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17 11:34:45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1

【关键词】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家长,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者和执行者,因此家长的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实施,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教育”调查中指出,“在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诸家庭因素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①近些年来,人们针对家长的教育素质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哪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梳理。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有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知识以及家长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育儿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俞国良与辛涛对其构成做了进一步阐释:人才观是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是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儿童发展观是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教子观是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⑩许晓辉、庞丽娟的研究将家长对儿童的发展评价纳入到家长教育观念里,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輥輰訛张庆守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一角度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进行了划分,忽略了亲子观在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輥輱訛刘秀丽与刘航认为在其总结的7个观念构成中,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是核心要素。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但划分略有重叠,且缺少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观。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帼眉与何大慧认为,家长教育观念受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经历、文化程度以及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輥輴訛李百珍与关颖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影响之外,还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观念的差异影响显著。輥輵訛俞国良与辛涛认为,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认识上存在“自我构建”和“文化脚本”两种看法。“自我建构”是指家长的教育观是父母自我建构的过程,它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文化建构”是指家长教育观念是其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文化信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即“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是自我建构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輥輶訛该研究理论上阐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却没有对其形成规律进行深入探究。李洪曾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职业、学历的影响之外,还与父母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有关系。从家长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来看,一般父亲比母亲高,高学历比低学历高,年长的比年轻的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经理比医务人员、机关一般干部、店员高。輥輷訛“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机制:一是找到“动力源”———引发转变观念的内在需要;二是升华系统———提高认识,动摇陈旧观念;三是感染系统———激感,促进认识向行为转化;四是实践导向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巩固认识与行为。该研究从家长内在深层动因的角度揭示了旧观念解构和新观念形成规律,提供了新视角。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的认识在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上基本一致,之后评价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但现有的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呈现其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最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最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赵忠心把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总结归纳为三点,分别是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庆守把家长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分为6项: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輦輶訛此概括较前者更细致具体。胡海燕侧重从人的认知、感情和行为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把家长教育能力分为理解性认知能力、理解性感情能力和理解性实践行为能力。陈永坤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情绪管理能力、逆境智能、学会学习、创意思维、理财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以及世界公民意识等。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R].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欧阳连.家庭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8-22.

③焦健.合格家长素质简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2):50-53.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

⑥王铨,赵俊志.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尝试[J].中小学管理,2013(11):38-39.

⑦孙宏艳.父母应具备的教育素质[J].家庭教育,2007(2):4-10.

⑧张庆守.新世纪家长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3(28):135-140.

⑨陈帼眉.家长的教育观念[J].父母必读,1992(11):4.

⑩俞国良,辛涛.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87.

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1998(5):33-39.

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92-195.

陈帼眉,何大慧.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J].家庭教育,1994(01):47.

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5(4):9-13.

李洪曾.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9(2):38-43.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67-73.

关颖.家长教育素质对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8(10):15-23.

华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45-50.

金晔.城市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陈永坤.对话式家长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2

关键词: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借鉴;本土化;改良

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侧重于对子女的智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主导地位一度丧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式,降低了家庭教育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应充分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实现国外家庭教育经验的本土化改良,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国外家庭教育模式经验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侧重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美国是研究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尤为重要。独立性教育在子女的幼儿时期便已经开始,包括独立吃饭、独居一室、独立出行、独立克服困难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独立性教育往往与家庭责任教育相结合,家长要求子女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分担家务和通过勤工俭学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为确保学校教育的成果,家长往往支持和鼓励子女参与学校的有益活动。同时看重对子女正当心理需求的尊重,避免使用侮辱、讽刺和谩骂甚至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的柔性力量。第二,采用全面培养型家庭教育方式。国外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例如日本的家庭采用了“四重”教育的方法,即礼仪亲情教育、挫折与意志教育、自信自立教育、创新创造教育。日本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全以学校为主,重视道德教育、自律教育以及家风传承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的一贯风格。日本的家长明确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着强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注重培养子女的伦理教育和坚强的耐力与意志力。主张子女应该通过劳动获得回报,并有方法地培育子女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同时日本的家庭教育注重与社会教育的密切往来,例如与工厂、企业、图书馆、大学等社会实践场所的配合,为子女提供更多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第三,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合作。国外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主要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各国开始进行了深度的教育模式调整。学校教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系列提升家长参与的策略,迫使学校改变过去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将家庭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原则,并注重对学生家庭观念的培育,帮助家庭教育实现更高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看重对家庭教育经验的借鉴,例如在教室的桌椅布局、教育内容素材的选择等等,都更加贴近家庭生活,力求实现一种保留家庭温情与舒适又兼具学校教育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学校与家庭教育积极学习与借鉴。

