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4:21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1

一、网络通讯时代校园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

校园网络诈骗的方式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网络金钱诈骗和网络情感诈骗这两大类。

(一)网络金钱诈骗

校园网络金钱诈骗是校园网络诈骗的最主要类型,金钱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诈骗的主要目的。

1.网上虚假招聘

许多大学生希望自力更生减轻家庭负担并且锻炼自身能力而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开出优厚的待遇并承诺不影响学习,引诱大学生前去面试。大学生在没有对单位信息进行辨别核实的情况下前去面试并缴纳所谓的“押金”等,中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2.伪造网购渠道

网购凭借便捷的支付方式和物美价廉的商品,深得大学生的青睐。但这样的购物方式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网络金钱诈骗的渠道。他们通过注册虚假购物网站或虚构付款方式引诱学生点击相关链接并输入所需的内容,套取大学生银行卡卡号、密码或者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私密信息,最终转走学生银行卡、支付宝以及其他交易支付工具中的余额。

3.冒充亲人好友

冒充亲友进行诈骗是各类诈骗常用的手段之一。在网络诈骗中,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黑客手段盗取任意用户的QQ或微信的账号密码,编造求救信息向用户的亲友要钱。2016年9月28日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巡展时发生过一起电话诈骗案,骗子便是利用改号软件之类的技术手段冒充学生的手机号编造绑架消息进行作案。

4.设计“中奖”骗局

许多人在生活中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浏览网页或者打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收到中奖的链接,诱导学生按照连接中的提示“领取奖品”。在“领取奖品”之前会要求学生预付所谓的“个人所得税”或者“保证金”等,往往数额可达几千甚至上万。而学生们一看到屏幕上显示的“奖品图片”便两眼放光,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生活费贡献给了骗子。

5.虚假公益行为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进入各行各业,网上公益活动也逐渐流行起来。就在去年,各大媒体相继爆出“进群领红包”的骗局。许多大学生被陌生人拉进各种“红包群”,群里起初会有人发放红包及公益性或励志性的链接或文字,再引诱加入者也发红包,还会弹出需要输入支付密码的领红包链接,由此盗取支付宝账号转走余额。

(二)网络情感诈骗

校园网络情感诈骗是校园诈骗的另一种主要的诈骗。它主要的诈骗方式是通过所谓的“网友”、“暗恋者”的见面对女大学生实施情感诈骗。部分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较为紧张或一段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较大而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往往通过网络中的“好友”来宣泄和倾诉。一些居心叵测的“好友”就利用了女大学生单纯和心理防备较弱的特点,对她们无微不至地关心,让女大学生本来就脆弱的防线彻底崩溃,再寻求各种理由要求“网友”见面,将女大学生带到偏僻的地方进行不轨的行为甚至实施犯罪,达到网络情感诈骗的目的。2016年底陕西一名女大学生被网上结交的男友骗取贷款2万多后男友消失,其男友被警方抓获后交待自己通过微信摇一摇、探探等软件加一些女大学生,谎称自己是大学生让对方放下戒心,与之聊天并交往,再发生性关系,借到钱后切断与她们的联系。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充分体现了如今许多大学生在交友上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就被情感冲昏头脑,沦为骗子的猎物。

二、导致大学生网络受骗的因素

网络诈骗的对象包括任何一个利用网络办公、学习和娱乐的群体,大学生使用网络尤为频繁,接触到的各类网络信息极多,是容易网络受骗的主要对象之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上网的时间相对较多

大学生容易网络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支配于网络的时间比其他的群体更多:第一,大学生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急不可耐地追求放松。第二,现代大学教育很多是网络教育,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已经离不开网络。因此,大学生支配于网络的时间远远超过一般容易受骗的群体。

(二)大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辨别真伪的能力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娱乐和交友等其实并不必然导致受骗,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假辨别能力较弱才是他们受骗上当的最主要原因。当代多数大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较为封闭的生活,故而辨别真伪信息和事件的经验少,即便有接触社会的机会,所看到的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对社会的复杂阴暗面知之甚少,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或者其他网络消息,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为网络诈骗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

(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防骗的教育不到位

现代网络诈骗虽然本质不变,但手段各种各样,层出不穷。一些大学虽然也不断地采取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防骗的教育,但是相对于犯罪分子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专业诈骗”而言依然不堪一击。其主要问题在于:第一,部分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网络防骗教育;第二,部分高校有相关的宣传,但缺乏网络诈骗的专门教育;第三,部分高校的教育滞后,基本上是学校已经发生了大学生被网络诈骗滞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第四,部分学校的网络诈骗教育没有深入到各个班级和各位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犯罪分子获得了可乘之机。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防骗教育的途径

?母咝W芴迩榭隼此担?当前学生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中,网络刷单诈骗、低价购物诈骗最为普遍。大学生普遍存在侥幸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怎么会被骗呢?实际上虽然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社会阅历较浅,防范意识较差,是骗子的重点诈骗对象。西安作为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近两年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在陕师大长安校区,一位女大学生在民警向她发放防范网络诈骗知识宣传单时,以“我是大学生,不会上当受骗”为由谢绝了,结果当晚她在网络购物时被钓鱼网站骗了。还有一位大三男生,遭钓鱼网站退款诈骗5次,每次5000元,合计高达2.5万元。因此,加强网络防骗教育首要任务是消除学生们根深蒂固的盲目自信心理,让他们从自身断绝一切可能导致受骗的隐患。

(一)加强校园网络防骗的宣传

宣传是学校预防网络诈骗最有效的、普及范围最广的方式。例如,利用宣传栏粘贴网络诈骗的手段、预防措施以及受骗之后的处理方式;利用学校广播或录像等进行预防措施的宣讲和诈骗案例的讲解;利用学校社团或学生会等开展网络防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网络防骗中来;调动学校保卫办的工作人员和宿舍管理人员针对学生宿舍开展网络防骗的教育等等。

(二)开展课堂和班团活动教育

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是课堂学习和班团活动,这也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防骗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校可以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通过任课教师对学生关于网络诈骗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能从心底明白网络诈骗后果的严重性、网络诈骗手段的多样性以及网络诈骗预防的必要性。对于班团活动而言,主要是在于学校辅导员在组织班委干部的培训以及班团活动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可能存在的不同网络受骗行为进行教育,达到网络防骗教育的目的。

(三)增强学生的网络防骗意识

仅仅只有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学校教师从各个方面加强网络防骗的预防工作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网络防骗的意识。第一,坚决杜绝自己贪小便宜的心理;第二,对于自身的银行卡、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以及亲人的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严格保密,不随意透露给其他人;第三,遇到网络诈骗的信息和行为或者意识到自己已经网络受骗要及时报警或报告学校老师,向公安机关提供打击诈骗行为的信息,尽最大可能追回自己的损失。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2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比如,网购遭骗、网络电话集体违规运营、招聘网站诈骗、网络交友诈骗、信用卡诈骗等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网络诈骗事件的频频发生呢?

