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3-12-07 17:13:46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1

一、保险人夸大保险功能,不对消费者如实告知,掩盖一些免责条款的内容,诱使消费者投保。

案例:某纺织厂女工陈女士下岗后自觉生活无保障,想要买保险以保障自己。恰巧邻居到她家串门,就向她介绍了一个做保险的朋友张某。因为是邻居介绍,陈女士欣然在张某处购买了3000元保费的养老保险和住院保险。等拿到保单才发现该保险要交费到终身,业务员张某故意隐瞒了这一点,于是找到那位好心的邻居一问才知道,张某只不过是她在马路边认识的点头朋友。

专家点评:保险人上门推销保险,大多通过熟人、亲友介绍,而我们的消费者或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过于相信亲朋好友的牵针引线,认为亲朋好友介绍的人也大多是“亲朋好友”,事实上亲朋好友本身并不懂保险,于是有的人就利用这种人情关系欺骗客户或者故意夸大保单利益,这都属于骗保的范畴,保险法里规定不允许用任何带有欺骗或隐瞒性质的行为进行骗保。

其实买保险不同于买一般的商品,“人情保单”往往问题较多。消费者购买保险时务必要靠自己,详细了解买的到底是什么险种、一年交多少费用、交费期限多长、保障有多大、收益有多少以及何时开始收益,否则最终还是自己吃亏。

二、消费者不细读保险合同的条款细节,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不清楚、不明确,很容易导致权益无意间从签名笔下溜走。

案例:1995年11月,某投保人夫妇向某保险公司一次性购买了100万元的人寿保险,在正式签发保单后,夫妇二人一时大意未按保单上写明的规定去医院体检,之后不久,二人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家属在索赔时,保险公司告知因投保人未体检,所以按规定该保单已失效,由此拒赔。诉讼至法院后亦因同样原因被驳回。

专家点评:保险法规定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有如实告知的义务,若因过失未履行义务的,足以影响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所以投保人必须认真如实地填写投保单,正确回答保险公司需要了解的一切问题,积极配合完成保险公司在合同中要求客户做的各种事项。

因为保险合同的条款总是密密麻麻(也难怪,就这样还有不少人想钻保险公司的空子),一些消费者看着头晕,不愿细读合同,就走马观花浏览一遍。出了意外后只好自己吞一次苦果了。

三、部分消费者选择险种时不合理、不科学,或偏好某些险种而造成保障不全面,或重复保险造成保费浪费。

案例:某年届40的中年男性,年收入3万元左右,投保时只投了人寿保险,而未考虑健康险和人身意外险,几个月后他不幸染病住院,各种治疗费花了近万元,却因不属于人寿保险给付范畴而得不到赔偿。

某消费者在购买大病保险时只购买主险,而不买能够提供意外风险保障的短期附加险,事故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全额赔付。

某消费者在购买财产险时“一女多嫁”重复投保,认为多找几家保险公司,出险后获得的赔偿就多,届时不仅弥补损失,还能小赚一笔。哪知《保险法》早有防范,针对财险重复投保的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赔偿时超过物品原值部分无效。

专家点评:人生的风险多种多样,即所谓的世事难料,生、老、病、死、残,凡人无人能幸免。买保险就是为了保障这些风险,有了保险即使

“老天爷”给你开了一个玩笑,你也能坦然面对人生。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个人投保寿险要兼顾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等诸多方面,切不可只保其中一种,殊不知“阳春面”似的保单既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需求,也覆盖不了多元化的风险。倘若经济条件有限,那么一般是先投保费用较少的综合意外险,其次是医疗保险,然后再考虑收益型的人寿保险。

四、投保时不注意索赔的难易度与时效性。

案例:1999年11月福州林女士因女儿上吐下泻,经医生诊断在急诊室住院治疗,她记起曾为孩子买过独生子女险,遂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但保险公司以孩子未在住院部住院、无住院证明为由拒绝赔付。

专家点评:一般来说各保险公司医疗保险的条款合同都对保险理赔的条件、申请理赔的期限等等作了严格的规定。客户在投保之前一定要确实弄清楚“保险责任”有哪些、“除外责任”有哪些、理赔条件又有哪些,切不可只听一面之词。客户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求先看条款再决定是否投保。

很多来投诉的客户都说购买保险时挺方便的,觉得条款也蛮合胃口,可一到出险理赔时就发觉不妙了,起初根本就未听说过的一系列规定制度一呼啦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在逐项仔细阅读专业的保险条款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中还有这么一层意思,然而悔之已晚,难以顺利得到赔付。

上述案例中林女士正是由于未弄清保险条款中的“住院”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住院,未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中对“住院”的解释,错把急诊室治疗也当作理赔范围,因此得不到理赔。

五、忽视保险公司对于退保的相关规定。少数人在推销保单时不告诉投保人保单签订后有10天的犹豫期,在此期间内可全额退保。

案例:长春市消费者梁某夫妇,开办了一处装饰材料门市部,注册资金10万元,由于经营不景气,急于想找关系搞贷款以改善经营条件。某保险公司人刘某闻此讯,即上门以帮助联系贷款为条件,动员他们购买保险。几经交涉,梁某夫妇在得到刘口头上100万元保险给90万元贷款的承诺后,分别投保了100万元和50万元的巨额寿险,一次付保费11.06万元。投保后当他们要求刘某兑现贷款承诺时,刘在拖过犹豫期后就矢口否认,梁某夫妇这才知道被骗保,要求马上全额退保,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交涉,退保时只要回了26%的保费以及人刘某在此项业务中拿走的34%的佣金,共计6.66万余元,其余的钱则打了水漂。

专家点评:买保险不同于做生意,即使做生意也要看清楚合同。投保人要充分利用其应有的权利,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人寿保险通常都有10天的“投保犹豫期”,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般以保单送达客户之日开始计算,犹豫期内客户可以100%退保,不损失一分钱。若超过犹豫期要求退保,那么扣除保险公司成本、人佣金,客户只能拿回20%左右的钱,损失不小。所以作为客户应当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收到保险公司业务员送来的保单时一定要在回执上签上正确的日期,以确定“犹豫期”的开始之日。而且一旦有退保之意,应该尽快通知保险公司办理。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2

一、陈述与保证

陈述与保证(Representations and Warranties)是指买卖当事人向各方当事人披露公司的基本信息、各种事实和问题的情况声明。在境外并购中,按照国际习惯,买卖当事人通常选择国际仲裁机构对各方存在的争议进行仲裁。仲裁员一般会根据各方当事人签订的陈述与保证条款作为解决争议和补偿承诺的依据之一,也是直接事实依据。因此,陈述与保证条款是买卖各方在争议时,可以快速确定责任承担方,是买方当事人(收购方)迫使卖方当事人(出售方)如实陈述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各种事实和问题的情况,也是卖方当事人在出现陈述与保证不实的情况下,赋予买方当事人向卖方当事人索赔的权利。

买方当事人(收购方)基于依赖陈述与保证条款与卖方当事人(出售方)订立合作合同。卖方当事人向买方当事人的陈述与保证除了已经披露的情况外,各项相关陈述与保证在合同签订之时,均真实、完整和准确,并不具有误导性。卖方当事人承诺和保证不做任何与陈述和保证不符的行为,否则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卖方(出售方)违反相关保证的责任。在境外并购中,买方应当在所交易中要求卖方根据目标公司的规模、性质以及监管环境作出相应的保证。卖方就保证条款可采取,根据事实进行重述,对陈述与保证用“重要性”和“知悉”进行相应的限制,并限制保证的范围,一般只作一般性的保证;及时披露;对某些苛刻的保证条件进行删除。在卖方知悉一项具体保证不真实,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信息反馈给买方。在买方(收购方)知悉一项具体保证不真实,卖方仍应就此负有责任,但是,卖方可以提出补偿要求等处理方案。除了披露的事项外,买方及其人或者顾问实际知道、应当知道或者推定知道的任何信息或者通过买方的尽职调查或者他人代表买方进行尽职调查可知道的信息均不影响也不妨碍买方提出任何主张,也不减少可索赔的金额。赔偿的金额应协商一定的数额,对金额进行限制,这对出售方或者收购方都是公平的、合理的。除了买卖当事人要对保证的范围和金额进行限制,也必须对时间进行限制。时间限制为一般性保证的时间限制和税务保证的时间限制。对于时间限制要符合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法律规定,有些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保证时间有期限的限制,违反所在国的法律是无效的,比如,英国。因此,为了使保证条款合法有效,具有可执行性,必须符合所在国的法律规定。买方在交割之前发现卖方提供的保证有所不实的,买方可以终止合同。

