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1 17:44:41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1

作为农村初中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的时候,应注重对班级的软文化建设,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我作为长期奋斗在农村教育一线的班主任,就农村初中班级软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班级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的建设

农村学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纪律性不强,自觉性不够,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中,我首先召集本班学生开班规制定听证会,认真听取并收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然后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班级特色的班规。我们班的班规内容要点是:要有班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一致爱我班级;要尊师重道――见到老师问声好,争分夺秒学习好;要宽容互爱――见到同学说声好,同学情谊常青藤;要树立身之本――对自己要严律,待他人要真诚;懂得格物致知――疑问面前敢于质,请教他人虚心听;要有真才实学――踏实求学,拒绝抄袭;要文明休息――谈笑是一种风度,安静是一种优雅;要大方大雅――朴素的着装绝对不是你得体言行的绊脚石;要有健康的体魄――生命在于运动,拒绝垃圾食品; 要有整洁的环境――美丽校园,清洁我班。我把班规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再张贴在教室的后墙上,班级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学生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加强班级价值观等观念文化的建设

做事先做人,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平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经常开展有关人格教育的活动。如,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怎样和教师、同学、父母相处,应交怎样的朋友,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怎样面对得失,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沟通和正确定位自己。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等有关社会基本内容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每带一个班级,我都会开展“我班的精彩=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本班的精彩离不开全班的努力,无论缺少哪一位同学的参与,都不可能造就出精彩的班级。这就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必须积极地融入集体,这样的班集体才具有凝聚力,集体才会有力量,才具有竞争力。通过“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我们是你最忠实的听众”的主题活动,学生都能踊跃地站到讲台前,打开心扉,诉说自己尘封已久的记忆,说出自己心中的故事,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成长过程的悲喜。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更能够融洽地在一起交流心声。

三、重视班级评比竞赛等行为文化的建设

每个学期,我都会定期开展一些有利于放松学生心情、陶冶学生情操的文体活动。我利用体育课,以小组对抗赛的形式开展校园广播操竞赛活动;我利用音乐课,以小组唱、独唱的形式开展“班级好声音”歌唱大赛;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校园晚会等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注重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经常和各科任教师交流思想,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和他们一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和学生一起,帮助他们制定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计划,同时还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方法,我给学生观看有关科学记忆的录像,请平时学习成绩较拔尖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我坚信,勤奋+方法,就会学有所成。

综上所述,班级软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核心。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爱护、理解和信任,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建立完整的班级体系,成立爱心基金会,注重班干部的培养,班级的奋斗目标就明确,凝聚力及竞争意识就强。我班学生表现出了勤奋朴实、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班风正、学风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班级以及学生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建设班级软文化,如同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心灵的避风港,为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起推波助澜之效。

参考文献

檀传宝. 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2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的最优途径是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促进班级的发展,变“管理”为“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管理班级”为“班级共同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关键词:

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发展共同体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是班级制度和班级氛围的集合。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班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建设班级特色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感的过程。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从事务性管理发展为班级文化的管理,即从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管理班级,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家长、学生为主体,从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进行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提升教师管理水平为基础,以大家认同的班级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各方资源的整合为依托,以学生心理管理为特色,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以树立班级独特形象为目标。因此,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包括:教师提升策略、文化引领策略、资源整合策略、心理管理策略和制度建设策略。

一、教师提升策略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不仅关系着学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

(一)转变班级管理观念传统的班级管理,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较大。班级文化建设强调教师要有文化治班的理念。文化治班的理念是将学生作为管理者,由他们自己通过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同伴的支持实现文化自治。“学生是自己的管理者”,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自立、自制、自控、自主等品质的发展。所以班级文化管理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班级文化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1]。

