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3 11:50:56

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篇1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都统万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统万城是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来的,今统万城东城遗址即当时的外郭城,西城即内城,而内城之西南部别有一个宫城,从而形成三重城垣的城市形态。关于统万城东城与西城的城垣、马面和城门问题,目前所见的有关调查报告记载的数据颇多分歧,除了毁圮和风沙掩盖等多种因素外,也与考察者方位判断的差异有关.统万城的主要宫殿西宫位于内城西南部,今统万城西城南部中央有高大的台基遗址,为城内最高之建筑遗址,应当就是当时西宫正殿即路寝(永安殿、永安台)所在。统万城内城(西城)的东南部另有一个东宫,西宫之北有别殿,离宫在城南,西宫之中还有温宫、凉殿,社、稷在内城(西城)之南部,内城北部为苑囿区。至于外郭城(东城),目前仅可推测其东部偏北处有一宫署区存在,居民区估计主要是在该城的西部及南部。统万城的城市形态与内部布局,很明显是受到了汉长安城即后秦长安城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统万城 城市形态 城市布局

一 统万城与奢延城、大城之关系

奢延城为西汉上郡奢延县之治所,东汉因之,汉末废。关于汉奢延城与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统万城之关系,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云:

“(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迳其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

根据以上记载,侯仁之教授认为“统万城也正是因汉代的奢延城之旧而‘改筑’的”①。王北辰教授亦持同样的观点,并考证说:“文中既云‘改筑大城’,同时在二水之间又未另记有奢延县城,足证统万城乃汉奢延县城之“改筑”②。另外,上世纪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都城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研究”成果。

① 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文物》1973年第1期。

② 王北辰:《毛乌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中国沙漠》1983年第4期。

年代统万城曾出土了“西部尉印”铜印1枚,方形,桥钮,每边长2.3厘米、高1.8厘米,阴刻印文,篆体,铜印形制与印文典重说明其为汉代文物。有学者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尉,秦官,掌佐守武职甲卒”的记载并结合上引《水经注》之文认为统万城就是由奢延故城改筑而来,并且汉代“上郡西部尉驻奢延城”①。

笔者认为,从《水经注》记载来看,统万城是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来的,这一点当无庸置疑。不过,在十六国时期,大城之名屡见于史书之中,其与《水经注》中的“改筑大城”之“大城”有无关系呢?《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云:

“(姚兴)以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时河西鲜卑杜崙献马八千匹于姚兴,济河,至大城,勃勃留之,召其众三万余人伪猎高平川,袭杀没奕千而并其众,众至数万.义熙二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

“勃勃又攻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弥姐豪地于我罗城,皆拔之,徙七千余家于大城,以其丞相右地代领幽州牧以镇之。”

“勃勃又攻兴将姚寿都于清水城,寿都奔上圭下,徙其人万六千家于大城。”②

关于赫连夏国境内大城之具体地点,史念海教授考证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东南”③,侯甬坚教授等则认为大致“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偏南处”,并说“此城与统万城的关系尚不清楚”④。但清人洪亮吉则另有说法,他在所著《十六国疆域志》中考证夏国所置之幽州沿革时云:

“幽州:《晋书·地理志》赫连勃勃僭号子统万,是为夏。置幽州牧于大城。崔鸿《十六国春秋·夏录》河西鲜卑杜客献马八千匹于姚兴,济河,至大城。《晋书·载记》勃勃攻姚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弥姐豪地于我罗城,皆拔之,徙七千余家于大城,以其丞相右地代领幽州牧以镇之。勃勃又攻兴将姚寿都于清水城,寿都奔上邽,徙其人万六千家于大城。郦道元《水经注》赫连龙升七年改筑大城,名曰统万。案此则统万城即大城。勃勃既以幽州牧镇大城,则改筑统万后亦属幽州可知。《晋地志》先言僭号子统万,后言置幽州牧于大城。二语微误。考自统万建后,《夏录》及《载记》不更言及大城,是大城为统万之一证。道元所言真可据矣。”⑤

笔者认为,洪亮吉力主大城即是统万城,论据充足,大致是可信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当时的奢延城为“故城”,熊会贞解释说:“汉县属上郡.后汉因之,汉末废。在今怀远县西北鄂都斯界内。”⑥实际情况应是东汉以后,奢延县废,但其城仍存,十六国后秦时期为赫连勃勃所据占,名之为大城,后来在龙升七年经改筑扩建更名为统万城。所谓奢延城、大城、统万城三者之间的承袭关系非常清楚,均在一地,只是不同时期的名称而已。另外,《水经注》中的“改筑大城”一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将汉奢延故城(大城)扩大,而极有可能是在故城之西或西部另筑新城。当时的统万城实际上指的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② 《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③ 史念海:《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辑。

④ 侯甬坚、周杰、王燕新:《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一人文景观》,《中国沙漠》2001年第2期。

⑤ 《十六国疆域志》卷16《夏国》。

⑥ 《水经注疏》卷3《河水3》熊会贞按语。

是这个新城,其遗址即今西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云统万城共有四门,“南门曰朝宋,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北门日平朔”,正可在今西城四门遗址找到对应关系。史称统万城“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宮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①,也只能在现在西城遗址得到充分的印证。考古实测“西城基厚约16米,加上马面长度可达30余米”,“东城基较薄,厚6—12米”;“西城夯层薄,层次绖密,夯打坚实,最为牢固”②,显然与东城非同一期工程。这些都充分说明当时“改筑大城”的主要工程是新修一个内城,亦即现在尚清晰可辨的西城。有人据“西部尉印”铜印是在统万城垣的夯土中发现的,继而断定“这说明筑统万城时,将原奢延城破坏,所以在统万城里完全看不到奢延城的踪迹了一。笔者不大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说是修筑统万城时“将原奢延城破坏”,恐怕也仅限于奢延故地(即大城)的西部或者西城墙,现存的统万城遗址的东城之东、北、南诸墙估计仍是汉奢延城的旧规。

二 统万城的城市形态

关于统万城的城市形态,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认为该城有三重城垣,即整个统万城是由外郭城、东城、西城三部分所组成。三重城垣之说为清道光年间陕西省榆林府怀远县(民国3年更名为横山县)知县何丙勋所首倡,何氏在其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呈给榆林知府徐松的调查报告即《复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统万城故址禀》(下简称《何氏调查报告》)中称:“其地有土城,周围三重,俱用土筑。渡无定河,西行二里许,进头道城,又西半里,进二道城,又西数十武,进三道城。”④1956年9月,由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博物馆组织的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对“统万城”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报告中采用了何丙勋三重城垣之说,在俞少逸执笔的报告中称:“‘统万城’遗址,大部分被流沙掩没。城的方位,坐西北向东南(南偏东四十度)。现在比较显著的有内城和二道城;外城遗址据说在内城之北约六里,东南约二里,均尚有一小段。”⑤此说分别将何氏调查报告中头道城、三道城认定为统万城的外城与内城,但对于二道城的性质则未作进一步的说明。1975年至1977年考古学家戴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北史》卷93《赫连屈丐传》。

②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③ 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④ 张穆:《蒙古游牧记》卷6《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又,何丙勋的“禀”文亦收于杨江《河套图考·夏州城考》和民国《横山县志》卷4《艺文·杂记》,唯文字稍异,“禀”文中无“其地有土城,周围三重,俱用土筑”之句,但“禀”文之后的“杨江附记”中则明确称“西土地有白土城三层”,为“夏州旧都”。另据侯甬坚新近的研究成果,认为此“禀”文原作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为何氏为答复前任榆林知府李熙龄为修《榆林府志》事的询问“夹单”而专门进行实地踏勘后所作的调查报告(详参侯甬坚:《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城(统万城)的调查事由》,载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专辑)。但杨江《河套图考·夏州城考》的题目下明确注有“壬寅复李太守夹单”字样,壬寅年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所以笔者估计何氏考察统万城的时间当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而相关调查报告之最终完成与呈交李知府的时间则要稍晚一些,这可能也是辛丑年(1841)秋李知府镌刻《榆林府志》时未将何氏调查统万城的报告收进去的一个原因。至于道二十五年(1845年)何氏呈给新任榆林知府徐松的调查报告即《复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统万城故址禀》,很明显是原调查报告即“王寅复李太守夹单”的修改稿,这正是后来形成了不同版本的何氏调查报告的真正原因。

⑤ 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俞少逸执笔):《统万城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新曾先后三次到现场考察,他在有关调查报告中认为统万城“城址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西北略高.分为外郭城、东城和西城,群众称为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外郭城依无定河北岸原边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然后西折,趋向东城北垣,破坏严重,仅留断断续续地几段略高于地面的残迹,轮廓不大清楚。从其断垣走向和城址内瓦砾、骨渣分布范围判断,外郭城面积比东西城略大”①。在后来的论文中,戴应新先生明确说“统万城由外廓城和东西二内城构成多重的城堡工事,由东往西依次为外廓城、东城、西城,即当地人所谓的头道城、二道城与三道城”②。戴氏的观点影响很大,现在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就是他的说法。

然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新近邓辉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大比例尺彩红外航空影像判读、历史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手段对统万城的城市形态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复原了统万城的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提出了一系列与前人颇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将航空影像所显示的情况与何氏调查报告中提到的三道土城比照,邓文推定何氏所说的头道城就是东面的土城,该城应为统万城的外郭城;二道城则是西面的土城,该城应为统万城的内城(或皇城);何氏报告中提及的第三道土城,在影像上反映的不太明显。从航空影像上看,统万城的北部绝无任何古城的踪址,统万城以东、无定河北岸的土墙残基,当属于另外一组建筑,而不是何氏所说的头道城。仔细推敲何氏报告中三个土城的方位与前后顺序,第三道城应该位于西城东墙以西不远,即位于内城(西城)的西半部,应是“统万城的宫城”③。

邓辉等提出的新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张穆《蒙古游牧记》所引何丙勋的调查报告中说“渡无定河,西行二里许,进头道城,又西半里,进二道城,又西数十武,进三道城”④。戴应新先生称统万城“外廓城、东城、西城,即当地人所谓的头道城、二道城与三道城”⑤,但他指认的“外郭城依无定河北岸原边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然后西折,趋向东城北垣”⑥,显然不是何氏说的“渡无定河,西行二里许”见到“头道城”。何氏说头道城“又西半里,进二道城”,这里的“二道城”应该是指现在西城东垣,今实测东城南垣551米、北垣504米,均超过一里,约是何氏所记里数的两倍,但这既可能是何氏记载有错误,也可能与何氏入城路线有关.何氏说二道城“又西数十武,进三道城”,清代一武约为2.5尺,十武为25尺(约8米强),所以邓辉等认为“数十武的距离,则为几十米的样子,即第三道城墙与第二道城墙相距约为几十米”⑦。不过杨江《河套图考·夏州城考》和民国《横山县志》所引何丙勋调查报告异文说从二道城“又一二箭许进三道城”,可见二道城与三道城之间的距离当在100米左右,比邓文推测的数据要大一些。但即使如此,也远远小于东城的东西宽度,这说明戴应新先生将东城与西城比定为何氏所说的二道城与三道城在里数上完全是讲不通的。总体上看来,现在的东城、西城与何氏报告中头道城、二道城、三道城的关系,基本上可采用邓辉等先生的新说(参表1),亦即其分别指的是外郭城、内城和宮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② 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③ 邓辉、夏正楷、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④ 杨江《河套图考·夏州城考》和民国《横山县志》卷4《艺文·杂记》所引何丙勋《复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统万城故址禀》作:“计渡无定河即登彼岸,西行二里许进头道城,又西半里进二道城,又一二箭许进三道城。”

