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50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4-02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

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1]。

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兴趣的减退、创新能力的丧失等。据笔者的了解以及笔者在与家长聊天中,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讨厌上学,逃学、逃课更成了一些孩子的家常便饭。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家长以及老师并没有过多关注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的问题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家长的素质与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经历、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加上孩子在性别、气质、智力、相貌、健康等方面的差别,家长的教养行为也会千差万别[2]。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概括为四类。第一,专制型。家长的道德责任感十分强烈,但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第二,溺爱型。家长不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的财产,用过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需求,对子女百依百顺。第三,放任型。即家长在对子女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之类的失望情绪,常常缺乏耐心,撒手不管。第四,民主型。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息,并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而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3]。

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应理解有的时候孩子逆反心理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与其批评打骂,倒不如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帮孩子一起找到错误的根源。第二,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眼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十分高涨,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类辅导班而忽视对孩子真正兴趣的培养。另外,家长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人家孩子一样优秀。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目标出现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决定着孩子的成败。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民间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

2.目标过高。家庭教育目标过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性格也会变得不好,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

3.目标过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低,不强迫孩子进入各种辅导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一些孩子一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就放任自流,同意他们辍学。让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没有一些本该在校园里学到的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人际沟通交流的知识,即便进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来说,家庭教育目标过低易埋没人才[4]。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

1.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使家庭教育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使家庭教育更好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2.家长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有关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家长在婚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就需要在结婚前后进行补课,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办的各类家长学校、讲座等。但是很显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还是比较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由于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而孩子又往往是家长对自己期望的延伸。因此,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多的参与。其次是来自祖父母方面的原因。由于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当然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孙女或孙子,祖父母将其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当孩子犯了错,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时,祖父母往往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跟父母理论。最后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5]。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

不可否认,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机制实际上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机构。在此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形成了一切围绕分数转的局面。这样的结果无疑扼杀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整个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受到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环境的“洗脑”,也开始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了,分数高了,考上重点大学了,才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孩子本应从家庭教育学到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一日,这就为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提供了可能性。

三、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改善

1.家庭的“特殊性”的完善。首先,要及时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会受到家长过多的关注,但请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觉地磨砺自己,使其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其次,要有效扩展孩子的交际圈。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很容易感到孤独,而且孩子经常独处,对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提高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2.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定位,所谓“正确定位”就是父母期望的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其次,家长还要加强对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以及孩子发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特点等,不让孩子做跨越年龄界限的事情。最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学校方面的改善

1.慈、严相结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独生子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挺身而出。但是作为教育者,还要明白,明智的爱和严格要求是统一的,越是爱他们,就要更加严格要求,不能因为爱,就放任他们,同样道理,没有严格要求也一样没有教育[6]。

2.加强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在家从小娇生惯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以及自我服务劳动意识,引导他们和伙伴们友好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同学互相帮助,学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从而在不断的劳动中认识到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社会方面的改善

1.加强儿童间的友好往来,贯彻互教原则。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作为独生子女,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的,一旦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如今广大父母在煞费苦心为孩子补充生理上的钙质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成长所必需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包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拥有坚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这样他们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3]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4]齐建辉,王丽红,杨丽华.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调试[J].教育艺术,2008,(7).

[5]赵雪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初探[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11).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独生子女;人际关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独生子女”是指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其父母终身只生育或养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同样的身心发展规律,但后者的兄弟姐妹关系会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作用,前者却在成长中缺少这重要的“辅料”。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在高校教育领域,不仅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部分教师也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家长也是独生子女。现今,高校应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出现的新现象,根据现行的情形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调整。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人口的增加,独生子女大学生业己成为我国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情况都备受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关系是高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学习,还是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业及事业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他们缺少与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自私、不合群、爱独占一切、胆小退缩、不擅和人交往、同情心与责任感比较弱。但是,于此同时,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学生略显更能适应生活,较少焦虑,更外向开朗,善交际、不拘束,更能独立、果断。高层单元住宅的普遍化,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明显变化。客观条件的不足和欠缺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相反地学到了更多,亦得到了更大的锻炼,能力也更强。