陈述与保证的相关措施是披露和补偿承诺。披露是卖方当事人在陈述与保证的前提下保护卖方利益的重要工具。卖方向买方披露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各种事实和问题,卖方向买方履行了告知的义务,也可避免买方告卖方违反诚实信用。买方对于披露不实的救济措施:一是要求卖方予以补偿。买方、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因陈述与保证被违反、失实或者存在误导而产生的所有费用和开支(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或者间接发生的损害赔偿金、律师费、诉讼费、聘请其他相关人士的费用、罚金、开支和间接损失),包括与管理时间价值相对应的合理金额。根据前述支出的任何款项中含有相应数额,应以确保所支付的款项在扣除相关税后,买方实际收到的金额与该笔款项无需扣税金额相等。二是解除合同。在交割前的任何时间或者交割时,如果违反相关保证的情况已明显发生,或者相关保证明显存在失实或者误导,或者卖方相关保证出现重大变化或者颠覆性的情况,或者卖方已明显违反合同任何其他条款的情形,并且上述情形对目标公司资产或者股份的买卖又具有重大影响的,则买方可采取通知卖方解除合同或者进行交割的行动。

补偿承诺是在卖方披露的前提下更好地维护买方利益的重要工具。买方在针对已知或者未知的,可能对目标公司的价值造成减损的事项而要求卖方在损失发生时作相应的补偿。补偿范围是对于买方(收购方)、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所遭受或者发生的,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所有损失和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后果性损失、利润损失、声誉损失、损害、主张、要求、诉讼、费用、开支、罚款、律师费、诉讼费和其他聘请专业人士的费用)。买方、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因提起前述主张而发生的所有费用和支出(包括与管理时间价值相对应的费用)和用于环保在扣除相关税后买方实际收到的金额与无需扣税的金额相等的金额。

二、收购价款的托管

收购价款的托管是买卖各方当事人约定支付收购价款方式附加一定的条件,待附加条件成就时由买方指令买卖当事人共同委托的第三方或者中介机构向卖方支付价款的方式。在境外并购投资中,并购和投资标的往往均在国外,而标的国的法律规定各有迥异,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也是各不相同,在适用法律方面也就自然不同。如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法律规定对投资者和公司的股东的保护及其严格保密的,如出售方是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登记注册成立的公司,未经其公司或者股东的同意或者收购方所在国家未与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签署合作协议的情况下,收购方是无法获得出售方的基本信息,对合作履行造成障碍。买卖各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收购价款的托管条款是收购方要求出售方履行约定义务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维护收购方利益的重要工具。

三、股权转让的限制

由于出售方和收购方所在国法律规定的差异、政治、经济、文化和经营理念的不同,尤其对目标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只能通过出售方的陈述与保证及尽职调查予以了解,但收购方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熟悉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法律及目标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状况、经营理念,因此,在交割之前或者交割后的一定的时间内约定目标公司股权或者股份转让的限制。合同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的条款,如:在完成本合同约定的股权交割前,未经收购方的书面同意,目标公司或者其子公司不得擅自发行新的股份或增资扩股;未经收购方的书面同意,出售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转让其所持有的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股权或者股份,或在该等股权或股份上设定抵押、质押或担保行为。

收购方在收购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股权或者资产的收购价款未收回成本(依法扣除相关税费后的成本)之前,非经收购方事先书面同意,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股权不得转让。此条的约定较适用于投资金额重大,回报周期长的投资领域,比如自然资源的投资。

四、股权的强卖权

为了确保有效的投资,在境外风险投资有时会将小股东或者少数股东置于强卖权规定的约束之下。按照强卖权的条款,风险投资及共同持有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一定比例股权的其他公司股东可以强制小股东或者少数股东出售其股份,使其放弃异议权或者优先购买权并采取其他支持售股交易的行为。在强卖权中,一般要求小股东或者少数股东与大股东或者多数股东享有相同的股价及其他售股条款。比如买卖当事人约定:若买售各方中之任意一方有意将其股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注入上市公司,另一方有权要求以同等条件将其全部或部分股权注入上市公司。

五、股权的稀释权和反稀释权保护

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股权交割完成之后,买卖各方或者股东之间一般均希望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提高经济效益,要使公司持续发展或者提高产能效益,就需要增加资本的投入。新增加的资本投资由股东之间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发行新股份。为了保持公司资金链的稳定,股东之间一般会约定股权的稀释。比如: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因经营发展需要增加注册资本或者发行新股的,由股东按照在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注册资本或者购买新股;在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增资或者购买新股的,其他股东可以直接增资或者购买新股。在只有部分股东增资或者购买新股时,股东在拟增资公司或者发行新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相应调整,未增资或者购买新股的股东持股应被稀释。参与增资的某股东增加的股权比例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股东的增资款/(拟增资公司的最新估值+所有本次增资款)

增资后,参与增资的股东的股权比例应为原持股比例加上增加的股权比例(即上述公式计算的数值)。未参加增资的股东持股比例即在原持股比例基础上减去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数值,即为稀释后的股权比例。

反稀释权保护主要在风险投资融资中发行的优先股才具有保护性,针对上市公司。不仅使用于股份的发行,还适用于可转为或可用于公司股份的本票、期权和认股权证的发行。

六、优先购买权及共同出售权

境外并购和投资一般是基于买卖各方当事人的信任,希望保证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股东的稳定,不允许股东将其股权转让给任何第三人,会要求在同等的出售价格将这些股权转让给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共同出售权也称为跟卖权,是指其他股东不行使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股东一般会要求股权转让人指示买方按购股比列买入其他股东所持的公司股份。比如:若股东中之任意一方有意出售其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包括但不限于售予第三方),另一方有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该方欲出售的股权,该方应无条件同意另一方的此项权利。在股东方同意的前提下,若股东方中之任意一方有意出售其持有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售予给第三方,且另一方放弃行使优先购买权,则放弃行使优先购买权的一方有权按照股东各方届时的持股比例向同一受让方以同等条件出售其持有的相应比例的股权。

七、赎回权

风险投资融资中发行的优先股包含一项赎回权。但在境外并购中也可以借鉴赎回权的条款约定在买卖当事人签定的合同中。根据此项权利,在交割前的任何时间或者交割后的一定期限(一般为3-5年为宜)届满,或者收购方接管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后,发现出售方的陈述与保证、披露失实或者误导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或者出现重大不利变化的客观情况,只要收购方提出回购要求,出售方或者目标公司要及时回购收购方所持有的股权。如果是收购上市公司,届时未被出售或者完成首次公开上市,这是强行退出其在公司投资的一种方式。赎回条款可约定为:如因目标公司所在国法律的变化、登记机关审批程序等原因,导致本合同的股权转让无法在约定期限内完成股权变更登记,出售方有义务立即返还收购方已向其支付的全部股权转让价款。如合同约定的股权交割完成后,收购方发现目标公司的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不动产、无形资产(商标、专利、著作权)、自然资源资产等)存在本合同签署时已经发生,但出售方的陈述与保证、披露失实或者误导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或者出现重大不利变化的客观情况或未予披露的抵押、质押、担保或与第三人的权属纠纷或者约定的其他情形,收购方有权要求、出售方有义务回购收购方根据本合同持有的目标公司或者子公司的股权。回购价款按股权受让款加银行同期贷款利息执行。

八、登记权

境外并购的股权交割和高管变更(如董事)需要到目标公司所在地的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未履行变更登记手续对外不具有约束力。尤其在风险融资会享有登记权。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公开发行中的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出售,应当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的一部分才可予以发行。

境外并购除了上述关键合同条款外,需要根据不同的并购项目设计不同的合同条款,对其设计条款的内容也不经相同,但陈述与保证、收购价款的托管、股权转让的限制、股权的强卖权、股权的稀释权和反稀释权保护、优先购买权及共同出售权、赎回权等条款在境外并购中为基本通用条款。也不是说其他条款就不重要的,比如在境外自然资源的并购中的反垄断、勘探开发许可证及协议的义务、适用法律、保险、禁止竞争、知识产权、环境、雇佣、商业秘密等条款的约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条款。

