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4:02:30

陶艺教育论文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陶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陶艺教育是一种基于艺与工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学习者能够以一种纯粹的、浑然天成的心态去创作陶艺座屏,而冲破传统教条教育的束缚,从而有效地保护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与挖掘学习者的创作潜力。在进行教育实践中,学习者通过主观的想象力,发挥对实体与虚拟物体的充分联想和想象,一种非语言性的东西将想象的画面、个人情感等外化在陶瓷艺术上,以丰富的表情、立体感等呈现出艺术的特性,从而在实践中挖掘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天赋。

(2)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陶艺教育的教育功能正是对艺术与工艺的完美呈现和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陶艺教育的主体,而艺术与工艺则是陶艺教育的内涵,学生在接受陶艺教育过程中,将能够对其自身的创造力的挖掘、智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树立等进行完善。首先,陶艺教育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是主体,需要不断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接触的图像、实物等实体以及虚拟的东西进行想象,凭借其对社会生活、文化科学等的感知和认识,以观察者的角度提炼升华,并借助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其次,陶艺教育重视工艺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控制着个人动作、形象思维、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能力。对于青少年学习者而言,其智力开发程度远远不足,可开发空间巨大,孕育无限的发掘潜力。陶艺教育重视学习者工艺技能的把握,强调形象思维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最后,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陶艺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与对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记录和表现。人们对于陶瓷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陶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工艺,以娴熟的工艺呈现完美的艺术,需要学习者个性的表述与情操的流露。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多的发掘学习者对于社会变迁、人文变化的观察和认知,对自然的崇敬和回归。将陶艺艺术形式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生活,更承载制作者的综合素养方向发展。陶瓷制作是对每一道工序的锤炼,对每一个手工的艺术呈现,在此过程中,更是对制作者个性特征的挖掘与审美情操的开发,每一个陶瓷艺术品都是制作者自我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陶艺教育给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PBL教学模式在陶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陶艺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会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来,并最终表现在陶瓷艺术上。给予项目学习(P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把握陶艺教育的教学目的,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强调学生的自我实践与创新。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均围绕学生开展,并在实践活动中优化活动的设计内容,设定特定的学习目标,丰富学习的形式等,是学生在陶艺教育实践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实效性的提升自身能力。

(1)分析教学与学习目的。陶艺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对陶艺知识进行普及以及对学生的基础技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同分工,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教学方法。综合而言,PBL教学模式下陶艺教育的目的分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基本素质的培养。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陶艺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基本技法的学习、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团队之间的合作等而提高其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并以采访、辩论等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表述、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等提高其基本技能、创新思维以及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最终在PBL教学模式下,掌握陶艺教育所要求的艺术与工艺的双重内涵。

(2)分组确定项目。PBL教学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确定项目目标。因此,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学生针对学习目标、经过讨论研究确定小组成员、项目目标、项目周期等问题。例如,以陶艺鉴赏、陶艺创作交流、陶艺作品市场调查、陶艺历史研究等为目标的小项目。又例如以陶艺制作流程与鉴别为代表的大项目。在分组确定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历史、人文、美术甚至化学、物理等课程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设计策划方案与进度实施。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关系到团队协作水平的高低与任务能否完成,同时也关系到项目进度的科学实施。在合理进行小组成员分工后,设计学习项目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按照PBL教学模式的要求,项目进度分为启动实施阶段、评估阶段。其中启动实施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计划,进行材料的搜集、信息的整理与处理,开展采访、调查等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陶瓷艺术品的创作,最后以PPT、作品等多种形式开展辩论。在评估阶段,需要小组成员整理材料,汇报总结,并接受专家教师的点评。而小组成员则可以按照分工的不同,设置项目经理、文字总监、媒体总监、执行创意总监、场地策划总监以及演艺总监等职务。

(4)项目活动的开展及成果展示。在实质性操作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协同工作,由教师作为指导专家,进行项目活动的开展活动。在此过程中,依据PBL教学模式的要求,PBL整合现有资源,对学生的操作空间、操作环节等进行科学的协调。学生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的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陶艺教室中,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热情被点燃,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和空间,各个团队维系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关系。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与成果展示过程中,同样可以邀请校外合作对象、家长、其他教职工等参与其中,以此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信心。

