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1:23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1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界首彩陶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相传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界首彩陶艺人继承和吸收唐三彩、界首剪纸、当地木板年画、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代彩陶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艺风格。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荣登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生存处境比较艰难。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从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关键词 :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7-03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kyx1201304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界首彩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AHSK11-12D54)

摘 要:界首彩陶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相传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界首彩陶艺人继承和吸收唐三彩、界首剪纸、当地木板年画、戏曲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经历代彩陶艺人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艺风格。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荣登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生存处境比较艰难。文章基于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从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关键词 :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17-03

界首彩陶是我国皖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陶器,它与宜兴的紫砂、湖北的铜官和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民窖”。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是与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及民俗文化等息息相关。如今,时代的变迁以及高新技术的冲击导致界首彩陶工艺失去了它原有的文化土壤与生存环境,其烧制技艺受到巨大冲击,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对其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捷。有鉴于此,安徽大学《安徽省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调查小组于2013年7月26日到29日深入界首市,探寻界首彩陶历史文化渊源及现状,进而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希望能对界首彩陶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设性的参考建议。

一、界首彩陶的历史溯源

据《皖志述略》中记载:“界首城东八里,颖水南岸有窑址,自隋唐以来,居民业陶,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如今所产陶器仍保持唐三彩特色。界首窑旧有卢窑、魏窑、殷窑、沈张窑等十三处窑群,以卢窑最为著名。”[1]界首彩陶在隋唐时期,继承了唐三彩遗风,其釉色呈现黄、褐、绿三色。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之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戏曲人物纹饰。同时,刻划、剔花装饰技艺手法也更加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艺人卢山义、卢山志有幸被地方政府选送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经过这次学习,卢山义、卢山志在纹样装饰造型、制坯工艺以及艺术素养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高。1954年他们在界首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了界首第一个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将该合作社发展为界首工艺陶瓷厂,五六十年代是界首彩陶艺术的盛名时期。文革期间,卢山义等彩陶艺人顶着压力,仍不间断地坚持进行陶艺事业。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采用剪纸的表现形式,歌颂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摄取当时样板戏的题材,刻划杨子荣的英雄形象,留下了历史的烙印[2]。从“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受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的指导,界首彩陶不断创新,不仅研制硅硼系列彩釉代替铅釉,使界首彩陶釉色艳美,而且造型艺术风格更加多样。

二、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科学革命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目前,界首彩陶的行业发展现状极不乐观。课题组成员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和田野考察发现,界首彩陶保护和传承存在四大问题,这些问题掣肘着它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一)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导致技艺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

一直以来,界首彩陶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式和作坊式传承。家族式传承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传承人的亲缘关系、家族系统为基本脉系进行传承。通过家族成员内部之间以言传身教的途径传承技艺。一般是子承父业,父为子师,代代相传。作坊式传承是由作坊主招收徒弟,师徒相授,传承技艺。目前,界首彩陶的生产基地主要有三处,一处是界首工艺陶瓷厂,制作人员有卢莉华、卢华、曹振亚和两名工人,另外两处分别是王京胜家和卢群山家,他们都是家庭式个体作坊。另外,在传承上家族之间在技术上是绝对保密,密不外传的,师徒之间也是手把手地口传心授的。这种原始的传承关系,不仅会使一些烧制技术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也会使传承链条过于纤细,一旦传承人故去,传承脉系中断,烧制技术就会消失[3]。再加上学员文化底蕴的薄弱,专业水平不确定,多数继承人都处于狭小的地域之内等因素,非常不利于界首彩陶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且限于家族内部小范围运作不利于媒体宣传和产业化推广。

(二)现代工业产品的涌现挤压了界首彩陶的生存空间

最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残酷的淘汰制,以及现代科技的介入,新型工业产品发展迅猛,各种新型材质、新的造型生活用品与文化艺术品层出不穷,使传统陶器的使用与生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工业产品占领主市场的情况下,陶瓷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问题,界首彩陶由生产陶器生活器皿转化为彩陶工艺品,市场变得极其狭窄。

(三)经济利益的牵制促使界首彩陶的从业者人数严重下滑

随着现代工业产品发展迅速,以传统技艺生产的界首彩陶还多以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经济利益低,很难实现大批量生产。作为工艺品,界首彩陶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现阶段彩陶制品表面的釉最多只能维持四五十年,之后便会出现褪色、脱落现象,降低了收藏价值。人们认为烧制彩陶难度大、费事,没有人愿意来学,甚至很少有人认为界首彩陶可以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年轻人更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计来专门学习制作界首彩陶的技艺。作为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彩陶,20世纪50、60年代还风行皖北,但现在制作者只有10余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

(四)原材料短缺遏制了界首彩陶的生存发展

《界首县志》中写道:“黄黏土俗称黄胶泥,为可塑性软质粘土,由黄泛沉积而成,是制作陶器的主要原料。”[4]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就是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可塑性,柔韧性、延展性和粘性都相当好,是极佳的制陶原料。用这种胶泥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界首彩陶在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粉土和白土,这两种化妆土是形成界首彩陶“白地红花”独特艺术风格的原料。白土和胶泥主要分布在界首田营镇陶庄湖一带,陶庄湖一带是粉土和胶泥的重要资源地。可是,现在陶庄湖已被划入田营镇工业园区,迫不得已,制陶艺人只有从外地采购化妆土,但是,采购的粉土土质均不如当地陶庄湖一带的土质,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界首彩陶的质量,而且也增加了制陶成本。陶瓷文化所固有的地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与其原材料分布的地区差异有关[5],目前,界首彩陶原材料不能当地取材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界首彩陶的生存发展。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界首彩陶的传承及发展。

三、界首彩陶的保护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安徽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受到各方面的保护与传承。我们结合在界首市的调研情况来看,在界首彩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地方政府应给予全面和有效的制度支持及资金扶持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当下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客观环境。界首彩陶是皖北传统文化的积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事关当前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大计,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首先,前文提到界首彩陶制作中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倾斜,让界首彩陶艺人在当地取到原材料,解决原材料紧缺的重要难题,降低制陶成本。其次,在当地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方面,需要建立在政府政策指导上,在培养人和被培养人自愿的基础上充分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要有相关法律条例的全方位保护,如医疗保险、补贴及传承教学的基本开支等。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再次,地方政府为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要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建立界首彩陶专题文献数据库,全面的展现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如对界首彩陶的发展阶段,建立分类文献数据库;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分析造型结构建立彩陶数据库;通过视频的形式对制作工艺收集建立数字工艺数据库;剖析界首彩陶原料,建立彩陶原材料数据库;将彩陶纹饰整理建立纹饰数据库等。同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建立与管理,实现专题文献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献资料的网络化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了解和关注。最后,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加大对界首彩陶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界首彩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目前,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界首彩陶。因此,通过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艺术节、民间界首彩陶藏品展、界首彩陶文化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展现界首彩陶艺术的魅力,推动界首彩陶文化研究,增强界首彩陶的影响力,引领人们对界首彩陶的新认知。不仅如此,还要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大都市”“走进大学城”等“三走进”活动。在提高广大人们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基础上,走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界首彩陶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地位和资源所决定的。地方高校应积极担负培养界首彩陶专业后备人才的重任。大学作为人才密集、智力集中荟萃之地,应当发挥其在界首彩陶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习地,要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义务。重视界首彩陶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美术专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彩陶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专业发展、田野调查、实习实践教学等层面建构传承教学体系,从大学中培养更多的界首彩陶传习人和创作者。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界首彩陶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事业急需的工艺美术学科,为界首彩陶艺术的发展提供土壤和养分。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将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责任落实到实处。

(三)通过创新发展将其不断融于现代化社会

徐艺乙在《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人的需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当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激发出新的需求来,不断的需求是传统手工艺不断发展的动力,不同的需要导致了人们创造的多元化:从最初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逐步发展到能够美化和丰富生活。”[6]创新发展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的基因和动力,对传统的创新式保护,它赋予传统工艺更强的生命力。首先,为了使界首彩陶更好的美化和丰富生活,传承人在继承界首彩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应从美学、设计艺术学、工艺学等角度将现代设计理念、现代视觉符号和艺术语言融入到界首彩陶外观造型和刻花纹样中,以提高其艺术品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其次,开拓新领域、研发新产品。从造型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将其融入现代空间环境。如制作彩陶景观雕塑和彩陶景观小品的形式介入皖北地区的城市环境空间,能够较好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风格,提升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再次,充分发挥科技发展的力量,发展界首彩陶产业。在大力提倡原始的手工制作的同时,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运用科技的力量加大对技术难题的攻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制作周期,减少制作成本,提高制作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发解决界首彩陶的时间久了褪色、脱落的问题。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界首彩陶的产量、品种,扩大消费市场,更增加了界首彩陶的收藏价值,无形之中提高了销售量。

四、结语

界首彩陶作为传统手工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工艺语言,是皖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真实反映,为研究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语境中研究界首彩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树立科学、系统的保护观,注重协调保护中的传承、传承中的发展,让民间艺术更好地回归民间,使其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皖志述略[M].1983.

