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9-25 06:15:18

关于中秋的文章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1

秋瑾留日回国,又返回日本,是她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但关系到《泛东海歌》、《红毛刀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实践女学校附属清国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略章启事》及十几篇致秋誉章、王时泽等的书信的准确理解,而且关系到秋瑾何时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参加光复会,是否参加同盟会成立筹备会,何时入青山实践女校等重要问题的正确认定。弄清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文学意义,也是有史学价值的。

首先说秋瑾从日本回国的时间。我认为这个时间绝不是1904年冬,而是1905年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理由有四个。

第一,比较了解秋瑾的冯自由记载说:“乙巳春间,瑾回国省亲。”[(1)]1904年,秋瑾到日本后,第一个加入的组织就是冯自由、梁慕光等人组织的“三合会”,并被封为“白扇”,即军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言时间明确,乙巳即1905年,应该是可靠的。

第二,据宋教仁《我之历史》记载,1905年阳历一月至三月间,宋教仁在东京多次同秋瑾接触,证明秋瑾当时仍然在日本。

“一月十三日晴 巳正,至秋璇卿寓,谈良久。时秋君与诸同志组织—演说练习会,每月开会演说一次,并出《白话报》一册,现已出第二期。余向秋君言,愿入此会,秋君诺之。戌初回。”[(2)]

“一月三十一日阴……郭瑶皆来,偕余至加藤馆取相片,逐同至留学生会馆,阅报良久,晤秋璇卿,坐谈一刻。[(3)]

“二月十一日晴……午初辞去,回寓。刘林生来,邀余同往秋璇卿寓议事。午餐讫,遂同去秋处,本乡元町元日馆也,议良久。……晚餐讫,复至秋璇卿寓,晤得彭金门、沈强汉,谈最久。”[(4)]

“二月十四日晴……未正,至秋璇卿寓,坐良久,留晚餐。”[(5)]

“二月二十四日晴……申初,至秋璇卿寓,谈最久,酉初回。”[(6)]

“三月二十三日晴……申初,至秋璇卿寓,酉初回。”[(7)]

宋教仁日记中的时间,都是阳历。从上面的材料可以明确断定,在阳历三月二十三日,即乙巳二月十八日,秋瑾仍在日本,还没有动身,这一天,秋、宋二人交谈两小时左右。而这早就是1905年的春天了。

第三,从秋瑾给其兄秋誉章的信可以看出,秋瑾回国当在乙巳二月下旬或三月初。信中说:“妹因师范尚未开班,大约四月开学,暑假不放,故于近日归家一行。”[(8)]还说:“妹即日赴绍,彼时再当函达。”[(9)]中日往返一次,约需半个月,回国之后,必有许多事情要做,筹集学费、探望亲友、会晤蔡元培、徐锡麟等人。光复会的重要成员陶成章,应秋瑾的请求,给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蔡、徐等写了亲笔信。若以四月一日开学为限,秋瑾回国,至少会留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她回国是在二月下旬或三月初。

第四,由周作人的日记可以从反面证明秋瑾归国是在1905年阴历二月下旬或三月初。陶成章说:“瑾既返沪,即谒元培于爱国女学校,旋往南京,欲运动资本家辛某之子汉无效,乃复归沪,由沪旋绍,见锡麟于热诚小学校,锡麟即绍介瑾入光复会,是为乙巳六月间事。”[(10)]周作人说:“乙巳年里,我在南京有一件很可纪念的事,因为见到一位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此人非别,即是秋瑾是也。”[(11)]并且,引用自己阴历三月十六日的日记说:“十六日,封燮臣君函招,下午同朱浩如君至大功坊辛卓之君处,见沈翀、顾琪、孙铭及留日女生秋璇卿女士,夜至悦生公司会餐,同至辛处畅谈至十一下钟。”[(12)]他说:“据当时印象,其一切言动亦悉如常人,未见有慨慷激昂之态,服装也只是日本女学生的普通装,和服夹衣下著紫红的裙而已。”[(13)]《知堂回想录》虽是回忆录性质的作品,但其文中所引用的是当时的日记,所以,其可信性是不值得怀疑的。从东京到上海,约需一周,秋瑾在上海又拜会了蔡元培、周作人。既然是三月十六日在南京见到了秋瑾,秋瑾归国的时间,定为二月下旬或三月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其次,说说秋瑾重返日本的时间。我认为,秋瑾二次东渡日本是在夏天,而不是春天,准确地说,是乙巳六月十五日,即阳历七月十七日乘三等舱从上海出发。其理由有三点。

第一,陶成章这样说。陶成章五月底从日本回国。他说,秋瑾拿到母亲筹措的数百金后,“瑾既得金,又至沪,会成章亦归上海,逐偕瑾见处州办事丁嶸、吕熊等,瑾出绍兴同志公函,促成章归。”[(14)]可见,秋、陶二人在上海见了面,还进行了一些革命活动。陶成章对秋瑾的行踪是了解的,上面所引的陶成章说秋瑾入光复会“为乙巳六月间事”,应确信无疑。

第二,秋瑾在上海时,写有《沪上有感》一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微雨生新凉,仲夏如深秋。鸣蜩敛夕音,熠熠迎风流。”“频年婴忧瘵,憔悴忝嘉猷。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15)]从诗句可以看出,当时已是仲夏时节,秋瑾正准备东渡,“翩然冀遐征,投袂涉长流”,就是渡海远征。

第三,秋瑾致其兄秋誉章的几封信,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信末虽没有日期,但信封上有发信日期,都是寄到北京宣武门内西四牌楼北帅胡同西路北西城路工局秋誉章名下的,现将有关内容引述如下,其中月日为阳历:

1905年五月廿七日信中说:“妹大约月底动身赴东,近因欲运动一官费及绍中多去几女学生留学,以备学堂师范之用,奈妹多年未回,事事隔膜,亲友又无一人,恐难达望。家中大小人丁安吉勿念。”[(16)]从信中语气、事实可以看出,当时秋瑾尚在绍兴老家。

1905年六月十九日信说:“运动女生不能得手,日校又复来催促,故定月底动身也。”[(17)]六月十九日,是阴历五月十七日,从中可以看出,秋瑾原计划阴历四月底动身,因故未行,现在准备五月底动身,日本青山学校已催促多次,可能已于四月按期开学。

1905年一封发自日本东京的信中说:“岁月逼人,奈何?奈何?妹在绍,前月二十六动身,在申半月,十五日上船,二十一日到东。偶感采薪,草草书达,即请暑安,伏乞珍摄。”[(18)]结合前一封信,可以看出,秋瑾已按原计划在乙巳年阴历五月底离开绍兴,在上海滞留了半个月,于六月十五日,即阳历七月十七日登轮东渡。到东京后,得了病,这封信从语气上看就是病中所写。这同陶成章所言“已得东渡,罹病数月,愈(愈)后入青山实践女学校”[(19)]是一致的,秋瑾自己也曾讲:“吾以弱女子,只身走万里求学,往返者数,搭船只三等舱,与苦力等杂处。长途触暑,一病几不起。”[(20)]可见,其病是因条件恶劣,中暑所致。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秋瑾是盛夏时二次东渡的。