3结语

陶艺教育对艺术与工艺要求非常高,是一门融合艺术与工艺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陶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养,同时也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在陶艺教育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陶冶其情操,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因此,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的推广应用。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喜欢玩泥巴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泥巴的同时如果还能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在烧制中成型,成为永久的纪念,会感到这远比玩弄智能手机游戏更有意义。由于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父母常常不在身边,他们使用身边就能找到的泥巴捏制自己喜欢的人、物,根据自己的乐趣感受泥巴那种滑溜溜、凉凉的亲肤之感,使用自己找到或创造的工具制作能够让同龄人、长辈眼前一亮的物件,这些由自己用泥巴创造事物带来的新奇感及喜悦会让学生形成持久的沉醉其中的动力,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艺术自信,在逐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且受益一生的品质。

2.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发明,只有自己亲身参与才会更好地感受其价值,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创造也是如此。陶艺作为三维空间艺术,具有开启小学生智慧的益智功能。学生通过将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变成实际的陶制品,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陶艺品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下的小学生接触较多的玩具常常是已经制作好的工业化产品,如果其能够拥有一件自己制作的玩具,哪怕是“最难看的小板凳”,其也会充分感受到乐趣。

3.逐步启迪学生智力

让其张扬个性,形成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泥巴极具可塑性,陶艺制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巴,因而陶艺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张扬个性,充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4.陶冶学生情操

让其形成更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陶艺能够体现平面和立体的综合,学生在对陶艺半成品的不断观察、思索、修正调整并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反复欣赏和揣摩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感觉,这种过程是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此外,学生对同学和制作小组的陶艺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5.联系其他学科,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真正的艺术教育绝不能孤立存在,教师在陶艺课程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让陶艺课程能够融合且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如,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思想和过程的阐述,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立体陶艺的制作会涉及数学中的立体和比例等科学知识;制作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陶制品烧制中火候的把控蕴含自然学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陶艺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将陶艺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其思维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二、结语

陶艺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最能体现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时下的教育呼唤教师对该课程开设要有足够的关注度。在小学阶段选择开设陶艺课程,时机非常恰当,教师能够通过陶艺教育心无旁骛地引导学生形成较好的做人、求知、审美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笔者认为,绝不能让陶艺课程成为一种应景的课程,必须切实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向全体大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 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展示我国高等学 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营 健康高雅的 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 园文化特质。

二、活动主题与内容

本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我和祖国”为主题。各项活动的内容应围绕主题,热情歌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反映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抱负和历史使命感,展示大学生高雅健康的审美追求。艺术展演活动要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创新性,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

三、活动项目和形式

艺术展演活动的项目分为艺术表演、艺术作品、高 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 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四类:

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

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雕塑(陶艺)、dv作品;

高 长书画摄影作品包括书法(篆刻)、绘画、摄影作品;

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另文通知。

四、参加对象和分组

(一)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的参 对象为全日制高 的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在读 究生。参 对象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普通高 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乙组为艺术院 、师范院 艺术专业、普通高 艺术专业的学生。

(二)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展的参加对象为各高校党政校级领导干部。

(三)高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的参加对象为全国普通高校(含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有关教研和科研单位的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五、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的要求

(一)艺术表演类

1.声乐

大合唱:含指挥、伴奏不超过42人,时间不超过6分钟;小合唱(或表演唱):含伴奏不超过15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重唱:含伴奏不超过5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得伴舞);独唱:可有伴奏1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得伴舞)。

2.器乐(包括管弦乐、管乐、弦乐、民乐等)

合奏:含指挥不超过65人,时间不超过8分钟;小合奏:含指挥不超过11人,时间不超过6分钟;重奏:不超过4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独奏: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舞蹈

群舞:不超过36人,时间不超过6分钟;三人舞、双人舞、独舞:时间不超过5分钟。

4.戏剧

短剧、歌舞剧、小品等均不超过8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二)艺术作品类

1.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2.书法、篆刻: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

3.摄影:独照、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均可,尺寸均为14吋。

4.工艺设计:含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平面尺寸不超过对开,空间大小不超过0.5立方米。

5.雕塑、陶艺:空间大小不超过0.5立方米。

6.dv作品:播放时间不超过12分钟。

六、报送节目和作品的要求

1.艺术表演类每个节目的演出者必须是同一学 学生,同一学 乙组(专业组)学生不得参 甲组(普通组)演出。

2.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由各省(区、市)在评选基础上报送组委会。高 在20所以下的省(区、市),报送艺术表演节目10个,艺术作品12幅(件);高 在20—35所的省(区、市),报送艺术表演节目15个,艺术作品20幅(件);高 在35所以上的省(区、市),报送艺术表演节目20个,艺术作品30幅(件)。

3.报送的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中,甲组(普通组)不少于80%,乙组(专业组)不超过20%。

