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30 15:13:02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62-02

当前,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高校中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这些学生在校期间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思想教育问题应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有效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让其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摆脱家庭环境的影响,顺利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根据笔者5年以来辅导员工作所掌握的学生资料来看,单亲家庭学生大多呈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自卑内向、敏感多疑、不善交际、沉默寡言、自尊心强、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心理素质脆弱等。当然,非单亲家庭学生也会不同程度表现出以上问题,但是单亲家庭学生则表现更为突出。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究其根源还应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突破。

1 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原因探析

1.1 家庭变故

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而单亲家庭的不完整性则割断了父母角色的有效性发挥,从而影响到子女对自己、家庭、社会的正确认识,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有的家长因心生愧疚而加倍补偿,过度宠爱;有的家长因经济负担无暇顾及,忽视子女;有的家长则将生活的不满怨恨发泄到子女身上,视子女为包袱累赘[1],这类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通和缓解,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2 社会认知偏颇

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一定偏见和歧视。一方面,缺乏对单亲家庭的理解和宽容,片面认为单亲家庭就代表着不正常、不健康,往往避而远之。另一方面,又对单亲家庭抱以同情,同时夹杂着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2]。这种不良的社会认知观念容易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1.3 学校教育重视不足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虽属于特殊群体,但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辅导员老师往往关注点更多地停留在贫困生、后进生等学生身上。对于单亲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困惑等,重视不足,关注不够,沟通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问题的及时解决。

1.4 个人性格原因

较之普通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往往自尊心强而又敏感脆弱。“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3]。”这种脆弱敏感的性格也是产生各种问题的重要因素。

2 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探究了造成单亲家庭学生问题的原因之后,需要从家庭、社、学校、个人4个方面共同努力,积极促进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

2.1 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子女对家庭环境形成正确认识,让孩子不因自己的家庭而尴尬难堪、自卑羞耻。同时注重教育方式的应用,宽严适度,杜绝简单粗暴。多和子女沟通交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爱和陪伴伴随孩子的成长,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乐观的良好品质。

2.2 兼爱包容的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人们正确看待单亲家庭子女,多些关爱、包容和理解,为其营造宽松健康、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社会资助系统,对单亲家庭给予关注,使其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同时可通过社会义工等方式,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关爱,特别是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困境,能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保持心理健康的和谐状态。

2.3 学校教育

(1)转变认识,加强重视。学校特别是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注。在入学报到后应建立单亲学生档案,熟悉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开展谈心活动,保持信息的沟通顺畅,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效进行引导疏通。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开展各种心理学术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测评、心理调查问卷等活动。既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疏导排除,并且可以形成同学间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

(3)加强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单亲家庭学生一般渴望家的和睦温馨、渴望关心爱护。班级、宿舍可谓是在校学生朝夕相处的“大家庭”,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建设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爱心满满的班级宿舍文化,让身处异地求学的学生们得到心灵的慰藉,点燃家的灯火,让单亲家庭学生打破有所顾忌的心理防线,找回失落的完整大家庭。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学生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班级宿舍集体活动,参加“下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深化认识,付诸行动,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4 加强自我教育

单亲家庭大学生要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正确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理性对待所遇到的人和事,甩掉思想包袱,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及时宣泄消极情绪,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努力成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大学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对社会、对家庭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

总之,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才能将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朱丽娟.单亲家庭大学生行为倾向对比及归因分析――基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4):101-102.

[2] 刘钊,张震.伦理学视域下的单亲家庭大学生成长困境与救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6):100-104.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单亲 案例 问题 措施

单亲家庭主要指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及未婚先孕等等。据有人调查统计单亲家庭的学生连续十年来都呈上升趋势,由20%上升到30%,甚至高达40%,因此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注及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运用补偿理论可以适时地调整单亲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补偿是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过程不全相同的发展过程。在补偿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心理因素。人的家庭因素是补偿的载体,为补偿过程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素是补偿过程能够进行的外界条件。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个案的自然状况

小A,女,为某校的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和校级学生会干部,多次获得优秀干部证书。A同学的成绩很不理想,一学期的课程能及格的也不过两科。刚入校的第一学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两百块钱和同学的衣服。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她的妈妈还帮她来欺骗大家。为此同学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她干脆自己搬出了宿舍,更是很少去班级听课,班主任多次打电话让她来班级听课,她答应后却也不见她到班级,有时候去了坐不了十分钟,有老师还在讲课,她不管不顾就直接推门走开。最后担任的各项职务都被取消了。