⑤ 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⑥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⑦ 邓辉、夏正楷、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三 统万城东城与西城的城垣、马面和城门问题

关于统万城遗址东城与西城的城垣、马面和城门问题,目前所见的有关调查报告记载的数据颇多分歧。

俞少逸在1957年调查报告中称:“二道城在东面存有五六公尺的城址,南面及西北角都尚存有痕迹。其中唯有内城城址最为显著。城址南北长五二七·一公尺,东西长六八·九公尺(北城壁多一曲折,所以北壁的东西长度应当再加上四·三公尺),略成方形”;“(内城)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还很多,计东面十一座,西面八座,北面六座,南面十一座。东南北三面的二十八座,都不甚显著,只有西面七座很突出,距城壁稍远,遗址尚高可十公尺上下”①。此报告只提到了统万城“二道城”(即现在通常说的“东城”)东面城垣城墙长度和“内城”(即“西城”)各壁城墙长度与马面的数据,各城城垣资料不全,亦未有各城城门的调查资料。

1975年至1977年间,戴应新曾三次到统万城遗址考察,所以记载的数据更全面和准确一些,他在有关调查报告中称东、西城周长与各垣长度为:“东城,周长2566米,其东垣长737米、西垣774米、南垣551米、北垣504米;西城,周长2470米,其东垣长692米、西垣721米、南垣500米、北垣557米。”报告又称:“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南门名朝宋门,东门名招魏门,西门名服凉门,北门名平朔门。南、北、东三门俱圮毁仅存基址轮廓,西门瓮城宛然尚存,门道宽3米。东城北垣无门,东垣有一门道,南垣情况不明,西垣则共招魏门与西城交通”;“城址外面加筑马面,由于各垣长度不同,马面有多有少,如西城北垣有马面十座,南垣八座,东城北垣仅七座”②。关于西城的城门与马面,戴应新先生在另外的报告中又补充说:“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南、东门俱毁圮仅存基址,西门和北门瓮城尚存其轮廓,门道各宽三公尺。城址四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俞少逸执笔):《统万城遗址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②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外加筑马面,西城马面较密,如东西和北垣各有一座,南垣八座。”①

稍事比较就不难发现,俞氏的调查报告与戴氏的调查报告的有关数据出入颇大,如俞氏报告中说“二道城”(东城)东垣长506米,而戴氏记为737米,其间相差竟达231米。统万城的城垣系由艰硬的白土夯筑而成,遗址虽经干余年风雨沧桑,基本保存完好,除东城南垣为流沙所掩蔽外,其余各城垣轮廓基本上都是可以辨识的,前往实地调查应该得出大致略同的数据,而不致于有太大的出入。俞氏的调查资料之所以与后来的调查资料出入较大,据笔者分析主要是方位判断失误所造成的。按俞氏调查报告称统万城遗址是“在无定河的东北岸,城址的东北数里有淖泥河,向东南流入无定河。在城址上环顾四周,西南一带绵延着低平的沙丘,东北则是无边的沙漠”,但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认为统万城遗址在无定河的北岸或西北岸。由于方位感的偏差,统万城的东、西二城可能被认为是南、北关系,这从俞氏报告中没有采用东、西城说法并且认为最高的墩台(角楼)在内城西北角(其实是在西南角)②,就可以得到印证。所以俞氏所说的二道城东垣实际上相当于东城的北垣,内城的东、南、西、北诸垣实际上相当于西城的北、东、南、西诸垣。这样经过方位调整后,俞氏报告中有关各城垣长度的调查数据与后来戴氏报告中调查数据之间的出入就要小一些了(参表2)。

应该承认,由于毁圮和风沙掩盖等多种因素,相对于城垣方位和城垣长度来说,统万城的马面数目和城门位置更难准确无误地作出判断。如俞氏报告中说“内城”(西城)北垣马面6座,而戴氏记为10座,相差就十分悬殊。即使按照前述方案,将俞氏报告中说“内城”(西城)的东、南、西、北诸垣调为北、东、南、西诸垣,马面数目仍差异较大。新近邓辉等从航空影像判读出西城的马面数目为:南墙9个、东墙14个、北墙11个、西墙9个③,与戴氏报告的数据相比较,南、东、北三墙分别多1个、4个和1个,而西墙则少1个,其中西墙马面数据差距最大(参表3),如与俞氏报告相比较,则又相差8个,其马面数目竟是后者的2.3倍④。看来统万城的马面数目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勘测。

关于统万城的城门。俞氏调查报告未曾涉及,戴氏调查报告则确认西城有东、南、西、北四门,东城有东、西二门,其中西门与西城共用。各门的具体位置,戴氏在地图中也作了相应的标识(未标东城东门)。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统万城“罗城东门曰凤阳。本有三门,夷人多尚东,故东向开。”⑤这里所谓的“夷人”未明所指,按北宋前期统万城(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② 需翠指出的是,统万城遗址在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现已改为镇)白城子村,三面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接界,加之通往统万城的小路颇为曲折而造成的方位感偏差,不少学者在早期的考察过程中也曾将属于陕西省靖边县境的统万城误认为是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境内,或将统万城西城遗址西南角的角楼误认成是西北角的角楼。参见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文物》1973年第1期;王北辰:《毛乌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中国沙漠》1983年第4期;朱士光:《开拓统万城研究新领域的一次考察——记侯仁之教授1964年夏率历史地理考察小组对毛乌素沙漠与统万城的考察》,载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专辑;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辑。

③ 邓辉、夏正楷、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④ 上引邓文在注释中称:“由航空影像判读出的马面数目与1957年的考古调查所得数字不尽一致,其中北墙、西墙的数字一致,南墙多出1个,东墙则多出2个。”但实际情况是各墙马面数字均不一致,前氏报告方位修正后的数字也是如此,见表3。

⑤ 《太平寰宇记》卷37《夏州》。

州城)为党项李氏政权所占据,有可能指的就是党项羌人,因赫连勃勃为匈奴族,古人往往以“胡人”相称匈奴人,与西来的党项羌人是有些不同的。如果此说不误的话,则赫连勃勃改筑统万城时,应是将汉奢延城或十六国时期大城的主体部分改造为外郭城即罗城,估计当时的外郭城原有三个城门,除东、西二门,应该还有一个南门,其中西门与内城东门共有,唐末五代宋初之际为了军事防御方面需要,封闭了南门,从而改变了统万城外郭城即今东城的城门布局情况。据《资治通鉴》卷254、《新唐书·党项传》,隋唐之际,原居青海、甘南的党项羌人,因受吐蕃势力之逼,大举内迁,占据夏州一带者号乎夏部,唐末时其首领拓思恭率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于公元881年被唐僖宗擢为夏州节度使,赐皇姓李氏,封夏国公,管辖夏、绥、银、静、宥五州之地。从此夏州李氏便俨然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五代时期,夏州城数度被中原政权的军队所围,所以城池的防守任务很重。除西城外,东城也是防御的重点。最近统万城出土的《故大宋定难军管内都指挥使康公墓志铭》就提及墓主康公之祖文义就曾任“东城副兵马使”①,东城南门封闭的时间应以五代时期的可能性最大。目前东城南垣为流沙所掩盖,城垣已不甚清楚,但以后如果认真发掘,或许能找到十六国时期统万城外郭城南门的部分遗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戴应新:《有关党项夏州政权的真实记录——记》,《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四 统万城宫城的范围与永安殿的位置

前已述及,邓辉等最早提出现在的西城为统万城内城(皇城),而宫城在内城之西半部的说法。按道光年间何丙勋在其调查报告中曾说三道城“北头有白土坡,似系宫殿之基”,邓辉等认为:“航空影像上反映出西城的西半部为一流沙所覆盖的高地,仔细辨认尚可隐隐看出一些规则的城墙痕迹,东侧城门的瓮城遗迹也隐约可辨。从这一片高地东侧到西城的东墙,只有很短的距离,与何氏所言‘数十武’的情况正相合。此处高地,应即何氏所言之第三道城。何氏报告中提到的‘鼓楼’遗迹就位于这处高地的东南面(‘钟楼’遗迹已不可见),而所谓白土坡等宮殿遗迹当覆盖于流沙之下。这个现在被流沙所覆盖的第三城,应该说是赫连勃勃时修筑的统万城宫城。”①邓文认定宫城在西城西半部的另一个理由是史书中有关统万城“西宮”的记载。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嘉三年(426年)“魏主行至君子津,会天暴寒,冰合,戊寅,帅轻骑二万济河袭统万。壬午,冬至,夏主方燕群臣,魏师奄至,上下惊扰。魏主军于黑水,去城三十馀里。夏主出战而败,退走入城。门未及闭,内三郎豆代田帅众乘胜入西宫,焚其西门;宫门闭,代田逾宫垣而出”②。邓文据此认为:“既然称西宮,当位于内城之西,而且此西宫必定紧靠内城城墙,魏兵才有可能乘隙攻进,并且在宫城城门关闭的情况下,越墙而出。”基于这样的认识,邓文在附图中即将宫城绘在西城的西半部的中间偏北处,宫城紧靠西城西墙。这个新说法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最近有人就略从其说而发挥之,认为统万城“西城西北部为宫城”③。

然而在笔者看来,邓文关于宫城在内城之西半部的说法大致可从,但宫城具体的位置与范围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统万城“其城南门曰朝宋,北门曰平朔,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其子城在”④。此处的子城就是宮城,可见宮城在西城西门附近当了无疑义。据戴应新执笔的《统万城城址勘测记》中附图所示,西城南、北二门皆在城垣偏东处,东门在东城垣中部,西门在西城垣南段中部,东城东城门未标出。邓文的有关附图与戴文附图相比,西城“南门、西门的位置大体一致,而东门、北门的位置相差较大”⑤,具体地说就是将西城东门确定在东垣中部稍偏北处,北门则确定在北垣中部稍偏西处,东城东门确定在东垣中部稍偏北处,与西城东门、宫城东门呈一条直线。既然邓文与戴氏报告一样认为西城西门是在西垣偏南处,所以宫城应当在西城西南部,并且紧靠西门以及西垣南段与南垣西段才合理一些。

