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10:28:09

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披甲“申遗”智者首倡

雪打红墙,雕栏玉砌,文溯阁前忽如一夜春风,万千树梨花开放。斑驳的琉璃瓦下,一位戴金丝边眼镜、温文尔雅、学者风度的人在搓着手踱步。这正是1992年末的一个午后,刚刚就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支运亭,大脑间不断地回闪――“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灯下,查阅中国申遗资料,1982年夏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收到来自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信件,希望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能够签署公约,成为缔约国;1985年春天,侯仁之、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

在研究和探讨中,支运亭的心灵被丰富,被引导,被点燃,也许正是因了一个人、一个事件、一个场景,历史的轨迹就改变了。人们说,生命是个奇迹。作为一座皇宫的掌门人,生来坚拒平庸的支运亭,他一生中对历史的不断思考正是这奇迹中最不可思议的一部分。1994年8月30日至9月2日中国第七届全国暨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在沈阳举行,在研讨清史学术文化的同时,支运亭组织与会中外学者110余人参观考察了沈阳故宫,并争取到了56名知名专家学者签名,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将沈阳故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支运亭的思考是多元而深层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在很多人还只是“看客”的时候,他对清史剧(或说皇帝戏)热播和各地蜂起的“申遗”行动这两种文化现象,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民国时期的广东开平碉楼、云南红河州的哈尼梯田等都上了“申遗”预榜,而沈阳作为清朝先皇圣迹之所在,却有着一个傻大黑粗工业重镇的外在形象……当东方的朝阳升起,夜不能寐的支运亭推窗远眺,他手执推敲一夜而草就的“申遗”报告,一颗兴奋的心还在鼓荡着。作为中国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学会清官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的支运亭,他决心要为一座城市带来电闪雷鸣般的文化涅磐效应。

1994年11月16日,支运亭上书给国家文物局: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世纪初叶,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肇兴之地,沈阳故宫这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仅存的几座宫殿遗存博物馆之一,这里总计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庭院20余进,楼台亭阁500余间,并且庋藏着数万件珍宝文玩,文物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因此我院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报告,沈阳故宫应列人世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应受到全人类更好的保护。

在这“百年未有之变局”第一声响起之时,各方之声便一波波地刺激着支运亭的耳鼓和神经。

沈阳是现代工业城市,其文化主脉应是工业文明,城市的发展定位决不能因“申遗”而跑偏。

“申遗”是政府花大钱的事,一旦失败,谁来收回投资?这种决策无异于。

“申遗”不仅关乎文化,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硬件的改造和建设,要触及一些人的利益甚至招致骂街,当慎察民意指数。

做大旅游产业不像演义清史剧那样可以戏说,“申遗”有那么大的爆发力和持久力吗?

支运亭回答说,保护历史、传承文明,是发展地域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它与现代工业城市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观并不矛盾。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张“世界名片”,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它的潜在价值难以估算。因此,从市长到市民都要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况且沈阳人从来都不乏对民族先贤的尊敬,我们尤其要让百姓意识到“沈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巨大的历史荣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不仅要让外面的阳光照进来,也要把我们的光辉射出去。“申遗”的意义正在于此!

披甲上阵,游说四方的支运亭,在那些为理想实现而奔走的日子里,即使在空无一人的时候,他的心仍在呐喊,他析之于脑,感之于心,动之于口,行之于身,要把自己在沈阳故宫申遗中的满腔热情和社会良知传递给人群,使之成为群体行动!

直言击水浪起千层

当支运亭身体力行的行动逐渐演化为一种人群的行动时,回首“申遗”走过的十年路程,我们才知道,所有的元素综合作用及合力,在激荡的思维过程中显现出来,在那艰难青涩的成熟道路上,有无数的细节,需要历史细细地检点。

1992年冬,支运亭搜集各种资料,开始酝酿沈阳故宫申遗。

1994年,支运亭首倡沈阳故宫应列为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并在“中国第七届全国暨国际清史学术讨论会”上,联合国内著名清史学者戴逸、王翰等56人签名。

1998年,作为沈阳市人大代表的支运亭,在市人大会议召开前夕,进行了调查,在走访省、市政府机关和市民中得出:1,我们应当改接待旅游为经营旅游。2,我们应该站在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待旅游。3,沈阳作为省会城市旅游资源占全国第二。

2000年2月,支运亭在辽宁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呼吁加强我省旅游工作及文物保护工作。

2001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来沈参观“一宫两陵”,支运亭在陪同参观的过程中,渗透了沈阳市关于“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想法,罗哲文当即表示支持。他当时还提出,“一宫两陵”单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难度太大,建议分别以北京故宫和明清皇家陵寝项目的扩展项目申报,这一建议基本确定了“一宫两陵”“申遗”的基调。

2001年3月,“申遗”建议受到沈阳市政府的重视。“一宫两陵”“申遗”报告递交到省政府后,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将抚顺新宾的清水陵纳入其中,和福陵、昭陵一并以“清三陵”名义申报。

2001年10月,沈阳市根据国家文物局及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的意见,第一次确立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故宫”扩展项目、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分别申报世界遗产的思路。

2001年12月20日,沈阳市政府召开关于启动沈阳市“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办公会议,会议确定了关于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及制定修缮计划、保护法规及工作方案等事项。至此,沈阳“一宫两陵”申遗日渐明朗化。

2002年初,沈阳市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辽宁省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列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2002年2月20日,沈阳市编委批准成立了沈阳市“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负责日常工作。

2002年4月“一宫两陵”的专项保护条例开始起草,这是沈阳有关文物保护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02年5月申报文本初稿完成。

2002年7月几经修改充实的申报文本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查。

2002年10月国家文物局通过了沈阳的申报文本,沈阳由此从国内100多个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

2003年1月,辽宁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召开,支运亭委员提交91258号提案,提案呼吁:申遗工作已到了关键时刻,但一些工作仍进展缓慢,特别是“一宫两陵”周边的违章建筑需尽快拆除,否则将影响申报工作。如果申报不成功,根据申报规则,“一宫两陵”将永不允许再行申报。

2003年3月25日,在支运亭提交提案2个月后,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闻世震在这份提案上作出重要批示:“请沈阳市政府研处。‘一宫两陵’周边环境整治已取得很大进展,还要下决心、下力量拆迁改造影响申报的建筑物。”

2003年4月“一宫两陵”的周边环境改造及内部修缮工程全面启动,尤其是影响故宫风貌的周边建筑陆续开拆。2003年8月10日“一宫两陵”周边环境改造及内部修缮工程完成。

自2003年4月起,沈阳市对“一宫两陵”尤其是对故宫周边环境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工作。一是投入3145万元,对“一宫两陵”内部进行修缮;二是投入1.8亿元,对影响故宫全貌的9处建筑进行了拆迁改造;三是投入2.5亿元,对“一宫两陵”周边道路、建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自2002年7月“一宫三陵”的申报文本正式交给国家文物局审查起,辽宁的“一宫三陵”申遗工作迈了六大步:第一,“地方”的变成了“国家”的。申报文本在2002年10月获得国家文物局通过,也就是说,国家同意将“一宫三陵”推荐到国际上去。第二,“国家”的变成了“国际”的。2003年1月31日,农历大年三十,联合国向我国政府发函说,文本被正式接受。这意味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已经认可了透过文本所反映的文物价值,申遗开始从国内程序走向国际程序。第三,“申遗”经受住了国际专家的“检阅”。“一宫三陵”经过了为期5个月的全面维修和周边环境治理,2003年9月11日迎来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坟家稻叶信子,经过两天的细致周密考察后,她对结果非常满意。第四,考察报告获得通过。2004年1月21日,也是农历大年三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组委会全体通过了考察报告,也就是说,国际上最权威的组织认定了“一宫三陵”的价值。第五,评估报告通过遗产委员会主席团审查,适时交世界遗产大会表决。第六,世界遗产大会于2004年7月1日,批准中国的申请。

2004年7月1日这一天,对于十年偿一愿的支运亭来说,是一个令他激动且终身难忘的日子,他的一种相思最终化人了“申遗乃政府行为”之轨。

龙兴宝地史家风骨

十年前,支运亭提出沈阳故宫“申遗”之时,呼应者甚少,也很少有人知道

“申遗”为何物,尽管如此支运亭在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之时,还是乐此不疲。他坚信,在这个苍茫世界的匆忙与零乱中,会有许多火热的心直面大地,自己的行动最终会召唤那些心有灵犀者加入到“申遗”的队伍中来。即使是自己的行动犹如夜间的萤火,只能给空漠的世间带来一点光亮,但正因了这样的光亮,才觉出了生的意味,在奋斗中才可获得无数可依偎的灵魂。不要以为那些没有荣誉桂冠的照耀,做一个默默的倡导者、前行者是没有色彩的,人世间迷人的图景有时正是在那样的情景里萌动和生长。支运亭的“申遗”相思,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沈阳故宫情结”的体现。支运亭守护在世界文化遗产的龙兴宝地,作为一个史学家来说,他行动中更多体现的是肩上的责任,史家的风骨。

当我们回望沈阳故宫大规模修缮历史的时候,21世纪的第一个阳气充盈的日子便会闪现在脑海里。那是一个春光汩汩流泻在金碧辉煌的沈阳故宫的时候,支运亭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不绝于耳,一拨拨的客人叩门来访,他们带来了同一个好消息。“一宫两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可能获准,政府拟立项拨专款投入,相关整改修缮计划已悄然启动。

这天晚上,从来在家不沾酒的支运亭,意外地让爱人陪他喝两盅。灯光映酒光,照亮了他的眸子。

黎明,正诞生着冉冉的开始。他那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儿终让他像一支铮铮作响的蓝翎箭弹射出去。

响鼓尚须重锤敲。支运亭自己开列了一个“申遗”时间表,自称“小人物”要请“尚方宝剑”。陈表蓝图中设计了政府工作报告、媒体传播、财政拨款、向世行申贷、宫阙内部维修、周边环境拆迁改造、文本制作、联合国实地考察等一系列大项目及细节规划。

支运亭端着这盘棋上下奔走,敦请高明的棋手出山。他说:“我充其量只能算是这盘棋中的一个棋子。”

省长、陈政高市长等地方长官和各界代表、委员们齐齐地举起了手,省委书记闻世震又做重要批示。重新梳妆龙兴之地的壮举就此在沈水之阳拉开大幕。使故宫重新恢复当年“皇宫”的风采,内部维修任务十分艰巨。支运亭提出了维修中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意思是说从建筑材料到建筑工艺见不到任何一点儿现代痕迹。

修缮的重点凤凰楼,是当年清太宗皇太极开宴会或举行盛大仪式的重要场所,是沈阳故宫中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沧桑凤凰楼当时有“盛京八景”之首一说,可如今它已“谢客”十多年。支运亭每每踏上楼板听到咔咔作响之声,就油然而生一种酸楚之感。凤凰楼的楼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损铆”,就是梁与梁之间连接处的铁铆由于长年的损耗,产生松动。支运亭报呈国家文物局获准,亲自指挥对凤凰楼进行彻底加固维修。对于不能使用的铁铆一律撤除、更换,能继续使用的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局部更换琉璃瓦。

