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9:19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化素养

1.引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4.结语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完成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将文化素养全面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素质及思想观念才能得以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对教学元素进行合理把握,对教学结构进行对应设置,从而形成完善、科学、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14:110-112.

[2]朱宁明.大学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探讨[J].企业导报,2013,08:227-228.

[3]魏小娜.语文阅读教学“流行语”的解读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2,09:44-49.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2

摘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隐性职业素养日益受到重视。要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2]蔡滟.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48.

[3]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14.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女子大学;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女子学院最初创办是由于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创了单一性别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使女子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量的男子学院开始招收女生,变为合校教育机构。现在,女性可以进入任何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目前,国内外关于女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必要开展比较研究,提升女性素养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中国女子高等院校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优雅女性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女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所谓女大学生优雅女性素养教育就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女大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旨在指导她们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是优雅女性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女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学院3所、女子高职学院3所,这些院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特色逐步显现、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和妇联组织系统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们是培养优雅女性文化素养的摇篮。女子高等院校高举“特色教育”旗帜,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培养高层高雅现代女性人才,关注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四有”精神的培养。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以培养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气质优雅、富有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的现代知识女性为目标。这种优雅女性素养特色教育可落实到学校的校风、校训中。山东女子学院的校训是“坤德含弘,至善尚美”,蕴含了对一名大学生应当具有的精神追求。坤德含弘,就是希望女院人要具有大地般的德行,具有大地般滋养万物而又无所不包的宽广胸怀。该校训体现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对学生陶冶性情、提升美德的要求,也是女院人自强不息、自我更新、追求志存高远、追求至善的内在动力。女子高等院校开设了许多女性特色课程,不仅培养了一批“特质”女性专业人才,而且传播了先进性别文化,扩充了大学课程资源。当前,女子高等院校优雅女性素养教育要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根本,针对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三观”以及道德与法律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女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女大学生尽早、尽快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三、韩国女子大学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韩国女子大学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截止到2012年,韩国现有女子大学14所,其中梨花女子大学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韩国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私立综合型女子大学。重视女性婉约气质和传统素养的塑造,既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也不忘在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树立女性人格中温柔贤惠的部分,使女性既具有传统东方意义上的女性美和贤良持家的品性,又具有基督精神宣导下宽厚、博爱、服务社会的美德。韩国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上,也相当重视对女性传统素养的塑造。首尔女子高等学校创办当初,提出“女子嫁为人妇的责任”,并确立了“妇德涵养”“率先垂范”的目标,旨在将女性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对女性的教育理念是“女子只有成为贤妻良母,才能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依靠”。淑明女子大学更是奉“贞淑、贤明、正大”为宗旨,培养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奉献的韩国女性。韩国女子高校以女性为专门培养对象,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淑明女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健全而有教养的文化人,培育透彻的职业观和专业知识兼备的专业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她们拥有服务人类的高尚心灵,具备创造性思维和道德是非观,同时具备成为一名全球公民的资格,也就是培养女性创造能力,建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其获得全球公民素养。

四、中韩女子大学的异同及借鉴

(一)相同之处

中韩女子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性别意识,追求男女教育权的平等发展,强调为女子提供等同于男性的教育。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女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女性的职业技能,给予了女性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并把女性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女性文化素养教育,致力于培育具有高尚传统美德和现代知识的女性,力推优雅女人。每项素养教育都以发挥女性特长、锻炼女性能力为目标,涵盖了适合女性所学的各类特色专业,体现了女性细腻心思、创意丰富等特点的专业素质教育。

(二)不同之处

基于女子大学办学的发展历史进程视角来看,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粗犷,韩国的女子大学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精细。韩国的女子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而韩国的女子大学不仅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同时,还注重培育女性领导力,培养美德和智慧并重的女性领导人。设置了诸多女性领导力培育专业,培养了许多杰出女性领袖。

(三)借鉴之处

韩国女子大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在女大学生文化素养特色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示例,值得借鉴。首先,要提升中国女子高等院校的特色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同时,强化特色学科构建,加强传统特色学科领域研究与建设,创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女性的领导力,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让更多的杰出女性脱颖而出。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提高女性的道德文化素质,指导她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优雅女性素养;要深刻理解女性素养教育的内涵,明晰女性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确保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巧针.美国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2]叶友华.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C].山东社科论坛传统文化与美德山东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4,(05).

