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08 16:57:46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1

从单个基因到生物种群,从基因结构到功能,《基因倍增与生物进化》是第一本全面阐述基因倍增在产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中重要作用的文集。之前是1970年版大野乾所著的《基因倍增造成的演化》,大野乾是这一领域的奠基者。基因倍增是生物新颖性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它机制还有基因突变与转座等。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80%的新基因源于基因(基因组)倍增;倍增产生的新基因生发了新的功能或表达模式,即倍增基因一新蛋白一新作用网络一新表达模式,最终催生了新的物种。本书中的范例多是经典的基因家族,如hox,globins,olfactory re—ceptors和mhc。多个物种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和二代测序技术使得生物学家能够在基因组范围检验和完善基因倍增的机制。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16章,逻辑性强;从生物进化到分子生物学细节,由宏观到微观,读者可以从任一部分开始阅览。第一部分含第1—5章,多方面阐述基因复制与保持机制的理论模型。第二部分含第6—7章,从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功能角度分析基因倍增原理。第三部分含第8—10章,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分析基因倍增机制。第四部分含第11一13章,用系统生物学(相互作用网络)来解析基因倍增的效应。第五部分含第14一16章,在物种水平分析基因倍增机理。

各章内容:1.基因倍增的生化和群体遗传学视角;2.倍增基因的功能分化;3.基因倍增保持——单基因到基因组;4.基因倍增与剂量效应;5.基因倍增的迷思与实质;6.基因倍增出现前后的生物进化;7.串联基因的倍增与其蛋白质结构;8.检测基因家族功能分异的统计学方法;9.集成种系遗传框架法研究后论文联盟生动物基因组中的基因功能得与失;10.种系遗传树的一致化;11.基因倍增质与能的成本分析;12.倍增基因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命运;13.进化和功能性视角下的基因冗余性;14.用种系基因组学方法研究鸟类基因倍增的进化动力;15.植物中的基因倍增和基因组倍增;16.脊椎动物的全基因组基因倍增与辐射分布。

本书各章都是由相关专题的著名专家撰写,他们在各自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不难看出,本书整合了基因倍增领域的最新进展,包含进化理论、数学模型、实验数据(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进化生物学专著。

本书适合生物学各个分支的科学家、教授、研究生,还有那些对比较基因组学、基因组进化、多基因家族分析有兴趣的学者。

魏玉保,博士生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2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戏曲,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被老百姓们深深喜爱,并以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灵活多样的展现方法,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民艺术家和无数优秀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戏曲精典剧目更是枚不胜举。我从事文化艺术工作――戏曲教学数十年来,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不变、赤诚不改。为了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搞好这门艺术,在以后的戏曲教学工作中有新的收获和突破,现谨浅谈戏曲教学,与业内挚友们共议,并敬请专家老师的指正。

一、戏曲教学,首先注意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指学员、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锻炼培养和教育。基本功即四功五法,就是基、武、身、把和手、眼、身、法、步。其中,基本功包括:腿功,即踢腿、正腿、偏腿、盖腿;后踢腿、控腿、三起三落等。弹跳:小蹦子、大蹦子、小跳、大跳、后飞燕、后踢跳。腰功、上顶、涮腰、翻身、点不翻身、平转等。毯子功:滚毛、叠筋、旋扑虎、抢背、壳子等。硬毯子功:前桥、后桥、虎跳、前空翻、串前扑、三百六、七百二等。身段功:走边、起霸、趟马、组合(单刀走合、双刀走合)单棍、双棍、棍子走边。水袖、扇子、以及技功性的甩发、帽翅、髯口、靴子功等。把子功:小快枪、小五套、大快枪、双快枪、单刀枪、双刀枪、大刀枪、钩刀等。所有这些,都是基础的基础,要求学员学生刻苦锻炼、教师严加培训,耐心指导,练习熟悉、并掌握过硬、扎实的基础本领。

二、戏曲教学更重的是专业技术教学。

在基本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注重专业技术教学。这里还需专业技术,通常演员的唱念做打,包括手眼身法步,把舞台上的实际应用。以及技术技巧性表演、翎子、甩发、帽翅、髯口、扇子、水袖、靴子功等、在舞台表演人物塑造中的具体运用和表演呈现,就是说着重教育学员,利用扎实的基本功,在舞台操作和实际运用中,要根据剧本、剧情人物性格、规定情景,进行实际的舞台实践。要做到身灵神会、神会贯通。唱念做打、都不是相互独立的更不是分割的,是综合,联系的统一运用,即唱念五汇、做表共融。唱中有念、念中有唱、说唱结合、以情代声、以声传情。表(演)与(演)唱相互结合。

我们还常说:“说的唱一样”好听。就是说,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的演唱技巧,例如,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老师在曲剧《寇准背靴》花园道饭一折中就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情唱法,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她把“今晚上这日子”唱,“实在是不好受”说,“想起来心里跳”唱,“让人把心揪”说,用专统的扭丝,自然、济、巧妙、自入地。

更有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马骐老师在曲剧《寇准背靴》中的帽翅功、髯口功、靴子功、堪称“三绝”,在舞台的表演都起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这些技巧性的表演都要求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表演技巧,所以在戏曲教学方面,要着重培养学员们的兴趣。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派艺术创始人马金风老老师在“一挂二花”中大量运用了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唱念结合的演唱技巧,她的脍炙人口的演唱倍受专家赞赏和专业人士尊崇,并使很多戏迷朋友们耳熟能详。又如《打神告庙》中“穆桂英”在演唱哭诉的同时,在表演中大量运用了水袖语言“水袖盘花”、“抖袖”、“甩袖”、“绕袖”、“挑袖”、“抛袖”、“背袖”、“车轮花”、“吊腰盘花”、“变化盘花”、“小云袖”等表演艺术手法把敫桂英性格善良、受尽侮辱、悲愤而自缢的悲剧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充分在舞台上。所以深入领会,刻苦学习,加强锻炼也正是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技术教学,还要注重创新,这不仅要求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这是因为,戏曲艺术是在创新中形成的,艺术教育是在创新中进行的,所以戏曲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行动,真正做到创新艺术,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发展。

三、戏曲教学的目的是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教学

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在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的同时,要具备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等。专业素质是专业技能,也是首当其中的,故然重要。但没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素养,思想意识,文化底蕴差、文化意识浅薄的艺术人才,是站不到艺术舞台上,同时观众也不认可的。就是说,戏曲教学要注意政治思想教育,使学员正确 评判人物,正确表现人物,才能正确塑造人物,要现解人物的思想性、历史性、哲学性、文学性、歌舞性、情节性、虚拟性、假定性、顺序性和载歌舞的唱、念、做、打程式化动物等。我们所说的思想性:指剧中人物的思想,就是说剧中的每一正反面人物、大小人物都有他的思想;历史性:即戏曲艺术的时代性,就是说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戏曲艺术的发展,要与朝代的发展相谐和,要与时代的脉膊相统一;哲学性:即戏曲艺术完美统一性;文学性:即戏曲艺术的文学内涵,语言风格的通俗流畅、雅俗共赏的文学价值观;歌舞性,即戏曲艺术的演唱与表演的机结合,并溶入歌唱、舞蹈形式,以增强色彩;情景性:即规定性景与剧本结构,人物性格的一致性;虚拟性,即,戏曲艺术的虚实和拟定性,这就是虚与实,有物和没物、固有和拟定的自然属性;假定性,即戏曲艺术的假设性和设定性,即某个人物、某种情况、某种事件的前因后果性;顺序性,即戏曲艺术的时间顺序,发展顺序、空间变化顺序、人物性格变化顺序、事态发展顺序等。这些具体的表演手段,都有具体的表演程式可循,且又规范严谨。

