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7:40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1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学习着更加广泛的知识,他们注定要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他们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力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人才不断更新换代的重要保障。在子女的健康成长过程汇总,后天的教育对其影响很大。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组成的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最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系统。家庭作为独生子女最初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教育标准水平、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不同水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使独生子女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分析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解决对策将对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培养意识,采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扮演好自己所在的家庭成员角色、社会成员角色。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性技巧、反应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影响性技巧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3.3 社区工作在构建家庭教育网络中的作用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4-02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

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1]。

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兴趣的减退、创新能力的丧失等。据笔者的了解以及笔者在与家长聊天中,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讨厌上学,逃学、逃课更成了一些孩子的家常便饭。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家长以及老师并没有过多关注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的问题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家长的素质与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经历、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加上孩子在性别、气质、智力、相貌、健康等方面的差别,家长的教养行为也会千差万别[2]。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概括为四类。第一,专制型。家长的道德责任感十分强烈,但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第二,溺爱型。家长不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的财产,用过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需求,对子女百依百顺。第三,放任型。即家长在对子女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之类的失望情绪,常常缺乏耐心,撒手不管。第四,民主型。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息,并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而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3]。

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应理解有的时候孩子逆反心理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与其批评打骂,倒不如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帮孩子一起找到错误的根源。第二,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眼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十分高涨,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类辅导班而忽视对孩子真正兴趣的培养。另外,家长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人家孩子一样优秀。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目标出现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决定着孩子的成败。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民间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

2.目标过高。家庭教育目标过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性格也会变得不好,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

3.目标过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低,不强迫孩子进入各种辅导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一些孩子一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就放任自流,同意他们辍学。让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没有一些本该在校园里学到的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人际沟通交流的知识,即便进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来说,家庭教育目标过低易埋没人才[4]。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

1.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使家庭教育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使家庭教育更好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2.家长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有关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家长在婚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就需要在结婚前后进行补课,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办的各类家长学校、讲座等。但是很显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还是比较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由于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而孩子又往往是家长对自己期望的延伸。因此,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多的参与。其次是来自祖父母方面的原因。由于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当然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孙女或孙子,祖父母将其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当孩子犯了错,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时,祖父母往往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跟父母理论。最后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5]。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

不可否认,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机制实际上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机构。在此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形成了一切围绕分数转的局面。这样的结果无疑扼杀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整个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受到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环境的“洗脑”,也开始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了,分数高了,考上重点大学了,才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孩子本应从家庭教育学到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一日,这就为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提供了可能性。

三、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改善

1.家庭的“特殊性”的完善。首先,要及时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会受到家长过多的关注,但请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觉地磨砺自己,使其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其次,要有效扩展孩子的交际圈。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很容易感到孤独,而且孩子经常独处,对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提高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2.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定位,所谓“正确定位”就是父母期望的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其次,家长还要加强对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以及孩子发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特点等,不让孩子做跨越年龄界限的事情。最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学校方面的改善

1.慈、严相结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独生子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挺身而出。但是作为教育者,还要明白,明智的爱和严格要求是统一的,越是爱他们,就要更加严格要求,不能因为爱,就放任他们,同样道理,没有严格要求也一样没有教育[6]。

2.加强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在家从小娇生惯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以及自我服务劳动意识,引导他们和伙伴们友好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同学互相帮助,学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从而在不断的劳动中认识到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社会方面的改善

1.加强儿童间的友好往来,贯彻互教原则。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作为独生子女,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的,一旦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如今广大父母在煞费苦心为孩子补充生理上的钙质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成长所必需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包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拥有坚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这样他们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3]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4]齐建辉,王丽红,杨丽华.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调试[J].教育艺术,2008,(7).