大学生主要是处于青年期,也是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多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骤变化的时期,在整个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以青年期的心理变化最为剧烈。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内心深处常常发生冲突和矛盾,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是诱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乃至精神疾病的高峰期,独生子女大学生们也正是处于这个时期,他们自从进人大学,自以为已经是成年人,说话和做事通常都力求带有成人的味道。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进人大学之后,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居一室变成大学宿舍的4人间、6人间。但是学生的心里变化并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入住集体宿舍,就意味不能都以自己为中心,凡是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成功的交往使他们振奋,失败的交往给他们带来痛苦。所以如何使得学生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从正面引导,首先应当了解当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校的管理体制结合起来,使得他们懂得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责任,针对学生合理的心理需要,应尽量创造条件予以满足。鼓励学生多多参加集体活动,逐渐树立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正确控制自己行为所必须采取的方法。独生子女大学生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视野宽广,思维活跃,注重自我形象等,这些优势帮助他们在顺境中成长、进步,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表现出一些较突出的个性缺陷:缺乏协作精神、责任感、依赖性较强等。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充分认识和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将会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对自己估计过高,也不妄自菲薄。积极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自主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这很有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自觉地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确定自我意识和树立“我”的稳定形象。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增进感情并学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经验;使他们在自尊、自爱、自重的基础上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在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以家庭的影响因素为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重点转向社会和学校,在努力满足学生知识渴求的同时,播撒阳光与幸福,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努力使其成长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布森詹姐斯.让孩子自信过一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0(5).

[3]李宏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李蓉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1):371-372.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3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原创: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因此,要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在于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过度满足等。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是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和专家都认为独生子女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与周围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参与社会的能力;缺乏在社会环境中应变的能力。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其在独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的弱点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要多给独生子女提供社会生活,孩子到二、三岁时就希望有儿童伙伴,独生子女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强烈,希望进入他(她)们的“儿童社会”、“儿童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为此,可带孩子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可带孩子到儿童乐园去游戏:也可尽早将孩子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切不可把孩子一直关在家中,使其离群索居。

四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孩子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应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应尽早鼓励其自我照顾,稍大一些,可交给孩子一些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完成得好,要鼓励、表扬,促使其增强自立、独立的积极性。从小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主活动能力。所谓自主活动,就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凡是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孩子们的自主活动,家长们都应该尽力给以鼓励、支持。即使失败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仍可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孩子多动脑筋,知道在世界上办成一件事并不是容易的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是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独生子女 心理问题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并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的主题人群,但是在时展趋势下,我国的独生子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影响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家庭教育因素;二是学校教育因素;三是社会环境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1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独生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开端。但是,我国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较多弊病:

1.1家长期望值过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导致了社会竞争也愈发激烈,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给了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从画画、背诗到学钢琴、学电脑,所有这些一方面的确开发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可另一方面却给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造成了过重的精神负担,使道德教育相对不足。独生子女一旦进入社会将马上面临的是种种不适应,与这种只注重能力教育,忽视品德教育的家庭早期教育不无关系。

1.2独生子女依附心理强烈。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实施的调查表明,当问及“你能不需要父母帮助,做到个人生活自理吗?”,上海青少年中,回答“不能”的独生子女百分比是非独生子女的两倍。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身在社会但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自主意识单薄。从小这样的教育方式让独生子女只关心自己,不懂得关心别人,对父母的辛劳则习以为常,造成了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独生子女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的桥梁,是他们社会化的主导场所。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有不如人意之处:

2.1重分轻能。在我国长久的应试教育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得到老师的赞扬,学习不好的同学往往被老师和同学冷落,过多的强调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开发。凭分数定终身,让学生们最焦虑的事情就是学习,思想压力很大,身心难以舒展。从这种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独生子女,自然缺乏应有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在品德、意志要求相对严格的社会上,他们往往难以很快适应。

2.2忽视必要的挫折教育。学生接受的基本上是正面基础知识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少之又少,缺少如何面对挫折的一系列训练。从校园里走出的青年独生子女来到社会,因为没有接受过如何面对挫折教育,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失败,由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有意识的能力锻炼,他们就可能被挫折征服而表现出感情脆弱、情绪沮丧,心理容易失调。