一排排脚手架上,升腾起迟来的响声和积蓄许久的繁忙。6个月后,凤凰楼的美丽在白鸽的簇拥下与阔别十余载的游客们相会。

似火骄阳用它燥热的舌头努力舔动着7万平方米的偌大宫苑。在故宫东西南北中的各个角落忙碌的工匠师傅们,常常感到支院长会悄然出现在他们身旁,一样的挎肩背心,一样的汗津津,甚至听得见脚在汗渍的鞋里“呱唧唧”地打滑。这边要剔除、修补、镶嵌墙面,那边要重新绘制油饰、彩绘剥蚀部分;西南角轿马场的低矮建筑要拆除、大清门、崇政殿等12处殿宇局部的琉璃瓦要更换。支运亭反复强调:“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他对“完美”的解释是“还原”。比如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砖瓦镶嵌墙面,取代水泥抹墙的修补方式。

这里看不到现代机械作业的轰隆隆场面,听到的只是锤子、斧头的“丁丁当当”。沈阳故宫古建筑工程公司的经理和员工对支院长“修旧如旧”的口头禅耳熟能详。他们开拔到昭陵(皇太极陵寝)的一支队伍,除清了风水墙、宝顶的全部水泥覆盖和所有古建筑的水泥勾缝,采用糯米粥和白灰、黄土拌制出来的“糯米灰”进行勾缝、灌注。施工现场可见支起来的三口大锅昼夜不停地熬煮糯米粥,3个月用去10吨糯米。

在那些日子里,支运亭的家人在叹息声中每天掌灯到很晚,他们在等待疲惫不堪的夜归人。

“还原历史”岂非易事,为此,史学家司马迁确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座右铭。而今天的史学家支运亭却是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走出一个“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的人生。

家乡安徽省怀远县的那个古镇是支运亭永远甜在心头的回忆,在这三河相汇的水泽之乡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先祖支盾官及晋朝宰相,香火绵延,桑梓留魂。淮河在这儿抹个弯走了,抬眼可见涂山石榴花盛开,俯身可掬白乳泉。那时,出身儒商之家取乳名书亭的他笔下诗文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的,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家谱中发现“广盛运立宏”的“运”字,他感到先祖“诗书传家”寄予的厚望。博览古文化的大书加重了他人生的负载,历史的气压罩着他发愤苦读。然而,高中毕业那年,中印边界反击战打响了,处于异常困境的国家居然还松开勒紧的钱袋要“选飞”。

此时是1961年,被“匹夫之责”烧得热血沸腾的支运亭拔出了迈进大学校门的一条腿,毅然奔赴长春航空预科学校。

塞外异常寒冷的气候使支运亭患了严重的过敏性鼻炎,他的飞行之梦被北国的飞雪卷走了。此后便是25年的军旅生涯。站在努尔哈赤或皇太极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有变化的景观,静听着与300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他知道,一个有悟性的文人往此一站立,那封存久远的满清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不少史学家和文物研究学者对支运亭赞叹不已,因为他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困惑或问题。从正确排列沈阳故宫八旗序列和方位,到恢复皇太极后宫四妃寝宫的原状陈列;从纠正大政殿屋脊跑兽形状,到发现衍庆宫、永福宫门额错挂的问题,每一次发现都是一个故事。

支运亭在研究清前史时发现,很多学者把努尔哈赤突然决定放弃新城而迁都沈阳老城的时间(1625年),定为盛京皇宫的始建年代。他为此提出质疑并查阅了大量明史和朝鲜李朝实录,获得了370多年前负责建造这座皇宫的千总之职,即从山西来的侯振举的资料。他辗转寻到侯氏家族的后人,多次造访动以诚心,终使侯振举的后人拿出了《侯氏宗谱》。为此沈阳故宫的始建年代被确认为天命九年(1624)。

支运亭带领院内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古建彩画面滚清污除不寺技术”获得不少殊荣――辽宁省科学进步一等然和国家科技发明进步奖。据说此技术是民间艺人所创,失传已久。大家只知道这种技术就是把面团裹在手心里,在需清理的地方来回滚动即可,但是没有人尝试过。支运亭说:“可别小看这么个面团,我们在配置上花了大量的时间,配什么添加剂,比例是多少,我们实验了100多次。”大政殿内所有的彩画都是用面团滚过的,各种彩画重现了当年的鲜艳和光洁。

支运亭在日本考察期间,从一批照片中发现大政殿和十王亭前的地面比原始状况高,足见殿前丹陛及踏跺已全部被埋人地下。他经过反复考古勘察和史料分析论证,制订了还原方案。投资240万元撤去半米多厚的土层,找到原始文化层,重新铺砌了地面砖石,使掩埋了近百年的1.4万平方米的原始地面重见天日,显出了当年的宏大气势。

作为学者型的管理人才,支运亭的创新点子个个具有含金量。沈阳故宫在全国博物馆界率先由事业单位迈人文化产业实体,不仅不要国家一分钱,还年年投资故宫养护建设之需。沈阳故宫积极参与全球化文博交流,先后在美国、意大利、日本等1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院藏文物展览,一些国家元首、政界要人欣然观展,轰动效应空前。支运亭以其个人的影响力主办了十余次全国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由支运亭总策划的“皇家大游行”成为沈阳乃至辽宁对外交流和旅游展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以“国史实录告成”、“皇格格下嫁”、“皇太极出巡”为内容的展演场面恢弘经典,深受国内外宾朋的欢迎。3年间出演60余场,观众达百万余人。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年年9月15日,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应聘了**赋绘(**)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的客户经理助理职位,获得面试成功,并在此公司完成了学院安排的为期两周的实习。在那里,我接受了更为有用的设计管理知识,而每天的实际工作任务,又增强了我的实战能力,使我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实习给了我处理事情时最好的精神状态,使我在处于紧张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这能从根本上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

我感觉,在“**赋绘”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在此,我感谢给我这次实习机会的王经理和给予我帮助的公司同事们,以及配合我顺利完成工作的项目部的同事们。

二、公司介绍

**赋绘(**)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展览展示设计、工程建造、商业会议活动等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展览展示设计及搭建、建造工程、会议活动策划、室内室外装饰设计、专卖店及展示厅策划等。总部设于**,在**、广州、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沙等各地均有自己制作工厂及仓库。我担任的职务是客户经理助理,负责展览活动的流程管理。

三、实习心得

首先,我运用实习期的第一周时间,认真考察了**赋绘公司的基本状况、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公司的制度和运作流程、公司公关活动的基本内容、公司的企业推广战略、员工的业务素质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报告。

其次,在接手展会流程管理之前,我通过研究公司资料和向公司资深员工谦虚提问学习,了解了展览的分类、**各展馆的展会信息、展览活动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商业展览的操作流程等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对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都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而且通过写考察报告,这些知识更加深刻的融入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知识构架的一部分。日后倘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会水到渠成,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自己只是构架的再次梳理,我将整个展览活动管理流程分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提供资金;

2.设计师完成设计;

3.展览活动贯彻完成。

四、会展运作

设计是与商业紧密相联系的,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值,两者合作,以一种同时增加利润、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共同发展。会展的运作亦是如此。它以城市会议和展览设施为依托,以城市文化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为条件,通过各种运作手段,以展览和会议为载体,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属于一种经济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力度发展会展经济,我们大连也是如此。

会展经济能够直接利益许多群体,例如会展活动的运作主体、会展活动服务的提供者、会展活动的扩散影响人群,以及会展活动直接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这些对经济、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五、流程管理

两周的接触和考察,我发现展览活动(商业的)筹办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销策划的过程。这要比我再学校中策划一个活动需要打通的环节更多,考虑的受影响人群也更多,而且展览活动策划行为离不开市场。虽然不能这样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仍能从中找寻到交叉点。这样的理解方便了我去做好这个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成功的信心。而现在我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因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策划行为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应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势力,利用公司的各种宣传、广告手段,以及公司积累的成功策展案例,为公司制造市场声势,为公司赢得目标客户——参展商;二是:通过专业的展览活动流线服务,赢得客户公司的认可和信赖,并在此基础上赢得其他参展商的青睐,争取日后的合作与服务。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是从优秀的展会策划开始的。我把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如下图表:

对于流程管理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我均做了详实的考察报告(详见考察报告文件夹)。简单来说,策划阶段主要是对策展项目的市场调查;对于办展所涉及到的各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人员管理;以及沟通设计师并提出对展台设计的建议和规划。

实施阶段是更为复杂和琐碎的工作,我把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作是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对设计过程的管理》需要实际掌握的知识,因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完善这个项目。概括起来包括安排工作日程、展开设计项目、组织展览工程业务、预定展区展具、展会现场服务等等。

设计效果图与客户达成共识后,开始一周时间的备材。就是把效果图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件,全部按照规格尺度准备好,之后就是二到三天的布展期也就是在规定场地内搭建展台的时间。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于是又协调施工人员重新准备制作。

从展台的设计到布展搭建,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动,整个一个流程都是要自己操心和负责的。而整个活动的目的,也就是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设计并且制作符合企业整体形象的展台,使得客户公司企业形象在短期内能够被大众认知、识别和记忆,促进和促成客户公司与参展商的交流合作关系。

其实在整个流程管理中,要负责的是很多琐碎的、微小的细活,精神往往要保持高度紧张一整天,生怕出现遗漏和错误。例如效果图的每一次修改,都与客户公司的负责人时刻保持紧密联系,频繁地传达、沟通和阐述客户公司负责人和我方设计师双方的见解和意见,还要协调施工负责人、电工、美工、模具制作方;例如在展台搭建开始前,到达展览馆为施工工人领取施工证、布展期间用到的大大小小的产品的制作和检验、预付展区的租金和购买布展期间的各种费用、为客户公司准备展会期间用到的大件小件的产品等等。

最后就是安排撤展和展后评估总结,当然在展会期间我也注意留名片并和潜在客户公司的沟通,争取日后的合作关系。

六、实结和建议

短短两周的实习,却带给自己很大的影响,整个工作期间个人的发挥也是比较好的,同时也获得了上司的满意和同事的赞扬。一个人能够处于亢奋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能够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身体都是很疲惫的,但大脑却运行不止,一直思考着很多东西。现在阶段,对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考和热情,因为如此能够激发我更多的潜力。

这两周的工作,不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水平的检验,值得开心的是,我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虽然公司面试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历才可以,但是我用两周的时间证明了我符合了**赋绘(**)国际有限公司对客户经理助理这一职位的要求。我也在实际项目中,更加明确的认知了自己的公关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水准等等。虽然自己仍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终能令人相信:“只要你给我这个舞台,我会表现的比你想象的更加出色。”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对对我表示信任和认可的客户经理表示了感谢,并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工作之余,我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赶了两场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的「师法自然山水写生作品展和故宫书画院的「历代名画展,受益良多。

至此为止,我为期两周的实习圆满结束。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连城; 鲁土司 ;祖源;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而连城则隶属于永登县管辖,距县城65公里, 连城地貌特点为东西两山高耸相峙,南北呈一狭长谷地,清澈镜明的大通河如一条哈达穿镇而过。虽处西北,但当地林木葱茏,景色宜人,历来有塞上“小江南”之誉,而鲁土司便居于连城镇。

鲁土司始祖于明初归附,封为土司,世袭相传,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经历十九世,二十二人,历经561年(公元1370年――民国21年)。在这漫长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发展至衰亡足以列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满人入关而灭亡,期间时长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关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时长为267年,明、清两个朝代总的年限为542年。几乎历经明清两王朝始终的鲁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考证等各个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关注不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为数不多。鉴于此,文章将鲁土司的研究成果分类加以详细阐述。

