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4 16:59:36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每一位教师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无尽的机遇。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因此,在美术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走出学科知识内容的局限,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辅导学生的技能练习上,学生仅仅通过练习来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掌握技能的程度来衡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划分成“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的划分,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内容和明确的学习方向。以下是本人在美术练习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和示范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练习课中美育教学,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美术学科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艺术的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了解与认识以及能力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个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这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良好素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局限于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基础练习课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临摹练习中,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通过后天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但审美趣味则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度升华。严格地说,美术训练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基础学科美术教学不是以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为目标,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在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挖掘,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细微处观察的能力,如写生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形体外部特征、色彩的变化,认识事物的外在美,更要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美的本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要反映一定的内容。形式美固然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因素,但内容若不能反映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再好的形式最终也会失去其存在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吸收和借鉴艺术形式的精华,积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表现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使美术知识能够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美术练习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自命清高的出世画家和颓废的艺术家,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具备合格的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练习课中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美术技能知识

美术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美术又与其他学科一样,基础理论也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对美术技能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教学的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方法,所以在掌握技能技巧之前,掌握好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环节。如形体比例、透视、构图、图案中色彩等,这些基础理论,不但要用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并掌握它们。

目前使用的美术教材,是在小学、初中的美术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而目前大多数师范学生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入校前基本没有经过美术学习,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有的甚至是空白。因此,在练习课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而且要考虑如何抓住内容的实质性,特别是对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术语,要把掌握知识点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措施,是取得画面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实施构图教学:

(1)通过作品欣赏,在画面中让学生形成构图意识。

(2)使用活动教具,让学生认识掌握构图的基本常识。

a. 在黑板上画一个具体形状——苹果。

b. 用大小不用的取景框作出几种不同的构图选择。

(3)总结构图的一般规律。如大小适当,左右匀称,上下凸显空间层次感,突出表现画面主题思想。

利用直观教具教学,避免了过多的术语解释,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加强练习课中的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照《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实用性、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生活。”基础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理论中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和内涵。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应用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

有人认为,学生一旦学会技能,自然就提高了能力,这只是对能力的片面理解。美术课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美术教学应根据专业的针对性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就是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应用于实际。美术的技能、技巧可以在教师的安排下得到训练,但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只能靠平时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要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对于学生就是一堂直观的示范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基础理论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注意语言的严密和准确,并且联系小学美术教材有关内容,结合小学教学进行讲解示范。

如写意花鸟画中,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墨葡萄的内容,分别把笔、墨的用法结构组织和画面组合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也能了解小学教学的课堂环节和组织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掌握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达到小学兼职美术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并为社会生活服务。

“美术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通过美术活动,使学生能丰富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了解儿童美术心理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加强练习课中理论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小学教师必备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陈振石.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J].教书育人,2003,(2).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基础教育 教学模式 师资

恩格斯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作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尽管有着不同文化和文明,但人类历史发展始终脱离不开艺术发展。有人的地方,必然有艺术产生。而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不仅要传递艺术,更要满足艺术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美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对中美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各自的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了解,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寻找本国艺术教育发展不足,指出要延续艺术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希望对我国今后的基础艺术教育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我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规定艺术教育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艺术基础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综合性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其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精神愉悦,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品位,赋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艺术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我国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缺乏有力的活动引导,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不易在以智能测验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因而产生诸多弊端。

近年来,艺术基础教育在我国逐步被人们接受和重视,艺术培训、艺术交流等活动日益增多,但其主要目的大多还是“分数至上”。艺术教育形式是为了能够通过基础教育考核标准而设定。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盲目尊崇和过分追捧主宰了学校的一切,人们忙于精心打造知识基础,无暇探究哪些知识是必要的,哪些构成是真正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社会,在后工业社会,仅有知识显然已经不够。当今社会除了知识竞争,更重要的是人的竞争,如人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关爱自然、不屈不挠等自身素养的竞争。湖北省各城市中小学实地调查报告显示,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重智育、轻美育,艺术教育存在大片“空白”;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由非专业的其他课程老师代为讲授,很难实现所谓艺术教育目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得不到及时更新;艺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

当今艺术教育取向强调:艺术是一门学科,具有学科特质,为9年义务基础教育的必要科目,应与学校其他科目同等视之。国内中小学阶段艺术课教学内容几乎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方面,忽略了其他层面内容,如学习鉴赏视觉艺术,学习了解艺术在当代和过去文化中如何发挥其功能等。学习从审美观点来看视觉形式并不容易,因此需通过艺术课程的安排、教导与学习,才可获得复杂的审美认知和技巧。国内各级学校皆缺乏专业艺术教师,并缺乏涵盖广泛艺术鉴赏领域的课程,师资进修渠道也极其有限。专业师资在艺术鉴赏领域的教学品质落后,甚至根本不存在,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

