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32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1

关键词: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

考试是检查大学生德学才识、技能水平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考试也可以评价教学质量并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以及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水平。然而,考试作弊古已有之,并在当今校园中成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大学已经成了考试作弊的重灾区。大学考试作弊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难以克服的弊端,严重影响考试信誉和质量,对学校的学风和信誉度影响极坏。

首先,考试作弊破坏公平原则。考试作弊不仅破坏公平,而且也是对良好校风、学风的污染和败坏,是对学校正面教育的亵渎与践踏。目前,大学的各类考试中,学生考试作弊极大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考试无法正常发挥其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考量功能,也使大学的德育目的落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的健康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考试作弊挑战道德底线。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已不再是个体行为,它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向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价值取向做出了挑战。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大学生不能加以正确引导,任凭作弊等不良风气冲击大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们对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必然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做出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一)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缺失

错误的行为源于错误的动机。学习态度的偏差从根本上埋下了考试作弊的种子。首先,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来读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滋生了考试作弊的投机心理。其次,学习目的功利化。当前高校中评优入党、奖学金发放以及毕业证书等都与考试成绩挂钩。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功利性读书必然导致大学生开始在考试中铤而走险,凭侥幸心理作弊。至于高分数得来的渠道是否合理、选择手段是否合法已经不在行为成本的计算当中。

(二)道德约束软弱化,诚信缺失

道德一直是人类行为的无形约束,在法律、制度等硬性约束所不及之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大学考试作弊确实为道德弱化、诚信水准下降的表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中各类竞争也不断加剧,人们的是非标准往往处于混淆和失衡状态,随之引发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反映在考试中就是各种形式的作弊。考试作弊是非道德主义思潮泛滥的一种表现,在行为方面不加约束,不再把考试作弊看成可耻的事情,而是费尽心机,只要过了考试关,什么办法好用就用什么办法。

(三)学业考核不科学,标准单一

当前高校唯分数论、唯证书论的思想仍然占有一定地位,学业考核也是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且评价标准单一。在这种不科学的学业考核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总是在应试中学习,读书就是为了分数,上学就是为了升学,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学生和家长的终极目标。同样,大学当中的应试教育也把分数成为社会评价学生能力及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对学生是一种误导,使学习好的学生、中间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都产生作弊的愿望和动机。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失控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泛滥与大学教务教学管理中规章制度的缺位有着密切关系。一是现行考试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现行的考试内容、考核方法、组织形式及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与漏洞,这自然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二是考试作弊的违规成本过低。目前应对、惩处考试作弊的依据,一般都是行政命令、教育部规章、文件之类,如“取消作弊者考试资格”、“各科考试成绩为零分”等。各高校对考试作弊学生的处罚标准也不统一,如有的学校规定对作弊考生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有的规定对作弊考生给予退学处理;有的学校按取消作弊者学位的规定进行处理;还有的规定凡考试舞弊者一律开除学籍等等。

三、解决大学生作弊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价值引导,端正学习目的

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行为,关键是要在思想层面对其进行价值引导、端正学习目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道德根基。“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而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大用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使价值引导有内容,并能切实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建立诚信档案,强化道德约束

诚信是构建市场经济制度的道德基础。大学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在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诚实信用度作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客观并详细地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记录。另外,加强档案管理,从学生入学报到时,就为每一位新生设立《诚信档案》,除将成绩单装入学生档案外,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考试表现、奖惩情况、贷款归还情况等一并作为诚信档案的内容,并应成为学生将来升学、就业的参考材料。当学生深刻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后,就会自觉规避作弊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考风,考试作弊现象也自然会减少。

(三)改革考评方法,建立考评体系

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是以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单一,成绩评定简单、机械,缺乏科学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改革教育评价方法,建立一种科学考评体系。可在考评时做到“六个结合”,口试、笔试、实践测试相结合;课内考查与课外考查相结合;过程考查与终结考查相结合;考试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四)健全考试制度,规范考试监管