[5]赵雪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初探[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11).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3

一、简要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小太阳”到“哥哥、姐姐”导致的心理问题

任何现象背后都会隐藏着本质。原本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一直是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可是当由“小太阳”变成了要处处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的时候,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了,这是一种很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假如没有得到父母有利的疏导,很可能会滋生出心理问题。

2.由“独占”到“分享”导致的性格改变

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父母的关爱集中到了唯一的孩子身上,这种关爱的“独占”使孩子在感情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引起的由衷的愉快,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激发他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上进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弟弟妹妹出生之后,父母必须分出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弟弟或妹妹,由原本的“独生子女”变成了“二分之一”或“几分之一”;由“独占”父母百分百的爱,到去和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关爱;由先前的“中心人物”,到被要求尝试去照顾弟弟妹妹,此时原本是独生子女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相反,独生子女的不良性格,如事事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遇事退缩、胆怯等就会体现得更加彻底。更有甚者,由于父母关爱的减少,原本的独生子女在有了弟弟妹妹后还很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或是仇视弟弟妹妹。

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上述孩子之所以有心理落差,性格发生不良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从“独生子女”变成“多子女之一”后,自身所需求的那种来自父母的关爱没有得到满足。而此时孩子多半还未发展到自己能分析问题、调节感情的阶段,所以,往往在“需要爱”与“爱不够”之间卡壳了。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输、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然而,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干脆让老人带孩子,自己只在经济上、物质上尽力满足孩子。尤其是当一个家庭养育多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的经济压力更大了,不得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就更加少了。也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提供给孩子足够优良的教育条件,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就够了。还有的父母只会以知识的传输作为培养孩子的第一要务,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感情。有的“独生子女”在变成“哥哥”“姐姐”之后异常忧郁,家长发现了也不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反而责备孩子:“你都几岁了,怎么还和弟弟妹妹争呀。”如此种种,归根到底都是父母没有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起的。

3.社会原因

独生子女作为一组特殊的人口群体,其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目前传统的大环境下,独生子女的教育一直还没有摆脱“小皇帝”式的教育方法。在大城市里,由于“小皇帝”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说悄悄话,连吵架的对象也没有。在家里,他们就一直坐在桌子前,在家长的监督下,每晚重复着与作业之间的枯燥无味的“战斗”。 学生起得也很早,小学生要在正式上课开始一小时前就到校,上早自习。课程大都很单调,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来的独生子女,当他们有了弟弟妹妹之后,当然依旧不懂得分享。

三、非独生子女缺乏关爱的危害

1.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

人的一生到了成年独立生活的阶段,事业、生活、家庭等各方面成功与否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也就是说,成年后的生活幸福与否是与童年阶段的经历成因果关系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会使孩子变得不自信、自暴自弃,甚至用一些异端行为去引起家庭,社会,学校的关注,这些都是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的。

2.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

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教育子女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很多父母因为忙,因为自身素养没有提高,因为教育方式的偏颇,导致对孩子空有满腔爱,却不知如何去爱,让孩子变成“缺爱”的孩子,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和父母似乎成了前世的冤家,父母说什么,孩子顶什么,孩子要什么,父母反对什么。

3.给学校的教育增了难度

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由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关注,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假如家庭这一块教育缺失了,那无疑是给学生整体全面的教育“扯后腿”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首先应该深刻理解养育多个孩子的重任,同时父母应该相互商讨,虽然在时间上不能充分给孩子保障,但是必须在感情上与孩子有多一点沟通。然后,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关怀子女的成长,安排好他们的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独立的人格。同时,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多补充一些养育和教育孩子的知识,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以便在孩子成长的各阶段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2.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全面地去了解这些学生,同时要通过不断学习与交流来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教育方法。让学生之间能友好往来,增加同学之间的情感,懂得互助友好。在生活中、学习中做到恩威并重,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其改正。同时,要坚持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教师要经常和家长沟通,统一认识和教育,与家长联系共同帮助他们成长。尊重个体和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感情和人格,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在教育教学氛围中彻底敞开自己的心扉,坦诚地交流。教师就能把握学生跳动的脉搏,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社会也得在非独生子女教育中投入更多的关注

目前很多家庭都只养育一个孩子,社会对独生子女养育教育的研究了很多精力,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家庭重新增添了新的生命之后所引发的各个孩子关爱的问题,如何平衡各个孩子的资源的问题,还有待社会新的思考。在笔者看来,社会可以把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家长身上。俗话说:“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家庭,和父母一起相处,所以,父母的影响对孩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可以尝试举办一些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孩子身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学习如何当独生子女的家长,又如何当“非独生子女”的家长。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4