(二)参加培训学习提升班级管理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建设自我,定期参加校内、校外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及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研修,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做到因材、因地、因人施教。此外,参观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管理班级经验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成长需要向优秀学校、优秀班级以及优秀教师不断借鉴学习,感受其他优秀学校班级管理的氛围,与优秀教师交流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心得,在经验借鉴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三)教师自我反思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及时进行反思。教师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班主任通过对自己管理工作、教育活动的自我反思,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积极的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在班主任的自我反思中,除了静思外还要特别注意用文字进行总结提炼,尤其要重视记录教学日志或反思日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班级管理的水平。

二、文化引领策略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班级文化蕴含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和共同奋斗的愿景,使班级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内在的精神引领和外显的环境创设体现独特的班级风貌,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一)形成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特色。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立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班集体共同的追求,也是班级特色的最高体现。班级精神应该符合班级成员的共同特征,体现班级的共识。班级精神的确立可以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学生统一制定班级的名称、格言、守则等。(2)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发展规划,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班级的终极目标,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动力,每个小目标的实现都服务于长期目标。同时,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考虑师生的共同需求。班级奋斗目标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化,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目标的达成实现精神的追求。(3)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结合班级实际,依照班级特色文化主题,分阶段、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二)打造班级文化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打造班级文化的载体使班级文化具象化。这些载体包括教室布置、板报设计、墙体布置、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徽班歌、班级全家福等。(1)教室布置。教室的布置要体现班级的特色,考虑摆设哪些物品、如何摆放,要设计怎样的班级象征物、象征物的摆放或者粘贴位置,班级各个部分的颜色设置等。(2)班级板报的设计。班级板报是班级文化特色的宣传阵地,要通过对班级板报的形式、板块、内容等进行设计来体现班级的特点,每周可由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更换。(3)班级墙体布置。墙体的空白部分,集中体现和展示学生的风采和班级的荣誉。根据各个班的情况,可设置“班级之星”、“生活风采”、“特色活动”等板块。

三、资源整合策略

班级文化仅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力量,形成共同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

(一)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家庭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单元,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将家庭因素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与班级文化建设相互配合、补充,共同为儿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家长的参与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完成:(1)成立家委会。家委会是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的桥梁。家长可通过家委会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与精神风貌,与教师、学生共同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这不仅密切了亲子间的关系,也增进了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2)开发家长资源。家庭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隐性资源,学生家长所拥有的资源可以为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拓展空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限于班级内的自我建设,也需要学生走出来,与大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行融合。与家长建立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如参观孤儿院、敬老院、派出所等机构,增加社会经验,体验人文关怀。同时也可以让家长走进校园,如邀请有心理学背景的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普讲座,邀请懂医学的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关爱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激励。

(二)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微观系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存在差异,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非常有礼貌,但在校外可能表现得冷漠。家庭、学校、社区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都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学校、家庭、社区文化氛围相统一,才能形成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社区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可做的工作如下:(1)社区为学校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学生将班级较大型活动迁移到社区,与社区群众一起感受活动魅力。(2)社区向学生开放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学习室、展览室、活动室等,让学生的学习视野走出班级,走出学校,走入社区[3]。(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安全宣传、卫生宣传、制定社区服务的项目、为社区老人上门服务等活动中,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增长心智及提升人文素养。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考虑成立包括家长代表、学校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和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等在内的学校—家长—社区共同体,通过共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共同遵守,以儿童健康发展为宗旨,为班级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心理管理策略

心理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文化是学生共同创设、共同营造的,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班级文化积极向上。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设立心理交流平台装饰班级墙面的一角作为心理墙,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心理的一片园地。心理墙可分为心情释放墙和心情回应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烦恼、困惑等写在心情释放墙上,回应墙可用来讨论舒缓烦恼的方法、交流经验等。心理墙不只是学生使用,班主任、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心情与学生分享,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帮助。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会有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心事,但又需要帮助。班级内可以设立心理信箱,学生写信向班主任寻求帮助。此时,班主任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严格遵守保密、尊重原则,以平等的身份解答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为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开展心理班会课心理班会课是对班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班会课上,教师要着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借助心理学方法,选择学生共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惑进行讨论,或者细致地解答,帮助学生心理过渡。