二、美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现状

美国主张艺术教育目标在于提升人对艺术的了解与鉴赏,并兼顾感性与理性能力的培养,其向来重视艺术教育,并以法令的形式把艺术课程视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基础艺术教育在美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在主观上其没有服务于基础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义务和责任,在客观上却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与支撑,这为基础教学在美国持续不断地发展创造了机会与可能。教师可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长期从事基础教学理论的实践和研究;学生可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无拘无束地从事学习和探索。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又构成了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中非常有趣的一环,这是美国基础艺术教育乃至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美国现代文化立足于世界的主要依据。美国学生选择艺术学习一般都出于自愿和喜爱,而且有机会和权利在此基础上做选择和改变。学生和学校双方都非常明确,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怎样选择和改变。学生学习的动力完全源于个人的理想和兴趣,而基础教学的角色则是鼓励、保护和启发这些理想和兴趣,学了包含愉悦的意义外,更包括了研究、发现及提出质疑、超越等诸多含义。因此,美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学习、创作状态,而且这个状态中每一个环节都很简单。

美国学校中的基础教学单位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并有专门的空间、教师和资金作为保障,教室、资料室、教具室、实验室等设施都由基础教学单位统一管理,同时也在空余时间接待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使用。基础教学的对象基本上是全体学生,也没有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将基础教学内容划分开,学生可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尽兴地体验基础艺术教育带来的感受。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教室中,甚至包括大到棕熊小到微生物的各种动植物及其标本的收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观赏、观察、比较和描绘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这种集收藏、展示、写生、教学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美国学校中比较常见。

美国艺术教育强调文化和艺术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艺术,了解文化与艺术间的深远联系,强调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改造、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已经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其艺术教育结果是艺术具备了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三、中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差异比较

以上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比较,为我国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我国艺术教育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赋予人人平等的艺术教育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享有艺术化的多彩生活。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整齐划一,相反是要坚持和鼓励学生的艺术独立性与个性。我国艺术教育综合化问题的提出不仅把音乐和美术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综合了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这一观念注重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既保持各学科特点,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艺术审美修养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我国的艺术教育更侧重综合性学习,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确定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四方面的内容。基础艺术教育也仅针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比较,虽然美国仅以视觉艺术、音乐、戏剧、舞蹈来确定艺术教育的内容,但这一套艺术教育体系却适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所有学生的艺术教育,各阶段互相衔接、互相渗透。这样一套融会贯通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四、基础艺术教育未来发展

通过对比中美基础艺术教育,我们认识到应积极正视自我,在保持发展优良传统的同时认清艺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国外教育精华,抓住一切可能的发展机遇。因此,为确保基础艺术教育的实施而果断、大胆地进行调整和补充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师需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新的能力。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作为落实和改进我国基础艺术教育的参考:

1.确立并提升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品质;

2.艺术教育中要承认与国外差异,注重个性化学习;

3.正视艺术鉴赏教学在基础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4.根据儿童及青少年认知发展过程与艺术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当的基础艺术教育课程,并注重体验式教学;

5.积极改善师资品质,提供教师职前训练;

6.改善教学设备,开发具体的教材资源并改进教学和评价体系;

7.改变陈旧观念,研究、建立适合国情的艺术教育理论,并注意与时俱进的更新;

8.设置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中心,提升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品质。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之路虽然并不平坦,基础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困境,但是要拥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未来的基础艺术专业教育水平才会逐步提高。作为艺术教师,应加快步伐,进一步更新观念,把握基础艺术教育精神实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柯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6.

[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

[3]程春云.艺术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4]吴戈.判断与思考:艺术·教育的顾盼与前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单位:陈姣,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 美术教学;基础绘画;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美术,亦称为造型艺术,它采用线条、色彩、明暗、体面等手段,塑造出具有一定意味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样式。绘画就是美术的主要门类之一,绘画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基础技能、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理论与绘画技能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发现、发展小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兴趣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老师只是把书本上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独特心理,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三原色”一课中,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三原色以及间色、复色的定义,很难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准备好色彩模板,让学生亲自动手调配各种色彩,自己去探索三原色、间色以及复色的内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2、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吸引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现代化媒体,积极引进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知识、新消息以及新成就,并将这些知识适时适度地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卡通设计一课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使得学生了解美术的实用价值,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言,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基础绘画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临摹、修改,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分析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特征,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绘画水平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课堂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基础理论的学习

