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50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1

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

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孔子是“礼制”的忠实维护者,他的“克己复礼”等主张,都反映了礼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形体、结构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这就是建筑中的“礼”。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的起居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雄伟宏大的部分,居中而立,统摄全局,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都可见一斑。

民居建筑的等级限制也是极为严密的,各朝统治者甚至以律法的形式来加以规范。各级官员的府邸建筑,都是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的。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十分明显。例如:基座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装饰手法,一般的民居只能用普通台基,官品较高的府邸可用较高级台基,惟有皇家建筑和佛寺庙宇,才可以用“须弥座”。这种座式原为佛像底座,寓意以须弥山之高显示来佛的崇高和伟大。皇家建筑借用“须弥座”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屋顶式样的不同也代表民居的不同等级,四面坡顶多为皇室和庙宇专用,歇山顶多是达官贵人的宅院,普通百姓的居室多为硬山顶。此外室内装饰中常用的天花、彩画等也分不同等级,严禁违礼僭用。

二、“宗族观念”与中国传统建筑

宗法家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宗法伦理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后,这种观念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中国传统建筑也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宗族观念和思想。

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是对宗族家庭伦理最形象、最生动的阐述。就平面布局而言,民居的分布多由若干单体建筑来组合构成庭院,再由一个个庭院组成村寨。庭院为同祖同宗家庭生活起居之处,村落为同姓同族之人交往活动之处。这种布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族群而淡化个体,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充分体现了传统家族的宗法特质。民居庭院内部的布局也内涵丰富。为了体现父尊子卑,长幼有序,一般皆将家长所居的正室安排在正上方,同时也安排有祭祀祖宗或家庭集会之地。在“堂”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相对于“堂”,房为从属地位,这与居住者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吻合的。同时,由于堂为家庭居室中最尊贵的地方,代表同宗集会之地,故人们习惯上以“堂”称父系亲属;母系的亲属不是同祖同宗,故而不能算是同“堂”之后,遂以“表”称之。出于室正房偏的观念,人们称结发妻子为“正室”称妾为“偏房”。同时,为了限制和规范妇女的行动自由,妇女的居室一般被安装在幽深、封闭的院落后部,故传统社会习惯称妻为“内室”。一般情况下,妇女不能擅自步出院外,外人亦不能轻易入内院。古人将妇女之居称为“闺房。

三、“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建筑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投入。中国传统建筑绐终讲究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映衬,追求虚实相生,情境相映,曲折尽致,意有回境以达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

分布在祖国各地的民居,其选址、布局、结构、色彩风格皆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与各地区自然环境相生相融。西南地区阴热潮湿,蛇虫出没,居室虚空而筑,幢幢竹楼掩隐在片片竹林丛中,拙朴雅致;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漫漫,其居室掘穴为窑,苍茫而古朴;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东北平原地区,原野辽阔,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画栋,端庄厚重。在色彩的应用上,北方自然色彩单调,故建筑的装饰色彩浓重热烈,红墙朱门,黄瓦绿窗,色彩热烈鲜明。南方植被丰富,自然色调丰富多彩,故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墙黛瓦,褐柱青砖,幽雅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园林建筑,是对自然山水的再现。所谓“虽为人作,宛自天成”,指的就是园林中的建筑设计尽可能排除人工雕琢的痕迹,遵循自然山水风景的规律,效法自然,渲染野趣。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建筑往往不得不改变某些固有的特质。如对线条的处理,建筑作为人工创造物,直线是其人力之美的象征,而自然山水风景却多为柔和、流畅的曲线。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雅致唯美的建筑装饰,缤纷绚烂的建筑色彩……无不让人感慨中国传统建筑的极致之美。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引发人们对历史、自然,人生的无限感悟。让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

[2]马齐飞.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9(9).

[3]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1).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2

关键词:建筑 价值 象征 民族化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71-0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在整体布局、空间组织以及利用自然环境等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如果做深层次的理性分析,长处明显,短处也有。短就短在建筑设计缺乏民族化的与时俱进上。

21世纪是一个世界优秀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异化、同化、交叉、繁荣的时代,建筑设计如何既能够实现民族化,又能够科学体现时代特色,恐怕只靠丰富的建筑设计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很难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因为建筑设计不管有多少科学、文化因素的影响,都不能离开一个民族发展了的文化观念,如果脱离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建筑设计不能与时俱进,就很难满足一个民族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很难体现其社会价值、社会效益和审美效果,也很难成为民族化的精品,当然也很难成为世界的精品。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民族的审美归宿,也是民族心灵的寄托。一个民族的建筑就好象她的语言文字一样,深刻地记录着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发展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丰富,不断变化,不断活跃于各个设计领域,特别是现代建筑设计。

围绕建筑设计民族化的文化因素,值得进行多维度探索。

一、建筑设计民族化,必须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建筑设计纳入《易经》中的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天文、人文、历时等复杂多变的因素,纳入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学说、阴阳学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学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国建筑学与朴素环境学结合的传统“精髓”,藏风得水,成了风水理念的关键所在,构成了东方文化隐喻含蓄之美。作为相对稳定的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并且决定了古代建筑设计及规划布局的思路。

