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0:15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1

关键词:卓越绩效教育标准;质量管理: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1-0091-05

提高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个能为教育质量提供自我改善的指导体系以及实施平台。高校需要一套能够指导其持续改进质量和追求卓越的标准。美国“卓越绩效教育标准”正是这样一套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的体系。它通过系统的战略体系、高绩效的科学管理,显著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公众满意度,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卓越绩效教育标准”解析

“卓越绩效教育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委员会在1988年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管理人员精心研制的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价标准。这套标准体系不但可以用于鉴定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还可以用作学校进行自我评估的参照系统和质量管理的标准工具。“标准”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质量标准框架以改进学校管理,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1.“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框架体系

“标准”的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学校介绍、系统的运行部分和系统的基础部分。标准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像行进中的自行车,相互关联、协调配合,在运动中得以发展。

学校简介旨在说明学校的运行背景状况。主要包括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学校的内外部关系、学校面临的竞争、挑战以及学校的绩效改进体系等。系统的运行部分由6个类目组成,确定了组织运行以及所取得的结果。领导、战略规划和学生、利益相关者组成了领导三元组。旨在强调领导聚焦于战略和学生、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关注教师、过程管理和结果组成了结果三元组。学校的员工和关键过程完成了学校的工作从而产生绩效结果。框架中心的水平箭头连接起领导二三元组和结果三元组。双箭头表明一个成功的绩效管理系统中反馈的重要性。系统的基础部分: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对于一个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运作、知识驱动的绩效改进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指标体系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由7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下有具体的评分要点,每个要点都有一系列开放性问题,教育机构根据问题作答,评审专家根据各评分项的要求对参评单位进行评价(见表1)。

领导:主要考察学校高层领导如何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包括学校的治理结构以及学校如何确立自己的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支持其所在社区。战略规划:考察学校如何建立和实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以及如何依据客观情况调整改变并检测进展。关注学生和利益相关者:考察学校如何与学生及利益相关者契合以长期赢得市场。契合策略包括学校如何建立以学生及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文化。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考察学校如何选择、收集、分析、管理和改进学校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资产以及学校如何管理信息技术,也检查学校如何来评审其绩效,并利用评审结果改进组织绩效。关注教职员工:考察学校如何聘用、管理教职工。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以激发员工的全面潜能,使之与学校的整体使命、战略、行动计划相一致:也考察学校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教职工发挥才能的环境。过程管理:考察学校如何设计工作系统。如何设计、管理和改进关键过程来保证工作系统的实施,从而为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达成学校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考察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结果:检查学校在关键领域的绩效和改进,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预算、财务和市场结果以及领导和治理的结果。同时考察学校的绩效水平与竞争者的相对水平。

3.“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卓越。“标准”认为学生的表现和质量是由学校中的学生和利益相关者来评价的。所以,学校的教育方案和服务必须为学生和利益相关者贡献价值,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和利益相关者认可、满意和忠诚。学校既要满足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现时的需要,还要预测到他们未来的需要以及市场的潜在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不仅是其教育方案和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要求,而且要区别于其他竞争者,形成自己的特色。

基于事实,创新管理。“标准”认为学校的管理依赖于绩效的准确测量和分析。测量应取决于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战略,提供关键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绩效测量应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测量的领域包括学生的背景、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术优缺点、对教学和服务的满意度、辍学率、入学率、毕业后情况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支持评价、决策和改进,确定趋势,探究尚不明晰的因果关系。创新意味着实施有意义的改变,创新会使学校的绩效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因此,创新应该成为组织的学习型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融入日常工作。为绩效系统所支持。

关注结果,创造价值。“标准”认为组织的绩效测量应注重关键的结果。比如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领导和治理的结果;预算、财务和市场的结果等。这些结果应当用于学生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和平衡其相互间的利益。通过为学生和核心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学校建立了公众的信任并为经济社会作出了贡献。学校为了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差异和利益冲突,在发展战略中就应明确地纳入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键要求,以满足和平衡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避免对任何一方造成不利影响。

二、“卓越绩效教育标准”特点分析

1.理论基础: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指导,注重结果绩效

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和系统方法是适合于学校管理的。“标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反映了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消费者的理念、“增值”绩效的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系统的观念。显然,这样的理念和指标有助于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视质量为生命,并不断提高管理绩效,更好地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标准”不但关注学校教育过程的管理。更加重视结果的绩效。在7项一级指标1000分中,“结果’’这项指标分值为450,几乎占了总分值的二分之一。而结果中关于学生学习和过程的结果占120分,是所有五项结果中比重最重的。“标准”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依据,全员参与。关注管理的全过程,但是更加注重结果绩效的考察,这样既便于测量和分析,更给予不同的院校在管理过程充分发挥的空间。

2.核心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合教育的关键问题

“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卓越发展为目标,力图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该“标准”整合了重要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组织的特定需求。首先,“标准”把首要重点放在了教学和学习上,因为这是教育组织的首要目标;其次,对于所有的教育组织来说。“标准”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但具体到学校的任务、角色和教育方案等方面,将随学校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最后,“标准”强调学生是教育组织中最关键的顾客,此外还有多方利益相关者,如:家长、教职工、用人单位、其他学校、社区等,总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使命,同时兼顾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学校评价绩效指标逐年调整,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面的指标,以此适应学生自身和需求的变化,以求达到最佳水平。