(2)张志.载誉的界首彩陶,界首陶瓷[Z].合肥:合肥枫海印务有限公司,2006.

(3)徐华颖.青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J].文艺争鸣,2011.(10):153.

(4)界首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5)高峰.界首戏曲人物纹饰彩陶的成因及其艺术特征[J].装饰,2012(1):116

(6)徐艺乙.工艺美术的发展当与时代相适应[J].美术观察,2011(6):13.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2

【关键词】建水紫陶;工艺;装饰;传承;发展

建水紫陶产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是云南民族文化艺术珍品,采用原生态的陶土,集书画名家之墨宝,汇雕刻艺术之神韵,大处能容江河山川之气魄,细微处则可见花鸟虫鱼之神韵,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然而,在世人的认知度、销售价格以及收藏价值方面却逊色于宜兴紫砂。本文通过介绍建水紫陶传承之处,分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以名扬海内外的宜兴紫砂为例提出一些适合建水紫陶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的个人意见。

一、 建水陶艺,天下无双

(一) 取土制泥,天然纯真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的原生态“五彩土”,属粘土原料,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二)拉坯成器,精准绝妙

建水紫陶主要是以心手感应的手工拉坯为成型工艺,由于其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故建水陶坯一直采用传统的车盘慢手工拉坯,造型只有圆形圆器。这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的本质区别。

(三)装饰精美,流芳百世

建水紫陶做工精细,尤重装饰。集金石、书法、美术于其上,其“残贴”和“淡艳”装饰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古今骚人墨客以陶坯为载体展示书画风采,成就独一无二的建水紫陶,传承千年不朽的紫陶文化。

(四)工艺精湛,妙笔生花

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三大名陶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采取阴刻阳填的工艺(如图1)。画家手中笔墨挥毫间的灵动,显现出文人骚客清雅脱俗的气质神韵;雕刻工喻巧于拙的刀笔,游走在分毫之间的力度,将书画的语言演绎成金石味的朴拙。

(五)火中取宝,土窑烧制

紫陶成色古拙多变,每一件都无雷同。且目前仍坚持使用传统窑――龙窑,其烧成温度在1000~1200摄氏度之间。不同的温度会影响陶坯内的氧化铁呈现出不同颜色和花样,“窑变”丰富、变幻莫测,故建水紫陶又称为火中取宝。

(六)打磨抛光,定型成器

无釉磨光工艺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色,堪称陶坛一秀。大体分为三步:1.去火皮;2.细沙打磨;3.“鹅蛋石”手工抛光(如图2);无需用釉料来实现光泽。

二、商业发展,走向世界

紫陶生产历史不长,其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和刻苦钻研、革新工艺的陶艺人。从工艺、装饰角度来讲,建水紫陶远比其他三大名陶要厚重得多,但从目前发展来说建水紫陶的运营存在许多阻碍因素:

(一)生产效率和传统手工工艺冲突。

(二)制陶艺人的积极性不高。

(三)品牌调性、知名度太低。

(四)政府不够重视。

同为中国四大名陶的宜兴紫砂有着专业技师数万名,名师亦不胜枚举,上好的紫砂价值连城,销售网点遍布全球,紫砂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热销的原因与其世界的接轨化、不停改革创新离不开。现在建水紫陶面临着在传承紫陶文化的同时,又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问题。应积极向有着成熟商业运转模式的宜兴紫砂学习。

三、 植根经典,推陈出新

(一)传承

传承,顾名思义,传习承接与传递,是更替的继承,是历史的借鉴。民族文化传承强调的是纵向的延续而不仅仅是横向的传播。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保证紫陶特有的工艺和装饰基因、血型代代相传避免流失。云南建水紫陶作为四大名陶之一,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如何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住紫陶的经典文化特色,又不被外来文化所挤压、改变乃至丢失,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专业紫陶艺人,提高紫陶作品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及收藏价值。

2.合理配置紫陶商品的销售点,比如可以和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及象征物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紫陶品,扩宽销路。

3.积极参加并举办各种形式的紫陶作品展览活动,向大众及时推出紫陶新人新作,重视文化推广,增加知名度,提高紫陶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

(二)创新

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创新是陶瓷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创新”,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内在因素:思维、意识、格调的更新。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这里强调的“进入”是一种自身文化姿态的主动进入,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接受并被认同的进入,是高等陶艺教育在国内普遍实施的人才战略进入,也是陶艺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的进入。通过对建水紫陶生产厂地的实地考察调研,本人有以下几点的建议:

1.改进工厂生产线流动形式。

建水紫陶往现代工业化生产发展,必须用现代管理理念和适应现代市场的营销理念发展紫砂产业。调制新型原材料,改进技术和艺术手段,扩展新品种,创作多变造型。

2.不断丰富装饰艺术风格。

适应时代的需求,结合云南民族风情,创作新的建水紫陶的视觉印象和艺术特色。

3.精心策划商业运作

如在营销渠道上和品牌知名度上进行精心的规划和系统的安排。

4.完善售后服务。

为客户提供送货上门、质量保证等服务以及紫陶收藏、保养方面的知识咨询等。

5.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多下功夫,这与紫陶文化的推广深度息息相关。注意紫陶文化产权方面的保护,以及对紫陶原材料“五彩泥”的使用权利范围方面制定细致化、实际化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了陶土流失、紫陶劣质赝品的出现,同时也避免了非再生陶土资源的浪费。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多的资金投入和高科技的支持。

四、结语

建水紫陶要想发展长远,最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牢记“特色是企业立存之根本”。在传承好建水紫陶工艺和装饰设计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中西方陶艺文化,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商品市场的不稳定性与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相比较联系,依据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对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从中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发展之路,创作出适应甚至引领时代潮流的陶艺佳作,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把建水紫陶的曼妙身姿展示在世界陶艺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 李朝春:云南建水窑陶瓷[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 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3] 时顺华:当代中国紫砂图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 马行云:云南建水紫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5] 董万里:以设计的视野展望建水紫陶的产品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10(3).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3

文学和艺术在很多时候相互依偎,不可分割。进入现代以后,较之于日本陶艺的迅速发展,中国陶艺发展变缓,全球范围内陶艺的市场份额更多的被日制陶艺占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重要原因是中日两国文学对传统技艺的不同书写。通过对比现当代以来中日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对陶艺的不同书写,可以发现文学的书写和宣传在陶艺的发展中影响较大,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重视明显不足。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更多地认同传统艺术,并更多地担负起对包括陶艺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责任。

【关键词】

中国陶艺;日本陶艺;现当代文学

近年来,日本的陶艺制品势如破竹地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在日常生活用品领域让中国百姓应接不暇,更是给一直以陶瓷鼻祖自居的中国带来文化方面的冲击。从高端化到平民化、细陶制品到粗陶制品,日本陶艺无论是在艺术审美上,还是在日常实用功能上,都占据着领先位置。现代中国制陶艺术不仅需要研究和传承古代辉煌和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保持警惕并注重创新。中国陶艺主流地位丧失,除了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对比中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可以发现文学作为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影响两国陶艺不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中日陶瓷艺术发展现状对比

