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实例范文

时间:2023-11-30 01:49:35

物质文化实例

物质文化实例篇1

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诠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言之,人类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块组成的。

(一)广义文化

从广义文化的概念出发,人类文化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若干大的种类,如图一1所示:物质文化,亦称“有形文化”,是无形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感受、认识某一文化的载体。有形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以承载物质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体,内含物质材料、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的文化实体。从总体上分析,有形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文化的实物性

任何物质都是有一定形态的,或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但作为人类有形文化的实物,归根结底要有人加工制作的因素。缺之,则是自然物质而不能称其为有形文化。从加工制作角度上分析,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从实物功能来考虑,它包括实物的用途、使用寿命等;二是从观赏的角度来设计,它包括实物的形状和蕴含的创作理念,等等。物质文化的实物形态往往是这两方面的结合。

2.实物的技术性

加工制作实物需要相应的生产条件,如生产材料、工艺技术、温度湿度,等等。例如,瓷器内含的烧制工艺、审美理念等文化元素都是无形的。今天我们把物质文化的技术形态,称为“专利技术”。

3.文化的价值性

有形文化的价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的使用价值。这是有形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例如,生活用品的瓶,是用来装液体(如水、酒)的容器;杯,是用来饮水喝酒的器皿,房屋是用来休息的场所,等等。同理,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不同的媒介,它的使用功能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甲骨、青铜、石碑、石刻(包括崖刻),由于材质坚固而具有永久性,即:能够永久性的保存和传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纸质媒介,如书、报、刊等,虽然不像甲骨、青铜那样永久保存,但由于质量轻、成本低,又便于携带,能够大量复制,便取代简牍而成为大众传播载体。其次,是它的文化价值。从现存的一些文物来看,有些价值很高、甚至价值连城的文物,其使用价值并不高或是几乎为零,但内含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例如,甲骨在20世纪之前,一直被当作中药材使用,是患病的王懿荣①无意中看到了“龙骨”这味中药上面刻划着一些字符。经过研究,王懿荣等一批学者终于揭开了这一惊天的秘密,甲骨文成为价值连城的国宝。再次,是它的收藏价值。有形文化的收藏价值,与实物材料、加工工艺、承载文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实物材质越好,工艺越精湛,收藏价值就越高。无数事实便证明了这一点。

(二)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I1J1∞。由于这种形态的文化是精神的和非物质的,也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无形文化”或“精神文化”。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E•B②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的能力和习惯J1”。笔者以为,所谓无形文化,是指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旨在记录和传播人们信仰崇拜、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等人类文明状态的文化形态。如图一2所示:无形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形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进步过程中,无形文化犹如一只巨大无比的推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文化”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治”与“教化”两个词语的并用。早见于战国末《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我国自先秦以来,把以教化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来理解和定义文化的内涵。例如,汉语“蒙”的本义,是指愚昧。人要摆脱愚味,就得“发蒙”、“启蒙”,就得学习知识文化。随着人思想文明的起蒙与进步,文化还因此反映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上,使得人类社会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通过国家(国际组织)或社会组织制定、或是民间的约定俗成,需要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组织与组织等一切社会行为的总和。国家制度文化是社会制度文化的基础。

二、媒介的概念与内涵

如前所述,人类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事像,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传播和传承。这就是文化媒介。“媒介”一词,“媒”的本意是“媒妁”,即婚姻介绍人。“介”则是指居于人与人或是人与事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现代汉语“媒介”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使双方发生某种关系,在中间起介绍或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随着学科的细分和研究的深入,“媒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媒介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或作用的介质或工具。例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教室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媒介等。广义媒介的代表学者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麦克卢汉看来:万物皆媒介、媒介即讯息,即: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发生某种联系。据此理解,当我们看到山顶洞出土的北京猿人化石,以及骨角器、穿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等文物时,这些文物仿佛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解说员向我们诉说这样一个讯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贫富贵贱的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已掌握了打制石器技术、磨光和钻孔技术,学会了人工取火,靠狩猎为生,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了爱美,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换生活用品。换言之,这些化石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仿佛就是一本书,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感受到远在1万年前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生活的情景。狭义上的媒介是“传媒”的概念,即信息传播的载体,传播者发送信息与受传者接收信息的一个工具,也是联系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一条纽带H。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传播的载体。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媒介之所以能够承载并传递某种信息,从根本上说,是由它的实物体和物理能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媒介的实物体

如前所述,任何有形文化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是人类利用物质的某种特性创造的一种能够传播信息的载体。例如,崖刻、碑刻,就是古人利用石头的坚固性、耐久性的特性,作为用于表达对某一信仰、某一理念、某一人物、某一事件记录的载体。由于物质材料的不同,实物体的性能也就大相径庭。例如,石刻实物体只能够简单地传达某一信息,纸质实物体却能够详尽细致地记录事物。此外,相同的物质材料由于质地的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实物体承载的文化信息也是不尽相同。如某些泥土(如高龄土)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就可成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实物。但由于制作的工艺方法不同,上釉为瓷、不上釉则为陶。

(二)媒介的物理能

媒介的物理能是指物体所能发挥的能量和功能。具体说,是指实物体能够承载文化信息功能和语言符号等方面。例如,无线电波的物理能是指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即每秒钟可绕地球七圈半。人类利用无线电波的物理能,加载声音、图像信息面向社会进行信息传播,它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媒介的物理能与实物的材质密切相关。不同材质的媒介,其物理能和承载文化方式和内容,就大不相同。例如,以材质坚硬为特征的碑刻、石刻,其物理能是能够永久地保存,但只能简单地承载某一文化理念、文化图案,或是简略地记载某一重大事件。以稻草、树皮为原料的纸张,其物质特点是可以通过排版方式无限制地复制(印刷),纸质媒介取代简牍,成为人们交往的工具和文化传播媒介。

