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7 09:42:58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1

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一专多能、具有复合性和多元性,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整合各种创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前提。机电类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把单项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机电类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能力。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统学科,实践导向性非常强,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从机电高职教育定位来看,本身就是培养机电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性人才。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一方面强调学生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处事能力、政策法规运用能力,等等。而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高职学生。

当前,高职院校对机电类专业提出“培养创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之一。而机电类学生的创业活动,不仅是专业能力的较量,还是思路的比拼。谁的思路合理、科学、新颖,谁就赢得市场先机,争取到更广阔的职业前景。但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多数院校重理论教育,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引入创业教育,可使机电教学实现教、学、做统一,实现老师和学生走向生产一线,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路,还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业教育理念是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对整个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我国高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然而,在教育理念方面功利化、简单化、狭隘化倾向明显,导致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教育异化为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因此,现在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刚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发展自主创业教育的力度,转变传统的因袭式传习教育观,把自主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课堂教育相融合,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结合,突出人才素质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创建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导向,以情境教育和实训教育为主要方法的教育方式,把自主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塑造机电类学生的自主创业人格。这样就抓住了自主创业教育的根本和高职机电类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关键。一改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创业教育方法,“以创新创业实际过程与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技能,在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在丰富经验的过程中提升创业能力。

高职机电类学生自主创业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既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又要符合“分流培养”原则。合理安排专业课与创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根据分流培养原则,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建立与机电专业教学相平行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独立设课,包括开设政策与法规、经营、贸易、金融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构完善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设立“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工程素质教育”三大课程模块。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如请有关政府机关负责人讲授纳税程序,如何办理工商登记及税务登记,特种行业管理,等等,让学生掌握实战的经验和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纷纷提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既充满创业热情又能理性分析创业流程、既有创业精神又了解创业过程、既掌握创业知识又能讲授创业课程、既懂得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优秀专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使其能够在教学第一线为广大机电类学生开设创业类课程。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创业成功、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以及具有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等作为任课教师。

在师资建设的同时,加大创业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根据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性和亲历体验等特点,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场景下体验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业学习期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建立一系列专门的、先进的创新创业实训室,如创业战略分析研讨室、模拟信息交流服务实训室等。同时,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整体,要保证其运行良好,就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体系,以推动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体制、服务体系等平台建设。

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创业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政策法规等软环境支持。目前,中央和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措施,但没有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力度还不够,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国家和地方需要加大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优化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环境,高校、政府、企业协会可以加大高职机电类学生创业协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基地、高职机电类学生科技园、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校外实践基地、科技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还可以定期评选出一批高职机电类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树立“标杆”,营造氛围,培育人文环境,引导和鼓励高职机电类学生自主创业。

在创业过程中,既可以创造财富,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在对机电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多生偏爱稳定的工作单位,如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等,使部分高职机电类学生失去创业热情。另外,高职机电类学生存在着不正确的财富观,把精力放在关于社会财富的分割上,而很少考虑如何创造财富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创业苦乐观。加之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这都使创业更具风险。因此,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过程中,应加强学生风险意识教育,让学生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为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使学生在校就做好足够的创业心理准备。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创新思路

一、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电力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特高压电网带来的强电气连接和智能电网带来的智能化交互,使我国的电网结构、运行特性和物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几年,电力企业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电力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网管理模式和生产分工方式较为松散、管理链条长、生产机构设置复杂等,唯有坚持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2012年初,国家电网公司“两会”上了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在电力企业内大力推进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电力公司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围绕“一强三优”的现代化公司战略目标,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第二,要统筹人财物核心资源,优化五大业务模式,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业务链条,形成协同高效运作模式;第三,建立起电力调控中心和运营监测(控)中心,实施电网运行核心业务集约运作,实现电力企业运营重要指标的实时监测,加快建成适应“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做到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有预见性和开拓性的解决企业的员工思想政治问题。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创新思路理念

思路理念的创新是创新工作的根本。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电力企业要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首要工作是培育员工优质服务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竞争不断冲击着电力企业。要集聚党的政治优势,引导电力企业员工改变思维,推动改革,优化业务流程。同时培育优质服务理念有助于凝聚团队的向心力,统一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使广大职工干部齐心协力,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首先,要增强电力职工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贯彻“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2.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电力企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是改革创新工作的关键,要实现电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电力企业要紧紧围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改变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为客户服务的方式和方法,把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科学发展强调,企业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保障广大职工干部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体现在切实关心企业职工的根本利益,深入了解职工的实际困难,当企业利益和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寻求合适的调解方法,实现二者利益的共赢。若不能调节,则要以企业职工的利益为重,体现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二是要注重广大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电力企业的改革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干部职工要起到带头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从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思维观念的转变入手。通过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推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三是改革的成果实施,要做到管理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3.创新工作内容

