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33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1

(一)儿童虐待的原因

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儿童虐待的原因有很多。据一项调查显示,儿童虐待的原因主要包括儿童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几个方面。儿童自身原因主要包括儿童不学习、调皮、不听话等;家庭原因则包括家庭矛盾、父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或教养方式、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精神状况异常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儿童虐待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偏低等。国外对儿童虐待原因的分析,则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类型、儿童虐待代际循环、家庭经济地位低下、家庭关系不够稳定、家庭氛围、家庭结构与大小、同伴影响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儿童虐待原因的研究和分析存在较大程度的一致性。

(二)儿童虐待的危害

儿童虐待对儿童的童年期、青春期以及成年期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严重后果。尤其在人格障碍、行为、暴力不良行为、情绪不良调节、选择能力、注意偏差、结果预期、智力、认知困难、社会适应不良、饮食障碍等心理和行为有着不良影响。儿童虐待对儿童的影响是长期的,会伴随儿童的一生,甚至会影响到受虐儿童对自己后代的教养方式,从而造成儿童虐待的代际循环。另外,儿童虐待还会对被虐待儿童的生理造成影响。国外有研究表明,儿童期受虐的女性中年时患新陈代谢综合征的几率将会增加。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儿童期虐待会改变受虐儿童的基因组合,从而增加青少年行为或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儿童虐待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学校、社会社区内儿童虐待也屡见不鲜。在学校内部,学校对儿童虐待筛选制度的完善、受虐儿童学习投入的增加、教师对其细心的关注以及同伴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等,都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儿童因被虐待而造成的伤害。而幼儿在儿童虐待事件中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因此,幼儿园在儿童虐待预防、干预过程中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幼儿园在儿童虐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适龄儿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园可以看成是儿童的第二个家,儿童每天和教师、同伴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幼儿园、教师、同伴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同伴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儿童虐待的预防工作主要是从个人—家庭—幼儿园—社区等方面进行,因此,幼儿园在儿童虐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预防作用、替代作用。

(一)预防作用

预防作用是指在儿童未遭受虐待之前,做好一切预防准备,尽量避免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预防作用又包括监督作用和引导作用。

1.监督作用

监督作用主要指的是幼儿园对家长的监督,从幼儿园的角度去监督家庭范围内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那么,在幼儿园里如何才能做到对儿童虐待事件的监督呢?首先,幼儿园应该建立完整的家校联系手册,做好家园合作,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动态,定期对儿童进行家访,进而对儿童家长、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作一个简单的评估,并逐一记录在案,以备日后之用。其次,幼儿园应该建立完善的儿童虐待筛查上报制度、对教师进行儿童虐待相关知识的培训,做好对儿童虐待的筛查工作,一经发现儿童虐待现象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做好相应的补救工作。最后,定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普查,即让儿童将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不愉快或别扭,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或定期让儿童画一幅关于家庭成员的家庭画或关于教师同伴的校园画,教师从画中的内容判断儿童是否遭受虐待,从而达到对儿童虐待的筛查作用。

2.引导作用

引导作用是指对于家庭范围内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的一种引导。家长的教育、教养方式各式各样,不恰当的教育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儿童遭受虐待,因此对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幼儿园在儿童虐待预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一方面,可以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增加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做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向保持一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家长的教育教养方式,以便于今后对有不良教育教养方式的家长进行引导干预。第二,定期邀请一些教育专家、优秀家长等给家长做一些教育教养方式的讲座或报告,传递一些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养方式等,改变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教养方式,从而避免对儿童进行虐待。另外,除以上监督和引导策略外,幼儿园还应该从儿童自身角度出发,开设与儿童虐待相关的课程与活动,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之获得一些预防虐待的应对方式,在遭受虐待之后或即将遭受虐待之前,及时告知身边的家长、老师或同学,从而有效避免遭受虐待。

(二)替代作用

替代作用是指幼儿园替代家庭和儿童福利机构给予儿童相应的保护和心理救助安慰。目前,我国的儿童虐待福利机构设置还不够健全,社会福利惠及的儿童范围相对狭窄。对于那些经常严重虐待儿童的家庭来说,一般性的幼儿园引导和监督已经不起作用,因此幼儿园应起到部分替代作用。替代作用包括生存替代和心理需求替代。

1.生存替代

生存替代是指幼儿园应该承担家庭或儿童福利机构在遭受严重虐待的儿童生命中的部分角色,给其一个生存下去的保护伞,避免一些生理上的二次伤害或者离家出走,以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努力解决遭受虐待儿童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园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劝说,毕竟家庭是家庭,学校是学校,二者在功能和作用上不能相互混淆。