把人物思想化为自身思想把自身思想溶入人物思想,真实自然地呈现在舞台台。演正面人物,一定要演好、学好,并在实践中做好,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给予弘扬宣传,发扬广大。对反而人物的思想要给予正确评判,并给予鞭挞。无论演员或是演奏员,都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负,要在学到一定的技术能力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情趣。到舞台上以后,首先给观众一种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享受,把真正的道理、鲜活的人物,正确的思想,宣传、展示给观众,把错误的、反面的人物、思想、言论、行动,使观众给予鞭挞、回击,当真正的文化艺术的倡导者、先行者。

四、戏曲教育不能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

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一定的技术技能,并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素质、有理想、有道德、专业技术过硬,思想艺术境界较高的艺术人才和人民艺术家。因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就像教师必须具备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道德;医生必须具备求死扶伤的道德;军人必须具备服从指挥,勇敢作战的道德;商人必须具备合法经营,诚实勤劳的道德一样。那么,艺术人才,就要以艺为本,以德为上,宣传思想,展示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疾恶扬善,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形象大使。所以职业道教育也需要以“娃娃做起”,从学校教育开始,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科学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进而,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人才(艺术家)。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3

这就为博物馆进一步地挖掘自身的历史资源、挖掘当地特定文化发展现象,不断深化陈列内涵,更新展览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幅提升博物馆为社会、为青少年教化启迪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社会宣传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展

世界范围内早期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保存和科研,经过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以及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博物馆才逐步开始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而在我国第一座博物馆的建设宗旨即为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蔡元培先生提出博物馆重在科学和美育的主张,成为我国博物馆发展早期的社会教育理念。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经过战争的毁坏和战后的重修,中期发展阶段呈现出明显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立了大量的博物馆,基层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和公益性博物馆也蓬勃发展起来,不断加强国内外管理理念的交流,逐步成为了我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1.博物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博物馆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存基础总体上得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也得到提高,博物馆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国际博物馆协会有数据显示,在数量、质量、类型上占优势的国家大多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综合国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发达国家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而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博物馆的数量急剧增加,管理质量不断提升,标志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

2.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21世纪是依靠高素质人才开创未来的世纪,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新世纪,谁掌握了教育,谁就掌握了人才,从而掌握了未来。培养适合社会时展的人才,在家庭教和学校教育之外,还要加强社会教育,逐步实现社会和自身综合的、全面的发展。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终身教育的理想课堂,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通过实物标本的展览,对人们群众观念进行直观的、具象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在历史传统文化和先进科学知识的熏陶下,感悟民族精神,提升个人素质,逐步实现全社会的“ 终身教育”。

3.博物馆是进行美育的理想场所。蔡元培先生在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早期就高瞻远瞩,提出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先进理念。美感是高于人类社会情感的高级审美感受,必将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博物馆为群众的美感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的艺术品,群众通过参观一方面可以达到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艺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博物馆内的生物或植物,既能从表面上引起美感,又能增加生物进化等科学知识。这些展览品是专门为群众的美感教育设置的,是实现博物馆美感教育的基础。

三、提升县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1.立足本县,找准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方向。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在展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国家大型博物馆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县级博物馆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发挥县级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要立足博物馆所在县市的实际,探索适合本县博物馆管理的发展方向。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县级博物馆可以从此处着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地方志博物馆一方面为群众全面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提供了场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2.转变观念,发挥县级博物馆产业的优势。县级博物馆在管理理念上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提高县级博物的社会教育功能的首要前提是转变管理理念。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精神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县级博物馆要立足本县,根据本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产业是以博物馆为中心,树立品牌意识,根据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普展、文物鉴赏讲座、民俗文化展览等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精神食粮。

3.加强合作,拓展县级博物馆发展的渠道。只立足于本地历史文化和特色环境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会造成固步自封和文化的缺失。因此,县级博物馆要认清形势,加强与大型博物馆以及县级兄弟馆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积极的宣传活动,号召社会力量加入博物馆事业。通过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开辟出一条共同宣传历史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的渠道。加强与学校、机关的协同联系,建立博物馆教育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群众都能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事业之中。

4.在展览中融入新科技,创办特色县级博物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博物馆在进行文物展览时,除了运用传统的图片、文字等展览方式外,还应当采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来进行文物的展览。现代高科技技术的运用能够把展览文物所包含的内涵更加准确和全面展示给参观者,能够更好地加强参观者与展览文物的交流,不断激发观众对展览文物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参观者学习文化知识提供更好的条件。博物馆展览应该最大限度地还原社会生活和自然历史,让人们更好地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熏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在鸦片战争展示厅,博物馆可以多媒体技术给参观者展示一些鸦片战争的相关照片和声像资料,让参观者更好地认识到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培养参观者的爱国情操。

5.馆校共建勤联系,开拓教育新天地。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应着重加强联系,现如今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如此就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加强馆校互动等方式来加强校馆之间的联系,避免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真正落实校馆共同教育这项合作。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像少数学校一样,做表面功夫,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只有长效的教育机制,才能让教育从表面逐渐深入,长期发挥作用,取得源源不断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4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 教育

一、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准确选择竞争优势,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社会教育功能了。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挖掘博物馆自身藏品资源举办的基本陈列展览;第二类是馆际或国际交流展览;第三类是其他临时性展览。对于博物馆而言,不同博物馆的藏品带有不同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的标签,这是每个博物馆的特色同时也是每个博物馆的局限。博物馆应正视这种局限性,除基本陈列展览外,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藏品,本着资源共享、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则,实现馆际、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公众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鉴赏、探究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展品,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收获,满足、提升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对博物馆的信任度。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

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开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参考文献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5

关键词:和谐社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8-02

1 前言

居住社区无论是作为大自然中的聚居单元,还是作为城市中的空间单元,或者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都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作为更大地域范围内、更高层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仅仅依托内部要素和内部结构,而忽视社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不可能正常地发挥社区的功能。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全面关注社区的内外部结构构成,从多维的、立体的球形结构中,从社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寻找依据,用以指导社区内各要素与结构关系的调配与组合,营造良好的、宜居的居住社区。

2 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城市规划学科开始介入社区发展规划,通过对社区人口构成、分布特征、土地利用与现状、建筑及环境质量、设施配套水平、道路交通状况和社区管理水平等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规划目标和实施步骤、策略。规划着重在功能优化组合与提升、土地使用调整、交通优化与改善、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环境和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对策,同时兼顾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社区进步等方面提出相关实施意见。

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不只是概念上不同,在规划编制主体、方法和成果上都有差异。住区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兼顾环境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当前住宅市场运作背景下,委托方为开发商,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针对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并不指向明确的主体一社区居民,成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以物质空间实体的质量为评价对象。社区规划相对较宽泛,不具有明确的强制性,着重关注社区组织、居民素质、社区工作等非物质因素,部分涉及社区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等物质因素。近年城市规划学科介入的社区规划加大了物质空间和设施环境方面的内容,但与市场化建设脱离的物质空间实施要求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3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理念拓展

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要构建和谐社区,规划设计人员首先必须从狭隘的住区规划理念中走出来,拓展视野,广泛关注与居住社区有关的各个领域,在全面审视当前住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同时,全面把握和谐居住社区的内涵,实现理念的拓展。

3.1 从孤立的生活片断到连续的住居生活

当前的住区大多脱离城市的整体功能结构而孤立存在,住宅成了“睡眠的容器”、“自助式的家庭旅馆”,封闭的住区成为典型的“卧城”、“孤岛”,将本该在住区内解决的很多日常生活内容毫不负责地抛给城市,同时又无视城市的外部功能配套。在住区环境处理上,以安静的名义制造冷清,在行为研究与分析上,对居民生活与行为进行切片式的处理,忽视日常生活行为的完整性、连续性与复杂性。

