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鸳鸯 一对蝴蝶

时间:2022-09-06 06:09:26

一对鸳鸯 一对蝴蝶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却是每个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因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情爱情的典范。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个经典故事,但是虽然这两部作品形同姐妹花,好似“两棵孪生牡丹”,毕竟有着中西方两大不同的背景,因此又具有强烈的差异性。

本能――全人类爱情的恒动力

爱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一个人无论出生在什么国度里,成长于什么文化中,都有着追求爱与被爱的本能。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美好纯真、坚贞不渝的爱情,每个民族又将其当成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十分相似的爱情故事。比如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经典爱情故事就在素材来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源于5世纪的希腊传奇。1562年英国诗人亚瑟,布鲁克据此传说写了一首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故事便传入英国,在欧洲大陆传播甚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根据这首长诗在1594-1595年间写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最早出现在东晋,若从形诸文字的唐代张读《宣室志》中所记载的梁祝故事算起,记录、扩编梁祝故事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可谓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特别是被改编成戏曲上演以后,梁祝的形象活跃于不同剧种的舞台上经久不衰,成了传统剧目。

两部爱情悲剧相似的故事情节:一对相爱男女自由恋爱,都受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女方家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期间都有好心人从中成全,在无望情况下最终双双殉了情;并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

作为维洛那名城两大家族的后代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次假面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真诚相爱,可两家“累世的宿怨”从根本上就取消了他们结合的可能性。劳伦斯神父暗中帮助这对恋人,无奈顽固的朱父硬要将女儿嫁与他人,朱丽叶假死被葬,罗密欧在其墓前服毒自尽,朱见罗亡也举剑自刎。

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同学之中有儒雅正直的梁山伯,三年同窗共读生活。使祝英台对梁山伯暗生情愫,后因祝英台接到家信需返回故乡,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百般暗示女儿身,梁山伯却木然不解,直到祝英台远去,才从其赠予的蝶扇中悟出真相。祝英台托师母做媒,梁山伯父母向祝家提亲却不成。祝父不顾女儿的反对硬是将其许配给马家,梁山伯为此怅然不乐,相思成疾而魂归西天。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坟前,为了心中的爱情自尽了。

两部作品里所发生的故事虽然横跨亚欧,年代相隔数百年,可是它们都歌颂了“爱情”这一主题,它们都把爱情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好的事物去向往,去追求,去赞美,它们都歌颂了青年男女纯真美好、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为爱情敢于冲破旧礼教的束缚,摒弃旧的婚姻观念,最后以死来抗争、捍卫神圣爱情的精神。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因为死亡而终结,而是通过死后永不分离而获得了永生,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爱情冲突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冲突,他们的反叛恰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两个家族有着世代的仇恨,这成了阻碍他们结合的第一道防线。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不想因上一辈的恩怨而放弃美好的感情,朱丽叶巧妙地应付了父母的逼婚,并悄悄地与罗密欧举行了婚礼。虽然他们最终双双殉情,但是他们的死换来了两个家庭的最后的和解。他们的爱由此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永远的胜利,它意味着人文主义的爱最终战胜了罪恶的封建家族的仇恨。

祝英台拒不接受其父对她婚姻的摆布,不屈服有权势马家的逼婚,敢于私订终生,他们以叛逆的姿态反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奉“父母之命”、由父母作主的婚姻制度,体现了当时人们与封建制度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催发了那个时代个人婚姻意识和自决的权力。作品结尾,梁山伯和祝英台化成一对蝴蝶,他们的爱在幻想的世界里获得了新的生命,得到了永生。

文化观念――东西方爱情的分水岭

尽管这两部爱情悲剧有以上很多相似之处,但毕竟有着中西方两大不同的文化背景,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因此他们的差异也很明显。