二、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1、父母离异,导致了她敏感自卑

在该案例中,A同学没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受爷爷奶奶的喜欢,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不幸,平日里忙碌的大人根本没有时间来管教她来关心她,让她感觉到很孤独,同时很容易染上坏习惯,到了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学生的背景是很复杂的,同学之间也并不了解彼此的情况,尤其是关系一般的同学也不会和别人去说自己的故事,本来就比较敏感的她,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就会有很大的自卑感,甚至会有嫉妒的心理,很难做到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

2、无人关爱,形成了她叛逆又极端的性格

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在孩子需要用钱时给孩子钱,除了钱之外,别的却不能满足孩子,孩子犯了错父母觉得有愧疚感不仅不会批评反而还会护着孩子。在她妈妈得知她偷拿别人的东西后,不但不去批评孩子,还帮着孩子想办法如何欺骗同学和老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孩子这种坏习惯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更加的猖狂,日渐一日的就养成了孩子叛逆、极端的性格。

3、长期的无人管教,导致她自由散漫目中无人

无人管教自由散漫,不会去征询他人的意见,完全不顾后果似地,因为他不用为别人考虑,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案例中A的做法,就让很多同学对她疏远了,不但不会同情她,还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么一个人。

4、家庭贫困,同学之间的攀比,让她更加自卑

A同学的不幸让她觉得无法和其他同学相比,更加重的她的自卑感,无人关爱不算加上贫困的生活条件,每次去要生活费都是那么低三下四才能要来,自己也没有能力挣钱生活时,干脆顺手牵羊,直接拿同学的东西来用,她想这样会比较简单得到的也轻松,就是这样的心理让她接连几次都犯了错误。

三、采取的措施

1、 建立学生档案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建立一份详细的学生档案,适时更新以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学生,方便日后的管理。

2、 安排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配备一名即细心又耐心的班主任,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能够带动大家并以他为榜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经常跟单亲的孩子交流和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他们缺少家庭关爱的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爱,老师能够承担起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3、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

班级建立关爱小组,每组由班干部负责,定期了解组内成员的状况并及时报告给老师。同时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问题学生参加,让他们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在和其他同学搞好关系的同时,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得到了改善。多一层关爱,他们会更健康的成长。

4、 和他们的家庭建立联系

学校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如关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类似于亲子活动的一些比赛,让孩子和父母都一起参加,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对孩子的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办法。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的问题,我想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5、 学校要建立咨询机构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去咨询,得到心灵的发泄机构,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就像他们的避风港一样,能有这么一个人听他去诉说,有的时候事情说出来心理也会很舒服。

6、 对学生要进行法制教育

考虑到有的学生岁数较大,直接教育难免会比较尴尬,可以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给他们看一些录像,读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举一些犯罪受罚的例子来弥补父母对他们进行的那部分缺失的教育。

四、启示

在本案例中只是提到了这一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同时其他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还会存在其他的各种问题,如早恋、打架,上网成瘾、吸毒等等很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日后所关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像大海上行驶的一架孤舟,需要有人来做他们的向标,他们还是祖国的未来,做好这个领航人,对他们多一份爱,多一份指导,他们才能顺利抵达航线,社会就会多一个栋梁。

参考文献:

[1]刘爽,徐静.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4-35.

[2]吴锦武.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教师,2010(5)

[3]马萍.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状况及家教指导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1):174-176

[4]徐朝晖.谈学校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5(4):55-56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3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出现偏差的表现为:1、抑郁孤独,少言寡语。由于父母之间婚姻的破裂,孩子由其中一方抚养,孩子感觉父母已经不爱自己,尤其是父母一方重组家庭后,表现出来的孤独感,很难融合。在学校甚至表现出:对同学冷谈,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的抑郁心理现象。2、放任自我,叛逆粗暴: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表现为:行为懒惰、放任自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斥喝其问题时还会出现叛逆粗暴的现象。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一个人,甚至有觉得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悲伤和自卑的色彩。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第二,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等“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地教育,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单亲家庭子女心的社会原因。

第三,学校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的教师动辄埋怨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第四,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不做作业、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但多次重复巩固以后,要想一时来转变,困难是比较大的。