笔者想把参与境内外并购过程中的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希望能给投身并购行业的律师或者企业法律顾问们提供一种思路。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3

【关键词】住房按揭贷款保险;问题;完善性建议

一、按揭贷款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住房按揭贷款保险最早起源于美国,1875年美国纽约州批准了第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按揭贷款保险业务,这意味着私人抵押贷款保险机构PMI(Private Mortgage Insurance)正式成立了。PMI主要是私人保险公司为高收入家庭贷款买房提供保险,采用市场化机制,PMI和贷款机构共同承担风险,保险费率相比政府机构执行的要高一些。1934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公立住房按揭保险机构――联邦住房管理局FHA(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为中低收入家庭,或者购买首套房的,或者生活偏远地区居民的房屋贷款提供保险,审核制度比较严格,提供全额保险,具有社会保障的性质。1944年美国又成立了退伍军人管理局VA(Veteran Administration),为退伍军人及其在世配偶购房贷款提供保险。PMI、FHA、VA共同构成了美国按揭贷款保险一级市场的担保机构。1938年,美国特许成立了联邦全国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ie Mac,简称“房利美”),之后又成立了政府全国抵押协会(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Ginnie Mac,简称“吉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按揭公司(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Freddie Mac,简称“房地美”),共同为购房按揭贷款发行证券提供担保,是美国主要的住房按揭贷款二级市场担保机构。

我国香港地区的按揭贷款保险制度起源于1997年由香港政府成立的香港按揭证券公司HKMC(Hong Kong Mortgage Corporation)。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香港房地产业大幅缩水,给香港居民的财产带来严重损失,这是HKMC设立的直接原因。两年后HKMC联合5家再保险公司在香港房地产市场成功引入按揭贷款保险。香港的按揭贷款保险采用共同保险的方式,在出现违约事件的时候,保险公司承担70%的保险责任,银行承担30%的责任。香港住房按揭贷款保险的对象是贷款房价比超过70%低于95%的按揭贷款,存在的风险比较大,因此,香港设置了严格的审核标准,比如每月偿还贷款的数额不得超过收入的50%,最高贷款额不得超过500万等。香港按揭保险采用浮动利率制,通过对按揭保险申请人的职业、收入、家庭结构等的分析,综合考核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充分显示了按揭保险产品的灵活性。

我国大陆地区的按揭贷款保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到1996年的萌芽阶段,1992年上海率先推出了与公积金贷款相配套的《抵押住房保险条款》和与商品房按揭贷款相对应的《抵押商品房保险条款》,这是规范我国按揭贷款保险的最初文件。第二阶段是1996年到2003年的发展阶段,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将住房按揭贷款保险上升为全国性的条款,保险品种由最初的财产保险新增为财产保险和保证保险的综合险,大大促进了按揭贷款保险的发展。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的低谷阶段,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底提高住房贷款利率,大量的借款人选择提前还贷和退保,之前由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繁荣发展所掩盖的保险费率偏高、保险范围狭窄、保险期限设计不合理、强制保险、银行是第一受益人等霸王条款所带来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2005底,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取消住房按揭贷款强制保险,2006年初,银监会下发通知,房贷险由消费者自由选购,银行不得强迫借款人购买房贷险,这一规定出台,主动购买房贷险的购房者还不到一成,保险公司的态度也逐渐消极,房贷险市场进一步萎缩,甚至有被“叫停”的危险。鉴于此,笔者就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的房贷险市场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二、我国按揭贷款保险存在的问题

1、按揭贷款保险适用的法律位阶低,部门法立法不完善

我国按揭贷款保险适用的法律是《保险法》和《合同法》,但是两部法律的规定都太过于笼统,只是指导性规定,没有针对性,实务中适用的是保监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贷款房屋保险管理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但是《通知》和《办法》只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等级比较低,适用范围窄,不能独立成为法院判案的依据。具体到保险合同只能是各个保险公司自己制定的保险条款,在这些保险条款中,保险公司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综合考量整个按揭贷款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具有局限性。

2、保险公司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没有明确规定在住房按揭贷款保险中保险公司是担保人还是保险人

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个人购置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证保险条款》,保险人履行保证保险代偿责任后,有权向投保人追偿代付的欠款及其利息(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直至依法处置抵押物。根据这一条款,保险公司的角色就是担保人,只有担保人在替债务人承担债务后,才有权向债务人追偿。一般担保人提供担保都是无偿的,有偿而提供担保的是保险。我国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我国的住房按揭贷款保险包括房屋财产险和抵押保证保险,两者都适用《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应该是保险人。并且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起草的《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保证保险合同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时,适用《保险法》;《保险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担保法》。《保险法》中规定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应该适用保险法,因此,保险公司的角色应该是保险人,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个人购置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证保险条款》相矛盾,这就导致了同一法律行为适用两种不同的法律,造成了司法混乱,引起司法实务中的“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出现。

3、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按揭贷款保险的发展都是由政府强力推动,以私人保险机构为辅助,构建多层次的按揭贷款保险体系。反观我国,作为保险公司监管机构的保监会在按揭贷款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作为,其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贷款房屋保险管理的通知》也只是一些指导性规定,并没有多少现实层面的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住房按揭贷款保险具有市场化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属性,解决好住房按揭贷款保险问题有利于保障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这其中,应该由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引导为辅,共同推进我国的按揭贷款保险制度健康和谐发展。

4、保险条款本身的缺陷

(1)保险范围狭窄

根据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个人购置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证保险条款》(以下简称《条款》)的规定,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范围是火灾、爆炸、暴风、暴雨、台风、洪水、雷击、泥石流、雪灾、雹灾、龙卷风、崖崩、突发性滑坡、地面突然塌陷、空中运行物体坠落以及外来不属于被保险人所有或使用的建筑物和其他固定物体的倒塌。可以看出,保险公司担保的都是发生几率比较低的房屋意外财产保险,并不包括按揭贷款保证保险和按揭贷款人寿保险,并且也不包括在我国发生几率比较高的地震保险,保险公司存在避重就轻的嫌疑。

(2)保险期限设计不合理

《条款》规定保险期限为自约定起保日零时起至投保人按照《抵押贷款合同》规定清偿全部贷款本息日24时止,最长期限为二十年。一般来说,约定的起保日应该就是缴纳保费的日期,或者是开始贷款的日期。如果投保人购买的是现房,那没有什么,保险期限和贷款期限同步;如果投保人购买的是期房,此时投保人还没有取得房屋的产权,无权为房屋投保,却要承担投保人缴纳保费的义务,在购买保险至交房的这段期限,保险公司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这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对投保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3)保险费率偏高

在按揭贷款保险中,保险金额的计算往往不是贷款金额,而是商品房的实际销售金额,这大大超出了按揭贷款保险实际所担保的风险金额。在我国房地产的实际价值中,土地价值大于占30%,但土地是不存在风险的,保险的价值就在于分散风险,让投保人为没有风险的土地购买保险是不合理的,增加了投保人的负担,侵犯了投保人的权益。

(4)保险品种单一

我国目前的按揭贷款保险只包括房屋财产险和按揭贷款保证保险,并不包括按揭贷款人寿保险。按揭贷款保证保险是指因意外事故致使投保人死亡或失踪后被法院宣告为死亡无继承人或受赠人的、因意外事故或疾病致使投保人残废而永久丧失全部劳动能力的,由保险公司代替投保人偿还贷款余额。按揭贷款保证保险的承保条件过于苛刻,如果投保人只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是失业,则保险公司不予承保,而投保人暂时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的风险远远大于投保人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风险,这对于投保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按揭贷款人寿保险是指购房者在办理购房手续时购买人寿保险,在保单有效期内如果被保险人死亡或残疾,则由保险公司代替投保人偿还贷款余额。我国的按揭贷款保险并不包括人寿保险,对投保人来说少了一层保障,不利于按揭贷款保险的发展。

(5)保险本身缺乏激励机制

在我国,对投保人来说,购买按揭贷款保险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优惠,贷款利率、贷款期限与没有购买保险的一样,再加上按揭贷款保险承保风险的发生几率微乎其微,这也导致了消费者并不愿意花钱购买房贷险,造成了房贷险的日渐萎缩。