4.报送的节目中,独唱、独奏和独舞节目不超过10%,甲组(普通组)必须有一个大合唱节目,其他节目形式不限。

5.艺术表演节目用dvd光盘上报,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不同项目的节目须按项目分别制作光盘。在光盘的外包装上需注明演出单位、所在组别、节目名称和形式。光盘内容中不得出现所在地区和学 的名称。

6.艺术作品不要装裱。艺术作品需注明作者姓名、所在院 、联系电话、作品的名称和品种、尺寸大小(横×竖×深)、创作时间;请写在作品背面,也可附另纸注明。版画作品按惯例需在画面四周留出空白并署名。

7.艺术作品原则上不退还作者。我部对获奖节目和作品有权在相关活动和资料中使用(包括出版光盘、编辑画册或用于展览、宣 等),不支付作者稿酬,参 单位和作者享有署名权。

七、 长书画摄影作品的要求

书法、篆刻作品的尺寸均不超过四尺宣纸,摄影作品包括独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 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吋。凡经过暗房特技处理、电脑制作,改变原像面貌的作品,请在作品背面注明。作品的名称以及创作者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等请在作品背面注明,创作说明可附另纸。

作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送,各地 长书画摄影作品报送总数不限,每人报送作品数量不超过2幅(组)。

作品不要装裱(糊)和卷寄。其他要求同上“六、报送节目和作品的要求”中的第7条。

八、时间安排

本届艺术展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7月)为各高校开展活动阶段。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制订本地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方案,广泛宣 发动,层层落实。

各高 以院、系为单位,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 的学生艺术活动,并组织艺术讲座、观看文艺演出、参 音乐会以及请专业演出团体到学 演出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参 一项艺术活动。各高 在院、系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举办学 艺术节,并评选学 优秀节目和作品,于2010年8月上报给本省(区、市)展演活动组委会。

第二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为各省(区、市)组织集中展演活动阶段。

各省(区、市)在各 推荐优秀节目和作品的基础上,举办艺术节目会演、优秀作品展览、论文交流 讨等活动,评选各省(区、市)优秀节目、作品和论文。

2010年11月10日之前,各省(区、市)向本届展演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报送艺术表演节目(dvd光盘)、艺术作品、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艺术教育论文。具体报送办法另文通知。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至2010年2月)为全国评选和现场集中展演阶段。

2010年11月中旬,组委会组织艺术表演节目(录像)评选,评出二、三等奖以及参加全国现场集中展演的入围节目。

2010年11月下旬,组委会组织对艺术作品、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艺术教育论文的评选。12月中旬,分别编印艺术作品集和论文集。

2010年2月举行现场集中展演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有:举行艺术表演类节目现场集中展演,录像评选的入围节目进行现场演出,评出艺术表演节目一等奖;举办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作品展览(含全国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举办全国第二届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举行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闭幕颁奖仪式。

九、奖项及评奖要求

(一)本届艺术展演活动设立以下奖项

1.优秀组织奖: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和学 优秀组织奖。

2.精神风貌奖:奖励在集中展演期间表现优秀的学 。

3.艺术表演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

4.艺术作品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

5.优秀创作奖:在本届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的原创节目中评选。

6.指导教师奖:艺术表演节目一、二、三等奖和艺术作品一、二等奖的指导教师。

7. 长风采奖:高 长书法(篆刻)、绘画、摄影优秀作品的作者。

8.优秀论文奖:设高等学 艺术教育论文一、二、三等奖。

(二)优秀组织奖评选要求

学 优秀组织奖的报送评选,由各省(区、市)推荐,本届展演活动组委会认定。每省(区、市)推荐的数量为本地区高 总数(包括艺术专业院 )的20%左右。申报学 优秀组织奖的学 ,要求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扎实,学生参与面广,活动效果突出,并有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等书面(音像)材料。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由本届展演活动组委会 据各省(区、市)艺术展演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评选。要求指导思想正确、组织领导健全、活动经费落实、高 发动面广、活动成效显著,并有活动实施方案、简报、总结等书面(音像)材料。

十、组织领导

教育部成立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由部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展演活动组委会,各高校成立展演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地、本校艺术展演活动。

十一、经费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谈高中美术模块教学的有效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 试论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教学 试论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探析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方法 分析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有效方法 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 高中美术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探究高中美术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教学方法探析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初探 高中美术有效性教学初探 高中美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试论高中美术模块有效教学方法 试论高中美术模块有效教学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崔建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高中美术模块有效教学方法,运用查阅文献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总结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并针对美术模块(陶艺)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人拟从教学情境、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情境;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88-01

