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57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1

关键词:宋代;生活器皿;陶瓷设计;中国文化;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Ceramic Design Viewed from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ousehold Utensils in Song Dynasty

SONG Xiao

我国著名的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曾经指出:“我国的设计艺术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民间,都有丰富的经验。”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设计满足了各阶层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烧制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器皿。极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意识赋予了宋代陶瓷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对中国陶瓷的发展有着创造性的贡献。在是沿袭传统还是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认同;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的艺术领域激烈讨论的大背景下,研究宋瓷设计的文化影响,以肯定我国现代陶瓷生活器皿设计的文化民族主义是具有长足意义的。本文将以宋代生活器皿中极具代表性的设计为缩影,探寻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以作为我国现代生活陶瓷器皿设计风格的借鉴。

一、造型的文化体现

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宋瓷中生活器皿的造型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宋代的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的形体。型,是设计的语言,文化的造物,其产生必然受到文化的强烈冲击。正如陈松贤先生所说:“封建社会每一时期的民风民俗、社会政治经济、审美取向、科学技术、都会在历代陶艺作品上得到集中体现。”由于在宋代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已经得到最初的确立,其设计必然从实用角度出发来满足日常饮食的需要。这种实用的社会功能与“极饰反素”的儒家思想及“无为”的道学思想相结合,对宋代瓷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被喻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瓷“盘”为例,微口、浅腹、坦底圈足,此外再无其它线条,但让人感觉到哪怕增加少许附件也是蛇足。再如汝窑的“天青釉碗”,口唇外翻,腹线饱满,胎体轻而薄,也是生活器皿的典型代表。同时宋代在道学“静为依归”思想的影响下,生活器皿风行用自然型来模拟器物。如钧窑“月白瓷釉紫斑莲花式碗”、哥窑“菊瓣瓶”,官窑“葵瓣盘”等。

宋代六大窑系的瓷器也各有创造,各有风格特点,如耀州窑系是宋代北方自成窑系的著名窑场,其精美优良的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不仅器物的种类繁多而且造型十分考究,耀瓷的“碗”仅口沿造型就分多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与其相对应的口沿的设计又分为翻沿、包沿、折沿等。而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弧圆弧数种,这些富有变化的线条组合,尤显了宋代工艺的“理”性美。

宋代“瓶”的造型,一面承袭了唐、五代传统的瓶类造型,另一面又创新了一系列的新型品种,在中国古代延用千年。最具代表性的是“梅瓶”和“玉壶春瓶”,两者都是酒具但其设计都从功能角度出发。“玉壶春瓶”口外翻,细颈,便于烫酒和斟酒,线条流畅富有弹性。汝窑的“玉壶春瓶”长颈,削肩,鼓腹,其颈部渐侈的瓶口与肩部渐阔的瓶身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相反弧度,突显了宋代文人追求平易质朴的审美观。而“梅瓶”的造型小口,宽沿,短颈,丰肩下折,具有浑圆厚重的特点,更适合做储酒器。功能的分开强调了设计对于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考虑。

宋瓷简约的造型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堪称陶瓷艺术的典范。我国现代陶瓷生活器皿的设计应当从宋瓷的设计中得到启示。立足于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研究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和审美爱好,使设计出的生活陶瓷器皿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

二、装饰的文化体现

在文化的层面上,装饰是文化的产物亦是文化的一种艺术存在方式,装饰的强化和集中能导致一种风格化的装饰样式,必然会传达和表征一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宋代统治者以“文”治国的统治思想,“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学思想是宋瓷的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这种宋代艺术文化领域中风行的美被运用到陶瓷装饰之中。

(一)含蓄、典雅的刻、印花装饰

北宋耀州窑刻花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多样。大自然中诸多为人们喜爱的花草,鱼虫,飞禽皆都反映在纹样装饰之中。器物随着瓷胎的增厚,以深刻的手法先沿着纹饰的轮廓线垂直刻下,纹饰以外接一定的坡度,近深远浅地剔去适当的空地,使层次更为清楚,使其具有浅浮雕的质感。耀州窑刻花瓶是其典型的代表作。与此同时,印花装饰也在这个时代出现,均施加在碗、盘等生活器皿的内壁,大多规整,讲究对称,完美地装饰了器型。

(二)创造性的绘画性装饰

宋代磁州窑在装饰艺术上处理得相当出色,装饰题材和构图都打破了以往规矩的样式以及严格的对称构图常规。所见的都是简练生动的物象,自由活泼地呈现在造型所需要的装饰面上,使严整的构图形式与生动活泼的物象统一起来,形成宋代装饰的新风格。其纹样的组织以图案式构图为主,常以连续连缀式、散点式、开光式、折枝式做骨架为形式法则,至今影响着图案的组织构成。连续连缀式的“白地剔花装饰纹瓶”,在瓶体上的主要部位以牡丹花定点,枝茎为骨架在花朵间做有起伏的连接,使整齐有条理的构图呈现起伏有节奏的变化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美感。“白地黑花的梅瓶”则是开光式的典型,瓶腹部四个双线勾画的内墨书法格外引人注目。折枝式是一种没有严格骨架的构图所表现的纹样,按照造型特点作单独纹样的均衡式或适合纹样的满花式舒展在装饰部位上以达到与器物造型的和谐统一。其中最典型的器物是磁州窑白釉刻花碗,常以一枝牡丹,一枝荷莲随碗形环绕布满圆面,与器型配合得恰到好处。因此磁州窑也因此开创了宋代陶瓷绘画性的装饰风格,为后人陶瓷装饰开拓了新路。

(三)富于变幻的釉色美

追求富于变幻的釉色美是宋瓷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观的又一体现。素雅、沉静的釉色也是宋代上流社会用瓷推崇“理”性美特色的突出体现。南宋官窑器物的釉色以粉青为上,为了突出这种色质之美,官窑一般都无装饰而且还出现了别出心裁的创造,运用碎裂纹开片和胎骨呈褐紫色所留出的“紫口铁足”,来形成宋瓷别具一格的缺陷美,造型古朴庄重,工艺与艺术结合得恰到到处,代表器物如“葵瓣盘”和“青釉碗”等。而原本令人感到单调沉闷的黑釉瓷到了宋代建窑匠师手中却变成油滴、兔毫、木叶纹等装饰茶碗,足可见工艺的艺术魅力。还有被后人以“入窑一色,出瓷万彩”来形容的奇妙的钧瓷也为世人所称道。宋代所追寻的这种变幻的色彩美由此也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