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优势

调查表明,当前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综合素质优势。当前的独生子女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并作为一种优势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明显增强。以往只能作为一种向往的高科技产品如手机、VCD、DVD、IC卡、家庭网络、宽带上网等,已进入日常家庭,而且很快为独生子女所认识和接受。

②获得新知识的步伐明显加大。调查表明,独生子女随着家庭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不再仅仅是从学校获取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同时,通过电脑网上知识下载,电视媒体传播,课外书籍阅览等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视野明显开阔。③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这些孩子的一个共性便是自我意识强。这种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推销意识、自我展示意识、自我竞争意识、自我创新意识等几方面,具体表现在个性发展比非独生子女快,独生子女在实际生活中敢做、敢想、敢说,思维灵捷、思路清晰、思想领先。

(2)成长环境优势。调查显示,75%接受调查的家长表示,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环境对独生子女成长取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在敌意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以后一定会学会打架;在羞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学会指责;而在鼓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一定会学会自信。这进一步证明环境对独生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在如今对独生子女教育过程中,这种成长环境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客体参与多。如今,对独生子女承受家庭教育义务的除了父母以外,祖父母、外祖父母也自然成为客体并加入到教育孩子的行列中来。(六个大人管一个孩子即当今戏称的现代版“六一” )随着这些客体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共同参与教育独生子女的宽度、深度和可信度进一步提高,独生子女接受教育的教育面进一步优化,得到的关心更加全面、细致。

②智力投资大。调查表明,在所有独生子女家庭中,90%以上的家长愿意并不断加强对独生子女的智力投资。据调查,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为孩子有一技之长而配备有电脑、钢琴、复读机的家庭占46.3%,并大有上升趋势,为孩子学习功课而请家庭教师的也占21.5%,另有58.5%的家庭父母亲自辅导或亲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13.5%的家长甚至直接参与“陪读”。(陪读妥否,有待探讨,陪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父母关心孩子学习的具体体现。)

③营养条件改善。据调查,独生子女家庭较一般家庭更注重对子女的营养调配,单就饮用牛奶一项来说,68.5%的家庭为子女订购了营养丰富的牛奶制品;在膳食方面,更是注重各种人体所需元素的营养配餐,确保了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

④家庭教育环境稳定。据调查,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收入相对较高,家庭婚姻稳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看得非常重,调查显示,双亲家庭占94.3%,88.1%的家长能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稳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这些优势的存在,必将给独生子女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对独生子女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必将促进独生子女更加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劣势

现今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特别是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但是,从现今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实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调查表明,当前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1)劳动观念差。据课题组对6~2岁独生子女的调查,85.9%的独生子女在家基本不做家务活,甚至玩完玩具后,收拾玩具都是家长的事。某低年级班主任在班上有意识地作了一次“选举劳动委员”的测试,结果有83.5%的孩子对劳动委员一职表现冷淡。

(2)心理承受能力弱。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相对优越,决定了其经受挫折的机会少,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总容易骄傲及气馁。主要表现为骄横、暴躁、怯懦、孤僻、消沉、悲观、厌世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3)独立生活能力差。调查显示,78%的家长对孩子放不开手脚,不能让其独立生活,孩子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就连上学放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中有65%的孩子每天都有家长接送。

(4)责任感不强。据调查,独生子女大多个性张扬、胆大,自我意识强,但合作意识相对较差,浪费现象严重,责任意识差,责任感不强。

(5)人情消费严重。表现为爱慕虚荣,相互攀比,模仿“从众”,甚至出现拜金主义思潮。据调查,独生子女“过生日”现象普遍,85%的独生子女家庭都行此举,且孩子之间大造声势,助长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恶习。