(1)冯自由:《丁未浙江光复军倡议实录·秋瑾略历》,见《革命逸史》第六集第127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2)(3)(4)(5)(6)(7)宋教仁:《宋教仁集·我之历史》第510页、513页、516页、516页、518页、52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8)(9)(16)(17)(18)秋瑾:《致秋誉章书》见《秋瑾集》第33页、33页、34页、36页、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14)(19)陶成章:《秋瑾传》。见《秋瑾集》第183—184页、184页、1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12)(13)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144页、144页、145页。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

(15)徐培均:《关于秋瑾的一首佚诗》,《学术月刊》1981年8月号。

(20)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见《秋瑾集》第190页。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2

[关键词]清 清闲 冷清 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声,传递他独特的秋意、秋味、秋情。文章一开篇便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个经典概括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也是解读本文的关键。可是在教学中,有人认为“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写得出的,未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同时认为“‘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因而对“悲凉”重视有余,而对“清”关注不够。其实。“静’确实好理解,可“清”就不那么好理解了,甚至比“悲凉”还要难以理解。而且,对“清”的理解和把握,也直接影响到对“悲凉”的理解。那么,“清”有那些内涵,又应该怎样理解呢?

首先。“清”是清闲。故都的秋有“清”的特色,这“清”可解读为清闲。我们先看文中的相关表述:

在清晨静观这一环节中。作者写到:“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手捧清茶,小院静坐,细数日光。静对蓝朵,是何等的清闲,是何等的惬意,是何等的充满诗情画意!也难怪作者“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在落蕊轻扫这一环节中。作者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作者直接点明了“清闲”。再有,去细细查看扫帚的丝纹,既需静心,又需闲情,若非清闲,又怎能有如此情致。

在都市闲人这一环节中,作者写到,“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立于挢上,或是立于树底,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对答。又是何等的清闲。立足于“清闲”,就更容易理解作者写都市闲人的原因了。清闲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作者感受意念的真实流露。在对北国风物人情的赞美中,在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中,也体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和他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其次。“清”即清秋。也就是说故都的秋,特色鲜明。有浓浓的秋味。江南也有秋,可作者不喜欢,因为它姗姗来迟。而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作者深爱的正是色浓味永的故都的秋,他在文中也反复强调这一点:

在第1段中,作者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他千里迢迢北上,要欣赏的,自然不是淡而无味的秋,而是浓郁的北国的秋、故都的秋。接下来,他在第2段便说“(江南)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在江南时,他因秋来得慢、秋味儿淡、秋的意境不鲜明而深感遗憾。并认为“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是不合适的”。在作者看来,秋要来得显豁,来得鲜明,来得浓郁,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是淡淡的秋意,艨胧的意境,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秋,是没有情趣的秋,是索然无味的秋。

在第3段中,作者说“……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也再次申明,他所热爱的是“十分的秋意”。在写秋日盛果时,他又说“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这表明,被他称为“佳日”的、“黄金般的日子”的,是“清秋”。他所认可的、深爱的、由衷赞美的,也正是“清秋”,是秋味十足的故都的秋。

作者在绘秋景,抒秋情后,插入了关于秋的议论。有人认为写作意图是:“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说“再添一重文化气息”、“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固然不错,但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吗?郁达夫绝对不会因卖弄而“兜售文化”。这也与他热爱故都的秋、赞美故都的秋的情感不一致。其实,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已经说得够明白了:“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昧,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他要强调的是。中外的文人学士、诗人。乃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都特别敏感,都有“不能自已的深情”,而在中国,要欣赏秋,感悟秋。必须到秋意十足的北方。

在文末,作者再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比较。说南国之秋是“黄酒”。是“稀饭”。是“鲈鱼”。是“黄犬”:说北国之秋是“白干”,是“馍馍”,是“大蟹”,是“骆驼”。让人感到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味润、昧浅、味淡、味短。这一对比。南国之秋便是“小乌”,北国之秋自然成“大乌”了!其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再次,“清”是冷清,是清凉。作者在描写故都的秋色时,对色彩的选择可谓匠心独运。他认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他如此看重冷色,就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冷清的韵味。作者写秋雨时,通过都市闲人之口说~层秋雨一层凉”,特意强调“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这“奇”,这“有味”。这“更象样”,不过就是北方。的秋雨伴随着“阵凉风”,让“天可真凉了”。这与南方的秋可就有天渊之别了。生活在南方的人都知道,南方的秋是不“象样”的。秋天非但不凉,还酷热难当。还有秋老虎呢!这样的对比,在气温上也突出的故都秋的特色――清凉,也流露出了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

其实,“清”与“悲凉”是有关系的。毋庸置疑。“悲凉”更多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忧郁孤独的性格的真切流露,是社会风云和个人际遇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可这主观感受难道跟客观风物就没有关系吗?绝对不是。应该说,这“悲凉”也因故都的秋味而发,也就是这“悲凉”的主观感受也源于“清”。槐树落蕊的萧索,秋蝉残声的凄凉,自然能引发作者心中的悲凉情绪:而秋色的冷清,秋雨和清凉,又何尝不会触动作者敏感的神经呢?更何况故都的清秋,秋味十足。意蕴深沉,与作者颠沛流离的生活、愁苦哀痛的心境相契合。于是,多愁善感的作者不由悲从中来。

郁达夫的情感世界里,有着浓浓的恋秋情结。他说“虽则渐人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他多次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去描绘秋,赞美秋。在《小春天气》中他说:“现在我们这里所享有的,是一年中间最好不过的十月。”他甚至喜欢具有秋味的江南的冬景。江南的秋没有秋味,可江南的冬景却有秋味。不喜欢江南之秋的他,偏就喜欢上了江南的冬天。他在《江的冬景》中写道:“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时坐不住……”可作者深爱的秋,不是浅淡的秋,不是朦胧的秋。而是色彩鲜明的秋,是韵味十足的秋。是“秋气满天地”的秋,是“象样”的故都的清秋!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3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创作风格

当代中国文坛有一类“余秋雨现象”,不难理解,即是一种创作现象,这种独特景观在文坛是一枝独秀的。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所形成的文化意蕴是鲜明的,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这个文化意蕴的创造是一个大的突破,引领了一代学者散文的新文风。“余秋雨现象 ”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新的架构和手法,而许多围绕余秋雨散文的评论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滋长,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学者在长时间内如此关注余秋雨散文,不论是褒或贬,这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作品,对散文研究来说都是幸事,在繁多的评论中,本文试图从余 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入手,对已有评论加以概括梳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发现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更好地了解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

一、对余秋雨散文文化意蕴的探讨

余秋雨散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鲜明的主旨是文化,这个主旨决定了研究者的目光着重放在对散文的文化意蕴的研究上,论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有 :华夏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民族未来的关注以及对人格的健全重铸。

余秋雨本人认为,文明是克服了愚昧和野蛮之后达到的境界,是对前者的摆脱,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重复上演这个过程,总体的人类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是在于愚昧和野蛮作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文明有多么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文化需要公开,文化需要透明,文化需要传播,文化需要共享,文化需要化解,文化需要沟通,文化要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就要能够克服障碍,只要能够跨越障碍的文化才能够像生命一样延续下去,才能够形成文明,余秋雨散文 是通过深深思考后形成的喟叹,是对文化的尊重,对文明的向往,期待和呼喊。