从宋代美轮美奂的陶瓷装饰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审美以及科学的强烈影响,我国现代生活陶瓷器皿设计的装饰风格也应当是现代艺术和文化现象的一种表征,注重装饰纹样的选择以及陶瓷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把握,在运用形式美法则的同时融入时代感,将装饰与造型结合得相得益彰。

三、民族、区域陶瓷文化的融合

文化不是一种日常普通的行为方式而是人们把握生活本质的前提下,由物质上升为精神的集中反映。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表现,这固然与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生活方式不同有关。较之南方,北方瓷系端庄、浑厚、大气;南方则推崇修长、秀美、简约,各具特色。但同时各窑系造型,装饰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着宋代瓷业向前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任何民族文化任何模式的文化都有整合的机制,它可以把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按照自己的文化原则整合为新的特制的文化。文化整合的关系在艺术上表现为相互选择、吸收和融合。与北宋立国相先后,契丹、女真相继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建立政权形成与北宋相对立的局面,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汉民族文化为核心,带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通过长达数百年的政治、军事、民族冲突,促进了各种文化类型的交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融合中,汉文化显示了博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游牧文化所产生的撞击更加加剧了汉民族在文学、哲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变革,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文化效应造就了宋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在这种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民间匠人们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汉文化的更新,各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也丰富了宋代生活器皿设计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由上简略可见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吸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特点。在当今世界日趋多元化的物资和精神的需求下,如何创造性地从民间传统和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活器皿是我们设计者必须要思考的。

四、独具匠心的审美文化

作为日常生活之用的生活器皿的造型应该是最简单不过的了,但宋代陶瓷艺术却赋予了它们极高的审美价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与宋代美学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分不开的。宋代审美思潮兼容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而形成的外拓型的审美取向和以义理心性为核心而形成的内敛型的审美取向。这两种审美思潮贯穿了有宋一代的整个审美历程。所谓外拓型的审美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审美的功利主义原则,注重美学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如耀州窑美如碧玉般的青瓷被宋代各社会阶层广泛使用,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宋代把美学和艺术放在整个社会次序的大背景下,使其与人的伦理道德、群体理性,乃至社会政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致使宋瓷在设计上追寻文与质的和谐统一,造就了汝窑的清逸高雅,官窑“天人合一“的极高艺术境界。罗丹曾说过:“艺术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是要自然的朴素的描绘和写作。”达到典雅,朴素,淡泊的美学境界,应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所谓内敛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修心养性,内省的人生态度上的。外拓注重审美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利;内敛则强调审美的直观感悟和心理体验,这两种思潮都与宋士大夫文人的审美理想直接关联,从根本上讲它就是宋代社会文化的表征。以“文”治国的宋代统治思想,使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构成的知识分子阶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他们强调的“平淡美”,这种文人趣味必然要反映在“碗”、“盘”、“瓶”等生活器皿的设计当中。由此可见,设计的风格与设计者的个人修养与文化品位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所引宋代的生活器皿的设计艺术仅是宋瓷艺术的一个缩影,然而却能从中影射出整个宋代生活、艺术、哲学、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的关键就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韵”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格,成为推动我国陶瓷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站在前人如此宽厚的肩膀上,使我们拥有了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为我们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特点又不失时代感的生活陶瓷器皿。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2

关键词:汝瓷艺术 当代陶瓷艺术

一、汝瓷反映的审美风尚

在陈文平的《中国古陶瓷》一书中指出,“弃定用汝”与宋徽宗个人的审美爱好有很大关系。在《南宋官窑》中提出了“弃定用汝”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有关――宋人在哲学上选择了尊崇自然和倡导秩序的儒教性理学说,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提出“存天理”而“去人欲”,追求简洁质朴的风尚,在艺术上则爱好苍古之趣。宋朝的理学思潮,折射到汝瓷艺术风格上,就是讲究细洁净润、色彩单纯、趣味高雅,追求内在韵味。汝窑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美化器物,而以釉质、釉色取胜。其御用品大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做工精湛,釉层蕴润,如冰如玉,光亮匀净。其独特的淡天青釉色,优雅而具静谧感,这种色调正好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宋人以简洁为美的观念在绘画、建筑、家具中,以及陶瓷的色彩和器形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二、现当代对于汝瓷艺术的评价研究

夏德武在《现代陶瓷艺术》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元代以前,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基本是崇尚自然,‘以玉为本’。”所谓崇尚自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以自然界中的自然事物为蓝本,像五大名窑所追求的“借玉喻瓷”的天然效果,像宋人“斗茶”文化中使用的鹧鸪、玳瑁、兔毫,以及木叶等名称,无不是出自自然之物;二是在陶瓷制作和烧造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装饰痕迹的出现,讲究的是自然造化,追求的是鬼斧神工之“窑变”的天然艺术境界。几百年来,人们对陶瓷艺术本质美(自由至上)和“以玉为本”的理想追求,逐渐被少数民族的霸气色彩和人工装饰技巧掩盖和代替。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汝瓷是崇尚自然、讲究自然造化的宋代瓷器之一。汝瓷的瓷器中,就釉色来说,是以天青色为主,也有天蓝、粉青、淡青等。这些颜色在小林重顺的《色彩心理探析》中,做了详细的心理解释和分类。将中国的陶瓷色彩做出了时代划分和形象特征分析,宋代的陶瓷色彩为清秀、理性、优雅。我们知道青色在色彩中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那么,众所周知,蓝色的天、海,绿色的草或者青色的草都能让人想到自然。蓝色高雅纯净,象征着和平、永恒。绿色代表宁静、和平,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汝瓷的釉色是归于自然,而且是和谐、宁静、自然的,不再将色彩做到亮丽,而是将青色趋于温润,清澈但又不失单调。

三、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现状

黄宗贤在《贯穿百年的精神之恋――中国现代美术“新传统”初探》中写道:“那些乏味的造型、媚俗的画面却被人称为‘栩栩如生’的现代陶瓷制品,它以不可动摇的身份占据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主导地位,误导人们的审美趋向,这说明了当代大众文化艺术素养的低下。经常看到一些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的瓷器大花瓶、大茶壶,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幌子的掩盖下,透露着一股轻浮的炫耀和张扬之气。对比宋人作的小花瓶、小茶壶,谦逊而含蓄,却让人动情,让人爱不释手。后者的感染力是有分量的。造型艺术的分量感,不完全取决于它的体积的大小。”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雅致、含蓄的宋代审美特点也迎合了当代审美的某种需求。这种审美可以用“素养”一词去形容。