(三)关注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关注在班级中是否有被孤立的学生、是否有故意扰乱班级秩序的学生等等,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生活[4]。

五、制度建设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强调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具有引导、警示、约束等多项教育功能。班级制度建设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自主制定班级制度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的保障,其制定要由学生讨论并一致通过,以确保民主性和执行力。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使班级主人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信心[5]。教师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起到引导和协助的角色,不能强加干涉。

(二)设置多岗位,实行岗位轮换制岗位轮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低年级的岗位设置可由教师协助完成,中高年级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共同商讨班级管理中需要的各种职位,明确岗位的职责,并保证共同履行,如板报更换、班级图书的管理、教室卫生等,都安排特定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竞选岗位,并定期进行岗位的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

(三)建立班级监督委员会班级监督委员会可以监督和评估各个岗位的同学是否尽责。委员会的成员要由班级同学选举产生,不可由班主任指派,这样才能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和信任。另外,监督委员会要与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奖惩措施,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与惩罚。综上,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由班主任教师、家庭、社区积极配合的过程。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突出针对性,符合班级现状,彰显班级特色;强化科学性,内容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扩大开放性,有效地整合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班级内部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班级管理合力,达到班级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琼.再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8):48.

[2]李元峰.怎样注重教室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效率[D].学知报,2010.6(D06).

[3]张超.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2.

[4]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0.

[5]周世杰.班主任与班级管理[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4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文化;特色;建设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而在学校,我们一味去研究课堂艺术和管理评价是远远不够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前沿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对高效课堂的达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是我近年来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要“整洁优美、布局和谐”,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力于班级文化品位的赏心悦目,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班级美化绿化。创造一个卫生、整洁的优美环境。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是我家”。

(二)创新墙面。教室四周的墙面,是展现班级学生个性化、特色化的一大体现。内容上可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可以设立光荣榜,树立榜样,宣扬正气;还可以写上名言警句,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

(三)注重仪表。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学生的仪表上。要求学生不留长发、怪发,不烫发,不染发,平时要佩戴胸牌,统一着装校服。

二、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氛围,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斥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

(一)树立良好的班风。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在关系和谐,正气上升的氛围中,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融洽的师生情及和睦的同学情,使整个班级充满家庭式的温暖。

三、制度文化建设

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上,重点确立“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拟订班规,制定公约,体现主体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对学生是一种约束,一种引领,是学生发展的方向。班规的制定应该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并且能够遵守,师生双方既互相信任,又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

(二)制定目标,提高参与性。学生在心理上有独立、自主、主动参与的要求,他们的这种需要若能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由老师组织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在行动上来采取合作的态度。

(三)建立并完善班级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各班要实行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建立高效学习小组。把小组打造成一个个“小团队,动车组”。并建立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

四、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

(一)形成班级的特色。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塑造自己独有的形象,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建设班级品牌。从班级目标的制定、班级管理体制的确立、班级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活动入手,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德育建设的思想阵地,充分有效的利用班会时间是班级建设的最好途径,在班会课上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我设计的活动中,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发展他们的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因而对于培养健全的心理有重大作用,其意义往往是课堂学科教学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利用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进而满足学生各种心理的需求。

读书活动:教育学生要和好书交朋友,开展班级共读一本书活动,开设班级图书角、图书架,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并写读书笔记。

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都颇受学生的欢迎。

(三)精细化管理。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在于管理网络化。它不同于规范化,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即“班主任——班委会——值日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所以,班级内部要建立《精细化管理及职责》。这样,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级主人,同时接受监督又是被管理者。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希望各班级针对班级实际和学生特点,尽心谋划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细心落实班级文化建设措施,耐心打造班级文化建设风格,让学生在班风正、学风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徐魁峰.百色起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启迪[J].人民论坛,2010(36).