三、媒介文化与文化媒介

媒介文化与文化媒介,是彼此关联、不可割裂的两个概念,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媒介文化的概念

媒介是物质的。媒介文化是指由物质成为文化载体的有形文化,它既指物质材料、生产工艺,又包括技术指标,组织生产等要素。因此,媒介文化更多的是指媒介自身的文化,即物质成为媒介的技术文化。媒介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媒介的物质性

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所有媒介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离开物质,所谓媒介是不存在的。如纸张是书、绘、复印、印刷的物质,木头、砖头、石头是建筑文化的物质,布料是服饰文化的物质,无线电波是广播电视的物质,等等。媒介的物质对文化传播起着记录与承载的作用,使得人类文化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二是从材料上分析,不同的物质只能充当某种文化信息的载体。例如,纸质媒介能够详尽地记录事物,而甲骨媒介就只能简单的记录或者表达某一理念或是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三是相同的物质,由于产地、品质、年代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例如,同样是玉石,但由于产地、品质的不同,呈现出价值的天壤之别,等等。

2.媒介的技术性

物质材料要成为能够承载文化信息的媒介,需要经过人的加工制作,使原物质材料变形、变性,才能成为物质媒介。例如,要使稻草、树皮成为纸张,首先要将稻草、树皮制成浆,再经过沉淀、凝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最终成为纸张。而这里的制浆、沉淀、凝固、干燥、定型等每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含有很强的技术性,是一般人所不能为的。

3.媒介的有形性

这里的“有形性”,也可以理解为是“造型性”。文化媒介的有形性,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实物的使用性和人的审美性两个方面。我们知道,眼睛是人接收信息、接受教育、赏习文化最主要的器官之一。从文化媒介种类来说,除广播媒介外,无论是甲骨媒介、简牍媒介、纸质媒介、青铜媒介、服饰媒介、舞台媒介、影视媒介等其他媒介无不重视“造型”。有的媒介由于造型独特、新颖而价值连城,成为无价之宝。所谓巧夺天工、鬼斧神工,说的就是它的有形性。

(二)文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

本文所说的“媒介”,是文化传播媒介的概念,是取广义媒介与狭义媒介合理的部分,明确提出由“人”一“物一“人”,即:文化传者一一一通过“物”承载文化一一一到达受众,作为界定文化媒介的“三要素”。这是因为:广义媒介的概念太宽,“万物皆媒介”,而文化传播却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现象。狭义媒介的概念太窄,仅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所谓信息,是“用符号传达的报道,泛指给予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或能消除不确定因素的消息”[3]1叭。简言之,作为狭义上的媒介,主要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说,狭义上的媒介是既不包括人际传播、舞台传播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传播媒介,也把人类留下来的石刻、简牍、青铜、甲骨等排除在媒介之外。笔者在吸收前人媒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文化媒介,是以物质为载体,以语言为符号,以旨在记录和传播反映人类思想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重大事件等文化事象、文化活动的中介物质。如图一3所示。它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跨空间的横向传播,即:以承载信息为主要特征的新闻媒体,如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也包括电话、电报等信息流传播和舞台、课堂、旅游等人流传播,以及物流传播等;二是跨时间的纵向传承。它既包括祖先留存下来的各种文物、古迹以及能够承载人类某种文化信息的物品,如饰品、器具、建筑物和各种工艺品等,也包括留有人类活动痕迹、以所在地传播为特征的名胜、山水、自然风光等。从这一界定出发,文化媒介的特性在媒介文化的基础上,还具有以下特性:

1.媒介的语言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是语言的语音形式,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所指是语言的语义内容]7。仔细分析,人类的语言主要有人声语言、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色彩语言等语言符号。从接收的角度来说,它又分属人的视觉和听觉两个系统。作为媒介,也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来来表达思想、叙说事理、传播文化的。我们知道,除广播媒介外(声音语言),其他文化媒介均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传播文化信息,是多种语言的综合使用。例如,纸质文化使用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也可以是图像语言(如绘画、照片等),服饰文化是形状和色彩的搭配使用,而电影电视(包括互联网的视频)却是图像语言、色彩语言、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的综合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民族、地域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人类的语言存在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差异性。

2.内容的承载性

文化媒介的承载性具体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文化承载在一定的物质上。甲骨文化承载的物质是龟甲和动物骨头,石窟、石刻文化承载的物质是岩石和石头,服饰文化承载的物质是布料,陶瓷文化承载的物质是泥土,人声语言的物质是声波,等等。若是离开物质,所谓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次,文化承载在一定的语言符号上。石窟文化是在石洞里以承载造型为主要方式(图像语言),包括色彩语言等,传播佛或佛教故事壁画的文化;石刻文化是在岩石或是石板上,以承载文字语言为主要方式,以旨在传播一种精神、一个理念或是用于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化;纸质文化是以承载文字语言为主要方式,包括书、写、绘、像在内的文化;电子文化则是以电波和声波为手段,以承载图像语言为主,包括色彩语言、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在内的文化。

3.传播的渠道性

如前所述,文化传播是从一个文化圈到另一个文化圈的传播过程,即是具备这种文化的人们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向缺乏这种文化的人们的传播。前人对文化传播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将其分为“物流传播”、“人流传播”和“信息流传播”三种情形。由于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文化实物的流动与否,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所在地传播”、“克隆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三种类型。