三、针对我国按揭贷款保险存在问题的完善性建议

1、建议国务院尽快制定《个人购置住房按揭贷款保险条例》

在条例中,从我国按揭贷款保险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更高的角度,综合分析各方利益,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险进行详尽规定。这个《条例》将会成为各大保险公司承保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险的依据,避免各保险公司各自为政、保险条款混乱不一的情况发生;同时也是法院审理按揭贷款保险案件的依据,有效避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的发生。

2、建议有关立法机关出台相关立法明确在住房按揭贷款中保险公司的角色定位,即保险公司承担着保险人的角色,不得擅自行使追偿权

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人行使追偿权是有条件的,即“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造成保险事故的”和“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保险事故的”情形,除此之外,保险人没有追偿权。保险公司行使追偿权需提供“第三者造成保险标的损害”或者“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或者其组成人员故意造成保险事故”的证据,必要情况下,被保险人应该提供协助。

3、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成立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专门的中国按揭贷款保险机构CMI(China Mortgage Insurance),这个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住房按揭贷款保险,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切实保障住房按揭贷款的顺利归还,保障“居者有其屋”。CMI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为中低收入家庭购买首套房提供保险,另一部分为高收入家庭购买第n套房(n>=2)提供保险,两者采取不同的贷款政策,为不同的家庭购买住房提供不同的担保。

4、完善保险条款

扩大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可以将地震保险纳入承保范围,对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保险费率、保险期限和保险金额,切实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对于期房的保险期限可以规定为自房产商交房之日起承保,投保人可以选择在贷款日交费或在交房日交费,对于在贷款日就缴纳保费的,可以相应减少保费,真正做到权利义务相一致。在计算按揭贷款保险费率时,保险金额要按照实际的贷款金额计算,并除去土地价值的部分,不让消费者花冤枉钱。引入按揭贷款人寿保险,促进按揭贷款保险多样化,给投保人以切实的保障。引进按揭贷款保险激励机制,对于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可以给与保险费率和保险期限上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按揭贷款保险。

相信通过贯彻实施以上四条建议,我国的按揭贷款保险一定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梁香竹.论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保险的法律规制,2010(3)

[2]沈思猛.我国住房按揭贷款保险的完善性研究,2012(3)

[3]薛国庆.关于完善我国房屋抵押贷款保险问题的思考,2012(12)

[4]颜勇,季长龙.住房按揭贷款中防范信用风险的保险制度研究.金融与经济,2009(6)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4

今年“7·21”暴雨,导致北京地区超过4万辆机动车受损,估计损失金额过3.7 亿元。对于车辆被水淹、过水等情况下,发动机受损到底该由车损险“买单”还是只能通过“涉水险”理赔,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专门编辑了“雨季机动车辆驾驶与维修及保险理赔常识”问答,宣传相关内容。在解答“车辆涉水的损失由哪些车险险种‘买单’”时表示,车辆无论是在停放还是在行驶中,因暴雨所导致的车身、车内饰、车上的电子仪表等损失,由车损险进行赔付。发动机因进水所导致的发动机受损,则由发动机涉水损失险进行赔付。

但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节目则提醒因涉水出险但保险拒赔的车主,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进行理赔,并列举外地法院按照近因和合同解释原则,判决保险公司对未投保涉水险损失车辆进行赔偿的案例,将保险业推向风口浪尖。

车损险不保发动机进水损失

不少车主以为,自己的车子上的是车损险“全险”,即便夏季更易遭受暴雨等事故,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平安财险上海分公司车险理赔专家提醒广大车主,夏季台风或暴风雨过后,往往有些道路、车库会产生局部积水,甚至有可能浸没汽车的底盘,如果这时贸然启动,很容易导致发动机受损。很多有车族觉得自己上了车损险“全险”,即使发动机毁损了,也会由保险公司来赔偿。这样想可就错了。

虽然“车损险”可以对车辆遭遇水浸事故后所造成的零件、电路损失进行理赔,但如果是车主在积水路面强行涉水行驶,或遭水浸后在水中启动车子,所造成的发动机部分损失,则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涉水险”可负责发动机损失

如果想要特别应对雨季开车可能遭遇的发动机受损风险,车主最好能在雨季来临之前单独投保一份“涉水损失险”,这一附加险种对路面积水和水中启动造成的发动机损失,是可以赔付的。

“涉水险”或称“发动机特别损失险”,各个保险公司叫法不一样但本质一致,都是指保障车辆涉水导致的发动机损坏。保险车辆在积水路面涉水行驶或被水淹后致使发动机损坏可给予赔偿。

“涉水损失险”传统上属于车损险附加险种,车主必须先投车损险,车价越高,相应的保费也越贵。在拥有车损险的前提下,涉水险的保费大约是车损险的5%~7%。如果按照一辆售价15万元的家用车为例,这辆车的涉水险大概在100元左右。具体报价可参看附表。

但是,由于赔付数额高、风险大等原因,保险公司会对投保涉水险的车辆使用年限进行规定,一般较新的车辆比较容易通过承保,而使用年限在六七年以上的车子,保险公司一般不大接受车主投保涉水险,主要考虑风险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也有一些车险产品已包含涉水责任,不必另行附加购买,比如天平保险的车损险主险中就已包含涉水险,不需另外附加投保。据天平保险产品部负责人介绍,遵循保险“大数法则”原理,购买涉水险所需费用并不多,不同价格车辆“涉水险”参保的金额不同。当然,如果车主认为自身确实没有相关风险,在投保前也可考虑剔除涉水责任,费用也能相应减少一些。

此外还要提醒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淹车案例有以下几种:1.下雨造成的水淹, 2.车辆掉入水中, 3.车辆停在地下车库等地方被水淹没。所以建议常住雨水较多城市的朋友购买一份涉水险,有备无患,毕竟发动机要是因水淹“挂了”维修起来的费用是个不小的开销。

涉水后“二次启动”无法理赔

有一种情况即便是涉水行驶而造成的发动机受损,涉水险也是不赔付的,这就是“二次打火”。

许多车主在水中熄火后,往往会尝试再次启动发动机,这对发动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水是不能压缩的,在水中再次启动水会被吸到发动机内,会造成气门和活塞连杆等系统的严重损坏,这是人为造成的损失,属于除外责任,各家保险公司都有权利拒绝赔偿。

当然,如果真的是由于人为操作导致的发动机报废,也只是得不到涉水险对发动机损失的赔偿金,而车辆由于涉水后造成的其他损失(比如电路的更换、内饰部分的更换和拆装等产生的费用)则仍旧可由车损险进行相应的赔付。另外,如果车辆在停止状态被水浸泡,一般不会造成发动机损坏,发动机以外的水淹损失都可以由车损险进行赔偿。

都邦财产保险公司的专家也提醒说,车主在台风或暴风雨来临时,要注意规避这类涉水事故风险。多留个心眼,检查积水是否漫过排气管或底盘电路气路等情况,千万不要随意自行启动。而是应该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并按保险公司的建议,采取相关合理措施“解救”汽车后,再启动汽车。

雨季来临前可加保“涉水险”

涉水险作为车损险的附加险,在购买时间上是比较灵活的,可以随时增购,保险公司会从加保之日起计算保费。

如果你所常住的城市经常下雨,在夏天雨季到来之前购买涉水险即可,保费从投保之日次日0时生效。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临时加保需要通过投保时的渠道进行购买,例如之前是通过4S店购买的还需要到4S店增购涉水险,之前通过电话车险购买,可以再次通过电话车险购买。

附加“不计免赔条款”可全额获赔

此外,如果遭遇事故后,车主想得到全额赔付,除了车损险和涉水险之外,还必须购买车损险的不计免赔条款和涉水附加险不计免赔。因为车损险的免赔额为20%,车损险附加险的免赔额为15%,如果没有购买以上两款“不计免赔条款”,那么在水淹后损失的绝对免赔部分就只能车主自掏腰包了。

很多车主对此条款设计表示不理解,据相关保险学者介绍,保监会如此制定不计免赔条款,正是出于对公平性的考虑,因为部分司机事故几率低,希望使用到更低费率的保险产品,增加“不计免赔条款”使得保险资费变得更加灵活,适应多方需求。

温馨贴士:涉水行车如何安全处理?