2.心理需求替代

心理需求替代是指幼儿园应该尽最大努力给予受虐儿童心理上的慰藉。一方面,幼儿园应该营造良好班级和学校氛围,让遭受虐待的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幼儿园应该给予遭受虐待的儿童一些心理上的辅导,尽量减轻儿童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三、幼儿园对遭受虐待儿童的干预策略

儿童虐待对于儿童的影响是长期而严重的,但是也有部分儿童虽然遭受了儿童虐待,却依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没有出现异常现象。有研究者对这样的一部分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人的一生中存在着一些保护性因素能够在人们遭受负面生活事件时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而对于遭受虐待的儿童来说,保护因素主要有个人性格特点、智商、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对虐待的评估、生活满意度、亲子关系、社会支持、信仰、学校投入、心理弹性等。因此,对受虐儿童的干预应从以上保护因素开始入手,增强保护因素的作用,从而减轻或消除儿童虐待的不良影响。不少研究者已经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干预系统进行了检验,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幼儿园作为儿童生活相对长久的一个地方,幼儿园内部的儿童虐待干预也迫在眉睫。幼儿园在儿童虐待中的干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幼儿园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制定出一套家园合作的心理辅导方案。

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主要有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受虐待相对严重的儿童,利用心理咨询,对其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和辅导。特别情况下,应移交到心理治疗处进行用药处理。团体心理辅导是经常运用在负面生活事件或灾后心理疏导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通常是具有相同问题的8-12人组成一个新的小团体,根据指导者的要求进行一系列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已经被证实。

2.开设班级温暖一角,改善受虐儿童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有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减轻儿童虐待造成的影响。教师应多与受虐儿童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经常给予受虐儿童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如班级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让受虐儿童参与到集体中去,不断地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断从教师和同学身上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不断忘却虐待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3.学习结对,提高受虐儿童的学习成绩。

儿童虐待影响儿童的学习表现,一般遭受过儿童虐待的儿童,学习成绩都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受虐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减轻受虐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把受虐儿童与班上成绩较好的同学结成学习对子,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指导下,受虐儿童的成绩会有明显提高。另外,还可以改善受虐儿童的同伴关系,减轻虐待带来的影响。

4.开展亲子活动,改善亲子关系,获得家庭支持。

亲子关系是儿童虐待的一个保护因素。幼儿园应积极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邀请儿童和家长一同参与。例如,可以排演一些亲子话剧,儿童与家长角色进行互换,让儿童和家长都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改善亲子关系,避免儿童虐待事件的发生。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背景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2)随着住校生的增多,管理工作量加大,建议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和管理经费,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专职校医、宿舍管理员和食堂管理员,以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初级监护;次级监护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的乡-城流动空前频繁。在流动人口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绝大多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外出的时候,将子女留在家乡,由此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段成荣、周福林对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的分析,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2290万,而农村集中了留守儿童总量的86.5%。考虑到我国这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许多学者指出,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留守环境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限制和对留守儿童管教的放松,留守现象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段成荣,2005)由于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很大影响;(叶敬忠,2006)由于家庭缺失、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家庭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缺乏导致留守儿童越轨和犯罪现象严重;(莫艳清,2006)由于监护缺失而导致留守儿童权益保护与安全问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莫艳清2006;王玉琼,2006)。

2 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两种监护类型

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性的问题皆是由于基本的、正常性的监护环境被破坏,而导致亲子互动减少。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不乏学者从宏观角度考察,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如城乡不协调发展;而从监护角度出发归因的学者仅仅是从监护类型的划分的角度,指出了各种监护类型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我称之的初级监护的弱化和次级监护的不足,而未能从监护主体入手来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结合暑期调查的资料,我总结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两类基本监护类型:

2.1 初级监护:也可称作初级群体监护,指的是在初级群体范围内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类型,它包括亲子监护和亲缘监护。亲子监护即父母对子女负有法定的监护义务的类型,在留守儿童家庭里,亲子监护是指单亲监护,这严格来说是一种残缺的亲子监护;亲缘监护指的是父母利用亲缘网络给留守儿童安排的监护类型,包括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从亲属扩展的角度上说,亲缘监护也可看作是家庭把抚育作用推出家庭范围的结果。

2.2 次级监护:也可称作次级群体监护,是指在次级群体(组织)范围内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类型,次级监护包括学校(区)和社区监护。农村社区中分布着各种基层组织,如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妇联、共青团组织、社区教育组织等,这些组织为次级监护的功能满足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条件。根据我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即当家庭监护,包括初级监护中的种种子类型,功能不足时,次级监护主体就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监护网络的差异而区分的两种类型,并不意味着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是互相独立的两种监护类型,两者是有所重合的,不仅是初级监护的几种子类型有互相重合的可能,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之间也可互相交错,例如母亲和祖父母一起或者学校和母亲一起监护留守儿童的类型,就是监护或监护子类型的混合。区分这两种类型,缘于要对这两者监护类型进行功能分析,在第三部分,我将首先指出初级监护在满足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功能不足,再分析次级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可及性和重要性。