在邓文的附图中,宫城的西垣与西城(内城)西垣共之,没有单独的城垣,东垣位于西城(内城)中部略偏东处,经过其所认定的宫城“东侧城门的瓮城遗迹”,北垣位于西城(内城)北半部居中略偏南的位置,南垣位于西城(内城)南半部居中的位置,鼓楼遗址绘在宫城南垣之南。这样的认定,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至少邓文附图中所绘的宫城东垣就明显有些偏西了,从其附图中看,宫城东垣距西城(内城)东垣的距离至少在200米以上,远远大于道光年间何丙勋在其调查报告中所说三道城与二道城相距“数十武”(前引邓文释为“约为几十米”,实际可能当在100米左右)之距离。当然,从有关文献记载来推测,邓文附图中所绘的宫城西垣、南垣与北垣位置也有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邓辉、夏正楷、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② 《资治通鉴》卷120。

③ 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载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专辑。

④ 《太平寰宇记》卷37《夏州》。

⑤ 邓辉、夏正楷、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附记”,《考古》2003年第1期。

其实,统万城宫城的位置、四垣之范围乃至整个内城的建筑布局情况,看来仅凭彩红外航空影像来复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当从历史文献中再发掘更多的信息并结合考古建筑遗址进行准确的判断.真兴元年(419年)统万城“宫殿大成”,赫连勃勃刻石城南,颂其功德,石刻今已不存,但由秘书监胡义周所作的颂文则收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之中,颂文云:

“……乃远惟周文,启经始之基;近详山川,究形胜之地,遂营起都城,开建京邑。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其为独守之形,险绝之状,固已远迈于咸阳,超美于周洛。若乃广五郊之义,尊七庙之制,崇左社之规,建右稷之礼,御太一以缮明堂,模帝座而营路寝,阁阖披霄而山亭,象魏排虚而岳峙,华林灵沼,崇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囿……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温宫胶葛,凉殿峥嶸……崇台霄峙,秀阔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晃若晨曦,昭若列星。离宫既作,别宇云施。爰构崇明,仰准乾仪。悬甍风阅,飞轩云垂。温室嵯峨,层城参差……义高灵台,美隆未央……”

上引胡义周颂文不无文学上的夸大之辞,但所述基本史实当多有所本。颂文涉及统万城的地理位置与周围形胜,城垣规模与形制,但更多的则是对宫室建筑、离宮别宇、池沼园林的生动描述。颂文中提及许多统万城建筑实体名称,如社、稷、明堂、路寝、永安(殿)、离宫、别殿、温宮、凉殿等等,大致都可以推测其具体位置。当然要推测这些建筑的位置,关键还是要正确理解颂文中的“美隆未央”一语。按《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史臣的赞文曾称赫连勃勃“遂乃法玄象以开宮’拟神京而建社,窃先王之徽号,备中国之礼容”。这里的所谓“神京”,当是指赫连勃勃致北凉主沮渠蒙逊盟书所说的“二都神京”①,亦即长安和洛阳。当然,赫连勃勃起事前后主要是与后秦打交道,后来还攻占后秦都城长安,对长安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相当羡慕②,而洛阳时已属于北魏,勃勃未曾去过,对其都城形制并不清楚,所以所谓“遂乃法玄象以开宫,拟神京而建社”当主要是参照汉长安城即后秦长安城模式营建自己的都城与宫室,胡义周颂文中的“美隆末央”一语也透露出赫连勃勃模长安城建都而又欲在某些方面超过之的初衷。

众所周知,汉长安城内宫室颇多,未央宮在城东南,为汉帝之正宫;长乐宫在城东南,主要是后妃所居。除未央、长乐两大宮殿群之外,未央宫北又有桂宫和北宫,长乐宫北又有明光宫,皆属别殿性质。东汉迁都洛阳之后,长安宫室建筑多有损毁,但城内主要宮殿基础仍在,十六国时各割据政权也不同程度地整修过宫室建筑,如刘曜以长安为都时,曾建光世殿和紫光殿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② 据《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勃勃攻下长安以后,即帝位于灞上,颇慕“长安累帝旧都,有山河四塞之故”,时群臣劝都长安,但他担心北魏进攻北京统万城,遂还都统万城,而于长安置南台(相当于陪都),留长子璝领南台尚书事以镇之。另据《太平御览》卷127《偏霸部11》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夏录》,赫连勃勃于真兴二年(410)十月“起冲天台于统万城南山,欲登之以望长安”。其对长安之向往由此可见一斑。

③ 《晋书》卷103《刘曜载记》。

后赵石虎曾城长安未央宫①。前秦苻健时长安城内有“小城”,又有太极前殿、东宫、东掖门和端门②,后秦姚兴时有太极前殿、西宮、武库、东宫③.据史念海教授研究,前秦时的太极前殿“应在未央宫中”,“所谓东宫当指长乐宫而言,东掖门也应是未央宫的东阙”,后秦时的武库“极有可能就是汉时武库旧址”,“姚兴时的西宫和东宫当是当时未央宫和长乐宫。西宫和东宫的名称当是其时俗称,随其方位所在而赋予以普通称谓”④。凑巧的是,赫连勃勃的统万城中也有西宫之名,这很明显是借鉴了后秦未央宫的命名原则,笔者前文推定此宫在统万城西南部,看来还是相当可信的。

正因为统万城的主要宫殿位于内城西南部,所以尽管该城四隅皆有高大的角楼,四面城垣密设马面,但现在统万城西城遗址中唯西南隅角楼最为高大壮观,南墙9个马面规模最大(估计即《水经·河水注》中所说的“九堞楼”),保存也最完好,这显然是为了加强宫城的防御而进行的特殊安排。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汉长安城未央宮宫城四角修建了角楼,但“从勘探了解到只有西南角楼基址保存尚好”,角楼基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其西南两侧为汉长安城的西南二城墙,角楼基址夯筑,平面呈曲尺形⑤。汉长安城未央宫宮城唯西南角楼基址保存完好的原因考古工作未作过多的说明,依笔者意见,这应当与原来宫城西南角楼比其它角楼更为高大坚固不无关系。赫连勃勃的统万城四隅角楼中以西南角楼最为高大,当是模拟了汉长安城的做法。另外,紧邻统万城西城(内城)西南角楼的南垣的两个马面不仅非常高大壮观,而且皆有竖坑,其中WSD1号马面竖坑中曾出土大量粮秣柴草和石英质滚圆石球⑥,兼有军事仓库性质,这样的独特设计当然也是出于重点防守宮城的需要。

要比较客观地确定统万城宫城四垣之位置与范围,确定永安殿(永安台)的具体位置实是关键的一环。

从语句文辞上分析,胡义周在颂文中提到的路寝与永安(殿)当是一回事。路寝之名始见于《诗·鲁颂·閟宫》:“路寝孔硕。”《毛传》:“路寝,正寝也。”《礼记·玉藻》说祭祀:“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以清听政。”可见路寝是帝王正殿所在。史载,真兴六年(424年)八月赫连勃勃.临终之际,“升永安殿,召群臣属以后事,薨于永安殿”,而勃勃死后,其第三子昌“即位于永安台”⑦,这可从历史文献上证明永安殿确实就是当时统万城中的路寝。今统万城西城南部中央有高大的台基遗址,为城内最高之建筑遗址,应当就是当时西宫正殿即路寝(永安殿、永安台)所在。新近考古工作者已对此台基遗址进行了初步发掘,台基“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夯土南缘与西城南垣基本保持平行,结构与西南隅台相同,即平面呈‘井’字形,相对独立的夯土块组成庞大的夯土台,夯土块之间自基础而上有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

② 《晋书》卷112《苻健载记》。

③ 《晋书》卷107《姚兴载记》。

④ 史念海、史先智:《说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辑。

⑤ 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⑥ 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⑦ 《太平御览》卷127《偏霸部11》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夏录》。

的缝隙,平夯。夯土台周围有厚25厘米左右的踩踏面,之下即为原始沙层。自踩踏面而上,现存夯土台高近19米①。从现存遗址的形态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将此台基断定为永安殿(台)遗址还是比较可信的.考古工作者通过发掘,“发现永安台大部已坍塌,坍塌后残留下人们生活的遗迹,如井、灰坑、柱洞、灶坑等。从地层中出上的遗物分析,永安台大面积坍塌在宋代以前”②。从相对位置来分析,清道光年间何丙勋在其调查报告中所描述三道城内南面西隅的“钟楼”遗址当即是这个已经大面积坍塌的永安台遗址。

至于邓辉等著文中所说“航空影像上反映出西城的西半部为一流沙所覆盖的高地,仔细辨认尚可隐隐看出一些规则的城墙痕迹,东侧城门的瓮城遗迹也隐约可辨”云云是颇值商榷的。中国古代很少有在宫城城门设置瓮城的,统万城内城(西城)高大坚固,角楼山峙,马面如林,而宫城甚小,哪里有再筑瓮城的必要性呢?邓文在航空影像上辨认出的所谓“瓮城遗迹”,其实可能正是当时统万城别殿的宮垣遗迹而已(详后)。

统万城实际上是模仿汉长安城而修筑的,宫城位于内城西南部.汉长安城的未央、长乐诸宫城四面皆有完整的城墙,紧邻大城的宫城诸垣与大城城垣之间是有一定宽度的顺城街道相隔开的,这样的布局完全是出于宫城自身防卫的需要③,统万城的宫城估计亦是如此,其宫城应当有其独立的四垣。永安殿(台)为赫连勃勃之路寝(正寝),类似于汉长安城未央宮之前殿,自应在宫城之中。所以可以推测当时宮城的东垣应在现在台基遗址之东,南垣应在台基遗址之南,紧临西城(内城)之南城墙,西垣应紧临西城(内城)之西城墙,至于其北垣的位置应大致在西城(内城)之中部,而不至于如邓文附图中所绘的那样过于偏北。整个宫城估计呈正方形的形态,如汉长安城未央宫一样,但规模较小,边长估计300—350米左右。

关于宫城的城门设置情况,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前引邓文附图中将宫城绘在内城西半部,只有东、南、北三面墙垣,西垣与内城西垣共有,宫城西垣无门,东垣中间稍偏北处开有一门。据《资治通鉴》卷120所记,元嘉三年(426年)夏魏之战的战况是:“夏主出战而败,退走入城。门未及闭,内三郎豆代田帅众乘胜入西宮,焚其西门;宮门闭,代田逾宫垣而出。”可知当时的宮城确实是有西城垣的。宫城四垣之中至少有一个“西门”,是临近内城西门的,至于其东、南、北三垣城门设置情况不明,如依汉长安城未央宫的情况来推测可能也各设有一门。