(1)所在地传播的渠道是单一的。由于那些建筑物、园林、石窟、石刻等文化名胜古迹,不能移动,也无法移动,如强行移动则可能就是对原物的一种破坏。如我国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明长城、清十三陵以及“三山五岳”、“四大名窟”、“五大湖泊”,等等,都是不能移动。人们只能亲历前往,才能感受到它的文化存在。(2)克隆式传播是流动式传播和所在地传播的结合。由于那些建筑物、园林等名胜古迹不能移动,人们便仿照某一或是几处的文化景观,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另一地复制建造。例如,海外的唐人街、承德的小布达拉宫、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村就是一种克隆式的文化传播。(3)移动式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它分为人口流动式传播、物品流动式传播和远距离发送式传播三种情形:人口流动式传播。这是一种随着人口的迁徙,通过口耳相传或是言传身教传播文化的方式,它包括移民、战争、传教士、商人等,“古时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商人、传教士或是政府官员传出或借入不同的文化”5】2。物品流通式传播。如我国的瓷器、丝绸和四大发明是通过海上和陆路传送到东南亚、西亚、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当然,它也包括报刊、书籍、电影的发行等。远距离发送式传播。这是一种随着无线电波和卫星传输技术的诞生,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它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需要指出的是,在“地球村”的条件下,移动式文化传播的类型往往是并重进行的。

四、结语

如前所述,文化与媒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一)人类文化是建立在有形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传播

有形文化是自然物质与人类文化的结合。例如,玉在没有加工之只前是玉石,经过人的加工、雕琢之后,才成为“玉器“。因此,物质要成为文化必须满足这样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任何文化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作为自己的载体,离开这个前提,物质还是物质,不构成物质文化。二是物质必须含有人类的文化因素,如技术因素、加工因素等。玉的本身是石头,是经人类雕琢加工之后,才成为玉器。而雕琢加工玉是有技术含量的,需要对玉的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并且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为之。也就是说,离开人的文化因素,石头就是石头而始终成不了“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媒介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的前提条件

由于人类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上,这种物质便成为能够承载某种文化的载体。例如,纸质文化,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人类有了书写和记录文化变得简便,得以普及。近2000年来,蔡伦纸便成了记录人类历史、表达思想、承载知识、传达信息等无形文化的主要载体,代代相传,传承至今。从整体上看,迄今为止,我们的知识大都是通过纸张这种文化媒介获得的。从蔡伦纸的发明,我们对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可以理出这样一个头绪:(1)任何无形文化只有被有形文化记录才可能被保存。(2)任何无形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载体上记录和保存。离开物质,记录与保存无形文化就是一句空话。(3)有形文化只有被保存,文化才能被人感知和接受,也才得以传承。

(三)文化媒介是人类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合二为一”

物质文化实例篇2

关键词:Aspen;化工热力学教学;p-V-T关系;状态方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14-03

一、引言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工程的基础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化学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习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物性数据的计算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因为过程工程的研究、设计、操作与优化中都离不开物性数据。例如,为蒸馏、萃取、结晶等分离过程提供基础数据;从容易测量的性质推算难测量的性质;从温和条件的物性数据推算航天发射、深潜高压等苛刻条件下所需的物性数据等等。

化工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更接近实际过程,实际过程所涉及的系统如此复杂,温度、压力范围如此宽广,化学工程师们不能再依靠简单的理想气体或理想溶液模型来计算物性了,而是需要适用范围更广、准确性更好、复杂性更高的模型,如PR等状态方程,借助商业化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来促进化工热力学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强化基础,提高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后续的化工设计、化工计算等课程的教学十分有益。化工热力学教学中引入Aspen具有如下优点:

1.Aspen软件中物性计算原理与本课程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原理是一致的,用该软件辅助热力学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简化计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掌握Aspen软件物性计算原理的内核,了解更多的基础数据来源,提高应用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不至于再像从前那样,只知计算结果,不知计算原理,不明所用的模型,不能分析结果。

2.国内许多高校的后续课程,如化工设计、化工计算等教学中也开始采用Aspen辅助教学,化工热力学作为这些课程的基础,采用Aspen进行热力学性质计算,无疑会使得后续课程的基础更加扎实。

用Aspen软件指导化工热力学的教学过程,在发达国家也受到高度重视,如Sandler等也出版了相关的教学指导材料[1]。但国内的化工热力学教学与国外教学有相当的差异性,如,国内的教学课时数较少,教材内容更紧凑,因此,引入化学物性计算软件来提高教学效率更加重要。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就Aspen软件辅助[2,3]化工热力学教学进行简单探索,但存在和课本知识与课堂教学不能较好匹配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基于Aspen软件,结合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演示完成化工热力学性质计算过程,包括典型的流体性质,如p-V-T性质、焓、熵、热容、逸度、相平衡、稳定流动及循环过程的模拟计算等,能较全面地辅助化工热力学为教学过程,是展示化学热力学在相关过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尝试。

本文用PR方程完成流体p-V-T性质计算。

二、流体p-V-T性质计算的原理

状态方程是物质p-V-T关系的解析式。以经典的立方型状态方程PR方程[4]为例,该方程描述为

其中,ai与bi是混合物中纯组分I的模型参数,kij是二元相互作用参数[5],其数值一般从混合物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也可以通过从混合物的第二virial系数的数据来决定。

计算由Aspen自带的数据库就能提供相关的临界参数等物性数据,以完成物性的推算。

三、流体的p-V-T性质计算

本文采用《化工热力学》[6]中的两个实例,对Aspen计算过程进行简要说明。

实例一选自《化工热力学》例题2-3,用PR方程计算异丁烷在380K的饱和气、液相摩尔体积。利用Aspen计算过程如下:

1.启动Aspen Plus User Interface,选择Run type为Property analysis。

2.在Components>Specifications>Selection下设定组分为异丁烷。

3.在Property>Specifications>Global>Base method下选择状态方程为PENG-ROB。

4.在Property>Prop-Sets下新建一个物性集“PS-1”,在Property>Prop-Sets>PS-1>Properties下设定物性参数V,在Property>Prop-Sets>PS-1>Qualifiers设定Phase为Liquid和Vapor。