涉水行车时,切忌“快”。过快的车速会引起波浪对路上车辆或者行人造成冲击;二来过快的车速会将水冲起来,从而让水吸进空气滤清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发动机进水熄火。多车涉水时,绝不可同时下水,以防前车因故障停车,迫使后车也停在水中,导致进退两难。若汽车在水中熄火,切不可立即起动。以免严重损伤发动机,而应尽快采取措施把汽车拖到积水少的安全地点。

车辆一旦遇到水淹熄火的情况,应当保持冷静,观察一下车头的水深,如果水已经淹到了进气口的位置那么千万不要尝试再次点火,这个动作会导致保险拒赔。正确的做法是下车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如果积水很深,打开车门窗时水会迅速灌入,所以应在下车前收集好车上的重要物品,特别是手机和证件。不少保险公司都有免费救援服务,车辆涉水后应及时拨打救援电话。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5

合同条款“门槛”重重

“我在保险公司做了4年业务员,陆续接了一批重大疾病保险的单子。不少投保人来索赔时满怀希望,遭拒绝后满脸沮丧甚至绝望,每当此时,我的心里就充满内疚和不安。我不是要砸保险同行的饭碗,但挣钱也不能昧着良心啊。”这是王宇的开场白,已转行大半年的他,说起这些事时语气间还有些自责。

王宇说,他曾接了一个重大疾病保险的单子,投保人是位姓朱的中年男子。一年后,朱先生查出患有“严重慢性呼吸功能衰退”,于是要求保险公司给予赔偿,但遭到拒绝。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重大疾病保险合同条款上有这么一条:“严重慢性呼吸功能衰退”必须同时满足4项条件才能获赔:休息时出现呼吸困难;动脉血氧分压小于一定值;动脉血氧饱和度小于规定百分比;因缺氧必须接受持续的输氧治疗。虽然朱先生有缺氧症状,但没有接受“持续的输氧治疗”,因此不能获赔。

王宇说,他到医院看望过躺在病床上的朱先生。他家经济状况较差,原本打算靠保险赔偿支付部分医疗费用,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但却不能如愿。

“朱先生是我的客户,看着他无助的眼神,我的心里很难受。”王宇也努力帮朱先生想过补救办法,但保险公司的规定如“铁板一块”,赔偿事宜最终没能落实。朱先生的主治医生说,如果朱先生的病情满足了保险合同条款里规定的4项条件,也就是该对他下病危通知的时候了。

合同的文字陷阱随处可见

王字说,两年前,他的一位朋友通过他为父亲买了份重大疾病保险。保险合同条款里有“语言能力丧失可以得到赔偿”的条款。后来,朋友的父亲中风,身体半瘫,无法讲话。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理由是被保险人还听得懂^讲话,有时还伴有手语,没有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保险合同条款是这么解释“语言能力丧失”的:因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完全丧失语言能力。像朋友父亲这种情况,按保险公司的说法,他要先成为一个植物人,才可能得到赔偿。

“我仔细研读过重大疾病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发现该合同是一种极不公平的格式合同。合同的文字条款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约定的,文字游戏和文字陷阱随处可见。不少条款有多种意义上的解读,所以保险理赔很是麻烦。”

比如,合同里“心脏病(心肌梗塞)”这个说法,仅从字面上看来,心脏病后面加个带括号的心肌梗塞,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心脏病就是心肌梗塞”。事实上,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心脏病不能和心肌梗塞画等号,心肌梗塞只是心脏病的一种。再比如,“癌症”后面也有个括号,里面写着“胃癌、肝癌、骨癌、咽喉癌、鼻癌等”。一个“等”字,让人觉得所有癌症都会得到理赔。但如果被保险人得了肺癌,保险公司会说肺癌不在理赔之列,因为条款里规定索赔的“癌症”指的是“等”字前面的数种癌症。

业务员自己不买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6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基建新航线的顺利起航,我国施工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作为对外承揽各项建设工程的施工企业,工程物资采购是国际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企业最终能否实现盈利的重要因素。施工企业对国际工程的物资采购要具有前瞻性,统筹安排,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加强国际工程物资采购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对承揽国际工程的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国际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而国际工程物资采购主要是指在国际工程中因该工程建设需要所购买的相关产品或服务。一般情况下,国际工程均依照通用的工程管理模式来管理,而项目施工所需的物资采购则主要包括前期调查、需求计划、审批程序、询价、招标、签约、验收交付、对账核算、付款、使用等多个环节。

国际工程物资采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需物资的特殊性。施工企业在某国中标某工程项目后往往会在该国设立项目公司或分公司,以谋求滚动式发展并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二是物资采购的风险性。国际工程的物资采购通常面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两个环境,在物资需求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囿于物流因素的影响,物资的采购、运输都将有很大的风险性。三是物资价格的波动性。国际工程往往建设周期较长,而由于物资价格属于工程造价的一部分,在工程中标时便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物资价格可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停波动,有上涨或下跌的风险。物资价格的下跌对施工企业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建设成本的下降;可物资价格的上涨有时便会使施工企业本已十分微弱的利润空间荡然无存。

存在的风险

参加工程所在国业主组织的招投标是获得大型国际工程项目最主要的方式,而物资采购的成本与参与投标的施工企业的最终报价患息相关,其也最终影响着施工企业能否从众多投标者中脱颖而出实际中标。工程项目成本是参与工程投标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尽可能降低成本也就意味着在投标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做好物资采购更能有利于施工企业承揽国际工程。节流,才能开源。从国际工程的具体实践来看,国际工程物资采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合同是否成立的理解差异化而遭索赔风险。国际工程物资采购合同与国内采购合同在有关合同成立的问题上,各国的法律以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定,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对于《公约》1986年12月11日中国交存核准书,同时提出了两项保留意见:1.不同意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只同意《公约》适用于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合同。2.不同意用书面以外的其他形式订立、修改和终止合同。2013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通知联合国秘书长,撤回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作“不受公约第十一条及与第十一条内容有关的规定的约束”的声明,该撤回已正式生效。《公约》第11条明确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限制,销售合同可以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证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与《公约》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些许不同。在实践中,由于对合同适用法律理解的差异,对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也极易发生法律纠纷。如某国际货物采购争议:2008年10月,甲国A公司销售经理X先生与乙国B公司采购经理Y先生基于之前购买M产品的交易价格及折扣,提出新的一笔M产品交易,×提出按照市场行情单价提高,Y先生表示接受,Y先生于11月3日通过电传向X先生发出合同确认书。与此同时,×还给Y书面通知折扣为4%(低于之前的8%)。但Y先生收到该文件后立即电告×先生折扣应为8%。X先生于27日再次询问B公司的意图。Y先生回复公司已购买了C公司的产品。A公司向B公司提出索赔但遭到拒绝。在该案中,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双方的合同是否已经成立,而判断双方合同成立与否的关键在于要约与反要约(还盘)的内容的确定性的理解与认定。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争议中,关于合同是否有效成立的争议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买卖双方耍约与承诺的有效与否又是判断合同是否成立的关键所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4条与第55条对此予以规范。国际工程物资采购人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弄清这两条规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汇率变动风险。国际市场上汇率变动十分迅速,尤其是在部分非洲及拉美国家,由于国内政局不稳,汇率波动更为频繁。而在国际工程物资采购中,汇率的变动将影响合同价款的结算。

外汇风险产生有三个要素:货币、时间和汇率,即对外资产或负债是以外币计价结算、交易从成交到交割有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内外汇汇率发生变化。其中,以外币计价结算是外汇风险产生的根源;具体到国际工程物资采购外汇风险,采购支付币种与业主支付币种不一致,在工程项目业主支付币种和进口材料设备支付币种不一致的情况下,当汇率发生变化时使负责采购的承包商实际采购成本发生变化。国际工程项目业主的支付币种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项目支付币种为当地币和不超过三种的外币;二是项目支付当地币和一种外币。如果物资采购支付币种与业主所支付的外币币种一致,则没有外汇风险,如果物资采购支付的币种是业主所支付货币以外的币种,则采购面临外汇风险,比如业主支付英镑、美元和欧元,但材料设备进口需要支付曰元。对于业主支付币种的第二种情况,由于业主只支付一种外币,材料设备的国际采购更易产生外汇风险。

物资数量,质量风险。数量条款是国际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的重要条款之一,在实践中,卖方不按合同约定数量交货的情形时有发生,有可能交付的货物数量大于合同规定的数量,也有可能交付的货物数量小于合同规定的数量。如果是少交货物,买方可以要求卖方补齐不足部分或者赔偿损失;如果是多交货物,买方可以收取也可以拒绝收取多交的货物。