3 功能视角:从初级监护到次级监护

罗马法认为监护是一种职责,监护制度之所以创设,在于保护被监护人之合法权益,即留守儿童的监护作为一种保护性的制度安排,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从功能视角出发,分析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就需要分析初级监护在满足留守儿童需要方面的功能不足或缺失,而次级监护在弥补不足或缺失方面具有什么优势。

3.1 五种基本需要。针对留守儿童监护而提出的五种基本需要,并不仅仅借用马斯洛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而且结合了儿童社会化的基本任务,它们分别是:基本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知识学习需要、规范内化需要和情感交流需要。

3.1.1 基本生活需要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前提必须要满足,包括吃、穿、住等方面。这一需要通常上初级监护主体来承担。

3.1.2 安全需要最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其中包括留守女孩的性安全,是初级监护和次级监护共同满足的需要,贯彻属地原则:在初级监护范围内由初级监护主体满足,在初级监护范围内由次级监护主体满足。

3.1.3 知识学习需要是每一个留守儿童在学龄阶段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学校承担了主要功能,而家长和被家长委托的监护人在留守儿童知识学习方面也承担一定的功能,如家长或者哥哥姐姐在家总会满足留守儿童一定的知识学习需要。

3.1.4 规范内化需要是留守儿童社会化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化任务之一,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道德规范、规章制度需要留守儿童去学习、内化。

3.1.5 情感交流需要即归属与友爱的需要,留守儿童也需要亲情似的爱护,需要人来和他沟通。

3.2 初级监护功能缺位。在分析中,我着重关注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这两中初级监护子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状况。根据调查的数据,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以单亲(母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单亲监护中以母亲居绝大多数,比例占76.6%,而隔代监护比例占16.9%,其他监护类型的比例合计不超过5%。

3.2.1 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质量下降:母亲在父亲外出务工后面临着不少困难,除了独自照顾孩子之外,她不得不肩负一切家务负担和农活,过重的劳动负担势必会影响到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料。而在隔代监护中,很多老人只讲究给孩子吃饱穿暖,很少考虑到营养、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而且由于老人还须承担田地里的农活,回家后还要照顾孩子洗衣做饭、做家务,体力和精力都不能支持。而叔伯家寄养的留守儿童短时间对他们缺乏认同感,许多留守儿童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认为自己是“别人家的孩子”,生活质量必然下降。

3.2.2 留守儿童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暑期调查定性资料显示,父母外出之后,尽管在电话沟通时对留守儿童再三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强有力的监护角色(如父亲)而未养成安全意识,而隔代监护人(外)祖父母往往缺乏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心无力,以致于留守儿童到河里游泳、或者去外边几天不回来是常有的事,留守儿童出现意外事故而受伤、死亡的事件常常听说,特别是村庄靠近河流的。并且由于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特别是留守女童,在遭遇突发事件和不法分子攻击时,缺少积极应变和自救能力,特别严峻是不法分子对留守女孩的害问题,这给留守女孩留下了终身遗憾。

3.2.3 留守儿童知识学习得不到满足:家长作为孩子最初的启蒙老师总能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可以为满足孩子学习需要而布置各种条件。而对于留守儿童,大多数作为监护人的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据暑期调查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48.6%,比父亲高13.7个百分点;而高中毕业以上的只有2.3%,比父亲低13.1个百分点,这导致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知识学习需要。而且由于在家的留守儿童承担家务会比以前增加,这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时间。隔代监护的(外)祖父母通常都是文盲,更加无法给予孩子一定的辅导,甚至在督促作业方面也比较松懈,容易溺爱孩子。数据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没有辅导的人数更多,留守儿童需要辅导而没有人来辅导的人数所占比例达21%。

3.2.4 留守儿童规范内化方面出现障碍,规范社会化令人堪忧:由于父母监护缺位,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离。而且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等监护环境下,留守儿童的规范社会化受到了忽视,留守儿童越轨现象严重。调查中的湖南龙山县桂塘九年制中学校长称,晚上翻墙出去通宵上网的学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并且一犯再犯。莫艳清(2006)指出,一些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外,外出打工父母由于不在孩子身边而产生负疚感,导致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因而在物质上尽量满足留守儿童,促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比如上网成瘾、打牌等。

3.2.5 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需要是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家庭的长期不完整以及亲子互动的减少,留守儿童感情交流受到障碍,易养成孤僻、自卑的性格,从暑期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这在单亲母亲家庭中最为明显:有的孩子很怕遇到生人,如调查员,有的孩子不善表达,父母在场还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在单亲母亲监护类型中,即使母亲可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者,但迫于过重的劳动负担,母亲与留守儿童沟通时间会大打折扣。隔代监护中,祖辈与孙辈之间毕竟存在思想上的代沟,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性格变化时,祖辈们都难以察觉。在上代监护中,留守儿童对叔伯认同较差,使他们对某些心理问题难以启齿。叶敬忠(2006)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研究,发现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很大影响。

