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3 17:23:12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1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3.2沟通能力强,病人满意度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优秀护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根本能力,这一点对急诊护士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后,使其能为病人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健康知识。同时学习掌握了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提高了沟通技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化解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了很多纠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较为成熟,其专科护士的成长轨迹体现初级-高级-高级强化阶段的层次递增,同时也是护士个人核心能力提升的一个充分展示的过程。某院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促进了急诊专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收到满意成效。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2

1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1.1教育过程

美国对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认证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如能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可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另外有一部分医师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师的培训,专科医师的培训是住院医师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还能通常同时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

1.2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3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3.4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8]:急诊医师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师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的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师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师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师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之本。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3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庆.危重急病抢救流程解析及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4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超级秘书网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5

关键词:妇幼保健院;急诊护士;急救知识技能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全市120急救网络成员单位,承担着全市妇产儿科的院前、院内急救任务,作为其急救前沿的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急诊科的护理水平直接体现医院的急救水平[1]。人们对急诊护士的要求随着医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掌握专科知识、技能是护士做好专科护士的基础[2]。本研究调查了我市各级妇幼保健院急诊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现状、获得途径、学习需求及掌握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市7所妇幼保健院共107名在岗急诊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市级1所,区县级6所。护士年龄20~46岁,平均年龄(28.12±5.42)岁,;护龄从不足1~27年不等,N0-N4级均有分布;职称从护士到副主任护师。共发放问卷107份,收回107份,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制定问卷调查表采用普查法从2015年6月初到7月底完成调查。调查表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护理层级、学历、职称、职务等;第二部分为妇幼急救相关理论及技能知识,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成人CPR、除颤、洗胃、各项监护技术及高危产科并发症、休克病人的急救与观察处置等知识组成。

1.3调查表的信效度分析

1.3.1信度分析 问卷调查表采用Cronbach'sα系数法。按Cronbach'sα系数法要求,一般认为当α系数大于0.7时,调查表的信度良好[3],本研究所用的问卷调查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2。

1.3.2效度分析 问卷调查表的效度选用内容效度的评定来测定。本研究由我市妇幼急救网络专家组名成员中的5名专家担任评定工作,以访谈的方式完成评定,结果显示为该问卷调查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1.4资料处理方法 上述资料均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计量数据用均数(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获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本研究调查显示,其获得途径有84.11%的人认为是平时工作经验积累,69.16%的人认为是院级、科内的培训考核,52.9%的人认为是院校的学习经历;有84.5%的人员期望获得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100%的人员期望院级、科级的培训活动。

2.2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2.2.1总体现状 按照国家卫计委急诊科建设指南中人员配备条件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人员三基理论、技能考核得分>80分,还应熟练进行各项抢救技能,本次调查测试知识平均得分(71.45±12.43)分,技能掌握程度测试中精通、熟练人员各占3.73%、28.97%,与建设指南标准要求尚有较大的距离。

2.2.2与护士层级的关系见表1。

统计发现,知识得分中N0、N1、N4级与其他各级比较P0.05,不具有差异性。层级越高,掌握急救技能的程度越好。

2.2.3与护士类别的关系见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在护士岗位层级上,而岗位层级划分标准主要以护龄、职称来划分,当层级达到一定级别后相对稳定;表2可以看到,专科护士培训能有效提升妇幼专科急诊护士掌握急诊急救知识技能的程度。

3 讨论

3.1重视岗位培训 本研究调查显示,我市妇幼保健院急诊N0、N1级护士掌握急诊急救知识的得分及技能掌握程度均明显低于高层级的护士,且N0、N1级低层级护士占被调查护士总数近1/2,这一结果与国内的现状[4]基本一致。

3.2专科护士培训 作为妇幼保健专科医院,要提升妇幼急救的整体水平和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应积极选拔护理人员,参加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3.3系统规范化的培训 急诊科是接受患者就诊,抢救危重患者的第一线,具有精湛的抢救技术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其护士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5]。

本次研究调查显示的总体现状,反映出现阶段这支护理队伍满足不了妇幼急救的需求,尚不能达到《急诊科建设指南》的要求,这与调查者的调查意愿有一定的距离,特认为对妇幼保健院的急诊护士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亟待开展。各级妇幼保健院应积极采取以科内、院内培训为主,送培进修学习、外出参加相关高端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岗位培训的方式,给每个护士更多的培训机会,促进护理人员经验的积累和强化急诊急救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缩短成熟周期,提升妇幼保健急诊护士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芳.浅谈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求医问药,2012,04:240-241.