第一,调正自我情绪和心态。单亲家长因为夫妻恩怨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调整自我情绪和心态,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恩怨转移到孩子身上。一般情况独自带孩子的一方总是千方百计阻扰对方接近孩子,甚至诋毁对方,损害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孩子做错事情,单亲家长就会把怨恨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也有个别单亲家长因为家庭离异的关系对于孩子负有内疚感,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有“赎罪”的心理。这样无条件的迁就会培养出一个自私自利、不会体谅别人的孩子,甚至会导致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二,在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的同时,单亲家庭的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处理好孩子与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单亲孩子比较不合群,所以家长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请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多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活动。

第三,单亲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够过于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给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用一个坚强的外表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

父母离异是大家的选择。已为现实的情况下,更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多为孩子着想,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分开但还是很爱他的。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在学校,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偏激,然而学校的关注度又不够高。所以学校教师在培养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时,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要引导健全家庭的学生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让健全家庭的学生更多去关心关爱身边单亲家庭的同学,让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变大。那么单亲家庭子女感觉收到尊重后,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变强,成绩也会提高!第二,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或者安排一些任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独自完成,让他们有目标激励,有荣誉感,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逐渐建立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第三,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家访、多联系。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时机要选准,如可利用“家长开放日”、“

劳动技能大赛”、“六·一儿童节”等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与活动。不但让单亲家长与孩子共同比赛,增进家庭的团结协作氛围,还可共同了解孩子在学校、在校外的一些活动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谈话一定要慎重,对孩子的评价要让家长充满信心、看到希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正确引导家长,不要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启发家长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对子女不负责任,学习生活上不管理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居委会、行政机关给予帮助教育,让他们承担起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认知自我就是不但在思想上可以正确的评估自己,同时可以准确的感受到自己。1、从他人看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体正是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评价中,从认识他人与他人比较来反观自己、了解认识自己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等对个体的看法态度评价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2、从自我看我。即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考察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评价自我。通过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客观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吐露真心,积极鼓励青少年用写日记的方式经常反省自己,不断剖析和矫正自己的心理。

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单亲家庭孩子。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让他们在我们身上能够看到自我的不足,自我的缺陷。也要通过一些心理活动启发孩子能够看清真正的自我,让他们知道自身错误的存在,从而改变自我,纠正错误的心理。

自卑是单亲家庭孩子自我意识在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所以矫正单亲家庭孩子自我体验的偏差,就要激发其适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第一,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各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第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学习和生活当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信心,如果屡次失败就会挫落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为单亲家庭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非常重要!第三,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与信任彼此尊重与关心,这种和谐的环境氛围无疑有利于单亲家庭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激发。

逆反、放纵、自我中心是单亲家庭孩子在自我调控方面表现出来的偏差,是他们缺乏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反映。指导单亲孩子进行自我调控,加强自我修养是单亲孩子健全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第一,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个体通过不断的反省自己,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第二,有效进行自我调节。让单亲孩子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如补偿、宣泄、疏导、升华、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激励法等等,有效调节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高度自卑或拒绝接受自我,维持心理平衡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第三,科学实施自我管理。让单亲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人首先要教给单亲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具体方法,如怎样确定自我行动的目标、计划,怎样与干扰作斗争,怎样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等等;其次要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管理,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所以,自我管理的具体要求进度等允许有差别。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单亲家庭 单亲子女 思想教育

家庭的破碎往往使无辜孩子成为直接受害者,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此时,作为教育孩子的老师,怎样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特点

我校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日、韩、台湾等地区在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另有一些父母是本地的一些富裕的商人和企业经营者。然而,对于部分家庭来说,优裕物质条件却并未能给孩子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关爱。作为多年的班主任,在每学期每个班级,我都会接触到一些单亲学生。相比其他同龄孩子,虽然一些单亲学生表现的更加懂事,早熟,坚强。但是,家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调查,笔者发现单亲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自卑多疑,不愿与他人交流。孩子们需要来自于父母亲的完整的关爱。一旦处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孩子就少了一些安全感,多了一些遗弃感。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也会拒绝或曲解同伴的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自闭倾向。

2.自由散漫,缺乏自制力。有一些单亲的家长用物质上的满足、无止境的迁就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对孩子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和管束,过分溺爱,从而造成的孩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管不住自己,常常逃学、逃家,违反校规校纪。也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由祖辈抚养。