品味余秋雨散文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散文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文化的反思和忧患意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散文的精神特质,余秋雨先生具有文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并鲜明地体现在文章当中,余秋雨先生在面对民族文化在多元冲击时的这种时代使 命感和忧患意识更为明显,对文化的反思是文章的一大值得探讨的主题,文化的产生发展创新都需要进行反思,民族文化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反思进步的民族,才能继续生存繁衍。

二、关于余秋雨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

余秋雨散文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改变,和以往的散文文体不同,余秋雨散文主要有以下四点的改变 :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和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上加以体现对传统散文风格的创新。

首先,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来看,余秋雨的散文博大精深、气势宏伟,不缺细节描写和大场景描绘,但是其中对于历史的探寻并不少,访古寻古是他散文的命脉,对古文化的深刻思考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主题,短小精悍的文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思想 力度,其中也有对现实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喟叹。

其次,从语言特色来看,余秋雨散文中的语言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时一些沉重的历史往事经过他的描写也能变得轻松明了,余秋雨散文抛弃了繁杂的语句,多余的赘言,有些许随心所欲的流露反倒给文章增色,语言简练并且和情感完好结合,书写轻松自如,展 现了特有的奇妙智慧。

再次,从散文的结构模式上看,有些论者也持着否定态度,有些散文的结构过于僵化,与散文的自由精神不相符,与散文创作的大趋势背道而驰,有时行文的直抒胸臆会使情感表达过于夸张,篇幅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这些都是散文结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最后,在表现手法上,余秋雨散文表现出明显的戏剧性,在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使情感表达激烈直率,很多表现力强的修辞如排比可以增加文章气势,余秋雨散文中加入的一些戏剧元素使的散文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化风格。

三、结论

余秋雨在散文上的成就是伟大的,他为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创造风格,他的散文是理性思维与诗性想象有机结合的,是沉重严谨与激情肆意相融合后表现出来的大散文风范,散文亮点颇多,在散文中对文体的突破,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对于历史 文化的反思,对健全人格的呼唤,对文化的忧患意识,都强烈地通过字眼传达出来,在当下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06):123-126.

[2]王春梅.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J].理论界,2015(08):115-123.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4

一、鲁迅与梁实秋 “硬译”争论的起始

1.1鲁迅与梁实秋争论第一回合

鲁、梁的论战始于1926年梁实秋在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文中将五四文学描写 “人力车夫”说成是肤浅的人道主义,不符合理性的尺度。1这引起了鲁迅的不满。于是,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对梁实秋进行了批评 “小说描写罪人在寒地里的生活,大学教授看了就不高兴,因为他们不喜欢看这样的下流人。如果诗歌描写车夫,就是下流诗歌…… ”2这里大学教授和文人主要是指梁实秋和新月社的人。3这可以算作他们论战的第一回合,鲁、梁结怨。

梁实秋1927年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说道:“鲁迅先生是小说家及‘杂感家’。他的尖锐的笔调,除此别无可称。”“周氏兄弟之所以能成为文坛盟主,是副刊特约的撰稿员,经孙伏园鼓吹,遂成文坛上之霸主”41927年6月5日梁实秋在《时事新报.书报春秋》上发表了《评》一文,说“鲁迅先生的文字,极讽刺之能事,他的思想是深刻而毒辣,他的文笔是老练而含蓄。”并指出鲁迅先生杂感白话文中硬写几句过问,一唱三叹,摇曳生姿;以及反语的巧妙运用等。但是鲁迅在《略谈香港》5一文中反驳了梁实秋在《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的错误诋毁,意在说他是研究系的好友,是共产党的同道。但是为了避免写这篇文章人的“用心险恶”所以,鲁迅写文并更正道“我从来没有做过《晨报副刊》的‘特约撰述员’。我现在仍在广州,并没有‘到了汉口’”。在当时情况下,梁实秋暗指鲁迅是共产党人,势必会给鲁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可能被捕入狱。所以鲁迅说这是“用心险恶”之攻击。此乃鲁迅与梁实秋真正结怨的开始。

1.2鲁迅与梁实秋关于“硬译”的争论。

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中说,鲁迅先生文笔简练流利,可是译笔却不敢恭维;说鲁迅先生前些年翻译的文字,还不至于令人看不懂,但最近翻译的书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 句法稀奇古怪, 离“死译”不远了。最后又在文末说道“假如‘硬译’还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那真是一件奇迹, 还能说中国文是有‘缺点’的吗? ”,他以此来反驳鲁迅的硬译是因为译者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而造成的。

鲁迅即撰写《“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说,虽然同为外文,但因作者不同,风格也不同。“句子可繁可简,名词可常可专,决不会一种外国文,易解的程度就都一式。” “若在三家村里,专读《古文观止》的学者们,看起来又何尝不比天书还难呢”。6鲁迅在文中又说自己的译作,本来就不是为了博得读者的愉快, 总有不怕艰难,硬着头皮读完而有所收获的若干人,这样,他的译作也就达到目的了。将来总会有更好的译本出现, 待到有人能够译得既不“曲”, 也不“硬”或“死”时,他的译本就完成使命了。这体现了鲁迅的“读者观”。译作读者,即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鲁迅自 谦的把自己的译作归类为读者在接触到更为完善译本前的一个铺垫。

然而在梁实秋看来,译作就必须是经过字字斟酌,句句考究的高质量作品,才能给读者带来真切的知识。对此二人又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导致他们争论的原因之一。

对鲁迅的反驳, 梁实秋旋即在《答鲁迅先生》一文中指鲁迅避实就虚, 并说鲁迅的译文之所以晦涩难解, 是因为“鲁迅先生自己的糊涂与懒惰”,诚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谓的“能力不够”, 这与“中国文本来的缺点”无关。中外文字不同是不言而喻的, 翻译之难正在于此。况且,“硬译”不但不能保存“原来精悍的语气”, 反而令人看不懂。故而译者应当变换句法, 以通顺的文句译出, 以读者看懂为第一要义。

鲁迅与梁实秋对“硬译”的看法各执一词,但是鲁迅从学术的角度阐述了他对“硬译”的看法。鲁迅说自己没有办法而采取了“硬译”其实是自谦的说法。然而梁实秋却没有考虑鲁迅译作读者群,以及鲁迅所持的“读者观”等前提,而对其横加攻击与曲解,把它理解为了“死译”。两人针锋对麦芒,在文学的阶级性,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等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并由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论战。最终以鲁迅的逝世而结束。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5

本次活动方案力求销售与文化同步,人气与财气共聚,在全力促进销售全面提升的同时获得消费者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短视效益与长期效益的良好结合。为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现将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活动主题:牵手团圆中秋缘购物休闲国庆情

活动时间:*年9月11日-*年10月7日

活动内容:

佳肴飘香至——皓月寄相思

秋之恋——扮靓秋季风情

欢乐国庆节

活动实施:

第一乐章佳肴飘香至皓月寄相思

活动时间:9月11日——9月21日

活动内容:

A.*中秋月饼节

B.*中秋美食节

C.全家团圆贺中秋买A赠B活动多

活动安排:

*中秋月饼节

展销时间:*年9月8?21日

展销地点:一楼

展销内容:知名品牌月饼展销

活动分工:略

*中秋美食节

活动时间:*年9月12?21日

活动分工:略

全家团圆贺中秋买A赠B活动多

活动时间:*年9月12??21日

活动内容:详见各楼层海报、POP

第二乐章秋之恋——扮靓秋季风情

活动时间:*年9月22日-10月7日

活动内容:

A.品牌服饰靓我风采——*秋季新款服饰动态展示

B.真情真品时尚实惠——*秋季品牌服装趣味拍卖

C.轻松购物买就劲奖——*秋季服饰欢乐抽奖活动

D.邀您评选卓越品牌——*“我最喜爱的服饰品牌”评比

E.品牌聚焦倾情特惠——100个知名服装品牌天天大型热卖

活动分工:略

活动细则:

(1)活动期间,凡购服饰类(包括二楼针织、鞋帽类、三楼、四楼、五楼男女服装类)商品单张收银小票满200元以上的顾客,均可参加本项活动。

(2)顾客凭当日购物小票到一楼兑奖处抽取兑奖券,满200元抽一张,满400元抽2张,多买多抽。

(3)三等奖以上获奖者个人所得税由商场代扣。

(4)如遇退货,须凭购物小票办理,并将所得奖品一同退回。

奖项设置:

本次抽奖活动每组奖项设置为:

一等奖1名彩电一台,价值1500元

二等奖5名电话机一只,价值300元

三等奖30名美容蒸面器一只,价值120元

四等奖60名食拉油一瓶,价值50元

活动分工:略

邀您评选卓越品牌——*“我最喜爱的服饰品牌”评比

活动时间:*年9月22日-10月7日

活动地点:二楼、三楼、四楼、五楼

活动内容:*我最喜爱的服饰品牌评比

活动细则:

(1)活动期间,凡购买二楼、三楼、四楼、五楼购买任意一款服饰类商品,即可领取评选券一张,评奖券分为正、副券两部分,正券由顾客保留;副券上印有顾客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及所选中的我最喜欢的服饰品牌,由顾客填写清楚后投入一楼总服务台抽奖箱。

(2)从顾客选中的“我最喜爱的服饰品牌”的评选奖券中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参与奖50名。

(3)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价值1000元的品牌服装购物券

二等奖2名:奖价值500元的品牌服装购物券

三等奖5名:奖价值200元的品牌服装购物券

优秀参与奖50名:奖价值30元的洗发水一瓶

(4)奖品领取时间:10月16?20日期间,每天9:30-18:00,愈期作自动放弃处理;奖品领奖地点:一楼总服务台

活动分工:略

品牌聚焦倾情特惠——100个知名服饰品牌天天大型热卖

活动时间:*年9月22日-10月7日

活动地点:二楼、三楼、四楼、五楼

活动内容:相关品牌服饰在各楼层进行特卖

第三乐章欢乐国庆节

活动时间:10月1日——10月7日

活动内容:

A.欢欣鼓舞庆国庆——“诗颂金秋”庆国庆专场文艺表演

B.购物休闲赢奖品——“秋风徐来”回馈会员好礼相送活动

C.缤纷霓裳舞蹁跹——“灿然秋色”知名品牌文艺表演暨推介活动

活动分工:

欢欢欣鼓舞庆国庆——“诗颂金秋”庆国庆专场模特秀

活动时间:*年10月1日

活动地点:门前广场

活动分工:略

购物休闲赢奖品——“秋风徐来”回馈会员好礼相送活动

活动时间:*年10月1日??*年10月7日

活动地点:

活动内容:

(1)活动期间,凡凭本人会员卡消费的顾客均可参加。

(2)10月11日举行幸运会员电脑抽奖仪式,每天将产生幸运会员10名,共计70名,幸运会员名单届时公布在大门口。

(3)获奖者凭本人身份证和购物小票于10月15日-19日期间上午9:30-下午18:00到总台领取奖品;愈期不领作自动放弃处理。

(4)奖项设置:幸运会员将获得价值800元的电磁灶一台。

(5)个人所得税由商场代扣。

活动分工:略

缤纷霓裳舞翩跹——“灿然秋色”知名品牌文艺表演暨推介活动

活动时间:*年10月2日-7日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6

章伟是日资企业原田马达的技术课副课长,工作之余,他在本市的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又是一个星期六,章伟像以往一样去研究生班上课。这是一节由外教上的英语口语课,不知为什么竟和一个本科生班合在了一起上。章伟无心理会这些,只管认真听讲。忽然,靠窗位置的一个漂亮的女生的背影引起了章伟的注意,好熟悉的背影,在什么地方见过呢?就在章伟胡思乱想之际,外教来到了章伟跟前,向他提问,章伟答非所问,教室里一片哄笑。这时,坐在窗口旁的那个女生也回头望了章伟一眼。章伟如雷击顶,怎么会是她?在樱花大酒店见过的芳子。

那还是半个月前,章伟随公司的铃木副社长、组立课课长山田、布品课课长佐佐木参加了一个项目谈判。谈判进行得很顺利,铃木副社长非常高兴,当晚由自己做东,请这几位部下到樱花大酒店潇洒。樱花大酒店的内部装修完全是日本风格,菜肴也是日本料理,连服务员也是身着和服,满口“哈依”、“哈依”。

进了包厢,大家在塌塌米上席地而坐。服务员陆续端来了生鱼片等日本风味食品,给大家一一斟上清酒,众人很快就有了三分醉意。这时,铃木朝外拍了几下巴掌,只见四个身着各色和服的年轻姑娘鱼贯而入,她们分别偎进了四位客人的怀里,包厢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淫荡的怪笑。

一个身穿浅绿色和服的美貌女孩儿坐在了章伟的腿上,她一袭瀑布般的黑发,轻妆淡抹,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冲章伟莞尔一笑,用日语自我介绍道:“我叫芳子,请多关照。”章伟惊诧于芳子的美,竟呆呆地毫无反应。芳子转而倒了一杯清酒递了过来,用日语娇滴滴地说:“先生喝酒好吗?”章伟这才回过神来,也用日语尴尬地说道:“好的,谢谢。”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却感觉手足无措,只是愣愣地盯着芳子看。芳子殷勤地夹菜、斟酒,并说着些调情的话。章伟觉得她的日语说得很地道,就怀疑她会不会是日本女孩儿。