故宫是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典范,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故宫建筑语言充分体现了中国阴阳五行学说及审美观念。例如故宫匾额楹联相当多,因宫殿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各处寓意不尽相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宫殿,明初的殿名分别为奉天、华盖、谨身,体现了奉天承运的主旨;嘉靖时改为皇极、中极、建极,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现在的名称则是清人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改的,希望以“和”为准则,反映了清代作为少数民族治国的理念和政治意愿,顺治的年号也体现了这一含义。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又拟改三大殿名为承运、体元、建极,取“承天建极,传之万世”之意。故宫匾额名称的政治文化内涵丰富。

故宫文化虽然丰富,涉及许多方面,但各方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风水”文化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再度研究与挖掘,在拂去蒙在古老“风水”学说的迷信尘埃后,发现它具有多方面的科学内涵,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建筑设计民族化,必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比如龙,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已经扎根、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不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有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龙,与天地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联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权势、高贵、尊荣,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因此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经常使用龙的图案。

再如,故宫的规划设计依据的是《周礼·考工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礼制”占了主导地位。礼制的核心是强调“秩序”。于是,人们找到了对称这种建筑形式来反映人们对礼制的需求和暗示。

故宫中的“五门三朝”、“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都象征着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选木构,虽然是因为科学不发达,没有取代木材的材料,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受“五行”学说的影响。树木生死枯荣,使人自然产生生命的联想。“五行”学说给予“木”以阳性的含义,于是木结构建筑就有了生命和精神的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亲近。这些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自然要素,应该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

以北京西客站为例,设计师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大门”, “门”的横梁上,花费了1800吨钢材,堆砌了一个架床叠屋的三层重檐四坡攒尖顶,这样的设计,象征意义模糊不清。败笔败在只注重照搬大屋顶、琉璃瓦的形式上。

三、建筑设计民族化,要正确处理好传统设计思想与现念的关系

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需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内涵。现念是创新的动力,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创新的基本内容。时代要求,应该给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把传统思想与现代审美意识、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形象的直观视野中反映象征寓意,它显示出类似诗情画意、含蓄深邃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产生新的创意,一个好的设计的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交流思想感情,使思想有深度、高度、厚度,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耐人寻味,而且可以提高审美品位。显然,在建筑设计时需要把现念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具象思维中,需要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国的传统建筑设计进行专业化、立体化和定量化的深层次考量。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所谓的“中国文化传统因子”。

用符号学的方法,提出传统中的造型和装饰的元素,找出由于当时科技水平及其它条件,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局限性,拓展设计思路,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就可以为展现现代建筑风格找到比较明确的、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操作途径。

从古代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建筑设计如果能够达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心气才能调和,干什么事才能得心应手。即“天时地利人和,则大事乃成”。

北京民族文化宫主楼13层,高67 米,东西冀搂环抱西侧,墙面嵌白色釉砖,飞檐楼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建筑造型别致,显得挺拔秀丽,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妙融合。设计师们又运用现代科学提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现代设计手段,锻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传统建筑艺术珍品,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为新中国第一宫。

四、建筑设计民族化,要和国际化融合

2008年,中国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后,专家研究了奥运会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他们不仅仅注意了现代化的物质层面,也重视了独特的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民族审美心理、民族风俗习惯内涵的变化,更重视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

设计师们找到了建筑设计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交会的灿烂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点,摒弃了民族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的不足,吸收了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既解构了民族的审美价值、民族社会价值,又吸收了国际化建筑设计思想,追求多元化的建筑语言,呈现出一组使现代感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完美统一的典范建筑。

例如,在“人文奥运”建筑的激烈竞争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国家游泳中心竞标中获得优秀奖的B04方案——“水立方”。简洁气派的方形“水池”, 外观的蓝色让人似乎可以触摸到潺潺的水波,屋顶的金色似乎可以感受到阳光在水波上闪烁。这种美不胜收的造型,不仅强化了美感,也扩大了审美空间。 “水立方”与圆形“鸟巢”的设计师,尽管都来自国外,却注意暗合了中华“天圆地方”的传统宇宙观。这种被“提取”、“强化”之后的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渗透、融通于现代造型中,正符合现代人所期待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自然衔接。

以石库门建筑为例,它具有浓厚的上海地方特色,改造后的“新建筑”,类似欧洲小城里某个温馨舒适的小广场,与上海人的石库门住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这才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上品。

西方人重模仿,重形体、特征、造型,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对外界的感受,着意于空间技术感染力的渲染。可以看出,现代化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度,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正是中西二元传统建筑空间同化的结果。

由此充分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体系,不仅要大胆地吸取一切可以借鉴的设计经验,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设计的精华,而且需要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从设计的点点滴滴中,只有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流露出新的灵性与活力。