[3]文春英,金恩净.韩国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4

(一)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应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

首先,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是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客观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指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诸如认真负责、爱岗敬业、踏实勤奋和满腔热情等。这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社会需求的重要考量指标。比如医疗卫生单位在聘用高职医学生时,都会首先考虑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他们可以容忍医学生在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某些欠缺,但绝不会容忍在医德方面的缺陷。但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仅靠具体课程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依赖于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教育和熏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满足“零距离”就业的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职工时更多地是从现实需求出发,要求新聘的人员能随时上岗,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然而许多高职生在就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并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无疑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因此,要使高职生在就业时实现“零距离”,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中突出职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培育应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

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要素。首先,职业素养培育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业素养培育”的特点。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社会基层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要建设一些能学以致用的实验楼和实训楼等,“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3]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建立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和实验室,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打造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外部环境。其次,职业素养培育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方式体现出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4]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开展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校园活动来促进校企融合,这对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信息交流、就业创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特色,并使学校的自身定位和特色不断明确,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而形成社会品牌。总之,职业素养培育与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实际上是统一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的。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并意味着职业素养就不重要。一个没有职业素养的人,即使技术很全面,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缺失而成为社会的祸害。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途径,其功能恰恰就在于它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突出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会让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与所学的技能相对应的职业素养的“全面”的人。

二、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

高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立足点,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全的性格。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又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创新理念,坚持走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一)理念:树立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偏重于“专才教育”,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由于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高校,特别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偏重于技能上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及道德水准严重缺失。在目前这样的一个重技术的时代,知识技能当然有其重要性,但人文素质同样也不容忽视,实际上,人文素质是构成职业素养的基础。1999年3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曾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国外教育学界在这方面的理念实际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在理工类院校中极其重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大纲还着重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对于攻读理学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部分,都有同等的硬性要求,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上8门人文课程。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在高职教育中,理应吸收国外这些先进理念,强化校园文化在熏陶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教育理念上突出以"职业素养培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

(二)原则:确立以“职业性原则”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应用型人才,从此定位来看,高职校园文化创新建设应该强调职业性特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必须更多关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内化”[5]。所谓职业性原则,指的是高职校园文化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突出体现在校园文化与职业素养培育的关系上。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应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服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职业素养培育交融与互动,并以此来推进学生整体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提高,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兼具技能与道德素质的新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最终达到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三)实践:探索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创新建设途径

首先,突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职业素养培育的途径。高职学生是整个高职教育的主体,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高职学生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因此,学校在教学、学生管理和各种社团活动中,都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真心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在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不断创新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应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一般来讲,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在第一课堂中主要以获得知识和信息为主;而在第二课堂中主要通过参与实践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重要阵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促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不断创新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还应着眼于时代精神。当前,和谐发展和与时俱进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时,不能离开时代精神教育这个主题。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素养,不仅要从能力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要从观念上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其次,积极践行高职“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院校与社会各行业合作中,客观地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缺乏持续、持久的推动力,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缺乏法律保障、利益驱动、安全保障和机构服务等制度和机制”。[6]因此,就有必要积极践行高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来推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结合”,将企业文化植入高职教育特色校园文化。高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和理念,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平等对待员工的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等。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觉地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从而为高职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保证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专业素质、道德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来拓展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除了自己创建校内实践基地之外,还要发挥高职院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的优势,组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中心(基地),通过到企业、行业工学交替、项目集群推进、顶岗实习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作风,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践教学中感受到职业纪律,提高职业技能,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此外,还要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的来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性人才为目的,因此,要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可以陶冶学生的职业情操。总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一般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功能,而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作为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的特征,并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只有清楚地认识职业素养培育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高职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礼乐素养教育;校园文化;礼乐文化;儒家文化