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有效教学”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有价值或者有意义的,有效的反义词便是无效或者效果差。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案例分析,我认为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课堂上自始至终学习目标极其明确,每一个学生为了目标去不知疲倦的追求并最终达成目标2、教学设计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引领学生人性和人生智慧的成长3、教学活动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调动全员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发现自己,成就自己4、课堂评价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欲望5、通过大胆对课程进行整合,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培养学生整体和全局意识,引领学生自我构建,提升综合能力6、注重训练学生思维,注重学生能力的养成,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二、美术模块有效教学方法(以陶艺模块为例)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陶艺模块教学特点,它需要的教学条件有:固定陶艺教室一个,电窑一台,拉胚机数台,陶泥数吨,陶艺制作工具数套,陶艺展架,教室内需要设置精品展示区、生胚摆放区、上釉区,墙壁上贴有陶艺发展历史宣传资料及师生优秀作品,所有这些都为学生进入模块教室学习营造了浓浓的情境,学生每当踏入教室首先被这样的情境所吸引,这已经具备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紧张而忙碌的高中生活时常穿梭于“两点一线”的环境里,到了上美术模块的时候突然进入到充满艺术气息的模块教室里,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领者”。以《挑战极限――师生泥条盘筑大pk》这一教学专题为例,上课前我将最近创作的花瓶作品用衬布盖起来摆放在桌子上,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同时在每小组的桌子上放了两件学生优秀泥条作品,同时打印出挑战极限的要求:高度、宽带、深度方面都有要求,同时打印了大量的泥条作品悬挂在教室的前面,学生来到教室会很好奇的走到我的作品前面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所有这些都是有效的教学情境,不管学习成绩多么差的孩子,我想来到这样的环境中,他都会不自觉的被吸引住。由此可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灵活的为学生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2、引领学生自始至终学习目标明确,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目标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育者的认可与青睐。钟启泉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在陶艺模块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它。以《创意花瓶》为例,学习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花瓶基本构造,欣赏优秀花瓶作品,学会运用综合技法有创意的完成一件陶艺花瓶。(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赏析、发散思维、小组合作,掌握花瓶创意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养成认真、专注、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培养对陶艺终身爱好的情感。从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目标必须极其明确,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高二年级开设模块课,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方面明显要低于初中、高一年级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3、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整合,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陶艺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动手实践,目前我校高二年级陶艺模块课采用两节连排的方式,传统的“一课一练”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更谈不上制作出精品。基于以上实际,我主张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遵循“男女混编”,“尊重差异”等原则基础上进行分组,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学习内容进行大胆整合,进行单元化主题教学设计,每一个专题计划4个课时,以《千变万化的泥条》主题单元为例共设计4课时内容。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张XX教授关于《高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针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使我对高效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了解了高效课堂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对我指导课堂教学有现实意义。XX老师的《美术教育论文写作》务实有效,帮助我在美术论文写作时的观点树立、论点佐证,同时他为我开启美术理论探究的路子。陈XX教授《美术从技术走向艺术》,帮助我清晰地判断纠结在美术创作与辅导的两个观念,知道美术辅导时,自己在做哪方面的努力,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元素是唤起学生的艺术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具体二:师德得到砺炼

本次培训,我看到好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我们中学员老师突然生病,XX老师立刻开自家车送老师去就医,其他老师相互照顾,体现了骨干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学习中大家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将温情留在课堂。特别是本次培训黄XX老师做的《差点教育》,让我扭转了对差生的看法,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从尊重个体生命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后进生,承认其个性差异,努力教师“差点”转变成“优点”,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具体三: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作为术科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掌握本领域的专业技能一直是我们不断追寻的东西,我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本次培训专家、教授带来的营养,周XX教授娴熟的国画人物技巧深深的烙在我印象中,他寥寥数笔就将写生人物栩栩如生的表现在画面中,同时他边画边向我们传授要点,如何把握结构、虚实关系、笔墨表现等,他毫无保留,我只恨时间过得太快。方少华院长的油画人物写生,同样展现了华师优异的师资实力,他落笔肯定,形体把控到位,虚实相及,从普通的裱画布到人物的整体色调都能耐心传授,他还使我对油画这一艺术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罗XX教授的《xz主题摄影》镜头语言特别丰富,他让我置身异域高原,对xz人文有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罗教授的治学专研精神,深深使我感动。通过这些名家指导,我的专业视野得到提升。