一,犯罪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使诈骗人虚构的事实更加逼近事实,隐瞒了事实的真相,从而使被害人易于上当受骗。

二,技术难题尚存,程序存在漏洞,安全性低,给网络诈骗者以可乘之机

程序漏洞的存在,不仅给原本就有诈骗倾向的人提供可乘之机,还可能诱发一些没有诈骗倾向的人产生诈骗意图,特别是在道德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的网络虚拟世界。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

比如在网购如此火爆,各购物网站等相关厂商从中获取巨大利益的今天,只强调了交易流程,而把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一旦交易发生问题,消费者的权益肯定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四,网民缺乏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盲目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

有些招聘网站针对的就是是新手,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这类人求职心切,最容易上当受骗,甚至卷入传销组织。

还有些购物网站,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所谓的“一元秒杀”,基本上是愚弄消费者的,势必造成顾客盲目付款,结果造成严重损失。

由此可见,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大,它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系统正常的管理造成严重的破坏,让人感到网上什么消息都可疑。另一方面也往往会直接严重危害其他社会的利益,叫投资者不知所从!针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问题,我提几点建议:

1、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督。

对于危害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侵害网民合法权利的违法行为,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坚决遏制诈骗行为的发生,对于网络诈骗者要予以严惩,给后人以警示。

2,加快推进网络实名制的建设。

实施网络实名制可以规范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秩序、保障网民权益、打击网络犯罪,争取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3,强化法制意识,提升网民的认识水平。

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判断真伪网站的经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各类中奖信息, 网络诈骗虽然隐秘,但是只要不贪图便宜,不抱有侥幸心理,就一定可以戳穿其犯罪本质,免受其害。在网上购物时,尽量选择在大型的网上商城购物,在进行支付时,最好找那些支持中间支付平台的卖家,避免只通过银行汇款的支付方式。

4,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目前在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道德与法的结合,把网络道德的内容以法律和道德条例的形式,对网络人提出遵守网络规范的要求。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明确网络道德规范,加大道德约束力。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3

关键词 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 网络诈骗 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ake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 Yufeng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75)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e, college students became the main active groups' online world, along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come China's social "network" in the forefront of development, some problems also need to bring along with us to explore and resolve. Network security issues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ctual case where the institutions,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of phishing universities, research school safety education in 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college status and ro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method to prevent phishing countermeasures, safety education must be made from the university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ases of students' network cheated.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heated; security education

1 高校网络安全隐患现状

1.1 网络普及情况

在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1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较 2012 年底提升 3.7 个百分点。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在本课题调研组对所在学校500名在校各级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99.8%,大学生是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最积极的参与者,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逐年升高的高校网络诈骗发案率。

1.2 网络安全隐患

电信诈骗一直是公安机关关注的重点,据浙江公安在9月的对外宣传中报道,浙江省2012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2.17 万起,同比上升19%,案件损失近5亿元。2013年1-7月,短短7个月时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1.53万起,同比上升了19.5%,案值近3亿元左右。学生最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成了逐年递增的电信诈骗发案率背后最直接的受害者。据调研组在所在高校调查了解得知,发生在高校内大学生群体中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1)以虚假信息设圈套,木马程序植入网页诈骗:诈骗分子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网页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或是以各种紧迫的理由要求收件人登录某网页提交用户名、密码、身份证号、信用卡号等信息,继而盗窃用户资金。2013年9月14日,在校大学生徐某(化名)在寝室上淘宝网,在一家店铺用了49元买了一件衬衫,后卖家称其拍下的订单出现了问题并发给其一个“一元解冻资金”的链接,并按照卖家的说明进行操作,最后徐某发现网上银行卡内的2173元现金被骗,总价值2173元。

(2)避开第三方保护,用“低价”诱饵诈骗:诈骗分子主要是运用了网络这种现代信息工具,利用某些人的急迫需要和投机取巧的心理,虚假信息,引诱人们上当。特别是当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由于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程度高,信息真实性难以很快证实,以及现代科技外衣的迷人色彩,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以后,极易在较大范围造成严重后果。2013年5月6日,在校大学生王某(化名)在宿舍上淘宝网时看见一个香港包包代购服务卖家称如果王某使用网银直接转账付钱的话可以给其打9.5折,遂王某通过网银方式支付给卖家4240元。但是到了5月12日,还未收到货物,再次联系卖家时,卖家无回应,王某才知被骗。

(3)冒充好友博同情,寻求金钱“帮助”诈骗:这类案件中诈骗分子主要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他人QQ号码,进而冒充QQ好友实施诈骗案件。2013年10月11日,在校大学生曹某(化名)在寝室上网时遇到骗子冒用其朋友的QQ联系曹某称手机没电了,需要曹某帮忙接收几条验证码,后曹某将验证码发给案犯甲,后收到5条扣费短信,曹某觉察不对劲后立即联系其朋友,才发现被骗。

除此之外,网络诈骗的形式还包括网络兼职诈骗、网络游戏装备贩卖诈骗、淘宝包裹诈骗等。但无非利用了人们善良的心理或者“捡便宜”的心理进行诈骗,安全意识的不足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面临的大问题。

2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研究

骗子是自古就有的,互联网的诞生,更是让这些骗子发现了新的行骗途径,关于互联网有句笑话:“在网上,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更何况对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骗子?低犯罪成本、高隐蔽性、高渗透性决定了网络诈骗比传统诈骗更能吸引骗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已将“安全教育”作为校方最重视的一堂课开设,但是不了解目前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高校安全教育,以下就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