一、礼乐素养教育概述

传统礼乐文化体现在教育中,即我们所说的礼乐素养教育。礼乐素养教育对当下社会和谐、教育完善、公民的道德建设均具有重要价值。高校礼乐素养教育内容丰富,既包含一般的德育、美育,也包含人际沟通、职场的礼仪文化、家庭婚恋等内容。我国礼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养分,发展出了丰富的内涵。礼乐素养是礼乐文化的具体表现,其至少包含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而本文中的礼乐素养教育主要关注个体层面。从个体角度来说,礼的精神旨归在于“立人”,即孔子所讲“不学礼,无以立”[1],是在群体中确立个体主体性。“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2]。对于个体,礼的素养最低标准是规矩意识、纪律观念,更高的标准则是确立人格尊严与主体价值。乐的精神旨归在于内心的修养和情绪的和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因而,礼乐的素养都是对于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彰显[3]。礼乐素养教育中包含行为规范、人格、礼仪、艺术、心理等教育内容,其中有些方面如人格、规矩、礼仪、心理等是当下家庭与学校教育中薄弱的部分。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中,礼仪教育有所不足,美育则处于边缘位置。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欠缺礼乐精神的熏陶,导致其人格教育、心理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暴露诸多问题。礼乐教育之所以不足,一是当下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元及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二是对传统礼乐文化认识不足,没有可以遵循的实践标准。礼乐素养教育的缺失,也是知识技术等可量化的教育指标备受推崇,而人格、道德、社会适应性等这类难以量化的素养教育遇冷的结果之一。礼乐与艺术教育、美育、德育的不足,又成为影响学生素养水平的重要原因,如此往复,不对素养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就无法跳出这样的不良循环。礼乐素养教育要进行教育实践的落实,就需要具体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礼乐素养教育在汲取传统礼乐智慧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国际素养教育的最新理念与方法,如情商、意志、团队合作等。礼乐素养教育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应避免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实践性是传统礼乐文化根本属性,礼乐素养教育应该从礼乐传统中借鉴经验,保持其行知统一的可贵品质。高校学生对礼乐素养有迫切需求,他们需要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体味传统价值观传承千年的智慧、提升个人价值、展现个人价值、并深入接触社会,因此具备良好的情商和沟通技能对于学生适应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肯定的是,高校学生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有很高的热情,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经常座无虚席,学生喜欢通过社团、讲座等深入了解和体验礼乐文化。笔者所做的一项针对高校600人的抽样调查中,69.46%认为礼乐文化值得传承,77.8%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修身养性,都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礼乐文化的认可度很高。

二、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价值

礼乐文化渗透校园文化仅是礼乐素养的一部分,礼乐素养教育着眼于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提升,顺应其发展需求,因此,礼乐素养教育在高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价值。

(一)从个体成长角度来看,礼乐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高校学生处于个体成熟期,人格走向自主与独立,面临社会与生活,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个体的自主性体现为理性的人格和良好的价值观,及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礼的教育关注社会适应能力、个体与团体之间的协作、个体的自我省思、生命内在的自省意识、精神的秩序感和生命的敬畏感。社会无礼则失序,个人无礼会有精神层面的危机。礼打开了个体看待世界融入社会的独特视角,唤醒了个体身份自觉和价值意识,提升了社会、生命意识。品质道德不是知识概念而是习惯能力,人的品质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符合礼乐的言辞举止,相反,言辞举止的训练和养成又内化为品质道德。乐在当下包含美的教育及艺术教育如音乐教育等。乐不同于消费文化中的追星捧月、游戏网络、休闲娱乐,乐的内涵更大、层次更高,它体现为高尚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态度,既能够雅俗共赏又能鉴赏甄别,这是对于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情感的深层体悟。没有乐的修养和教育是难以理解乐的美、乐的善。对于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主动展现个体价值的高校学生来说,礼乐素养教育必不可少。

(二)从实践角度来看,礼乐素养教育落脚于生活

礼乐素养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礼乐体现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礼乐素养教育包括常识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占有更大比重。礼乐素养教育的实践着眼于人格发展和生活技能提升,着眼于解决个体面临的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规矩意识,按照人情原则、法律法规等为人处事便是对于礼的落实。礼的精神是秩序,包括法治意识、法制思维,要求个体“守规”,并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礼乐要求节制欲望,即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欲望也不能无限膨胀没有约束,节制欲望方能行有准则、事有法度。礼与乐的价值还在于帮助个体克服内心的迷茫与浮躁,坚守目标、耐住寂寞,不被名利左右。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学生发展压力有增无减,礼乐的和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等核心态度,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能量。礼乐素养是传统美德的基础,有益于个人的人格养成、艺术修养,有助于行知统一、形神兼备、身心和谐。