首先,学校应不断完善考试制度,从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阶段规范大学生考试。考前加强对师生的的思想教育,做好试题、试卷的保密工作;考中选派责任心强、认真负责的教师,借助先进的设备技术进行监考;考后对在考试过程中发现的违纪、舞弊现象要及时处理,公布于众。其次,学校要明确违规处理办法,加大违规处理力度。再次要把处理作弊事件的案例及时传递给学生,增加制度约束的威慑效果,使学生一入学就知道考试作弊后果的严重性。(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岳瑜.从大学生英语考试作弊来看大学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的合法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 黄林林.大学教育考试“零作弊”的实现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 王术.大学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8)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2

(一)导致教学活动的发展取向凸显局限性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上呈现出开放性、自主性以及人文性等特征,其培养目标已从传统单一的技能传授转变成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然而,在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中,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致使本应彰显开放、自主与和谐等特征的教学活动凸显出封闭与强制的弊端,造成了教学的发展取向仍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健美操基本动作与套路的传授,使得学生通过公共健美操教学的培养,其学习效果仅仅是掌握几套健美操的动作编排,而对于健美操运动内涵的理解、运用的能力、自主编排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对于健美操运动的推广与普及能力,却未能得到有效培养与发展。

(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严重的遏制作用

由于受“唯成绩论”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得追求高达标率成为公共健美操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凸显强制性弊端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方法得以广泛使用,达标测试成为衡量学生健美操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致使学生为了能够确保达标,只能够开展被动接受式学习,对教师所传授的技术动作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式模仿练习,其自主意识的发展受到限制,自我发展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其学习兴趣伴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而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由此造成了公共健美操教学的“退热”现象较为严重。

二、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意义

(一)修正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高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师生间知识传输与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公共健美操教学中,由于受狭隘的“唯成绩论”观念的误导,致使教学方法存有明显的单一、陈旧以及强制性特征等弊端,由此严重影响到知识传输与信息交流的畅达程度,致使学生因自主意识的缺失而导致其学习效果低下。因此,针对公共健美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开展具有指向性的创新活动,进而构建起彰显人文思想,凸显开放性、自主性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以便于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素质、兴趣取向以及自我发展需求的学生来切实有效的运用,这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公共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便于为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由于公共健美操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明显弊端,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扼杀”式影响,因而,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会伴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而呈现逐渐下降、最后直至消失,致使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失趣”的学习状态较为严重,进而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与培养会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以维系与促进学生对于健美操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保持,这对于有机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加以有效培养,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三)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现师生关系的融洽与亲和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个“教”与“学”两大行为主体间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会通过“教”与“学”活动的交融而构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属性对于教学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恶劣的师生关系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失效,严重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目前,凸显强制性弊端的教学方法是造成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种强制性教学方法的择用,是人文缺失现象的具体体现,不仅会造成师生间地位的落差,同时,还会诱发学生对于健美操学习抵触情绪的生成,进而对师生关系形成严重的损害。因此,针对公共健美操传统教学的强制性弊端,研创彰显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实现师生关系的融洽与亲和,同时,还能够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而有效地推动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导向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知水平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态度与观念的集中体现,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构建教学体系的规范标准与原则依据。因此,相对于教学方法而言,作为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自身创新的先决条件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以有机的确立与推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在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人文化转变,打破狭隘的“唯成绩论”观念的束缚,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用以引导与规范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确保创新的实际效果。

(二)拓展创新视角,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对于学校体育的社会职能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以便于为推动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相对于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而言,作为最具“亲民性”的教学科目,既担负着培养学生健美操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健美操运动的推广与普及的社会责任。因此,从不同的层面与视角来充分调动与发挥公共健美操教学的社会职能,就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基础。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对于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保值增效”的作用。因而,对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坚持多元化的发展原则,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以及大众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态势,来开展行之有效的创新行为,进而为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提供保障。

(三)提高师资素质,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保障

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对于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公共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效果,要求对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与发展。这就要求公共健美操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对于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水平,使之成为创新教学方法的理论导向。同时,还要求公共健美操教师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理论与科研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自主地加强与大众健美操运动的交流,切实把握群众性健美操运动的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而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针对公共健美操社会化元素缺失的现状,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有机的填补与充实,以确保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效性。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3