居住社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建,居住社区规划建设首先必须回归主体、回归生活,以完整的日常生活为线索,确定社区的功能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空间布局,让社区从单一的功能中走出来,先自上而下的分析生活、分析功能,再自下而上的创造功能、创造生活,有了便利性、连续性,才可能有舒适性、宜居性。

3.2 从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到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统一体

虽然原有规划理论中明确了住区规划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组成部分,但在广大规划设计人员的实践过程中,物质规划一直是住区规划的核心,大多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考虑较少,孤立地分析个体的普遍行为及其活动的场所,而非群体间的互动,造成住区规划“见物不见人”的普遍现象。另外,由于住宅演变成高门槛的市场消费品,住宅与住区的物质利益性被放大,使居民大多无法顾及本该有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催生了住区规划过程中的物质片面性思维。社区的主体是居民,社区既是居民物质生活的栖息地,又是精神的家园。首先作为个体的人,对社区不只是有满足生理、健康等的物质需求,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对社区还有心理健康和精神归宿的需求。其次,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只有在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中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作为居民物质生活和社会活动场所的社区,必须具有物质与精神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相互作用、对立统一,才能发挥完整的社区功能。所以,社会规划必须走出原本狭隘的物质空间领域,走向物质空间社会文化的统一体。

3.3 从封闭的内部结构到开放的球形结构

当前住区建设的土地通过市场行为提供,无论地块的区位、规模、形态与周边的城市地区和自然环境有着何种关系,都被一道围墙隔离,开发商自顾自地在封闭的围墙内打造各种形式与风格的住区,城市的统一管理显得软弱无力。规划设计人员在任务书之下,也仅仅局限于在封闭的地块内进行建筑、道路、绿化景观、设施等的组合与摆布,造成大量住区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4 和谐居住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4.1 结构形态

4.1.1 规模。综合社区不得跨越城市主干道,基层社区不得跨越城市次干道,并不得跨越较大的自然分隔带。社区规模同时要保证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心和适宜的步行半径。综合社区以20000~50000人为宜,基层社区以5000~8000人为宜。

4.1.2 结构。采用综合社区一基层社区一基本居住单元(街坊)三级结构。基本居住单元(街坊)规模控制在100~150m,超过150m则失去良好的空间围合尺度,且不利于内部居民的相互熟悉与交往,低于100m给住宅围合布局带来难度,同时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造成影响。基本居住单元(街坊)规模按100~150m控制,居住户数一般在150~300户之间,在有效的邻里交往范围内,便于邻里互助。社区以基本居住单元(街坊)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有利于私密性和安全防卫,基本居民单元以外的区域宜采用半开放或开放式管理,便于广泛的社会交往以及设施的共享。(图1)

4.1.3 密度。在保证足够的公共绿地、公共空间以及充分的日照、采光、通风条件的前提下,达到足够的密度及容积率,以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土地浪费。

4.1.4 边界。社区边界明确,并区分不同的外部环境采用不同的功能配置与空间处理。临城市快速道路布置绿化隔离带,不宜布置商业和公

共设施,避免设置出入口。临城市主干道以办公功能为主,避免设置出入口或做特殊处理。临城市次干道以商业、服务业和文化休闲设施为主。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用地边界不宜形成封闭的消极空间,预留为街巷空间或公共步行绿化带。(图2)

4.2 道路交通

4.2.1 路网密度。城市次干道间距采用350~500m,采用高密度的支路系统,社区内支路间跟采用150~250m,支路划分的街区规模为120~150mx200~250m的长方形地块,城市中心高密度区可划分为边长100~150m的地块。

4.2.2 道路性质。城市快速道路和主干道以“大道”、“路”命名,城市次干道以“街”命名,城市支路及社区内道路以“巷”、“弄”、“胡同”命名,既标示出道路性质、等级与功能,又贴近传统街道文化和居民生活。

4.2.3 街道宽度。为了保证良好的街道空间尺度,促进社会交往、回归良好的街道生活,城市次干道道路宽度宜控制在25m以内,不得超过30m。城市支路和社区内道路宽度不小于8m,不大于15m,若大于15m,需设置绿化或休闲景观带。若交通负荷过大,则缩小道路间距,提高路网密度。

4.2.4 车速。城市次干道车速严格控制在40km/h以内,支路及社区内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控制在30km/h以内,部分控制在15km/h。部分街道结合社区商业或公共绿带作为步行街或准步行街。限速街道落实限制车速的稳静化处理措施。

4.2.5 出入口。基层社区主出入口设在城市次干道上,并尽量靠近综合社区公共中心、公园和公交站点,基本居住单位(街坊)设两个出入口,分别靠近居民主导出行方向和社区中心。

4.2.6 步行道路。步行道路联系社区中心和各个基本居住单元(街坊),并与社区外的城市公共绿带和公园等形成较便捷的联系。

4.2.7 停车。综合社区中心建设专门的社会公共停车场,基层社区中心和商业街道配建适当数量的停车位。基本居住单元(街坊)内除少量采用地面停车外,尽量采用地下方式,大中城市停车位配套不少于户均1辆。

4.3 公共设施配套

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应打破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机械的等级配置模式,在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社区发展规划层面进行综合调配,明确配套要求、规模、数量及位置,社区建设规划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并采用开放式经营管理。既有利于形成真正贴近生活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又有利于市场运营和资源有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图3)

形成明确的社区中心,综合社区中心在城市次干道交叉口一侧成片布置,并形成公共步行区,避免在交叉口周围采用“四大金刚”的模式,影响城市交通的同时打破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基层社区中心宜在社区中心地段布置,并与社区公共绿地相结合。公共设施的布点综合考虑适宜的步行半径和便捷的步行网络。

4.3.1 商业。沿城市次干道和社区街道两侧布置,重点放在基层社区中心通向综合社区中心或城市公园的街道两侧布置。

4.3.2 布局。充分分析社区居民主导的出行轨迹和出行方向,各项公共设施在主导出行轨迹沿线布局,点线面结合,形成连续的公共生活空间,保证足够的活力,促进不同活动人群的广泛交往。

4.3.3 混合功能。在社区中心、社区街道、社区入口附近,适度保证功能的混合使用,以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强化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社会交往的广泛性。

4.4 住宅与建筑布局

4.4.1 住宅形式。提供多样化住宅,在基层社区内以基本居住单元(街坊)为单位配置不同的住房标准,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居民的购房需求和混合居住,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交往与互助。

4.4.2 适应性。保证住宅室内空间灵活可变,满足不同家庭生活空间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为家庭人日结构变化提供合并、分解、重组、改造的可能,部分地段住宅适应将来改变建筑功能性质的需要。

4.4.3 住宅建筑布局。以基本的居住单元(街坊)为单位,住宅尽量采用围合式布局,尽量减少高层板式住宅,避免点式高层住宅的板式拼接。

4.4.4 架空空间。靠近公共中心、社区公园、街坊公共绿地的地段,适当设置架空空间。

4.4.5 体量。建筑体量多样化,沿街住宅采用适宜的高宽比,创造丰富的建筑景观效果。

5 结束语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6

关键词:对抗;本质;对称破缺;特征;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18-05

Discussion 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Attribute ofMedium Struggled Events

――The Cultural Theory of Ball Games

YU Fei1, ZENG Yu-hua2, LIU Yang2, XU Wan-lin2

(1.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Bas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 Shaanxi China;

2.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48,Shaanxi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ranscendent essence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struggled attributeof event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ideas for medium struggled events and culture characters of ball games. Beginning with of ball games something substance prescribed, it discusse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e attribute of medium struggled events with symmetry-breaking theory.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ball which has the perfect symmetry become the most comprehensive medium in antagonism because it has the most stabl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he ball activiti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derivative attribute such as antagonism medium,non-scale of judgment standard, complicated act process. Besides, the ball games which objectively have a function that can improve human abilities of comprehending and rebuilding nature direct at mediu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valueof ball games does not only belong to the domain of theory knowledge but also to categories of goodness.