电力企业工作内容的创新是改革创新工作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做到:

(1)坚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要做到解放思想,就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电力企业员工要自觉地摒弃旧观念、旧思想,把主观思想和实际相统一,把解放思想和谋发展统一起来,支持创新改革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改革创新的方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就要放开眼界,分析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想办法谋发展、求发展。

(2)融入企业文化和改革精神。塑造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的垄断经营模式已被打破。“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明确提出了电力企业要优化业务模式,压缩管理层级,建立起高效协同的运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是要把改革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当中,让企业职工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淘汰,唯有支持改革,主动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取得自身的发展。

(3)坚持多层参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要坚持在企业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在努力提高职工干部素质的同时,要培养高水平、高效率的管理团队。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不到的地方,欢迎大家积极发言献策,从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4.创新工作机制

电力企业工作机制的创新是改革创新工作的保障。“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强调了要建成适应“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在电力企业内部统一思想,大力构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的机制,大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职工参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电力价格和电力市场准入机制,做到各层面齐抓共管,及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员工思想政治问题,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推动改革的成功实施。

三、总结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形式及课程目标等等。现如今,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致力于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到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与优势,进而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机电专业人才。

1机电专业办学现状

(1)专业定位不明确。就机电专业的专业定位而言,要求学生对“机械”“电子”两方面内容同时掌握。但从机械与电子学科性质来看,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涉及面广、知识内容复杂,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同时掌握其理论与技能是不科学的。当前阶段,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陷入一种尴尬局面,即对两个学科内容均略知一二,而对于相对深入的专业知识却无法掌握,这就很难实现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教学理念落后。对于机电专业而言,是为企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而服务的,因此,教学活动应根据企业需求而展开。但是,在当前的机电专业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遵循“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对机电专业知识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被严重挫伤,不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3)课程设置不合理。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而言,与生产实际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传统课程设置相对较多,而与学生就业、实际生产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却设置较少,这样一来,导致学与用难以有效结合,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无法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专业教育与实践训练得不到满足,进而难以达到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1)多元性。现如今,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各大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逐渐转变了以往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转而倾向于实践能力强、知识运用水平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上针对于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日益增多,而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则涉及了产品的开发、加工、管理、检验、维护与销售等各个环节,人才需求面广,并呈现出多元化与层次化的发展趋势。(2)复合性。在机电专业所涉及的就业岗位中,不管是在机电设备的调试与操作上,还是在机电设备的维护与营销方面,对机电人才的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从机电行业特点来看,机电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所有环节均需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合作,这也要求从业人员对产品的所有制造过程全面掌握,这也体现了机电行业对机电复合人才的真实需求。(3)基础性。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全掌握机电岗位所涉及的所有知识与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机电专业教学中,教师应正视这一教学现状,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拓宽知识涵盖面,保证学生具备机电相关岗位的基本素质,并能胜任相应岗位,以进一步满足基础岗位对基础人才的需求。

3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1)完善课程设置,满足市场需求。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培养中心,立足于市场需求,通过广泛调研,掌握市场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走势,为机电专业教学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同时,科学评估人才需求方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机电课程设置,做到教育与市场接轨。在教育创新模式中,应勇于打破以往课程设置框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增设新型课程,并调整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育与市场的同步发展。(2)改进教学设施,强化师资力量。第一,改进教学设施。在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设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职业院校应集中力量更新教学设备,健全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第二,强化师资力量。要想培养高素质机电专业人才,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对专业教师的培训,聘请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进而保证教学效果。(3)创新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在机电专业教学中,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可通过“教、学、练”一体化教学形式的实施,实现专业知识、理论验证与动手操作的有效融合,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其更多的发展潜能。

4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实行教育改革与创新。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必须正视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现代职业观念、掌握先进专业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型机电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育强.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与创新初探[J].轻工科技,2014(01):128-129+145.

[2]王仲民,邓三鹏,阎兵.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09):98-99.

[3]杨永春,陈建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甘肃科技纵横,2012(05):122-124.

[4]邹津婷.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01):142-143.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 ),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 ),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 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部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Xiaorong,Huang Dunhua,Zhang Wentao,Liu Zenghui

Abstrac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constructed the “1-4-1”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arget of vocational abilities for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ies. Amo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general courses, students’ technical skill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specialized courses of “platform + technology + direc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will be built up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 lin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omatic contro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group; curriculum system; vocational ability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5