一、鲁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讨

李良品的《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将土司研究分为启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发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个阶段,其中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到这一时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产生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探讨,而就在这一时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则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讨。马明达、王继光的《笺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中从《鲁氏家谱》卷三《始祖传》及《鲁氏世谱》得出明初率部落归附者乃脱欢,而非阿失都或巩卜失加。鲁鉴始祖脱欢,据《家谱》、《世谱》云为元安定王。而这篇文章得出鲁土司始祖脱欢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阔列坚的支裔安定王脱欢,而是顺帝至正元年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名脱欢者,得出鲁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辩正》(《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中从鲁光祖的《鲁氏家谱》及鲁《鲁氏家谱》的一份敕谕的年代得出鲁氏家族率众归附者是巩布失杰,并非始祖脱欢,指出攀附始祖脱欢具有有意附会之辞,而在否定了始祖脱欢之后,有以土达一词说明鲁氏家族的祖属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家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联姻问题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与阿拉善蒙古亲王之间的联姻, 近亲结婚的结果使鲁氏的子孙有的早夭,有的成为痴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鲁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来与蒙古亲王的近亲结婚,这两篇文章在小论点似乎有出入。王继光《安木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以《李氏宗谱》、《鲁氏世谱》、《祁氏家谱》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对甘青土司家谱的遗存做了说明后对鲁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质疑,以始祖脱欢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却不见于史,进而提出质疑,认为鲁氏家族始祖脱欢仅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鲁土司家谱考》(《档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认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后裔。南德庆的《永登连城鲁土司始祖考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中从检索出元史名脱欢的五人,在《鲁氏家谱》与《明史》做出断定:脱欢非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鲁槛传》与《鲁氏家谱》的史料得出阿失都巩卜失伽为土司始祖证据不足;并据妙因寺寺内存有一匾《救赐大通寺记》,推定鲁贤为鲁土司始祖,并据《明史鲁槛传》“鲁槛,鲁贤之子”,肯定鲁贤确有其人,也是鲁氏土司家族史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二、鲁土司家族的

鲁土司的的属寺为研究其的切入点,有红城镇的感恩寺、永登县的海德寺、连城镇的妙音寺及寺、显教寺、雷坛、东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切入点。

赵朋柱的《鲁上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中简单指出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罗文华、文明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馆院刊》2010年第1期)中对妙音寺、显教寺、雷坛三寺内做详细说明,对妙音寺的8座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做考察,显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详细说明,雷坛的泥塑、壁画做一详细报告,指出此次考察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中对妙音寺的壁画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出当时鲁土司信仰错综复杂,佛、道并存的信仰,体现家族对宗教的依赖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硕士论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对鲁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尤其对感恩斯内的藏文碑记作了释读,以感恩寺渊源以及感恩寺记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得出鲁土司的藏传佛教的丰富内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辅以道教,杂糅藏传佛教的各派中的萨迦、格鲁。米德《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东大寺的壁画的具体内容《西游记》作一具体的研究认为鲁土司家族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 (《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总第89期))文中对99副唐卡以及壁画推测,鲁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萨迦派,并据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鲁土司家族对噶举派的推崇及重视,推测鲁土司家族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l期)成为甘、青、内蒙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境内尚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中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分为道教、藏传佛教并对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鲁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认为鲁土司家族与青海李、祁土司两大土司联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扩大稳固地方的小统治,揭示了政治与婚姻的联系。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对祁土司、李土司的联姻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丧葬及生活习俗作了简单论述,源于旅游的缘故,文中论述过于简略,论点简单。陈亮《浅析明代甘青李鲁土司家族的发展与历史作用》(《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第10期)中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家族联姻有以简述,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盛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维持西北边疆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西北土司发展与灭亡:王继光的《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对甘青一带存在土司但并不纳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认是土司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土流参设制度与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这种西北土司特点与这些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以贵州地区的土司来研究提出封建领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陈嘉宗《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对沂州地区的土司的土地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从霸地到卖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鲁土司也经历了同样在衰落时期卖地契、田地的以维持家业。林伟科《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黑龙江史志.史志鉴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浅,土流参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从征调,军功起家、承袭武职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点,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区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对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参治,土控于流、守土与护家休戚相关、多封众建,各族头人机会均等的制度创新。贾霄锋的硕士论文《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对西北与西南土司的差别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与归纳。高士 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对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个原因加以说明。李向德《连城鲁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中简单介绍了鲁土司家族,对鲁土司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残酷性作一简要说明。近两年博硕论文亦有涉及到鲁土司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晶硕士论文《明代庄浪卫与鲁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对庄浪卫的经济文化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庄浪卫下辖的鲁土司作了以军功为主的的论述,肯定鲁土司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识并加以壮大。兰州大学贾霄锋博士毕业论文《藏区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对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政治、制度两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详细阐明了土司的继承制度、发展及灭亡原因,对研究鲁土司的发展宏观的启发与指导,郭胜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变考》(《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对西北土司的发展及变化,张生寅的硕士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对河湟土司分三个部分作了简要介绍河湟土司的兴起、发展、衰落并对国家对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背景下土司势力由盛而衰发展过程,认为河湟地区土司一直以来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二) 旅游兴起与开发: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关鲁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现少,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与赵秀文、金锋《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09年第02期)中对鲁土司的旅游开发作了简单的说明,叶明晖、孟祥武《永登鲁土司衙门建筑形制述略》(《华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对鲁土司衙门的建筑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出版书籍:永登地方党史办出版《古镇连城》和杨培鑫《连城胜迹》(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作了对鲁土司全面的介绍,赵朋翥《连城鲁土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中对鲁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详细的简要的生平介绍,并且对鲁土司属寺也作了相关的介绍,算是一本总论性的简要介绍的书籍。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对《鲁氏家谱》敕谕以及序言有关族谱作一详细的归纳,并对遗误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辨析,对研究鲁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谢继胜为代表的团队对永登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为重点考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文物局与永登县政府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和甘肃省永登鲁土司衙门协办的甘肃永登鲁土司属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召开,提出鲁土司衙门大量的壁画遗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会后有贾维维、孙琳提交《甘肃永登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及学术报告会议综述》(《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对考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左五元《专家研讨鲁土司汉藏佛教艺术》(《中国文物报》2008年002版)对鲁土司考察报告也作了报道。邵其珍的《考察队发现并确认大量曼荼罗坛城和国内罕见的佛教壁画》(《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发现的曼荼罗、佛教壁画、唐卡图案、金铜佛像、佛经等大量的资料。兰州日报推出《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对考察报告作一简单介绍。

六、后记

鲁土司研究近几年以来随着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谢继胜的调查一步一步的深入,特别是壁画的研究对艺术以及宗教的研究一步一步的深入,但同时在许多方面研究不深。在祖源祖属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出结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的后裔,在婚姻研究方面,寥寥无几,研究以李土司、祁土司的联姻为主谈及政治联姻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制度方面研究也大多只能以西北土司来以大见小,鲁土司家族以军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世代驻守边疆,尽忠职守,作为边疆一域的“土皇帝”来割据一域,作为一个内部独立的集团,在经济、文化上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圈,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或研究不深,或未涉及,随着史料的整理,鲁土司的研究领域空间很大。

此外,关于人物的研究很少,历史人物勾画出鲜活的历史,在明史中有《鲁鉴传》,关于传说有马太夫人,还有正德年间的鲁纪勋的女儿誓死抗争的故事。鲁土司存在五百六十多年,对其研究的空间需要史料的的支持,谢继胜教授的深入调查给以启示。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指导老师:余杨

班级:设管062-17

日期:XX年/9/29

展览活动流程管理实习报告

一、前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做不到在实际当中的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学。此次实习就是将我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的一次真实的演练。

如何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恰当的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去,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XX年年9月15日,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应聘了华恒赋绘(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的客户经理助理职位,获得面试成功,并在此公司完成了学院安排的为期两周的实习。在那里,我接受了更为有用的设计管理知识,而每天的实际工作任务,又增强了我的实战能力,使我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实习给了我处理事情时最好的精神状态,使我在处于紧张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这能从根本上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

我感觉,在“华恒赋绘”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在此,我感谢给我这次实习机会的王经理和给予我帮助的公司同事们,以及配合我顺利完成工作的项目部的同事们。

二、公司介绍

华恒赋绘(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展览展示设计、工程建造、商业会议活动等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展览展示设计及搭建、建造工程、会议活动策划、室内室外装饰设计、专卖店及展示厅策划等。总部设于北京,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沙等各地均有自己制作工厂及仓库。我担任的职务是客户经理助理,负责展览活动的流程管理。

三、实习心得

首先,我运用实习期的第一周时间,认真考察了华恒赋绘公司的基本状况、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公司的制度和运作流程、公司公关活动的基本内容、公司的企业推广战略、员工的业务素质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报告。

其次,在接手展会流程管理之前,我通过研究公司资料和向公司资深员工谦虚提问学习,了解了展览的分类、北京各展馆的展会信息、展览活动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商业展览的操作流程等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对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都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而且通过写考察报告,这些知识更加深刻的融入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知识构架的一部分。日后倘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会水到渠成,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自己只是构架的再次梳理,我将整个展览活动管理流程分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提供资金;

2.设计师完成设计;

3.展览活动贯彻完成。

四、会展运作

设计是与商业紧密相联系的,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值,两者合作,以一种同时增加利润、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共同发展。会展的运作亦是如此。它以城市会议和展览设施为依托,以城市文化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为条件,通过各种运作手段,以展览和会议为载体,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属于一种经济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力度发展会展经济,我们大连也是如此。

会展经济能够直接利益许多群体,例如会展活动的运作主体、会展活动服务的提供者、会展活动的扩散影响人群,以及会展活动直接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这些对经济、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五、流程管理

两周的接触和考察,我发现展览活动(商业的)筹办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销策划的过程。这要比我再学校中策划一个活动需要打通的环节更多,考虑的受影响人群也更多,而且展览活动策划行为离不开市场。虽然不能这样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仍能从中找寻到交叉点。这样的理解方便了我去做好这个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成功的信心。而现在我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因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策划行为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应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势力,利用公司的各种宣传、广告手段,以及公司积累的成功策展案例,为公司制造市场声势,为公司赢得目标客户——参展商;二是:通过专业的展览活动流线服务,赢得客户公司的认可和信赖,并在此基础上赢得其他参展商的青睐,争取日后的合作与服务。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是从优秀的展会策划开始的。我把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如下图表:

对于流程管理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我均做了详实的考察报告(详见考察报告文件夹)。简单来说,策划阶段主要是对策展项目的市场调查;对于办展所涉及到的各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人员管理;以及沟通设计师并提出对展台设计的建议和规划。

实施阶段是更为复杂和琐碎的工作,我把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作是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对设计过程的管理》需要实际掌握的知识,因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完善这个项目。概括起来包括安排工作日程、展开设计项目、组织展览工程业务、预定展区展具、展会现场服务等等。

设计效果图与客户达成共识后,开始一周时间的备材。就是把效果图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件,全部按照规格尺度准备好,之后就是二到三天的布展期也就是在规定场地内搭建展台的时间。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于是又协调施工人员重新准备制作。

从展台的设计到布展搭建,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动,整个一个流程都是要自己操心和负责的。而整个活动的目的,也就是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设计并且制作符合企业整体形象的展台,使得客户公司企业形象在短期内能够被大众认知、识别和记忆,促进和促成客户公司与参展商的交流合作关系。