3社会环境因素

有调查显示,现代中国都市里一个7岁的独生子女在一个月内获得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传统农村环境中一个70岁老人终生所得到的信息量。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为独生子女社会化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不可否认,社会环境亟需进一步改善,其消极方面已对一代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3.1舆论环境不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客观上各种文化不断涌入,为舆论打开了闸门,而精神文明建设又相对滞后,社会责任感便遭到冷落。大众传媒在一段时间里的导向是追求利益、崇尚消费;文化市场也失去净土,流行音乐绵绵软语,报刊杂志艳情凶杀,让青少年周围充斥着各种负面的报道和不健康的文化冲击。独生子女自小与电视、网络有不解之缘,在一片甚嚣尘上的追情逐利声中,加上社会转型期道德标准多元混乱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造成了误导和危害。青年一代独生子女几乎已没有艰苦意识,过分倾心于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价值,缺乏关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感。

3.2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小家庭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广大城乡出现了许多以小家庭为主体的新的居民小区,独生子女就是分散在这样一个个小社会里。然而,目前我国社区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的结构之中,即使有了组织形式,也很少开展有效的活动。独生子女被锁在单元房内,缺少与同辈群体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无法辨别是非,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当他们走进各方面都要求严格的社会时,心理与行为必然会产生较大反差。单是人际关系能力有欠培养这一点,就让孩子长期在压抑和紧张的社会大环境中出现心理障碍。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5

关键词:独生子女 应试教育

身体素质 社会问题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来,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快速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诸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保险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这些社会问题中,对将来社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成长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因为独生子女是民族的后代,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如果这代人出了问题,那么国家要出问题,民族要出问题。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我国恢复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对于人口大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也是无奈的选择。在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下,带来了教育制度的唯一性,那就是应试教育,眼下对一个学校的检验标准就是看学校的升学率是多少,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标准,就是看学生最后考到了什么样的学校。在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下,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幼儿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强化学习和培养,独生子女体制下的家长更是唯恐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每个家庭从经济上到感情上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父母长辈把孩子的未来看得比自身更重,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新一代,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

1 独生子女的社会意识淡泊,意志力不强

独生子女社会带来了社会伦理的变化。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来说,除了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阿姨这些称谓,没有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只有表哥、表姐这种关系,对二代独生子女来说,更没有七大姑姨这种伦理关系,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一代面临新的社会伦理关系。在新的伦理关系下,独生子女的亲情范围大大缩少,加上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是在“四陪一”或者“八陪一”的环境下成长的,形成唯我独尊的地位,好吃好用的优先保证孩子的需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就形成了我就应该这样的定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会养成自私的心理,独生子女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独生子女从小大多是在父母的包办下完成生活自理,所以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缺少意志力,有的甚至经不住挫折,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方面的案例太多太多。不仅城市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东南西北,就算是在农村长大的独生子女,也很少有人愿意知道麦子是怎么种的,玉米是怎么生长的,很多人成为躺在父母身上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优生代。独生子女大多不愿意去从事环境艰苦的职业,即使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大多涌向了城市,成为夹在城市与乡村中的游离层。由于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缺失,对家庭的责任淡化,在社会问题面前缺乏足够的意志品质。

2 应试教育下的独生子女成才意识偏执

八十年代下的高考,通过高考把优秀的人才选,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对科技兴国是必须的,而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当时决策的正确性。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考试制度,只是少数优秀的人才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被选,大多数的人还要从事生产经营等一线的工作,这种既有面又有点的人才制度,解决了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随之高考制度的深化,用人制度的变化,社会对成才的检验只剩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高考的检验,考上了大学才算是成长,于是全社会千军万马一条路,所有的人都集中到赶考的路上,为了能过这个独木桥,家长不惜一切手段,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老师,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应试成绩成了证明学校育人的唯一标准。这种偏执的成才意识支配下,必然会出现偏执的社会问题。

3 应试教育下的独生子女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能在赶考的路上谋得一个席位,家长们顾不上孩子的其它,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业,学生在校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回家也要忙于作业学习,也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据国家体教育部统计,我国现在7—12岁青少年的近视率达到40.89%,13—16岁青少年近视率达67.33%,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达79.2%,19—22岁的青年近视率达84.72%。这个数据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危险的参数。2000年有一个调查研究,中国17岁女学生身高比日本同龄女学生高,但其他年龄段在校女学生都要矮于同龄日本女学生。2005年,数据再次显示中国学生体质的下降。14岁与17岁两个年龄段的中国学生在握力、柔韧性和跑跳投的能力上都远远低于日本学生的能力。国家教育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成了“胖墩”。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些数据不能不让我们担忧,试问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健康都没有,能是一个人才吗?