几年前,在中国大陆的沃尔玛、欧尚、大润发等大型超市里,碗碟类用具展台上主要展出的是中国本土制造的瓷器。而最近两年,日本陶艺制品的展示面积在不断增加,且日产陶瓷的价格有时是中国的3至4倍,却依旧受到众多国人的喜爱。包括笔者在内,消费者多会被日产陶瓷的绚丽多姿、古朴大方或自然典雅等风格和造型所吸引。相比于中国生产的传统陶艺制品,日本的陶艺制品似乎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及消费需求。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的销售则更不乐观,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侯弘直言,他在北美陶瓷市场几乎找不到中国产的日用瓷,反而有很多顾客购买高质量的日产陶瓷。而相比日产瓷器的精美和高档,北美市场上的国瓷则多是“国内常见的‘老三样’,粗瓷大碗,形状不一、印花模糊,的确不招人爱。”①不仅如此,在其他欧美国家,日产陶瓷器不论是质量、市场还是声誉,几乎全面赶超中国产的陶瓷,中国古代陶瓷的美誉几近要被定格在历史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技艺、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陶瓷技艺以及市场衰弱的原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郑宁在《日本陶艺》一书中分析日本陶瓷文化的形成的六大因素:一是岛国的根基意识、二是自然环境的依托、三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四是传统美学观念的延伸、五是民族心理因素的表露、六是独特文化形式的展现。②其中,第四、五、六点的合力作用导致日本的很多陶瓷制作技艺以文化承载的形式出现在很多日本知名作家的笔下,成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结合现象。笔者在阅读日本近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发现,陶艺与传统的茶艺相结合,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符号被提出并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被强调,日本的陶艺以文化承载的方式,在文学的推动下获得了更深远的发展。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可以看作中日两国陶瓷技艺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分水岭。日本的在国力上的领先曾激励了众多我国的文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之文明开化大声疾呼,但如陶艺这类相对微小的传统艺术门类多被忽略。现当代中日两国的主流文学对传统陶瓷技艺的不同态度是导致陶艺发展不同走向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现当代文学对陶艺的不同书写和作用

中日两国现当代文学对各自的陶艺书写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也对两国陶艺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日本现当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与日本民族注重传统的精神和文化主张一脉相承,并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突出了对相关陶艺的书写,进一步推进了日本陶艺的普及和发展。而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西学之路使很多传统文化被否定和遗忘,中国现当代文学普遍缺乏对传统技艺的认同和书写,不仅没有认识到中国陶艺发展面临的危机,更制约了中国陶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中日近现代文学对陶艺不同书写的原因主要受到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文化认同的共同作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其小说《千纸鹤》的全篇有着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及艺术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以茶道为载体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小说以茶会开篇,行文的有多次茶会中穿插着大量与日本茶文化有关的陶艺描写:“菊治喝完茶,欣赏了一下茶碗。这是一只黑色的织部茶碗[桃山时代(1573-1600年)在美农地方由古田织部指导所烧制的陶器茶碗,织部茶碗由此得名。]正面的白釉处还是用黑釉描绘了嫩蕨菜的图案。”③“茶盘里放着两只筒状茶碗:一只赤乐与一只黑乐〔指乐氏烧制的赤、黑釉两种陶茶碗。相传是长次郎于天正年间(1573-1592年)所创,由丰臣秀吉赐乐氏印,传至今日〕。”④此外,“志野彩陶”“母亲的口红”等部分,还有大量的关于志野陶罐的描写,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陶艺不仅使其情节逼真可感,而且普及了茶艺文化和陶艺知识,勾起读者对陶艺的求知欲和认同感。川端康成将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深刻地体现在小说里,在发展和弘扬日本文化的同时也宣传了日本陶瓷艺术。陶瓷不论是在现代的日本还是中国,在小到喝水吃饭,大到煮酒品茶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其小说《红高粱》中描写到的老酒坊,装酒用的酒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陶器用品,“他把酒坛子按到瓮里,酒咕嘟咕嘟灌进坛。提坛出瓮时,坛上的酒滴滴答答落入瓮内。父亲改变了主意,他把坛里的酒倒进瓮里。”而中国古代精品瓷器走俏的上层路线决定了其不会出现在山东民间的小酒坊里。中国精品陶瓷与百姓生活脱轨,中国现当代文学缺乏对传统工艺强烈的民族认同、缺乏书写传统技艺的意识,很多传统技艺只能在少量的从业者之间和专门书籍中得到传承,这些也是造成现阶段中国陶瓷国际竞争力偏弱的重要原因。在物质和文明日益泛化的20世纪现代化大浪潮中,中国陶艺虽然开始偏重平民化路线,却未能以质量为坚守实现良好的过渡,以至于出现中国陶瓷粗制滥造较多和市场总体低迷的困境。通过中日两国文学内容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的文学相对缺乏对本国陶艺的认同和书写,没有意识到中国陶艺的困境,更没有为包括陶艺在内的传统技艺承担起文学本身应该担负的责任。

三、中国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文学相助

从日本文学对陶艺的书写可以发现:文学对包括陶艺在内的众多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陶艺的平民路线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我国的精品陶瓷也能够走平民路线,创作出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并喜闻乐见的陶艺作品,而不是《红高粱》里样式粗糙的大酒坛子,其发展的空间是不是会有所拓展?让百姓真正了解,欣赏和喜欢的陶艺作品,必然会为当下中国陶艺的传承带来另一番景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陶艺应坚持面向平民阶层的发展方向,同时把好质量关,学习日本陶艺最核心的竞争力即其制作精良的产品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这里需要承担的就是连接传统和现代,连接大众和精品的纽带作用,一方面传播传统的文化和技艺,另一方面为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打下基础。首先,中国现当代文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在传统和精华不断遗失的当下,中国文学应树立起对传统的认同意识。只有真正地将陶艺当作一种文化和艺术,并真正地热爱中国的陶瓷艺术,陶瓷艺人才能像日本的陶瓷艺人那样将自己的技艺提升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做到让每一件作品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文学也是一样的,需要在对陶瓷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其次,对专业的制陶技艺的描写并不应该是文学创作的重点,文学表达的重点多在于对审美体验的描述。文学作品不能为了宣传而创作,而应该在行文时在关于陶艺的部分注重向读者传达相关的审美感受。如同川端康成的《千纸鹤》那样,并不仅是就技艺写技艺,而是将陶艺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审美效果共同服务于小说的叙述和情节。同时作者笔下的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情爱故事拥有了更多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生活感,也更加容易深入人心。最后,文学对陶艺等传统技艺的描写,一方面要尊重历史事实,真实地再现这些技艺,另一方面需要作者采用正确的写作策略,让艺术为文学服务,而不是抓了艺术,丢了文学。文学的巨大力量不仅在于可以上通下达,还在于现代社会条件下文学表达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电视、电影、互联网新媒体等都是重要的文学表达途径,并对引导大众趣味和认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如果当下时代的主流作家能够拥有重视传统的意识,并将其认同付诸于文学创作中,一定能够极大地发扬传统的陶艺文化、促进人们对中国陶瓷艺术的重新认识,甚至进一步推动中国陶瓷艺术走上一条健康的现代化之路。提倡文学对传统陶艺等的重视,最终是为了促进我国制陶技术和陶艺市场向良性方向发展。

结语

在对日本陶艺的飞速发展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原因进行研究与对比后,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陶艺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对传统继承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不足。中国一方面需要学习的是日本古陶的“师法自然”“自性真空”的纯真、朴实风格,另一方面需要学习日本在陶瓷制造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中日文学对陶瓷艺术不同程度的书写再次证明了“文艺不分家”的重要性。中国文学在恰当处应加强对包括陶艺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描写,并以文学的形式建言献策。文化和艺术的复兴不是一日之事,只有一代代中国人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努力,这一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作者:唐丽华 黄海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3级

(注: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科研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A009;四川省南充市社科规划课题,课题编号:NC2013CO33)

注释:

①侯弘.试论日本陶瓷的发展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06:2.

