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6 15:23:37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1

关键词:初中生;暴力行为;相应措施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中学生违反纪律道德规范或国家法令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暴力行为,可分为一般暴力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自问:当今的中学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如此崇尚暴力?如何恢复我们校园的宁静与和谐?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初中生的暴力倾向是受到了社会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暴力文化越来越冲刺着当下人们的浮躁的心,尤其以初中生为主要群体的青少年更是暴力文化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影视、音像制品、电子游戏里暴力情节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暴力文化很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扭曲了初中生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暴力文化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缺失和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暴力性格的形成。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说过:“孩子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父母”。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可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固执暴躁的性格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性格倾向;有的家长经常忙于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出现不良思想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控制;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根源,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最易产生攻击行为。家长管教方法过于严厉或家庭气氛紧张等家庭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此一来,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到位是校园暴力的主要根源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校园暴力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然而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应试教育面前,道德教育只能为升学、分数让路,无形中就被被冷落或忽略掉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暴力倾向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甚至会愈演愈烈,由此校园暴力事件就很难避免了。另外,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往往采用不当的处理方式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如打骂、惩罚、特别是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都会滋生初中生的暴力倾向。

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是非观念不清也是导致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一些初中生分不清善恶丑、黑与白,他们中有的认为同学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有的认为学雷锋、助人为乐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认为勇敢就是斗殴、干危险的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常会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面对频发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时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主要力量。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导室,聘请心理专业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应制定校园暴力发生的应急预案;设立正规严格的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安装摄像头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以身作则。作为一个教师,言行举止是最容易被学生效仿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进德修业,为人师表。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好某件事时,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当孩子做错某件事时,不应采取打骂的错误教育方法,应耐心地教导,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信地成长,快乐地成长。另外,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良好的榜样。

作为初中生个体,首先应该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远离暴力文化,远离暴力行为。其次培养个人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积极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2

关键词:校园 榨油 成因分析预防对策

一、“校园榨油”解读

我们所说“校园榨油”通常则是外界社会闲散人员勒索学生钱财、收取学生保护费的违法行为,这类校园榨油,有社会无业游民,也有刚刚毕业或辍学学生,他们往往利用在校学生进行违法活动。

二、“校园榨油”组织在校园中的表现

“校园榨油”作为一种黑社会性质违法活动,不仅具有独特的行为特征,其防范对策和控制方略与其他一般团伙犯罪也有较大区别。 互联网上和部分地区的案例反映出了,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学会用黑社会的各种方法与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同学,究其根源就是现在社会上的黑恶势力、黑社会文化对校园的渗透分外厉害。校园这一方净土更被黑社会分子作为发展其成员的机构,在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倍受威胁,所以扫除“校园榨油”组织刻不容缓。

三、校园榨油的形成原因

青少年由于正发育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处于形成和成熟阶段,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就是一个需要特别研究的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受其生理心理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还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渴望交友,渴望交际上的开放性,因此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又有聚合的特征。一旦他们聚合在一起,我们所说的校园榨油的雏形就已经基本形成,与外界稍有接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其暴力行为和不计后果的特点就显露出来。

(二)环境关系。青少年犯罪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有相当一部分的来自问题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再婚、犯罪、留守儿童)。这些存在家庭问题的青少年在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之后,就会加入违法活动,成为犯罪分子,并由此发展起校园黑社会。

(三)青少年精力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趋势,这对人生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有很坏的影响,各种宣扬凶杀、色情、暴力、赌博的录像和网站更是成了青少年步入歧途的引导者。

四、校内外榨油现象面面观

“校园榨油势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现在,社会风气算不上很好, 正义的声音有时显得软弱无力;打开电视、网络,里边播出的往往都是黑道老大一掷千金、醉生梦死,或教人如何打斗,如何抢劫,如何作恶之类的影视作品,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和教唆着我们的孩子。

(一)、令人担忧的前景

在当今校园里,简直不胜枚举,有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的学生,认为学校里最可怕的是老师,而如今为数不少的学生,则认为最可怕的就要数那些“问题学生”和“校园黑帮”了。目前,这种校园里普遍存在的黑恶势力正在像滴在水里的油一样扩散蔓延,逐步由几个零星的“点”扩大成“片”,并渐渐组成各所学校间的“大帮派”,甚至还勾结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无业青年,形成庞大的“校园黑势力网”。更为严重的是,其触角和魔爪甚至已经具备伸向校外,直接危害社会。

(二)、校园榨油的特点

校园榨油最直接的犯罪手法就是勒索钱财和实施暴力,而最令当今家长头疼的是两者往往是同时而来了,并不能说是舍财免灾的解决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当前的校园暴力现象一般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暴力程度日益凶暴。如抢劫、恶性伤害等校园犯罪案例日益增多。

第二、表现形式多样。如体罚、起绰号、打架、欺负弱小同学甚至伤害老师、校园抢劫、校园犯、校园黑社会等。

第三、暴力分布普遍。校园暴力在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学校都有发生。

第四、施暴地点集中。多在空教室、体育馆、楼梯间、厕所内、运动场或其他少人注意的死角,而且多在上学或放学及晚自习时发生。

(三)相关案例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遇到侵害或敲诈的比率为27.0%,中学生遇到侵害或敲诈的比率为14.1%。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遭遇“校园暴力”侵害的风险率不同,小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风险率更高,从遭遇侵害或敲诈的次数来看,小学生遭遇多次侵害或敲诈的情况也明显多于中学生和大学生。

当问到受到侵害或敲诈后受害学生是如何处理的问题时,有38%的学生向老师汇报,有20%的学生向家长汇报,还击或报复的占13%,自己默默忍受的占13%,有10%的受害学生设法躲避,报警的占4%,另有2%的学生表示满足他们要求。