3.运行机制:以系统的观点、指标的方式。促进学校持续改进

“标准”以系统的观点来建立学校的整个运行体系。它用战略测量指标和过程测量指标来反映学生、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实现和学校整体绩效的改进过程,并动态地沟通和强化这些测量指标之间的联系,实现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和整体绩效的改善。特别是当学校的战略和目标发生改变时,这种校准就显得更为重要。“标准”利用各种测量指标,将各种不同的活动引导到一致的方向上。测量指标既是沟通的手段,也是绩效管理的基础。一套均衡组合的绩效指标的应用,为沟通长、短期的重点事项和监控实际绩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也为结果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自我检测,不断调整具体策略,从而使得学校朝着既定的使命运行,并争取在绩效改进方面处于领先位置。

4.适用范围:非指令性,具有普适性

“标准”是以结果为导向而设置的,具有非指令性和一定的普适性。“标准”具有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详细的评价标准,但是并没有规定学校应该如何架构;学校应该设置哪些职能部门;学校不同的部门是否应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些因素因学校不同而异,而且可能随着需求和战略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标准”的重点是结果,不是程序、工具或者学校组织结构。“标准”鼓励学校以创造性、适应性和灵活的方法来实现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对工具、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的选择通常取决于组织的类型和规模、组织关系、组织的发展阶段以及员工的能力和责任等;对于共同需求而非共同程序的注重,有助于促进理解、沟通、共享、联盟和整合,同时支持对策的创新和多样性。鉴于“标准”的非指令性,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

三、对我国高校质量管理的启示

1.以人才培养统摄科研和社会服务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和终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开始衍生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下,高校的教学越来越被忽视甚至被遮蔽。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地方性院校都竭力追求科研成绩。甚至完全以科研为导向来评价高校和教师。在当前情形下。重提高校的核心任务和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至少在思想和理论层面上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作为高校来说,必须明确规定学生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人才培养统摄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精心的教学、系统的学术训练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特别是地方院校以及高职高专,学校制订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更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美国“卓越绩效教育标准”在这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2.以教师的发展和满意度提升质量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高校应该更加关注视教师的需求。对教师的重视和尊重不仅体现在提高教师的待遇,还应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学校应该把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学校的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所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学科的最新需求,同时熟知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高校要定期调查教师的满意度,设立专门机构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缓解他们的压力,并为教师提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作满意度,以此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3.以质量标准引导并规范质量行动

没有标准的质量是无法评价、比较和监测的质量。美国“卓越绩效教育标准”在教育界的实践表明,学校改革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标准的驱动。标准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参照系和考察的依据,有助于促进教育组织提高教育质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并且强调“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至今尚缺乏系统科学并具有公信力的研究成果。

美国“卓越绩效教育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首先,教育质量标准可以从学校质量管理这一视角来构建其指标体系,从质量管理切入编制指标体系及标准系统。其次,质量标准的核心内容必须是学生的发展,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根本标准。再次,标准既要关注教育的过程,更要聚焦教育的结果,以结果为导向,给予不同学校灵活、创新的操作空间。最后,标准要体现基于学校自身基础的发展提升以及同类院校的比较,指标体系的设定既要有宏观的统一性,又要有微观的针对性。总之,基于标准的质量管理既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

4.打造健康卓越的质量文化

高校质量管理最初是从企业管理中引入的,一开始就被简单地当作一种工具或技术。各国高校质量管理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从管理环节和技术层面着手是无法实现提升质量的美好愿望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物,它是文化的表征和体现。所以对于大学而言,一个真正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质量文化变革做起。质量文化是一种致力于永久性提高质量的组织文化,具有两个特有的元素:一个是文化元素,即关于质量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期望:另一个是机构或管理元素,即为提高质量和协调机构工作人员努力而制定的质量管理程序。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2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统一战线;教育效果

去年亲眼所见发生在办公室的一个案例:一位学生因屡次作业不完成,家长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当着家长和学生的面,班主任数落着学生从开学到现在的种种不是,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通,然后像教训孩子一样,对家长一阵劈头盖脸的“再教育”。

上面案例中的班主任“请”家长到学校,希望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方法不对。班主任如何做好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工作,产生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应该注意与家长交往的内容、形式及其艺术。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在家时的学习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和在家的表现等,就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去,与家长很好地交流、沟通,这样有利于在教育学生方面实现家校共管,形成家校教育工作统一战线,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家校合力,事半功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和梦想。作为家长,他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希望学校、老师能把孩子培养成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作为班主任,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开学第一天,缴费注册时,我就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每位家长,便于及时联络和沟通。这样能让家长们有一个和老师交流沟通的途径,也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赢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只有家长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学校的活动就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作为班主任自己,有时也要主动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有些班主任只有在学生学习退步,违反纪律的情况下才打电话给家长,“报忧不报喜”,这就不利于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及时做好教育工作。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校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二、家校沟通,增进情感。