Key words: struggled; essence; symmetry-breaking theory; feature; function; value

投稿日期:2010-09-03

作者简介:鱼飞,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1 对体育文化的“超越”本质及球类项目归属的思考

1.1 体育文化的“超越”本质及竞技运动项目二分法的困境 学者易建东、李力研、周伟良等在论及体育的文化属性时,都指出“超越”是最为本质的特征。其中,易剑东认为“创造和超越是体育文化最具有文化学意义的功能”[1];学者李力研则指出,“优胜劣汰”、“超越别人,战胜对手是“形成竞技运动比赛的原动力基础”[2]。显然,体育运动中的“超越”是人类机体本质力量的比较性差异,必然是通过机体 “对抗” 的方式达成。基于这一重要事实,“对抗”就成为体育理论和训练实践的基础理论问题,因为越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越能清晰的对事物归属加以辨析,但我们研究发现,目前通用的两种分类法都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种是将项目分为对抗性项目和非对抗性项目,这种分类实质上否定了体育的超越本质,在实践上忽视对抗环境对运动员技术运用的影响,如在训练中技术良好稳定的跳高选手朱建华在比赛环境下却往往发挥失常,美国天才射击选手Matthew Emmons也是在紧张的气氛下,两次在绝对优势中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第二种分类承认体育运动的对抗实质,将运动项目分为直接对抗类(身体对抗)和间接对抗类(非身体对抗),如:格斗类是典型的直接对抗类项目,田径和体操类是间接对抗类的代表,但是,这种分类在实践中也存在重大的缺失,即:球类运动的归属缺失。根据形式逻辑的原则,母项子项之间必须互相排斥,这样,球类项目类属就不得不被肢解,如篮球、足球、水球等属于直接对抗类项目,而排球、网球等则属于间接对抗类项目。那么,为什么根据体育的“对抗”本质依旧不能将球类运动独立分类出来呢?事实上,关于球类的归属及其分类的依据问题一直是运动项目分类上的难题,而绝大多数球类运动的文献或研究都对其避而不谈,而这也是本文试图探讨的。

1.2 竞技体育项目的三分法与球类项目的“对抗”本质 事实上,上述分类都属于形式逻辑中的“二分法”,即:“如果我们把一个母项划分为这样两个子项,一个子项具有某种属性,而另一个子项恰好缺乏这种属性,这样的划分就是二分法”[3]。在理论上,直接对抗类和间接对抗类具有矛盾关系,即符合子项不相容这条规则,也合乎穷尽母项“体育项目”这条规则,但问题是,二分法中明确的只是身体直接对抗项目类具有的属性,而后者确定的只是它不具有前者的属性,即:“间接”具有哪些属性,我们是不明确的。由此,我们在形式逻辑的框架中就能发现造成球类归属“困境”的可能线索,也就是说,球类存在对抗的特“质”,只是其隐藏在混沌中,因此,只有超越二分法,对“间接”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找到球类运动独立存在的依据。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对抗”意味着“以对手身体为目标”,那么“间接”就隐含两种指向,即通过预设标准或中介物比较,这样,竞技项目就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身体对抗类。参与者以身体或身体的延伸物为工具,以对方身体为直接目标,通过使对手丧失抵抗能力或取得有效得分战胜对手,如柔道、摔跤、拳击、跆拳道等;二是标准对抗类项目。参与者展示自身的能力,通过客观或主观的标准尺度进行评判,确定差异,如田径、游泳、自行车、水上项目、举重、体操、跳水、马术、花样游泳、艺术体操、蹦床等;三是介质对抗项目。参与者通过对介质物更为有效的控制,战胜对手,如球类。在介质对抗类项目中,参与者控制的直接目标是介质物,而这也是球类区别于其它类属的本质规定性。可以看出,体育实践中的人们往往忽视了二分法的逻辑特征,故球类项目出现了归属的困境,基于这种原因,我们认为在以“对抗”属性为依据对体育项目进行全集分类时应该慎用二分法,而应该将各子集的外延尽量明确,这也是我们提出“三分法”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文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抓住了竞技运动最为本质的“对抗”属性,运用对抗形态的三分法将球类项目从体育项目全集中剥离出来,这将对我国球类文化以及训练理论研究产生有益的作用。事实上,由于球类的理论归属不确定,使得我国的球类基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研究,理论的指导优势难以形成。根据董阳,孙麒麟的研究:1987-2005年,国内球类运动的文献数量中,运动技术水平研究占85%,而相关的文化理论研究屈指可数。在1997-2005年,球类研究主要分布在技术(25.7%)、战术(15.3%)、身体训练(34.3%)、心理(10.4%),球类文化理论的研究几乎为空白[4]。同时,球类的归属问题也影响到训练理论的研究,以 “项群训练理论”为例,其竞技运动主要分类体系中,球类就肢解和约化为同场(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和隔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类,由于没有将球类纳入同一范畴,项群训练理论在依运动成绩的判定方法分类上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出现了五大类七亚类的庞大体系,如果面对Occam’s Razor原理锐利刀锋的拷问,这一分类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综上所述,体育项目依据对抗属性的“三分法”发现了隐藏着的介质对抗类项目,使球类项目有了清晰的逻辑归属,但是,这却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介质对抗类项目总是以球类项目的形式出现?”的问题,而这也是解释球类运动繁荣之谜和建构球类文化体系的关键。

2 球类活动繁盛之谜与球类的本质属性

2.1 球类活动繁盛之谜及其研究评析 就体育文化的范畴而言,介质类对抗类项目集合约同于球类运动,其介质物多以球体实存,从此意义上说,回答了“为什么介质类对抗类项目总是以球体出现?”的问题,也就建立了诠释介质对抗类项目本质属性的逻辑基础。关于球类运动在人类体育的繁盛之谜,学者们的回答是不同的,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是卢元镇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球具有不稳定的结构,稍一碰动,就会发生位移。球又是一种非常容易稳定下来的物体,可以在任何位置上变动态为静态,变静态为动态。所以,它是最听从指挥的,把它变为游戏的器具,可谓得天独厚”。[5]但问题是,球体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根本的存在形式,其结构是“最稳定”的,从能量、动量和动量矩守恒的法则看,球体的运动状态是“最不容易”受其结构影响的,故在“任何位置上变动态为静态,变静态为动态”显然有悖物理的基本法则。学者薛岚的观点相对理性,他认为,“人类将球作为游戏的器物实为必然,球的重心特点决定其易于滚动,因为有了规则的外形,易于掌握其飞行的方向和速度,后来球又增加了弹性,这就使球的运动增加了许多变化,于是大大的增强了其趣味性,也更符合作为人类游戏工具的要求”[6]。在这一观点中,已经涉及了球体稳定的动力学特征,但球体“弹性”的历史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球体的物质性规定了其固有属性并不会增减,球体运动状态是遵循时间平移不变性的。刘建和先生则是从“游戏论”的观点探讨这一问题,他认为,球类活动受人喜爱的原因恰与游戏“研究不熟悉的使其成为熟悉的东西;将熟悉的东西做有规律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尽可能做些变异;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变异反复进行组合,以上各条均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的特点相吻合[7]。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它将球类活动等同与游戏,依然没有回答“为什么只有球体能够如此广泛的介入”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既往的观点或多或少都忽视了对球体本质及其固有属性的研究,我们认为,对球类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球体的本质及其固有属性的正确认识上,否则,我们既无法将球类从体育泛文化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其自身的意义,也不能建立起科学的球类文化和训练体系。