历史文献中记载统万城“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④。有人据此推测:“若一仞以八尺计,一步以六尺计,则内城墙高约26.7米,墙基厚60米,墙顶厚20米,宫墙则高约13.3米。”⑤考古实测“西城基厚约16米,加上马面长度可达30余米”,“东城基较薄,厚6—12米”⑥,与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但宫城墙的高度只有内城的一半,这大概是比较可信的。当时宫城之城墙高度只有内城的一半,墙基、城墙规模自然都要小许多,这应是宫城遗迹保存不多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邢福来:《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载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专辑。

② 邢福来:《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

③ 隋唐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郭城虽共有北垣,但城北为禁苑,常人不得随意出入,宫城的防卫亦是相当周密的。

④ 《魏书》卷95《铁弗刘虎传》;《北史》卷93《赫连屈丐传》。

⑤ 邓辉、夏正楷、王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附记”,《考古》2003年第1期。

⑥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五 统万城内城(西城)的其它宫室与苑囿布局

与汉长安城实行多宫制一样,大夏国的统万城也是多宫制,除位于内城西南部正宫即西宫而外,还有其它宫室建筑。《资治通鉴》卷120记有西宫之名,当暗示统万城还应有一个东宫存在。汉长安城之未央宫和长乐宫在前后秦时期分别为西宫和东宫,统万城的西宫和东宫是模拟汉长安宫室制度而来的。统万城的东宫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确证。另外,胡义周所作的颂文中也曾提到“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其中的“离宫”与“别殿”也均已找到遗址。

前引戴氏调查报告中认为,可明确断定为宫殿遗址的有两处,一处是“在西城东门内偏南,距东垣21米。门向南开,有砖砌台阶。土夯围墙长80米、宽64米、厚0.8米”,“该殿址西距楼观台基不远,遗物堆积不如那里丰富,又不在中轴线上,可能是主体宫殿的附属建筑”;另一处是“在东城东部稍偏北,比周围地面高出两米。1977年春,大队深翻土地,拖拉机在此处犁出方形石础数十个以及瓷高足杯、碗、开元通宝钱等.勘测中,我们又在这里发现壁画多块,确知其为宫殿基址而标入图中”。此外,有一“台基在西城南部正中,平面长方形,旁有一井。台身四周的壁面上有不少粗大椽孔,周围地面遍布瓦砾,台基后面和左侧沙丘之下,经钻探也发现有很厚的瓦砾层,似为大型建筑宫殿的遗迹。台基可能是位于宮殿前面楼观建筑的基座”①。这里东城的宮殿遗址的确定有些牵强,笔者怀疑是汉奢延城、十六国大城(幽州)治所以及后来统万城官署区所在地.至于“西城东门内偏南”处的宫殿遗址,可能确实存在,应当就是统万城的东宫所在。“西城南部正中”的台基最有可能就是史书中所谓的“西宫”所在。至于戴氏调查报告中所说的台基后面“似为大型建筑宫殿的遗迹”者,当即道光年间何丙勋报告中说的三道城内北头的“白土坡”,则可能是统万城的一个“别殿”遗址。汉长安城内西南部的未央宫和东南部的长乐宫在前后秦时期分别为西宫和东宫,汉长安城未央宫之北还有北宫、桂宫等宫殿建筑,很明显,统万城的西宫、东宫以及西宫之北的别殿均是模拟汉长安宫室制度而营建的。史载元嘉四年(427年)北魏攻占统万城后,曾“获夏王、公、卿、将、校及诸母、后妃、姊妹、宫人以万数,马三十馀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车旗、器物不可胜计”②,夏王之诸母、后妃、姊妹等估计就居住在东宫之内。考古工作者在统万城西城东南角所发现的宫殿遗址估计只是当时东宫正殿的遗址,整个宫城的范围可能还要稍大一些,但其总体规模要比西宫小许多。从现存宫殿遗址的情况来推测,其形态则有可能是东西略窄、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其开门情况,依照西宫宫门与内城城门的相对关系,估计当至少有一个南门,近内城南门,以便出入。至于西宮之北的别殿,估计是当时内城北部苑囿区内具有别宫性质的宮殿,规模不大,形制不很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戴应新执笔):《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② 《资治通鉴》卷120。

胡义周提到“离宫”是在“露寝之南”,但西城台基遗址之南不远处即为南垣,其间再营宫殿的空间不大。按古代之帝王“离宫”往往修筑于宫城之外,所以估计这个“离宫”当在西城以南的无定河岸边。据考古调查,有一“宫殿遗址在无定河南的二条支流之间台地上,白色夯土基址范围很大,约二×一公尺,南、北部各有一土丘如坟冢。亦夯筑,直径各约四公尺,上有唐代穿凿的坟墓多处。夯土范围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这里就是‘离宫’的遗址。高起的圆丘状夯土堆,当是建筑物的基址”①。除离宫、别殿之外,前引胡义周的颂文中提到当时统万城的内城中还有有社、稷、温宫、凉殿、苑囿等。其中温宫、凉殿等应当是当时西宫内的建筑,其遗迹均应在统万城西南部去寻求,前引戴氏调查报告中称西城台基的左侧(即东侧?)也“似为大型建筑宫殿的遗迹”,是否与温宫、凉殿有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古代都城中的社、稷一般都在都城之南部,统万城的的社、稷自然也应在西城(内城)的南半部尤其是台基遗址的左右前方去寻找。

覆实而论,邓辉等最大贡献是从航空影像上辨识出了统万城护城河和城内渠道的遗迹。邓文称:“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内城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均残留有宽大的护城河遗迹。此外,还可以从影像上看出城内有开渠引水的迹象。从航空影像和地形上推测,城内的渠水可能是由西北角角楼南侧的护城河流进城来,河水入城后向东南流,经过宮城东侧向南,再转为东南流,最后从东南角角楼的北侧流入外郭城。”“城内西侧的护城河可能正是利用了某段古河道修建而成,而内城北面的古河道很可能就是早期统万城内城的主要水源之一。古河道较为丰沛的水源为城市居民和日常生活及宫廷苑囿提供了必需的水源”②。统万城护城河和城内渠道的发现,使胡义周颂文中所说的“石郭天池”、“华林灵沼”、“驰道苑囿”就有了着落。显而易见,这里所谓的“石郭”指的就是统万城的城墙,而“天池”指的就是护城河。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已经找到了统万城的西城外侧的护城河(壕)遗迹并进行了发掘钻探③。至于统万城的池沼苑囿,从城内渠道的流向来分析,当主要位于内城的北部。西汉时期皇家园林上林苑在长安城西南,后秦时上林苑早已废弃,姚兴曾在长安城北、渭河南岸另起逍遥园,园内有藕池,“池中台观,莲荷被蒲,秀实可玩”④,园中又有澄玄堂、西明阁等建筑,为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说法译经之处⑤。赫连勃勃统万城的池沼苑囿布局,大约是借鉴了后秦时的制度,只不过是将池沼苑囿安排在内城之内而已。

目前关于东城的考古发掘尚不充分,东城为外郭城性质,居民区当占了较大的比重,与西城主要为宫殿和苑囿区的情况多所不同。目前仅可推测,东城东部偏北部有一官署区存在,居民区估计主要是在该城的西部及南部一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戴应新:《大夏统万城考古记》,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999第17卷第2期。

② 邓辉、夏正楷、王琫瑜:《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③ 邢福来:《统万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新收获》,载侯甬坚、李令福编:《走向世界的沙漠古都——统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6月专辑。此考古报告称:“护城壕距西城西垣底部水平距离11.3米,我们只清理了其中的28.5米。现存壕堤顶部低于城墙基础表面3.7米。护城壕剖面呈锅底状,宽11.5米,其中壕沟宽7.1、壕堤宽2.2米,现存深度2.2米,经钻探知壕沟底部夯土厚0.8米。已清理的护城壕北高南低,走向与城墙保持平行。随着城墙加宽处直角外凸。护城壕也出现呈直角外拐的现象。经钻探得知’护城壕向北延续至沙梁下,向南西拐后进入沙梁下,又呈直角南拐并继续延伸。经解剖,护城壕是在原始沙层上先挖好形状,然后用与城墙相同的土以平夯筑成,内壁光滑,制作极为规整。”

④ 《水经·渭水注》。

故宫考察报告篇2

一、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团支部建设是团委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团支部是否为一个政治坚定、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作用显著的坚强集体,关系到全院广大团员青年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团委凝聚力、战斗力的发挥。近年来,团委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团支部建设,巩固、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扩大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今年,团委通过团支部改选、调整与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着力于培养团干部的“奉献、务实、奋斗”精神,教育团干部做勤奋学习、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表率,拓宽工作视野,提高了整体素质,达到了推进组织建设,增强团支部内在活力的效果。

1月,团委先后对所属团支部进行支部改选和支部调整。保留原来的业务联合团支部(由文物管理处、科研处、古书画部、古器物部、宫廷部、图书馆、紫禁城出版社的团员组成)、展览宣教联合团支部(由展览部、宣传教育部的团员组成)、资料信息中心团支部、文保科技部团支部、计财审计联合团支部(由计划财务处、审计室的团员组成)。将原保卫处团支部并入院直团支部(由院办公室、人事处、外事处、法律处、经营管理处、工会、团委、保卫处、开放管理处、行政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的团员组成),古建部团支部、工程联合团支部合并为古建工程联合团支部(由古建部、工程管理处、基本建设办公室、古建修缮中心的团员组成)。之后,召开团支部会议对团支部干部进行了改选,选举出新一届团支部干部。(名单见附件1)经过调整,团干部的年龄层次较以往年轻,更富创新精神与工作热情,为团的工作拓宽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月23日至24日,团委举办“故宫博物院2011年团干部培训班”,全院7个团支部20余名团干部参加培训。王亚民副院长出席并发表讲话,要求团干部学习好、理解好、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党委办公室主任董志霜着重就团干部在共青团工作中必需的工作意识,与团干部们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党委 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通报了团委1—4月的工作,并对以后的共青团工作进一步明确重点,提出工作要求。团委副书记王晶晶作团务理论知识培训,涵盖团干部的职责、团xx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创造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增强把握大局并做好现实工作的能力,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邀请《故宫人》报编辑王书平讲授新闻通讯与人物采访的写作技巧,使团干部们提高写作能力,更好地宣传推广共青团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扩大共青团工作的影响。

在日常工作中,召开团委会、团委扩大会共计10次,安排具体工作。办理齐飞等43名同志的超龄退团工作,并完成2011年度团费收缴。

二、团委开展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今年正值“”九十周年之际,团委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特举办评优表彰会、观看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团委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5月5日,团委于院报告厅召开“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暨评优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在共青团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副院长王亚民同志在致辞中,肯定了团委在2011年中,注重借助文化活动,发挥引导青年的功能,提高团员对文博工作的责任感,推动服务青年工作深入发展、取得实效的共青团工作。他向全院团员青年提出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竭诚服务故宫、服务社会、服务祖国,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完成各项工作等四点希望。团委还邀请故宫博物院历届团委书记(依次为第一届团委书记赵怀才、第三届团委书记王吉、第四届团委书记张理萌、第五届团委书记闫宏斌、第六届团委书记于子勇、第七届团委书记冯乃恩)来到会场,与全院团员青年们欢聚一堂,为此次表彰大会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情意。