5.在Property>Analysis下新建一个物性分析“PT-1”,Select Type选择GENERIC。

6.在Property>Analysis>PT-1>System下选择Point(s) without flash,输入异丁烷的摩尔流量为1kmol/hr。

7.在Property>Analysis>PT-1>Variable下输入温度为380K,在Adjusted variables下选择Variable为Pressure,随后点击Range/List,输入压力值为22.5bar。

8.在Property>Analysis>PT-1>Tabulate下选择第5步建立的物性集PS-1。

9.点击NEXT,计算完毕,在Results查看结果。

将实例一的计算结果与教材结果对比,整理后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Aspen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差较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认为计算结果可靠。

实例二选自《化工热力学》例2-4,用PR方程计算由R12(CCl2F2)和R22(CHClF2)等物质的量的混合气体在400K和1MPa,2MPa,3MPa,4MPa,5MPa时的摩尔体积。并假定二元交互参数kij为0。

该例在Aspen中的操作上与实例一基本一致,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将实例二的计算结果与教材结果对比,整理后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Aspen计算结果与教材值相差较小,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因此可认为计算结果可靠。

四、讨论

在用Aspen计算上述两个实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进行计算前,应先了解温度、压力等基本单位。在Setup>Specifications>Global下,可以设定输入以及输出的单位,在本例中,选用了SI-CABR单位集,默认温度单位为℃,压力单位为bar。

2.在实例二的计算中,题目中已假定两物质的二元交互参数kij为0,因此在选好状态方程后,可以在Property>Parameters>Binary Interaction>PRKBV-1中,查看各组分的二元交互参数,在Aspen中,PR方程中的kij由三个参数进行描述,即,可以看到在Aspen中R12与R22的这三个参数的默认值均为0,符合计算要求。而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利用实验数据得到回归值,在相关位置进行修改后,使得计算值更贴近实际值。

3.实际过程测定混合物性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但用Aspen软件和化工热力学原理,推算混合物的性质具有准确、高效的特点。

五、结论

利用Aspen软件进行流体p-V-T性质计算,操作步骤简单易行,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可以使学生对求体积根、混合法则的应用等方面有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过程。同时,进一步掌握了Aspen软件的内核,还可以实现利用Aspen完成物性数据的计算,将化工过程的基础计算、流程模拟统一起来,利用一个专业软件解决多个课程的问题,增加将来在工作中应用物性推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Sandler S I. Using Aspen Plus in Thermodynamics Instruction:A Step-by-Step Guide [M].New Jersey:John Wiley & Sons,Inc,2015.

[2]陈新志,赵倩,钱超.基于Aspen-Plus的化工热力学教学(Ⅰ)均相性质计算[J].化工高等教育,2011,(05):75-79.

[3]陈新志,赵倩,钱超.基于Aspen-Plus的化工热力学教学(Ⅱ)纯物质饱和性质计算[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06):58-60.

[4]Peng D Y,Robinson D B. A New Two-Constant Equation of State[J].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Fundamentals,1976,15(1):59-64.

[5]Mathias P M,Klotz H C,Prausnitz J M. Equation-of-State Mixing Ru-les For Multicomponent Mixtures:The Problem of Invariance[J]. Fluid Phase Equilibria,1991,67(2):31-44.

物质文化实例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竞技;

(三)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美术;

(四)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

(五)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六)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实物和文化空间;

(七)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调机制,实施有效保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民族宗教、经贸、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教育、旅游、体育、文物等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培养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联、社联、科协、作协和有关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应当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按照各自章程和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保护职责与保护经费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保护管理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督促相关单位、个人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义务;

(: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整理、评审、研究等工作;

(四)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活动;

(五)监督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情况;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经费,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发掘、整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的征集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的资助或者补助;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培训、研究;

(六)其他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整理,在资金、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省人民政府应当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十一条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文化行政部门在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等工作中,应当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性活动,对开展相关活动给予指导,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鼓励社会以捐赠、认领保护、设立保护专项资金等形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捐赠的,享受国家和省有关优惠待遇。

第三章 名录与传承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计划,有关部门应当按计划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对普查结果进行分类、登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项目,按规定程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应当说明其历史沿革、现存状况以及所依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提出具体保护计划和措施。

第十五条 建立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向社会公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明确保护责任单位,落实保护责任。

保护责任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申报书提出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履行保护义务,并按年度向项目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报告保护计划实施情况。

第十七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确认和命名。

确认和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满,对公示对象没有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确认、公布,并报上一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掌握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表现形态;

(二)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或者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和团体,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单位:

(一)掌握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表现形态;

(二)具有若干名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并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三)保存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资料、代表性实物;

(四)在一定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或者较大影响。

第二十条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等活动;

(二)依法向他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三)取得有关活动相应的报酬;

(四)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支持;

(五)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存、保护所掌握的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

(二)积极开展展示、传播等活动;

(三)按照师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培养新的传承人;

(四)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单位开展传承活动,支持的主要方式有:

(一)提供必要的场所;

(二)给予适当的资助;

(三)促进交流与合作;

(四)其他形式的帮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代君性传承单位,可以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给予适当的津贴。

第二十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另行确认并公布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的资格。

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开展普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活动,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第四章 保护措施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对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实施抢救性保护应当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周密的方案,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采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真实、完整记录、整理;

(二)征集、收购相关资料、实物,保存、保护相关建筑物、场所等;

(三)其他可以依法实施的抢救措施。

征集、收购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原则,合理作价,并标明出让者的姓名。征集、收购的资料、实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妥善保管。

第二十六条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跟踪调查保护情况,建立专门档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弘扬。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涉及的建筑物、场所、遗迹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第二十七条 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天然原材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限量开采、提高利用率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二十八条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者特定区域,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应当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条件、程序和保护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传统民间艺术特色鲜明,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可以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由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命名。

第三十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专题博物馆,收藏、保存和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励单位和个人兴办专题博物馆、展示室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

第三十一条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等,属于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确定密级,并予以保护;属于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纳入保密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使用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途径进行。