2.2 对球类活动本质属性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辩论篇》、《分析篇》和《形而上学》中说:“定义是表示事物的本质的短语”,他认为,“本质就是这样一种特有属性,它能推出或派生出一切其他特有属性,但是他自身却不能从任何其他特有属性中推出或派生出来。从本质推出或派生出的特有属性,就是固有属性。”[8]这提示我们,严谨的球类科学研究必须从定义入手,从本质出发去追寻其规律,否则必然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球体最言简意赅的定义是:一中同长(的平面)谓之圆,圆之立体谓之球。沿着这一物质规定性,人们一直在关注球体,人类先哲很早就注意到了球体在感官上的和谐性,曾经提出“数学和谐性是关于物理世界基本秩序的本质核心”思想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球体是立体中最美的形态”。人们还发现,球体具有在相同体积下是所有形状中表面积最小的特征,普里高津耗散结构“最小熵增”原理和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则证实了这一形态特征具有理想的保守和最小耗能效果,因此,球、圆和运动走直线等也是宇宙最普遍、最根本的存在和运动形式。但遗憾的是,研究者时常忽视这些相关研究领域成果的丰富内涵,那么,球体“最美”、“最根本”、“最普遍”的形态能够“最广泛”的存在于介质运动中的必然性是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所以用“最美”来评价球体的原因,在古希腊罗马艺术史中是有线索的,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波里克勒特在《法规》一书中写道:“身体的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9],从中可以看到,比例与对称是古希腊人“美”的观念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中世纪美学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把对称与和谐理解为美,圣・托马斯认为完整、匀称和显明是美的“三要素”[10],其中,比例或和谐倾向于描述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抽象关系,对称则侧重于事物具体的结构或形态,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黄金分割是最美妙的比例关系,而球体则是最美的结构。众所周知,“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的表达”,[11]这就提示我们,探索球体最完美的结构对称性及其功能应该是解开球类运动繁盛之谜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对称――对称破缺”理论对球类文化加以研究。1951年,德国数学家魏尔(Weyi)提出了对称普遍的严格的定义:如果一个操作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则系统对于这一操作是对称的,而对称破缺是指系统变换时出现的变化性和差异性。该理论认为,混沌之初,世界完全对称,没有差异亦不可不可观察。随着对称性的丧失,世界逐步分出了层次和类型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物质世界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景观,正如P・居里所言“对称破缺创造了现象”。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该理论是科学和文化研究中的奇妙方法和富有启迪性的理论前导,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球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等问题,根据这一理论,球体的对称和破缺具有多样性,其中最直观就是空间对称,包括形象对称和结构对称。形象对称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对称,如球体就包含了镜面对称、中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形式,是自然界中对称元素最多的立体形态,但是,现实活动中球类的对称又不是绝对的,如球类的缝制线、气门、色彩等非对称因素的形成及其差异使抽象的球类形象出现破缺,球类形象日趋具体化、复杂化、多样化,正是这种对称与破缺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丰富、生动、多彩的球类形象世界。比形象对称更为深层的是球体结构的对称性,它同样包含着对称与破缺的矛盾,如中国新石器早期的磨制石球、陶弹丸等实体球就具有高度的均质化对称结构特征,随着对称破缺,对称元素逐步减少,对称层次逐步加深,球类的结构形态日趋生动、多样和复杂。如:新石器中晚期南方出现了非均质结构的空心陶制球体;龙山文化期出现了实体的“胆-囊”二级结构,如充以毛发的“鞠”等;汉唐出现了充气的“胆―囊”结构的蹴鞠等;现代则形成了“胆―囊―膜”结构的球类,如“飞火流星”、“团队之星”和“普天同庆”等。结构对称的破缺也导致了球体运动功能的差异化化,使得球类活动形式趋于多样,如以滚动见长的保龄球、地掷球等;肢体可以自由控制弹性形变特征明显的篮球、排球、足球等。如艾米内特定理所指出的,在对称与破缺的理论体系中,对称现象背后有极为深刻的守恒内涵,我们这里最为关注的是“几何对称性制约着物理客体的动力学行为”[12],物体空间对称元素越多,其功能越对称,其动力学行为越稳定。这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球体具有最为多样的空间对称元素,其结构最为稳定,其动力学行为最有规律性可循,因此也最容易被人类所认知和控制,可以说,球体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上具有的最大稳定性(而非不稳定性)的特有属性才使得球体成为介质对抗形式中最基本的介质体。而这一点恰恰也能够被体育“fair-play”的文化伦理所印证,我们知道,“play”的价值尺度是公平,故只有在运动中能够最大程度排除偶然性的物体才能够最有效的充当介质物,对于人才具有最大的确定性和可控制性,才能够最为真切的反映竞争者真实能力和水平的差异,“play”的人才可能获得最大的“fair”,相反,绝对的不确定性只能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及其本质力量的消亡,一切都成为上帝的骰子,这属于“”的范畴。

3 球类活动的文化属性

3.1 体育文化与球类文化属性研究的层级关系 对于球类文化的属性而言,界定其在体育文化体系中的层级关系是研究的基础,学者薛岚认为:“相对于球类运动文化,体育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宏观性。因此,仅从体育文化的层面考察尚不能完全反映球类运动的文化特征,球类运动的文化特征更具个性,所包涵的内容更为直接、具体。”[6]我们认为,目前球类文化属性研究在整体趋势上存在着一个重大的“歧解”,即:在逻辑层面上把球类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部分”,而非“子类”加以研究,导致球类文化功能研究与系统的自然质、结构质和系统质层级[13]区分不对称。例如,有学者在研究球类文化的功能属性时,就忽视了研究对象所处的层级及其蕴涵的“在分类阶层中,上级特征是下级共性,下级共性是上级特性”的关系,没有从球类文化的下级形态入手归纳,而是根据体育文化的特征加以“具体化”演绎,将球类文化的功能与体育文化的“娱乐”、“健身”、“教育”、“商业”[6]等功能等同,目前,在相关的研究与教材中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该类问题在形式逻辑的概念体系里是有严格规定的,即:“被定义项应该等于种差加临近属概念”,其中种差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被定义项与临近属概念中的其它种属区别开来,显然,目前球类文化属性研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从项目类属文化的功能角度看,体育文化的自然质功能就是“健身”、“娱乐”等,而这些也是所有体育项目自然质功能的共性特征,并不反映球类项目的种差,故无法将球类和其它项目种属的文化属性区别出来,所以,球类活动文化属性研究的问题不是球类是否具有其上位属概念的共性结构、功能与规律,而是要揭示其独特物质规定性之上的种概念,从而在抽象的、普遍的体育文化体系中建立球类文化的鲜活的、具体的、特殊的意义世界。