通过家访,班主任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们就怎样共同教育好子女,怎样更好的沟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家长们也对学校工作、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家访让自己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教育学生十分有意义。通过上门家访,可以起到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教育成果的作用,了解学生平时在家中的思想动向,和家长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种交流逐步建立起家校之间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有了这样的信任关系,家长对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更理解了,并给予充分支持和配合,而学生也对班主任自然而然产生了某种亲情和依赖。原有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消失,班主任的教育效果大大加强,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打十次电话的效果不如一次上门家访。老师、家长、学生三方坐在一起,面对面交谈,心与心沟通,拉家常,谈学习,动之于情,晓之于理,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因此,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不能只动动手(打电话),还要动动脚――上门家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何搞好具有现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家校沟通与合作呢?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深化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

1、深化家长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可以先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用文字表述,传达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这样易于沟通。不要只盯着成绩,可以谈谈自己的教育新设想,让家长们提建议、想方法,多让家长参与发言,让家长与你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定会发现家长中有“高手”,可能有些家长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你之上呢。科学分析家长会的内容,必要时还需“备课”,那些需公开讲,那些需私下讲。认真分析家长的社会角色,选择合适的沟通语言和方法,对家长一律尊敬,不分贵贱,因为他们能帮助你教育好你的学生,让你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2、变革家访。家访首先要在观念上变化,不要只是告状,可以与家长谈学生的优点,谈学生的潜力,谈学生近阶段的进步,可以和家长共同为学生设计发展方向。

3、创新校访。主动邀请家长关注学校工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如校运会、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等活动。

(二)构建新型的家校沟通合作的方式。

1、书面形式的联系。与家长书面交流沟通,具有针对性强,反映问题及时全面的优点。书面联系的内容和方法很多,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建立家校联系卡,及时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使家校联系渠道随时畅通;对学校的一些重要举措可以通过发放告家长书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沟通,以期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把孩子养在老师家。随着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如现在杭州市就有把孩子“寄养”在老师家中的“寄宿制家教”,且越来越多。陈先生把难以管教的儿子寄养在老师家,半个学期下来孩子变乖了,懂事了,学习成绩进步了。他高兴地说:“把孩子‘养’在老师家,我们很高兴看到孩子的转变和进步,非常感谢老师。”“寄宿制家教”的模式,虽然老师非常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学生切切实实的进步,就会觉得付出非常值得。

3、联合家教。由学校组织,班主任负责实施,把几位各有专长的家长,几位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子女联合起来,分配好时间,由不同特长的家长给孩子上课传授知识,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在上海、成都、武汉等地开始实施的家教方式――联合家教。作为班主任,在这样的联合家教的组建过程中,起到了最可信赖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经过家校沟通,班主任也广泛接触社会,扩大见识,开拓视野,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但不管如何,建立家校统一战线,形成家校教育工作统一战线合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学生教育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做好家校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作者孔乡仙;《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2]《共架一座沟通的桥――谈班主任与家长的互动》;新课程(教研版)2008年08期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动力机制 人才培养

无疑,高职院校在应用人才培养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到了业界一致认同,是发展大势,教育部也发文(教高〔2006〕16号)做政策指导,目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也在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虽然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决策是正确,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依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管理

缺乏政府的宏观管理,虽然教育部强调校企合作很重要,并主观要求高职院校把这项工作做好,但没有从制度上进行设计与操作,教育部作为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应该在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与操作上做更多的工作。不能光停留在宏观决策上,要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研究配套实施政策。

2.缺乏可操作性

学校出于上面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适应社会,要求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实际上由于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专业和老师只能被动执行,甚至是在强压下执行,当然效果不佳。所谓可操作性,是指客观上可以行得通,对于企业和高校这两个主体一个是以盈利为目的,一个是人才培养为目的,两者如何融合,尤其是企业动力问题是可操作性的关键。如何提高可操作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可实施性、客观性,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的强制执行,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

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很多理论专家发表了不少意见,大多讲如何好,如何做,而实际效果如何,实现得怎么样缺乏客观的评价,即都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从实际的实践层面看的不多,我们作为实际的实施者,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老师作为完成上面布置任务的完成者,由于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企业缺乏主动性,因而高校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合同约束,老师在学校的压力下只能应付,事情做完了老师很清楚,虽然知道没有效果,但却实施得还很辛苦,能说自己没有做好吗?没有取得成绩吗?

