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01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

体育是我国各类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文化生活的手段。它与智育、德育、美育、劳技教育有内在联系,对学生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0。但是有些群体在的升学压力下忽视了体育功能,认为体育影响了学生智力开发,或者把体育锻炼等同于体力劳动,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认识/"0。本文从以下 1 个方面阐述了体育在培养新型人才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青少年的体质愈强愈有利于他们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因为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潜力,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适当的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相融合不仅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也使文化教育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另外,良好的体育手段的运用,还可以促进某些特殊智力品质的发展,如观察力、判断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另一方面,智力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因为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是以健全的智力发育为基础的,所以,智力的开发与体育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相伴而生的。随着现代学校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认识活动量的加大和强度的增大,对学生身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的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曾有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耐力素质普遍下降,大学生下降幅度最大,大学生体质状况差表现在耐力和柔韧性素质差,肺活量处于停滞或下降趋势,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以上结果并不是偶然的。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中只重视应试科目,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而不“视”,重智轻体越来越突出。而大学体育,只重视技术和技能教学,轻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了身体状况与学业不相适应的局面。

因此,忽视学校体育功能是有害的。

2体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例如,体育的团体比赛体现了团队精神,是衡量德育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到正规的体育目的的教育,小到日常的集体活动,都对德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体育目的的教育,可培养学生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也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锻炼、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通过集体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品德,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遵守体育规则、发扬体育风格的优良思想作风。人的“身”、“心” 是相互联系的,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再现人的心灵世界,反过来,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调整人才对体育的追求,从而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动作技能、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运动可以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自觉加深对体育科学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充分而有效的体育活动,使人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是实现德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竞争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合作可以增进友谊、团结互助,使大家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凝聚在一起。总之,体育不但是体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3体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本身就包含有美育的因素,这在体育美学上称之为体育美。体育美即美的本质特点与体育诸因素的融合美。这种融合美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身体美,它是以骨骼、肌肉、姿态、形象等外在的因素来衡量的,是一种直观的、具体的、容易评价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常伴随着服装、发型、装饰物等市场因素来影响人,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反复学习和模拟较易实现的一种美;二是精神美,它是以体育目标追求的理想美、自觉履行体育规则的道德美、顽强拼搏的意志美等内在因素来衡量的,是一种含蓄的、抽象的、容易掩饰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常以心理上的感受或思想上感悟打动人、鼓舞人,给人以美的陶冶;三是技艺美,它是以精湛的体育技艺 /花样滑冰、各种体操等0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美的鉴赏能力,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背景的,是经过艰苦的体能训练、漫长的技巧揣摩和独特的的美的创造共同形成的。这些内容表现为体育的要求,其实质是融合着美育、渗透着美育的综合培养目标。因此,发展体育运动,增强的不仅是体质,更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健康美。

4 体育对劳动技能教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能提高青少年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能力,促进劳动技能教育的发展。因为生产活动需要劳动者具有动作的协调性、体能的耐性和一定的生产技能。这些必要条件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培养和训练。同时,有些体育竞技上技术和技巧应用到生产劳动中时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体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单纯地以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活动的观点和做法是不科学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大幅度改变,生产劳动中的体力因素正在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高科技的现代生活,但仍然需要培养劳动技能,而体育训练是直接、有效和简便的培养方式。总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能够为实施好劳动技能教育打下基础。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全面发展又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方针。所以,学校体育应受到充分重视。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现代化科技人才的挑战都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其次,应当注重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抛弃单纯的技术教学,把运动技术融入健身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以便更好地接受综合人才体能的考验。最后,应当注重学生整体体育修养的培植,抛弃单纯的“育体”,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让学生在追求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会思考如何做人,即形成体育人格。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以更好发展,人格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1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2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称审美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外,增加科学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增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鉴赏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科学美、发现科学美,以激起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为创造科学美奠定基础。

(四)体育改为健康教育。概念表述为:“向学生传授健康、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包括“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生理知识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养成”和“心理障碍的预防、调适和矫治”三部分。这一改变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点。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3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

综上所述,深入开展对于美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内在关系的探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加深初中美术教师对于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理解,进而真正实现美育同德育、智育以及体育等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初中阶段素质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4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独立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政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政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人类社会的新世纪在人类社会的高科技的发展中向着人们走来。我们中国几经磨难,终于找到了“科教兴国”的法宝,重现了人类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根本。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针,把我国的教育制度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转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形式变成实际,以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教育目标为宗旨。培养出适应于国家千秋伟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来,使我们的后代,个个都成为道德好、智能高、身体强的人才,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5

[提要]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武术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民俗风情、健康观念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正因为它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它不仅能增强习武之人的身体心理素质,而且对其思想品德、审美艺术、文化科学和劳动等素质的加强也大有裨益。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由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素质指标组成。

2.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本质上,即从外在的和潜在的两方面去发展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在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施素质主体教育,这是一种着眼未来,以育人为本的新文化启蒙和建设。

二、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必须承担与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与武术教学无与伦比的作用不谋而合,此所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一种积极推动的作用。

1.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前提条件。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中介层,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基础机制。所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是要培养与提高反映在身体结构与机能上的各种特点和各种心理特点与心理品质,促进和完善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以及身体的结构与机能。而武术历来是“武”、“健”并重的,与其它运动相比,对人体各个肌肉群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而锻炼方法也有所不同,注重“内”与“外”的整体修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武术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武术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身锻炼能力