3.2 球类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固有属性 事物的属性源自事物的物质规定性,球类文化现象的物质基础是球类介质的存在,这是我们探求球类文化特征的基础。我们认为,球类活动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即:以球体或其衍生物为介质,以对球体更为有效的控制为手段,实现参与者活动的意图,展现出参与者超越对手的本质能力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活动。从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可以派生出如下固有属性:一是对抗的介质性。由于参与者的直接目标都指向介质体,其行动目的在于争夺控球权,即使身体出现接触,也属于附带行为。脱离控球目的的身体对话一般是不允许的,如:篮球竞赛规则第8章第46条规定“从理论上讲,篮球运动是一项没有接触的竞赛活动”、同款注解还规定“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去避免接触是每一个队员的责任”。同样,足球[14]、冰球、曲棍、手球等同样有严格的条款对身体接触加以约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属性中还隐含着介质物的唯一性或标准化的要求,以实现竞赛的公平。二是竞赛结果的相对性。球类竞赛结果只是对参与者能力的动态比较,得分只是对抗的结果,不具有尺度性,脱离了特定的时空,行为不具有类的可比性,故球类活动一般不设置记录。三是行动过程的复杂性。相对于其它项目,球类活动的行动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球类活动则必须根据或预判其它参与者的行动,动态的处理“人-球-人”关系,关注的是行动的合理性,由于介质的存在,加之人类自身感官的有限性,就决定了球类活动过程有着其它项目无所企及的偶然性和复杂性,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这也诠释了球类活动具有最广泛参与性的原因。

3.3 球类文化的功能 在自组织理论看来,推动体育文化体系“耗散结构”生成与展开的两个“吸引子”是“竞争”和“公正”,前者是“利益最大化”原则驱动下的“超越”本能,它是体育内在的、本质的内容,后者遵循“道德理性”对竞争实施“公平的理性立法”[2],是外在的形式,二者共同作用实现了推动人类身体进化的本质功能,因此,研究球类文化功能属性的关键是理清球类种属“超越”活动的独特结构对人类机体进化产生的独特功能。从对抗结构看,标准对抗类项目是根据外在的评价标准来最大程度的展现自身在某一维度的能力,价值取向于行动所达到的物理极限性(更快、更高、更远、更准确等),这种特定的结构将其价值导向了对外在尺度的永恒追求,从而不断的拓展人类机体发展的可能极限,客观上具有推动物种在单一维度上持续进化的功能,如: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将100 m记录提高到9.62 s意味着人类移动速度达到的一个新境界;中国举重选手刘春红数破记录,意味着女性的力量素质发展可能性被推向一个新高度。直接对抗类项目保留了早期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文化基因,优胜劣汰、战胜对手是行动的最高原则,它仅对身体对抗加以定性的评价,比较的是参与者的绝对能力,由于参与者先天的身体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5],如散打就要求其“四肢长且粗壮,肌肉发达,体脂含量少”[16],为了限制人体先天形态差异在体育竞争中导致的出现“起点”不公平,目前该类项目普遍采用了级别划分制度。级别制的采用限制了自然环境中身体形态庞大化的对抗优势,比较的是形态基本对等条件下身体内在“质”的规定性。由于“超越”的对象直接指向对手身体,故攻防快速且精准,参与者在身体、技术和战术环节任何的缺陷都会被对手准确而直接的利用获得胜利,因此,该类项目要求参与者“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并形成“得意技”,从而在于对手的较量中,“扬长避短,取得最佳整体效益[15]”。由此可见,直接对抗类项目追求行动胜利的内在效果,从“战胜”这一效果尺度上“超越”对手,这种对抗结构特征也决定了其自然质的文化功能,即: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项目相关素质建立普遍的联系,通过综合与优化,提高内在的“质量”,实现参与者“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在内部协调的尺度上具有了推动人类肌体进化的功能。同样,介质对抗类项目独特的对抗结构与功能也形成了文化“种差”,能够将其与同位类属区分开来。在介质对抗类项目中,参与者“超越”行动围绕着“球类”展开,并通过“球体”建立合作和对抗关系。基于这种特殊的结构,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结构特点处理“人――球”关系,形成更为多元的、个性化的技战术特征,如:著名的NBA球员奥尼尔、姚明等凭借“巨无霸”的身体形态形成了独特的篮下进攻技术,而约翰逊、艾弗逊、弗朗西斯等小个队员则以灵活多变的控球、快速凌厉的突破技术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欧洲足球凭借高大的身体形态形成了快速、简练、实用的技术风格,而南美洲国家则基于自身特点走向了灵巧、多变、即兴表演式的发展之路。显然,在球类运动中,参与者个体的特点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基于个性“形态”形成的“娴熟的控制球类技术”就成为参与者实现对抗意图并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这在宏观人种尺度和微观个人的技术上都有体现[17]。这样,介质对抗类项目本质的自然质功能得以实现,即:通过提高人体控制介质物的能力,使人的肌体进化和认识外在自然建立联系,从而提升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这里,人们也许会疑惑“将控制球类等同于认识自然物的逻辑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球体完美的对称性不仅意味着最稳定的动力学特征,也意味着球体是物质最原始的形态,其它的结构形态都是在球体对称破缺的过程中逐步出现的,而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文化运动过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因此,体育运动中的球类也就成为了外在自然物的文化符号。

3.4 关于球类文化的价值问题研究 一般而言,科学的球类文化体系研究并不涉及价值问题,但是近年来有学者撰文认为,球类文化的价值在于“个体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的社会化、促进人类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促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6],就体育泛文化的视角看其无可非议,因为体育的功能就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18]但具体到球类文化的科学研究而言,该观点就则出现了意义的虚无,因为它既没有区分出球类文化的独特价值,也无法避免功能和价值的同义反复。我们认为,该问题的出现并不在于研究的方法与手段,而是因为它已经脱离了事实认识的范畴,涉及到了价值领域。作为严谨的社会文化研究,球类活动的研究由两个领域构成:一是事实认识,它为活动提供方法和手段;二是价值观念,它为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属于知识论“求真理”的范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具有唯一性,后者属于“求善”的范畴,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是事物对人呈现出的意义,它不是事物的属性,也不是事物的功能,更不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具有唯一性。综上所述,在球类活动的专门文化属性研究中,价值研究一般不能作为球类文化的尺度和规则,而只能是方向性和解释性的,故建议不做定性的探讨。

4 结束语

“超越”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肌体“对抗”是其实现形式。根据“对抗”的方式,我们可以将体育运动项目分为直接、标准对抗和介质对抗类项目,其中介质对抗类项目基本涵盖了球类项目,通过这一分类使球类运动首次成为独立的体系,解决了球类运动长期“悬而未决”的归属问题,为球类运动文化与训练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介质对抗类项目是以“借助于介质物展开对抗行动为本质属性”的项目类属,是通过对介质物更为准确的控制以展现出超越对手的身心能力为目的体育文化活动,这一本质属性表明其技战术的核心为人对介质球体的控制。基于这一本质属性,介质对抗类属派生出以下固有属性:对抗的介质性,身体的接触均为附带行为;竞赛结果的相对性,不具有绝对记录;行动过程的复杂性等。球类成为介质对抗类项目的介质,是球体因其“最完美”的对称结构而具有“最稳定”的动力学特征,故“最大的”排除了偶然性,从而“最容易为人类所掌控”,历史地成为了体育运动竞赛介质物最基本的形态。球类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其“人――球――人”结构使人本质力量的提高与自然物建立起普遍的联系,具有提高人类认识与掌握自然物的功能。同时,作者建议球类文化研究要妥善处理事实认识和价值观念领域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3]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3.

[4] 董扬,孙麒麟.我国球类运动科研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61-62.

[5]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67.

[6] 薛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科学,2006,26(12):20-25.

[7] 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6.

[8] 周礼.周礼全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 叶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17.

[10] 缪朗山.美学译文集(第1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09.

[11] 王德胜.对称和对称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2003(3):39-45.

[12] 贵起权.对称破缺与宇宙设计[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28.

[13] 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

[14] 刘庆伟.足球竞赛规则演变的正义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36-138.

[15]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2.

[16] 张斌. 亚、欧洲男子篮球技术、战术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137-141.