轨道交通行业是广东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高速铁路建成1866公里,广东省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9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1593公里。随着上述规划的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各种技术装备的发展,所有这些新型技术装备的维护自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另外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装备的装配、调试也需要大量熟悉机电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各种机电设备尽管形态千差万别,但是基本技术原理具有相同性。“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检测传感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它代表着机电工程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创新应用潜力。而如何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服务轨道交通行业,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车站相关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及车辆检修基地等技术岗位,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工科类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对相关院校的调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培养以机械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技术的,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局部设计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以及产品管理、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尽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但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32门专业课程,其中带有航空或飞行器字样的课程就有9门,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依靠啤酒、食品包装等轻工行业,培养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自动化机械工作岗位从事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改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较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向兄弟院校学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及创一流高职院校中针对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专业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平台。[3]我们对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机电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企业联盟调研,分析与预测专业对应的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提炼出轨道交通行业特定工作岗位(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设备运行等就业单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自动化设备检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产品开发、设计等。据此,我们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一条主线、强化能力的原则。即从专业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运用倒推法,从职业能力结构,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其“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六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课”,专业核心课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课开设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机电设备拆装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中还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车站电梯维护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中还设置了铁道概论、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车站空调与通风系统维护课程,以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车站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需求。为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以及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搭建课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利用该开放的平台,通过动画变换视角、直观形象地学习抽象的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自然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虚拟仿真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或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以外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构建选课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真正实现弹性教学模式[4]。

三、专业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一)进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

紧密对接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的传统和专业集群优势,牵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适应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与广州地铁、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轨道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开设“2+1”模式订单班。校企双方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师傅教师互派共培、资源共享的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授课。在跟岗、顶岗过程中采用企业教师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建成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证书、三二分段、中职自主招生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和沟通,探索构建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制订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利用工学结合园中的“校中厂”和校内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以校内专业岗位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进行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及简单功能系统的设计、装调、维修等。为此我们通过“引企入园”的方式,引进了广州市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冠通机械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景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业的实体企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在“校中厂”内安排对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达到综合锻炼毕业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如在“校中厂”进行可编程控制设计、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单片机产品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的安装与运行调试、数控机床的电气线路连接及系统调试等。

(四)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MICOS对毕业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100%,高于全国9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46元,高于其他国家骨干校相第2期邹伟全,张晓东,张杨: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关专业3478元的水平。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大于70%。毕业生就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其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报考、报到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广东省自主招生分专业报名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报考率2015年达604.44%,2016年达513.2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2015年报考率达147.37%,2016年达153.22%。从报到率来看,2015年为92.39%,2016年为93.12%,以上数据说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传统和集群优势,定位于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特色更加鲜明,现已成为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培养特色专门人才的基地。

作者:邹伟全 张晓东 张杨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

[2]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20.

[3]黄中玉,黄卫红,于宁波,曹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10):123.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6

而且,一切竟会如此巧合。在《从地球到月球》中,儒勒・凡尔纳描写的发射地点是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这与阿波罗11号的发射地点一致;阿波罗11号飞向月球的速度是35533英尺/秒,耗时103小时30分,儒勒・凡尔纳预测的是36000英尺/秒,耗时97小时13分20秒。甚至两者在月球上的降落地点仅相差十几公里。

直至今日,儒勒・凡尔纳仍是一个让无数科幻迷激动的伟大名字。作为现代科幻的开创者,他不仅在《从地球到月球中》对人类登月做了近乎“真实”的预测,还在《海底两万里》中预测了潜艇、在《环游世界80天》中预测了热气球、在《2889年一个美国新闻记者的一天》中预测了电视机……

科幻一直是人类对未来最没有边界限制的想象。自儒勒・凡尔纳开始,科幻似乎已成为人类窥视未来的时空穿梭机,让人类可以提前领略未来世界的科技与创新。事实上,过去150年间的大部分科技创新,都可以在此前的科幻作品中找到雏形。

科幻作者并没有穿越时空看透未来的超人能力,但是他们用想象力带领人类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遨游,他们作品中的一些大胆的预测和猜想在若干年后成为了科学现实。在人类的科技创新史上,科幻小说增强了人类对于科技创新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推动了人类科技创新的跳跃式发展。

但是,科幻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很久了。似乎从《星际迷航》开始,人类的科幻作品就陷入了外星人、机器人、超光速移动和时空穿梭的死循环中,这些固定语态让大部分科幻作品变得素然无味。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幻界已经出现了集体性的想象力悬崖,很难再想象出激动人心的事物。

与此同时,人类的科技创新似乎也随着科幻界的想象力悬崖而变得迟缓。儒勒・凡尔纳的大部分预言都在100年后被科学界实现了,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风靡的超光速移动和时空穿梭,现在看起来,用100年就实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虽然“创新”和“改变世界”之类的词汇,屡屡被提及,但是不得不承认,把时钟回拨100年,在20世纪的前10多年,人类社会经历的创新大爆发,似乎才最波澜壮阔和意义深远。1901年,胜利留声机公司成立,唱片工业开始兴起;1902年,制冷之父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设计并安装了第一部空调系统;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1904年,电子管在英国被发明;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侠义相对论;1907年,电动洗衣机问世;1910年,爱迪生发明了有声电影……除此之外,19世纪最后10年的一些伟大发明,也恰好在这段时间大面积普及,比如汽车和阿司匹林等,那是一个真正的创新时代,其留给后人的财富让我们到今天依旧在享用。