(1)网络习惯:随着“宅男”、“宅女”名词的流行,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喜欢窝在寝室,出门游玩、回家,每当换一个住处,哪怕只是住上一晚两晚,最关心的问题也成了“有没有网?”“网络”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必备品,成了一种习惯,适度尚可,但过量时间的投入,导致无规律的生活,身心的疲劳给逐渐增加了上网冲浪时不安全因素,这样的网络习惯就是“网络”的不良反应。

(2)个人理财能力:从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来看,由于网络购物的便捷,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投入逐渐提高,网上买衣服,网上买生活用品,甚至是零食等,由于网络资金的流动是无形的,有些理财能力差的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对资金的支配无计划、无规律的不良习惯。

(3)心理素质:从心理素质来看,长时间投入与网络世界的高校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缺乏人际沟通交流,情绪的宣泄往往通过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不正确途径抒发,但未根本地解决问题,只是个人的压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阻碍作用。

3 如何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防御网”

网络这个广阔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方便人们即使了解和最新信息,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和微博网页等使人们感到便利、神奇的同时,也充满了诱惑和陷阱,容易上当受骗。那怎样使大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保护好自己呢,本课题组研究了以下几个对策。

3.1 作为学生,应从思想意识层面来防范网络诈骗

(1)保持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通过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增强了对网络诈骗的自我防范意识,面对网络不掉以轻心,也不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客观、理性、正确地认识网络世界,认识诈骗分子的丑恶、 阴险,网络诈骗无处不在,使大学生在教育中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树立平常、健康的心态。网络诈骗虽然隐秘,但是只要不贪图便宜,不抱有侥幸心理,坚信 “天上不会自己掉馅饼”,就一定可以戳穿其犯罪本质,免受其害。大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能普遍认清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同样有丑陋、欺诈、陷阱、罪恶。不主观美化网络世界,世界上绝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送上门的便宜不好占。去掉贪念,不掉以轻心,保持理性,提高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安全。

3.2 作为学校,应从实际安全课程来传授防范知识

(1)上好安全课,营造校园好氛围。安全教育不只是一门课,更是一张网,作为高校方,应该努力为学生织密安全防护网。在实际教学中,校方应该严格落实安全教育课程相关制度,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学习,在校园内,也要切合安全课程,布置安全防范标语,营造安全防范氛围,目的就是要通过“安全课”,让在校学生不仅在专业上成才,更要学会“武装自己”,成长为适应社会的全才。

(2)实例促教学,警校共建创平安。有了正规化的网络安全课程,还需要要加以实例进行警示教育。作为校方可以和当地公安部门开展共建,由公安部门提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电信诈骗案例,开展案例分析讲座,由校方组织学生了解、学习,以作为同学或者当事人的好友的身份去深入了解当事人被骗的背景经过,并以此所感受的警戒教育是书本中安全防范知识的升华。

网络安全从防范做起,安全防范从意识抓起,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之需,电信诈骗陷阱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用智慧打败这只拦路的“纸老虎”。

参考文献

[1] 骆懿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2).

[2] 关小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研究.科技信息,2008(15).

[3] 卢伟.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 魏彤儒,石世平,李建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研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4

各县、分局及相关业务部门要抓住全国专项行动的机遇,坚持专项整治和整体防控相结合、情报导侦与落地调查相结合、区域合作与多警联动相结合的原则,主动打、深入打,打出声势、打出声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最大限度地深挖源头,切断网络诈骗利益链条;最大限度地破获网络诈骗案件,努力为受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整治网络诈骗犯罪高发部位、高发区域,指导网络服务商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落实重点信息服务单位网络诈骗防控措施,堵塞网络诈骗犯罪分子作案的漏洞,打造安全运行的信息网络环境。

二、目标任务

工作目标: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抓获的网络诈骗嫌疑人数量明显上升,网络诈骗利益链被有效切断,防控体系建设得到根本改善,防控能力得到根本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网络诈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具体任务:一是破获一批网络诈骗案件,打掉一批网络诈骗团伙;二是深挖网络诈骗源头及相关利益链条;三是建立健全打击防范网络诈骗犯罪长效工作机制;四是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形成打击、揭露和防范网络诈骗活动的浓厚氛围。专项行动期间,分局及、、、县局至少要破获一起网络诈骗刑事案件,、、开发区分局力争破获一起网络诈骗刑事案件。

三、工作重点

(一)重点案件

1、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他人QQ号码,进而冒充对其QQ好友实施诈骗案件;

2、利用淘宝钓鱼网页实施的诈骗案件;

3、提供网络诈骗黑客工具及技术支持案件;

4、其他网络诈骗案件。

(二)重点整治范围

1、为诈骗活动提供帮助并获利的搜索引擎、主机托管、虚拟空间出租、域名注册等网络服务商;

2、为诈骗活动提供虚拟货币、充值卡交易等洗钱服务的网络虚拟物品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网络服务商。

四、工作措施

(一)全面梳理,加强串案分析工作。各县、分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110报警平台、接警记录、违法犯罪举报平台、网安以及刑侦案件信息系统等渠道,全面梳理今年以来QQ好友诈骗、淘宝钓鱼网页诈骗等案件线索,应用网侦等技术手段搜集、研判涉及网络诈骗的线索、人员,积极开展串案分析工作,力争串出一批大要案件。

(二)强化攻坚,深入追查网络诈骗源头。专项行动期间,市局将挂牌督办一批网络诈骗刑事案件。各县、分局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重点案件,按照快侦快破的原则,集中侦破一批网络诈骗案件。对抓获的涉案人员,加大审讯力度,查明全部犯罪事实,并积极查证带破一批积案、隐案。同时,要将追查网络诈骗源头作为本次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对侦破的每起网络诈骗案件,都要深入追查为诈骗活动“洗钱”的人员以及提供盗号木马的制作者、商或钓鱼网页生成平台的开办者、维护者等幕后黑手,端掉窝点,摧毁网络。