[17] 高亮.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形态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39-141.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7

关键词:阴阳、气、血、精、津液 生理病机 新解

New Explanation of Physiological Sickness-mechanism of Yin and Yang,Vital Substance,Blood,Body Fluid

Liu Chengjun

Yanzhou People’s Hospital,Yanzhou Jiankang Rd.1,Shandong,P.R.Chna(272100)

[Abstract] The theory of Yin-Yang has constructed the basic frame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Yin-Yang generalize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e.substance belongs to Yin,the ex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function belongs to Yang. As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Qi,it is the metabolic course of body and the bridge of Yin-Yang conversion. Vital substance, blood, body fluid are obtained by ingestion and transform, then economy finish various action and bring various state through activity of Qi i.e . metabolic activity. Activity of Qi stops i.e. metabolic activity stops, the life stops. To treat disease one should find out its cause, differentiate Qi and adjust Qi, that is agreat method of treatment. At this point of modern medicine theory, the bridge of matter and function conversion is metabolism. To adjust and enhance metabolism is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ng Qi and replenishing Qi of TCM, that is a great method of treatment of modern medicine.

[Key Word] Yin-Yang Qi Xue Vital Substance Body Fluid; Phlysiological Sickness-mechanism ;New Explanation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3-0056-02

《素问.阴阳应象大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学说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要用现代生理、病机解释和理解阴阳又有不同。在阴阳平衡、转化、制约的过程中又受精、气、血、津液的制约,故必须一并讨论。

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二者体现着相反相成、对立互根的关系,即物质属阴,功能外在表现属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没有物质的摄入就没有生理功能;而另一方面生理活动既消耗物质和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化生和能量的贮藏。

中医气的概念有两种含意:一是具体的物质,如吐故纳新之气,本文不做论述;二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总称,就其生理机制而言,它是机体的代谢过程,它是阴阳转化的桥梁。阴通过气的转化阳就显露出来,阳的显露必定耗气伤阴,如果阳的显露,在正常的气机(代谢)和阴(物质)的耐受范围,就是气息调和阴阳平衡。如果阳的显露太过,超出了正常的气机(生理代谢)和阴(物质)的储备和提供,就会出现气虚和阴虚。久病、久动、久欲、六淫久袭就会损阳、耗气、伤阴,在这种状态下的治则,就应助阳、补气、滋阴,程度不同偏重不同。

精、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纯阴。精来源于“水谷精微”和父母禀受,血液是水谷精微转化而成的,津液通过摄入,游溢精气、化生血液、维持内环境、输布全身、泌避清浊。后天之精、血、津液必须有脾胃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即正常的脾胃之气和脾胃之阳,才能从外界不断的摄入和转化。在五脏六腑和经络的正常功能状态下,使这些纯阴物质,经过气化(代谢),而成真阳。但是必须注意,通过气(代谢)的作用,在阴阳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脏腑之气必须有外气,既物资之气地参与才能实现,外气的摄入和废气的排出与肺本气的功能态和其他脏腑之气的稳态有关。不管是外气还是脏腑之本气,必须由血液作为载体才能完成。但是如果缺乏外气和脏腑之本气,血液就不会流动,阴就不会转化为阳,阳也不会把外界物资转化成阴。这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真谛。根据上述,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就是在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正常状态下,才能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才能排除各种废物和废气;才能做出各种行为动作和产生各种行为状态。如果内外因至脾气虚,脾阳不振,就会不能受纳和消化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入血,精、血、津液就会亏损,人体的阴就会不足,各脏腑的气就无阴可化,阴的气化不足,各脏腑的阳就难以形成,这就形成了阴虚、气虚、阳虚的传遍过程,这就奠定了脾为后天之本的地位。

当然为了抵抗外邪,机体就会损阳耗气,最终伤阴,使阴之亏虚,这就形成了损阳、耗气、伤阴的传变过程。如果外邪太盛,快速导致脏腑阳绝,气化停止,精、血、津液滞留,致使阴化不能,这时就形成了阴阳离厥,生命乃绝之症。同样脏腑机能亢奋,出现阳亢之症,既耗气又伤阴,如果阴之来源不足,就会造成阴虚,久之也造成阴阳离厥。

物质文化的基本功能篇8

【摘要】

目的 构建红曲霉cdna文库,为红曲霉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筛选、克隆红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构建红曲霉全长cdna文库, 经涂平板和酶切反应测定文库的克隆数、重组率,pcr测定插入片断的大小。结果 原始文库的库容为2.03×105,重组率达94%。插入片段大小多在0.7~2.0 kb,平均大小在1 kb左右。结论 所构建文库的代表性和重组片段的序列完整性达到了用于目的基因的分离筛选和克隆表达的建库要求。

【关键词】 红曲霉菌 cdna文库 smart

abstract:o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monascus cdna library provide foundations for the research of monascus functional genes and screening,cloning genes related to the synthesis pathway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monascus.methods a cdna librar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smart system. the number of the clones and the recombination rate of the library were determined by plate coating and restrictive digestion,and the size of inserted fragment was determined by pcr. results the primary library capacity was 2.03×105,average inserted fragment size was about 1 000 bp and the percentage of recombination were 94%. conclusion the library met the requirement for cloning target genes and expressing target proteins.

key words: monascus; cdna library; smart

红曲霉菌(monascus)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其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红曲菌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抗癌、抗菌、防治骨质疏松和保护肝脏等多重功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红曲的药用价值——“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伤,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红曲霉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所产的红曲色素和各种酶类,如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果胶酶等,因此早期红曲霉主要用于食品着色、酿酒、食品发酵等。1979年日本学者endo[1]从泰国出产的红曲米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降脂作用活性成分monacolin k(又称lovastatin,洛伐他汀)的红曲霉之后,对红曲功能食品的研发活跃起来,我国相继开发出“血脂康”、“脂必妥”等多种红曲功能食品[2],moncolin k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也被克隆与分析[3],红曲霉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和功能注释是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4]。全长cdna有助于鉴定其基因组序列中的外显子?内含子的边界,分析基因编码区和理解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功能,是分析真菌基因表达图谱、功能和结构的重要资源。构建cdna文库已成为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分离、克隆、筛选新基因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smart方法构建了红曲霉全长cdna文库,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红曲霉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安卡红曲霉(monascus anka)cicc 5031,由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存;trizol提取试剂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creator? smart? 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购自美国clontech公司;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pcr taq mix试剂盒购自广州东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他生化试剂购自国内生物公司。

1.2 方法

1.2.1 总rna提取

接种红曲霉于土豆培养基(pdl)中,30 ℃,170 r/min,培养5 d至产生红曲色素。将菌液离心,沉淀分别用蒸馏水、无菌水、depc水润洗,干燥,称干重,将样品放于研钵中,加入液氮,研磨至粉状。在样品未融化前加入trizol reagent,继续研磨使样品溶解。离心,取上清。加氯仿,摇匀,离心,取上清。加异丙醇沉淀rna。75%(φ)乙醇洗涤沉淀,风干rna,用无rnase水溶解沉淀,-70 ℃保存。得总rna。使用紫外分析仪检测总rna浓度、纯度,1.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完整性。

1.2.2 双链cdna的合成

广东药学院学报 第25卷 第3期 朱碧云,等.smart技术构建红曲霉全长cdna文库 在5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1.0 μg total rna、smart ⅳ oligonucleotide (5′?aagcagtggtat caacgcagagtggccattacggccggg?3′) 1 μl、cds ⅲ/3′pcr引物[5′?attctagaggccgag gcggccgacatg?d(t)30 n-1n?3′( n=a、g、c or t;n-1=a、g or c] 1 μl,用无rnase水补足到5 μl。混匀,短暂离心,72 ℃,2 min;冰上冷却2 min,短暂离心;向反应液中加入5×第一链反应缓冲液2.0 μl及20 mmol/l dtt、10 mmol/l dntp混合液、mmlv逆转录酶各1 μl于42 ℃孵育60 min,置于冰浴中终止反应。取2 μl第一链产物于干净预冷0.2 ml反应管中,进行pcr扩增。引物为5′pcr引物(5′?aagcagtggtatcaacgcagagt?3′)、cdsⅲ/3′pcr引物。循环条件为:首先把pcr仪预热到95 ℃,再20个循环:95 ℃ 15 s,68 ℃ 6 min。1.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并估算其浓度。