境外团体和个人到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性考察与研究,应当事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对具有保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性考察与研究,应当报经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及其基于传统知识、民间文艺所产生的其他权利,依法予以保护。

第三十三条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和实物,限制经营、出境。具体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科学研究与合理利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规划,明确重点科研项目,采取课题申报和项目招标等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

第三十五条 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科学研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科学水平。

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科研活动;鼓励、支持与境外的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十六条鼓励、支持以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等的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居、建筑物、场所等加以维护、修缮,具备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

第三十八条 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基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运用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十九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改编、表演、展示、产品开发、旅游等活动,应当尊重其原真性和文化内涵,不得歪曲滥用。

第四十条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采访和其他相关活动中,不得非法占有、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实物,不得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国家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保护管理不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遗失或者严重损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破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资料、实物、建筑物、场所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可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未经备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性考察与研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未经审核批准对具有保密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性考察与研究的,由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五万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考察所得资料、实物的,依法予以没收。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占有、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实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保护管理职责,造成后果的;

(二)不按照本条例规定采取科学有效保护措施,造成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

(三)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审核、申报职责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违法情形。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所指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实物、建筑物和场所,已被确定为文物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本条例所称的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者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物质文化实例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立法;保护;完善

【作者】陈文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武汉,43006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195-005

广西是一个拥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自治区,每个民族都有着十分丰富、独特并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这些内容概括起来有:神话、史诗、歌谣、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各种艺术、技艺及礼仪、节庆和体育竞技活动种类。如何保护好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其被全球性商业文化冲击而逐渐衰落乃至灭亡,是关系到自治区存续法理基础的重大研究课题。相比其他省市,作为享有自治区立法权限的广西,如何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何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完备的、有广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现状

2005年广西曾制定过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该条例共6章40条,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主体、保护的方式、法律责任等,是一部体例完整、逻辑严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实施使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正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实施和指导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新的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举办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柳州奇石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的民族文艺活动;还因此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民间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典型:如灵川县江头村群众自办的“博物馆”、靖西县的“绣球村”、阳朔县高田镇的“民间雕刻”和福利镇的“画扇”、融水县的苗族芦笙队等等。

由于各项基础工作的顺利推进,普查工作现已基本完成。收集到资源线索133290条,重点普查项目超过4500项,出版普查成果汇编450册。文字记录6745,09万字,拍摄照片72980张,录音1440.63小时,摄像5150小时,收集实物3296件。名录体制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共有37个项目列入部级名录,193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名录,730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5627个项目列入县级名录,部级传承人16人,自治区传承人240人。

此外,还推进了如下工作:1,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工程。通过文字以及摄影、摄像、录音等影视记录,开展记忆工作。截止2011年已完成3项。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工程。一是建设具有生产、传习、展示、销售等综合功能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二是建设具有保护、传承、展示、宣传等功能的传承示范基地。推行“五个有”标准建设传承示范性基地:有一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师资队伍,有一个固定的传承活动场所和展示舞台(小广场);有一个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内容的宣传长廊;有一个规范可行的传承计划和管理制度;有一个学艺的传承群体。三是评选、命名一批青少年传承教育基地。截止2011年已建成一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8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程。继续完成好37个部级名录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撰工作,争取按计划完成全部丛书的出版任务;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编撰资料的前期收集整理出版工作。4,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工程。截至2011年,已建立自治区级铜鼓文化(河池)、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建的有瑶族文化(金秀)、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律法规,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的规范作用。”在法治社会,法律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社会治理中享有至高无上地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由立法上的缺失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加强和完善立法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性质与一般立法不同,由于各个利益主体都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诉权,这样就会引发各种利益和利害关系的冲突,所以一般立法的目的旨在平衡各种利益和利害的关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主要目的并非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而是要明确一种保护的责任和制度。如果立法中不把这种保护责任和制度细化,明确到具体的机构和个人,则立法将被大打折扣。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存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修订完善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加以改变和调整。

(一)认识不到位

1 各级领导干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不少领导干部不能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无法深层次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以为然。主要原因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中。

2 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大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和浮躁无知的氛围,使得社会大众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究其原因,这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媒体义务宣传责任有关,比起兄弟省区市,广西在宣传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着差距。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也没有规定表彰制度和“逐步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影响公众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投入不到位

2011年自治区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300万元,2012年又安排了350万元,这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致使部分县(市、区)的专项经费短缺问题十分严重。此外,目前经费的拨付方式不利于专项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经济不发达省区,专项资金往往由于当地财政困难被统筹或部分统筹使用,文化部门为“顾全大局”只好默认当地政府的做法。

究其原因,《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对主管部门的职责规定不够具体,过于笼统,没有规定经费管理部门,也没有涉及经费的具体运用以及设立专项拨款制度,留下了立法上的空白。

(三)人才不到位

据各市县的普遍反映,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人才太缺乏,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不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民风民俗、历史传承和现代生活之中,无声无息,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这个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较高的门槛,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课题,现有的体制和工作机制难于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主要原因是:1,现有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2,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与现有保护形势不适应;3,没有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4,国家和自治区对项目分类保护的有效规范还没有形成;5,由于“”、应试教育等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交叉影响,社会民众已经被固化成为单一面孔,社会已经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多样性传统文化生长选择的空间,而民间艺人似乎将要变成一个历史名词。只有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普遍的关注和热爱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才能为该项工作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四)政府责任不到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没有凸显“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的责任,减弱了保护的力度。目前,广西绝大部分保护单位尚没有专门从事保护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编制。除南宁市文广新局新设立有非遗科外,其它市、县、区的保护工作机构还在维持原有的工作格局,由原社会文化科或文化馆负责兼顾,在人员经费不增长的情况下,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使得保护工作任务不清、责任不明,加上社文工作任务重,只能见子打子,疲于应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国家机构编制改革、压缩的大环境影响,加上文化部也没有明文要求设立机构,全国多数省区都各自为政,地方要成立新的机构和增加编制难度很大。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几点建议