罗密欧和朱丽叶表达爱情是轰轰烈烈,当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相见时,他们心中爱的火花一瞬间就进发了出来。他们用最直接、最热情的语言向对方表达着爱意。罗密欧说“我情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赢得这份爱情”,朱丽叶则表白讲“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随了你,一我的夫君一走遍海角与天涯。”为了见心上人,罗密欧从一开始就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朱丽叶家的花园,向朱吐露爱慕之情,随后又大胆进入朱的闺房,与之分享爱情的幸福,朱丽叶也毫不逊色,面对母亲的逼嫁,她一面巧妙应付,一面与罗秘密结婚,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偷偷地渡过新婚之夜,为了保住自己的幸福,她不惜用撒谎、假死等手段。他们的爱纯真自然,不加掩饰,他们爱得那么简单,丝毫不考虑这份爱合不合适,应不应该,一旦相爱,就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他们所重视、所忠于的只是爱,自然发生的真真切切的爱,而不是社会、道德、习俗、家族强加于爱情之上的重重枷锁。为了爱情,他还甘愿抛弃家庭姓氏。为了爱情,他们宁愿献出宝贵的生命。

梁山伯与祝英台表达爱情则是隐蔽而含蓄的。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早已深深爱上了同窗三年的梁山伯,可她始终不敢直面相告,即将分手时也只是用“牡丹”、“鸳鸯”、“一对大白鹅”作暗示来表达她对梁的爱慕之情。梁山伯只知严守古训,一心只读圣贤书,同窗三年,竟不识祝英台女性特征的蛛丝马迹,当他得知英台原是“红妆翠袖”而“谈及婚姻之事”时,英台已许马氏,他竟硬生生接受了这个结局,在阻挠面前不是奋力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只是“自恨来迟,懊悔不迭”,怨天尤人,终至相思成病,“奄奄不起”。祝英台最激烈的反抗行动也只不过是当得知父亲将她许配马家时,先是“惊愕良久”,委婉拒绝,后与父争辩,愤然离去,再是深锁闺中,饮食不进,为了爱情,他们宁愿以生命作代价。

罗密欧与朱丽叶彼此一见钟情,面对世仇仍毫不退却。私订终身举行婚礼。后又设计假死逃避婚姻,可造化弄人,当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尸体横陈时,她就立即拔出匕首,选择了以死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生死相恋的爱人毫不听任命运的摆布,他们果敢,无畏,勇不可挡,毫不退缩,他们虽死犹生,虽败犹荣。从头至尾他们都在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为爱奋力抗争。

梁山伯与祝英台虽也以死殉情,而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支配,把命运交付别人安排。梁山伯面对阻挠只是空自懊悔,最后为爱相思身亡。祝英台虽有心于山伯英台,但在在追求爱情和咯守封建礼教发生冲突时,总是以牺牲爱情追求为代价。但是他们的爱却始终是如此的纯洁一尘不染,如此的完美忠贞不渝。他们相识数年还始终保持对对方义德纯真,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吗?

罗密欧匆匆见上情人最后一面,就毫不犹豫地服毒身亡,朱丽叶醒来发现丈夫的尸首,就毅然拔出匕首自尽。一对情人的鲜血,染红了阴森可怖的墓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死殉情的结尾场面与之相比之下却少了许多悲哀气氛。一个天清地明,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世界,梁祝化作翩翩蝴蝶,在百花丛中双双飞舞,飞往美丽的人间。

罗密欧与朱丽叶生长的文化背景是以希腊文化为源头的,而希腊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个人主义。它以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为己任,认为这是人生活的终极目标,是人自然本性的需求。这种个人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上文所说,罗朱两人不顾一切追随个人的自然本性,他们绝对不为其他任何因素而压制个人的愿望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无畏抗争和为爱牺牲的精神正充分体现了这点。

而孕育梁祝这对悲剧人物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它把人看作是社会性的存在,人是与他人共存的,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而非个性。当时人们普遍缺乏自主意志和个人生命自觉意识,社会伦理则成为了一套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压抑着个人自觉,如梁祝两人虽深爱对方,却无法摒弃伦理,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同时中国人面对命运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们常常是完全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作一丝一毫的抗争,如作品中山伯面对阻碍只知空自懊悔,怨天尤人。

总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爱情悲剧中体现出的无论相似性或差异性,都离不开彼此的文化,既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又充分展现了各自文化的魅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支爱情悲歌,恰如两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将永远闪耀在东西两方,交相辉映。

郗慧娟、郝宝燕:河北工程大学

上一篇:植根现实土壤的吟唱 下一篇:平面上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