尚未受到侵害或敲诈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呢?有45%的学生说向老师汇报,有18%的准备报警,20%的向家长汇报,5%的准备还击或报复,8%的准备躲避,1.0%的准备默默忍受,3%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办。

五、防治与打击

对校园中的犯罪活动,要早发现、早控制、早打击,同时全社会都要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如果遭遇校园暴力,可以试着用几种方法防治:

1.在遭遇校园暴力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以减少损失。尽可能不发生冲突,以减少肉体伤害。如果势单力薄,要什么给什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但一定要把对方的体貌特征看清楚,以便协助公安机关把他们抓获。

2.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家长要帮助解决问题,不要袖手旁观,也不能斥责,更不能帮着实施暴力手段。

3.对受害者一定要鼓励其报警、报告老师和学校,甚至告到法院,以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

4.心理调适。在教育心理专家的帮助下,消除心理阴影。

在纯洁的校园里,应该警惕少年黑社会苗头的出现。这种苗头对社会、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危害极大。他们会扰乱社会秩序,给同龄人带来伤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极易发展成为黑社会势力。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预防黑社会侵蚀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坚决与黑恶势力划清界限,斗争到底。

六、思考与启示

社会应当更加的关注校园、关爱学生,同时学生本身也应该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我相信,如果大多数学生们牢牢抱成团,还是能震慑住那些为非作歹的坏社会青年和学生的。”对付“校园榨油等黑恶势力”,我们不仅应从学校、教师、教育做起,更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好在,中央正在进行文化道德建设,我们也期着望通过一系列活动净化社会大环境,提高公民的文化道德水平。

如何净化社会、校园风气,还孩子们一方净土蓝天,不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

2、潍坊市教育局:《潍坊市学校安全管理规范》327页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3

摘 要:高校“校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群体及高校本身的危害不一而足,如何有效预控校园网络暴力的产生、规避校园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各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下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分析有关网络暴力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回顾校园网络暴力的现状,并对校园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认为当前高校应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素养,创新大学生课余活动内容,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监督机制,以达到消除“校园网络暴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暴力;负面影响;对策

现今,由于网络具有及时性、互动性、虚拟性强的特点,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个人意见的主要渠道。高校作为网络个人意见表达的滥觞地之一,其在校生是我国网民构成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人群。网络暴力作为现实暴力在网络社会中的缩影,是一种极不理性的行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受价值观及私欲的影响,校园网络意见表达在发展中衍生出了广为诟病的校园网络暴力,其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以及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是对网络文明的亵渎。因此,有关高校校园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对于引导高校学生文明用网、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校园网络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作为一种虚拟世界的行为,其是一种受个人情绪左右的伪真相,是社会集体不理性情绪的宣泄,是不良网民暴戾心态的集体表露 [1]。

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尚无对网络暴力的明确定义,在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综合各方观点,一般将网络暴力的定义归纳为:网民通过不同网络载体(微博、博客等),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某些网络事件,使用尖酸刻薄的言语,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在网上发表极具个人感彩的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图片等信息,通过网络虚拟世界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恶意诋毁他人、侵犯他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人身伤害的行为。此外,网络暴力很容易实现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过渡,并将网络虚拟暴力转化为对当事人的实际侵权、攻击行为,比如部分网民为达到打击报复的目的,歪曲事实、主观臆造伤害当事人的言论,诽谤、玷污当事人。更有甚者,直接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等个人能信息公诸于世,在舆论的作用下逼迫当事人就范,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二、高校“校园网络暴力”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群体的规模相应的在不断地增长,据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4.1%。在网民群体规模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网络虚拟世界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网络暴力问题。在网络暴力问题方面,作为先进思想自由碰撞的阵地――高等院校也不能独善其身,也一直受“校园网络暴力”问题的困扰.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21.7小时,博客应用的普及率为82.4%,社交网站浏览应用的普及率为86.4%。正是由于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及大学生群体的盲目冲动性,网络暴力拥有了孕育的温床。由于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原因,大学生群体将大部分的时间寄托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新的生活习惯。

作为校园网络普及后的衍生物,校园网络暴力较社会网络暴力不同,其传播周期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激化。原因主要有:1.高校校园相对封闭,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快、互动性更强,伪真相更易在学生群体之间传播;2.学生对相关事件具有无意识的盲目冲动,从众心理强,且对社会事件真伪的判断能力较弱;3.由于校园网络技术较社会发达,及高校学生本身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强,高校学生要利用网络进行暴力言论传播途径更广,其实现的现实性更强。 [2]此外,不少社交网站或者社交工具都是针对大学生开发的,其注册或者使用大都需要实名制,如人人网,学生只需根据相关搜索便能轻易的获取到他人的相关真实信息,这也为校园网络暴力变成现实暴力埋下了祸根。校园网络暴力对学生乃至学校的危害不一而足,急需各高校拥有相应的解决对策,方可对校园暴力事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三、高校“校园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了莘莘学子们独立于现实社会的“新空间”,在网络民主的庇护下,新空间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他们可以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畅所欲言,充当网络愤青一族,哪怕是对一些事件做“伪道德”批判或者对某些人恶语相向也无关紧要。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用网,剖析校园网络暴力问题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高校校园网络暴力存在的负面影响主要如下:

首先,畸形的用网心理,不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是大学生群体了解社会现象,感知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面对思想“杂烩”的网络虚拟社会,心不正则行不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其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辨析网络中的真伪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休戚相关。由于涉世较浅,个人三观有待完善,大学生个体很容易被不良社会思潮异化,最终误入歧途、塑造出错误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暴力作为大学生群体宣泄情绪的不理,其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并不是解决校园问题的有效方式,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容易养成违背社会道德的不良(或者说是畸形)的用网习惯,表现为个体不尊重客观现实,利用网络的匿名特性将自身的不满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企图通过污蔑、诽谤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其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为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该行为下塑造出来的价值观自然是背离社会、为世人之所唾弃,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自然是无任何益处。

其次,容易引发学生集体的道德滑坡

较之于面对面拳脚相向的校园流血暴力冲突,校园网络暴力可谓伤人于无形,但也极为残酷。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身份的虚拟使得高校学生网民得以充分享受言论自由所带来的“”,加之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将自己丑陋展现出来,对于自己看不惯的行为或者仇视的对象进行歇斯底里式的攻击,以寻求自我的满足感。比如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如人,就污蔑别人抄袭等。然而,当此种行径引人深思的不仅仅是监管缺失的问题,还有道德层面的问题。社会之所可以有效运转,是因为有规矩的约束,而规矩得以得到认同则是道德层面的共识。校园网络暴力的产生使得部分学生邪念丛生,置道德于不顾,企图绑架他人的思想,利用他人的无知和从众心理,进而通过舆论对他人进行侮辱与攻击。当这种不良思想在学生群体中被默认或者接受,就会出现社会舆论导向不分明、个人私利凌驾去社会利益之上的现象,此时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就会下滑,社会文明就会失范。

最后,校园网络暴力是现实校园暴力的诱因。

无路如何,虚拟世界终究要回归现实,在虚拟世界中,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心态被成倍放大、个人极端情绪高涨,当个体从虚拟现实脱离后,很容易将虚拟世界的狂热情绪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进而诱发现实暴力,并对当事人开展实际性的攻击报复。比如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将其个人信息公诸于众,肆意侵犯他人隐私等。所以,校园网络暴力不仅仅是逞口舌之快,其背后还隐藏着很多隐性的危害,学生群体之间的网络骂战极易转化为现实的肉搏及其他伤害,是现实校园网络暴力的重要诱因,需要多加疏导。

四、改善校园网络环境,消除“校园网络暴力”的对策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健康上网、文明用网,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校园网络暴力面前,各高校要敢于直面问题,寻根下药、疏堵结合,方能标本兼治,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文明上网、远离网络暴力、抵制其不良影响的好习惯,以及真正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1]目前而言,各高校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培训,提高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素质。

新媒体素养是新媒体时代对每个公民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加强媒体建设,开拓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重要环节。在新媒体面前,倘若大学生群体缺乏对新媒体的有效了解,很容易在新媒体面前迷失自我,进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当前,我国高校在新媒体引导课程设置仍处于空白,无法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不懂得如何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生态环境中趋利避害。 [2]因此,各高校应注意在学生课程中加设有关新媒体素养培训的课程,哪怕只是选修课或者讲座也行,比如开设新媒体技术培训课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网络行为教育课程等,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新媒体技术,正确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以及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群体的新媒体素质。

其次,创新课余活动,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文体活动。

高校大学生较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拥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在这些时间里面,由于学生组织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学生已不再对学生活动感兴趣,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课余时间打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因此,要解决大学生沉迷网络、迷恋网络世界的问题,各高校需要以社团组织、网络社区、宿舍单元为依托,创新大学生课余活动,改变以往年年同质的活动举办模式,开展更符合大学生群体实际需求的大学生文体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真实世界的交际圈、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逐渐消除他们对网络的过渡依赖心理。

最后,完善“校园网络暴力”监管机制。

校园网络暴力的孕育到产生要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孕育阶段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并有效化解问题,那么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也许就不会产生。因此各高校在改善校园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应注重有关校园网络暴力监管机制的建设,包括危机处理机制,加大校园网络监管人员及先进科技设备的投入,比如当某一帖子出现大量辱骂词语时可以预警的设备,完善网络监管中心建设,以及建立网络舆情跟踪小组,及时发现并帮助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对事件进行预控,进而有效阻止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聂培尧,孙玫.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J].教育广角,2011,(21):61-62.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4

关键词:校园女生暴力;生理特征;心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

2005年4月25日,武汉两名职业学校女生当众对一位师妹拳打脚踢施暴,并在其身上泼冷水,强令其喝光洗脚水。2005年9月6日的《现代快报》报道:江苏镇江某技校两名刚满16岁的女生在一教室内,竟然逼迫同班一名男生强奸班内另外一名16岁女生。2005年9月7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永川某中专17岁女生小艳被同班7名女生认为她在背后说了一女生坏话,将其关在寝室“承认错误”,其间,小艳被罚赤裸上身,跪在扫帚上唱歌。受尽两个多小时的屈辱后,经医院检查,小艳左耳鼓膜穿孔。2006年6月,黑龙江省某卫生学校的两名女生因为厕所蹲位问题起发争执,随后多名女生对一名女生实行了半个多小时的拳打脚踢,恶意侮辱,最终致该女生昏迷被送往医院治疗。

一、校园女生暴力的定义及危害

(一) 定义:校园暴力几乎在各个国家的学校都有发生。由于研究者的角度的不用,暴力的定义各有不一,其中关于暴力的定义得到较多认可的有两种。第一种是(olweus, 1999)“暴力是动作发出者的攻击性行为。即他是用自己的身体或别的物体(包括武器)去伤害(通常很严重)另一个个体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种定义来自于国际卫生组织(who, 1999)“对自暴力是世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健康组织(who)对暴力下了定义:“对自己、他人、群体等广泛地使用体力或其他能量来恐吓,其结果导致了或最大可能导致了受伤、死亡、心理伤害、发展不良或剥夺的行为”[1]。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2]。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务或师生财务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本文认为,校园女生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由某一女生个体(或群体)向另一女生个体(或群体)发出的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性行为。