夏德武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写道,“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职工有7万余人,城市人口中每4个人就有1个是陶瓷工人。这种繁荣是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弥补不完善的体制和落后的技术水平和没有创新的设计。因此,要提高我们陶瓷的国际地位,需要靠民族的审美文化的提高,这个提高的前提首先要求设计者对现代设计思想的真正认识,并能在稳健的技术基础上做出设计的创新。”“窥一斑而知全貌,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的日用陶瓷上反映出来的文化艺术含量的高低情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现代陶艺作品的整体水平。大多数陶艺家的作品水平是和他们国家的日用陶瓷水平成正比。”而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民族陶瓷现在的状况并不是真正的高品质、高素养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其一,通过这个行业,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存在的某种浮躁现象,无论是哪个行业,都会反映并受到社会的影响。其二,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陶瓷有独特的整体风貌,也独具每个历史时期或地方的特色,因此,这些优秀的传统一直被我们自认为广阔的思想所蒙蔽,而丧失了改革和创新的勇气。其三,目前从事制作的陶艺师,多数人还处在一个技艺精湛、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还很有限的状态中。有些浮躁的社会气氛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又影响了市场,市场则影响着陶瓷事业的前进方向。

随着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趣味、需求等都在不断提高和扩大,现代汝瓷生产也在不断创新,却远赶不上当代审美和生活的需求。因此,认识到这块国家瑰宝的现世发展,需要有更多文化和艺术的细胞植入,需要更大胆的创新。

杨永善在《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写道,“其实,从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认识,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装饰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体中是占主导地位的,陶瓷装饰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作者分别从象形取意的造型方法、完整的求全意识、不断完善的造型程式、富于诗意的造型韵味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的造型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文中说到,“要继承传统的陶瓷艺术,首先是要认识传统陶瓷艺术。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陶瓷艺术的转型,接通传统与现代的路径,尽量减少转型中的困惑和弯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陶瓷艺术的造型意识有别于西方,也有别于现代。”

总之,结合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汝瓷造型应在比例、对称、和谐、韵律、旋律、节奏、线条、色彩、造型、明暗等方面去塑造现代陶瓷的美感。在造型创作中采用中国古代的纹饰,并对中国传统元素和文化进行再塑造,使作品既呈现了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时尚美感。

参考文献:

[1]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10.

[2]小林重顺.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编.色彩心理探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3]邓禾颖,唐俊杰.南唐官窑[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4]蒋永平.色彩审美显现论略[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6:第12卷,第3期.

[5]马东.装饰造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J].四川美术,1994.

[7]杨永善.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J].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9.

作者王真洁系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2008级设计艺术学硕士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3

一、瓷器包装种类繁多,造型实用美观,不断创新发展

宋代瓷器包装品种之多,远超前代,其中最常见的有专供宫廷和有钱人家使用的生活瓷器包装,代表器物有瓷盒类包装,器型有圆形、瓜形、梅花形、子母形等。这类包装用途很多,有镜盒、药盒、油盒、粉盒、黛盒、朱盒、香盒等。造型以圆形为主,附盖,器身一般高于器盖,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另外还有观赏与使用相结合的瓶类包装容器,如梅瓶,既是造型典雅的艺术品,又是可供盛装酒的酒包装容器,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宋代精美的日用瓷器包装也很多,如各种各样的盛装酒的瓶子、药瓶(玉壶春瓶、扁腹瓶、瓜棱瓶、多管瓶、胆式瓶、龙虎瓶、葫芦瓶、橄榄瓶、梅瓶)、罐(瓜棱罐、直口罐、鸡心罐、双系罐、盖罐)、文房用品中的印泥盒等等。

宋代瓷器包装造型的成熟而稳重的表现,标志着制瓷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艺术境界。宋代瓷器包装中的优秀作品,都是经过许多陶瓷匠师们的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获得较为典范的形式,从而成为一直流传、为世人所喜爱的造型样式的。以梅瓶为例,那原本是盛装酒水的瓶子,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视觉效果明确,形式感强。梅瓶从宋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样式,磁州窑、耀州窑、湖田窑、吉州窑的梅瓶造型也各有所异。但是,这些造型样式不同却又相近,其造型形态的变化,可以说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成为那一时期包装容器的优秀造型典范。

二、瓷器包装的装饰艺术发达,纹饰题材丰富,纹样华美

瓷器包装的装饰工艺除了刻花、画花、剔花、堆塑、点彩等装饰手法之外,宋代瓷器还将绘画手法用在装饰上。由于宋代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山水画、花鸟画都以独立的画科得到发展,人物画也发展得更加精细完美。宋代宫廷画院和文人士大夫将中国画导向了一个鼎盛时期,这自然影响到同时代的瓷器包装上的纹样。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宋瓷的装饰纹样,随造型的多变而为之一新,题材丰富、构成形式自由活泼。常用的装饰内容是花卉、龙、凤、麒麟、鹿、虎、兔、游鱼、鸳鸯、鸭等,人物纹中婴戏、自然风物中山水等也是常见纹样。另外,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钱纹等也是中间纹饰和边饰的常见纹样。宋代瓷器包装中,还利用不同的处理手法,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意态,与器物形态巧妙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有主题突出构成完整的图案纹样,还有利用窑变、釉裂、流釉等可控制技术表现自然装饰的新装饰方法。

三、器表所饰瓷釉晶莹剔透,纹理优美

宋代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是最成功地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晴、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宋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如果说宋代被誉为是一个“瓷器的时代”的话,那么瓷釉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术成就即是这一“瓷器时代”的特征。宋瓷包装中无论是单色釉和复色釉所采用的厚釉装饰方法,还是釉与胎体纹饰结合的薄釉装饰方法,都极力追求釉色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的形成,则又体现在制釉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及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上。这种审美观,受益于宋代盛行的理学审美思想,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可谓达到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妙境。例如,均窑创造了窑变釉、铜红釉。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了其他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宋代各种精美的瓷器包装,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这也是宋代瓷器包装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成为宋代包装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的重要原因。