3.3 次级监护“补位”-从初级监护到次级监护。面对初级监护种种功能缺位的现实,次级监护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次级监护“补位”。事实上,次级监护一直与初级监护同行,作为辅助监护在起作用。然而,面对持续高涨的民工潮和规模继续扩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当初级监护频频不能满足留守儿童需要时,次级监护的功能就必须被强化、巩固。而从初级监护到次级监护转变正是呼应了这一要求,农村中小学和农村社区是最重要的次级监护主体,为弥补初级监护的不足提供了支持。

3.3.1 学校监护。农村中小学作为次级组织,有一定数量的教职工、设施资源和规章制度,在发挥监护功能时有着比初级监护优越的地方。

3.3.1.1 教师的“兼职”。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他人。当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之后,教师需要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良性发展。学校监护的第一个方面就体现在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上。如在初级监护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知识需要时,学校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在课堂和平时日常生活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规范内化;在发现留守儿童缺乏情感交流后,教师可以设法与其进行心理沟通,引导其加入集体活动当中,从集体中获取归属感。例如,湖南省龙山县华塘小学通过课外活动方式,与留守儿童一起过六一节、中秋节等节日,老师通过引导教育,促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学会感恩。该校瞿校长认为,对于留守儿童,农村中小学要成为 “乐园、学园和家园”,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教育。

3.3.1.2 寄宿制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被认为是应对留守儿童初级监护缺失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寄宿制中小学在基本生活需要方面、安全方面给留守儿童带来了极大的保障。同时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学校能够跟多地干预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和心理:留守儿童在知识学习方面争取到了更好的环境和资源,老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满足留守儿童知识学习的需要;学校严格规章制度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的内化是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对缺乏情感交流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能够利用其条件安排专门教师与其沟通,或者使留守儿童融入了集体生活,促进了留守儿童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调查数据显示,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是:存在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占极小比例;学习成绩与非留守儿童并非显著性差异。

3.3.1.3 家长学校。大多数中小学都是家长学校,如暑期调查中的桂塘九年制学校、枫洞希望小学和华塘小学。有了家长学校这一载体,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联系,共同教育孩子。家长学校可以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从而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起家长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其次,通过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就像华塘九年制学校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与留守儿童一起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促使孩子理解父母辛苦,让他们享受到了学校教育的温暖。

3.3.1.4 学校社会工作。即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准备未来的生活,从而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的一种辅导工作。虽然我国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自去年以来,社会工作在教育部和民政部的力促下,获得较快的发展。可以预见,学校社会工作将来会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起到较大的干预作用,比如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沟通留守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另外学校社工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消除孤独感,在情感交流上得到满足。湖北省来凤县枫洞希望小学在这方面就有一些尝试,学校专门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技巧的培训,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和单独心理辅导,联系留守儿童和家长。

3.3.2 社区监护。社区监护是次级监护的一个重要的子类型,在许多农村社区里,留守儿童的比例已经占到一半。农村社区是最基层的社区单位,其中有各种网络关系和基层组织,利用好社区的资源以发挥社区功能,是社区监护最需要注意的。

3.3.2.1 建立社区委托监护机构。社区委托监护机构由农村基层组织如学校、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的,其职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社区环境,例如取缔社区、学校周围的无证经营网吧、娱乐场所,打击色情暴力;为初级监护不足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顾、亲情满足。

3.3.2.2 建立社区互助组织。留守儿童的初级监护主体如母亲或者(外)祖父母往往感到家务负担沉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不从心,社区可以组织互助组织,在农活上结成互助组织,减轻初级监护人的劳动负担,提高初级监护水平。

3.3.2.3 社区社会工作。所谓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应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促进社区和谐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其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和社区照顾。

社区教育面对社区成员,旨在满足居民在人生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需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主要是开办社区家长学校,教育家长正确抚养孩子,如建议家长在孩子幼小时尽量不要离家;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的弱点,教给留守儿童一些安全常识、基本社会道德规范。

社区照顾是是动员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居住在家里和生活在社区里,又可以得到适当照顾,从而使社区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相互扶持。如对于平时饮食、衣服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留守儿童给予基本照顾;对生病的留守儿童给予医疗救助,及时送医院治疗;也可以由社工来呼吁社区富余人员如居委会老大妈、退休人员等生活较好的家庭做留守儿童的“妈妈”,照顾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学刊2005.1

[2]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3

[3] 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4] 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中国统计2005.1

[5]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吴毅.亲缘网络,开放时代,2002.1

[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鲍雪霞.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对策,决策探索,2007.4