(二)校园女生暴力事件的危害

很难将校园女生和暴力结合起来,但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表明这不再是可以回避的话题。可以看到,女生实施暴力多是以团体的形式出现,而且实施暴力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熟悉的人、身边的同学甚至是自己的室友。而且女生暴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人格侮辱,即拳打脚踢、扒光衣服示众、喝洗脚水、罚跪等;另一种为精神虐待,如歧视、偏见等。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成型期,校园暴力一方面使受害者在心理上的阴影久久不能抹平,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上的伤害和肉体上的痛苦,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对于实施者来说,就会变的更加自私更加冷漠,对待他人和社会冷漠无情,成为社会的行为偏差青年。有的年轻人走向社会后发展成典型的受虐人群或者施虐人群,可能会产生强大的报复心理,引发恶性事件。另外,对于其他人群,也会产生不良的反应。

总之,由于校园女生暴力其独特的特点和类型,针对青少年女生这一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群体,应该给予积极的关注,学校和家长都用意识到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等心理问题,有的还间接导致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3]最重要的是要让受害者更快地走出阴影,帮助她们战胜恐惧,重拾自信,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青少年女性的脆弱性分析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随着青春期的发育,青少年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型、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青少年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等因素使青少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4]。此时,青少年由少时的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虽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往往判断事物不很可观,处理问题带着情绪,不太冷静;好奇心强,模仿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喜欢充当“老大”,受一些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觉得“老大”很有“派”,能获得更多同学的崇拜,由于这样一种心理,他们不择手段,往往以暴力行为来获得这种成就感,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一)青少年女性的生理特征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1 身体外型的变化。第一,身体的快速增高是青春期儿童身体体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女性少年在早于男性少年2年左右进入青春期;第二,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了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第三,进入青春期以后,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2 生理机能的变化。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这表现在: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使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使心脏功能增强,并于成人基本相同,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迅速增加。通过这一变化,少年儿童的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在成长加速中各生理机能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

3 性的发育和成熟。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在青春发育期,由于性激素的分泌,促使少年第二性征发育起来,致使少年男女在身体形态上出现性别特征,进而使性器官、性功能发育成熟。女性第二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5]

(二)青少年女性的心理脆弱性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里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里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快速增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里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

2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仍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此时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锁起来,不向人袒露,尤其是成人,以此来体现他们的成熟。遇到的一些事情和苦恼便会和好友一起分担,便易出现小团体的朋友圈等。很好理解,在这时产生矛盾,受害者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和别人交流,觉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退学乃至自杀的情况。所以,要多给予关怀和帮助,必要的时候可做心理辅导,如采用冥想和放松的方式进行脱敏治疗。

4 成就感和挫折感的交替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此时,他们便会不择手段,比如欺负同学以此来产生虚荣心和成就感,来显示自己的成熟和威风。[5]

5 少女暴力自慰症

尤其是女学生因为生理成熟期的到来,带来了心理上微妙的变化,产生了所谓的“少女暴力自慰症”——对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的潜在向往和追求,当自己无法发泄或者不能很好的得到调适时,必然产生一种苦闷和躁动,进而发展为暴力行为。

(三)青少年女性的社会脆弱性

1 个人因素。由于女生的爱合群、胆子小等特点,往往是多个人在一起玩。如果周围的朋友有违法记录或者学生自己有好斗的性格,就会意气用事、打抱不平,产生恶意后果。尤其是女生的嫉妒心理,不能让别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学习好,否则便会产生报复心理,从恶意中伤到精神软暴力。

2 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初始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教育在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家庭成员是否有犯罪和暴力的历史、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儿童缺乏父母的监管以及父母是否有滥用药物、虐待子女等方面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社会学家认为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将孩子视为心头肉,不能说不能管,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委屈,便会找到老师、找到学校,甚至与学生家长大打出手。另外一些家庭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女孩不如男孩优秀、有力气,这时女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认同,便会寻找其他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不平凡。这些家庭明显给予男孩和女孩不平等的待遇,造成女孩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很强的失落感,当看到其他女孩被父母疼爱时,其嫉妒心理便会起作用,从而做出一些傻事。而且,支离破碎家庭中的孩子也易形成一种畸形心态,易养成偏执、冷漠、好斗等不良习惯,对于父母有不良习惯的家庭更是如此。

3 学校因素。由于传统的性别偏见,认为女孩子之间无非就是打闹,不会像男生那样发生暴力事件。学校教职员工的失职以及缺乏责任感,这些都会造成受害者长时间的压抑得不到排解和帮助。另外,学校的管理应该得到加强,如增加专管的老师或者摄像头等。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学、打架、携带武器等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6]

4 社区因素。社区里是否经常出现暴力事件、单亲家庭的数量、以及流动人口的比例。生活在这一社区的孩子也会倾向于采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女孩子也不会例外。

5 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更应值得人们的关注青少年处于不成熟时期, 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 网络在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时, 也传达了一些负面的信息, 如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还有一些网络游戏会养成孩子暴力的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实施暴力乃至色情暴力。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每天接受的媒介信息会对她们的认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今文化的变异使得价值评价标准发生改变,这又促使了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媒体大范围地对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在某些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媒体中大量的杂志、电影都在塑造一个“野蛮”的女孩,似乎“野蛮”变成了时尚,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女孩于是以追求“野蛮”为自己的身份认同标志,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力量。