物资质量纠纷也是国际工程物资采购合同纠纷中最为常见的纠纷。如果在订立买卖合同时没有充分考虑卖方的技术力量、设备水平以及工人素质,商业信誉,主体选择欠佳;或者卖方在货物的生产过程中,因时间紧迫质量检验把关不严,交付的货物中混入了不达标产品,也会引起质量问题。如2015年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上诉人某管件公司与被上诉人u公司案,2011年,U公司与管件公司达成买卖协议,约定U公司向管件公司购买碳钢无缝钢管,总重量为123吨、总价款为93373.56欧元,该协议使用CIF术语。涉案货物于2011年12月底抵达目的港,U公司在收到该批货物后,认为货物并非“无缝钢管”,因双方协商未果,U公司将钢管送交检测。《检测报告》结论为:被检测的货物为有缝钢管,大部分钢管上的缝隙经过了打磨,不符合无缝钢管的标准。该《检测报告》检测的钢管所对应的炉号、尺寸、重量等与管件公司开据的《商业发票》完全一致。经审理,法院认定管件公司的违约行为根本上剥夺了U公司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构成根本违约,判令双方返还货物和价款。

运输风险及交付风险。指物资从供应商送交承运人到运至施工现场的在途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状况,如部分物资因运输时间过长而变质,或物资因被雨淋或日晒而变质(特别是在国内采购的生活用品)等情况。以及物资在供应商仓库装运,在买方(施工企业)仓库拆卸时,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货物毁损或灭失。

交付风险是指因供应商或者承运人的原因导致物资不能按时交付进而影响施工进度或者导致相应施工工序不能如期开展。

采取的措施

针对国际工程物资采购的常见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四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风险转移,指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施工企业即我方所承受的各种风险转嫁给供应商承担。

深入了解工程所在国法律法规。在工程项目投标阶段,施工企业就应当对项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必要的时候应当聘请当地律师进行法律尽职调查以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在物资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质量标准、环境标准、使用限制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作为可能进入他国承揽工程的施工企业,应当对上述规定有较深的认识。

做好工程所在国及相关国家供应商调研工作。旋工企业在工程投标阶段就应当对工程所在国的工程物资供需情况、价格情况、供应商情况进行调查,预判项目开展后当地物资价格的上涨情况。施工企业同时也应当对邻近国家或地区的物资价格及物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不同国家的物资价格存在差异,多方比较方能找到质优价廉的工程所需物资。

采购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契合。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企业为控制工程进度以保证工程能在约定工期内竣工而编制的方案。物资采购工作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物资是不同的,施工企业应当根据下一阶段所应进行的施工而提前进行物资采购,避免耽误工程进度。当然此处的时间点不能过于超前,否则旖工企业可能要多负担一部分仓储费用,并且也要承担着物资毁损、灭失的风险。

慎重选择供应商。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投资太、周期长,并且所需的物资也较多。施工企业通过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则可以提高物资供应的水平与效率。施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应重点审查该企业的资信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物流选择情况、有无类似项目供应经验,如此,方能选出最合适的供应商。

优化合同条款。通过拟定对施工企业更为有利的合同条款,可以转移大部分物资购销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要优化价格支付条款。价格支付条款的拟定主要体现在对支付程序和支付方式的把握上。对于初次合作的供应商或者资信较差的供应商,在支付程序上一定要尽量约定为验收合格后在法定期限内支付相应货款。对于大宗物资的采购,施工企业就应当尽量选择分期支付的支付方式以缓解资金压力。另外,施工企业在合同中对汇率的执行标准、支付币种的选择也要予以明确,避免在汇率变动后陷入被动。

要优化数量、质量条款。在物资购销合同中,对于物资的数量应有明确的约定,同时物资数量的规格、计量单位、数量多于或者少于合同约定数量如何处理等方面也应当予以明确。而关于质量条款,合同中应当约定明确具体有效的质量标准,同时也应当在该条款中对质量保修金、质保期内保修责任、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如何处理等方面进行约定。

要优化装卸及运输条款。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在部分非洲国家物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当地施工需要的情况下,为了节省施工成本,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到国内采买相关物资。对于跨国物资采购,应当对国际通用的贸易术语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合理的运用,因为选择不同的贸易术语将意味着不同的费用承担及不同时间及地点的承运货物的风险转移。

要优化检验、交付条款。检验是交付的前置环节,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在检验合格后方具备交付的可能。对于检验条款的约定,施工企业应当首先了解工程所在国对物资检验相关的法律规定,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检验证书的原件进行现场查看,必要的时候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检验。同时,在检验条款中也应约定供应商所供应的物资即使检验合格也不能免除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责任。

重视争议解决条款。争议解决条款是一份完整合同不可或缺的条款,任何合同皆存在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施工企业应当防患于未然,尽量在合同中约定对自己有利的争议解决方式。对于国际工程,由于对工程所在地的司法环境缺乏了解,因此建议争议解决方式还是尽量约定为仲裁,并明确约定仲裁地及适用法律。

履约保函及运输保险。履约保函是银行应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保证申请人履行某项合同下义务的书面文件。在国际物资采购中,施工企业应要求供应商开具履约保函,并且在履约保函中规定供应商的义务与责任,如此在发生纠纷时或者施工企业产生损失时,施工企业的损失可以从履约保函中得到弥补,同时此举也可以督促供应商积极履行合同义务。

国际物资采购中,物流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为了保证物资能顺利送达施工场所,故施工企业与供应商所签订的购销合同中应有运输保险的规定。特别在需要施工企业承担运输风险的情况下,运输保险的购买就十分有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国施工企业承揽或者参与海外工程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施工企业应当从全方位入手,做好国际物资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防范法律风险,并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作者系武汉仲裁委员会首席仲裁员、律师、国家一级法律顾问)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7

关键词: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农业保险再保险;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3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09

一、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概念

农业巨灾是指发生概率很小,但单次或累计经济损失超过预期和风险主体(农户、保险公司或政府)承受能力的农业自然灾害[1]。由于我国养殖业保险和涉农保险都包括在农业保险之中,需将国外只针对极端气象事件导致农作物大面积严重减产或绝收的农业巨灾风险的界定进行延伸。将由极端气象事件和疫病、虫害大范围流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定义为农业大灾(或巨灾)风险[2]。周振(2011)从保险行业角度,按照“赔付率标准”把造成100~150% 农业保险赔付率的灾害界定为农业巨灾[3]。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是超出保险经营机构的偿付能力和一省的整体承受力(部分省份由政府承担部分或者无限保险责任)的风险。

海南省农业保险的综合费用率至少为25%(含8%的工作经费支出和公司经营费用支出),当综合赔付率超过75%时,农业保险必然亏损。财政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财金〔2013〕129号)指出,大灾准备金的触发条件是农业保险大类险种综合赔付率超过75%,综合赔付率超过75%为大灾赔付率。本文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指极端气候导致农业保险标的遭受巨大损失,农险综合赔付率超过75%,导致农险经营机构亏损的风险。

二、海南省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必要性

海南省地处“台风走廊”,巨灾风险主要是14级以上的台风及大暴雨。从气象资料来看,台风的发生频率最高,对海南省造成的影响最大。

(一)巨灾风险给海南省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海南省四面环海,陆地面积仅3.5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823公里,大小港湾68个,台风影响半径较大,绝大部分市县都会受影响[4]。由于风险集中,几乎不具备在省内自身化解分散风险的条件。海南省农业巨灾风险具有发生概率高、损失面大的特点,比国内其他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农业巨灾风险。2004―2014年,海南省6次因台风和大暴雨造成巨大损失,其中损失超过100亿的3次(见表1),每次农业损失占比最高。

(二)农业保险在灾后恢复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为海南省农业提供了一条转移风险的有效途径。台风灾害使海南省的水稻、橡胶、香蕉、大棚瓜菜等农作物严重受损,保险公司为投保农户和企业及时核定损失、支付赔款,企业和农户获得灾后再生产重要资金。2007―2014年9月,海南省农业保险累计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659.15亿元,累计支付农险赔款94355.97万元,惠及农户108.72万户次。农业保险的开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多年致富,一灾返贫”的问题,还改变了农户看天吃饭或等政府救济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农户利用市场化手段转移风险和运用金融政策支持自身发展的意识。