(三)搜集证据,集中整治一批违法网络服务商。行动期间,各县、分局要对案件涉及的与网络诈骗利益链条相关的网络服务商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包括:为诈骗网站提供境外虚拟空间、主机托管服务的境内互联网服务商;为诈骗网站提供域名注册服务的域名注册服务商;未落实日志留存制度客观为诈骗提供隐蔽条件的移动网络接入商;为诈骗网站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移动增值服务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诈骗网站提供推广服务的搜索引擎服务商;为诈骗活动提供虚拟财产交易的网站平台等。其中,对明知是诈骗网站而为其提供上述服务或不落实日志留存制度的,要注意搜集证据,依法作为共犯查处。

(四)注重宣传,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各县、分局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破获的网络诈骗案件进行有声势、有力度的宣传报道。要以报道网络诈骗案件个案为切入点,重点揭示犯罪分子的作案方式、作案手段,重点曝光与网络诈骗利益链条相关的网络服务商,包括:提供境外域名注册、虚拟空间租赁、主机托管服务获利的服务商等。通过宣传报道,展示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网络诈骗活动的力度和决心,揭示网络诈骗的利益链条,警示违法犯罪和部分网络服务商的非法经营活动,提醒网民加强自我防范。

五、职责分工

各警种部门要牢固树立全警“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力打击整治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

(一)网安部门。组织协调专项行动;汇总本地发生的QQ好友诈骗、淘宝钓鱼网页诈骗案件信息、相关线索人员信息,开展串案分析;通过网侦技术手段,发现、经营网络诈骗、木马销售情报信息;对网络诈骗嫌疑人员开展网上侦查,会同刑侦等部门开展落地抓捕工作;组织对网络诈骗活动相关电子证物的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工作;落实电信等运营商以及虚拟空间、主机托管服务商日志留存、网络安全监管措施;落实网络诈骗利益链条集中整治;会同相关警种建立打击网络诈骗长效工作机制。

(二)刑侦部门。收集、梳理、掌握网络一般诈骗案件发案情况,组织对网络诈骗案件开展侦查工作,牵头网络诈骗案件的抓捕、审查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犯罪活动。

(三)经侦部门。收集、梳理、掌握涉及网络的经济诈骗类案件情况,组织牵头对网络经济诈骗案件的侦查、抓捕、审查等工作。

(四)技侦部门。密切配合办案单位做好案件、线索的经营、侦控工作;积极配合开展缉捕犯罪嫌疑人。

(五)法制部门。指导、监督办案部门依法办案;配合办案单位协调检、法机关开展案件移送、工作,协调解决案件管辖、法律适用等问题。

(六)宣传部门。组织宣传报道网络诈骗活动的方式、特点,以及开展集中整治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通过以案说法,震慑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群众防范意识,为专项行动的有力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分局要充分认识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切实增强开展专项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局成立蒋林副局长任组长,网安、刑侦、经侦、技侦、法制、宣传等部门领导参加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市局专项办”)设在网警支队。各县、分局也要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各地在年6月29日前将工作专班成员以及相关联络人信息报市局专项办。

(二)统一步骤,分段实施。此次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从现在起至6月底,各地要迅速开展动员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员。同时,广泛收集网络诈骗线索和情报,并集中梳理、串案分析。二是整治打击阶段。从7月至8月,组织集中侦破一批大案要案,全面落实重点部位、重点地区各项整治措施。三是集中宣传和建章立制阶段。年9月,要积极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工作,以个案为切入点,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同时,总结专项行动成效,建立打击网络诈骗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

(三)强化协调,密切合作。对于网络诈骗案件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流动性团伙性跨区域性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公通字[]14号)规定的管辖原则和公安机关内部的职责分工,明确地域管辖和警种部门职责。各警种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主动开展工作。要密切配合,安排专门警力办理异地的协查协作请求。对于有管辖争议的案件及时上报统一协调,不得相互推诿。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5

依托于网络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而形形色色的  

网络犯罪给这场变革提出了全方位,不容忽视的挑战。本文仅仅针对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新特  

征,种类,犯罪构成,未完成形态及危害结果等方面立足于刑法学的立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  

有用于刑法理论的研究,有用于司法实……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  

联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也有它的  

黑暗的一面,网络诈骗犯罪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  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  

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正是由于网络诈骗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特点,表现出形式多样的  

网络诈骗犯罪。  

1.  利用网上拍卖实施的诈骗犯罪  

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今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骗》报告中,调查数千宗网络投诉案件中,其中网  

上[拍卖名列榜首,占总数的78%之多。受害人大多中付款后或收不到商品或收到的商品不如卖主  

所承诺的那样值钱,或者干脆一文不值。  

2.  利用Modem拨叫国际长途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诱使上网者下载一个“浏览工具”或者“拨号器”,以便免费登陆成人网站。而所谓  

“拨号器”就会悄悄切断Modem的当前连接,转而通过拨通一个国际长途号码连接上互联网。这  

样,用户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失一大笔电话费。  

3.  利用互联网骗取信用卡的诈骗犯罪  

有的网站允许你免费在线浏览成人图片,不过你必须提供信用卡号码以证明你已经满18岁。然而,  

当你打开它却有一大堆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是套收费的。《环球时报》2001年3月20日报道了美国新  

月出版社集团利用旗下的网站,以免费浏览做幌子,骗去网民1.88亿美元。而主要用的行为就是  

骗取网民的信用卡号进行诈骗。  

4.  利用互联网提供特许权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在向投资者提供经营特许权时,有意隐瞒相关情况进行诈骗。通常以其中商业机会和特  

许产品展览做诱饵。譬如说,有的提出低价出售数以百万计的电子邮件地址名单,而有的则提供收  

信人的代理服务器号码,但实际中:提供代理服务器的号码是违反网络规定的,而所谓的电子邮件  

地址不是失效的就是错误的。  

5.  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层次销售和传销的诈骗犯罪  

种类诈骗花样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利用网络电话兜售一些非法或欺骗性的投资产品;有的则把定价  

过高的为房地产提供保证底风险债券作为风险普通的一般债券来推销;也有的在网络上刊登启事要  

求应征者花大笔的钱买回某种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后,公司负责回收,却又以“质量不达标”等  

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回收,从而使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而所谓的多层次销售一般宣称“你可以通过自己以及你所发展的下线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来赚  

钱”。其实商品或服务不过买给了和你一样的销售者。那么,你通过什么来赚钱呢?  