[9] 叶敬忠、王伊欢.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农村经济2006.7

[10] 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2006第5期

[11] 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的道德品质调查,教育育人,2004.11

[12] 叶敬忠、王伊欢.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6.4

[13] 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教育评论2005.2

[14] 严鸿和、朱霞桃.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教育改革2006.1

[15] 段成荣、杨舸、王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学海2005.6

[16] 周全德、齐建英.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中洲学刊2006.1

[17] 刘祖强 谭淼.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6

[18] 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04

[19] 雷洪主编:社会工作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4

已有关于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1][2]另一种观点是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学业不良。[3][4]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被调查学校74名父母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分析,调查结论与上述第二种观点相一致,认为留守状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容乐观,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态度消极、被动,这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二是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不良问题普遍存在;三是留守儿童课外学习无人辅导的问题比较突出;四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低,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和了解,分析造成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亲情饥渴”的困扰,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调查发现,父母的外出给留守儿童的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担忧。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缺乏温暖和安全感的环境中,许014年第9期学术瞭望课程教学研究•JournalofCurriculumandInstrution多孩子性格上表现出冷漠、内向、孤独,情绪消极、波动大。调查显示,47.3%的留守儿童“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总是闷在心里”,33.8%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自己在家中感到孤单寂寞或不如别人”,13.5%的留守儿童“担心父母在外会发生意外,以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10.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思念父母,无心学习”。在访谈中,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思念父母和亲情缺失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常常表现为无心学习和学习缺失主动性,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也普遍存在问题。由此可见,父母不在身边,产生“亲情饥渴”,这极易给孩子造成自卑、孤僻的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也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正常学习。(二)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查中了解到,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达到某些硬指标,学校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把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标准定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天下来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因材施教往往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专门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善。(三)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与其临时监护人的监管能力不高有直接的关系。首先,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使孩子学习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辅导,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调查显示,临时监护人中,文盲占临时监护人总数的2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7.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8%。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这些临时监护人中,从不辅导或不会辅导孩子学习的占到86.5%,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导致其家庭作业完成困难。其次,临时监护人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孩子学习无人监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临时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不强,这主要在由亲戚朋友照顾的留守儿童中比较明显,他们不像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心理忌讳。亲戚朋友照顾的留守儿童,有时候儿童犯了错误,或学习上出现问题,亲戚朋友碍于儿童父母的面子,不做严格的要求或引导督促。这就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心理上与亲戚长辈有隔阂,心理得不到慰藉,学习无人监管,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儿童。最后,临时监护人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在教育留守儿童时,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大多采用溺爱或粗暴两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或处处骄纵,导致孩子的学习自控能力差;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挫伤孩子的学习自信心,这两种方式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的诸多学习问题的出现。(四)家长补偿方式的偏差调查发现,家长不合理的补偿方式,造成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改变,染上不良习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调查结果显示,41%的留守儿童父母经常给自己的孩子金钱和物质补偿,有不合理的物质补偿心理。这些家长通常长期在外打工,不能与孩子在一起,就感觉对孩子亏欠太多,于是用金钱和物质的方式补偿,每个月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以弥补孩子心灵情感的缺失。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拿着钱去买零食,和同伴一起去网吧上网打游戏,学习习惯越来越差,时间更多地用在了网吧玩游戏,没有时间和心思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综上,造成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学习无人辅导等直接因素的影响,也有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缺失而引起的留守儿童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如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品质的间接影响。对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改善,应从多方面入手加以改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有责任为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

政府有责任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帮扶教育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及教育部门可以考虑抽出一部分经费,资助和支持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此外,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对进城打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同时,政府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照看和学习无人指导的问题。

(二)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关键还在于学校和老师要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其学习提供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袋制度。学校应该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袋,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外出打工父母的基本情况。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档案袋中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相互配合,有效教育留守儿童。2.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之间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机制。家校的密切配合能更准确地了解与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能更有效地增进留守儿童的转化效果,尤其对一部分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或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业不良的留守儿童来说,这项措施十分有效。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一是学校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保持联系;二是利用节假日等留守儿童父母返乡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和照顾;三是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提高临时监护人的监管能力。3.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学校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感,并成为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时的感情寄托,从而避免留守儿童产生不良心理和情感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4.农村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间接影响的。农村学校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心理辅导室或在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排解不良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他人和自己,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5.开展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建立留守儿童课外学习的伙伴群体。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自愿和留守儿童坐同桌,同村近邻中的好学生自愿跟留守儿童结对,组成“互帮互学”小组。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儿童课外学习无人辅导的问题,并能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同伴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排除一些不良情绪,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他们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中,并与其他同学融洽交往,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不能主动地向教师或同伴求助,这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导致其学业不良。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文艺活动、兴趣活动小组等形式,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改善其孤僻、内向的性格,学会主动与人交流,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他人求助,进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三)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5]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并创造条件,加强亲子间的联系和沟通,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首先,留守儿童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父母应该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并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考虑不要同时外出打工,而是留下一方在家教育子女。即使都外出打工,也要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留守儿童尽可能多的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应该经常与老师和临时监护人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配合学校,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消极影响。其次,临时监护人应提高监护质量。隔代监护容易出现溺爱和简单粗暴两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且大多比较重视孩子的生活照顾,而对孩子精神层面的支持不足。亲友监护则容易出现监护流于形式,监护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因此,临时监护人应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加强监护责任,尽可能为留守儿童创设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并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身心状况,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关注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情况,提高监护效果。