宋代瓷釉的美不仅体现在釉色上,而且更体现在釉的肌理上。如果说,釉色之美还只是瓷器包装体现的共性之美的话,那么,肌理之美则是体现其个性之美。古代文人曾以许多名词称颂这些纹理,有的和纹理的形式有关,有的形容它的颜色。如“冰裂纹”是形容官窑器上的开片,有如冰块之晶莹透亮作层层开裂状;“鱼子纹”是指哥窑器内小开片,状如鱼子之密集者;“牛毛纹”是形容钧窑厚釉流淌的纹理,如同牛毛状;“橘皮纹”是指烧成中釉内气泡密布破裂所造成的表面呈细小针孔状,若橘皮;“兔毫”是形容建窑器之铁釉结晶有如兔之毫毛;“鹧鸪斑”是形容黑釉上的白色斑点,恰似鹧鸪鸟胸部羽毛黑白交杂状而言。

结语

瓷器包装是中国古代包装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宋代瓷器包装艺术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装饰和造型设计以及审美体现方面都为现代包装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对丰富包装形式有着传承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霍然.宋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第1版.

[2]李雨苍.宋代陶瓷纹饰精粹绘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版.

[3]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1版.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4

一、瓷器包装种类繁多,造型实用美观,不断创新发展

宋代瓷器包装品种之多,远超前代,其中最常见的有专供宫廷和有钱人家使用的生活瓷器包装,代表器物有瓷盒类包装,器型有圆形、瓜形、梅花形、子母形等。这类包装用途很多,有镜盒、药盒、油盒、粉盒、黛盒、朱盒、香盒等。造型以圆形为主,附盖,器身一般高于器盖,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另外还有观赏与使用相结合的瓶类包装容器,如梅瓶,既是造型典雅的艺术品,又是可供盛装酒的酒包装容器,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宋代精美的日用瓷器包装也很多,如各种各样的盛装酒的瓶子、药瓶(玉壶春瓶、扁腹瓶、瓜棱瓶、多管瓶、胆式瓶、龙虎瓶、葫芦瓶、橄榄瓶、梅瓶)、罐(瓜棱罐、直口罐、鸡心罐、双系罐、盖罐)、文房用品中的印泥盒等等。

宋代瓷器包装造型的成熟而稳重的表现,标志着制瓷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艺术境界。宋代瓷器包装中的优秀作品,都是经过许多陶瓷匠师们的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获得较为典范的形式,从而成为一直流传、为世人所喜爱的造型样式的。以梅瓶为例,那原本是盛装酒水的瓶子,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视觉效果明确,形式感强。梅瓶从宋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样式,磁州窑、耀州窑、湖田窑、吉州窑的梅瓶造型也各有所异。但是,这些造型样式不同却又相近,其造型形态的变化,可以说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成为那一时期包装容器的优秀造型典范。

二、瓷器包装的装饰艺术发达,纹饰题材丰富,纹样华美

瓷器包装的装饰工艺除了刻花、画花、剔花、堆塑、点彩等装饰手法之外,宋代瓷器还将绘画手法用在装饰上。由于宋代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山水画、花鸟画都以独立的画科得到发展,人物画也发展得更加精细完美。宋代宫廷画院和文人士大夫将中国画导向了一个鼎盛时期,这自然影响到同时代的瓷器包装上的纹样。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宋瓷的装饰纹样,随造型的多变而为之一新,题材丰富、构成形式自由活泼。常用的装饰内容是花卉、龙、凤、麒麟、鹿、虎、兔、游鱼、鸳鸯、鸭等,人物纹中婴戏、自然风物中山水等也是常见纹样。另外,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钱纹等也是中间纹饰和边饰的常见纹样。宋代瓷器包装中,还利用不同的处理手法,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意态,与器物形态巧妙结合成完美和谐的整体,有主题突出构成完整的图案纹样,还有利用窑变、釉裂、流釉等可控制技术表现自然装饰的新装饰方法。三、器表所饰瓷釉晶莹剔透,纹理优美

宋代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是最成功地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晴、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宋代上层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种审美情趣以上层社会和文人为甚。如果说宋代被誉为是一个“瓷器的时代”的话,那么瓷釉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术成就即是这一“瓷器时代”的特征。宋瓷包装中无论是单色釉和复色釉所采用的厚釉装饰方法,还是釉与胎体纹饰结合的薄釉装饰方法,都极力追求釉色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的形成,则又体现在制釉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及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上。这种审美观,受益于宋代盛行的理学审美思想,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可谓达到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妙境。例如,均窑创造了窑变釉、铜红釉。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了其他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宋代各种精美的瓷器包装,被世人誉为奇珍异宝,这也是宋代瓷器包装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成为宋代包装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的重要原因。

宋代瓷釉的美不仅体现在釉色上,而且更体现在釉的肌理上。如果说,釉色之美还只是瓷器包装体现的共性之美的话,那么,肌理之美则是体现其个性之美。古代文人曾以许多名词称颂这些纹理,有的和纹理的形式有关,有的形容它的颜色。如“冰裂纹”是形容官窑器上的开片,有如冰块之晶莹透亮作层层开裂状;“鱼子纹”是指哥窑器内小开片,状如鱼子之密集者;“牛毛纹”是形容钧窑厚釉流淌的纹理,如同牛毛状;“橘皮纹”是指烧成中釉内气泡密布破裂所造成的表面呈细小针孔状,若橘皮;“兔毫”是形容建窑器之铁釉结晶有如兔之毫毛;“鹧鸪斑”是形容黑釉上的白色斑点,恰似鹧鸪鸟胸部羽毛黑白交杂状而言。

结语

瓷器包装是中国古代包装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宋代瓷器包装艺术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装饰和造型设计以及审美体现方面都为现代包装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对丰富包装形式有着传承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霍然.宋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第1版.

[2]李雨苍.宋代陶瓷纹饰精粹绘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版.