[关键词]网络考试系统:防舞弊;综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102-06引言

考试是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主要手段,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考试多以纸笔考试为主,普遍存在教师阅卷工作量大、考试组织效率低、试卷无法长期保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网络考试系统应运而生。网络考试系统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某个学科进行实时考试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对考试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并通过自动组卷、自动改卷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提高考试的组织效率。网络考试凭借其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等优点,己逐渐成为传统考试的有效补充。但是,随着网络考试的实施,针对网络考试系统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也使考试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严重地败坏网络考试的声誉。因此,要使网络考试得到普遍认可,必须有效地解决网络考试系统的防舞弊问题,保障考试公平。一 网络考试防舞弊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环节

1 防舞弊的基本思路

考试舞弊行为是指考生采取不正当手段,非法获取高于自己实际水平分数的种种违纪活动。发生考试舞弊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作弊考生应考动机不纯,对优秀考试成绩极度渴望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另外,别人作弊我不作弊很吃亏的心理扩大了舞弊考生的数量;二是监考失职,考场纪律不严;三是考场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机制有疏漏,让舞弊者有机可乘。由此可见,为了有效防止考试舞弊行为,一方面要加强考试诚信教育,让考生知道舞弊的危害,从主观上杜绝舞弊行为;另一方面应该严肃考试纪律,建立完善的考场规章制度和防舞弊技术机制,使个别舞弊企图不得施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网络考试防舞弊技术领域取得一些成果。胡世清等采用Silverlight技术,通过改变试卷呈现方式与答题方式实现防舞弊。李益骐讨论了身份认证与防范入侵措施、ASP脚本安全隐患的解决方案和试题库加密算法。李美满使用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技术解决题库收发双方相互认证和防止泄密问题。徐巧枝等介绍了基于监控和数字隐藏的防舞弊技术。付细楚等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技术的考试成绩多级安全保护模式。曾华军等使用特殊的考试网关实现半封闭考试环境的安全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研究考试防舞弊技术机制,为网络考试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网络考试中间环节很多,运作流程复杂,单一技术手段难以防范各种舞弊行为。只有建立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考试各环节进行全局的、系统的监控与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防范效果。

从哲学的角度看,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人类活动的四个要素。与之相对应,网络考试的实施过程也具有四个要素,即时间、位置、人员和行为:时间指人员使用计算机访问网络考试系统的时间;位置指人员使用的计算机的位置,可以用IP地址描述;人员指网络考试涉及的人,包括考务员、监考员、教师和考生;行为指人员对网络考试系统实施的动作集合。对于具体的一次网络考试来说,其实施过程各要素都有明确的取值范围,其防舞弊的实质内容就是将实施过程各要素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针对实施过程各要素设计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有助于人们跳出被动式、亡羊补牢式的惯性思维,准确把握网络考试防舞弊的基本方向。

2 防舞弊的主要环节

正式、严肃的网络考试包括考前管理、考时管理和考后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防舞弊任务均不相同:①考前管理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生成考场名单、安排监考教师和自动组卷等,其防舞弊任务是确保试题机密,考前试题外泄是对考试的最大干扰,必须采取措施堵住漏洞,使任何人都不可能获悉试题;②考时管理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考生在线考试和教师实时监考等,其防舞弊任务是防止考生的现场舞弊行为,例如携带电子资料入考场、请人代考、偷窥答案、传递试题答案、考试过后泄露试题等;③考后管理环节,其工作内容包括保存原始答卷、自动评分、成绩查询等,其防舞弊任务是防止原始答卷和考试成绩被篡改。二 综合防舞弊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

网络考试系统采用B/S和C/S混合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见图1),其中试题服务器用于存放题库、考生试题、考生答卷、考试成绩等信息。在考试前、后阶段,考务员、教师和考生通过Web浏览器使用网络考试系统。网络考试以开设考场的形式,在全封闭的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每个考场配备1台教师机(教师监考专用计算机)用于运行监考软件,配备多台考生机(考生考试专用计算机)用于运行考生端软件。教师机从试题服务器下载试题后,考场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被断开。考试结束后,考场与外部网络被重新连接,由教师机向试题服务器上传考生答卷。考试期间,考生机只能与教师机进行数据通信,考生无法从外部网络得到任何信息。

2 网络考试系统的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

网络考试系统的防舞弊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网络系统信息安全问题,许多防舞弊任务可以对应到ISO定义的安全服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标准IS07498-2定义了五类安全服务(见表1),也称为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考试系统并不需要提供所有的ISO安全服务,例如对大多数网络考试而言,“抗抵赖服务”不是必需的。但网络考试中还存在一些ISO安全服务不能涵盖的特殊安全问题,例如防止现场舞弊行为、试题服务器上的试题保密等。