三、小结

校园女生暴力为什么可以一次次地上演?而且施暴方式还逐渐升级,从拳打脚踢到精神虐待,甚至帮助男孩强暴女孩,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施暴者如此行为?又是什么才能解救受害人受伤的心?这里让我想起了由所罗门•阿希(solomonasch)在1952年所做的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一实验是有关社会影响力的——人们是如何因为他人的想法、感觉和行为而使自己发生了改变。阿希的实验是一个关于从众的实验,即人们为了和社会准则保持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实验中,一个被试和其余6个人进入实验室,被告知实验主要是关于视觉辨别。研究者向所有的被试呈现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画了一条线。第二张卡片上有三条线,分别标有1,2,3,其中有一条线试和第一张卡片上的那条线等长。

实验的任务相对很简单,要求被试每次说出三条线中哪一条是与第一张卡片上的线等长。7个被试中有一个是真被试,其余6个是研究者的同盟,他们被提前安排说出不正确的答案。比如,这些同盟者中有5个尽管知道正确答案是“3”,但他们都会说是“1”。问题是,当真被试看到5个人都做出了客观上是错误的答案后,他会遵从者组成员的错误。阿希报告说这是一个让人不安的实验,个体怀疑自己做出的判断,不安是源于遵从的压力。阿希报告说,75%的被试和研究者的同盟保持了一致,而不是说出他们知道的那个正确的答案。

在中学校园女孩暴力事件中,我发现暴力的实施者会因为他们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和文化而经常地把暴力看作是极其自然的解决方式。受害者也似乎会从他人的目光中断定自己的无能,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躯体症状,更不良的心理健康,更多的学些回避,更低的自尊以及更低的生活满意度。所以,施暴者和受害者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不要去遵从别人的错误看法。

参考文献:

[1] 陈雨亭. 浅谈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 j ]. 大众科技. 2006, (3): 148 - 149.

[2] 尹逊强. 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预防对策[ j ]. 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5): 1063 - 1066

[3] 许龙君. 校园安全及危机处理[m ].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2

[4] mollen cj , fein ja,local io ar, et al. character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events involving young adolescent girls vs events involving young adolescentboys[j]. arch pediatadolescmed, 2004, 158 (6) : 545-5501

[5] 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5,(7):223-225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5

关键词 校园暴力 原因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在我国大中小学校园内频频发生,各种事实提醒我们,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保护学生、教师的人生安全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然而是什么原因滋生了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我们究竟要以何种态度和防腐方法校园暴力的发生。

1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1)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与国外恐怖组织合伙,在国内阴谋策划、活动,不断制造一系列的烧活动,不仅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威胁,也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校园这块净土中,侵蚀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

(2)地方文化差异与家庭贫富差距的原因。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差,容易形成隔阂而又不会化解,久而久之隔阂就会演变成矛盾,甚至变为流血的冲突。

(3)校园自身制度以及结构性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日本社会学家池田理惠子指出:“侵害行为产生的部分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组织结构自身的问题,是由于制度化结构和制度化的行为模式所带来的一种可能。”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共性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事实性地孕育了其暴力行为的发生。

(4)个体的因素。一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差,缺乏基本的理想信念。二是法制观念的淡薄,法律观念的滞后,遇到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发冲动,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三是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较低,在遇到压力或利益之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四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因为恋爱观的扭曲,往往用极端的手段解决在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自己或对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当今社会校园暴力的趋势及特点

2.1校园暴力团伙化及其特点

团伙化是校园暴力泛化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阶段,团伙主体的年龄结构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因为简单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简单随机结合起来,暴力手段较为单一,形式也较为简单,团伙性的暴力案件往往缺乏目的性。

2.2校园暴力个体化及其特点

近些年来,高校内频现故意伤害、杀人等校园暴力案件。虽然犯罪主体仅为一个人,但造成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个体案件往往是有预谋、有针对性的,实施的暴力手段也较团伙暴力的手段更为严重。此类事件通常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中。

2.3校园暴力主体多元化及其特点

近几年,校内与校外,学生与教师事件的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浙江丽水学生杀害老师”、“山西朔州学生杀害班主任”、 “杨帆门事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课堂被杀”此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事件连续发生,行为极端、手段残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教训极为惨痛。此类暴力事件通常发生在一瞬间,没有预谋,没有计划,但施暴手段却令人发指。

3校园暴力的预防及解决对策

3.1加强校园自身体系建设,消除暴力犯罪的温床

(1)成立“校园暴力事件防治小组”,全方位说对校园内存在的隐患进行监测和防治,找到隐患的关键矛盾,对矛盾进行教育和引导。

(2)加强与司法、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乡镇、街道派出所介入校园暴力的提前预防和迅速介入的机制,派出所帮助学校组建护校队,加强校园内巡逻的力度。

(3)学校对校园内存在的矛盾以及暴力安全隐患进情况行收集,加强调查、分析、研判,对引发校园暴力的矛盾掌握并解及时化解。

3.2加强思想政治和法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

(1)加强学校组织建设,发挥党团干部、教师在学校管理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进取,从讲政治、讲法治的角度开创一个锐意进取、富有活力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管理者要充分融入被管理者的生活中,了解被管理者当前的需求和对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彻底掌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3)要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法治教育,对学生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顾虑及时进行疏导,或教导学生理性面对眼前的困难与矛盾,勿以极端方式去解决。

3.3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要建立沟通和访问制度。同家长研究现代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改进意见,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家长联席会。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利于家庭与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能协调一致。

(3)加强学校与社会团体相协调性。组织学生适时的开展一些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校园暴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矛盾在校园内的集中体现,要解决校园暴力任重道远,还需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领域多方位地探索研究,才能得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创立更为贴合实际的校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6