事实证明,凡是出了毛病的建筑,不论是国际性建筑还是本土化建筑,都是在建筑设计理论上出了毛病。不管是食古不化,还是全盘西化,都不可取。只有协调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建筑设计才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

[2]潘吾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关肇邺.浅析建筑与地域文化[J].新建筑.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民族化 ;分析

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整体布局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等,但是从深层次分析,中国的传统建筑没有做到与民族化与时俱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同化的世纪,只靠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建筑知识很难做到既能体现时代特色,又与民族化与时俱进。任何建筑设计脱离民族发展的文化观念,不论其设计有多少科学和文化因素,都很难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更难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更谈不上成为民族精品和世界精品。建筑承载着文化精魂,它既是民族的审美归宿,又寄托着民族的心灵,记录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与民族与时俱进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统的文化元素在不断更新丰富,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应该有民族文化的涉及,因此,文化因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从不同维度进行探索。本研究就建筑设计中的民族化做一简单思考。

一、建筑设计民族化,必须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易经》,其中的天干,地支,八卦等变化多端的因素,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阴阳等学说都是我国广大群众的精神理念,这些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精神,东方文化的风水理念深刻的影响着并决定着古代建筑的设计及布局规划。

我国古建筑的代表是北京的故宫,其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都代表着着古建筑的最高水平。故宫在建筑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例如,故宫的匾额楹联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不同的寓意,如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清朝顺治帝改名的,寓意是“和”,嘉靖年代皇帝视皇权为至高无上的权利,曾改名为皇极、中极、建极,其他历史朝代也都赋予顺应当时文化理念的名字,风水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有其无法泯灭的思想和很多科学内涵,这些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建筑设计民族化,必须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

中国特有的龙文化,龙的象征意义是高贵、权势、尊荣,有成功的意义,龙文化已经渗透入我国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生老病死都已经打上了龙文化的烙印,有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观念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凝聚与沉淀,已经深深扎根于各行各业和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也渗入了龙文化的观念。

故宫的建筑设计参考了 《倜礼・考工记》。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人们凡事遵循“礼制”,没有礼制就没有秩序,“礼制”是当时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人们的需求与文明。在建筑上,人们用对称的方式体现出了这种“礼制”文化,如故宫中“五门”与“三朝”,“前朝”与“后寝”,这些都是古代封建礼制的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行学说认为树木有生死枯荣,人们自然联想到生命,于是“木”有了阳性的说法,也因此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多以木结构为主,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有了取代木材的建筑材料,但是也不难看出人们更加喜爱环保的木质结构的建筑和装饰。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景物的顺应和亲近,这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延伸。

三、建筑设计民族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设计思想与现念的关系

设计不同风格的建筑,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指引,以传统的设计文化艺术为基础。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为建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新的风格,而创新的基础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应时代的要求,现在建筑设计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和灵魂。因此,要把传统的文化理念和现代审美意思融入在一起,有内涵,有提升,才能构筑新的设计理念。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意象思维对建筑设计影响很大,中国的意象思维是从具体的直观形象找到其象征意义,有如诗情画意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的交流思想,提高审美品位,做出有深度有高度的设计,要转变思想,在建筑设计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现代文化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才能使传统的设计理念更专业化,立体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我国传统文化因子以及找出其局限性,注入新的文化因子,为现代建筑找到明确的可靠的理念依据。

古代的生态学认为,建筑如果能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则天时地利人和,大事乃成。有新中国第一宫之称的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巧妙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加之现在科学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铸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精品。

四、建筑设计民族化,要和国际化融合

中国在2008年取得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各领域的专家一同研究,他们从我国独特的文化因素,民族审美观念,民族风俗内涵出发,摒弃传统文化的不足,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文化物质精神,民族社会价值和国际化建筑思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追求多元化的建筑理念,设计了“鸟巢”,“水立方”,这些建筑设计重视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融合,最终呈现给全世界一个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完美统一的美轮美奂的典范建筑。

传统的文化元素被提取,巧妙的渗透融入现在建筑中,符合现在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相融合,以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为例,它除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外,也有类似欧洲小城里的温馨舒适的小广场的感觉,这是民族与国际接轨的体现,是建筑设计创新中的精品。

西方人与东方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理念不同,西方人注重外在表现,如模仿,造型,特征等,而东方人注重内在感受,如空间技术感染力度等,现代的建筑正在向国际接轨,现代建筑的空间对比,韵律,比例,衔接,层次等都是中西合璧的结果。

国际上或者本土上许多出了问题的建筑,究其原因都是设计理念的缺陷,全盘西化不可取,食古不化也不可取。现代建筑设计体系,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设计者不但要传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挖掘古建筑遗传的精华,而且要与国际化接轨,协调好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融入国际化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为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设计出传世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刘钢.浅谈建筑的民族化[J].建筑论坛,2011(12):26-27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4

关键词:总体布局,空间序列,沈阳故宫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highlights the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of the sequence space, including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outer court, inner court space to show the reader the greatness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Shenyang.

Keywords: general layout, space sequence, Shenyang Forbidden City.