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在那个时代的地球上,还存在着爱迪生、爱因斯坦、尼古拉・特斯拉等众多对未来上百年的世界进步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伟大人物。那真是百花齐放、波澜壮阔的10年,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回望近50年的科技创新史,只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堪称里程碑般的创新爆发。但很多人认为这其实是100年前那一波创新热潮的延续和优化,因为从某种程度上,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没有大的进步,只是在对已有的理解进行极致性的运用和作出自我适应性的改变而已。比如,我们没能发展出瞬间缩短物理距离的技术,但是我们已经把当年电话电报的技术提升到实时和拟真的视频沟通,并且适应了这种沟通的方式。 过去很多创新的引爆都证明技术的进化是横向的、与其他技术接触和发生反应后突然爆发的。有时候已经看似“灭绝”的技术会被新的技术杂交和点亮进而复活。所以技术不是孤立的,技术群体相互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技术的价值。

虽然这是个看起来有点玄虚的话题,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创新到底在加速还是减速?我们会不会在“优化和自我适应”的遮挡下,真的进入了科技创新的平台期? 创新在加速还是减速?

在经历了3次科技革命浪潮之后,人类究竟该如何定义创新?如果仍然从最初的工业时代的思维定义创新,从生产资料的视角来看,人类的科技创新确实没有处在创新频发的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基础理论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悬崖的影响,仅以最近这些年的诺贝尔奖来看,基础科学虽然依旧在不断进步,但相对以前的黄金时代,几乎可以算是以厘米的速度爬行,而非20世纪初那样的跳跃式发展。于是,史诗般的伟大创新越来越少就在所难免。从这个视角来看,创新确实在减缓。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另一部分的创新却在增多且不断加速。这些创新不是从前那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而是从可用到完美,从科技到人性的创新。比如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创新的出现和发展,都是遵循这样的路径。

在纽约中央公园毕士达喷泉旁,一位35岁的华尔街高管,一边看着女儿戏水,一边用手里的平板电脑查看当天的股市行情,并处理公司邮件。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新意的平淡无奇的场景。但是如果出现在1964年,那时候的人们一定会很难理解。在那一年,个人电脑才刚刚被发明,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探索最早的金融企业还得等到1965年IBM推出的System/360大型计算机出货,才得以拉开金融信息化的序幕。

很多时候,需要从更大的时间维度去审视变化,创新才会显得如此明显。从1804年的滑翔机发明,到莱特兄弟在1903年实现有动力载人飞行,用了99年;从1769年第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车被制造出来,到1886年第一辆戴姆勒汽车问世,用了117年;从1818年德国人造出通过双脚轮流蹬地驱动前行的自行车雏形,到1885年接近现代型自行车所有元素的“ROVER”品牌自行车被制造出来,用了67年……

还记得2001年比尔・盖茨宣布平板电脑上市的消息吗?他声称平板电脑将在5年内在美国大范围流行,并为之处处宣传。比尔・盖茨当时的平板电脑类似笔记本电脑,但配备有笔、触摸屏,可以手写。虽然戴尔、惠普、宏、明基等众多品牌进入,但在2002年,平板电脑只卖出了50万台。

在此后的几年间,平板电脑一直被众多科技评论者当成科技创新的典型失败案例处处宣扬。瑞银华宝前科技战略分析专家皮普・科伯恩在2007年出版的《创新的迷失》一书中评论说:“平板电脑的策划,低估了人们对于变化的恐怖,也高估了市场的需求危机。”然而,皮普・科伯恩做出这样的评论仅仅3年,平板电脑就迎来了爆发。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带着重新设计的平板电脑迅速占领了市场。

这也是创新的魅力,充满了戏剧性。平板电脑的爆发,用了10年;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从摩托罗拉在2000年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天拓A6188,到智能手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也差不多是10年。在此之前,从1961年美国国防部拨款600万美元研制“指令控制研究工程”,互联网从雏形到普及用了30多年;从196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LINC出现到大范围普及,个人电脑也用了差不多30年。

没错,创新的周期在缩短。这个分水岭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从那时开始,专门从事研发工作的机构大量兴起,地位也渐受重视。统计数据表明,1900年,美国仅有1个工业研究实验室,1913年发展到50个,1938年暴增到1769个。1900年有10%的人才选择到公司工作,到1921年这一比例达20%。