团委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二。5月6日,团委与资料信息中心组织团员青年在虚拟现实演播厅观看了本院vr制作科制作完成的大型虚拟现实作品——《天子的宫殿?养心殿》,开阔了团员青年的视野,使团员们深入了解故宫古建筑、文物等方面知识与数字化技术在故宫文化展示工作中的成果。

团委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三。5月8日,团委组织团员们参观重新开放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加深团员对“五四”运动历史的了解,使青年人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在活动总结时,希望团员们能真正把握“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摒弃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用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充实故宫人的内在精神亮点。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6月9日,组织团员青年在报告厅观看《南京!南京!》影片,提升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爱国情怀。11月3日,组织团员参观天安门城楼,使团员青年感受建国六十周年的辉煌成就,共同分享爱国主义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表彰先进,激励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

在团工作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评优模式,在团员青年中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发挥先进集体与个人的导向、示范作用,提高团员争优、创优的自觉性和进取心,有助于形成干实事、求实效、勇于创新的新风气。

5月4日,文化部团委举办“文化部团委纪念90周年暨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会”。会上授予院团委“五四红旗团组织”光荣称号、业务联合团支部与展览宣教联合团支部“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武安国等3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孙悦等3人“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李滨等3人“青年岗 位能手”光荣称号、王亚民等两人“青年之友”光荣称号。

在团委组织的2011年度评优活动中,经过各团支部评选,团委会审核,授予文保科技部团支部、院直团支部“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高飞等7人“优秀团干部”光荣称号,杨勍等10人“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王燕晋等5人“青年岗位标兵”光荣称号、董志霜等5人“青年之友”光荣称号。(名单见附件2)

四、借助文化、学习活动,发挥引导青年的功能

在2011年,团委注重传播物质文化知识,组织团员聆听讲座、参观展览、外出考察、开展读书活动、举办青年文博论坛等活动,提高团员青年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对文物、文化的感性认识以及文博工作的责任感,引导年轻人关注故宫、思考故宫、讨论故宫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

参观展览。团委先后组织团员青年2月20日参观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文保科技部团支部承办);4月15日,参观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光尧做展览讲解;6月5日,参观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增加对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规划的认识; 9月4日,参观恭王府“静谧?顿悟——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恭王府全面开放一周年文物特展”,11月3日,参观院内内阁大堂汉本库房的曲阳白石造像展,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胡国强做展览讲解。12月3日与4日,团委组织院内团员参观坐落于故宫东北角乾隆花园内的倦勤斋。

举办讲座。由团委主办、业务联合团支部承办的“紫禁鉴赏”系列讲座,先后四次,邀请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张广文讲授“明清玉器欣赏 ”(3月31日),古器物部研究馆员王健华结合文华殿陶瓷馆展览讲授“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简史” (4月24日),古书画部绘画组馆员张震现场讲解书画馆“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五期,7月22日),古书画部碑帖组馆员秦明现场讲解“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小蓬莱阁汉魏碑刻特展” (11月30日)。7月14日,邀请古器物部金石组副研究员郭玉海作题为“传馨铭刻 拓墨留痕”的传拓知识讲座。

特色教育活动。4月10日,团委与宣传教育部联合举办“皇家新装”活动,是双方继上次成功组织“霓裳彩绘”活动之后的再次联手推出的一项面向全院团员的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推广宣传教育部开发的特色教育活动,使团员对故宫历史文物知识和相关展览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既培养了大家对清代宫廷服饰知识的兴趣,也搭建了一个团员之间相互熟悉与了解的平台。

外出考察。6月27、28日,团委组织青年文博考察团赴河北正定和石家庄市周边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和学习活动。10月17日—22日。组织部分2011年度优秀团员青年于团员一行赴江西南昌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考察文博单位,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结构,还开拓了文物工作的视野,进一步加强了本院团员青年之间的往来与沟通,起到进一步促进共青团组织建设,提高团员队伍的文博业务能力的工作效果。

读书活动。9月至11月之间,团委组织以“爱我故宫”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通过引导团员为加深团员对本院历史、学术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年轻人认知故宫、热爱故宫、服务故宫的热情。7个团支部上交16篇读后感,计财审计联合团支部获一等奖,业务联合团支部获二等奖,展览宣教联合团支部获三等奖。

青年文博论坛。11月24日至25日举办故宫博物院第三届青年文博论坛,中心议题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产品开发”。来自15个部处的青年、团员代表,就我院文化产品开发思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品设计、文化创意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与探讨,对部分问题形成共识,达到推动工作的良好效果。

开展“传薪?传馨”活动。组织团员对在本院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进行访问,使得故宫人的优秀品质与工作方法薪火相传,从而强化团员的个人品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12月3日,古建工程联合团支部团员们对古建修缮中心彩画专家张德才先生进行采访,张先生通过回顾亲身经历,使年轻人对彩画技术的传承、发展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故宫人精神”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

观看纪录片。团委于11月20日在本院报告厅播放展示博物院文物的台湾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使团员在领略文物之美的同时,了解更多传统文化与古代文物的展示形式与手段。

五、全力配合院内相关工作,充分服务故宫

协助院里完成部分工作。一、为落实文化部对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扶贫工作要求,我院投入经费在当地开展整村推进项目,根据院领导安排,团委负责联系、推进此项工作。4月15—18日,党办副主任、团委书记汪亓陪同王亚民副院长赴娄烦参加扶贫捐赠仪式,并考察扶贫对象——大圣村,圆满完成此项扶贫工作。二、与党办、工会共同承办我院主办的“盛世中华——故宫博物院职工迎国庆书画篆刻摄影展”,参与作品评审、文字撰写、布陈、撤陈、编辑展览画册等工作。

协助工会工作。团委协助工会成立故宫博物院摄影爱好者协会,承担草拟章程、撰写相关文稿、参与制定协会活动安排等工作。在7月28日的故宫博物院摄影爱好者协会成立大会上,团委书记汪亓被任命为该协会副会长。

六、发挥本院自身优势,推广文化传播

团委与各高校团委承办的、旨在将故宫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广大大学生的“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继续在北京各高校举办。同时,团委接受部分高校团委、学生会发来的邀请,陆续使“永远的故宫”系列讲座走入更多的高校。在推广文化的工作方面,利用本院文物、宫廷历史方面的研究力量,为莘莘学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4月24日,古书画部副研究馆员袁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做题为“花香鸟语——故宫历代书画展重要作品介绍”的专题讲座。4月25日,古建专家、研究馆员周苏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题为“紫禁城的建筑与欣赏”的专题讲座。6月4日,宫廷部副研究馆员周京南在北京电影学院做题为“铭心绝品,过眼养目——故宫珍玩赏析”的专题讲座。11月12日,古器物部副研究馆员许晓东博士在中央美术学院作题为“古为今用 西为中用——乾隆朝玉器的造型与纹饰” 的专题讲座。12月15日,宫廷部原状陈列科副研究馆员林姝在首都医科大学作题为“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专题讲座。

七、深化志愿者活动,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作为文化部团委的一面旗帜,团委能充分发挥先进青年集体的带头作用,引导本院团员青年积极投入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实现自身的重要价值。

团委在6月2日、3日先后成功承办文化部青年文化志愿者走进景山公园、走进北京市文化局活动,组织团干部、团员积极参与相关的各项工作,将文化部团委、文化部青联将联合举办“祝福祖国——我们一起歌唱”文化部青年文化志愿者走进基层系列公益活动推向社会、推向群众,将文化部群众组织将编印成的《祝福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群众歌曲集》发放到各处歌咏爱好者聚集所在,起到引导群众文化的现实作用。团委不仅自己完成文化部团委的此项工作,而且帮助文化部团委所属团委、团总支、团支部联系需要举办该项公益活动的单位、群众集体与合唱队,使文化青年志愿者的热情散播四方,令青年人最大限度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达到“用真情引导群众文化,让歌声传递美好祝福”的目的。

故宫考察报告篇3

据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故宫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是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香山人。

据说建造皇宫时,缅甸国向明朝进贡了一块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门槛,但一个木匠不留神锯错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吓得脸色煞白,慌忙报告蒯祥。蒯祥看了,让那个木匠再锯短一尺多,大家都很惊愕。之后,蒯祥就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还搞了创新,让门槛可以装卸,这就是俗称的“金刚腿”(活门槛)。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20年,故宫建成。但仅仅9个月后,就因雷击而失火,三大殿全被烧光。直到正统年间,朝廷才重新修缮故宫,此次负责的仍是蒯祥。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明代宫城图中,承天门(相当于今天的天安门)下所绘的人物据说就是蒯祥。

但是,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的研究员李燮平质疑说,1417年故宫初建时,蒯祥还不到20岁,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来看,都难以胜任整个工程的设计工作。蒯祥的贡献应主要体现在正统年间的那次重建工作。

曾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的于倬云先生认为,年纪轻轻的蒯祥进京时,宫殿的修建已是热火朝天的关键时刻,不可能这个时候才开始设计。故宫真正的设计者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蔡信是南直隶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据说,当时朱棣将建造宫殿的任务交给了工部尚书宋礼。建皇宫得先有图纸,宋礼就找到了蔡信,让他设计。蔡信很快完成了设计任务。

宋礼一看设计图,非常满意。新皇城比元朝时略向南迁;各大宫殿依中轴线,左祖右社,十分规整;又开凿南海,堆砌景山。整个设计方方正正、稳稳当当,象征大明长治久安。宋札还亲自实地考察了一番,确定这个设计方案创意十足,而且操作不难,于是报呈皇帝。朱棣也不懂设计,只是一听说新皇宫里有九重宫阙、9999间半房屋,顿时心花怒放。传说天官方有1万间房屋,皇宫比天宫只少半间,既表明了皇权的威严,又显示着人间帝王的谦虚,于是朱棣痛痛快快地批准了蔡信的设计方案。1973年,专家们还为此专门做过统计,结果发现故宫实有8707间房。

另有专家提出,故宫的设计人应该是杨青。但关于他的资料更少,只知道他是一名瓦工,据说连杨青这个名字都是朱棣赐的。

还有人综合以上几种说法,认为在故宫初建时,蔡信、杨青都起了很大作用。但当时二人年事已高,所以在蒯祥进京以后,由于他年轻力壮,且参与过南京宫殿的设计与建造,又善手计算和绘画,故而主要的设计与建造工作由他来完成,其地位和作用也就由此凸显出来了。