二、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在苏州的本土化改良对策

首先,改良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促使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变迁。不断增大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嬗变,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危机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苏州各地学校对于升学率的看重一度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家长看重对子女的智力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衡以及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问题。为此,应积极加强家庭教育观念的改良,改变过去只看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错误观念,培养全面、协调、综合教育的家庭教育意识。家长应深刻地反思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明确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从以往对子女的“成才教育”逐步转移到全面性的“成长教育”中来。重视与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社会实践基地之间的配合,从而形成传统与现念相结合的家庭教育观念。其次,改良家庭教育方法。“科学的智力教育是需要综合化、全面化的教育。”为此,创新家庭教育的方法尤为必要。第一,家长要改变过去理论灌输、批评、责骂甚至暴力惩罚的教育方式,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方法,进一步改良家庭教育的方式。苏州作为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之地,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家长应用心挖掘,充分利用苏州本土的历史文化包括艺术、建筑、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加强家风的培育和疏导。第二,家长应注重能力教育。借鉴国外对子女的独立性教育方法,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孩子在外勤工俭学,缓解家庭培养子女的经济压力。第三,采用全面培养的方式。“全面发展是个性的相对全面发展,不仅是平面的发展,更是立体的发展。”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学校与家长的便捷沟通渠道,增进相互之间在教育进度、教育构思以及教育成果方面的互通有无,为开展更深层次的家校合作夯实基础。第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家长与教师的联合会,主题活动日、学校教学开放日等等。学校应经常邀请家长带领子女一同参加学校与社会组织共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为家长与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增进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牢固的情感结构。第三,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性。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可尝试重点培育“家长教学助手”,从家长中重点培训和选拔,或采用普遍培训、轮流参与的方式,使家长受到专门的教育培训,更好地协助学校教育。与此同时,要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家庭教育的三方协调,建立多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总之,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最佳合作伙伴。我国的家庭教育应从国外优秀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实现本土化的改良。应快速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促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加深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深度合作。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和谐、平衡、相互促进的教育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更高价值。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践行

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性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论述了家庭的重要性,阐释了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新思考,又拓展了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为发挥家庭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指明了方向。

家庭在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家庭建设看成是和谐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大学》指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青少年将来成为什么人,其决定的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尤其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

一、积极应对家庭建设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抓起。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就现代社会而言,家教不单是社会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更是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当前,社会上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风家教资源流失,家庭的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不力,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对家庭日常交流时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72%的家长热衷于请家教让孩子上课外补习班;67%的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只谈学习,最关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钢琴考多少级、比赛拿什么奖,至于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很少过问,忽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优良家风的教育,影响了家庭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家庭教育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第一笔,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主基调。由于青少年成长的根基在家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传统美德的塑造在家庭,因而这种影响是刻在骨子里不可撼动的。家长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应对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承担起守护价值观的责任,自觉地为青少年道德礼义的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大力倡导优良家风,培育核心价值观,以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建设,以家庭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二、家庭要担起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基石,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培育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重视家庭建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行的优良传统,也是维系中华精神的一块文化基石。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学校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不给力,效果不理想。少数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三百年前就讲,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就是说家庭教育应该是人类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庭建设的关键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德国教育家、幼儿之父福禄贝尔曾经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在家庭建设中,家庭精神是最核心的东西。家庭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建设,是一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庭内外活动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恶、对错的标准建设,反映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准则。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承担着抚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青少年存正念、做正事、走正道。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时,就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就像一棵树,扎好根基后就有资本抵御风霜雨雪,继续向上生长。由此可见,家庭核心价值观建设绝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成材,而且也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得以践行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更不是教条,而是贴近每个人、带着温度、生动活泼的精神追求,只有植根于日常家庭生活里,体现在人人躬行中,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彭波、姜泓冰等.人伦基石家国天下[J].人民日报,2015-04-03(06).

[2].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J].人民日报,2014-05-05(01).