[3]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1版.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雕塑;陶瓷艺术;彩绘雕塑

1 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源起及发展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最早的记载是在隋朝,清人《南窑笔记》说到:“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治陶始于季汉,埏埴朴素,即古之土脱碗也。陈至德元年,相传有贡陶础者,不堪用。而至隋大业中,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宮,令太原陶工制造,入火而裂。迨李唐继起,陶日以工,始有素瓷上釉之法。而景德陶之著名,则在于宋,盖因陶工制“景德”年号于器底,故天下咸知有景德之窑。” 唐末宋初时期,战乱连年,而景德镇处于相对安定和平的局势,很多工匠来到景德镇避难,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和技术,形成了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的局面。北宋,青白瓷以胎薄质坚、釉质晶莹、声音清脆,具有透影性而名噪京华。宋真宗景德年间将新平易名为景德镇瓷都的地位。

宋代景德镇以影青瓷见长,《陶录》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景德窑…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其器光致茂美,著行海内。宋蒋祈《陶记》中也说到:“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伴随着时代审美倾向的变化,景德镇陶瓷雕塑空前发展。陶瓷雕塑品大量涌现,有佛像人物雕塑、动物雕塑、佣雕塑等等。在陶瓷器皿的生产中,大量运用刻划、拍印、镂雕、堆塑等雕塑技艺。从这些工艺手法的运用来看,宋代景德镇陶瓷是造型与雕塑紧密结合的。从大量出土的尊、魂瓶、斗笠碗、水盂、壶、奁合、熏炉、瓶、盒、砚滴等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雕塑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

元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在继续生产传统品种基础上,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制胎原料上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成功烧造了大型瓷器。青花瓷和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元青花的成功烧造标志着瓷器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

如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见图1),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通高29.5cm、横宽20.5cm。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楼宇亭台富丽别致,雄健豪放,加以青花釉里红装饰,更显雅趣。

明代的制瓷业规模宏大,明初景德镇设陶厂,后设御器厂,专烧宫庭用瓷,民窑发展很快,产量大、质量高,并形成了皇家派员督烧与民间自由经营并举的“官搭民烧,官民竟市”的兴旺局面。明代景德镇最盛时有五十多个官窑,九百多个民窑,“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明代官窑瓷器的新品种不断涌现,继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器创烧成功之后,明代又有斗彩、五彩、素三彩、黄地红彩、白地绿彩等大量的釉上彩绘瓷器创烧成功。中国陶瓷也由此进入以彩绘瓷器为主的新时代。在陶瓷雕塑方面,由于受到陶瓷彩绘的影响,加上市井文化的繁荣,陶瓷雕塑有了很大的发展,造型有上童子观音、骑鹿寿星、坐狮人、牵马孩童、世俗人物小玩具、瓷雕笔架。彩瓷雕装饰上有青花、五彩、素三彩、珐花加彩等瓷雕。

清代,特别是在清三代,瓷业有了新的发展,有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陶瓷艺术追求繁复、精细、华丽之风。这些瓷器有些出自于官窑,如:藏窑、郎窑、年窑、唐窑等,民窑也有不少精品,这时的陶瓷生产,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上鼎盛时期。

清代的陶瓷雕塑闻名海外,题材也空前广泛,有神佛菩萨;有神话、历史故事、小说、戏剧中的人物;有清代的文武官吏;有西洋人、黑人;有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题材,也有飞禽走兽、“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和模仿“硺石、髹漆、竹木、匏蠡诸作”。其中,仍以生产神佛为主,《饮流斋说瓷》:“瓷制佛像,有立者,有坐者,半壁袒裼,持宝塔诸法具,各有意态……”。寓意吉祥图案有福禄寿三星、八仙、十八罗汉、对鹿、对象、对狮、对鸭、对孔雀、对鹦鹉等普遍流行。清代的《粉彩钟馗醉酒像》(见图2),用红色刻画钟馗衣着纹理,质感清晰,雕工细琢,人物背后摆放两个白色的酒罐,红色与白色鲜明对比,彩饰精到,更加衬托钟馗酒后醉意十足,酣畅淋漓、任情恣性的神态。

2 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与人的思考

艺术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需要艺术来传递自身的情感,反应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确证人自身力量的存在。在艺术活动中,人可以通过感知、想象、理解等因素,来反应人自身的存在。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中不乏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的作品,我们知道,对于神话传说和宗教,是先民们对自然界的抗争和把握没办法显示人类自身的力量。而选择树立强大的力量鼓舞人的志气或者退让的方式,以超人间的力量来支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罢了。对于这类题材,景德镇的工匠们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娴熟的雕塑技法,刻画了一大批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雕工精细、线条流畅、疏密有致、浑厚古朴,如:1969年在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代影青瓷雕《观音坐像》,坐像广额丰颐、体态壮硕,宝冠及遍体的珠玉璎珞雕琢工整细腻,观音神态温和慈祥,体态安详生动。整个形象透出了一股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气质。作品成功塑造了观音的形象,也反应了景德镇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可以看出,安居乐业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最大愿望,老百姓希望自己的生活太平安康,景德镇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生产上好的瓷器的原材料,加上偏僻远离战乱,所以很多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正好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心声,也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喜爱。

3 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与时代的思考

艺术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物,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艺术要求具有时代性,艺术的时代性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精神、人们的审美倾向、艺术精神与观念的综合结晶体现。不同的时代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审美倾向。每一个(下转第74页)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更不能摆脱时代的约束,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的影响。一个时代的作品,是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的,这点上,可以通过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发展历程很好地说明。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由釉彩装饰发展到元之后的彩绘装饰,由单一的颜色发展为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素三彩、黄地红彩、白地绿彩等多样色彩,由刻花、划花雕刻发展为彩绘与雕刻相结合,无不是由于陶瓷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以及景德镇瓷业中心地位的确立等因素的结果。再如,不同的朝代陶瓷佛像雕塑的风格迥异,景德镇宋代的佛像雕塑端正古朴,左右对称,元代的佛像出现了侧身像,更具人情味,这种差异性与元代的审美有很大关系。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能够名扬海内外,这与景德镇陶工们不断创新,积极吸取前朝的优秀的工艺与技术,再此基础上,有工艺的创新,材料的创新,观念的创新,种种创新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也使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得以巩固。

4 结语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6

【关键词】宋代汝瓷 形制特征 美学

1 背景

长期处于战乱和割据局面的唐代被随后建立的北宋王朝所取代。统一后得以稳定的国内环境使朝廷吸取历史的教训,进而采取重文教、轻武事的国家政策,无论是皇帝还是朝臣,无论仕宦还是乡绅,都处于一个空前绝后以至庞大的文人统治阶级里,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层活跃其中。在此政治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广大人民安居乐业。与文化艺术有关的种种,面临的是亘古未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