故宫考察报告篇4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22岁。住院号69086,主因“上节育环10月余,发现节育环异位半年”以“宫内节育环异位”入院。患者产后4个月于私人诊所上T型节育环一枚,上环时腹痛明显,2天后自行缓解,阴道流血1天,量少,上环后月经规律。上环4个月因“早孕”于私人医院行无痛人流时B超及X线光片提示节育环异位,近20天感右下腹隐痛,无血尿及血便,大小便正常。

查体:T36.5℃ P80次/分 R20次/分 Bp100/60mmHg 发育正常,神清语利,步入病房。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发育正常,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未见异常,宫颈轻度糜烂,子宫水平位,正常大小,有触痛,双附件未见异常。腹平片示:盆腔左侧可见金属节育器。B超示:宫腔内未见节育器声像。术前各项化验及检查无手术禁忌,入院第二天行宫腔镜检查:宫腔内未见节育环、宫腔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口可见。宫腔镜检查后行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见:子宫正常大小、表面光滑,双附件未见异常,腹腔镜反复检查盆、腹腔脏器,后于左侧大网膜发现节育环,被大网膜包裹,隐藏于肠间隙,行腹腔镜下取出“T”环一枚,并有尾丝。术后抗炎治疗,住院7天痊愈出院。出院诊断:宫内节育器大网膜异位。

2 讨论

Markovitch等报道IUD穿孔进入盆腔或腹腔发生率为0.87‰,由于大多数IUD穿孔无症状或未报道,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1]。对于IUD异位的处理,术前一定要较准确的定位。X线、B超以及宫腔镜检查是必要的,而且CT、MRI是较新的诊断手段,已广泛用于内外科,偶用于妇产科。本例患者腹腔镜下寻找异位IUD较困难。术前腹平片提示左下腹盆腔内,但未做X线透视动态观察,患者术中腹腔镜采取头低位时节育环移到左上腹,由于术前腹平片的误导,术别关注左下腹部位,延误手术时间。所以提醒我们术前一定要多方面考虑节育环可能异位的部位,术前动态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应用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占各种避孕措施的40%左右[2],规定在放置IUD后,应作定期检查,以了解IUD是否变位及其副反应。尤其是放置IUD时出现明显腹痛、阴道流血症状时一定要及时检查节育器的位置,本例患者放置节育器时出现明显腹痛也未及时就医,直至再次妊娠时才发现节育环异位。所以提醒我们医务人员一定要告知患者定期复查节育器,及时发现异常。

产后哺乳期的妇女进行宫腔操作时一定要动作轻柔,必要时在B超引导下操作,以防子宫穿孔受损。该患者产后4个月放置节育环也是造成节育环异位的诱因。

参考文献

[1]屈清华,谭世桥.宫内节育器腹腔异位致绞窄性肠梗阻1例.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11(24):700.

故宫考察报告篇5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滴注缩宫素催产、引产的临床效果。结论:严格掌握缩宫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做好产妇的宫颈评分,注意胎心音、宫缩、宫口、先露高低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对产妇顺利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将我科使用缩宫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方法:5%葡萄糖液体500ml+缩宫素2u摇匀,开始滴速为8滴/min,观察15~30分钟,?根据产妇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宫缩强度和胎心率的情况,缓慢调节滴数至40滴/min, 将宫缩调整稳定在每次收缩30~50s,宫缩间歇在2~5?min,维持输液浓度与滴数,以免造成人为的急产。对精神紧张或产程长,产妇较疲倦的给予安定10mg缓慢静脉注射,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既可解除其精神焦虑,又可达到止痛效果,两者有协同催产的效果,

2 观察及护理

2.2.1 子宫收缩的观察及护理:静滴缩宫素引产或催产的孕妇应设专人监护,静滴缩宫素时先要调整好滴速,再加入所需浓度的缩宫素,以免有的孕妇对缩宫素特别敏感而引起宫缩过强,观察宫缩的方法采用手摸法和胎儿监护仪宫缩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2.2.2 胎儿监护:包括:①胎心率:第一产程应每15~30min听取并记录胎心音一次,每次听30~60s,在宫缩间歇期听取,注意其强弱、频率和节律。胎心大于160/min,或小于120/min,或不规律,提示胎儿窘迫现象,立即查找原因处理,并根据调整滴速。第二产程在每次宫缩后听取胎心率一次。②羊水:胎膜破裂时羊水流出易发生脐带脱垂等并发症,故破膜后应立即听取胎心音,并观察羊水性质、量、颜色或是否混有胎粪,发现羊水粪染,表明胎儿宫内缺氧,应立即给予吸氧,嘱孕妇左侧卧位同时根据胎心率、胎心波形等进行综合判断,短时间内不能从阴道分娩或阴道助产分娩者,应停止引产和催产,报告医生,及早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2.2.3 产程观察及护理;子宫颈口的扩张及胎头下降程度是决定能否从阴道分娩的重要观察指标,而子宫收缩是产程进展的主要产力[1]。我们根据子宫收缩的强、弱,每30~120min进行指肛检查一次,了解产程进展情况,当发现宫缩规律而产程停滞时,则需查找原因,给予恰当的处理。

2.2.4 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近年来,精神因素对分娩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其已成为影响产妇分娩发动的第4大原因之一[2],所以在分娩过程做好心理护理相当重要。在使用缩宫素引产和催产的孕妇大部分有轻重不同程度的担心,加之对分娩知识缺乏,因此,易产生焦虑情绪[3],我们应安慰产妇并耐心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将产程进展的情况随时告诉产妇,鼓励产妇多进食;嘱产妇经常排空小便,指导产妇在两次宫缩间歇期休息,保证充沛体力完成分娩。

3 注意事项

3.1 应用缩宫素引产或催产时,必须严格掌握缩宫素的浓度,并且要严密监测宫缩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注意羊水的色、质、量和产妇的一般情况,有子宫过度收缩、胎心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做相应处理。

3.2 应用缩宫素应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因产妇对缩宫素敏感性差异大,有时低浓度刚用几分钟也可致宫缩过强甚至子宫破裂,危及母婴生命。所以应用缩宫素时应有专人监护,严密观察宫缩及产程进展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神志、脉搏、血压、呼吸、末梢循环、尿量等全身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3 缩宫素浓度过高时,可明显降低产妇和新生儿血钠,低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正常血钠水平的新生儿高3~4倍,因此,缩宫素浓度不易过高,以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4 结论

缩宫素是一种多肽激素,小剂量能使妊娠末期子宫平滑肌的节律及频率加强,大剂量时可使子宫呈痉挛性收缩,而导致胎盘灌注量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甚至子宫破裂,而子宫对缩宫素的反应个体差异性极大,故在应用缩宫素时应根据子宫的反应,随时调整滴速,并必须专人监护。严格掌握缩宫素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做好产妇的宫颈评分,注意胎心音、宫缩、宫口、先露高低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对产妇顺利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80

[2] 邝贺玲,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55

[3] 张舜华主编,妇产科整体护理,广东:海南出版公司,1997,36~38

故宫考察报告篇6

【关键词】 剖宫产;腹壁手术切口方式;再次剖宫产手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麻醉、输血技术的进步,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很多准产妇为减少分娩痛苦、解除对阴道分娩的恐惧感而主动要求剖宫产,使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据文献报道,不同切口的剖宫产术所造成的腹壁粘连及腹腔粘连对再次剖宫产术有着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带来较严重的近、远期并发症[1]。为此,本文拟对150例剖宫产产妇的手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以准确评价不同手术切口方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以指导产科临床实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入院行二次剖宫产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前次剖宫产手术切口均Ⅱ/甲级愈合;再次住院分娩时无胎儿宫内窘迫或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手术医师熟练程度无明显差异;前次剖宫产距此次妊娠≥2年。所选病例分为两组:以其中前次剖宫产手术采用腹壁横切口者81例作为观察组,腹壁纵切口手术69例为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均未试产,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再次剖宫产术,从腹部原瘢痕处切开进腹,按《现代妇产科学》步骤行剖宫产手术[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盆腹腔粘连程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盆腹腔粘连分度标准为:腹直肌前鞘、后鞘及腹肌、腹膜、大网膜、肠管、子宫、膀胱之间粘连,超过两个以上为重度,两个及以下为轻度。出血量的计算方法为:负压瓶吸取术中出血并以容器测量,结合纱布称重法计算净出血量,血液毫升数=重量克数/1.0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缩短,盆腹腔严重粘连及新生儿Apgar评分

3 讨论

剖宫产为产科常见的手术术式,是用以解决难产、产科合并症及挽救母儿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因初次剖宫产带来的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分娩手术常存在有一定手术风险,主要表现为:再次剖宫产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的危险性均不同程度增大;初次剖宫产手术造成的盆腹腔粘连易导致再次剖宫产时子宫下段暴露效果不理想,开腹操作难度增加;初次剖宫产形成的瘢痕子宫增大了子宫破裂的风险[3]。随着近年来无指征剖宫产手术例数的急剧增加,这一问题尤其需要得到产科医务人员的关注。

相比较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口式剖宫产手术,目前产科采用的新式剖宫产术采用快速、腹壁全层锐性并钝性分离的开腹方法,皮下脂肪采用撕拉式、腹直肌及腹膜采用钝性牵拉,分娩后以3~5针全层缝合子宫肌层及皮下脂肪,关腹,故手术时间可大幅缩短,并具有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损伤减少、术后疼痛轻、切口愈合美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腹壁脂肪厚的产妇,可促进其术后切口愈合,深受产科医师和青年妇女的欢迎,有报道称,近几年腹壁横切口剖宫产率高达85.5%~92.0%。但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再次行剖宫产术时,对照组产妇腹壁解剖层次较清,盆腔粘连程度轻,进腹时间及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短;观察组产妇盆腹腔严重粘连及新生儿Apgar评分

综上所述,对于产妇分娩术前仍应继续加强健康宣教工作,鼓励自然分娩,对坚持剖宫产者并有再次生育要求的产妇,应告知其行不同切口手术的利弊,建议采用腹壁竖切口剖宫产,且无论采取横切口或竖切口术式,均应细化手术环节,尽量减少腹肌拉断及损伤,关腹时尽可能恢复解剖层次,以减少瘢痕愈合和组织硬化,为二次剖宫产手术或其他妇科手术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1] 成玉华.不同术式剖宫产后再次开腹手术时盆腹腔粘连情况比较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4-25.

[2] 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第3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12.

