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战争颓势

时间:2022-09-30 02:45:14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中原王朝,宋朝却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边界冲突中一败涂地。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宋朝每年都要向各少数民族捐金纳银,以示和好。宋朝从不缺乏铁血男儿,可是最终还是让北方的游牧民族饮马黄河,会师开封,经受了说不尽的羞辱。本文从宋朝的地理态势和内政方面对此略作探讨。

【关键词】开封;内外相纬;兵种;右文抑武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拭目以待。从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剧《康熙帝国》,《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等,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下大国心态的回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了解自己的历史并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为了使广大人民对自己的历史有一些更充分的认识,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一些借鉴,本文对宋朝的积贫积弱的战争颓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1.系统介绍

1.1建都不慎

建都开封,绝对是赵宋王朝多灾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封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为中原的战略腹地。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特别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后,作为联系黄淮两大水系枢纽的开封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开封恰处作为南北水运干线的汴河中游,西接黄河、渭河,直达洛阳、长安,东连江淮、两浙和荆湖,可辐射岭南、川蜀等广大富庶地区,正所谓“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而进”。开封因此成为经济繁荣的大都市。

但开封尽管有政治、经济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在军事方面有致命的软肋。开封处于华北平原,除了一条黄河外,无任何山川之险。华北平原的北部正是幽云十六州。当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支持,将极具战略意义的幽云十六州拱手让给辽国。从此,中原王朝北方的天然屏障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以幽云十六州险要的地形为依托,辽国的骑兵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华北平原上宋军的防线直抵开封城下。宋朝为了保卫处于平原地带的开封,必然会在开封周围部署重兵把守,这样不仅造成边境地区的兵力薄弱,而且给周围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其实,宋朝的有识之士对此早有体会。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曾主张迁都洛阳,“欲据山河之胜而去戎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洛阳交通地位优越,地理形势险要,长期以来作为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中,洛阳的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宋太祖曾极力迁都,但由于宋初国力衰弱的客观原因和以赵光义为首的开封派势力阻挠下,最终没能成功。后来的历史证明,宋朝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2内外相维

由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一举夺得皇位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暴发户”一样,他十分害怕军中将领效仿他。于是,他一方面杯酒释兵权,将军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另一方面他推行“内外相维法”,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内外相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1军事制度上

在军事制度上,宋朝设立枢密院总理军务,掌管全国兵集,武官选授,军队的调度及兵符颁降,握有发兵之权;而殿前指挥使司、内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及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等“三衙”,负责统制训练,防守戍卫,迁补赏罚等握兵之权;每逢战事,皇帝往往不用“三衙”将帅来指挥军队,而总是临时起用其他心腹官员来指挥军队,这就是统兵之权。为了更加有效控制军队,“三衙”将帅往往由资历浅薄的庸才担任,只要他们听从指挥即可,这样宋军的战斗力逐渐江河日下。同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军事机构枢密院也一直由文官担任。

1.2.2上

在上,宋朝也是“费尽心机”,以防止武将作乱。以宋初为例,宋初大宋禁军只有20余万。宋太祖将这二十万军队分为两拨,每拨十万人。他把十万人留守京城以守卫开封,另外十万人分散到全国各地。赵匡胤这样做,他认为可以使内外兵力相互制约,谁都不敢妄生异心。如果地方上的军队作乱,京城有足够的兵力发兵平叛;如果京城有兵作乱,地方上的兵力集中起来也足以震慑京城。但这种兵力布防明显可以看出是重内轻外,而在边防重地往往兵力薄弱。历史上除了宋朝外,还有哪个国家敢在和平时期在国都聚集起全国一半的兵力。

“内外相维法”是建立在怀疑所有将士的基础上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挫伤将士们的积极性。由于军权的三权分离,将帅在实战中发现的薄弱环节也不可能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补习;同时皇帝战时临时起用的将帅对自己军队的训练水平也几乎毫不知情,而再加上皇帝一般会更偏向于任用庸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战,宋军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军队你可以寄希望于他们去收复幽云十六州吗?

1.3兵种劣势

兵种上的劣势,也是由宋朝自身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宋朝的主要疆域包括华北平原大部、陕西、甘肃一部、江南、四川等地,这些地区都是传统的农业区,农耕文明十分发达。而这些地区,除了北方少数地区产马外,基本没有大量的马匹,这就使得宋朝的马匹相对贫乏。因此,宋朝的禁军大部都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我国传统的马匹产区基本都在西夏、辽国、蒙古境内,这就决定了宋朝不可能像汉唐那样建立强大的骑兵突击集团。

这一点,宋朝的君臣们也深有体会。宋太祖就曾和被辽国侵略的女真部落联系购买战马,而宋徽宗当年和金国结盟首先也是靠向金国购买战马。对于处于华北平原的开封来说,游牧民族的骑兵才是最大的威胁。而骑兵最大的对手就是骑兵自己,只有建立自己强大的骑兵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少数民族的骑兵。

由于没有强大的骑兵,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较量中,其辛酸和无奈就可想而知了。早在宋太祖年间,宋太祖命人在北部边防地区大量密植柳树和榆树,在各关口只留一骑通行的道路,以防止辽国骑兵的大量突入。可是到了宋真宗年间,“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真宗认为宋辽之间已实现和平,不可能在发生战争了。而在北方边防线上合抱粗的大树阻碍了交通,使得宋辽双方通商不便,于是宋真宗下令将边防线上的大树全部砍伐。这样,北方的门户再次洞开,后来金军、元军由此大规模突入中原。

1.4 右文抑武

宋太祖施行矫枉过正的右文抑武政策。为了改变自唐末以来,五代十国时期武人统治,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宋太祖在宋朝建国后坚持文治,限制武将的权利。这对当时的历史现状而言,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它同样没有摆脱中国历史矫枉过正的传统。

宋太宗施行自欺欺人的右文抑武政策。宋太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斧光烛影”中获得了皇位,成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他获得皇位的合法性深受质疑。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为了建立自己的文治武功,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率军30万亲征,一心收复幽云十六州。但由于战前的轻敌和战争中的失误,宋军损失惨重,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宋太宗自己也身中两箭,慌忙中乘坐牛车逃回开封。宋军大败,精锐尽失,宋太宗北伐的雄心已不在,幽云十六州在他心里成为遥不可及的梦。但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才能,为了给军事失败挽回颜面,他更加推崇“右文抑武”政策,企图给自己涂上一层“文治”的色彩。

宋太宗不断强化右文抑武政策。宋朝在边界冲突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败仗不断。但宋朝的统治者却更加注重右文抑武政策,也企图为自己披上一层“文治”的外衣。

2.结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宋朝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却在军事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宋史.

[2]宋太祖传.

[3]宋太宗传.

[4]辽史.

[5]萧太后传.

上一篇:公文语言歧义的现象分析 下一篇:用蚁群算法求解有线路约束的TSP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