中图分类号:P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我走进红墙金瓦的沈阳故宫,欣赏着它辉煌的殿宇,品味着它充满满族风味的各种宫殿建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这里有满汉蒙各族文化融合永恒的标识,这里有努尔哈赤、皇太极自我文化超越时期所留下的种种印记,这里还有乾隆时期满汉文化共荣的种种创造。只是半转星移,岁月苍桑,这让人不禁想起它曾经有过的兴盛岁月。

一种文化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能,沈阳故宫的种种独特性,都使得它成为体现我国悠远流长的文化内涵的建筑。首先它以建筑群落为基础,并且有很多象征着尊贵的特出符号,比如供休息用的凤凰楼,朝会用的崇政殿,这都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其次它有着明显的东北建筑的特征,它以满族风格著称于世:八角重檐的大政殿;体现八旗体制的十王亭,除此之外它还体现着满族先人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清宁宫等后宫五妃的住所都建在人工堆砌的高台之上,而朝会用的崇政殿则建于平地。

当然,我们应该感谢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这座完整的宫殿,使我们今天依旧能回味历史的痕迹。但是最让我赞叹的并不是它的文化特色,而是它别具一格的空间序列,我们习惯了赞叹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布置手法,而沈阳故宫的空间序列却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简介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 6 2 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三.总体布局

沈阳故宫的空间序列递进表达出的是另一种心里背景。沈阳故宫总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是分建于三个不同的时期,有三种不同的空间特征。东路的布局以八旗行营的方式展开,功能纯粹,空间形态简洁,是三维性的,而无时间因素,它以大政殿为中心, 十个王亭八字排开的宫殿建筑, 与汉族宫殿建筑风格迥异, 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在公元1746 年和1778 年,分别在中路两侧和西侧兴建了东巡驻跸和赏戏读书的东西所和西路建筑,这个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这两组建筑空间曲奥宁静,时间流动得平和悠长。而中路,中路以东路宫殿为基础, 皇太极在东路西侧扩建而成了中路的大内宫阙,它将以中轴线作纵深布局的汉族入宫廷模式与满族民居院落的布局方式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大内特色.背景正介于两者时间,中路大内宫阙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崇政殿为中心, 内廷以清宁宫为中心.与东路相比,空间功能多样化了,并增加了时间的流动性,沈阳故宫的基本格局至此确立了下来.与西路相比,又非太平时代的人文情趣的宣泄,它的时空性格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活环境和矛盾的文化心里体验。

四.空间序列

皇太极时期的中路建筑群,是以中轴路径串联空间的组合体,分别控制几个层次的空间节奏。我大体的将其分为外朝空间和内宫空间。

外朝空间:中轴线对称格局, 有着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和。外朝部分起点由最南端的照壁, 经大清门、崇政殿,终点落在凤凰楼前, 形成了外朝的三个空间:第一是候(散)朝空间臣子) , 这一空间是由从南部的照壁到大清门, 从东部的东朝房到西部的西朝房所形成的开端空间, 大清门为侯朝建筑; 这一路径由宫前横向的街道至大清门前转为纵向,大清门与街道间的距离不太长,退宫墙几米,形成凹形的引入空间。第二是常朝空间, 这一空间是从大清门到崇政殿, 飞龙阁到翔凤阁所形成的高潮空间, 崇政殿是常朝建筑;从大清门进入后是一个方形的广场,正面是崇政殿和翔凤殿,大清门前后空间奥旷对比鲜明,使体量不大的崇政殿显出威严庄重的气势,中央青石铺砌的笔直甬道,加强了空间的纵深感,月台与檐廊逐次抬高,路径也变得起伏有致。第三是侯(散)朝空间( 皇帝) , 这一空间是从崇政殿到凤凰楼,凤凰楼到西部的龙楼.这是过了崇政殿进入内廷的过度空间,呈横向的长方形。总体来讲, 沈

阳故宫大内宫阙处处体现出可人的气度和亲切的生活氛围, 不是等级森严的皇家气派.

内廷空间:内廷部分从凤凰楼开始, 拾阶而上就是内廷部分,由台上五宫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 台上五宫坐落在一个相对地坪为3.8米高的人工夯土高台上, 是皇太极与其家眷日常生活起居之所.内宫沿袭满族传统择高而居的习惯,3.8米高的台地周围重墙,入口为三层高的凤凰楼,所以在此过渡空间中,虽然没有独立的主体建筑,但前后有横向的崇政殿和竖向的凤凰楼,对比明显,加之凤凰楼前陡峭的阶梯,使得此路段体验不仅没有单调感,反而让人感觉到华丽的节奏感,这里更能体现沈阳故宫独特的序列空间。等上阶梯,过凤凰楼进入内廷,正店是清宁宫,东西各两宫陪列。一直笔直的路径到清宁宫前出现了转折。清宁宫的门不是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了次间,所以路径到这里便折向东西而进。室内则以万字炕成回旋之态收尾。整个路径的流动有起有合,有静有动,有平有升,有直有折,最后以回旋似的书法中的收尾,精炼而有神采。