与此同时,创新正在从个体行为逐渐向群体行为过渡。

在20世纪之前的重要发明,几乎都是个体行为,在兴趣与热爱的驱动下,不断创新。当年,基础科学的研究处于成熟期,且理论相对简单,甚至个人都可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无到有的过程。个体可以发挥的能量很大。个体发明者的发明主要集中在仪器、家用电器等投入资金不大、工艺流程相对简单的领域,这些领域对突破性的奇思妙想要求较高。

从20世纪开始,群体行为的创新逐渐增多。这类创新主要集中在化工等对工艺流程要求较高、知识密集型的领域。比如电视机、柴油发电机、氟利昂制冷剂、合成青霉素、晶体管等。英国学者朱克斯统计的20世纪上半叶70项有影响的发明中,只有半数出自个人发明者之手。时至今日,几乎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重大创新来自个人发明者。

那时开始,创新的门槛在迅速提升,个体发明者的大门也在逐渐关闭。

从另外一个维度能更清楚地阐述这一问题。创新正在从“第一季”的个体效率提升转向“第二季”的群体效率提升。在漫长的科技创新“第一季”中,不管是显微镜、蒸汽机、电力、电灯、汽车,还是冲锋枪的发明,都是为了提升个体效率。围绕个体的效率提升,个体发明者有能力占主导地位。

而“第二季”的群体效率的提升则是更高一个层面,与个体相比,群体无疑更加复杂,提升群体效率的创新往往是与众多其他创新横向相关的,这往往让势单力薄的个体发明者无所适从。因为群体的参与,“第二季”的创新往往从发明到普及所需的时间更短,成功率也更高。

并且,今天的基础科学发展,让个人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已经基本不太现实。创新的过程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型机构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大型机构不会像个体创新者那样因兴趣导向,他们需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等诸多因素,这在客观上减少了史诗般创新的诞生,将创新推向从可用到完美,从科技到人性的“第二季”。

经过近百年的孕育发展,科技创新的“第二季”在今天已经进入成熟期。当我们以个体的“第一季”思维去审视“第二季”时,感觉创新进入平台期就在所难免了。 填充性创新与极致化

在人类科技创新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创新是不断向上的,不断突破人类既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边界,持续创造和发明新的事物。但是现在,创新在转向。一方面,“史诗般”的创新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从可用到完美,从科技到人性的创新在加速。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转向之后的创新?我们不妨将这些称为填充性创新和极致化过程。

在填充性创新的阶段,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将已有的事物不断完善,基础理论科学的突破不再是核心。科技创新开始以人为本,以体验为本。在这个阶段,更像是对过去100年创新大潮的填充和夯实。

填充性创新的阶段,也是一个等待的阶段,在夯实既有创新成果的同时,等待下一波基础理论科学的重大突破。但是,等待并非素然无趣,在这个不断重新发明的时代里,依然会有不断激动人心的创新出现。

苹果公司是这一波填充性创新大潮中不得不提的代表。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是重新发明手机的里程碑式的产品,将手机从一个“可用”的通讯工具,重新定义为以“体验”和“完美”为核心的“艺术品”。苹果公司据此确立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游戏规则。

此外,从196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至今,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电脑和超极本,个人电脑也在经历着不断重新发明的过程。而个人电脑不断被重新发明的过程,也恰恰诠释了“科技以人为本”的核心――让使用者的体验越来越舒服。

以填充式创新为代表的重新发明的故事层出不穷,不断上演。电视机就正处在一个被重新发明的临界点。从美国RCA公司在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至今,电视机一直在不断“进化”。而个人计算与电视机的融合,让电视机正以智能电视的形态重新被发明。电视机不再是单向的播放终端,而是可以与手机、PC等进行交互的终端。

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鼓吹”的互动电视,一直被评论者用来嘲笑埃里森。这款在当时宣告要带来电视产业革命的产品,希望实现用户可以在更多设备上收看电视节目,比如电脑、汽车、手机等。收看节目时还可以阅读更多与当前话题有关的材料,下载和保存相关的媒体文件,实时分享他们对节目的观点,甚至可以同步进行网上购物和银行转账。AOL、贝尔、甲骨文、时代华纳等公司纷纷进入这一领域。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用今天的视角再来看当年的互动电视,天哪,这不就是各大厂商争相进入的“第四屏”智能电视的雏形么?