6.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旅游休假以及医疗保健商品及服务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宣称“你可以参加一次豪华旅游,并提供许多打折的附加服务”。实际上这全是谎言,  

就算成行的话,你也得因为那些“附加服务”损失不少钱。  

而所谓“一般药店没有的东西,可以包治百病”的医疗保健商品。你相信吗?不过对于那些身患绝  

症,生命垂危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相信的,哪怕一点点希望。但这不过是一个骗钱的老把戏  

而已。  

除以上几种网络诈骗犯罪外,还有里用互联网进行的中大奖诈骗犯罪,以及利用互联网提供商业机  

会,投资的诈骗活动。针对网络诈骗的种种方法,类型,网络诈骗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特点。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诈骗罪和其他类型的诈骗罪取的财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诈骗活动,行为人与一定自然人  

之间有一定的意思沟通,即“人——人对话”,而网络诈骗罪则不然,行为人更多通过“人——机  

对话”的方式,达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诈骗罪具有一些独特的  

特点:  

1.  犯罪方法简单,容易进行  

网络用于诈骗犯罪使犯罪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更加逼近事实,或者能够更加隐瞒地掩盖事实真相,从  

而使被害人易于上当受骗,给出钱物。  

2.  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  

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极为精美的电子信息,诈骗他人的财物,并  

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着手犯罪的物质条件容易达到。  

3.  渗透性强,网络化形式复杂,不定性强  

网络发展形成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即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使得行为人在进  

行诈骗他人财物时有极高的渗透性。网络诈骗的网络化形式发展,使得受害人从理论上而言是所有  

上网的人。  

4.  社会危害性极强,极其广泛,增长迅速  

目前,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数以千万计,仅中国网络用户2250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要比以传统方  

法进行诈骗大的多。而且,由于这些犯罪的受害者分布广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并且,  

网络诈骗犯罪发展特别迅速,日本2001年计算机与网络犯罪的检举状况中,利用互联网诈骗的  

1999年为33件,而2000年为198件,到了20001年巨增到671件。是所有网络犯罪中增长最快的一  

个。  

三.  网络诈骗犯罪的构成特征  

1.  犯罪客体  

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都能在网络得到体现,就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一般客体而言,自然是为  

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人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互联网是靠电脑的连  

接关系而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就互联网来说,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  

系的,一个是技术上的TCP/IP,另一个是用户方面资源共享原则。正是这两个支柱,才使得国  

界,洲界全都烟消云散,才使得虚拟空间得以形成。笔者认为,这里的网络诈骗犯罪侵犯的是复杂  

的客体,网络诈骗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是网络上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而  

其所侵犯的直接客体应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应当指出,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骗情骗色不属于本罪。  

2.客观方面  

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实施了诈骗行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是  

本罪行为的两种并列选择形式,只要实施其中一种行为。便可构成本罪。至于采取什么方法虚构事  

实或隐瞒真相,法律未作限定。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同样可  

以构成本罪。  

2001年2月1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中国网上诈骗第一案”。犯罪行为人  

叫刘剑,该犯从2000年4月以来,在“雅宝”拍卖网站上有假名字发布虚假信息,自称有便宜的  

“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手手机出售,其价不到新手机的一半。而在收到货款后,刘剑却不给  

求购者发货。他利用这种方法从山东、江苏、福建、山西、内蒙古共骗得13350元,用于个人消  

费。  

本案事实虽然清楚,案情简单,但是由于涉及对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特殊的商业运营方式的  

认识和判断,法院在首次开庭时,并没有当庭宣判。  

本案中,客观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工具特征,犯罪行为人利用了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二是  

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刻意用里假名字隐瞒真相,发布虚假信息来虚构事实。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  

骗取被害人的信任,使其“自愿地”交出财物。表面上看,被害人交出财物是“自愿的”。其实这  

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行为  所引起的。如果被害人了解事实的真相,决不会将财物交给对方的,所  

以“自愿地”交出财物并非被害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犯罪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从网络诈骗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大  

多为14岁至40岁左右的年轻人,并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是不能认为具有网络知识的人就是  

特殊的主体。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主张,所谓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  

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通常将具有特定职务,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  

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我国虽然给一定拥有网络专业水平的人发放网络  

工程师证或给其相应的职称,但从网络诈骗犯罪的案例来看,一部分只有简单的网络知识。同时,  

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网络知识。网络诈骗犯罪越来越多,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标准  

是不确切的。  

《法制日报》评出2001年的世界是十大案件中第三个是,纽约破获网络诈骗大案。报道说。这名  

叫亚柏拉撼•阿布拉达的32岁男子,他精通计算机,年轻时多次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被判过  

几年刑。他诈骗的目标是金融,企业界巨头,阿布拉达利用当地图书馆的几部电脑,成功“克隆”  

了那些富人的身份,然后成功破译了他们的信用卡号和他们在几家投资或经纪业公司以及银行的账  

号。在长大6个月的时间里,阿布拉达几乎如出一辙地进行诈骗活动。警方估计,阿布拉达至少诈  

骗了千万美元!由于涉及数额巨大,影响范围广泛,此案成为高科技领域里一起突出罪案。  

在本案中,犯罪主体阿布拉达现实意思上只是个自然人,虽然他拥有精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是  

这不非所有网络诈骗犯罪的共性。而且犯罪主体的年轻化是显而易见的。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网络诈骗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  

不构成本罪。在本罪中,犯罪行为人具有明显的“非要侵占不可”的念头。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  

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并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四.网络诈骗犯罪未完成的形态  

1.  关于实行行为的着手  

犯罪的着手是区别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界限,它是指“犯罪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  

罪的实行行为”。那么在网络照片罪领域,实行行为何时或何环节开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  

现实性环节行为排除在外。原因在于:第一,现实性环节行为不具有实行行为的特点。实行行为的  

着手,也就是开始实施刑法分则的具体构成要件行为。判断它时,既要考虑法律规定的具体罪状,  

还要考虑实行行为的内容及形式。这个阶段的行为,通常是为虚拟性环节的行为创造条件,更符合  

犯罪预备行为的特点。第二,将现实性环节作为实行行为有违立法精神。网络诈骗罪中,行为人一  

般是骗得受害人的信用卡号和受害人的具体地址,但是这不宜作为犯罪论,至少不论作为犯罪的完  

成形态论处。在这时,权利人的财产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损害,顶多受带一定的威胁。  