五.总结:

沿着凹入的空间经过大清门进入一个小广场,接着到达庄重的崇政殿前,再经过一个过渡的空间感受凤凰楼的华丽,然后到达宁静的内廷,这是一个空间功能与空间心里感受合一的过程。看着这座华丽庞大的建筑群,我所惊叹的不仅仅是它的空间序列,更赞叹设计这座建筑的设计师和建造师们,他们张弛适度的把握能力,不仅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又有着北京故宫所没有的亲和力。

从沈阳故宫出来后,我站在沈阳故宫的门前,所感受到的和进去之前截然不同,进去之前只是从一些书籍,一些期刊去了解沈阳故宫,等自己真正的去感受之后,才明白什么是华丽,什么是庄重,什么事意犹未尽。

参考文献

[1]王其钧,谢燕著.皇家建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毛兵,薛晓雯.沈阳故宫与昭陵分析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5

【关键词】儒家文化 现代建筑景观教学 “礼”与“乐”“比德与比兴” 儒家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22-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develop and use thos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may give new meaning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e overall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Li/Yue” layout, “Bi de” and “Bi xing”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constitut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aesthetic style, the traditional highlights of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effect to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pace design.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harmony of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teaching “Li” and “yue”, “bi de and bi xing” Confucian Aesthetics

儒家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研究的根基。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我们必须重新挖掘那些能激励人心、满足人们需要并运作良好的古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给人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艺术化,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为了加强建筑景观的艺术化,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用“和谐”理念指导建筑景观艺术创作和教学。

一、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儒家文化的特征体现

儒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和主体作用,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通过诸多方面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从其诞生之初似乎就是按照这样的特征及规律发展的,如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圆明园、苏州留园等,这些往往是帝王及文人士大夫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建造的“人造风景”。

“景观”一词沿用至今历经了数次内涵上的扩展,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传统景观园林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和谐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艺术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强调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的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生存空间。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为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的互相交融。优秀的儒家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文化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问题,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理想社会人居环境的强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怼闭庖淮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家馆的设计无论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环境都达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整体规划大气恢宏,细节丰富多元,每个环节都在关照国际性、现代性的同时,传达出中华民族今与古、现代与传统、创造与延承的总体意象。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观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中国儒家思想得以现代性的转译与当代表达。又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北京奥运主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等成功案例都是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的发展。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经过实践选择、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对儒家文化与景观设计观念的系统转换上,如“厚德载物”,指的是宽容精神,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融合其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

我们可以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转换过程归纳为: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其新的内涵。优秀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本质问题在于,既要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要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作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方向,更应该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而并非是满足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儒家文化理念。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文化特征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二、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老幼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加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设计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是最具典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建筑景观,如北京的故宫,故宫是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景观建筑,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此来寄托个人强烈的社会感情,使该景观设计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从另外角度来讲儒家思想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完全的理论基础,对景观园林设计最大的影响在于营造了一个整体化的氛围。礼在发展中不但与方位、等级结合,还与“数”结合,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其中对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影响比较大的是“儒礼”这一套注重尊卑次序的观念直接导致了礼制建筑景观的出现,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典范。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乐”的哲学根源是“道”和“隐”。从对中国居住文化的影响上讲,老子对“空”、“无”的重视,启发了建筑师对景观空间的认识。老子的哲学为中国独特的居住形态――隐士生活提供了精致的思辨外壳,《庄子》则在老子“隐”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庄子思想体现了从避世转为游世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以“静”和“避”为主的园中园更是深受这种哲学的引导,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其实礼与乐的区分有时候是模糊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概念经常是模糊的,礼中也有审美。但礼仍更多同社会的限制需要有关,乐中也有道德,儒家一直注意“乐以安德”使人安于礼法的作用,这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权利符号)和隐逸文化(非权力符号)便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实践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统一的“和谐”原则之下的,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使整体严格遵循了“礼乐”布局。

礼、乐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如孔子就将其所处的时代称为“礼崩乐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这种礼乐的平衡,这种理念也充分反映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形态上。以江南名园扬州的个园为例来分析:个园为清代盐商于嘉庆年间所建,由于园子内多竹子,故取半个竹字为名。从这个园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园林的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的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有“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室是国内最大的家庭,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圆明三园中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长春园中从宫门区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

以上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的形态,这种建筑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过程,体现在因地制宜的亭台楼阁、厅堂轩榭的布置和小桥流水、拳山勺水、四时花木的景物设计上。

三、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比德”与“比兴”思想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学生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学生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在传统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景观园林中常用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玉堂春富贵”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也就是说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的形态、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园林植物及其景观设计中,总是以具有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植物配置中,松、竹、梅作为景观设计主体植物的文化主题。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荀子•大略》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既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堂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的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思想反映在景观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思想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基本风格走向。

四、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1.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严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十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高潮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庄严之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无论格局整齐还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也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和威严之美。