[2] 赵婉华.从班级文化建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青年文学家,2011(15).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4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班级成员集体观念缺乏、学风日益淡化、班级成员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状况。为此,要通过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立德树人的要求,从主体、理念和内容、空间三方面来寻求解决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曾庆亮(1970—),男,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C12E014)

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给出了多种观点:物质精神说、意识形态说以及群体亚文化说等。在此,高校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是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班级全体成员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以及日常交往所形成的符合他们身心特征的共同思想特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综合。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侧重反映了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在深入分析中加以解决。

一、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历来备受高校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集体观念缺乏,班级凝聚力弱

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班级凝聚力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社会意识淡薄,在自我表现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其次,他们具有独立的行事作风。在各种活动中,部分学生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无兴趣,与班级想要通过组织活动来凝聚大学生的目的和想法相背离。最后,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与网络互动频繁,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相对减弱。因此,当前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弱的特征弱化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班风学风日益淡化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当前高校班级存在学风日益淡化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学习风气上,以及格为其学习目标的学生占56.11%,而对学习无目标的学生约占到10%。”[1]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90后,难以适应更注重学生进行自我合理安排、独立计划和合作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对学习减少了兴趣。其次,大学有多种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参与活动上面。最后,他们主体意识强,喜欢独自学习,缺乏合作精神。这样,班级的学习风气就处于分散的状态之中。

(三)班级成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之中,自身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里长辈的宠溺,缺少集体生活并难以适应。其次,当前大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话、网络来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容易与班级成员造成隔阂,选择自我封闭。最后,宿舍是班级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地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

二、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其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发挥受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示范和引导。首先,辅导员自身面临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将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缺乏相关经验。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对班级未形成和谐民主的精神文化建设氛围负有责任,难以使学生体验到精神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参与不足。第一,他们重视个人的主体意识,忽视集体意识。第二,他们的价值观多元,功利性明显。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洗礼,对其主导价值取向产生了偏移。第三,他们人际关系淡薄。目前大学实施的是学分制,这加剧了学生的自我封闭。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融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

(二)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内容单一

班级活动理念滞后。班级活动理念指导班级活动的执行,而班级活动理念与现实的班级活动有一定差距。当前高校实施的是学分制,但高校班级活动理念与学分制认可所有学生在智能以及个体意向方面的差异存在距离。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班级活动内容单一。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源泉和动力,是班级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高校班级活动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班会和团会内容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班级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单一。

(三)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受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成为高校学生除宿舍、班级和校园外接触最多的虚拟空间。当前高校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班级、校园和校外等实体空间,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寥寥无几。

三、解决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日益突出的问题,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秉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辅导员要发挥“引导员”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压力,重视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在集体活动中先进的思想发挥得越充分,班级就越优秀。在对高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集体活动相融合,一方面培养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2]。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自我“充电”,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高校辅导员有两个基本职责,除了要在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3]。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辅导员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要加强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理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高校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是“中国梦”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明确自身的理想追求。其次,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与爱、交往、自我实现等都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因此,学生要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主体作用,全面参与班级活动的筹划、准备、实施和评价整个程序的各个环节。

(二)创新班级活动理念,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1.创新班级活动理念。班级活动理念对一个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主流思想。首先,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辅导员在肯定学生存在主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把握主流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以班级活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在班级活动中引入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人本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注重对人性的正视[4]。激励理论在于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5]。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动力,促使其把外部刺激转化为指导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获得发展。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于其内容对班级成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改变传统主题班会和团会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状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质量。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活动,如学术创新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趣味知识竞赛等合作型活动[6]。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组织和策划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旨在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团队精神。

(三)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和虚拟空间

1.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依然是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除此以外,班级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向外扩展,占领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地域。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为促进青年发展而提供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服务社区活动。

2.开发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虚拟空间。网络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这一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平台,开发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文化型、教育型、趣味型班级交流网站,以一种方便有效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班级文化中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通过班级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班级理念的创新,班级活动的拓展和班级空间的扩大,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乐于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丽艳.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3]李爱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孙剑.人本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工作研究,2010,(16).