具体四:交流获得共享

宋XX教授娴熟的主持调控技能在我们的《世界咖啡》中得到充分展现,她将各个小组对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高度的梳理,让我们将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进行高浓度的浓缩,在小组展示活动中展示了风采,交流了智慧,共享了成果。在参观郑XX老师的陶艺工作室中,我不光惊叹一件件价格不菲的艺术品,更主要是交流了他工作室创建的经验与体会,对我们以后组件美术工作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聆听龚XX、罗XX老师的经验分享时,我感受到如何在美术教育另辟蹊径,让学校美术在学校教学中独树一帜,同时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多功能引导作用。在此次美术培训中,我们还有几次交流共享活动,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些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积极发言,在碰撞中得到提高。特别在最后一天论文开题会上,大家将自已研究的领域进行分享,华年老师与林XX教授及时点拨,对我们研究教学有非常大的指导性。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设计 教育 改革

中国是陶瓷大国,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陶瓷艺术的优良技艺也世代承传,不断地丰富,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艺术一直是通过师徒制的教育模式来传承,直到1906年,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这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职业教育的开始;随着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陶瓷科,中国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真正开始;发展到90年代,陶瓷艺术的兴起引起了教育产业的关注,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陶瓷艺术课程和专业,以满足社会对陶瓷艺术产业人才的需求。

陶瓷是人类创造性劳动最初精神的凝聚,是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陶瓷文化,贵州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所产的牙舟陶曾享誉中外。但发展到现在,因为设计人员的缺乏、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导致牙舟陶面临失传的危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最基本的便是从教育入手,培养一定量的陶瓷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方能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市场的开发,方能谈得上弘扬贵州的民族民间手工陶瓷艺术。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从2003年起,在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的教学中设置了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填补了贵州陶瓷学术研究、教育、及市场研发的空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弱;专业面狭窄;专业能力单一;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学与社会、市场脱节,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了解陶瓷市场的趋势;了解现代社会对陶瓷艺术的需求,导致陶瓷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没有真正得到明确,学生也处在盲目创作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胆的教学实践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建设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重视理论与技能并重。由于陶瓷艺术制作的周期性和连续性,以及工艺经验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只有工作室制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外和国内的一些专业院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如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这个平台应该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工作过程。具体需要建立陶瓷工艺工作室、材料研究工作室、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陶瓷作品展示室,以及陶瓷教学实践基地。陶瓷工艺工作室需配置拉坯机、各式窑炉、模具车床等基本设备;材料研究工作室是对泥料、釉料等材料进行科研和开发,因为在陶瓷艺术中,任何材料、釉料上的突破,都会推动陶瓷设计和装饰的创新;陶瓷设计数字化工作室需配置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等设施,配置平面、三维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陶瓷作品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示范作品及优秀学生作品,供学生观摩和学习;陶瓷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泥料、釉料、烧制等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对现成材料和工艺制作的心理依赖。

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艺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很好的融合为一体。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培养学生陶瓷工艺基础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特别是能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过程的实施能力。所以,工作室制的教学体制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教学团队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突破现有体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学团队。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现有的陶瓷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六人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其中四人具有专业院校陶瓷艺术专业背景,有省内最集中而且最强的陶瓷专业素质和教学科研队伍。但陶瓷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以在校教师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该邀请贵州当地优秀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来校讲课,传授他们精湛的技术技艺,打造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和区域特点。并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促使教师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在陶瓷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教学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还应对他们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使之上升为理论知识,记录保存下来。现在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都采用这种“双师型”进行教学,甚至还邀请国外或国内陶瓷产区的优秀陶艺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和示范,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的问题,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陶瓷艺术和国际现代陶瓷艺术的全面再认识。

三、建立合理的课程配置

目前在高等学院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都是依据几千年陶瓷制作的经验,以理性的方式予以总结和分析,然后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总的来说,是以技术理性为根基。因此,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欠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课程配置进行调整。首先,结合国际陶瓷艺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开设多元化的新学科,如装置陶瓷艺术、环境空间陶瓷艺术、陶瓷旅游产品开发、现代陶瓷艺术等,提高陶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立足贵州民族民间陶瓷艺术历史和现状,制定适合贵州陶瓷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地域特点。例如开设贵州本土陶瓷(平塘牙舟陶、威宁白陶、织金沙陶等)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课程。这样,陶瓷教育才能推动和促进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提升特色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再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同时在传统教育内容中加大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如新彩装饰等课程。也可以将作品的形式、内容、题材、手法做新的引导,开拓其专业课程的表现力。并且,加强对部分薄弱环节,如釉的配置、胚体的烧成等方面的教学。最后,在课程的安排上,由于陶瓷艺术工艺上的特殊性,现有阶段式的教学使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创作状态,因此,应该把相关课程设置成一个系列进行循环教学。这样,学生的基础才会扎实,工艺和制作经验也才能得到提高,创作也才能得心应手。