铃木、山田和佐佐木正搂着各自的姑娘淫笑着,有的把手伸进她们的衣服乱摸,有的则肆无忌惮地亲吻着她们。忽然,山田抱起一个女孩,连滚带爬地进了包厢的小包间。此时,芳子似水的身子软软地靠在章伟胸前,身上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章伟不由得心旌摇动,就要无法把持住自己了,突然,夹杂在噪声里的一个“花姑娘”的词儿传进了章伟的耳朵,章伟禁不住打了个寒颤,缩回了手。芳子似乎看出章伟神色不对,柔声问到:“先生不太舒服吗?”章伟用中文脱口而出:“不,不要。”芳子一下子弹起身子,也用中文惊讶地说:“怎么?你不是日本人?”章伟冷冷地说:“当然不是。怎么你也是中国人?侍候鬼子侍候惯了,对我这个中国人不习惯了是吧?”他一把推开芳子,箭一般冲了出去,芳子却猝不及防,一下子倒在塌塌米上,两行清泪从她的眼角流了出来……

章伟万万想不到竟然在课堂上与芳子重逢,他难以想象,堂堂一个女大学生怎么会为了几个臭钱,就不要自尊,当了坐台小姐,可耻啊!章伟满脑子想的都是芳子的事,这堂外教课什么也没听进去。

下课后,章伟向座位旁边的一个本科生打听那个女生的情况。小伙子钦佩地说:“眼光不错啊,她叫莫秋霜,是我们的班花,说系花也可以。”随后又用不屑的口吻说:“不过我劝你还是离她远点,她很神秘,自己在校外租房住。”

果然如此,自己在外租房,晚上外出陪侍方便嘛。可她走上这条路,会不会是因为有什么不得已的难处呢?章伟决心要搞个水落石出。

英雄救美

几天后,章伟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堵到了从教室单独出来的莫秋霜,他已经想好了,如果莫秋霜是因为家庭困难而走上这条路,自己将尽一切可能帮她,只要她不继续沦落风尘。

章伟上前打过招呼后,莫秋霜落落大方地说:“啊,我记得你,你是研究生班的同学,叫章……章……”

“叫章伟,”章伟接上说。从感情上讲章伟也不想揭她的疮疤,可是看到她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些生气,就冷冷地说:“对不起,芳子小姐,那天晚上分手时我态度粗鲁,请你原谅。”

莫秋霜眨着一双大眼睛,一脸茫然:“什么,芳子小姐?谁是芳子小姐?”

她掩饰得也太好了,章伟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调侃道:“噢,差点儿忘了,白天该称你为莫秋霜同学,晚上你在酒店陪客人的时候才叫芳子。”

一听这话,莫秋霜俏脸涨得通红,柳眉倒立,厉声说:“章伟同学,请你说话放尊重些,否则我会告你骚扰我。”说完,怒气冲冲地走了。

章伟尴尬地僵立在那里,他不明白,究竟是自己搞错了呢,还是莫秋霜是个演技出色的演员?

事有凑巧。这天下班后,铃木、山田等几个人要去樱花大酒店喝酒。以前他们邀请章伟到那些地方去,章伟总是百般推托,实在推不掉才跟着他们去点个卯,这回为了弄清真相,章伟主动要求与他们同往。

芳子再次见到章伟,有些意外,脸上闪过一丝欣喜的神色。她扭动袅娜的腰肢,款款地走到章伟跟前,热情地为章伟服务。芳子温香软语,善解人意,章伟觉得,她就像一个自己寻找了多年才找到的知音,那么亲切、让人依恋。

可章伟并没忘记来这里的真正目的,他突然说道:“莫秋霜,你今天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吗?”听到章伟的问话,芳子很迷惑:“你在和谁说话,谁是莫秋霜?”听到芳子的话,章伟终于松了一口气,看来真的是自己搞错了,芳子和莫秋霜的确是两个人,一个重点大学的女学生怎么可能到这种地方做陪侍服务呢?事情已经清楚了,可章伟却舍不得离开,不知为什么,他已对芳子有种莫明的牵挂。

这时,芳子却突然倒在章伟的怀里,嗲声嗲气地说:“先生,再来一杯嘛。”章伟一下子手足无措起来,搞不清芳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而芳子并没有去摸杯,却麻利地取下章伟衣兜上别的签字笔,飞速在章伟手心上写道:“我被人劫持,快报警救我。”

章伟呆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芳子原来是被人控制,可能因为这里安有监视装置,她才想出这种办法。想到芳子这么信任自己,章伟心头不由一热,冲芳子点了点头,然后飞也似地消失在夜幕中。

派出所离这儿不远,章伟很快就找到那儿。值班的胖民警打着哈欠,让章伟在走廊等着,他来处理。过了约莫半小时的工夫,一辆警车才姗姗开来,章伟心急如焚,赶紧跳上车,和车上的巡警一起,向樱花大酒店驶去。

然而,酒店的大堂经理矢口否认这里有叫芳子的姑娘。章伟很气愤,今晚来这里,芳子还是这位经理给安排的呢,他怎么就不肯承认了呢?章伟要求查一下包间,经理一脸得意地说:“可以可以,悉听尊便。”他跑前跑后地领着章伟和警察到所有的包间清查,可哪有什么芳子的影子?

突遭解雇

第二天傍晚,章伟以客人的身份再次来到樱花大酒店,点名要芳子服务,可领班一口否认这里有叫芳子的。章伟只好换种方式,向这里的小姐打听芳子,可结果都一样,都说不认识。章伟是个犟脾气,从那天起,只要一下班,章伟就躲在樱花大酒店门口附近不显眼的地方,仔细观察出出进进的人。几天过去了,仍一无所获。

这天下午,章伟正在车间忙着,却被铃木副社长招进办公室。铃木斜了一眼章伟,冷冷地说:“章伟君,你最近工作无精打采,已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你被辞退了。”

章伟很意外,自己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可以算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怎么说辞退就辞退呢?就算是这几天工作上有些心不在焉,可既没有被提醒,也没被警告,就这么一下子被炒鱿鱼,太突然了。再说,自己和公司签订的是五年工作合同,公司这样将自己解雇,可要赔一大笔违约金的啊!

铃木似乎已猜透了章伟的心思,用手指朝桌上一指:“呶,那是你的。”章伟一瞧,原来是一只被撑得鼓鼓的大信封。章伟明白了,公司这是巴不得自己赶紧走,宁愿出高额违约金。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章伟到人力资源部办好了相关手续,回来整理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的时候,发现一只小巧的ZIP硬盘,想起这是从铃木手里借来的私人物品。章伟不想占这类小便宜,立刻拿起它,朝铃木的办公室走去。

在铃木的办公室门外,章伟刚要敲门,听到里边有两个人在用日语叽里咕噜地说话,还提到了章伟的名字。章伟的手指僵在空中,只听里边继续说道:“章伟这小子差点儿坏了我们的大事,好悬啊!”像是山田的声音。“是啊,来这边工作的人很辛苦,他们需要女人的安慰,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今后再也不能出这样的纰漏。”这是铃木的声音。“哈依。”

章伟听得云山雾罩,这都哪儿跟哪儿,我坏了谁的大事了?就在这时,听得房间里的人开始往门外走,章伟突然意识到,这里一定有鬼,说不定和自己救芳子的事有关,于是,他“嗖”地一下窜到了卫生间。谁承想,铃木他们的脚步声也朝卫生间过来。章伟情急之下只好钻进了一个隔间,又一不做,二不休,翘脚抓住高处的水管,来个引体向上,将身体悬到了天花板。

真悬啊,幸亏章伟将身体悬空,铃木进了卫生间居然挨个隔间都瞧了一遍,只是他没想到抬头看一下。确信这里没人之后,他才一边方便一边向山田说道:“刚才忘了件事,这样吧,咱们先出去办事,然后你回来把我电脑里的有关的资料全部删掉。”“哈依。”

铃木的话提醒了章伟,对呀,为什么不偷偷打开他的电脑,看看他究竟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呢?