中国作为陶瓷的故乡而著称于世,其拥有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人所共知,陶器的形成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活所需,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却当属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所以,作为一种比较特殊文化形态的陶瓷,紧紧地伴随着各朝代的发展历史。陶瓷史是一部审美的发展史,具有美的典范性,中国人对于美的渴望与诉求,突出体现在了陶瓷的制作技艺之中,并形成了各个时代独特的技术特征和美学氛围。及至宋代,瓷器工艺得到了的高度发展和繁荣,宋代的瓷器以其鲜明的工艺特点和形制特征著称于世,瓷器在形制上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之在艺术的苑林中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汝瓷,集材质、形制、釉色特色于一身,充分呈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并为后世所称道。

2 形制特征

瓷器形制,也称“器型”或“造型”,是指根据主观需求,以时代为背景,利用不同的材质,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设计和制作出具有使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器皿外部形态。

在宋代繁荣社会的背景下,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中,本文研究的主体宋代汝瓷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崇简,深厚意境,美用一体的高雅境界,其形制轮廓线条流畅,视觉端庄,法度严谨,细节精致,营造的优美形象充分体现着宋人典雅静谧的气质风度和寻求的美学境地。我们接下来就对宋代汝瓷的形制美学特征做一番略微的研究与分析。

2.1 崇简

一般而言,统治阶层的意识决定了其他社会阶级的意识。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尚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道学力求简为最终诉求。作为最高理念的“道”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审美观,以寻求心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在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审美尺度之下,瓷器形制拥有着素雅的格调,整体干净利落,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装饰雕琢,进而形成了独属宋代的美学,并使其提高到了某种详尽而深入的哲学高度。

众所周知,越是能拥有经久不衰的境地,越是难以做到。艺术的最大困难也是如此,想要自然、朴素的描绘,所拥有的环境要求便越高。当达到了质朴无华的艺术境界时,才会发现其过程的不容易。而汝瓷删繁崇简的形制特征便是这一状态的具体表现。汝瓷在历史观念的演进之下,使我国的陶瓷美学有了质的飞跃。如出土量占多数的碗、盘和洗,它们整体制作规整,形体稳重大方,无繁杂的附加装饰,建立在区分器物种类之上的线条曲直有度,恰到好处的细微变化,正是宋人简约平淡、清逸典雅的写照。综上所述,汝瓷简练的形制下不无讲究,曲直有致的轮廓使形体适度的变化,却结构严密,进而整体关系和谐。

所以融于宋代社会之中的汝瓷形制寻求“天然去雕饰”即崇简的美学特征,各种形态以质朴见长,不求形式的繁琐,而求细节取胜,以平易之中的浑然天成博得眼球,最后酿造出中国宋代汝瓷形制独有的深沉和高雅的简约美。

2.2 求境

中国人无论在社会形态、个人人格及日常生活,都有着美的形式愿望,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表明形而上的细微、隐而不现的人或事,在艺术领域里是以意境体现出来的。所谓的求境即追求意境。瓷器是因人的制作而存在的,他们反映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同时,必然反映了人的主观意识,反过来即人的观念,人的理想和人的情绪存在于其中。当借助于人们的视觉,再冷静地观察和审视我国宋代的汝瓷形制时,留给我们的是大气而含蓄的印象,以及着实于情感的表现态势。

宋代崇尚的道家,作为一种美学观念的特殊承载形式,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力主通过纯精神活动来摆脱受制于人自身的束缚,令人的性情彻底得以解脱和净化。宋代汝瓷秉承了宋代思想的精髓,而意境便是宋代思想在瓷器形制上的表现。宋代汝瓷形制就于有限中透出无限的意境美。因此,该时期的统治思想和人心所向与汝瓷形制所追求的意境相一致,儒家思想、道家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汝瓷形制,表现出来的即是对内在的注重,而不仅仅停留于外表。其中,在道家理学的影响下,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更是主导着宋代汝瓷形制所有的意境,幽远而内敛,流动的线条难以掩饰其娴静的内在,继而把那种沉静、淡泊而怡然自得的迫求,与道家虽动而静的宇宙精神即“道”的境界相谐相吻,即景有限而意无穷。当我们细观汝瓷形制,无论整体还是细节,合理的把握了“度”,所以经得住反复推敲,视觉效果耐人寻味。以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发掘出土的天青釉小口细颈瓶为例,此件器物敞口,折沿,细长颈,鼓腹,圈足。形态上,瓶颈已近乎直线的趋势内敛,瓶肩顺瓶颈向外,瓶腹丰腴,圈足底稍稍内收。整个形制端庄而不失妩媚,给人以圆润、轻盈、俏丽之感。久而感之,给人的意境之美既与天地宇宙同在,同时渗入万物本源之中,有的是一种耐久的生命力。所以,由宋想的美学哲思中促成的宋代汝瓷形制进入了独有的境地,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尽显低调而奢华的一朵奇葩。

在美学体系里,美的范畴不单纯归结于简单的形式美问题,而是能够深入美的范畴,有意识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能体现永恒的生命价值的问题。宋代汝瓷形制历经千年,依旧留有无限遐想。它有如灵气迸发的诗,生生不息的演奏着生命的旋律,创造着追逐身后,尽享其中的意境。虽然中国陶瓷都以自然的泥土,配以高超技艺,但更重要的是宋代汝瓷形制富有着其独有的意境之美,同时于有形的瓷器中显现出了无穷无尽的象征意味。从宋代汝瓷形制赋予的意境美中更是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尊重历史,重视赋予感性的精神世界的创造。

2.3 和一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宋代瓷器与唐以前和元以后相比,更重视瓷器本身的塑造,其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审美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这里说的“和一”指的就是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器物来自于生活所需,它的构造即是功能所在;另一方面,器物营造的氛围,则示意了人们对于生活美感的体会以及生命的意义。

器物因人而存在,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既起着服务于人的目的,又反映着人的精神品味,即思想的折射,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因此,联系到器物用具,当使用功能得到了足够的满足,社会活动以人的活动为重心时,其审美的取向更为人性,也就符合人性的本身情感以及人道的本性至于之上。因而宋代的汝瓷形制在注重为人服务功能外,其形制的和谐统一,含蓄内秀,力求功能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视觉里每一根曲线,每一个细微的弧度都要求浑然天成,以求物我两忘,两厢融合的境地。如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发掘出土的天青釉莲瓣炉,子母口,腹作莲花瓣形,高柄,柄上有等距离三个角形钮,下部由莲叶状喇叭形底座承托,器表全施天青釉,造型设计别致,做工讲究,美观大方。由此得来,我们的宋代汝瓷功能完备,其形制拥有的便是超越了生活得以积淀下来的,并以美学思想为背景,传达着生命精神的崇高境界。所以,宋代汝瓷就是具有实用性的视觉享受物,既吸收了美学思想的精髓,映照出人性的光环,也使得整体呈现出情致盎然,内涵丰富的气质。