3.抑郁冷漠,难以融入班集体。有的孩子因生活动荡、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失落和痛苦,常常闷闷不乐,情绪低沉。特别是见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这些孩子内心就更加难受。在学校里,怕遭到同伴异样的眼神和嘲弄,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长此以往,缺乏交往的孩子自我封闭,我行我素,对周围的人或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

4.逆反狂妄,以自我为中心。单亲学生有时容易成为其他学生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被人尊严和欣赏,于是,有些单亲学生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耀自身。

二、针对单亲学生的教育方式

1.与家长进行更多的沟通。在学期刚开始,老师应该对班级的学生家庭进行整体的了解,对单亲学生进行一些家访。通过家访来了解一些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影响。要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以便于和家长一起努力,争取在教育孩子办法的方面达成共识,以便达到对症下药、有效教育的目的。

2.建立起更好的互动关系。

(1)要以合适的方式方法开启单亲学生的心门。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他们有心事时,通常不愿让周围的人知道。此时,我们不宜直接刨根问底,而应若无其事地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去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经常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生活中原本缺少的亲情。再利用合适的课间时间和他们多谈心,在日常活动中拉近距离,让学生渐渐的视老师为知己,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 要通过自己的耐心培养学生的决心。因其特殊的经历,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带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教育起来难度较大,反复性也较强,很难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变化和进步。所以,教师在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3.创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小小的班集体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单亲学生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中去。

(1)教师要重视班级班风的建设。班风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在班级内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要在班级里形成亲切、和睦和互助的班风,形成文明礼貌的氛围。坚决严肃处理歧视、嘲笑或戏弄单亲学生的行为。

(2)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同。教师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使同学们接受他们,乐意亲近他们,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让单亲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爱和认同。

4.管理单亲家庭的学生依然要宽严相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些屡次触犯校纪校规的行为,在耐心教导和关爱的同时,予以适当的处分,并鼓励其积极改正错误,予以关怀,予以期望。把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会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如果我们以充满关爱的行为去帮助他们,那么在我们身边就会少一些性格乖僻的孩子。让我们用心教育,用“关爱”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用“心灯”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单亲 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等意识的变化或其他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疾病等)的原因而发生破裂。从教育的角度看,无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作为教育者应更多地去了解,去关爱这些单亲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一、单亲家庭学生学校生活基本心理特征

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发展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在学校生活中,在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交往中,攻击性强,持久性差,消极情绪等特征表现明显。[1]职业学校时代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学生生的心理不稳定,容易产生烦恼,而单亲家庭学生比双亲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1.攻击性强

这与其性格孤僻、心灵压抑所导致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由此而造成了听不进批评,本能地敌意,为一点小事而情不自禁发脾气,最后发展为冲突、顶撞甚至攻击的偏激行为。

2.持久性差

单亲家庭学生普遍不能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职校学习较为轻松,作业量较少,但单亲家庭学生却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情况。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在家庭破损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的心理伤害,又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容易造成不良学习习惯。

3.消极情绪明显

青少年心理学指出:人一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便会增强。单亲家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已经对自我主体性产生了自觉意识,一方面他们试图采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也会动辄就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健全,感到自卑苦恼。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

1.自卑抑郁心理

有自卑感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对未来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整个生活似乎都弥漫着灰暗的色调。[2]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自卑抑郁情结”的形成,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

2.嫉妒猜疑心理

嫉妒猜疑心理则多半是单亲家庭学生在自己社会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亲家庭学生就有可能嫉妒他人,常常会无端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甚至作弄自己,有时还会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在与人相处时就不会那么热情,严重妨碍他们与人交往。

3.孤独冷漠心理

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由于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缺乏积极从事交往的勇气,不愿沟通与他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他们对人对事就会无动于衷,缺乏高涨的热情,有时甚至还会对人怀有敌意。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尝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社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由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矛盾或危机。[3]心理的发展始终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者是解决矛盾,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或者是解决不了矛盾,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碎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同龄孩子相同的健康心理特征,顺利完成学业,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1.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和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的情绪的灵魂,情绪情感的变化受个人世界观的制约。单亲家庭职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将直接影响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方向和深度。只有帮助单亲家庭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丧失信心,在困难的逆境里不绝望,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4]

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实。人的生活道路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坎坷,遭受挫折。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过程。家庭的变故只是人生挫折的一部分。用事实说明不幸是对人生的考验和磨砺,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就是他们在不幸和挫折面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只有经受不幸的磨练,才能使人的意志更坚,在克服苦难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自我价值。