四、校企共建,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谈教育就该谈市场,了解教育或更好的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在社会建设中发展有效的作用。而教学与市场脱节是目前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上,我们侧重于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技巧和工艺,忽略了市场意识的培养,学生由于对市场概念的缺乏,在课堂学习中显得比较盲目,要么一味模仿,要么追求自我,做出的作品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一是学校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通过对本地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这是陶瓷艺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这种合作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确保特色专业与产业的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推动当地陶瓷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组织学生到市场、到陶瓷产区、到博物馆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陶瓷文化的氛围,了解陶瓷的历史,了解陶瓷的生产过程,了解陶瓷产品市场的需求,这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有助于消除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弊端。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文化,曾辉煌灿烂。目前,陶瓷产业的市场日趋衰落,陶瓷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推广和普及工作做的却远远不够。特别是贵州陶瓷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困境。学校是培养陶瓷艺术设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培养的人才将直接影响到贵州陶瓷行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批真正具有专业素质的陶瓷艺术创作人才迫在眉睫,所以陶瓷艺术设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民族院校还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贵州民族大学的陶瓷艺术课程教育应立足于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以贵州民族大学的办学定位精神为依托,结合当下时代特征,为贵州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和输送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锡麟、金文伟.现代陶瓷教育比较——中、日、美陶瓷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2]黄振伟.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陶艺教学[J].美术大观 2009(8).

[3]周月麟.关于陶艺教学的思考[J].装饰 2004(8).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陈卓的作品在我看来,是对理想和未来的“寻找”,又是对当下生活和状态的一种“判断”,在“寻找”与“判断”中交替时间片断的方向和确定,以达到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掌控,是理性而充满智慧的,是思考而富有哲学意味的。她尽自己的可能,通过雕塑的形态进行具体描述和概括,倾诉自己心情和观点。那些真空在哪?那些记忆之城在哪?在没有空气的世界心灵会是透明?人生的经验或者情感的经历,对于艺术、对于哲学以及其他真的那么重要吗?记忆的保留或者消失究竟因为什么?昨天、今天、明天的区分与判断只是在某种时空、某人特定的概念,在艺术中,无论是怀念、追寻、向往,这种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汇与对白。如果把“真空”分解“真”和“空”,这两种状态矛盾吗?陈卓的作品“80真空”,金属的质感,炫亮耀眼,仿佛时间的记忆锻造在表面,而心脏被尘封在作品里面。这种质感和光亮使我想到了太空,抑或航天员的感触陈卓凭借作品一样可以抵达。而看她的陶质“80真空”,作品的某种气质来自地球的深层,洁白轻柔、细腻温润、飘逸模糊、闲适舒畅,通过真实、平缓、沉静的情感诉说,实现了与自然、生命以及观者的对话。选择金属、陶质并通过这些材料的特性,在三维空间打开属于自己的门和通道。在陈卓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家应该被公众认可的精神品质,这种担当体现“80真空”里的“真”非常可贵。

雁西:你如何评价中国当下的“当代艺术”?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陈卓:其实,这个问题挺大的,我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艺术的媒介类型,突破视觉感知的范畴向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知领域发展了。但当代艺术无论其面貌、媒介、表现手法、品位、格局以及艺术价值取向多么纷奇不同,它们都应该传达人本主义和普世主义的人文精神,生成了一种优良的艺术语境并承担社会责任,当代艺术品应该具有被公众认可的精神品质。

有人说:“一千个中国艺术家就有一千种中国当代艺术。”这虽然是调侃但也就是对中国当下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了。当代艺术在中国迅速发展,难免出现投机、猎奇、丑化、抄袭等众多问题,而这种艺术实践又无形的影响着公众艺术审美和认知,所以说当代艺术家需要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象,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以新的思维和表现语言将个人的创造力和艺术维度正确传达。当代艺术应当表现时代主流价值,不应为了小己私利而创作所谓的“当代艺术”。

雁西:你的雕塑有什么特色?你如何评价自己的雕塑语言?

陈卓:真实、平缓、沉静是我的雕塑一直秉持的情感诉说,我喜欢让作品和自然、和生命有对话的关系。

我的雕塑语言就是通过材料的特性在三维空间中去诉说心语,平静而沉思,与观者进行心的交流。

雁西:你的雕塑作品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可代替性吗?

