。谢边涌水系河涌总长约14.9km,流域总面积约36.6 km2。各支干河涌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河网,河网密度达到0.41 km/ km2。水系主支干河涌为谢边涌、丰岗涌、朗新涌、茶涌等。本次研究谢边汉涌水系综合治理的河涌主要为谢边涌、公路坑涌、机场涌。

(二)存在问题。

1、防洪排涝能力较低。随着谢边涌水系流域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上管理不善,沿岸居民河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大量的生活垃圾倒入河涌,使得河涌淤积严重,河道横断面面积减小,过流能力下降,防洪排涝能力大为降低。河涌岸边规划、管理不完善,河岸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人为侵占河道、设障、阻水,严重影响河涌的防洪排涝能力。

2、谢边涌水系各河涌岸边土地多被工厂、民居所侵占,多处存在房屋紧临河涌而建的情况,建筑布局较乱。河岸环境的恶劣,阻碍了人们亲水活动的开展,水文化逐渐消失。

3、水质污染严重。谢边涌水系流域内经济十分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谢边涌流域内区域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废水排放日益增多,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谢边涌,沿岸单位、住户随意向河涌内倾倒垃圾废渣。由于谢边涌横断面面积较小,水流缓慢,大量的污染物沉淀积累在底泥中,造成谢边涌臭味大,水质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河涌水质低于V类标准,溶解氧浓度甚至为零,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原有功能衰退基本丧失,水生态平等遭受破坏。

4、河涌部分道路、桥梁质量较差。河涌部分道路、桥梁由于修筑时间较早、等级低,加上年久失修,质量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桥梁高程较低,结构简单粗糙,不利于河涌的排洪通畅,景观性较差。

5、部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河涌沿岸有些群众居住的房屋紧临河涌而建,底部高程较低,外面河涌水位相对较高,屋内潮湿,加上水体污染,夏天蚊虫滋生,容易传播疾病,生活环境质量差。

四、谢边涌水系治理方向体系

针对谢边涌水系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治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并且考虑河涌综合治理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构成了河涌综合治理一个有机整体。为此近年来主要实施5个方面的治理:

1、防洪排涝治理。防洪排涝是城市河流的基本功能。该治理主要在于恢复谢边涌水系河道功能,提高行洪能力。2008年至2010年实施谢边涌清涌工程、公路坑涌一期、二期清涌工程,主要是进行河涌清淤及局部补种树苗绿化,打通局部束窄位置,清涌总长度约8000米。通过疏通河道,清除河涌底泥和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拓宽等手段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减低城区水患。

2、河涌污染治理。谢边涌水系污染主要是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因此治理工作从两方面入手:减少污染源和治理污染源。具体措施:

(1)对沿河污染企业进行了处置,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搬迁污染较重的企业,关闭不合要求的企业。2008年关闭10家小熔铸企业、1家陶瓷厂,2009年谢边涌沿岸提升16家铝型材厂。

(2)改造入河生活污水管道。2008年至2010年期间,我镇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作建设,而谢边涌水系的谢边涌、公路坑涌、机场涌已纳入了大沥南部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和大沥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配套管网工程的纳污范围,在沿河敷设截污干管,将沿河居民的入河生活污水进行截流,输入各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上述措施从源头上截住河涌的污染源。

3、河涌水生态系统修复。2009年在谢边涌的桂丹路南段、谢边涌的瓜步汛电排站前段采用新型的“生态浮岛”技术,铺设生态浮床3470.2 m2,长度约850米。通过搭建生态浮床、浮床框架、配套设施,浮岛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在满足河道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净化河道水质,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内河涌水环境质量和恢复水体生态平衡,并起到COD等污染物削减的作用。同时不断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增强水环境自身的活力。

4、河涌滨水绿化建。2011年6月对谢边涌桂丹路至广三高速段堤岸按高标准进行景观整治,包括沿江景观、河堤绿化、夜间照明、园林小品等项目,进一步改善了谢边涌岸线,营造一个清新舒畅、恬静纯朴、具有岭南水乡风韵的水岸景观。

5、道路、桥梁、管网建设。针对沿河涌部分道路、桥梁存在的问题,同步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谢边村建设一座钢筋砼结构,总长为42.8m,拱圈总宽5.0m五跨连拱景观桥,桥孔总净跨为33.0m,涌底高程为-1.5m。既利于排洪,又提升了沿岸的景观性。

五、谢边涌水系整治初见成效。

(一)经过的近五年一系列整治措施,谢边涌水系既改善了水质及两岸亲水环境,也巩固了排涝能力,全面营造出清新舒畅、优美恬静的岭南水乡景观。

谢边涌水系生态浮岛

谢边涌新建的五龙桥

谢边涌水系沿线景观

(二)、虽然谢边涌水系经过了近年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河流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有效工作,还需要加强以下工作:

1、群众安居工程。居民拆迁安置是综合治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时谢边涌沿岸个别房屋紧临河涌而建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需考虑拆迁户的利益,制定有利于拆迁户的安置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把河流综合治理居民拆迁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使拆迁工程转变为安居工程。

2、水文化建设。河涌环境质量改善后,群众的亲水活动将必将日益增多。因此,要注重开展谢边涌水系亲水活动所配套的地区水文化宣传和建设。

3、强化流域管理,确保整治成效。谢边涌水系管理范围为谢边水系组成河涌水域、岸坡、桥梁以及滨水绿化陆域空间。通过对水质保护与管理、河涌环境卫生管理、滨水绿化管理、亲水平台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占路管理等,以保证整治成果。

4、加大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对河流整治工作参与、监督、管理。以多种宣传手法,加强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居民自身对破坏水环境的行为约束,提高人们对河流事业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参与。

内河涌水系综合整治是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民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整治,使各堤内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排灌体系,达到“暴雨不涝、水清岸绿”的目标,对确保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及排涝安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持水乡风貌,延续水乡文化,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河涌两岸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只有尽早推进内河的综合整治工作,才能有效制止内河的进一步萎缩和被侵占;才能有效避免河涌两岸的无序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避免今后河涌整治因更多的征地、拆迁问题而带来成本加大的问题。水系综合治理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我们在整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更高效、更科学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顺德内河涌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

[2]佛山市汾江河谢边涌段人工复氧、生态浮岛和水景工程可行性研究

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篇8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河道的整治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河道综合整治方法的分析,对确保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河道综合整治新理念

1.功能性原则

既要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要求,又要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恢复河流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生态观原则

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河道断面及两岸截污系统,维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场所和景观的底色,使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有机结合,创造和谐、有序、舒适、优美的滨水绿化空间,充分体现“滨水・绿地・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

3.人性化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现城市滨水特色,形成环境优美、贴近市民、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

4.文化性原则

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力求将现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新的设计理念强调人造工程顺应自然生态,河道断面力求规顺天然河道,河道底部在满足防止洪水冲刷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天然河床,两侧边坡则依河道水力条件采用天然或仿天然材料辅以耐水、耐冲刷植物,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季节性河流或小流星河流,可设置部分蓄水设施,如橡胶坝,既可塌坝泄洪排涝,又可用于城市景观娱乐,让市民有机会充分享受穿市而过的水资源,为城市增添生机。

三、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1、城市河道治理要从规划入手

(1)城市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统一规划、综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维护当地的文化名城风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城市河道规划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满足河道防洪排涝基本功能的要求,实施水环境生态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河道流畅、水清、岸绿、宜居、繁荣的目标。

(2)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力保持其自然形态,并力求水流顺畅。以此保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加强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

(3)在河道规划时,尽可能的保持或扩大河床宽度,使得河流在大水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不要为了建筑建设而挤占有限的河岸滩地。保留两岸足够的滩地,有利于保护河岸生态环境。

2、城市河道要做好生态护岸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进步,滨河景观带的建设高速发展。滨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在这种城市建设中河道的生态护岸规划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做到防洪泄水的同时,要兼顾河道周边的生态保持和良性发展, 结合坡岸的生态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河道的绿色生态岸。

在进行坡岸整治时,尽量使用透水性好的建筑材料,精心选择护坡性比较强的植物,在保持坡岸坚固的同时,做到最大的绿化优化。可以借鉴采用先进的新型护坡技术,如三维植被网护坡、棕纤维生态垫等,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完善坡岸的生态系统。同时严格控制滨河建筑高度,实行梯度开发,增绿化、增空间、减容量,景观绿地与亲水岸线建设联动,在沿岸建设多个绿地并保障滨水空间的共享性和连续性。

3、河道的治理要重视夏季防洪

要认真编制好城市河道的防洪规划。对现状河道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准确的河道现状资料,围绕“筑堤不围城,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思路,规划考虑并发展定位。各流域之间的规划应相互衔接,并与现代化城市其他建设相配套,在提高城市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为城市沿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河道清淤工程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先行条件,应加大河道淤积整治,以截污为中心,先截污后景观,主流与支流系统整治。为了达到淤积治理目标和改善河道水质污染状态,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淤泥的来源,全力做好河道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种草,做好河岸和堤岸的绿化维护,流域内尽量减少的地表,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流水侵蚀,降低淤泥的累积。

4、城市河道治理要加强防污整治

(1)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城市的污水一般都排入了河道,所以为了使城市河道免遭污染,必须对河道沿线进行污水截流,将这些污水送到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当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入河道。

(2)净水湖的修建能起到河流自净的功能。在城市河道的下游可以修建面积比较大的静水湖,来进行水质恢复、净化,确保河流的水质优化。

四、实例分析

1、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流域概况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汉江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km。汉江安康段干流长度346km,占陕西省境内长度的53.1%。安康市城区以上流域面积38625km²,河道长509km,平均比降0.766‰。石泉至安康河段长188km,安康至旬阳、白河河段长分别为45km和145km。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和我省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汉江还担负着保护和涵养水资源、保障受水区供水安全的重大历史使命。