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从上述种种劣势分析,独生子女的教育,已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重大课题。研究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形成的原因,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国家都是十分必要的。浅析当今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现状,不难看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思想教育的缺陷。对学校来说,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存在着的思想教育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应试教育的缺陷;②各科教学中缺少德育渗透;③缺乏必要的心理教育。

(2)家庭教育的不足。如今的中国的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恨不得掏出一颗心来爱。但是,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这门作为独生子女第一学堂的教育学科在认识上和观念上的缺陷,导致了家庭教育一系列的失败和不足,这种失败和不足主要表现在:①爱得过分;②照顾过分;③期望过分;④永恒的亲子情绪(或者说是失败的情商);⑤畸形的家庭婚姻和环境;⑥长辈的身教等。就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来看,有一些亟待纠正的倾向,例如,在这次问卷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只注重分数成绩,忽视品德表现;只注重身体发育,忽视心理素质;只注重成才要求,忽视做人标准;只注重以言教人,忽视以行导人。有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的问题,也有教育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家庭教育的这些缺陷如不加以改变,对独生子女必将产生严重的结果。

(3)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思维、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国家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不利因素。这种不利因素给青少年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新一代青少年带来巨大挑战,这种不利因素主要有:①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②西方文化的渗透,特别是一些不适合独生子女观看和欣赏的影视、唱片、书籍对他们的侵蚀;③未成年人群体相互感染;④社会大背景下的不良风气的摧残;⑤独生子女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亲际关系淡漠,朋友关系疏远。到处是高楼林立,噪声不断,环境污染严重,孩子小小年纪就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环境带来的压力。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优势和弱势,就象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本来存在的一些有利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为正确的教育来到困难和障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加强与改善对独生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5

今日是国际家庭日,省卫生计生委则发表了《辽宁省农村家庭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帮助市民了解辽宁省农村家庭基本状况及女孩家庭发展需求。

具体表现为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养老模式单一、养老机构匮乏、独女家庭养老困难等问题。报告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缺乏经济来源、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低、独女家庭养老能力较弱等。

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可以增加公立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推广实施家庭养老服务大院新模式、在社区建立微型养老院或形成微型-大型养老院模式,推崇医养结合;同时,针对独女家庭养老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家庭医疗护理缺失的困难,加大家庭养老扶助支持力度,提高独女家庭养老质量;鼓励支持社会养老,发展养老服务行业。

在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方面,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负担沉重、子女教育费用来源单一、子女教育机会存在性别差异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报告提出了提高计生女孩家庭教育资助水平、提高助学贷款申请成功率、增加贫困学生兼职收入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6

《中国教师》: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但是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您认为在家庭教育的认识方面,我国出现了哪些变化?

黄沧海:在1949年以前,我国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绵延千载的“私塾”可称之为“家庭联教承包制”。父母对孩子负有重大的教育责任,《三字经》里说的“子不教,父之过”是社会的共识。孔子的“庭训”,孟母的“母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代的《曾国藩家书》,到近代陶行知“给子女的信”,都一脉相承地体现着家庭教育的责任和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要求教育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国家举办的各级学校。再加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是私事并非公事,因此,政府在1980年之前未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件,“儿童公育”、“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应由党和政府全责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98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发[1981]19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发了全国妇联《关于两个会议情况及1981年妇联工作要点的报告》的通知,指出“要帮助家长加强和改进对子女的教育”,这十六字的具体要求标志着广大家长教育子女权利的回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首次提出要重视“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迅速飙升,通过子女勤奋求学改变家庭的命运,提升家庭经济、政治地位的愿望空前强烈,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被引向了功利化的目标,紧盯孩子的考分学业,忽略孩子的全面成长,谋划孩子的个人前途,忽略孩子奉献社会的品格情操的培养。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淡出的家庭教育虽然逐渐地被重视,但并未使科学的家庭教育真正到位。

《中国教师》: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您认为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黄沧海: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因其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家长的教育素质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教育素质较高或者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家长,认识到把孩子特殊化起来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对孩子进行大众化的教育,舍得让孩子去吃点苦,不娇宠不溺爱,不把孩子的地位抬到“小皇帝”的高度,那么,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便没有太多的差别,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我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的研究有一点补充,即单亲家庭和政策性致富家庭的独生子女,出现“问题学生”的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