[5]王建中,徐安兴,丁科.激励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28).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应当明确由谁去引领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单一、责任不明、缺乏互动,加之大学生相对成熟的价值观,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很难显现。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班级文化建设,把与之相关的因素都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范围中。首先,应把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大学生均是成年人,这是高校教育中得到公认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特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理所当然是学生,学生不仅参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而且是文化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其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应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强调学生主体责任的同时,要重新定位不同类型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班主任、辅导员在高校老师中与学生的联系相对密切,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最为及时,应当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专业课教师不能只教书,而不“育人”,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身示范,向学生传递治学精神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让班级文化承载着专业精神,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通俗地讲,医学院的教授不仅要教学生治病,更要教学生如何当好医生,商学院的教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经商,更要教学生如何当好商人。院校领导、学术带头人等,虽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因为代表着一所学校的道德与专业的最高水准,同样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学生是非观、大局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再次,其他成员的辅助作用。学生在高校接触到的非教学人员对班级文化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实际上这部分成员同样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与社会关系更为紧密,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更能体现社会价值观走向。如入校军训时的教官、实习期间的主管领导、后勤服务人员等均视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文化的作用在于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正是如此,即形成三个层面的观念认同。一是国家民族观认同。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高层次的目标,对其他层次的观念认同具有统领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各种非传统的国家民族观念甚嚣尘上,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受到全面冲击,不少学生对西方社会制度、民族文化顶礼膜拜,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缺乏免疫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荡然无存,成西方文化的俘虏。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最大心理障碍。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走出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的自卑阴影,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自信,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认同。这是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自觉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教育当前承载的最重要政治任务。二是社会发展方向认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如何看待社会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其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享受社会成果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现人类社会进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发展理念,体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向学生正确传达这些社会发展理念的内涵。因为这些理念经常被西方国家用来攻击中国的人权和社会状况,而我们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念与西方所提的这些理念有根本的不同。最大的、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发展的领导者,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已写入宪法。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强调党对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不是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公正和法治,而是有法律规范和党的领导双重约束,如果没有这两种约束,社会发展就会无入歧途。如利比亚、乌克兰等国家部分政治野心家打着自由、平等的幌子,煽动民众从事反政府活动,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文明出现倒退。三是个人成才认同。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的目标,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基本要求。中国自封建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了对个人成长方向的价值判断,《大学章句》正式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修身”被视为最基本和最低层次的成才要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修身”的内涵,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围绕这一目标,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具体体现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与人为善,互帮互助,培养融洽的同学关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建立全校性的工作机制

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重要工作职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要纳入各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整体设计、规划,这样才能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高校党政负责人牵头,组织思想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学生工作的骨干教师骨干成立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全校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重点把握好班级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组织第一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实践工作,突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将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高度,有利于协调各方不同院系之间的工作,有利于集中管理监督班级文化建设效果,确保班级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制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树立和推广班级文化建设典型,对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对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上报,协助学校党委掌握全校工作进展情况。