2.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单亲家庭学生

学校是以师生关系为主轴而构成的社会群体。教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感情、意志品质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的“爱”可以填补学生心理的“真空”,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5]同时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对他们歧视,不要嘲讽和挖苦,更不能对他们有成见,而应该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使他们忘记不幸的家庭背景,走出自我封闭的心态。

3.将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劝说结合起来

单亲家庭中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特别受到严重的阻遏,其直接原因就是夫妻离异使得美满幸福和谐友爱的家庭解体。所以只对家庭离异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伴之以对家长的说服。家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的教育具有抵制作用,会产生负效应。教师应多家访,和父母谈心,申明其利弊,使家长明白,作为父母,无论婚姻是否存在,都应该承担起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离婚绝不能以伤害和牺牲孩子为前提和结果,应尽量使孩子的生存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也要高度重视家庭业已破碎的单亲家庭子女问题,整个社会只有积极地协调把多方面的教育因素结合起来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有关心理问题,才能使单亲家庭学生摆脱阴影,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傅安球.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谢弗(Shaffer,D.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陈琦. 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武正林. 金洪钦主编.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 学校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家庭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断升高的离婚率,不可预测事故的发生使单亲家庭的学生不断增加。笔者从2004年起担任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辅导员,至今已带过7届30个班级学生近2000人,在这些学生中每年的单亲家庭子女数量也逐渐增加,其中一小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品德等各方面表现的出类拔萃,但较多单亲家庭学生表现差于完整的幸福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校教育问题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的一项艰巨任务。

由于家庭环境、心理素质、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单亲家庭的学生在性格上有不同于双亲家庭学生的特殊性。曾经生活在幸福、美满、温暖、和谐的双亲家庭中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家庭结构稳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和谐,良好的信任与沟通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人格特征得到较为顺利的发展。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长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受到影响,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社会压力得不到缓解与释放,导致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和冲突不能及时合理解决。深入细致的研究单亲学生的性格特征,便于老师和家庭选择正确合理的教育策略,有利于单亲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特殊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使单亲家庭子女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甚至心理障碍。要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学校教育工作,就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通过对我所带过的30个班级的单亲家庭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存在以下几种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缺乏信任、无安全感。

由于家庭动荡单亲学生心灵受到打击,心理压力增加,对家庭的稳定感、安全感,对父母原有的依恋感、崇敬感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并对家长产生不信任甚至产生敌视心态。同时由于单亲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将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蔓延扩大到周围其他人,并且容易造成胆小、恐惧、对人存在有较大的戒备心等性格特点。

1.2 具有自卑、孤独感。

单亲学生在性格上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极度沉默或过分张扬,不能合理把握与人相处的度。沉默型学生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能同他人敞开心扉、相互交流,逐渐形成孤僻封闭的性格。长期处于压抑、高度紧张、孤立无助的状态下,容易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张扬型学生对家庭现状不满,情感上的需要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感情压力又无从释放,逐渐形成大声说笑、缺乏自制、与同学争吵、打闹、旁若无人,并且具有说谎习惯。这些学生找不到双亲家庭的温暖,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不合群的心理疾患。

1.3 消极、叛逆情绪强。

单亲家庭学生形成的不信任感、自卑感,导致他们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多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容易产生消极的不良情绪。由对父母的憎恨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仇视身边的人,可能产生报复心理,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因而吵架、斗殴的事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

2.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家庭原因。

单亲家庭的状况决定了家长很难给孩子完整的家庭所给予的温暖和关爱,破碎的家庭导致这些孩子在情感认知、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隐患。这些隐患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会致使孩子成长的不健全。家庭对子女教育误区主要表现为:把孩子当做出气筒;溺爱过分、包办代替,无限满足其物质生活条件;将抚养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家长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压力过大;阻止孩子与另一方见面,故意丑化对方。

2.2 学校原因

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效果不佳。在处理学生问题上的方法不当,如简单地惩罚措施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有些学校认为,这是家庭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有的教师则认为教学质量才是全部,学生的个人问题与我无关;还有一些教师根本不知道那些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作为学校及教师、班级辅导员应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生活、家庭情况,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2.3 社会原因