此时,下班的铃声已经响过,章伟又在卫生间待了一会儿,直到走廊寂静无声时,才蹑手蹑脚地溜了出来。到了铃木的办公室门前,发现门已经锁上了。这难不倒章伟,他掏出信用卡,往门缝里一插,再用力一别,另一只手将门轻轻一拽,门“吱嘎”一声开了。章伟进了屋,心怦怦直跳,今天,也许就会有意外收获。

三目初现

章伟打开了铃木的电脑,却被要求输入系统密码。章伟冷笑一声,哼,雕虫小技!他拆开机箱,将主板放电后,再重新启动,哈哈,系统密码被消掉了,一切OK。

可自己想要的东西究竟放在什么位置呢?经过一番寻找,一个叫“三目”的文件夹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觉得“三目”这个名字好熟,于是就把它点开。该文件夹下有三个文档,虽然有保护口令,可在章伟看来全是摆设,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打开了。

第一个文档是份组织章程,章伟看罢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想起来了,日本有个臭名昭著的黑社会组织,叫三目组,他们势力很大,什么走私、贩毒、色情等为人不齿的行当他们全干。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又将一双魔爪伸向中国,与国内的一些败类互相勾结,进行犯罪活动,想不到铃木竟然就是他们的成员。

章伟打开了另一个名为“买春联络表”的文档,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本市向日本人提供色情服务的酒店、联络人、卖春女的类型及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在酒店栏目下,章伟赫然看到了樱花大酒店字样,章伟的脑子豁然开朗,几天来笼罩在脑海中的疑云一下子解开了,铃木是三目组的成员,他们胁迫组织妇女卖淫,芳子就是受害者之一,自己这些天为芳子的事东奔西走引起了铃木一伙的恐慌,于是将自己炒了鱿鱼。想到这一层,章伟感到无比的兴奋,三目组在中国的犯罪活动就要栽在自己手里啦。

不过,章伟还是更关心芳子的命运,可惜,表格上并没有直接标注出每一名卖春女的名字,只有卖春女的分类,有“妙龄少女型”、“成熟少妇型”,有“娇小苗条型”、“健美性感型”……五花八门的类型,看得章伟有些晕。忽然,一个“清纯大学生”的类型引起了章伟的注意,想到有在校大学生沦落风尘,他不禁感到悲哀。

就在章伟试图获得更多的“清纯大学生”栏目的信息时,走廊响起了清晰的脚步声。章伟打了一个激灵,不好,一定是山田回来了,他赶紧关掉电脑,“嗖”地钻到桌子下面。

来人果然是山田,他随手关上门,朝办公桌这边走来。章伟有些担忧,自己将电脑的系统口令删掉了不说,刚才又因为来不及正常关机,直接断掉了主机电源,被山田瞧出破绽怎么办。可又一想,山田是个电脑呆瓜,连文件压缩都不会,不至于看出什么问题吧。谢天谢地,山田什么也没怀疑,把这些文件从电脑上做了彻底删除后就走了。

山田走后,章伟重新打开电脑,却再也找不到这些资料了,连回收站文件夹里也没有了。章伟懊悔不已,自己刚才兴奋过了头,怎么就忘了上网,将这些资料发出去呢?现在已没了证据,怎么揭发他们呢?章伟眉头紧蹙,终于想起在“清纯大学生”栏目里,有一串联系人,排在第一个的是个叫“燕子”的人,她的手机联系号码章伟还记得,这是整个联络表中,章伟脑海里仅存的有价值的东西了。章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了公司。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发现章伟心事重重,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章伟连忙否认,他知道,她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可对自己却恩重如山。在自己刚刚记事的时候,她嫁给了爸爸,当了自己的继母。五年之后,爸爸因病去世了,继母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不说,工作也干得很出色,现在已经是市旅游局局长了。继母是章伟的骄傲,章伟实在不想让她为自己担惊受怕。

谁是燕子

章伟晚饭后立刻离开家,拨通了燕子的手机,用日语说道:“喂,燕子吗?我是从日本过来的羽田孝行,有笔生意想和你面谈。”

电话里传来甜美的女声:“羽田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在电话里告诉我就可以了,我会竭尽所能替您办好的。”

“什么,这么不给我面子?”章伟竭力装出一副愤怒的声音,“我的要求很复杂,非面谈不可。铃木这个家伙,说什么直接找你就可以了,混蛋。”

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不安:“对不起,羽田先生,您是说,是说铃木先生有过交代吗?那好吧,可以面谈。”

章伟心里一阵激动,事情终于有重大进展了。晚上八点,他手拿一份报纸,静静坐在“舒云”茶吧里,恭候燕子出现。他和燕子约好,燕子将身穿红裙,手拿雨伞,前来赴约。燕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会不会告诉我更多的东西呢?

“先生,请问这里有人吗?”一个悦耳的声音打断了章伟的思绪,章伟放下报纸,抬头一看,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只见芳子一袭红裙,手拿雨伞,就站在自己面前。她见到章伟,也略感意外,随即用嘲讽的口吻说:“不知道该叫您章伟同学呢,还是羽田先生?”

章伟这才意识到,她不是芳子,而是莫秋霜。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激动,他觉得,靓丽可人的莫秋霜绝对不可能是坏人,这其中一定另有隐情。于是,他从在樱花大酒店遇见芳子说起,直到在铃木的电脑里发现了重大秘密,来个竹筒倒豆子,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此时,莫秋霜脸色煞白,她颤声问道:“你是说,那个芳子真的和我长得一模一样?她身体上有什么特殊的标记你注意到没有?”

“你们长得的确一模一样,”章伟脸一红,不好意思地说,“特殊标记嘛,倒是有,她的肩膀上有一个红色的牙印,很清晰,像是被人咬的。”

莫秋霜听罢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她两手拽住领口,用力一扯,将一块光滑白嫩的肩膀露了出来。章伟一瞧,上面竟也有一块清晰的血色牙痕!不由脱口而出:“芳子!?”