(二)院系负主责,指导督促班级文化建设

院系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执行者,承担将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细化为带有各院系特点的具体方案的任务。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学生工作负责人是本院系班级文化建设的负责人,在院系班子领导下组织院系班级文化建设。一是要结合本院系学生特点制定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实施计划,根据所在院系学科状况、学生思想状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四年的本科教育过程中,明确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核心价值观标准,按学年合理确定阶段性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确保整体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效衔接。二是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长期坚持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入学就对班级文化建设有感性认识,每学期要在院系学生大会上对班级文化建设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先进,对年度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部署。在每个年级树立一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引导其他班级向其靠拢。三是加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指导,善于与班主任、学生干部沟通,及时掌握各年级、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情况,对照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提出具体工作意见,并督促落实,积极参加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好各类文化建设载体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要选好班委会。班主任和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对各班委会成员要严格把关,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确保选出的班长和团支书道德品质好、学习成绩优异、富有担当精神;二是要积极依靠班委会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班委会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学习、讨论,支持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贯穿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见,共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三是要组织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每学期至少召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织演讲、社会实践、邀请模范人物介绍先进事迹等;四是要树立优秀学生典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在学生中发现先进典型,通过院系、学校刊物进行正面宣传,发起向身边人物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规范自身行为;五是用好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载体,在“微”字上下功夫,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5],依靠网站、QQ群等互联网工具,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网上平台,指导学生建立班级主页、微信群、QQ群等网上活动空间,由班委会成员进行管理,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关的资料放到网上,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当前社会问题。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 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有效载体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或学院的文化精神也已在学生班级中得以充分彰显。其主要做法是以班级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文体活动为途径,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中心,不断规范班级工作,凝练班级精神和特色,用优良的班级文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材。

一、强化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应始终坚持“强化基础”的工作原则,将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工作首位。严格按照“高标准、严要求、重培养、抓实效”总要求,将“品行端正、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和成绩优异”的学生推荐、选聘为班级干部;充分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个性特征配好班委和团支部班子,使其成为班级工作开展的组织核心。

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班级工作,充分锻炼干部;通过干部培训、年级工作交流和分团委学生会对口经验传授,充分培养干部;通过党团支部共建,充分带动干部;通过工作实践和取得的工作实效,充分了解干部;将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成“学习领先、表率在先、带动争先”的学生引导团队。

二、夯实班级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工作实际,应本着“制度为先、注重实效、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原则,不断规范班级工作。高校为加强对班级的管理,还应不断建立健全多项班级管理制度。如制定《创建优良学风班风计划实施细则》,引领班级管理规范走向科学、合理;制定《学生党员、班干部晚间寝室巡查制度》,督促各班级对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落实;制定《学生党支部党员联系团支部共建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对班级的带动作用;制定《学生干部签到制度》,充分体现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还要指导班级落实措施性规范,从干部人员配备到责任分工,从相互配合到齐抓共管,形成良性运转的学生干部工作体系。

三、凝聚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开展以“班旗、班徽”设计,“班歌、班级口号”征集等班级名片设计活动凝练班级精神,汇聚班级正能量;通过开展“彰显班级魅力―PPT大赛”等活动,展示班级文化的吸引力,彰显班级文化的感染力;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优秀集体评选”等活动,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内涵建设和外延影响力,形成具有专业和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风采;使文化的魅力在学生班级得到凝聚,同时也显示了它强大的引领作用。

四、突显班级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学生工作还应遵循“重心在班级”的工作理念,强化班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学生各类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推优入党、干部任用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遵从“从班级中来”和“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管理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注重班级主体作用,严格把好第一关,尊重班级意见,巩固班级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工作。

五、培育学生成长的大环境

学院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用前沿理论与科研实践指引学生专业发展;通过大学生创新理念宣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服务学生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锻造优良的意志品质,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通过组织具有班级特点的精品活动,探索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凝聚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展现班级文化风采搭建广阔平台;通过宿舍装饰大赛、标兵宿舍创建及班级集体活动,陶冶情操、提高品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用良好学风反哺班风建设,用优异成绩促进文化积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应制定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即新“3145”工作目标体系。用来指导培养具有不同高校特色的、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合格大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坚定一个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

二是树立一个中心。坚持教育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基础素质和先进文化素质,持续开展学风建设,将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和习惯作为工作的中心。

三是强化一个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坚持四个为重。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热爱劳动、能力锻炼、主动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培养。

五是立足五个加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建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锻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质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

综上所述,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将创新与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着力点,作为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的落脚点,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使班级文化真正成为学生养德养智的乐园、树人立志的熔炉,展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邸卫敏.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3] 徐创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J].学周刊,2011.23.