(三)巨灾风险对海南省农业保险的影响

海南省农业保险面临发生频率较高的巨灾风险,承保公司经营压力较大。在2007―2014年9月,保费收入累计95411.99万元,赔款(含已决赔款和未决赔款)累计94355.97万元,有3个年度的赔付率超过100%(见表2)。连续的高赔率和亏损必将影响农业保险产品的供给。面对较大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海南省农险承保公司积极进行再保险安排,但面对2014年“威马逊”、“海鸥”两个台风造成的巨额损失,在再保险赔款摊回后,农险亏损仍达11825.18万元。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缺失已成为影响海南省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国内外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的经验[5]

1.美国农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美国在上世纪 30 年代开办农业保险,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农险市场。美国主要采用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为特征的制度模式,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私营保险公司和农户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在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方面,形成了再保险、紧急贷款、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分散和转移农险巨灾风险的手段(见图1)。

2.日本农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日本的农业保险组织机构包括三级:一是乡村级保险合作社,鼓励农户加入本地的保险合作社,农户兼具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两种身份。二是县级(省级)保险联合会,接受保险合作社分保。三是中央政府级总会,为第二层提供分保,并在超赔事件发生时,为联合会提供贷款资金(见图2)。

3.西班牙农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西班牙政府拥有一个由私人保险公司联合组成的国家农业保险总公司,也称农业保险联合共保体。该公司由 60 家私人保险公司构成,各个公司的持股比例根据各自在农险市场的份额来确定。还拥有一家国有农业再保险公司,该公司由经济部管理,在经营方式上与私人保险公司相似,其受政府委托向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向国家农业保险总公司提供损失终止和超额赔付再保险服务。

(二)国内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实践经验

1.北京模式[6]。一是政府购买再保险。北京市政府直接出资, 为在北京从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3家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发生巨灾损失时,再保险公司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赔款。任一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160% 后, 就可向再保险公司申请摊回部分赔款。二是建立市级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市财政每年提取农业增加值的 1‰予以补充。若无大灾事件发生,则逐年积累;若发生大灾损失,则用于赔付 300%以上的损失补偿责任。

2.上海模式。一是农业保险机构计提大灾准备金。农业保险机构每年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超额承保利润中,分别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大灾准备金,逐年滚存,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二是农业保险机构购买再保险。鼓励和支持农业保险机构通过购买再保险方式分散风险。在公历年度内,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赔付率在90%以下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自行承担;赔付率在90~150%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通过购买相关再保险的方式分散风险;赔付率超过150%以上的损失部分,由农业保险机构使用对应区间的再保险赔款摊回部分和农业保险大灾(巨灾)风险准备金承担。三是政府兜底。农业保险机构使用对应区间的再保险赔款摊回部分和农业保险大灾(巨灾)风险准备金后,如仍不能弥补其损失,差额部分由市、区县财政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安排解决。四是财政对农险机构进行再保险保费补贴。市级财政对农业保险机构购买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赔付率在90~150%损失部分的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年度补贴标准为上年度农业保险机构购买相关再保险保费支出的60%,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再保险保费补贴由市农委安排列入部门预算。

(三)国内外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启示

1.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2007―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提到了要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条例》第八条也规定“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一些建立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省份,政府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北京模式是政府直接购买再保险,上海政府则承担超赔的兜底责任。

2.再保险是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的手段极其有限,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条件还不成熟,很多省没有建立省级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国家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也未建立,风险分散主要还是通过保险公司自身积累巨灾风险准备金和购买再保险。再保险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是目前农险经营机构比较常用且相对成熟的做法。

3.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是多层次机制的结合。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应是多层次机制的有效结合。如第一层,综合赔付率150%以下的风险由保险公司通过积累巨灾风险准备金和购买再保险自行承担;第二层,综合赔付率150~200%的风险由省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承担;第三层,综合赔付率200~300%的风险由国家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承担;第四层,综合赔付率300%以上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每一个层次具体适用哪个赔付率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建立以巨灾风险准备金为基础、再保险为核心,巨灾风险基金为依托的多层次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比较合适。

四、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建议

(一)承保公司科学安排再保险,提高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

鉴于海南省财政财力有限,而且政府积累的巨灾风险准备金规模也有限,因此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主要由保险机构通过再保险市场来进行分散。例如,当三大险类(种植险、养殖险、森林保险)综合赔付率大于等于75%、小于160%时,由农险承办机构自己承担(160%的上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其积累的准备金以及成数分保、赔付率超赔等再保险安排来分散解决。这就要求承保公司对所承保的农业保险做出合理、充分的再保险安排,保证巨灾风险发生时公司经营的平稳。

(二)政府对承保公司进行再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公司购买再保险

参照上海市的做法,结合海南省的财力,由省级财政对农险经营机构购买赔付率超赔的再保险保费给予50%的财政补贴,同时设定一个最高补贴限额。鼓励农险经营机构通过购买再保险来分散巨灾风险,提高农险经营机构承保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增加农险产品供给,为海南省农业提供保障程度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农业保险服务。

(三)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

2009―2011年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方案中提出,省财政从省农业保险发展资金专户中计提政府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2011年底余额为1820万元。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启用条件、使用规则等不明确,导致其在巨灾面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在省财政已计提的政府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建立海南省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当三大险类(种植险、养殖险、森林保险)的综合赔付率≥160%时,经营农险的公司可申请使用巨灾风险基金,经财政厅等部门审核后可用于保险赔付。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已经计提的政府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财政每年按保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同时积极探索其它可能的资金来源途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的管理可委托银行或基金公司,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投资应注重安全性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原则,在资金来源有限的前提下,投资收益对壮大基金的资金实力、保证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大垒,仲伟周.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9(5):59.

[2]庹国柱,王克,张峭,张众.中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及大灾风险基金规模研究[J].保险研究,2013(6):3-7.

[3]周振,沈田华.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保险研究,2012(4):26.

[4]温克刚,吴岩峻.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5]高庆鹏,周振,何新平.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担模式比较――以北京、江苏、安徽为例[J].保险研究,2012(12):30-31.

购买失业保险的条件篇8

关键词:受害人补偿;强制责任保险;道德风险;社会安全

引言

据国务院最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2006]53号)公布的数据,我国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 70多万起,死亡12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并且具有特大事故多(尤其是道路交通事故和煤矿事故)、职业危害严重(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特点。近年来,交通事故、企业产品缺陷损害事故、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如吉林石化爆炸案、甘肃铅中毒案)、企业工伤事故(煤矿瓦斯爆炸、透水事故)、医疗事故、建造单位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等频频被媒体曝光,而社会对这些损害事故的关注焦点,除事故发生原因外,几乎都集中于对事故受害方的赔偿处理问题。按照法律,事故发生后受害方应该得到致害方的赔偿。

但是,由于致害方无财务能力或财务能力不足;致害方有财务能力,但受害方因各种原因不予;致害方有财务能力,但在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后,采取转移资产或公开蔑视法律判决而拒不承担责任;致害方逃逸等原因。受害方往往根本得不到致害方的赔偿或得不到足额赔偿,人为事故仿佛是天灾一样无法向致害者追偿。此时,政府往往成为部分事故成本的承担者,广大受害者成为事故成本的最大承担者,严重危及社会的安全、稳定以及百姓对于公正、公平制度的信心。

从社会角度,尤其是从政府角度看,解决上诉问题应该在保证对受害者补偿的基础上不降低甚至提高社会的安全水平。

如大家所知,致害方购买足额责任保险(也称第三方保险,即由潜在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来保障潜在受害人的利益)就能够解决对受害者的赔偿问题,这里的足额是指该责任险的赔偿限额应该不小于对潜在受害者的最大可能赔偿额。但是,这里存在的问题是:1.潜在的致害方愿意购买责任保险吗?保险人愿意销售责任保险吗?2.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有规模的责任保险市场,那么,哪些因素会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和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呢?3.如果市场力量难以形成有规模的责任保险交易,是否需要强制责任保险?4.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显然会带来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降低社会的安全水平。那么,如何降低这种负面影响?以下几个部分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责任保险市场失灵分析

(一)潜在的致害方愿意购买责任保险吗?保险人愿意销售责任保险吗?