然而,在教育素质较低、父母又不主动积极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的家庭中,存在望子成龙、过度保护和娇惯溺爱的情况。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批评,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被动,有了问题常常推卸责任。我们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的弱势,指导家长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平凡地养,精心地教,放手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形成家规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同时,学校和家长积极合作,开展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竞赛锻炼,编制一套孩子从3~16岁各个年龄段应具备的自理能力标准。此外,家庭要开展具有主题的亲子活动,如亲子手抄报竞赛展览、合作学习家庭的组织策划、亲子义工活动、亲子同读一本书、给同月生日的同学写一份激励性的贺词、亲子集体野游等,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成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也适用于其他家庭。

《中国教师》:您认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黄沧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双职工家庭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忙于职场打拼,无暇陪伴、关顾孩子,把年幼的孩子交给祖辈养育,或请保姆照看,孩子自幼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很难保障,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孤独、抑郁、嫉妒、怨愤都潜藏在心里,入学后各方面的适应性均较差。亲情陪伴的缺失中又以父教缺失最为普遍,这与父亲承担家庭经济任务较重有关,也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有关。这是需要纠偏救失的。有一段比喻讲得十分生动形象:“在家庭中,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孩子好比树苗,它扎根在大地上,吸吮着大地的乳汁,仰望长天,披拂阳光,向上生长……”当前多数父亲在家庭中是主心骨,起着定向导航的动力支撑作用,我们近万例的大数据调查也表明,缺少父爱父教的孩子,往往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和坚强,内向、自我边缘化倾向的发生率也较高,这对民族整体素质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当今我国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是缺少学习、缺少经验的家长遭遇最难教育的孩子,不仅出现了教子观念、方法与方式的误区,而且产生了本能的恐慌。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未成体系,指导力量严重不足,在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指导有计划、缺指导,有要求、缺督导,定指标、缺落实,口头上强调它的重要性,实际上却很放任与忽略;只有少数省份的教育厅把家庭教育作为该省教育计划的内容,多数省份则未将其列入计划,未安排经费保障。这使我国家庭教育依然处于相当无序、十分薄弱的境况中,危害严重的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暴力专制、娇惯溺爱、冷漠放任、卸责脱责)在不少家庭中依然存在。《儿童权利公约》中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在不少家庭中难以全面落实,重分轻德、重身轻心的误导难以矫正。许多根本不办家长学校或只挂牌不指导的地方,家长有了问题很难得到具体的个别指导,家长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家庭教育便无从发展。当然,问题远不止上述几个,如不能迅速加以解决,家庭教育便无法健康发展。

《中国教师》: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合作,达到合力育人的目标?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7

一、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孩子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在父母离异或丧偶的家庭中,孩子只由父母一方抚养,无论从经济状况,还是从受关爱程度来说都不及健全家庭,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所以导致问题的产生。

(1)溺爱。单身的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了母爱或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确地管教子女。这样容易使子女形成骄横、冷漠、自私的性格。

(2)粗暴。有的单身父亲或母亲,视其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为累赘、包袱。由于自己受离婚的影响,其性格变得粗暴,无处发泄,而把孩子视为出气筒,对其进行粗鲁的打骂甚至虐待。这样的家庭使孩子缺少父母温暖的爱,孩子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出现自卑,性格孤僻等不好的心理状态。

(3)无人管教。单身父母一人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常使单身的父母心力交瘁,渐渐地变得力不从心,从而对其子女的关心、教育无时无力顾及。如常德三中高一学生杨某经常迟到,班主任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孩子情况,家长几次说自己没时间管,学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情况愈来愈严重。家庭职能的弱化使其子女缺少家庭的关怀、教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这样易使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由失落走向无法无天,以致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成问题。

(4)无沟通。单亲父母的力不从心使得家庭教育处于半真空状态。单亲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少之又少。据调查,每天与孩子没有沟通的单亲家庭占23.4%,沟通半小时以内的占25.8%,这样使孩子心理的压力无处排解,形成抑郁、孤独的心理。我认识的一个女学生经常想自杀,就是因为和家里人难以沟通。