由于立法的原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体制和机制上,目前还存在许多缺失和漏洞,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能按总体目标、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和有序地进行。令人欣喜的是,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和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文化厅等有关部门已经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修订工作,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

广西应该利用自治区的立法权限,尽快修订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一)坚持以宪法精神为指导

为了保障我国法律体系的统一以及立法的科学性,国家所有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宪法至上的立法原则,落实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宪法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立法工作应体现民主、、人权保障、法治和有限政府的价值追求,才能取得合宪性、合法性的基础。《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使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等的保护和尊重有了具体的规范。《宪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条款是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法律依据,是国家必须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义务的认定,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的最高指导。《宪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这是宪法对公民文化权、少数民族文化权、发展权等基本权利的宣示,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国家公共权力,“其结果是获取公共利益”。非物质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是一种文化权,这一权利在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的应有之义。

(二)明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原则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开发利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将会使“输血”变为“造血”,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提升为地方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成地方的文化名片,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则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凡到广西桂林旅游的中外人士,必定要到阳朔观看山水实景剧场《印象·刘三姐》。该剧涉及的广西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采茶戏、瑶族服饰、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等,该剧实现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转化为极具市场价值的商业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当然,在现实中确也出现了某些乱象,有的歪曲、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意,故意使用民族文化中的禁忌内容哗众取宠;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尊严,沦为商业的“奴隶”,损害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违背了立法者的本意。

广西在立法中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式予以明确规定。贯彻“保护为主、预防为先、合理利用、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利用、继承和发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须强调合法性的原则。

(三)明确差别保护的原则

何谓平等?平等不是不加区分的一视同仁,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每个个体得到它应得的部分。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构成,必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壮族的嘹歌、布洛陀、刘三姐歌谣、那坡壮族民歌、壮剧、壮锦、铜鼓,瑶族的长鼓、盘王节,侗族的大歌、风雨桥,京族的哈节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面临着生死考验、处在消亡的边缘,有的发展势头强劲、风景这边独好。广西还处在经济不甚发达的阶段,各项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在僧多粥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在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紧扣重点和中心工作,就必然是广种薄收、难见成效。解决这个难题的出路就是实事求是,在不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确立差别保护的原则。对特有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特别关注,在立法中应当采取特别对待,特别保护的方式。对一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一般关注,在立法中采取一般对待和保护的方式。

(四)加强对传承人的权利保障

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作为礼乐文化的传承人,是礼乐文化能否继承发扬下去的关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同样应该重视传承人和传承制度的建立。所谓的传承人制度是指,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国家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并给予财政支持和明确其职责的法律制度。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作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灵魂和载体,只要抓住保护传承人这个关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纲举目张。

正是立法的粗糙,才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实生存状况陷入到难堪的窘境。当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生存危机时,由于法律规定太过笼统,没有对传承人进行物质保障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成为一句空话。建议广西在立法中对传承人的确立方式、物质保障、生活保障、权利范围、传承的具体人数和方式作出具体的规定,切实将传承人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传承人的认定与选拔也应制定操作规范,建立传承人动态信息报告制度,执行奖励和退出机制,借鉴日本和韩国的“人间国宝”制度,建立评优表彰扶助激励机制。

(五)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

从2000年起,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机构职责都普遍增加了“归口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工作职能。然而,各地政府对基础保护工作投入仍然普遍不足。建议在立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以真正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支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资金的支持。缺少必要的保护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会成为空话。立法中应该明确各级政府资金投入的责任,明确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并随当地财政收入成正比例增长。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机构应该建立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从而确立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该基金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负责管理,同时,在自治区层面改革专项资金的拨付方式,加强监督机制,发,挥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

(六)明确宣传教育的责任

广西应该通过立法上的先行先试,规定新闻媒体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务宣传的责任,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在自治区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解决各地进校园工作零敲碎打的局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将传承工作前置,破解传承难题。同时,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工作写入立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宣传和弘扬构建平台。

四、结语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立法讲究宏观性和概括性。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具体的问题,笼统而粗糙的法律条文无法用于指导实际。我们可以借鉴英美法系的某些优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中倡导精细立法的精神,尽可能把各种问题考虑得周全些、细致些。

物质文化实例篇5

药物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在药物化疗中易出现渗漏现象,不但影响化疗效果,而且可导致皮下组织坏死。在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护理环节管理,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渗漏现象的发生,有助于疾病治疗。我院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对42例肿瘤化疗患者给予护理环节管理,其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83例,均为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将83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38-85岁,平均(51.55±4.87)岁。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9-86岁,平均(52.03±4.9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41例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即协助主治医生完成各项操作,加强访视,告知患者治疗前后需注意的重要事项等。实验组42例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护理环节管理,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组建护理环节管理小组:护理环节管理的实施需要有专业的团队作支撑,因此,必须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组建专业、负责任的护理环节管理小组。可参照肿本科室医护人员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环节管理层,包括责任组长管理层、责任护士管理层及助理护士管理层等。责任组长管理层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工作熟悉程度高、护理技能水平高的主管护师组成,责任护士管理层由护师组成,助理护士管理层则由一般护士组成。

(2)小组职责及环节管理内容:在护理环节管理实践中,必须明确规定各个小组管理层的职责,同时需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小组医护人员对护理环节管理的重视,提升护理环节管理在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护理环节管理内容涉及到肿瘤化疗患者的方方面面,如基础护理、文书管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管理、重症患者护理、急救药品器械安全管理等。