三、高校礼乐素养教育的途径

礼乐素养教育既然有实践性与常识性特点,那么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就应当解决落实问题。传统的选择与转化并行不悖,能够进行当下转化的才具有选择的价值。对于礼乐文化来说,其转化更偏重实践选择、更偏重学理,其选择与转化都是要解决见实效的问题。传统礼乐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更有助于寻求有效的传统礼乐文化转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设置专题课程及渗透专业教育

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让礼乐素养进课堂。首先,设置相关专题课程,将礼乐的相关素养进行合理的安排,将课程专题化、板块化。礼乐素养教育从课程上可以分为中外礼仪、家庭婚恋、服饰形象、音乐素养、语言修养等,因而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设置,以讲座、培训、情景体验等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学到许多生活、工作中实用的礼乐素养技能。专题课程的设置,更加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目的是能让学生即学即用。首先,专题课程师资应来自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以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其次,礼乐素养教育需要对大学开设的其他课程渗透,在相近的课程当中增加礼乐实践性环节。礼乐素养能让学生树立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确立严肃的学习标准。近年来,工匠精神备受推崇,其中不单单是技能的训练,更有心态地训练和对于文化地深刻体会。

(二)塑造“礼乐”校园文化氛围

在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当中,礼乐都有助于丰富、提升校园文化内蕴和层次。传统礼乐历来重视环境教育,在物质层面,可以利用承载礼乐文化的建筑、雕塑、场馆、标语等营造一种凝固的礼乐空间文化。在制度层面,礼乐文化有助于从高校学生心理需求、实践需求、个体需求出发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激发学生参与感、归属感、成就感。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制度如果更富人情味、人性化、创新性,则有助于培育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在精神层面,礼乐文化营造下的校园文化,无疑具有动人的魅力。当下校园里缺少传统礼乐更缺少礼乐文化的自觉态度,不仅缺传统也缺时代风尚,中西古今礼乐应该在高校有机交融,提高学生的礼乐素养水平。高校礼乐教育应该突破狭隘的时空感、历史观,纵览古今中外礼乐发展变化、差异、成就,为传统礼乐的现代性创新提供可能。

(三)搭建自主性学习成长载体

当前的新型教育理念中,大部分都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教学,也就是说,在礼乐素养教学中,一是内容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二是形式与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三是充分展现礼乐素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把重心变教为学,充分彰显教学的操作性可行性推广性。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自主性学习载体如社团、展演、重大节庆等都可以作为礼乐文化传播的渠道,学校应支持学生社团如礼仪社团、汉服社、国学研究社等的活动,组织举办如成人礼、女性的笈礼等传统活动,充分发挥礼乐文化教育的载体的实践性、交流性、对话性功能。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习礼习乐,体会礼的重要性,体会有仪式的成长过程,彰显重大节庆的仪式感,唤起学生对于礼乐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感到精神归属、价值使命、心灵觉悟、民族情感。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尊重个体表达,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善礼乐文化的现代传播。

四、结语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素质教育 实践体验

[作者简介]黄勇鹏(1980- ),男,广东汕头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韦莉莉(1978- ),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48-02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体验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实践体验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实践体验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职学生的学习过于功利性、金钱化,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2)道德素质严重滑坡。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心差、目无组织和纪律。(3)心理素质差。如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低、社会适应性差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4)职业素质的缺乏。由于学生过于追求功利,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诚信缺失、工作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实践体验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三大途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学制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因此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应重视实践体验及养成教育。在建设少而精的文化素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开展人文教育,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熏陶。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贯穿做人、做事的教育,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高职院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开设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

文化素质的实施首先体现在课程上。高职院校要改革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文化素质课程。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实施包括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和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主旨在于为学生提供宽范围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必修和选修完成学习。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要精品化,宜精不宜多,重质不重量;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和专业,多结合实例讲解,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应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便于学生接受等。

2.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在专业教学中探寻专业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及科学精神,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寻找出专业课程中反映出来的哲学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把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②