以考虑汝瓷的功能性为前提,其空灵、精妙的外形中包含的气息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不仅是审美上传递的愉悦感,更是宋代社会生活所向,使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达到了精神上的融合。就此作为传达主观意志载体的汝瓷,以人为主体,解决着人与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在此层面上,宋代汝瓷形制便显示出了人与客体的和谐共处。所以,汝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而汝瓷的实用性与美感统一和谐,表现了造物主的智慧与灵性。汝瓷形制在实用功能之外也更多的被赋予审美内涵,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结语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任何一种文化得以发展,并伴随有形事物的创造,都离不开内心世界对其的追求。无论是规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还是手工艺术,都可以说是人类于思想、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具体表现。两者互通,彼此映照。瓷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宋代汝瓷形制则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面貌。

如今,我们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宋代汝瓷形制的美学特征及其深层内涵,目的是首先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然后从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进而总结规律,找到传统和创新的平衡点,继承汝瓷形制的美学精髓,并且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有意识的给瓷器形制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使得瓷器艺术最终走向永恒。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7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西周硬陶的出现,为瓷器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原始瓷器是以瓷石为制胎原料,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吸水性很弱,器表层有釉。从考古发现的原始瓷器更加普遍,比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和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都有发现,表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屯溪、句容等地的西周墓中,大量出土原始瓷器,器形也较丰富(见屯溪西周墓),表明南方的原始瓷器远比北方发达。战国时期的瓷器相比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无论是制瓷工艺、烧结温度、釉层的厚度和均匀度,以及装饰手法都有极大的进步。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青瓷官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战国时期的瓷器已经达到成熟。器型之大、制瓷工艺之精、瓷胎烧结质量之高、釉层之完美令人赞叹。

战国时期不但瓷器发展趋于成熟,还发明了铅釉陶器,低温彩釉的的使用,使得陶器装饰得到美化。秦汉时期对陶器更是重视,甚至超过对瓷器的重视。这也为唐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三彩釉陶进行大批生产、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宋代以后,由于审美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瓷器的推崇,使得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此后,釉陶器物虽然不占主角,但从未间断。并且从造型和装饰上,数千年以来相互借鉴。

从战国、秦代、汉代、三国、两晋时期,青瓷发展到黑瓷和褐彩瓷,制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极具审美艺术的瓷器领域。南方青瓷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革命性的发明了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南方的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邓窑;北方的邢窑、巩义窑、鲁山窑、磁州窑、黄堡窑等都独具特色。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枢府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成为中国陶瓷大放异彩的集中阵地。尤其明清时期的瓷器,官窑制度的建立,官窑不惜代价在为皇室和官贸机构烧制官窑瓷器的同时,也间接促进民窑瓷器的蓬勃发展。元展起来的青花瓷器,经历明清和民国发展,广泛的走向世界各国。元明清瓷器也成为世界各个博物馆、文物收藏家、拍卖公司收藏和关注的对象。

从我国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陶器和瓷器发展是两架快慢行走而相伴的马车,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的发展。陶器的成熟和精湛的装饰工艺,为瓷器的诞生到成熟奠定了基础。中国陶瓷在各个时期,都倾注了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思想,人们将自然材质进行整体构思和组合,根据生活需要,创作各种器型,根据器型和审美要求,采用塑、划、刻、绘、剔等手段,利用釉的不同颜色和窑变,赋予丰富多彩的装饰,成为人们使用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产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日用意识、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甚至是帝王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无形中陶瓷成为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使之真正的具有了文物的巨大价值。比如马家窑彩陶被誉为史前彩陶之冠,被历史学家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当陕西、河南、山西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时,彩陶已开始衰落、消亡。而甘肃的彩陶到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开始由东向西发展延续了近3000年。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彩陶,直至夏、商、周青铜的鼎盛时期,马家窑彩陶才逐渐没落。这反映出彩陶文化的发展成熟,不光对原始瓷器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青铜文化的成熟具有重大影响。从早期青铜器器形、纹饰与彩陶的器形、纹饰比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传承关系。

陶瓷在各个时期,都有它的文物价值,时代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审美的不同,反映到陶瓷的器型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以陶瓷的特性,承载了这些文化信息。所以我们在收藏和欣赏这些各个时期陶瓷的时候,要有贯穿历史的视角,去体会隐藏其中的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

比如新石器之前的陶器,单纯用现代美学去看,显得很“古拙”缺乏成熟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但这些陶器是祖先创造的直接“物证”,你甚至能感受到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祖先遗留的远古气息,他们真实的印记和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直接展现在你面前,有一种穿越历史长河的感慨。所以你就不能用外表去审视它们。其实陶器是文物艺术的祖先,是原始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所以“收藏中国古代的陶器,乃收藏了文物艺术之母”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

但现在一般收藏和研究高古陶瓷器的,对宋代以后的瓷器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元代之前为高古范围,元代以后为划分明清和现代),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中国主体文化的割裂所致。元代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保持了一个完整的传承性,并且元代之前的各个朝代在继承前代工艺基础的同时,也在陶瓷的器形和装饰上不断从原始社会的古陶器和商、周、战国青铜器以及汉代漆器上大量直接借鉴其精华。汉代和两宋两个时期的文物艺术品,都是回到原点借鉴成功的典范,这也使得两个朝代的漆器和瓷器文化艺术价值最高,内涵最丰富。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重大的转折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正统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的落差、价值观的不同、艺术审美观的差异、思想意识的碰撞,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这种文化融合,是对中国几千年正统文化的摧毁。因为主导“大融合”的国家权力阶层恰巧不具备对中国正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中国文化价值趋于俗文化发展方向。但也有好的一面,各种文化的综合,直接促成元代陶瓷艺术的新格局。比如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主流瓷器,就是民族大融合产生的代表。虽然唐代已经诞生唐青花瓷器(唐代巩县黄冶窑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唐代长沙铜官窑釉下红彩)但它们在那个时期都不是陶瓷主流,仅仅属于萌芽状态。

