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07:07:34

陶艺教学论文

陶艺教学论文篇1

高校陶艺工作室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对陶艺课程的支持,所以陶艺工作室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其中包括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体现为具有潜力的学生以及具备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团队。只有充分发掘人才资源,才能使得陶艺工作室做大做强。教师是课程的领导者,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专业知识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教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对迷惘的学生进行指点。同时,具有潜力的学生也是支持陶艺工作室发展的人才资源,这些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与别的学生有所不同,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的成品也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创新性。因此,学校要利用好人才资源,促进陶艺工作室的发展。物质资源体现为学校对这门课程的资金投入。设立陶艺工作室需要有充足的设备和丰富的材料,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高校设立陶艺课程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陶艺人才,促进陶艺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资金、时间和政策上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这一资源,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这样才能为高校陶艺工作室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从而能够更好地投身到陶艺学习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程,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爱好或者教学习惯设计课程。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为人师表,起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服务,按照学生的个性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实践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加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对待学困生时不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忽略,要和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讲解陶艺知识时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单向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转变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偶尔与学生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陶艺工作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得学生受到尊重,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更加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艺讲究的是动手能力,要看出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成品。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多让学生体会实践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在动手中不断地更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取得进步。在刚开始学习时,有些学生看到泥巴就莫名兴奋,急于求成,自己凭着想象随意地塑造,结果无法制成一件像样的作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强调学生实践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制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练泥、揉泥等工序。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重实践并不是完全对学生放手,而应该像放风筝一样有一根线牵引着学生,不使他们迷失方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陶艺的发展,教师必须有实践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本领。

通过对高校陶艺工作室发展的探究,笔者了解到这一专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多局限和困难的,教师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加大对这一专业的投入。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注重实践,以学生为本,在讲解陶艺知识过程中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学生实践时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作品。教师要为培养更多的陶艺优秀人才而努力,高校陶艺工作室必将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陶艺教学论文篇2

(一)在陶艺教育当中

轻视了陶艺理论以及文化修养的培养。陶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这些作品,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变化。陶艺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紧密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那么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空有其表而缺少内涵,徒有形式而失去灵魂。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能够快速见到学生制作陶艺的成果,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指导学生实践,而忽视了陶艺理论的灌输和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做出的作品有形而无神,这是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许多高校在陶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原创思维,而是过多的让学生临摹已经成型的作品,包括其中学校中已有的作品或在网上搜集的图片。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做出比较成熟的作品,教学效果看似比较理想,但其弊端是相当严重的。过多的临摹,对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造成严重的影响与阻碍,这也非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学生做出的作品形似而神失,只模仿了他人作品的虚表,并没有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及要表达的情感做充分理解。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瓷器制作完成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这便使得陶瓷器具有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现在国家对陶瓷行业比较保护,陶瓷器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这使得一些陶艺专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或评委,制作出许多精神层次不高,并带有鲜明政治或利益目的的作品,这种做法着实令人堪忧。如果专家与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那必将导致学生在陶艺学习过程中商业化、政治化色彩严重,最终失掉了艺术本身、失去了灵魂。

二、改革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多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并且着重学习陶艺的中外发展史,使学生在陶艺制作前,对艺术以及陶艺发展的脉络有整体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理解陶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陶艺教育这一领域,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领先于我国,我们应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每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面对绘画、造型功底都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育过程中着重于艺术理论、制作技法的培养,并且深入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看法与创新思维;而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陶艺也许是其兴趣爱好,正如我校曾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陶艺第二课堂活动,这里有一些学生毫无艺术功底,面对这些学生就应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培养艺术情操。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使陶艺教育回归民族化、生活化、市场化。中国是陶瓷的母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陶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并曾经创造出让世人叹为观止的辉煌。高等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陶艺教育中,应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陶艺文化的传统,并努力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陶艺教育上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每件陶艺作品大多兼具使用功能和观赏性,在引导学生创作陶艺作品时,追求的目标应是达到两者最佳的平衡点,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让陶瓷器具回归生活化,利用市场作为导向,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及实用的陶瓷器具。时代在不断发展,高校陶艺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步伐改革创新,摒弃糟粕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的陶艺教育经验,是当代高校陶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从事陶艺教育的工作者,应肩负起身上的使命,把陶瓷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发扬。