其实在整个流程管理中,要负责的是很多琐碎的、微小的细活,精神往往要保持高度紧张一整天,生怕出现遗漏和错误。例如效果图的每一次修改,都与客户公司的负责人时刻保持紧密联系,频繁地传达、沟通和阐述客户公司负责人和我方设计师双方的见解和意见,还要协调施工负责人、电工、美工、模具制作方;例如在展台搭建开始前,到达展览馆为施工工人领取施工证、布展期间用到的大大小小的产品的制作和检验、预付展区的租金和购买布展期间的各种费用、为客户公司准备展会期间用到的大件小件的产品等等。

最后就是安排撤展和展后评估总结,当然在展会期间我也注意留名片并和潜在客户公司的沟通,争取日后的合作关系。

六、实结和建议

短短两周的实习,却带给自己很大的影响,整个工作期间个人的发挥也是比较好的,同时也获得了上司的满意和同事的赞扬。一个人能够处于亢奋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能够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身体都是很疲惫的,但大脑却运行不止,一直思考着很多东西。现在阶段,对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考和热情,因为如此能够激发我更多的潜力。

这两周的工作,不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水平的检验,值得开心的是,我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虽然公司面试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历才可以,但是我用两周的时间证明了我符合了华恒赋绘(北京)国际有限公司对客户经理助理这一职位的要求。我也在实际项目中,更加明确的认知了自己的公关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水准等等。虽然自己仍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终能令人相信:“只要你给我这个舞台,我会表现的比你想象的更加出色。”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对对我表示信任和认可的客户经理表示了感谢,并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工作之余,我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赶了两场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的「师法自然山水写生作品展和故宫书画院的「历代名画展,受益良多。

至此为止,我为期两周的实习圆满结束。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1、北京

2、安徽(黟县)

3、浙江(乌镇)

二、实习时间:

三、实习内容:

1、课程实结报告;

2、考察展示设计。

四、艺术考察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本次艺术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挖掘了创作潜力,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同时,为更好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当今最为前沿的设计潮流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艺术追求的热情!让我更加热爱艺术,在艺术中享受人生。

五、艺术考察的过程与体会

(一)20**年06月18日——天安门、故宫、首都博物馆、王府井

1.天安门、故宫:

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我们首先来到了这座城市中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天安门和故宫。在建筑布置上,它们都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通过它们,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天安门的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高大红漆巨柱、色彩斑斓与雕刻图案结合使其独具特色!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色彩为红色、黄色,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而蓝色、紫色、黑色、翠色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一言以蔽之,天安门、故宫可谓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2.王府井:

王府井可以说是密度最大、最集中的大型商场、宾馆与专卖店。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府井的小吃街。各个小吃摊位紧挨着门柱两边,依次展开,延伸至街的另一头,这种敞露的线性分布,使众多小吃很醒目地展现在过往行人的眼前。而小吃街装饰性的大门,其实也只是个空空的门框,比起商场透明的玻璃门,它更彻底地欢迎着来往目光的注意,少了很多神秘感,多了人人可视、可观、可享的亲切世俗感。我想这应该是其成为最繁华小吃街的原因之一吧!

(二)20**年06月19日——长城、明皇宫、中国美术馆、鸟巢、水立方

1.长城:

回忆起长城,我不知道要用怎么样的形容词表达,此刻的激动还未退去!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和紧要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媲美的。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

2.中国美术馆:

在美术馆中感想颇深的要数皮影戏。皮影戏是通过皮影来演绎民间戏剧,它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而相比之下,我认为数字化的皮影动画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的进行修改,可以在动画中应用制作电影所采用的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我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3.鸟巢、水立方:

如果说北京天安门、故宫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的话,那么鸟巢、水立方则是现代艺术建筑的标志!走近周围,体会到的是科技的发展,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震撼。独特的结构设计思想使它有了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鸟巢”以充满阳刚之气的独特外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与它并肩而立的水立方则以一种内敛的柔美风格博得人们的声声喝彩,构成了一幅既壮观又和谐的画面。“水立方”与“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一蓝一红,形成了一种微妙、均衡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语中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难道就是设计者的其中一个出发点?难道它要诠释的是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

(三)20**年06月20日——798艺术社区

798画廊给人的精神领域开启了一扇艺术的新天窗!里面让你感受到浓厚的艺术香气!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这些闲置厂房经改造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本身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都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保持了完美的对话。

“798艺术区”所形成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区”和“Loft生活方式”,已经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在这里,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动画衍生品,这让我更深层次认识到动画衍生品在市场上的分量。标示出当代个人生活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新的可能性。也促使“798”演化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中国当代文化与生活的崭新模式,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方面产生了前瞻性影响。

“798艺术区”意味着先锋与传统共存,实验与责任并重,精神与经济互动,精英与大众的相生。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为当代中国都市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带来了深刻启示。

(四)20**年06月23日——杭州乌镇

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抛弃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河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让我为之感动、为之倾倒!

六、艺术考察的收获

这么一路走来,使我触动很深,收获很大!

我们清楚,当今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的背后是其历史底蕴和由历史塑造而成的独特人文精神之间的竞争。失去城市精神和独特个性,城市就没有灵魂和活力,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就难有一席之地。所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不可重复的人文遗迹和历史典故的永续承传,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与创建城市艺术氛围并举,正是构成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最为重要、最无可替代的要素。对艺术的体验,其实就是一种经历。这就是为什么艺术的存在就如同我们的存在一般,艺术的价值将永存于艺术本身的创作之中。

第一次发现原来艺术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像是空气弥漫空中一样。我想这就是他的使命吧!这使我追求艺术的脚步更加肯定!

艺术考察报告(二)

20**年5月15日晚上,我们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为期一周的艺术考察也就拉开了序幕。16日上午10点33分到达北京西站,然后步行十几分钟才到达我们住的地方。我们住在三环地区。我们住的是小旅馆,除有点潮湿外,其它的倒也没什么,先不说住的条件好与不好,不过我是觉得住在这里很方便,因为它无论离故宫,还是一些美术馆等景点都很近,交通也很方便。北京名胜的游览参观确实让我增长了见识。天安门、故宫的参观让我真正弄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纪念堂、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建筑物在天安门广场的地理方位。故宫的参观使我对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有了直观的了解,回顾这短短几天的参观、考察、学习,我思考很多,感慨也很多,现在我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以及这几天记的笔记,日记整理一下,算是把这些日子的收获和思考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总结报告。

16日上午到的北京,经过小小的休息以后,我就拉上同组的其他人去逛了王府井大街,因为我不是一个能闲的住的人,再说初次来到北京,心中还是有点兴奋,所以我想尽量的多看看,而不愿意待在旅馆里。王府井大街北起美术馆东街,南至东长安街。元称丁字街,街在当时属于最宽的一类,阔二十四步。明永乐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街东侧曾建十王府,遂名十王府街。清称王府井大街,因临街曾有王府所用甜水井而得名,光绪三十一年修筑了石渣路。民国间此街分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因该段有清乾隆时为官员饮马而设的八个石槽而得名;南段称王府井大街。一九三五年修成了北京市第一条柏油马路,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旧称,一九六五年更名人民路,一九七八年复名王府井大街。北京有**街、**路、**胡同之名,而没有**道,因为北京是“以市廛为街,以村庄为道,”首善之区,就是不能与其他地方混同。自清末以至到现在,这条街一直是北京市区商业最繁荣之地。全长一千八百米,**年九月十一日王府井步行街开街,**年九月十一日第二次开街,应该说这就是王府井大街的脉络。

王府井大街果然是一条很繁华的商业街,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时尚、很前卫;它既包容古老的商业文明,有许多闻名天下的中华老字号,如同升和鞋店,能够根据消费者的特殊需要现场为顾客量脚型订制皮鞋。承古斋它在京城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字画、珠宝、玉器、古玩行中生意兴隆、名扬四海。王府井大街不仅怀旧,更与时俱进,它也吸收外来的西方文化,聚集着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许多知名品牌;如nike,夏奈尔等,它就是这样成为中外游客的购物天堂。街二边的平面广告做的也是比较好的,至少是养眼的,街上的电视新闻也是很人性化,因为逛街都会累,街的二旁设有座椅,累了可以坐下休息,正好还可以看看电视新闻。品味往往是和价位也是成正比的,至少很多专卖店的东西的价位不是现在的我能接受的。但我还是很喜欢逛这样的店,因为他们的东西的确是很精致,即便买不起,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不过我还是对王府井的小吃街比较感兴趣,倒不是吃的东西吸引我,是里面的手工艺品真的很好,很有北京民俗特色。

在我看来,798的确是个艺术的殿堂,走进这样的一个地方能使我忘记现实中的很多琐事,在这里完全得到了心灵和视觉的享受,在北京这样一个闹市,走进798会使你忘记你还在北京。798里面的很多东西是我很喜欢的(还有一部分不是我不喜欢,而是我欣赏不动,可能是我的艺术底子和文化修养还太浅)。它里面的动西讲究的是原创,可能是作者瞬间的一个想法,可能是作者某种思想的寄托,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梦幻,只是一种概念。但我真的觉得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即便它只是一个静物,但却能传达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总之我是很喜欢这些东西的,我向来对很多西都追究完美,但在完美的东西,如果没有任何思想的话,我可能但是会觉得好看,却不会记得很久,但是,798里面的东西,至今我都还记忆犹新。可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没有能够把798里面所有的东西都看完,我总是不舍得落下里面的任何一家,因为每一家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惊喜和震撼,没能看完,这也是我这次北京之行的唯一遗憾。

从798出来,我真是累的不行了,就直接躺在草地上,但我知道,我这累不是因为走路太多也不是因为天气热,是因为在短时间里接受了太多新东西,我是看完东西会努力去思考的一个人,所以从798出来,我就像是刚刚考完一场试似的,心累。

下午我们又转了2趟公交车去看了鸟巢,水立方,并且路过了亚运村和中华民族园。来到一直神往的鸟巢和水立方。还在建筑,在离奥运会开幕还有80天的今天。周围用铁丝网围住,进不去,只能在外远观。就是这样,还有好多慕名而来的人。我爬上立交桥,总算照到了全貌,不容易。宏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如果是夜晚,定当更加如此。国人的智慧果然不可小觑。水3立方也果然是名副其实,四四方方,浅浅的水滴颜色,很梦幻的感觉。由于不能进去,我们看了一会也就走了,路过中华民族园的时候,我真的很想进去,说实话,相对于这些现代化的建筑,我还是更喜欢古朴一点,更亲近自然一点的东西,我总觉得现代化的建筑太硬,总让我觉得很冷,很容易伤害人。但最终我们还是没能进去,即便是如此,在外面欣赏它也足以让我爱上它。

5月19日我们去了颐和园。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到达园门口时已是10点多了,买票,然后就是自己游园,跨进园门,顿觉神清气爽,拾阶而上,心中犹然生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尘世的喧嚣与躁乱,烦恼与困惑都逐一而散。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纯洁无暇的世界,心坦然,人也舒畅,在通住山顶的鳞峋怪石之间攀行,平时锻炼太少,走起路来很累,稍稍影响了一些,不过手脚并用,还是不能错过这难得的登高机会,在颐和园的最高点,在山尖上绿树的掩映中凭栏远眺,昆明湖一片,船上游人也都很开心。(图七)佛香阁的肃静,七百里长廊的典雅,横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走出长廊就来到了排云殿,这里是万寿山前最宏伟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昆明湖看着没多大,但走起来却真的很远,绕过苏州街,然后又绕昆明湖一圈就出来了。整个园子没有太多让我感到震撼得地方,尤其是最后的苏州街,建筑改的面目全非,颐和园和故宫一样,都商业化了。