陈卓:我的作品就是自我感知、内心情感感受的一种物化表达,它的形式可能是雕塑、可能是绘画、也可能是首饰等等,艺术形态终归是为思想服务的,明晰这个核心就好。例如我的雕塑作品《寓言系列》的材料是陶瓷,因为我想要传达的是那种自然、社会、人和内心的对话和关系,而陶土这自然属性的材料加上釉色和火焰的升华后使它有了新的生命,这不仅是创作者给予的,还有我们艺术家所不能完全掌握的地方,这就是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我需要作品这个主角有三维空间去表达自己,就像舞蹈一样,舞者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会说话、都有表情,在这个层面上我的这系列作品陶瓷就是最好的材料,雕塑就是最恰切的艺术形式,不需替代。

雁西:你的雕塑作品是否能够充分表达了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有空间?

陈卓: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在最大程度地阐述她的话语态度、表达个人观点的。从事艺术学习创作十余年,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成熟和智慧提升,在经历不同时期后回头再看自己的作品,我一定会有不同的解读感受了。也许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艺术表达是不同的,但也许都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和空间就留着以后我再去改进吧,我自己也很期待。

雁西:你和你的雕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为什么用雕塑来创作?你有可能放弃雕塑吗?为什么?

陈卓:是一种对话和依赖的关系,就像是沙漠中干渴的人终于跋涉到生命之河,畅饮甘甜后那种清透的身心满足。我需要在创作过程和我的作品去满足和释放这种情愫,并从这个作品中再审视自己,这个瘾我戒不掉了。我也喜欢绘画,但现阶段更喜欢用手去感触和塑造新生的过程,我认为艺术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包容,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在尝试和创作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这样很好。艺术不分家,我不会放弃雕塑或者绘画。我曾经很多次感慨我的学业、事业和生活是与艺术相伴并会延续下去的,很庆幸,也很珍惜。

雁西:雕塑在你的艺术创作中占什么样的比重?有什么样的关系?

陈卓:恩,我的艺术创作中雕塑、或者说立体作品占70%的吧,近两年纸本绘画比较少了,前些年我也画油画、壁画、综合材料等,绘画过程也是很享受的。这几年我是以陶艺和首饰为主了,例如2010年到2011年我学习了首饰制作并收获很多,我理解我的首饰作品就是mini版的雕塑,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说,绘画、首饰、雕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是个三角形的关系,缺一不可,互相支存。它们三个有时是钝角、有时是锐角、有时候是直角,每个人的精力和侧重点不同,我的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吧。当然,它们也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均分180度,估计那会我就是无敌勤奋的女艺术家了。

雁西:你认为未来的雕塑艺术会怎样发展?你理想中的当代艺术是什么?

陈卓:恩,未来的雕塑艺术会是那种向少而精、直面的“刺激”而发展。我们见证雕塑艺术当下的发展,我这所说的“刺激”不仅是看到优秀新鲜超越传统经典的好作品的精神感受刺激,更有趣的是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和自己较劲、和材料、和艺术、和精神较劲的头脑风暴的刺激,这也是创作之源,艺术家需要具备这种精神。从狭义上讲我理想中的当代艺术是那种能精准把控精神命脉的倾诉,形式不重要,真实、准确、含蓄、有思考、有智慧的那种,这种感觉好说却不好做,那种如遇知己般特别对特别舒服的感觉很难得,其实艺术就是一种精神食粮。

雁西:你的雕塑和传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陈卓:传统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是根植于传统之上,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汲取营养,成长、成熟、发展起来的,而后在自我精神生态中去建立自我艺术语言体系进行创作艺术,我亦如此。

雁西:你创作过程中的收获或突破?还需要在那些方面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陈卓:我认为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自省和自修的过程。从初学艺术至今,我收获的不仅是创作艺术的技法形式和理论观念,最重要的是能够自我审视、和自己的真实内心对话,将心境释放转换成可视可感知的作品,以“物”的方式与人们交流。

以个人单位,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纵向的生长过程,我们艺术家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自我精神生态中的一个节点体现。艺术创作是需要不断的去实验和探索的,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艺术家得到精神的满足。

雁西:你怎样看待今天的艺术市场?你对艺术市场化的趋势有怎样看?

陈卓:当今,艺术品不仅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载体,更作为可交换的商品参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多元的文化批评,同时也需要艺术市场的健康机制和行为。我国当今的艺术市场在经历起伏波折后正逐渐走向成熟和正规。画廊、拍卖公司和艺术博览会构成艺术市场结构的三个主体环境,民众百姓也通过它们更真实地接触到艺术、当代艺术。健康成熟的艺术市场需要正确的艺术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家具备社会责任感,平衡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创作积极、体现人文精神、有创新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健康的艺术市场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成熟健康的艺术市场会更好地推动艺术家成长,他们两者相互影响互进互利。

雁西:作为一名艺术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所认为重要性是如何把握的?