②郑宁著.日本陶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4

关键词:天水;陶瓷文化产品;开发;生产性保护

1 引言

天水是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陇右丝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点区域,伏羲文化、彩陶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等文化类型与遗产资源,成为该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陶瓷文化艺术产品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成为天水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集发掘文化资源、发展各类园区、培育市场体系,以增强甘肃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信息服务体系,成为甘肃丝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构成与举措。旅游文化环境视野下的天水陶瓷文化开发成为该区具体开发的重要环节。

2 天水旅游文化开发的资源优势

文化遗址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具有公共性、景观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艺术形式,因其独特的考古价值、风格特征和艺术形式颇具社会影响力。天水地区具有其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文化资源积淀丰厚。譬如我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之一的伏羲就诞生于天水。据《汉书》记载:“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说明天水是名符其实的“羲皇故里”。《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仇夷一说为今甘肃陇南仇池山。伏羲始祖文化在天水成为海内外颇具特色的文化类型。被誉为“彩陶之乡”天水及周边地区,有大地湾、临洮彩陶文化遗址,大地湾遗址孕育着享誉中外的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类型,彩陶艺术丰富的纹饰和多变的器型成为历史学、美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另外,以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文化,以及三国古战场文化,成为影视文化传播、旅游项目开发及旅游文化经济品牌建设的形式内容,由此引发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建设、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以及旅游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拓展。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传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了当代的文化特征与人文情感,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能满足这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于它将传统文化内涵糅合现代人的人文思想创造出适合当代文化生活的物质形态,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与观众进行形式与精神的沟通、交流,以提高观众对旅游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2 天水陶瓷产品的发展状况与生产性保护开发

2.1 陶瓷文化产品的发展状况

近年,以天水旅游文化为题材的陶瓷文化产品,以旅游文化为依托与当地文化经济相联系,利用当地丰富的陶土资源和工艺技术手段,不断挖掘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产品的质量、品位与档次,逐步打造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该区较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产品企业有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甘肃三和雕塑景观艺术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与私人作坊,这些公司通过陶瓷工艺技术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更新观念,运用陶瓷材料通过文物仿制、复制、挖掘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创新,形成了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品牌和产业。例如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自从1998年在北道区甘泉镇工业示范区投资筹建以来,不断开发研究生产以天水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艺术品,在2000年正式投产后,研发和生产出一批具有天水文化特色的麦积山石窟雕塑、壁画,大地湾彩陶仿制、复制品,伏羲文化艺术以及敦煌文化等几大类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上升,并于2006年5月成功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天水旅游文化产业推动下的陶瓷文化产业正逐渐形成如下特点和趋势。首先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走先传承后创新之路。在文化资源产品化的过程中,对传统艺术的仿制、复制成为该区产品开发的普遍现象。例如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大地湾彩陶仿制复制、麦积山石窟的佛教陶艺雕塑产品、以及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壁画与陶艺,明显留下了对传统艺术承袭的痕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制约于生产者创意创新的能力。第二,文化类型丰富,产品层次丰富。根据文化的类型与特点研发产品项目,生产出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产品是该区特色之一。目前,天水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有四大类:麦积山石窟雕塑70余种,壁画38种,大地湾彩陶160余种,伏羲文化艺术品10种,投入市场后反馈良好,颇受市场的认可和欢迎。第三,树立品牌观念,注重舆论宣传与推广。为了宣传文化底蕴深厚的麦积山雕塑艺术,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制定了“以品牌谋发展”的经营战略,组织参加了国内外各种规格类型的展览活动。其中在2001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东方微笑”系列陶艺作品荣获三等奖,作品“小沙弥”被组委会收藏;2003年参加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品展览,麦积山雕塑系列作品荣获金奖;2003年4月参加日本大阪旅游推介会,公司产品深受国际友人青睐。通过对各种旅游文化产业的学习与交流、推广和宣传,让外界更深层次地认识了天水文化产业,为公司的良性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2 陶瓷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开发

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主要目的不是大量生产产品,而是通过生产过程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传承。”[1] 天水陶瓷文化艺术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条件,既包含物质文化的因素也包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其开发应建立在传承保护基础之上,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从文化资源中提炼精髓,将学术界共识的“生产性保护”理念引入该领域,借助于现代设计的研究成果提升工艺文化产品的质量、转变观念、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解决天水陶瓷文化开发的关键问题。生产性方式保护在生产中实现天水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使天水文化品牌得以推广,同时使陶瓷文化在创新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正如方李莉提出的观点:传统工艺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受现代文化生活的冲击正在蜕变,形成了新的特点,成为现代文化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资源。[2]目前,天水市的陶瓷文化保护性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传承的生产方式。通过对文物的仿制复制,再现传统的生产工艺与模式,产品属于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通过产品的造型、形式与装饰传达文物的文化内涵,还原给当代人直观的印象,在文化与观众之间,仿制产品起着文化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大地湾、临洮等地的彩陶复制,甘肃三和雕塑景观艺术有限公司、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雕塑文物复制,运用传承的方式借鉴了传统的造型、色彩与工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

(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传承与保护。在天水地区受古文明彩陶文化的影响,后来发展起来的有平川的磁窑、华亭窑等民窑窑口,每个窑口都有自己的陶瓷生产工艺与特色,这些民间技艺主要通过生产的方式师传徒授、世代相传。由于受到当代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冲击,民间艺人的传统技艺因产品市场需求的剧减而趋向边缘化,近年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扶持,这些传统的技艺重新得到关注与支持,向民族民间特色艺术发展。例如大地湾的彩陶仿制、马家窑彩陶制作等地传统的陶瓷造型、雕刻、施釉、彩绘、烧制等生产技艺得到保护与发展,成为该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

(3) 创新创意理念下的保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行创意创新,创新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时代现实条件、适合于现代生活节奏与需求的创造,在开发领域则体现为将传统文化资源化,在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体现为形象创造,在表达上习惯将传统文化以符号形象的方式与设计相结合,传达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审美追求,在不影响文物保存的前提下利用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要素创意创新。梁思成认为“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 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 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不同的民族, 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 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4]这要求设计者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构想有机结合并努力体察其作品在现实中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把握时代脉搏,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做到“古为今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尽管当地政府与文物主管部门已经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但在天水文化的保护性生产方面仍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对一些文化遗址、文物应采取抢救性、立法性方式进行保护,关于一些文化遗存的改造修复应采取慎重的态度,严禁当地个人与集体急功冒进、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低层次开发,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论证、文物修复专业的参与下进行,对文化遗址低层次的装修于改造只会带来破坏性的灾难。正如樊锦诗在保护敦煌壁画时描述的那样:这些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另一方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和当地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提高艺术价值的质量,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名牌。例如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在创业之初,为了确保产品艺术的品味,聘请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提意见: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前任院长王朝闻,中央美院前院长罗工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钱绍武等艺术家指导,不断改进工艺,在传统基础上创造新的工艺,陶艺作品日趋成熟,终于研制出以“小沙弥”为代表的“东方微笑”系列的雕塑陶艺,成为天水游客首选的旅游纪念品。

目前,甘肃旅游文化艺术品、工艺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文物的仿复制形式的浅层次开发,例如大地湾、马氏工艺品等公司都存在将经典的彩陶类型复制成廉价的彩陶纪念品的现象,创新创意的产品较少,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更少。虽然当地群众能够自发地进行文化艺术发掘,毕竟民间的文化发掘受到艺术教育、艺术修养、产品研发条件的制约,开发的艺术品位普遍较低,这种低层次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市场的需求,降低了产品的档次。当然影响国内外的著名文化设计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例如在产品研发方面,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在2001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东方微笑”系列陶艺作品荣获三等奖,作品“小沙弥”被组委会收藏;2003年参加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品展览,麦积山雕塑系列作品荣获金奖;在景观设计方面,在“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由兰州市园林设计院设计的“兰州展园彩陶园”,一举囊括了水景金奖以及设计、施工等六项大奖,该园充分展示了陇右深厚的民俗文化和黄河文化底蕴。

3 天水陶瓷文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面对天水文化资源丰富,却文化产业相对薄弱的现实,文化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虽然天水旅游文化在陶瓷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需要在下面几个角度做出努力。

3.1 更新发展理念、发挥创新人才效能、突出科技引导作用

目前,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在陇右地区还很缺乏,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创新团队的建设及文化创意平台的建设是企业创建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的前提与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的陶瓷创意设计与生产成为发展中的动力要素,科技、信息、知识、智力在产业运作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陶瓷创意发展的必要环节。尤其是硅酸盐的研究和市场产品的定位问题尤其突出,利用本土陶瓷原料,就必须理解化学成份,才能根据具体的性能确定开发的层次。另外是传统的陈设工艺在市场销售受到影响时,可以开发生活陶艺产品,既美观又实用,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日本学者柳宗悦曾提出工艺品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称工艺乃民用之根本:“……工艺应当有助于我们,为我们服务而发挥作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每一个人提供服务。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3]。因此,建立与省外陶瓷材料工程研究和陶瓷艺术设计研究的协同创新,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团队、加强创意园区的建设,立足于地域文化现实使天水旅游文化形成良性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可行策略。