二、问题分析

企业的动力来源于经济利益,企业产生不出经济效益就不能生存。有人认为学校给企业输送人才,企业就会产出经济效益,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一点道理,但目前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企业挑选的机会越来越大,市场选择余地很大,企业还会来通过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社会(因人才可以流动)培养人才吗?当然极个别企业有这样的特殊需要。遗憾的是一些人以此作为基础并认为企业有了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力。

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还得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让企业感到对他们有经济利益才是可行的,经济利用有长远的、近期的和附加的三方面,为企业培养人才属于长远利益,企业收入增加、成本减少为企业近期利益,取得了宣传效果、社会效益和和社会责任等为附加利益,这三者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没有约束性,属于道德问题,不能通过法律手段约束,这主要靠企业自觉,所以不能作为主要考虑对象。长远利益现在还难以看到,人才却有流动性,所以很多企业短期利益明显,需要更加关注,我们要做的不是认为不合理而去约束它,而是应该去迎合它。让企业自己觉得有利可图,然后产生主动性,这样才有可持续性,这样才能约束对企业的要求,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评价与监督机制。解决企业利益问题还得靠政府、靠政策,因为政策需要政府制定。如果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学校有责任向政府提出建议,因为,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是主体,学校有责任与义务反应问题,提出建议与意见。当企业的动力问题解决了,学校自然就能主动解决好这样的问题了。

三、解决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力问题的办法

(一)政府层面

1.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负责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政策的制定,实施、联络与监督。没有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不会有可行的效果。

2.有政策支持: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其它政策,如校企合作专项基金。

政府要出台鼓励性和政策性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引导合作,对积极投身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和信贷上的支持;对做出贡献的学校、个人给予项目上的扶持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加快知识的经济转化过程。只有可操作性的专门法规、政策方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3.有实施与监督:如果有了政策支持,企业认为有利益、有实惠,则可对实施企业进行要求与约束。关于实施与监督工作,主要要进行平台建设、实施政策、监督政策执行,使其达到效果。

(二)学校层面

1.学校有专门机构管理:学校应有专门机构,要保持常态化和连续性,校企合作和教学业务有联系,但职能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所谓常态化和连续性,指的可持续性,学校有阶段性、周期性,一般与企业不吻合,需要与企业建立、维系长期关系。

学校要加快推进教学制度、学分制改革,完善教育的弹性教学机制,适应企业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的灵活需求,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要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学生实习实训效果的监督评价制度,完善实践教学与基础教学的交融性,使之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特色。

2.在政府宏观制度与法律未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方式创新,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具体有:订单培养,既培养了学生,还解决了学生就业;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实验实训企业型模式;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培训中心;建立校办企业,利用校办企业自主开展;与企业或中介建立就业合作联盟等。

(三)社会层面

1.中介参与:政府不适合进行的交中介机构运作。深圳就有这样的中介企业,运作得也不错,但跟政府还没有搭上关系。

2.政府要强化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功能,拓宽校企合作的面,由点对点合作发展到点对面的合作;由于行业协会与行业中的企业关系非常密切,行业协会中的成员也一般由该行业中的骨干人员组成,具有对行业的影响力;发挥行业组织在信息共享、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作用。

以上三个层面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同时要管理社会层面的行为与运作,只要三个层面互相支持与配合、互相联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华东师范大学[D].2009,(4).

[3]张光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5.

[4]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责任;结合;目的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怎样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能够优势互补,进而使学生能够从这两者中终生受益,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怎样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怎样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为双重身份(教师兼家长)的我有如下几种看法: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1.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2.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时还要明确,“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别人干,因此不能提条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所以,承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大系统中,是居于基础地位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者个人身上,并通过个体的发展来体现。但是,因为二者在教育主体与内容、实施方法与途径以及主体所关注的领域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家庭与学校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相关教育的作用力常常会产生分歧,导致教育效应的降低甚至消解,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校合作,共同构建教育合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比作孩子成长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相当于这个大家庭里面的父母双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配合,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齐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学校;家庭;联动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普及度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疾患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如何协助患有心理疾病的高校学生有效得到及时的专业诊断以及专业治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笔者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兼职学校本科生辅导员,所带学生中,有一学生抑郁症再度复发,经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其心理测试后,建议尽快联系其家长将其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专职辅导员在与其家长沟通相关事件后,家长以认为抑郁症与孩子内向同义及工作繁忙无法请假从外地赶往学校为由,先决定该学生无须进医院接受治疗,经辅导员再次详细告知其家长问题严重性并与其家长再次协商后,才同意该生先由辅导员陪同去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经医生诊断,该生情况较为严重需立即在监护人员的陪同下办理住院。校方在与该生以及其家长多次沟通无果后,该生拒绝接受治疗,最后因无法正常上课休学归家。

在该案例中,学生家长对抑郁症没有正确的认知,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学校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在干预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治相关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

笔者认为此类案例不会是个案 ,类似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各大高校中,如何使家庭和学校有效联动帮助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高校大学生及时得到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心智、体质、思想、创新、科学文化等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拓展的新途径。

(一)家庭干预与学校干预两者互补,两者缺一不可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家庭环境也对广大青年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从不同的空间、时间上以不同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生活,无论哪方面出现疏漏,不良因素都会趁机侵入学生的心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交互作用、共同实施、相互制约,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一个人的成长,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和家长的熏陶,家庭是教育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言谈举止、品德修养、心理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谈举止开始的,很多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单纯的在学校才产生的。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深远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作用。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期望值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良或家长的思想素质不良等引起的。

家庭对于孩子是最信赖的避风港,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高校学生在生活中感到心理不适时往往只愿意与最亲近的家人倾诉,所以家长作为最有可能最先发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者“,其对孩子心理危机的干预力量是最及时最直接的。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生活中一提起教育,人们便会联想到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专职教育机关,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和掌握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教育优势,这是学校教育以外任何教育都难以做到的。