[2]王玉华,张悦.对临床护士掌握专科知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65-666.

[3]李晓松.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75.

[4]周敏.我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及思考[J].现代护理,2001,7(12):46-47.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6

【关键词】急诊急救;标准化;医疗体系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8-01

前言: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作为现代医学新的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研究方向,同时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急诊急救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更加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新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除其本身的重大作用外,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健康的需求。另外也反映了急诊急救医学在救治生命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功能,从而增强了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进一步开辟了更广泛的医疗市场。

1 医院急诊室和急救人员队伍的现状

1.1急诊工作得不到重视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在多数医院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医院各职能科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急诊科长期缺编人员调动颇繁,能人不愿干,庸人干不了。医疗设备陈旧,保健待遇不高,有些医院的急诊科人员不固定,由病房医生短期轮换,这些人大多持有临时观点,并不热心于急救专业知识的学习,致使许多医院的急诊科实质上成为患者被收入病房前的转运站。

1.2急诊科人员思想不稳定

急诊科队伍不稳定,人员缺乏长期做急诊专业工作思想,因此影响了急诊科医疗质量。往往内科医生感到病种少,缺乏系统观察病人的能力,业务技术难提高。外科医生感到手术机会少,练手技机会也就少。更主要的是急诊科工作辛苦、责任大、风险大、纠纷多,费力不讨好,常常受到个别病人以及家属不应有的责难和辱骂。医护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不热爱急诊急救专业。

1.3人员素质差

由于急诊科医生轮流值夜班,在上岗前及平时工作中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有的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和除颤器操作不熟练,绝大部分医生不会做气管插管;有的医院急诊科没有必备的监护系统。

1.4设备陈旧落后

大部分急诊科的急救设备都是陈旧的老三样(除颤器、呼吸机、洗胃机),有的机器已使用了几十年,缺少现代化的抢救设备。绝大部分急诊科没有心脏起搏装置,现有的设备难以对突然发生的心跳骤停进行有效抢救治疗。

1.5职责不明确

有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界限不清。急诊科成了独立的小病房,病人从入院抢救、好转,直至出院。而不是新收的重危病人到急诊科监护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按各科系收入病房。

2 加强急诊急救工作的几点意见

2.1加强急诊人员的管理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 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急诊医师应当具有 3 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 年。

2.2规范急诊急救流程

急诊科重点应优化如下流程: ①分诊及患者分流流程; ②急诊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流程; ③危重患者抢救流程,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对危重患者坚持先接诊、先抢救、先住院、后办手续,为危重患者提供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④危重患者转运流程,重点有转运前病情评估( 甚至包括家属知情同意),转运接收单位沟通,转运设备及药品准备,转运途中工作和记录。

2.3努力提高急诊急救人员业务素质

急诊科医生不同于普通科室医师,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对急诊病人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并及时抢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和预防,对突然出现的危象和心脏骤停进行抢救,往往要在一些辅助检查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就得做出初步较正确的诊断。所以,急诊科医生的思维方式、采集病史的重点、体格检查的程序和病房医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既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急救医学是跨学科、多学科并与边缘学科相关联的一门新尖学科,要求急诊科医生要有全面的内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2.4切实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培训与考核

各医疗机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与演练方案,组织专门的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演练、技术比武。加强医疗急救领域的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推广运用,提高医疗机构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加强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急诊急救质量评价,促进急诊急救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救工作日常管理和考核,保障急救设备正常运转,基本抢救药品齐备,提高初始急救效果。

2.5加强急诊科室的业务管理

急诊科业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急诊急救质量,这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的关键。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急诊科医务人员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地按照各项规定执行,有条不紊地做好诊疗抢救工作。全面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如明确制订各种疾病的急诊抢救诊断标准和抢救成功的标准是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使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抢救合理有效的重要保证。围绕着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还要建立常见疾病及其它应急情况的抢救程序,就是建立抢救急诊病人的每一诊疗环节、每一项抢救措施、每项操作技术,使全过程程序化。