故宫考察报告篇7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13427箱又64包精品文物迁址保存。这批文物在经历了南迁、西迁、东归的颠沛流离后,最终一分为三。一部分入台;一部分回归北京故宫;剩下的一部分,至今依然悬而未决。

1987年6月,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此前在吉林大学任教多年的新院长雄心勃勃,想要在自己手上收回故宫流散在外的文物,打造一个完整的故宫博物院。

“这个问题要从国家统一的大局来考虑。我们大陆内部的文物问题都解决不了,将来怎么要求的文物完璧归赵呢?因此,我就产生一个想法,要办成完整的故宫博物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张忠培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批故宫南迁文物。

这批文物共2211箱。1960年,故m博物院和江苏省文化局签订协议,约定“寄存”于南京朝天宫库房,由后者代管。本来约定最多寄存两年,由于种种原因,一存就是55年。

故宫慈宁花园宝相楼的佛堂里,已经空了80多年的700多个紫檀佛龛,依然空着。

辗转迁徙路

1933年2月5日夜,北平全城。几十辆板车从神武门广场出发,前往火车站。安静的道路两旁,军警林立。

车上装的,是故宫博物院精选、打包好的13427箱又64包文物。“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为使文物免遭劫毁,故宫决定将精品文物迁址储藏。

这批文物在上海暂存之后,于1936年开始分五批迁入了专门新建的南京朝天宫库房。故宫博物院为此成立了南京分院,来自“故宫世家”、一路护送这批文物的梁廷炜和儿子梁匡忠都进入了南京分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批文物又踏上了西迁之路,分别运往贵州安顺“华岩洞”( 后运往四川巴县)、四川峨眉和四川乐山。2900多箱来不及运走,滞留在南京。

1944年,梁匡忠的大儿子出生于四川峨眉,取名梁峨生。1946年,二女儿在乐山出生,乐山古时叫嘉定府,因而取名梁嘉生。

抗战胜利后,分散三地的文物先后运抵重庆,于1947年回到南京,重新存放于南京朝天宫库房。

朝天宫库房对面的院子现在变成了江苏省昆剧院,当时是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家属院。1947年5月,梁金生在这里出生,因南京又称金陵而取此名。

朝天宫库房是一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堡垒式建筑,四方结构,大铁门,小窗户,高出围墙的建筑窗户均向内设置,只有正面装有朝外的玻璃窗。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每层面积2000多平方米。

梁金生小时候喜欢在库房后山上跑着玩儿,也经常跟大人坐马车去位于中山门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前身)玩儿。车夫坐在包厢前面高高的凳子上,他有时坐在车夫旁边,车底下有一个大铜铃,用脚一踩,啷当啷当地响。

1948年底,政府开始将南京所藏文物分三批运往台湾,共计2972箱,约占南京所藏文物的四分之一,后藏于。

1949年1月,梁廷炜作为押运人,带着妻子、二儿子和大孙子梁峨生随第二批文物登上招商局“海沪轮”。本以为是短暂离开,没想到成骨肉诀别。1972年,梁廷炜在台湾去世。

梁匡忠则奉命留守南京。他和自己的另外两个孩子,在南京迎来了解放。除了赴台的15人和辞职的,南京分院留下来的工作人员有十四五人,梁匡忠担任库房保管。

解放初期,常有飞机来扰。警报一响,梁金生就跟着大人跑到朝天宫库房地下室躲起来。那是他第一次进到朝天宫库房里去。抬起头,能看到所有窗上都贴着防止玻璃炸碎伤人的“米”字条。

1951年,梁金生的妹妹出生于南京,取名梁宁生。

解放后,南迁文物开始分批返回北京故宫。1953年,梁匡忠押运第二批文物北返,家人也随其北上。

回到故宫后,梁匡忠担任了库房保管员。下班后,常有政治学习。6岁的梁金生经常佩戴着家属证来故宫给父亲送饭,顺便在故宫四处溜达,抓蛐蛐,逮蚂蚱。那时故宫院里有很多杂草,他和其他一些家属小孩常在假期里来故宫除草,赚点书本费、学杂费。

1956年,梁金生的小弟弟在北京出生,取名梁燕生。

委托代管

整个50年代,故宫分三次从南京分院运回了南迁文物。

根据故宫官网记载,南京分院的文物迁台后,尚存11178箱。1950年,从南京分院运回1500箱。1953年,运回716箱。1958年,运回4027箱。

根据这个记载,三次共运回6243箱文物。不过,故宫在别的场合又提到过,共运回“8000余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1933-1952年在任)的孙子马思猛也曾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大约8308箱文物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

总之,一个被认可的数字是,2211箱南迁文物留在了朝天宫库房。约10万余件,大部分是明清官窑瓷器和宫廷器物。

1960年,故宫博物院撤销了南京办事处(南京分院1954年改为此名)。经北京市文化局(当时故宫归北京市领导)和国务院文化部批准后,故宫与江苏省文化局签订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办事处移交接管协议书》。

协议规定,将现有工作人员5名,连同朝天宫库房建筑、工作室66间,以及家具、图书等物,全部无偿划归江苏省文化局。对于这批文物,则约定:

故宫博物院现存南京办事处库房的2211箱文物仍原箱不动存放库内,由故宫博物院编号造册点交寄存,寄存时间至迟不得超过1961年底。

协议还附上了委托代管文物箱册等各种清册。之后,江苏省文化局将库房等设施分配给了南京博物院使用。

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故宫没有如约在1961年底前将文物运回。南京博物院致函故宫,双方商定,延期至1964年底,最迟不得超过1965年。

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1966年,引发了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文化浩劫,故宫大门关闭。运回文物之事,再也无人提起。

徒劳无功的交涉

故宫重新开始交涉这批文物,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1980年和1981年,国家文物局两次发文给江苏省政府和江苏省文化厅催办,无果。

1987年5月,故宫派人去南京,时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季根章建议他们直接与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徐湖平商谈。故宫人员在南京博物院见到了徐湖平,但无功而返。

就在此时,张忠培上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上任后,加紧了解决此事的步伐。

出生于这批文物迁徙路上的梁金生,再次与这批文物结缘。1979年,故宫统一对外招考人员,他通过考试进入了故宫,正式成为这个“故宫世家”的第五代 传人。1985年,他成为保管部总保管组副组长,负责文物总账的管理、文物征集和点交等,后来又担任了故宫文物管理处主任。

1987年7月,故宫电催江苏省文化厅,得到了干脆的答复:希望故宫支持,将全部文物留下。

张忠培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当年的协议是故宫和江苏省文化厅签订的,在法理上这是故宫和江苏省文化厅的关系,和南京博物院没有直接关系。

张忠培向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解决办法,被告知首先要由上级主管单位文化部或国家文物局进行行政调解,调解无效才可以诉诸法律解决。

随后,张忠培找到国家文物局,请国家文物局调解此事。同时,张忠培以一年8000元的酬金聘请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故宫法律顾问,开始做诉诸法律的准备。故宫后来成立法律处,即起因于此。

1989年起担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马自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家文物局要管全国的文物事宜。对于南迁文物这个遗留问题,当然要关心。原则上就 是要‘恢复原状’,返回故宫。具体怎么弄,还得双方协调。国家文物局原则上还是支持故宫的,因为文物有完整性问题。有些文物跟故宫息息相关,对研究故宫的 历史和文物收藏史都很重要,放在故宫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样的事情并不只这一例。马自树谈了这样一件事:后期,西哈努克要来参观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为了做好接待工作,洛阳市文物局从故宫借 了慈宁宫一座佛堂的所有佛像。上世纪80年代,故宫要求归还,国家文物局表示支持,但始终无果。“河南这个问题没解决,南京可能觉得左邻右舍是这样,那我着什么 急。”马自树说。

1988年两会期间,张忠培找到了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顾秀莲,当面提起此事,顾秀莲表示回去了解情况。

这年5月,张忠培再次派人前往南京交涉。

故宫方面提出了对这批文物的处理意见。双方先共同开箱清点、造册,故宫再将几类东西运回:一是离开故宫就不能真实反映文物意义的藏品。例如700多尊 “大清乾隆年敬造”款铜佛,原为慈宁花园宝相楼佛堂的原状文物,现在该佛堂楼上的700多个紫檀佛龛一直空着,一旦把这批铜佛运回,佛堂即可完整恢复原 貌。而在南京只是佛像而已,含义是不一样的。二是配套类的,如罐盖。 罐儿在故宫,盖儿当然应该拿回去,才能保持文物完整。三是故宫缺门的或稀少的。余下的,可按一定比例由双方分配。

这个建议被拒绝了。对方说,故宫和南博都是国家的,这批文物也是国家的,放哪都一样。故宫长时间不取走,说明对这批文物不重视。而南博保管了这么多年,对这批文物已经有了感情。

几乎每次的商谈都是重复这些内容。f急了,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就会缓和气氛,说,哎该吃饭了啊,今天我请客,咱们吃刀鱼!

1988年底,张忠培听闻南博展览了南迁文物,就派人赴南博了解情况,并在展厅里拍了照片留存证据。

张忠培从院办秘书处拿到一张台湾报刊的影印件。上面的报道提到,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表示,一旦两岸统一,应让南迁文物回归北京故宫。“我一看到这个报道,就想院长都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这些人却没有。”张忠培说。

“不能拖到下个世纪”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故宫文物回迁问题引起了高层的关注。

199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关于故宫南迁文物处理问题的情况报告呈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时任政治局常委批示:先由文物局或文化部协调处理,是否报中央,视进展情况再定。

1992年7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主持召开了各方参加的协调会议,商定清点工作从当年9月开始。

为此,故宫组建了清点小组,花数万元印好了账册和封条。

不久后,故宫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负责人口中收到了南博的一个口信,称南博要在年底举办院庆活动,清点工作不能如期进行。

等待一年之后,故宫再次致函南博两位院长,请他们亲自过问此事,以便尽早开始清点工作。

但清点工作始终无法开始。

1996年6月,故宫博物院提出了关于解决方案的请示:一、4000余件杂项,即“宫廷文物”,全部运回,因为这部分文物只有放回故宫才能发挥其应有 的历史作用。二、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文物的作用,并报偿南京博物院多年来的工作,关于10万件瓷器中重复的,拨南博一部分,具体办法是:相同瓷器在 10件以上,50件以内的,按二、八分成(故宫为八、南博为二);50件以上,100件以内者按四、六分成(故宫为六,南博为四)。如此,约有三分之一的 文物将留给南京博物院。

12月,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化厅举行了座谈会,决定开展清点工作。

1997年4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带队,再赴南京。

马自树参观了朝天宫库房,在地下一层见到了一部分南迁文物。其中的一小部分,箱盖的钉子已被起开,故宫博物院的封条也被拆下。已开箱的文物一部分放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厅中展览,一部分仍在箱子里。他在库房见到了一些木质牌位,保管得不错。

马自树一行与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博物院举行了会谈。

马自树说,张文彬局长来了以后,对这件事很重视。这个问题要解决,不能再拖下去了。已经半个世纪了,这个世纪的问题要在这个世纪解决,我们这一代的事 要在我们这一代解决,不能拖到下个世纪。东西是故宫的,应回故宫,当然都是国家的。南京在保管这批文物的工作中是功不可没的。这次来,就是商谈落实清点工 作的具体安排。

南京博物院一位副院长说,1992年后,因为当时要搞院庆,拖下来了。现在南博盖好了新库房,保管部这一年的任务是搬迁文物到新库房,很忙。

故宫博物院一位副院长说,1992年到1997年6个年头了,再拖,我们这一代就完不成任务了。不能再拖了,人生有几个6年呢?