3.2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完善设计服务体系

发展品牌名牌是文化企业树立自身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的要素之一,设计服务则是陶瓷创意产品管理规范化的基本环节与要求,也是创意产业品牌建设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质量要素成为影响企业创建品牌的首要选择,高端的创意陶瓷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设计质量,陶瓷创意的特色与商业推广依赖于设计质量的水平,是产业链的首要环节。例如以旅游陶瓷为发展方向的天水汉唐麦积山陶艺公司,在早期生产陶瓷陶塑时因为制作工艺问题未能解决而损失较大,改良后才得以解决。其次是文化品牌的推广。文化品牌以质量为基础,借助于媒体宣传、市场传播等手段树立商业品牌形象,而旅游文化产品则要与具体旅游文化相结合、同步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人性化设计在设计领域越来越趋向细腻和健全,设计服务质量体现在产品的业务沟通、销售、包装、物流、反馈等方面,集中反映了产业的管理水平、业务素质、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进而将影响业务拓展和产业的信誉。

3.3 开放、交流、协同创新观念

信息时代为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旅游陶瓷创意设计也不例外,旅游场所本身的公开开放、参与交流的特点为旅游文化市场宣传提供了天然的优势。首先,通过科技学习、专业积累,开发新的材料、技术工艺、装饰手段和烧制方法,创造新颖特色的产品。譬如塞纳河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在感到装饰类工艺品市场销售时,开始着眼于生活类艺术陶瓷的研发,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在协同创新方面,加强本区域内的协作,将平川富饶的矿产,进行品相分析研究,根据陶土硅酸盐的构成特点,通过陶瓷工艺配制与技术合理分层次进行开发市场产品,这需要陶瓷产区与省内外陶瓷研究部门、高校科研部门进行协作,有针对性将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分别开发陈设工艺品、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景观陶瓷,将研究与生产、传承与创新紧密联系。第二,疏通企业之间的协作。引进其他产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理念,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吸收外来资本,提高陶土资源产地的生产力和市场影响力。第三,搞活陶瓷产区与旅游文化开发领域的的联系,将旅游文化项目研制开发、原料加工、能源供给、需求市场相结合,协同发展。最后通过市场观察、市场调研、消费反馈,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制定新的方案与对策。因此,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业务间的合作、互助、共赢将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思路。

4 结语

2004年哈弗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得出核心结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向文化积累厚重的城市转移。”[5]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甘肃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如何走文化经济开发之路,选择适合于本土特色的发展模式,振兴丝路经济带,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成为众所关注的要点,发展旅游文化陶瓷产业成为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 总之,天水旅游文化开发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保护性生态开发,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其开发的宗旨应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而不是利益驱动下盲动行为。

参考文献

[1] 徐艺乙.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J].南京艺术学院报,2008(1):3.

[2] 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5(5):92.

[3] 黄焕义.朱金华・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特色[J].北京:中国 陶艺家 2007(2):12.

[4] (日)柳宗悦.民艺四十年[M]q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0-81.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5

景德镇瓷业辉煌与其先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在长期制瓷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谨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因此有“一杯工力过手72方克成器”的说法,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练泥的只管练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镇瓷器得以成为全国瓷器的翘楚。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而骄傲自大,陶瓷艺术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前进发展

千年的陶瓷辉煌,给景德镇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也煅铸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传承和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是瓷都广大市民颇为关注的话题。景德镇陶瓷艺术如何在发展中创新中前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应当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

景德镇陶瓷在发展中的优势:

首先,景德镇拥有深厚的陶瓷艺术根基。近代的“珠山八友”开一代新风,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景德镇每代人都会出现陶瓷艺术大师,这里是陶瓷大师最多的地方。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队伍庞大,拥有众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学院教授,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

其次,景德镇拥有完善的陶瓷教育体制。全国唯一一所陶瓷综合类大学设立于景德镇,更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的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研究力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分别设有部级、省级、市级的陶瓷研究所,大型的画院、研究院也有数家,大街小巷遍布艺术家的工作室,整个瓷都形成了极具活力的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氛围。

再次,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统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催生了大量的草根陶瓷艺人,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家族相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景德镇陶瓷虽然有千年的历史,经历千年的发展。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发现陶瓷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风气。例如:

1、艺术陶瓷带有严重的商品性。注重商业性但却忽略了艺术性。从理论上看,陶瓷艺术作品和其他任何艺术种类一样,有着商品的属性,有一种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相统一的特性。但是,艺术作品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商品属性有其特殊性。它的特殊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它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各种思想观念与风尚的影响。因此,陶瓷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艺术市场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它有诸多的条件。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艺术作品的这种商品属性并不是内在于作品的一种属性,而是在艺术市场的交换过程中,由市场经济这种特定的社会制度附加在作品身上的一种外在社会属性。因此,真正有内在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它有艺术性而不是因为其有表面的商业价值和价格。反观景德镇当前的陶瓷艺术领域,有一股很严重的商品倾向,唯利是图者大有人在,模仿、抄袭姑且不说,一哄而上,粗制滥造,一味迎合商家的要求,竭尽媚、俗之能事。这类倾向,仅仅把陶瓷艺术的创作当作一般商品的生产,抹杀了艺术家的灵感,又误导了广大的欣赏者和购买者。应该说明,这种倾向不是陶瓷艺术本身使然,而是某些制作者人为因素造成的。像薄胎瓷,原来是瓷都景德镇的绝技和稀世珍品,现在滥到何种程度,是世人皆知而又令人痛心的事。青花釉里红本是景德镇稀有之物,现在几乎人人都做,比比皆是,有人称之为“瓷都一片红”,它的前途也令人堪忧。

2、艺术陶瓷缺乏创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是这个领域的老话题了,也是陶艺家、理论家和收藏家所关注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成功的陶瓷艺术家,都是处理好了这个关系的人,反之,则是没有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明显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泥古,一是媚奇。前者迷信于古代,颇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样子,唯古是尊,无论是器型,还是表现题材、技法乃至风格,都唯古是从,鲜有新意,若是商品,也无可厚非,更何况,时下“仿真”艺术品正流行着呢。若能真正做到“仿古暗合,与真无二”也是幸事,只不过要标明“仿真”或“仿古”,以正视听。笔者这里决不是反对和指责仿古瓷的制作和生产。相反,从商品经济的角度讲,景德镇在这一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笔者所指的泥古,是一种创作倾向和一部分陶艺家的创作态度。他们食古而不化,塑和尚,还是几百年前的形象;绘山水,徒有前清之形而无其神韵;画花鸟,不脱古人之迹而无古人之心,毫无创意,更无时代气息可言。若从艺术标准衡量,则几乎毫无价值可言。与此相反的另一种倾向则是媚奇。这种人,往往羡慕新,追求奇,每每为观看到新奇的作品而激动,便起模仿之心,不求甚解,一味猎奇。好像越奇越怪才越具创造性,才越具有艺术性。

其实,恰恰相反,这是缺乏艺术功力的表现。我们反观景德镇陶瓷拥有巨大的优势和现状。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那么如何继续发展呢?