(四)发挥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为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应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高校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总之,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争取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行动起来,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才能真正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1.单亲监护型

这种为父母双方由一方在家照顾,另一方外出务工组成。据调查统计有大约42%的家庭属于单亲监护型,这种类型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会造成:关爱不够,缺乏父爱或母爱等性格问题,影响孩子的良好发育。

2.长辈监护型

这种类型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由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而这种类型的家庭或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愿与同龄人交流,再加上老年人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不够,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无法照顾好孩子的身体。

3.自我监护型

这种类型多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一个人在家乡读书,仅由近亲帮忙照顾,这种环境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缺少父母的关爱。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占68.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缺乏家教观念

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打工挣钱上,很少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

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每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冷漠。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孩子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父母外出基本上采用了隔代抚养这一监护形式,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

(三)留守家庭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具备相当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家庭多数是老年人,老年人被委以看管孩子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准备。

三、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学校加强教育和管理

学校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

参考文献:

[1]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351―353.

[2]刘志春.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70~172.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6

1、优化发展环境

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加大妇女儿童发展的政策保障。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去年以市委名义召开了全市妇女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意见》,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进行重点部署。2013年是人代会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改造、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建设列为十项民生实事项目。2012年以来连续两次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出台两轮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十项行动”,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市政协去年就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开展专题议政,并形成专项报告提交市政府。今年市人大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项执法检查,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对我市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市委组织部将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班次,去年成功举办了全市首期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争取财政支持,从2012年起在预算内按照常住人口中妇女人均1.33元的标准增加了专项工作资金,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2、畅通维权通道

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妇联系统接待、首问负责、全员接访、跟踪反馈等工作制度,开通“__”维权热线,并将“__”纳入市政府“12345”服务平台,随时接访,全面畅通妇女维权“绿色通道”。建立妇女议事制度,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座谈,下基层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妇女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对于议事中反映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争取党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寻求多渠道的解决途经,促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建立代表联系制度,主动联系女代表、女委员、女企业家等,了解她们对妇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拓展妇女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3、打造维权平台

在全市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妇女儿童活动场所,筑牢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基地。在市一级建立妇女权益维护中心、婚姻家庭指导站,在民政局建立康乃馨家庭工作室和家庭暴力庇护所;对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和功能升级,积极打造妇女儿童素质提升的阵地。在镇一级已建成2个镇级妇儿活动中心,并由各镇(街、区)妇联牵头建立“康乃馨维权工作室”,帮助妇女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在村一级按照“优秀、示范、达标”三类分类推进“妇女儿童之家”建设,通过现场观摩、召开推进会、加强考核等手段,加强妇儿之家的管理和使用,重点打造了维权站、心灵港湾、连心桥等“一家一品”维权特色品牌。目前已创成21个“省级示范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还有10个妇儿之家正在争创省级示范点。

一是建立宣传培训机制,将每年的3月定为维权宣传周,开展文艺演出、广场咨询、法律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编印法律知识手册,组建老妈妈普法宣讲团,广泛开展维权宣传。组织镇、村两级妇女干部每年4次到两个法庭参加业务培训,通过专题授课、庭审观摩、案例参阅、座谈讨论等培训形式,提高妇联干部法律理论水平和调处婚姻家庭纠纷的能力。二是建立反家暴联动机制,构建“一个小组、三项制度”,建立反家庭暴力工作组,由司法行政部门和妇联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坚持打击惩治和教育化解相结合,公安机关建立了考核机制,将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纳入基层派出所工作考核;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将家庭暴力案件接警处理情况向工作组成员单位公布;建立重大案情研判制度,遇到重大、疑难案件时,召开工作组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合理处置。三是建立合作调解机制。成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将婚姻家庭类纠纷列入“大调解”工作范畴。主动与市