离园之即,回首再望,绿树丛丛,红花灿灿,牵着我游园的心情,久久难散。

故宫给我的印象最深是:

1、宏伟的建筑,红墙、黄瓦、汉白玉、青砖、浮雕,可谓是能工巧匠。

2、根深蒂固的等级文化。等级森严,宫中勾心斗角,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不平等。

3、体现中华文化积淀的深厚,故宫是一座文化遗产的宝藏。有青铜器、名书名画等等很多稀世之宝。

4、爱国志士,捐献文物,可敬可佩。

从故宫出来是下午3点多,本来是要去瞻仰的,可是纪念堂却没有开门,我们只得放弃,但我也不想再去其它地方,天气太热,我感觉自己快中暑了,就早早的回了旅社。

下午吃过饭我又在附近转了转。在故宫附近,有比较多的民居四合院保留下来,虽然外墙为了配合营造故宫周边古雅的氛围而翻新过,但是院子里面仍然充满了平民生活的气息。比较起那些维护得不伦不类,故作姿态的旅游景点,我更喜欢那些正在消失的胡同和院子,从那些破烂的建筑中我看见真实的生活。

艺术考察报告(三)

艺术考察课是每一个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终于我们也踏上了考察之行的道路,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周庄、上海、绍兴、杭州、黄山、宏村、西递和宣州,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我很多的感受,收获很大,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苏州

我们于11月13号晚上出发,14号中午首先到达的第一站就是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周庄

当我们还在回忆拙政园那古典山水园林奇异风景的时候,紧接着晚上又来到了中国的第一水乡——周庄。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它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上海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紧接着下午又去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据说叫“画家村”,位于上海市莫干山路M50创意集聚园区。旨在推动上海地区的文化艺术以及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发展创意文化,通过举办展览、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来支持当代文化和艺术,为上海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创作原动力,并矢志提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绍兴

带着对上海的依依不舍之情,16号早上我们出发了,中午我们到达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我们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杭州

解读过鲁迅,夜幕降临之际我们又抵达了我理想中的天国学府、中国美院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进入校园之后才让我真正体会到校园那浓浓的艺术氛围!它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含珠蕴玉,人文荟萃。她远承千年艺术风流,近摄西湖山水灵气,凭籍数代国美人的努力,历经七十九载寒暑洗礼,今已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

又是精彩的一天之后,17号上午我们去了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杭州西湖的雷锋夕照和南屏晚钟事实上景点是比较近的。原来的雷锋塔在建国以前早已经塌掉,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雷锋塔是近年来后建的。塔是钢结构骨架的,非常新,属于又一个假文物。南禅净寺没有进去过,它是在南屏山下建的。净寺前有个有名的放生池,池内好多鱼阿,还有很多乌龟在里面游,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黄山

游完西湖该收收心去安徽爬黄山了,晚上在黄山脚下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收拾行装准备爬黄山。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西递、宏村

直到下午我们离开西递,然后直奔——宏村。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型古村落。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宣州

21号,也就是我们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将要去的最后一站是宣州的——梅文鼎纪念馆。梅文鼎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国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于1989年建立的。该馆位于宣城市区的陵阳山上,是典雅古朴的徽式古建筑,馆共三进,内有梅文鼎半身铜像、梅氏宗谱、梅文鼎著作及其它文物。馆名由周谷城先生所题。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敷教化于王土,怀远以柔四夷,这里也是整个帝国的文化中心,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瑰宝尽数在此,也使得故宫不仅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成为绝无仅有的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前殿后宫”、“前朝后廷”的设计,使之具备了中国古代政治与生活的双重样本。明清两朝中国地方的官员府衙,也采取“前衙后宅”的设计。教化之谓,即以身为则也。这座举世最为雄伟的宫殿,堪称古代中国的“第一家庭”。

职是之故,故宫里包含的中国文化因子,也不断地为后人继承。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因而故宫的大修也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话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故宫建成的那一天起,维修从未中断,但是从未有过今天这么大规模的大修。故宫的大修是一个超越土木建筑、技术创新、文物保护的文化命题。

日前,应《凤凰周刊》之邀,故宫博物院李文儒、晋宏逵两位副院长,就故宫大修、大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上对故宫大修存在的质疑等话题,进行了对话。

大修的历史与历史性的大修

李文儒(以下简称李):现在,我们就以故宫大修作为一个案例,说说中国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修缮问题。人们管理修缮自己居住的房屋,算是一种常态吧?但是,任何一种修缮,都不会像修缮紫禁城这样的皇宫,这样的古代建筑有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么大的时空跨度和社会关注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故宫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它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故宫正在进行的“百年大修”。这些年来,不管于公于私,不论熟人生人,见面后的第一个话题几乎都是:故宫修好了没有?修得怎么样了?什么时候才能修完啊?你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向你提出的问题可能更有意思。如果作个民意调查,故宫大修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事件之一吧。

晋宏逵(以下简称晋):对。“百年大修”就是媒体的用语,一是说延续时间特别长,全部工程需要18年,计划到2020年紫禁城落成600年时完成。二是说维修经费特别巨大,大体是18亿元人民币。“百年”是为了突出其重要性,与近年来大家反思近代史的“百年情结”形式上相同。

李:我们把这次大修放在近600年的历史长河中来观照,此次的大修与以往的历次修缮,有没有可比性或者说它能占怎样一个位置?还可以切割得细一点,只上溯到皇权不复存在,宫禁大开之后的上个世纪初,此次大修在这100年来的数次修缮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它的意义?再近一点,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快60年了。我们就从这600年、100年、60年的三个时间点来谈谈目下的大修,看看到底可以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评价。你作为这次大修工程实施的直接负责人,你个人的理解是什么?现在对故宫的大修有几种概括性说法,比如百年大修、世纪大修。

晋:从这角度来考虑大修,倒是挺有意义的。我想,与其说600年来紫禁城的历史是一个不断修缮的历史,不如说一开始是创造的过程。你看,它在初建时包含着一个改造元大都城的过程。最初的建设虽说是为一座皇宫,但是营建宫城本来就是置于整个城市建设中心的。

也可以这么说,即都城建设永远是围绕皇宫进行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观点很早就总结出来了。所以,皇宫建设与都城建设其实是同一个事情,目的都是为了拱卫紫禁城。也因此,北京的皇宫建设应该说是在600年前开始的。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创造是把紫禁城建在改造元大都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紫禁城所在的核心部分则是一个彻底的重建,也就是把原来旧有的都了。

李:创新是在它拔地而起的时候。烧毁了之后,只要再重建肯定就存在一个保护和修缮的问题了。

晋:600年前营建紫禁城,是一个创新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其建设本身是充满着起伏跌宕的过程,充满了挫折的过程。再说100年前。中国是一个什么状态呢?贫穷、落后,皇权已经衰落。如果从2001年往回算的话,100年前紫禁城内应该是凄凉破败。因为1901年八国联军刚刚入侵过,那景象一定非常悲惨。包括紫禁城北边的御史衙门都是被拆毁过的,被抢过的,所以可以想见那时的紫禁城,人心肯定很慌乱。

李:八国联军之后,紫禁城里边真是一片狼藉,曾看见过日本摄影师拍的照片,荒草就长到快一人高了。这之后到1911年,其间修过没有?慈禧太后是否一直在修?

晋:的确一直在改造。在慈禧执政的几十年之间,除西六宫外,为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还重新修饰了宁寿宫。

这种维修和现在我们讲的维修在概念上不一样。区别之处即在于它不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而是出于居室的发展和使用的目的。所以说,100年前的紫禁城的修缮是为了使用而进行的一种改造,属于改造、完善、装修的过程。

最后说到60年前。新中国成立了,社会条件改变了,经济条件也不一样了。建国以来,故宫的维修保护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称之为“百年大修”,“前所未有的大修”的“大修”,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建国以来故宫有规模的维修一直有这个说法。至少,我看到、听到的是第三次了。上世纪50年代应该有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还没有太多钱弄这个事,但是当时没有说百年大修这个词,主要精力也是放在紫禁城的抢险和整理上,比如说城里的那些渣土。

正在进行的大修,与前两次相比,我觉得有几点大的区别。第一是经济上可以按实际需要向国家申报预算,不再那么拮据了。第二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宫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第三是就文物保护单位自身而言,其运转也已经提高到一个原来没有的高度了,比较自觉了。按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来安排策划维修工程和对外宣传,应该是这次维修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这次是完全按照现代文物保护的理念来策划、管理、安排整个大修。我觉得百年以后,人们再回过头看的时候,会更清晰地看到此次大修的历史意义。

“东亚会议”质疑故宫修缮

李:前面谈的是关于修缮的历史性问题,接下来我们谈修缮保护中的真实性的问题,包括一些关于真实性的有争议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科学保护观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文物的科学保护观里,真实性是一个很重要,很核心的概念。

“东亚会议”的召开有一个针对性很强的背景,这就是相关国际组织对中国北京正在进行文物保护修缮的故宫、颐和园,天坛等世界遗产地发出质疑,其中核心的意思是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维修工程是否仓促进行,是否缺乏文献依据和清晰的操作准则、指导原则。

我想其中可能存在着某种信息不对接或者是信息错位。不说天坛和颐和园了,就说故宫吧。无论称之为世纪大修,或者是几百年一次的故宫大修,它的决策、规划、咨询、论证等,仅我看到的记录这些程序的文件从2002年到2007年就有138份,看起来有条有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清楚楚,并没有仓促进行的感觉,并不缺乏文献依据。

晋:那138个文件是选编的,实际要比这多多了。

李:我看过《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我的感觉是故宫的保护规划具有严肃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但是为什么国际组织会得出一个缺乏文献依据和清晰的指导原则的结论?

晋:这个疑议提出之前是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的决议,派遣一位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专家到故宫考察也提交了考察报告。但是遗憾的是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似乎没有考虑关于中国真实情况的报告。

李:应该说就是文化存在差异所产生的不对接。这么大的一个国际组织面对的是全球的文化遗产。在这种情况下,不对接属正常现象,这个不难理解。第一,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遗存本是多样的,本来就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样化,这是客观现实。第二,正是因为有这种情况的存在,才更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更需要国际组织发挥其作用。第三,同样因为文化的多样性,难免会有沟通交流不到位甚至错位的情况出现。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全人类的文明遗存:所以,只要沟通、交流到位,能够立刻达成共识,我认为东亚会议的召开就非常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晋:你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东亚会议对中国人来讲,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实现了真正本质上的交流。来自几个国际组织和二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共60多个人,来北京现场考察这一行动本身就是对故宫,包括其他两个世界遗产地的维修、保护工作的一个检查,也是一次现场的交流。

李:就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而言,应该承认西方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经过实践得出的理论,难免会以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作为指导性的参照,因而有可能带来缺乏多样性的局限,特别是缺乏针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保护的相关准则或者办法。而这也正是需要我们东方人来创造、来充实、来弥补的。

应仿意大利建立国家修复学院

晋: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最永恒的主题,不改变原状的表述实质上也是真实性的一种表述。

李:真实和完整在其字面和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区别的。事实上,目前纯粹含义上的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有很多都是理想状态而实际操作已经不可能了。

晋:按照《北京文件》的解读,和我们常规的说法,可以把完整性分成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故宫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所有和故宫具备统一的文化内涵的附属内容,都应该被作为故宫的整体加以保护,比如紫禁城的背景环境。第二个层面,紫禁城古建筑群及其中蕴含的建筑、文物得以产生和延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故宫文化遗产价值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得到保护,故宫的文化价值应该是统一完整的。第三个层面,故宫的每一座古建筑应该是完整的,构成这个建筑完整性的各个部件,也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

我们的出发点是想保护一个建筑物的完整,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从它的总体形象到具体的工艺技术,都应该得到继承和保护。

李:有时候,保有古建筑的完整性与保持原貌会有矛盾的地方。其实,原状是个时间概念,应该说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范畴。建筑从建成那天开始,就面临两种力量在对它的改造,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自然的,对吧?