(3)护理环节管理的质量控制:在护理环节管理工作中,小组成员必须参照相应的质控项目认真地做好肿瘤化疗患者的各项环节护理质量检查工作,确保肿瘤化疗患者的每一个环节护理都符合规定的安全质量标准,同时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质控信息反馈表,并对质控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针对各个环节护理质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质控信息反馈表必须定期上交给护士长,护士长在进行分类、总结基础上进行全员探讨,对质控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环节护理的整体质量,提高护理环节管理的整体水平[1]。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上处理,当P

2 结果

2.1 药物渗漏情况

实验组42例患者中,药物渗漏2例,药物渗漏发生率为4.76%;对照组41例患者中,药物渗漏11例,药物渗漏发生率为26.83%。实验组药物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4,P

2.2 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70.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药物化疗是最常见的现象,药物化疗可以达到控制疾病、防止病情发展的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常需长时间化疗,化疗药物对血管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极易引发药物渗漏。为了更好的预防药物渗漏的发生,在肿瘤化疗过程中需加强各方面护理,实行护理环节管理,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将药物渗漏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处。

护理环节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应用的护理管理方法之一,其将护理工作分为各个环节,一环扣一环,而每一个环节均由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在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推行护理环节管理,即成立护理环节管理小组,将具体的环节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明确各方职责,不断细化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内容,加强护理质量控制。通过护理环节管理,可以提高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水平,有效减少药物化疗过程中渗漏现象的发生,降低皮下组织坏死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构建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2]。我院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临床护理中,对4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对42例患者给予护理环节管理。结果显示,后者药物渗漏发生率(4.76%)低于前者(26.83%),后者患者满意度(95.24%)高于前者(70.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物质文化实例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模式;四川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36-02

前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们习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物质文化生活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鉴于这种情况,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或许是一条有效途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相关研究进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借鉴。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宏观研究。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认为民俗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省市发展相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遗存厚重的省市。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个案分析研究。马木兰、汪宇明[1]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三种主要模式,并从开发特点、开发形式、开发形态、载体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劣势比较。陈炜、高艳玲[2]以壮剧为例,进行了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行性旅游开发研究。吕妍沁[3]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为例,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吕屏[4]从旧州绣球产业发展的角度,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的关联。辛儒、张淑芬[5]以河北曲阳石雕为例,论述了产业化与产业化升级是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苑利、顾军[6]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关键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自身。闫新新[7]以蒙古族为例,指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道路能确保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产业化或许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研究则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模式探讨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学术文献关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讨论尚且不足,因此值得人们思考。

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绵竹木版年画、大禹传说、川江号子、藏族唐卡、薅草锣鼓、都江堰放水节、火龙灯舞、川剧、竹编、格萨尔、四川皮影戏、木偶戏、蜀绣、泥塑、火把节、羌年等均已列入部级遗产名录;四川省行政区划内几乎所有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除此之外,四川各地也在积极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如四川自贡中国彩灯文化发展园区、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四川建川实业集团、四川广元市女皇文化园、成都市三圣花乡景,成都市兴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九寨沟演艺产业群、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等等。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有几点思考。

(一)企业化

企业化指以盈利为主要导向,将企业内部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对可控费用进行预算与考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手段为杠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企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加工增值、规模化发展,以满足市场文化需求,通过市场需求这一自然动力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在选择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选择适合产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凸显四川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化竞争力。

(二)标准化

标准化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企业标准化即以获得企业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主要指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生产,对于其文化产品的规格、质量进行统一,采用质量控制的加工环节,以满足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需求。

(三)品牌化

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品牌化的本质是创造差别使自身与众不同。企业通过给自己的产品规定商业名称,形成品牌识别点完成品牌化过程。品牌点一般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要素组合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也是通过非遗文化产品,赋予这一文化产品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利用文化特色拥有自身的品牌识别点,统一注册品牌商标,开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营销,实现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

(四)层次化

层次化是从资料收集、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过程进行分级管理,在全部按照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的同时,通过分级收购、包装、定价和销售,针对不同消费者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四川非遗文化产品可以利用产品生产的简单性与复杂性,将文化产品分为简单制作型和技艺烦琐型等级进行分级生产、包装、定价和销售,为消费者市场提供灵活可选的文化产品。

(五)科技化

科技化是通过利用先进科学设备和技术,创造出新功能、新视角的产品过程。四川非遗文化产品的科技化主要通过最新科学设备和科学技术,超越先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引进新思维,生产更加具有科学含量,更加能够展现非遗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无论从非遗文化的体现形式还是再现质量,都能够更好地契合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有利于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结语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产业化发展,企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层次化和科技化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地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模式,一定能够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 陈炜,高艳玲.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壮剧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吕妍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野中的产业化开发方式探索――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创设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4] 吕屏,彭家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的转换――以旧州绣球的产业化发展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 辛儒,张淑芬.产业化与产业升级是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以河北曲阳石雕与旅游开发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5).

[6]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4).

[7] 闫新新.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J].前沿,2011,(1).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titag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tect and inherita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contains enterprise,standardized,brand,hierarchical and technology.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of Sichuan can booste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ich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物质文化实例篇7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生活饮用水应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水的硬度适中(以碳酸钙计算:50~200mg/L);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比例与人体体液相近(其中含钙量≥8mg/L);酸碱度呈中、弱碱性(pH值为7.0~8.0);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适中(水中的溶氧量≥6mg/L,二氧化碳的含量10~30mg/L);小分子团水(这是水的活性指标之一,5~6个小分子团水);水的生理功能要强(包括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等)。为了解我地区饮水卫生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采样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普查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地区的分散式供水点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采样。

1.2检测内容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采集177份样品,主要检测项目:肉眼可见物、pH、浊度、色度、嗅和味、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氟化物、铁、锰、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共14项指标。

1.3 检测与评价依据严格按照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样品的采集、保存和检测,进行评价。