3.隐性课程。文化素质的培养除了开设显性课程以外,更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性。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艺术、社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表现力、创造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组织沟通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渗透到班队活动、日常学习、养成教育中,帮助学生在文化的培植中生成良好的人文素养。③

(二)注重日常教学与生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多开设能够增强学生实践体验的德育活动,利用多样化的途径实施体验性教学。为此,需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班级环境的建设。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班级环境的布置要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性,例如在教室里设置书柜,学生可将自己的书籍放在书柜里与其他同学资源共享。再如,还可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先进的人、事,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2.注重开设日常的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都有一个班级管理岗位和劳动岗位,并实行竞聘上岗及轮岗、下岗等制度,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同时定期开展班会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感受,也对其他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体验化德育要强调个体,强调实践,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④

3.发展良好的宿舍文化。高职院校大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是学生休息、休闲的地方。因此,体验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在宿舍层面上。学校要制定出系统化的住宿规则,并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方面,帮助学生自理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和自护能力,并学会生活,掌握生活常识等。

(三)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校园文化

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通过课程这一主要途径外,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优美、行为文明、设施齐全、精神高尚的校园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是校舍、教室的布置以及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如雕塑建筑、文化名人塑像等,从视觉、感觉上去影响学生。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文化建设思路,创造出精心、精致、高雅而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环境的审美化布置,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能说话”。校园物化环境建设既要遵循艺术化、人性化的原则,还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当中。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2.校园精神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要经常性的举办各类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科技竞赛、辩论赛、电影欣赏、主体班会、读书活动、文化讲座、名人讲座、就业培训指导等,增加公益性、集体性;营造良好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丰富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重视寝室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的影响;鼓励学生开设各色各样的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项目,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空间。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学生评定挂钩,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⑤

(四)开展面向职业生活的实训实践

实训、实习和实践是高职学生由高职职技教育走向未来职业生活三个循序渐进的重要环节,高职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培养要在实训、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

1.注重职业环境的营造。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要模拟真实工厂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化的、生动的实习场景,同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营造人文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强化质量知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锻炼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接受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组织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课外实验实践基地,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高文化、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重视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院校既要培养职业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又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合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使命。教育者在进行文化素质培养时,既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采用以往的空泛、灌输或压制的方式,而应将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感受性,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闫大伟.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2-06-08.

②(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5.

③周海波.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报,2006(11):54.

④李勇.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探新[J].职教论坛,2004(12):47.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大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10-03

经济与教育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肩负着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更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21世纪的中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且也需要文化的软实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其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存在问题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了具体规定。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品格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二是道德修养较差,一些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准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潘光旦大力提倡人文教育,他认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零碎的人,畸形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也就越不可能。”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帮助他们增强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等。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一)校园环境优势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大环境下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高校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受教育时间长、频率高。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内容上的优势。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多种类似课程的开设都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再次,高校教育具有形式上的优势。在大学期间,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有时间参加培养人文素养的各种实践活动。

(二)课程性质优势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政治性

政治教育是形成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种方针政策的教育,既是政治理论课程,又是政治教育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目标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志向。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思想性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教育,科学思想方法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等,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德育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德育属性。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且理论本身所具备的理论体系和解释功能,无一不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根据和教育部2005年的规定,高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案包括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然而,仔细审视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的实现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科学,与现实情况存在脱节;教材内容陈旧与重复问题较严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多为空洞说教,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学生不欢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原因。第三,讲授的理论问题对当今社会问题缺少说服力,无法解释现实问题,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人文素养的养分和精华。

其次,从宏观层面看,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存在形式化和工具化。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轻视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第三,授课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注重的是其政治性、理论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能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等任务,蕴含着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其作为必修课的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

其次,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丰富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陈旧,内容设置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其灵魂,更难以与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潮流同步。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教育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的生活化、多样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再次,从课程设计来看,要做到人文素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授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目前已有些高校通过组织系列讲座、艺术展等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最后,从课程实施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紧扣大学生的生活,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在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启发他们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安排不同案例,促使每个个体都思考如何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问题。学生在理解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完成了对这些观点的内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 顾晓静.“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J].江苏高教,2003(6).