高考后,广大学子远离家乡前往异地高校求学。其心理状况的直接负责人就转移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来,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有部分是在进高校前已产生还未被其家长或他人发现,也有部分是在进入高校后由于某些方面不适应或遭受某些经历而产生的。大学生活中,结合高校定期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测试的测试结果,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负责学生生活情况的辅导员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和引导学生有效接受心理辅助或心理治疗的主要力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方共同承担育人重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把两种教育力量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不同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合力,达到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二)忽视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动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在已发现或已知孩子有心理问题或患有心理疾病,家长因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想自己的孩子受到异样的眼光,受到区别对待或不够重视相关问题,未能及时将相关情况告知高校辅导员。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后,孩子的一切都归学校负责,与自己已无直接关系,包括其心理问题也归学校全权负责。所以,在校期间,学校未能及时给孩子制定相关的心理辅助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当孩子因为其心理问题发生某些不可控的后果后,家长和学校也会因此产生难以调解的误解和矛盾,给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我国高校众多,高校里的学生数量也庞大,每个辅导员要对多个学生的在校生活负责,工作量庞大,当辅导员发现某些学生有产生心理问题的迹象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高估自己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未能及时告知上级告知学生家长,只是个人通过聊天或某些效果不佳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如果学生反感此种沟通方式,认为自己被特殊对待,无处倾诉时,有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这不仅对家庭会造成巨大的伤痛,也会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无论是家庭还是校方,当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患有心理疾病时,应做到与对方的及时沟通,为孩子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合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得到有效的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才能避免家庭与学校的悲剧。

(三)家庭与学校两者联动,干预效果更佳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才,而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旨在让子女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说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统一的,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前文笔者也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同理,学校与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的干预,是目的统一,相互促进的。如果两者有效结合,将会有效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得到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

很多大学生家庭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处于盲目又涣散的状态,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也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理论,很多家长因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专业所学并不清楚,加之无法把握高等教育的学习规律及处于特殊成长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持续下降,教育作用也逐步弱化,明显呈现有心无力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真知,理论对实践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增强学生家长的自觉性,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动,为积极引导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科学指导思想。这样,学校在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的同时,也可使双方的干预效果得到最大化,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途径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关心学生的经济、学习困难外,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状况,帮助他们正确调适自己的心态,战胜心理的困扰,从而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联系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的相关制度,定期与有心理危机的同学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学校领导、学生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其次,学校的心理咨询医生和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去,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心理层面遇到的问题给予聆听、劝告、疏通等帮助。再次,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能制定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干预机制,做到有案可循,有计可施。最后,学校自身得对如何干预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拓展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这既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等问题。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同学进行定期的家访或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使双方能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引导和家庭教育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使辅导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与校联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保证其才智的发挥和潜能的发掘,使其热衷于与家长进行更为及时有效的交流,保证家庭与学校联动的畅通,能够帮助高校和家庭进行更好地沟通,使高校和家庭能够更好地共同干预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早日康复。

(二)家庭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要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引导

虽然大学生在学校上学,但是家庭对他们的成长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和亲情的信赖所决定的。同时,近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学生的主体,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更强。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才能保证干预机制的构建能够顺利,才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所以,要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首先家长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要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对孩子进行更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他们给予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能够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印F浯危家长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正确、科学的了解和认知。家人得充分认识到,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与学校缺一不可,对于如何干预引导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两者更是缺一不可,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有效联动才能及时让这些学生得到有效帮助。再次,家长要对子女有责任心,做到关心子女,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与孩子多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帮助有心理危机的孩子走出困境。最后,家长得通过加强主动与学校、孩子的辅导员多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心理问题较严重或者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接受及时的专业诊断和专业治疗。

(三)社会要加大对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的支持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的先行者的努力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新情况逐步受到政府重视,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创造各种条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联动,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为其提供必需的条件支持。所以,首先社会要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片、引导网络舆论环境让大众引起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其次,相关教育局可为大众印发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手册或书籍,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使家长能够提高和转变教育认知,及时发现问题。再次,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高校培训相关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最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动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进行专款专项。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可为其提供专业心理测试的设备和专业的心理医生在校坐诊;对于家庭,相关部门可为有心理危机的孩子的家庭提供相关保障,在解决其治疗费用上的担忧后,家长才能专心或安心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干预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程杨.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5]薛秀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6

关键词:学生质量;高等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必然需要质与量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则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这种重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能够代替教育服务对象质量的研究与评价?是不是教育服务质量高就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特殊活动,教育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教育服务对象的成长也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样“双动态”的情况下,因与果将变得不必然化,也就是说,单纯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本身去研究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且缺乏针对性,而应当从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入手,即从评价学生的质量出发,去研究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这样通过对学生质量的评价,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评价教育质量,即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因此,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高等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质量研究中,大多数都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对学生质量的分析却极少,对大学生质量的研究就更加缺乏,大部分研究将学生质量纳入到教育质量中去理解。根据1994年国际标准ISO8402中质量定义理解,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教育评价辞典》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所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Edward Sallis认为,“教育质量包含四个必要条件,道德、专业、竞争和可靠”。Astin.A.W认为“学校的质量至少包括四种不同的含义,即学校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成果、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事实上,这种将教育质量内涵扩大化的理解是不科学的,教育质量与学生质量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又完全不同的要素,学生质量是个人的主体需求在学校教育及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能力素质的程度或表现方式。因此,对于大学生质量的特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理解:

第一,以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为依据,以大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是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前提,如果大学生不需要,也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实质发生,更谈不上学生质量。另外,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

第二,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为指导。大学生质量是按照教育目的结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学校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从而获得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初衷相符合的大学生质量,因此,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大学生质量的指导因素。

第三,以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评价为标准。教育所培养的人归根结底要服务于社会,社会对大学生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对大学生质量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

第四,以大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为基础。大学生质量是基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探讨的,离开这个因素去探讨大学生质量的高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第五,以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资源为主要媒介。高等学校始终是学生成长的媒介,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时间要在社会进行磨砺,从而成为人才。

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结构

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包括哪些方面?大学生是通过分科来培养的,大学生也是高等学校为社会发展直接培养的应用人才,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必然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内容是有差别的,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最基础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质量结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业成就方面

第一,学习成绩的维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综合表现,更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但在大学教学中,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内容,原因是,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不能将二者分开讨论,更不能认为重视知识学习就一定忽视能力培养,事实是,在大学教育期间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工作后更好地培养能力,而不是说不重视能力培养。

第二,学习能力的维度: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第三,学习创新的维度:学习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及突出的创新研究能力则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所必需,包括大学生的发明创造、撰写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及获得的各种奖励等。

(二)社会适应方面

第一,环境适应的维度:大学生离家在校生活,其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都是其质量的表现,只有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第二,人际关系的维度: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独立的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及与社会各种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三,生活准备的维度:大学生应当训练其生活准备能力,对毕业后的如何生活应当做好规划,设立生活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做好各种准备。

(三)自我完善方面

第一,自我监控的维度:大学生的各种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要耐住寂寞、承受孤独,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又是大学生良好行为的最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社会评价的维度:大学生应当具备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的正确评价能力,也应当具有对不同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及与人交往时,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以良好的方式交往人和处理事。转贴于

三、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

第一,质量跟踪评价法。建立“大学生学习发展档案”,档案包括大学生自然情况,记录大学生出生、家庭情况、高考情况、身体状况及联系方式等;大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记录每学期大学生阅读的书目、撰写的各种学术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大学生社会活动质量,记录大学生每学期参加的学校及社会的各种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奖励;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可以清楚地记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及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在大学四年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质量评价,这是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第二,综合会考评价法。大学生的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专业课学习采用的是单科结业的方式,如果不采取跟踪评价的方法很容易将已学习的科目遗忘。这种情况下,采用跟踪质量评价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每学期结束的科目在四年毕业前进行一次会考,考试内容是几年来学习过的所有科目的综合知识,根据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重新排列学生的综合排名。基础课学习采用每年一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数与量进行全面的考查,在提高专业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第三,质量增值评价方法。教育增值是指一定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或一定时期内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其基本假设是,学生入学时的水平与毕业时的水平的差异,或学生在校期间的变化情况,可以归因于学校、学生变化的幅度,即教育增值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学校、培养计划、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成就。一是把教育增值作为学生质量的评价指标。把教育增值作为评价指标,可以使学生质量的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提高还是下降?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在知识质量、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增值”,则是一个有效的指标。一所把入校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未必算得上高水平、高效能的学校,而一所能把入校时成绩平平或较低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高水平、高效能学校。消除了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的不公平感,使他们在教育中的付出得到公平的认识和评价,增加工作的动力。同时给一些“名校”、“重点学校”带来适度压力,促使他们不只是在录取学生质量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效率。二是把教育增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很多盲区,如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学生的每一年学习在知识、能力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到底有没有提高?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与刚入大学之初有何变化?变化的幅度如何?学校了解得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通过每年的考试来评定学生大学四年的情况,但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是多方面的,而我们的学校却对社会要求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教育增值要求学校制定详细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最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的“增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质量。

第四,工作准备评价方法。每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毕业后的工作准备,在大学期间准备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毕业后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大学期间应当加强大学生的工作准备。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训练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师技能,通过平时的教师基本功训练、讲课训练、实习班主任训练等方式提高其教师能力,医学类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其从医技能,通过实地到医院实习和个人找实习基地等方式训练其医生能力。根据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工作准备的态度及效果对大学生进行质量评价,或可以通过每年一次工作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工作准备质量。

第五,自我陈述评价方法。大学生从一入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陈述或自我汇报,学期初在学习、读书、活动、研究等方面设立自己的目标,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详细的评价,评价目标达成情况及一学期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将四年的陈述评价报告进行汇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时时的自我监控,进行经常性的自我质量评价,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需要发展的方向。