不断增多的填充性创新,虽然不能像原子弹、航天飞机等那些曾经的“史诗般”的创新那样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走向,但是,以“人”而不是“人类”为核心的填充性创新,正在通过不断重新发明去改变“人”的生活,把技术的应用和对人的价值推向极致化。 横向的技术进化

在填充性创新的阶段,科技创新的繁衍和进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凯文・凯利将技术看作一种生命体,把技术理解为一个生命体对我们理解现实的社会和商业的变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如果技术有生命,那么这个生命体的成长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横向与纵向并进。正如《商业价值》杂志主编张鹏此前在《如果技术是一种生命》一文指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技术哲学家凯文・凯利提出的“科技的繁衍和进化不是生物体那样纵向垂直的渐进进化”的观点。实际上,过去很多创新的引爆都证明技术的进化是横向的、与其他技术接触和发生反应后突然爆发的。有时候已经看似“灭绝”的技术会被新的技术的杂交和点亮进而复活。所以技术不是孤立的,是技术群体相互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技术的价值。理解了这样的习性和规律,我们才能在商业上把握技术创新的价值。

以时间为轴,可以将人类社会的科技创新划分出“第一季”和“第二季”,但是创新是立体的,于是,我们再引入两个衡量创新的轴――横向创新和纵向创新。

大部分开创性的创新活动在早期都是纵向创新,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带来重大变革。比如汽车的发明,在纵向的领域里,让人类的迁徙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如果从横向创新的领域来看,汽车的发明带来的影响也可谓巨大。

汽车工业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流水装配线和“福特制”生产方式,让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业过程和产品走向专业化、标准化和高效率。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横向带动了内燃机、钢板轧制、石油工业、橡胶轮胎、玻璃、电器和工业设计等众多产业的兴起,还催生了加油站、修理厂等服务行业的诞生。

与此同时,汽车的迅速普及,还拉动了人类社会在道路建设上的大规模思考和投资。从水泥路到柏油路再到高速路,道路不断变迁,更是拉动了压路机、搅拌机等机械装备的需求和创新。

但是,汽车的这些横向创新成果,从个体视角是无法充分感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激动人心的改变世界的重大创新越来越少的原因。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纵向创新、横向创新组成的三位空间中,人类正处于横向创新占主导的时空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20年多中,那是一段纵向创新占主导地位的激动人心的时刻。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1951年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三维坐标数控机床、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被制造。1963年,地球同步卫星进入太空……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在那个阶段完成了大部分的纵向创新过渡,在那之后的数十年直到现在,纵向创新开始逐渐转向横向创新,信息通信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横向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也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和沟通方式。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项创新,能带来如此广泛的横向创新,如果这还不算改变世界,还有什么创新称得上如此殊荣呢?横向创新才是信息通信产业价值真正大爆发的时刻,我们正当其时。

意大利水产捕捞业是全球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如今,这个古老行业正在IT产业的帮助下重塑商业模式。在意大利巴里大学研究人员的帮助下,当地的渔民在捕鱼的同时就能将其收获拍卖到市场。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不仅让当地渔民的收入提高了 25%,更让渔产品的上市速度提高了70%。他们利用的是一套以云计算为支撑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渔民实时了解他们捕捞到了多少鱼,以及在渔船上岸之前了解哪里有相应的水产品需求,以便卖出他们捕捞到的鱼产品。

类似的激动人心的创新还有很多,只是群体性的横向创新,不再像“第一季”那么容易被个体轻易感知。创新正在让人类更加智能,而智能提升的感知往往需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在横向创新时代,制约创新成功与否的因素在增加,除了产品本身,还需要考虑群体的需求、价格等诸多因素。创新不再是热爱和兴趣,而是商业和生意。

什么时间人类会完成这一轮以计算机产业为主导的横向创新,走向下一个纵向创新?理论物理学的固步自封,让这个问题变得沉重而未知。 静水潜流

在填充性创新和横向创新占主导的这个时代,创新不再如“史诗般”的风起云涌,更多是一种静水潜流。

在这一波静水潜流般的创新浪潮中,传统商业世界正在逐渐互联网化,在这个进程中,变化实则无处不在,但是身处其中却不易感知。比如,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的IPO,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有把握去预测Facebook上市当天股价的走势,但是Twitter却神奇般地做到了。

社交媒体监测平台DataSift监测了Facebook IPO当天Twitter上的情感倾向与Facebook股价波动的关联。比如,在Facebook开盘前Twitter上的情感逐渐转向负面,25分钟之后,Facebook的股价便开始下跌。最终的结论是:Twitter上每一次对Facebook的情感波动都与Facebook股价的波动存在关联,延迟情况只有几分钟到20多分钟。

这只是大数据为商业世界带来的众多变革之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直是数千年来无数兵家最美好的愿景,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让这种愿景尽可能地接近于现实。大数据正在重塑许多经典的商业理论,让商业决策的过程变得透明且更加科学。