网络考试系统的综合防舞弊技术机制扩展了ISO安全服务模型,具体包括7项防舞弊措施(见表2)。

3 身份认证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4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位居世界前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大步跨越;研究生教育更是迅猛发展。然而,笔者在高教系统工作数十载,亦不无忧戚地看到:我国教育发展中问题不少,流弊甚多,以下列举的十二种时弊,严重制约着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换言之,只有根除这些教育时弊,才能真正推进教育强邦的方略。笔者在此坦言:我们的教育改革滞后于发展,质量滞后于规模,理念滞后于现实。不祛弊图新,健康发展殊难。

当下教育有十:种弊端。一、“官本位”、“权力本位”风气浓厚,“行政化”、“特权化”、“衙门化”、“商业化”倾向严重,“官员”领导一切,权力支配一切。二、部分学校官员腐败,弄权舞弊,贪赃枉法,遗患无穷。近期,仅湖北高校就有十多个校官(高校有实权的领导)因权钱交易而落马,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三、学术腐败恶性发展,学术造假屡禁不止,学术泡沫层出不穷。四、大肆扩建,大兴土木;有人借机敛财,非法贪占,假公肥私。基建、招生、提干、进人、采购、职评、后勤诸部门均成滋生“沃土”。五、片面倡导“名校办民枝”,盲目创建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将民办教育引向歧途,将一些独立学院发展成为衙门式的经济实体,给各类贪腐之徒以可乘之机。六、乱收费明禁暗纵,各种名目的赞助费铺天盖地,有增无减。七、择校风愈演愈烈,奥数班暗箱操作,违规补课照开不误,有偿家教名目繁多。各种潜规则大行其道。八、教学评估严重走板,某种程度上成了集体造假的潜台词。评估与各种利益链条挂钩,早已背离了初衷。九、不少高校债台高筑,越垒越高。学校负债运行,有些官员中饱私囊,认真还债者不多,只盼政府埋单。十、研究生教育质量堪忧。有的导师成了老板,硕士生、博士生成了雇工。博士群体在官场,官员博士化乃“官本位”痼疾之外化;“文凭腐败”、学术不端根深蒂固。“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大学不如大专,大专不如中专这一怪现状深层次地反映出教育上的问题。十一、招生腐败屡见不鲜,假文凭、假分数之类的丑闻见怪不怪。招聘与就业中腐败丛生,严重败坏了学校形象。十二、用人腐败,积重难返。学校别是部分离校中在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异常严重,有人边腐边升,有人久腐不宛,有人拉帮贪腐,有人有权就贪。教育时弊主要列举出以上十二种,窥豹一斑。

为彻底根除误国殃民的教育“十二弊”,真正做到科教强国,笔者有十二点建言。一、真心“问计于民”。 “还权于教”,“还教于民”。竭力办好全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彻底解决教育上的“官本位”问题,彻底去行政化,彻底祛除旧体制惯性。二、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健全与改善各项教育法规,严肃查究贪腐之徒、害群之马,严明党纪国法,对腐败恶行严惩不贷。三、切实加强民主监督,监管到位;切实施行政务公开,阳光运作。四、坚决杜绝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现象。发现一件,惩处一件,祛除体制上的弊端,正本清源。五、坚决执行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公平竞争,缩减以至消除地域教育差距。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尊师重教,保障师权。七、切实改革教学评估机制、职称评定机制、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摒弃行政化,加强科学性,力求学术公正。八、千方百计加强素质教育,着力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全面发展。九、民主治校,民主理财、教学相长,和谐办教:十、整饬招生工作,严禁招生腐败。十一、废除一切教育“潜规则”,停办“奥数班”、重点班,禁止违规补课、有偿家教,一切以育人为目的。十二、稳健发展,保障就业,人尽其用。

做到这十二点,我们的教育会向前迈进一大步,为科教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教育缺乏潜在的求真的非功利性的理想主义,旧体制惯性仍时时处处在作怪,虽然改革之路崎岖坎坷,但前景是光明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将教育改革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做到教育强邦。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5