陶艺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陶艺课程;实践教学

民族文化被高森远学者总结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同地区民族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既逐渐地趋于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在少数民族地区,将陶艺作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既利于经济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起来,更能促使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民间的陶瓷工艺品技术比较落后,在陶艺方面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挖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陶艺课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必然需求,将加快提高民族化工艺品设计人才的创作技能和研发力。当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的融合,在作用和形式上需要探讨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状况和教学实践方法进步,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设计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陶艺课程中的重构要旨

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种形式。“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凝结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形式多样,包含着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即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不足以构成一种风格,其必须是通过某种规律(组合规律、色彩规律等)才能形成一种调性乃至风格。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结合同一种特定元素来设计,我选择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应用到当下的陶瓷艺术教学之中,个人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民族文化元素重构的手法多样化,民族文化元素主要是以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作为表现手段,因此需要在重构之后能更好地融入陶艺课程中。重构主要是通过和谐、含蓄之美、简练的完美结合,使民族文化元素更符合当前的审美观念。陶艺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将重构的三点要旨融入陶艺创作中,变得独特、富有活力,这个课程提供了一种原型,关注学生通过重构要旨探索出新的东西。另外,在陶艺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技艺和材料要与市场接轨,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陶艺课程的教学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为陶艺课程教学提供了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天独厚,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了文化源泉。学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提供的空间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再创造能力。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不同,我院处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柳宗元文化,民间艺术、地方语言、艺术形态独具特色,壮族壮锦图纹、侗族图案、苗族蜡染以及独具特色的三江侗族木质结构、风雨桥等,这些都对陶艺课程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地方民族文化是拓展陶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学生利用这些新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优势,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再创造能力,使陶艺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培养出具有本土人文精神的艺术人才。

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其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更要有民族特色。陶艺创作要注重强化工艺基础和艺术思维实践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图示语言的创新,又要注重民族文化制样的结合。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占大半,但也要与理论相结合。首先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讲授一些国内外陶艺的发展趋势理论,让学生对陶艺作品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理念的认识。陶艺的风格以及陶艺创作的语言、视觉符号、民族化陶艺的审美,特别是陶艺的成型工艺技法,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与陶艺课程理论的结合

现代高职院校陶艺教学要突出特色是充分利用和挖掘较为完备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特征之外,还需要介绍一些民族的服饰、图案工艺等对陶艺创作有所启示的知识,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吸收新的知识。另外,陶艺鉴赏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可以为陶艺实践创新打下基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将课本知识与课本以外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如讲解陶瓷鉴赏时,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解,结合不同时期贯穿讲解,包括少数民族艺术图案的讲解,色彩与服饰的结合,工艺造型的设计,还可将现代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融入课堂。上课时有所取舍,分清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保持学生对理论课堂的新鲜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作品学习他人的一些陶艺创作技法,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利用大自然、利用现有的文化特色去发现美,为在陶艺实践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对民族本土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方案,并进行制作转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根据陶艺成型工艺步骤进行操作:草图方案的设计、基础的训练、成型技法的制作训练、陶艺作品的创作、作品深度完善。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提出高要求,在实践操作中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从而为陶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在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资源如教学设备等,对于多泥性的掌握,颜色釉的配制,以及陶艺的烧成工艺这些具有实验性的知识,老师要带领学生加深探究,使学生在陶艺制作方面既有艺术性又有技术性。在陶艺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陶瓷企业去亲身实践,接触陶艺市场以了解陶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到村寨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的材质和由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为创作作品提炼加工更好的素材,从中更好地掌握创作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陶艺以及手工艺的民间传承人给学生做讲座、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陶艺手工制作的魅力。将教学深入到由创作的创新完成到创作的演变,将文化底蕴和制作技巧完善到地域特色开发中。