首先,只有发挥陶瓷艺术人才的巨大优势,才能保持景德镇陶瓷艺术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繁荣和发展文化战略的实施,景德镇市政府加大了以陶瓷艺术为主的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艺术陶瓷更是如鱼得水、扶摇直上。在政府引导和众多艺术家的运筹和领衔下,如今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陶艺佳作层出不穷。

其次,发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域文化性,陶瓷是景德镇人的根,也是景德镇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景德镇要发展,就必须发展陶瓷文化,我们要抓住当前国家推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全力发展我们的陶瓷艺术。

再次,搞好陶瓷艺术的传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之所以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它始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景德镇最有名的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都是从无到有,从前人传承下来的工艺基础上创新而来的。对于先辈,我们要心存敬畏和感恩。对于陶瓷艺术,我们要满怀激情去传承创新。要想在陶瓷艺术上有所创新,做的就是博采众家之技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创新就无从谈起。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6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宽阔空间及其艺术领军人才的队伍,建构了景德镇窑变釉彩艺术创作的奠基石。陶瓷艺术作品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更需要陶瓷绘画创作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和发。其艺术创作如果仅局限于不同画种的互相借鉴而缺乏自身独有的本质语言,则失掉了不同艺术门类独立存在的美学意义。陶瓷中中国画的传统表现形式,并不能反映陶瓷自身材质规律的艺术语言特征。陶、火、釉作为瓷艺术的本质意义,是以瓷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高温窑变釉彩艺术由人工—材料—高温等因素的运用而成,非人工绘制单一因素而成就。陶瓷艺术是依托科学技术要素从而造就了瓷艺术意像的形式语言,犹如中国画的泼墨和中国漆艺的髹饰,无不是以意象为艺术画语而为之。高温窑变釉彩是名副其实的“火的艺术”和“材质艺术”,高温下产生不同色釉的流动,难以形成具象图像;即使色釉成分、工艺、温差等已具有量变的可控规律,而高温窑变釉色的质变仍难以掌控。在1300度高温上下区域变化中,依靠人工技能控制色釉窑变的肌理的艺术语言具有偶然性的作用,而可谓之形态艺术。可见窑变色釉的成功,一半为人工,更多为天成。因此,化偶然为艺术必然,需要诸多因素的融合和长期的探索研究,是人的自身艺术功力和瓷釉自然造化的融合,是无法雷同的艺术原创,也是从人工价值超越到美学价值文化层面的原始创作。窑变釉彩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中留给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历史机遇,它将改变当代艺术的孤独而走向社会的普及和应用性领域,促进中国传统美学价值观念大众化审美的需求。犹如中国漆艺术拥有宽阔的社会应用领域,窑变釉彩艺术创作也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二、窑变釉彩艺术的当代社会应用领域拓展分析

文化创意与陶瓷产业的融合,是当代景德镇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拓展的主要形式。高温窑变陶瓷工艺,其文化艺术传承历史悠久,自明清至今以器具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轨迹,证实了其宽广的社会应用的领域。伴随社会发展,高温窑变色釉艺术作为新型文化产业,更具有待于拓展、创新的领域和开拓其前沿性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窑变釉彩在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分析

数百年来,窑变色釉艺术的风貌,折服了砂、陶、瓷艺术创作的始作俑者,由偶发性获取的艺术品提升为人为地探研性艺术创作的历程,使窑变釉彩艺术由自然天趣价值,转化为寻求美学价值取向的艺术,产生了主题性的艺术创作及其精神意义的文化导向。其高温窑变色釉从自然天成演化为文化观念的艺术作品,是人的思想诉求的载体和反映,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语言。高温色釉窑变价值不应是工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回归到文化核心价值中来,是一种文化艺术创作和人类精神的反映。掘弃其文化价值与属性,而屈从于手工艺价值,是不可取的。早在1983年全国性第一届陶瓷艺术展览中,与陶瓷雕塑艺术一样,高温窑变陶瓷壁画艺术已经被列为陶瓷美术创作与展览项目,后成为“85美术新潮”。近几年来,窑变瓷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由科技进步因素为导向而不断拓展,成为新的陶瓷美术创作途径和艺术门类,因材料、科技、创作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形成了景德镇窑变瓷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因而高温窑变釉彩艺术创作的形式、种类和作品亦层出不穷。其艺术表现形式由传统三维雕塑窑变色釉工艺品而拓展到现代二维平板窑变釉彩瓷艺术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其以瓷为媒介的绘画语言或以传统与现代构成艺术的融合,或以具象、装饰、意像、抽象等多种釉彩艺术表现的融合,或以主题性或虚拟寓意表现性艺术的融合,成就了其独创瓷美术全新画语的形式,从而区别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范畴,实为我国陶瓷美术创作前沿性的艺术新门类、新画种。上世纪80年代,漆画艺术脱胎于工艺美术,进入中国美术画种之列,促进了近代漆画艺术兴起与发展,也成就了江西美术史中独有一派艺术之昌盛。如今景德镇高温窑变釉陶瓷艺术,作为一种以瓷为语言的画种艺术,形成了美术创作新的门类、表现形式和材质画语及其风格,是拥有艺术创作含义的全新美术画种。窑变陶瓷画具有独立性、前沿性、现代性的艺术本质意义和价值。

(二)窑变釉艺术项目应用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分析

窑变色釉艺术不仅活跃于在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中,更具有艺术与创意文化产业拓展的双重属性。其窑变色釉艺术应用项目的拓展,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领域。景德镇拥有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小企业3000多家,涉及艺术类陶瓷、高新科技类陶瓷、日用类陶瓷、建筑类陶瓷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创新,使得高温窑变釉这一瓷艺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窑变釉艺术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多样化形式,例如独立法人形式,包括实力型的陶研所、艺术瓷厂实体、公司加工作室,以及小型的名师大家创作室,艺术家个体工作室或群体模式工作室等,都具备较强的创意文化产业项目拓展的潜力。景德镇部级的陶瓷艺术大师有75位,省级的陶瓷艺术大师有100多位,陶瓷工艺美术师1000多位,陶瓷艺术与产业从业总人数可号称“十万大军”。以上优越的产业条件,使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温窑变色釉陶瓷艺术应用项目,得以拓展。科技创新与陶瓷艺术创意二者如影随形互为一体,要提升高温窑变色釉艺术的应用领域和项目拓展,有待于科技带来窑变釉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政府、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应加强一体化合作,由景德镇陶瓷高等院校及省、市研究机构与国内外科技文化机构合作,以产业为导向,促使陶瓷艺术与科技水平带来革命性的创新发展,促进知识与专利的产权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培育窑变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型品牌项目,使景德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温窑变色釉美术创作作品项目,如陶瓷日用品与陈设工艺品项目,室内外环境陶瓷装饰壁画、壁挂艺术项目、雕塑陶瓷艺术项目、服饰用品项目、家居灯饰器具项目、文化用品项目等等。在当代窑变色釉的产业项目拓展中,它们可以获得宽阔的社会应用领域和优势发展的空间。[2]

三、文化产业背景下景德镇窑变瓷艺术的传播

当代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既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根基,又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人文需求的现代产品。陶瓷艺术品承载着社会文化演变和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求,其意义已经越过了消费产品的社会应用等界面,而上升到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价值取向。

(一)窑变色釉艺瓷艺术的文化价值的传播

赣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越文化的影响,历史上融合并滋长了文人书院文化的兴起,使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反映了南方地域人文价值的取向,而趋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形成了大众化认同的文化品牌、地位,景德镇窑变陶瓷艺术品牌兴起,有助于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拓展。近百年来,窑变高温釉艺术的自然材质之美,其变幻莫测,从而由器传情,从器寓意,更趋同于反映文人士大夫“自然造化、天道合一”的哲理和精神境界,也满足了大众审美情趣的探求。近年来,景德镇窑变陶瓷艺术文化现象也引发了学界、文化界、美术创作界人士的赞同,被称为具有前沿型发展的瓷艺术,构建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艺术新画种,从而形成其特定的文化品牌效应。窑变陶瓷艺术的品牌中,尤其是高温釉色窑变语言下的平面板式壁画的创作,涉及人物景物等含有主题性的陶瓷艺术画作,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造就了现代瓷的艺术,构成了瓷绘画新的境界。其语言丰富性不亚于中国画的“彩破墨”和漆艺的“流变”和西方印象派油画等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奠定了探讨瓷艺术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形成地域文化艺术新的特色品牌,具有难估料的艺术传播前景。

(二)窑变色釉瓷艺术商品经济渠道的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窑变瓷艺术不仅具有艺术创作的文化价值和传统工艺品的传承价值,同时,也具有日用品应用性的传播的价值,实际应用领域是其生存、拓展、传播的重要途径。窑变色釉项目产品是在多领域、多产业、多项目的当代社会市埸经济渠道为导向的传播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散状态;而具有国内外商品经济的商贸价值和传播的力度,同时也将促使窑变瓷艺术走向更为宽阔的空间。综上所述,景德镇高温窑变釉艺术领域宽广,产业主体具有文化创意发展的业态,在文化艺术层面与产业化商品层面的双重可行性中,需要江西文化艺术界与产业界和商贸界共同扶持这一文化艺术的创作以及打造应用性产品品牌。这不仅有助于促使赣文化艺术中新的陶瓷美术创作“画种”脱胎于工艺美术,也可以造就瓷艺术全新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方向;同时,为景徳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的应用领域,拓宽了前沿型的创新空间,也是夯实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新的产业途径,对陶瓷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都将产生质的飞跃。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7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博大精深,蕴涵了人文、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书画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江南陶都特色的紫砂文化精神,形成了注重整体、体现个性、推崇和谐、修身养性的从艺道德和艺术风格,丰富和完善了紫砂艺术和紫砂文化的深邃内涵,为紫砂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基础。其发展、完善与日趋完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十余处,明清窑址七十余处。理清了宜兴陶瓷的起源及演变的历史,并为研究宜兴地区的古代窑炉史,中外闻名的紫砂史,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