一、引言

高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当前与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智能教育平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上,已经遍及国内所有教育体系;网络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上。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该类平台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智能教育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关于学习的App应用上。国内最深入人心的案例是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点读机”,国外当属荷兰的“乔布斯学校”, 学生和老师以iPad平板电脑作为其唯一的学习和教学工具。这三类技术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

本文研究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之弊端是为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把握它们,从而寻找更有效、更简捷的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途径。笔者下面将从技术、使用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对三类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弊端分析

最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制作教学课件,可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其中PowerPoint因为简单易用而最常用。

下面笔者将对PowerPoint用于课件制作的弊端进行分析:

1.技术上的最大弊端是缺乏互动性

如果不用触发器或是VBA编程,一切都是按既定的顺序播放,这必然会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解决方法是提高互动性。触发器是动画效果中的一种播放技术,专为互动性设计,简单易学,是教师提高课件互动性的首选。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用VBA编程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要使用VBA编程提高互动性,就必须请专业团队与教师商讨,共同制作课件,然而这样时间和成本耗费较大,不过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支持,此举在不久的将来亦或可行。毕竟由专业团队制作的课件无论是美观、动画还是互动性上都会有大幅提升,而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几年之类不会有大的更改。

2.使用上的最大弊端是易导致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的原因是每年同一门课程针对同一专业、年级的学生,知识点的改动一般不会很大,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然后根据学生差异、环境差异稍作修改即可,但事实是大部分教师会一成不变地使用原课件。而对属于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 这种课件使用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导致很多教师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 ,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上述情况都是课件使用上出现的一成不变性。依赖性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 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停电, 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 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1]解决之道应该从始作俑者——教师下手。

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2][3]: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y for Teachers,简称ICT-CST), 于2008 年1 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在ICT-CST 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 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4]具备构建学习环境能力的教师肯定不会在课件使用上产生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3.效果上的最大弊端是与实物操作相比,缺乏真实性和可触摸性

能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的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因为安全性(化学实验)、方便性(物理实验)等等原因,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哪种效果更好,二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能用实物进行操作的应该坚决用实物操作,有需要的再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真实感中构建知识,触发创造力,这个“麻烦”教师应该担当。

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站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流媒体技术搭建一个让教师上传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课后点播或下载的资源平台以及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主要两种:一种是贴吧和论坛形式的文字、图片或视音频的非即时互动;一种是视频、音频、文字即时互动。

笔者曾为某高校搭建过此类网络平台并参与后期的维护工作,对该类平台的制作和使用深有体会,下面是笔者对该类平台的弊端分析:

1.技术上很难保证网络的畅通

通常好的多媒体课件富含图片、动画,2课时的课件平均可达到5M,教学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在校园服务器上很难保证多人在外网(校园网外)同时下载畅通,完全比不上百度、google、优酷等大型网站。如果不能保证网络的畅通,与其耗资打造资源平台,不如借助已有的大型专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百度文库、google学术、优酷视频等。非即时互动平台也可以使用百度贴吧和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

2.使用上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不通就会全面瘫痪;网络上的娱乐资源容易让人分心,缺乏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打造校园网内 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有利的;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因为想看什么都可以从网上下载。

3.效果上缺乏即时和真实反馈

资源平台只能提供课件、习题等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无法答疑。非即时互动平台不能即时答疑,而且也有表述不清的潜在阻碍。目前没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即时互动平台,因为它的应用涉及具体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物,主要用于网络实时教学。该方式虽然解决了地域问题,但教师看不到学生,无法得到真实的课堂反馈,不适合普通教学。

四、智能教育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5]将500门课程的近2000套教学参考资料放入“智慧泛在课堂”中,并且学校图书馆针对每位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主动推送对应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学参考资料。只需手持一台电子教学参考的移动阅读器,老师便可随时随地查阅或是增删课程相关参考书籍,刷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则可阅读所选课程任课教师推荐的和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碰到困惑的问题,也只需手指轻松一点,便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这在很多方面可让学生和教师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环境的制约,其优势如同iphone、ipad一样明显,智能平台在教育界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