总之,高职院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教学实践,要从单向模式中走出来,在环境和现有的资源中汲取养分,与设计方法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在理论上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增强陶艺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教学实践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陶艺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陶瓷产业增强人才培养,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作者:付林飞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2]沈鸿晶.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3]海力波.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与开发前景[J].广西民族研究,2002(2)

[4]徐镇峰.民族民间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陶艺教学论文篇4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束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4,6

2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范迪安.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5孙振华.传统资源与公共空间·千年之烧——佛山陶艺走进新纪元文献图集[M].2001

6王璜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屈与面对的难题[C].印记与当代——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集:瑞士日内瓦阿琳娜陶瓷博物馆,2002

陶艺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陶艺课程 设置 教学体系 特色

当前,除相关的专业艺术院校开设陶艺课程以外,技工类院校对陶艺课程还是陌生的。技工院校学生自卑心理比较强,他们在同龄人中自感抬不起头来,有一种失落感。那么该如何化解学生内心矛盾,提升学习动力呢?陶艺课程的引入可以为技工院校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技工院校在办学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依据市场和当地经济建设情况,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这也为技工院校设置陶艺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一、技工院校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设备落后

在技工院校,工科类专业占主导,忽略了陶艺教育的功能,在教学设施上降低了陶艺设备的投入。

2.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针对性不强

大多数技工院校开设的陶艺课程仅面对设计专业学生,忽略了工科类学生;有的学校的设计专业未能把陶艺知识融入相对应的专业教学中,导致陶艺素质教育成果未能凸显出来。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由于技工院校陶艺教师大部分是从美术专业毕业后进入学校的,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在指导过程中往往眼高手低,拉坯技术水平不高,理论功底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陶艺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1.组建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

配置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平台。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为200~400m2,内有练泥机、拉坯机、气窑、电窑等多种设备,能够实现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完整工作流程。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以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并能够承接园林景观设计等项目工作。

2.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因受众不同而不同

技工院校的陶艺课程不仅可以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作为必修课程;也可以对非设计类学生开设,作为拓展课程。

(1)陶艺拓展课程可为非设计类学生提供审美教育和体验教育。非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具备美术基础,审美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陶艺课程要注重在学生玩陶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及开展团队合作教育等。如由于选修课的特点和陶泥本身的属性,陶艺作品必须当堂完成,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制作一件陶艺作品,特别是较为复杂的作品,仅凭学生一己之力,往往很难完成,这就需要进行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倡多人合作。

在技工院校非设计专业中开设陶艺选修课要以兴趣教学为主,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体验玩泥的乐趣,在玩陶过程中了解、尝试陶艺传统技艺,进行模仿或自由创作,锻炼动手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为专业课程学习树立自信心。

(2)必修课强调专业性较强的系统专业培养。由于技校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特别对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还有厌学情绪。因此把陶艺引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主要着力点在专业创作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应用方面,对理论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学生不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如青花、新彩、粉彩、古彩、花纸、制釉等陶艺专业课程,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手工成型上。

3.强化陶艺教学“创意为先,手艺并存”的教学思想,彰显学生个性

(1)创意为先。在陶艺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意为先”,要求学生在制作之前就要有创意。在最初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在作品“像什么”“漂亮不漂亮”上,不注意陶艺本体语言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陶艺作品的艺术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让学生的思维由传统具象审美向现代的意象审美、抽象审美靠近。

(2)手脑并用。在陶艺创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除了在创意阶段要多动脑筋、力求创新外,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也要勤于动脑。为了实现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让学生打破常规做法,“不择手段”创作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专业交叉的“普及式”陶艺教学