[3][日]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1-22.

作者简介:

孙波(1977~ ),男,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4

摘要: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关注孩子心理,注重榜样示范,讲究德育策略,提升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德育 教育理念 

 

一、课题主旨 

 

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它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奠基作用,其教育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要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要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要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孩子处理德智、人际、身心等诸方面关系的能力,使孩子在文化素质、道德质量、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题探究 

 

构建家庭和谐德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家庭美育、德育、家庭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健身指导等,透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伴随孩子们一起走在人生旅途上。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一)制定下发研究课题形成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四平市教育局的安排,确立了以“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经历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立项工作,它作为构建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引领德育工作方向,深化、拓展家庭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根据不同校情、班情制定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立项、实施工作,并积极开展经历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案例分析等,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 

(二)建立家长联席会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联席会即在学生家长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设会长、副会长和各位会员,共10人。工作职责是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帮助学校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办好民众满意的学校献计献策。家长联席会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并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十佳家长”评选活动。透过家长的参与,力争实现教育全方位和优质化的要求。 

(三)采取措施普及家教知识。要求各校做好收看省教育电视台每晚20:09分在“亲子港湾”栏目播出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讲座和案例分析节目的工作。特别是通知学生家长进行收看,并要为省家教工作提供案例、话题。充分运用《家教指南》等刊物宣传家教知识,聘请北京专家、“知心姐姐”到学校开展家教知识专题辅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并要求各位老师,尽可能多使用网上通讯工具,如qq、博客等与家长联系,勤沟通,勤反馈,建立对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较差学生的帮教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家长学校”开展工作。省教育厅和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的“网络家长学校”,主要开设教育新闻、名师名校、学生乐园、德育阵地、心理导航、专家在线和家教通等内容,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空中”教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途径,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家校合力”的重要载体。 

 

三、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有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给了我们以启示: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爱迪生,因为母亲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而成就了一生的发明;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法国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均是因为继母的影响;第29届北京奥运会被誉为“外星人”的菲尔浦斯虽然从小患多动症,也是因为母亲对他的不离不弃,最终成为一名游泳名将;中

编辑整理本文。

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因为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些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目前,在学生的德育发展中明显存在着“5+2=0”(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5)的现象,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严重妨碍和谐德育建设。家长期望值太高、家庭教育内容萎缩、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监护人素质不高等等,不仅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阻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表现如下: 

(一)教育方法不当。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现代家庭中孩子少,独生子女多,一个孩子自然成了中心,成为三个家庭的宝贝,不问青红皂白一切满足,结果是造成六个人养了一个小地主,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在物质上,只要孩子需要决不打折扣,由于溺爱,自然造成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懒惰、自私等坏毛病,子女世界观形成后的坏毛病真的改不了了,家长才感到伤心,但为时已晚。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不信任孩子。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质量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剥夺了他们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自立和信心。 

(三)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使孩子没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受到不良习惯的熏陶,久而久之,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扭曲,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犯罪。

四、家庭和谐德育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这两个“第一”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有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最早形成的便是家庭教育,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积累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一个人呱呱坠地后感受到的最初温暖来自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此建立了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将对孩子的终身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中许多个案证明家庭和谐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理念、未来成就。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是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烦恼时候第一可信赖的倾诉者,家庭也就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在今后的家庭和谐德育研究中,我们将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来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学校是专门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场所,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老师抓的是学生共性的东西,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虽然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可以进行品德教育。这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对未成年人来说,好比一个“磁场”,孩子生活在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不由自主地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也就逐步形成了。另外,透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 

(二)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家长要意识到,家庭德育是造就孩子未来的最简捷、最易见效的方法,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用一颗孩子的心来对待孩子,要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并学会倾听。 

(三)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据调查,目前“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孩子健康的含义,更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家长的引导是培养心理健康孩

编辑整理本文。

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家长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和“一味的迁就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理念之后,关键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特别是对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要有心理准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四)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幼则束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是我国古代的家训之一,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先进行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读书学知识。有些家长责骂孩子时,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不仅语言要文明,还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化环境的感染力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五)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的主体2--,家庭德育的内容必须与学校德育内容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关注孩子品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作为家长要不断地有目的地学习,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规律,开阔眼界,使家庭德育面向社会,从而做一名多学多思的智能型家长。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5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与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教育成本、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应采取多元化、多渠道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困境。