晋:自然力就造成古建筑老化,遇到灾害性的突变,比如说地震、火灾、雷击,造成毁灭性灾害,它就不存在了。而人为的破坏则应该被制止。文物保护工作就是要彻底阻止人为的破坏。对于自然的毁坏,非人力所能够左右,只能延缓,不能完全制止。基于以上两点,历史上文物的状态总是变化的,不变是相对的,是理想状态的,变是永久的、客观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不得改变的文物原状就是发现这文物那天,或者列为保护对象时的状态。对于中国木结构建筑而言,这种说法不尽合理。对文物原状的判断,我觉得应该引入价值评估的概念,就是现存的东西,有些是有价值的,有些是无价值的。

李:修复与重建,关键的是历史依据,包括文献依据与实物依据,就是前面说过的足够的依据。基于此,我说这个保护不只是一个工程工艺方面的保护,不只是采用科学手段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保护、历史的保护和艺术的保护。

因此,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参与保护的人员素质的要求。因为文物保护的工作、古建修缮的工作不是人人能做的,对参与保护的人员,特别是对管理协调者的要求会很高。大约半年前吧,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在我们故宫的文物保护和修缮人员培训班介绍意大利的情况,我特别注意到他们是由艺术史专家来做某些项目的负责和主持的,至少艺术史专家处于足以起到宏观或者说总体把握作用的位置上,这一点给我印象很深,我们国家在文物保护项目中对此规定得好像不十分严格,对工程施工程序环节的从业要求则是很明确的。

晋:是这样的。意大利的国家修复学院每年只培养十几个人,而且分为几个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专家负责的项目还有其他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我们国家的文物部门也要求所有的文物修缮从业者、各工种的工长、项目经理,都要有不同的上岗证,也必须经过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但是我们的高级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与意大利的路子区别还是很大的。

就故宫来讲,现在则处于一个古建保护的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状态,而且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很危险的时期。怎么说呢?就是现有的一批古建维修的中坚如今也都50多岁了,他们一旦退休,就面临着技术人员后备不足,管理人员也是如此的局面。我们曾经试图用恢复原来的师徒相承的传统方法来挽救这个局面,搞拜师会。十几年前,我就听故宫博物院的单老院长说希望办这个事儿,一定要培养后续力量。

故宫大修的“最少干预原则”

李:多样性前面已经讨论过,是说世界范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及由此决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化。我常说故宫博物院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只要你能想得到,就可以从故宫找到对应,故宫的整体保护中,同样存在一个多样化保护问题,故宫原状保护实际上是多样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下面我们就谈谈整体保护下的分类保护的问题,如何区别对待,如何因地因材制宜7故宫的古建保护里面也分很多门类,石、砖、瓦、木,金属,彩画等,怎样区别对待艺术和工艺,如一般的建筑构件与艺术品的区别,绘画艺术与一般的彩绘的区别,石材与石雕的区别等。

晋:严格地说故宫建筑上绝大多数的艺术性作品都是服务于建筑本身的,都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艺术价值很高的东西,目前不主张复制,尽可能保存原物。当然我们也不能眼看着它逐渐消失。我们安排了科研课题,积极进行科学试验,跟踪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延缓它们被风化侵蚀乃至消失的过程。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建筑雕塑艺术作品,也被保护者取下来收藏进博物馆,在原位置放上复制品,现在的大气条件不理想,故宫石刻风化非常严重,让人心疼。20世纪初年的照片上石雕刻纹路就要比现在清楚得多,能看出100年来已经变化了,再过100年变化就更大了。

李:故宫建筑的彩画也一直是哪处坏了不清楚了就重做哪处,弄得至今看来哪个时期的都有,看上去很杂。

晋:所以要使用价值评估的方法。经过评估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保存的状况,决定保护措施、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这种方法尽可能保留更久远的历史记忆。

李:木结构也是不断地变化的过程。

晋:有一个观点得重申一下,即最少干预的原则。不但木结构,故宫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总体上都应该贯彻最少干预的原则。干预的多和少,干预规模的大和小,应该怎么判断?我觉得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概念。多和少是相对的。不修就坏了,说明这种维修是必要的。判断多还是少,应该看技术措施是不是合理、得当,是不是必要。如果古建筑的大木结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当然不用去动大木。但是,当古建筑屋顶需要检修的时候,却不去动它,就会彻底坏下来,直接影响到木结构的安全。在“必要”的情况下,哪怕是动作大也属于最小干预。

大修中的承传与创造

李:故宫的保护,特别是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都要有依据,这个依据最重要的当然是建筑本身,但是随着历史变迁,还更需要历史记录的文字或图像的依据。这是保护继承的一个重要的、必要的参照。正如我们一开始讨论的,这次故宫的大修,若干年后,或者说又一个50年过去了,又一个100年过去了,现在保护好的、维修好的,就像经过前辈的维修,我们依旧要面对这座建筑群的修缮保护一样,我们的后人也需要不断地修缮。若干年过去了,又需要一次类似这次大修的大修,那时候的人们需要从我们这里获得他们需要的可靠的文字图像资料依据。

晋: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所有的这些记录,包括口头的和历史档案当中的,都是属于文物真实性来源的组成部分,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这些历史档案,无论历史记载还是口头传承都是一个概念。我们到底能为后人做些什么?

我们已经把原来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故宫档案资料室的、图书馆的,还有散见在书中的相关信息,通过编撰的方式,尽可能收集、整理、。这样做,不单单是为故宫博物院和更多古建筑保护的研究者提供服务,本身也具有保护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意义,而且,也是作为一份历史档案,为后人留下完整的记录。所以,对历史档案和传统资料的收集、整理、是故宫大修当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大修工作之初就安排的一项内容。

在工程结束以后,还要把所有的档案资料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总,资料存档之后,还要编出反映修缮全面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应该像考古报告一样按照时间的层次,看到维修的全过程,为后人留下明晰的记录。

李:大修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交流、培训和展示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大修的过程中,东亚会议在这儿召开,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沟通的机会,是深入研究而且有研究成果的一个过程故宫大修的工地同时具有了科研基地的功能。从展示的角度说,这么大规模的修缮,故宫同以往一样,365天天天开放公众完全可以看到大修的真实状态,还可以从安置在工地四周的配合大修的宣传展板上了解到更深入的更多的有关故宫的知识。

故宫大修还在继续,故宫大修的影响力和超越性是巨大深远的如你所说的与大修同时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全方位推进也许可以形成一个有个案特色的、比较完整比较系统比较有典范性的中国古建修缮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

晋:我想,故宫的此次大修应该为中国文物建筑修缮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说,可能更确切,至于典范不典范,示范不示范,让后人去评说吧。

看惯了紫禁城这样极致的官式建筑的肥梁胖柱,尽管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东西但是,碰到民间的那种纤巧灵动的房子,我们还真未必会修。

李:不能否认,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之间差距的确很大。如果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整体水平出发,紫禁城的整体建筑当然应该算是集大成者。也因为它集大成了,所以在创建之初必有去粗取精的扬弃所以,不可能涵盖所有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样式,也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包容。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正是在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人们发现了一个烧制历史长达千年的古代瓷窑——会理窑。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四川文物考古部门、大专院校的两代专家学者唐昌朴、魏达议、罗明遥、吴时敏、黄承宗五位先生,曾分别多次到今西昌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在西昌有唐宋陶瓷窑址遗存,会理有宋、元、明、清陶瓷窑址遗存,冕宁有元、明、清的陶瓷窑址遗存,在上述遗存地层中发现了数量比较多的“土青花“瓷碗。近年来攀枝花大学讲师何霞女士亦多次去会理调查或考察,并在古窑址试掘。

上述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事后都分别在文博书刊上发表了论文。笔者研读了他们的论文,发现其有三个共同的观点:

1.会理古窑址始烧于宋代,最迟在元代就开始烧制青花瓷器。

2.会理元明青花瓷器无论是原材料的采用、工艺技术特点,还是产品最终的形态,都与云南体系(玉溪窑、建水窑等)的元明青花瓷器具有突出的共性,可视为一个窑系。

3.会理青花瓷器的工艺技术来源于邛窑的釉下彩,是邛窑工匠被掳南迁的直接结果。

例如:

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唐昌朴先生在1982年6月对会理瓷窑(鹿厂窑)遗址进行考察后认为:“……其窑的建造时代是在宋末元初。”

四川文博考古界老专家魏达议、罗明遥、吴时敏在考察后撰写的《论会理元代青花瓷窑》一文中论述道:

“我国陶瓷发展史釉下三彩的运用,1983年在四川成都青羊宫隋、唐窑址内已有发现,唐代长沙窑和四川邛崃县的十方堂窑以及其他邛窑系都已广泛运用,这种釉下三彩的技术已为大家所公认是青花釉下彩瓷的技术基础。宋代尤其是南宋,成都琉璃厂窑就发展为划花填彩和绘三彩的所谓‘宋三彩’的釉上彩技术。因而釉下彩技术,可能由成都地区南传到会理为鹿厂窑所继承发展为釉下青花。如若此推论可靠,则鹿厂窑宋、元青花就是运用当地原料并继承发展成都青羊宫窑隋、唐釉下三彩技术而创烧出来的新产品。”

“湖田窑不是青花瓷的创烧者,而玉溪窑又晚于(会理)鹿厂窑,故鹿厂窑在青花瓷的创烧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位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其考察报告中指出:“1973年云南禄丰元代晚期火葬墓出土的一件青釉青花玉壶春瓶,是玉溪窑的产品,其所绘鱼藻纹图案的绘法粗放自由,与鹿厂窑元代灰白釉下青花的绘法完全相同,因此他们之间可能有继承关系。”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在收集、整理有关四川古代陶瓷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有幸读到攀枝花大学讲师何霞女士的论文《四川会理古陶瓷窑口归属的分析》一文,何女士曾多次去会理地区实地考察,她认为会理铁厂的抱母鸡坡古瓷窑的年代应比鹿厂古瓷窑更早。在那里,她发现了“原始青花的陶瓷残片”……其色泽与玉溪窑青花中使用“珠明料”的瓷器相似。

何女士在论文中引用了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著名陶瓷老专家耿宝昌先生的话:“云南的青花瓷在着色上色彩比较暗,灰,釉色泛黄,花纹多呈现青黑色。”她认为:“会理原始青花就具以上特点且颜色更深,应早于玉溪窑青花。”