其次,进入网络系统的初始行为也不是实行行为,尽管进入网络系统距离行为人完成网上诈骗犯罪  

时间极短,有时有几秒种。但还是套正试这种行为的性质。之所以说它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  

该行为也不具备实行行为的性质。为了完成网络诈骗的行为,行为人一般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在  

此之前,他也许还要登陆其他具有辅助功能的信息系统。  

笔者认为,只有进入特定的信息系统后实施了虚拟性环节的行为才是实行行为。原因在于:1.该行  

为具有侵犯犯罪客体的现实性,如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就会实施完毕;2.该行为具有刑法中  

实行行为的特征,是引起构成要件结果的直接行为。  

2.  关于完成形态时的问题  

虚拟空间的结果向现实转换在时空上还存在隔离,虚拟阶段的结果仅仅表现为信息的改动,它是否  

必然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还必须依赖于行为人进一步深化行为,致使权利人的财物侵犯,可由行为  

人完成,也可由别人完成,还可由工具实现。在网络诈骗犯罪中,虚拟阶段的结果是在网络上发布  

虚假信息,而要诈骗得以进行,还在于行为人提供账号  、地址以供受害人划钱,邮寄钱财。当划  

钱成功或邮寄到达时,此时就由虚拟空间转移到现实中来。如果行为人在发布虚假消息后,马上撤  

消。而且并未有人上当受骗,这就造成虚拟性结果的消失,还原为原来的状态。权利人也未受过威  

胁,而这就说明完成形态只能在现实中。  

五.网络诈骗的危害结果及一些建议  

1.  网络诈骗的危害结果  

英国政府义愤报告中显示,到2015年政府将无力监控一日千里的互联网发展,全国陷入无政府状  

态,届时,将由一些配备高科技的犯罪集团幕后操纵国家经济。  

2015年网络诈骗犯罪是否主宰全球,不管乐观还是悲观的看法。现在网络诈骗犯罪却是越来越  

多,越来越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伴随着网络普及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诈骗犯罪在犯  

罪的形成,特点上将出现更加复杂多边的局面。  

在美国连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都有过被诈骗过的事发生,而一般的消费者能不对网络诈骗倍加关  

注。这也是电子商务不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析家认为,消费者和经销商可能因诈骗损失巨大,官方数字很难统计,美国一个,咨询机构今日  

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全球范围内网上被骗金额为16亿美圆。该机构还推测,随着网上支  

付数额的增加,2005年一年网上损失的金额将达到57亿到156亿美圆之间。这取决于各国对反网络  

诈骗技术的投入力度。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相当大,它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系统正常的管理和信息  

造成严重的破坏,会叫人感到网上什么消息都可疑。另一方面也往往会直接严重危害其他社会的利  

益,叫投资者不知所丛!网络诈骗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要从造成的经济损失来看,还必须考虑社会  

影响。网络诈骗即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其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也非长大。  

2.  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一些建议  

第一.我国现行刑法第287条和第266条规定犯本罪基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  

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犯正罪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极重罪的,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笔者认为,对这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①应当提高法定最低刑而处以重刑,甚至生命刑。  

②建议广泛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比如没收作案用的计算机设备及与之有关的一切物品,设备;禁  

止犯罪行为人从事计算机网络有直接关系的职业等。笔者从互联网上一个BBS上获悉,美国联邦贸  

易委员会达成一致意见,裁定一个名为赫林海伟的男子终生不得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因为他利用电  

脑在线拍卖时,对25个人进行了诈骗。③建议加强国际间的司法管辖权协调,与尽可能多的国家签  

定双边引渡条约,加强国际合作。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2年4月24日表示,美国与其他12个国家  

将联手多网络诈骗活动进行重拳出击,并建立一个同意的数据库,专门整编网络消费者的投诉,并  

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消费者再成为类似诈骗活动的受害者。我们的网络化程度虽然没有美国那样发  

达,但是我过上网人数是世界第一,怎样保护消费者的网上利益,的确应该加强国际合作。④由于  

在网络诈骗犯罪中,青少年比例比较大,建议对青少年在此类犯罪的主体责任年龄上可做适当降  

低。  

第二.建议公安机关联合文化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对网络公司,网站,网吧进行严格监控,使得  

建立完整的安全系统和管理系统,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犯罪的发生。  

第三.阵对青少年此类犯罪的增加。建议,在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学校开设网络诈骗专题,从思  

想上,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未成年由于好奇是此类犯罪犯罪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建议对未成年人从金钱观,人生观上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6

前两起案件的案情很相似,都是针对北京骏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大学北路,以下简称“骏网公司”)实施诈骗的案件(以下简称“骏网案”)。北京骏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经营的“骏网在线”网站是用于点卡等电子物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而家住吉林省梨树县的马某(男,29岁,高中文化)在上网时发现了该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一程序设计上的漏洞,即用户在此平台上通过虚报利润、自己与自己交易的方式,可以使其账号内的虚拟货币“骏币”(“骏币”是人民币在骏网公司网站平台中的一种记账符号,当用户汇给骏网公司1元人民币时,其账号内就会生成一个骏币,因此人民币与骏币的对应关系是1:1)得以虚增。2005年11月10日至28日期间,马某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利用该漏洞,采取自己与自己“交易”,虚报商品利润的手段,骗取“骏网公司”返还的相应数额的 “骏币”,并予以转让后提取现金,共计获利折合人民币42 561.75元。2005年12月间,家住四川省乐至县的倪某(女, 26岁,大专文化)同样发现了“骏网公司”网络交易平台的这一程序漏洞,采用相同的方法骗取“骏网公司”人民币4000元。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马某和倪某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和有期徒刑八个月,罚金人民币二千元的刑罚。