法院沟通协调,推动2个基层法庭成立婚姻家庭合议庭,同时各镇(街、区)妇联与两个法庭签订《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合作协议》,妇联干部参与婚姻家庭纠纷类案件的陪审和调解,诉调对接,提升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处置效果。在全市吸纳社会各界热心妇女儿童事业的力量,组建了四支维权代言人队伍。一是建立专职代言人队伍,以市、镇、村三级妇女干部为主力,建立专职代言人队专职服务妇女儿童需求;二人是建立专业代言人队伍,以公、检、法、司、民等部门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组成,在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实施的过程中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三是建立专家代言人队伍,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为女性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案件代言等志愿服务,如全国优秀女法官__牵头成立了“__调解工作室”,检察院“知心姐姐”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等。四是成立特邀代言人队伍,挑选部分“两代表一委员”中的代表组成,围绕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开展调研,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议案、提案,维护妇儿权益。

1、全力解决妇女发展就业等问题

每年开展女性创业意识、就业技能、种养殖技术等专业培训,推行妇女创业贴息贷款,推荐女性创业就业项目,帮扶妇女发展。关注单身青年生活,设立“玫瑰有约”联谊交友俱乐部,每年七夕、双十一举办大型公益相亲交友活动。今年,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为了全力保障广大农村妇女在这项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我们密切关注、主动介入,从源头入手,实现了四个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在工作正式启动前,我们多次主动和农委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市政府动员会议上对离婚妇女土地权益进行了重点部署。二是组织保障,经过我们多方沟通和积极争取,我市6个乡镇的妇联主席全部都加入了各镇、街、区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了乡镇妇联主席全程参与此项工作。三是培训保障,组织各镇、街区妇联主席参加了全市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专题培训,村(社区)妇女干部同步参与各级专题培训,让基层妇联主席学习掌握具体政策和详细内容,让她们在具体工作中成为“内行”;四是宣传保障,妇女干部进村入户向妇女群众宣传、解答土地确权政策,确保让妇女群众知晓“登有其名”的必要性;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基层妇女干部积极参与协调,为妇女群众争取应有的权益。

2、探索解决村级妇女干部待遇保障问题

建立村(社区)妇女干部考核激励关爱机制,每年对村级妇女干部分三个等次进行考核奖励,同时每年为村(社区)妇女干部赠送一份关爱女性综合保险,提高妇女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每年对离岗时间较长,且家庭贫困的妇女干部进行慰问,让她们感受组织的关怀。

3、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小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计划,在全市各村、社区以及大全集团、__农行、移动公司共成立了83所“家长学校”,并联合地税局成立爱心助教实践基地。与教育局联合,在全市启动了“关注家庭教育 关心少儿成长”爱心助教活动,组建科学家教、爱心助学、心理咨询、课外辅导4支队伍,开展各类家教服务活动。实施千场家教指导活动,已开展亲子沟通、法治专场、安全知识、预防害等专场公益讲座25场,受益者近万人。开展七彩假日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各类青少年文体活动,丰富未成年人课外生活。

4、持续开展特殊儿童群体关爱行动

一是帮扶贫困儿童,连续十二年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助学活动,共为千余名贫困儿童找到牵手结对的“社会妈妈”。以2012、2013、2014年六一为契机,先后开展了“社会妈妈十年路”表彰大会,“童心 同梦”圆梦行动、“彩虹的约定”微公益项目以及儿童公益嘉年华活动,在全社会一次次掀起公益助学和爱心帮扶热潮。联合市农行在妇儿中心开设“爱心课堂”,让贫困儿童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与市民政局共同开展“贫困儿童成长促进计划”,为贫困孩子赠送了书柜、书卡等爱心物品;二是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蒲公英”行动、“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青色护童计划”等活动,联合市国土局为留守儿童赠送“四季平安盒”,开设“爱心书屋”和“公益课堂”。以市公安局女子特勤中队成员为主力,成立“护童天使”巾帼义工服务队,在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建立“护童天使”蒲公英服务站,为流动儿童提供信息咨询、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等服务。三是关注女童身心健康,联合公安局、法院共同实施女童呵护行动,与检察院“知心姐姐”团队共同开展“千场家教指导活动预防害”专场讲座,走访部分女童家庭,发放知识手册,面对面普及女童安全保护知识。

5、全力推动单亲特困母亲帮扶行动

成立“单亲母亲互助联盟”,将每年8月的第二周定为“单亲母亲帮扶周”,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就业岗位推荐、子女学业辅导等多样化帮扶活动。为符合条件的单亲特困母亲办理低保证或特困职工证,尤其是为贫困单亲母亲赠送蔬菜良种和农资,每年赠送关爱女性综合保险,将特困单亲母亲纳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照顾。本月28日,我们将组建“女性手工艺能人联谊会”,将借助女性手工艺能人的力量,结对帮扶贫困妇女发展。下个月,我们还将与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单亲贫困母亲创业种子基金,从资金、项目、政策指导等方面,扶助有创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单亲贫困母亲创业起步。

虽然我市在贯彻执行“两法”,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思想认识方面,少数部门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有些群众虽然知道“两法”,知道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但在具体生活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部分妇女儿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当遇到