[4] 刘晓云.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7.

[5] 王静.立德为先 润物无声[J].中国教师,2011.1.

【作者简介】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高职;优秀班集体;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62-04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集体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约束师生行为规范,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同时,班级文化也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踏入社会的工作与生存。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一、班级文化对班集体的作用

1. 教育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布置、美化教室和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

2. 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是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班级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制定和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班级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班级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会与班级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

3. 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通过辐射传播,对学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班级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成为他们行动的内驱力。

4. 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源泉。

5. 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应体现全体师生利益的一致性。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起着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旦班级发展目标为师生所接受和认同,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

6. 调控作用

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在班级组建初期及时进行。学生刚远离家庭,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他们期盼在学校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一群团结互助的伙伴,一位关心呵护的班主任,能有一种“家”的感觉。此时,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工作,可以创建适宜的生活环境,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协作,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增强对班集体的遐想和建设动力。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创建一个优美而有特色的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在教室和宿舍的布置中,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把教育意向、教育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1)教室布置。教室布置可考虑以下内容:设计班训。作为班级的灵魂,应体现班集体的意志并加以提炼,可布置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比如教室前后黑板的正上方,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激发个人潜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朝着班级目标而奋斗;设置班级才艺展示栏。该栏目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获奖荣誉等,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激励学生竞争互助,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编写板报。作为班级的宣传窗口,板报需着重宣传班级的活动和工作,展现班级良好的风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可以博采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板报一定要精心布置,有的放矢,定期更换,内容富有新意而简洁,贴近学生的时代特征;开设专业特色栏。定期介绍诸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信息、专业发展趋势、专业拓展方向、优秀毕业生留言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信息和职业动向,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外,教室还可以设置班级公约、班务栏、表扬与批评栏、卫生角,等等,以及在两侧墙壁上悬挂或粘贴名言警句。其中,卫生角作为卫生工具的存放位置,应整齐、整洁,它既能体现一个班级的卫生风貌,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总之,教室要给人以整洁、舒适的良好氛围。

(2)宿舍布置。作为学生的主要休息场所,宿舍既是一个小型公共场所,又应该有学生个人的空间。所以应适当安排公共区和私密区,公共区可以规划为生活用品区、卫生用品区、学习娱乐区等,物品摆放要整齐统一,干净明了;在合适的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装饰,比如粘贴字画、购置闹钟、留言板等。私密区主要是个人的橱柜及床上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将橱柜内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贵重物品及钱财妥善放置,床上空间可以在健康及不影响宿舍整体美观的前提下秀出个性。

把教室和宿舍创建成一个身心愉悦的场所,让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一个温馨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以一种高尚的物质文化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潜在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奠定基础。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通过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循序渐进,统筹考虑。

班级制度的建立,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建立班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拟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意愿的条款,最终通过民主表决等形式确定下来,并在班级进程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比如可以建立班训、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班级卫生、纪律奖惩制度,等等。只有这样,班级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班级追求的目标,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除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外,还需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可假以时日,通过班级活动和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引导和培养工作热情和能力较强的学生暂时担当一些班级工作,让思想上进、工作能力强、善于师生沟通工作的学生主动站到班级管理前沿,等班级稳定以及师生间熟悉后,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组建班团干部队伍。这样选出的班团干部既能符合班级管理要求,又在学生间有一定威信,也能发挥师生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对选出的班团干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加强思想教育,制订管理制度,培养业务能力,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探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级工作也可逐渐由班主任全面负责,转为由班团干部带领全班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朝优秀班集体的方向而努力。

大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脱离家庭的束缚和心理的不成熟,难免会有冲动或逆反对抗的时候,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或违规违纪事件。因此,班主任需重视平时的教育预防工作,可以通过班会课对校纪校规进行解读、对典型违纪事件进行剖析教育、指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等等。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进行明辨是非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纪班规不是用于惩戒,而是一种较为严厉的规劝手段,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当发生违纪事件后,应结合校纪班规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避免发生学生被孤立或引发自暴自弃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己任,把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方面。