武术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武术动作、套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武术讲究道德——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武穆王岳飞”,这种冠以“武”字的封谥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武德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强身建体、防身白卫,同时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心胸开阔、有正义感的人。武术中的道德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武术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武术教学要求学生互帮互学,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术差的学生,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智为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武术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长期练武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学习是很苦很累的,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的优良作风。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武术教学依靠师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品享武术动作的意境神韵。还可以品享醇厚的武术文化,感受到形、神、力、健的韵味。通过对武术的教学进行智能教育,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武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武术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了解和领悟我国深厚的武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国际武术套路等,都有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4.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价值,而且富于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动作交替变化形成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其套路运动变化更是使人的情感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武术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通过武术学习和观赏可以感受和意识到武术博大精深的美:武术套路既有长拳以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美,又有太极轻柔之美…;而散手则能感受到柔韧美、力量美、敏捷美、机灵美…。从而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武术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武术的基本技能。因此武术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武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武术学习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学习武术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爱岗。

三、结束语

武术教学十分有利于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搞好武术教学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搞好武术教学,通过武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6

由上简述,可以看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学校的体育不仅是为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它的本质特性是促进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和谐发展。那么体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作用如何呢?

一、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通过讲述课,特别是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在体育活动中,要教育学生适应变化的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完成复杂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2.体育活动要求组织严密,集体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结协作、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3.体育活动的竞争特点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创造、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而积极参加锻炼,增强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使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4.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学生富有吸引力,能把广大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从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和影响。

5.体育锻炼能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学生的体育锻炼不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他们讲卫生、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的优良品质,为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时机和有效的途径。

二、体育是学生进行智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增强体质是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教育的物质基础。

1.通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随之便提高了大脑的健康水平,这样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不仅为广大学生的切身实践所体验,而且是已被许多科学实践材料所证实。

2.通过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运行,这不仅训练了思维的生活化,而且有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技能和方法,这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智育的一部分。

三、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中的美育,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端庄的体态,进行形体美的教育。身体健康、姿态端正、体型匀称,这是人体类最基本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有两个生长与发育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从胎儿期开始至出生的头一年;第二个高峰是从十一、二岁开始至出十七、八岁止。尤其是第二高峰是青少年发育、培养身体形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无疑会给青春期塑造健美体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体育课教学及活动,教会学生优美的动作,进行动作美的教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技术时,要求学生的动作准确而优美,并在做动作中体会和抒发美的感情。例如:现代韵健操教学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有节奏的运动,是与音乐融为一体的体操项目。韵律体操能发展练习者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很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3.在体育活动中,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行为美的教育。如: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发展身体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游戏的方式不同,少儿在扮演角色不同,因而,所反映出来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品质亦不一样。据此,教师要根据活动的目的任务。科学地选择游戏方法,同是要及时观察学生的种种表现,针对活动中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通过表扬优秀行为和批评诱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灵美、行为美的教育,以取得美育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显而易见,总想来讲,“四育”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学校教育统一体。他们这间虽有区别,各有侧重,但更多的是紧密相关,不可偏废的关系:他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长远的重要的目标。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7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 层次

长期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目标中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技术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迫切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对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的相互关系作一个教育哲学层次的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制订学校体育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确定课程改革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如何理解与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社会、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具体态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

一、教育的构成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德、智、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述发展体育与智育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内在的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者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现代人和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

从以上对体育与智、德、美育内在联系的剖析中不难看出,体育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之基础和重要途径。用这样的观念和眼光来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我们树立未来的体育价值观,并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识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从对体育与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分属不同层次,体育还担负着前三育所没有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制订当前与未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分类时,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体育的目标模式,并将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未来的学校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外,还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和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体育应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校内外建立一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生活,为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国新一代的国民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2]吴翼鉴 论科学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J]体育学刊.1996(1):38-41

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篇8

一、教育的构成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项教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项教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从三个层次看“五育”的相互关系

当前,对“五育”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十分模糊,基本上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其一是把教育目标中的理论分类与课程设置的学科分类混淆起来,并由此将“五育”与科学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数学、物理、语言等是智育,思想品德、党团员活动是德育,音美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这种把“五育”分割开来的错误根源在于把理论思维中的抽象范畴实体化了;二是把“五育”并列起来,同时也就是割裂开来。“五育”是对教育目标进行理论研究时的科学抽象,因而不能并列地阐述“五育”的关系。那么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只有在从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综合过程中,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五育”的关系。尤其是需要指出“五育”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分别属于心理发展、身心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三个不同的抽象层次。后一层次内包含了前一层次的内容,又综合了本层次的新内容。

遵循从抽象到思维中具体的理论方法论,可以看到,教育目标的第一层是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抽象层次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智育、德育和美育。当把心理发展的目标同其生理基础联系在一起考察时,就进入了教育目标的第二层次,这就是体育。与前两个层次的教育目标相比较,更具体、更现实,不仅是前四育的综合,而且是将前四育中培养、获得各种知识和能力在个体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的最基本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第三层次。本文在此主要是要简单阐述一下教育目标的第二层次,剖析一下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相互关系。

三、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层次上提出的第二目标和任务,比前一层次具体化了。在心理发展的抽象层次上,生理发展暂时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因此从理论研究的逻辑要求来看,把体育与前三育并列起来显然是不科学的。当理论研究从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从对心理发展的抽象分析进入对身心发展的综合研究时,体育的位置便出现了,体育与前三育的关系也就清楚了。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德、智、美三育,而且从体育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述发展体育与智育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内在的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者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并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辉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现代人和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

体育与美育同样密切相关,人体健美是现代人审美追求的主要内容,而体育显然是塑造内在的心灵美。勇敢、坚韧、礼貌、克制、协作等高尚情操和良好心态,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所有这一切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在学校体育中不应属于副产品,而应作为与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主产品。

上一篇: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范文 下一篇: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