第三起案件仍然是一起利用网络程序的漏洞诈骗的案件。2005年9月至10月间,被告人丁某(男,24岁,北京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臧某(男,24岁,北京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使用窃取所得的他人adsl账号和密码,利用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中国网通集团北京分公司赠送点卡活动中存在的程序漏洞,骗取100点虚拟卡点 (每张价值人民币10元)约57331张,共计人民币573110元(以下简称“网易案”)。后被告人丁某、臧某通过网络将上述卡点卖出,共获利367939元。法院以诈骗罪判处丁某有期徒刑十三年,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判处臧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剥夺政治权利二年。现此案被告人已提起上诉。

与传统诈骗相比较,网络诈骗的犯罪的犯罪主体呈现智能化、年轻化,犯罪客观方面呈现隐蔽性、连续性、跨地域性和高危害性等特点。其犯罪行为方式则一般经历以下步骤:

第一步,获取有权信息。有权信息包括访问权限,如有权人的身份、使用权限、密钥、通行字。“网易案”中,被告人丁某就是利用一种“黑客”软件盗取了几十个他人的adsl账号,并利用这些账号实施网络诈骗活动的。“骏网案”中,犯罪人获得“核心”资格则也属于这一步骤。

第二步,非法操纵信息或计算机网络系统。“骏网案”中马某等人的“自己交易”、“虚报利润”的行为,“网易案”中丁某二人的“重复登陆”行为都属于这一步骤。

第三步,兑现。即行为人通过各种手段将电子货币或其他有价值的虚拟货币、物品、符号兑换成现实的财物的行为。如“骏网案”中马某将骗取的虚拟货币“骏币”转让后提取现金的行为,“网易案”中丁某二人将骗取的“网易一卡通”卡点出售的行为等。

造成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网络犯罪收益大,风险小。网络诈骗的“投入产出效益比”是非常高的,而其隐蔽性、连续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使网络诈骗的侦破较之普通诈骗要困难的多。巨大的利益诱惑和较小的风险使进行网络诈骗活动的行为人前仆后继,有恃无恐。

其二、网络程序漏洞多,安全性低,给网络诈骗以可乘之机。本文列举的三个案例无一不是发现并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程序上的漏洞而实施的。而从被告人供述来看,这些程序漏洞其实都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这就如同家有万贯家财却又没有锁门,只等着别人进家来偷来抢。程序漏洞的存在,不仅使原本就有犯罪意向的潜在犯罪人以可乘之机,还可能诱发一些原本没有犯罪意图的人产生犯罪意图,特别是在道德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的网络世界。

其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混乱。即使存在程序漏洞,如果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那么网络诈骗其实也不一定那么容易得逞。而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计算机犯罪案件是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以“网易案”为例,据网易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讲,虽然丁某和臧某利用程序漏洞使网通公司向网易公司发出了发卡通知,但如果网易公司认真检查就可以发现丁某二人其实是在重复领取,只是因为一看是网通的客户并带有发卡标识就没有严格执行验证制度,从而导致了丁某二人诈骗行为的得逞。门没有锁好,看门人又没有尽责,丢东西只是早晚的事了。

其四、网络世界道德失范,法制观念淡薄。由于没有现实世界中那样有形有体、可触可感的界限和障碍,一些上网者便认为可以凭着好奇心自由驰骋,不受约束,甚至有时越过了“界限”也浑然不知。很多公众也认为网络世界不过是“虚拟”的,在这个世界中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虚拟的,不具有现实的危害性。他们可以认同现实界的盗窃与诈骗,但对于网络世界发生的这种行为却不不以为然。以“网易案”为例,两名被告人一开始对于自己行为的性质并不十分清楚,直到它们的诈骗所得达到几十万时,才开始感到有些害怕,决定收手不干了。在宣判时,两名被告人的家属对于认定两人为诈骗罪感到极为不解,甚至是震惊和愤怒。臧某的父亲当庭怒骂,其母则当庭晕倒。按其父亲的说法,臧某二人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根本不是犯罪。其母醒过来后则哭着说,原以为当天就可以把儿子领回家,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行为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鉴于当前网络诈骗犯罪猖獗的状况,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应对:

第一、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苍蝇不叮无缝儿的蛋”。网络诈骗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就是程序漏洞。而高科技犯罪必须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来预防。如果计算机网络程序的安全性提高了,那么这些网络诈骗的“苍蝇”们也就无从下“嘴”了。

第二、强化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是计算机网络的“第二道防火墙”。如果把网络安全技术比作“硬件”,那么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就是“软件”。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充分落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第三、健全网络诈骗立法。虽然具备传统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但是又不能不承认,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兴的高技术、高智能犯罪,制裁传统犯罪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合它。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认定加以明确。对于网络诈骗的累犯,笔者则建议附加适用“资格刑”,即剥夺其以后从事与网络相关职业的资格。

第四、强化对包括网络诈骗犯罪在内的网络犯罪的刑事司法工作。鉴于包括网络诈骗犯罪在内的网络犯罪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办理这类案件的司法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如今,我国已经有了专门“网络警察”,即公安机关中设立的“网络监察局(处)”,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然而,在审判方面,我国并没有设立一支审理网络犯罪的专门队伍,因此,建议通过合议庭专业化、选派具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及“专家辅助人制度”等方法加强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审理工作。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7

大学生防诈骗措施假的真不了,无论骗子手法怎么狡猾,只要保持一份谨慎的心理,仔细听其言、观其行,是可以揭穿骗子的假面具的,具体说来,可以从骗子的身份、语言、行为三方面去识别:

1、如何防止受骗。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决不为骗子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也不为蝇头小利而动心,不要企图从别人的“施舍”、“照顾”中获得实惠,也不轻易地让自己的钱财在无缘无故当中落入他人之手。

3、善于识别骗子反常和不合常理的言行。骗子在骗到钱之前的所有言行,可能全部都是胡编乱造的,至少其中有一部分是瞎编的。骗子在“演戏”过程中,会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反常或不合常理的言行,同学们如果善于把握,就可以识破其假面目。诈骗案中还有比较典型的是“语言”反常。

(1)诈骗分子的表情特点。第一,由于骗子说的是假话,做的是假事,必然是做贼心虚,提心吊胆,有的会面红耳赤,肌肉不舒展。第二,出于其生理机制发生变化,使得声带不正常,特别是在初次见面谈话和将猎物弄到手时,往往是语音短促,音色混然,声调低沉,发出轻微的不易觉察的声音。