2.6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社会的窗口之一,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地。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要求责任心强、急救质量高。我们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时,要运用有关急诊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各级医院要重视对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和锻炼,使急救人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并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随时为急救病人提供方便。要紧紧围绕提高“紧急救治质量”这个中心,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 的原则;要设置急诊ICU、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实现无缝衔接和无障运行,也是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结:从事急诊工作的专家同行要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强急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切实建立好的、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为我国的急诊医疗事业贡献才智和力量。我们相信,在全国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急诊急救工作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王睿,等.新编抗感染药物手册,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7.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7

【关键词】 急诊急救;突发事件;护士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普遍压力也较大,因而引发的社会中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也越来越多,不仅包括上述这些因素,比如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更加激增了社会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这也是我们急诊科面临的巨大挑战[1]。目前社会中人们的维权意识越发强烈,从而引发的医患纠纷也是越发严重,而急诊科又是极易因突发事件而接触病危患者甚至垂危患者,而这些很多都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2]。急诊科面临的不仅仅是社会外界的这些突发事件,同样面临的也是急救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护士准备工作的一个小疏忽,甚至在急救中因堵车等事件造成的急救延误,这些突发事件都是需要护士提起高度的防患意识。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医院、医疗团体、大中专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等都对提高护士在急诊急救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并在减少医患纠纷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3-4]。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当提高该方面的重视程度,现将如何提高护士在急诊急救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如下简介:

1 加强组织管理

构建多层多级负责管理制度,如主管院长-护理部-护理专业管理组-护理应急指导组-护理科室实施应对小组管理机制,要将各种制度完善起来,即使真正遇到了突发事件,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届时可以使人员能够及时抢救,及时调动,及时汇报,及时处理,为抢救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

在加强制度管理优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组织内部人员的协同合作关系,每个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是急救团队的一个个体,应该努力发挥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作用,应该认识到急诊急救不是搞个人主义,而是集体主义的集中体现。每次在急救行动前,领导者应当明确每个人的任务,行动后更应该对急救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每个成员遇到的问题也应该在团队中进行集体讨论。急救护理团队最好是一个人员流动性较小的团队,这更易于培养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和团队的凝聚力,也能使急救护理团队取得更快的进步。

2 完善培训制度

尽管我们希望急救护理团队的人员流动性较小,但是新成员的引入也是不可避免。刚刚进入的新护士,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年青体力充沛较适合急诊急救工作,但是经验的缺乏会使他们应对突况的能力较差,这就亟需要完善新人的培训制度。而课堂的培训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以老带新,也就是俗称的以师带徒的培训机制更能行之有效的提高培训的质量。以课堂培训和实际急救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则更能有效的提高新人在急诊急救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培训制度不止针对新引入的护理人员,当然也包括全体急救护理人员的培训,像一些常规重点技能的培训,如测量血压,抽血化验,吸氧导尿,心肺脑复苏,心电图和呼吸肌的使用等,均需引起重视。下表1中列出了某医院的急救护士在培训前后各项执行时间的缩短情况[5]。由下表可以看出,急救护士在培训后的急救技能方面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说明完善培训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3 加强学习进修

提高业内的学习进修是医院提高综合实力的必要途径,要提高护士在急诊急救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应当加强急诊科护士的学习进修。比如与更优一级的医院进修班或者学习班取得长期合作的机会,每年或者每半年选派急诊科的骨干护士前往进修学期,及时吸收先进的急救护理技能,如此更能提升科室整体的积极性,当进修人员回到自己岗位时将进修所得予以发扬和传达,则能使整个急诊急救中的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4 专家交流讲座

医院应定期邀请高水平的急诊急救专家,和与急诊急救联系较为紧密的外科、骨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等方面的专家来院讲座,主要讲解一些极其危重的患者易在急救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问题的处理方法。比如一些农药中毒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车祸严重骨折患者和心肌梗塞患者在急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出详细的讲解,再比如一些高要求的技术操作应当避免的问题等等。借此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工作时刻保持精神集中,以减少差错的事故的发生,进而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5 定期考核