2.“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格方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顺应自然:即建筑景观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③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正如计成《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

3.“尚中”:对称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面有明显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景观美学性格。

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又如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五、结束语

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同时还饱含着“中国意境”的儒雅之气,悄然而又深刻的引导着现代建筑景观教育的美学。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战略性意义,要“激活历史,创意未来”,在对待传统文化因素的时候不但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敢于追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独具神韵,成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的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并最终推动现代建筑景观教育,创作出更多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易•坤卦》

4 《论语•庸也》

5 计 成著、赵 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89、98、210、243

6 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载蔡强编《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文震亨著,海 军、田 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3)

9 石孟良、卫 军、万 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

10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1 秦红岭.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2004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6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10-01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将编辑好的三维数据输入到虚拟现实软件的程序中,然后用直观的方式将信息展现到人们眼前,使人们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让人们可视、可知、可感,甚至是可嗅。

虚拟现实技术可跨越地域的限制,将人们无法亲临的景物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更可直观的剖析很多无法拆卸和展示的事物。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商业上,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减少投资费用。应用在医学研究上,可以数字化人体结构,虚拟手术过程,很好的解决了人体实验对象资源匮乏的问题。应用在娱乐行业,虚拟滑雪场、4D电影等更是丰富了消费者的娱乐生活。

现在虚拟现实技术更进一步深入到了教育行业。虚拟校园、虚拟教学、虚拟博物馆的出现,改善了传统语言教学的略显枯燥的教育方式。使人们更直观、更深刻的获取知识信息。

3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博物馆是人们学习知识、参观文物、感受文化的地方,其社会意义强、教育功能直接,国家重视博物馆建设,主张更多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不仅能够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也为博物馆新的运作模式提供了可实践的方式,转变传统博物馆随走随看、走不到看不见的情况。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四部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利用虚拟现实打造的互动展示、自主选取视角等技术,让人们感受到了虚拟现实博物馆的奇妙。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到博物馆数字技术的各个层面,它可用于馆内展品和古建筑的数字展示与数字保存、也可用于展品和古建筑的虚拟修复与文化遗产监测、还可用于博物馆展品随展以及博物馆之间的展览合作。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意义重大,能够在保护文化遗产不受损害的同时,更好的满足观众和游人的参观游览需求。

3.1 基于文物保护目的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博物馆内的展品都收藏在展柜中,受到展柜空间的限制,观众无法近距离观看展品细节,也看不到文物被展柜遮挡的部分,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文物的信息利用计算机数据化展示,逼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可外接感应终端,模拟文物形态、重量等外部特征。观众可通过对感应终端的操作,实现对虚拟文物的旋转、放大缩小等操作。从而实现了真实文物无法提供的新颖的交互式参观模式。

3.2 基于古建筑保护与内部展示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基于古建筑保护的目的,很多时候,观众只能在围栏外或者隔着玻璃参观古建筑内景,受到室内光线和参观距离的限制,室内陈设模糊不清,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参观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后,可将文物古迹用数字化形式展现给观众,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天子的宫殿》系列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可带领观众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和倦勤斋等实际游览中无法进入的著名宫殿建筑中无忧畅游,让观众零距离观赏宫殿内部陈设和古建筑原貌,在保护文物古迹不被损伤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

3.3 基于文化内涵展示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内涵是指事物内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在众多博物馆中文物古迹中蕴涵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物古迹背后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传统制作工艺等文化内涵传达给观众。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将这些文化内涵形象化、具体化,并配合动画、解说等后期效果,带给观众超越视觉感受的文化体验。

3.4 基于博物馆合作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各大博物馆也与许多国际知名博物馆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关系。在共同探讨研究相关文物保护知识,交换展览展示经验的同时,博物馆之间会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借展展览,以此来满足广大观众对异国文化的渴望。但是受到时间、距离以及相关条例的限制,每次参展的文物等级和数量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大型展品和宫殿建筑更是无法参展。虚拟现实技术挣脱上述种种束缚,它能将不可移动的宫殿建筑带到展览现场,也可以把宫殿建筑的建造过程和文物的制造工艺以交互式方式传递给观众。虚拟现实技术在随展中的应用丰富了借展内容,把更多的知识信息带给观众,吸引了更多参观者,更好的完成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社会职能。

3.5 基于文物虚拟修复与数据保存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光阴荏苒,博物馆中的大量文物古迹都出现脆化、脱色、剥落等现象。保护和修复这些文物古迹也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数字化记录文物古迹的现实状态,跟踪监测受损程度,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虚拟修复方案,预先模拟修复过程,检验修复技术和手段的可行性,从而避免直接人工操作带来的不必要的文物损伤。同时,这些高精度的数据可以保持起来,以便日后开展更精密的研究工作。

4 总结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它在博物馆界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它能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不断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吕晓刚.从文化遗产地的表象还原到内涵表达[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学智,李忠华.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品;现代设计