(2)诈骗分子的语言特点。第一,他们的表达能力都比较强,口齿伶俐,能说

会道;第二,他们为了取得人们的好感,往往是甜言蜜语,阿谀奉承;第三,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他们往往是自吹自擂,夸夸其谈。

防骗措施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人的感情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流,既是主观体验也是对外界的反映,本身应该包含合理的理智成分。如果只凭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往往容易上当受骗。交友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

校园防诈骗应急预案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级安全有关文件精神和法规为依据,从维护学校及广大师生员工财产和人身安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做好有关的预防工作。

二、工作原则

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的工作原则,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好我校防诈骗的各项预防工作。学校领导、各部门要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和有效的措施抓好安全防范工作,切实维护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的财产安全。

三、常见的诈骗手段

1,、假冒身份进行骗钱

这是诈骗分子常用的诈骗伎俩,作案人常假冒学生或者学生的亲友等,以落难求援或帮助他人的名义行骗。 2、 拾物平分方式进行诈骗

这种诈骗手法比较老土,陈旧,但作案分子利用受害者的贪小便宜、财迷心窍的心理和特点实施行骗。

3、 以假手机掉包真手机的方式进行诈骗

这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骗术,该手段也渗透进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深受其害,诈骗分子经常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和贪图便宜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

4、假称学生发生车祸或疾病入院治疗需要费用的方式进行诈骗

近年来,针对外地学生家长进行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以招聘为名设置骗局方式进行诈骗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分担,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进行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6、以次充好的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对鉴别商品质量能力差,“识货”经验少又图便宜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行骗。

7、以骗取信任方式寻机作案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作案。他们利用青年学生疏于防范,感情用事的心理特点进行作案。

8、以消灾解难的迷信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作案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施骗对象的心理需要,他们常抓住受害人急功近利、焦虑等心理需求,以帮助消灾解难等为诱饵,设计骗局,达到其行骗目的。

9、利用网络信息设局方式进行诈骗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真假难以识别,犯罪分子利用这个特点,在网上设置骗局诱人上当。

10、以手机短信形式进行金融诈骗

(一)以短信“中大奖”的方式进行诈骗

这些是十分拙劣的诈骗手法,但作案人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大面积地“播种”,总会有人上当受骗。

(二)以套取信用卡、银行卡资金方式进行诈骗

近期出现的诈骗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实施金融诈骗的新方法,由于这类诈骗案手段迷惑性、欺骗性很强,已经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四、防诈骗措施

(一)组织措施

1、组织机构

组长:

成员:

2、日常管理机构

政教处为我校防诈骗工作的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时启动我校各部门,有效应对诈骗事故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二)具体措施

1、加强防范意识,做好预防诈骗案件的宣传。主要以校园报、手抄报、校园之声为窗口进行宣传。

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篇8

【一年间网民因网络安全损失915亿元】

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冒充公安、社保等部门进行诈骗和社交软件上进行诈骗的情况有增长趋势,37%的网民因网络诈骗而遭受经济损失。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人均损失133元,比去年增加9元。

【网民最反感骚扰电话超半数】

报告指出,经济损失是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以垃圾信息为例,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其中骚扰电话是网民最为反感的骚扰来源,电脑广告弹窗和APP推送紧随其后。

在诈骗信息方面,调查发现,76%的网民遇到过“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排在诈骗信息第一位;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信息,有66%的网民曾收到过;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部门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收到过“冒充苹果、腾讯等公司进行钓鱼、盗取账号的电子邮件”的网民占51%。

报告同时指出,“诱导用户点击”是侵犯网民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主要现象,其次是“预装软件无法卸载”。“APP获取个人信息、用户并不知情”排在第三位。

【网民最担心密码泄露】

据介绍,在调查中,网民认为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是“网络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网购记录”、“位置信息”“IP地址”“网站注册记录”、“网站浏览痕迹”、“软件使用痕迹”也是很重要的个人信息,应值得网民重视。

报告显示,72%的网民认为“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为严重,包括网民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

【网民应谨慎网银操作】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骗子会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用受害者的网银账号进行转账操作或开启快捷支付,之后通过木马钓鱼等手段,骗取用户手机上的短信验证码,进而盗刷受害者的网银。

专家提醒,网民在各类网站或机构留存身份信息时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在互联网上透露过多个人信息;预设各类密码时,尽量避开生日等容易被破解的信息;下载手机APP一定要在正规应用商店,认清名单标示后再下载,切勿随意从网络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

【保护网民权益须协同】

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负责人提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保护网民权益,要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网络举报,使用网络举报,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网络家园的浓厚氛围。

【新闻观察:网民权益保护】

今天的新闻观察员是许晓露。中国网民权益保护问题,事关数亿人之众,真还不是小问题。那么保护网民权益的对策又在哪里呢?

正是因为没有得当的对策,所以中国网民权益保护变得那么艰难。

【网民权益损失惨重 平均一年逾千亿】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从2014年起,已经连续发布了三年。我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年网民因各类侵权遭受的损失合计达1434亿元。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网民遭受的损失所有减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可是,2016的报告中,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915亿元,又增长了。这说明,目前我国网民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依然十分严峻,网民权益保护的现状与网民的普遍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

【法律保障、维权渠道尚不完善】

报告中显示,近两年,网民遭受经济损失大多是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前段时间,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五月份,厦门市公安局特勤大队抓获了一批非法倒卖、持有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上百万条。其中包含姓名、联系方式、职业等个人基本情况,还包括银行贷款记录,信用卡信息等,这些详细信息足以让一个人变得完全“透明”。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渠道,从“同行”手中购买公民个人信息,每条信息最贵不过三毛钱。有了这些信息,网络诈骗变得轻而易举。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网民的权益该怎么保障?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自身的特性,导致治理困难;另一方面,《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三年了,报告中的数据让网民陷入无尽的担忧,但是三年来,我们还是没有等到一个全面、系统、专门的法律体系和维权渠道,来堵上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来保障网民的权益。究竟有没有把网民权益真正当回事?!

【没有网络安全 何来网络强国】

上一篇:审计风险防范案例范文 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