在艺术类各专业开设陶艺必修课程,应在扩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将陶艺课程与灯饰、环境艺术设计、立体构成等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学习特点,提倡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利用陶材料的特性,结合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陶艺设计,并从制作、上釉、烧制等环节进行练习、创作。

5.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教学体系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要把地方传统文化转换成现代的陶艺语言,把地方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的装饰纹样、民居建筑、雕刻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这不是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陶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让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设计的背景与素材,以传统文化为面、地方文化为点,以市场为基础,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陶艺产品。

6.设立陶艺校中厂

技工院校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行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要求,学生缺乏主动认知、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等能力。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包括虚题实做、实题虚做的项目训练)仍停留在课堂中,资源环境单一,目标不真实,设计价值难以验证。这样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产品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如何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走进市场,顺应市场需求呢?笔者认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的“校中厂”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它是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实行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入“校中厂”工学结合模式,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工作室主持人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陶艺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项目,把教、学、做融为一体。

还可在校园设立陶艺作品销售门市,主要是让学生作品走出自己的视野,得到别人的认可,重建自信。销售中心由学生自主筹谋与接洽,自主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设计与销售计划制订。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围绕着项目驱动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工作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与市场零距离对接。

陶艺教学论文篇6

1. 陈辽:《叶圣陶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2. 朱泳:《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 金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4. 陈辽:《叶圣陶传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5.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6. 刘增人、冯光廉:《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叶圣陶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7. 叶至善编:《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

8. 叶圣陶研究会编:《新文学的基石:叶圣陶文学创作讨论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4年。

9. 智仁勇等摘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叶圣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 徐登明:《编辑出版家叶圣陶》,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11. 周龙祥、金梅:《叶圣陶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12. 张香还:《叶圣陶和他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 商金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 刘正基:《叶圣陶》,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15.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

16. 金洁、邓帅萍:《叶圣陶:一代师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叶圣陶思想研究会编:《叶圣陶编辑思想研究》,开明出版社,1999年。

18. 徐龙年:《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19. 叶至善、贾柏松编:《涸辄旧简:叶圣陶、贾祖璋京闽通信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 叶陶君、吕达:《叶圣陶画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 邹贤敏、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 梁杰:《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 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 商金林:《叶圣陶》(内部资料),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2004年。

25. 叶至善:《叶圣陶集》1―2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 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全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5 年。

28. 周溶泉:《叶圣陶(1894―1988)》,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

29. 张洪鸣:《传承创新求发展――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叶圣陶实验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 丁文宏:《开辟绿色写作通道:重读叶圣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 刘增人:《叶圣陶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

32. 商金林、李斌、张红丽:《叶圣陶研究资料索引(1911―2008)》,开明出版社,2009年。

33. 刘增人、冯光廉:《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叶圣陶研究资料(上、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34. 庞:《叶圣陶和他的家人》,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

35. 叶小沫:《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37. 叶炜:《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编辑学视野下的叶氏四代》,人民出版社,2011年。

38. 叶圣陶研究会:《叶圣陶研究年刊》(2011年,2012年),开明出版社,2011、2012年。

39. 周益民编选:《怎样学好语文――叶圣陶谈教育》,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陶艺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陶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陶艺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现代陶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引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7结束语

尽管现代陶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时间不长、风格样式也不成熟,更没有形成人数可观的高水平创作队伍。面对现代陶艺的发展现状,陶艺家们还有许多扎实的工作要做,抛开浮躁,纳入新生力量,在继承、延伸基础上真正做到创新与突破,达到质的飞跃,走上与世界艺术同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工业专辑.200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4,6

2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3陈淞贤.陶艺的当代风格[J].新美术,1989,2

4范迪安.演泽泥性——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集[M].广东美术馆,2000,3

5孙振华.传统资源与公共空间·千年之烧——佛山陶艺走进新纪元文献图集[M].2001

6王璜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屈与面对的难题[C].印记与当代——中国当代陶艺展作品集:瑞士日内瓦阿琳娜陶瓷博物馆,2002

上一篇:文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投资概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