4 应试教育下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增多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展,社会问题不断凸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意识显现出多元化趋势,而独生子女社会的到来也加剧了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形成,独生子女家庭在完成了孩子的养育过程后,家庭会呈现出一段空白期,这个空白期的提前,导致了许多家庭出现社会问题,婚外情、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形成冲击,一些有问题家庭的孩子对社会价值迷失方向,对人生价值迷失方向,形成很多的心理问题。独生子女本身社会交往面就少,加上应试教育下的单一生活方式,刺激了更多的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的出现。但这些社会问题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被人们所忽视,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心理健康都没有,这样的孩子又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吗?

独生子女是我国社会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也将引发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来说,都将是历史的考验。作者简介: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6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独生子女

在当今教育中,有人把独生子女称为“有明显特异性”的“问题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把独生子女叫做“令人发愁的一代”, “问题多,难教难管”……上述说法,都存在片面性和绝对性,以偏概全,夸大了弱点和不足之处,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群体逐渐显现出愈来愈多的优势:营养充足,智力水平高,教育超前,富于幻想,自信好强,爱好广泛,大胆果断……应该说,他们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一代。只要转变观念,克服偏见和不足,教育得当,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再精雕细刻,结果总会令人满意的。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首都阅兵式中的“80后”“90后”新一代官兵,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功表现显示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充满生机。所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认真抓好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二、加强联系,争取独生子女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今天的中学生“很难教”,这恐怕是不少教师心中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目前不少家庭已经开始形成4、2、1的家庭结构(即指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小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有如众星捧月,呼风唤雨,是家中“小皇帝”,教育的难度加大了。另外,有人片面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有错就是老师有问题。可见,要做好教育,就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支持与配合,铺平教育的道路,扫清教育的障碍。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最好方法。不过,家访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制订详尽而可行的计划,对不同家长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如,针对溺爱型的家庭,可以先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不足。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用爱感化独生子女学生

作为老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错误,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人。

首先,教师应提高学生在心目中的地位。作为独生子女,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语调,会使他们瞬间领会到你是在器重他,还是瞧不起他。他觉得在你心目中的地位高,学习就有动力,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反之,就灰心丧气,不想学习。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都有尊严,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特讲究面子。有的老师却忽视它,讽刺、挖苦学生,一条一条地数落学生的不是,冒犯了学生的尊严。使学生对你产生反感,老师教育的内容反被这种感情冲得无影无踪。

再次,教师切忌冤枉学生。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身上大多存在娇气或霸气,又保留着几分孩提时代的童贞,受不得委屈。又由于心理闭锁性的特点,不再童言无忌、脱口而出,他不愿意说出来。但你冤枉了他,他就恨你,这样你对他的教育就不能顺利贯彻下去。如果在没有抓到把柄之前,就让他得意一回又何妨。

我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让这些独生子女学生感到老师在爱他们,才会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四、加强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心中有他人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往往致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进而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所以,加强感恩教育,培养独生子女学生心里有他人的情操非常重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知道爱是相互的,不能只取不给,学会感激别人。

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让长期被家长的爱包裹的独生子女学生体验到父母的爱,让他们懂得感激父母的爱。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呢?另外,设法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教育和引导这些独生子女理解老师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的帮助太多了,需要感激的人和事也很多,进而引导他们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总之,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他们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一种良好的品质,久而久之,他们心里想的就不再只有自己,为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挫折教育,增强独生子女心理素质

近年来,从报端屡屡看到时有独生子女学生离家出走、心态失常等事件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过度的呵护,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缺少耐挫折能力。