关键词

民族地区;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1前言

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不仅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增长,而且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治理基础,所以,农村教育对于微观个体和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教育支出成为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本文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和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恩施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2.1农村家庭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是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能力成正比关系。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假设前提下,收入越高的家庭,相对储蓄水平也较高,因而就越有投资于教育的能力;对于低收入家庭,更多的是用于食品的支出,恩格尔系数较高,因而教育投资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家庭收入的多寡是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的重要体现,也决定了家庭教育投资强度。[1]根据《恩施州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恩施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8072.23元,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58.09%,食品消费的高支出压缩了家庭教育投资空间,教育服务消费支出仅占总收入的2.41%。

2.2学费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处于很低水平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承受的教育费用以每年成百甚至上千元的速度大幅度增长,高校学费已经成为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高校学费,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天文数字”。按照恩施市农村住户平均每户人口4人计算,高校学费占恩施市农村家庭总收入的43.46%左右,加上生活费用、交通费、课本等学习用品支出,占恩施市农村家庭总收入的86.9%左右。从世界范围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平均为20%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比值,将导致家庭生活质量下降。[3]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也大大超过了恩施市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造成了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甚至出现“教育致贫”。

2.3社会文化因素

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社会文化因素是思想观念。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资源配置的性别差异和投资结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受教育权利的剥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投资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所幸的是,传统思想观念受到现代教育观念的挑战,教育投资热情高涨,男女平等接受教育观念成为主流观念。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女性人力资本的开发。

2.4父母受教育程度

农村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投资有巨大影响力。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教育越重视,另外,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比例关系,这也为子女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调查显示,父母教育程度与子女教育投资呈现这样的规律:(1)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越高;(2)文化程度很低的,甚至是文盲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却很高;(3)无论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还是很低,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都有一定的“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随意性。[4]

2.5子女数量及子女的学习能力

不同子女数量和类型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与子女数量呈反比例关系。家庭收入一定,受教育人数量越多,投资于每个子女的教育费用相对减少,投资难度也较大,子女受教育年限越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恩施市农村住户家庭平均有2个孩子,在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这造成了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普遍较低,很多农村家庭孩子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子女学习能力是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热情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子女性别已经不再成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根据调查显示,81%的农村家庭在遇到困难时,都选择了“不分性别,选择学习成绩好的”继续接受教育。这说明学习能力而不是性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积极性的影响因素,降低对子女教育投资积极性的主要可能原因是“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5]

2.6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预期收益差距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的基本动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城镇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考上大学,到城镇找份好工作”,这是43.3%的农村家庭投资教育的目的。农村家庭期望通过子女的教育投资,通过“上大学”的方式来实现子女向城镇的流动,以跳出农门,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这是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动力。

2.7政策法规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和法规。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另外,“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措施减轻了义务教育基层投资负担、改善基础教育状况等政策法规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有很大的指向性作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性教育,国家也相应地制定了中职教育助学政策、奖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

3解决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有效途径

3.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其教育投资的承受能力。在“三农”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普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组织农民进城务工,在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能有额外收入,确保务工农民的利益。

3.2合理分摊教育经费,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体制

制订各种有效措施,强化政府教育主体地位,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及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学校共同分担教育投资成本的机制,[1]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减轻民族地区家庭教育费用负担。具体而言,国家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负担的主体责任;大力引导和宣传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办学和助学;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个人积极承担家庭教育费用。

3.3扶持农村劳动力、毕业学生就业

国家通过多元措施扶持农村劳动力、农村家庭学生就业、创业,加快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回收。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农村劳动力歧视、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二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把进城落户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季节性流动,减少择业成本;三是建立贫困毕业生数据库和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贫困毕业生在就业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渠道以及创业启动资金、创业贷款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

3.4完善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资助体系

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增收能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因此有必要完善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资助体系。完善对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不同教育层次和不同贫困程度教育的资助政策并采取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另外,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给予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生补助、“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等的资助力度和倾斜政策。[6]

3.5加强正确教育观念的宣传

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现状不仅要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也要重视营造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各种传统或新锐的媒介渠道在农村地区树立和宣扬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利于逐步祛除封建残余思想的负面影响,摒弃教育功利思想。

参考文献

[1]文大稷,李忠斌,李杰.民族地区收入约束下的家庭教育投资能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10(3):26-30.