理论知识作为美术课程的基础,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耐性较差,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普遍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比如在学习透视理论时,老师可以选取一幅透视感比较强的街景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将照片转化为线描稿,这样一来,学生就对透视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

2、做好后期的修改工作

学生基本完成绘画作品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结构,以及揣摩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使得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反复比较、研究,检查出自己绘画作品的缺陷或问题,从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做好调整修改工作。

3、注重临摹和写生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把临摹和写生割裂开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不是只注重绘画技巧,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就是只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绘画技巧,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将临摹和写生进行有机结合,整体训练,使得学生理解和消化学过的美术知识,从而为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注重学生作品的讲评

在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中,学生美术作品的讲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的讲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

1、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有的学生的美术基础比较好,进步较快;而有的学生的美术基础比较差,进步比较慢,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在讲评学生的美术作品时,可以采取面评、自评、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对于艺术形象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品,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一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而且为学生以后的艺术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丰富化的评价内容;传统意义上教师讲评学生的美术作品,只是单纯地打个分数,使得学生不知道自己作品的缺陷在哪里,更别提改进自己的美术作品。所以,老师在讲评学生的作品时,评价内容应该做到丰富化,针对学生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在后期的美术学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明祥.浅谈小学美术基础绘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报,2011(11)

[2]戴林乐.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张琳琳.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学科教育周刊,2010(11)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 小学 美术教学 作用

美术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美术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新课标规定:老师要“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落实好美育是贯彻新课标精神,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

1.启发小学生感受美。感受美是指人们凭借感受器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感受美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欣赏美、创造美的前提。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启发小学生感受美,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小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小学生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引导小学生欣赏美。欣赏美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审美趣味的领略活动,是人们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引感、想象、理解、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评价,使人们明确该审美对象“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并受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美,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认真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提问方法,引导小学生欣赏美,从而实现小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

3,激励小学生创造美。创造美是指人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创造出美的事物。创造美是审美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在美术教学中激励小学生创造美,要注意向小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造型技能,要注意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小学生能大胆地进行艺术的创造。

美术教学对小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感受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欣赏美是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创造美是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这三点相互依赖,层层深入。抓好这三点,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此外,还要重视发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美育。在绘画教学中就要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教学过程中带领小学生到郊外写生,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绚丽优美的风光,或鼓励小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使小学生热爱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小学生追求美、高尚、健康等能力,使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从而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改造丑恶东西。我们要充分运用美术的特点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道路。

二、美术教学是发展能力的重要推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活动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在功能上有所不同,分工明确。学习美术教学可以使右半脑得到锻炼,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小学生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

小学生进行绘画练习,首先要观察对象。观察是小学生认识对象和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表现对象。所以,老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借以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就比较敏锐。观察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观察能力对于从事各项工作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所有的创造性活动中,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出头脑中的形象,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是小学生智力活动的核心部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美术教学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美术再加工、再创作。所以美术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重视美术教学对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功能。

三、美术教学是培养美术技能的切实手段

小学美术教学,进行美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任务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小学生系统地掌握绘画技巧、工艺制作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可以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发展。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着。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6

一、美、法两国美术教育对审美价值的重视

在高中阶段,美术课程规划应围绕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展开,同时也应为学生日后继续审美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一是通过对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和认识。但是从教育实效看,这两种方式在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中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美术教育理念、不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美、法两国的美术教育理念凸显了其对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

多学科艺术教育是主导当前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像以往的艺术教育方式那样片面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而是把创造性活动与艺术评价和审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提高人文素质的角度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及其文化。多学科艺术教育不是把艺术教育当成一门普通课程,而是将其视为一门人文学科。这门学科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个领域,由此构成一门特殊的交叉学科。[4]该学科并不是要求学生对这四门艺术学科进行单独的研究学习,而是将四门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阶段、分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效度。在教育内容上,多学科艺术教育对人文知识(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在高中阶段,人文知识的学习几乎占用全部的教学时段,这与其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法国“推动艺术教育”计划及其他

“推动艺术教育”计划是法国总统萨科齐(N. Sarkozy)上任以来特别推出的一项教育计划。该项计划也是法国自密特朗时代以来,历届政府对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一贯认同和支持政策的有效延续。该计划要求将法国中小学“艺术史”教育的地位提升至所有文化教育的基础、提升到关系国民身份认同的高度。萨科齐在致两部部长(教育部、文化部)的任务书中指出,要将“艺术史”作为毕业会考的内容列入所有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并且要将其渗透到相关科目。该计划作为“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步骤,旨在通过“艺术史”的强化学习,使所有学生平等地掌握有关艺术与文化的基础知识。[5]从2009年9月开始,艺术史成为法国所有中小学的必修内容。该课程内容已超越纯艺术范畴,被划分为“空间艺术”“语言艺术”“生活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六个领域,其中涉及文字、哲学、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