开展挫折教育,首先是教育这些独生子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让他们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来成功,从哪里摔倒就应该从哪里爬起来。其次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引导孩子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再次就是引导这些独生子女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向榜样学习,增补精神食粮,不畏艰难困苦,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强奋进。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幼儿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注重智育,忽视自我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自己的独苗舍得智力投资,钢琴、电脑陆续进入家庭。然而,家长们在幼儿的非智力教育上投入甚少,相对来说,轻视了自理能力的培养,甚至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很弱,不会穿衣、系鞋带,自我适应社会和受挫能力较差。

2、对子女期望过高

独生子女背负着两代人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的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明明幼儿艺术能力一般,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幼儿;明明是幼儿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幼儿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以达到所谓的"不要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

3、教育方法不得当

多数独生子女不自觉地陷入了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家长对幼儿包办过多,不让幼儿做家务,不舍得让幼儿吃苦。幼儿知道自己在家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父母把对子女的爱和教混淆起来,甚至用爱代替教。结果在幼儿身上出现了很多毛病,如过度浪费、挑食、不会感恩等等。过分的溺爱与保护导致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平时也比较自私霸道。

4、、忽略了家长身素质的提高

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幼儿要求很严,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有时不知不觉地将自身的恶习、缺点传授给了幼儿。家长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不感兴趣,无疑给幼儿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二、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重视程度和普及不够,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下功夫。祖辈们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下一代。而且新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幼儿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往往比家长掌握的更多,涉及面更宽。而许多家长还未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注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沿用旧知识、旧方法来教育幼儿,仍然一如既往地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严和尊严。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单亲家庭逐渐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幼儿园中,一些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学业、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多一些。一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幼儿一方面本身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一方面单亲父亲或母亲因忙于生计,常常忽视了对幼儿心理、生理的引导和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帮助,独生子女们又缺少至亲的兄弟姊妹倾吐心声,往往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

3、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幼儿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家庭成员间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4、迅猛发达的网络的冲击

通过网络,幼儿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他们开始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同时网络能给幼儿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但幼儿的自我约束力和分辨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三、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长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幼儿的成长需求。

1、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幼儿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幼儿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幼儿成人

家长们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幼儿的分数转到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来。

3、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幼儿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另外,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幼儿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同时,家长要尊重幼儿的意见,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人格。

4、家园合作,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幼儿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给幼儿提供他们的社会生活。比如,可带幼儿去串门,找其他小朋友玩耍;也可尽早将幼儿送进托儿所、幼儿园,让幼儿去广交小朋友,扩大其社会交往。家园合作,共建良好大环境,拓展幼儿的成长空间,加深幼儿对人与社会的理解,部分弥补生活环境过于单一的缺陷。

5、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对幼儿的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是其能自己独立或在指导下完成的事,让幼儿自己来干,不要包办代替。要给独生子女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磨练幼儿们的意志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还会促使幼儿多动脑筋,激发其刻苦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雷骥.试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佩娟.独生子女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吴晓迪.城市学龄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0.

[4]洪明.教育生态视域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8

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优势

调查表明,当前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综合素质优势。当前的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并作为一种优势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明显增强。以往只能作为一种向往的高科技产品如手机、VCD、DVD、IC卡、家庭网络、宽带上网等,已进入日常家庭,而且很快为独生子女所认识和接受。

②获得新知识的步伐明显加大。调查表明,独生子女随着家庭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不再仅仅是从学校获取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同时,通过电脑网上知识下载,电视媒体传播,课外书籍阅览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视野明显开阔。③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这些孩子的一个共性便是自我意识强。这种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推销意识、自我展示意识、自我竞争意识、自我创新意识等几方面,具体表现在个性发展比非独生子女快,独生子女在实际生活中敢做、敢想、敢说,思维灵捷、思路清晰、思想领先。

(2)成长环境优势。调查显示,75%接受调查的家长表示,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环境对独生子女成长取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敌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以后一定会学会打架;在羞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学会指责;而在鼓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一定会学会自信。这进一步证明环境对独生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在如今对独生子女教育过程中,这种成长环境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客体参与多。如今,对独生子女承受家庭教育义务的除了父母以外,祖父母、外祖父母也自然成为客体并加入到教育孩子的行列中来。(六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即当今戏称的现代版“六一” )随着这些客体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共同参与教育独生子女的宽度、深度和可信度进一步提高,独生子女接受教育的教育面进一步优化,得到的关心更加全面、细致。