[3] 徐东.“两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范志华.人文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5] 于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改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 宋合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7] 侯丽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8] 昂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9] 王秋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浅议[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0] 韩启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11] 田燕飞.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J].中国西部科技,2008(4).

[12] 刘兴亚.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3] 尹朝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出国与就业,2010(9).

[14] 何峰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15] 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素养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素养教育 功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7-02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的物态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是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教育是关于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校园文化对于人文素养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尤为明显。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工业化的产物,这种教育具有实践性,重视与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员工的人文素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待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1 塑造功能

人文素养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情感力量,既有能力要素,又有精神要素,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而这些品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职业教育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和人文素养。学校的校歌、校训、校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名校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本身就是一种熏陶和塑造。例如,国外有所大学,其动人之处在于学校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规定,在校园中任何两个人相见之后,都要相互微微一笑,以此表达彼此的情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学生,会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待人处事方面受到训练,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是很有益处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习文化课,有许多人整日沉溺于网吧、台球、游戏之中,这不仅消磨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形成,甚至会染上一些不良习惯。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重塑他们的人文素养,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向善的力量,可以克服掉一些不良习惯,使他们认真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校园文化可以抵消掉他们体内的多余能量,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校的硬件的改变是很难的,但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改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重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其优良的人文素养得以展现,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2 保障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对人文素养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特别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更为明显。制度是人类追求秩序化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一流的制度促生一流的体制,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向善,在不好的制度下,好人也不会作恶。校园是体现公平正义的地方,校园制度文化可以对人文素养起到保障功能。

学校的管理制度、学生活动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对于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制度的约束和奖惩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奖励是鼓励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制度措施,惩罚是规训和克制学生不良习惯的制度措施。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的优秀品质,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人生宇宙意识,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内化为一种做事的方法论,成为体内的血液。学校的制度建设需要先进的理念指导,否则,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反作用。校园的文化建设如同火车运行的轨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根本准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会起到制度保障作用。

有人认为,人性是善的,如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善端,正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人的四端,由此形成四种善良的道德品质―― 仁、义、礼、智。由“不忍人”之心推及“不忍人”之政,从而实现人类的大同社会。而又有人认为,人性是恶的,如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有欲望,需要礼法加以约束,节制人性中恶的方面。也有人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所谓人性善恶只是建构出来的,告子就持这样的观点,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告子又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认为人性如水,水无常形,见到什么样的容器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形状。恩格斯说,认为人性善的人是伟大的,认为人性恶的人更伟大,人性中既有善的力量,也有恶的力量,既有天使的力量,也有魔鬼的力量,二者时常发生争斗。而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节制人体内的魔鬼的力量,激励人的向善的力量,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保障功能,从而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抑制人性中撒旦的力量。制度是规律,是铁的法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保障人文素养教育的正常发展。

3 促进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促进功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校园的环境建设很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催化剂。在职业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功能更明显。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名技术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机器上的零件,这样人不仅仅是匠人,而是有创新精神的人。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创新性更重要,现代社会大机器生产中的一系列创造发明,都源于生产实践的创新,瓦特发明蒸汽机,斯蒂芬森发明火车,都是如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始终是人文素养教育追求的目标。中国目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提出,但要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做得更不够。如何使学生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名工匠,这就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发展的外在机制,是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内因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多个层次,对人格素养的发展特别重要,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

4 制约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制约着人文素养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牵涉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人文素养教育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受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的制约。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养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承担者。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约束人文素养发展的程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更新,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职业教育中尤其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发展,要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方向,就业是判断职业教育成败的一个风向标。职业院校必须向社会输送大量具有理论素养的技术工人,他们将直接和生产一线接触。他们可以直接创造价值,他们的所学的生产技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只是由于许多功利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遏制校园的低俗文化,发展有益文化,制约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不良倾向。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很快的,是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外在机制,制约着人文素养教育的长度和宽度。

5 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有灵魂才有生气,民族尤灵魂才会屹立于不败之地,学校有灵魂才可以加强学校的自我认同,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起到塑造功能、保障功能、促进功能和制约功能,是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外在机制和载体,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怡.教育的本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

[2] 胡显章,程钢.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

上一篇:运动损伤防治要点范文 下一篇: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