我国有学者指出,法国美术院校的招生考试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其面试的难度很大,对考生的要求很高。例如,考生必须对社会学、文学、哲学、美术、电影及时事新闻等人文类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独特的视角;考生能够自信地表达对文化领域(如电影、话剧、现代舞、文学、诗歌、音乐)等的认知;考生必须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专业和最新涉及的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学、野生动物、历史、考古学、军事艺术等;考生要对知名艺术家作出评价并阐述怎样走出他们的艺术影子。评委对每位考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认知。[6]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法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建立在宽厚的艺术人文学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技巧类知识。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将一直延续到 大学以后更长的时间,并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二、对改进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若干建议

虽然《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规定高中阶段美术教育要重视美术鉴赏课,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此项举措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成效不大。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

(一)政策层面的策略调整

政策层面的策略调整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美术鉴赏课的课时比例,如可将其调整至总课时的二分之一甚至全部。其缘由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高中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知识与新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高度,高中阶段是其接受和消化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趋于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大审美教育力度是切实可行的。第二,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而且决定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志向已定,其中大多数人已开始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突击高考,高中自设的技巧课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集中力量的目标性教学可以较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对美术鉴赏课的课程结构进行更新调整。我国可适当参照欧美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增设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视野,打通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对艺术作品评价与判断的主观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及艺术家的自我批评与自我判断能力。

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政策能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事实上,许多基层学校大多是打折扣地执行新的课程标准,有的学校甚至我行我素,对相应的方针政策不予理睬。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新政策出台多年但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队伍的充实建设

目前,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已在此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他们大都是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都重视和擅长技巧教学,但较缺乏人文理论的系统知识。这种情况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是不利的,有碍于新教学需求的实现。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放的,且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学校开设的许多课程都是邀请社会上的专家来讲授,并且建立了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学校借鉴。另外,我国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要打破当下的学科壁垒,引入非美术专业的教师,如美学、艺术史等学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或人才执教;同时要逐渐建立起基础美术教学专人专课制度,改变当下动辄一人担任几门课的现象,使美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三)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

我国现行的基础美术教育教材比较陈旧。例如,普通高中使用的“美术鉴赏”教材,是我国于2004年统一发行的。教材内容由“中西方绘画鉴赏”“中西方雕塑鉴赏”及“中西方建筑鉴赏”三部分组成。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该教材涉及古典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而对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或称当代艺术)则完全没有涉及。当代艺术——无论是我国的还是西方的,因其对现代主义及之前的美术样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美术”的原有概念边界,从而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突破性的改变。因此,对高中生进行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与鉴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调查表明,许多中学生对当代艺术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他们同时代的艺术,更容易认同和理解。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徐冰在接受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侯令采访时谈道:“真正的现当代艺术,和孩子原有的艺术创造是有关系的,是朴实的。孩子没有顽固的文化概念,他们对这些艺术是很容易接受的。我相信,独特的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等对他们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很多现当代艺术家都像孩子。美术教育和现当代艺术有一种十分自然的联系,这种自然的联系大有文章可做。”[7]《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2]因此,尽早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编入当代美术内容,是完善高中美术鉴赏课、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也高度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含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传达。他指出:“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能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大海。”[8]68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7

其中的“欣赏?评述”部分,旨在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2003 年,我国颁布了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划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学习模块,并明确指出:“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2]

另外,我国于 2011 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3]。

这些规定表明,我国已开始重视美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并将其放在了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在这一形势下,笔者拟通过介绍美、法两国对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重视,揭示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我国高中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美、法两国美术教育对审美价值的重视

在高中阶段,美术课程规划应围绕提升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展开,同时也应为学生日后继续审美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一是通过对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理解和认识。但是从教育实效看,这两种方式在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中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美术教育理念、不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美、法两国的美术教育理念凸显了其对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重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

多学科艺术教育是主导当前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像以往的艺术教育方式那样片面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而是把创造性活动与艺术评价和审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提高人文素质的角度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及其文化。多学科艺术教育不是把艺术教育当成一门普通课程,而是将其视为一门人文学科。这门学科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个领域,由此构成一门特殊的交叉学科。[4]