智能平台技术在全球的关注下飞速发展,其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舒适,笔者认为最大的弊端在于投入大、效果未知。移动阅读器是电子产品,耗损大、更新快,基本使用寿命为4年,也就是必须每个学生人手一台。如果学校负担这笔设备费用,无疑是很大的投入;如果是学生负担费用,短期看似乎更经济,因为四年的书费不会少于一台移动阅读器的费用,但长期看学生最终只留有一台老旧的电子阅读器,再加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遗失、损坏等,其实是不划算的。而大投入下的效果并不见得有保证,因为不能在电子书上自由地做笔记,留下学习时思考的印迹,这种印迹是自我知识构建的重要线索。

五、总结

从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三类信息技术的弊端研究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是单纯地在教学中使用好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笔者在高校小班(40人左右)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报告式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给学生一个主题任务,例如“介绍PowerPoint的触发器”,让每位学生课后通过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准备报告(PPT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将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查阅后,根据报告内容按照相异性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协作学习,上台作报告;

最后,进行综合点评。该模式类似于欧美国家本科教学中推崇的JiTT教学模式,[6]利用课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以及表达知识,然后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扬信息技术之长避其短。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6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一、前言

课堂提问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也是用来解决未知领域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提问和导答,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路,启发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问是教师最为普遍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端

目前初中数学提问还存在很多弊端,有待教师们去进一步完善。弊端一是教师们不重视学生一般的、特殊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提问的问题有的过于深奥,学生没办法回答;有的问题过于肤浅,让学生学生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弊端二是教师们用语不当、指向不明,不但不利于思维和理解,甚至引入歧途。弊端三是教师们的问题简淡、机械重复,看似轰然应答气氛热烈,但是问题却无益于学生、无益于教学。弊端四是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还未形成,学生没有思考时间教师便强加答案。弊端五是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知识零碎不系统,逻辑性不强,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提问应该避免以上五大弊端。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效问题,达到提高和优化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1.教师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创新性地提出问题

数学课堂提问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创新性地提出问题。

针对性要求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要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如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特征”一节,教材给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可以提出问题: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说说你的折法。然后就让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线,此时三线八角基本图形跃然展现在学生面前。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针对性强,学生感触深、收效好。

层次性的原则要求教师提问题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目的,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如上“探索多边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可以以三角形内角和作为基点,引发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解决,又可以发现不同的分割法。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做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趣味性原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的教学时,可将导入设计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哪位同学能说出作者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呢?由此,教师引出这首诗中隐含的一些数学知识,告诉学生它教会我们怎样观察物体。通过这样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使学生体会绚丽多姿而深邃含蓄的数学美。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和动力。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

问题设计的创新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如八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中,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写出三组成比例线段。还可以把以上问题设计成问题串: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由此题给出的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可见,教师的教学思维和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探索猜想和发现,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提升。

2.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7

【关键词】科技产品;小学生英语学习;利与弊;探究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飞速发展,各种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科技产品琳琅满目,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使得地球也成为了地球村。针对学生学习的产品也应运而生,种类也日益增多,尤其是针对最大的学生困难群体―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产品品种多样,功能各异,有的可以堪称功能强大。但是,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说,这些科技产品对小学生英语的学习到底都有什么帮助,同时有哪些弊端呢?这些弊端怎样可以避免呢?那么,下面咱们举两个典型科技产品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一、功能强大的点读机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利于弊

“点读机”这个概念对各位老师和家长来说应该不陌生,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点:点读机与学好英语并不是直接划等号。要学好英语,个人的勤奋努力很重要。没有点读机的时代,中国出现了早一代像严复、林语堂等英语方面的专家;再就是有近代“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从一个英语考试总是不及格的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出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些典型的人物实例充分说明点读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不起决定性作用,成绩的取得主要还是靠学生的兴趣、勤奋、努力。

(一)“点读机”对英语学习的优势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们处在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学生们容易遇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不认识单词,发音不准,读句子难等诸多问题。而点读机上一些以游戏形式进行的英语学习程序既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孩子在家学习了英语单词、句子,练习了朗读和英语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虽然点读机之类的工具对学习有帮助,真正地发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作用,关键是要让孩子在每天都坚持使用点读机进行学习。这种坚持,对小学阶段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来说,显得更重要。