莫秋霜缓缓摇了摇头,向章伟讲起了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一个妙龄姑娘与一个小伙子坠入爱河,并偷尝了禁果。没想到姑娘怀了孕,小伙子却变了心,他娶了一个门第更高的姑娘。不久,姑娘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她心如刀绞,在两个孩子的肩膀上都咬上了牙印,幻想有朝一日能够重逢,然后便将她们送了人。其中姐姐被一对夫妇领养,后来听说他们去了日本。妹妹则被一对普通的工人家庭收养,并被取名为莫秋霜。这虽然是一个清贫的家庭,可莫氏夫妇对小秋霜极好,百般呵护,最终供她考上了大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养父这时候却得了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可每年巨额的医疗费用是这个家庭无力承受的,养父不想拖累亲人,拒绝医治,还把秋霜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莫秋霜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更感动,她觉得养父比生父伟大了不知多少倍,课余就拼命去挣钱,来保住养父的生命。

有一次,莫秋霜给一家旅行社做兼职导游,接的是一个日本团。晚宴时,一位日本游客递给她一杯饮料,她喝下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赤条条躺在床上,下身疼痛不已,那名日本游客也赤条条地躺在旁边。莫秋霜失声痛哭,要去报警。可是,面对那个日本人递上的十万日元,她动摇了,这是近一万元人民币啊,要是一年做上这么几次,父亲就有救了。于是,她从那天起忍辱做起了皮肉生意。不久,有大量客人需要清纯靓丽的女大学生,莫秋霜又当起了中间人,不再亲自下海了。为安全起见,她一般不同客户见面,佣金直接打到她的银行户头上。有了足够的医疗费,养父的病终于有了好转,她想金盆洗手,可已经由不得自己了,三目组织和国内的恶势力相勾结,结成了一张庞大的网,将她牢牢罩在了里面。

双面母亲

听完莫秋霜如泣如诉的述说,章伟义愤填膺,他决心用自己坚实的胸膛作两姊妹的后盾。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第二天晚上,章伟把事情的大概和妈妈说了。

章伟妈妈听完,忧心忡忡地说:“孩子,这事掺和进去很危险,再说这事和你本来就没关系,别去管了,好吗?”

章伟知道妈妈是为自己担心,动情地说:“妈,您平时不是一直教导我,要做一个正直、坦荡的人吗?放心吧,吉人自有天相,我不会有事的。”

章妈妈知道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就为章伟做了一顿他最爱吃的晚餐。章伟吃着妈妈做的可口饭菜,觉得很香甜。饭后他觉得有些困,就早早进入了梦乡。

第三天,章伟睁开眼睛后,不由大吃一惊,强烈的阳光把屋子照得亮堂堂的,墙上的挂钟时针正指在十二点的位置上。见鬼,今儿个怎么睡得这样沉?章伟找手机,想问问莫秋霜的情况,可手机居然也不见了,会不会是妈妈担心自己的安全,而做了手脚?

章伟立即给妈妈单位挂了电话,接电话的是妈妈的秘书小邵,她告诉章伟,他母亲今天没来上班,不过,若有急事的话,可以到樱花大酒店去找找看。什么,樱花大酒店?妈妈到那里去干什么,问邵秘书,她也不清楚。

章伟有种不祥的预感,打了辆的士,朝樱花大酒店飞驰而去。

樱花大酒店的玻璃大门紧闭,上面挂着块小牌子,写着“休息中”。章伟不管这些,推开大门就闯了进去,几名保安怎么也没拦住。

当他冲进舞厅的时候,不觉大吃一惊。空荡荡的舞池有几个再熟悉不过的人,芳子头发凌乱,脸上还有血痕,被绑在一把椅子上,后面站着一个大汉。山田站在离她不远处的地方,正在被一个中年女人大声训斥着,而那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无比尊敬的母亲!

章伟怎么也不会想到,身为旅游局局长的母亲是三目组在本市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她把从章伟嘴里知道的东西告诉了他们。三目组的重要头目铃木等人今天已坐飞机匆忙逃回日本,留下山田作善后工作。章伟正在发愣,就觉得脑袋遭受了重重一击,一个跟头倒在地上。接着,两名大汉将章伟架起来,扔在一把椅子上。山田看见章伟,怒不可遏,嚎叫道:“都是你这个混蛋坏了我们的好事,现在我就送你上西天。”说罢,他掏出了手枪,瞄上了章伟。

“不要,他是我儿子。”章伟妈见状赶紧制止,可惜已经迟了,山田的手指已经扣动了扳机。随着“砰”的一声枪响,章伟感到一个人重重地倒在自己身上,接着又是几声枪响,冲进一些公安人员,将山田他们一伙制服。

章伟低头一看,原来是莫秋霜,她是和公安人员一起来樱花大酒店抓捕罪犯的,结果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射向章伟的罪恶的子弹。

此时,芳子也凑了过来,她和章伟一起急切地喊着莫秋霜的名字。莫秋霜缓缓地睁开了双眼,看见芳子,她眼睛一亮,激动地说:“姐……姐,让我……看……看一下……你的牙印。”芳子一愣,没明白过来。章伟拽过芳子,用一只手替她扯开了外衣,指着她肩上的牙印对莫秋霜说:“在这儿,快看,和你的一样。”

莫秋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章伟说:“让……姐姐……看看……我的。”章伟强忍泪水,用颤抖的双手解开了她的上衣,露出了肩上的一块清晰的牙痕。

忽然,章伟妈妈挣开公安的手,疯了一样扑过来,“孩子,我可怜的孩子呀,我就是你们俩的亲生妈妈,你们肩膀上的牙印都是我咬的,妈妈对不起你们呀!救护车,救护车怎么还不来呀?快救救我的孩子。”

莫秋霜和芳子闻听此言,脸上都现出喜悦的神色,可惜只是一瞬间,她们的脸色又恢复了常态。莫秋霜呼吸急促,断断续续地对章伟说:“答应我,好好……照顾……姐姐……”此时的章伟,已泪如雨下。莫秋霜继续说道:“其实、其实我也……喜欢上了……你,吻我一下,好吗?”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7

文/杨敬科

对秦腔的嗜好,或许终生难改。从懵懂的孩提时代开始,在简陋的乡间戏台下,远远看着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心中就有置身其中的渴望。小时候经常看乡戏、逛庙会,那曾是我们最大的节事,至今仍记忆悠长。回想起来,因为喜欢秦腔,当时本来枯燥无味的农村生活变得趣味无穷。上世纪80年代时,秦腔的演出市场相当红火,每逢过年过节乡上都会唱大戏。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再长大些,只要村子附近演秦腔,我经常会昼夜连着看。每次看戏,当板鼓或铃声响起,绛红色的幕布拉开,敬畏与神圣感莫名地自体内升起。

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剧种,经一代代人的传承,越见博大。投入看戏时,人置身在假定情境里派生出的充满独特的魅力,主音的板胡那一股畅快的调子,竟能让人产生“浑身的血脉都通了”的错觉。秦腔不光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还应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这或许是秦腔艺术绵延发展的根源所在。记得河西嘉峪关城楼戏台两侧有副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我始终认为,从小喜欢看秦腔,特别是那些传统剧的熏陶,对养成自己的个性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如今人到中年,对秦腔的痴迷依旧。秦腔已深深地融进我的血脉了。进城已近三十年,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学习或供职,我都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和参与秦腔艺术的振兴与发展。有一段时间在张掖挂职,我通过协调企业赞助,给当地院团解决困难。前几年,我还结合本职工作,投入创排了《百合花开》等多部卫生题材的舞台艺术剧目。今年又多方争取资金,为老家新建一座戏楼和文化广场,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桩心愿。

眼下工作感觉疲惫的时候,尤其是周末没有了精神与体力之压时,还是特别喜欢找剧场甚或茶园看戏。特别是当看到退休老人洋洋自得的生活时,竟开始憧憬着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我想那时秦腔必定依然是我钟情的主角。