针对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对急救护理人员的考核也应当分为两大部分。在定期的理论课培训期间及结束后,应当定期对急救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理论基础知识的考察,以了解急救护理人员对急救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应当定期采取情景模拟考核的形式,可在被考察护理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相关负责领导设置险情和各种突况。考察急救护理人员在应对急诊急救中的各种突况的处变能力、配合能力、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等。护理人员突况时应保持情绪的稳定,做到忙中不乱,有条不紊。通过两项考核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了解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可以激发急救护理人员在应对突况的各种能力产生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

6 小 结

近年来,随着各方面活动的开展,急救中突发事件的越发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虽然在实际的急救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较小,但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则更能反映出护理人员的真实水平、经验和能力,更能反映出一所医院在急救方面水平的高低。提高护理人员在应对急救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仅仅只是为了减少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产生,更重要的是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由于急救护理的突发事件不是经常发生,因此很少有护理人员可以在实践中的得到充足的锻炼。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和急诊部门有防患于未然的责任意识,在各方面要做到充足的准备,才能使急救护理人员在真正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的应对,进而有条不紊的进行应急预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费国忠,毛仁忠,郭永饮.突发公共卫生事院前应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6):431.

[2] 黄琼芳.如何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现代医院,2006,6(5):113.

[3] 吴晓莲.护生掌握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6):549.

[4] 谭晓洁,顾春英,张宏伟,刘世建,常文军,陈北川,敦哲,孙培源,曹广文.北京某区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突发事件监测意识的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3):255.

急诊急救技能培训篇8

【关键词】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岗位设置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车载设备有限、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院前急救护士的配备尤其显得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0年6月成立120急救中心分站。急诊科共有护理人员16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0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护士8人。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专职护士的培训与考核在急诊科护士中选送8名有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综合素质相对高的护士到急救中心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知识及技能、120工作制度、法律意识及沟通技巧。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此后每半年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心电监护、复合外伤的处理、现场患者搬运术以及各种抢救流程的培训和考核,并定期到急救中心接受轮训[1]。

1.2.2院前急救专职护士的设置与管理每6人一组,采取24小时正、副值班制,减少交接班次数。每日正班3人、副班1人,正班负责物品的交接和准备,保证器材和药品完好率达100%,副班在正班出诊后接替出诊任务。四人协同完成全天院前急救任务。

2结果

统计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设置院前急救专职护士后在院前急救中出车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出诊工作量等,与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进行比较,见表1。

3讨论

3.1院前急救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尚无统一的模式,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医院由急诊科承担,医护人员为“两栖型”,既要负责院前急救,还要兼顾急诊工作。近年来,部分医院将院前急救队伍从急诊科分离出来,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后专职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3.2专业化的院前急救模式在反应速度方面的优势院前急救专职护士能专注于院前急救工作,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施救。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急救半径内,专业化的院前急救模式院内反应时间明显短于“两栖型”急救模式,使院前急救工作和院内急诊工作互不干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3.3专职护士的设置可提高院前处置、救治有效率及降低院前死亡率现场处置率和急救技术是保证院前急救成功、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基础[2]。“两栖型”院前急救队伍人员不稳定,护理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上岗,到了急诊科,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急诊工作,对院前急救工作也只是应付了事,甚至只是简单的搬运而已。而专职护士岗位的设置,使得院前急救队伍相对稳定,且经专业培训后在急救现场能够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颠、外科止血、包扎、固定和正确的搬运,并且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急救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急救半径内,专业化的院前急救模式现场处置率明显高于“两栖型”急救模式。正确及时的现场处置,显著提高救治有效率,使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和机会,有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因此设置专职院前急救护士岗位能全面改善院前急救质量,院前急救护理专科化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3]。

参考文献

[1]桑宝珍,戚荟,荣丽娟,等.院前急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护士进修杂志[J].2010,4(2):308-310.

[2]秦伟放,苏磊,周伟梁,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6,4(4):377-379.

上一篇:网络工程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