[2]恩施州统计局.恩施州统计年鉴(2014年)[DB/OL].

[3]李德传.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与居民支付能力的比较分析[J].河南科技,2006(8):11-12.

[4]刘守义.农村家庭母亲文化程度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32-36.

[5]李旻,赵连阁,谭洪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5):73-78.

[6]袁卫华.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解析[J].统计研究,2008(6):110-112.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6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4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1994)在关于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六、总结与建议

分别对该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符合和不符合华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另外,就华德福与非华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简单探讨。本部分文字呈现的内在思路是华德福理念的应然状态该家庭在此方面的实际操作状态归因分析建议。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过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3.1.2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汇总

3.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及文本汇总

3.2.1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

3.2.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文本汇总

4 分析、总结及建议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4.1.2 该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总结与建议

4.2.1 家庭生活分类各项总结与建议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5.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结束语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7

当人们纠结于孩子的问题,为“谋术”而倾心付出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强调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这一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引导人们“悟道”,这是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的必然选择。

一、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之道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承诺对儿童承担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义务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儿童权利的政策。家庭作为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承担着保护孩子权利的首要任务,这是家庭的特定功能和父母与孩子的特殊关系决定的,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一,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的本质功能。

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家庭的本质功能是人口的繁衍和抚育。儿童作为家庭抚养教育的对象,有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以及社会赋予他们的特有的权利。这就决定了父母必须从孩子生命的起始阶段给与他们多方面的照料,提供生存和成长所必须的吃、穿、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保障孩子的需要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使其获得的知识、观念、行为习惯及其他人格特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最基本的要素,能够在人的初始阶段打下未来立足社会的知识和能力积淀,也是孩子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的必要条件,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本质上说,尊重和保护儿童实现自身的权利,是父母作为其监护人应当履行的义务,这种义务随着孩子的出生而产生,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家庭的作用。

其二,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的。

儿童权利保护是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无论个体家庭在孩子培养的具体目标上有多大的差异,体现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追求的家庭教育目的与《儿童权利公约》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致的,即保障儿童的权利的实现,促进其全面发展,以更好体现其社会价值。父母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有价值的选择以及其发展权、参与权的实现。因此,强化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理念,是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的必要前提。

其三,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

家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特征是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比拟的。父母为孩子成长提供各种适宜的条件,满足他们生存、发展中的各种需求,按照他们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就是家庭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对他们权益的保障。在家庭生活的实践之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启迪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习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练就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为他们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打好基础,促进孩子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儿童权利实现的具体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审视家庭教育,就是作为孩子监护人的父母履行对儿童权利的保护职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有关儿童权利的几十款内容和我国《未成年

人保护法》概括的“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基本包含了家庭对孩子抚养教育的全部内容。尊重和保护孩子权利,是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和基本内涵,也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其四,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盛行,家长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支配家庭中的一切,包括拥有支配子女的权利。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子女与家长是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中,子女被完全束缚在父母的管制之下,下一代对上一代只能是言听计从。孩子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己对未来前途的选择权利。孩子的前途、命运都由父母来左右,父母没有必要顾及孩子的特点、孩子的需要。现代社会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子女对父母的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权的保护。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样适用于大人与孩子的关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

了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就社会意义而言,和权利的家庭保护为社会提供持续发展的人口保障,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必然途径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是社会赋予家庭的不可推卸的职能。

从上述意义上审视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履行对孩子权利的保护职责。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思考强化“以孩子为本,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的理念,就会感到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以此家庭教育之道为引领,再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艺术、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付诸实施,才能实现孩子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家庭教育重“术”轻“道”难免误入歧途

说到儿童权利,很多成年人是陌生的,有的人不以为然,也有人很排斥:“小孩子有什么权利呀?还不是得听大人的!”还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就够难管了,再让他们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的权利,更得跟家长顶牛了,我们当父母的怎么‘玩得转’呀!”事实上,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否自觉、是否自愿,无论能否达到保护儿童的目的,在客观上都对孩子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儿童的权利能否得到充分的行使与维护。