此外,大多数的单亲家庭还是经济拮据家庭,由一人单独支撑一个家庭的支出开销。因此多数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远远差于完整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给其子女带来了心理上的负荷和生活上的困窘,由此造成许多恶果和消极效应。有的学生因此失学,有的自闭、自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有效对策

(1)沟通。父母应采取民主、“朋友式”的管理模式,让孩子主动大胆地敞开心扉,和父母谈自己的想法。父母此时应平等、主动地提一些合理性地建议,让孩子更易接受教育。这样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2)关心。父母要关心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除了物质上给予保障外,还应有各种活动的开展,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辅导,各种户外活动等。

(3)培养。离婚导致了家庭中承担孩子日常教育的帮手从有到无,加上经济状况又不如从前,单亲母亲可能会重操旧业来维持家庭生活,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生活及教育;而单亲父亲由于忙于事业,对孩子的教育粗枝大叶。所以,单亲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好好照顾自己。这样既可以为家长减轻一点负担,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4)改变不良教育方式。单亲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也不要采取过分偏激的教育方式,过分的严厉和溺爱容易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单亲父母应把孩子当成普通的孩子来对待,给他健康、积极的教育。要使孩子觉得尽管父母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但父母给予他的关怀和爱是丝毫没有减弱的。同时,父母应正确教育孩子坦然面对家庭现状,出现离异的问题,首先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理智面对现实。要勇于面对家庭中出现的困难,而不是在家整天唉声叹气。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篇8

一、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许多家长面临着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生怕孩子有任何的闪失,对孩子百般呵护,走到哪跟到哪。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小学阶段的独生子女来讲,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对于外界环境的是非观念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而且他们也渴望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或者孩子迷失自己而过多地干涉,很可能会扼杀孩子正在逐步形成的独立生存能力。这就像一只猛虎,如果一直不让它自己去捕食,久而久之,它就丧失了野生虎独立捕食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他一定的独立空间,可以不定时地询问和引导,对于孩子的行为举止加以约束,这是可以的,但不能无休止地干涉。

二、尊重孩子的爱好,引导孩子成才的方向

家长普遍都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一定有出息。其实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与不擅长的,有成就的孩子都需要找到他的突破点,寻找他擅长什么,这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帮他们选择成功几率比较大的技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有的人适合做运动员,而有的人适合做画家,甚至有的人适合写作。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对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家长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强迫他去学习,如果孩子喜欢学习的话,他会自己去寻找学习的资料、摸索学习的方法。不能把孩子逼得太紧,但也不能太松,应该找适当的机会让他感觉到压力。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爱好,引导孩子发展的思路。这就好比栽植树木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正确的栽培管理方式促进树木的生长,但我们无法改变树木的基因型,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掘这种基因型树木的生长潜力,让他长得更好。

三、加强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养成与家长不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孩子没有“玩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家长应更多地给孩子创造这种机会,让孩子在放学后能有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一起玩耍,这种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大人无法理解的快乐。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假期一起去旅游,让孩子增加接触的机会,在旅途中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平时也可以由几组家长共同合作,形成一个孩子们交流的小组,由家长们定期看管,让孩子们在一起接触,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地发育,端正集体主义精神。

四、加强精神生活的关心,与孩子做知心朋友

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八位长辈守着一个孩子,孩子需要的物质生活都倾尽一切去满足。而实际上在这貌似“关心备至”的生活中,孩子就真的快乐了吗?未必!而且长时间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生活的困难,误以为东西来的容易,养成更多不良的习惯。其实,小学时期的孩子正在逐渐地走向成熟,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要的年龄,需要家长从心理上给予抚慰,尤其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挫折之时,更需要家长及时地给予心理疏导。当然,做到这种程度,需要家长多与孩子接触和沟通,通过一起散步、一起劳动、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等各种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做知心朋友。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地为孩子疏导心理问题,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上一篇:计算机编程入门指导范文 下一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