她解释道:会理窑青花碗内底的支钉痕迹,是运用耐火材料做成的蚕豆大小的颗粒状支钉垫烧形成的,“与玉溪窑青花的烧制方法完全一样”。

她感慨地说:”通过对上述窑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人们直接感受到了邛窑工艺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会理元明青花瓷器的胎体呈浅灰色,胎质较细腻;釉面呈豆青色或灰白色或黄土色;普遍开“小块冰裂纹”,青花发色呈“灰蓝色”、“灰黑色”、“青蓝色”、“青黑色”等,深黑为早期产品,淡蓝者为晚期产品。绘画手法分涂划和雕皮印刷两种:涂划线条粗放随意潇洒,雕皮印刷则图案整齐划一。雕皮印刷为主要的装饰手法。图案多为树叶或朵花,或无花卉,只有青花的圈记。厚沿外卷,弧腹或折腹,厚底,无匣钵,只有少量垫饼,用于烧制大件器物,盘、钵、碟皆为涩圈叠烧。所用青花颜料则是当地土产青料。装烧方法多为涩圈重叠和支钉垫烧,故多数瓷碗内底有一圈无釉涩圈或五至六个支钉痕迹。

多年来,按照专家的指引,笔者出于学习、研究的需要,也陆续收藏了一些会理的青花瓷器,在此发图与方家交流、探讨。

朵花纹碗(图1-1),元代,支钉垫烧,土黄色釉,青花色深,发黑,简笔弯钩状花瓣。这只碗的花瓣画法与南海出水元代青花碗(图1-2,图1-3)雷同。

青花盖罐(图2-1),豆青釉,有细冰裂纹片,灰蓝色青花,彩绘“福”字、“春”字。这只青花盖罐带八思巴文草书“福”字的写法,与传统汉字草书“福”字的写法绝然不同;变形花草形的“春”字,与邛窑酒罐上的“春”(图2-2)字一脉相传。

青花团花纹罐(图3),灰白釉,有微细冰裂纹片,青花呈色灰蓝,雕皮印刷朵花。

青花瓷鞋残件(图4),灰白釉面有微细冰裂纹片,青花色呈灰蓝色。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如果做不到在实际当中的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学。此次实习就是将我在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的一次真实的演练。

如何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灵活恰当的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去,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8年9月15日,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应聘了华恒赋绘(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的客户经理助理职位,获得面试成功,并在此公司完成了学院安排的为期两周的实习。在那里,我接受了更为有用的设计管理知识,而每天的实际工作任务,又增强了我的实战能力,使我们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实习给了我处理事情时最好的精神状态,使我在处于紧张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这能从根本上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

我感觉,在“华恒赋绘”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多。在此,我感谢给我这次实习机会的王经理和给予我帮助的公司同事们,以及配合我顺利完成工作的项目部的同事们。

二、公司介绍

华恒赋绘(北京)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提供展览展示设计、工程建造、商业会议活动等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展览展示设计及搭建、建造工程、会议活动策划、室内室外装饰设计、专卖店及展示厅策划等。总部设于北京,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沙等各地均有自己制作工厂及仓库。我担任的职务是客户经理助理,负责展览活动的流程管理。

三、实习心得

首先,我运用实习期的第一周时间,认真考察了华恒赋绘公司的基本状况、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公司的制度和运作流程、公司公关活动的基本内容、公司的企业推广战略、员工的业务素质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实的报告。

其次,在接手展会流程管理之前,我通过研究公司资料和向公司资深员工谦虚提问学习,了解了展览的分类、北京各展馆的展会信息、展览活动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商业展览的操作流程等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并对会展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都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而且通过写考察报告,这些知识更加深刻的融入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知识构架的一部分。日后倘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定会水到渠成,更加成熟和自信,也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通过自己只是构架的再次梳理,我将整个展览活动管理流程分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客户提供资金;

2.设计师完成设计;

3.展览活动贯彻完成。

四、会展运作

设计是与商业紧密相联系的,因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值,两者合作,以一种同时增加利润、创造商业价值的方式共同发展。会展的运作亦是如此。它以城市会议和展览设施为依托,以城市文化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为条件,通过各种运作手段,以展览和会议为载体,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运作主体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属于一种经济经营活动。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力度发展会展经济,我们大连也是如此。

会展经济能够直接利益许多群体,例如会展活动的运作主体、会展活动服务的提供者、会展活动的扩散影响人群,以及会展活动直接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这些对经济、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五、流程管理

两周的接触和考察,我发现展览活动(商业的)筹办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销策划的过程。这要比我再学校中策划一个活动需要打通的环节更多,考虑的受影响人群也更多,而且展览活动策划行为离不开市场。虽然不能这样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仍能从中找寻到交叉点。这样的理解方便了我去做好这个流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成功的信心。而现在我从事的是商业活动,因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策划行为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策划应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营造势力,利用公司的各种宣传、广告手段,以及公司积累的成功策展案例,为公司制造市场声势,为公司赢得目标客户——参展商;二是:通过专业的展览活动流线服务,赢得客户公司的认可和信赖,并在此基础上赢得其他参展商的青睐,争取日后的合作与服务。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是从优秀的展会策划开始的。我把操作过程简单概括为如下图表:

对于流程管理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我均做了详实的考察报告(详见考察报告文件夹)。简单来说,策划阶段主要是对策展项目的市场调查;对于办展所涉及到的各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人员管理;以及沟通设计师并提出对展台设计的建议和规划。

实施阶段是更为复杂和琐碎的工作,我把这一系列的工作看作是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对设计过程的管理》需要实际掌握的知识,因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去完善这个项目。概括起来包括安排工作日程、展开设计项目、组织展览工程业务、预定展区展具、展会现场服务等等。

设计效果图与客户达成共识后,开始一周时间的备材。就是把效果图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物件,全部按照规格尺度准备好,之后就是二到三天的布展期也就是在规定场地内搭建展台的时间。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于是又协调施工人员重新准备制作。

从展台的设计到布展搭建,再到最后的展示活动,整个一个流程都是要自己操心和负责的。而整个活动的目的,也就是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就是要设计并且制作符合企业整体形象的展台,使得客户公司企业形象在短期内能够被大众认知、识别和记忆,促进和促成客户公司与参展商的交流合作关系。

其实在整个流程管理中,要负责的是很多琐碎的、微小的细活,精神往往要保持高度紧张一整天,生怕出现遗漏和错误。例如效果图的每一次修改,都与客户公司的负责人时刻保持紧密联系,频繁地传达、沟通和阐述客户公司负责人和我方设计师双方的见解和意见,还要协调施工负责人、电工、美工、模具制作方;例如在展台搭建开始前,到达展览馆为施工工人领取施工证、布展期间用到的大大小小的产品的制作和检验、预付展区的租金和购买布展期间的各种费用、为客户公司准备展会期间用到的大件小件的产品等等。

最后就是安排撤展和展后评估总结,当然在展会期间我也注意留名片并和潜在客户公司的沟通,争取日后的合作关系。

六、实结和建议

短短两周的实习,却带给自己很大的影响,整个工作期间个人的发挥也是比较好的,同时也获得了上司的满意和同事的赞扬。一个人能够处于亢奋的状态处理一些对自己来说棘手的事情时,能够激发自己认真上进的潜力。于是,我的精神状态也跟随着工作亢奋了这些天。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身体都是很疲惫的,但大脑却运行不止,一直思考着很多东西。现在阶段,对我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考和热情,因为如此能够激发我更多的潜力。

这两周的工作,不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我的水平的检验,值得开心的是,我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虽然公司面试时要求有相关工作经历才可以,但是我用两周的时间证明了我符合了华恒赋绘(北京)国际有限公司对客户经理助理这一职位的要求。我也在实际项目中,更加明确的认知了自己的公关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职业素质、专业水准等等。虽然自己仍有很多稚嫩的地方,但是我终能令人相信:“只要你给我这个舞台,我会表现的比你想象的更加出色。”

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对对我表示信任和认可的客户经理表示了感谢,并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工作之余,我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赶了两场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的「师法自然山水写生作品展和故宫书画院的「历代名画展,受益良多。

至此为止,我为期两周的实习圆满结束。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这一次斯文赫定是受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委托,为开辟柏林至上海的空中航线作一次横贯中国内陆的考查。中国西部对赫定来讲并不陌生,他自1890年第一次进入中国西部,曾前后四次在那里探险近十年的时间。赫定这次要带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和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计划像以往考查一样,带队进入中国西部的大漠。

然而赫定没有想到,这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和的洗礼,中国学术界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精神,此时的中国已非彼时的中国。赫定的考查活动遭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强烈抵制。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中国学者与斯文赫定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这个协定曾被当时的中国学者戏称为“翻过来的不平等条约”,它是现代中国学者公认的、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背 景

19世纪中期,西方探险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欧洲、北美洲的考察,南美洲、非洲、澳洲以及西伯利亚等广大地区的地理概况也逐渐为学者们所熟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东亚及欧亚大陆腹地作为仅有的几个未知领域,引起了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地理考察的进展,西方学者逐渐把目光集中到亚洲腹地,尤其是中国的西部地区。

中国在东亚、中亚占有辽阔的疆域。这里不但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有丰富的文化景观。中国人对西北边疆地理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汉代张骞开通西域后,国内介绍中国西北地理概况的著作不断问世。到了清代,西北藩乱不断,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建设,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研究更加丰富。

经过清代几百年的经营,中国人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已经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并出现了大量的西北边疆地理著作。其中较为重要的著作,有徐松的《新疆识略》和《西域水道记》、椿园氏的《西域闻见录》、祁韵士的《西域释地》和《西陲要略》、张穆的《蒙古游记》等。但是中国传统的西北边疆地理研究多以地方官员、僧人及流寓边疆的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直到19世纪末期,还没有科学意义上的探险和考察。

从19世纪的最后10至20年开始到20世纪初期,中国西北边疆地理的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形的外国人云集这一地区,其中既有带着侵略目的的政客,也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地理学者和地质学者。俄国军人普热瓦尔斯基(H.M.Przewalski)和他的学生科兹洛夫(P.K.Kozlov)曾在中国西部地区考察,并掘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标本和西夏文书;英国人斯坦因(M.A.Stein)、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德国人李谷克(A.von Le Coq)等人,也都曾劫掠过中国西部地区的文物和古生物化石。这一时期,有数百名来自英国、法国、瑞典、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学者来中国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广大疆域,考察报告和相关论文、论著数以千计。这些成果有些在中国发表,更多的则发表在世界各国的科学杂志和著作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在众多的科学探险考察中,最著名的有美国地质学家庞培烈(R・Pumpelly,1837~1923年)于1862年至1865年的横穿欧亚大陆之旅,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i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于1868年至1872年对中国的广泛考察。他们掀开了中国近代科学考察的序幕。尤其是李希霍芬提出的“震旦纪”、“黄土高原风成说”、“丝绸之路”等概念和学说,曾在中外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几十年以后,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再次来到中国,计划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赫定签署的协定及中国学者的反应

当斯文赫定于1926年再次来到中国时,中国的科学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时不但出现了像中国科学社这样的综合性学术团体,而且已经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专业性的学术团体十几个。中国学者“历观前事,痛国权之丧失,恐学术材料之散失”,早就希望组织学术团体协会,以便联络各学术团体,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赫定的到来,成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成立的催化剂。