人们从挖掘的碎片中,也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对美的追求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陶器从日用器到兼具艺术特质器皿的影响;发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紫砂陶造型潜移默化的塑造,茶文化的产生对紫砂陶决定性的作用,以紫砂陶基本造型的固定及其中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影相随的关系。

这其中,紫砂壶艺的定型虽然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但造型无不出于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造型均以几何形的线条来装饰壶体,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柔中寓刚,厚而不重,稳而不拙,亭匀有姿”。方器主要由长短不一的直线组成,“方中寓圆,刚柔并济”。自然形体是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这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不无关系。筋纹形体则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据考证可能与外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关联。

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的融合,各种现代艺术元素的加入,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不断出现,紫砂陶的艺术造型更具丰满。甚至一些印象派的作品,流传于世,丰富了紫砂陶艺形式,对紫砂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喜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是改革开放多年以后,我国艺术多元化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层面彰显着紫砂陶的发展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二、紫砂陶造型艺术与美术史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对审美的追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孔子 “绘事后素”,《庄子》有“解衣般礴”的故事,《考土记》已有对绘画与色彩的记载,汉魏六朝书法和绘画艺术充分发展,西汉秉承秦朝,通行小篆,隶书在东汉已高度完善,并出现草书,到两晋书法家林立。对文字、书法发展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成为需要,书法品评及书法史得以产生,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叙)》,蔡岂的《笔论》和钟蒜《用笔法》、庆 肩吾的《书品》等。中国美术史学在汉魏六朝已经萌芽和产生。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将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真”、“善”、“美”的追求与情志,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同时,也与自己的日用器相融合。在目前我国现有的考古中,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上就有明显的文字和绘画,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很生动的演绎,这既记录了历史又留存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客观地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这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鲜有类比。文化的发展推动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的发展又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一现象在紫砂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明显。

宜兴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结缘,这也成就了紫砂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完善和拓展了日用陶的功能,成为可以突破社会阶层的日用品和艺术赏鉴品。大批的文人墨客社??名流的参与,对紫砂艺术短时期内繁荣,艺术的精湛推波助澜,让其在中华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璀璨的明珠。这其中最得益的是紫砂的造型被社会接纳的程度。

紫砂壶的造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儒、道、佛融为一起,以方圆为基点,变化与无穷,运作与万端,通过线条的运用,粗细结合,明暗相让,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同时紫砂器具又是唯一的一个陶艺家就能完成全部过程的作品,所以它又是具有灵魂和个人特质的作品,产生了“壶以人贵,字随壶传”的艺术呈现。这又激发了历代名家对紫砂的投入与创新,历史上“蔓生十八式”、“七十三壶图”的流传,都是社会名士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精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

三、紫砂陶造型艺术的变迁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特性和沿袭

在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中,紫砂文化始终沿袭着良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特性,始终未能突破地域的局限,这与良渚文化的地貌特征有着深厚的关系。因为紫砂陶所需要的原材料,来自于沿太湖地壳下沉,在宜兴古阳羡称五色土,加速宜兴盛产茶叶,于是这种因茶而生的器皿就成为人们的手中之物,加上宋代的士大夫文化,明清的政治气氛,大量的文人墨客无法抒怀,既而寄情山水,痴迷水墨,以文会友,以茶待客,从而造就紫砂艺术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天独厚的环境。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紫砂陶的造型艺术非圆即方的气韵,因为我国文化自古追求方圆一起,在方圆中表达为人的品质与高洁的追求,在方圆中阐述治国的政治抱负,所以紫砂壶自然作为紫砂陶器的代表,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被追捧,这也推动了紫砂陶艺的发展与繁荣。吴越文化因为经济富饶,文化发达,教育成风,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所以其地域性得以保存,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又限制了紫砂的发展,紫砂造型艺术的创新一直是人们探索和追求的方向。但因为当时社会交通的限制,与文化的相对封闭性,紫砂的造型艺术更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与良渚文化之间徘徊,不能越

其左右。

??然,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继承和创新,在世界文化多元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今天,紫砂文化也需要在保留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吸收和接纳人类文化的精髓,造型是紫砂陶的灵魂,更体现紫砂陶的气韵,造型艺术的创新和与紫砂特质的结合,以及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紫砂陶走向世界的必然性,也是紫砂陶应该承载的使命。紫砂陶造型的创新要体现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要兼具文化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要有个性和灵魂,兼具陶艺家对世界文化的认知和审美。

创新是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艺品艺术价值和生命的体现。与国画、书法、舞蹈、篆刻等艺术形式一样,紫砂陶的造型工艺离不开创新。历代的陶艺家创作了“如意壶” “提梁壶”、“思亭壶”、“半月壶”等款式,把传统艺术形式嫁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丰富了紫砂壶创作艺术手法和艺术表现力。笔者在进行粗颗粒制壶造型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将壶艺的“精”、“气”、“神”,通过最简单的线条去地表现,并不断吸收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时代文化的主旋律、社会进步延伸的新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与传统的吴越文化、良渚文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构想相呼应,设计出“太湖石”系列作品,以“生命之源”为主题,在粗颗粒中挖掘生态之美,在造型中塑造长三角文化特征,在构图中沉淀民族特色,在线条中体现开放之态。在陶艺界获得大家的认可和业内高度好评,被视为近年来紫砂业界难有的佳品。

当然,任何艺术的创新都需要我们有认真的思考,需要我们对文化有高度的包容性和鉴赏性,需要我们站在民族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负责的高度,去发展和完善传统文化,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用审视的眼光吸收新文化,让作品记录时代的声音。同时每一个陶艺家都要有艺术的个性,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的理解,设计到作品中,不拘泥与传统造型,大胆尝试和创新,勇于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融合各种艺术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的全新造型艺术,让紫砂艺术能走出去,能成为世界文化最优秀的一支,这样我们才会留下旷世的作品,留下有生命力的作品。

陶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篇8

继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对初选入围的三家企业进行考察之后,11月12日至12月6日,专家评审组又先后三次对入围“当代名窑”传承奖的八家企业进行考察。参加考察的专家分别是: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市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首届“当代名窑”专家评审组组长罗宏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特聘教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高阿申,以及《收藏》杂志主编、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毅民,“当代名窑”评选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维群。

考察主要围绕四方面内容:1,企业在传承历史名窑工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2,企业在作品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3,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规模状况。4,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的状况。考察活动通过参观现场、与企业领导及相关人员座谈研讨、收集相关参考资料,落实“当代名窑”评选所要求的考察内容。

考察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入围企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根据考察现状,专家评审组对入围“当代十大名窑”的企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通过考察,使人感受到“当代名窑”评选活动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得到企业的充分理解和肯定。

承定瓷神韵、中国白经典

11月12日,专家组赴河北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考察。中国陶瓷协会定瓷研究院副院长蔺占献陪同专家组参观,对公司的窑炉、配料、制坯、刻花、上釉、烧制等各部门进行介绍。在公司作品陈列馆,专家组鉴赏了韵味天成的定窑佳作。

13日,专家组与公司艺术总监陈文增、总工程师蔺占献、总工艺师何焕进行了专题座谈。陈文增在会上激动地表示:我们对现在所承担的历史责任还感到力不从心,我们还要努力把历史定窑经典的东西探索出来。现在创新的作品必须保持定窑的个性。我虽然不敢说是为定窑而生,但我深深地喜欢定窑。用一代人的生命、青春把失传800年的定窑复制出来,这是一项有历史价值的断代工程。

专家组对以三位艺术专家作为公司技术支撑,对定瓷烧制技术进行探索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对公司注意梯队培养的远见卓识感到欣慰。

11月13日,专家组赴邯郸磁州窑博物馆考察。馆长刘立忠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子刘鹏举现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他们在困难的条件下,默默耕耘,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作品。专家组参观了博物馆元代窑炉遗址、刘立忠父子创作的作品陈列馆。