对方说,库房电线老化,电的问题一拖,事情一多就又拖下来了。电要重新换一下。

马自树说,电的问题好办,只要库房里可以照明就可以,现在谈谈这项工作的启动。要有个进程表。

下午继续会谈。南京方面再次提出了文物应留在南京的意见。马自树说,你们这样做,把去年12月的座谈纪要全,我们回去无法交待。

对方说,对人民能交待就行了,我保护好就行了,现已经是博物馆的财产了,你把账给我,局里一批就行了。他还说,文物局、中央领导要听听我们的意见,要听进我们的话,不要一谈南京问题就是你们要顾全大局,好像我们不顾全大局。

马自树说,这是客观的悬案。南迁文物故宫委托江苏省文化局代管,南博对这批文物的保管是功不可没的。这是文物局一贯的看法,南博催过故宫,故宫由于 “下放”“四清”“”等运动没能运回,这些都是事实。文物局的观点是端正的,这是历史问题。这次我们来就是落实清点的共识问题、住宿问题,没想 到落实不了。看来思想上还有些问题没解开,还有些问题我们没听到。关于处理问题是最后一步的问题。要承认历史,也要承认现实。现在,大家都忙,可以不可以 清理,我要一句话。

对方说,现在没办法清理,没有人员。

商谈不欢而散。

国家领导人调研

根据故宫官网,1997年9月,视察故宫博物院,李铁映和贾庆林等陪同。

领导人就故宫南迁文物、筒子河治理和故宫地下展厅等问题进行了调研,针对南迁文物问题提出了三个处理原则:一、明确这批文物是属于故宫的,要在国家文 物局的主持下进行清理、登记、造册。二、这批文物现在要全部运回故宫也不现实,但那些不放在故宫就不足以体现其价值的文物和故宫原状陈列需要的文物,要送 回北京。三、大部分文物还是要留在南京,由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故宫博物院也可以在南京建个分院。

根据南京博物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东南文化》,10月10日,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江苏省副省长俞兴德的陪同下,视察了南京博物院。上午9时许,李铁映一行来到朝天宫库区,逐层查看了库房的文物保管保护情况,并打开了一些箱子仔细观察。

11月,根据领导人的指示,国务院针对故宫“南迁文物”下发了通知。

故宫向国家文物局表态,将派员南下,参与清理、登记、造册工作。

这期间,出了一个插曲。

1998年,国家文物局获知,南博在日本举办了一次文物展览,日本NHK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镜头里,南博朝天宫库房的大铁门徐徐打开,摄像机推进,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库房里开箱,把文物一件一件取出,箱子上故宫博物院的封条清晰可见。

国家文物局请来了文物专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观看这盘录像带,听取他的意见。张忠培记得,录像中有南博领导开箱的镜头。

不过,与故宫文物一起南迁的,还有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的文物。古物陈列所去台湾后,没有运走的一批文物就拨交给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南京博物院前身)。由于古物陈列所的文物主要来自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都是清代皇宫文物,与故宫的南迁文物同祖同宗,形式上、制作上都一致,所以单从南博陈列的展品上,并不能说明是来自故宫还是古物陈列所。

各执一辞

1999年5月和8月,为落实国务院通知,国家文物局召集江苏省文化厅、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有关负责人,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举行了会议。

会议决定,立即开展清理工作,由财政部拨给专款,清理阶段不涉及今后的管理问题,要求各部门要“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

会上成立了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文物局一位副局长担任组长,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钱林祥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位副秘书长担任副M长。又成立了清理工作小组,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牵头,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领导参加。

“改革开放后,很多规律发生变化了,强调物产权。现在对地方文物不能简单采取调拨了。”钱林祥认为,“但这样僵持下去,对于老百姓来说很难交代。应该让这批文物与公众见面,发挥最大化社会效益。”

会议结束后,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呈报了会议纪要。国务院领导指示,在清理过程中要注意不得损坏,更不能丢失。

会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处长在4个月内6次致电或亲赴南京,催办清点工作。对方总是答复,正全力忙于南博新馆的筹备、开放工作,或新馆开放后人员跟不上,没有精力做清理工作。并建议,先落实国办通知中恢复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意见。

2000年5月,国家文物局向江苏省政府发函,请其敦促南京博物院支持故宫“南迁文物”的清理工作。函中称,如果江苏省政府积极敦促后,南博仍无限期 拖延,则建议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于故宫和南博之外抽调其他文博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精干的清理工作小组,全面承担清理任务。

6月,江苏省政府向国务院发出请示,提出了这批文物应归南京所有的几条理由。

其中一条理由,是刘北汜的《故宫沧桑》中的记述。刘北汜曾任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杂志主编、研究室主任,他所著的《故宫沧桑》里写道:“留在南京的这批文物的绝大部分从1951年起陆续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小部分拨交南京博物院。”

另一条主要理由,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的口头承诺。江苏方面称,1961年签订协议时,吴仲超(1954年~1984年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向江苏省文化局周局长口头承诺:“过了1961年底不来取走,文物就算你们所有。”1979年,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专程赴京拜会吴仲超,吴仲超表示,这批文 物就留在南博。

江苏省政府提出:留在南京的这批文物经故宫多次筛选,精品已被运回,剩下的宫廷文物,对故宫博物院来说可谓微不足道。而对南京博物院来说可以补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南京博物院经过几十年建设,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已经达到国内先进博物馆水平,为保护利用这批文物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京博物院实际上承担了近半个世纪的保管责任,1959年后,故宫博物院对这批文物的保管从未过问,尤其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南京 博物院的专家和干部职工冒死坚守,这批文物极可能毁于一旦。文物搬来搬去也易于损坏,而且过于集中也不利于避免突发性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此,故宫方面回应,刘北汜是以后调到故宫的,对以前的工作并不了解,况且《故m沧桑》是他私人著作,也不能代表院方意见。而吴仲超的口头承诺没有任何记载,没有法律效力。

故宫称:故宫将朝天宫库房移交给江苏省文化局后,也一直与该局联系,对未能将暂存文物取回表示了歉意,只是在“史无前例的”中中断了联系。经过那个时期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场灾难。

会见老院长

2000年后,对这批文物的争执之声渐渐弱了。

但故宫的老人一直不能忘怀这批文物。他们认为,不管最终如何解决,现在无论如何都应该先完成清点。因为关于这批文物社会上一直有很多传言,有人说丢了,有人说让日本人拿走了,到现在对公众都没有一个解答。故宫在院史上必须要有这一笔。这批东西到底怎么了?对历史应有一个交待。

82岁的张忠培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了一件往事。

2001年,他向故宫和国家文物局建议,邀请前一年刚刚卸任院长的秦孝仪来大陆访问,得到采纳。秦孝仪是老党员,的笔杆子。早在1994年张忠培去台北访问时,就与他相识。

秦孝仪来北京时,张忠培去机场接机,汽车直接开到已经关门了的颐和园。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颐和园的一个亭子里宴请了他,张忠培等人作陪。

席间,秦孝仪说,自己要说一件事。

他说,在,从北京故宫迁去的文物的编号是“故”字号,后来收购或接受捐赠的文物是“新”字号。他们对这批“故”字号文物做了认真清理,发现只有一本书丢了一页,其他都保存完好。

故宫考察报告篇8

【关键词】羊水栓塞;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44-01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过程中引起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也可发生于早孕大月份钳剖术时,其病情缓和,极少造成产妇死亡。我院2013年10月1日成功抢救一例迟发型羊水栓塞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患者,女,30岁,孕2产1,于2013年10月20日因孕40周入院待产,8月1日9时行缩宫素静滴引产,20时10分顺产一女婴,发育正常,产时失血100ml,产后血压15.0/10.0kpa,,宫缩好,20时30分,产妇自述双目视物不清,体温36.1℃,脉搏120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5.0/8.0kpa,急性失血面容,腹部触不到子宫,阴道流出不凝血1000ml,经输血、输液、应用止血剂、缩宫剂、抗过敏药物无效,病情进一步恶化,继而阴道流出不凝血3000ml,于21时50分紧急行子宫全切术,经以上抢救,10天后病人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本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技术熟练,应变能力强,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2.1 术前护理

2.1.1 立即给病人平卧位,氧气吸入,氧流量4-6升/分

2.1.2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

2.1.3在应用缩宫剂、激素、罂粟碱等药物的同时不断按摩子宫,

以刺激子宫体收缩,减少出血。

2.1.4 密切观察产妇神志、尿量、血压、呼吸、阴道流血情况,预防DIC发生

2.1.5 抢救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护送病人去手术室。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每小时测血压一次,观察刀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夜,导尿管是否通畅,尿量、尿色的变化,术后6小时,如血压、脉搏稳定即可取半坐卧位。

2.2.2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会阴4次,预防泌尿系感染,并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生

2.2.3心理护理 给病人讲清切除子宫的必要性,鼓励和安慰病人,充分调动病人的心理能动能力,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4饮食护理 根据肠蠕动恢复情况,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刀口愈合。

3讨论

3.1羊水栓塞发生的原因分析目前认为羊水栓塞好发的因素有高龄产妇,多产妇,宫缩过强,急产。常见诱因有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过强或强直性子宫收缩,子宫体或子宫颈有病理性开放的血窦,巨大儿死胎等。羊水栓塞可发生于产前、产时、产后。分娩前的羊水栓塞常有头昏、胸闷、呛咳、气促,较易识别。但产后发生羊水栓塞者,产前无典型前驱症状,直接表现为产后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且血液不凝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出血与血压下降不成比例,只有及时正确的诊断羊水栓塞才能进行迅速、有效及全面的治疗。

3.2产程处理过程中预防羊水栓塞的措施人工破膜时要有专人守护,不同时进行剥膜。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应用缩宫素时要专人守护,避免宫缩过强,在宫缩间歇时行人工破膜,掌握剖宫产指征,预防子宫、产道裂伤等。

总结

孕妇待产过程中要积极正确的处理产程,尽量避免羊水栓塞的诱因发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已存在的诱因及好发因素,应密切观察产程及产妇的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助产士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生产妇在产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且出血量与休克不成正比,血液不凝,应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协助医生做好全面救护。发生羊水栓塞要迅速成立抢救小组,制定救治及护理措施有条不紊,保证抢救器械药品供应,抢救措施得当。医护人员在抢救羊水栓塞患者时,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争分夺秒又忙而不乱,沉着干练,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密切监护病情,施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条不紊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1.

〔2〕陈丹,喻坚.迟发性羊水栓塞病例抢救配合1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4):145-146.

〔3〕梁淑君.1例羊水栓塞误诊为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4):59-60.

上一篇: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珠宝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