陈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诚,对艺术的真实、思考与感悟。真诚的与自己对话、真诚的将自己的特质和个性表达。

艺术持久的生命力是需要对生命本身于予尊重的,艺术家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精神供给、辩证思考和修正坚持,并对时代文化精神、人文情怀体察关注,对艺术尊重对自我真实,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用心去做艺术,做一个有价值艺术家。

雁西:你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批评性?你的自我批评表现在哪里?

陈卓:艺术批评就像是艺术品的良师益友,既督促帮助艺术家进行自我审视剖析,又很好的推动艺术科学繁荣发展,丰富和提升艺术理论。当然,这也同样需要一个健康客观的良好艺术批评环境,更需要艺术批评家有着良好的学识、个人素质和品格。

艺术家是敏感的人,也是一个自我肯定和否定的矛盾体。能够自我审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是需要有自我秉持和智慧的。我认为艺术家的自我批评之一,应该是经历过此时期后能够回过头审视自己、总结自己,以此来提高修正完善自我。还有就是需要有能辨别有分歧的态度和非正确引导话语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中肯有益的批评语言,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不断个人修正中创作我的艺术,我与我的艺术共成长,想想这些还是挺幸福的。

陈卓

2004年7月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装饰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7年7月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 公共艺术与理论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2010年9月至今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装饰艺术系

学术活动:

2007年 作为天津美院中方代表教师与德国哈勒美术学院完成实验性教学课题《SHADOW》,课题成果出版画册。

2008年 获德国DAAD国际机构艺术组织邀请赞助,赴德国哈勒美术学院进行课题《BlACK≠ 黑》的教学实践及艺术考察,课题成果出版画册。

2010年9月-2011年7月 天津美术学院公派访问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工作室

参展获奖:

2007年 陶艺作品《怪物》获首届中国美术教师年度作品展优秀奖陶瓷作品《80真·空》系列 于天津美院美术馆 个展

2008年 藏书票作品《元生》系列入选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

2009年 艺术设计作品《80真空》入选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展览陶瓷作品《80真·空》蓝石艺术空间 群展

2010年 设计《无题系列》作品入选《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藏书票作品《BIRD》获得 2010年第三届伊斯坦布尔国际藏书票比赛最高荣誉奖

藏书票作品《tIRtOUS》获得 2010年第三届伊斯坦布尔国际藏书票比赛荣誉奖

2010年 《追忆Ril-Neal》个展 上海田艺格画廊

2011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迷蝶》入选 2011年中国姿态艺术作品展

2012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浮》、《迷蝶》入选第三届

天津市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

作品、:

2007年 论文《谁引领了谁——谈设计与时尚的关系》发表于《北方美术》

2007年 论文《土与环境,历练后的新生——浅谈陶土之陶艺创作感受》发表于 《美术大观》

2007年 陶艺作品《怪物》发表于《中国雕塑年鉴2007》

2007年 作品《80真·空》系列发表于 《雕塑》杂志

2008年 论文《艺术解读生态学之精神生态与生态自我》发表于《艺术设计与教 育论文集》

2008年 藏书票作品《元生》系列发表于《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作品集》

2009年 艺术设计作品《80真空》发表于《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展览作品集》

2009年 多幅水墨绘画作品发表于德国《BlACK≠ BlACK》画册

2010年 论文《浅析生态雕塑》发表于《亚洲超越设计展论文集》

2010年 设计作品《无题系列》发表于《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

2010年 藏书票作品《BIRD》、《tIRtOUS》发表于伊斯坦布尔《 第33界FISAe国际藏书票大赛作品集》

2011年 论文《浅析“公共”与“生态”—— 公共艺术和生态学的共同性》发表于《艺术设计与教育论文集》

2012年 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生态方法论 》、《浅析生态美学 》发表于《天津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

2012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迷蝶》、《浮》、《星枝》发表于《2012天津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1999至2009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1999至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86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三)研究对策和建议的可行性有待加强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 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 1999 至 2009 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 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 86 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 一)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

2005 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 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 二)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 “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 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 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 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 2/5 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 “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

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 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

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 三)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 二) 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 三) 研究对策和建议的可行性有待加强

上一篇:金融知识论文范文 下一篇:境外投资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