四、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的建议

第一,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当前关于大学生质量评价的研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已经多年,关于教育质量方面的论文10年来达4000多篇论文和专著,而关于学生质量评价研究却寥寥无几,学生质量是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却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点。如果学生质量无法进行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评价,其他的教育质量评价岂不是失去意义?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是评价它的教学过程质量还是评价其教学结果的质量?一流的大学如果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样的大学是否能真的可以称为一流?如果不深入地研究学生质量如何评价,评价的具体指标有哪些,我们将如何评价人才素质是高还是低?我们又将如何判定教育质量是否真的提高?如果不知道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如何,就无法正确、有效地使用人才,更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如果我们不知道大学生质量,也就无法得知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否正确。所以加强大学生质量结构及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性研究,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性因素。在大学生质量评价研究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质量评价因素、质量评价权重、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尝试,建立一个能够比较全面、客观评价大学生质量的体系则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加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当前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各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进行的每五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每两年一次的“高等学校基本状态的教学水平评估”及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教学评价,这些评价实践对各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限度地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但从这些评估的体系、内容和方案看,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内容还尚显不足,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试想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管理、教学效果都是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客观因素,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观因素,这些评价很难达到效果,因此,应当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实践,以学生质量评价带动其他因素的评价,则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会真正发现学生当前的质量情况,形成目前质量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反之,在教学中如何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质量,就会更明确。所以,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学生质量评价为核心展开,对能力直接提高学生质量的教学因素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对影响学生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修订,从而使整个教学质量在有效的目标支配下提升,使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竞争力。

第三,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学生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无论从哪些方面对大学生质量进行评价,都应当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不能期望马上就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可能立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只要是能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对学生质量评价确实能起到作用的评价体系就应当是重要突破,也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有意义的借鉴。所以,当前在没有成形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加强学生质量评价的行动研究则是非常重要而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公绪。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5.

[2]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

[3]Edward sallis著,何瑞薇译。全面质量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4]CF·Richard,R·C.& Skiner,E·F,Achineving Qualty and Diversity,1991,(2):117.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7

本文作者:谢璐工作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实施主体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指标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运作评价机制的考核评价主体。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主要是由评价主体对于自身及具有隶属关系的下级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所实行的全面考评。但是,内部测评由于受有隶属关系的影响容易陷入当局者迷0、人情考评0、自己做自己的法官0等不良之处,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为了增强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的公信度,在设计校企文化衔接评价主体时,应当在评价主体中引入外部考评主体,发动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实行评价主体中评价职能的适当分工并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社会化和多样化,实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主体。校企文化衔接机制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运用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进行考评工作时所考评的具体校企文化衔接机制的运行状况,校企文化衔接的有效性程度等因素。在校企文化衔接过程中,由于作为不同的评价对象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发挥着相异的作用,而评价对象职能的不同又决定着必须对评价指标在内容上有所区分。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实现校企文化衔接考核评价的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二是为了使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中具体指标在内容上具有可比性和针对性。(四)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的运行程序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的程序是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得以客观公正运行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检验评价机制具体指标精良和实用的具体体现。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在实践之中应遵循制定评价考核方案、采集和统计数据、组织评价、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公布等环节,各环节都是校企文化衔接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任一环节都将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五)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著名的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生命的真谛在于它的实行0。可见,设计一套精良的规范制度并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被设计出来的规范制度能够被严格的执行,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也不例外,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生命的真谛在于它能被严格的实行。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必须要保障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运用。评价结果能否真正被运用是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建立和完善校企文化衔接评价机制运行所得出的评价结果运用保障机制,以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任何制度和机制都需要在实践之中不断的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势。校企文化衔接的诸多子机制运行的实际态势和状况如何,应当如何进行完善,以增进其实际运行效果,这就需要根据建构的校企文化衔接评级机制的具体指标对具体的衔接机制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反馈和评价机制的运行和作用的发挥,不断促进衔接机制的完善,进而使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有效衔接。校企文化衔接平台机制运行情况的评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以一定的形式予以进行和展现。校企文化衔接和融合的过程中不可能凭空进行,需要搭建一定的交流、融合、衔接的平台,这些平台机制的建构和有效发挥作用,将为校企文化的衔接和融合提供广阔的渠道和舞台。就校企双方而言,这些平台机制的运行状况如何,需要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促进平台机制的不断完善。1、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评价。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新的模式,通过这些机制,更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企业和行业更加接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运行状况,发展前景,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2、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大学文化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术文化,而任何的学术文化都应当接近实际、植根于生产实践之中、着眼于应用,只有这样,文化的发展才有动力源泉,才有广阔的前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机制,是促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性路径,也更加有利于大学独特的学术文化的形成,从而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和衡量,以利于其良性健康发展。智才资源衔接机制运行情况的评价1、引智引才机制评价。引智引才机制主要指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以及一线富有经验的职工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富有企业文化元素的独特见解的建构和安排。对其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其效用的发挥。2、实践经验借鉴机制的建构和评价。实践经验借鉴机制主要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切入点,有意识地将企业的精髓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学校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实践经验借鉴机制建构之后,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这就需要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教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机制运行情况的评价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教学,在校企文化衔接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有效的将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进行融合和衔接,是需要考量的重要课题之一,有效的措施是建构和实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和企业文化的三个零距离0机制。对该机制的进行科学评价可以有效促进该机制的完善和发展。1、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零距离0机制。在大学课程文化建设上,坚持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在评价机制作用的发挥下,实行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行业的需要动态的互动,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随着企业行业实际的变化而变化。2、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0机制。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编写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3、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0机制。各个高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实习实训活动中,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在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创造企业文化氛围,重视实习阶段职业管理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该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够使大学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行业之后,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进入新的角色。