1研究背景

基于现代VI设计的理念是由西方传入这一原因,现代VI的设计风格也具有明显的西方美学特征,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性的国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扬意识的提高,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创意类产品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VI设计方面还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将VI设计分为以满足品牌文化和宗旨的基础VI设计及为了宣传和售卖的文化创意周边产品设计两大方面进行研究,两个方面中基础VI部分主观性更加强烈,既要避免趋同化的现象,满足令人印象深刻特性,又要耐人寻味意义深刻;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承载的是宣传特性,同时还要满足其自身的产品功能,需要的是客观的认同感。将VI中融入文化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VI的设计需要文化融入进行创新领域的拓展,传统文化也需要新形式的传承和宣传,所以怎样将两者融合的巧妙自然,便是要研究的课题。

2文化运用分析

2.1基础VI设计探讨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VI设计作为企业设计的视觉识别系统承载着企业文化,具有指向意味。其中企业视觉传达系统中的基础VI部分包括LOGO为主要设计对象,包含标准色、标准字等更能代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识别度高、令人印象深刻的VI设计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打开市场,这一部分的设计着重点在于将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巧妙,使其更加耐人寻味。其中LOGO的设计便是VI设计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在标志设计中按照使用元素大多分为三类派别:一是使用特色形象,这类标志大多会采用地标性建筑、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化设计或直接引用品牌变成LOGO,例如:在湖南本土的茶饮品牌“茶颜悦色”采用的就一个中国古代女子的形象,人们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取这是一个中国品牌的信息,奠定了中国风的店铺文化基调。二是使用典型中国特色纹路,中国的纹路作为形式美学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在LOGO设计中常见的纹路有龙凤纹、云纹、水纹、忍冬纹等除了其装饰性意义,更加看重的是其吉祥的寓意。例如中国联通的品牌LOGO采用的寓意吉祥美好、万事顺通的“中国结”作为标志,代表性强,同时内涵“联结”各方的意味。三是使用中国汉字进行变形,汉字和书法艺术作为东方美学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演变使汉字种类样式多种多样,同时因为汉字大部分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注重形体变化却又兼具线条美感,又有着很多西方文字不具备的点线面集合为一身的特点,所以可创作发挥的空间更大,即使是单字也可表达多重含义,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标志采用的便是“宫”字的变形,虽然是单字但是却很符合故宫这座古代建筑前庭后院的思想,将古代宫殿的意味融入标志设计之中。同时中国银行的标志也是采用这类方式,中国银行采用的一个古钱币的造型进行演变设计,既符合银行流通货币这一作用,同时整体设计上也将中字放在中间,上下顶起两个半圆,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势。使用汉字作为演变的标志设计,整体造型特点以简洁明了、代表性强、给人记忆点深刻不需要过多的揣摩其深刻的内涵为优势,是进行和中国文化相关的标志设计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三种文化元素形式作为LOGO设计的基础,几乎涵盖了现有将文化融入标志设计的设计方法,在LOGO设计上可能出现几种方法排列组合的方式。随着近几年古装剧的流行,无论是妆容还是服饰都带起了一波热潮,热播剧中人们服饰配饰颜色的搭配都吸引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关注,打破人们认为中国代表色只有中国红的传统思维定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色”走入大众视野,也让颜色故事为大家所熟知。除了这类隐晦的颜色传播形式,还有一些形式更为直白,他们将中国传统名著、传统戏曲、传统建筑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中所提及的“中国色”进行研究,结合人们生活所需品形成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售卖,形成主观的宣传价值,例如“红迷会”今年所印刷的2019版的年历就是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色,进行统一色相的统一整理,使每个月份都代表一个色相的颜色,形成十二个色相分区放在月份前,在日历的每一页上有标注着各个颜色的出处,既可以是人们了解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家族的繁荣与兴衰以及人物性格的迥异,又可以正确认知这些颜色明白其中的历史出处和所营造的氛围。颜色和文化有着最大的共通性就是其可以以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存在,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典型代表。它们可以作为物质产品存在,但如果他们有其故事和人文精神内涵那么他们就是超越其自身价值的存在。所以说中国文化种类繁多,无论是实体化存在的图腾文化、纹路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中国色、中国名著、中国精神这些不分类别都是伟大民族的组成,中国人讲究的是薪火相传的传承,那么现在这些文化的新时代传承就是“取旧融新”,用新的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之中。