保险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假设社会福利等于各主体的期望效用之和,将风险从风险厌恶者转移至风险中性者就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帕累托改善),一般来说,将风险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主体转移至风险厌恶程度相对较低的主体就会提高社会福利。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主体愿意支付等于期望损失或略高于期望损失的价格来将风险转移给风险中性的主体或风险厌恶程度相对较低的主体,这种交易能够使前者和后者的期望效用都得到提高,而风险转移的价格和数量与两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初始资产等因素有关。

可以证明,如果不存在与保险运营相关的任何行政管理成本,保费等于期望损失或纯保费,则风险厌恶者通常愿意投保,而且是足额投保。事实上,在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规模相比自己的资产规模较大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而保险公司可以看成是风险中性的,因为大量风险相互独立的投保人投保同质风险时,依据大数定律,在保险人看来,未来赔付的不确定性非常小,也就是说,保险人面临的风险非常小,而且,保险人承保的同质风险越多,自己的承保风险就越小(在承保能力范围内)。

所以,在保险价格合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面临较大风险 (损失规模可能超出自己的资产规模)的潜在致害方都愿意购买责任保险,通过保险手段转移责任风险,降低自己因为责任事故而破产或遭遇困境的可能性,而保险人也愿意销售责任保险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二)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和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因素分析

要想在事故发生后给予受害者足额赔偿,致害方购买保险的足额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其购买的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是足额的,即保险人可以赔偿的最大金额大于等于致害方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就意味着对受害方的赔偿有了可靠的保障。

1.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的因素分析。从致害人角度来看,阻碍致害方购买责任保险的因素至少包括三点:

(1)保费中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的大小。真正的保险制度并非没有交易成本,保险人除收取纯保费外,还要收取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附加保费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营销成本、一般费用和理赔费用,随着不同的险种有所不同,通常在40%左右。从我国2005年全年财产保险业的保费收入(12298.6亿元)和理赔支出(671.7亿元)粗略来看,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占到保费收入的55%左右。附加保费和附加利润越高,则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足额程度就越低。

(2)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judgment-proof problem)。即致害方无财务能力或财务能力不足引起的,即便法院判决赔偿但受害者仍然得不到赔偿的问题。假定致害人拥有的资产小于其可能带来的损害规模。则判决无法赔偿问题会降低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

(3)致害人逃避责任的问题。致害人逃避责任的可能原因包括:①致害方有财务能力,但采取转移资产手段或公开蔑视法律判决而拒不承担责任,而且法院存在执法不力的问题;②致害人逃跑或消失,如“业主发财、政府发丧”问题(煤矿事故中经常出现);③未发现真正的致害人。在环境污染问题中经常存在损害已经发生,但责任方却难以确定的问题;④受害人缺乏法律知识或因对诉诸法律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或负担不讼成本而未。

当存在逃避的可能性时,致害人预期的逃避责任的可能性越大,即预期受到制裁或赔偿受害人的概率就越低,尽管损害规模或赔偿规模可能不变,但致害人预期赔偿概率的降低仍然会降低致害人购买保险的动力。

2.阻碍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因素分析。从保险人角度来看,至少有两种原因阻碍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

(1)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对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影响。足额责任保险的购买必然伴随着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即被保险人在足额投保后将变得比原来更加不谨慎小心,可能会由此增加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了控制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保险人通常会:①在保单中设置免赔条款和赔偿限额(赔偿限额低于致害人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使致害人自担部分风险;②采用“经验费率”的方法在续保时调整费率,以便对致害人风险控制的好坏进行奖惩。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对致害人形成一定的风险控制激励,降低其道德风险。但是,如果为了保证对受害者的足额赔偿而要求保险公司不设免赔额和赔偿限额,再遇到“长尾巴”责任险业务而使“经验费率”难以发挥作用,保险公司就面临风险失控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其销售责任保险的动力。

(2)责任风险度量的困难程度对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影响。由于责任保险标的的不确定性(一个驾驶员驾车发生碰撞事故,被撞的可能是只身一人,也可能是一个手持价值连城的易碎古董的人)以及民事侵权法律和法院判决的不稳定性,责任风险基本是无法精确定价的。如果责任风险具有长尾特性,定价就更加困难。在无法度量承保风险大小的情况下,谨慎的保险人将不会出售保险。

二、立法管制:实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可以看出,附加保费、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和致害人逃避责任的问题会使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减弱甚至不购买任何责任保险,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和责任风险难以度量的问题降低了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动机甚至导致谨慎的保险人不愿意销售责任保险。

在缺乏责任保险,而且存在判决无法执行或致害人逃避责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将来对受害者的不足额赔偿或者根本无法赔偿。在市场力量无法解决受害者赔偿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往往需要充当救济者的角色,但绝大多数损失还是需要由受害者自己承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更严重的是,重大事故不予赔偿严重危害着百姓的基本权利,危及社会稳定。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呢?1.可以在一些关乎百姓生存权的领域实行强制责任保险。2.为了保证对受害者的足额赔偿,强制责任保险一般要求足额投保,并且不设免赔额。因为免赔额的存在和不足额的存在仍然会造成对受害者的补偿不足问题。

三、管理道德风险:强制责任保险对致害者安全激励的负面影响及其纠正

正如商业责任保险会带来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或者安全激励不足一样,强制责任保险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强制保险经常是不设免赔的足额保险,所以,被保险人(致害人)的安全激励问题会更加严重。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减弱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从保险人角度来看,保险人控制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手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保险责任范围(设置免赔、赔偿限额)。在实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实现足额赔偿的目标,限制保险责任范围的方法通常是政府所不允许的。二是采用“经验费率”。经验费率的基础是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的事故索赔情况,并且费率调整只能等到续保时才能进行。对于一些“长尾巴”责任险业务(如建造者责任保险的保险期限通常为10年),很难像短期保险业务那样通过在续保时根据理赔情况对保费进行调整以达到激励致害人进行有效风险控制的目的。也就是说,经验费率方法的安全激励作用可能非常有限。三是时刻有效地监控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情况,并据此调整保险费率。可以证明:如果责任保险人不能够观察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水平,则强制足额保险将导致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水平为零;如果责任保险人能够观察到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水平并将其与保费挂钩,则强制足额保险将导致社会最优风险控制水平,条件是不存在逃避责任的问题。那么,保险人能否观察到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状况呢?或者说,保险人能否对被保险人时刻进行监督呢?答案是基本不可能,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巨大(监控成本最终都会转移给被保险人承担),可能远远超出被保险人的承受水平。

在这三种手段都失效的情况下,保险人会显得非常绝望,可能想要退出强制保险市场。而事实上,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保险人或保险业有非常大的依赖性。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为保险人控制道德风险创造条件或提供已有的条件:一是允许保险人使用社会已有的风险监控系统。如保险人在实施交强险中就借用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监控系统来发现和记录被保险人的违规情况,并据此调整费率来增加对驾驶者的安全激励。二是逐渐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在所有保险公司间建立关于强制责任保险理赔的共享数据库,最好由技术中介进行运作,一方面可以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编制相关技术报告提供社会共享,以提高致害人所处行业(如建筑业、医疗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数据来源,增加保险定价的可靠性,便于实施经验费率。还可将事故理赔数据向所有保险人和社会公众公布,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三是要给予保险人拒绝承保的权力。这样就使保险人间接地成为事实上的行业许可证颁发机构,一方面可以直接降低保险人的承保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保险市场淘汰风险高的致害人。四是由保险人对特殊行业进行强制监督。在其他手段都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可以授予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监督的权力(当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法国的强制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中,就同时确立了“强制工程质量技术监督制度”,由保险人委托工程质量监控机构对建造过程进行检查监控,并根据最终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承保和保险费率。应该看到,在控制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问题上,保险人的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提高社会安全水平。所以,应该赋予保险人相应的权力或手段。

四、结论

1.我国存在严重的事故受害者无法获得赔偿的问题,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责任保险显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2.附加保费、判决无法执行的问题和致害人逃避责任的问题会使致害人购买责任保险的动机减弱甚至不购买任何责任保险,而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和责任风险难以度量的问题降低了保险人销售责任保险的动机甚至导致谨慎的保险人不愿意销售责任保险。

3.在市场力量无法解决受害者赔偿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在一些关乎百姓生存权的领域实行强制责任保险,以保证对受害人的赔偿。

4.强制足额责任保险会带来被保险人(致害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能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为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保险人控制道德风险创造条件或提供已有的条件:如允许保险人使用社会已有的风险监控系统、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给予保险人拒绝承保的权力以及由保险人对特殊行业进行强制监督。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文·萨维尔著,翟继光译.事故法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庆洪.保险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线上教学特点范文 下一篇:娱乐公司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