赫定来到北京后,首先寻求瑞典、德国驻华大使和北京政府的支持。他的计划似乎进展得十分顺利。不但西方的驻华大使表示全力相助,赫定的考察计划还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支持。赫定为了考察事宜曾拜访了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顾认为中国政府肯定会同意考察计划中的驼队探险,但计划中的航空探险,却要得到中国军方的同意。为此,赫定又拜访了航空署长刘光克。刘对开辟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航线很感兴趣,但他提醒赫定在驼队探险结束之前不要提出飞行的请求,否则捅到报界,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为了避免麻烦,赫定决定先进行驼队探险,并取消了在中亚建立无线电台的计划。

在赫定的努力下,北京政府同意了他的考察计划。当时驻扎在北京的奉系军阀亲自接见赫定,为赫定出具介绍信,并打电报给新疆军阀杨增新,通知他探险队的抵达时间和目的。

在争取得到北京政府应允的同时,赫定也在积极准备具体的考察事宜。他派随行的西方学者前往包头筹建考察团总部,并准备购置考察用品。

正当赫定认为万事俱备的时候,事态却发生了突然的转变。

事情起因于1926年底赫定与北京政府农商部下属的地质调查所签订的协议。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考察工作,赫定在当时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的建议下,与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达成了合作协议,并草拟了探险大纲。协定的原始文本现已无从考证,但关于协定的具体内容,目前中国学术界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协定要求赫定的考察队吸收中国学者参加古生物考察,考察的结果将发表在中国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考察团所有的采集品均留在中国。考察团定名为“中瑞联合考察团”;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协议规定,考察团采集的所有地质、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物先送瑞典研究,“一俟中国有相当研究机构,再送还中国一套副本”。中国派地质工作者两人伴行,负责与当地各级官厅接洽,到新疆后即返北京,由瑞典人前去接替。而考察队的名称是“斯文赫定中亚远征队”。尽管目前无法断定上述两种说法哪一个更符合事实,但毫无疑问,1927年3月中国各界听到的是后一种声音,于是“全国舆论大哗”。一时间,北京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了赫定带来数架飞机,当局无法阻止赫定偷运文物的消息。

不但中国报界反应强烈,中国学术界更是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反对赫定的考察活动。

1927年3月5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召集各学会代表二十多人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第一次联席会议有两个主题:一方面是促进筹备建立永久的机构,进行学术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筹划发掘采集国内各种学术材料;另一方面就是反对外国人私入中国境内收集资料。在第一次联席会议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瑞典远征队来华。

在3月19日召开的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决定将北京学术团体联席会议改称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并将其确定为永久机构。与会代表拟定了14条《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章程》,并于5月2日呈报教育部。章程规定,协会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中央观象台、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清华学校研究院、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北京图书馆、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地质调查所等14个学术团体及学术机构组成。

学术团体协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与赫定谈判考察事宜。

谈判的经过及协议的签署

自1927年3月5日,第一次学术团体联席会决议公开反对赫定的考察计划后,又于3月10日在北京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宣言》,反对斯文赫定的中亚远征计划,并致函中国外交部,要求停发斯文赫定等人的护照;11日,又致函甘肃、新疆等地的相关机构,要求阻止斯文赫定前往。

赫定不希望与中国学术界发生冲突,另外当他得知北京政府可能因为中国学术界的反对而收回曾经承诺过的支持时,赫定为了解释情况和平息事态,于3月9日致函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表示这次考察并未打算携带古物出国,并愿意与中国学者合作。10日赫定与安特生到北京大学面见沈兼士等中国学者,解释这次考察的目的,并商谈合作的可能性。

为此,学术团体联谊会于3月13日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赫定的来信,并于14日复函斯文赫定。信中认为,赫定信中提出的合作办法,与第一次联席会议中提出的由中国人主办的方法相违背,因此不能接受。但信中仍向赫定表示,愿意与他“作友谊的晤谈”。

3月17日赫定再次致函联席会议,进一步解释考察的目的及与中国学术团体合作的办法。赫定还就中国学者反对中亚远征队的名称问题,提出可将考察队定名为“北京学术团体联合组织之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或者其它中国学者认可的名字。

在3月19日的第三次联席会议上,中国学者详细讨论了赫定的来信,决定推举周肇祥、刘复、袁复礼和李济四人与赫定接洽,并建议赫定于3月20日下午到北京大学第三院研究所考古室面商此事。

3月20日下午四时,赫定偕同当时担任农商部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北京大学邀请四位代表到六国饭店举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谈判。

这次谈判,中国学者主要关心的是赫定此行的目的、是否涉及军事内容、西方考察团的成员是学者还是军人、考察路线、时间、经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赫定一一作了说明。他尤其介绍了考察的目的主要是地理、气象、天文及地磁学,而考古及地质学是附带目的,如果中国学者反对,可以取消相关的考察内容。谈判结束后,赫定向学术团体协会提交了他整理的14条会谈纪要。

就在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考虑如何与赫定合作的问题时,《顺天时报》以“瑞典考古队已首途赴新”为题,突然报道了赫定的考察队已经出发的消息。中国学者大为惊异,于是再次致函赫定,请他“诚意答复”,并同时致函绥远都统,请他们在协会与赫定谈判没有成功之前,监视考察队的行动。3月22日赫定回复中国学者,称报上的消息不准确。强调只是部分人员先到包头做准备,他本人将留在北京商谈此事。赫定还专门请安特生向中国学者解释此事。

3月24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赫定整理的第一次会谈的14条内容。经过仔细商议,与会代表向赫定提出11条合作办法。办法的内容包括:考察团的名称应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察团的具体事务由协会组织理事会负责;所得物品应全部交与理事会保管;不得毁坏沿途古物建筑;不得以私人名义向当地居民购买古物;不能够绘制比例尺超过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等等。会议还决定由周肇祥等六名学者继续与赫定商谈。

3月25日,六名代表与赫定进行了第二次谈判。

这次商谈的内容涉及中西方团员的具体人数、薪金,经费的来源及使用办法,气象台的设置,团长的人选,出版考察报告的方法等具体的合作内容。会谈结束后,赫定要求中国代表将所提条件以西文形式送给他,并于29日复函,大体同意中国学者的要求。但赫定提出,在中方的要求中,理事会的权力太大,并希望在采集的古物和考察报告的形式上,中方能够有所退让。

就此,4月1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五次会议进行讨论。会议提出八点决议,表示,名义上可以商量,但在权益上不退让。

4月2日,中国学者与赫定举行了第三次谈判,逐条讨论中方的意见。会谈中讨论了双方团长的权限、理事会的作用等问题。

就在中国代表与赫定商谈合作办法的过程中,各大小报纸不断有关于赫定组织的考察团已经出发的报道。一时间消息混杂,难辨真伪。为了更好地交流与合作,第三次谈判结束后,中国代表仍以电话或书信等方式与赫定交换意见,并又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各项内容。最后,赫定基本上接受了中方的要求。

在与赫定基本上达成共识之后,中方推举徐炳昶、马衡、刘复三人负责起草合作办法,李四光、袁复礼、李济三人负责合作办法的翻译。

4月20日学术团体协会召开第十次会议,讨论新起草的合作办法。23日周肇祥与刘半农带协议征求赫定的意见。赫定提出考察团的名称应由“学术团体协会组织考查团”改为“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博士共同组织考查团”、外方团员应该由赫定任命而不由协会任命等意见。在24日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国学者同意了赫定提出的要求。

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4月26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代表周肇祥和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签订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为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事与瑞典国斯文赫定博士订定合作办法》。至此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谈判终于以中外合作、并以中方为主的形式圆满结束。

1927年5月9日,外方团长斯文赫定和中方团长徐旭生共同率队,自西直门火车站离京前往包头,开始了首次中外合作的科学考察。

这次考察经历地域辽阔,参加人数众多,涉及学科广泛,考察时间较长。考察团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白云鄂博铁矿、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气象站的建立,以及在沿途进行的地形测量、对罗布泊变迁及额济纳河流变迁的实地考察与研究,都是开拓性的工作。另外,在额济纳河发现的一万多枚居延汉简、罗布泊发现的土垠遗址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故宫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1.1现代环境艺术的学习与应用

感悟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了解行业的方向、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是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较为集中体现在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因此,该专业学生通常会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设计现状进行考察,例如从怀化出发,向东组织怀化-杭州-苏州-上海的路线,向北组织怀化-北京-天津的线路,向西组织怀化-成都-重庆-西安的线路,向南组织怀化-广州-深圳-香港地区。考察内容涵盖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主题空间、会展空间、流行商业空间,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导视系统等典型现代环境设计实例。通过观察、测量、绘制、采集设计元素等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

1.2艺术形式认知与设计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但要从本专业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其他各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如从现代美术、时尚艺术、流行色、新潮设计等艺术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发达城市有各种艺术类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设计作品的展览,可从中感受当代设计潮流、分析当今设计趋势、学习经典设计案例。例如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双年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这些展览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的资料全面,对毕业设计的创意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再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1933创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从中感受缤纷多彩的现代艺术魅力,又能认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文化,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2专业考察教学指导

专业考察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考察课程的实际教学难度也是较高的。带队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指导。

2.1发现式考察指导

一方面根据考察目标,教师预先设定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表现形式调查”、“有特点地面铺装调查”“、金属装饰材料运用调查”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项收集和设计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新的设计要素和表现形式,通过现场观测、空间体验,完成资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湘西侗族建筑“三宝”壁饰艺术很有特色,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浮雕。经过采访、拍摄、测量、写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导

在考察过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写生或摄影记录对象的纯视觉认知形式上,而是引导学生对设计理念、设计组成、设计表现方法作深层次的探究,采用解读性、记录与分析并重的教学形式。例如:苏州博物馆,可采用一点多面的方法对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景观构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还可以采用多点一面的方法,结合拙政园的案例,找到两者统一性的一面;最后通过发散式思维,做出新的设计演变、设计改造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构、重组及重新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实体的理解,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

2.3取经式考察指导

即以参观谈访、学科交流的形式探讨学习,获取设计经验。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的设计与美术院校参观访问,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设计创作取得有益经验,当然还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设计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之前,要联系好走访的院校、设计企业,安排邀请好本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座谈,参观设计作品、企业工作室,与相关设计人员探讨切磋。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为设计创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宝贵经验。

3专业考察课程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作业形式易多样化。除了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外,还应结合专业要求,加入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达。在这方面,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做了一些实践探索,课程作业由“观测”、“表达”、“设计实践”三个步骤完成。

3.1“观测”

即观察测量对于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外观形态、色彩、材质、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使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掌握观察对象的准确尺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笔者指导的2012级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镇远古城采风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后,辅导学生对当地典型的山地建筑进行重点观察和测量。例如,将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学生经过观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身在真实环境中的尺度感,还巩固了测量学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3.2“表达”

即运用绘画技法、制图知识表现及还原观测对象的过程,如在镇远的考察中,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便开始了写生及绘图工作。依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形态、尺度、色彩绘制透视图,以采集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样,在二维图纸上较为完整的表达观测对象。同时借助摄影、文字记录进行了资料补充。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

3.3“设计实践”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设计实质、传统设计元素、文化背景及设计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进行新的设计应用。例如,笔者带领学生结束考察后,分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性设计。有的学生对原有建筑环境做出了设计改造;有的学生则将某些传统设计元素进行了演变并应用于新的环境中;还有的学生对镇远民居特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设计图样进行说明。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达到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度。

4结语

实践出真知,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教学课程,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状况,学习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设计元素,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高设计能力,最大程度去感悟城市环境设计、感悟生活。

上一篇: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珠宝考察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