2.2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现在已经面世的和民族文化有关的产品中大多都是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排版印刷在相应的产品或包装上,处理度和再创新度不高,所以很大程度上这类产品并不能够获得现代多元化市场的肯定,一般都作为旅游观览的纪念品进行售卖,人们的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当我们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要利用其精神内涵或是其特有属性进行和产品的有机融合,成为具有实用美学、审美趣味以及有一定社会服务性的可在市场流通的产品。以皮影文化创意产品为例,现有售卖的产品中大部分和皮影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大多以售卖影人为主,做工较为粗糙,实用性不强,其他类型应用也只是以利用皮影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直接印刷在其当地特色产品包装上,运用的方式简单明了代表性强,但是使用上过于生硬刻板,欠缺灵活性并且文化宣传度也不高。除以上运用皮影的方式外,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更应该侧重于传输皮影文化作为中国影视文化源头所具有的形式和精神内涵。皮影在设计上可参考的文化内涵包括多种多样,例如其运用参照其镂空雕刻技艺方式和透光性特点相结合,是一种“虚”与“实”的转化,和现代影视行业中的镜头使用上的蒙太奇手法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颜色采用沉闷的颜色和艳俗的颜色相结合的形式,色彩构成上极为舒适,既不会使画面沉闷,也不会令人感觉画面杂乱没有重点。这些平常难以注意的细节,可以成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打开新世界的敲门砖,成为以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设计重心。除此以外要寻找这类家喻户晓文化中的,鲜为人知的部分进行展示和运用,或是将传统形象用现代化的手法进行展示,可以拓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维界定,增加传统文化的新鲜感。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文化创意类产品还应具有一定功能,并且形式和功能要相辅相成结合巧妙。这样的形式既可以增加产品的互动性,同时又满足市场需求,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只有受众广泛、有市场前景、具有商业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传承和发扬。在中国大陆地区近几年的文化创意产品最为出色的便是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故宫文创,每次的新产品都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从开始只出版一些纸质印刷产品这样受众较少的文化创意产品,到和各个品牌联名出限定款。现在利用文化推出各种类型的生活产品,虽然一路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争议和推广方式带来的是人们对于文化关注度的上升,激发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探求。故宫淘宝早期平面设计和纸质版产品的印刷更多的受众是已经对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去购买,到中期和各大品牌联名特别是彩妆品牌的联名最为轰动,和毛戈平彩妆的联名,借助毛戈平先生在美妆界的影响力,让故宫出品吸引了更多女性受众群体的关注,扩大了受众的人群。2019年品牌联名已经泛滥之时,故宫淘宝推出了故宫彩妆,这样既拓宽了自身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又因为之前品牌联名的铺垫,利用其典雅的外观和故事性的内容,整体的风格上宫廷风明显,两套彩妆线产品一金一银看起来一个大气,一个温婉,吸引着大批想要一试的人群进行购买。故宫淘宝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元素优势加上适当的营销手段,既成功地开拓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也转换形式推广了和故宫有着渊源的文化,同时增强了人们对于故宫的好奇心,吸引人们去故宫游览观摩。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既是一场营销学上的成功,也让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结语

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篇8

关键词:满清文化;历史;遗产;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装饰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如果简单将沈阳故宫这一世界遗产资源,其旅游装饰产品简单地按照市场化的旅游方式定位,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历史的深刻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的丧失。所以,对沈阳故宫这样世界遗产的旅游装饰产品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即通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这就是笔者对沈阳故宫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定位。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是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展和深化其旅游产品的前提。通过对沈阳故宫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的分析,今后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装饰产品的深入开发,似应将重点放在能够充分反映满清历史文化民俗特点的旅游装饰商品的开发上。而在设计这些旅游产品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文化架构上要充分反映满清文化的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代初期政治的中心,充分体现着满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满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长期居住在祖国白山黑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在不断的生息繁衍中,经历了从野蛮社会形态进入文明阶段的历史进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不断分化、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风俗,也被列入保护或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满清的这些民族文化习俗,虽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没有逐一的具体展现,但是人们从其建筑风格、艺术设计、展品陈列中,仍会领悟到这些民族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满清宫廷文化为其内核,以满清民俗文化为其外延,充分挖掘满清文化的深刻内涵,以生动的形象设计体现满清文化的独特个性。

2 商品品味上要体现旅游地的地方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美称。沈阳作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远在七千多年前,本土先民新乐人就在这里农耕、渔耕,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的新乐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系。之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族和东北各民族的共居地。由于沈阳靠近中原,作为其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被历代中央王朝列为其控制东北的战略要地。沈阳城邑形成于汉代,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数代王朝的更替,几经废置,又不断得到复建,并逐渐形成规模,而且始终处于东北边地军事重镇、区域内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是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产品开发的特殊性、地域性,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产品时。一定要以当地的民风、民艺为载体,充分反映当地物质文化产品的历史渊源,使每个旅游者所购到的旅游商品,都能铭刻着对这个旅游地难忘的经历。

3 商品装饰上要坚持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如前所述,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满清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博大精深的满清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和根基,但又不能拘泥于满清文化的传统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的装饰艺术的设计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将现代的设计元素合理的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设计中去,使二者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创作既有深厚的满清历史文化的气息,又能反映出现代装饰艺术特点的优秀设计作品。

4 市场定位上一定要坚持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

我们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要。它必须从旅游者的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其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所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用途,如文化衫、风情包、特色扇子、室内装饰产品等;或者有一定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如历史文物的复制品等。方便性就是体积不要过大,要便于旅游者携带。礼品性就是包装要牢固轻便,外观造型要美观大方、精美别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建筑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4]祝爱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M].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上一篇:高中化学的方法技巧范文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