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如金钱至上观念、攀比风气等;不良环境对学生有负面影响,如网吧、游戏厅等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场所却容留学生进入甚至留宿等。社会上固有的陈旧思想观念对单亲家庭及学生的轻视和讥笑也造成了学生很大的精神压力。

3.高职高专教育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引导与对策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使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师生关怀帮助的作用。学校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如果能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施加以积极的教育影响,创造良好的充满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转变心态、缓解压力、树立信心,促进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职高专学校的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3.1 开展关爱教育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总的来说是因为缺少“爱” 所致。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家校联系,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从学生入学时起了解班级单亲学生情况,并通过谈心、联系家长等多种渠道掌握其家庭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在学习上鼓励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主动找他们谈心。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还要注意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动态和情况,以便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

3.2 把育人和助困结合起来

一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除了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外,相当多的是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困境、人际关系紧张及他们处理具体问题和面临压力时经验较少、方法不当所致。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在搞好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成才,避免因这些因素导致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在高职高专学校的资助政策中根据家庭具体情况给予这些学生适当倾斜、给予照顾,切实解决单亲家庭经济困难问题。

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现象,但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经历不同.心理问题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关心、尊重、信任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及时点拨,教育他们学会发现、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按照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刀切”, 所有的学生问题用一个方法处理。这样不但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全发展,反而有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3.4 处理好“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缺损,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一些舆论和歧视使这些学生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自卑心理,因此在与这些学生交往或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尤其要注意采取平等的态度,把他们看作是“特殊身份”的普通学生,尊重他们的隐私,平时避免与他们直接冲突,以免造成一种特别的感觉,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5 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培养温馨和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风。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的性格,辅导员应有意识地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集体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少批评、多表扬,这有助于他们排解不良情绪,产生归属感。同时经过学生互助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互帮互助、热爱生活,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6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教育

学校要积极与单亲家庭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行为表现等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定期对单亲家长会面或电话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更多了解家长。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履行监护责任,对孩子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只关心孩子的吃穿,不关心孩子的品行教育。通过联系.提醒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孩子,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社会教育是育人的大课堂,在学习之余积极组织班级学生及单亲家庭学生到养老院、福利院以及社区进行服务,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及责任心。这样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学生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我们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有责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诚心善待这些特殊的学生,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朋.高校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6)

[2]贺恩香.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才智.2013(30)

[3]苏雪梅.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6)

[4]宋戈.父母离异对子女的伤害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

作者简介: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7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6〕高延安.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治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1).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研究;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新婚姻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正逐年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在14~19岁之间,是心理变化最激烈、产生心理困惑冲突最多的时期。且绝大多数学生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素质普遍较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有其独特价值。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单亲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对策。

一、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临沂卫生学校在校1~4年级学生,年龄14~19岁,共计5127人。其中,双亲家庭学生4291人,约占83.69%;单亲家庭学生836人,约占16.31%。

2.研究内容

该调查对被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1991年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ental health text)作为测试材料。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临沂卫生学校在校生共发放测试问卷567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7份,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检出率对比见表1,分量表检出率见表2。

表1 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n(%)]

表2 分量表检出率[n(%)]

2.调查结果分析

MHT测验中,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1~55分之间者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者为心理健康有问题;64分以上者则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由表1可知,单亲家庭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正常者只占被测人数的50.96%,而双亲家庭学生占80.98%;至少有一项超过8分者单亲家庭学生也明显高于双亲家庭学生。这说明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几率更大。

由表2可知,临沂卫生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33.97%),孤独倾向(26.91%),过敏倾向(22.37%),恐怖倾向(9.93%),自责倾向(9.45%),学习焦虑(8.04%),冲动倾向(5.38%),身体症状(4.31%)。可见,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是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讨论

单亲家庭是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由于家庭中夫妻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他原因,形成了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的家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家庭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是单亲家庭数目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使单亲家庭的学生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从内心深处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不少学生有沉重的精神负担,认为父母的离婚使他们产生羞耻感,唯恐他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难以与人合作。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使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压力加重,表现出冷漠、敌对等情绪。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容易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都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四、对策

1.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

2.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学生,不厌烦也不过分同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弥补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心理缺陷。

4.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5.加强对单亲家庭的指导联系,办好家长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教育网络。

6.帮助学生改善家庭关系,让他们感到家庭的温暖。

7.加强对学生群体分层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8.以集体的力量感染单亲家庭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监督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如何加强财务监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