该学科并不是要求学生对这四门艺术学科进行单独的研究学习,而是将四门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阶段、分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效度。在教育内容上,多学科艺术教育对人文知识(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 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在高中阶段,人文知识的学习几乎占用全部的教学时段,这与其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 法国“推动艺术教育”计划及其他

“推动艺术教育”计划是法国总统萨科齐(N.Sarkozy) 上任以来特别推出的一项教育计划。该项计划也是法国自密特朗时代以来,历届政府对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一贯认同和支持政策的有效延续。该计划要求将法国中小学“艺术史”教育的地位提升至所有文化教育的基础、提升到关系国民身份认同的高度。萨科齐在致两部部长(教育部、文化部) 的任务书中指出,要将“艺术史”作为毕业会考的内容列入所有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并且要将其渗透到相关科目。该计划作为“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步骤,旨在通过“艺术史”的强化学习,使所有学生平等地掌握有关艺术与文化的基础知识。[5]

从 2009 年 9 月开始,艺术史成为法国所有中小学的必修内容。该课程内容已超越纯艺术范畴,被划分为“空间艺术”“语言艺术”“生活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六个领域,其中涉及文字、哲学、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

我国有学者指出,法国美术院校的招生考试以面试为主、笔试为辅。其面试的难度很大,对考生的要求很高。例如,考生必须对社会学、文学、哲学、美术、电影及时事新闻等人文类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独特的视角;考生能够自信地表达对文化领域 (如电影、话剧、现代舞、文学、诗歌、音乐) 等的认知;考生必须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专业和最新涉及的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学、野生动物、历史、考古学、军事艺术等;考生要对知名艺术家作出评价并阐述怎样走出他们的艺术影子。评委对每位考生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认知。[6]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法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建立在宽厚的艺术人文学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技巧类知识。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将一直延续到 大学以后更长的时间,并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二、对改进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若干建议

虽然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已明确规定高中阶段美术教育要重视美术鉴赏课,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此项举措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成效不大。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

(一) 政策层面的策略调整

政策层面的策略调整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美术鉴赏课的课时比例,如可将其调整至总课时的二分之一甚至全部。其缘由主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高中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接受新知识与新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高度,高中阶段是其接受和消化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趋于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大审美教育力度是切实可行的。第二,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而且决定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志向已定,其中大多数人已开始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突击高考,高中自设的技巧课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集中力量的目标性教学可以较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对美术鉴赏课的课程结构进行更新调整。我国可适当参照欧美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增设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拓宽学生视野,打通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对艺术作品评价与判断的主观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及艺术家的自我批评与自我判断能力。

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政策能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事实上,许多基层学校大多是打折扣地执行新的课程标准,有的学校甚至我行我素,对相应的方针政策不予理睬。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新政策出台多年但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二) 师资队伍的充实建设

目前,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已在此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他们大都是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都重视和擅长技巧教学,但较缺乏人文理论的系统知识。这种情况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是不利的,有碍于新教学需求的实现。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放的,且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学校开设的许多课程都是邀请社会上的专家来讲授,并且建立了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学校借鉴。另外,我国高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要打破当下的学科壁垒,引入非美术专业的教师,如美学、艺术史等学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或人才执教;同时要逐渐建立起基础美术教学专人专课制度,改变当下动辄一人担任几门课的现象,使美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三) 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

我国现行的基础美术教育教材比较陈旧。例如,普通高中使用的“美术鉴赏”教材,是我国于 2004 年统一发行的。教材内容由“中西方绘画鉴赏”“中西方雕塑鉴赏”及“中西方建筑鉴赏”三部分组成。从时间跨度上来说,该教材涉及古典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而对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或称当代艺术) 则完全没有涉及。当代艺术———无论是我国的还是西方的,因其对现代主义及之前的美术样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美术”的原有概念边界,从而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突破性的改变。因此,对高中生进行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与鉴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调查表明,许多中学生对当代艺术很感兴趣,其认为这是他们同时代的艺术,更容易认同和理解。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徐冰在接受北京市美术特级教师侯令采访时谈道:“真正的现当代艺术,和孩子原有的艺术创造是有关系的,是朴实的。孩子没有顽固的文化概念,他们对这些艺术是很容易接受的。我相信,独特的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等对他们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很多现当代艺术家都像孩子。美术教育和现当代艺术有一种十分自然的联系,这种自然的联系大有文章可做。”[7]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2]

因此,尽早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编入当代美术内容,是完善高中美术鉴赏课、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也高度重视基础美术教育 (含高中美术教育) 中的人文性传达。他指出:“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能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大海。”[8]68

小学美术学科基础知识篇8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

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

上一篇: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范文 下一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