家校合作如何进行才有效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精准输出机制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构建尤为值得我们注意,不仅应当选取与办学定位相符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使专业与产业精准匹配、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力争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最贴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只有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满足经济社会对用人标准的需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对高职院校本身还是对于企业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本身来讲,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技术技能的人才,这些技术技能人才应当是最贴近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只有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才能够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所输送的人才才能最贴近市场和符合实际经济需求的多种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高职院校与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最高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对于企业本身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更直接地参与教学活动,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实施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等,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用人标准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脱节的问题。同时,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择优录用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实企业技术岗位,在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际需要,分岗位、分层次、系统性、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实用性和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也有利于企业容易寻找到合适的技术技能人才,符合新时期经济建设要求和实现校企的同步发展。

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精准输出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互惠互利机制

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利益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高职院校积极性非常高,而企业积极性非常低,如何才能使双方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呢?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外,就要靠以支持求服务、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得到甜头,才能调动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好处的事谁都不愿意干,没有利益基础上的靠关系、一头热的校企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长期进行合作。知彼知己、互利互惠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优势和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和需求,通过提高自己为企业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例如: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提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接受企业生产加工的委托和进行产品的研发工作,让企业在毕业生中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模式中获取了利益,就会产生长期合作的动机,从而愿意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把企业的发展跟高职院校的发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合作双方才都能有较高的积极性,才能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同步发展。

(二)构建合作运行机制

通过互惠互利机制的构建,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分别获得了各自需要解决的问题,彼此具有了互相依赖关系,从而调动了双方的合作积极性,为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仅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顺畅的合作运行机制,才能使合作长期、深入的开展。首先,最好成立一个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个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负责人、高职院校负责人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关专家学者所组成,校企合作理事会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区域高职院校布局,研究高职院校的错位发展和办学定位,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技能人才需求,确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向,并负责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其次,各专业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职院校主业带头人及有关专家学者所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商议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确定课程内容。第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跟高职院校教师相互融合,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能大师可以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由高职院校颁发聘书,企业兼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可以到企业兼任科技人员,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等。最后,企业生产设备和高职院校实训设备相互融合,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环境和指导教师,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生产环境和承担一定量的生产任务,并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养、技能鉴定等条件。

(三)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后,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如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准输出?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要突出企业文化特色、人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其次,要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典型工作过程,校企共同设计专业课教学内容和开发符合岗位用人标准的校本教材;第三,校企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培养,高职院校负责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企业负责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指导,并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特点,双方探索出一种适合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阶段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现精准输出的长效机制。就目前状况来看,企业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脱离企业用人标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唱的调高、落实的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必须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真正落实国家文件精神,以良好的服务,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精准匹配和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

高职教育既然应该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之路,高职院校就应该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合作,这即是国家文件的精神,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高职教育服务企业能力尚显不足,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使得校企合作基本上是高职院校一头热,为了能有合作企业,甚至为了跟风病急乱投医,对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专业对口情况选择能力不足或缺少更深一步的考察,使得合作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资历不好的企业,也有一部分是专业不对口的企业,这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是十分不利的。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服务企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对合作企业的要求应该得到提升,应该把专业对口和大中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依托和主要合作对象,并对现有合作企业的资质和专业对口情况进行评估,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保证合作企业的质量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应当进行评估。当下不少高职院校为了所谓的生源和好听的名号,单纯通过挂靠企业进行合作作为吸引学生的噱头,而在实际教学方面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建议科学的考核方式和方法,主要以学生进步、作品、职业素质等为考核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取得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以引导学生重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毕业时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五)构建约束机制

校企合作应该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本找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而不应该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帮助和支持,那样也不会长久。既然是双方自愿合作,就应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形成文本(协议)对双方进行约束,文本内容要尽量规定的详细一些,例如:学校承诺在某个时间段内派遣多少学生去顶岗实习,企业承诺提供多少岗位、安排多少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发生意外如何处理,违反协议规定如何解决等。文本内容一定要依法制订、双方严格准守。当一方因特殊情况无法履行协议时,尽量友好协商解决或严格按协议规定解决,尽量不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框架下,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长期顺利开展。

(六)构建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对校企合作项目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以达到双反合作的期望,让双方满意。目标管理是指校企双方都要围绕合作项目,在各自的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到各个人员,都要围绕合作项目的来进行工作目标的确定,确定行动的方针、策略与进度。由于目标管理是静态管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所以目标有可能达到也可能达不到。所以,只有目标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程管理相配合,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过程管理是指对目标实现的途径、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的管理。只有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才能够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定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精准输出。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必须与产业精准对接,必须校企共同实施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使毕业生精准速出,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为社会发展共享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新,杨静娟,宋建军.解读新时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上一篇:现代教育问题范文 下一篇:逻辑思维主要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