所以,买点读机就像买钢琴一样,只有你督促学生坚持每天练习、学习,点读机才能真正发挥用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不然的话就只能变成昂贵的废品。所以,无论什么学习工具,坚持使用才会有真正的效果。

(二)“点读机”对英语学习的弊端

点读机虽然对小学生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过度使用会让学生对点读机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学生对单词等知识点不再去认真记忆,甚至不去记忆。所以,要把握好学生点读机使用的“度”。再者,由于点读机的生产厂家鱼龙混杂,所生产的产品也各不相同,所以,产品的发音标准度有的不标准;也有的不仅发声错误,还缺文少字,甚至于课文内容大相径庭。

另外,点读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被点读,必须要先下载了该书的软件,才能够点读,可用资源也较少。

二、无限宽广、渊博的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

多媒体资源成功地将单词和声音、图像、动画等相结合,让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记忆效果很好,解决了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单词记忆;通过观看多媒体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有趣的音视频短片等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尤其对初学的小学生作用会更明显;还可以拓展延伸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空间,使得学生从不同的形式来学习英语。 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模拟语言环境,有效突破重、难点;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答疑解惑等作用。诸如此类的优势还有很多,再次咱们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弊端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虽然有着很多优势,但是选择不当或使用度把握不好也同样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比如:观看动画片时,学生的主要经历放在了故事情节上,而忽视了英语的学习,这样就会容易转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导致本末倒置;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资源,也同样会造成学生不认真、甚至不再记忆知识点的现象;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可以说“面面俱到”,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相应的资源,防止学生出现“眩晕”现象。

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对话,英语学习也不例外。所以,一定要防止学生一味的观看视频、听音频,而忽略了对话、交流、应用等,如若不然就会造成“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后果。

总之,现代先进的科技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是肯定的,这个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在肯定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直面现代科技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弊端,在家长何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引导下,尽可能的将这些弊端克服或者避开,使得现代科技真正的为小学生英语学习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互联网k12教育论坛;从点读机谈小学英语学习的误区

[2]王花;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年10期

[3]包一君;应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10期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篇8

摘 要: 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师资人才。但是,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活动却存在着诸多的弊端,本文将从这些弊端入手,探讨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关键词: 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设计

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师资力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从学生的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以及自我创新的意识来看,学生诸多方面较为薄弱,这也显示出了教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弊端。因此,教师需要对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弊端

(1)对课程设置目的认识不清。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对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明确,对于课程设置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忽视了学生数学教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培养师范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观、数学观等方面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课程体系存在着弊端。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存在诸多的弊端,课程内容滞后,缺乏时效性;课程的适应性很弱,忽视了微型调查、探索研究等活动;课程门类比较的庞杂,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而且主干课目不突出,造成了课程的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也比较空,对数学教育没有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实践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

(3)课程调控不强。

课程缺少周密的安排以及总体的规划,而且教师对课程监控的效果不好,没有必要的保证措施和调控手段,课程虽然开设了,但是教学目的却不清楚;活动虽然搞了,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明的情况。而且,对于实践性的课程,还出现了只管理论、漠视应用的行为。

(4)实践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严重脱节。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活动课程与数学教育课程所占课程内容的比例很小,并且心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学法的实施只是流于形式。在课程的实施上,基本上都是运用“定义、定理、证明、举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了学生过于依赖和模仿,对数学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知识上,并影响到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高等师范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基础的感性认识,只有不断地培养和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要重视数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逐步聚焦。要重新建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进行深入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教育的兴趣。通过对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教育,逐步形成数学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品德以及专业理念,更好地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

(2)整体设计。对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进行规划。为了更好地培养热爱数学教育,并且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教师,这就需要学校对课程及这些课程需要实施的时间进行安排,对于一些跨度较大的课程,要分阶段地进行,并且每个阶段的重难点要突出。对于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

(3)全面创新。在优化课程体系时,要关注课程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做到“新”,使课程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其次,要做到“宽”,即要努力关注学生的实践和学习,课程的内容也应广泛涉及,而且,还要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课程的整合性。再次,要做到“实”,即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不能只是流于表面,要增强学生的探索体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最后,要做到“活”,对课程设计要灵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建立起课程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体现弹性。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的不同,在进行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化样学习的需要。要立足于一种开放的课程观,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上一篇: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下一篇:财产保全担保比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