这些年,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不可谓不下工夫。人们努力寻找解决孩子问题的“良方”“秘籍”,以致对某些“专家”、教子成功的“名人”、社会教育机构趋之若鹜,追随或效法的结果并非都尽如人意。常常是钱也花了,工夫也下了,却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究其根源,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当代中国尽管有一系列国家制定的有关儿童权利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家庭养育孩子过程中依然有传统的儿童观深层积淀及其不良影响不时地显现出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行为,依法保护儿童权利缺少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正是对儿童权利的陌生和漠视,一些父母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在教育内容上,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习惯于以自我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确定发展目标和行为选择;在教育方式上,热衷于对孩子单向度说教,不屑于听取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同,对孩子动辄打骂;在评价标准上,以成人为中心的“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循规蹈矩被奉为楷模,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家庭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而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教育指导,最大的问题是迎合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需要,缺少对家长自身教育素质提升的引领、帮助。重“术”而轻“道”的问题普遍存在。人们总是纠结于孩子问题的细枝末节,着力寻找、模仿各种解决方法,而缺乏站在更高层面认识问题的视野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更缺少现代社会具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核心理念。比如在强调父母对孩子重要作用时传播“孩子的命运你决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在为家长介绍家庭教育方法时,过分强调鹦鹉学舌、照猫画虎,而忽视孩子的特点和教育情境;在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厌学、逆反、上网成瘾、早恋等问题时,一味地针对孩子为家长“支招儿”,而忽视教育过程孩子的参与以及父母如何漠视孩子权利、制造了孩子的问题……理念错了、方向不对,常常适得其反。正因为此,人们在孩子教育实践中总是茫然、困惑,遇到问题不知所措便不足为怪了。

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视角去分析,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症结所在,这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以长者的权威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和剥夺,这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预。结果是,父母的失误使孩子失去了在童年理应享有的生命健康和童年的呵护,扼杀了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R,限制了孩子的体能、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孩子由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

三、家庭教育中“悟道”比“谋术”更重要

通常来说,“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是本源和机理,“术”是运用“道”的策略和方法。道决定术、统领术,是术的灵魂;术反映道,术服务于道,是道的手足;道是术的升华与提炼。没有道,术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大道至简,而术则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在家庭教育中“以道御术”是关键。

以现代社会的儿童观来认识,孩子是一个权利主体,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的理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家庭教育之道。当成年人真正悟出了儿童是人不是物、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儿童是独立的人不是成年人的附庸等等这些关于儿童权利的基本道理,强化这样的认识,就能自觉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减少或避免无视孩子的生命权,对他忽视、对他随意施暴;就会接纳孩子发展中的不成熟而不是试图拔苗助长;就会尊重孩子参与的权利,在决定孩子的事情时倾听孩子的声音……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和通过什么途径是“术”,是“道”的细化。“道”不明,“术”再多而偏离方向反而得不偿失。父母们在明了“道”的基础上,才会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术”。

“悟道”不可能立竿见影,切忌急功近利。“术”可学,而“道”靠悟。 “悟道”是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孩子的实践洞察和感悟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内化为自己的理念,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修道深浅,也取决于父母的视野、阅历和文化水平。那些以家教“秘籍”“绝招儿”忽悠家长的“伪专家”之所以有市场,甚至被急于求成的父母们所追捧,与人们重术轻道、悟道不深不无关系。

“悟道”与“谋术”,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孩子教育中,有道者才能把握方向,做正确的事;有术者才会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正确地做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悟道”比“谋术”更重要,先“悟道”后“谋术”才能少走弯路。

对父母而言,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广义的内涵就是以孩子为本,尊重他们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感悟,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当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也才能积极巧妙地去应对。

对家庭教育指导者而言,不是家长的“救世主”,再多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解决家长教育孩子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没有必要有问必答。最应当做的是帮助家长“悟道”,弄清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把握好方向。

当“悟道”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中“谋术”才对孩子有积极意义,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

家庭教育基本理念篇8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3.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源自家长不学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还好。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可列举身边成功及失败的教育案例,使家长认识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娇惯、疏于管教、缺乏正确引导,是导致少年失足、误入歧途的直接原因;相似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2.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4.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5.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6.开展家访式座谈。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师以家访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教育孩子是门科学,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思考与分享。

7.利用网络、电话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可利用电话或网络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9.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10.通过亲子交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老师可利用和谐的家庭关系,通过对学生指导,让学生利用亲子间的交流来改变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

上一篇: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范文 下一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