2 结 果

在177份样品中其中深井水样品共79份,浅井水共98份。在79份深井水样品中,合格63份,合格率为79.75%。不合格的项目分别为总硬度3例,不合格率18.75%;铁1例,不合格率6.25%,锰1例,不合格率6.25%,色度7例,不合格率43.75%,氟化物4例,不合格率25.00%。在98份浅井水样品中合格61份,合格率62.24%。不合格的项目分别为细菌总数15例,不合格率40.54%;总大肠菌群11例,不合格率29.73%;肉眼可见物9例,不合格率24.32%;总硬度3例,不合格率8.11%;铁3例,不合格率8.11%;锰3例,不合格率8.11%;浊度10例,不合格率27.03%;色度11例,不合格率29.73%;氟化物4例,不合格率10.81%。

3 讨 论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卫生要求必须满足三项基本要求:为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要求生活饮用水不含病原微生物;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要求水中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水的感官性状是人们对饮用水的直观感觉,是评价水质的重要依据。生活饮用水必须确保感官良好,为人民所乐于饮用。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共35项。其中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5项,主要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毒理学指标15项、放射指标2项,是为了保证水质对人不产生毒性和潜在危害;细菌学指标3项是为了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安全而制定的[1]。

2007年7月1日,由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强制性国家标准和13项生活饮用水卫生检验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是国家21年来首次对1985年的《生活饮用水标准》进行修订。

新标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放射性指标仍为2项。二是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是实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新标准水质项目和指标值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并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参考了欧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饮用水标准[2]。

本组化学指标(如铁、锰、总硬度等)、毒理学指标(如氟化物)超标主要与当地地质因素有关。水质中铁、锰等浓度高,可直接影响水质的色度和浊度,引起水质感官指标的恶化。浅井水超标项目以微生物指标为主,表明饮水主要受生活性污染。由于水源防护不善,并且饮用时大多未经适当净化和有效消毒处理,已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深井水因其受污染少,水质较好,所以乡镇改水应尽量选择深层地下水为水源水。

【参考文献】

[1] 赵学方.生活饮用水卫生学管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

物质文化实例篇8

关键词: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

我国政府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发展与繁荣的权利和要求,不仅是经济与政治方面,更包括文化与思想方面。国家通过《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自治条例》等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和实施,给予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最大的生存空间,以保持少数民族传统的延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时代而发展。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文化权利也受到了国家和甘肃省政府以及民族地区政府的关注,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仅就其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一、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应当承认,由于经济条件、政治制度、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保安、东乡、裕固三个特有民族优秀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急剧改变,经典的婚礼祝词已支离破碎,保安族的宴席曲基本已没人再唱,少数民族与其信仰有关的祭祀活动和民间礼仪,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复存在,民族记忆趋于淡化。传统的传承机制日益遭到破坏,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保安腰刀、东乡族擀毡生存状态堪忧。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艺术品,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海外;一些神话、历史传说、工艺技术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一些艺人的去世而消亡。而面临的困境与我们在法律保护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和缺陷有很大关系。

1.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重物质轻精神。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分两条线,一条线是关于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保护,这部分国家重视保护的比较早,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以行政命令保护为依据,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文物保护法》以及地方法规和规章,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另一条线是对精神文化的保护,相对于物质文化来讲这方面的保护还存在欠缺,从1990年以后才开始注意,虽然颁布不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精神文化遗产明确了具体保护措施,例举了具体表现形式,但范围依然比较窄,文化认同权、发展权、合作权、保护权还未进行类型化保护,甘肃省文化权利保护情况更是如此。

2.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零散不完整。当前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主要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原则性保护,专门的保护内容散见在《著作权法》的第6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行政法规阶位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保护法规零散。

3.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缺乏专门立法。我省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缺乏专门立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方面地方性立法要比国家立法发展快,一些省份已经颁布了专门法条。自2000年5月云南省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之后,贵州、福建、广西等省和民族自治区也相继颁布了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但是作为少数民族也比较集中的甘肃省对精神文化保护的专门立法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够,法律保护几乎空白,对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主体、内容、权利、义务、责任等都没有相关规定,这与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现实需要差距很大。

二、文化权利保护的地方立法缺乏操作性和民族特性

甘肃省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主要依据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这些条例缺乏操作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国家立法的不足。因为《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立法对少数民族权利(包括文化权利)的保障是宏观的,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及每一民族地方特定事物的特点。而各地的自治条例则主要针对某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和某个专门问题作出规定,所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必须要有很明显的民族特点、地方特点。甘肃省地方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特点,如结婚年龄特殊规定,民族节日放假等规定。但总体看大多是对《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原则性保护条款的照搬、照抄条文;没有结合本地民族的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地方立法,无法满足对这些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需要。

我国对诸多文化权利都有确认,但是却没有完善法律责任规定,使权利无法落实。我们不仅要提倡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还应该通过具有约束力的法规和政策,保证权利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方面我们显然做得还不够。如甘肃三个民族的自治条例都明确规定各族享有包括对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的文化认同权。但对权利如何落实,责任人如何承担不履行义务的后果,法律没有相应的规定。又如条例都规定各自治区可以采取特殊措施,优先发展教育,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和招生办法等。但实际上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安排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课或虽然安排了但无法实施。笔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调查中得知,该县学校没有开发少数民族乡土教材和开设民族传统方面的课程,导致部分学校入学率低,民族群众以牺牲正规教育,自行通过非正规教育的途径习得民族文化。肃南裕固族地区极少数学校虽然开发了一些以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教材,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总体实施上步履维艰。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业成就的高期望和升学竞争的客观存在,加上中考、会考无法全面反映和衡量学生的各种素质,学校面临追求升学率和教育评价制度的压力,乡土教材课程教学计划在具体的执行中大打折扣。[1]可见只确定权利,不设定责任,不明确责任人及其违法承担的后果,文化权利将变成一种奢侈和悬置的权利。

三、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措施

(一)完善文化权利的相关法律

上一篇:辩论赛策划范文 下一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