两年前夏天的一场特大暴雨,让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市损失惨重。暴雨引发一些贫民区房屋倒塌,轿车和卡车被冲到不断暴涨的水中……虽然救灾竭尽全力,洪水和房屋倒塌仍然带走了68人的生命。为了让这座城市摆脱挥之不去的噩梦,里约热内卢市政府寻求IT产业的帮助,通过城市运营中心系统整合分析天气、交通、水文、地质、排水系统等各方面的数据,提前48小时预判气象灾害,并且预估灾害的范围和严重度。例如,发生强降雨时,什么地方会有山洪或者泥石流,什么地方有积水,什么区域的居民要疏散,都可以提前得到预报,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在2012年的“双11”大促销中,天猫淘宝创造了191亿的销售额,在“双11”当天,天猫、淘宝供吸引了2.13亿独立用户访问。191亿背后,实则是电子商务大战传统实体零售的胜利。因为在实体零售中,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天创造如此天量的数字。电子商务恰恰是传统零售商业互联网之后所诞生的全新的商业模式。

不管是用社交媒体监测平台预测股价,还是通过大数据减少暴雨损失,或者电子商务,这些案例中都看不到真正科技上的创新,但是在传统世界互联网化的过程中,一些既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被移植到传统领域中,给传统领域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这一轮创新的浪头还在继续,在下一个阶段还会释放更大的能量。

科幻小说有想象力悬崖,“史诗般”的科技创新也遇到了边界,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的事物需要被重新发明,被填充性发明。大数据、云计算或者电子商务,都是既有科技创新与传统世界横向融合而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荡气回肠的,不是那些让人意乱情迷的产品和发明,而是恰恰是那些碎片化的渐进式改变。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深化改革;创新;智能控制

0.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逐步完善,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放量聚增的态势。由于应用广、贯穿性强的特点,电气自动化行业可喜的发展态势又辐射到了其他行业,形成了良性的竞争与循环,如国防、航空、水利、运输、农业、制造业等。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使我们看到了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竞争优势,也看到了行业深化改革与全面创新的重要性。创意的价值无法估量,而行业的全面创新更是使之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明确的发展目标。踏着前辈的足迹发展电气自动化行业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汲取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用创新的意识去深化改革,用创新的思维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增加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才能最终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更具人性化,达到全面的共赢与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众多新思路、新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领域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电气自动化制造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单元生产的柔性自动化,更是使制造的全过程集成系统建立成为可能。同时,通过计算机的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制造业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升级,形成了多信息控制的有效管理模式。

1.机器人的成功应用――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全面创新

1.1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众所周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极为宽泛,小到小型柔性生产,大到大型制造行业均受益于机器人的自动化、人性化功能,可以这样说,机器人的诞生是自动化应用领域的里程碑,是创新理念应用于自动化行业的典型成功实例。机器人在电气自动化行业中的应用更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机器人已成为先进性制造行业的领军性装备,并持续不断的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农业、服务、教育、金融、电子等行业的自动化发展无不包含着机器人的创新功劳。机器人在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全面应用更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依据生产功能性的不同,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两种。行业对机器人应用的创新点就在于把智能的理念引入研发中,通过特种机器人的钻研成功创造了水下无缆自治机器人、振动式无人驾驶压路机、隧道自动凿岩机等智能机器人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

1.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器人功能控制中的涵盖

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与变结构控制是机器人功能控制中涵盖自动化技术的典型反应,其中为了使机器人给人以合理直观的感觉,因此变结构滑动控制一直是机器人智能功能诉求的重点研究对象。而自适应滑动控制则是在传统功能研究方法上通过创新的尝试与改进形成的一种全新模式,并在当今的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器人之所以用人的概念形象描述,正是因为我们通过科学的研究赋予了机器人的感知与智能的特性,形成了高校的循环系统。因此利用传感器帮助机器人通过场景、图标的图像获取信息、控制信息及利用微处理器的转化形成机器可以辨识理解的特征方式过程是智能机器人研究内容中最为困难,同时也是最具价值的,是衡量机器人是否优质的重要指标。另外,智能控制与信息融合技术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器人方向上的成功应用。后者通过信息子系统间的具体融合,使智能控制成为可能。智能移动机器人是通过实时视觉信息处理、移动控制体系、机器移动定位、路径规划、车体控制及多传感器等信息融合技术得以实现的。

2.高速列车及太空飞行器的智能创新

高速列车及太空飞行器是电气自动化行业智能创新的典范,他们依据传动交流技术并采用流线型阻碍系数低的子弹头形状,轻量的鼓形车体及小轮径、动力强,装配导流板的专向架体系,通过分布式计算机控制装置进行设计与完善,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动力强劲、速度快、科技性能强的列车及飞行系统。例如,高铁在我国的成功运行,磁悬浮在上海的持续、高效服务。目前其最高时速达400公里甚至更高的运行速率无疑上海电气自动化在该领域的成功应用。