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良好班风的形成,依赖于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班集体的舆论应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要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统一认识,明辨是非。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乐于接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讨论,对于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班级辩论赛,组织一场慷慨激扬的演讲,或者与学生相处时以行为和行动感化学生。其次,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在班集体树立榜样,通过典型事迹或活动正面宣传好人好事,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利用班级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引导支持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行为,制止不正确的言行。可以通过活动评比发挥激励作用。在班集体舆论形成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处理事情要以身作则,教育要多表扬、少批评。使班级内部拥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氛围,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启发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就业和创业说明学习的必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内部组织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竞赛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与学生探讨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方法,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和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组织班级活动时:一是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比如开展文体类活动可以锻炼体魄、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类活动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口才和应变能力;社会调查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二是要师生一起筹划,放手让学生主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是要多样性,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尝试的欲望,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关注学生业余生活。学生在校有大量独处的业余时间。若处理不好易产生消极、违纪现象。故平时应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其业余生活,通常可以采用单独谈话、集体探讨、网络聊天、班主任信箱等方式进行。与学生交流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身处地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强制、抵触等情绪。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复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4. 班级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定位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文化建设应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认知,可以通过专业介绍、企业调研参观、邀请毕业生回校座谈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注重敬岗爱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规范职业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创建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条件,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质量意识,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开金,周晓玲.高职班级文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2]邵正林.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4).

[3]黄敏若,吴勇斌.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

[4]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5]王丽秋.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6]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

[7]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班级心理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8-02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自身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中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6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均每天(24小时)6~8个小时在班级中度过,甚至于有24.5%学生承认自己在班级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所以说,班级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最基本的载体,是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1.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既要发挥“两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通过学生班级这个阵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渗透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在高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班级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文化殿堂。班级文化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具有德育、学习交流、美育、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功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基地,承载着甚至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建设和谐班级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学分制下班级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班级的作用大大减弱,学生集体意识淡漠,这就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4.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班级现代管理模式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管理后勤化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由于招生人数剧增,教室资源相对紧张,高校多采用了流动教室制,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逐步被减弱。教室管理后勤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如教室重管理、轻服务,重设施建设、轻文化育人建设等问题和不足。

二、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几点思考

高校进行和谐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

1.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是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保证。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便建立起操作性比较强、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其次,因为班级文化是群体文化,要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需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师生群策群力,各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共建、共有、共享的长盛不衰的班级文化。

2.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作用。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是班级核心成员,他们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会班级成员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在创建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要把握标准,深挖典型,夯实班级文化典型教育的基础,通过对他们的宣传,发挥其导向作用,以有利于其他班级成员“三自”(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形成“班级是我家,创建文化靠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优良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

3.重视班级文化的美育功能,以文化情景塑造班级文化。班级环境美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环境美化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念。在美化班级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内容上精心选择,突出“新”;二是班级布置上要合理,突出“美”;三是形式上要定时更换,突出“活”;四是设计上要结合专业,突出“特”。只要准确把握以上原则,才能形成“布置合理、健康美观、各有特点、富有内涵”的班级文化,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求变、求新、求美的心理需求,以使达到更好的效果。

4.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掘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专业的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主流文化,坚持不懈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发挥班级文化在道德内化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达到凝聚班级成员,增强其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部分高校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设备方面的较大压力,形成以院系划分为主的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后勤管理为主的新格局。这些变化,一方面学生学习条件及班级室内设施的改善,为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由于服务不到位,管理、服务与教育“两张皮”,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者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研究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与规律,以充分发挥班级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04.

[2]何芳.教室的教育学意义与资源再造[J].新课程,2007,(12):7-8.

[3]姜海燕.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65-66.

[4]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2009,(1).

[5]祝玉芳.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教育与职业,2007,(7).

上一篇:逻辑学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的设计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