在座谈会上,禚振西认为:刘立忠把磁州窑刻花、剔花、彩绘所有的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他们替国家承担了保护磁州窑遗址、传承技艺、开发创新、宣传教育的职能,令人敬佩。高阿申认为:磁州窑在陶瓷史上很重要,富有生活气息,在红绿彩上金代五彩瓷是明清釉上彩绘瓷的鼻祖。刘立忠创作的现代作品富有创新理念,希望在金代红绿彩瓷复仿制上再努一把力。

11月15日,专家组赴福建德化县中国白陶瓷有限公司考察。专家组先在厦门市参观了中国白艺术宫云顶馆,领略了中国白艺术的独特魅力。来到德化县,在中国白艺术宫主席陈仁海等陪同下,考察组参观了中国白艺术宫创新作品陈列馆。徜徉在这座三层的艺术殿堂中,专家们最强烈的感受是震撼和赞叹。精彩纷呈的中国白创新作品中,既有反映民间吉祥文化的福、禄、寿、禧、财神,反映宗教文化的千手观音、三面观音、弥勒佛系列,反映民俗文化的生肖系列、民间传说人物系列,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当代英雄模范的群英谱系列,也有反映国家当代重大事件、盛典、盛会题材的作品,还有反映各时期、不同职业人们生活情趣的作品。

参加“当代名窑”评选德化研讨会的有: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德化县文化馆馆长郭志刚、《德化报》主编黄鹏辉。陈仁海介绍说:德化陶瓷修炼5000年。瓷土是变化的,釉料是变化的,造型是变化的,工艺陶瓷传承创新是一个产业,一个氛围,是一个团队组合完成的。我们的“辛默楼”寓意辛辛苦苦,默默奉献,用文化来打造品牌,至今公司已自主创新申请专利的作品有519件。

郭志刚馆长认为,陈仁海有三个特点:1,对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德化的制作技艺和文化,他选择中国白品牌最聪明。2。注重对产品文化的涵盖,作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脚步结合很紧。3,自主独立思考,注重自我保护。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层面他都做到了,做得非常到位。

罗宏才在总结中谈到三个关键词:1,技艺;2,感动;3,期待。高度评价中国白陈仁海最高极致的追求、永恒旗帜的追求,通过由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持续发展,完成了国家品质的塑造,成为经典的艺术品、收藏品、奢侈品,创造了中国当代工艺陶瓷的奇迹。

从汝州,龙泉到潮州

11月23日,专家组在河南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考察。董事长孟玉松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陶瓷专家。在玉松公司艺术总监王德新等陪同下,专家组参观了公司的作品陈列馆、制坯车间、釉料车间、窑炉车间等。

在座谈会上,孟玉松深情地回顾了自己从1973年开始参与汝瓷试制,1983年试制成功豆绿釉,1984年试制宫廷使用的天青釉,1988年烧了四件作品送到故宫博物院,得到耿宝昌等著名专家的充分肯定。她说,传承是根,创新是魂,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是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发展的方向。

罗宏才在点评中谈到,该公司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历史责任、艰难传承、成绩卓著。创新对位要准,注意形、神、魂特色的掌握。汝瓷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是皇家气度、大宋风范,汝瓷单色青釉要能体现皇家风范。一定要注意参照系不要太单一,不仅仅是参照北京、台北两大故宫的藏品,应该把目前关于汝窑的全部文献资料都收集整理出来,加以参照。

11月25日,专家组赴浙江龙泉正聪青瓷研究所考察。所长毛正聪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子毛伟杰现为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们陪同专家组参观了该所作品陈列馆,在座谈时,毛正聪谈到,在书本上、理论上找不到解决龙泉青瓷技艺的实际办法。1988年我们突破了龙泉瓷的釉料问题,烧出的龙泉瓷盘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如今,我们已将粉青釉、梅子青釉、开片釉技术解决了,黑胎釉青瓷也制成了。1996年成立正聪青瓷研究所,已先后为我国三位总理、一位国家主席等制作专用国礼瓷器1600余件。

专家组对毛正聪及研究所在龙泉青瓷研究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钦佩。同时指出,现在包括龙泉瓷在内的当代艺术陶瓷的出路是收藏品、礼品、日用瓷(茶具),在这些方面龙泉瓷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几个领域都大胆探索。现在龙泉青瓷作品在嘉德拍卖没有流拍的,成交价屡创新高,这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开创的新天地。

11月27日,专家组在广东潮州市弘扬陶瓷有限公司考 察。专家组成员还包括:潮州市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炳炎;广东省陶瓷学院讲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郑奕林。

在公司总经理石礼煌、副总经理石礼勋的陪同下,专家组参观了现代化的办公楼、厂房、设备和管理模式。在公司作品陈列馆,造型生动、五彩缤纷的外销瓷、日用瓷、礼品瓷、陈设瓷或造型传神,充满异域风情;或色彩浓烈,彰显喜庆氛围;或幽默含蓄,令人过目难忘。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潮州市工艺美术专业中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扬;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潮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魏锦荣;《潮州日报》社执行编委、政文部主任张松等。

禚振西认为:弘扬瓷艺的建厂和作品让人感到振奋。我在意大利看到国外的艺术瓷作品,心想为什么我们的陶瓷作品不能像国外那样既有时尚化,又能成为高档艺术品和实用品?看了弘扬瓷业,他们是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既有传统瓷艺,又有传统文化,创作出全新的作品。他们不是简单的拼接,是一种文化再创造。把国内国外的技术、文化优势都吸收,融入两种文化元素、两种艺术技法,而且把艺术品实用化。李炳炎认为:弘扬陶瓷公司按照欧洲的审美需求设计制作创新产品,其艺术特色体现了人驾驭材料的能力,体现了创意美、形式美。从他们创作理念中使人可以感受到友情、亲情,使人获得心情愉悦、获得艺术享受。

李毅民认为:弘扬陶瓷有限公司生产高档工艺瓷,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搏击。公司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国际化质量认证很成功。弘扬瓷业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广揽人才,不仅成为瓷都楷模、领军企业,而且为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理念。

展法蓝风采 抒紫砂情怀

12月4日上午,专家组来到江西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考察,受到许美惠、林祺龙总经理的接待。这家台湾企业非常注重环保理念,坐落于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的法蓝瓷生产基地,呈现一派湖光山色、幽林碧草构建的园林美景。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工厂像学校,学校像公园;公园像观光景点”和谐企业所展现的人文境界。

公司总裁陈立恒熟悉国际市场,2001年创立法蓝瓷品牌,2004年在景德镇成立生产基地。专家组参观企业作品陈列馆时高兴地看到,法蓝瓷为中国当代的艺术陶瓷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不断推出融古铸今、惊艳中外的艺术精品。

在座谈中,罗宏才认为:陶瓷是中国收藏门类中最重要的器物,是物的集合,更是人的集合。景德镇法蓝瓷依托中国陶瓷文化背景,回归母体,在国际模式基础上推出新的模式。李毅民认为,法蓝瓷的特点是:站在全球化高度,以振兴中国艺术陶瓷为己任,了解、熟悉、掌握国际市场需求,严格按高端品牌的设计、制作、营销模式进行生产管理。通过超前设计、高质量制作、限量毁模、世界营销网,走出了一条打造国际著名品牌的成功之路。

12月5曰下午,专家组来到江苏宜兴吕尧臣吕俊杰紫砂艺术馆考察。吕尧臣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现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两代艺术家坚持个人风格特色搞创作、拍电视剧热心宣传宜兴紫砂、拍卖作品参与慈善事业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参观了两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及作品陈列后,在座谈中,吕尧臣认为:“当代名窑”评选为我们国家做了一件大事,非常有意义。不论哪一个名窑,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要有作者的思想,把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做紫砂壶今后怎么比?我认为,就是比文化修养,因为艺术的基础是文化。

6日上午,专家组专程在宜兴丁蜀镇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寅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高级工艺美术师姚志源。对汪寅仙、何道洪长期致力于陶艺技术传承,并做出特殊贡献表示敬意。

首届“当代名窑”评选专家考察圆满结束了。考察使人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蓬勃发展的新景象,看到了中国当代陶瓷人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看到了中国名窑名品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希望。

上一篇: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美术鉴赏的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