3.数字化地球的构想

自动化多信息的融合是电器自动化创新发展的全新境界,而数字化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又给电气自动化行业提出了更崭新的课题。如何运用创新的理念将海量的信息通过数字化的加工方式、自动化的创新理念使人类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数字整体,即“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就是将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多分辨视角的、立体的、动态的、多维的数据信息均按地理坐标的形式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化的空间。当信息在空间中加工后,接着便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加工、深化,使之成为更有价值的信息并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可通过地球坐标体系找到需要的各个种类、各个方向的信息,从而所向披靡的依据信息价值进行再创造的发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契合时代特色的创新、适度拓宽的创新、循序渐进的创新,倘若一味的追求片面的创新、过度的创新、高速的创新必会适得其反,造成信息的错位甚至是失控的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充分的把握风险预期、风险控制的原则,有力的规避风险,在安全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安全,才能最终使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更持续、更有价值。

4.结语

信息时代的深化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又给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深化改革与全面创新塑造了良好的环境与广阔的空间。面对宽广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对传统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改造,最重要的就是以全面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以拼搏奋进的精神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启迪之下促进电气自动化这一民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念.创新一深化改革的关键一介绍市电气自动化所发展现状[J].科技咨询,2003,(3).

[2]张瑛.电气自动化忙碌好时光[J].科技与生活,2006,(30).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篇8

[摘 要]文章分析了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将学科竞赛和教科研植入理论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切实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并介绍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

关键词 ]自动化;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10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编号:20138412)的研究成果。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3版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以强化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为主线,以绝对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为覆盖面的“应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习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快速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控管结合、强弱并重,软硬兼备”,具有非常宽广的就业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调研,对比不同学校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我校自动化专业情况,提出了自动化专业的三项专业核心能力:计算机控制专业核心能力;运动控制专业核心能力;过程控制专业核心能力。围绕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采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动化专业2012级学生为对象,严格按照新拟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从接触专业基础课开始就明确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加强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严格把关各项实践教学,突出工程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另外,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积极开展本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竞赛选题并对学生进行培训,进一步强化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竞赛来提高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结合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从教学组织设计着手,创建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工程案例教学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加深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上就是构建适合独立学院自动化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基于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首先要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求教师深刻体会工程案例导入教学模式,尤其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锻炼或针对核心能力开展各种教研、科研,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有效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二、制定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自动化本科培养计划实时融入本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及本校学科发展的新特点,注重基础知识扎实,并注重知识结构、专业特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结合,力图形成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

根据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将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数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公共任选课及集中性实践环节。

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形式与政策,大学生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概论。

数理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学科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线性代数,电路理论A,模拟电子技术A,电机与拖动,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工程制图,电路测试实验A,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B。

专业核心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电力计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计算机控制技术A。

专业方向课程:①运动控制方向: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A,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技术A,DSP技术及应用A。②过程控制方向: 过程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A,自动化仪表与执行器。

专业任选课:EDA技术及应用,工厂供电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智能控制,现场总线,信息管理系统,开关电源,自动化专业英语,机器人原理,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仿真。

集中性实践环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电工实习,金工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其中,专业方向课程保证学生在有限学时下形成合理知识结构。该部分按专业方向分为两组课程,方向一以运动控制及工业电气控制技术为核心,体现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的特征;方向二以工业过程控制为核心,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工厂自动化知识,强调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的课程方向,通过成体系的一组课程的完整学习,系统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旧版人才培养计划修改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将以前的三周“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1”和三周“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2”改为一周“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两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一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两周“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这样修改的目的是通过新增“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EDA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明确强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控制专业核心能力。新增“自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以明确强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两项专业核心能力。从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完全站在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从实验课到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最后到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逐步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我院自动化专业一贯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创新领域。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考虑不够。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要重视培养逆向思维;推行启发式、引导式理论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大力加强与改进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而应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要与设计理论教学体系一样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面,通过验证型、设计型、研究型、跨课程/学科的综合开放型实验等不同层次的实验环节,在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验教学之外,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研究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建立专业课程开放实验室,由教师根据实验设备情况,给出课程实验以外的推荐自主实验目录,学生预约选做,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建立EDA、DSP、单片机等开放实验室,结合学生兴趣和专长,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安排,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其设计、制作、调试,有力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广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开展小发明和小制作活动,并以项目立项资助、评比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大力提倡毕业设计真,9真枪,使学生切实动手实践;组织高年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鼓励学生创造、实践,允许失败,着力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另外,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大赛为媒介,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培养平台。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在机电与白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内,设立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构建了“课程一讲座斗培训-选拔-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资助校竞赛集训省及全国竞赛”的系统化创新培训、激励机制。具体来说,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学生普遍缺乏跨越课程界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讲座与培训来提高。讲座的目的主要是引导,而培训则是提高具体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对全体或学生进行较长期的课外培训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课内学习。所以,需要适时进行考核,逐步选拔出少数确实学有余力又热衷于电子设计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采用课题立项的方式做深入培训,即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符合学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课题设计与研究,在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校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不断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特色的学生的自动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侧重点在于夯实理论基础,保持本科教学规格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上一篇:知识产权管理评估范文 下一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