②智力投资大。调查表明,在所有独生子女家庭中,90%以上的家长愿意并不断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智力投资。据调查,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为孩子有一技之长而配备有电脑、钢琴、复读机的家庭占46.3%,并大有上升趋势,为孩子学习功课而请家庭教师的也占21.5%,另有58.5%的家庭父母亲自辅导或亲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13.5%的家长甚至直接参与“陪读”。(陪读妥否,有待探讨,陪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父母关心孩子学习的具体体现。)

③营养条件改善。据调查,独生子女家庭较一般家庭更注重对子女的营养调配,单就饮用牛奶一项来说,68.5%的家庭为子女订购了营养丰富的牛奶制品;在膳食方面,更是注重各种人体所需元素的营养配餐,确保了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

④家庭教育环境稳定。据调查,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收入相对较高,家庭婚姻稳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看得非常重,调查显示,双亲家庭占94.3%,88.1%的家长能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稳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这些优势的存在,必将给独生子女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对独生子女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必将促进独生子女更加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劣势

现今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特别是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但是,从现今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实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调查表明,当前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1)劳动观念差。据课题组对6~2岁独生子女的调查,85.9%的独生子女在家基本不做家务活,甚至玩完玩具后,收拾玩具都是家长的事。某低年级班主任在班上有意识地作了一次“选举劳动委员”的测试,结果有83.5%的孩子对劳动委员一职表现冷淡。

(2)心理承受能力弱。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相对优越,决定了其经受挫折的机会少,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总容易骄傲及气馁。主要表现为骄横、暴躁、怯懦、孤僻、消沉、悲观、厌世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3)独立生活能力差。调查显示,78%的家长对孩子放不开手脚,不能让其独立生活,孩子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就连上学放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中有65%的孩子每天都有家长接送。

(4)责任感不强。据调查,独生子女大多个性张扬、胆大,自我意识强,但合作意识相对较差,浪费现象严重,责任意识差,责任感不强。

(5)人情消费严重。表现为爱慕虚荣,相互攀比,模仿“从众”,甚至出现拜金主义思潮。据调查,独生子女“过生日”现象普遍,85%的独生子女家庭都行此举,且孩子之间大造声势,助长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恶习。

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从上述种种劣势分析,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重大课题。研究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形成的原因,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都是十分必要的。浅析当今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现状,不难看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思想教育的缺陷。对学校来说,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存在着的思想教育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应试教育的缺陷;②各科教学中缺少德育渗透;③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

(2)家庭教育的不足。如今的中国的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恨不得掏出一颗心来爱。但是,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这门作为独生子女第一学堂的教育学科在认识上和观念上的缺陷,导致了家庭教育一系列的失败和不足,这种失败和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爱得过分;②照顾过分;③期望过分;④永恒的亲子情绪(或者说是失败的情商);⑤畸形的家庭婚姻和环境;⑥长辈的身教等。就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来看,有一些亟待纠正的倾向,例如,在这次问卷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只注重分数成绩,忽视品德表现;只注重身体发育,忽视心理素质;只注重成才要求,忽视做人标准;只注重以言教人,忽视以行导人。有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的问题,也有教育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如不加以改变,对独生子女必将产生严重的结果。

(3)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思维、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国家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因素给青少年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新一代青少年带来巨大挑战,这种不利因素主要有:①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②西方文化的渗透,特别是一些不适合独生子女观看和欣赏的影视、唱片、书籍对他们的侵蚀;③未成年人群体相互感染;④社会大背景下的不良风气的摧残;⑤独生子女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亲际关系淡漠,朋友关系疏远。到处是高楼林立,噪声不断,环境污染严重,孩子小小年纪就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带来的压力。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优势和弱势,就象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本来存在的一些有利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为正确的教育来到困难和障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加强与改善对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上一篇:逻辑推理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燃气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