有人说:“元青花是外来装饰和审美意识在元代瓷器上的一种表现,把它放在中国高古瓷器里边,甚俗。”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是原创,明代的《格古要论》的编撰者曹昭也在论述元代陶瓷是说过:“新烧者足大,素着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我们正确理解曹昭的记述,是新烧质量欠佳、发色不好的青花瓷器“且俗甚矣”并没有说原来好的青花瓷器很俗。否则明代官窑还烧什么青花瓷器呢?包括以后,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民国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都是对曹昭记述的断章取义,甚至是曲解。这也导致元青花一度被历史埋没。

什么是外来装饰和外来审美?这是对元代青花瓷器真正缺乏认识。其实元青花瓷器的器形和装饰纹饰基本都是我们传统器形纹饰(包含藏传佛教纹饰)和传统文化题材。那我们的唐三彩、唐青花、宋代红绿彩陶瓷呢?所以,我们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看我们的陶瓷发展历程。我们要包容任何艺术的存在,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欣赏那个时期的陶瓷艺术。

元代陶瓷的种类,就景德镇地区而言,如影青、白釉、乳白釉、蟹青、枢府、青花、釉里红、红釉、祭蓝釉、翠蓝釉、孔雀蓝釉、青花釉里红、红绿彩、五彩、褐彩、积釉套色、模印、划刻、剔刻、沥线堆彩、串珠、描金、暗刻、点刻、塑贴、镂雕等。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新品种接连出世,也给明清瓷器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以至于几百年前到现在,我国的陶瓷艺术还在元代陶瓷的范围之中还未真正突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元代陶瓷,不但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也开启了明清陶瓷发展的大门。它也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由于元代文化的复杂因素,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儒家、藏佛、道家、伊斯兰教等文化意识的融合。就拿元青花绘画来说,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来体现儒家文人绘画的一种特质和所表现的文化美学意识,这种融合的创新,也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存世量稀少而价格昂贵。欧美、日本一些古陶瓷研究专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研究比我们要早半个世纪。导致这一原因的因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全面的去审视中国陶瓷的发展与演变的视角,更缺乏去洞察那个时代的艺术演变和传承的特定的历史审美眼光。

从收藏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明白:首先收藏的是文化,其次才是陶瓷艺术。无论是远古陶器、新石器早期的素纹陶器、新石器中晚期的彩陶、夏商时期的硬陶、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成熟青瓷、汉唐时期的釉彩陶和青瓷白瓷以及宋代的瓷器,还是金元陶瓷和明清瓷器,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陶瓷的发展,也许我们的审美价值观会更具包容性。历史是不会改变的。每个时期的陶瓷应该都有其艺术精华,这种精华的文化概念,我们只能从其所在的文化范畴去审视。不能用我们的审美习惯去评判它们整体的艺术价值比。比如说元明清的瓷器的造型、釉色质感相比唐宋瓷来说,缺乏内敛和雅气。但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也是器物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求新求变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放在大的文化范围来审视这个发展过程。我们要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审视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本身就是全维的审美观念,与西方单一的焦点透视审美体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注释

宋代陶瓷的艺术特点篇8

【关键词】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规律;分析应用

引言

在我国璀璨的陶瓷文化艺术长河中,青花瓷一直以它那种蓝色的美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青花瓷具有干净纯美之感,我称之为“少女之美”,明代青花瓷以独特的构图和文化底蕴被世人所熟记。在现代陶瓷艺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强调创新,但是创新必须要以继承我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构图的研究发掘潜在的深层文化意义。

一、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概述

要论及到青花瓷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但是青花瓷并没有在唐代得到发展,而是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主流,唐代青花装饰彩绘多为植物纹,少数为动物纹,唐代青花瓷装饰色彩明亮而鲜艳,但是工艺粗糙。同样的事还有我国宋代的青花,宋代青花瓷的装饰具有花色较之唐代青花深的特点,颜色是暗蓝色,工艺和胎体粗糙。直到蒙古族统治的元朝,青花瓷得到较快和大规模的发展,元代对工匠的要求较高,元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青花虽然不及唐代的颜色鲜亮,但其装饰彩绘构图和绘画技巧极具特色,多数狮首纹和如意朵云纹都是根据器物的形态变化而变化的。这时候元代的青花瓷装饰还出现了更多狮子海马和瑞兽以及一些小说故事的题材绘画,独具特点。这些特点都为明朝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青花瓷装饰色彩鲜丽,在装饰构图上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构图,画面显得古韵诗意。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明青花瓷器图案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完全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也很盛行,画面构成上也如国画配诗题跋。

二、 明代青花瓷彩绘与中国传统文化

明青花瓷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明代青花瓷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明代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明青花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明青花瓷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明青花瓷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明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 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分析意义

我们研究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主要目的是启示和指导现代设计的陶瓷艺术发展,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分析主要是构图以青花瓷泥胎的形状为主,构图与器物造型相似。我们要想在国际的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我们必须要将我们的设计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器物之中,通过对宋代陶瓷色彩的分析就是我们对文化的分析,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无疑不体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器物之上,而这些器物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瓷,在国外他们把我们的陶瓷叫做我们国家的英语。这说明我们被世界认识的是陶瓷文化,如何将陶瓷文化尤其是陶瓷色彩文化运用到这国际大市场在其中发展创造就是我们共同的课题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再是大清帝国固步自封而是对外开放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倡导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但是怎么才能走出去呢?准确的说怎么才能让国际客商买我们的工艺品或者是商品呢?文化,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以文化为依托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站稳站稳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我国文化中发掘设计灵感。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发现明青花瓷是艺术作品无形的传播,明青花瓷能够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潜移默化地得到宋代艺术的积累,丰富艺术创作主体人文特征的内涵。

四、 结论

通过对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交融是设计的主要形式,本文提示明代青花瓷装饰彩绘的构图在现代设计中的某些发展规律和趋势,意在抛砖引玉,引发设计理论界及设计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探讨。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让人们的眼光聚焦中国的传统工艺,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艺术家的责任就是传播文化和带给观者美丽的艺术品,用自己的思想表现作品,赋予艺术品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高丰著,《中国器物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

上一篇:国际税收和国内税收的区别范文 下一篇:国际税收的本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