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

校园暴力事件看似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它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失误及社会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

1.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施暴的学生往往在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离异家庭、溺爱家庭、缺管家庭等环境中长大。一个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不健全,他们缺少应有的榜样示范和关心爱护,缺少安全感,不知对错,养成了刁蛮专横、唯我独尊的习惯,从而形成“攻击性的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恃强凌弱,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借以释放心中的压抑感,也可以借此在同学中建立所谓的“威信”。

2.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二:现行教育的“迷失”

在高中学校的教育中,由于高考的压力,一味地关注成绩,强调竞争与个人奋斗,却忽略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爱,忽略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有些老师对待“问题学生”采取不理不睬、疏远隔离及言语讽刺等行为。这些举动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抑郁的后果,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使之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极易造成他们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让一些学生走上了施暴之路。所以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基本停留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可能次要,忙起来基本不要”的现状。

3.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之三:暴力文化的泛滥

高中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情的判断能力,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诸多好莱坞影视作品及网络游戏或者书籍中所宣扬的暴力,助推了校园暴力的激增。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暴力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往往先好奇,再崇拜,然后去模仿,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默认了认为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一时冲动,一时意气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严重伤害了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有的学生对公平、公正的学校规章制度失去信心,扰乱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等。这种伤害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

尽管我们一直在学校规章制度上强调是公平公正的,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学校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学校失去信心,就连家长也会对学校失去信心。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二、避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与应对策略

1.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除了校园以外,社会也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会环境的状况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原因之一。要减少校园里发生的学生暴力伤害事故,需要净化社会环境,控制渲染暴力、色情的社会诱因,极力减少外部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灵的污染伤害。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愉快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在校园内,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道德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我校举行了如“中国梦 中国情”经典诵读比赛、“最美石中人”演讲比赛、“德存细节、美在良习”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展示,达成育德的目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处世经验和能力。

2.加强家校互通,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科学民主地管理教育学生

家长的参与是校园安全的支撑,家长要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的责任,切不可有孩子交到学校就一切不过问的心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应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远离暴力游戏,不要沉迷于网络,注意安全。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平时也要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孩子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也不能一味的说教,要采取启发和诱导的方法和孩子谈话,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对孩子爱之有道,不要一味地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品格,使教育呈现一定的成效,不可只是嘴上说说,平时要以身作则,更不能放任不管。

教师在学校里就是学生的家长,要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必须在理解、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师生、生生和谐的氛围。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应有所偏颇,也不应对学生无端加以指责,应采取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行示人。

家长学校的紧密联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式。家长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协作者,应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保护孩子的安全成长,要切实认真履行监护责任,积极参与学校安全管理。

3.加强自我保护,弘扬正能量,学会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为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在突如其来的暴力侵害和危险面前,必须学会如何冷静处置问题。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有时顺着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安全,我们才可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当然,如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读书学习,提高自己自身的水平修养,哪有空闲去冲突去纠纷呢?曾有一个资料,让人很受刺激,世界上犹太人年均读书76本,日本人年均读书40本,美国人年均读书19本,中国人年均读书4本,而在当今网络、微博等的冲击下,现在中国人平均的年阅读书籍还能不能达到4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是十分重视学习的,有个谚语说得好:“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当代中国社会,有待我们去弘扬正能量,师生共同提升我们的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品位和价值追求,彻底远离暴力。

总之,校园暴力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值得重视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学校、家庭、社会要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他们得以在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校园暴力问题,让暴力远离校园。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7

一、伤痛,让我不断深思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但今年的这个节日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快乐,却给了我十年教师生涯中最震撼、最伤痛的一次难忘经历。

下午第三节课后,班里的孩子们开始了每周的例行工作――自由调整座位。

本学期我大胆地对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等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给予孩子们充分表达愿望的机会。正是这个机会,坐在A前面的两位同学,向组长诉说着不愿意再坐到A的前面,希望调整座位。本来也是一种正常意愿的表达。结果,A听了之后,像匹脱了缰的野马,向前面两位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同学进行穷追猛打,安静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只有三三两两的同学来帮忙阻止A对两位女同学的猛打。当我听说后,立即从办公室奔向教室,在通往教室的过道上碰上了打斗中的学生。我立刻拦住A的暴力行为,不停地说:“你先冷静下来好吗?”但A像疯了似的,说:“关你什么事,你帮她们来拦阻我,就打死你。”霎时间,他像发疯了似的,两只小手紧握着拳头向我扑打过来。我拼命地用手臂去阻挡他的攻击。在一番折腾之后,他挣脱了我的手,冲进教室。我忍着伤痛跟了进去。只见他把那两位女同学的书乱扔一气,然后一口气把四支圆珠笔的笔杆都折断,还当着全班同学在我面前说:“我的事,不用你管,信不信,我一刀插死你。”然后,他一个人怒气冲冲地走出教室。

此时,痛楚、震撼、气愤、羞愧在我心里搅成一团,说不清什么感觉。我想起接班以来,自己每天为了他,苦口婆心、早出晚归、无微不至,却落得如此回报,禁不住潸然泪下。

我尽量克制自己,回到办公室,静静地深思刚才那一幕幕揪心的瞬间,此时手臂间隐约传来的伤痛,让我马上联想到,A不也在经历着伤痛吗?他的经历、他的家庭对他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A的父母离异,他被判给父亲抚养。然而他的父亲采用暴力的教育方式,使他无法与父亲进行正常交流。他渴望与母亲在一起生活。于是,他用暴力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同学,严重地阻碍老师的教育与教学,以此来威胁父亲让他跟随母亲生活。在过去的三年间,他转了四所学校,根本无心向学。