侵害自身权益的情况时,常常忍气吞声,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尤其是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意识还不强,妇女参政比例总体仍然偏低。在劳动权益方面,女性就业压力增大,女性整体就业层次相对较低。离职妇女干部待遇问题难解决。在教育权益方面,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是妇联、教育局等几个部门的事情,忽视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权益保障方面,由于家庭暴力导致妇女人身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还存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难以保障依然存在。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职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两法”,切实维护好全市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媒体宣传、主题活动、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两法”知晓度,浓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的意识,增强广大妇女儿童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

二是不断凝聚整体合力。发挥妇联“联”字优势,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履行代表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进一步发挥协调推动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7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2.生活问题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数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拖”。

3.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也缺乏威信。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也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违法犯罪的倾向.

三是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二、解决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建班级留守儿童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性格、特长、爱好;身体状况,有无病史;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父母姓名、外出工作地址、联系电话;第二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及住址联系电话。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保证留守儿童关爱不留死角,这样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孩子来到学校,所以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爱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

3.充当中介,让留守儿童感知被“爱”

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老师成为他和父母感情的传递者,这是改正孩子各种毛病的好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与他的父母通信、通电话,介绍孩子的情况,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每当学生出现什么错误时,他感觉到有人在爱他,并且这种爱就在身边,学习成绩就慢慢地的提高了。把他的一点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转达,看着孩子那种信任的表情,这样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4.特别关注的方面

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家访和家长会,教师要与留守家里的监护人很好的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重点起到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以来,教师成了监护人、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老师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上给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日记是每天都要查阅的,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再次,是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的活动,培养孩子亲情关系,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让这些活动来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材施教。

最后,教师要做心理医生,要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根源。

平凡的工作,平静的心。多年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他们走出阴霾,见到了阳光,找到了方向,得到了宁静。回顾这些留守儿童的进步历程,我认为作为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该有一個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虽然政府已经提出:“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教育好留守儿童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但只有通过我们共同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才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教育的热点,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6期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一、前言

2016年笔者参加了一项旨在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公益活动,去到四川某山区小学,该校因重建,各方面条件设施较为全面,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学校将近一半左右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人数也在逐年递增。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童21.88%,总体规模扩大,且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广东等地。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儿童心理相较非留守儿童心理更易出现问题,会出现忧郁,情绪易波动,性格偏执等,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山区,与外界接触较少,导致这些孩子的眼界不够开阔。想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父母们自身的努力。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和留守现象对他们的影响

(一)产生原因

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镇,农村地区也就成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他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条件差,发达城市物价高,把孩子带在身边,其在外的各项花费高,尤其是学费;二是课程原因,城乡教育课程设置不同,变换成长环境对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如语言沟通,人际关系等,而沟通不顺畅易使孩子被孤立歧视,影响学习成长;三是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且许多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无法稳定就学,频繁地变换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二)影响

1、缺乏家庭关爱,亲子关系残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而许多留守儿童就处于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关爱缺失,亲子关系残缺的不利环境之中,孩子们长期处于“情感饥饿”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使其性格产生缺陷,不利于其人格健全发展。

2、心理问题。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与父母长期分开,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感情沟通,使他们的性格有更加孤僻的倾向,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区,农村,与外界、陌生人的接触较少,会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现象,女生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也因为没有父母或长辈的正确引导,而出现人生观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偏移等。

3、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在周末和节假日,监护人缺乏监管,一些不法分子就向这些孩子下手,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容易养成沉迷于网吧,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由于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也容易导致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还有少数留守少女成为某些违法犯罪分子害的对象,对她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成为她们永远无法忘却的伤痛。

4、学习成绩下滑。留守儿童现在成绩相比较父母出去工作之前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留守家庭对于孩子学习上的监管和辅导的减弱,父母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就留在家中忙于务农,家务事,就会疏忽对孩子的监管,而父母都外出,交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一般重养不重教,就算有时想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有时还需要孩子的照顾。

三、关于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社会政府方面。要改善大规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象,首先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可以减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另外,各地方政府可以督促社区工作人员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中,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上进行辅导,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对农民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素质,以便他们在城市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下一代子女进程提供经济保障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

(二)学校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辅导,可以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或者其他方面上的困难,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学校,老师要多注意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校也要保持和孩子的父母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状况。

(三)家庭方面。首先在父母外出工作之前要选好孩子的监护责任人。家长应该把孩子寄托给能信任、能监管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亲戚朋友地方。这样能够减小家庭不健全对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教育。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总结

此类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成长。童年时期是建起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桥梁的关键时期,家长及学校应当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物质、学习、心理成长,关心他们成长变化,及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但这些也许远远达不到和弥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我相信,政府的一些政策、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措施能够改善留守儿童现象,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上一篇:电气工程和集成电路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微型课优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