(2)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汉江防洪治理程度低,现状防洪设施薄弱;

汉江现有防洪工程标准低,达标堤防少,以低洼地带无防洪设施或防洪标准太低最为突出,急需加固提高。

2)水污染呈上升趋势,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a、水质现状总体较好,但部分污染物指标呈逐步上升趋势;

b、湿地面积减少,水生态环境功能退化;

3)一江两岸景观缺乏统一规划、品位有待提高;

2、整治任务

本次综合整治的重点是沿汉江干流的安康市城区和石泉、紫阳、旬阳和白河四个县城。综合整治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水环境保护、水景观及水文化、航运等。

(1)防洪减灾方面。以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为基础,以河道整治相配套,结合防洪非工程措施,构建汉江安康段综合防洪体系。

(2)水生态与环境、水资源保护方面。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机制,加强生物物种保护与资源养护;干流水功能区主要控制指标达标、水质明显改善,沿江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废污水达标排放。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3)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结合干流堤岸、水电、航运、交通以及汉江两岸社会经济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开发水景观、水文化,按照“安全、自然、亲水、文化”的治理理念,发展水利旅游、改善人居环境。

(4)人居环境建设

1)河道水景观规划

a规划汉滨区黄洋河口、旬阳县旬河入江口、白河县白石河入江口蓄水景观工程3处,共计蓄水景观面积780亩。

汉滨区黄洋河汉江口橡胶坝蓄水景观工程,水面长度1.5km,宽80m,水景观面积200亩;旬阳县旬河汉江交汇处翻板闸蓄水景观工程,长度1.4km,宽200m,水景观面积420亩;白河县白石河汉江口翻板闸蓄水景观工程,水面长度1.3km,宽80m,水景观面积160亩。

b.重点打造安康东坝堤防、护滩景观工程,石泉县滨河公园及生态湿地,以及白河县滨河景观长廊。

规划打造安康东坝堤防、护滩景观工程;石泉县滨河公园,长2.5km,面积900亩,生态湿地2010亩;白河县作为陕西汉江出境地,规划将冷水、麻虎及城关河段右岸15km护滩,结合堤岸景观建设规划为滨河景观长廊,打造成为展示汉江安康段综合整治效果的窗口。规划白河县滨河景观长廊范围长7.5km,宽30-50m,护滩面积440亩。

3、规划内容及实施措施

做到江边有堤、堤上有路、路外有景(绿化、亮化),路边有码头。坚持上下互通,左右衔接,打造人亲水、水绕城的如画汉江。

安康市:规划范围沿汉江横向划分为三个区:西部旅游度假区,中部综合服务区、东部湿地体验区。规划区东至关庙大桥、西至月河口,东西长约11km(其中汉江水域面积约为6km²。)

紫阳县:规划县城1500m滨江长廊、汉王1000m观江长廊、焕古集镇1000m观江长廊、金川集镇1000m观江长廊、洞河集镇1000m观江长廊、向阳集镇1000m观江长廊等。

石泉县:沿江两岸景观规划项目有:新堰湿地公园、莲花古渡游览、后柳水乡游览、石泉县城至喜河电站汉江游览。

旬阳县:沿江两岸景观规划项目有:县城下菜湾-旬河入河口水幕电影、吕河镇游艇会所、吕河镇吕河度假村。

白河县:汉江西岸留出5―10m宽的生态绿廊,结合防洪堤建设河滨广场,沿江两岸景观规划项目有:城关镇300m湿地公园、冷水河300m湿地公园、麻虎电站水利旅游及上游湿地公园。

4、水生态与环境、水资源保护

(1)水生态保护措施

1)汉江生态流量保障措施

2)鱼类种质资源保护措施

3)湿地建设规划

4)制度建设及监测监控措施规划:汉江安康段规划共设水生态监测断面23处。

(2)水资源保护措施

为维持和改善汉江水质,使汉江水质全面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需要重点完成以下治理措施:

1、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污染控制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2、水质监测措施:规划汉江干支流新增31个地表水监控断面、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1处、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厂40处、新建工业污染源治理41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保护水资源。

五、几点启示

1、随着水务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各地城市水利规划要纳入流域规划中统筹考虑,体现个体与整体的互通互容,实现城乡水利统筹发展。

2、治水必须治污。河道整治要实现治水与治污同步,将治污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到实处。如果治污不彻底,河道治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六、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城市河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河道整治的方向,为城市河道系统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士国.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J].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5):56-59.

[2]李海琳.浅析驳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28):348-349.

[3]张东华.生态学原理在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1):115-118.

[4]朱晨东.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北京规划建设,2013,(5):39-42.

[5]徐志侠.河道与湖泊生态需水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3):121-125.

上一篇: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下一篇:探究性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