六年级我接班后,决定对他进行一系列的感化教育。从接手的第一天,我就有意无意地找他谈心,一开始只是随意聊聊,后来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我真诚地当他是我的朋友,对他的苦恼尽量表示出理解,给予他生活的指导。同时,为他搭建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请同学们给予他为集体服务的机会,让他担任班里的卫生委员一职。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A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为的是赶上从大沥(佛山郊外的一个乡镇)到佛山的第一趟车,到学校来督促值日生打扫公区。这让我既感动又感慨:孩子是多么渴望为集体服务啊!于是,我把A的事告诉同学们,同学们无不投以赞叹的目光,正是这些赞许,使A脸上多了自信。上课时,他开始主动地记笔记,耐心地向同学、老师询问作业的不懂之处;走在教学楼的长廊上,时常能听见他的欢笑声。看到他点点滴滴的进步,我就像喝了蜜似的,心里甜滋滋的。

可惜,好景不长,在今年3月,他的妈妈以工作为由,打算将他交还给父亲抚养。孩子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觉得他唯一依靠的人也将离他远去,而变得失落。同时,现在学生们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导致情绪波动大,相处中发生摩擦的频率也在提高。细想之下,因为这些原因,A做出这类失控的事情也符合人之常情。

我不断地思考:眼前是不是应该多给A一些耐心、信心、宽容、理解与引导,帮助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这样,他才可能缓解逆反心理,抑制报复行为,使他既不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不成为同学暴力的施暴者,更不至于越错越远。我凭借着多年班主任的专业敏感,认为应将这次事件作为教育资源,运用同学们的力量来帮助他,同时也教育其他同学。于是,我围绕“校园暴力”这一话题,策划了系列主题班会活动。

二、活动,让我不断觉醒

当天下午放学时分,我再次走进教室,发现A已经走了。

突然,我灵机一动,马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简短的班会――告诉孩子们A的不幸家庭生活,教会孩子们如何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体谅他人,然后让孩子们用日记的形式讲述A对同学施加暴力的事件发生的经过并进行反思。

晚上,我意外地接到A的道歉电话,询问我与同学的伤情。在电话中,我与A进行了交流,让他明白到用暴力的方式对同学、老师发泄不满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并鼓励他向同学道歉。第二天的早上,我陪同他走进教室,让他亲自向两位受害的同学道歉,并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看到A满怀歉意的样子,我感到很欣慰。

4月2日,我有幸到佛山二中,参与“防范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研讨,在与专家、市区两级名班主任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校园暴力很普遍,严重地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回到学校,我策划了第二次关于校园暴力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们认识校园暴力的性质与分类。

4月22日,我又与同学们策划了“制止校园暴力,学会宽容别人”的活动。活动通过“敞现―交流―辨析―提升”的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正面了解校园暴力,敞现真实的班级生活,让学生在辨析交流中,对事件进行分析,认清事件的原因、危害,指导他们当真正遇到小矛盾、小误会时,懂得换位思考,避免矛盾升级为暴力,最终得出最适合本班实情的《制止校园暴力的智慧宝典》。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别人,尽可能地减少与避免校园暴力,促进班集体的共同成长。

以下是第三次主题班会活动――“制止校园暴力,学会宽容别人”的过程。

第一步,视频展示,直击校园暴力现象。

1.直接引入校园暴力的定义与分类。

2.播放校园暴力视频,让学生深刻认识校园暴力现象。

3.提问:从以上事例中,你可以看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呢?

4.学生自由讨论。

5.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校园暴力没有赢家,是错误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二步,全方位看究竟。(分析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1.自拍视频“学生在踢毽子时发生的小矛盾”,播放“毽子风暴”。

2.分小组讨论:

1)如果你是片中的施暴者,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2)如果你是片中的受害者,你又是怎样想的?

3)如果你是当时的旁观者,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从上面的个案中,谁知道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学生自由作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辨析,更能体会暴力发生的原因。)

3.总结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课件演示。)

校园暴力发生的导火线:小误会、小矛盾――升级为争吵――直至失控导致悲剧发生。

(设计意图: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暴力产生的原因,由此提出不让小矛盾升级为暴力的关键。)

4.如果你遇到视频当中的情况,将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结局,请演一演,进行比较。

1)以暴制暴。

2)握手言和。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由演绎两个不同的结局,再通过对比,让他们明白握手言和的结局更适合,并且知道化解矛盾,避免升级为暴力,懂得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5.小结。学会宽容,尝试容忍,放弃所谓的面子,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可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否则矛盾升级之后带给大家的只能是后悔莫及。

第三步,制止校园暴力,学会宽容待人。

1.现在分小组设计《制止校园暴力智慧宝典》。

课件演示:

1)当小矛盾、小误会发生时,你会如何解决呢?(遇到危险如何保护自己?)

2)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与同学和睦相处?

3)你是怎样与老师友好相处的呢?