(选自2014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技法一赏】

有序记叙,表露真情。文章主要记叙了自己与秦腔亲密接触的情形,表达出了对秦腔的喜爱之情。文章的记叙脉络清楚,思路清晰,从小时候家乡秦腔表演的盛大场面,到中年时对秦腔的钟情与痴迷。这不仅让人感受到秦腔的巨大魅力,还能真切地了解到秦腔的演出情形。文章自首至尾,在字里行间都灌注着作者的深厚情感。

【跟踪演练】

1.提取信息。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腔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在第二段就对秦腔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出秦腔的特点。

2.感知内容。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自己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的嗜好。那么作者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嗜好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文中描述儿时和中年时期两个阶段喜爱秦腔部分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具体表现。

3.语句品味。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赏析散文中的句子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描写的角度来进行。很明显,这个句子主要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对秦腔的爱,解题时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注意“意犹未尽”“还想”“抑制不住”“蹑手蹑脚”等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

4.写法探究。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文章第二段是介绍秦腔这种艺术形式,与前后文的叙事不是一脉相承的,应属于插叙。回答其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

秋水

文/胡竹峰

立秋后,所在的城市雨多了,整天整天下。那雨瘦,枯寒地在天空飘着,细且长,迎向地面,盈盈浅浅,像刘旦宅笔下仕女的凝眸。

清晨,秋水满帘,雾气正浓,远处街道有积水反光,街道旁的花木仍旧依青偎翠,感觉已满目秋水清凉了。老城区墙角的青苔幽幽散发着秋意,爬山虎枝叶凋零,只剩一身虎骨,嶙峋静默。薄雾中,汽车尾灯昏黄的光泅开来,心里变得闲淡,睡意也越来越淡。人行道上的灰衣人举着伞,挡得住秋水,挡不住秋意,缩着肩膀,茕茕独行。空街行人寂寥如白壁一纸挂轴。几户人家阳台上的花草,蓬蓬散散。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秋天最让我沉迷的是行云和流水。秋天时候,我在故乡山冈上,双手枕头仰观行云。少年的时光忧伤阴郁漫长。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日子竟也凝结成铃铎,叮叮当当响在心灵的角落,悦耳澄澈,盈盈一握,使人怀念。或许和秋水有关,秋水照映了过去。

秋水下的乡村是桃花源,清静独孤。池塘两侧的石头窠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垫坐在上面,凉意袭人,坐得久了,才觉出热来。细脚蜘蛛在旁边爬,也有一种叫百脚虫的东西懒而蠢地蠕动。山涧的溪流在谷底躺着,干净透明如同融化的水晶从石罅间漱流,水中石子被淘洗得颗颗浑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定是在秋水之岸。春水青嫩鲜亮,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夏水走泥,洪波涌起,是人生的第二阶段。秋水无声绵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人生的第三阶段。坡写《赤壁赋》正是中年时候,也正是秋天。我一厢情愿地想,一定是秋水让苏轼情不自禁。情的美好正是不自禁,情的痛苦也是不自禁,不自禁如同秋水,流得缓慢却义无反顾。

《赤壁赋》中,我看见秋水笼罩一切,是节令之秋水,也有庄子的秋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庄子与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通体清凉,风的肃穆中虫鸣唧唧,作金石声,远处田野翻开的泥土以及田野小径上乱栽的枫树,更接近他们文字的氛围。

很多年前的庄子和苏子,在一个小院落中老槐树下的瓦房或者茅屋中轻描淡写,抒怀追忆寓言。秋水自树干枝叶间漏下,心思澄明,若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滓渣无凝滞。秋水流入庭院,不成烟,不成雾,自成一片雨帘。不知不觉中,天已垂暮,柴门静掩,沾泥的草径是有人回家了,粗朴的桌椅上放着陶碗。

在庄子那里,秋水弥漫,无处不在。苏轼的秋水盈盈如一杯清茶。庄子在秋水中游泳,另有一番快意的萧瑟。苏子在秋水中驾一叶小舟,举杯盏且饮且行。人生如蜉蝣置身于天地,渺小如沧海一粟,只在须臾,不像江水滔滔无穷无尽。携仙人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这些都是梦,人生的憾恨只在秋风秋水秋思中。

(选自2014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

【技法一赏】

纵横想象,见景生情。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秋水所形成的独特景象。文章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清晨秋水弥漫的城中之景,还回忆了农村秋天的行云流水,进而放飞思绪,勾连起秋水的文化色彩,叙说了苏轼和庄子对秋水的独特感受。文章联想丰富,感情真挚,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跟踪演练】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谈及庄子和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庄子和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要以秋水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中秋的文章篇8

“秋裤阴谋论”称:前苏联设下了一个亡我中华之阴谋。斯大林为了确保远东地区的安全,秘密下令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让中国人完全丧失在严寒地区作战的能力。于是在1953年,苏联“杰出的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献上了一条妙计,那就是让中国人穿上秋裤。

文章说,假如一个国家(的人们)穿了秋裤,人腿关节的抗寒性就会逐渐丧失,就再也脱不下来了,并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60年后就完全无法在高纬度地区活动了,依据是著名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于是,从那时起,由苏联制造的秋裤,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国。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朝鲜有朝一日收复图们江北岸被苏联占据的领土,苏联还同时将秋裤“支援”朝鲜,这就是为什么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人穿秋裤的原因。

为了让人深信,文章还举例分析了中朝两国足球长期没有建树的直接原因,那是穿了秋裤导致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的具体表现。而朝鲜由于物资短缺,布料不足,秋裤比中国的单薄,反而使得足球水平高于中国。然而,正是在所谓“穿了秋裤60年”之际的2013年11月9日,广州恒大一举亚冠登顶。仅隔6天,国足又战胜印尼,扬眉吐气,给了 《秋裤阴谋论》 一记响亮的耳光,谣言不攻自破。

其实,秋裤并非苏联人发明,也不是诞生于1953年,更不只是中朝两国人民才穿。早在1915年加拿大人弗兰克・斯坦菲尔德就发明了秋裤,并于上世纪50年代风靡美国,美国尚且如此,别国可想而知。促使发达国家渐渐脱下秋裤的原因,那是由于供暖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温度已经很舒适,秋裤也就显得多余了。而在我国,潮男潮女们讨厌秋裤,则主要是因为不好看,坐着或弯腰时露出一截裤脚像灌大肠。最早对秋裤公开说不的国人是《时尚芭莎》杂志主编苏芒。2008年,她在做客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时说:“不允许时尚编辑穿秋裤!”引发了轰动一时的“秋裤门”网络事件,虽然事后苏芒一再解释那只是一句玩笑话,是误解,但影响深远,带动了一大批时尚青年告别秋裤却是事实。

“秋裤门”事件歪打正着,偏偏让更多的中国人脱掉了“再也脱不下来了”的秋裤,纵然是在寒冷的北方城市,“美丽冻人”的景象也随处可见,无意间又给了“秋裤阴谋论”当头一棒。

上一篇:关于教师节的诗范文 下一篇:同桌的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