1.2.3 cdna 的分级分离纯化及文库构建

合成的双链cdna经蛋白酶k消化及sfiⅰ酶切后,柱层析分级,共收集15管,每管取3 μl进行1.1%琼脂糖电泳检测,合并能显示亮带的前4管(片段>0.4 kb),进行沉淀,重悬在去离子水中,加t4dna连接酶,与质粒载体pdnr?lib(经sfiⅰ酶处理过)于16 ℃下连接过夜。cdna与载体的比例为1.5∶1。连接产物经电击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电击条件:电击杯内径0.1 cm,电容25 μf,电阻200 ω,电压1.8 kv,感受态25 μl,电转仪:bio?rad gene pulser xcell 电穿孔仪。将转化产物转移到加有1 ml lb培养基的试管中,225 r/min,37 ℃,培养1 h。

1.2.4 原始文库质量鉴定

取适量原始文库菌液,均匀地涂在含30 μg/ml氯霉素的lb平板上,随机挑取15个克隆,提取质粒经sfiⅰ酶切后电泳检测,可测定其重组率及重组片段的大小。文库的扩增采用涂平板培养扩增。取适量原始文库均匀地涂在10个含30 μg/ml氯霉素的lb平板,37 ℃倒置培养过夜,用含有25%(φ)甘油lb培养基洗脱所有的菌落,2 ml/板,将每板的洗脱液混合摇匀即得到了扩增文库,检测其滴度,分装,放置-80 ℃保存。

2 结果分析

2.1 总rna提取

提取的样品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值为1.77,表明所得总rna纯度较高,但稍有降解。1.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图1),28 s rrna、18 s rrna和5.8 s rrna三条特征条带清晰,表明总rna比较完整,也没有明显的基因组dna污染。

2.2 双链cdna的合成及分级

合成的双链cdna产物的1.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成一弥散带,最大片段超过10 kb,主要集中在0.5~2.5 kb (图2 ),表明合成的cdna是比较完整的。由于较小的非全长cdna片断更容易连接进载体,所以需要对经过蛋白酶k处理和sfiⅰ酶切后的cdna进行分级分离,以去除较小的cdna片断和引物片断。采用chroma spin?400柱分级分离,共收集15管洗脱液(图3 )。根据1.1%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合并合适大小片段的收集管样品(6~9管),乙醇沉淀,重悬于去离子水中。

2.3 文库质量的检测及扩增

经涂平板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文库的库容为2.03×105。随机挑取10个克隆,在2 ml lb培养基中37 ℃,225~250 r/min,摇床培养过夜。取1 ml菌液,使用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得50 μl质粒产物。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1 μl质粒产物,m13+与m13-各0.5 μl,2×taq mix 12.5 μl,其余用pcr超纯水补足。循环条件为:94 ℃ 3 min,30个循环:94 ℃ 30 s,60 ℃ 30 s,72 ℃ 1.5 min,然后再72 ℃ 10 min。以剩余菌液为模板做菌落pcr,将菌液离心,用牙签沾取沉淀放入加了50 μl无菌水的反应管中,95 ℃裂解5 min。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加入2.5 μl裂解液,m13+与m13-各1.0 μl,2×pcr taq mix 12.5 μl,pcr超纯水8.0 μl。循环条件为:94 ℃ 3 min,35个循环:94 ℃ 30 s,50 ℃ 30 s,72 ℃ 2 min,然后72 ℃ 10 min。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每个克隆均有插入片段,重组率94%,插入片段大小大多在0.7~2.5 kb之间,平均大小在1 kb左右(图4)。文库的重组片段大小适合以后的测序及功能基因的研究。 扩增文库的总容量达到2.03×105,适合长期保存。另随机抽取6个菌落送去北京华大基因公司测序:有5个有片段插入, 长度分别为 h1: 1 055 bp; h2: 644 bp; h4:1 948 bp;h5:923 bp;h6:1 386 bp。其中h1和h6为蛋白质编码序列,其他为未知序列。

3 讨 论

要成功构建一个全长cdna文库,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分离得到高质量的rna。而影响总rna质量的因素主要有3个:一是否有降解;二是否有污染(dna、蛋白质、小分子物质);三是否完整,即包括生命体所有基因的转录产物。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可以很方便地用于分离全长基因以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的研究,成功地构建一个全长cdna文库,分离得到高质量的mrna是一个前提,并且得到的mrna种类越多,cdna文库就越完整,这就对rna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本研究所提取的 r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表现为28 s、18 s、5.8 s三条清晰条带,所提取的rna经紫外检测,a260/a280=1.77,说明所提取的rna较纯,没有蛋白污染。smart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利用较少mrna甚至总rna建立cdna文库的方法[ 5-7]。其主要原理是应用5′mart引物得到全长cdna,并利用ld pcr特异扩增全长cdna,排除了不完整的cdna片断,并通过基因组内极其稀有的酶切位点sfiⅰ切割cdna,得到接头并定向连接到载体中,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cdna文库构建完成之后,要对载体中插入片段的大小进行检测,本实验分别以质粒dna、菌落pcr检测后,发现直接作菌落pcr和用质粒dna作模板进行的pcr检测都能得到同样明确的结果,成功地进行了cdna文库的鉴定。插入片段长度在600~2 500 bp之间,且长度并不均一,说明所构建的文库具有一定复杂性。

cdna文库的质量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库的代表性,可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即文库的库容量。本实验所构建的原始cdna文库具有的独立克隆数为2.03×105个,包括了大部分稀有的mrna,可以满足大规模测序所用。二是重组cdna片段的大小。本研究所构建的文库插入片断97%在0.5 kb以上,平均长度为1.0 kb,保证了高比例全长cdna的获得。

本研究运用clontech专利的smart方法,构建了高效的红曲霉全长cdna文库,经滴度测定、重组率、pcr鉴定均符合cdna文库的质量要求,可以对其进行随机挑选克隆测序分析,或利用探针、抗体进行文库的筛选以寻找红曲霉的相关功能基因,为下一步红曲霉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筛选、克隆红曲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endo a,monacolin k. a new hypocholesterolemic agent produced by a monascus species[j].j antibiot,1979,32,852-854.

[2] 沈士秀.红曲的研究生产及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1,22(1):85-87.

[3] chen y p,liaw l l,wang c l,et al.monascus pilosus monacolin k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complete sequence. direct submission (23?aug?2005)[db].genbank dq176595.[2005-09-13].

[4] 晏惹君,黄兴奇,程在全.cdna文库构建策略及其分析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 (1):1-6.

[5] wellenreuther r,schupp i,poustka a,et al.the german cdna consortium smart amplification combined with cdna size fractionation in order to obtain large full?length clones[j]. bmc genomics,2004,36(5):1-8.

[6] chenchik a,moqadam f,siebert p.a new method for full?length cdna cloning by pcr[m]//krieg p a.a laboratory guide to rna isolation,analysis and snythesis.new york:wiley?liss,inc,1996:273-32l.

[7] sehuler g d.pieces of the puzzle:expressed sequence tags and the catalog of human genes[j].j mol med,1997,75:694-698.

上一篇: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范文 下一篇:校园车辆出入管理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