(设计意图:寻找大家乐于接受、最有智慧、最有效的方式,教会孩子学会宽容别人、保护自己。这是这次班级主题活动的一个提升。)

2.老师作简单地点评,师生同唱《真心英雄》。

3.最后,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制止校园暴力,学会宽容别人。

三、研讨,让我不断成长

班会活动后进行了交流点评。

佛山市铁军小学谢先刚校长点评:1.从活动中看出老师对班上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注和研究很深入。2.老师采用系列班会的形式,用爱的情感和班主任的智慧来解决班中出现的问题,用一个教育主题引领班级组织文化的建设,引领孩子的成长。3.班会在选材和案例上,牢牢地围绕班里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展开,很有教育意义。4.由学生主持、参与,事件的当事人、直接受害者及旁观者都身在其中受教育,都从多角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5.建议:在班会活动的最后过程,让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来说一说当时发生事情的感受或从活动中受到什么教育,可能效果更好。

佛山市铁军小学江玉珊老师点评:这样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都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学会处理小矛盾,防止它升级为暴力事件。但我们是否应思考:同学间矛盾发生时,更应教会学生求助,因为学会保护自己,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佛山市第九小学张丽琴校长点评:1.班会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能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参与活动。2.老师在活动的策划、组织上,思路清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明确知道如何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3.建议:在学生主持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地介入到活动中去,指导孩子更清晰地思考,让班会活动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更深刻的教育。

佛山市第九小学龚坤明老师点评:A这名孩子是一名施暴者,同时他何尝不是一名受害者呢?“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成年人的行为都有其背后复杂的动机和原因,何况是一个孩子!他不幸的家庭遭遇,致使他有着不健全的性格。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应给予他更多的关注与爱?

上海市华坪小学陆敏老师点评:1.老师能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设计系列班会活动,进行层层推进。2.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活动的氛围,如宣传栏、黑板报等。3.建议:如果老师在第二个环节时适当介入活动中,教会施暴者怎样去克制自己的情绪,教会旁观者不要冷漠,要伸张正义,学会去爱别人,也许会更好。如果是我来设计针对这个班级的系列活动,我会引导学生聚焦价值取向,让学生感受“真”、“善”、“美”。如让学生评选“你最欣赏的男(女)生”,让学生写下“你最讨厌的事”,总结归纳哪些是“美”的行为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和谐校园

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高校是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非常重要。然而,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生命教育理论的提出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指通过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最终培养人文关怀精神,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引起重视。因此,学习和寻找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存在价值,成为当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而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应。

当今,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为我们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即如何有效地在大学校园开展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随着科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阔全面、视野更开阔、其思想的形成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也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问题。他们对自己人生和自身的生命产生了失落和不满,对自己当前和未来感觉迷茫,陷入生命困境。根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状况高发人群,包括学业、就业、恋爱、对社会不适应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状况的严重失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据一项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抑制,那么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目标将难以实现,而要减少直至消除这一现象,除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预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开展在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要想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就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命观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当今生命教育开展的状况做一个整体的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提供依据。从当前我国开展的针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来看,状况不尽如人意。

(1)学校教育等显性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影响较小。在有关调查中显示,在“什么对生命观影响最大”的答案中,选择“学校教育”和“知识的增长”的只有36.63%,而“个人经历的变化”和“从一件事情中的领悟”则是被调查者生命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可见,当前大学生所具有的生命认知主要是从显性教育以外的其它途径获得的。多数人认为死亡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往往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谈论“死”的话题,从而忽视了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随着现今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事件的不断发生,生命教育已得到一定的重视,但也只是在大学某些心理健康课中稍微介绍,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与时代脱节。许多学校针对学生群体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对其开展各种心理和思想教育课程,我国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可以参考的数目不多,于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陈旧。同时,当今社会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陈旧的教材理论无法使新一代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也就很难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当今生命教育领域师资力量较弱。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但目前,我国缺少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属于较新专业,很多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事者也处于学习之中。致使授课内容容易居于形式,很难在深层次方面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理解,面对学生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时,难以深入问题本质,达不到教育效果。

(4)家庭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忽视。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而家庭中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只注重技术层面的教育,如出行饮食的安全等。而把心理思想的健康教育寄托于学校,学校又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导致当今大学生忽视了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高等院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活动改善当今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导致前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今社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这方面的科普知识知之甚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现状进行改变。生命健康教育的开展,无疑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对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意义

1.和谐校园的定义

和谐这一思想,是我国的传统精神文化。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指构成校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即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校园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校园。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这三个和谐的复合效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和谐校园是人文教育的纽带和根本,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校园内处处都彰显着这样的人文精神,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悟真理、真情,让教育触动心灵、滋润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望。

2.大学生生命教育对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认识生命本身的价值,认识生命本身的美丽,找到活着的正确人生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对生命的感恩,从而懂得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2)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自卑等心理问题,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珍贵性,认识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对于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3)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于生活中一时遇到的不顺,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以健康健全的心态去面对自己,面对身边的人,面对所处的环境和社会。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校园环境得到优化和稳定,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进而促进学习和工作效率,使学校各项事业更好地发展。

三、加强生命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1.端正高校的教育目的,重视生命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功利主义逻辑的盛行,学校发展为只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材、器”的场所,而忽视了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成“人”。我们不能因为道德、良心、价值这些不能考试我们就放弃对它们的教育。曾经出现的像马加爵、徐立这样的悲剧恰恰反映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的“情感冷漠症”。因此,各高校应重视生命教育,以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2.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根据条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渠道对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阐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而使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珍惜生命和正确的实现人生价值。

3.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生命教育

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更好的掌握生命教育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监狱服刑人员的思想汇报、到医院中参观从而理解生命的真谛等,从而避免了生命教育的政治化和知识化,保证了生命教育的质量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生命教育这一重要课题,并在各高校普遍展开。但是,从客观来说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生命教育形式的单一和内容的落后等都对生命教育的开展不利。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要加强对和谐的人的教育,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和谐的人的本质要求。生命教育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力改进和拓展,从事生命教育的老师和同学也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使我国生命教育事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瑶.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8,(6).

[2] 沈杰.中国每年25万人自杀,须防社会转型期心理震荡.中国青年报,2007.

[3]潘美姬.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郑涛.教育视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书育人,2002,(8).

[5]李云.生命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链接思考教研探索.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上一篇: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 下一篇:尾气对环境的污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